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通用3篇)
1.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 篇一
写作:一般性的消息(标题、电头、背景材料)、述评
第一章
新闻写作:广义: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写作。
狭义:新闻报道方面各种体裁的写作。新闻作品的分类:新闻报道、新闻评论 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次序不能颠倒 2.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新闻记者的几个修养:1.加强政治修养
2.加强知识修养
3.加强思想修养
第二章
新闻:广义: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
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的原则:真实性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新闻对真实性的浅层次的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新闻对真实性的深层次的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报道失事的原因:1.体制性失实
2.经济性失实
3.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2.事实胜于雄辩
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特点:1.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2.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3.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4.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怎样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来说话
2.运用背景材料来说话 3.再现场景
4.直接引语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 怎样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1.善于联想
2.善于对比
3.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4.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背景材料:新闻背后的新闻,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 时效性的三个方面:1.新鲜
2.快速
3.简短 可读性的三个方面:1.具体
2.生动
3.通俗 针对性的三个方面:1.信息
2.知识
3.思想
第五章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1.以旧见新找角度
2.以小见大找角度
3.虚中觅实找角度
4.逆向思维找角度
5.发散思维找角度
6.统摄思想找角度
7.全局高度找角度
第六章
新闻跳笔: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
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段和 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得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新闻跳笔的特点:1.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2.它主张“跳”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1.短段落,多分段
2.断裂行文
3.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4.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第七章
新闻语言的具体特征: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2.要有时代感
3.应有不用的风格
4.白描(最重要的)
白描: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
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新闻语言的具体特征:白描
白描的特征: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1.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2.多用子概念
3.多用大白话 消息体裁的特点:1.简括:迅速、准确、新鲜
2.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3.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倒叙(倒金字塔)4.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电头
第九章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写作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导语的任务: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3.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的大致类型:1.概述型导语/直接叙述型导语
2.描述性导语
3.评述型导语
4.橱窗式导语
第十章
消息主体的任务:
1.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a.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b.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2.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a.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b.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3.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4.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主体的结构方式:1.倒金字塔结构
2.纵向结构
3.横向结构
4.点面结构
第十一章
新闻背景:广义:是对人物和事物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狭义: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
托的材料。
第十二章
报道事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事实要交到得一清二楚
2.勿做表面文章
3.见事见人
4.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动态消息的特点:1.一事一报
2.客观笔法
3.时效性 简讯特点:撮要
新闻报道追逐事件的原因:
1.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2.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3.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的价值: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2.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3.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4.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1.对比·显现
2.量化·集中
3.以点带面
4.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非事件性消息的分类:1.服务性消息
2.预测性消息
3.综合性消息
4.经验性消息
5.人物消息
预测性消息: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于预测性消
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预测性消息的写作要求:1.及早预测
2.他人预测
3.权威预测
4.深度预测
5.审慎发稿 服务性消息的特点:直接可用
服务性消息的写作要求:1.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2.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3.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4.亲切、自然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
描写性消息大概分类:新闻素描、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情景新闻、散文式新闻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1.简笔描写
2.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3.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新闻素描:也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是以“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家族中的
代表性成员。
新闻素描的特点:以描为基调,基本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 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花絮: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从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
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花絮的写作要求:1.小角度
2.大视野
3.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的特点:1.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
2.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 分析性消息分类:新闻分析、解释性消息、新闻述评、背景新闻 解释性消息的特点:重点回答“为何”
新闻述评写作的要求:1.典型题材,全局观点
2.因事论理,理由事出 3.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
第十六章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他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自由,消息文体要求较严格 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消息一条线
通讯两条线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通讯感情 消息信息
通讯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1.真实
2.时效性
3.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通讯写作主体意识、个体风格体现几个方面:
主体意识:1.作品有鲜明的主题
2.作者尝尝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
个体风格:对世界的理想,即自己的思想、人生经验和认识能力去把握复杂的现实,通
过表现记者的个人认识。、第十七章
通讯的主题: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 思想观念。
通讯主题的要求:1.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2.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3.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一是新鲜、二是时代色彩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1.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2.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第十八章
通讯的选材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2.要围绕主题选材
3.选材忌重复 通讯选材的类型:
1.骨干事例:是指那些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 的事例。
2.细节材料:细节材料是再现型的材料。指骨干(或典型)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细致的现
场画面或者富有个性化的对话。
3.一般叙述性材料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1.记者的现场观察
2.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3.记者的访问4.第十九章
通讯结构的特点:1.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2.较消息结构复杂
第二十章-----二十四章
人物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 境界、人物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 的通讯。简而言之,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
工作通讯:以记“工作”为主,亦即它是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
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的通讯。
风貌通讯: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也有人简称为“记地” 的通讯。旅行通讯/概貌通讯
风貌通讯的要求/写作方法:1.抓住特点写见闻
2.旅行者的视角-----新鲜
3.主题不容忽视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按题材分类:1.话题型
2.课题型
按报道方式分类:1.展现型
2.剖析型
第二十五章
专访的文体特征:1.专访强调的事“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2.专访强调的事“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
3.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4.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5.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
专访的文体类型:1.人物专访
2.事件专访
3.问题专访/意见专访/言论专访/学术专访 专访的写作要领:1.问答整理式
2.散文处理式
3.口述实录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写的文体特征:1.镜头感
2.透视感
3.现场感 特写的取材与分类:1.人物特写
2.场景特写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第四媒体定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
动等特点。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1.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2.传播空间的无限性
3.传播方式的多样性4.网络新闻的种类:1.复制新闻
2.原创新闻
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1.即时滚动式写作
2.超文本写作
3.互动式写作 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1.多媒体传播
2.交互性传播
3.小众化传播
2.《旋律写作教程》评析 篇二
众所周知,在多声音乐中,旋律、和声、对位、曲式等因素共同担负着塑造音乐形象的任务,而旋律则是所有音乐要素中最富表现力、最能打动人心的一个要素,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但在现实的作曲教学中,“旋律写作”这门学问却一直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音乐院校中设有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等技术理论课程,而唯独没有旋律写作理论这门课(包括国外),因此,研究旋律、发展旋律理论则是摆在作曲家和理论家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在国外,匈牙利的萨波奇·本采写有《旋律史》、前苏联的JI·玛采尔写有《论旋律》,等等,这些著作均对西方音乐或作者本民族的旋律形态及旋律技法进行了论述;而在相对讲更加习惯于旋律思维的我国,同样需要这样一部专论旋律的专著。近期由上海音乐学院80多岁高龄的沙汉昆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经验所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旋律写作教程》则适时地补缺了这一课题。
通读该书,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高度的概括性
该书是作者在其专著《旋律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丰富而成,书中,作者在认真研究、分析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和我国民间音乐中的旋律形态及旋律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旋律发展问题在理论上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力图将缤纷多样的旋律现象归纳为几种特定的类型,从而将千姿百态、灵活多样的旋律现象抽象出来,规整为较为系统、相对典型的旋律种类。
二、较强的实践性
本著不仅对各种旋律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而且还对各种旋律类型的具体写作方法、发展要领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在上篇中即对旋律高潮形成方法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解析,具体体现于三个方面:(一)、音高方面,(二)、节奏方面,(三)、力度与速度方面;又如文中在谈及非单一素材主体材料的构成时,作者将其分为上行与下行动机型的结合、音阶式与琶音式动机型的结合等八种写作手法;此外,在书中每一章的最后均列一节“写作练习”,同时书后有习题选解和参考谱例是本书具实用价值之所在。
三、在具普遍性的同时兼具民族性
沙汉昆教授此著的另一特色在于文中除了对中外音乐家所创作的旋律进行分析、探讨外,同时还对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原生态”旋律形态作有专门阐述,如在上篇第二章的第四节“民歌中并置型乐段结构旋律发展的特殊类型”中,作者分别对双句体、四句体民歌中并置型乐段结构旋律发展的主要特征作了相关探讨;此外,在民间音乐的变体变奏中,作者还将变体变奏形式分为“增值”、“华彩”、“板式”三个部分,并对其分别作了说明。
四、在阐述写作技法的同时强调音乐性
作者主张将旋律写作方法与实际的音乐情感表达相结合,最终使得旋律成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朱践耳先生语)。如对于“展衍式”的展开类型,其在戏剧性和抒情性的段落中的表现方法就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戏剧性的展开比较强调音阶式上行模进、结构分解以及不间断的连贯进行、句幅扩充、形成高潮等,而抒情性的展开则强调句逗结构上的完整,句逗较为分明,展开的规模和矛盾冲突的程度不如前者。
五、突显旋律的发展性
综观全书,笔者认为该书作者所论及的旋律发展方法主要表现为音调发展、调性发展、节奏发展、结构发展和音乐性格发展五个方面。
3.《新闻写作教程》中篇整理资料 篇三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一、消息体裁的特点
1、简括。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2、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一般不提倡记者直接抒情或议论,尽可能减少主观色彩。
3、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①倒金字塔结构即倒叙,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首先呈现给读者。(也有金字塔结构)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告事实,起索引作用 导语:第二次叙述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
主体:第三次叙述事实,展开、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4、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消息的外在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
二、消息体裁的优势
1、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2、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消息篇幅小,写作、编发稿件可以缩短时间。
3、消息易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消息是靠事实说话,提供给读者的是事实。
4、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消息是浓缩了的新闻,“一句话新闻”式的标题和先声夺人的导语能够直接进人们的视野。
导语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大多导语只有一个段落。两个段落构成的导语称为“复合导语”,一般第一段虚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第二段实写,说明“何事”。
一、导语的作用
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精彩,内容与形式俱佳,可以引导读者耐心读下去;消息的开头格外吸引人,人们便会从“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3、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为一篇之首,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决定消息的基调。
二、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所谓实质性内容,即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
(2)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包括最新鲜的材料;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3)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导语不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写作短语的关键是明确报道主题,抓住事件要害。
(4)力求优美生动。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二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三、导语语言特点:简短(一句一段式);明晰(短词短句的应用);色彩(准确的形容)
四、导语的类型
1、概述型:增加提炼与概括的能力、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括
2、描述型: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优点: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3、评述型式: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性导语
优点: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在消息开头给读者暗示;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接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
注意事项:①评,应该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②评,应该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③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事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4、橱窗式:由典型事实例构成的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
五、导语修辞技巧
1、设问: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有助于 2 读者把握新闻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促使读者抓住要害,明确消息主体的写作方向。导语的设问,必须紧扣主题,必须服务于报道的主旨,同时还要揣摩读者的兴趣点,在文字上要间断明快,注意提问语气,以使读者既感兴趣乐于接受。
2、拟人:可以使导语带有感情色彩,令读者受到某种程度的打动。
3、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来揭示新闻内涵,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下文。
4、对比:将两个极端的食物加以对照,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要求记者注意在联系与比较中观察与分析问题,发现事物的特点,或者发现问题所在,并选准对比的切入点,用来造成泾渭分明的效果。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明新主题。
5、直呼:导语以第二人称“你”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也称“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自然的交流气氛,使读者产生亲近感,从而乐于接受记者的观点或忠告。
6、排比: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加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7、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强烈唤起读者注意。可以造成震动效果,造成一种紧迫感,使读者为之一惊,不能不注意。比较适合某些与民众安危密切相关的、带有紧迫感的事物,以及一些服务性报道,但是也要注意语句应该平实,不要过于煽情,否则会适得其反。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位于新闻正文的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
1、新闻标题要做到吸引人:生动简洁、真实、内容的概括精炼、笔触犀利、逻辑性强、信息含量丰富、含义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新闻标题的种类
①大标题:表达事实、提出观点 ②单条新闻的标题:
引题:“肩题”“眉题”引出主题。字号小,多作虚题。在主标题的前面(作用: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长句短化)主题:说明最重要的内容,字号最大
副题:“子题”,对主题进行补充和解释,交代事实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题中的观点,解释主题。在主标题之后,字号最小。提要题:主标题之后、正文之前,提示主要内容 小标题:“分题”“插题”,分段分类的作用
3、新闻标题的分类 实题:叙述事实
虚题:发表议论或表明意见
4、新闻标题的结构
单一型结构:只有主标题,是实题,意义完整。
复合型结构:除主题外,还有辅题(引题、副题)【多行题】
5、新闻标题的组合形态 ①正题
②引题+正题+副题 ③引题+正题 ④正题+副题
主体与消息
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称为主体
一、主体的任务
(1)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①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先在导语中提示何事,或者提示要点,然后在主体中依次报告“何人”“何时”或者“何地”,以使导语更为简洁,更能突显精华。
②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2)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主体是在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之外,增补新的内容用来扩充新的新闻的信息量,扩大读者的视野,用来提升新闻主题的高度。
①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②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是为了说明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某种新的认识或发现,为了提醒读者注意这一事实所反映出来的某种新动向。
(3)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4)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主体尽可能不断提供兴趣点。
①运用“色彩”;写作中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②打开包袱中的包袱,对附带的信息加以介绍
二、主体的结构方式
1、倒金字塔结构:主体本身按照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置至后依次展开,主体也是倒金字塔结构。便于读者把握重点,有利于编辑安排版面。
2、纵向结构:按事件的发展顺序安排结构。比较适用于故事性强的材料,例如法制报道、灾难报道、深度报道等。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记者也可以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3、横向结构: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4、点面结构:以个别、典型的事例引出一般、总体的情况。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可以使消息更有说服力,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认识规律。也可以按照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安排主体结构。
5、并列式:适用经验式、公报式报道
6、悬念式:对金字塔结构和时间顺序结构进行扬长避短。引发受众的好奇心。
7、华尔街报体:以小故事开头,进入主体。更具故事化、人文关怀
三、消息结尾的特点:以事实结尾,事实该讲到哪,消息就在哪里结尾。事实报告完毕,消息就可以结束了。
四、消息结尾的类型
新闻真实准确第一,结构和语言贵在通俗质朴。
1、材料典型、意味隽永
2、首尾关照、巧妙呼应:某些带有趣味性的事实、非事件性的事实,写作比较从容,允许采用悬念式的导语,可以将谜底留待结尾处揭开,这时,就会造成故 5 事性很强的首尾呼应。
3、议论结尾:原则是议由事出,议论要少而精。
4、抒情结尾:(作用:对报道的事实进行升华;对全片报道进行升华;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蕴含意义进行点化;对事实进行引申,对其补充
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对人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一、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可以使读者越过专业名词的障碍顺利阅读并理解全文;另一种是消息中的事实部分。,用来说明新闻中涉及的事实。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许多新闻作品要借助背景材料来揭示事物的意义,是因为读者的需要、信息的需要、传播者一方的需要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对比烘托性的背景材料,可以为新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使新闻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累加性背景材料是褒贬事物的有力武器。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是宣传成绩还是暴露问题,记者都可以借助相关事实的累加,在更高的层次上发言。
二、背景材料应该注意的问题
1、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通常情况下,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的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兴趣,既包括前面所说的“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 部分新闻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
2、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限制。古今中外,只要对说明新闻事实有用,均可拿来。
3、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三、消息的背景大体有哪些类型?各自的作用是什么?(1)插入导语
①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②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③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2)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①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②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3)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①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②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思想。
一、如何评价新闻主题
1、符合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成为记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2、主题具有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3、主题鲜明、深刻、集中
二、新闻主题的地位
1、提炼好主题是新闻价值的需要 ①是新闻的核心
②是新闻新的探索起点和基石
2、提炼好主题对新闻报道起着统帅作用
三、新闻主题的特点:唯一性、浓缩性、鲜明性
四、新闻主题的基本要求:新颖性、有价值、要深刻、要突出
五、新闻主题选择的依据:政治上需要、为受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六、新闻主题处理不当的几种表现
1、主题选择偏杂
2、主题刻意拔高
3、议论成分偏多
事件性新闻
一、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1、新闻报道必须追逐事件
①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突发事件)②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③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2、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消息制作和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也为它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二、报道事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1、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事实交待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
②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 ③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
2、勿做表面文章
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会有思想性、有深度。
3、见事见人
①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②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③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4、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①不要煽情,理性地反映恶性事件,尽可能摈弃煽情的做法 ②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
③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报道恶性事件,特别是犯罪新闻,记者应有很强的人权意识 ④关注事件成因。报道恶性事件一是为了传播警戒性的信息二是为了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追究、揭示事件的成因,提出普遍性的问题,是媒体和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动态消息
1、动态消息的特点
①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 ②动态消息更强调“宏观笔法”;
③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
2、动态消息的写作
①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②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压低主观色彩,以增强说服力。
③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连续报道。可以将读者带入其中,令读者感同身受,增加读者对事件的兴趣,或者提升读者对事件的关心程度。④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四、简讯
1、简讯的特点
①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②结构单一;简讯大多有标题,正文一般不换行,只用一个自然段解决问题
2、简讯的地位
①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②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③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④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3、简讯的写作
①撮要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应当有所交代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重视读者的需要
②讲究文字
1°精简 2°要有表现力
专访
专访又称“访问记”,既是一种采访方法,也是一种新闻文体。
一、专访的文体特征
1、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2、专访强调的是“专”,即访专人,访专题,采访对象是特定的人,内容突出专题性,回答特定的问题,且专在独家视角上;
3、“访”即访问,这是成稿的手段,因而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往往以被采访者的原谈话为主,再穿插有关现场情况、背景材料等连缀成篇; 4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在专访中记者更加主动,主观色彩比较鲜明
5、专访结构以问答为主。
二、专访的文体类型
专访包括以记人为主的任务采访、以记言为主的问题采访、、和以记事为主的事件专访。
1、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专访: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中的关键人物、有 某种特定新闻背景的人物
人物专访注重新闻性,还体现在写专访的记者要善于找新闻由头,从这个新闻由头入手,以主题的角度切入
2、以记言为主的“问题专访”,也称“意见专访”、“言论专访”或“学术专访”。笔锋的重点在于记录与传达被采访者的见解、意见、观点、主张等。在选择被采访者时必须是某个方面的“权威人士”,在某些问题上有发言权的代表人物或者在受众中有影响力的人士
“问题或意见专访”的现实针对性是最强的,它能够及时为读者解释疑惑,为决策者提供意见,还能起到传播知识、引导舆论等作用。
“问题或观点专访”的最佳组合式“名人+权威观点”或者“名人+最新观点”
3、以记事为主的事件专访
一般来说,只有新闻事件才能构成事件专访,而且与事件性通讯相区别,事件专访是指记述某些希望事件的特殊意义、内幕情况或者澄清事实真相的专题访问。
三、专访的写作要领
1、问答整理式: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访谈内容,其实录性、可信性与可读性强。但是篇幅会比较长,它更适合在在杂志上发表。其次,如果问答不精彩,就会大大削弱感染力。此外,如果仅仅是一问一答而缺乏背景介绍以及必要的现场描写,可能会影响可读性
“问答整理”的叙述方式,适合重要人物的专访写作;适合阐述重要观点的专访写作;也适合一些比较复杂的或者有争议问题或事件的专访写作。
2、散文处理式(散文处理式):根据专访的报道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优点:报道精炼、明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答整理式的篇幅过长问题,通过灵活的文体处理,把导读穿插于访问专访中间,使报道丰富。还给记者留下了较大的新闻写作创作空间。
缺点:访谈的过程与内容展现得不完整,不容易让读者看出一种整体的问答思路,11 经过作者较强的的裁剪,加工痕迹较重,可能削弱访谈的实录性。
3、口述实录:把现场记者和记者所提的问题都删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掉,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
优点:它能使得被访问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直接交流,因而使这种专访令人读起来更亲切、可信。
四、人物专访的决定性环节:采访成功
1、怎样专访
①专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背景材料、知识资料、问题设计、注意挑选适当的采访时和场合
②专访中善于提问与观察:重视第一组问题的成功率、增强临场的问控制与应变能力、注意用眼睛采访
③专访后注意核对,引语一定要准确:要准确地表达被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概念与意思;要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
新闻特写
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特写与新闻的共同特点是: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都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都重视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二、特写与新闻的不同点:消息是以简洁和让事实说明问题取胜,特写是以新闻事件中有形象感的镜头取胜
三、特写的文体特征:
1、镜头感:适当的截取、适当的放大
2、透视感: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
3、现场感
四、特写的分类
1、人物特写: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动、行为或者性格,具有画面感与动感。选取某一方面的特征比较鲜明、比较立体出众的镜头来对其进行细笔勾勒与与放大。
2、场景特写
在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配以场景特写可以加强传播效果
五、特写的写作要领
1、抓准“镜头”
2、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①细节要有特点
②细节要有动感:要捕捉到动态、动势,才能做到形象生动
3、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
4、要情景交融的写
5、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显
①背景材料,特别是当它独立成为一个背景段落时,一是要挑选那些本身就具有镜头感的背景材料,二是要尽量把它们写得有镜头感
【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推荐阅读:
新闻消息写作07-10
提高新闻写作09-15
新闻短评写作举例07-11
新闻拍摄写作培训08-21
新闻写作与摄影09-23
新闻写作策划文案10-27
新闻采访写作基础教案08-19
新闻采访写作采访提纲09-06
小学生新闻写作简介06-23
新闻写作的心得体会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