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人和事作文

2024-10-18

生活的人和事作文(共9篇)

1.生活的人和事作文 篇一

还记得那是初二的事,那天早上我值日,挪桌子时不小心扎进手里一个刺,由于位置比较深,经过一节课手已变得又红又肿,第二节是你的语文课,上课时我不断地摆弄着手,想让那个折磨着我的刺乖乖的出来,可刺却越陷越深,别人背课文时,你朝我走来,可当我发现时你已在我身旁站了好久,我慌张的翻开书,看了看你,只见你示意全班同学停下,我心想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我低下头想着该如何应对,可你的做法却出乎了我的意料,你向全班同学借针,可只借到了一个曲别针,你用你那温柔,纤细的手拉起我的手,开始为我挑刺,可你怕针尖太顿扎疼我,于是就先在自己手上划了几下,我看着在你那柔嫩的手上留下的划痕,心灵深深地被触动了,除了母亲再也没有人像你这样细心,你的课我没好好听过,语文成绩更是一塌糊涂,可你的做法却让我这个被冷落的孩子感到了温暖,决定好好学习!

转眼间进入了初三,几次班级的语文成绩都是第二名,你那不服输的性格又怎会对这个成绩满意,你不在乎自己身体怎样,虽然每天要坐班到十点半,虽然每天有一百多份的批改任务,但你仍然一遍又一遍的帮作文不合格的同学修改作文,可换来的只是同学们的无尽埋怨,那天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再次听到了几个同学的抱怨,我刚要上前和他们理论,你却拉住了我,你告诉我:“宰相肚里能撑船,都是为了他们好,他们以后会理解的。”那时你已经成为了我干妈,我不仅被你的责任心感动,更被你的宽容,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动,那件小事一直影响着我,每当我和同学闹别扭时,总会想起那段话,让我心平气和,教会我如何处事,做人,触动着我的心灵,那是你为我上的最有意义的一课,让我永远铭记,让我受益终生!

时间飞逝,我成为了一名高中生,离开了你,来到长春,我忍受着寂寞,走在回家的路上再也没人陪我,吃饭时再也没人为我买饭,放假时再也没人看着我学习,可你在300公里外却依然惦记着我,无论你有多忙都会每天发来短信询问情况,每天告诉我要好好学习,最能触动我的是,你知道我早上不爱起床,便每天早上5:30打来电话督促我起床,没有一天晚过,哪怕是一分钟,即使在你休息的时候,每每看到你打来电话的来电显示,我总会告诉自己:妈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真正成为妈妈的骄傲!你的爱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不再寂寞!

一切已经过去的事的确都无可避免的打了封印,在背景里,暗下去。生命里始终有逼近的东西,并不可跨越。但随着年岁渐长,开始相信,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爱。妈妈,我要你在下个春天陪我种下希望的种子,在夏天陪我看他成长,在秋天陪我收获果实,永远和我在一起,永远感动着我!

2.写熟悉的人和事 篇二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要想把这些熟悉的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人手。但是在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全要写到,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干巴巴的,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我们要像电影导演一样,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有立体感,才能让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例如一个同学写校长,他选了两个事例来表现校长工作认真负责和关心同学。其中一个事例是这样写的:“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套,一个声音就在我耳边响起:‘冷吗?暖气热不热?’那么亲切。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李校长。她走到暖气前,摸了摸,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课了,李校长又来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这几天冷,大家要多喝开水,有条件的要每天喝两袋板蓝根,预防感冒,记住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镜,又到别的班去了。”这篇作文,注意让人物自我表演,所以,李校长的“责任心”和“爱生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熟悉的事,主要是写自己经历的事。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别人能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一二。同学们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因此,在平时作文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思想的差异,同学们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冲突,自己有时也会在思想上产生困惑迷茫。一般而言,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都会得到解决。作文时应尽量写好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解决结果,使文章有点曲折,有一定的吸引力。

例如一个同学的作文《一字之争》,就写得很好。他在作文中写道:爸爸让我背诵《回乡偶书》一诗。当我背到“乡音无改鬓毛衰”时,爸爸批评道:“怎么把‘衰’字读成‘cui’了?”我听了,很委屈地说:“爸,‘衰’字在这里就读‘cui。”爸爸不信,搬出几本字典、词典,与我一同查找,结果费了很多时间,也没有查到。我就不耐烦地说:“算了吧,就听您的念‘shuai’吧。”爸爸听后,反而更加严厉地对我说:“什么叫算了?!做学问,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错必改!”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查找。突然,爸爸捧着《辞海》高兴地叫起来,说:“这里是读‘cui’!爸爸错怪你了,向你认错!”作文最后写道:“我虽然念对了一个字,可在‘认真’二字上,我却输给了爸爸。”这篇作文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合情合理,结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题也突出了。

3.难忘的人和事作文800字 篇三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校园,眼前的一切都是灰蒙蒙一片。我的五月本不应属于一个令人窒息的灰色世界。但是,一张无情的保送学生名单,把我的名字排挤在外;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使我不是幸运儿中的一员。三年前在四千多名优秀考生中以55名的成绩被“小外”提招录取的我,今天在三百多人的年级中选拔60人留本校高中不参加中考,却与我无缘。

数字已说明了我当时有多少的无奈与尴尬。三年前终于考上这所重点校的骄傲与满足,在三年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一点一点消失,而那一刻却是全面崩溃。我只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甚至耻辱,面前这熟悉的校园忽然之间变得那样陌生。

未等班主任的话音落下,未等那重如千斤的保送生名单在我们面前飘落。随着直留生团体“得意忘形”的欢呼雀跃,随着未保送团体那流下的眼泪与一声声叹息,小小的教室已被分割成两个部分。那张名单把我们生活了三年的集体无情地拆开了。也许真如那句话:“胜者王侯败者寇。”无论平时你有多少的闪光点,多少的朋友,只要被割在线的这一边,似乎你就注定无人关心,无人问询。望着那些平时与我“称姐道妹”的“好友”有意地回避着我的目光,有一刻,我真的从心底向外渗着泪水,我不想影响她们刚被保送的兴奋情绪,快步向教室外走去。

我的脑子还在极度的混乱当中,我的眼前还是一片片的暗淡。这时,身后仿佛有人在叫我的名字,我只认为那是幻觉,但那声音越来越清晰,我蓦地回转头,那不是幻觉,而是我三年来最好的朋友,已被学校免试直升的美舒。

她仿佛想对我说些什么,但是她最终什么也没说,而是紧紧地握住了我的双手。

我被凝固在了那里。那些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多少欢笑与泪水交融的日子,好像一个个镜头在我的眼前快速的重播。我本想说些什么,但不知为什么,太多要说的话卡住了我的喉咙。

我们紧紧地握着手,仿佛要一直从清晨握到夜晚,从青年握到暮年,我知道,无论我们谁先说出一句话,我们的泪水都会不争气的流出。“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一刻,世界为我们停住了跳动的脉搏;这一刻,时间为我们停住了前进的脚步。忽然想起了一首歌“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次握手更好的回应这首歌了。多少次回想起来,我都受到了一种无声的鼓舞,她使我在初中时代最危险的最后40天重新找回了自信,亮出了自己。

天更阴了,但我的心里却出现了一片光明。

4.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高中作文 篇四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华夏大地英雄路。望古今,意涩苦,多少英烈都入了土。剑光黯,鼓角远,英雄面容却在闪。华夏英雄,触动了我的心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鸿门宴,易放刘邦小儿,不是不听亚父良言,而是项王坦荡胸襟不惧阴险狡诈;四面楚歌,霸王垂泪别虞姬,侠骨柔情泣鬼神;乌江亭畔,无颜见江东父老,傲对故人献头颅。残阳铺江似血,风吹雾起豪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茅庐未出,便知天下三分。先帝知其经天纬地之才,不远万里,躬身叩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一生奔走效劳,鞠躬尽瘁。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睿智博学,令人扼腕叹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伟志在胸,天地辽远。曹孟德如海的胸襟吞吐着日月星辰,他高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恢宏气度,博大胸襟,令人汗颜。

劈华雄,斗吕布,斩颜良,诛文丑,何等威武;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明智;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何等勇猛;走麦城,刮骨疗伤,何等坚强。关公神武震天地,忠义仁勇万代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路豪饮,一道剑舞,一路歌吟,饮出了大唐的一位诗仙,舞出了大唐的一个剑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笑傲红尘;“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自信昂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和朋友情深义重。一位诗才万丈的李白,留下千载绵延的诗篇。

5.500字写人和事的初一作文 篇五

我的外公有一个数学脑子,我有不知道的题目,他都能一一解答。我可崇拜他啦!

可是,外公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吸烟。自从看过一个有关尼古丁的纪录片,我就知道,抽烟可是个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坏习惯!于是,我对他说:“外公,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香烟里有尼古丁,重金属,苯丙芘等有害物质。吸烟还会造成血压加高,心跳加快,大脑缺氧!对你周围的人也不好,还破坏空气环境哦!”可是外公好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抽他的烟。我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只好随他去了。

一个晚上,我听见了外公彻夜的咳嗽声。第二天,我连忙告诉妈妈,妈妈赶紧带外公去看医生。医生对我们说:“他吸了那么久的烟,肺都黑了。要想好好治疗,必须彻底戒烟!”这下外公可不敢含糊了,在我和妈妈,外婆的监督下,外公从开始的坐立不安到慢慢地平心静气,终于戒掉了香烟。

6.《延安颂》背后的人和事 篇六

许多人只知道曲作者、“军歌之父”郑律成,而词作者莫耶因为特别的人生经历,则少为外界知晓。

当年的词曲作者不曾想到,这首激情澎湃的颂歌仿佛长出了翅膀,从延安飞向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甚至飞到海外,传唱至今。

在韩国光州有条郑律成路,两侧是五线谱音符造型的路灯,路一侧是长长的纪念展示墙,墙上除了用韩文介绍的郑律成生平事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用黄铜材料制成的《延安颂》五线谱。

《延安颂》诞生于1938年,充满着对圣地延安的满腔热爱。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唱着这首歌投身革命洪流,更有人因为这首歌而奔赴延安。

郑律成这个名字很多人是知道的,但对《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却是闻所未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声乐教员

与文学才女的激情表达

1914年, 郑律成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现韩国光州),原名郑富恩,因为喜爱音乐将名字改为“律成”。他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1933年春,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

据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介绍,父亲去延安的时候,“是背着小提琴、曼陀铃和《世界名曲集》去的,到了延安,给他一个全新的感觉,他说自己的家乡已经是沦亡的国家,延安那个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了。”

延安从早到晚充满歌声,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是歌咏运动的主力,每逢听报告、开大会,大伙儿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来学唱抗日歌谣和组织抗日歌谣大合唱。诗人贺敬之回忆说:“当时延安是一个歌唱的城,大批的青年、学生和战士包括开会啊、包括业余啊、生活啊,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唱歌。如果开会的话,那么就是互相拉歌。整个的延安那个时候的革命生活非常生动,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年轻、很热情。”

虽然延安的生活很苦,但青年们精神上的浪漫让延安沸腾起来。起初,只会唱外国歌的郑律成显得有点不合群。可没过多长时间,郑律成在延安似乎发现了巨大的能量,那是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他的乐思毫无预告地降临了。

莫耶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也曾用笔名“椰子”、“沙岛”。1918年12月,她出生于福建省安溪縣溪傍村,自幼聪颖好学,被乡人誉为才女。

1932年,莫耶随父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在校时,其习作散文《我的故乡》,曾被国文老师推荐在《厦门日报》上发表,由此引发她的写作热情,开始向上海《女子月刊》投稿,作品多被采用。

1934年秋,16岁的莫耶到上海女子月刊社当校对、编辑,后来曾一度任主编。而恰在这一年,20岁的沈醉化名为陈仓,伪装成湖南湘光通讯社记者在上海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沈醉结识了正值妙龄的莫耶,不禁一见倾心。而在莫耶看来,“记者”陈仓也是文采风流、潇洒俊逸。两人随之热恋起来。

但是,这桩婚事遭到戴笠和沈醉母亲的极力反对。不久后的一天,沈醉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摔伤,左眼差点失明。莫耶不顾一切,到沈醉身边进行照顾。一年之后,莫耶为沈醉生了一个男孩。但两人仍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莫耶更不知道丈夫是一个国民党特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剧,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当年,热血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莫耶也动员沈醉一起去。沈醉此时才向莫耶说出他的秘密职业。不过,他没有说出他的真实姓名。

一天,莫耶扔下儿子,趁丈夫外出时,离开了他们的爱巢,于1937年10月顺利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延安,她以《搜神记》和鲁迅小说《铸剑》中那一锋利的宝剑为名,更名“莫耶”。

莫耶的同学路林曾回忆说:“记得她(莫耶)刚来延安时的模样,中等身材,一身灰色的棉军装,加上一顶带耳的棉帽,一双大棉鞋,一副手套,把她装扮得圆鼓鼓的。她是南方姑娘,不大会讲普通话,加上她文静的性格,一进门未开口先笑,脸上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算是对全班同学热烈欢迎的回答……”

1938年春,莫耶进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天转入文学系。沈醉当时在四处寻找莫耶,最后通过在武汉《新华日报》上刊载“寻人启事”,竟与正在鲁艺文学系学习的莫耶通上了信。但沈醉的姐夫、特务头子余乐醒知悉后严厉禁止,至此两人终于割断情缘,不复相见。

这年夏日的一个黄昏,延安城里召开大会。散会后,青春洋溢的同学、战友成群结队地走出,一时间,激昂的歌声、嘹亮的口号响彻城内外。

夕阳余晖里的这样一幅景象,深深地打动了青年音乐家郑律成和女诗人莫耶。郑律成激动地对莫耶说:“写个歌颂延安的歌词吧!”

《延安颂》

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战歌

莫耶与郑律成是通过音乐相识的。在此之前,莫耶写过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歌词,由音乐家向隅谱曲,后来也给郑律成写了个《肉弹勇士》的歌词。

郑律成让莫耶写歌颂延安的歌词,莫耶痛快答应了,说:“我对延安感情很深厚,我可以把这种感情写出来。”

莫耶文思泉涌,顿时掏出笔来,将所见美景尽收笔下,恣意挥洒满腔的激情:“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写着写着,莫耶说:“天色暗了,无法写下去了。我现在不给你看,待我完稿后给你,如何?”郑律成微笑着点头。

据莫耶的同学路林这样回忆莫耶创作《延安颂》的细节:“熄灯号一响,同学们敏捷地钻进被窝,不久便睡着了。然而莫耶却不入眠,而是借着残烛,以凳当桌,面对墙角写着什么。有的同学开玩笑说,可能给她南国的恋人在写情书。莫耶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等同学们都睡熟了,我把桌上的烛头送到她的面前,看见她两眼含着泪花,情绪很激动,那粗糙的稿纸上有着一行诗歌形式排列的字迹,为了不打扰她,我没看写的内容,只是轻声地嘱咐她早点休息,明天还要上操。 对此,她总是微笑点头,又写到三更鸡鸣。直到第三次为她送过烛头,她把手稿递给我,并要我提点意见。接过她的手稿,这首歌词映入我的眼帘,情感立刻被其中的诗句所感动。一首广为流传的《延安颂》的歌词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土窑洞中诞生的。”

这首《歌唱延安》歌词,事实上是莫耶的所见所感。郑律成次日读完后,兴奋地说:“很好!我去谱!”

郑律成一气呵成,谱好全曲。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开始时是绰约多姿的优美曲调,在妩媚之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同前后抒发性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两者又同具雄健奔放的气势,使全曲浑成一体。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是在以六度大跳的颂歌性音调起首的部分,在这里倾注着对革命圣地无比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特别是在歌曲进入结束段落,颂赞性音调再现时,加入了二部合唱,使全曲达到高潮,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歌声四起的宝塔山下。

几天后,延安大礼堂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音乐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出席。当时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唱延安》。鲁艺女歌唱家唐荣枚唱起了这首歌,郑律成弹曼陀铃,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毛泽东也连连点头称道。最后的部分两人一起唱,唱完之后,掌声再次响起,毛泽东也站起来鼓掌。

第二天,中共中央宣传部来人要走了《歌唱延安》的歌片。不久,鲁艺秘书长魏克多拿来一张铅印的《延安颂》给莫耶,并转达中宣部对歌名修改的意见。莫耶高兴地说:叫《延安颂》好!

《延安颂》不胫而走,在延安传唱,并被广泛流传到各抗日根据地,甚至流传到国统区和海外华侨中去。当年在纽约每次为八路军募捐,总要演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郑律成的《延安颂》。

孟于,歌唱家,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1945年后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歌唱队队长、独唱演员,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艺术处副处长、副团长、党委副书记等。当年《延安颂》曾感动了无数爱国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他们唱着《延安颂》奔向革命根据地延安,这其中就有孟于。

“我记得一次读书会请了一位從延安回来的一个男青年,忘了他的名字了。他就给我们讲延安是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地方,很多人都投奔到延安。我们一听他讲,特别向往。他在临走之前,也教我们唱了《延安颂》这歌,一句句跟着他唱,真是‘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孟于回忆说:“1940年5月,我进的鲁艺,进去以后就认识了老师郑律成先生。”

《延安颂》气势昂扬,又不失抒情细腻,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革命圣地延安的赞颂。歌曲不仅塑造出了延安作为革命中心的光辉形象,而且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到1940年初,约有4万名知识分子涌到延安。对他们来说,将抒情性与战斗性完美结合的《延安颂》既是延安的象征,又是一首青春、自由、希望与爱国之歌。

硝烟年代不变的赤情

从《延安颂》开始,郑律成的音乐天性逐渐显露出来。这年夏天,郑律成与莫耶多次合作,创作出《肉弹勇士》《抗战周年纪念颂》《儿童进行曲》等歌曲,与其他词作者还合作创作有《大武汉保卫》等歌曲。

1938年夏季的一天,鲁艺在中央大礼堂演出新编京剧《松花江》。马上就要开演时,有人坐到了郑律成的身边,郑律成扭头一看,原来是毛泽东。

“你是郑律成吧?是朝鲜人吗?”毛泽东握着郑律成的手,边问边称赞他的音乐才能,并说:“你可能不了解京剧,我给你讲一讲吧……”郑律成非常感动。

这一时期,郑律成正为陕北民谣的魅力所陶醉,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信天游。一晃延安已经进入到了冬季,郑律成又创作了歌曲《延水谣》。贺敬之说:“《延水谣》很有民歌风味,反映了延安、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情,很抒情。”

郑律成性格开朗积极,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交上朋友。夜晚,延河岸边散步的鲁艺学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生们见到郑律成走过来,都一下子围过来。指挥过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合唱的郑律成在女生面前很腼腆,但他发现,女生中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这个女生就是丁雪松。

1918年5月,丁雪松出生于重庆巴县,1938年1月到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二大队女生队学习。丁雪松回忆说:“1938年初,我到了延安。那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抗大女生队的几个同志到延安北门外散步,初次见到郑律成—来自朝鲜的一个革命青年。后来在我担任队长以后,又常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郑小提讲:“母亲当时见我父亲好像穿的是皮夹克什么的,挺精干、挺帅的。我父亲是音乐指导,到各个大队去教歌,我母亲是女生队队长,次数多了就都认识了。”

1939年7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丁雪松入高级研究班学习,任学生会副主席、俱乐部主任。就在这年秋,郑律成同公木合作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成为广为传唱的人民军队战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1988年,这首歌被中共中央军委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1年,对郑律成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年12月,他与丁雪松成为终生伴侣。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8月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

郑小提说:“我父亲不在,我母亲摔了一跤,早产生下了我,她又没奶水,就把我父亲当年千里迢迢背到延安的小提琴去给卖了。”

丁雪松卖掉小提琴,买回了一只母羊和一只小羊,挤羊奶喂孩子吃。为了纪念这把小提琴,便给孩子起名叫“小提”。1944年1月,郑律成离开太行山,重新回到延安。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莫耶参与并执笔编写了三幕剧《丰收》、儿童歌剧《到八路军里去》和《荒村之夜》。她还经常写些反映战后生活、战斗场景和工农兵事迹的作品,主要有《伤亡簿上的第一名》《敌人悬赏一千万元的女人》《战斗没到时候》和《军队是鱼,老百姓是水》《晋西北劳动英雄检阅大会》,这些作品在军队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郑律成返回朝鲜工作,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1950年回到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

丁雪松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先后出使过荷兰和丹麦王国。她曾率团和随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为祖国赢得了鲜花、掌声和荣誉。

抗战名曲少为人知的“被掩盖”

1941年,时为晋绥文联常务理事的莫耶因为写了一篇抨击当时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的小说《丽萍的烦恼》,受到审查批判。所幸的是,她所交代的在上海与陈仓的那段婚恋史,因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陈仓就是军统大特务沈醉,所以没有被深究,逃过一劫。

1944年春,在贺龙等中央领导的关怀和保护下,莫耶被调到晋绥军区政治部《战斗报》当编辑、记者,1948年秋随《战斗报》调回延安,不久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莫耶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老战友、时任《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方唯若是兰州军区有名的“笔杆子”,军区的许多重要文件都是由他参与或亲自主持起草的。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任副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1957年,在“反右”扩大化中被定为右派,受到批判和降级处分。1962年临时主持《甘肃日报》社工作。1965年“四清”运动中,因所谓的历史旧账,再一次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文革”开始,莫耶被人怀疑在上海加入过特务组织,有人还找到沈醉核实,沈醉否认,并未谈及二人关系,但莫耶还是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反革命分子”,受到严厉批斗,并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

1979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关怀下,莫耶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随后,她担任了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重新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晚饭之前》《生活的波澜》等作品。花环与荆棘交替戴在莫耶头上,历史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留给后人的却是未尽其才的无限扼腕。

莫耶一生坎坷,但那不屈不撓的顽强作风和创作实践,则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座丰碑。著名作家杜鹏程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

1986年5月7日,莫耶在兰州军区解放军总医院病逝。直到这时,她也并不知道她当年的情人竟是沈醉。

莫耶去世后,她的丈夫方唯若为她写下“五十年岁月倥偬为斩关猛士摇旗一曲延安颂歌今犹酣,任凭它雨骤风疾怎失却眼底霞绮直到皓首凝霜死后已”的挽联。莫耶的老战友王洪甲撰写的挽联是:“延安初颂见风华,怎奈雪压霜欺,坎坷未竟班昭志;文苑几番腾浊浪,纵使心灵笔健,委屈难抒道韫才。”而莫耶的同乡、著名诗人林家英送的挽联是:“生南国走天涯巾帼英雄名青史,颂延安歌抗大浩然正气壮中华。”三幅挽联,都将《延安颂》看作是莫耶一生关键词。

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访韩期间,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了题为《共创中韩合作美好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伟业》的演讲。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出生于韩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曲者郑律成,以此来印证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传统源远流长。

而在莫耶的老家福建省泉州市安溪,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则是莫耶纪念堂所在地。纪念堂里陈列着莫耶各个时期的照片、遗物,以及纪念她的文集。

2014年底,闽南师大芗涛剧社主创带领剧社成员一同前往安溪,进行课本剧《延安颂》的展演与交流。新剧《延安颂》讲述的是以韩国青年郑律成和中国姑娘莫邪结识于革命年代,一群进步青年同谱《延安颂》的故事。

7.小升初英语作文:写人和事 篇七

My Favourite Season

There are four beautiful seasons in a year. Spring is colorful with flowers and songs. Summer is red and always hot. Fall is golden and farmers are busy. Winter is white and the days are short. Four seasons are all nice. But my favourite season is spring. In spring, it is always warm and sunny. I can wear my shirt and jeans. I can fly kites and go hiking with my friends. I like spring best.

8.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篇八

学情分析:作文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高一新生的作文往往是平淡无奇,记流

水账式的写作,缺乏对生活的敏感,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记叙文写作

2.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方法步骤

3.在细节描写中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在细节描写中去体会生活,发现美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以图片导入,有没有一个画面让你热泪盈眶?有没有哪个镜头让你的心灵震颤?凤凰网上人间图片中,有没有一个部电影撼动你的心肺?有没有一首歌曲能唱进你的心底,让你怀念至今?一同分享触动我们心灵的人和事吧!其实心灵的触动诱因是外在的,但其根源在于人性的光辉;心灵的触动看上去是偶然的,其根源是常怀感激之心。心中有爱,眼中才能有泪。

一、引导学生写出以情动人的文章

明确如何做有情人、有心人

积极寻求哲理,寻找诗意,感悟生活

二、对症下药,举出学生平常写作中出现的状况,并进行整改

问题一:缺少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只有冗长的平淡的叙述,缺少感人的力量。

问题二:素材中意蕴发掘不足。

三、范文事例,学习探究

9.至今仍令人纠结的人和事 篇九

清高本无所谓对错,如果一个人真有资本清高,他秀清高完全是其个人自由。而“清高”一旦被标上引号,这“清高”就有了问题。简言之,那多是假清高。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李瑞清就曾遭遇到这样的“清高”之士。

李瑞清生于1867年,江西临川人,进士出身。他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即出其门下。李在政治上思想保守,愚忠清室。辛亥革命后,李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见有学生生活贫困,李即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这些学生。随后两袖清风,飘然而去,寓居上海,自号“清道人”。李抱定宗旨,坚决不做民国官,也不剪辫子,甘当清室遗老。因没了薪水,全家老少数十口靠其养活,开支难免捉襟见肘。有一次李患病卧床,家中又告无粮,张勋知道后,连忙派人给他送上纹银六百两,但却被李退回。李对家人说,张勋今天的钱是支的民国政府饷款,我既为孤臣,就决不能收这个钱!我卖字鬻画,但求自给而已。这就是李瑞清的清高。而当时海内外求其书画、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这也堪称是他清高的资本。

不料李这番话得罪了沪上一些同样以遗老自居的前清官员。因为后者一方面标榜自己为“清室遗老”,另一方面却“临财则又往往变易面目”,且“自解为不拘不节”。这就是说,只要有机会拿“民国(政府)钱财”,他们决不放过,还美其名曰“不拘小节”。若不是李瑞清现身,这些人也许还不会被人注意,现在李瑞清这样的清高之士一出现,无意中就触动了假清高者的痛处,自然也使他们难逃被人戳脊梁骨的窘境。

然而,明明是当事者自取其辱,这些人却无端地将账算在了李瑞清身上,并图谋报复。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李的书画售价日见看涨,家庭经济大有好转,且有积蓄。李的寡嫂在过手时因有截留,引起家庭不和,乃至吵架。李的寡嫂看来也够泼的,吵架时“秽言蜚语,随口即是”,且对李颇多污蔑,使李“莫由自白”。消息传出,这就让那些自鸣清高、对李瑞清恨之入骨的“遗老”们捞到了稻草!他们兴风作浪,把那些“秽言蜚语”到处传播,觉得“此可以报复清道人,使其无地自容矣”。这其中有一个水准远在李之下的书画家,眼见李门庭若市,他却门可罗雀,大大影响了他卖字鬻画的得利,更是对李恨得牙齿直痒痒,遂趁机对李百般造谣,想让李就此身败名裂。

但是此间不乏正直之士,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父亲陈散原即是其中之一。散原老人亦是李的挚友,面对如此情状,散原老人怒道,这些人心术不正,还自鸣清高,我一定要狠狠揭露他们的“诡术”。不一日,适逢遗老们举宴,散原老人也欣然到场。席上,散原老人痛责那个曾对李百般造谣的书画家:“我真想代清道人赏你个大嘴巴!”散原老人此语甫出,吓得那些“遗老有愧者,相与逃席而去,谣诼始息”。假清高者狼狈而逃、谣言自息,原来是散原老人的言行击中了他们的软肋。

铸错与担责

不言而喻,铸错就是犯错,而且一般多指犯大错。犯大错当然要担当责任,尤其是对身有一官半职者而言,更是难辞其咎。不过问题就在这里:身有一官半职者一旦铸下大错,究竟怎么担责?撤职或调任是一种担责;视铸错为“付学费”,作个检讨继续留用,那也是一种担责;再如加诸其他制裁,自然又是一种担责……但这种种担责,总让人觉得缺了什么。当我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不期然就想起了发生在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身上的一则真实故事。

吴大澂,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生于1835年,吴县(今苏州)人。吴大澂在成为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之前,曾以进士入词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并数度折冲樽俎,为捍卫国家领土作出贡献。甲午战争爆发时,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面对猖狂的日军,奋勇请缨,奏请带兵出征。他于1894年8月15日、17日连电“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终于获得清廷允准。但文人气质远胜于军人素质的吴大澂显然过于自信了。据《张荫桓日记》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冬,在前线作战的清军接连败北,清政府见大势已去,只得放弃抵抗,派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赴日求和。张荫桓正是于此时在天津遇到了即将带兵开赴前线的吴大澂。吴请张“缓俟二月东渡,以候捷音”。吴大澂居然放言请张荫桓且缓两个月动身,等他吴大澂从前线传来捷报再去日本谈判。吴没有认清当时复杂的局势,“言大而夸”,高估自己,低估敌人,犯下兵家临阵对敌的大忌。

果不其然,吴带兵出关不久,便在辽东战场上溃不成军,“湘军力战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铩羽而归。此役过后,吴先是被撤去帮办军务一职,交部议处,旋革职留任。后因言官不断弹劾,清廷终于将他革职,永不叙用。受此处罚,吴没有任何抱怨,须知此前吴在战场上眼见湘军尽覆,他就曾经想拔剑自裁,被左右止住后乃叹道:“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这就是说,他甘愿为自己的铸错而担责,接受严厉处分。如今虽然被革职,且永不叙用,但他仍觉得罚不抵错,尤其是当他得知李鸿章赴日谈判,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除了割地,还赔款二亿两白银时,更觉得自己铸下大错,难辞其咎,应该担责。而现在所接受的处分,似乎还远不足以担这样的责!怎么办?这时候吴大澂突然想起了他这个金石古董收藏家的毕生收藏!于是,他别出心裁地想把自己的珍贵收藏出送给日本政府,以图减轻清政府的负担。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吴的心一定在颤抖,毕竟这些珍藏已融入他的生命,是他的所爱,送出它们,宛若割他身上的肉。但是一想到自己应该为铸错担责,他就不再犹豫了。随即,他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发去电文曰:“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古镜五十圆、古瓷器五十种、古砖瓦百种、古泥封百种、书画百种、古泉币千三百种、古铜印千三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请公转电合肥(李鸿章)相国,与日本使臣议明,作抵分数。此皆日本所希有,置之博物院,亦一大观。彼不费一钱,而得之。中国有此抵款,稍纾财力,大澂藉以伸报效之忱,一举而三善备焉。”吴还补充道:“鄙藏古器、古泉,日本武扬曾见之,托其转达国王,事或可谐。”武扬为日本幕府末期重臣,明治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曾担任外务大臣、文部大臣。光绪八年至十一年间,两度出任驻华公使。他与吴大澂相识,以及得见吴所藏古物,当在其任公使期间。吴发出上述电报十天后,见张之洞仍无回音,便再次致电张曰:“前电及函,想均鉴及。如合肥不愿议减,或倭使不肯婉商,可否乞公代电总署。托俄公使电告俄王,玉成其事。令倭减去二十分之一。如有成议,澂当另备古物百种,由总署转送俄王。与其竭我脂膏,不如略减赔款,所以请公代奏者,澂本部民报效之款,应由原籍地方官上闻,惟公知其心迹,无他耳。”吴在这里还替张出主意,如李鸿章“不愿议减”,或者日本人“不肯婉商”,那就请俄王出面“玉成其事”。吴愿以一己所爱的毕生珍藏,换取日本政府对清政府抵款的殷殷之心于此可见。除发出两电外,吴还致函张,表露自己“纾君父之急”的真诚心迹。这次张之洞终于回信道:“毁家纾难,深佩忠悃。惟以古器文玩抵兵费,事太奇创,倭奴好兵好利,岂好古哉?”张更指出吴此举之谬:你的珍藏固然精美丰富,但“估值不能过十万金,今乃欲抵赔款二十分之一,是作价一千万两矣,亦似可怪。此事恐徒为世人所讥,倭人所笑”。最后张劝吴,“窃谓公此时不可再作新奇文章,总以定静为宜”。张的言外之意为:你吴大澂的珍藏纵然丰富精美,但是填得了“倭人”得陇望蜀的欲壑吗?再说眼下毕竟是中日两国间的政治交涉,你拿私人珍藏掺入其中,能不“为世人所讥,倭人所笑”吗?因张拒不代奏,吴终日郁闷纠结。及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公然挑起胶州湾事件,列强纷起效尤,吴大澂再次致函张之洞,要出送珍藏与敌,既为国分忧,也为自己的铸错担责。张当即回函道,吴此举“断乎不可,于时局毫无所益,徒招众人哗怪訾议……”。

姑且不论张之洞所论是非曲直,就吴大澂而言,其举固可议,其心则可鉴——毕竟他知道,一个有着一官半职之人一旦铸错就要担责;铸大错更要担大责,而且这担责一定要“伤筋动骨”!因为惟有“伤筋动骨”,才会让当事人刻骨铭记,终身难忘!

我恍然明白,我在本文开始时提到“这种种担责,总让人觉得缺了什么”的困惑,原来就是吴大澂身上关于担责的自省意识!吴的意在“伤筋动骨”的担责之心,分明折射出他潜意识中的家国情怀。这就令我想到,一个铸错而不懂得担责的人,决不是堂堂正正的人;一个铸错而不懂得担责的官员,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只是我不知道,这一晚清版的铸错与担责的故事,是不是会让今天的我们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富人的体面与穷人的肌肤

现如今大凡有着暴发户心态的富人(包括其子女),多是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自我陶醉,觉得自己拥有着体面;而这样的体面恰是穷人所缺失的。在这些富人眼里,他们所谓的体面,其实无非就是住豪宅、开豪车、穿品牌,至多再加上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如此而已。在他们看来,似乎生活中有了这些东西武装,就身价陡增,就有了做人的体面。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心态和思维定势,所以从古至今,不乏有与其心迹相类似的各式各样的富人(同样包括其子女),因此演绎出种种只要自己体面,哪顾穷人感觉的强取豪夺、骇人听闻的事来。如清康熙十四年(1675),时在上海嘉定任知县的陆陇其,就曾经与这样的富人打过交道。

陆陇其是浙江平湖人,衔命后,他人尚未到任,就有嘉定富商汪某以千金相赠,实际上就是向他行贿。陆陇其对此的第一反应是“骇却之”——吓得连忙拒绝!及至陆甫一莅任,便遇到一个以卖柴谋生的穷人前来县衙告状,说是有人强抢他的妻子不还!陆很快了解到,那个强抢卖柴人妻子的不是别人,正是曾试图以千金向他这个县官行贿的富商汪某的仆人。仆人当然不是富人,但只因仗着自己是汪富商的仆人,且受汪富商宠幸,这个仆人就敢胡作非为,强抢卖柴人的妻子。卖柴人此前曾经几度向当地官府控告,但官府显然收过汪富商好处,所以不仅没有为卖柴人做主,还毫无人性地驱赶他。卖柴人这次是在得知新县官上任后,抱着一丝希望,再次前来告状的。陆陇其接状后,即派差役去汪府抓强抢民妻的汪仆。差役在那里先见到了汪富商,也许汪富商觉得他的仆人被抓,会有失他的“体面”,所以他要保仆人。于是便施展他惯用的伎俩,先向差役行贿,然后让他们转告陆陇其,只要陆不找他麻烦,陆要多少钱,尽管开口。不料陆陇其听到这话后勃然大怒,下令一定要将汪仆抓捕到案。汪仆到案后,陆经审实,当即责令其将卖柴人妻子送还人家。

见陆陇其果然不同于几位前任,自知为富不仁的汪富商终于害怕了。就在他担心陆不会就此放过他时,他接到了陆的警告:你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我已都了如指掌,如有再犯,我决不轻饶。但我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今天就看你汪富商是否有心向善!陆陇其以自己的方式教训汪富商:你和你的仆人再怎么想维护“体面”,你汪富商再怎么有钱,卖柴人的妻子毕竟是卖柴人的妻子,岂能由人强抢!陆此言一出,“汪感惧,卒为善士”。汪富商看来是善根未泯,此后果然弃恶从善。这似乎也算得上是陆陇其施“仁政”的结果。

察诸陆陇其为官行政,信奉的正是以教化处事,而不主张以重典重刑课人。他“教化”汪富商及其仆人即是典型的例子。《陆陇其年谱》记载,陆断案时“蔼然仁人君子之用心”,故涉讼双方最后尽管都分出输家赢家,但彼此对案件审理结果都表示心悦诚服。“先生(陆陇其)折狱,不尽拘于(刑)律。听断时,孝悌忠信之言,不绝于口。和平恻怛,以至情相感动”。遇上有理却不讲情的富人,陆也是坚持以教化之心秉“情”执法处理。如当时嘉定有一户贫民不知为了什么事与某富人发生矛盾,而且是贫民不占理。富人因此将这个贫民告到县衙。陆陇其接案后,通过调查,实事求是地作出了有利于富人的判决。哪知这个富人偏偏得理不让人,一定要陆按重典狠狠“处治”这户贫民,最好让其在肉体上受到重创或干脆消灭,在这个富人看来,觉得不如此,则不足以维护自己作为富人的所谓体面。结果当然遭到陆断然拒绝。陆给出的拒绝理由是:“富人之体面固(然是)体面,贫人之肌肤亦(是)肌肤也”。

富人仗着有钱,便以为自己的所谓体面比穷人的身体(肌肤)甚至生命还金贵,还重要,于是说话可以趾高气扬,行事可以颐指气使。而考量一下这些人的种种作派,追溯起来,其所不为人齿者,大多均由这样的恶念所衍生。过去时已如上述,当下时同样如此。为什么如今不乏有所谓富人伤害他人身体或生命后,动辄狂妄叫嚣:老子有的是钱,赔一条命不就是几十万吗!这种以富相炫、以富自诩,漠视他人生命的人,自以为如此作派是在维护一己体面,殊不知其实彰显的恰是其无耻的嘴脸及人性的堕落和泯灭!

当然,有着如此无耻嘴脸和人性堕落泯灭的人,也许并不都是好以富相炫,好以富自诩者,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为了自己的所谓体面,同样漠视他人“肌肤”的官员(包括他们的子女)。复杂的是,与富人的体面不同,官员的所谓体面往往还和个人的所谓“政绩”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一旦当有官员觉得个人“政绩”因受贫人影响而无法凸显时,那么这个“贫人之肌肤”就注定要倒八辈子大霉了。举凡有些地方官员利用公权力抓错人、判错人便是例子,因强拆迁而草菅人命也不乏其例。同样是为官,我们难免就会想到曾经在嘉定县衙出现过的陆陇其。作为一名清朝康熙年代的地方官陆陇其,尚且明白“富人的体面”绝无资格因此可以蔑视“贫人之肌肤”,何以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犹有那么一些为官者,会缺失陆陇其身上那种“蔼然仁人君子之用心”。敲着电脑键盘“写”到这里,“呼唤”陆陇其几个字,就下意识地涌到了我的指端——十指连心,我心在痛。

臧否“那桐现象”

先得说明,“那桐现象”是我杜撰的名词。要了解何为“那桐现象”,得先从那桐这个人说起。

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生于1856年,系晚清政坛重臣。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死后,袁世凯于1908年被清廷罢黜回老家,继任袁身后留下的原军机处位置的,就是以东阁大学士身份入值的那桐。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西逃,留京充任办事大臣议和的除了奕劻、李鸿章,那桐也在其中。晚清十多年间,那桐先后担任过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署理直隶总督、内阁协理大臣等,是清廷重要决策者之一。本文所说“那桐现象”,即指发生在那桐当政期间的一些重要行事。在那桐的官宦生涯中,最让人称道,也是他本人引以为豪的,当数他亲手处理的两起涉及民生的事。

第一件事是判决王维勤案。王维勤,乙酉科举人,犯案时任河北永平府抚宁县大挑知县。史料记载,王知县“横(行)于乡”,因与一个姓李的亲戚有过节,趁庚子年义和团起事,社会失序,局势混乱之际,“王(维勤)率其二子及所带拳团歼李家十余口并有其资产”。因见李的两个媳妇“明慧有姿首(色),王(维勤)欲留以为媳,(命)仅得免,乘隙逃入京”。那桐时任外务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司职工巡局事务,类似现公安部门的职能。两个可怜的女人失魂落魄逃入京城后,当即向京都察院衙门报案告状,恳求官府替她们申冤昭雪。那桐得报后,迅速出手,逮捕了王知县及其二子,刑部也马上进入司法程序,多方调查,查明案情;随后按律定拟,予以判决:王维勤凌迟处死(即千刀万剐);为父作伥的二子斩首(事见夏仁虎《旧京琐记》、《清史稿》那桐本传)。据说行刑那天,北京菜市口刑场人头攒动,一些驻京外国使官也赶来看热闹。因场面太过残酷血腥,此刑法遭人诟病,所以王知县后,凌迟案在中国开始被叫停。但不管怎么样,滥用职权、鱼肉乡里、抢夺民妇、强买房产、作恶多端的王知县父子被处死,对河北百姓来说,毕竟是大快人心的事。此事也为那桐在民间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那桐日记》(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三日)记载:“今日永平府五县共千余村公送万民伞一柄、旗两面、匾额三面、万民衣一件、铜镜水盘各一件,额曰:除暴安良、电析沉冤、群黎感德;伞为:万民感德;旗为:公正廉明、恩感东乡”。只为那桐处理“王维勤一案感人深也”。这伞这旗这衣这匾额这铜镜水盘,分明是对一个廉洁奉公的官员的形象写照。

第二件事是宣统元年(1909),那桐在署理直隶总督时,组织人力兴修杨村及北运河一带水利工程,此举既疏解了水患,又益于水利灌溉。其间他还上奏筹款,并捐款为凤河修建了一座桥梁,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百姓的出行。为此,当地百姓特地派代表赴京向那桐致谢。《那桐日记》(宣统二年十一月五日)记载:“今日通州、武清两邑绅民,因余上年署直督修理杨村及北运河一带工程,沿河二百余村同登衽席,且今岁丰收,乐利甚溥,遣代表绅商十人赍送匾额一方,文曰:俯事修和;牌四扇,文曰:功成救拯;德庆安润;明德远矣;疏防塞兮。鼓乐前导。又有万民伞一对,上列村名,款曰:宫保中堂大公祖德政,顺天府通州、武清县绅民恭献。”就这两件事,那桐执政为民、为官清廉的形象,可谓跃然纸上,凸显得淋漓尽致。

不过且慢。以上只是那桐为官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面。那分明就是一个贪赃枉法、侵吞财富的不义之徒。最能彰显那桐这方面“业绩”的,莫过于其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晋升为户部银库郎中时的所作所为。那是一个掌管国库的美差,正是在这个要职上,那桐的财富开始迅速膨胀。那桐不傻,此中细节他当然不会写进日记。但考察他数年间出现的不明来源的巨额财产,很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而给了他这种机会的,正是国库管理的混乱和漏洞。据《清宫遗闻》记载,银库郎中“三年一任,任满贪者可余二十万,至廉者亦能余十万。其下司库书役人等,无不肥美”,“其中尤以库兵一项为诸役冠,亦三年更替”,“役满,人可余三四万金不等,每届点派时,行贿于满(人)尚书及尚书左右,一兵须费六七千金”。在此任职的,哪怕是看守国库的库兵,也都是满人。任职者须行贿,行贿需要银子。这不难,先垫付就是,进入国库后再使劲捞。只要能到国库工作,捞银就会人人有份。到国库搬运银子“计月总有十四五次,或收或放,出入累千万,每一兵……每期出入库内外者,多则七八次,少亦三四次。每次夹带即以五十两计,若四次亦二百矣,月轮三期,亦六百矣,而况决不止此也”。看这些频繁出入银库的人,哪像国库工作人员,分明是一群贪得无厌的硕鼠,而硕鼠头目便是那桐。读《那桐日记》,可知他除了担任银库郎中外,还不时参与修建工程估价、监督工程质量,以及开设银元局等工作,他当然不会把自己在此期间受贿纳贿情况写进日记,但却记载了在京城购置当铺的内容,如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廿四日记载:“余托孟丽堂价买北新桥北大街路东增裕当铺作为己产”。仅隔一年,《那桐日记》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记载:“余托孟丽堂价买灯市口北东厂胡同口外路东元丰当铺为己产……”清代官员有钱即购当铺,因为开当铺税收少,获利丰厚。除此之外,那桐还购置了金鱼胡同一处豪宅,即“那家花园”。后来又在天津德国租界买了豪宅。这还不计算那桐向荣禄、奕劻等清廷大员的大量行贿。户部银库郎中年俸约六七千两白银,除去大家庭的日常支出,所余极有限,而那桐购置两座当铺就得花十二万五千两,加上“那家花园”等,他的巨额资产来源不明是明摆着的事实。摄政王载沣的胞弟载涛在回忆录中也说“那桐平日贪得无厌”,“只认得钱”。所以投其所好,那年那桐在自家的“那家花园”为其母搞生日庆典,前往送礼者竟有上千人,且个个出手阔绰。这其中有多少银子是干净的呢?晚清大员要员如此贪婪竞奢,加上行贿索贿成风、其政权焉能不被蛀蚀。

上一篇:小作文粉笔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