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2024-10-19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共10篇)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篇一

[课堂改革材料]

中学信息技术课改之我见

中学信息技术课改之我见

从计算机课走过来的信息技术课,我们除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电脑技术之外,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电脑作品之类的活动,内容确实贫乏,活动也单调得可以。我们是否真正关注到学习者的本质需要了呢?我们无法回避信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这一事实。面对青少年的强烈渴求,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尤其网络道德教育的薄弱,使青少年只好到学校以外触网,这又使得青少年触网时缺少必要的引导,于是本应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有力阵地的学校,却成了真空地带。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结合实际,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每一节课不需要急着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而是应该先和学生熟悉一下,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了能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可以采用拟定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学生了解情况。在一章学习完毕前,也应做好学生情况的了解。对不足部分及时弥补。

二、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调动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运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针对情况,有效分组,遇有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取长补短,一段时间后,分各组选出小组长,帮助教师对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同时也可带动没有学过的同学认真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也可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一举两得。

三、解决问题,任务驱动任务。表层意思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更进一层,可以理解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寓学于实践的环境,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在设置任务时也应注意任务的分解和层次,不能盲目求大,颁布多过多重任务,以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任务,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要保证每堂课的任务的针对性,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如:在初中信息课第三章Word2000的教学中,整章完成小报的制作这个大任务,而每一节分别有录入、保存、编辑、排版等小任务。各个任务之间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一个阶梯,走到顶层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过程。

四、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目前硬件条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一方面组织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适当的演示,引导,解决难点,教师利用电子教室的监视功能,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小组辅导,部分答疑,同时利用实时转播功能,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一方面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使学生熟练使用Internet的各项功能,善于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BBS,论坛等组织学生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发现新问题,展示新方法,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交流。

五、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把每一个班级中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让我们教给他们课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利用网络,了解国际上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组织起来组成兴趣小组,提出不同的课题让他们来探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当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学有所成,进一步提高兴趣。而且可以充分培养这些学生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和水平的提高。

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简单理解为将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在课程整合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老师可以不断的融合其它学科的教师,使他们也成为信息技术的教育者。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才是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最终目的。

当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无论从教学思想、方式,还是从设施装备上来说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提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向前发展。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篇二

从心理学角度看, 青少年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学生经历有限, 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 内心活动较容易表露出来, 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 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 而且容易变化, 不善于修饰和控制。但这个阶段“闭锁性”渐趋明显, 所以中学阶段, 老师与学生开始不容易沟通。

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 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 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 在中学阶段开始萌芽。良好或不良好习惯都能通过教育措施加以改变。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特点与目的

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而素质教育也正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具有互动作用, 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供条件。

由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 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 这种以人为本, 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 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三、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学习规律的前提下, 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 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 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难想象, 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 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 挖掘中学信息技术教材,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审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三)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所谓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等心理素质, 使这些心理素质消极因素得以抑制, 积极因素得到发展。性格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 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 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四) 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它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中学组织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 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五) 正确评价学生,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 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 相信他们的潜能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 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积极的态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 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中。可以肯定, 只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 其信息技术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 同时对中学其它各科教育教学也将产生良好影响, 给学校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促进。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学习规律的前提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格, 使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黄河明:《当代教育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黄河明:《当代教育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2]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3]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1) [3]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1)

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实验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要求教师能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教师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身份的变化要求技能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应用计算机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这是每个化学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化学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正确有效地观察理解实验,并运用抽象思维方法把握化学规律的本质,是化学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化学实验的完成是瞬时的,现象是单一的,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又有的实验受时空的限制,现象不够清晰或者现阶段就不可能做,而这些实验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化学规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一切的把握依赖于直观的实验观察和教师在黑板上的讲解。近几年来,从我校的理化教研组开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实验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能够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实现瞬间定格化学实验,优化探究

信息技术可以将瞬时性的学生很难观察清楚的实验过程进行动态再现,可以随时定格讲解,可以分段演示,使学生便于观察。例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在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启谱发生器被堵塞引起的爆炸;氢气点燃爆炸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模拟实验是绝对不能代替实验操作的,而是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则可以动态地展示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这是直接观察演示实验根本无法做到的。

二、信息技术实现动态模拟化学实验,优化理解

对现象不清晰的实验,需要用计算机科学动态模拟补充。当然,在补充之前还是要先做实验的。例如浓硫酸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不能用实验演示来观察,我们就可以制作动画来模拟解决问题。中学化学中还涉及不少工业生产流程,如果我们只是用讲解或者挂图来探究知识,效率低下,不太直观,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整体把握也不好。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流程制作成动画效果,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的放大和反复演示,使学生既能看清楚,又能理解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整个生产流程,避免了书本上冗长文字造成的呆板、枯燥。

三、信息技术实现随机补充化学实验,优化拓展

对受时空限制或现阶段不可能做的实验,可以完全用计算机科学模拟和视频来支持实验教学。例如,证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扩散实验中,清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需要大约一个月才能完成,铅和金的扩散需要几年才能有较明显的现象,这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是无法实验的,而应用计算机模拟或者视频几分钟内即可完成这些实验,并且现象明显,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感知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四、信息技术实现适时反馈化学实验,优化应用

对于一些违反操作规则,可能给实验或实验器材造成不良后果的操作,也可以完全用计算机科学模拟这样做的后果。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以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出来。

另外,不能用模拟实验来代替真实实验。化学实验是真实的,是学生最可信赖的事实。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是虚拟的,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是化学实验的补充。因此,不能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化学实验,而不做化学实验。例如,实验室制取CO2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较多的部分,制作了各种许多不同的课件,但不管课件制作得如何精美,没有真实实验的支撑,是不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必须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试验。

4.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必备工具,青少年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我们的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到教学中来,它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强调课堂教学主题,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为此我确立了“渐进性”“灵活性”“"原则,确立了”协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现在我说的这个案例是:第二册 :“输入和修改文章”中的第四模块[查找和替换] 这堂课非上机时间1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25分钟,,组内互相找不足并讨论学习10分钟

1、将学生分组,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搭配分在一组。

2、将要学习的内容用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案例实施过程: 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解:

有时我们需要在一篇文章中查找一个字或一个词,或者把文章中多次出现得一个词或者一段话,换成另一个词或另一段更贴切的文字,当文章较长时,这是很麻烦的,可能找了半天也没完全找出来,word提供了查找和替换功能,有了它,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这类任务。

打开上一节输入的文章《荷塘月色》查找“含情脉脉”四个字。

第一步:将光标移到文章的开头。

第二步:单击菜单栏上的“编辑”,打开“编辑”菜单,再单击“查找” 第三步:在查找内容后面的文字框输入“含情脉脉” 第四步:单击查找下一处。

在查找与替换这堂课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在自己输入的文章“荷塘月色”中跟随教师的讲解来一步一步的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和疑难问题,首先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询问老师.我发现学生理解的很快,心里非常的高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我能不能在查找与替换中只用替换而不用查找呢?”我觉得这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动了脑筋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就鼓励他试一试,他很高兴的自己做了一遍,然后告诉我说可以,我表扬了他,让所有的同学都用一下他的做法,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他看起来更有劲头了。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会在操作中发现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的鼓励他,让他自己多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他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让他在动手和老师的鼓励中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同时也鼓励了其他同学,让他们有了前进的力量,有了学习钻研的热情.然后我让学生将“荷塘月色”一文中的“月色”替换成“夜色”

学生自己练习,我巡视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知道电脑记录着我们执行过的每一步操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操作错了,可以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取消按钮,撤销前一步操作,多次单击该按钮,可以撤销前几步操作.如果撤销后又觉得还是撤销前的内容正确,可以再单击恢复按钮,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在学习中不断的把一些新的东西交给学生,学生会越来越有兴趣.学生在练习完成后,互相找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是之更加完美.替换完成后组内互相讨论,学习层次不同的同学在互相帮助中得到提高。

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把文章中所有的“的”的下面加下划线,该怎样用查找与替换功能来完成呢?

我告诉学生在替换的过程中“的”并没有变,变得只有格式,我们在查找和替换内容中都该输入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我告诉他们怎样改变格式,学生觉得很新鲜,劲头十足,我及时的让他们自己完成并讨论过程。

5.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随笔 篇五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6.中学生物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六

1.信息技术能形象地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的活动规律

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更多样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视觉和听觉的有效结合,突破了古板的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把心脏制造成跳动的动态节奏;“动脉血”用鲜红色表示,“静脉血”用暗红色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用“红细胞”的运动代表;毛细血管制作成动画来响应机体循环中各种物质的交换过程,和血液颜色在与气体交换后的变化形式。这样,我们会更好地向学生展示“心脏”跳动的频率,“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变过程,学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加上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学生一定会更快地体会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重要意义,一定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信息技术教学能实现生物教学中微观向宏观的转变

微观性在中学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如,细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单位,这节就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繁衍和分化;癌变和衰老等一切关于微观生物学的实质,但其微观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阻碍,也让初学者很难迈出这第一步门槛,造成很多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的语言叙述、板书的描写、模型的展示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逼迫学生重复记忆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讲述“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这节内容效果会大大不同,通过色彩形象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整体演示,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整体的印象,之后演示细胞质基质部分闪动方式和颜色的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更好地区分开。接着逐一对细胞器进行逐一的扩大和特写,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认真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生物学中离不开生物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互相交流的能力等。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实验经常会被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导致无法实施。这样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空讲实验,学生也只能勉强地熟记实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想而知。现在信息技术走进教学,为中学生物实验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也解决了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抓内容,要勤于动手,不应一味地依靠现在的教育科技,这样会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阻碍。课中教师注视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再加上教室的灰暗光线导致学生不能清楚地辨别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抽象、微观的语言很难叙述问题,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表示清楚,毕竟计算机只是创造环境让人们交流、分享隐形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选优取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7.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英语教学

一、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 在设置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与创新精神, 尤其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英语课程标准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有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英语人才。中学英语如何探索和应用新的途径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英语人才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 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的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氛围, 达到培养大批具有新世纪英语学习技能、创新思维、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目标。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协作交流, 分享学习资源。从阅读英语书籍到欣赏经典的外国电影, 从搜索信息到传输信息, 都让学生深深地感到知识是无边界的, 资源共享使英语学习有了极大乐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情绪容易改变。根据这个心理特点, 可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愉快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新课程标准,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当运用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只有依据教学规律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应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

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学的改革。 (1) 多媒体特别是多媒体网络信息的存储、提取、双向传输非常便利, 它应用于教育, 更利于教学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 (2) 在培养学习者发散性思维方面, 多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特别大的。 (3) 多媒体、网络有利于个别化的实现。 (4)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多样, 不仅可以运用图形、文字及各种动态形象表达教学内容, 还可以通过声音模拟进行教学, 集图、文、声于一体,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5) 通过网络, 使学习者能够互相交往, 共享系统的资源, 能够及时为老师提供教学信息并能及时测定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作出反应, 提供及时反应和强化, 从而有效地进行远距离, 大范围的交互式教学。

四、英语教学中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应用

当今社会现代传媒技术飞速发展, 现代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而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等优势。选择和使用现代媒体省时、有效并且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把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媒体日新月异, 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因而现代教学传媒技术的先进性, 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

1.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

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 能够将传统的、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且媒体资料传播的速度快、随意性强, 和时代联系紧密, 使学生在兴趣阅读中, 巩固和强化所学语言知识, 实现自动化的语言应用技能。

2. 现代教学传媒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

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更大的思维和互动空间。将单纯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配合多媒体教学, 实现学生网上学习平台, 教师网上指导答疑, 相互交流, 促进互动。

3. 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还可以对教学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再利用起到积极影响。

8.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数学;教学整合

现在,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于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成为生物课程改革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能形象地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的活动规律

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更多样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视觉和听觉的有效结合,突破了古板的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把心脏制造成跳动的动态节奏;“动脉血”用鲜红色表示,“静脉血”用暗红色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用“红细胞”的运动代表;毛细血管制作成动画来响应机体循环中各种物质的交换过程,和血液颜色在与气体交换后的变化形式。这样,我们会更好地向学生展示“心脏”跳动的频率,“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变过程,学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加上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学生一定会更快地体会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重要意义,一定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信息技术教学能实现生物教学中微观向宏观的转变

微观性在中学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如,细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单位,这节就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繁衍和分化;癌变和衰老等一切关于微观生物学的实质,但其微观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阻碍,也让初学者很难迈出这第一步门槛,造成很多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的语言叙述、板书的描写、模型的展示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逼迫学生重复记忆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例如,利用多媒体讲述“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这节内容效果会大大不同,通过色彩形象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整体演示,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整体的印象,之后演示细胞质基质部分闪动方式和颜色的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更好地区分开。接着逐一对细胞器进行逐一的扩大和特写,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认真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物学中离不开生物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互相交流的能力等。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实验经常会被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导致无法实施。这样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空讲实验,学生也只能勉强地熟记实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想而知。现在信息技术走进教学,为中学生物实验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也解决了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抓内容,要勤于动手,不应一味地依靠现在的教育科技,这样会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阻碍。课中教师注视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再加上教室的灰暗光线导致学生不能清楚地辨别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抽象、微观的语言很难叙述问题,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表示清楚,毕竟计算机只是创造环境让人们交流、分享隐形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选优取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总体而言,现在教育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对生活现象和有关知识表现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化,更可以很好地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良,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等。可同时也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是相互依靠、互相补充的,把两种教育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取之长,去其短,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璐,张书瑜,史立平.浅析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整合[J].科教导刊,2014.

9.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篇九

长汀一中 戴春涛

[内容摘要] 因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跟踪新高技术的能力,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实践过程中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资源共享、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能力的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控制进行上课或上机;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需要配专门的软件,如腾图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面对“黑板”,又面对机器,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师应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相对农村中学来说配置价格不菲;有时边讲边练,也会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而造成在时间上的等待,而减少了课容量,降低了课堂效率。一般可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自行练习,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或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

(二)一堂讲,一堂练

目前,不少学校为信息技术教学配的是单机房或者是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还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在这种配置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若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会产生以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自顾自的操作,课堂纪律较差,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配置笔者推荐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这“一堂”并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将课时一分为二,一半上机,一半上课,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在教室上课,有时在机房练习。需演示教学课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就在大屏幕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过程,而操作性比较强的DOS命令、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课,教师讲授在大屏幕教室进行,学生练习在机房进行。进行面向过程的程序编制讲解并演示(大屏幕投影仪能够将计算机上的信息直接送到投影屏上),再叫一个或几个同学演示操作,第二次课就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上机完成。这样一来,在第一节课上,学生通过听、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课通过自己实践,进行巩固学习。这样,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在练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任务后,可深入学习其它知识,而后进的同学,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后进同学,既保证了课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量很少,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易忘,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当然,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论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它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笔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还随意指定一些“辅导员”(不一定是成绩很好的同学),让他们解答同学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刘云生──《中国教育学刊》 .

10.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6 篇十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信息技术领导小组机构。为了我校信息技术教学能很好的开展,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其它成员是信息技术教师和各教研组的组长。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二、立足实际,抓好信息技术的常规教学

我校根据本校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信息课教师经常相互进行教学研讨,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依据各班学生的学生掌握情况讨论如何实施教学,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写成教案。信息技术是一门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学生在愉悦中不断进行持久训练,”是我们信息教师所希望的。Windows视窗的操作、画图软件的使用、指法的练习、中英文的输入、Word2000、Powerpoint2000幻灯片的制作、Excel2000、网络等常规操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从学生们的表情不但可以看出他们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明显。学校还利用现有电脑设备搞

好电脑兴趣小组活动,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管理。领导经常听课,检查教师备课、指导学生操作等情况,促使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朝着正规化、高效率方向发展。

三、加大培训力度,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教师队伍。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多次派我校信息技术教师参加省、市、县有关信息技术的各种培训。不断提高了我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教师又对本校的老师作校本培训,先后培训了Windows视窗的操作、Word2000、Powerpoint2000幻灯片的制作、Excel2000、网络等常规操作。在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下,组织开展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电教活动,教师们亲身体会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使用率提高了,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学校积极推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我校积极开展多媒体公开课活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各位教师不断深入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

四、加强日常电教活动的记载,资料的归档工作。加强电教管理,是普及电化教学的根本保证,我校根据现代电化教学的特点,分别制定了《微机室管理制度》、《学生上机守则》、《教师培训制度》、《微机室管理员职责》和考核细则及奖惩制度等。制度、职责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量化了检查、评估各指标,做到了有章可依,任务明确,职责分明,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这些制度由学校统一制定,在显著位置镶框悬挂,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学校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为了方便学校教育教学更好展开,学校建立了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库,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感到,只有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师生的支持、社会的支持,才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信息技术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进取,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进一步来推进信息技术地教学。

环江县大安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及建议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的时代,教育也将会面临着更加深刻的变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将发生很

大的转变,而这些转变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密不可分的。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优化信息化学习环境。2007年我校获得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项目工程。我校充分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此我校还新建多媒体教室一间,建设局域网,并且连上ADSL宽带,全部多媒体教室及学校办公室能够上网,为全校15个班级全部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不仅有力推进了我校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变革的根本措施。

二、抓好信息技术的常规教学,启动信息技术教育工程 大力普及中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制定中学计算机教育规划和课程计划,明确各年段培养目标和任务,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及其它形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所有学生会上机、会上网。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在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参加电脑科技小制作等活动,鼓励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利用计算机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作用。

三、强化教师技术培训,提高师资信息化素质

有计划地组织所有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育活动,指导教师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电脑课件制作和评比活动,不断积累经验,扩充资源库;制定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逐步做好实现网上继续教育的技术准备工作。

四、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教育的信息化早在教育界乃至整个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多数教师已在这其中感受到了危机感,但是,仍有部分教师还抱着教师职业 “ 铁饭碗 ”的态度,对现代的教育理念置之若然,对现代信息技术更是不屑一顾,那么,运用考核机制,加强教师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的作用是很必要的。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频率,以及学生的评价等方面与教师的晋升,职称,聘用工作结合起来,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级别奖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多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够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有机产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

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等自然、流畅,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

五、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建议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充实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经常开展名师信息技术优质课展示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交流平台。

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工程,也不是个别领导或教师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具有现代教育信息化气息的氛围,并在其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不断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体验终生学习的价值,并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上一篇:浅谈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校车随车教师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