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

2024-07-20

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精选8篇)

1.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 篇一

一、判断题(10 道)

1.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两大阶级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正确 错误

2.干部阶层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

正确 错误

3.专家认为中国公务员的正规待遇偏高

正确 错误

4.企业家阶层是中国社会阶层中内部差别最小的正确 错误

5.党和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过程中,也会集中问题和矛盾

正确 错误

6.城市白领的下层被称为“蚁族”

正确 错误

7.企业家阶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群体

正确 错误

8.当前官民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是属于次要矛盾

正确 错误

9.我国公务员收入水平高于一般企业界和商界人士

正确 错误

10.企业家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形成的新鲜事物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新加坡高级干部实施高薪养廉制度,中、低级干部()

A.也是高薪养廉B.薪酬水平一般C.薪酬水平很低D.收入以奖金为主

2.1957年,毛泽东同志做了()的重要的讲话,成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指导、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论十大关系》C.《为人民服务》D.《矛盾论》

3.贫富差距不等于贫富矛盾,后者带有()

A.社会因素B.主观因素C.客观因素D.阶级因素

4.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为()

A.10%-20% B.20%-25%

C.25%-30%D.35%-40%

5.专家认为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中最重要的是()的问题,直接影响中国和谐稳定

A.劳资矛盾B.官民矛盾C.贫富矛盾D.城乡矛盾

6.80%以上的中小企业家生活状态()

A.稳定B.不稳定C.安逸D.富裕

7.社科院做了一个专家调查,走访了全国各个领域中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让他们对中国社会现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按严重程度和关注程度进行排序,关注程度最高的是()

A.劳资矛盾B.官民矛盾C.贫富差距D.城乡矛盾

8.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把知识分子归入()

A.无产阶级B.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小资产阶级

9.新加坡吏治优良的重要原因是()

A.制度严格B.亲民政府C.高薪养廉D.国小易管

10.蚁族群体自嘲叫做()

A.白领B.蓝领C.灰领D.黑领

三、多选题(8 道)

1.建国后至1956年前中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包括()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官僚资产阶级

E.知识分子

2.蚁族群体的特点包括()

A.大学毕业生

B.农民工

C.在城市就业

D.在城市边缘地带聚集

E.在城市中心地带聚集

3.专家认为要研究中国的社会矛盾,应该聚焦于()和大学生等几大群体

A.干部

B.老板

C.白领

D.农民工

E.务农农民

4.专家认为官民矛盾具有()等特点

A.连带性

B.突发性

C.易控性

D.复杂性

E.非暴力性

5.专家提到缓解人民内部矛盾比较好的经验包括()

A.杭州市复合主体模式

B.山东新泰市平安机制

C.成都综合改革配套机制

D.河南驻马店平安发展模式

E.台州温岭民主恳谈会

6.城市中影响人们社会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住房情况以及()

A.闲暇时间

B.职业性质

C.收入水平

D.职业稳定性

E.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7.专家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特点包括()

A.社会大流动

B.关系大变化

C.财富大增长

D.身份大改变

E.社会大进步

8.专家认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包括()

A.掩盖原则

B.发展原则

C.统筹兼顾原则

D.高压原则

E.民主法制建设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 篇二

山西转型的背景与概念

山西转型的背景

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课题。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 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 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 转型刻不容缓, 谁能及时转型、成功转型, 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深刻认识和领会转型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对于山西积极推进综改区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必须紧紧抓住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

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 用斩钉截铁的声音说:“在经济困难面前,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而信心来自于思想的解放, 解放思想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束缚, 将先进的理念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中解放出来, 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革命性的转变。强调解放思想, 就是为综改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从而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关键。

据资料显示, 当今世界约有30个国家17亿人处于经济转型之中,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必然起到带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的经济转型严重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而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基本完成转型。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进步, 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英国依靠技术进步转向工业立国, 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级经济发展领头羊;20世纪80年代, 美国把信息技术转向民用领域, 一举成为信息时代最大赢家;拉美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实现了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的目标, 但由于未能及时转型, 经济社会畸形发展, 再加之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 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 一边是现代化, 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 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 地区发展长期徘徊。这种情况被学术界称作“拉美陷阱”。

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是山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山西省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 煤炭年产量7亿t, 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90%, 而煤炭又占到其中的60%。山西省“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既是对过度负债消费发展方式的冲击, 又是对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增长模式的冲击。对于山西这样一个结构单一的资源大省, 付出的沉重代价不言而喻。

转型的概念、方向和内涵

“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 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 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所谓转型, 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由此可见, 转型不仅是事物结构、形态、运行模式上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 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转型的内涵非常之广泛, 笔者所提到的“转型”主要指思想大解放前提之下的“经济转型”。

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型, 思想观念上的转型即是思想的大解放。解放思想的过程, 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 就是激发内在动力的过程, 就是释放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

关于转型的方向和内涵,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2010年全省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精辟论述:“转型发展是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 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 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 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山西的转型应该在实现传统产业循环化、装备制造高端化、煤炭运销物流信息化、高耗能产业清洁化、能源优势新型化、主导产业高新化、文化产业特色化和城乡一体化“八化”方面做足文章。

转型发展的实质, 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全面提升, 实现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 实现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供强大的动力。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1,2,3]。

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刻内涵

综合配套改革就是改革现行不适应转型的机制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仍是改革之首, 政府自身的改革, 其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仍然是综改的重点。现阶段政府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等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病, 是制约实现转型的根本原因。

实施综改区试点, 是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战略部署。综合配套改革, 能够合理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有利于建立健全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更加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改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 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而这些机制和体制的建立, 必须从政府自身的改革做起, 形成科学的、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处内陆的山西之所以赢得这样的历史机遇绝不是偶然的, 这与山西多年资源负债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那么, 山西的综改到底改些什么?这是所有关心这项改革试验的人们都在关注的问题。一直以来, 无论是媒体还是官方, 转型谈得多, 综改谈得少。从全省的实际情况看, 综改还停留在口号阶段。

不同综改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空间区域位置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山西综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协调发展等方面, 应该是全国综改区共性的问题, 也是山西的综改的重点。

综改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明确和强化政府的核心职能, 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减少审批事项,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扩大市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 增强社会监督。转变职能, 就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我国政府管理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等弊病, 是制约改革发展的直接原因,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对政府的职能、职责以及体制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是我国在上世纪末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应对措施, 至今十几年过去了仍没有得到全面的、有效的实质性突破。因此, 2007年4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是改革之首。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综改要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队伍必须瘦身

有关专家指出, 我国政府部门的数量可以达到某些国家的2~3倍, 其中巨大的管理成本更是高出欧美国家的数十倍。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官、民”比例高达1∶26 (与之相比, 改革开放初期也仅为1∶67) 。如此的“官、民”比例, 比清末高出35倍, 比西汉高出306倍。也就是说, 西汉时期, 8 000个老百姓才养活1个官, 如今, 26个老百姓就要养活1个官。

山西的情况如何, 没有权威资料佐证, 但从历年公布的山西纪检部门查处的机关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看, 数量相当可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机关单位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部门职能重复交叉, 相互扯皮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处理几个干部无异于隔靴搔痒。因此, 精简机构, 定员定岗, 必须动真的见真的, 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再者, 就是有选择地将非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从公共财政支出中剥离出来逐步推向市场, 以此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综改就是要建立适应转型的体制和机制

体制和机制的建立, 同样涉及领域非常广泛, 它包含金融体制、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城乡体制等。围绕消除不利于转型、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展开改革, 重点包括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于地处内陆的山西来说, 改革的重心还必须涉及农村体制改革, 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

综改就是将一切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温家宝总理曾不止一次地讲:“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亚洲开放银行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其实质就是提供充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并保证享受这些服务和设施的机会均等, 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获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对于我国而言, 不仅城乡之间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差距, 各个公共服务领域 (如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的投资仍然偏少, 这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 (甚至有一部分是通过“特权”的方式) 享受改革的成果, 而中低收入阶层, 包括农民阶层仍然难以获得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

由此可见, 资源的公平分配, 是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近年来由于利益分配引发的诸多群体事件和社会矛盾再次提醒我们, 公平合理的制度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改革分享权, 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综改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综改必须引入多层次的治理手段

推行综合配套绝不单单是政府一家的事, 是全社会, 全体公民的一致行动。山西省各级政府必须恰当地向社会和市场领域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 更加注重外部复杂网络关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 政府的能力严重依赖于社会其他主体的合作程度, 没有外部伙伴关系的支持, 就不可能推行有效的改革。如果说, 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公共服务提供者, 那么, 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更应该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或者在某些领域充当起政府服务的竞争性替代者。而“政府要成为一个有效率的服务提供者, 就必须按商业方式进行组织, 并让管理者有权以他们认为恰当的方式使用资源。”可见, 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合理借力于市场和社会, 形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治理秩序, 将社会各群体视为改革的推手, 从而扩大改革的社会基础。换言之, 全省各级政府更要重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尤其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工商管理方法及信息技术, 更新管理方式。

综改必须重视改革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综合配套改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制度创新过程, 不可避免地要突破原有的法律制度。因此, 必须明确改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立法来引导、促进、保障和规范改革, 将综合配套改革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立法不仅可以减少随心所欲、朝令夕改, 还可以将综改的成果制度化。同时, 应扩大民主参与, 建立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 让市民或市民代表能够参与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政策制定过程, 增强决策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此外, 还应建立政府与专家、智囊团之间的工作机制, 发挥专家和智囊团的积极作用[4,5]。

综改与转型辩证统一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与综改的关系, 是事关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否顺利推进的大事。转型的要求决定着综改的方向和力度, 而综改是否到位反过来影响着转型的成败。二者既独立又关联。综改对于转型而言, 是前提和手段。转型能否成功, 关键看综合改革的程度。转型是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综改而言, 转型又是综改的目的、方向和着力点。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山西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看能否做到转型发展, 关键看转型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跨越发展不是建立在产能扩张上, 而是建立在转型发展上。转型的文章做好了, 跨越发展也就实现了。”这一论述, 科学地阐明和揭示了转型与跨越的关系。同样, 综改和转型的关系与此一脉相承。要想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进行转型;要想成功转型, 必须有综改作为前提和手段。如果将实现跨越发展作为结果, 那么综改和转型都是前提和手段。说到底, 综改和转型都是为了实现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如上所述, 综改内涵非常之广泛, 它涵盖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转型无法推进。如果新的体制机制、新的秩序不能建立起来, 转型就没有保障, 实现跨越就是一句空话。

综改和转型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转型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政府的职能、经济结构、主导产业等都要转型, 而这一切均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如果说转型的过程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那么, 综改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和“共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因此, 综改和转型是一对孪生姊妹, 密不可分, 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综改的内容就是转型的外在表现形式, 综改的过程本身就是转型, 没有综改的转型和综改不到位的转型都是不存在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以赶超发展为战略, 以跨越发展为目标, 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山西省省长王君说:“我们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努力走出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 实现主要指标翻一番。”这一切都为山西未来的发展勾画出蓝图, 但是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综改和转型。正确认识处理综合配套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关系,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与建设, 山西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转型初见成效。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 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如下:一要加强领导, 深入调研, 加大力度, 先行先试, 全力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二要解放思想, 先行先试, 加大力度, 加快推进, 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要转变作风, 进一步加强对综改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服务指导。山西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深化改革开放, 坚定转型不动摇、加快转型不松劲、戮力转型不懈怠,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本刊评论员.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J].前进, 2013 (5) :1.

[2]本刊评论员.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山西特色转型发展之路[J].前进, 2011 (3) :1.

[3]袁纯清.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要做到“四新”[J].领导决策信息, 2013 (17) :7.

[4]任刚军.关于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地方立法思考[J].品牌 (下半月) , 2012 (5) :11-14.

3.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 篇三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国情依据,也是提出和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目标、新任务、新安排、新要求的基本依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完整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规定性作用

矛盾特殊性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或特殊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也是一运动形式区别于另一运动形式、一过程区别于另一过程、一阶段区别于另一阶段的主要根据。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要把握根本矛盾(基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及其统一关系。根本矛盾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是受根本矛盾规定和制约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根本矛盾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起领导作用的矛盾,规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贯穿事物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始终,并规定阶段的基本性质;次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随着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相互转化。在分析事物及其发展时,要全力找出和把握主要矛盾,因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称之为“不发达的阶段”,这个阶段至少要有一百年时间,将来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特殊的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别于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本质,是由该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所决定的。只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结束;只要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不会终结。一旦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将被新的更高阶段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所以没有变,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之所以不能变,根本原因是支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明确这一点,是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前提。

二、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质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由矛盾推动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形式,总的量变中包含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观察和分析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在社会性质上,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非新民主主义社会或别的社会;其二,在发展程度上,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其规定的主要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为第一个时期和新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的,第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质的变化,因而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事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全面的深刻影响,根据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确立新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行动方略;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部分质变,也就是被主要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的其他许多次要矛盾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状况,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分为不同的时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支配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和地位,因而也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此,党的十九大强调,在新时代,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论意义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发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无限循环往复,推动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也就是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是永恒真理,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相当长的时期偏离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严重后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再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这一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成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因而我们党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括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状况,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矛盾状况和地位看,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已经大大缓和,其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显著下降。

4.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 篇四

要意义。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同以往相比,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社会矛盾也较为复杂和尖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解决,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到安定有序的目的。本文就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安定有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做好思想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思想是非问题。要看到,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国际战略格局的剧烈变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思想反映,从而使思想领域的是非矛盾日趋增多和复杂化、新型化。这也就决定了解决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就是引导和帮助群众解决思想是非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自己作为群众向导的重大责任,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强化外部灌输与实行群众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纠正不良思想倾向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教育同加强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努力做到准确地把握民情民意,在顺利的条件下,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在不利的条件下的条件下,注意吃透情况,冷静分析,对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做出正确判断,不为非主流的东西和假象所迷惑。

二、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重点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执政为民,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安定有序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群体结构发生新的分化组合,呈现出经济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这种变化使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格局,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矛盾日益显露和凸现出来,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我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源于实际利益问题,直接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处理好这些矛盾,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切实实地解决群众的问题,理顺群众的情绪,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复杂化。在城市,我们要重点解决好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及市政建设改造涉及的居民搬迁问题;在农村,要着重解决好土地承包问题、农民负担问题、村级债务问题、民主选举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很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广大党员干部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责任感,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实干精神,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能力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能否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于党,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这不仅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而且因为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去处理,处理不好,最终也会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从整体上讲,我们新

形势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具有一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忽视政治学习,放松思想修养,公仆意识淡化;有的搞形式主义,不深入调查研究,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有的脱离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严重地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防范、应对、化解各类矛盾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密切联系群众,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善于处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复杂棘手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只有一切为了群众,才能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态度;只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找到妥善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防范、调节、控制矛盾的机制。能否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新形势下各项改革的进程,而且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实上,许多地方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比较好,就是因为首先抓住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治理。因此,在那些干群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必须从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入手。

四、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对于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可用经济的方法解决,对于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可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尽量不能让矛盾升级。譬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处理得当,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加速经济发展;处理失当,则可能引发诸多政治矛盾、思想矛盾和社会矛盾,使矛盾越来越复杂化、尖锐化,甚至使矛盾的性质发生转化,从而影响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要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关键在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面一条最重要的经验。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尽管表现形式激烈、尖锐,但从总体上讲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因此,我们对一般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立足于说服、教育、疏导、沟通,避免规模扩大、事态升级。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通过扎实有效、认真细致的工作,防止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非政治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努力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早做好预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切不可态度粗暴、简单从事,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损失。但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掌握主动,尽快控制住局面,选准时机,采取果断措施,孤立、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争取一般参与的群众,及时制止事态的发展。保护公民利益免受侵害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五、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

曾庆红同志在《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每一种矛盾又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矛盾体系。社会差别问题、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等等往往和群众的实际利益往往交织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突出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上寻求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坚持把根本性的途径、方法、措施和其他途径、方法、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行政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小心谨慎,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实,避免简单粗暴;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在严格把握法律界限的同时,努力掌握好政策尺度。

5.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 篇五

莱州市竞技体育学校

程显顺

要引导好、处理好、解决好青少年之间的早恋问题,就要掌握好青少年发生早恋的原因、特点、类型、危害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近些时日,利用一些时间,查阅学习了几篇关于青少年早恋问题的文章和资料,结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以来所接触处理早恋问题的一些经历而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有选择的进行摘抄整理和充实,就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青少年早恋问题与各位班主任教练员做共同的探讨,敬请各位忙里偷闲,不妨一读。

当我们在班级或运动队的实际教育管理中,遇到青少年发生所谓的早恋问题时,既不要大惊小怪,兴师动众,如临大敌,也不能不管不问,无动于衷,不予重视,而是要沉下心来做研究,踏踏实实做工作,这是我们面对此问题应具有的心理准备和态度。

为人之师,自当明确第一点,这就是大多数青少年13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在这个阶段里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问题。

施之以教,应确定第二点,这就是要慎重的确认一下,我们的学生究竟是真的恋爱了,还是仅仅表现为对异性有好感。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对异性的对方有朦胧的好感而已。做老师的,做家长的,都不要轻易的,甚至不要给学生扣上早恋的帽子,毕竟“早恋”是一个不雅的词汇,与之相随的还有来之于家长、同学、老师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使得学生稚嫩的心难以承受沉重的负荷。即是学生真正的“早恋”了,我们也不要惊慌失措,而是要探究其发生的原因,掌握有关早恋的知识,对症下药,寻求科学恰当的处理解决方法。

一、关于早恋产生的原因:

1、从生理方面看,青少年早恋的背后隐藏着人类原始的生育本能。当前,人类的性成熟和实际可能生育后代之间,出现了时间上的明显差距。表现为性成熟早,生育活动晚。我们必须正视性成熟和性本能冲动在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影响的事实,清醒地认识早恋的实质。

2、从心理方面看,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也必然发生变化。初中阶段正是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的时期,俗称“小大人”时期,自以为自己长大了,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中学生的性生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对两性关系感到神秘、敏感、奇妙。情绪情感变得热烈而又脆弱,再加上分析判断能力欠缺,自我克制能力不强,因此,有些青少年学生易受社会上某些不良影响的侵袭和不良意识的诱惑。有的学生看了有关异性生理的书刊,由此浮想联翩;有的男生为博得女生好感,热衷于扮演“保护人”角色,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有的女生随着令人羞涩初期的来潮,在经过一段惊喜、害羞、徬徨的心理过程之后,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交友渴望。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不但产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如果这个时期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产生早恋现象就不足为奇。

二、综合有关资料,概括起来,青少年早恋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旨意朦胧:他们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仅仅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第二,内心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悦和恐惧并存。第三,变化无常: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第四,选择差异: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有的则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较成熟的男性。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三、对于早恋的类型划分:

早恋的类型大体可以归纳为8种: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愉悦型、补偿型、逆反型、病理型。

四、早恋极易产生的危害:

早恋现象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处理,会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1、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2、感情冲动,种下苦果;

3、涣散意志,影响风气。有人作过追踪调查,发现早恋者婚姻的成功率极低,中学时代相互热恋的人,最后能组成家庭的寥寥无几。为明知苦多于甜且不能修成正果的“恋”,而耗去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实在是得不偿失。

五、解决处理早恋的方法和原则:

早恋现象的出现,离不开社会、家庭的环境因素,更离不开心理、思想方面的因素。因此,解决青少年尤其是少年“早恋”问题,应从心理、思想入手,首先要做好预防和疏导。

预防产生早恋现象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中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开展相应的知识讲座,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

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道德法律、校纪校规的范围内。

3、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4、培养建设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风和队风。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进行疏导。疏导就是疏导、调理学生的思想情绪,疏导要把握下列四条原则:

(1)、要摸清底细,做到心中有数。(2)、要根据情况,采取区别对待。(3)、要讲究方法,实施正确引导,切忌粗暴压制强令屈从。(4)、要教育引导女孩,学会自我保护,以免酿成苦果。

在具体的实施教育疏导过程中,可采用下列方法:a.“跳”出来,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情感。B.“冻”起来,动之以情,即使暂时难以决断,为了不影响对方的发展和进步,要求学生把情感冻结、埋藏起来,让其“冬眠”,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C.“隔”起来,科学谋划,根据条件,人为的创设环境,尽量避免两人单独相处的情况发生。

6.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篇六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要想社会进步,我们必须要明白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此次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先富带后富到共建共享;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诸如此类的要求都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也是新时代的具体特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同以往几十年相比已不是处于同一个水平,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新的发展阶段。

人民的生活水平程度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如果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而他们又怎么会感觉生活美好呢。如果生活美好,那么这又可以从某些方面来反映社会发展的提高。因此,二者之间又是相互矛盾的。十九大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八万亿增长到八十亿,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两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个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及一系列的规划布局,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迅速发展,从而提高了我国GDP。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人民幸福感。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具有区域性。东部,南部地区较西部,北部地区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这与我国的国土分布有关,也与政策有关。我国国土辽阔,东部,南部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我国早期经济政策便是偏向以局部带整体,故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虽然我国这些年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但是与东部相比,发展仍然有较大差异。同样,民主法制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的进步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民主法治的健全,人民安全得到保证,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而思想文化的进步则决定了人民的思想水平,使人民对生活有不同的,更高的要求,不再单单只追求纯物质上的东西。并且,习近平主席也指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取决于以下几个点: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率从百分之十二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保证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更加完善。

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巨大的,也是极为深刻的,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在这一时期呈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新特征、新状态、新矛盾,而不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对于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

7.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 篇七

作者:张占斌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等重要领域。其中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等。产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产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等。

不充分问题,主要在于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到经济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了发展语境,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把握、发展新理念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基本清晰转向基本定型。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有关,经济发展新常态使我国经济将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揭示了中国经济当前问题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场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

8.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篇八

1.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他们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2.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3.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

4.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也容易对这种情况产生困惑。在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另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所以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

(一)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一是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一句话,“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三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但理想毕竟不是现实。人们在理想中追求的东西,在现实中还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理想总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别,必然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理想发生动摇,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境地。四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理想转化为现实,现实产生理想的过程会循环往复,无终无止,由此,人类才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但理想转化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需要人们全身心地去开拓进取。

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要正确认识社会,必须全面了解社会。既要了解社会存在的弊端,又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光明前途。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放弃或降低理想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能使人消极、平庸,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选择。只有坚持远大理想,通过变革现实,使现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才是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正确办法。

(二)努力走出理想认识上的误区

1.走出“渺茫论”的认识误区

在认识社会政治理想问题上,“渺茫论”认为,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望,是渺茫的幻想。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对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没有把握准确。共产主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二是指由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制度;三是指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为最高奋斗目标的现实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也有80多年的历史。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高目标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第二,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曲折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遇到挫折便动摇、怀疑,失去信心。第三,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就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现实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制度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可能性,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2.走出“怀疑论”的认识误区

持有“怀疑论”观点的人,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存在种种疑虑。毫无疑问,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要用共同理想来动员、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但是,这一切与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矛盾。既然共产主义是科学真理,既然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反倒不能宣传了呢?而且,理想本身具有超前性。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理想是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产生在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事实证明,理想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关系,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政治制度,而且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如果否认这种高于和超越,完全拘泥于现实,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就只能放弃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人们也就失去了长远的、根本的、明确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

3.走出“实惠论”的认识误区

在对待人生理想的态度上,“实惠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讲理想,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太空洞,还是讲“实惠”好,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实惠论”的错误,表现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往往是放弃或轻视思想品德要素,片面追求有才能的实用型理想人格;表现在职业理想上,往往是功利化倾向严重,选择职业时过分强调个人需要,一味追求既能多挣钱,又能轻松工作的职业;表现在生活理想上,往往是迷恋拜金主义,只追求眼前的物质享乐,羡慕和效仿“大款”的高消费生活方式。这种“实惠论”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对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指出,共产主义者绝非抛开物质利益空谈理想,而是要为了人类享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去追求理想。如果只讲眼前的“实惠”,忘记了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那么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希望。

(三)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对理想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模糊的看法,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1.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

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是因为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性,把二者对了立起来。其中一种倾向就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告诫人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定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要进行改造,把坏的东西改造成为好的东西。” 毋庸讳言,我国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消极腐败等丑恶现象,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的现象。但这些毕竟不是生活的主要方面,怎么能因为看到这些东西,而对社会主义社会不满或失去信心呢?而且,这些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克服的东西。应该同这些现象作斗争,而不应逃避现实,更不应把对这些东西的怨愤发泄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身上。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应当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2.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

在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还有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学生在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时间长了就不以为然,甚至自己也搞起腐败来,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还有的人由于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对理想失去信心和热情,“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热衷于“实惠”,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等等。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会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理想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理想很重要,所以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中国古人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等等。

但我认为,关注“理想”不如关注“梦想”。每个人都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期待,但不能过深地思考理想、志向、未来这些问题。这是因为,理想往往诞生于热爱,热爱一定产生自爱好,而爱好来自于兴趣,兴趣则来自我们周围的生活。反过来说,从兴趣到爱好,再到热爱,再到理想,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接触新鲜事物后熟悉、了解、探究它的过程。每一个孩子,从咿呀学语到升入初中、高中,都会不断地接触到新鲜事物,会对其中的一部分产生兴趣。为什么会对这个的事物而不是那个事物产生兴趣呢?不用问为什么,鸭子生下来就喜欢水,天鹅生下来就喜欢蓝天,天鹅即使长在鸭群里,也必然会与众不同。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鸭子型的,有的则是天鹅型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兴趣爱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不必刻意去关心理想的问题,随着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当作一个爱好,直到开始热爱它,你的理想就很自然地在你的头脑中萌发了。

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说,理想就是梦想,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有诗人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我看,诗中的“理想”也不如换成“梦想”,梦想虽然不像诗里说的一样伟大、神圣,但它的确会成为我们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动力,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有梦就有希望。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发展程度要远远超过中国,竞争力也远远大于中国,但孩子们也不会过多关心将来要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一直倡导自由思想,表现在孩子们身上,就是大人对孩子的要求不多,愉快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这些就足够了——至少18岁之前是这样;18岁之后,自由发展,大部分人凭兴趣选择职业,考虑的是自己的幸福程度或舒适程度,考虑的是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干什么能赚多少钱。

所以说,理想确实很重要,但比理想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不单单是“努力”、“机遇”、“财富”、“快乐”、“健康”等等,最关键的,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对事物的热爱!

理想与现实区别:当你抛弃理想,只有现实的时候,你一定一步一步走向一个死胡同。从来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人类不是完全活在现实的东西,很可能,明天你可以赚更多的钱,后天可以更有名。可是,更多的钱能够做什么?更有名能够做什么呢?但是当你为了理想而抛弃现实的时候,你会变成一个空中楼阁的英雄,很快你就牺牲了,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诚恳的,没有一个人是好人。在人生的整个路上,你只有把持着你的理想,但是你要看到现实,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你的整个人生才可以做出自己要做的事,走出自己要走的路

理想太美,现实则太不尽人意。许多人都热衷充当“空想家”,然人们想象力如此丰富,那也没办法。当人们拿自己的现实状况与美好的理想相比时,会不禁埋怨现实世界带来的不幸,乃至残酷。即使是在许多人看来都算得上是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那现实生活的所有者也可能未必满意,因为人总有所希冀,现实往往在理想之下,现实永远也无法与理想相提并论!在座每一位,有谁能够举起手告诉我,你的现实已超越了理想呢?我不相信人的欲望会停止!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至少可以说不会减少。当现实的某一领域满足了你,你还会力求追索其他东西,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也是不断提升的。从以上观点看来,理想与现实永远也不可能相遇。生活中有部分人容易满足,〔满足现状确实会让人活得比较快乐些〕但容易满足不代表无所追求。这个时代的不存在无欲无求的人,无欲无求根本就是一种境界。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该是寥寥无几吧。

有欲望,有追求,才有了理想可言。然而,符合希望,真正令人满意的常常是难以达成的,因此就有了现实。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通常很大,甚至会出现反差的情况。好坏、优劣、美丑等矛盾个体的对比,总结概括起来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或许有人会质疑:我长得并不丑,还算得上好看,怎么能把现实都看做是不好的呢?问得很好,我说的这种观点当然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意义上才成立的,否则,我也会认为那是谬论。

再说出我很内心的事来讲理想与现实这个问题吧。我是很喜欢懂得玩音乐的男生的。这类音乐型的男生很懂得用他们的歌声或舞步去张扬个性和演绎生活。他们轻唱抒情的慢歌所反射出来的令人心动的温柔,散发出的浪漫气息以及跳节奏舞时表现出来的动感和力度,实在令我销魂„„ 简直就是不可奢想的王子!然现实中让我死心塌地的人却不如此。他根本就是王八蛋,老让人伤心难过的坏人!„„ 看,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你一面追求美好的理想,一面又离不开你整天抱怨的现实。我想,如果有一天,那不可奢想的王子真出现在我面前,我果真会与现实的王八蛋挥手告别吗?应该不会吧,即使会,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理想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你从前就住惯了瓦房平屋,现在如你所愿让你住上几百平方的高级别墅,不多久你可能埋怨从大厅走到房间要花你好几分钟的时间;一直以来你渴望娶一位温文尔雅的美妻,可婚后不到一个月,你发现她太安静、太无聊,成天坐在梳妆台前抹脂涂粉;你在街上见到一超级火辣,款式又新潮的紧身牛仔裤,你在那里摸了又摸久不愿离,然而却不必要买下,因为你155厘米的身高足有60公斤的体重。

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依旧是现实,理想与现实真的难以相融。太完美的理想实质也是空想,空想是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现实跟不上理想,理想也难取代现实。像开头所说,理想美得无法攀,而现实又不太尽人意,然而,如何呢?

理想和现实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在于: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向目标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李大钊同志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理想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对客观事实发展的超前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给自己构筑的未来蓝图,是观念上存在的明天的现实。”但理想不等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总是美好的、完善的。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正因为理想高于现实,比现实更美好,所以,它才成为人们的奋斗目标,对人们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经过实践,可以变成现在的事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艰苦奋斗,积极实践。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改变现实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追求理想,无非是为了用理想状态去改变现实中那些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不合理的状态,使之更加完善。

只要能顺从自己的良心,必有所获。

人生若不从时代的枷锁中解放,活着也只是在呼吸而已,丝毫不具意义。

建设那跨越你自己生命之河的桥,非得你自己动手所不可。

世上似乎有很多为你搭好的桥梁和捷径,但却都是陷阱,不可不提防啊!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条除了你以外,别人无法走的路。

能够成为你自己本身的导师和典范的,唯有发自你自己的天性。

唯有自己,才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导师和内心的解放者。

教育本身便是解放。

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象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拉,自我欣赏就够拉!”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忠告:你是否旨在博取声望?若是,这信条务请记取:自动放弃名誉,要及时!

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的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

赞扬比责备有更多的强加于人的成分。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人们不相信聪明人会做蠢事:人的权利竟丧失到了如此地步!

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较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后者可能会伤害他的虚荣心;但前者会伤害他的心灵,他的同情心,他的心灵总是说:“你怎么也和我受过同样的苦?”

人与人之间是应当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间。你刚好要独自体验和思索一下你的痛苦,你的门敲响了,那班同情者络绎不绝的到来,把你连同你的痛苦淹没在同情的吵闹声之中!

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变得兴味索然。

如果我们老是寻根究底,那么我们就会走向毁灭。

一些人统治是由于他们愿意统治;另一些人统治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人统治---对于他们来说,统治不过是两害中之轻者。

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别无选择

充耳不闻的智慧。---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我们甚至去推测别人心里对于我们的想法,那么,即使最坚强的人也将不能幸免于难!因为其他人,只有在他们强于我们的情况下,才能容许我们在他们身边生活;如果我们超过了他们,如果我们哪怕仅仅是想要超过他们,他们就会不能容忍我们!总之,让我们以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和他们相处,对于他们关于我们的所有议论,赞扬,谴责,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闻,连想也不去想。

赞美使一些人变得谦逊,使另一些人变得无礼。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致孤独者。如果我们在我们一个人独处时不能像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时那样尊重别人的荣誉,那我们就算不上正人君子。

没有根据的根据。你讨厌他并且为这种讨厌提出了一大堆根据--但我只相信你的讨厌,而不相信你的根据!由于在你自己面前以及在我面前把那些本能使然的行为说成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你提高了你在你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成为道德的行动本身不是道德的。使人们服从道德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奴性,虚荣,自私,阴郁的热情,听天由命或孤注一掷。服从道德,恰如服从一位君主,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们认为,我冷酷,是开着可怕玩笑的嘲讽者。

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滩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我学习过走路,从此我让自己奔跑;我学习过飞翔,从此我能就地飞走,而不愿首先被推送。我现在轻松自如,我现在飞翔,俯视下方,现在有个神明在我内心舞蹈。

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 38 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总有一天孤寂将会使你厌倦,你的骄傲将会扭曲,你的勇气将会咬牙切齿。有朝一日你会呐喊:“我孤独!”

所有的人都没有我这样的耳朵,在这样的地方,我说话又有何用!我来这里为时过早。

谁明知恐惧而制服恐惧,谁看见深渊而傲然面对,谁就有决心。谁用鹰眼注视深渊,用鹰爪抠住悬崖,谁就有勇气。

谁的思想过于丰富,谁就宁愿把自己变愚。

对财富的喜爱,以及对于知识的喜爱,是推动地球的两种力量,其中一种力量增加了,另一种力量势必减弱。

天生的精神贵族是不太勤奋的。

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梦想和现实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的趋势。人们越上了年纪,越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梦想必定屈服于现实。现实是何等残酷,岂容尔等贱民有翻身的机会?曾经踌躇满志的青年最终也会摸着自己油光的头发,说,我还是被现实和谐了。梦想就好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现实就是那温水,最终梦想会毫无知觉地葬送在现实环境当中。韩寒在《1988》里说,实际上有这种想法的人纯粹是给自己不能坚持梦想找的借口。他说他做了实验的,青蛙一感到周围的水温不对头了,它立马会从里头跳出来,而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继续傻*呵呵地在里面游直到被煮熟。

上一篇:地震科普携手同行活动仪式观后感及感悟下一篇:自然之道教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