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集团

2024-10-25

养老产业集团(精选8篇)

1.养老产业集团 篇一

万亿养老产业蓄势养老地产盈利模式求解

8月19日,世联地产与台湾最大的养老产业集团——恒安照护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前的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将养老产业打造成为朝阳产业。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地产”逐渐成为房地产市场上继自住型住宅之外的“隐性刚性需求”,各大房企及险资纷纷试水,但具体的商业开发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世联地产副总裁林蔚指出,养老产业是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而不是以开发为核心的,需要长期投入,也需要更多政策的配合与支持。

养老市场规模至少万亿

世联地产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另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城市42.8%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超7万亿元。

作为民生热点,养老产业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扶植的产业。随着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度假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需求多元化,庞大而多样化的养老市场诞生。据了解,目前全国有80家地产商进入养老地产领域,公开信息披露的养老地产项目达百余个。

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预计,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至少万亿以上,以后还会逐年增长。恒安照护集团董事长胡世贤表示,目前大陆人口老龄化状态与20年前的台湾十分类似,但是大陆人口老龄化发展更加快速,养老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不过,胡世贤认为,内地养老产业存在“山寨化”现象,很多项目只是打着“养老”的幌子,实际上还是在卖房子。

从大型房企养老地产的开发定位来看,主要是针对年龄在70岁以下的低龄健康老年人。主要开发模式还是以旅游地产为主,结合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满足健康老年人候鸟式度假与养生养老的需求,真正能提供养老多元化服务的极少。

世联地产顾问业务发展部总监李亚南指出,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是一个“模糊而想当然的市场”,面临营销、盈利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困扰。

“养老产业是一个进入就不能退出的行业。”胡世贤说,养老不是卖房产,而是卖服务,而大陆目前养老产业链尚不完善,相关行业如护工等人才急缺,恒安进入大陆正在做一些前期的事情,比如培养人才以使台湾经验本地化,以及挑选合适的项目“种子”作为试点。

台湾经验可资借鉴

世联地产在研究了美国、日本的养老产业模式之后,认为其在国内并不适合推广。相较之下,台湾的经验可资借鉴。

胡世贤介绍,作为台湾养老产业第一品牌,恒安照护集团目前在台湾拥有700多位员工,照料5500多位老人。服务类型包含机构式照顾、居家式照顾、小区式照顾,服务项目由小区服务、老人住宅、老人安养、老人养护到长期照护等多重模式。世联地产希望借鉴恒安照护集团的经验,通过与之的战略合作来进行公司的转型。

世联地产认为,三种开发模式的推行,将改善目前养老产业的不足,逐渐实现盈利。其一是隔代亲情社区开发模式,即年轻人群与健康老人混合的社区,北京(楼盘)太阳城、杭州(楼盘)绿城蓝庭社区、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等是这类模式的实践。

李亚南介绍,这类模式下,持有少量物业与销售物业相结合,持有物业规模比例应小于30%,销售比例应大于70%,以保证开发的持续性和养老社区的品牌属性。“销售物业+持有经营+服务输出”是整体的盈利思路,将在保证品牌树立与服务输出水准的同时,实现快速回现,保证现金流,为后续开发回血。针对全持有的养老物业,即会员制医养综合体,押金制和会员制是国内可行的盈利模式,会员制销售的是服务内容;押金制仅是销售物业使用权。目前国内采取这种方式的项目有北京太阳城水岸香舍、天津(楼盘)宝坻云杉镇等。

世联地产表示,以销售服务(而非物业使用权)为核心,是会员制交易模式的设计前提,而终身类会员、押金类会员和消费类会员的有机组合,将解决企业开发过程中的资金流问题。但从财务、盈利效果和经营三个角度来看,相比较传统的押金制模式,会员制运作模式可以较为灵活地计入财务报表,在经营上操作更加便捷,能够更好地实现回现。

第三类是“养生目的地”开发模式,针对具有高保健意识的中高端家庭,盈利模式则是“持有核心设施+物业销售+会员销售”,而“度假养生+交换平台”,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经营模式。

据悉,针对健康活力老人的“候鸟式养老”的度假交换平台模式,市场上已经开始有所尝试,目前上海(楼盘)亲和源在海南(楼盘)、东北等地已开始试水度假养老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

2.养老产业集团 篇二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规模大、速度快、不平衡和“未富先老”等特点, 我国养老模式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探索。

一、创新养老模式

从世界养老模式的发展, 可以看出“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两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

在“少子高龄化”现象尚不明显、养老还没有被作为“问题”提出之前, 世界各国的养老模式普遍是“居家养老”;而在“未老先富”的一些发达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 在实行居家养老的同时, 国家也大量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机构, 以推动“社会养老”模式。[1]

但随着人类社会走向少子高龄社会, 特别像日本、北欧等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进入以少儿人口减少为主的人口减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是发达国家, 也已感到将难以承受迅速增长的社会养老的财政负担, 而且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兴办养老机构、实行社会养老将割断被养老人与家人的“共存”联系及情感诉求互动空间, 不利老人的身心健康。而居家养老可缓解这些矛盾, 于是又导致“居家养老”模式一定程度的恢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从孩子出生, 父母就认定孩子对自己的老年生活负有义不容辞的扶养义务。但随着城市化和人员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造成的少子化, 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有3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已集体步入老年期, 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 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而且, 由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6-4-2-1”、“8-4-2-1”的家庭也逐步出现。而且现代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事业人士”、“孝顺子女”两种角色的冲突和博弈, 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排斥。

与居家养老相比, 社会养老模式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 可以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然而社会养老需要持续的大量投资, 需要足够的政府财政补贴。另外日本的调查表明在福利 (养老) 设施中养老的老年人, 因心情忧郁而死亡的比率高于居家老人。

在我国, 除了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 还有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 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 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所以, 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 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结合我国国情, 我国既不能单纯实行“居家养老”, 也不可大范围推广“社会养老”, 而必须创新养老模式, 走多元化养老之路。如前述社区居家养老。一来老年人仍然可以住在自己家中, 自由性、隐私性较强, 二来在需要“帮一把”的事情上, 如吃饭、理发、就医、居家维修等方面都可利用社区资源尽可能方便老年人。再如鼓励和尝试“合租养老”, 即合租一套住房, 合雇几名护工, 以“合租”的形式将几位老人聚在一起养老。同时, 对于青岛建立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以及异地 (候鸟式) 养老也可不断探索和实践。

二、发展养老产业

养老问题不仅促使养老模式不断创新, 同时也将如何发展养老产业, 使老龄危机可以转化为老龄人口红利成为研究的重点。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中心主任认为老龄危机可以转化为老龄人口红利, 即第二人口红利——由老龄人口的就业能力、纳税能力、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组成的经济贡献率, 以及其对调整产业结构、拉动消费和市场发展后劲, 乃至社会和谐与文明的经济影响。其认为, 经社会调查初步测算, 到2035年老龄人口可能带来的经济贡献包括:至少增加1400万劳动人口;占届时GDP5.7%的税前消费能力及其对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影响;按最低税率每亿老龄人口个人所得税缴纳能力接近286亿元;占资本市场市值30%的养老基金及其综合影响。[2]

养老产业是一个与众多行业相关联的“朝阳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包括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还包括养老金融产品、老年文娱产业、老年医疗保健、养老生活照料、养老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 还能带动养老保险、老年地产等诸多行业的发展, 因此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

以养老床位测算, 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为标准, 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现在只有约250万张, 缺口达550多万张。以每张床位平均6万元的建设成本计算, 就有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 又可至少拉动1500亿元的投资。再比如, 目前国内老年地产面临档次低、配套服务欠缺;规模小;缺乏全过程开发经验;定位不清晰、客户细分不足;政策无法落地、标准缺失等五大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开发商虽然对老年产业的关注已经持续很长时间, 却依然因为养老产业的种种不确定性而迟迟未动。而日本有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有具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还有能和家人共同生活 (二代居) 的住宅产品。因此,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在老年地产业实现新的突破。同时, 养老产业发展还将会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改造及建设力度, 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并带动老年人消费的增长, 对我国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将有巨大促进作用。因此, 可以认为, 养老服务业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支柱产业。

当前养老产业化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投资主体多元化。2008年12月, 国务院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发出鼓励信号:“推动健康保险发展, 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养老实体。”2009年12月29日, 泰康人寿郊区总部及健康研究中心奠基仪式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举行, 致力打造高端养老社区。保险业已先行进入养老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利用央企辅业资产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研究》课题组, 认为央企辅业资产面向普通市场难以获利, 但利用它们来发展养老产业, 却具有自然环境好、使用成本低、可塑性强的优势。老人颐养天年一般需要远离闹区、自然环境优美, 这些资产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而且养老产业所需要的设施只求生活居住功能, 不需要豪华装饰, 这些资产功能基本符合要求, 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建, 建设、维护成本较低。在人员上, 养老产业需要大量服务和护理人员, 这又可安置和消化大量辅业分离人员。因此, 央企辅业也是进入养老产业的重要投资主体。

养老产业作为准公益性产业, 国家给予许多税收、补贴政策。可以预见, 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渐规范下, 养老产业不仅会吸引保险资金、央企辅业的介入, 更会吸引其他各种资金来共同分享这老龄人口红利。

参考文献

[1]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变化中的中国养老模式.人民网.

3.“养老+”,打造养老产业新模式 篇三

“养老+”是养老和其他产业结合的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老年人口2.12亿,老龄化率15.5%,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其他产业为养老提供支持,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就能形成一种新的业態,新的模式。

“养老+”业态的出现

养老+医疗,“医养”结合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养老新模式,医疗可以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让老年人生活更安心,更放心。

养老+地产,养老地产是房地产业转型的方向之一,具备养老功能的地产项目,或者说是养老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养老+旅游,就是由老年人特定群体构成的旅游养老、休闲养老,主要是为老人身心健康服务,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质量,更幸福。

蒋洪卫认为,“养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做养老项目的时候,基于养老,结合项目自身的优势,定制适合于该项目的养老模式。通过联盟联合的方式,通过招商合作的方式,建立合作机制,建立起高效的“养老+”运营模式。

建立为老服务“护联网”

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透露,中国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设计了一个保险方案,如果暂且不考虑通货膨胀和经营成本,以2015年不变价计算的基金积累情况如下:按复利5%计算,40岁一次性交3万元,50岁交5万元,60岁交8万元,70岁交13万元,均可在79岁时积累到20多万元。如果取生存期44个月,每月支出4000元,则总共需要18万元。

此方案就是一个试图将商业保险与社会服务无缝链接的项目。首先要实现的是市场化的保险公司和老年服务机构的链接。以这个链接为基础,还可以将其他老年服务,如康复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管理等,以及各种老年用品,如电子产品、信息产品、生活辅具等有效地串联到一起。此平台进一步发展,则有可能形成一个以老年长期照护为核心的类似“阿里巴巴”的“护联网”。

4.养老产业集团 篇四

国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1.7亿,超过德国和法国全国人口的总和!

这一数字描述了中国“十二五”期间所面临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而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还在进一步加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建立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之上的,如何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道路,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探索。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指出,安排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是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和要事,并进一步提出要着力推进“六个体系”即:老龄战略对策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的建设。

有观点指出,应对老龄化问题不仅关系到老龄人口的生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观点直呼,如果“十二五”期间老龄化问题得不到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大山即将倒塌”。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危机,除了依靠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多的解决方法还需要依靠社会化、市场化的解决之道。

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必将在探索应对老龄化的道路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前三届“中国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成功举办后,房地产行业已经刮起了一股养老项目的开发热潮,但政策配套不完善,融资渠道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以及养老地产项目与传统地产开发商业模式的差异等因素仍然是房地产行业进军养老产业的屏障。因此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国内成功项目模式的学习,甚至失败经验的吸取,均是瞄准这一发展领域的企业及机构迫切需要寻找的珍贵资源。

5.养老产业 篇五

一、目前国内养老基本情况………………………………P.2

(1)养老方式

(2)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趋势及需求分析(3)养老政策

二、中国养老产业宏观环境分析…………………………P.6

(一)政策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文化环境

三、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的影响分析………………P.7

(一)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P.8

五、如何积极构建我国城市养老体系……………………P.10

(一)继续提倡家庭养老

(二)积极发展社区服务

(三)进一步发挥养老机构作用

(四)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险

一、目前国内养老基本情况:(1)养老方式:

①.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

②.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

③.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

(2)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趋势及需求分析

目前,许多地方在探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即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社会化就是适应和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多病和白天无人照顾的老人,提供日托、陪伴、家政、送餐等多种日常生活服务,发挥街道养老机构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根据社区老人的生活经济状况,开展低偿、无偿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针对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齐医生、护士等医务人

员,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延伸,充实社区专业医疗人才,这样一方面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有效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下岗职工及“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一举两得的善事。

居家养老我们讲就是老人不离开家,或者说不离开社区,就能够享受到他需要的养老服务。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的一种充实和更新。居家养老这种模式,可能是我们破解越来越沉重的养老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也是我们中国未来养老的一个基本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居家养老可以说是代表我们中国未来养老服务的一个方向。

首先它有着非常大的需求。根据我们了解,目前老年人口当中,大约有6%~8%的人是需要到养老机构去养老。那么这样算起来,不要说今后的发展,就是目前现有的老年人口1.53亿,按照6%算,就需要900万张床位,而我们现在全国各种养老机构的床位加在一起只有173万张。我们需求是900~1200万张,现在只有173万张,所以缺口很大,满足不了到机构养老的需求。

再有居家养老符合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习俗。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更注重家庭,尤其是老年人特别注重家庭给他带来了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只要他能够活着,只要不是完全不能自理,哪怕有部分不能自理,社区能够给他提供必须的服务的话,他还是不愿意离开家,还是愿意在家里面养老。所以这就是我们目前为什么全面的推进居家养老的迫切性,也就是它的必要性。

做好居家养老工作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全国老龄办会同国家发改委、劳动保障部、财政部、民政部等等一共10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的意见》,就是为了进一步推进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有1.53亿老年人,需要提供居家养老的占到了85%。但85%是不同程度、不同内容。有的就是只需要护理,是程度比较高的,有的是只解决一份中餐,因为早餐、晚餐子女都在家,只要解决中餐,这也是社区服务。有的连中餐都不需要,就需要到你那儿去活动活动,阅览、交谈等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都叫“居家养老”。这样的话85%就是1.2亿左右,需要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居家养老服务。推行居家养老的重点是从东部发达的地区,从城市做起,然后逐步向西部蔓延。同样一个地区来说,先从城市做起,然后逐步向农村蔓延,这样顺其自然,也符合老龄化形式的规律。

(3).养老政策

国家鼓励发展民间养老机构,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意见调整和完善养老服务扶持政策

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

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养老机构较快发展。

北京市早在2000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京政发[2000]36号),提出了以下优惠政策:

1、划拨土地。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用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减免土地测量费。

2、减免费用。社会福利机构免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防洪工程建设维护管理费、供电贴费、自来水厂建设费、煤气厂建设费、污水处理厂建设费;减半缴纳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使用电力、自来水、天然气(煤气)按居民生活收费标准付费;救护、生活用车减免公路养路费;使用电话等电信服务享受优惠和优先照顾。

3、运营补贴。北京市民政局对符合资助条件的,非政府举办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福利机构,按入住满一个月的托养人员实际占用床位数,每月每张床位补助100~50元。

4、税收优惠方面。社会福利机构暂免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其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

2007年11月22日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浦东新区“十一五”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在《意见》中,共有7条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方面的扶持政策。包括收养本区户籍老人给予每人每月100~120元的补贴。落实养老床位建设经费的补贴政策,对新增养老床位给予5000~24000元的补贴,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给予30万元以下一次性开办经费补贴。社区公益性养老机构需要贷款的,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最高50万元金额、最长5年期限及50%贴息等方面的优惠,同时推进居住区养老设施建设,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土地性质和养老设施用途。

2008年1月17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城乡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办法》,采取“监管平等、扶持有别”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

二、中国养老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1、出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老龄事业的快速发展

2、十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导并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

4、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

5、出台了扶持福利性老年社区政策

6、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基本养老”为重点

(二)经济环境

1、我国的老龄化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

2、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差别较大

3、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较大

(三)社会环境

1、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已超过国际公认的标志线水平

2、人口老龄化需要社会解决日益突出的养老保障问题

3、中国目前的三种主要养老方式

(四)文化环境

1、老年人生活观念在发生转变

2、社会化养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三、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养老产业已初具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2、我国养老产业可以借鉴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经验,避免走弯路

3、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巨大,吸引了不少国外投资主体的眼球,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发展我国养老业

(二)宏观环境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养老产业市场短期内不会有巨大的盈利空间

2、我国养老业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目前为止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开发并规范

3、部分老年群体多受传统养老模式影响,需要时间从思想上适应并接受社会化养老方式

4、尚未出台扶持商业化老年社区的政策

四、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前面谈到,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是900~1200万张床位,现在只有173万张,所以缺口很大,满足不了到机构养老的需求。

(二)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和评估标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之政府资源配置的不足或缺失,众多养老机构在收住服务对象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则和市场定位,使得我国的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出现了一种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法则悖行的

现象: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介助或介护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另一方而却是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在本该属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这种状况不解决,机构养老的方向就会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

(三)日益拓宽的开放的社会化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与相对禁锢、保守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和经办来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由此“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应运而生,为新时期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养老服务难题闯出了一条新路。政府提出“公办民营”,实行政事分离,但政府包办包管体制造成的高耗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弊病已成痼疾。由此造成在市场上完全靠政府资源经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与完全靠自身力量经办的民办养老机构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被无情践踏,结果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公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增加了躺在国家财政身上不思改革进取,得过且过的惰性。

(四)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与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机构养老应该定位在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这些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反观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仅有2万人,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与上百万已经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是一技难求、难以应对的。

(五)国有养老机构的床位供不应求与民间养老机构经营惨淡,仅能维持生存的矛盾亟待解决。一方面,我省国有养老机构的床位供不应求,甚至出现入院排队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民间养老机构因为在硬件和软件上不尽人意,入住率只有50%,而一些无证托老所也混迹其中,伤害老人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

五、如何积极构建我国城市养老体系(一)继续提倡家庭养老

养老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职能,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家庭养老虽然受到挑战,但并未完全消失。而且情感关心是家庭成员之外的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由子女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仍然是很多老年人的首要选择,因此目前我们应大力提倡家庭养老。

为鼓励子女与老人共居,可以学习新加坡的做法,为养老有困难的家庭提供养老补贴或特别优待。比如对那些赡养老人的人,增加假期;对照顾无自理能力老人的家庭,提供资助;对子女和老人同住或就近居住的,给予减税优惠等。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不能与老人共居,也要力求在居住距离上二者尽量靠近,对此,日本的“一碗汤距离”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积极发展社区服务

考虑到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的客观情况,我们还应该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的形式可以有两种: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托老服务是对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白天家人将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送入托老所,晚上子女将老人接回家照顾,这样既减轻了子女照顾的负担,又没有将老人完全隔离在“家”之外,对增进老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上门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能部分自理的老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比如上门做饭、打扫卫生、陪同购物、陪老人聊天等,这种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对养老

机构的依赖,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日常照顾与精神关怀。

经济条件富裕的社区还可安装远程中央控制的电子呼叫系统,及时了解老年人的需要。没有条件的社区,也应建立联系人制度,把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给本社区。针对社区服务资金紧张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社会力量兴办的社区服务点能够制定更多优惠政策,使社区服务收费低廉的优势能够保持下去。

(三)进一步发挥养老机构作用

机构养老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也应当承认,其对老年人尤其是对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长期照料的高龄老人来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兴建更多设施比较齐全,服务质量比较好的养老机构。对于现有的养老机构,也应该着力改善设施设备,提高服务水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生活得更舒心。

在国家加大对养老机构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在老人有需求而家庭成员提供又有困难的时候,将其送进养老院非但不代表子女不孝顺,却恰恰是对父母负责的体现。因此,无论是老人自身还是子女、社会都应该摒除对养老机构的偏见,根据家庭及老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

(四)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险

6.2015年养老产业回顾 篇六

【内容摘要】关于顶层设计中长期照护保险。长照险的目的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度膨胀把没有治疗价值的退行性疾病需要长期照护的群体与医疗分开。青岛从结余医保中分出部分作为长期护理险正在成为榜样被推广和效仿。

【关键词】养老产业

关于顶层设计中长期照护保险。长照险的目的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度膨胀把没有治疗价值的退行性疾病需要长期照护的群体与医疗分开。青岛从结余医保中分出部分作为长期护理险正在成为榜样被推广和效仿。

1.如果医保亏空怎么办?

2.如果作为国家制度性安排是否适合全国?

中国医养结合推进埋藏着巨大风险和隐患,即医保支出的迅速恶化。试想过去看病拿药花医保不方便现在送上门来了老人们还会放过它吗?养老不是离不开医疗而是离不开长期照护。养老不是治病而是生活方式?长期照护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之后另立门户出现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和思考。

长期照护需要解决5大问题:

1.政府谁是责任主体?

2.钱从哪儿来?

3.如何评估使用者?

4.如何提供及传递服务?

5.如何监管。

拿医疗体系举例反推长照体系:

1.卫计委是责任主体;

2.钱有医保和自费;

3.医生是评估使用者是否需要的判断者;

4.可以在社区医院地区医院城市大医院分别接受服务;

5.有医院管理条例监管。

为了避免政府部门互相推诿扯皮发达国家都相继成立了老年事务部或类似专门独立机构作为长照体系构建及实施主体。当一个国家老龄人口将达到30%以上时,为这个群体设立政府职能部门或机构是前瞻性预判性决策。中国有民政部但老年只是工作之一权利又有限。中国也有老龄办但在民政部之下更无法承担?卫计委可以承担长照体系构建吗?否。

一是13亿医疗问题都焦头烂额谈何长照?

二是医疗资源的稀缺性昂贵性决定了本不应与长照混淆。

以上推理不难看出民政担不了长照,卫计委也担不了长照,医养无法真正结合?两部委自身利益权利决定了无法顾及13亿人的利益权利?体制不改不动手术根本问题无法解决。解决方案就是成立国家老年事务部,全身心做一件事服务一个群体没有之一。

7.中国养老产业的困境与出路 篇七

养老产业的供需错位与偏差表现在:投资“地产”多于投资“服务”, 变相圈地;忽视长者对社交、亲情等生活需求;偏重机构式养老而忽略服务用品的开发。导致政府、非盈利机构与社会企业的养老角色定位不清晰, 无法有效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纵观世界各国的养老发展路径, 除了建立完备的高福利制度, 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了以老年服务为龙头的养老产业。

一、养老产业的概念

养老产业=养老服务+养老居住+老年用品。

养老服务是养老产业的核心, 基本包括社区设施照料 (日间照料、喘息服务、餐饮服务等) 、健康档案、医疗康复、居家支持 (家政、送医、购物) 、精神慰藉等内容。广义的养老服务还涉及到老年人用品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保险等。

养老居住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资金的建设项目, 它能带动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 需要通过市场开放解决, 其中包括新开发建设养老住区及相关养老设施配套, 以及既有居住社区及其相关配套的改建工程。其中老年住宅提供适老化硬件, 配套则以日间照料中心、保健医护站、老年食堂、老年会所等构成了支撑。而广义养老社区应配置老年大学、老年介护公寓、医护康复、临终关怀等设施, 满足全面照料的老龄需求。

养老用品是养老产业的辅助, 基本包括老年人吃、喝、行、穿、用等各个方面, 形成一个满足老年需求的产业链。

养老产业蕴含着很多商业、就业机会, 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焦点

1. 存在对养老概念和定义认识的严重差异

当前的政策是围绕保障性社会的养老倾向而制定的, 是解决社会五保户、孤寡失能者、智障者、行动缓慢者等少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大多数的居家养老者、退休老人的健康生活缺乏政策的支持。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存在问题, 将养老产业和养老福利事业混为一谈。

2. 启动养老市场, 把重点放在大多数老年人健康养老的社会问题上

养老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释放年青人重负使其身心投入事业发展、造福老年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再腾起的关键问题。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原因, 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狭隘的利益驱动, 以及缺乏对多重矛盾的梳理和整体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

启动养老地产市场、组建社会服务市场机制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唯一动力。中国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市场机遇处处存在, 中国的企业家和房地产行业早就看到了无限商机。

3. 严重缺乏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 养老居住缺少支撑点

目前最缺乏、最薄弱的环节是养老服务—企业不投入、年轻人不愿意加盟, 被视为风险大、收入不高、脏乱差的行当, 服务机构长期未能形成。对开发建设企业而言, 老年地产的开发不成问题, 但建设以后的老龄化专业服务却成为养老地产行业的拦路虎, 没有一定的专业服务水准是难以胜任的。

4. 要放开市场, 允许开发商赢取合理的开发利润

开发商是要通过市场获得利润, 并藉此得到发展的。只有企业得到发展, 养老事业才会有更大层面的发展。养老地产与普通地产不一样, 一般而言, 投入成本都要加大, 要获利很难。如能规范土地供应, 给予老年地产商政策支持, 将会扶持地产商上路走一程。

上述四大焦点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最主要的是依靠市场、启动市场,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理顺政策关系, 为开发企业排忧解难 (盈利和服务) 。只有让养老地产商及早进入, 才能开启中国养老产业的宏大事业。

三、养老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1. 养老居住设施

(1) 新建养老居住社区

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本是主流模式, 但项目建设和落地存在障碍, 原因主要在于:找不到养老地产开发的盈利模式;未有适合国情又能满足传统养老观念的居住模式;缺乏承接养老服务的专业运营机构。

第一, 适老化设施导致成本增加, 目前市场不会买单。所以, 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在部分居住用地中增加规划指标 (适老化住宅比例以及养老配套设施面积及规范) 、提供平价土地、便利贷款程序、用市场定价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矛盾。第二, 适老化社区还需解决养老居住模式的问题。纯养老社区在中国难以成功, 综合性全龄社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需深入研究以“一碗汤距离”为特征的亲情相融养老社区规划模式、居家养老的常态化和标准化问题、老年用品的需求分类和社会供应机制问题。第三, 加强土地获取优惠与用地规范标准, 增加近郊或市区养老用地, 引导配建及改造养老设施, 并在税收、贷款、融资等方面设置奖励政策。

案例1:江苏某投资商, 真心诚意投入养老事业, 当地政府有意愿捆绑出售养老地块B+居住地块A (两块用地面积相当) 。为避免“挂羊头卖狗肉”, 政府要求两块土地都有养老产品, 但地块A期望创收地价;投资者除了承担运营的大投入、慢回收、长周期的养老事业风险, 还要冒高地价的投资风险。这无疑是在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

解决方式:在城市规划中把养老配套作为指标落入城市用地 (类似现在的幼儿园、小学的土地供应做法) , 并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规定项目中适老化产品的比例 (类似项目配建经济适用房的做法) , 令投资者在土地拍卖的同时已经清晰了解这里需要配置的养老配套指标标准及需要配建的适老化产品比例, 以有效控制投资者成本风险, 提高其积极性, 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2) 既有老旧居住社区养老改造

目前国内大量的既有居住社区面临严峻的适老化改造问题, 主要涉及到三方面问题:一是适老化住区空间环境和家庭住宅内适老化改造问题;二是适老化设施和活动空间的增加问题;三是专业服务公司、服务人员缺乏问题。

由于既有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涉及钱 (资金) 、地 (土地) 和人 (人才) 的问题, 在较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 政府需要介入这些环节, 做出试点示范, 寻找商机, 逐步实现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

案例2:广东某市住在旧社区的长者突然中风, 病情稳定下来后回家康复。他不愿意入住养老院, 但旧社区没有电梯, 只能购买带电梯的新房, 至道中国针对新房做了相应的适老化改建设计, 取得很好效果。但小区环境无法改善, 老人出入还是存在困难。

解决方式:从政策层面上推动旧社区适老化改造 (如加装电梯、公共部分无障碍设施、家居部分适老化等) , 资金问题建议公共部分利用物业维修基金解决, 家居部分可考虑推动使用自己或子女的住房公积金。

案例3:去年以来, 至道中国在广东成熟社区推动社区养老日托中心建设, 同时参与住建部“社区养老”课题研究, 从运营角度指导设计方向, 提供关键的设计思路;研究运营者与使用者的需求。但在推行过程中发现, 从市场化角度考量, 目前的日托服务基本是福利性的, 经营补助低, 发展商缺乏持续经营动力。

解决方式:推行社区养老市场化, 旧区项目加建社区养老设施时, 提供建设补助给盈利机构, 服务补助改为将福利补贴归到需要的老人身上, 由使用者选择在方便自己的服务输出时, 点对点使用服务, 鼓励市场对社区养老产生良性竞争。

2. 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养老服务尚未形成, 缺乏系统规模化经营管理, 承接不了养老居住项目的养老服务, 缺乏养老服务的成套服务标准规范, 成为顺利开展养老服务的一大障碍,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护理人才、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失

现在的护理人员, 90%来自农村, 教育水平低, 专业知识技能缺乏, 服务意识较差, 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低, 人员流动很大, 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

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政府对于护理行业的政策优惠及资金补贴, 参照环卫工人的做法, 给予“户口落户、子女随迁”等优惠政策, 给予在岗职工补贴等激励措施, 推动护理行业的发展;二是保障服务品质和水准, 政府需要组织、制定各类管理服务标准, 特别是护工人员定级职称, 提高护工人员的社会地位, 从福利待遇、职务定责、社会地位着手, 稳定社会认识。

(2) 医疗政策未能和养老政策挂钩

现在的医疗政策和养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系统。尽管中央政府有医疗互通共享的政策, 但各地的细则尚未出台, 运营受阻, 老年异地养老不便。建议制定政策, 明确养老护理服务可以纳入基本医保体制。

四、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首先, 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方案。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以及各个城市制定养老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5~10年或更长发展周期内适老化住区的规划指标体系、适老化住宅的改造计划目标, 以及考核、监管、评估的运营制度;制定老年用品的发展规划, 引导老年用品产业的发展。

其次, 全面、整体、系统地理解“9 0 7 3”政策并进行清晰解读。 (1) 90%的居家养老实际是主体养老对象, 是社会养老的薄弱之处, 也是释放年轻人负担, 提升生产力的着力点, 但在目前的政策语境下, 居家养老的利好实际惠及不到, 造成了居家养老的虚设和空挂。 (2) 失能老年人7%的社区照料, 目前也因具体条件不具备, 仍然迟迟不能落实, 主要是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服务人力支持。 (3) 对于97%的养老问题, 其实政府并不能很好地解决, 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 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商业机会, 应制定鼓励政策, 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

第三, 深入调研并动态追踪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国家应该拨款专项基金, 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老年人需求专项调查研究, 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观念态度、经济收入等进行全面分析调研, 得出目前中国老年人的需求现状, 做好重要的基础工作。

第四, 建立完善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合理使用, 解决“以房养老”的管理制度等, 实现养老有资金、服务有酬报。还要逐步建设公益自愿者的服务良好风气和制度, 鼓励用积攒服务时段, 用于年青老人为老年老人服务酬报方式。

第五, 快速启动养老市场。目前中国内地老年消费群体的状况是, “30~40后”因养老观念滞后, 群体庞大但消费欲望不强;“50~60后”养老观念开放, 但尚未成为市场主力。政府不能消极地等待老年消费群体的自然转换和市场的自然成熟, 应从养老服务端切入, 大量采购养老服务, 将养老补贴直接发放给老年人群, 刺激市场供应端养老服务产品的放大, 促使老年人形成积极的养老消费观。

第六, 关于养老市场细分与政府功能定位问题, 建议政府着力推动和培育中低端养老市场, 做好保障型的机构养老产品服务, 将高端或中高端养老市场空间留给社会资本和企业。公办养老机构只满足经济上有困难、健康状况需要到机构养老的群体, 不能建得太豪华。亦可以通过公办民营方式推动养老市场发展, 在养老机构建设与运营等不同环节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的各自优势。

案例4:江苏某老年公寓项目开发商通过市场招拍挂方式获取一块土地, 土地成本约3 400元/m2, 仅土地一项的投入就达5 100万元, 再加上土建、精装修、老年会所、适老化的设计和设备等各项投入, 总造价已达1.6亿元, 靠183户 (366张床位) 的运营收入, 去除运营成本, 即使达到3%的静态回报率也是难上加难, 所以只能作为集团战略投资试点, 不具备可持续投资发展的条件。

解决方式:针对民办民营机构经营难的问题, 政府可适当提高相关的建设补贴标准, 在运营补贴方面, 改变以往补贴到机构的方式, 改为将福利补贴归到需要的人上, 由使用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机构, 推动机构养老运营市场化。

五、结语

养老核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关乎老年人群, 更关乎到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 凸显中国民生水准。这一问题的解决非“市场机制”不能为, 因此, 启动市场是目前当务之急。

养老地产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子, 而是养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其发展需要规范、监督。

服务是养老之本, 在当前尚未形成体系之前, 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并从人才的培训开始。养老产业需要慧眼金睛, 为长远考虑、从整体出发, 制定顶层设计是完全必要的。注重养老事业运营商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应促进养老服务业运营商更好地以轻资产方式进入这一领域, 政府通过开放养老服务经营权的方式, 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明确养老产业的概念, 指出国内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的焦点所在, 并提出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以期推动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8.养老产业破冰突围 篇八

政策桎梏:沉淀12年的商机

2013年2月3日,在北京的燕子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独居在锡林浩特的母亲,因为高血压已经住院两天了。

一个月前,老人出门滑了一跤,在家躺了三天后,才被亲戚发现。随后老人才打电话告诉燕子“反正打电话给你们也没有用”。老人的话让燕子伤心了好几天。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却是事实。

事实上,随着中国人口流动的加剧,过去儿女绕膝的情形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老无所依”。

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的老年人口已达1.35亿人。这其中,空巢老人的现象尤为突出。在全国范围内,从2000年到201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由42%升为54%,农村则由37.9%上升到45.6%。

中国空巢老人比例的持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长期处于纠结状态的养老产业带来了迫切的需求。

纠结的问题在于,养老到底是福利事业,还是盈利产业?

实际上,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院社会化意见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院,打开了养老产业向市场开放的口子。

然而,对于民营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却难以落实。由于只有达到政府标准的养老院,才能享受财税优惠。高门槛使得一些机构干脆放弃这些优惠,转而另图他法。

比如,将空置房屋临时作为宾馆客房或休闲会所搞“创收”;利用福利用地的优惠政策,名为建养老机构,实为开发房地产……

正因为这样的纠结,养老产业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共有养老床位39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34张。而按照国际标准,每干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通常为40—50张。

种种桎梏直到2013年才被真正打开。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养老产业的刚性需求或将释放;另一方面,诸多政策利好在2012年获得通过,这些政策的红利也将在2013年得到体现。

首先是明确了养老性质的界定问题。2012年7月24日,《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下发。《意见》首次提及“民间资本举办的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可以按照举办目的,区分营利和非营利性质”。

其次,《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意见》要求,落实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加大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资金支持;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指导规范。

最后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为养老产业大开“绿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养老产业产值为1.4万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13万亿元。

因此,很多专家也把2013年称为中国养老产业元年。巨大的产业蛋糕,终于被重视起来。各地也开始了养老产业的突围。

资金落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黄小蓉现在可以舒口气了,坚持了6年,终于看到了希望。

她是福州市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董事长。6年前,她注册成立了金太阳老年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家政、医疗服务。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行业。

黄小蓉的办公室悬挂着一些领导来视察的合影。她说,每一张照片就是一点资金扶持,只有领导来看过了,财政才会拨点钱,否则一个报告打上去,很久都没有回响。

事实上,为了保证养老的福利性质,国家“不计成本”地补贴公立养老院,但真正能入住的老人只是少数,且多是干部。而相对这些公立福利院,民营养老院获得的补贴力度很小。

不过,这样的情况在2011年底,新任福建省民政厅厅长黄序和上任后,有了很大好转。“养老行业属于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的朝阳行业。政府十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也出台了许多挟持政策,更希望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能看到市场的前景。”黄序和说。

2012年以来,福州市财政局从福彩公益金中安排1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等老年事业发展。其中,20万元用于扶持金太阳应急呼救和居家养老信息化建设;50万元用于敬老月期间,为五城区约275名85岁老人,派发金太阳居家养老服务券;30万元用于扶持基层老年人示范校、服务站和活动中心建设。

资金落地后,金太阳建立起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公益网络平台,与电信等企业合作开通了24小时应急救助热线,并与120、119、110等实现社会救助联动服务。

随后,黄小蓉又收购了福州市鸿儒老年乐园,基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老人服务链,能够做到救助与服务统一安排、服务人员统一培训、服务质量统一管理。

金太阳中心主要采用会员制,目前有会员3万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占20%。服务中心在每个有需要的会员家里安装了一键自动拨号器,方便老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联络呼叫中心。

此外,为了更好地给辖区内高龄老人、困难老人提供服务,金太阳中心与电信部门联合向全市五城区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赠送2万部具有应急呼叫功能的专用手机。活动自2012年7月上旬开展以来,已有22000万多名老人领取了手机,其中年龄最大的103岁。

黄小蓉说,目前福州市的空巢老人约22万,占城区老人的25%左右。受传统观念影响,90%的老人不愿到养老院等机构去养老。因此,老人们需要一个灵敏的应急系统,方便他们生病或发生意外时向外界求救。而金太阳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模式探索:社会互助式养老

曾经身为副主任医师的李洪玲,如今是郑州市西流湖慈济养老院院长。她一手创办的这家养老院,是民间草根养老机构的代表,其在政府福利院和豪华养老院之外,探索着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会互助式养老。

nlc202309030344

2012年3月,经郑州市中原区民政局批准,西流湖慈济养老院成立,成为郑州首家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

在收费方面,西流湖慈济养老院定位面向普通大众,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入住两人间,每个人每月收费1200元(含餐费),单人间每人每月2400元,相比郑州多数民办养老院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收费标准算是比较低的。

李洪玲说,如果说政府提供免费养老服务的敬老院是招待所,每月收费在1.2万元的豪华养老院是星级酒店,那么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定位,就是类似如家一样的快捷酒店。

在西流湖慈济养老院的规划中,推动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重要特色。目前,养老院已和中原爱心联盟、河南红十字会和绿城社工等志愿者组织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养老院推行针对志愿者的时间银行积分制度,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积分,志愿者本人或其家人可以用积分换取相应的服务。李洪玲说,实行志愿者积分制是为了倡导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使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社会养老的事业中来。

在李洪玲看来,他们的优势是调动各种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服务,但最大的挑战是,各种设施和硬件的投入。为了达到民政部门关于养老机构设置标准的要求,李洪玲和一些朋友已经投入了近200万元。

养老院运营最大的支出就是房租和人员工资,仅房租一项每年就达30多万元。目前养老院的运营还处于投入阶段,收取的费用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

据测算,当入住老人达到50位以上的时候,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达到80位的时候,略有盈利;如果140个床位都住满,就可以给一线的护理人员再涨点工资。现在每个月2200多元招护理员都非常困难。

目前,西流湖慈济养老院很可能面临拆迁。李洪玲说,作为一家面向大众的草根养老机构,自己买地去建养老院不太现实。如果政府能把场地的问题解决,就解除了他们最大后顾之忧。

市场培育:居家护理模式

毕业于海外商学院的王燕妮,原本想创立欧美盛行的老年俱乐部,通过带领老人旅行等方式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但随即发现此路不通。对于中国老年群体,娱乐消费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的“刚需”。

实际上,对于养老的真正“刚需”,来自于失能失智或处于术后恢复期的老年人群。目前国内的养老院主要接收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绝大部分失能老人都只能在家中接受照料。

但是,这种家庭照料往往都是“替代性护理”。即请保姆或护工来替代老人完成行动,但却容易让老人因为长期缺乏运动而失去身体机能。而在欧美国家,家庭护理人才分为保姆、护工和养老护理师不同工种。其中养老护理师可以通过“康复性护理”,延缓慢性病引起的身体恶化和衰退,维持老人身体的机能。

官方数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300万名失能老人,对应的护理服务需求量巨大。“即使100个人配备一名护理师,整体也需要30多万名。”王燕妮说,这是相当巨大的市场缺口。

2009年9月,青松老年看护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王燕妮甄选有全日制医学护理教育背景、并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的人员,作为上门提供“康复性护理”的护理师。

王燕妮的商业模式简单明了:通过青松的护理师,向会员制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护理的计时上门服务。

具体来说,首先青松会派遣专业评估师,对老人总体身心状况和护理需求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报告以及跟老人的沟通和协商,为老人制订出一套具体的护理计划,确定护理日程和频次。最后上门服务。

在护理方法上,青松参考国际护理系统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科学锻炼、安全服药和疾病观察等一系列护理,从健康、康复等多方面给老人提供帮助。

在收费上,青松根据双方约定的服务时间、频率,以及所需护理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收费。比如,一个每周三天、每次60分钟的护理服务计划,每月需支付800多元。

2010年,随着北京市居家养老政策的逐步落实,各社区都向老人发放了养老服务商名录,青松老年看护公司是其中一家。

2010年4月,在北京市民政局和老龄协会的组织下,青松公司在香河园街道西坝河中里社区,获得了居委会免费提供的200平方米房子,第一次在社区里光明正大地建立起一个政府、社区都认可的护理站,以6张床位、2名固定值班护士和10多名流动护士的规模,正式向周边社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仅仅1个月后,公司签约老人达到1000多人。

王燕妮算过一笔账,像香河园这样的护理站,2010年9个月的运营费用是5万多元,此外一名护士每月工资在2500元至3500元左右,一年共需50多万元,这些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通过天使基金、市场融资和个人出资等办法解决。通过为1000多名老人提供服务,护理站运营持平日略有盈余。

青松公司的账目上,还有一笔特殊的收入养老(助残)服务券。入账不多,每个月总共两三万元,全年约30万元。但王燕妮十分看重这笔钱:“这是政府免费发放给80岁以上老人的,只能用来买服务,而我们正是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这笔钱为养老服务企业发展打了底,它的政策引导、信心树立的价值难以衡量。”

目前,青松公司走上了正轨,在北京已经有几百名护理人员,和一万多位老年人客户。王燕妮说:“青松公司不是一个短期快速追求获利的模式。踏踏实实把基础打好,我相信未来的市场。”

养老社区的大资本运作保险业进军养老社区

2012年6月,在“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奠基仪式上,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激动不已:“我敢讲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创新。虽然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人寿保险和养老社区对接起来,但是我们第一个做到。”

2009年11月,保监会批复泰康人寿成为国内第一家投资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总投资22亿元的“泰康之家”,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附近,占地面积约2000亩,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027平方米,总计可容纳3000户入住。按照规划,这里将来会成为一个集居家生活、美食餐饮、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和健身运动等全方位服务于一体的高级养老社区。

nlc202309030344

这个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是购买泰康人寿的保险产品。目前这款产品的门槛为200万元,保险产品到期后,客户可以拿回本金,而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则可以作为入住养老社区的管理费。

目前,除了泰康人寿之外,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也采用了与保险产品挂钩的养老社区投资模式。而合众人寿则采取了单纯的养老社区模式。目前已在武汉、哈尔滨和沈阳等地投资建设。

医院投资护养中心

2012年12月,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于一体的新型老年护养中心在重庆青杠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打破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全国属于首创。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人群,康复理疗的周期远远比治疗的时间长,长期住院不仅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会对公共卫生资源造成占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表示,由此该院考虑建设养护中心,将其作为老年医疗的补充服务。

护养中心占地700余亩,共有护养床位3000张,医疗床位1000张。值得一提的是,护养中心专门设置了医疗区,涵盖了老年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等与老年疾病相关的诊室。平时有专家坐诊,还有24小时轮班护士负责老人日常的身体健康和康复治疗。

养老地产标杆

坐落于上海浦东的亲和源养老地产,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在硬件设施上,亲和源不仅拥有无障碍化设计的精装公寓楼和生态型的户外环境,还设置了专业的护理医院、功能齐全的健康会所、宽敞的文体活动室、舒适的咖啡厅和标准的门球场等配套场所。

一个完善的养老社区,不仅仅是完备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服务。

对此,亲和源设置了多个秘书项目:“生活秘书”专门为老人办理各种生活事务;“健康秘书”则提供随时随地的健康巡检、保健指导;“快乐秘书”每天变着法子组织老人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除此之外,亲和源构架了“服务平台”,将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引进美国爱玛克、法国索迪斯、香港美格菲和上海曙光医院等国内外一流的服务提供商,分别提供物业、餐饮、健身和医疗等专业养老服务。

与一般房地产销售不同,亲和源销售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产权的会员卡。不同等级的会员卡,使用年限和继承方式不同。目前,亲和源已在海南、辽宁和安徽等多个省市,建设了养老社区。凭着一张会员卡,老人们便可到全国各地任何一个亲和源养老院入住,享受相同规格的养老服务。

上一篇:我的家优秀作文集下一篇:夏洛的网读书心得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