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2024-06-30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精选7篇)

1.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篇一

开放习作 放飞心灵 全面提高习作质量

----南阳市七小开放作文教学实验综述

一、开放习作教学的背景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积极探索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必要性的问题日益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惊醒写作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习作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许多学校当前作文教学主流,这种模式的偏面性和局限性,给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高投入 低产出”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界。教师感到作文课无可遵循,怕上或不愿上作文课;学生觉得写作文难,害怕写作文,无法可循,只好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甚至照搬作文选。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无真情实感、缺乏思维、没有个性。

那么,小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哪里呢?究其原因,导致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的主要表现在:

1、对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没有把握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要求过高,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2、没有构建好作文训练的序列,训练无序;

3、没有改进作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效率不高;

4、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积累不足,小学生有话说不清,导致“言之无物”或“有物不会言”。

5、对作文的评价缺乏一致的具体、明确、科学的标准和适合其特点的方法,让儿童难以体验到成功感受,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我们深刻认识到,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养成勤于起笔记录生活、乐于专注有感而作、善于表达喜怒哀乐,使学生从“ 要我写”到“我要写”,从“不会写”到“会写”,从“怕写、厌写”到“敢写、乐写”是我们当前习作教学的真正需要。作文教学的现状急待改进,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开放习作教学实验的过程

1、作文教改突破口的选择及原因

如何确定适合我校的作文教改实验模式呢?首先,我们学习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改革经验。如江苏省丹阳市云阳的“系统设计、分项训练、整体优化”作文教改实验,江西省南昌市的“仿作入手、读说写并重”作文教改实验等“综合性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天津市河北区的“培养写作兴趣”教改实验,浙江省宁波市的“快速作文”教改实验,浙江省金华市的“小学生读写日记系列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等“专题性作文教学改革实验”,以及作文教学一代宗师丁友宽、贾志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他们都对作文教学有卓有成效的探索。国内外先进的作文教学思想和习作教学经验很多,经分析,我们选择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开放性习作教学实验。宛城区教研室编写的《新理念小学生开放习作》这套丛书,作为我们作文教学的教材,按照它的习作理念和指导习作的流程,我们就可以找到一条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套教材,每次习作均由“我的习作我做主”“我的发现、体验和思考”“我手写我心”“写好文章并不难”“习作成果展示台”五大板块组成。每册之间,训练内容及目标上有难到易逐层深入的“搭建”,充分体现了习作训练的目的性、序列性和可操作性。

2、培训教师,进行理论学习,⑴、确定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策略和各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

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小学作文教学的有关理论,把握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确立适应课程改革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在习作中让学生体察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和勇气,拉动学生习作的内需,写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个性作文。

我们确立了作文教学新策略为:立足于打破习作教学的种种封闭状态,全面放开学生的手脚,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破除禁锢学生思维的镣铐,在内容、表达、问题等方面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有创意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在全方位开放的习作空间里自由驰骋,真正体现“我的习作我做主” “童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

我校结合实际,提出了三段式作文教学体系:低年段课内童话作文、课外绘画作文;中年段课内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高年段课内应用作文、课外生活作文。

具体目标要求如下:

低年级以兴趣为主,结合生活,看看,玩玩,画画,说说,写好每日一句或几句。(激趣)

三四年级着重于:①、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乐写);②、不拘形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自由写);③、互相交流,充分享受表达的乐趣,分享快乐。(爱写)

五六年级着重于:①、明确写作目的,懂得为谁而写,为什么而写(会写);②、全身心投入生活,亲身体验和感受(写真);③、注重写作个性化(创新);④、将作文与阅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写实)。

各年级的教师把握各阶段的目标,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为作文教学生动鲜活、作文课堂生机勃勃、学生作文多姿多彩打下了良好基础。

⑵、对教材的使用进行培训

我校聘请教材编写人、区教研室的段天才书记到校,针对开放作文教学进行专题培训。

教师们认真聆听段书记的解说,弄清了每一个板块的设立意图,结合教材的优势,启发诱导学生进行习作。

通过学习,所有教师认识到,要想彻底改变作文现状,必须从开发、激活儿童的感觉器官所具有的潜能入手,进而,用规范优美的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系统,让儿童在轻松的习作实践中,在师生合作交流,生生合作交流,共同参与习作评价的全过程中,领悟习作规律,远离假、大、空的虚伪内容,让学生先从心理上走出作文难的误区,再从质量上走出作文差的困境。

3、抓好习作的四个阶段

⑴、习作导入:结合“我的习作我做主”进行,旨在鼓舞,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和勇气,促使他们在习作的想象世界自由驰骋。

⑵、习作指导:结合“我的发现、体验和思考” 引导学生多视角审视生活,再现脑海中的体验、观察的现实生活,全面开阔思维,打开蕴藏在心中的作文资源库,诱发沉淀在心中的作文情感源,从而产生写作冲动,有了不吐不快之感。促使学生抛开习作内容、表达和文体上的束缚,提供自由、充满创意的写作空间,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明白,习作和说话一样简单。

⑶、学生习作:限时限字,快速构思,快速成文,一气呵成。(不许抄事先写好的草稿)。不会写的字,查字典或用拼音暂代,写完后再补上。打下课铃,交作文本。⑷、评改赏析:我校研究实验“小学生作文能力赞赏建议式评价”,采用多方参与、多方评价的策略,分享习作的成功尝试和启示,在品读中唤醒沉睡的心灵,开启尘封的鲜活经历,体会作文不难,使习作评改成为保持兴趣的催化剂、提高战斗力的发动机。

①、学生自评

学生写出的作文,哪里倾注的心血最多,那里可能出现问题,自己最有发言权。通过自评,把自己得意之笔、点睛之处毫无保留的总结出来,能坚定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困难写出来,寻求帮助。

如,小作者宋爽自评《校园一角》:我在作文中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来写校园,把没有生命的小花园写的充满生机,并有了人的情感。比喻句在文中比比皆是,突出校园的美。我还按照顺序一一介绍了小花园的景物,把学校迷人的景色展现在大家面前,自己感觉层次很清楚。

②、师生共评

学生的评议毕竟受自我阅历和知识的局限性影响,往往有很强的自我倾向性,缺乏全面性,需要教师参与、示范、指导。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与学生共同评议:找找符合习作要求的地方,找找值得学习的优点,对于认为不足的地方出出主意,使其更完美。

③、小组互评

不同的学生对习作有不同的感悟,有的擅长用词,有的擅长构思,有的擅长叙述……相互评议,既能发挥自己的写作智慧,还能发掘自己的写作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我。小组评价时候,每组至少要有2名作文水平比较好的同学,这样能保证评价的质量。评改时候,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共同评议,组长归纳意见写出评语。也可以每个人习作看一遍,各自写出评语,组长归纳。但不管哪种形式,评价都要以赞赏建议为主。教师要随时关注、调控。

如,三年级作文赏评课片段1:第一小组为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争执不下。成绩比较差的王顺同学拿着作文找老师:“他们只给我作文写了2条优点,白雅旋的都有7条,我认为不公平。”教师一边安慰她,一边看他的文章。他的文章虽然不好,但还是有不小的进步。气可鼓不可泄。老师马上加入他们小组,和组员一起找优点:这个词用得多恰当啊,这个句子也通顺,这两段之间还有过渡句……很快为他发现了十几个优点,在本上一一画出。王顺的嘴一直笑得合不拢。这次评价,成为了他今后学习作文的极大动力。

④、家长参评

(视情况而定)遇到合适的作文,要求家长参与评改,与孩子互相交流。家长的寥寥数语,对于急待展示自我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和肯定。如 《我的爸爸》《名字的故事》等作文,写完之后让学生带回,让家长批改,再写读后感言,结果非常感人,仿佛成了现代版“两地书”,不仅大大鼓励了孩子的习作积极性和自信心,还使学生、家长沟通了情感,收获了天伦之乐。

⑤、美文赏评

在每组评议的基础上,推荐出佳作,或全班宣读,或张榜出示,以供全班赏读。和大家共同分享习作成果,交流习作感受,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记下来。

值得说明的是,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由于学生的评议能力还缺乏,学生的自评互评我们曾尝试了“优加病减” 按分项计分的办法,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总分+总评”的模糊性,效果也不错。

教师按分项计分的标准设立分数值,在百分的基础上,根据习作练习的情况用符号性质的分数,酌情加减分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差,差到什么程度。

附:习作评改计分标准

内容 内容具体。详略得当 酌情加1——5分

跑题

全文减60分

无详略或详处不具体 按病情轻、中、重分别减6、12、18分 条理 顺序清晰,构思用心 酌情加1——5分

段落不清或句子无条理 按病情轻、中、重分别减4、8、12分 语言 语句流畅,生动形象

酌情加1——5分

全文不通顺

按病情轻、中、重分别减6、12、18分

病句

1个减2分

文面 文面整洁,书写规范、美观,无错误 酌情加1——5分

错别字 1个减1分 用错标点 1个减1分 格式 1处减2分

字体书写不工整 减5分

标点书写不规范 减0.5分 位置不对 减0.5分

经过研究实验,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达到“全体提高,人人进步”的目的。学生的语言风趣幽默了,如,学生写 《一个愉快的星期六》文中出现“星际逃犯”“时光老人”等词汇,一看就是一个科幻迷;学生的思维大胆调皮了,如,一个同学在文章中写道:“秦始皇啊秦始皇,当年你烧书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书都烧了呢?那么,我就没有这么多烦恼了。唉!”学生的感慨叫人发笑,他们敢说心里话了。作文批改和阅读也成为教师的一大乐趣。

4、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大量积累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会读书不一定会写作,但会写作一定要会读书,多读书。实现广泛的知识积累,必须要求学生多阅读各种有益的书刊,首先,指导学生选择好书,科学读书,最大限度地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书籍,低年级可以读绘本,读童话书。到中年级读适合中年级学生的经典儿童文学名著。高年级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我国现当代的优秀作品。

其次,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因人而宜的读书方法很多,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或自创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质量,如,教给学生浏览与精读的基本方法:

对浏览的书,读完后回忆一下全书的内容,有话多写,无话少写得在日记中记一记读书的时间和心得,做备忘之用。对精读的书,要在通读一遍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像吃面包一样,一口一口地咀嚼,吸收。

第三、教会学生读“无字书”

“无字书”,就是人们天天耳闻目睹,切身感受着的日新月异的平凡生活。这本“书”虽然没有字,却有着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内容,而所有“有字的书”,都是选取这本“无字书”中的内容用字写出来的。怎么读懂“无字书”呢?告诉学生:读懂“无字的活书”,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要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双手双脚去做,用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去体会,去感受,才有可能读懂书中部分内容的奥秘。小学生读懂了“无字书”,就永远摆脱了“无话可说”的苦恼;读书能理解得更深刻,写作会有说不完的话,“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将被彻底驱散!

为了给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积累。

首先,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阅读教学中要学练结合,强化熟读、背诵,记忆、积累。做到:学懂一点,练习一点,掌握一点;学懂一篇,读熟一篇,记住一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读与写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效果,把“积累语言材料”也纳入课内,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其次,辅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低年级的重点是摘录字词,中年级的重点是摘录好句子,高年级的重点是记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读后感受;第三,指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所得,这种“交流”有时是通过组织读书知识竞赛,举办故事会或读书笔记展览会等形式进行的。上述做法,既广泛地进行了知识积累的交流,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读有所得,读以致用。

5、指导鼓励学生写日记

全校提倡学生写日记,鼓励学生坚持写,三至六年级一周写2-3篇日记,一二年级写“每日一句” 或“绘画作文”。每月评比一次。进行展览。

为了使学生爱写,乐写,我校对于学生日记的写作和批改有如下几点要求:①关于日记的格式,应根据“为我所用”的原则,一方面只要求注明年、月、日,以显示日记特点,另一方面应强调每篇日记都要有标题,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②关于日记的篇幅,凡读写日记系列训练中的日记,其篇幅应接近所在年级的命题作文要求,而自由写的日记,则长短不限。③关于日记的种类,主要有系列训练日记与自由日记两种,它们各有其特点和优缺点,二者应并存,可交替布置。日记应计入家庭作业,注意减轻学生负担。④关于日记的检查、批改与讲评,检查可采用互查、抽查,逐个查等形式,批改与讲评可采用粗、细结合的方式。⑤关于日记的修改,应与命题作文相同。

三、营造宜人的作文教学环境,给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 为了促进教师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每一学期都要开展“作文教学优质课”竞赛,先组内讲课互相听评,然后推荐一名教师参加学校的赛课。教研时间,讲课教师进行说课及反思,全体教师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学期,学校都要举办“开放作文教学沙龙”活动,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交流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的体会和研究的有效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每节课写出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期末开展优质论文、教案和案例评选活动。

为了给学生创设作文展示的平台,学校多方面营造了宜人的作文教学和学习环境,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和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功。

少年儿童文学社:为爱好文学的学生创造了一个活动和学习的组织。每周都坚持开办文学讲座,开展各类写作辅导;

作文长廊: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开辟了一条作文长廊,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我们组织学生将自己满意的作文画上精美的插图,张贴出来。

作文角:在班级里,我们总能看到各具特色的作文园地、作文角。这是每个班级自己的作文宣传阵地,都是同学们自己的作文!

文化廊:展示学生的风采。我们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精心布置了版面,每块空出一角,专门张贴爱好写作和读书的学生的照片,展示他们的风采。

《菁菁校园》校刊:开辟了《小荷尖角》园地,我们将学校开展的各项作文活动、优秀学生的事迹、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刊登出来,成为学生发表作文、展示文学才华的好舞台。

学校网站:设有“学生天地”栏目,由教科室每月对投稿评选一次,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

我们精心设计并开展系列作文活动,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活动有:

1、“快乐杯”作文天天播:学校广播站设了一个“快乐杯”作文天天播的投稿箱,鼓励学生自由投稿,每天评选2名“快乐小作家”。课间操后,由广播站播音员朗诵优秀习作!由此,学生获得了一种作文的成功感,迸发出了写作的激情。至今,学校就收到同学自由投稿2136篇,有251位同学获得了“快乐小作家”的称号。

2、童话作文系列大赛:学校开展童话作文系列大赛活动,刮起了校园童话旋风。全校人人写了童话故事,不少同学还写了科学幻想系列故事、童话系列故事。最精彩的莫过于让同学讲同学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举行讲童话故事大赛;最激动的莫过于让同学演自己创作的童话剧。

3、师生现场口头作文赛:师生同台现场作文,无疑对学生来说是最刺激,最有挑战性的。让作文富于理智的挑战!这是给学生作文最大的快乐的源泉!

4、《个人优秀习作展》的壁报评比、班级作文文集评比。

5、每班创设浓厚的作文氛围,《习作闪光集》等定时展示成功的学习园地,对小学生的习作热情产生极大的鼓舞。

6、读书笔记展评:在每月的读书基础上,进行读书笔记的评比,每一学期各班推荐五本读书笔记交图书馆评比、展览。

7、书市交易: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将自己已阅读过的书籍在班级进行推荐、与同学交换或互相借阅。

总之,学校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伴随着学生的习作练习,让学生习作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处成功,每一点成功,都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恰如其分的、让大家心悦诚服的鼓励,表扬和展示,让小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品尝自己努力后的甜果,体验得到成功后的愉悦,又将这种成功的喜悦转化为习作的乐趣。很多学生找回了自信,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没有想到我的作文也能得奖,看样子作文也不是那么难。只要努力,我也能成功。”

四、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通过习用的作文教学改革试验,我校“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开放习作作文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改革中,闯出了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教师的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基本树立,作文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上出了一节节充满趣味的精彩的作文课,增强了科研能力,撰写了一些高质量的作文教学论著及相关的教科研论文、案例。我们的学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大家更积极、热情和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能自觉地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学习、生活,表达自己的心情、感悟。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写作水平稳步提高!,已经基本达到“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的理想境界。

学校的作文教学成效显著,学校获得“全国作文教研状元单位”“全国首批作文教研百强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北师大教材示范基地”“发展与创新教育实验学校”“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国古诗文诵读经典学校”“河南省德育实验学校”“河南省教育变革榜样学校”“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南阳市新课程教学改革先进学校”“南阳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等100多个荣誉称号。科研成果《21世纪河南教育及教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得省二等奖,省十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小学生写作赞赏建议式评价研究》《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分获国家级一二等奖,李彦虎校长所著《小学生作文常用的程序和思路》(宇航出版社)、《素质教育丛书》(海洋出版社),周梅校长所著的《口语交际与作文》《习作与口才同步训练》出版发行,张国成校长的《运用作文评价 激发学生兴趣》、万晓艳的《小学生作文训练设计》(发表于《百家作文》)等10多篇论文在刊物上发表。优质课《看图想象作文》(徐辉)、《心愿》(贾艳梅)、《听声音 编故事》(范海云)等分获全国省市一等奖。王静的《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许剑冰的《采用多媒体手段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等50多篇论文分获得国家、省级、市级一二三等奖。我校学生在《小学生学习报》《作文指导报》等各级作文报刊就发表习作百余篇,在全国魅力作文、省书信征文比赛等大赛中,近600篇学生习作分获金银铜奖、一二三等奖,40多名教师分获国家级、省级优秀辅导老师称号,有10多名学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200余名学生习作发表在校信通等博客中或南阳市七小网站的“习作乐园”里,将自己的习作送上了互联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

学校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充满了人文关爱和进取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一定能散发醉人的清香。我们必将拥有快乐的今天,迎来幸福的明天!

2.让美术课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乐园 篇二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应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重视个别差异。倡导对生命的关注、尊重、善待、理解、呵护、成全等理念,抛弃教育的功利色彩,让美术课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乐园。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人

积极、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学生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和气候。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思维的活跃与激荡,才会有孩子们潜能的迸发;

优美的大自然是美术教学最广阔的课堂,是学生开展艺术活动最迷人的场所。每当学生走进大自然中,优美的风景会让他们心旷神怡,学生享受自然,在自然中探索和发现,表现美的欲望也会油然而生。我在教授七年级第13册第3课《情感的记录》时,组织学生走到校园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花草,通过用手触摸花瓣,体验花的娇嫩;闭目呼吸感受花的香气;仔细观察理解花的结构。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色彩去表现花草。在表现对象时,不仅局限于对象的客观描写,更要注重画面所要倾诉的感情,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的表达。学生的作业五彩缤纷,组合起来就象一个大花园。

2.认可赏识每个学生,树立其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质,没有自信的人往往一事无成。信心是“永恒的特效药”,它赋予思想以生命、力量和行动。在美术课中,我通过各种评价方式树立学生的信心———我能行。传统的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只有个别学生优秀,大多数学生属中等,还有就是差的,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新课程下的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师的眼中,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杯子、苹果为题完成一幅静物写生作业,可是有一个男孩却画成“卡通战斗士”。我先夸奖他的绘画造型,动态画得很好,然后罚他蒙上眼睛用手触摸实物,再凭自己的记忆去画……

3.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只有当学生在美术课中感到快乐有趣,才会有效率,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要抛弃教育的功利性,照顾孩子的自身特点,运用电影、电视、录象、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觉美术课是快乐、轻松、有趣、好玩的,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4.宣泄情绪,张扬个性———我的地盘我做主

美术侧重于研究和探讨人类的情感、审美、表现等精神领域,它具有人文性。美术在人文精神的整体情景下,关注着人的情感,张扬着人的个性。

在各种与美术有关的作业中,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宣泄某种情绪,作业要体现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如表现生活中的物品,粗犷的线简洁有力、波浪线优美抒情、折线顿挫有力、纠缠的线烦躁不安,也可以在线的基础上加一点明暗,获得逼真的效果;在制作贺卡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造型和色彩。不管是平面的、立体的还是多种材料的组合,最重要的是表现的东西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一项题为“我们的太阳”的作业,多数学生把太阳画得五彩缤纷,可是有一个学生把太阳画成一只昆虫尾部的蓝色发光体。同学们一见都嚷开了,说他瞎画。我没有马上批评和指责这个学生,而是让他解释一下,他说,家里很穷,没有手电筒,我把太阳画在小虫子尾部,到了晚上这个蓝色的太阳出来,爷爷晚上出来就不用摸黑了……原来,不一样的太阳中充满着浓浓的爱。

3.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篇三

正文:

在以往的作文课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活动量小,学生参与度不高;评语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对学生促进不大;少数有积极性,大多数不感兴趣;准备不充分,思考不充分,点评也不充分;教师评语霸权,学生没有发言权……

针对这种现状,结合我市教科局当前进行的基础课程改革,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尝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作文,在写作中感受作文的快乐;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作文教学,并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起到一种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

习作评改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与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评改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

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知道改在哪里

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大部分老师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习作重改不重评”所存在的弊端,在评改学生习作时,能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做到多批少改,批有启发,改有示范,更多地留给学生自主时空。这样在评改课上,学生的自主评改就有了发挥的余地。课上,首先应引导学生读懂老师的批注,包括眉批、总批、修改符号。从眉批中了解老师所指出的字、词、句、段等方面的优缺点,从总批中领悟老师对习作是否符合本单元习作要求的评判,从老师的修改符号中学习怎样规范地修改习作。

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听取别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作文评改课上,采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评改带来的“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的弊端。

1、互读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评改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可组织写同一题材或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如“记一项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夏季游泳活动,评讲时,要让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水域中(大海、小河、游泳池等)的感受。

2、教师巡视,即时进行指导

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的正常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小组合作评改中,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对各组中争论较多的话题要认真倾听,同时要因文因人而异地适时点

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教师的参与,不要厚此薄彼,对各小组要一视同仁,使教师真正成为各小组的一员。

三、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中汲取成功的例子

在学生小组合作评改的基础上,教师应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荐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放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学生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1、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写好本次习作的例子

小学生由于受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限制,在每次习作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每次评改时都涉及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评改就都能得到解决。因此,在评改时,可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如在第七册第四单元“讲述一张家庭照的故事或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一件事”这一次习作,通过批改,了解到由于是回忆往事,有不少学生习作存在着内容简单、描写失真的毛病。因此在评改时,针对这一毛病选择一篇较切合习作提示要求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对照“家庭照”进行阅读,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各抒己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找到学习的榜样。

2、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进行二次习作的例子

习作交流在顾及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有所侧重地偏向对中下生的指导。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例子(如学生选材比较新颖、符合本地实际,但例子中缺漏却较多等)在班上进行交流。这种习作交流,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评改,即通过同一学生修改前后的两篇习作进行对比,侧重让学生欣赏经习作者及小组集体评改后的习作,让学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物感兴趣,并在内心起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事情就会更加关心,想再做一次。因此,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获得一次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们的修改意见,结合自己原有的体会进行二次习作,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4.让音乐放飞小学生的心灵 篇四

关键词:小学音乐放飞心灵

音乐是一门丰富的声音艺术。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音乐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对自身能力和今后的自我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教师注重教,无法让孩子真正融入情境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一人满堂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被动地听,成为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学习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通过新课程的开展,教师也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增多,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虽然学生的主体性比以往得到了发挥,但学生的思想仍被束缚在教师的思维之中,教师或直接或间接地将学生引导到同一目标,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强加于学生。用训练式的教学模式也是这样,学生作为训练的对象,大多只是练习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而且训练什么由教师而定,学生缺乏对音乐的理解,无法进行自我表现,这种训练也就显得较为单调和枯燥。

2.教师急于求成,做不到因人施教

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急于求成,希望每个学生都会识谱,会唱曲,会演奏乐器,所以有时就会出现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盲目按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统一的教学目标来教给学生知识,而未根据各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因人施教。这样就可能导致那些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怕学音乐,厌恶上音乐课。

二、小学音乐教学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1.教师要发挥自我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自我充满艺术激情,在课堂上建立与学生意识上的平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体现出学生为主体,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比如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用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相辅助,让学生保持对音乐的热情。教师用自己的魅力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共鸣,课堂上会显示出一派热烈活跃、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也是好动的,任何事情都想亲自去做,去感受体验,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引导,比如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或者用手比划着画旋律线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图片、教具等,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做简单的打击教具,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对音乐保持兴趣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3.用学生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可以说是重要的一环,它具有催化剂的作用,能激励学生的内心。情感的激发,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去努力,在音乐中学生的智力得到锻炼,创造力、欣赏力、鉴别力都得到升华,学生更加乐于去学习,更加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小学生,当他们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是平等和谐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到心里满足,也能促进孩子的自信心。让歌唱成为孩子们的乐事,不但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追求并真正实现“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

三、小学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心灵的升华

1.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实施教育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规律特点,不能泛泛而谈,要想发挥出本学科的最大优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发挥音乐教育特有的功能,运用“说、唱、弹、笑”的方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和鼓舞,那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接受教育。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样在表现音乐特有功能的同时,还能显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

2.用音乐震撼心灵,陶冶情操

《乐记》的《乐象篇》中说“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这都说的是音乐是根植于人的心灵深处的。音乐艺术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艺术,学生在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愉悦了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明白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学生个性得到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并获得前进的动力。音乐对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对积极的性格进行肯定和发展,对消极的性格进行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起到整体展现与提升的作用。

3.开拓音乐视野,促进升华

音乐教育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这样学生学得生硬,也没有情感的抒发。即使后来生硬地加入情感,那么也无法真正把握好这个情感的度。教师要启发学生设置情景,发挥联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扩大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无拘地飞翔。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一起放飞!

参考文献:

[1] 曾菲莹,《新课程下音乐教学的反思》[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2] 赵志刚,《对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几点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年06期

[3] 胡志梅,《情感——美乐教育的灵魂》[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5.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篇五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才能发挥其学习潜能。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应打破教材的局限,从孩子们的性格爱好、个性、特长出发,布置好学生的课外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笔者布置了以下作业:(1)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诗歌。(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观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当学生陶醉在浓浓的春意中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从此时此地此景遥想到大江南北的春色和长城内外的美景,联想到为了祖国永恒春色而辛勤劳作的人们。此时学生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内情和外景交融在一起,诗情画意油然而升,每个人的眼前都会涌现出一幅幅无限美好的春景图。(3)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写文,或作诗,或绘画,或谱歌,或出小报……这样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魅力。陶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还培养了欣赏、想象等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自主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慢。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遏制。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例如:学完《庐山云雾》一文后,学生无不为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所折服。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以下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小节。抄写生字新词。(2)背诵全文,摘抄你认为优美的词句,并为“庐山云雾”设计广告语。(3)做一个幻灯片,并配上音乐和解说词,向亲戚朋友介绍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作业层次并鼓励学生向高一级的作业层次挑战。

这种布置作业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的空间。

三、开放性

开放性作业,不是唯书本是论,不是抱书本不放,而是多角度地选取材料,在生活中学语文。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外延。也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得。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例如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在学生比较了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还需要哪些新型玻璃,把我们希望出现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写下来。

这些开放性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开展活动。如学校附近的一条交通要道改建成了一条步行街,对这条步行街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就让学生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访问,听取人们的意见,然后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柯桥步行街》为题写一篇报导,再给城建局局长写信,提出对步行街的建议。如此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学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学习《赵州桥》时,让学生动手用稍厚的纸做一做拱形与平形的桥洞哪个承受的力量大。在实践中。同学们既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感,又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养。

6.让日记成为学生习作的基石 篇六

一、记录日常观察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自然活泼流个不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就是我们日记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老师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学会观察,用眼睛去发现自己独特的感受。有了生活的源泉,才能言之有物;所谓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如洗衣服,是我们常见的事。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妈妈洗衣服的过程,作为当天的日记内容。第一次,学生大都写出洗衣服的几个主要环节:拿盆、放衣服、放洗衣粉、汰衣服、晾晒,但环节间多用“后来”这个词,语言缺乏生动性。第二次,我提醒学生要注意洗衣服的过程,先洗什么,后洗什么,哪里比较难洗,怎样洗才能把衣服洗得干净。这一提示,学生的日记有了进步。有些同学在写日记时,能准确用上“先……然后……再……最后……”可见学生这一次是用心去观察的。

日常的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今天谁被老师批评或表扬了,就让学生写写事情的原因以及老师的语言、表情;看见同学吵架了,就可以写写吵架的经过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写下生活体验

日常的校园生活除了课堂学习,还有各种的活动,有班队活动,体育活动,课间活动等等。为使学生写好“跳绳比赛”,我就有意识组织学生先分小组比赛,再各组派代表比赛,老师指导学生观察选手的动作、神态,猜测其心理活动,以及观众的反应。

日记内容不限于校园、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禽兽虫鱼、瓜果蔬菜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象,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成为日记的素材。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时的委屈……引导学生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日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积累过程。我们要利用日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锤炼,使学生的思维概括性和书面语言的流畅性得到提高。

三、描述内心情感

写日记,有助于引导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的形成,通过写日记,学生在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会激发起许多美好的情感,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良好的锤炼,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爱。去年我校举行了向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全体师生向灾区的孩子们捐赠了零用钱。当天的日记,许多学生就写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后我要多帮助灾区的小朋友,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健康成长。”美好的愿望将带来同样美好的行动,学生们的爱心通过日记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升华。

四、凝结阅读感悟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表达的帮助不言而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生活经历,从中汲取自己的习作材料,对阅读材料的充分利用,提高阅读的水平。比如,学习《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后,你想对“小鸟”说些什么,对“去年的树”说说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心话。这样的阅读日记学生必须在正确理解文本的价值趋向后才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如果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淡化。捕捉这种情感的积蓄点就是及时练笔,阅读日记能将学生容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的感悟流淌笔尖,在锤炼语言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

7.让课堂成为学生习作的乐园 篇七

【关键词】:课堂 习作 乐园

【分类号】G623.5

学生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感到没啥可写,即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感可发。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意丰富课堂生活,即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些写作内容,使学生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后主动作文、乐于作文,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赞科夫在其教育名著《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课堂生活就是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生理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总和。”我们这里主要是指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指人的生活愿望、思想活动和情感体验,它是课堂生活的核心。用精神生活的尺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有的课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必须“使儿童在课堂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我根据多年的实践,将赞科夫的“课堂生活”的理论渗透到作文教学中,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引路,激发写作热情

喜欢听故事,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因此,在课堂上运用故事引路,不仅丰富课堂生活,向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写作材料,而且可以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故事应该是有趣的,有启发性的。

有一次,第一堂课就是作文课,学生有点不情愿。上课了,我说,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同学们一听讲故事可高兴了,都自觉地挺直了身子。故事说,从前,有个商人的儿子外出谋生,一年中没有音讯,父母十分惦念。一年后,儿子给家里写回一封信,母亲看了,急得直掉眼泪,叫老头快把钱找出来,给儿子寄去。父亲拿过信一看,却高兴地笑了,说:“老伴,你哭什么呀?咱们得写信去,让他多寄些钱回来。”讲到这儿,我问学生知道儿子写信的内容吗?大家乱猜了一阵,谁也说不出来,但课堂气氛已经活跃起来了。此时,我把“儿子”的信公布在黑板上。信是这样写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錢。”然后,我提出问题:父母两人看一封内容相同的信,为什么态度截然不同?究竟是父亲的看法对,还是母亲的看法对?这下课堂里可热闹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母亲的看法对,她是这样读信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很多钱。”有人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父亲的看法是对的,因为他是这样读信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双方意见相执不下,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作了小结,肯定双方意见,各有道理,因为标点的不同,其含义就各异了,最后我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这个故事的争论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很容易地作出回答:说明标点符号很重要,只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准确。

课上到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活跃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是沸腾的,他们已经忘却这是作文指导课。此时,我再出示作文题----《一封家信的启示》要求学习将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互相争论的场面,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写下来,对家信的内容他们耳闻了,争论时的场面又目睹了,自己又参与了,都有了情感的体验,也都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都高高兴兴拿起了笔,埋头写作起来。一次作文指导顺利完成了。

二、精心设计课堂谈话充实写作内容

课堂谈话是一种艺术,成功的谈话,可以把平凡、简单的小事,变成有声有色的写作材料。精心设计课堂谈话,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迸发写作的激情。

有一次,学校要组织拔河比赛,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听到这一消息,他们一定会欣喜若狂。我决定利用宣布好消息这一机会,让学生进行一次小作文练习(事先向学生保密)

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师:(脸带微笑)现在我要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

生:(听说是“好消息”,大家都坐得端端正正,注视着我)。

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好消息吗?

生:(含笑、摇头)

师:我们明天要---(含笑、顿住)

生:(瞪大眼睛,望着老师)

师:你们知道要干什么?

生:(大家你看我、我看他,有的小声小声猜测,突然的同学举手发言)玩“斗牛”游戏。

师:(笑着摇头)明天我们要——

生:(学生议论纷纷,气氛热烈,声音较大。忽然有人站起来)大家静下来!请老师快告诉我们吧!

师:(用手示意静下,然后大声宣布)明天我们要进行拔河比赛。

生:(一片沸腾)啊!太好了!太棒了!(不少同学站了起来,手舞足蹈,有的甚至跳到凳子上)

趁着学生兴致高涨,我即出示《宣布好消息时》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出老师宣布好消息时师生的对话,神态及自己的心理活动。20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小作文,不少同学写得很真实、具体、生动。

其实,这是一次内容极其简单的谈话,只是老师对谈话进行了精心设计,设置悬念,使得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最后大家欣喜得手舞足蹈,使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成了一篇相当好的写作材料。这就是丰富课堂生活的妙处。

三、抓住偶发事件即兴指导写作

在课堂教学中,时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偶发事件常常是写作的好素材,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发挥教育机智,就能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

有一次,同学们因为玩的太高兴了,直到上课铃过后,有些同学才陆续向教室走去。正当我开始讲课时,突然一声“报告”,走进来一个汗流满面的男同学,他手里抱着球、肩上搭着衣,走向座位时还做个鬼脸,引起哄堂大笑,一个刚坐好,一个又来“报告”了,此人是班上的幽默大王,他站在教室门口,耸着肩,嗒拉着脑袋,小眼眯着,不时抬头看一眼老师,装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一听老师说“请进”,马上喜笑颜开,踏着小碎步,一溜烟跑到座位上,同学们看着他那滑稽的样子,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进来的是一位女同学,她胆怯地喊着“报告”,声音有些发抖,眼睛盯着老师,眼神中充满着期待。一个接着一个的“报告”打断了我的讲课,教室里有点乱了。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语文课改成了作文课,题目是《上课铃响过以后》要求写出两个至三个进教室时学生的不同神态、动作,要写出每个人的特点,由于当时大家耳闻目睹了几位同学进教室时的表现,印象深刻,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当堂完成了作文,不少同学写得生动逼真,我感到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作文指导,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上一篇:对照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2015六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