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材料题

2024-09-04

中考政治材料题(精选7篇)

1.中考政治材料题 篇一

中考政治训练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 ( )

A.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C.实现了全面小康 D.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2、现在,农民感慨: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农民得实惠。这说明

A.我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C.我国农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

D.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消除

3、某新编快板词唱到:老百姓的日子变甜啦,吃东西讲究营养啦,住房子讲究宽敞啦,穿衣服讲究新潮啦,新出的汽车没档啦,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啦,神七上天啦。快板词中唱到的这一切说明 ( 多选)

A、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发展变化更加迅速,为世界所瞩目

B、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C、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D、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4、历届《财富》全球论坛年会会址的选择,首要的条件是该地区的经济最富活力、最具创新力。迄今为止,《财富》全球论坛已经三次选择中国地区作为年会会址,这表明(多选)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B、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

C、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5、2009年苏州市要实施18项实事项目,其中有市民关心的就业、住房、环保、文体、医疗、交通、治安等民生热点。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D.人民的根本利益

6、在我国,人们从过去希望吃得饱,到现在希望吃得好,吃出健康与未来。这表明

A.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得到解决

B.现在人们只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费观念在转变

D.人们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倡导超前消费

7、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1990年城镇为54.2%,农村为 58.8%;2001年城镇降为37.9%,农村降为47.7%。这表明了

A.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偏低 B.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

C.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D.用在家庭消费方面的支出逐步减少

8、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人们的消费仍然是基本的生存资料消费

B.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得到逐步提高

C.人们的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

D.人们的消费方式多样化

9、我国的分配制度的主体是

A. 按劳分配 B. 多种分配方式

C. 公有制 D. 生产要素

10、要在全社会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局面,我们必须坚持(多选 )

A劳动、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D全体人民同时富裕

11、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A. 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国情

B. 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基本国情

C. 基本国情---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D. 基本国情---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 )

A.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C.实现了全面小康 D.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2.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和经济形式是( )

A.公有制经济 B.集体经济 C.国有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3.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

①国有经济 ②集体经济

③个体经济 ④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 )

A.公有制经济 B.集体经济 C.国有经济 D.私营经济

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

A.集体经济 B.公有制 C.国有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6.下列对国有经济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②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③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

④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对于集体经济,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直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

C.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8.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④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9.下列经济形式不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是( )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集体经济 D.外商独资经济

10.目前我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1/3,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的税收将占全国税收的50%.这表明( )

①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②我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1.2009年7月6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河北廊坊市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为解决民营企业准入难、融资难、引进人才难等问题出实招、出新招。国家之所以重视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 )

A.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B.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

C.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12.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基本经济制是( )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集体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_____决定的( )

A.党的基本路线决定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C.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D.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国情决定的

14.某地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制结构如下表: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其他经济(%)

1988年 51 33 12 4 0

2008年 24 35 14 16 11

上表表明该地 ( )

A.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改变

B.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C.已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D.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5.与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 ) A.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相结合

16.随着股市的发展,我国股民人数不断增加。股民投资股市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按________要素分配 ( )

A.劳动 B.资本 C.技术 D.管理

17.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

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③是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需要

④能彻底实现社会的公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中考政治材料题 篇二

一、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

综合近几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 一般而言, 其命题呈以下特点:

1.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 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这类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 在“双基”的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避免孤立、片面的死记硬背。解答此类问题时, 要注重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 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从而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2. 以时政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是近几年来,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考试的一大特点, 尤其反映在历史材料分析题上。通过时政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时政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体现了政史结合、学科综合的理念。针对这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瞄准时政热点, 突破学科综合, 培养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感知能力, 加强学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其实就是历史在今天的映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活动、距今时间比较近, 对今天社会影响较大的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及涉及时政热点的历史往往值得重点关注。如2007年大多中考卷以中日领导人互访、抗战胜利7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创建和谐社会等几个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2008年中考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日关系、西藏民族关系、四川汶川大地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命题。

3.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 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 然后联系历史, 提出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以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命题思路体现了课改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如2008安徽卷第15题:2008年, 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 (佟志和文丽) 50年的婚姻生活, 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 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 回答问题。

镜头1:《金婚》第4集中, 1958年, 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1) 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 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运动。 (1分) 这一运动的主要失误之处在于。 (2分)

镜头2:《金婚》第12集中, 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佟志说:“最高指示, 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 一边高喊:“最高指示, 打倒一切反动派!”

(2) 请问:这一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2分)

镜头3:《金婚》第36集中, 1991年, 工厂要和港商合资, 动员职工买股票。

(3) 镜头3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分)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中任选一例, 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4) 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该题以热播电视剧《金婚》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现代史, 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针对这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要善于抓住学生比较贴近的社会生活热点知识进行复习。

4. 以假设办报、课本剧、活动等方式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此类题目通过创设情境, 或叙述一个历史场景、或设计活动课题、或设置探究性课题,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 进而考查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这种题目常与当前形势、生活实际相联系, 往往是综合性较强的开放性试题, 它体现了学科内多目标的整合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 基础知识要扎实, 思路要开阔。针对这类题目,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学科联系方面锻炼思维的能力, 同时注意加强专题复习。

二、解题方法和步骤

要在历史考试中考出理想的分数, 除了较扎实的基本功外, 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我认为答题时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步骤:

1. 认真读题

在读题环节中, 先读设问, 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这样做可避免盲目读题, 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 要关注那些与课本相关的词语、句子和图片, 特别注意材料标题、注释、出处、时间、人物、图片的文字说明和漫画的深刻寓意等, 因为这些信息都是我们寻求答案的最直接的依据。

2. 寻求答案

读题环节完成后, 就需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寻求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进行回答。人们常说“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材料解析的答案大多来源于课本中的内容, 也有的来自材料中, 而开放性的设问则需要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回答, 也可以结合政治课本、时政新闻进行回答。对于开放性的问题一般言之有理, 即可得分, 切忌只言片语、答非所问、不知所云的答案。

3. 书写答案

首先答多少才算合适?这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棘手问题。答多了会浪费时间, 答少了拿不到高分。常规情况下, 可结合试卷中每个设问的分值进行回答。其次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 答案尽量要点化和序号化。最后书写一定要认真、有条理, 令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4. 检查答案

3.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策略 篇三

——摘自【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从蒸汽机、水车的变化人手,反映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该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蒸汽机、水车的革新,二是近代工业革命。第一个方面是表象,第二个方面是根本,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命题者意在通过表象引领学生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该题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针对材料本身,即归纳变化趋势,第二小问针对深层原因。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一命题意图,就能顺利解答该题。 二、探寻答题线索 正确揣摩了出题意图,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答题的方向,但是要想给出具体、正确的答案,学生还必须寻找答题线索,找到突破口。许多学生之所以得不到高分,就是因为不会顺着答题方向,寻找答题线索。

就上例第一小问而言,归纳趋势的关键在于两点:归纳的主体是“装机容量”,归纳的内容是“变化趋势”。因此,答案的主体应该是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或蒸汽机与水车的装机容量,归纳的内容应是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而“变化趋势”正是答案的核心内容。 三、激活知识网络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具有综合性,因此学生要激活知识网络,筛选出特定的知识点。

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洋务派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答出两个即可)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对于第一小问,学生根据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网络即可给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学生必须对整个洋务运动有一个总体了解,尤其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根据问题提炼出答题要点。由此可见,构建知识网络是解答材料题的基础。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才能有效激活知识网络。 四、提炼答题要点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抱着以字求胜的心态,写满答题空格。但是,答题并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是否抓住了要点。

例如,上例第二小问的参考答案是: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一答案的字数不多,但却能从本质上揭示问题的本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是对“预期目的”的回答,“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对“反面”的回答。这两句话言简意赅,但针对性极强。

4.中考材料题解析 篇四

1、请分析取得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因素:①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综合国力明显增强;④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精神;世界人民的国际援助。

2、‘维护民族团结,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促进民族团结做贡献。(2)就是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3.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不断创新,科技实力的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等等。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将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必然要求;(4)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5)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5.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 1)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2)口号或广告:(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

7、、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我们应该怎么做?

国家: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依法保护公民智力成果权;打击各种侵犯公民智力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科教创新激励制度。

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依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8、人大代表做什么?

会前:要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广大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人民普遍关心的大事要事,写成书面材料,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会中:代表人民审议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积极献计献策,代表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会后:自觉贯彻执行大会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做好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

9、国家性质、人大代表、人民地位

5.2013年中考政治热点辨析题 篇五

【热点聚焦】

材料二:中国触目惊心的餐桌浪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继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之后,民间也发起了“光盘运动”,号召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光盘运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去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一个好的观念好的行为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伴随终身,当这种观念深植于内心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时,也许就不需要外在的口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了,“光盘运动”也就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材料三:相关报道称,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数量巨大,在餐馆、食堂和家庭中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分别是800万吨和300万吨,相等于2.5亿到3亿人一年的口粮。面对这个数字,我们是否惊出一身冷汗?在耕地制约、增产空间有限、资源承载能力已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每年有2、3亿人的口粮被浪费,是难以承受之重。【相关检测】

1、“舌尖上的浪费”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2、为了更为有效的反对浪费,不少网民在网络上发起以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为主题的“光盘行动”。网民发起的“光盘行动”为什么能得到强烈响应?

3、响应“光盘行动”,你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合理消费? 【答案提示】

1、“舌尖上的浪费”会造成大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利于建成全面小康等。

2、①我国是一个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的国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②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③“光盘行动”是爱惜民力、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④“光盘行动”有利于提升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等农产品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要使有限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同时做好开源和节流,坚决遏制餐桌上的浪费。

3、①学会做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购买物有所值、经济适用的商品。③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④学会绿色消费。⑤注重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三)命题预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是什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解决主要矛盾/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据)

答:①这是由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②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④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⑤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国家角度献计献策。)(划线部分内容出自书本P130第一段)

答:①经济方面——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②政治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权益、社会公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③文化方面——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德治国方略;弘扬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④社会方面——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完善低保、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

⑤生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依法保护环境)

—— 坚持“五位一体”的战略新布局。

2012年7月18日晚10时,魏先生带着妻儿、外甥在夜市吃烧烤,见一男子抢劫黄衣女子的包,魏先生追上去帮忙将男子制住,将包夺回。不料,被抢女子连声“谢谢”也没说,拿起包转身就走。周围吃烤肉的市民纷纷批评黄衣女子,并将她拦下,最终,该女子与抢劫男子被一起带到了派出所。

魏先生说,这件事对儿子造成了阴影。“我娃冬冬今年12岁,回家后他一直跟我叨叨,以后别管闲事。”冬冬说:“我很敬佩老爸的行为,好心帮别人,最后人家连‘谢谢’都没说,太不值得冒险了。”听了儿子的话,魏先生很心酸,“我给娃说,以后遇到这种事,就算被救的人都没说‘谢谢’,爸也会去做!”(2)仔细观察右边漫画,结合被抢黄衣女子的行为,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3)结合上述几则材料,以“向英雄人物学习,探索人生的意义”为题,表达你的观点。

答:(1)既要珍爱生命,又要甘于奉献;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①少数人缺乏责任心,道德缺失,信任危机,人情冷漠。(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②国家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表彰见义勇为先进集体和个人,弘扬社会正气;公民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3)①学习他们珍爱生命、勇担责任的赤子情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关爱他人、心系社会的优秀品德;不计代价与回报、履行社会责任的奉献精神等等。(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②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进取目标;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6、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周月华是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她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她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阅读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月华和艾起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2)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周月华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请你在网上发帖表达对周月华和艾起的敬佩。(3)请你就人生的意义来发表看法。

答、(1)奉献精神;不怕牺牲;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答出其中三个方面者即可)

(2)学习他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实际行

动等。

(3)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奉献使人快乐,使人充实,使人高尚。②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干好本职工作,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奉献,人生才会更加光彩,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相关问题:

1、中国式过马路,对于行为人来说,有哪些不对之处?

答:(1)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生命不负责的表现。

(2)这是得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不便。

(3)闯红灯,乱穿行,是违反交通秩序的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中国式过马路,在有些时候也存在被逼无奈,你能列举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吗? 答:道路出口设置不合理;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交通信号胡乱等

3、中国式过马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1)中国式过马路说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4、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能一罚了之吗?为什么?

答:不能,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也不是行人的错,一味让民众承担责任是不合理的,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制度和设施;当然,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对于国家的管理当然应该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但绝不是一罚了之。

5、对于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你有哪些合理的建议?

答:(1)国家:要完善道路交通实施,使设施设置人性化;也要完善道路交通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2)执法机关:一方面要依据《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追究违法者的责任,做到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对于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人进行教育,提高他们文明出行的素质。

(3)广大人民群众:要树立法制观念,正确认识乱穿行的危害,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6、中国式过马路体现人们的什么心理?这种哦那个心理对人有什么影响?

答:盲目从众心理。

2、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请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⑤是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需要。等等

3、党和政府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晚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体现(表明了)了什么?(意义也从这几方面回答)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③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④我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说明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有什么意义?

答:①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②有利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6、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至少三个问题)这些民生问题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基本国情?表明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怎样的?答:(1)①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②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③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问题;;(2)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7、请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角度,为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解决诸多民生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应该怎样做?)

答:①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居民收入增加提供物质保证;

②政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文化: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加强空气监测,治理污染,让人民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

8、在党和政府致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幸福中国的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有何作为?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从点滴做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弘扬广西精神(民族精神),积极投身家乡建设;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⑤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等

9、谈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美好愿景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6.中考政治材料题 篇六

2014年, 上海市中考数学科目中有道22题:

如图, MN表示一段笔直的高架道路, 线段AB表示高架道路旁的一排居民楼.已知点A到MN的距离为15米, BA的延长线与MN相交于点D, 且∠BDN=30°, 假设汽车在高速道路上行驶时, 周围39米以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

(1) 过点A作MN的垂线, 垂足为点H.如果汽车沿着从M到N的方向在MN上行驶, 当汽车到达点P处时, 噪音开始影响这一排的居民楼, 那么此时汽车与点H的距离为多少米?

此题改编自教材中的九年级第二学期P27例5, 现除了数字修改之外其他基本没有改变.这道题目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 知识的综合性强, 简单易解, 知识联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 隔音板是很常见, 通常都是安装在高架路两旁,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 题目联系实际, 然后解答题目.

但是, 这道题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 在后期的反馈过程中, 据了解, 部分老师反映, “学校学习的压力已经很大了, 还要再去观察生活, 联系实际?这不适合于现在阶段教学情况”.另外, 学生也反映现阶段老师上课一般都不怎么用书本的, 都是用讲义或者学案来教的, 导致自己没注意过这道题目.

这就突显了现在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误区, 对于课本的阅读现状, 老师和学生的认识不够, 对课本中的阅读教材的材料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 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 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人为的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 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课本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 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 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我们教师应该明白, 教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材料, 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教学教材,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包括各类的例题都是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主要是涉及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以及一些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应用, 是对课本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视野, 深化了数学知识.所以, 我们教师应该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 循序渐进, 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 最后上升为乐读.

所以, 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本阅读材料进行处理.

一、分年级进行设置材料和方案,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将阅读材料设置成研究性作业并与中考题连接起来

一些阅读材料的内容其实是中考的出题基本, 对于这些阅读材料的处理, 假如教师能够把它改编, 并且适当的与一些中考题连接起来, 那么对于初中的教学成绩是有很大的提高作用.比如笔者将以下一道题设置为学生研究性的作业.

(1) 如果正方形A1B1C1O的边长大于正方形ABCD的边长, 则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多少?与上述结论是否一致?

(2) 将正方形A1B1C1O改为△OA1C1, 只要满足什么条件, 重叠部分的面积不变?

(3) 如果把正方形ABCD改为等边△ABC, O为等边△ABC的中心, 以O为顶点的扇形OB1C1绕点O无论怎样转动, 要使它与等边△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总保持不变, 问扇形OB1C1应满足什么条件?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把这道题的转化思想在八年级的时候锻炼后, 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提高, 到了九年级的学习《旋转》一章, 学生就可以学会如何将知识前后贯通, 举一反三, 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时笔者就引入以下的这道中考题目, 学生自然而然适应题目的变化方式, 轻松解答出来.

题目:如图1△ABC中, ∠BAC=90°, AB=AC, AE是过A点的一条直线, 且B, C两点在AE的异侧, BD⊥AE于D, CE⊥AE于E.试说明BD=DE+CE.

(1) 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2位置时 (BD<CE) , 其余条件不变, 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并证明.

(2) 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3位置时 (BD>CE) , 其余条件不变, 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不需说明理由.

(3) 归纳1, 2, 3, 表述BD与AE, CE的关系

三、加强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加大学科结合, 提高学生多方面阅读能力

人教版2013初中数学教材每一章都有一篇关于数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介绍了可以用一些数学的软件如《几何画板》, 《超级画板》等来验证或者扩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每一材料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自有一定的趣味性、目的性和挑战性.信息技术的直观、变换等等这些特点都能够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工具来验证所学,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 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 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激发热情.如教材中运用信息技术研究数学问题的阅读材料:“《探索旋转的性质》”、“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等等, 学生懂得了可借助于计算机, 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绘制表格与图, 借助电脑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绘制美丽的图案, 探索图形的性质等.都是些很有趣的数学实验, 都能让学生验证出真知.

四、把阅读材料与数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的数学教育应将数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我们的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许多材料很多都涉及重大史料、背景材料及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 有的内容涉及祖国在数学上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 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爱国情操的好材料.如以数学史的呈现方式:七年级上册的“中国古代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数学中的符号”, 七年级下册的“《九章算》术中的方程”, 都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而有的内容有利于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献身精神.比如可以在八年级上册第六章“图形与坐标”, 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命题与证明”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笛卡尔”、“费马和他的猜想”等阅读材料, 让学生学习数学家们严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材料都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数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努力学好数学的使命感.

五、利用阅读材料来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应用能力

新人教版教材设置阅读材料, 在联系实际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中, 编入了许多相关内容.一方面是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 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如阅读了《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研究性作业来测量我校的旗杆的高度, 并且形成了研究性报告.如在学习了《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后, 笔者也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对区内的三所百佳超市的售卖情况的调查报告.学生非常认真的设计了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过程等等, 把阅读材料与应用实践深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 每名学生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精力, 最后调查报告还获得了市的优秀学生作品一等奖.

7.中考文综材料分析题练习之我见 篇七

一、 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答题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例如,在2014年27题中,考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和图片的共同主题,在2012年26题第(1)问中第一步要求用字母表示,有些学生却把题中的整句话抄了下来,费时费力不得分。第二步要求回答哪些品质,有些学生则按照意义类的题进行了回答。(20问中要求回答这种做法对社会的积极影响,题目要求是对社会的影响,有些同学只看到了影响而没有挑选出对社会的。在2012年中考政治试卷中,联系施杰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理由”,答非所问。

(二)答题时不能运用所学知识,不能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

在2012年28题材料二中,不能结合“提案”和“采纳”,将施杰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的理由答成“有关部门的认同”,第(1)问中第二步回答“公民意识、公民道德”等,不能结合材料,说得太大但切不中真正的要点,距离所给材料相差太多,失分较多。

(三)答题时使用不规范语言,较少使用术语

在2014年27题,考生大多数回答不规范,2012年26题中第(1)问第二步中要求回答哪些品质值得赞赏,有学生回答“宁可错杀百人,绝不放过一个”第(2)问中要求回答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有学生回答“会让人们认识到骗子很多,能够打击他们,让他们受到惩罚”等。28题中回答施杰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的理由时,回答为“拥护我国法律”。

(四)答题时不能多角度、多层面、准确解答问题

2012年28题,回答施杰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的理由时,只考虑法律层面,答成“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为我国法律建设做贡献”;在试卷要求“概括......的共同之处”答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进行,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2年26题第(2)问中有些学生把公平的意义照搬过来,虽然可以得到一些分数,但没有对题答题,所以得不到高分或满分。

(五)卷面混乱,不能分条列点

有的考生答题时东拉西扯、颠三倒四;有的学生答题时一个逗号逗到完;更有的学生答题时字写得潦草又不整齐,用词又不当,涂涂改改,给阅卷者以不好的印象,痛失宝贵的好几分。

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知识条理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知识条理化,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准确性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练习题面要广,量要适中,但题型要多,在帮助学生分析这些习题时,要讲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以纠正答题中出现的诸如概念模糊、要点不全面、审题抓不住本质、不按格式回答等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答题规范化的习惯。

(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积极关注国家建设、科技、社会发展中与中学生生活贴近、与考点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且要注意找到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点,针对热点问题试着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组织答案。对每个热点问题能结合自身实际谈感想,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三)重视开放性试题的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开放性试题的做题指导,首先,要按照设问要求做到准确回答。其次,要尽可能把知识点答全,如果答案较多,可分出主次与先后,分明层次;再次,要尽量避免答题的随意性和口语化,而使用课本语言或政治术语。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与探究

教师在平常教学和复习中,要多给予学生自己思考和整理答案的机会,并要求其把答案和针对的设问进行归纳,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对学生和盘托出,否则就会造成部分学生照搬照抄答案而放弃思考的后果。同时,可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尽可能精炼地回答问题,从而避免答题重复性语言过多而造成的失分现象。

(五)重视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答题技巧的培养,例如,审题时要细心,咬文嚼字,字字推敲,找全、找准关键词,努力做到不漏题,不错题;答题时不留空白,即有没有把握都要答,答错也要答,若有时间,答的越多越好。答题时要按照试题要求的顺序逐点回答,可分出(1)(2)(3)……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以上是笔者在阅卷过程中的所思,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实践的一点拙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篇:大学生梦想的演讲稿下一篇:“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护士节活动个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