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信的写作方法是哪些(精选8篇)
1.求职信的写作方法是哪些 篇一
1、千篇 一律、比较模糊的复印件
让人觉得对应聘企业和岗位并不重视,你的简历也很难得到HR的重视。
最后要说的是,一是在递交简历时与面试官的简单而恰当的交谈可以增大获得面试的机会,要重视与接收简历的面试官的简单交谈。二是即使简历没有被筛选上,对自己非常向往的岗位也可以去争取面试机会。尤其是销售类、公关类的岗位。可以估计到HR举行面试的时间,打电话要求面试或直接上门寻找机会和面试官见面。
2、空洞、缺乏事实和数字支持的简历
如写了很多长处,做事认真,能吃苦耐劳,具有团队精神、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等等。这些空洞的词句HR是比较反感的。与其写这些,还不如写你做过什么学生工作,组织了什么活动,取得了什么成绩,兼职销售过多少产品、拿过什么奖学金等一些事实和数据。
3、花了很多笔墨介绍学校、专业,列出专业课而没有成绩,很少写到个人
这样的简历只适合从来没有照过大学生的单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HR,他们关心的是应聘者你个人的特点和能力。
4、散文式的简历
简历象一篇散文或记叙文,看起来很费力,找不出重点,诗情画意的词很多,表示态度的词很多,而事实和数字很少,条理不清楚。
5、装帧精美但内容毫无新意
也许彩色打印,精美的印刷可以让人从一堆简历中拿出来看一眼,但如果内容不合要求,也要扔到一边,并让人觉得应聘者名不副实。况且精美装帧的简历一份成本也比较高。
2.求职信的写作方法是哪些 篇二
一、激励法
激励法是对学生的写作给予激励性评价的方法。学生的作文, 有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之分。对于口头作文, 表达的难度较大, 学生难免表达不畅, 缺乏连贯性, 这时教师应多给予肯定, 多鼓励表扬, 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说话, 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书面表达的内容, 多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的, 或是经过反复修改的, 教师评改时, 可以采用当面评改, 也可以采用书面批改。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教师都要在文章中挖掘长处, 从语句中发现闪光点。哪怕只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 一句描写生动的句子, 教师也不要放过, 要及时肯定, 给予鼓励。教师的作用是在引导中透出鼓励。学生思想单纯, 认识没有深度, 因此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有多高的境界, 不能横加指责。教师的一个首肯, 一丝微笑, 一句激励性的评价, 一段令人鼓舞的评语, 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 可以点燃学生希望的火把, 照亮前行的大道, 迎来写作的曙光。
作文课上, 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有一种惧怕心理。消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 使每一个学生写起作文来有一种阳光心理, 是语文教师要做到的。首先,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 最大程度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比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环境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草原的广阔、辽阔大海的壮美、蔚蓝天空的明澈以及茫茫大地的葱郁, 美好的自然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然后安排景物描写, 学生马上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其次, 教师要以故事激趣。故事往往有着曲折的情节, 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学生愿意读, 愿意听。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 给学生编些有趣的故事, 以趣激趣, 让学生陶醉在或动情感人, 或兴趣盎然, 或异想天开的情境中。然后, 指导学生编写有趣故事。在学生编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要强调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基本写作要素, 对学生所编的故事要充分肯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对评语要字斟句酌, 以激励为主, 多鼓励性评语, 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 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抄袭来的文章, 教师也要正确分析学生的积极心理, 不要因为一句“抄袭可耻”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打消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于此类现象, 教师要顺势引导, 有效引导学生去模仿, 模仿原作者的结构, 借鉴别人的语言, 把那些鲜活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语去重新认识自己的写作行为, 从中知道如何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如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体验法
体验法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生活、感悟道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知道社会是复杂的, 复杂的生活能够历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只有深入生活, 才能对生活有真实的感受, 表现在作文里才会有真情实感。不吃梨子, 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不遨游于辽阔的大海, 就不能体验到大海的波澜壮阔;不去攀登巍峨的高山, 就体验不到高山的险峻峭拔;不去品尝丰富的生活, 就体验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作文就是一种体验, 有了这样一种体验, 就会积累创作的素材;有了深刻的体验, 就会有创作的激情, 就会有真情实感。
参观游历, 人皆有趣;回归自然, 人之本性;热爱生活, 性之所至。自然是美好的, 美好的生活让人徜徉其中, 自然乐趣无穷;自然是神奇的, 神奇的令人心旷神怡, 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广袤的大地, 深邃的天空, 给我们以深思;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令我们遐想不已。所看所想, 如果把它记写下来, 就是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例如, 写作前, 我们可以带学生到田野采摘野果, 观察野果的颜色;剖开野果, 观察野果的瓤肉;品尝野果, 品味它的甘甜苦涩, 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 挖掘其深层的含意。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 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有兴趣的。纵观古今中外, 大凡有成就的作家, 其取得的成就都是其亲身体验生活的结果。没有司马迁走南闯北、遍访民间, 哪有鸿篇巨制《史记》的问世;没有徐霞客跋山涉水、遍尝苦辛, 哪有文学巨著《徐霞客游记》的诞生;没有巴尔扎克的亲自深入生活, 哪有《人间喜剧》的出现;没有奥斯特洛夫斯基艰难生活的经历, 哪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流传。可以说, 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 是写作的源泉。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 这里只是对写作兴趣诱导的一些介绍。应该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对生活感受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留意生活, 善于思考, 积极探求, 总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摘要:作文需要兴趣, 有了写作兴趣, 有了对生活的广泛积累和体验, 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和激发者, 要通过激励和体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只要善于观察, 勤于发现,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会有很多。
3.求职信的写作方法是哪些 篇三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语文意识,讲解一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而且首先要知道课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个写作目的怎么来写,如果没有这个语文意识,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迥然不同的。
一、逆向讲读课文,体会写法
正常来讲,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大都采用这样的模式:初读课文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解决字、词。读印象深刻的句子,谈感受,再读出感情,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中心,即作者的写作目的。
在此,仅提倡把课文当范文来教,采用逆向学习方法,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然后抓住这篇文章的中心,逆向学习,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一中心,安排了哪些材料,又如何布局谋篇,再细致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模写,模写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能够抓住实质性的东西,所谓抓住精髓,提升一种意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因为方式方法不是灌输能够掌握的,需要领悟,领悟力来源于理解能力,要达到高度的理解能力,就要有量的积累。
二、了解课文类型,掌握写作方法
我们用的教科书又称作课本。而这个“本”又有“样本”的意思。每一篇课文都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使用这些例子,是要教给学生如何能将这些例子变成自己的东西,引导学生怎样听说,引导学生怎样读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的小学教材里有80%为简短的记叙文,多数是“总起—分述—总结”式“三步曲”的写法。那么,教师在讲读课文时,重要的是知晓课文的类型,然后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写作方法。
1.写人记事类课文的模写
引导学生模写,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深刻的认识,细心琢磨作者是如何抓住一定的特点与要诣来描述的,写人记叙文,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形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中心。记事记叙文,一般来说应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去表现中心。当然,写人往往离不开记事,记事往往离不开写人,相互承启,相互衬托,但其写作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虽然有鲁迅先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但同时也写了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几件事,如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表现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格。
2.活动游记类课文的模写
往往写活动的时候,都会注重写时间、地点、活动过程和活动体会,而写游记往往抓住景点特色进行描写,指导学生进行模写的时候,要认真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怎样才能新颖独到,引导学生选取与众不同的立意和角度,并且要善于抓住闪光点。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描写了桂林的水有“清、静、绿”的特点,桂林的山有“奇、秀、险”的特点。写活动是表达自己对这次活动的收获,写游记是记录游览过程,讴歌大好河山,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读说写相结合,以此培养写作能力
以模写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读、说、写相结合,并结合教材特点,因材施教。首先来说说读与说,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含义,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以至于能够厚积薄发,用读来促进写。古话说得好:“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广泛阅读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基础,重视学生多读、默读、朗读、精读、品读、参读、对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欣赏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五花八门的阅读方式,旨在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分析,受到感染和教益,并且能够从中领会语言文学的优美,增强他们对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的认识与记忆,并且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唤醒一种思维意识,激发写作兴趣与愿望,用读来带动写作,使读写结合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经验。
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引导说,准确的说也是写的基础,而模写是一种基本的模仿,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东西,才能在基础上飞跃。像那些含义比较深刻、富有哲理的句段,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读中进行感悟。并且能够选取不同形式进行阅读,而且能够把自己读书的收获表达出来,给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模写的效果。引导学生说的过程,是培养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口头作文的过程。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促写,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训练的良好契机,在搞好课内听说训练的同时,还要多多鼓励学生平时进行广泛的交流,尽可能规范口头语言,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磨炼听说能力,这种课内外的语言训练相辅相成,并能够对打好写作基础提供先决条件。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模写就像文火煲汤,不能急功近利,因此,我们要寻求和开辟一条适合提升写作能力的路子,不断休整和完善,并且立足于长效地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4.常见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篇四
写作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具体内容如下: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上来讲种类也很多,包括: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动衬静、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正面侧面、烘托渲染、实写虚写等。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描写与抒情是常考内容。抒情又包括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咏物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
5.求职信写作方法 篇五
求职信,需要把你的经历与职位挂钩,列举二个具体的你曾获得的成就,其次要清楚为什么想为此机构或雇主服务, 你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关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任务、企业文化、目标、宗旨等一切与你自己的背景、价值观和目标相关联的东西.考虑好以上问题之后,就可以开始写求职信了,下面推荐一篇求职信写作方法,仅供参考:
求职信由开头、正文、结尾、落款四个部分组成。
求职信的开头,要注意对收信人的称呼。对于不甚明确的单位,可写成“人事处负责人同志”、“尊敬的领导同志”、“尊敬的某某公司领导”等等;明确用人单位负责人的,可以写出负责人的职务、职称,如“尊敬的王教授”、“尊敬的张处长”、“尊敬的李总经理”等等。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书写,以示尊敬和有礼貌,称呼之后用冒号,然后,应该写上一句问候语“您好”,在底下再接正文。
求职信的正文是求职信的主体部分,也是求职信的核心。要从自己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专业技能、性格特长、能力等方面使用用人单位相信,他们需求的正是这样的人才,你不仅有兴趣,而且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求职信结尾怎么写?求职信的结尾应当写好结束语。可以提醒用人单位希望得到他们的回复或回电,或表达面谈的愿望。如可以写“希望得到您的回音”、“盼复”等,或留下本人的联系电话。通常,结束语后面,应写表示祝愿或敬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发展”等等。
求职信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两部分。署名应写在结尾祝词的下一行的右后方,要注意字迹清晰。日期应写在名字下(年月日)。若有附件,应在信的左下角注明。
6.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篇六
6.20高三考试作文写作方法: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7.20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
定性研究有其吸引人的一面。因为文字作为最常见的定性研究数据是人类特有的,文字的描述被认为具有“丰富”、“全面”和“真实”的特点。定性数据的收集也最直接的。因此,定性分析与人有最大的亲和力。恰恰也就是这一点,定性分析也具有了很大的主观性。如果用系统性和可控性来衡量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定性分析方法比定量分析方法更被遭到质疑[7]。然而,定性数据被认为在辅助和说明定量数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8]。实际上,定性分析方法往往贯穿在研究过程的始终,包括在数据的收集之前,有关研究问题的形成、理论的假设形成,以及描述性分析框架的建立等都需要定性的分析过程,即对数据进行解释和描述等。如果遵循系统性和可控性的原则,那么定性分析方法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也有一些可利用的辅助工具,例如,摘要法、卡片法、聚类编码法等。在研究结论的做出和结论的描述方面,像矩阵图、概念模型图表、流程图、组织结构图、网络关系图等都是非常流行的定性分析工具。另外,从定性的数据中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规类等统计手段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这里要指出的是,科学研究不能用想法(idea)本身来代替。科学研究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用一定的方法来证明有价值的想法,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或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证明、创建或改进理论,从而对实践和决策产生影响。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成果是否会对实践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9]。
第五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的处理主要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将原始的数据进行分类,以便转化成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形式。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三个步骤。数据编辑(Data Editing)就是要识别出数据的错误和遗漏,尽可能改正过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便于进一步的编码和录入。数据编码(Data Coding)就是对所收集的第一手数据(例如对问卷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进行有限的分类,并赋予一个数字或其他符号。数据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将许多的不同回答减少到对以后分析有意义的有限的分类。数据录入(Data Entry)是将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数据录入到可以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处理的计算机中,录入的设备包括计算机键盘、光电扫描仪、条形码识别器等。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分析软件,例如SPSS等对所形成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少量的数据,也可以使用工作表(Spreadsheet)来录入和处理。
数据的分析就是运用上述所提到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者要根据回答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和验证方法。对于有些研究,仅需要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对于另一些研究可能就需要对假设进行验证。在统计学中,假设的验证需要推论的统计方法(Inferential Statistics)。对于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一些研究是针对所获取的样本进行统计差异(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的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是拒绝(Reject)还是不拒绝(Fail to Reject)所设定的假设条件。另一些研究则是进行关联度分析(Measures of Association),通常涉及相关分析(Correlation)和回归分析(Regression)。相关分析是通过计算来测度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而回归分析则是为预测某一因变量的数值而创建一个数学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们研究和分析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的发展使得多变量统计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果多变量之间是从属关系,我们就需要从属关系的分析技巧(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方差的多元分析(MANOV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Analysis)、线性结构关系分析(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结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等。如果多变量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我们就需要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技巧(Inter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等。如果收集的数据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我们不考虑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重点考察变量在时间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就需要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目前流行的统计软件,如SPSS对上述各种分析方法都提供非常好的支持。
第六步:得出结论,并完成论文
论文的撰写要结构合理、文字表达清楚确定,容易让人理解。形式上要尽量采取可视化的效果,例如多用图表来表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具体论文的撰写要考虑包含如下内容:摘要、研究介绍(包括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样本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的发现、结论(简要结论、建议、启示意义)、附录、参考文献。
针对社会科学和商务领域的问题研究,我们传统上所遵循的研究思维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承认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用这一思维模式来指导研究的过程,容易使我们混淆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地位,找不准研究者的定位。首先,这一研究思路和模式将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研究混在一起了。其次,没有突出,或者说掩盖了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和遵循。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它忽略了问题的识别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的识别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是一项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前提。问题的识别过程可以保证所研究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防止出现只做表面文章的情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使研究结果有说服力。当然,在此,我们并不是说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传统模式是错误的,也不否认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然而,我们觉得,这一传统研究思维模式太笼统,太注重结果导向,不足以说明科学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步骤。
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中,运用这一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来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容易出现两个不良的倾向。一是使我们过于重视论文本身的写作过程,而忽略了论文写作背后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在此情况下,论文的写作多半是进行资料的拼凑和整合。当然我们并不能低估资料的拼凑和整合的价值。可是,如果一味将论文的写作定位在这样的过程,显然有就事论事的嫌疑,无助于问题的澄清和问题的解决,也有悖于知识创造的初衷。特别是,既没有识别问题的过程,也没有形成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甚至没有用任何可以遵循的研究分析方法,就泛泛对一个问题进行一般描述,进而提出感觉上的解决方案。这种研究结果是很难被接受的。第二个不良的倾向是上述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使我们辨别不清我们是在做研究,还是在做决策。研究通常是在限定的一个范围内,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进行证明或推理,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这个结论对决策者能产生影响。然而,决策者毕竟与研究者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考虑的问题与研究者或许一致,或许会很不一致。有价值的研究是要给处在不同地位的决策者(或者实践者)给予启示,并促其做出多赢的选择。因此,传统的研究思维模式缺乏研究的质量判定标准,缺乏系统性和可控性,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容易让研究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片面的终极的解决方案。
在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的实践中,我们曾试图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尝试让我们的研究生将论文的写作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特别注重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并且要求在论文的写作中反映这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例如,届研究生万莲莲所写的《电子采购系统实施中的管理因素-摩托罗拉公司电子采购系统实施案例研究》硕士论文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最初探索。此论文的结构就分为综述、指导理论、方法论、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结论和启示等五个主要部分,运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定性和定量的各种具体方法。其研究结论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因为研究者并不限于第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而是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框架,运用问卷定量调查等手段,遵循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对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相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又应用在其他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例如2002届龚托所写的《对影响保险企业信息技术实施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届王惟所写的《对中国铜套期保值现状的研究》,以及2003届马鸣锦所写的《中国银行业知识管理程度与网络银行发展程度的关系研究》等。通过论文写作,这些研究生的确掌握了一般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步骤。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教学和实践直接有借鉴的意义。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其方法和结论都得到了肯定。据多方反馈,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注释】:
[1]这是笔者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看恐龙展览时了解的美国科学家的基本研究思路而得到的启示。
[2]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3。
[3] Bryman, A. (1988),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nwin Hyman.我们发现许多文献资料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称为定量与定性技术(techniques)
[4] Cook, T.D. and Reichardt, C.S. (1979)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Research. Newbury Park and London: Sage. Ragin, C.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7。
[6] John Van Maanen, James M. Dabbs, Jr., and Robert R. Faulkner, Variet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2), P32
[7] 这是因为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中包括了人的因素,而人本身作为分析者具有自身的缺陷。例如:数据的有限性、先入为主的印象、信息的可获得性、推论的倾向性、思维的连续性、数据来源可靠性、信息的不完善性、对信息价值判断误差、对比的倾向性、过度自信、并发事件与相关度的判断,以及统计数据的不一致性等。上述缺陷的总结与分析来源于Sadler, D. R. (1981) Intuitive Data Processing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Bia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 P25-31。
[8]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71。
7.大学生求职信写作释疑 篇七
1.“求职信”不等于“求职信”加“应聘信”
在求职信写作实践中, 不少大学生对求职信中的应聘信的认识是明确的, 知道应聘信是因招聘信息而写的, 是知道单位用人且用人条件十分明确的状态下写作的, 所以写作时十分明确地将标题命为“应聘信”。但对求职信中与应聘信对应的另一片天地的命名则不知所措, 思前想后, 认为叫“求职信”为妙。这大凡有两个理由:其一, 求职信是应聘信和与应聘信对应概念的统称, 以整体代个体, 也差不很远, 权且为之;其二, 当下有的应用文研究者也是持这种态度的。
其实, 说妙也不妙, 因为毕竟“应聘信”与“求职信”绝非是一个层面上的两个概念, 它们之间是被包涵与包涵的关系, 即“求职信”包含了“应聘信”, 所以承认了“应聘信”的存在, 就不能把“求职信”和“应聘信”放在一个层面上并举。有人会问:“这个与应聘信对应的概念究竟应该叫什么?”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至今尚还模糊的区域, 因为还没有人给出一个合理的命名, 叫法五法八门, 笔者曾经在《求职信的分类与定义浅议》 (《今日南国》, 2009年总第133期) 一文中试着叫它“求聘信”, 不知可否?
2.“求职信”不等于“自荐信”加“应聘信”
与上述情况相仿, 学生在求职信写作中有的将“自荐信”和“应聘信”并举, 这也是不对的。学生出错的原因, 不是偶然的, 是有所依托的, 如孙莉、邱平主编的《实用应用文写作》, 张文英主编的《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 李国英主编的《应用文写作》, 朱利萍主编的《应用写作实务》等等, 都认为, “求职信”等于“自荐信”加“应聘信”。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不是。因为凡是求职信都要用到“推荐”这一手段, 因此“应聘信”也离不了“推荐”;再者“应聘”也可以自荐。因此, 不能将“自荐信”和“应聘信”并提。
将这里的“自荐信”更名, 可以参照上文的方法, 叫它“求聘信”。
有的写作者将“求职信”等同于“自荐信”, 如王婕、于新秋主编的《应用文写作》, 李国英主编的《应用文写作》等等, 即是如此。这也是失之确当的。顾名思义, “自荐”即是自我推荐, 而求职信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向用人单位自荐、谋求职位的书信”, 其实知名人士等写给相关单位帮人们谋求职位的书信 (人们已习惯叫做推荐信的) , 也应是求职信, 只不过这样的求职信所用到的方式是“他荐”罢了。所以不可将“求职信”等同于“自荐信”。
3.“求聘信”不能格式化
求聘信, 即是求职者不知道单位是否用人而主动发出的求职信。由于“不知道单位是否用人”, 当然用人条件, 也就自然没有, 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写作求聘信, 就自然很难把握推荐的尺度, 于是有人选取了格式化的写法。求聘信外在形式的格式化是应该提倡的, 比如一篇求聘信大致应具备“标题→称呼→问候语→致谢、自我简介、表明意愿→所学知识介绍→自我能力评价→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任职→提出希望、期盼回复→致敬语→附件→署名与日期→联系方式方法”这样一些要素, 是无可厚非的。但项项俱全, 而又千头一面、毫无个性、适合群发的内在构成, 则是不可提倡的。玛吉·华特丝、林恩·欧康纳的《求职圣经》里“如何撰写求职信”一节的“葵花宝典”说:“许多人为了省事, 印制大量的求职信来寄给雇主。这种千篇一律的文件就像垃圾广告, 对方可能连看都没看就拿去回收。他们顶多把你的履历表拿去扫描, 看看有没有要找的关键字, 接着就存档备查。”这里告诉我们, 求职信要写出个性来 (当然也包括求聘信了) , 否则将是一张废纸。
其实, 求聘信的写作大可不必格式化, 我们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它写得实在, 写出个性来。首先, 求职主体是有别的, 其学识、能力、个性、兴趣爱好、阅历等均不尽相同;其次, 不同的单位或公司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独自的内涵和用人理念及所需等;其三, 从未谋面的单位或公司并非是不可知 (知名的单位或公司, 是有网上资料的, 查看可以获悉相关信息;询问知情的亲朋好友, 也是一个了解信息的好途径;已在我们将要投递求聘信的单位或公司里工作的学长, 更是我们难得的信息源) , 做个有心人, 通过相关渠道是能够了解到有用信息的, 至少可以掌握一些相关情况。注意从上述三方面入手, 就不会在写求聘信时一片茫然, 就不会把不同的求聘信写成殊路同归的格式化的东西来了。
4.“求聘信”包装不出无所不能的“通才”来
也是由于对单位或公司用人与否的不可知性, 大学生在求聘信的写作中采用了一种漫天撒网的方式, 不管什么兴趣爱好、知识技能、阅历认知等, 也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都一股脑儿塞进去, 认为网撒得宽了总会有鱼儿就范。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因为用这种方法塑造出来的人才, 势必就是无所不能的“通才”。短短的三年或四年时间是不可能有这种神效的, 并且世界上也根本没有通才 (因为世界知识之广博、行业之繁多, 而人们生命年龄及精力之所限) 。于是“通才”就成了无人敢用的“闲才”。
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有针对性地适度地表述自己, 切忌过度夸耀以致让所要求职的单位或公司生厌。
5.“应聘信”的“够格”不是“机械的重复”
我们知道, 应聘信是依据招聘信息而写作的, 写作时要围绕招聘条件一一予以满足, 这叫做“够格”。不“够格”的应聘信是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的。对于“够格”的理解, 有些大学生在写作中采取了机械重复的方法。比如, 招聘单位给出的条件是:“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 具有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中外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作品且具有较大影响、在文学界交际广泛者优先。”应聘者回应的是:“本人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 具有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中外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作品且具有较大影响、在文学界交际广泛。”就此作罢, 并未展开。这样的“够格”写出的应聘信是不够格的。原因是这样的应聘信所表现出来的应聘者的能力、学识等没法让人信服, 因为它所回答的只是对招聘条件的简单重复。
招聘条件需要具体事实加以印证, 否则就是空洞无物。因此, 我们在应聘信的写作中, 应以招聘条件为纲, 用客观事实加以证明, 把条件实化。比如, “本人系xx大学文学院新闻专业学生。主干课程成绩均为优秀 (请见附件中《电子成绩卡》;著有较强的文学鉴赏力, 在省刊和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多篇,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贾平凹<废都>表现手法之我见》 (《xx文坛》, 2008年第五期)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人物造型评析》 (《xx周刊》, 2009年第一期) , 两篇文章都得到社会的好评, 享受国家级津贴的xx学院的文学界著名评论家xx教授专门致信加以肯定 (请见附件中xx教授信件) ;大二时本人成为xx省xx文学联社的会员, 大三初加入‘xx雨花’学社, 并且担任理事。”
通过这种列举事实让应聘条件具体化的过程, 增强了应聘条件的说服力。
6.“应聘信”的“超格”不是“够格”外的所有补充
“下一步工作, 就是分析广告 (招聘启事) 内容……把对方的应征资格跟你的专长相比较。如果你还具备别的优势或更好的条件, 就算广告 (招聘启事) 没提到, 也可以简介一下。这是高招, 因为大部人都是要什么给什么, 你却是‘要五角给一块’。” (《求职圣经》) “要五角给一块”这话, 说得太好了!在应聘信写作中, 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超格”。它超出了人们原有的期望值, 往往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内心为之一振。大学生在应聘信的写作中, 常常采用这种“超格”的方法, 并且有的人认为越多越好。
适宜的“超格”, 其作用不可低估。家乡肉商卖肉有道, 依买者要求, 称足后, 另外割下一小块肉来赐予买者, 名曰“搭头”。这“搭头”与应聘信中的“超格”何其相似。这样的“搭头”搭得妙, 它抓住了购买者的心理, 让卖肉者博得个“大方”的美名, 赢得回头客和更多的新顾客。但不适宜的“超格”, 其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你若是某餐馆的一名服务员, 遇上了一位回族兄弟, 经你手, 买好了米饭、牛肉炒芹菜 (麻油) 、炸鸡块 (坚果油) 、清蒸鲶鱼 (花生油) , 可否能外加一勺猪肉汁呢?这是不能为的, 因为回族禁吃猪肉。同理, 应聘信中的“超格”, 也不能不论时境地烂超, 否则会让求职无果。某集团公司老总亲临某财经学院招聘一名财会人员, 应聘条件是:男女不论;具有会计专业大专或以上学历;学习成绩良好, 具有独自操作能力, 能进行项目成本预算和核算, 能对公司财务进行独立核算, 能独立而熟练地制作公司月报表和年度报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廉洁奉公。由于该公司社会口碑佳、效益好, 许多毕业生争相应聘。某君是本届毕业生的佼佼者, 他的应聘信由于材料充实, 不但符合老总提出的条件, 有的甚至胜出, 老总很是看好, 可惜的是, 该君应聘信中的一句话坏了局。该君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自己的精神境界, 于是额外地添加了这样一句:“工作中, 我练就了以大局为重、不拘细节的精神境界。”这样的“超格”是不应该有的, 因为从事财会工作的人, 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甚至有时还需要些斤斤计较。所以, 应聘信的“超格”绝非是“够格”外的所有补充, “超格”要把握好一个度。
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把稳“超格”的脉象呢?第一, 分析招聘信息的整体要求, 并结合工作性质把握;第二, 要明确社会所需, 一般来说, 社会公认的、国家提倡的而应聘条件中未提到的, 是可以纳入“超格”行列的。
以上六个方面是目前大学生写作求职信时常出现的问题, 应予以规避。
摘要:当前大学生在求职信的写作过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或概念模糊, 或抓不住要领, 或漫无边际任意发挥, 或局促死板……需要加以规范。
关键词:求职信,释疑,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孙莉, 邱平.实用应用文写作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4.
[2].张文英.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4.
[3].李国英.应用文写作 (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8-12.
[4].朱利萍.应用写作实务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
[5].王婕, 于新秋.应用文写作 (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8.
8.大学生求职:要注意哪些误区 篇八
误区一:自我期望值过高。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
有一名大学生,在一家合资企业找到一份人事文员的工作。但是他认为这是一个高中生就能胜任的位置,让他屈驾于此岂不是“浪费人才”?于是,一个星期不到就“拜拜”了。后来几经辗转,他凭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一家台资厂找到一份行政主管的“美差”,但由于他没有大型外资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不能顺利开展工作,试用期一到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误区二:过多的物质要求。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潇洒地“移情别恋”。在一次人才市场上,一位企业老总说:“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公司急需几个具有经济管理才能的大学生,可是他们太傲,动辄讲待遇,要求这么高,我还敢用他们吗?”
误区三:迷恋大型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发挥聪明才智。他们的理由咄咄逼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机遇好、福利好、工作稳定;而小企业只有那么几十或几百号人,资金不雄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了。其实,大型企业里面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事实上近年来,大企业里的大学生往往“大材小用”,而小企业却多“小材大用”。其实,不管在大企业,还是在小企业,只要有真才实学,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误区四:追求热门职业。行政、人事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可毕竟僧多粥少,用人单位只好“百里挑一”,落选者甚多。而一些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就这样,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
【求职信的写作方法是哪些】推荐阅读:
成功的求职信写作指导09-30
大学生最常见的求职信写作错误09-01
求职的面试礼仪包括哪些内容10-14
求职信写作13要点06-29
届中文求职信写作08-21
医药工作求职信写作09-29
四大求职信写作技巧10-29
英文求职信写作基本要求08-05
求职信写作练习题10-20
制作求职信有哪些注意事项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