汶川大地震感想

2024-10-06

汶川大地震感想(共8篇)

1.汶川大地震感想 篇一

铭记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五篇2022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1

这原本是一个残酷的故事,但是,在废墟中溅起的那鲜红的血,使它变得温暖。

20__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残忍而冷酷的地震夺取了许多条无辜的生命,使得汶川哭声震天,震痛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听,是谁的脚步踏响了汶川的土地?那是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人们——救援军战士们!他们听说汶川发生了地震,二话不说,坐上飞机,赶到当地,开展了艰难的抢险工作。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很快通过互联网看到了地震现场的残桓断壁、满目疮痍,看到了废墟中的人们渴望生命的双手,失去至亲的哀痛,绝望无助的.眼神,也看到了救援军战士们奋勇无敌的身躯。谁的脸上都画满了焦急的神色。是啊,在这时,又有谁不心痛,谁不希望给予灾民们第二次生命呢?战士们有的驾驶着挖土机,进行大范围挖掘;有的用铲子铲除一些杂物,然后开始用生命探测仪认真地搜索任何一个区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目标。一位救援军叔叔第一个爬到了摇摇欲坠的废墟上,用自己的双手,扒开废墟,努力地寻找着线索,却不知双手早已沾满鲜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废墟中缓缓伸出了一只求救之手。这是,他所在的废墟已开始动摇。他用尽自己平生的力气,拖出遇难者,使劲将他推出废墟。这时,那片废墟倒塌了……

震灾中,许多平素默默无闻的人,就在地动山摇的一刹那,绽放出灿烂的人性光辉,将自己铸成了一尊永恒的英雄雕像。这其中,就有许多可亲可敬的老师:有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有用血肉之躯,把自己最后的姿势定格在——两个胳膊下各抓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这样一幅画面的汤宏老师;有身体被砸成三段,但还将三名学生紧紧楼于胸前的向倩老师……

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但,也正是这巨大的天灾,把13亿中国人的力量紧紧地凝成了一股绳!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援着汶川的受灾同胞。一车车急需物资承载着人们的殷殷心意,一滴滴鲜红的血汇成一道道生命的源泉,一笔笔充满爱心的善款形成一股股强大的暖流。

我为我是这十三亿中的一员感到骄傲,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四川不哭,汶川不哭,中国加油!生活还要继续,未来依然美好,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心为建设崭新的家园共砌一堵温暖的墙!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2

5月12日,一个应该多么平常的日子啊;14时28分,一个多么平淡无奇的时间啊。可是,就在_年的那一时刻,震惊中外的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了。

记忆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展开:一栋栋房屋倒下,一面面墙壁垮塌。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生命在一点一滴的消亡。“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一名刚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孩子的战士双膝跪下,嘶声哭着对拖着他的人哀求着,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

如此惊心动魄的情景,如此悲壮的场面,在震中地区,在救援现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重复发生着。战士们的舍己救人、英勇无畏的精神令我敬佩。但同样让我感动、难忘的是谭千秋老师用他那雄鹰般翅膀的双臂,紧紧护着讲台下的四个孩子,将身躯化作一座压不垮的雕像;当美丽的袁文婷老师,一趟一趟从摇摇欲坠的教室里抱出自己的学生,直至倒在血泊中,将亮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26岁……

一时间,苍生泣血,泪眼横陈,山河变色,草木同悲。为了悼念那些在大地震中遇难的人们,全国降半旗致哀,默哀三分钟。当时,我想了许多许多。我想变成一座房子,为那些难民们挡风遮雨;我想变成一只百灵鸟,愿那清脆、悠扬的歌声驱散他们的忧伤;我想变成一滴甘露,滋润他们因失去亲人而哭哑的咽喉;我想……

地震只能震垮房屋建筑,却震不垮坚强的中国人民的意志。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抗震救灾。四川人民也很快的进入了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一个不屈的民族,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还世界一个崭新的“天府之国”!

一幕幕感人的事迹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做为一名小学生,现在我与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即使自己是正确的,也要在坚持自己意见的同时,还要体谅他人;要尊敬父母、老师;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要好好学习,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3

惊心动魄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_年了,那天崩地裂、山河同悲的惊心场面却依然令人难以忘怀。

地震摧毁了无数房屋,掠夺了数万人的生命,一时间多少人间悲剧凄然上演:无数人无家可归,生离死别……

可是悲观并不是我们的选择,古老的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于是,五千年来一直都坚强不屈的中国人选择了团结一心,重建家园。

“好好活着!”——这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感恩。无情的灾难已然剥夺他们的生命,我们要在他们曾生活过的热土上重建昔日美丽的家园!

于是,一次全民族的感恩之旅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每个人都在一边流泪一边振臂高呼:“四川雄起,中国加油!”

“我们都是汶川人!”短短数天之内数百亿捐款涌向灾区,无数的白衣天使、人民解放军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奔赴四川抗震救灾。

如今,重建家园的步履正在艰难然而执着地迈进。灾区人民已经从地震的巨大阴影中慢慢走出来,他们已经度过灾后第一个祥和的春节。

春节过后我们迎来了农历_年。春天来了,不正是我们新一轮的耕耘与收获么?

中国牛,我们一定能开创一方新天地!

不久前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他曾看过的一部电影:一架失事飞机的黑匣子被找到后,里面反复播放着一句话:“感恩生命……”

是的,当灾难突然来临的时刻,我们唯有感恩——感恩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而我们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这样动人的宣言曾引发我深深的思考:活着是一种高贵的幸福,我们是否应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满足与感恩呢?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在这宝贵的生命旅程里,我们是否应该时刻心怀感恩?

感恩父母,是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并饱尝辛酸地把我们养育成人。

感恩老师,是他们赐予我们智慧和才干,让我们在茫茫人世中自立、自信、自强。

感恩周围每一个人,是他们让你学会成长。

感恩周围每一个事物,是它让你享受温暖的阳光,并且期待明天的朝阳。

感恩生命,是生命写下的不悔诗行!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4

四川地震是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而且让世人非常震惊又非常感人。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四川汶川把埋在屋子下面的人救出来,可是我还要上学去不了,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捐钱。过了几天,学校广播上说:“四川汶川发了一次地震,明天捐钱。”这天晚上,爸爸给了我100元钱,第二天早上我到学校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同学们都知道了吧,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重大的地震灾害。让我们为灾区的人民奉献自己的爱心。”于是同学们纷给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我把自己的零花钱和爸爸给我的钱一起捐出去。这也是我为灾区人民献出的一点爱心。

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抗震救灾的节目。有位谭老师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53位同学,最后还有四位同学没有跑出来,老师就把他们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一道保护墙,学生得救了,而这位可敬的老师却献出了自己珍贵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和壮举。还有一位广东到四川旅游的医生,他们一家及其他的九个人全部在地震中遇难,而他却没有哭泣,也来不及包扎自己的伤口,就投入到了抢救伤员的行列中。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平静的说:“我没有时间为家人哭泣,这里更需要的是医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看着这感人的情节,我的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恨不得立刻飞到灾区,却抢救那些被埋在废渣下面的人们。

灾区的人民不哭!我们不哭!祖国不哭!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5

在'5.12'汶川大地震_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对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致意沉痛地悼念。

_年前,也就是_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里氏8.0级大地震。14时28分,一种山崩地裂般的声音打破了这沉静多年的大地。房屋、大厦顷刻间倒塌;商店、学校霎时间被摧毁,就连平时最牢固的医院也变得摇摇欲坠。几分钟后,人们的喊叫声和呼唤声逐渐变成了绝望的哭喊声和翻动石块、瓦砾的碰撞声了。当时大多数的灾区在大城镇,可还有一小部分的重灾区在道路不通的偏远乡村。地震发生后,由于有的石块阻碍了前进的道路,所以救援队进不去,灾区群众出不来,为救援工作耽误了不少时间。更让在安全地带的人们始终悬着一颗一直掉不下来的心。道路打开后虽然救出了不少的人,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幸遇难了。有的是因为自己缺乏在地震中的自救意识和知识,有的是因为在倒塌的废墟中没有食物和水,有的是因为在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了氧气......由于房屋被摧毁,所以人们只能暂时居住在临时帐篷里。政府、国家和国外调集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食品运往重灾区,使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人们不再伤心、孤独。在大地震的救援中,更是有许多的少年英雄:'敬礼男孩'郎铮,'可乐男孩'薛枭......现在,灾区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汶川灾区的板房搭起来了,临时的学校建起来了,人民的'生活又有保障了,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走出阴影了,在地震中受伤人员的伤好起来了!在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们对灾区的人民重视起来,至今还在不断地向灾区捐赠衣物、棉被、食物、书籍和生活用品,领养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

2.汶川大地震感想 篇二

地震发生后,身为摄影人本能的反应和强烈的责任感,为真实记录历史,我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在于珍重艰难的跋涉在汶川、北川、青川、锦竹、彭州、都江堰、汉源等方圆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地震带上,用镜头和心灵去捕捉、体悟、记录、思考、阐释关于破碎、悲怆、生命和震撼的深刻内涵。

滑坡、山崩、泥石流、撕裂的大地、破碎的公路和桥梁、断壁残垣的城乡废墟……在镜头中,光和影是如此的悲怆和震撼!我想,如此众多的破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光去凝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胸襟去拥揽?我们又如何去面对这前所未有地悲痛呢?及时捕捉和记录如此众多的破碎与悲怆,对一个摄影者而言,不啻是生命的第二次曝光,是灵魂的终极洗礼!

我力图用收录在这部摄影集中的一幅幅抱蕴悲怆和震撼的画面,瓶贴初吻川大地震全景式影响。事实上,面对大地震留校的累累伤痕,我捕捉的目光变得更为锐利,这时应为我的生命和灵魂已最本真的敞开,被深深的震撼!或许,这些诶摄影画面不够完美,然而他们却足够真实。他们褪尽一切浮华,除却所有矫饰,最本真地向人们展开,诠释着对汶川、对中国、对生命源、对人类命运最幽深的哲理思考。重中我们领略到:在劫难中,在废墟中,一个古老的民族巨人般挺立的不屈不挠的精魂。

如果这不摄影集能够为“5?12”汶川打的真的中主动地质灾害留下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提供一个永恒的影像备忘录,我已倍感欣慰。

在浸润着悲怆、悲恸、泪水和大爱的“5?12“汶川大地震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地震带上,我,行走于兹,感悟于兹,沉思与兹!蓦然回首,恍然顿悟:生命,就是大自然最本质的存在和馈赠。正如那些永远屹立在摄影者镜头前方的瑰丽风景,那放肆的翻卷与喜马拉雅雪峰之巅的旗云!生命永生!自然永生!我心永生!

风雨彩虹、铿锵中国!面对巨大的灾难,我的生命仿佛淬了火,变得更加坚韧和强悍。再一次次揿下快门的瞬间,我仿佛看见了生命的爆燃。我的脚步变得更加轻盈,我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当我把神情与深邃的目光再次投向这片被巨蛇摇动过,被泪水浸泡过、被大爱震撼过的土地,我仿佛看见一只涅槃的凤凰正在浴火重生。

3.汶川大地震 生命大营救 篇三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

这让人铭记的时刻

这不堪回首的时刻

汶川你在大地的波涛上震动,

撕扯

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了你——祖

国手心中的钻石呵

你几乎被击碎,几乎被摧毁

你瞬间被无尽的瓦砾蒙尘

快握紧手啊

紧握我们的手

谁能让美丽的钻石从祖国温暖的掌心滑落

谁又能看着同胞在大地上哭泣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是一个将永远留在全体中国人民记忆中的时刻。在这个时刻,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重庆、甘肃、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此次地震破坏性极大,是唐山大地震后中国面临的又一次罕见灾难。

5月,一个温暖的季节,多少人在下午的阳光中享受温情与浪漫,然而在汶川一场地动山摇后,无数的生命坠入了黑暗的深渊,在瓦砾的废墟中他们或承受着骨折的痛苦或蜷缩在水泥的缝隙里,他们正等待着一双有力的大手将他们从废墟中拉出,让自己重新享受阳光和雨露。

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当灾难来临时,中华民族从没有退缩,众多的人向着汶川发出内心的呼喊:我们与你在一起。整个中华大地,我们的子弟兵、医疗队、无数的志愿者正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汶川,他们在与时间赛跑,在与死神竞技,在四川地震灾区,他们以生命的名义谱写出一曲营救的壮歌。

一切为了生命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大地震。胡锦涛温家宝知悉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想方设法救人。14时49分,成都军区派出查看灾情的4架直升机起飞。6100名官兵和武警3000余名官兵开赴救灾。16时40分 温家宝飞赴灾区,在飞机上部署抗灾工作。23时40分,温家宝在都江堰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24时, 近两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

5月13日:0时50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抵达都江堰,他们两天救出29名幸存者。17时,中国紧急调动奔赴灾区的兵力达到近5万人。一支30余人的军方先遣队,徒步进入映秀镇,将所带食品、饮用水等分发给儿童、伤员。23时15分,经过强行军,武警某师200名先遣队官兵首先赶到震中的汶川县城。

5月14日:12时,成都军区的一支通讯分队空降至汶川县城,当地的通讯状况有所好转。15时,在茂县灾区空降成功的空降兵传回消息,县城有逾10万人受灾。

5月15日:2时22分,我军首次成功实施夜间云中云上空投物资。21时40分,武警官兵抢通由理县通往汶川县城的救灾专线。

5月16日:零点15分,随着一支海军陆战队到达灾区,投入抗震救灾总兵力已近10万人。10时30分, 胡锦涛总书记抵达绵阳南郊机场,随后乘车赴北川视察灾情。

这是一份从地震发生开始100小时之内国家与军队做出的反应和行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地震发生不到10小时的时间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已经到达地震灾区,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指挥行动。

在飞机上、在指挥棚里、在抢救现场,温总理反复强调一个工作中心,那就是“救人”。 “部队指战员要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进入受灾地区,就能早抢救生命。”“现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救人。抢救人的生命是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紧时间,只要有一线生还的机会,就要用百倍努力。”“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从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的每一句话中,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温家宝向前往汶川的登机部队领导发出指示,“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一切为了人民的生命!有了共和国总理的坚定决心,就有了10万人民子弟兵奋勇向前,就有了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无私奉献,就有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子弟兵 最可爱的人

截至17日凌晨,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抗震救灾兵力113084人,参加抗震救灾行动的军用直升机已达99架,医疗防疫队伍已有88支。灾难面前,军人总是以钢铁般的意志冲锋在前。道路不通,就步行;没有道路,就寻找道路。尽管天空中还落着中雨,尽管余震还接连发生,尽管山体滑坡、塌方事故随时可能波及自身,但所有人都忘记了自己,拼尽全力,向着地震最严重的地点进发。正是凭借这种大无畏的英勇精神,各部队也不断创造着救援的奇迹,他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你的梦落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

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待你信息

相信生命不息,我看不到你

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

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这是一首地震以来传播最快的歌词,它说出了全体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人员的心声。生死不离,这是生者对逝者的尊重,是救援人员对废墟下受灾群众的承诺和誓言。作为地球上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伤痛。

由成都出发,不管是到达都江堰市,还是赶往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这些地震灾区,每一个地方都曾经是美丽的风景,如今进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一片的废墟,裂开巨缝的公路,倒坍下来的山体,以及瓦砾下生命的呼喊和呻吟。在这样惨烈的情境下,没有谁会顾及自己,有的只是一种与死神赛跑,向着灾难冲锋的责任和豪情。

为以最快速度了解震中的情况,解放军采取了空降的方式。当时的茂县,地震过后,地形无法得知,天空阴云密布,实施空降的危险性非常大。5月14日中午,空降兵某部由某研究所所长李振波、特种大队副参谋长王军伟、引导队队长于亚斌3名军官和12名战士组成的空降小分队,在写好遗书后,空降茂县。仅3分钟,通信士官雷志胜就建立起了对指挥所的通信联络,并于第一时间报告了安全着陆情况。随后,小分队便转入了灾情勘察上报的艰苦卓绝之行。他们很快与茂县领导取得了联系,并于当日15时利用携带的通信设备首次传回该县灾情。这支小分队,在茂县、汶川沿途选择机降场6个,指挥引导机降、空投20余架次,传回重要情报12次。

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救灾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4000余名官兵,5月17日共救出幸存者56名,创造了“铁军”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一天营救幸存者的新纪录。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处垮塌的楼房前,官兵们使用生命探测仪,探出废墟中还有3名幸存者,但生命的气息非常微弱。官兵们立即营救,不少人的手磨得鲜血直流。在另一处废墟前,百余名战士正奋力挖掘。两台起吊机将巨石吊起又放下,挖掘机也在一旁响个不停。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味道。一块块沉重的钢筋水泥块被搬走,一个个生命被救出。而营救幸存者的官兵,多数人双手鲜血直流,皮肤糜烂。尽管如此,每一名铁军仍在分秒必争抢救幸存者。 “只要有生命迹象,我们绝不放弃。”官兵们说。

成都军区驻什邡某训练基地第二大队的官兵应该是最早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的部队。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灾情发生后,正在操课的官兵来不及抢救物资,立即赶到驻地乡村救灾。“这些官兵就在我们驻地,他们的营房也塌了,好多人是流着血、带着伤来救灾的,在这里整整干了81个小时,抢救出18个孩子,连顿热乎饭都没吃上过!”一位老汉抹着眼泪对记者说。

当时,大雨如注,夜黑如墨,余震连连。缺少工具,他们借助微弱的手电光,肩扛、手搬,将一块一块纵横交错的预制板挪开,再将碎石渣往外清理。一些战士指夹抠掉了,手指扎伤了,血和灰混在一起,谁也没喊疼。当晚,他们便成功救出了2名幸存学生。14日上午9时,增援的武警消防官兵赶到时,他们靠简陋的工具,已在废墟中连续奋战32小时,成功地救出12名学生。消防官兵要求他们撤下去休整,他们没答应,坚持并肩战斗,直至清理完废墟。

都江堰市外北街190号,中国水电十局职工家属楼在地震中变为一片废墟。5月13日,清理废墟时,里面忽然传出微弱的呼救声。武警四川森林总队副总队长赵峰带领160名官兵刚刚赶到都江堰灾区,便接到了到垮塌楼的废墟中救人的命令。总队教导大队副大队长王新兵当即带领20名武警森林官兵,火速赶往现场。一位50多岁的大娘被石头卡住了右腿,动弹不得。“武警同志,求求你们了!快点把我妈救出来吧……”伤者儿子、儿媳苦苦哀求的声音,让现场官兵心急火燎,纷纷要求接近被困大娘。

“让孟存业下去再看看情况!”王新兵果断地下达命令,身体较瘦小的小孟被放了下去。凭着灵活的身体,小孟给已有一天一夜没喝水的大娘递上了水,让大娘恢复体力。紧接着,教员李志勇又被放了下去。这一次,他发现大娘整个身体被挤压在一个倾斜的空间内,只有右脚被一根PC管压着。此时,可能由于缺氧,大娘有些昏迷,官兵赶快用乙炔机为她供氧。面对钢筋混凝土,钳子用上了,手也用上了。经过昼夜奋战,在地震发生44小时后成功将大娘救出。

在一个学校的救助现场,一个女孩看到了她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幕。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一些消防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救出了十几个孩子和搬出三十多具尸体。就在抢救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危险。当时的指挥员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从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后,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拉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拉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拉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抗震救灾 遍地英雄

5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离川前接受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集体采访时说,我到灾区已经五天了,几乎走到了四川所有的重灾区,我深深为受灾群众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团结互助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我也为那些被地震灾害夺去生命的人们感到万分悲痛,向他们表示默默的哀悼。生活总要继续下去,我相信,灾区人民一定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这也是对死者最大的慰藉。

与死神赛跑的时间里,灾区人民表现出的镇静和无私不仅感动了共和国总理,也感动了每一个参与救援的人。解放军官兵含着眼泪救援,记者流着热泪写稿。那一个个救援、自救、互救的动人故事,像火焰炙烤着每个人的心房;那废墟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像阳光照亮了天地,向世界展示着我们民族无与伦比的坚韧和顽强。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伏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名男子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汶川县映秀镇幼儿园的聂晓燕老师始终守护在垮塌的教学楼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武警官兵用手扒开废墟。直到她遇难的孩子被挖出,聂晓燕的眼泪终于如山洪暴发:“娃……娃娃……妈妈……来不及……啊……”地震时,孩子们都在睡午觉,聂晓燕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娃娃,你的脸怎么这么脏啊?”聂晓燕打开带在身边不知多久的崭新粉红色棉褥,小心翼翼包裹孩子,“妈妈给你洗干净。”她和丈夫用手帕轻轻地擦着孩子满是灰尘的头发和脸蛋,好像生怕把孩子弄醒。旁边一位武警战士用安全帽使劲地敲着自己的脑袋,让疼痛阻止泪水倾泻。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凄,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我们发现谭千秋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千秋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灾难突如其来,在绵竹北方中心小学的建筑残骸中,一个幸运的孩子从死神的魔掌中逃出,而赐予她第二次生命的,不是别人,正是用双手不停挖了3个小时的父亲。地震发生之后,父亲焦急地跑到学校,呼唤着女儿的名字,当发现女儿还活着之后,便疯狂地用双手去搬砖挖石。你是我的孩子,我怎么能够放弃?父亲不顾一切,疯狂地在废墟中挖着,现场的人都为这位父亲所感动,过来一起帮忙。也许是父爱感动上天,经过3个小时的挖掘,夏俊终于成功获救。面对父亲再一次赋予的生命,女儿更加懂得了亲情的真谛,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终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德阳市汉旺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东汽中学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名幸存者。“靠最左边的墙壁下面有个孩子活着!”一个搜救队员回头向现场指挥喊,高兴得声音都变了调。他试探着跟孩子说话:“你能说话吗?动动胳膊也行,好让我看到你。”

“我叫秦静文,阿姨,我的腿被压住了,我很疼……”由于现场情况过于复杂,救援工作进展得很艰难。大约2个小时后,终于在秦静文的上方清理出了一个勉强可以探进半个身子的开口。这时候,救援队队员张艳君小心地避过障碍物,探身进去给秦静文注射救护针剂。小姑娘配合地把胳膊伸向她,打完针后她用微弱的声音说:“谢谢阿姨,你快出去吧,这里危险。”张艳君的眼泪夺眶而出!

地震发生时,都江堰人民医院的5名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病人做阑尾切除手术。面对强震、断电,他们没有放弃病人逃生,而是不约而同选择了留下。突然,地面强烈震动起来,连手术室的空调机都砰一声倒在地上,手术室的灯也突然熄灭。震感过去,医生们立即站起身来,黑暗中,护士打开手术室内备用的应急灯,温暖的烛光照亮了手术室,曾令春医生主刀,邹建文医生做助手,凝神专注。手术像平时任何一个手术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缝扎,冲洗,缝口……特殊的是,手术中,能不时听到屋顶上瓦片掉落的声音,地面在余震中不时波动,在给病人缝合时,又再次发生余震,医生缝合的手也随之微微晃动起来。在应急灯的照耀下,大约花费了半小时,为病人完成了手术,并抬着病人走出了大楼,成为这栋楼里,最后逃生的人。

生命的奇迹

正在废墟瓦砾下顽强坚持的生命,请不要向黑暗和孤独屈服。尽管生命是脆弱的,尽管72小时被认为是生命救援的黄金时期,但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什么样的生命奇迹都会发生。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开滦煤矿的5名矿工在900米深处挖出生命通道,创造了被困13天后生还的生命奇迹。而今天,在远远超过72小时的生命大营救中,在不离不弃的生命誓言中,奇迹仍然在延续。

5月18日9时10分,北川重灾区医生唐雄与死神搏斗139个小时被成功救出,他和妻子被同一个战士成功救出,钢筋混凝土下夫妻俩通过悄悄话鼓劲,废墟之上消防官兵在余震中冒死相救,大喜大悲中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12日的地震将北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大夫谢守菊和丈夫唐雄压在了废墟下,两个人喊着对方的昵称不断鼓劲,谢守菊更是鼓励丈夫坚持住:“党和政府一定会救我们的,我们一定能活着出去!” 15日7时,谢守菊听到她头顶上有战士们断断续续的搜救信号,她使出浑身的力气喊:“有人!”海南消防总队的战士们听到求救信号后,赶紧展开搜救。12时35分,谢守菊被成功救出。18日9时,被困139个小时的唐雄被成功救出。“我要入党,还要生个孩子。”唐雄出来后表达了他的两个愿望。六天六夜在黑暗里的煎熬使唐雄整个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已到了极限。医生马上对他进行紧急处理,并告诉记者:“我们会尽一切力量抢救他,生命的接力棒传到医院,我们一定要把这一棒接住,让这个生命继续下去。”

5月17日下午6点05分,在距离地震已经123个小时之后,20岁男孩蒋雨航在汶川县映秀镇被消防官兵成功救出,生命的奇迹再次上演。获救后,蒋雨航的母亲表达了自己的激动心情,而救援人员也表示,能在废墟中存活123个小时,这本身也是一个奇迹。稍后,蒋雨航被直升机送往成都太平寺机场附近的医院进行救治。在飞机上,蒋雨航的妈妈不停地告诉儿子要坚强。而当记者问蒋雨航情况如何时,他也清晰干脆地回答说“可以,谢谢!”

时间在流逝,生命的奇迹也在延续,在经历了120多个小时之后,5月17日,仍有幸存者不断被成功解救,大爱之下,脆弱的生命变得如此坚毅和顽强。在汶川映秀镇昼夜抢险的上海消防救援队经过5个小时的不间断挖掘之后,终于在晚上7点多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一名被深度掩埋的10岁羌族小女孩尚婷。而此时,这名顽强的小女孩已经在废墟中被掩埋超过了101个小时。当女孩稚嫩的小脸露出废墟的一瞬间,守候在周围的村民都齐声欢呼鼓掌,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激动的泪水。孩子的母亲冲了上去,将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再也不肯松开。

李西闽是上海一位作家,也是记者的好友。地震发生时,他正在银厂沟风景区的一间房子里写作。有着20余年军旅生涯的李西闽,看到墙壁在动,东西哗啦哗啦往下掉,就赶紧躲到柜子下面。楼塌了,东西全部压下来,压在柜子顶上,把他的脖子压住了,手脚都动不了,想喝尿都喝不到。就这样,李西闽在没有食物和水而且无法活动的境地中度过了76小时,直到救援人员赶到。

李西闽说:“那些救我的人是英雄,空军的那几个小伙子,干活很利索,胆子很大。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房子都倾斜了,一半在河边悬崖上。他们冒险把我挖出来,稍有不慎,房子一垮,就大家都没命了。这次会在我主编的军事小说丛书《集结号》上,特别策划‘温暖集结,感恩回报’专题。我将会把这本书的版税全部捐出,以帮助更多的灾区人民!”

也许在黑暗来临时,很多埋在废墟中的人都看到了死亡的阴影,但对生命的渴望支撑着他们一点点前行,只要坚信乌云遮不住阳光,希望就永远存在。就是在这样点点滴滴的对生命的坚持中,诞生了一个个奇迹:北川县曲山小学四年级三班的三名小学生被从学校的废墟中救出,三个小姑娘都只有10岁,在废墟下顽强坚持了近90个小时;汶川映秀中心小学废墟下一名被埋的女孩,经过100小时成功获救;一名20岁的男孩,经过123小时之后,被武警战士成功救出;俄罗斯的救援队,在都江堰的一家属废墟中,成功救出被掩埋了127个小时的幸存者;5月17日晚11点多,被废墟掩埋已经129个小时的张小平被解救人员成功救出……

生命的奇迹一次次上演。被困的生命在坚持,日夜奋战的救援大军在坚持,我们每一个牵挂灾区的人们在坚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面前,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所表现出的惊人毅力和顽强凝聚力已经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在抗震救灾的最危急时刻,让我们用信念迎战不幸,用坚强拭去泪水,以最顽强的毅力和最坚定的信念再次创造抗击自然灾害的奇迹。这也正像一首歌中所唱:

亲爱的兄弟姐妹,我在你身边

我呼吸着你的呼吸

痛苦着你的痛苦

亲爱的兄弟姐妹,我们血脉相连

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彩虹终究会

显现

4.汶川大地震作文 篇四

这次极具有破坏性的大地震,不知让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让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了温暖,又让多少天真的孩子,失去了微笑,原来繁华的城市,充满了悲伤和哭泣声。在地震中,那一个个的感人事迹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有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报道,标题是:乞讨老人,你用零钱凑起了最伟大的爱!这是一篇记录了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看过最为感人的瞬间。5月15日中午12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烂掉了,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他看了一下募捐宣传牌,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掏出5块钱,放进了捐款箱。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看着他的背影的录象,我就想哭。”

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工作人员惊呆了。老人解释道,“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

后来在场的许多人央求着才知道了真相: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接着到银行,将一直攒着舍不得花的,全身的零钱兑换出了一张100元,“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好说,老人总算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不会写字,委托工作人员代签:徐超。老人走后,在场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

乞讨老人,你倾尽了你所有的爱,为我们所有人带来了温暖、鼓舞和希望。你的一角两角的零钱,凑起了世上最伟大的爱!

5.汶川大地震作文 篇五

在网上,电视上都有地震的踪影。汶川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无数的人失去了生命、亲人和房屋。地震那是5月12日星期1:14时28分。那一串数字多么吉祥,可是被地震夺走了。地震使无数的房屋、学校倒了,地上出现了裂开一条条缝,山上滚下来狰狞的岩石,隧道塞满了一节一节火车,山体滑坡使道路无法畅通。地震把整个汶川移为平地,还有一位奶奶写给宝贝的,信上说:“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着我爱你。还有在网上的宝贝有多少人在为你流泪,还有站在路一旁举着牌子,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这几个大字就体现出灾区小朋友对解放军叔叔的感恩之情。地震无情,人有情。

6.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 篇六

永远铭记在20xx年5月12日2点28分的灾难。在那一刻,充满欢声笑语的汶川地区在3分钟之后却面目全非:哭声代替了笑声,家破人亡掠走了一个个和睦的家庭......但是爱,却是无坚不摧的,3分钟,“灭绝”性的灾难中,抹不去的是丝丝的爱......

让我们回顾12日的下午2点28分。在地震发生之前,东汽中学的政教处主任谭千秋老师正在给一个班上课,正在他聚精会神地讲时,“轰隆隆......”大地剧烈颤抖起来,经验丰富的谭老师马上意识到――地震来了!他马上站定,竭力喊了一声;“同学们,地震了,快跑!”然后又迅速叫靠前排的4名同学钻在桌子下,他用他健壮的身躯和宽大的臂膀死死地护住桌子,“轰――”的一声,东汽中学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5月14日,救援人员在废墟里挖出了谭老师和他救下的4个学生,被挖出时,谭老师仍紧紧地护着桌子,直到锯下了他的手臂......

7.从汶川大地震报道看多媒体融合 篇七

引人注意的是, 这次汶川地震也将带来中国新闻摄影界的一次震动, 那就是媒介融合态势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多媒体作品的尝试。继世纪之交时数字化给新闻摄影带来摄影器械上的重大变革之后, 更深层次的报道方式上的变革 (多媒体报道) 也已箭在弦上了。

一、媒介融合和多媒体的概念

我们有必要先厘清什么是媒介融合和多媒体。“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1) 。

由媒介融合带来的“多媒体”新闻产品, 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 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2) 。

之所以出现媒介融合的趋势, 从本质上说是由媒介和受众这对直接矛盾决定的。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 受众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被动接受信息, 高效和自主性成为受众最大的需求。多媒体产品由于集纳了多种信息载体, 可以高效定向地向受众传递信息。此外, 不少多媒体产品改变了传统的线性传递方式, 让受众在信息选择上有极大的自主性和参与感。因此, 多媒体产品受到受众的极大欢迎, 也就成为新闻界 (当然包括新闻摄影界) 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地震报道中, 国内媒体的媒介融合现状

在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尽管进行多媒体尝试的媒体并不多, 但零散的点可以连成一条跨越的线, 国内的媒体终于迈出了多媒体尝试的第一步。

(一) 网站:从“多媒体合并”到“多媒体融合”

1997年人民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的诞生, 到1998年新浪、搜狐等市场化网络媒体的出现, 尽管其间出现了网络泡沫, 但中国的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发布中尤其是在要求时效性极强的时事新闻发布上越来越占据了主导的位置。网络媒体的优势, 一是信息发布快, 二是信息发布无版面限制, 可大量发布。这就造成了“多媒体合并”现象, 即在一个重大专题的报道中网页里往往堆砌了大量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囊括了文字、照片、视频、音频等, 也可谓是多媒体, 但却远远谈不上“融合”。

在这次四川地震报道中, 新浪、搜狐、网易的页面上杂乱的合并依旧, 但却出现了“融合”的尝试。这主要表现在:

新浪和腾讯都购买了一个多媒体制作公司 (易及传媒) 的多媒体产品, 在这个名叫“地震救援日志”的多媒体产品中, 以地图为主页面, 每日在受灾的各个点简要地标出救灾摘要和受灾情况 (死伤人数和天气预报等) 。同时, 主页面有一个日期的层变量, 受众可以自主地选择想要了解的日期。另外, 还加上了地震的模拟flash动画。

网易把照片用“地震”的抖动方式来展示, 并用点点烛光把各地祈福和捐资捐物的照片映衬在一张中国地图上, 做了一个“祈福灾民, 天佑中华”的短片。

搜狐的多媒体进程相对滞后, 只是联合搜狗做了张“灾区卫星图片”, 并在部分受灾县市设置了链接新闻的按钮。

可以看到, 几大门户网站的多媒体尝试都着重以灾区地图为线索, 将部分新闻和图片标注其上, 并配上了或哀伤或振奋人心的背景音乐来调动气氛。

当然, 以上的多媒体尝试都只占了各网站信息发布的极小一部分, 大多数的图片报道还是以单页显示或幻灯的形式播放的。

(二) 报纸:《东方早报》的音频尝试

众多传统报纸中, 哪怕是一直走在新闻摄影前沿的都市报, 都未见到对传统的颠覆, 除了在报纸版面上的呈现之外, 网站上依旧是幻灯的图集。只有《东方早报》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他们要求记者在灾区一线传回照片的同时传回在现场的录音报道, 在后期做幻灯时将这些音频插入, 把大量图片编辑成了《惊险北川》、《悲情汉旺》、《平安纸条》等时长为两三分钟的有声幻灯。这样, 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使读者不至于在海量的照片中迷失。

三、地震报道中多媒体报道的不足

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媒体如《纽约时报》、CNN等, 国内网站和报纸在多媒体的实验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前文提到过, 高效和自主性是多媒体报道的两大优势, 但国内媒体的多媒体尝试却未能凸显这一优势。

(一) 信息传播效率不高

要想做到对受众高效的信息传播, 首先要选择数量和特质合适的信息量。但国内的媒体试水多媒体时, 总是拿捏不好信息量的多少, 有时想囊括太多的信息量, 结果显得杂乱无章;有时候却太过简洁, 显得徒有形式而无内容。

新浪和腾讯的“地震救援日志”是前者的代表, 尤其在“救灾日志”的页面, 几乎想把后方救援、前方救灾、国家领导慰问、灾区交通状况等方方面面“一网打尽”, 结果却让读者不知所云。笔者认为, 在信息量大的情况下, 一定要做好信息的分类和取舍。具体方法可以是多加几个层变量, 或如《纽约时报》的互动地图一样只把一方面的信息 (如各个灾区的最新图片) 置于多媒体作品中。相较而言, 搜狐和网易的多媒体显得信息量不足。哪怕它们只涉及灾区卫星图片和举国祈福这一两个方面, 也没有做到把这方面的所有信息组织好的基本信息发布要求。

除了有合适的信息量之外, 多媒体产品还要充分发挥“融合”的优势, 将各种媒介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遗憾的是, 几家门户网站的多媒体产品在“视觉”上下了大功夫, 却完全忽视了另一种重要媒介——声音, 最多只是用了背景音乐, 而背景音乐的信息量几乎为零, 对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爱莫能助。

相较而言, 《东方早报》的有声幻灯就是因为在视频中加入了音频报道而在此次报道中大放异彩。但《东方早报》的音频和照片有时却不对应, 这便导致“1+1<2”的低效率传播。考虑到时间的紧迫和灾区的讯息不同, 有些瑕疵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并不意味没有改善的空间。《达拉斯晨报》在卡列尼娜飓风一周年之际推出的一个有声幻灯中音频和照片的配合极为默契, 二者给予受众的是同一种感受和气氛。“如果影像背后的故事不怎么有趣, 我们就不要这些照片了。”动感马格楠的编辑Myrthu说, “最终图片的编辑取决于采访, 之后才会安排照片和它们的放映顺序。” (3)

(二) 信息选择的自主性不够

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 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4) 。

在以上提及的五家媒体中, 只有“地震救援日志” (新浪、腾讯) 做得比较好, 读者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和部分内容分类。

但“互动”的要义不仅局限在可以自主选择, 更重要的是方便读者的自主选择, 这就需要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在细节的设计上, 国外媒体远胜于国内媒体:CNN的slideshow幻灯片就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 在幻灯旁加了个放大镜, 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工具看到照片上逼人的细节;《华盛顿邮报》则考虑到了一些过于残忍的画面对读者的影响, 他们在幻灯开始前弹出了一个警告的对话框;《纽约时报》的互动地图上, 可以看照片和听音频的地方, 都加上了“小喇叭”和“小相机”等这些读者熟悉的通用标志。

四、对国内媒体媒介融合的建议

此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从一方面说是国内媒体在多媒体上的突破,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却也反映出国内新闻界在多媒体发展上的诸多不足 (尤其是与国外的最新趋势相比) ,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是各媒体应着手从硬件和软件上给自己的摄影队伍装上“多媒体武器”。从硬件上说, 需要给摄影记者配备高清摄像机和高质量的音频采集设备。《东方早报》的有声幻灯只是实验性的一步, 其设备仍然是旧的单张图片报道模式所使用的数码相机。而在美国的新闻摄影界, 《达拉斯晨报》的摄影记者已完全改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动态video。从软件上说, 需要进行组织机制和管理模式的突破 (5) 。传统的报社和电视台都有针对自己媒体的特点而制定的工作规范和新闻采编流程, 但多媒体要求的是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媒介介质基础上的整合新闻传播, 恰恰是要打破原来媒体的既定流程。

二是各新闻教育单位应该着手培养未来的多媒体专业人才。从西方报业的案例中可以看到, 媒介融合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 (6) 。放眼国内高校, 仍然在按传统的媒介划分 (报纸、广播电视、编辑出版等) 进行新闻传播知识的教授, 这便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最新潮流了。而在美国, 新闻摄影协会 (NPPA) 目前主要的工作已经是将培训摄影记者培训成为多媒体记者 (7) 。

三是各新闻奖项应着手设立多媒体奖项, 以建立多媒体发展的规范和标准。多媒体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但国内外各个新闻 (摄影) 奖项仍未涉足对多媒体作品和作者的奖励。多媒体奖项的缺失一方面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多媒体尝试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多媒体的发展无章可循, 没有规范和标准可言, 从而影响了多媒体作品发挥其满足受众高效和自主性需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孟见、赵元柯:《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 [J]《.国际新闻界》2006-7

[2][4]百度百科“多媒体”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3.htm

[3]刑江:《报道摄影的新转向——动感马格楠》, [J/OL]《.影响》, 2007 (15)

[5][6]蔡雯:《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报业转型——从西方著名报纸的变革谈起》, [J]《.新闻传播》2007 (11)

8.汶川大地震对车市影响几何 篇八

那么,5.12大地震究竟对国内车市影响几何?

四川周边地区汽车业遭重创

四川一汽丰田距离震中汶川映秀直线距离不到60公里,是距离震中最近的汽车生产企业。受地震影响,该企业已停产数日。5月19日虽短暂复工,但受余震影响再次停产。绵阳也是此次受灾较重地区,华晨汽车绵阳生产基地也受损严重,至今未能恢复生产。长安福特马自达及重庆力帆、长安铃木尽管也受到地震影响。但工厂厂房和生产设备未遭破坏,估计生产不会受太多影响。

除此之外,位于成都周边的汽车销售目前几乎处于全面瘫痪状态,包括东风标致、广州本田、上海大众以及上海通用的经销商在成都以及周边灾区的4s店大多数处于无限期停业状态,位于重灾区的德阳、彭州、温江等地区的4s店及展厅、车辆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总体损失数千万元。地震发生之后,为了救助从灾区转来的伤员,成都车管所已经停止新车上牌工作,转由其他经销商代为上牌。预计川渝周边地区的汽车销售恢复差不多要等到震后一个月左右,而地震造成的首要冲击将是汽车行业成本可能继续攀升。

四川作为全国私家车第三大消费市场,成都对于众多汽车企业来说,不仅仅是销量的巨大支撑,还对西南市场有辐射作用和风向标意义。此次地震灾害,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购买力,同时由于各类资金大量向支援灾区倾斜,也会间接影响其他地区机构消费者乃至私家车消费者今后一段时期的购买计划,此外四川灾后的巨大重建预计会继续冲击潜在的公务车购买。

即使车企迅速恢复生产,但灾后汽车物流体系必然受到考验,川渝地区集中了许多汽车和零部件厂商,交通要道的中断、阻塞,企业的产品能否运得出来?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能否送得进去?同时物流运输要服从国家向灾区运送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物资,进出的物流将受考验。由于联动效应作用,川渝地区物流成本上升,同样会延伸到与该地区厂家相关的其他整车和零部件企业。

对国内车市运行将产生负面影响

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道路中断,基础设施被毁,影响的不仅是川渝境内的整车企业。由于川渝地区聚集大量零部件企业,与辖区外地区的整车企业联系紧密,一旦物流中断,受灾害影响车企可能扩展至更大地区。很多国内汽车制造商生产计划也在这场灾难中受到影响。由于绵阳发动机厂受损严重,比亚迪从那里采购的发动机零配件,被迫紧急寻找替代品。神龙在绵阳的一个为新爱丽舍供应转向柱的零部件企业厂房倒塌,神龙需要尽快寻找替代产品,不排除从法国直接采购相关零部件的可能。本田公司设在武汉与广州的合资工厂14日停止了部分生产,原因是成都的日企厂商因震灾中断了零件供货。

此次大地震暴露出国内汽车工业供应体制还存在较大缺陷。一些企业没有实现就近配套,一旦出现危机,可能出现零部件供应中断,生产瘫痪。此外,在突发事件面前,一些厂商没有应急措施,甚至没有后备零部件,加上物流、采购和计划系统衔接出现问题,最终造成停产和限产。

此次大地震灾难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给二元体制下本已相对脆弱的中西部经济再加压力。房屋坍塌,路桥损毁,大量基础设施亟待重建,这对水泥、钢材等基本材料形成巨大需求,但如此一来,无疑会继续拉高目前已经高企的原材料的成本,包括钢材、PP件在内的原材料成本可能会在下半年迎来更大的增幅。

车市信心正在恢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地震对车企造成的影响基本上局限在川渝周边地区,即使是成都、重庆等直接受灾区域的厂商也只是遭遇“阶段性”受阻,目前车市信心正在恢复。虽然目前的汽车消费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市场对于汽车刚性的需求是存在的。德阳、绵阳、什邡、都江堰这些地方受灾情况不同,但购买力都很强。预计今年6~9月份,用于运输生产资料的车辆消费和私车消费都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

“灾后经济”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并不陌生,问题是在经济转型、调控紧缩和灾后重建一连串因素作用下,车企必须找准自身定位,积极调整应对,准确解读政策走向和把握市场预期,企业应该适当调整在四川地区全年的销售目标,这样经销商的压力也会减轻。地震之后,上海通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对四川境内所有授权经销商二季度按照最高标准进行返利。哈飞、东风本田、雪佛兰等品牌减少对经销商的考核,调低今年在成都的销售目标。有些企业还加大紧俏资源对成都的供应,例如东风本田CRV目前优先供应成都市场。

上一篇:七年级以春游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领雁工程”培训心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