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精选8篇)
1.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 篇一
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随着20xx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 我国改革拉开了帷幕。此轮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 主要涉及科目改革和录取改革两个方面, 而在录取改革中首次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 即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成绩, 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 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 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1]。我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十多年, 其主要目标是高中因材施教, 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选拔符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而综合素质评价由于缺乏量化指标, 往往成为改革的难点。目前, 绝大多数高中只重教学, 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高考科目;轻综合素质培养, 麻木追求升学率。只有将综合素质评价真正纳入高校招生体系, 成为高考录取的“第三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才能够真正成为中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 笔者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设为“第三依据”, 对其五个指标进行量化, 作为重要参考纳入高考体系。
一、综合素质评价内涵指谓
学生综合素质包含范围较广, 评价体系多样, 最早可追溯到20xx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该文件提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6个指标[2]。20xx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作为改革中有关综合素质评价的配套措施, 主要体现在5个指标, 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1]。目前各省市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主要有四种分类[3], 详见表1。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首要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注重过程, 客观评价记录成长轨迹;三是鼓励个性发展, 激发兴趣发掘潜能;四是兼顾地域、城乡差别, 公平公正公开评价规则。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业水平可体现在学生的高考或学考过程中, 故笔者建议将综合素质评价分为“思想品德、公民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科技创新与特殊才能”等五个指标, 并赋予每个指标20分的分值, 总分100分, 将其作为重要参考量化纳入高考体系。
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解读
(一)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学校德育的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该部分主要评价学生在爱国爱校爱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责任义务、仁爱友善、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表现,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重要体现。
(二) 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主要从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两方面进行考察。集体活动主要包括班级、社团、党团组织、学校的集体活动等。公益活动主要包括社区服务, 环境保护, 知识传播, 公共福利, 帮助他人, 社会援助, 社会治安, 紧急援助, 青年服务, 慈善, 社团活动, 专业服务, 文化艺术活动等。地区主管教育部门可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区实际情况, 城乡差别, 设定每学期参与集体活动小时数和公益活动次数。鼓励学生在学业之余适度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有利于了解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同时增进与他人沟通交流,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 运动健康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拥有强健的体魄, 才能更好的.学习生活。运动健康主要包括体能测试和体育技能。体能测试根据年龄和地域实际情况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每学期测试一次。体育技能, 包括田径、赛艇、羽毛球等28个大项项目, 鼓励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能够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 锻炼身体, 放松身心。根据年龄和地域实际情况参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设置评分规则。
(四) 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 主要包括唱歌、舞蹈、琴棋书画等艺术技能和演讲、戏曲等语言表达或地方特色技艺等。艺术素养可以通过读万卷书 (理论修养美育) 和曲不离口 (艺术实践) 两方面进行评价。理论修养美育, 为艺术类选修课程, 可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课程, 有条件的可邀请艺术专家开课,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 掌握基础技能要求即可得分。艺术实践, 包括艺术类获奖, 学生作品评定加分。
(五) 科技创新与特殊才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少年强则国强, 鼓励青少年多修科创课程, 激发科学兴趣, 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该部分主要从科创课程和特殊才能两方面进行评价。科创课程, 为科研、技能类选修课程, 可根据行业热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课程, 有条件的可邀请行业专家或高校老师开课,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获得相应分数。特殊才能, 包括发明创造专利、学科竞赛获奖、科技创新获奖、公开发表文章等。
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一) 综合素质评价机构设置
综合素质评价若纳入高校招生体系, 全社会的重视程度必然提升, 将成为高效的评价环节。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有利于保障各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公平公正。为有效开展和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教育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自上而下成立专门综合素质评价小组, 分工协作, 各司其职[4]。教育部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负责组织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申诉细则》、《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手册》等政策法规以及奖惩细则。省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负责指导、抽查和监督, 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管理。市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 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细则》对“发展分”进行评价认定和相关审核工作, 组织成立市级申诉委员会。联合市级公益行政机构, 筛选公益组织和单位, 参考上海的实践经验, 规范提供公益活动机会, 做好记录和评价工作。校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基础分”的评价和审核, 负责全程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事宜, 详情见表2。
(二) 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建设
传统纸质的综合素质评价, 在工作效率、公平公开、整合有效信息、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有局限性。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期, 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统一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必然选择。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可大幅提升数据采集、保存、分析效率, 大数据统计便捷高效, 评价更加公平公正, 同时可设置不同权限便于各级管理部门远程实时监督[5]。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网络管理平台, 建议可在“教育部高校阳光招生平台”下设专版。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信息公开、数据录入、公示申述、数据查询。信息公开, 用于发布通知、公告规章制度等。数据录入, 系统采用“谁评价谁录入谁负责”原则, 录入人员需要对录入数据的纸质材料签字盖章存档备查, 上一级或同级审核。公示申述, 采用校内公示和平台公示相结合, 原则上学校产生的数据, 校内公示, 其他数据平台公示。对公示有异议的数据可按“谁公示谁解释”进行处理, 对结果不满意按规定在平台进行申述,平台筛选有争议信息交市级申述委员会, 在规定工作日予以处理, 保障评价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数据查询, 该模块提供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用不同权限账号查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三)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性描述, 是对学生成长轨迹记录, 涉及的评价细则复杂。总体评价原则, “基础分”相对易得, 主要发生在学校或公益组织一线, 由一线教师评价, 学校审核。“发展分”体现区分度, 由市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评价, 同级邻市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审核。发展分纸质档材料由评定小组签字盖章, 拍照上传至平台, 纸质档材料存档备查。各指标详细解读如下:
1、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评价主要由学校组织实施, 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同学共同评分, 以学期作为评价单元 (高一上下、高二上下、高三上共5学期) , 满分20分。设置每学期的基本分值16分, 突出表现一次加1―2分, 出现违规违纪等行为, 每次减1―2分, 可出现负分, 班主任负责汇总评价, 权限[10, 18], 校评价小组负责审核。低于10分或超过18分由校评价小组认定后评分, 市级评价小组负责审核。分数控制, 根据学校整体情况设置突出表现加分分值, 原则上, 高于18分人数不高于30%。
2、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包含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两部分。集体活动由班干部、班长根据活动次数计分, 以学期作为评价单元, 参与集体活动一次记1分, 班长负责汇总评价, 权限[0, 8]分, 班主任审核。满足最高活动次数, 担任组织者或活动表现优秀获奖, 可得满分10分, 由班主任评价, 学校审核。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锻炼组织协作能力。该部分容易得满分, 人数比例不作限制。公益活动由公益发起人评价, 以学期作为评价单元, 参加公益活动每单位小时记1分, 最高8分, 公益单位负责人审核。满足最高小时数且表现优秀获得公益部门好评可得满分10分, 由公益单位负责人评价, 市评价小组审核。分数控制, 根据全市整体情况设置突出表现加分分值, 原则上, 本项高于8分人数不高于30%。
3、运动健康
运动健康包含体能测试和体育技能两部分。体能测试标准根据年龄和地域实际情况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每学期测试一次, 评分0―2分, 5学期成绩加和, 该部分最高分10分, 由学校体育老师负责实施评价, 校评价小组负责审核。该部分容易得满分, 人数比例不作限制。体育技能, 根据年龄和地域实际情况参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设置评分规则。第5学期末每个学生参加0―2项测试, 由市评价小组进行评价鉴定, 每项评定成绩0―5分, 该部分满分10分, 由邻市评价小组审核。体育特长有相应考级和评奖规则, 故该部分人数不作限制。
4、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包含理论修养美育和艺术实践两部分。理论修养美育, 为艺术类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每学期选修0―1门,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评定成绩0―3分, 5学期成绩加和, 该部分最高分10分, 由校评价小组负责审核。该部分容易得满分, 人数比例不作限制。艺术实践主要为艺术类获奖以及学生作品评定加分。第5学期末每个学生提交0―2类型艺术作品, 由市评价小组进行评价鉴定, 每种艺术类型评定成绩0―5分, 该部分满分10分, 由邻市评价小组审核。艺术特长有相应考级和评奖规则, 故该部分人数不作限制。
5、科技创新与特殊才能
科技创新与特殊才能包含科创课程和科技才能两个方面。科创课程, 为科研、技能类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评定成绩0―3分, 最多选修5门课程, 该部分最高分10分, 由校评价小组负责审核。该部分容易得满分, 人数比例不作限制。科技才能, 包括发明创造专利、学科竞赛获奖、科技创新获奖、公开发表文章等。第5学期末每个学生提交0―2件最具有代表性成果, 由专家组进行评价鉴定, 每项评定成绩0―5分, 该部分满分10分。由邻市评价小组审核。该类成果有相应技术要求和评奖规则, 故该部分人数不作限制。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涉及到评价内容、形式、标准、公平等系列问题。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人生;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高考录取评价方式改革, 转变高考分数是录取唯一依据的现状。深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 尤其实施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 将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校亦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遴选到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 从而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 篇二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规范化的教学教育管理方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越来越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生力军的摇篮, 在复杂的社会分工中无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教育教学中推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既能有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又能有效推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要求
在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时, 学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 对评价体系的各项要求和方法进行全面了解, 结合学校现状, 建立适合本校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作用是改进和提升, 核心思想是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健康运行,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评价体系的要求, 保证体系的动态适用性。包括以下方面:
(一)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 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好的教学目标具有可预期性、层次性、可行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激励等作用。制定教学目标时, 一是要面向全体, 因人而宜, 分层设计, 满足不同状态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树立全员发展, 但不求一致;全体提高, 但不求同步;全部合格, 但不求划一的思想;二是要在设计教学目标、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 把握好基础课程、专业设置和德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使教学和教育能同步发展, 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
(二) 切实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育工作最活跃的主体部分,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它来实现。优化教学过程, 就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使教学功能得到增强和发挥, 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学生素质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 一是坚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逐步推行分层教学, 体现出全员参与性, 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切实帮助;二是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动态性与规范性的关系。教师要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 努力把握教学节奏,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创造空间, 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灌输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艺术, 做到备课备学法, 讲课讲学法, 将学习的主动性转移到学生身上,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四是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 呈现给学生知识的结构、前后的联系及重难点提示, 通过知识的掌握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改革课内外教学必然要借助于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优化教学手段, 就是在充分挖掘传统技术手段作用的基础上, 突出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改变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 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 一是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特点, 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合理、适度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借助各种教学媒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努力探索形式多样、各具特点的整合模式, 依托无限的网络资源, 以图、文、声、像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使得授课内容丰富而生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交互式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三是把教学手段拓展成为学生的学习手段, 变成学生的一种认知工具, 着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营造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满足学生对探究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四) 推行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 评价无处不在,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言行或者一个微小的眼神都是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和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 一是要在科学的评价理念指导之下, 以促进学生“增值”为中心, 将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化为内容具体的诊断反馈, 形成一整套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办法。二是要讲究评价艺术, 引导学生向积极方向发展。课堂教学中, 既不简单地否定, 又不一味地表扬;指出学生不足时, 既让学生知道不足在哪里, 又要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好评价的最佳时机, 既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 又将丰富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三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 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充分达到自身的最佳发展水平。
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体系自身各种形式的监督, 检查体系是否按计划运行, 判定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 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保障
由于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涉及学校教学及教育的方方面面, 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 在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很多工作, 因此, 必须充分准备, 合理计划, 明确各项任务并做出资源保证。
1. 明确职责
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最高管理者的责任, 并在工作计划中明确评价体系是校务管理重要事项之一, 把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纳入到学校管理决策中, 切实保证为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及有关活动提供支持, 并保证履行职责。
根据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特点, 对于各层级和各岗位的人员要建立文件化岗位职责, 并明确全体人员工作过程中承担的不同职责, 包括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控制和提升。
2. 配备必要的资源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可有效规范教学管理工作,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改善教师工作绩效。为保证达到实施体系的目的, 学校必须提供体系建设所需的资源, 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
在建立和保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 为保证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学校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明确专门的人员负责体系建立和维护。
(二) 初始评审
初始评审是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一是学习研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 把握方向;二是了解学校目前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现状, 理清思路;三是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提供理论依据。
初始评审主要内容如下:
1. 为建立适合本校自身健康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教
育评价体系, 学校应通过初始评审过程, 全面掌握本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现状, 为学校持续改进综合素质教育绩效确定基准。初始评审的工作过程要规范化。
2. 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要求, 对其适用性进行确认, 对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
3. 对现有的或计划的实施项目进行效能评估和价值评价, 确定现有措施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4. 对本校所有现行的教学和教育及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进行清理。
5. 对现有的教育资源情况是否满足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评价。
为保证初始评审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初始评审的各项工作都要进行有效组织, 要成立初始评审工作专门组织。
(三)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
依据初始评审的结果, 根据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 使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控制及评价等程序性工作形成正式文件, 以确保所建立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遵守。
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二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三是把自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
1. 评价内容
(1) 学生素质评价的量化标准。“素质”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内容, 它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文化课标准单立) 等诸多方面。对素质的评价是建立在教育教学标准的基础上, 为便于操作就不能复杂繁琐, 不应抽象化, 应体现在具体事件上。
(2) 专业课评价的量化标准。专业课评价取有代表性的且易于测试的科目。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可以参考其他评价体系设定等级标准。
(3) 身体素质的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包括两部分, 即不但考查健康状况, 而且要强调有无锻炼习惯, 因为这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
2. 评价办法
评价办法是与评价的功能、目的紧密相连的, 要将结果和过程并重。因此选择评价方式和办法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 素质评价办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自我总结评价后, 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每个学生具体的评价, 按素质评价量化标准, 由同学和班主任综合评分。
(2) 专业课评价办法。专业课考试命题原则是属达标性测试, 覆盖知识面不小于70%, 难度不超过教材中的练习题难度。统一标准答案同班级专业老师交叉阅卷, 计百分制。
(3) 身体素质的评价办法。定期体检, 健康情况由健康体检决定, 由校医如实填写。突出项目及有无锻炼身体习惯, 由体育教师如实填写。
3. 建立评价专卷
专卷内有综合成绩表, 有历年班主任记录的主要信息;班主任综合有关教师、同学意见写的评语。评语以素质评价内容为纲, 侧重突出部分填写。还要对个别突出方面内容进行表述, 并以此作为推荐选拔时的辅助参考。被选拔人群中素质、文化课、身体素质三项相近, 则要参考评语。
(四) 全员培训
为保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在整体教学工作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 就必须使全体教职员工能够接受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管理思想, 理解评价体系的所有要求。
为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意识, 确保有能力胜任其承担的任务和职责, 应对全体教员实施必要的培训, 保证让大家了解本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评价体系的规范, 切实保证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落实贯彻。
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在校全体教职员工。
(五) 审核和评审
为对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保证能够持续适用于学校的健康管理, 应对综合素质教育实施审核和管理评审。为确保综合素质教育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学校要定期对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进行评审。
评审工作应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由学校组织专门评价委员会 (校领导、中层领导、专职教师、专职班主任及学生会主席等) , 通过座谈会结合定期考核进行评价。评价目的是为了检查总结各专业、年级组、各班级及每位教师推行素质教育成果、经验和问题, 以利今后的改进。先由参评对象就各自负责的工作进行陈述后, 对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评审团共同按学校评估量化标准逐条打分, 取平均值。结果由评审团签字归档, 做到公正、公开、民主、透明。
(六) 改进和提高
1. 纠正和预防措施
对综合素质教育绩效监测与测量、审核和管理评审所发现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进行分析, 采取纠正措施, 消除导致不符合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以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包括:确定造成不符合的成因、分析原因并采取具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为确保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学校应通过培训或交流的方式, 使全员了解有关要求, 并对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检查。
2. 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
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质量, 造就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是建立和保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 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 不断调整和完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改进教育学的成效, 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发展, 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体系, 确保综合素质教育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摘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科学、系统、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并且能够与学校的其它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根本, 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原则。在教学管理中推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既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又能有效推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3.构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篇三
关键词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关注每一个学生“闪光点”,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维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反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能发掘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既评价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需求,又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勇气和自信。综合素质评价在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的同时,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准确、多元的评价能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教师业务提升的需要
传统评价惟分数论,使教师的培养思路总以考试为指挥棒,忽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多角度的审视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运用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反馈信息,不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体系既重视人才的知识专业化水平,更注重人才的创造能力水平;既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时代挑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3.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立足整体,彻底转变办学思路:对学生整体培养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多元化的评价;从“唯分数论”变为量化积累,从量化积累过渡到质的评价。对学生多元、质的评价,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校际间的竞争,激发学校开发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优化办学资源,使校际间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拿一个简单的比喻句来讲,学生会经常给你新奇的比喻,我们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赏识教育与幽默批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给与表扬。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但是每个学生对赞扬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渴望赏识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课程标准》里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评价要饱含教师的赏识与期待。我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有信心,要充满期待,得体幽默的批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药,使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信任与支持,从而迸发出改正缺点、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批评时巧用幽默,不仅能避免师生矛盾,还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在愉悦的情境中得到感悟。
3.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把握激励性原则,将量化积累与质的评价相结合。比如作业评价,对作业的批改不仅关注结论的合理程度,更关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思维亮点”、灵活性、创造性,发现一处即大加赞扬,放大亮点,“扬其长才能避其短”,以积极的评价语言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作业走向社会。
4.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 篇四
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武汉轻工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人才供给矛盾由总量不足转为人才的质量和综合素质不能充分满足各行各业的多元化需求。武汉轻工大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起自主学习、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创新教育“四平台”,校、院、班三级协同,教、管、学三方良性互动的“三级三方”管理模式,组织、制度、条件“三重保障”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全面拓展与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社会责任感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智商与情商高的大学毕业生大受用人单位青睐。但认真审视,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重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和创新素质培养;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等现象,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武汉轻工大学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方法和途径入手,大力推进素质拓展教育,实现了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武汉轻工大学作为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的多科性大学,明确提出了“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思结合,从知识(学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转变;注重知行统一,从封闭的课程教学向开放的学习体系转变;注重因材施教,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个性化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优势。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创新理念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将它仅仅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范畴,也不能归结为纯粹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应景教育或功利教育范畴,而是促进全面的人、完整的人的生成教育。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迁,素质教育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中央领导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应具备较高的科学、道德、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首先要创新素质教育理念。“一所大学不能只关注学习成果,因为它无法预测一个学生毕业后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影响人的一生”(哈佛校长德鲁·浮士德)。武汉轻工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由“应用型人才”调整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赋予了人才培养目标新的内涵;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模式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三大培养体系”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既注重专业教育,又重视发展学生“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人格魅力;拓展人才培养途径,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不仅教育学生要学会动手动脑,还要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学校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能力、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就业训练与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拓展内容,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以“学习、养成、体验、创新”为途径的“四位一体”的素质拓展教育新理念。其中学习是基础,养成和体验是由被动到主动的社会一体化过程,创新是生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四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为一体。
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构建“四三三”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智力因素起基础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又起决定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展示其越来越广泛的实用价值。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规律,是提高高校素质拓展教育过程的科学性、高效性、合理性的基本前提,对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基础性意义。我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一贯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着眼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目标要求,根据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学校“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特色,统筹规划,明确分工,从学生主体不断学习、养成、体验、创新的成长过程入手,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配备、保证学生参与、增强条件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明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素质拓展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把素质拓展教育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起自主学习、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创新教育“四平台”,校、院、班三级协同,教、管、学三方良性互动的“三级三方”管理模式,组织、制度、条件“三重保障”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学校通过拓展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丰富文化底蕴,开拓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吸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养成教育平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水平,塑造成功的人格;通过体验教育平台引领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实行以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良性互动为基础的素质拓展教育管理模式,搭建教管学良性互动的平台,让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空间,使素质拓展教育效果在互动中不断改善。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条件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三重保障。
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建立了书海扬帆、文明习惯养成、感恩行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科技创新基地、人文环境等20余项重点项目,形成了党员自我教育领航工程、团支部风采大赛、中华诗词经典诵读大赛、书香伴我成长读书节、常青之春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节、社团文化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创十百千文明寝室、走进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科研立项、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等200余个大学生素质拓展“套餐”选项,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五年来,每学年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优秀、学生进步、科技创新、社会工作、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7个方面,受到校级及以上表彰的人数达到在校生数的65%以上,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和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中屡创佳绩,获奖700余项。学生中有100余人受到国家和省(部)级表彰,涌现出了“中国好人”李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方小苗、刘畅、琚琳虹、梅运超,“全国三好学生”熊雪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武丹,以及“全国先进班集体”、“湖北省先进班集体标兵”、湖北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等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学校是湖北省仅有的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的省属高校,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奖、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毕业生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和“基础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素质受到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富士康集团、华润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储粮总公司、中纺集团、湖北福娃、山东鲁花、湖南克明面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广泛欢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动饲料工业发展十大经济人物”、华农骏通集团董事长李旭荣,第十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EO周清会等一批优秀校友已成为行业科技与管理领军人物,他们的成长更有力地证明了学校践行素质拓展教育的自信和决心。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 王祚桥
5.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德育管理体系 篇五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 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德育工作自身结构体系来看,包括系统的学科德育,即“两课”教育;行为德育, 即操行规范;渗透在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中的功能德育,即理性思维素质、治学精神、意志和崇尚真理的精神和 献身精神等。德育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共同育人。
从静态来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两者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一致性和包容性,是个体和整体、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包括德育的基本素养、功底和潜能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各项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 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和探索 中的一种感悟和突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它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使德育的重 要地位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从动态看,素质教育对德育具有反作用,德育最终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两者在过程上具有连续性、递进 性和循环往复性,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促进的关系。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内核,对素质教育具有导向和辐 射功能,从人类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通过外部运行机制和内部作用机制的相互渗透和作用,向人才发展的终 极目标进行导向和辐射,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反之,素质教育奠定人的理性、体能 和素养方面的基础,使其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为德育创设了一种良好 的机遇和氛围,对德育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诸素质中,思想道 德素质是根本。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制定了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不仅为德育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和 行动指南,也为实现素质教育转变明确了方向。
6.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篇六
2017-2018学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指导思想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三个面向”和党教育方针为依据,以新课改基本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正确评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二、评价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要依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的实际开展评价工作。坚持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学生素质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以及身体心理素质。
2.科学性原则
按照教育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关系,用科学手段和方法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3.可行性原则
评价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使评价工作切实可行。
4.动态性原则
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既要对学生的过去进行评价,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要对评价体系本身进行不断的修正,真正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评价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为:“五爱”为核心的思想感情状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等思想觉悟状况;文明礼仪、社会公德、行为举止、人际交往等行为规范的养成情况。
2.科学文化素质
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基础知识: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基本技能:(1)相关科目的听、说、读、写,以及分析、综合、推理、运算的能力。(2)相关学科要求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机能水平,运动能力水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4.审美素质
审美观:审美方向、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能力: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学生在音乐、美术、书法、语言、行为等外在美及心灵世界的内在美两方面的表现能力。
5.劳动素质
劳动技能与习惯评价的主要内容: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
6.个性心理素质
个性心理评价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及心理过程几个方面,主要评价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与性格和心理情感与体验等方面。
四、评价方式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本人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必要时可邀请家长参评)的方法进行。
2、平时考查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平时结合教育教学活动定期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在平时评价的基础上做好阶段性评价。
五、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
1.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部分(具体指标见附件)。基础性指标由教体局统一制定,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性指标是在基础性指标的基础上,由学生个人、班级或学校根据学年实际情况制定,由学生负责填写。
2.评价结果分为“A、B、C、D”(相对应“优秀、良好、达标、不达标”)四个等级,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定。自评部分由学生本人填写,对基础性指标中的每项“要素”进行评价,并对发展性指标用描述性语言自我评价;他评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对基础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综评部分由班级成立的学生自主评价。
六、评价办法
(一)自评
学生自我评价是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发现闪光点的重要方法,是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评的意义,认真对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自评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
(二)他评
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实施之前,为了解学生素质各方面的状况,特别是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实施的评价,是根据学生素质评价各项指标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
2.形成性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过程中,紧密结合各项工作进行的评估。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达到评估目标的程度。
(1)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性评价,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2)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性评价,由各教研组、年级学科组长负责,组织各科教师和有关人员实施评价。
(3)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性评价,由体育教研组长负责,组织体育教师、校医和班主任分工负责实施。
(4)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性评价,由音乐、美术教师以及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
(5)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性评价,由综合实践课教师及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
(6)个性心理素质的形成性评价,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心理辅导教师、体育教师、校医等相关教师负责实施。
7.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 篇七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当前, 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深化对构建学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院或系 (本文的系, 是指大学中不设学院的系) , 必须综合分析本校各职能部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措施, 结合学院实际, 制订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强的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 从而实现校院 (系) 两级评价体系的有机统一, 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建立学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状况、发展性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对大学生身上体现的素质高低进行综合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虽然, 各高校都结合各自实际建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政出多门”、操作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综合各部门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构建学院 (系) 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显得很有必要。
1. 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单一型专门人才向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院 (系) 具体落实。学校出台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措施, 在宏观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但与基层学院的实际存在出入, 因此, 在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出台的素质学分、素质拓展等措施的基础上, 构建科学可行的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标准体系, 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更具有现实意义。
2. 对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功能。构建符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指明个人专业学习、职业技能的提升方向, 把握好远大理想与短期目标, 及时调整自己的素质培养计划, 从专业兴趣和个人成才角度, 发现不足、扬长补短。另一方面,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等方面不断完善自我, 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阶段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便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便于教师、教学和管理部门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调整教学计划, 优化教学过程, 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阶段性综合测评的结果, 将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造更好的育人条件。
二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与操作办法进行着不断改进, 但就现行体系来看, 仍存在着测评指标不尽完善, 测评办法不尽科学合理, 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可信度、参考使用率均不高等问题, 必须加以改进。
1. 测评体系不够完善, 指标设定不够合理
一些学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还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 并对应给出相应分数。用素质教育观念来分析这种框架体系, 就会发现其存在着德育标准概念化、智育标准考分化、体育标准模式化的局限性。这样, 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客观标准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主体道德水平的个性差异无法体现。在智育方面的评测则重点局限在考分、考证、外语过级等评判标准上,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节, 社会实践能力缺乏。而体育测试成绩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体育得分, 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被忽略, 就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身心发展是否健康。
2. 操作系统存在漏洞, 不利于素质教育
目前, 测评工作主要由学院负责, 具体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团支部委员来实施。广大学生成为被动参与和评价对象, 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德育分, 在同学中拉帮结派, 做表面文章, 只为给老师、同学留下好印象。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学生干部加分, 也给一些负责测评的老师和学生干部送礼物或请吃饭, 催生了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讨好老师、同学的不良行为。在缺少诚信记录的情况下, 德育分数由个别人根据感觉来评分, 是不值得信服的, 这容易使学生在钩心斗角的功利追求中迷失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测评研究缺乏科学性, 结果使用率不高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而且素质测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 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测评的需要。此外, 没有很好地将实证方法与人文的方法相结合, 而且系统研究法、模糊数学法、质化研究法等运用的不足, 使得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此外, 对测评结果缺乏全面解释和慎重处理, 过程监控和诊断不足等原因, 使素质测评结果的运用依然没有改变重鉴定功能、轻引导功能的现实。
三构建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要符合目的性、规律性的客观评价标准, 就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考虑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潜能开发等。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心理学、能力学的诸多因素来设计, 重点放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不拘泥于对德智体总体原则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与概念画等号, 把“智育”与考分画等号, 将“体育”仅与达标相联系。为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测评, 使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目标量化。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 笔者对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思路:
1. 完善测评体系, 设计符合实际的各项指标
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发展性素质四个一级指标出发, 不同的指标所占的权重系数不同。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二级指标, 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评价要素, 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指标要增加除政治素质之外的诚信素质、文明修养、志愿服务等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指标。科学文化素质中除了本学期/年所有必修课平均成绩外, 要增加选修课、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相关内容。身心健康素质中包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发展性素质中要增加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项目。笔者认为, 以上指标内容, 还有诸多考虑不到的因素。尤其是专业性质不同的学院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也有差别, 作为学院级测评指标的选择, 可根据各自实际做出相应内容和权重系数的调整, 并通过实践检验逐步完善。
2. 健全测评机构, 研究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
学院要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来实施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成员包括学院领导, 教学、学生管理办公室负责人, 学生干部代表, 学生代表等。具体工作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 从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制定、分数认定等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可抽调各年级学生, 组成若干测评小组, 在统一培训后, 对各班级学生进行交叉测评。测评时间和分数则采取按学期评定、学年累计的办法。每学期初的第2周评定上学期的各项积分, 结果报学院实施工作办公室, 经学院评定委员会评定, 公示无误后填表记录。每学年年初将上学年每个同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积分算出, 按专业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列积分结果, 并张榜公布。没有涉及的内容, 一概不计入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综合素质测评结果记入学生的学年鉴定中, 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3. 加强结果分析, 完善测评反馈跟踪环节
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 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 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挥。每次测评后, 要及时汇总数据, 反馈跟踪, 查找问题, 完善指标及测评体系, 不断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的规范化进程。由于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 我们既要深化理论研究, 更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不断修正完善评价体系,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8.论会计人员素质提升的体系构建 篇八
【关键词】 会计人员;素质提升;体系构建
在21世纪,我国将建成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入一个经济腾飞的新时代,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会计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世纪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以良好的信念和修养主导自己的职业工作,对社会、国家负责。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各机关企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
一、会计素质提升的评估体系
评价机制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增强人和事物内在的运行动力并调节各方面的制约关系,确保项目的科学决策,保证运行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我国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的趋缺失、职业素质的缺乏、业务素质的失衡、创新素质的缺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定期评估的缺乏,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具体监督。首先应该制定会计人员素质的评估标准: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会计人员应能敏锐感悟形势变化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影响及程度,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崇尚超前和创新、竞争和法制,注重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会计人员也要适应形势发展,为单位理好财、服好务;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会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应忠于职守,具有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的精神。其次要确定好评估的方法,会计人员的评估应该包括自评和它评,其中以它评为主,它评人员主要由单位的领导和单位的员工共同组成,以确保评估的公正性。
二、会计素质提升的奖惩体系
对员工实施奖惩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努力完善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作到惩罚相结合,对认真提高自身素质的员工给予相关的奖励,对原地不前的会计给予相关的惩罚。奖优罚劣,优胜劣汰。这是人才市场的必然趋势。对于德才兼备、遵纪守法,表现颇佳,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应该及时给予精神褒奖和适当的物质鼓励,以激励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平庸而无所作为,且违法乱纪,表现极差的会计人员,应当给予批评警告、限期改正、记过换岗,直至收缴或吊销其会计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凡触犯刑律的,一律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没有赏罚分明的制度和有关的纪律,是很难规范某些会汁人员的行为的。建立正常的会计人才的奖惩体系很有必要,使在工作表现好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人员给予相关的奖励;对表现差的,没有对自身素质做出反省的会计应该受到鞭挞和限制。
三、会计素质的培训体系
通过评估和奖惩阶段,会计人员的素质应该会从自我发展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更多是需要单位组织相关的培训。单位应积极建立企业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业务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分为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接受培训主要包括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正在普通院校或成人院校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会计专业教育等;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部门或单位自行组织的业务学习、岗位培训、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还明确规定继续教育的学时数,中、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学时数每年不少于68小时,初级会计人员不得少于72小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主要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其它相关的知识与法规。作为会计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进修、培训计划,建立财会人员培训档案。对新进人员应组织岗前培训,对于低学历或非财经专业毕业的人员,要鼓励他们参加承认学历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财经理论水平,对于具备学历的人员,加强学历后续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会计电算化已从根本上取代了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而会计人员还需加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服务。
构建会计人员素质提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提升体系的构建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加]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推荐阅读:
企业纳税管理体系构建08-15
中小企业安全体系构建11-04
企业所得税综合案例07-23
咨询企业综合效益分析09-12
企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10-03
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心得体会10-20
金融学专业的简历综合素质自我评价09-07
综合素质评价系统06-15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07-27
体育综合素质试题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