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

2024-09-04

专题教学(精选8篇)

1.专题教学 篇一

《汉字专题》教学反思

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识字教学比较单调、枯燥,字词教学的低效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怎样才能使枯燥无味的识字课上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现在,我想谈谈自己在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字专题》的一点体会和做法,整个教学当中,我都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为学生创设识字的情境,让学生走进识字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

这节课,我努力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地识字。如:导入新课时,课件演示街头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带学生逛街的情境。让学生上讲台来表演,激起识字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巩目生字词的读音时,我制作了字卡。通过向学生介绍在逛街时看到的建筑物,生动活泼地复现生字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识记生字。

二、书写展示、评议

指导学生书写时,讲清楚书写要领之后,我通过举行书写展示、评议的形式,严格要求学生注意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再把学生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同学、老师展示,评议交流,让学生体验识字、写字的乐趣。

三:提供自由、广阔的识字舞台。

我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相互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和体会,创设表现和展示学生识字的舞台。如引导学生识字时,我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字,让学生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牢牢地记住它们?并教其他同学怎样书空、数笔画、练习组词,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这让他们都享受到自己成功的乐趣,也分享别人的快乐。还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识字和自主学习的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最后,我还树立语文大课堂观,处理好学会和会学的关系,课内外联系起来,教学不局限于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培养识字能力。学完了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以后,我又跟学生说:让我们再到我们所熟悉的街上去看看吧!课件演示其他的街道图片,指名认读,并带读,教一教其他同学。生活当中处处有汉字,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广阔、蝓快的识字舞台,把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欲望和兴趣。

2.专题教学 篇二

专题复习, 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 进而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它揭示问题本质, 探明历史规律, 既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深化和巩固, 又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 是知识系统化的关键。同时也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写特点, 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薄弱, 历史时空观念混乱, 要改善这种情况, 就需要在教学中从大通史的角度把握历史知识体系, 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 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专题复习以形成知识网络、揭示本质、探明规律、发展思维为目标, 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重组, 让学生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和能力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 进而增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尽管专题复习在理论上有上述的巨大作用, 这种巨大作用在新课程之前的传统教材下的高考中充分显现。可在当前现实中, 新课标下的专题复习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比较多, 其一就是重复教学,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把与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地按序罗列, 是对基本知识的集合与回顾。其二是专题复习过多注重教师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讲与练脱节。其三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而建立起来的某一问题的知识体系, 对少数历史基础知识好、时空观念清晰的学生来说, 一点就明白、一看就清楚。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时空观念混乱的学生, 对此不知所云, 雾里看花, 会在不理解的基础上, 把教师整合好的专题知识死记硬背, 反而把自己仅有的历史知识搅得更加混乱。更为重要的是, 专题复习不适合现在高考需要。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无题不材料,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 每年高考结束后, 学生对历史考题的感慨是:读不懂题;没有看明白考题的内涵, 出现这样的感慨是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未出现专题试题, 面对这种高考现实, 如果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 还安排较长时间进行专题复习, 只是让复习教学过程完美;对于时间很短的高三, 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对于高考的学生学习是事倍功半。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时间是很短的, 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将复习教学分为第一轮基础复习教学和第二轮综合训练复习两个阶段较为合理有利。加大、加强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 这一轮的教学复习质量决定着学生高考成绩, 要非常重视和用心。这一轮复习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 教师可突破教材章节, 不能遗漏知识点, 让学生搞清概念内涵、掌握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 可用“滚雪球”式教学复习, 即一面讲新知识, 一面复习,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 每当教材中某一中心问题的相关内容学习完毕, 教师应及时就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专题复习, 把学生零散的知识组成一个个知识群, 这种专题复习是针对某一中心问题、小角度地进行, 即小专题复习。小专题复习不宜大系统、多角度、详细化, 只是追求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 搞清某一问题的知识脉络。小专题复习应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学相结合、纵横交错、同步进行, 不必专门安排时间段进行专题复习。

现在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 是为高校选拔科研人才的作用, 以借此推动中学教材与教学的深层次革新。把新课程理念更深层次地体现在试卷上, 考察学生的学科素质, 拒绝简单再现知识的题目。纵观高考历史试题, 不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各地的地方试卷, 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 都是无题不材料。面对高考历史试题材料化现象,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若不进行充分的史料教学, 学生就很难形成对材料的处理能力,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解答。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形成, 一方面学生自身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在历史复习教学中, 教师必须通过史料教学, 通过对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训练, 培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浩瀚如海的史料, 如何选择, 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 立足于课本, 以教材为依托。最有效的史料教学, 是以教材的知识为依托而进行的, 脱离教材的知识背景去单纯分析史料是不可取的, 必须与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 (2) 史料的选择要精不要多, 要有典型性。历史材料汗牛充栋, 选择历史材料要立足于基础知识, 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来选取, 选择最有效、最恰当、最能说明问题、最切合教材内容的材料。 (3) 史料的选择要注重史料的多样性。多样性一是史料的类型, 在复习教学中适量选择文字、图表、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史料, 既能让学生掌握处理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 也能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类型史料间的关系。多样性也指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把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立场的史料选择出来, 培养学生多角度或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史料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选作教学的史料,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等水平, 不能选择离奇偏难的, 也没有必要选择过于简单的史料。 (5) 可选择历史试题做史料练习。以《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准, 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考试题, 组织学生当作史料练习, 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 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境的能力。

不论哪一类型的史料, 对历史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 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 必须讲究史料教学的策略。 (1) 史料教学的基础是基本历史知识, 基础知识是史料教学的依托。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教材的深化、概念的领悟, 还有知识视野都决定着史料教学的效果, 史料教学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充实的基础知识复习教学。 (2) 知识教学与史料教学要相互配合, 同步进行。高考无题不材料, 如果课堂只有知识教学而没有材料教学, 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 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历史试题考的知识, 好多是老师讲不到的, 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独立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 需要在史料教学中培养。 (3) 对史料要逐句过关, 讲清细节。复习教学中选取的材料, 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 逐句过关, 教师要多花些时间给予讲解, 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 (4) 要精心设问, 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 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发其积极思考, 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景纵深推进, 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5) 史料教学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比如,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做到论从史出。

3.地理专题式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初探

2004年至今,从最初的知识讲座到校本课程再到地理课堂,笔者一直在尝试地理专题式教学。

2004年地理会考以后,离学期结束还有近40天的时间,学校要求继续开设地理课,领导希望在摆脱“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情况下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是一次机遇,我们可以不再拘泥于课本和大纲,尽情展现地理教师的风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没有教材可依,没有教法可循,学生刚摆脱了考试的束缚,要想让他们专心,积极参与,很不容易。因此,上课选用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地理专题式教学便应运而生了。

2007 年,校第四轮校本课程启动,笔者开设了《全球环境问题》。自此每年都参与校本开发,地理专题式教学得到了新的延伸。其实,在现在的地理新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本身就是一个一个的专题,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即使教材不是一个一个的专题,每一节课笔者也尽量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笔者把那节教材分为四课时,其中第二课时“主要铁路干线”就提取了教材中的一个专题,感觉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选用什么专题?这是专题式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题目的选择不能太大,那样一节课下来,犹如云里雾里,什么也说不清楚。比如,“环境保护”这个题目就很大,它的范围很广,包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保护的前景等等,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选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不一样了,它仅仅选择了环境保护的一个层面,内容定位非常明确。第二,题目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没有兴趣,注意力难以持久,课堂难以控制,即使学生自律性很强,课堂纪律很好,那也如同一潭死水,“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三,题目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或其他的同学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如全球环境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也会比较关心。

题目选好了之后,要围绕题目搜集、选择材料。首先,选择的材料要浅显易懂,学术性不可太强。太难、学术性太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索然无味,进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口味,最好是他们有感触的事,要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这样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其次,应选择具体而典型的案例,比如在介绍现在的环境现状时,以“淮河污染”为例来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淮河流经淮安,事例就发生在身边,有的学生亲眼目睹过,深有感触,容易引起共鸣。虽然文字材料必不可少,但不能全是,那样会很单调,材料的形式越多越好。如笔者在搜集材料时,在网上找到了“恒雅杯”环保flash大赛的获奖作品,很感人,也很能说明问题,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只要有人性的人,看了以后都酸酸的”,这种材料可以起到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同时发挥了多媒体的最大功效,将声、像等画面动态的展现,效果很好。第三,材料的选择虽然要注重趣味性,但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主题,即材料的选择要紧扣主题。这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教学模式力主弘扬学生个性,处处、时时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主要是从旁辅导、点拨学生,专题式教学也不例外。资料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要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很好的设计,杜绝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张嘴说话。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要选择最适合你的专题的。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节课中,笔者选择了“问题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如在看完“恒雅杯”环保flash大赛一等奖作品《冬天来了》后,设置5个问题:(1)请简单复述这篇作品的故事情节。(2)作品中的树叶一直贯穿始终,它代表了什么?(3)作品中有哪些人性化的细节?(4)是人类的哪种活动影响了华南虎的繁衍?(5)你有什么感触?学生看完之后,很有感触,回答问题也比较到位、深刻。

除了课堂整体的组织形式,课堂的诸多环节也很重要。比如导入,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值得好好设计。比如,笔者在上“全球气候变化”时用电影《后天》导入,因为之前已经给学生看过,所以很能激起共鸣。在上“水资源”时用猜谜的形式导入,“它散步在小溪,睡觉在池塘,奔跑在江河,咆哮在海洋。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它是什么?自然导入水资源。再比如,创设情境,笔者觉得情境创设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包括各种图片、文字材料或视频。在上“水资源”时,笔者拍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浪费的照片,让他们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很有感触,有话说,参与就很积极。第二,学生自己创造情境,比如编剧本演故事等,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上完课,教师要对整节课进行反思。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反思整节课的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达到了,要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如果没有达到,要反思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是问题设计不合理?是没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是课堂组织管理有问题?还是……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所在,以便下次改进。

在进行地理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在思考着,觉得地理课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地理知识,而是学习地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地理意识观(空间意识、全球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等等),教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素描教学专题讲座 篇四

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李汇洋(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今天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初中美术素描课程的意义,重点而深入研究素描课程的知识传授,素描课程技法学习和欣赏教学,素描要解决的问题,学习重点,素描的工具、绘画技法等,初中学生能够运用素描这样的基本绘画造型手段,抒发自己的感受,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素描学习活动具有思辨性强,工具相对简单,严谨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方法运用适当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古今中外,素描绘画的历史悠久、流传最广,技法娴熟的素描作品也很受学生的喜爱。开展初中美术课素描教学将更加能突出新课标所描述的学科性质,即: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初中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学校美术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它对社会各行各业等都有极大的好处,对于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挖掘人的创造潜力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地方与地方之间教育资源还存在着差异,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结构,片面追求所谓的高升学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被重视,美术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利用,往往放在了可有可无、从属陪衬的地位。面对这样的现实,除有关部门切实抓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外,美术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上也要积极进行改革和提升,努力探索美术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升素质教育的实质水平而努力。

一、课标精神与素描教学的意义

在美术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它的价值体现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新需要。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按照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学段:小学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初中1-3年级为第四学段。对于每个学段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有着与之相适应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建议以及评价要点的详尽说明。它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指南和纲领,是我们实施美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且以学习活动方式来进一步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目的在于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在第四学段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课程标准对于此阶段学习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即评析要点有以下明确的描述。总目标: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分目标:

1.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2.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画、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造型表现活动。3.评价要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手段;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素描

当今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美术思潮和各种艺术流派,我们都有所见,各种实验艺术、先锋探索都来到我们的面前,同时各种艺术思考也在发生着碰撞。对于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对素描含义的理解也各有所见,但作为绘画艺术来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念在美术界还是能够达到普遍共识的。在各个高等美术专业的基础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并作为各种造型艺术基础的依然是素描。“素描”这一概念是源于西方绘画范畴的产物,是指绘画中的单色画,是运用点、线、面、明暗艺术处理形体结构的最基本的绘画。它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门科学。

还是在欧洲14、15世纪时期,美术创作多以壁画为主,造型富有装饰时,以线描绘形体为主,人物和背景往往脱节,到了16世纪意大利有了美术学院以后,就出现了正式的课堂素描美术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裴尔以及后来的提香,他们的作品解剖准确,有时甚至是相当准确,源于他们对解剖的研究,人物结构关系非常好,到了17世纪素描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比如荷兰画家伦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等一些著名肖像画家们,他们都能够根据人物的具体特点进行艺术创作,造型、比例结构准确,尤其画面与环境关系,刻画的浑然一体,画面统一和谐,真实感人。画面人物与环境空间的处理,尤其光的运用已成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17世纪的素描已经摆脱了14、15世纪的装饰效果,形体的光色之中尚有线的因素存在,人和背景的关系也更加统一和谐。从画面上看造型因素,这一时期的素描和我们现在的素描有许多共同之处,已经很成熟了。绘画艺术进入19世纪,由于光学,色彩学的产生和透视、解剖学的发展,这时期产生的印象派的素描具有色彩感,并加强了画面的外光虚实的关系。

古典画大师安格尔: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力——这是素描的主要因素,它和造型是不可分割的。

画素描决不单纯是打轮廓,素描不仅是由线条组成的。素描——它还具有表现力,有内在的形,有画的全局,是艺术的雏形。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梵高:素描就是一种黑白色彩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叫素描。我们都知道一般意义上说的素描,就是指一切单色的绘画;我们美术教学上的素描,也是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绘画习惯的训练过程。

(一)素描工具和媒材:

笔:素描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和色调来画出物象明暗立体的单色绘画,就被称为素描。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一般用作学生提高造型能力的基本功练习,或作为创作前的局部草稿练习、或作为创作素材的搜集的方法等。但同时素描也是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它可以独立成为一种美术作品样式。素描纸:一般用学校学习之用的东西都是白颜色的铅画纸。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类的纸材,例如:白板纸,牛皮纸,宣纸,包装纸等等,一切可以用于绘画的相对平面媒材,都可以用来画素描。

美术是表现事物和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手段。美术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进行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艺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最主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掌握艺术造型的方法,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结构关系,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等等。那么素描就是解决这些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在艺术造型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全证明,所以,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二)素描名称和内容

谈到素描,素描最重要研究的是形体与明暗的问题。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素描:

1.调子素描(也叫光影素描)

调子素描一般是指全因素素描,所研究的是素描中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表现手法。即培养基本的观察方法和基本的表现方法。同时也可以作为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造型训练、结构研究、审美创新方面的培养和练习。它研究的是造型,质感,量感以及色调,结构,空间的问题。因此,全因素素描是开展其他绘画学习的基础和铺垫。全因素素描可以说是更多的培养画者的对事物的基本感知、观察、研究、分析、理解能力,也是学习色彩和艺术创作的基础。2.创意素描

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的将绘画,尤其是古典绘画的基础素描(法国传统)或苏派素描(契斯恰科夫的体系)用于工艺专业的教学基础课程,强调练就过硬的本领,表现出对象的三度空间、质感、量感,将对象的存在状态,以及主观感受清晰的表现出来;并且把训练绘画的一整套的素描教学原则照搬到工艺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之中,结果遏制了工艺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结构的观察力。

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大体形成现今基础素描的一种雏形。素描和设计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就用素描的形式描绘了他的设计——飞行器。同时这个设计图又是一副很具典型意义的创意素描。设计素描则相对年轻,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课程以及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拟定的《设计素描基础教学大纲》。引入我国也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才真正大面积的开始深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

设计素描有别于传统方素描的造型基础素描,主要研究客观对象的内在构成关系与外观形式的整合感,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并将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视觉造型语言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体现了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创意素描(设计素描)应用极为广泛,包括工业产品造型、平面设计、环境艺术以及服装设计、染织设计、书籍装帧商业广告包装、装潢装饰工艺电脑美术摄影雕塑和建筑等领域。3.结构素描

结构素描,顾名思义,就是把物体的结构画出来单色画。结构素描是以线条的虚实轻重来表现物体的形、转折、空间、体积关系(以线条为主);明暗素描是以黑、白、灰三个色调来表现物体的形体、空间及体积关系(以色彩为主)。结构素描原本是研究物体本身内在结构、穿插组合关系的一种造型训练方式。研究内部结构与外部特征之间的整合规律,研究形体结构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为了达到分析、理解和表现结构的目的,在排除了表面的质感、固有色、光影效果的同时,侧重于比例尺度、物体结构、形体组合、空间关系等的分析和研究。以前大多是设计专业绘制设计草图之用,而后经过人们的实践,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素描,了解物体结构的训练方法用于课堂练习,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所以就把它推广开来。4.精细素描(超写实素描)精细素描又叫超写实素描、逼真素描,是一种追求以描绘表现客观对象逼真、精细效果为目的的视觉传达语言。这种素描对描绘对象的形体、质感、肌理均能极为细腻地表达和刻画。是一种把对物体仅一般性描述的素描推向极致的一种素描形式。从画面直观到的感觉是一种非常逼真的视觉效果,由于这样细腻的刻画,在画面上没有普通素描中常见的线、线的组合或线的排列等等。

它特别注意物体的细节、质感和微观的表现,绘画过程中可以借助放大镜、圆规的工具也便于更加深入的观察和表现。精细素描的作业可以是对象的整体写生也可以是局部特写。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流行的一种绘画,是一种把照片或印刷品放大并绘制在画布上的艺术。他们主张放弃主观和绘画性,像一个画匠一样,一丝不苟地、绝对地、机械地还原照片或印刷品。超写实主义也叫照相写实主义。

如今超写实绘画已是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一门课程。的确,超写实的作品确实会令我们赞叹。由于它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得特别充分,在肖像画中,一根毛发,一个毛孔,一个虹膜上的斑纹,一丝皱纹上渗出的汗水都会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亦真亦幻,即使是照片,有时也未必能描绘出这样的真实。

三、素描的目的

(一)学习素描的目的

前面我们介绍了学习素描的意义要求,以及素描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内容,那我们学习素描的目的是什么呢?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掌握知识,增长本领的重要途径。一般说的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美术教学中的观察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物体、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美术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

这个观察即“艺术观察”。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首先,这种艺术形式就具有吸引力,能够引发观察者的兴趣。然后,美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具有反复观察和揣摩的魅力。真正的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也必须反复观察,其中有许多观察方法,如顺序观察、比较观察、整体观察、情感观察等等。在多次观察中,我们的观察能力自然就增强了。事实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美术作品吸引观众反复观察,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帮助观众领略美术作品的真正魅力。2.造型能力 素描造型能力一般所指的是人们在平面的物质(如:纸张,墙壁等)上表现和刻画形象的能力,在任何绘画形式中都体现这一能力。所以,素描造型能力是绘画艺术的基础。素描造型有四个方面:(1)追求对所描绘物体对象的认识、理解。

(2)能够准确塑造对象即在平面上把握形象特点,表现空间的形、体,把自然形象塑造为艺术形象。

(3)较为主动地控制画面,创造出个性化艺术形象。

(4)再现对象,并能够完美地把现实对象植入画面后与画面其他因素构成创作者的意图、情感思想。使之在视觉上得到共鸣。

(5)对绘画艺术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有较好的艺术理论修养。解决好以上几点,素描造型手段才能逐渐走向成熟。3.想象能力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

爱因斯坦曾言“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能够在头脑中做相对论实验,这是想象力。

迪斯尼的动画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思出栩栩如生的动画形象,这也是想象力。哈利波特的作者在东方鼻血小说之前要在头脑中虚构并未发生的故事情节,这也是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在头脑中模拟事物的形象、模拟事情的发展,或者说在头脑中做实验。这种在头脑中模拟事物形象、模拟事情发生,以及在头脑中做实验的能力,就是我们称之为想象力。

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达芬奇画蛋、阿基米德巧解王冠之谜和用镜子智退敌人,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许多发明家的故事,从中就可以体会到创新不是空穴来风,而需要广泛的文化积累,它是智慧的火花。要创新就必须学好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只有注重日常的积累才能为将来创新作好准备。在日常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创新活动。4.创作能力

创造能力在绘画上的表现,就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加上自己对自然、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重新组织构成来完成的创作能力。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想象和构思的基础上,加以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娴熟的技能表现手段,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5.构图能力

美术创作与欣赏离不开构图,构图也是美术教学不能缺少的内容。素描是基础,那就在基础阶段培养绘画习惯开始,注重构图就象注重第一感觉一样。绘画构图指的是创作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对自己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安排,形成形象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形象空间之间的特定的结构、形式,简言之,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包含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总和。

在各种造型艺术中,构图称呼有别,例如绘画的“构图”,中国画中“留白”,设计的“构成”,建设的“法式”与“布局”,摄影的“取景”,书法的“间架”与“布白”等均指构图,同一个含义。构图概念其内涵丰富,我们要特别在学生学习阶段强调这样几点:(1)空间位置的确定(2)体量大小的确定

(3)各部分之间、主客体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4)艺术形象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5)运用的形式美原则

构图要反映了画者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性,它不仅反映是画画的人格力量和艺术水准,也是艺术作品思想内涵和形式美之直观反映。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中构图分析一定要强调,为今后各种方式的美术创作和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二)怎么教?

我们的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我认为:美术教育应该把创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成为美术教学的最重要的工作。这样做才符合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精神。那么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课程,要依据中学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面对全体学生实现课程标准所指定的课程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为他们种下创造的种子,成为具有的基础。初中的素描教学课程,要在研究课本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于课时,课的前后顺序加以适当的调整,将每一册适当地调整为几大单元,加以整合,一来使单课学习的内容有所连贯,便于深入学习和在后面的课中将前面所学知识加以应用,二来可以节约时间便于学生向更高的领域驾驭追求。使得一些活动得以开展。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

绘画离不开生活,特别是青少年学习阶段,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积累,留意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用审美的眼光,去鉴别去赏析。“百闻不如一见”。在美术教育中提出的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专心地去看,用心的去看。联想周边生活中的人、事、物,结合老师的讲授,亲自到生活中去体验,在其内心感触会更深更大更远。由此表述出的情感才会更真实感人。久而久之,学生会从这些体验中尝到创作的乐趣。这种乐趣又会对学生们保持长久的创作状态,起到非常巨大的促进保障作用。

可以采用活动的方式,将课堂刻板的学习转变为集体活动的形式,好好设计,开动脑筋,严格组织,共同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情境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就能吸引学生迈进美术创作的门槛,就有机会激活学生的创作源头。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自觉地观察生活,主动地多画速写,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就会积累的更多。在这个时候,我们所学习的素描就会发挥作用,会帮助我们的学生,提高绘画的表现力和水平。2.学习借鉴,启发构思,大胆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向大自然学习之外,我们还要提供给孩子们必要的资料信息,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们。可疑直接将大师的作品拿来临摹借鉴,学习大师的优秀技法和表现手段,临摹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如同中国画的学习临摹一样。带领学生们好好欣赏名画的成功原因,提高学生的眼力。同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学大师画大师改大师等活泼不受条条框框限制活动,可以个人,可以集体,可以全班一块去共同完成等形式,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临摹要有目的。摹本应选择印刷质量出色的优秀作品或素描原作,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观察学习。临摹作品时并不是像照相或复印机,不是完整地摹写临品,不是复制,而是要去理解某个人是如何画出一张画的。这个“如何”很重要。确立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需要借鉴临品的哪些优点和经验,可整体地也可局部地临摹,侧重形体、空间、深入、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学习。教师要建议学生作一个“积极的”的临摹者,就是说,一旦你发现有改进原作某处的可能,你便要去改进它。这种处理方法促使学生深思熟虑地去工作,消除了冷漠地复制原作的倾向。临摹的过程,不仅能培养眼和手的灵巧,而且也能提高创作才能。

3.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增强学生绘画的自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整体素质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这是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可以采用多元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互动交流评价、作业评价、优秀创作、最佳创意、表彰优秀作品、绘画作品展览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如此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鼓励每位学生看到别人之长处,也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在评价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交流和沟通,使得在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上得到提高。4.学会欣赏作品,提高综合素养,提升艺术品位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大地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了学生们学习生活。给素质教育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我们在课上,利用多种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中外优秀作品,从形、色、势、意等方面汲取精华供间接学习借鉴。认识艺术的多元性,更加包容的接纳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了解世界美术发展,更加宏观的看待世界。在课外,设置美术优秀作品专栏,主题展览,个人观光旅游见闻,学校艺术节等形式,使学生将自己的日常生活都能融入在艺术氛围中,长期坚持下去,会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一个人绝不是靠说教能够使其成熟和具有发张潜力。而取决于环境,特别是在初中阶段。

四、素描教学策略与方法

1.写生学习

在绘画艺术中,整个素描过程是“观察”与“表现”的过程。其中观察是首要的,观察决定如何去表现,是基础的基础。所谓“观察”它不同于一般人所说的“看见”,观察的过程是积极能动的探索过程,它包含着画者对客观对象的感受、理解、探索,最终到表现过程。可以说“一切认识活动和创造能力都是由观察开始的”,素描也是如此。2.临摹借鉴

通过临摹经典作品,可以直接学习大师的构图、明暗处理、绘画技巧,理解大师的艺术构思。还可以在临摹的同时摆一组与临摹物相同或相似的静物等,把两者进行对照,在教师的引领下观察分析他人是如何把握、处理形的大轮廓以及形的微妙变化的,哪些形是可以概括而哪些形是特征形,不能忽视。同时也从用笔、技法、线面转折关系,明暗处理技巧等方面综合学习。把摹本同实物对照参考,在比较分析中临摹,在借鉴中学习,这种做法更加直观。这也是培养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3.创作体验

以命题的方式,设计组织活动,认真规划绘画细节,团体活动组织实施。增进团队意识的建立。对应用和拓展,创作创新都会有所启发和借鉴作用。从不同角度设计命题,创意画,联想画,表现画等等都可以加深对素描的认识,特别是能够教学和实践结合。

5.颜色教学专题 篇五

有一次学习关于颜色的单词,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blue 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green,green是绿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 ,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purple ,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black是黑色;对着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秋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

6.快乐识字教学专题小结 篇六

一、关于快乐识字课堂的认识

“快乐教学”这个名称虽然近十年来才有,但快乐教学的思想却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在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探索始终不断。

国外许多有见识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提出:快乐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意,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倦,这是符合心理科学的。而教育与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能使人体验到的是一种学习的快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同时期的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充分感到快乐。”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则主张:“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

二、快乐识字课堂的操作策略

(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路人,应当用快乐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效应,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课中乐正浓,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

1、善用“课引子”诱乐

学生对整堂课是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开场白。“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颖、独特、诱人的“课引子”能激起学生探新觅胜的乐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预设的情境中去。有了昂扬亢奋的学习动机,快乐的教学气氛就会悄然形成。

如在教学《操场上》一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出示学生课间在操场上那热闹的场景,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跳高,有的在拍皮球„„上课开始,我神秘地说:“今天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随即打开了图片,操场上那热闹的情景此时又再现了,教室里充满了学生快乐的叫声,这时我微笑着说:“那你们想不想把刚才自己所做的活动和我们的生字宝宝交上朋友。”“想!”那回答真是有力,接下来的识字热情自然不言而喻。

这样,利用一段拍自学生课间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景作为“课引子”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菜园里》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菜园图,创设一种卡车开进菜园的情境,教室里摆放着各种蔬菜卡片和相应的词卡,让学生认一认词卡。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这些让儿童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汉字世界,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字的来源,体验到身边处处有字词,对字词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学生识字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自主识字意识。

2、常搭“大舞台”激乐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形象性、趣味性,设疑问答,求异促辨,启迪激乐,努力搭设宽松、和谐、融洽、快乐的识字舞台,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识字。如:游戏识字、谜语竞猜、即兴表演、巧编故事、环境布置等,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等多种综合活动中快乐而又主动地识字并运用。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而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识十多个字,可谓任务繁重。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搭建一个快乐学习的舞台,让学生愉快识字,就能产生巨大的兴趣,否则,不多一会儿,便会厌倦,便会走神。

如教学“灭”字时,我给学生做了个小实验,在一个小铁盒里点燃纸,待火势到适当程度,用一块合适的小板子盖住小铁盒,稍后拿开板子。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种种变化,讲述一些有关火的知识,尤其是一些灭火的知识。最后总结:用一块板子“一”把“火”盖住,可以“灭火”,学生就学会了“灭”字。

3、巧垫“铺路石”延乐

在课堂的尾声,教师适当地“投石铺路”,可促使学生的回味与向往,延续其学习的乐趣。

如:学完了《菜园里》一课后,我问学生,今天我们认识了9种蔬菜,它们是茄子、辣椒„„接着,把课前制作的图文结合的卡片贴在教室一角的菜园中,然后又声情并茂地说:“课后同学们可以随爸爸妈妈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将新认识的蔬菜用彩笔画下来,写上名称,制成卡片,贴在教室的菜园中,让我们一起享受识字的快乐。”读词语,找生字,在巧妙地运用了识字期待这一方法后,不仅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快乐中对字词有了积累。

(二)构建快乐的教学方式

乐是学习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动力;乐是学习的良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进程。心理学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习起来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高涨、轻松、愉快,就容易“活”,“活”则有趣,效果也就好。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实际,用“变”、“放”的手段,构建快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快乐地识字。

1、变

(1)变换授课方法

要让学生快乐地识字,就要依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汉字自身固有的特点,采取儿童喜闻乐见,愿意主动参与的积极投入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儿童主动识字和自主识字的境界,经常变换授课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比如,在识字念儿歌时播放清新、富有朝气的少儿歌曲予以渲染烘托;让学生聆听富有韵味的有关乐曲,在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识字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声、光、像的综合效果营造一种识字的情景,让学生极其自然地主动进入识字活动中;根据不同内容让学生有目的地做、玩、唱、说等。以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参与、手脑并用,认识新的字词。

例如:日是个调皮的孩子,它活泼可爱又好玩,你瞧,它手里拿的一根小棒棒也不安分,一会儿把小棒藏进肚子里(目),张开眼睛到处瞧,一会儿把小棒踩在了脚底下,变成了一个(旦),还伸了个懒腰,叫天亮了,一会儿把小棒变顶小帽子戴在了头顶上(白),说是摘朵白云当帽子。又如教学“声”:一个大力士用力把尾巴的巴的竖弯勾拉直,弄成一个撇。然后自己跑到了变形“巴”的上面,他看着这个尾巴,再也不让他朝右边弯去。大力士在上面发出各种声音,庆祝自己的胜利。

又如区分“玩”和“完”。国王的二儿子最喜欢玩了,他玩的时候从来不戴帽子,因为神仙曾经告诉过他,只要他戴上帽子尤其是“宝盖帽”,他就完了,他就要独立生活,就不再是国王的儿子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把“玩”叫做玩耍的玩,把“完”叫做完了、完成的完。(2)变动课堂形式

要构建快乐的识字教学方式,可以变动课堂形式,可以将识字教学搬到大自然中去,移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纵情欢乐时学会生字。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例如:我带着孩子们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不小;诸如“森达”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奥妙”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啊!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2、放

(1)放胆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快乐地思维。要使学生不被范围和方向所限制,不受结果和标准的制约,不拘于传统形式,不墨守成规陋习,让学生随心所欲,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多结果地去灵活思考,去占有无限拓展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快乐而大胆的思维中识字。如,课堂上学习生字,我经常问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有时编儿歌,有时讲故事,有时把头脑中的画面描述出来,一个个兴致勃勃。有一次,学“沿”字,有个学生就编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走了很长的路,他口渴了,很想喝水。他就在周围找来找去,找到一口井,他站在井边,往井里一看有水,他很高兴,心想:可有水喝了。还有的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描绘了出来:“沿”字的“几”是井边上的轱辘,“口”是一口井,“氵”是井里有水。又如:低年级的儿童擅长形象记忆,学生联系一些具体的直观形象有助于识记字形。如识“夏”字,学生联想到百叶窗等。通过让学生在联想的情境中识字,既有效地认识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在编故事、编儿歌或描述画面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2)放飞想象 要让学生多积累知识,要多看,多听,多讲,多感受,所谓见多识广,积累越多,想象空间就越广。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具体感,让他们的想象进入无限的空间。最后要鼓励学生追求新奇感,想象越“怪”,识字的方式就越多。(3)放纵创造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是最成功的创造。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模式,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和欲望,使其体会创造的乐趣。

(三)开展快乐的识字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有趣的识字活动,让生字多次复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践中,我经常进行以下操作:

(1)火车旅行:这种游戏分小组进行。随着孩子们发出“呜----喀嚓、喀嚓”的声音,教师出示一个生字,让一组学生按顺序拼读音节、分析字形。哪个学生读音错了,或字形分析不正确,这列火车就不能开下去,发令停下来,修理好后才能继续往下开。

(2)猜字谜。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把一些生字编成字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如“三横三竖三撇三捺(森),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等。(3)编字诀或儿歌。刚开始的时候,我先编一些帮助学生识记,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编一编。如“一撇一捺要分家,两笔写成八八八。”“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下面一个秃宝盖,‘几’字一加光明到。(亮)”(4)贴树皮: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干上写着拼音,请学生把写有生字的小卡片贴上去。

(5)智力大冲浪: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太阳+月亮=?(明)、草—草头=?(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

三、构建快乐识字课堂所取得的成效

1、快乐识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效

学生在快乐的课堂里识字,能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成效。对此,笔者曾做过一个教学比较实验。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文时,我在两个班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一班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读课文,学学生字。二班用了快乐的教学情境识字法。先让学生感受课文,亲近文本,边学课文边随课文情节出现生字:爷爷和爸爸一样,都有父字头;一棵小树的“棵”和木有关,所以有木字旁;什么时候觉得暖和?太阳出来就觉得很暖和,因此“暖”有个日字旁;出示一把小雨伞让学生和“伞”字作比较,学生观察得出“伞”的人字头就像小雨伞的伞面,下半部分就像小雨伞的骨架,对“伞”印象就深刻了。还奇思妙想得出:以前我们学过三点水,这三点水受冷了,便冻成了两点水,所以“冷”是两点水;这三点水太热了,热出汗了,就成了四点水,所以“热”是四点底。一节课后,对学生进行测试,一班的学生识字正确率为81.5%,而二班的正确率达到了96.5%,学习成效显而易见。

2、快乐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识字教学的规律,构建快乐的识字课堂,使识字更加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我还在班级中经常开展识字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分享收获的喜悦,并鼓励学生把收集到的识字材料制成《识字小手册》,并配上漂亮的封面,定期在班内展示、传阅,提高识字的巩固率,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促使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事半功倍地收到识字教学的效果。

7.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教学初探 篇七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三篇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从专题教学上考虑,《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类,《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类。因此,将《囚绿记》抽出来,另与其他托物言志类散文组成专题进行教学,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进行专题组构上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自己的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阅读此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文中描摹的几幅风景像展板一样,孤立地为读者奉献出几张旖旎风光,还是这一片片风景中“埋藏”着一条连续的“情脉”,“潜伏”着万千情思?毫无疑问是后者。然而对学生来说,解读一幅图景感悟作者情思都很难,把握多幅图景中寄寓的情思就更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教师在分析此类散文时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单摆浮搁”地一幅一幅解读、赏析,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于散文整体的“情脉”。故此,笔者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教给学生解读这类散文的一些方法。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教学《荷塘月色》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两段的赏析上。因为这两段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段落,修辞、写景角度、写景手法等等,有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就直接简化为对这两段的赏析上。如此阅读,缺乏文本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文中的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于是,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下了优美的写景段落,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仅停留在作者借景传达出对“荷塘”和“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整合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表达情感上均是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篇有个共同的特点—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等三幅图景,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来展现自己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它们代表着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类散文中景与情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可谓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类。荷塘散步,朱自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他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不宁静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平复,“荷香月色图”就显示出作者暂时摆脱了白天的不自由后获得了片刻宁静的心里感受。然而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了不宁静的现实,但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说笑打闹。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江南采莲图”传达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又重新拉回了不宁静。荷塘抬抬脚还可以去,且能让自己从不宁静中暂时抽出身,而欢乐热闹的六朝时代却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图景。其实,作者借之表达的也是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追寻自由而不得的他此时的灵魂是痛苦的,这份痛苦恰借《西洲曲》中的“采莲图”传达给了读者。总之,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出了情感的起伏波动,真可谓是“景异情移”。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类。五幅秋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之意,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即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郁达夫对故都的喜爱与眷恋,他的感伤与落寞,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想,会看出作者的情感非但不移,反而是借一幅幅秋景图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

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后,可再提供几篇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试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8.关注阅卷反馈 开展专题教学 篇八

一、关注阅卷反馈

浙江省自2009年开始新课改高考,至今已有6年。纵观这6年高考英语卷的书面表达试题,难度系数一直维持在0.40左右,远低于高考英语卷的总体难度系数。这固然与写作本身难度较大有关,但从这几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的阅卷反馈情况来看,考生在书面表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一线教师关注。

(一)思维能力不足

这6年的高考英语浙江卷书面表达试题在体现“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命题原则的同时,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开放性渐增(见表1)。此特点体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的“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考英语浙江卷书面表达试题的开放比例从2009年的1/3提高到2014年的几乎全开放,考生虽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同时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开放性越来越大的书面表达试题面前,很多考生,即使语言功底不错,也明显暴露出了思维能力上的不足。以2012年书面表达题为例,该题要求考生对一句名言佳句“Your future depends on many things, but mostly on you”进行解读,谈“你的看法”,并提供“说明理由的事例”。从命题要求看,考生可以认同或不认同该观点,应该都有话可说。但要写好这篇短文,考生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名言进行正确科学的解读,并能辅以较典型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从当年的阅卷情况来看,好多考生要么只谈看法,没有事例支撑,要么有事例,但寥寥几笔,苍白无力,或者事例不够典型,不足以说明看法,从而导致失分。此现象无疑说明考生在书面表达中思维能力存在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二)情感体验缺失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近几年浙江卷书面表达试题的话题都是从考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综合能力出发,从考生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出发,与他们的学校生活、人际关系、日常活动等有关,话题的真实性较强,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是他们熟悉的话题,他们应该有话可说、有情可叙、有理可表。但是,由于试题的开放性较大,这种贴近生活的情感体验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从记忆中快速捕捉和表达。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情感体验是否丰富成了书面表达的一个关键。以2013年书面表达题为例,该题要求考生以“One thing Im proud of”为题,记述一件自己认为得意的事情。在与该年书面表达阅卷老师的交流中发现,考生的文章无法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考生描述的故事让阅卷老师觉得“很假”“很一般”“大同小异”,出现了太多的“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第一次学会游泳”“第一次学会打乒乓球”。

“言为心声”,写作是一种受情绪与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没有情感参与,缺失情感体验的书面表达,是没有灵性的,也是不完美的。只有情感态度到位,作品才会有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力量。可见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仅停留在掌握语言和结构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带领学生寻找写作话题所隐含的情感线索,培养学生的情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衔接意识薄弱

从多年的阅卷反馈来看,很多考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只根据试题中的要点,将与要点内容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进行排列连接,而没有从语篇整体性的高度来认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会使用必要的词语连接,衔接意识薄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部分考生将母语的思维逻辑与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的书面表达中。他们在书面表达中仍习惯于汉语思维,写出来的文章很多是汉语直接翻译的结果,简单地套用中文句法,句际、句内用标点符号而非衔接词连接,导致文章松散凌乱。缺乏了衔接词的合理运用使得书面表达的语篇整体性较弱。另一方面是考生衔接词词汇量匮乏。部分考生有一定的衔接意识,但他们选择使用的衔接词单一,甚至出现乱用、错用的现象,严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在衔接词选择方面,他们倾向于使用一些简单的表排列、因果、转折等关系的衔接词,如and, so, but, however等,结果导致衔接用词单调、枯燥,句型重复、少变,文章生硬、乏味。

二、开展专题教学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英语写作专题教学。写作专题教学打破学生写作任务单独完成的传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专题教学活动分为写前、写中和写后三个板块。

(一)写前教学

写前教学是以输入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主要专题有往年题型特点分析课和高考佳作品鉴课。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近几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趋势,提升学生写作时的开放性意识。

以往年题型特点分析课为例,各学习小组在笔者的引导下,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要求,仔细分析近几年我省高考英语卷书面表达题的命题特点,进一步了解它的题型结构、提示形式以及命题走势。笔者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就前四年书面表达题的控制性表达与开放性表达的篇幅比例交流各自的看法,达成共识,再有针对性地向全班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对“控制性表达”的内容提示在逐年简化和减少?通过此类设问,让学生对书面表达的命题要求有较深层次的思考,能从命题者的角度来理性地领悟该题型的命题意图。

一堂往年题型特点分析课下来,学生看书面表达题的眼光已有所改变,对“开放性渐增”已然接受,普遍意识到“开放性的设置为不同英语水平的考生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从而有效区分考生的写作能力”[2],学生的开放性意识得到了强化。endprint

在高考佳作品鉴课上,笔者组织学生细读近几年高考英语卷书面表达得高分的佳作,找出其中的亮点,品味他们合理的结构、丰富的用词、地道的表达、扎实的语法和巧妙的衔接。引导学生分析和借鉴佳作中所使用的高级词汇、多种句式、复杂结构和有效连接词,让佳作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为日后表达时的参照物。

(二)写中教学

写中教学是以输出为方式的实践活动,主要专题有审题布局讨论课和连句成文实践课,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即时思维能力和语言衔接能力。

审题和布局是写作程序中的头两步。审题是指根据试题提示,先审文体,确定是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再审人称,决定表达时采用第几人称;然后审时态,根据内容的时代和背景,弄清用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其他时态来表达。布局是指在审题的基础上,根据内容要点,确定表达顺序,即先写什么,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同时明确整篇表达要分几个段落,对照每个要点,列出各段的表达提纲和内容层次,做到全部要点合理分布于各段落中。

在教学时,笔者当场出题,要求各学习小组在细读题目后,先讨论和审定“文体、人称、动词时态和语态以及内容要点”四个项目,然后笔者通过使用疑问词who, what, where, how和why,以提问的方式来指导和帮助各小组确立行文结构、要点安排、表达顺序和内容提要,构筑表达思路,完成表达布局。师生互动后,笔者再要求各小组以书面形式列出提纲,安排段落,落实每段内容,初步确定句型,物色漂亮词语。完成后小组间相互交换学习,找出对方提纲中的亮点,并对自己的提纲进行补充和修改。这样的师生交流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连句成文实践课是指学生在完成书面表达遣词组句任务后,研究如何在语句间必要处加进有效的连接词语,使全篇语意连贯,逻辑合理,结构紧凑,语感流畅,达到更理想的表达效果。尤其是每段的段首句,它承载着上下文“起承转合”的功能,它的连接词使用是否恰当异常重要。在连句成文实践课中,笔者带领各学习小组逐句细读已初步完成的全篇表达,讨论句与句间存在的并列、转折、递进、因果关系,研讨表达列举、举例、时序、见解、解释、归纳时应选用的过渡词语。讨论后,笔者要求各小组在各自的书面表达材料中添加合适的连接词语,并派代表上台宣读和解释。笔者则在一旁及时点评,并鼓励学生除了熟练使用常见的衔接词however, therefore, in summary, of course, indeed, also, and then等以外,逐步过渡到难度较大的衔接词以提升文章的整体水平,如:the last but not least, by no means, thus, accordingly, on this account,additionally, eventually, otherwise, nevertheless, despite the fact that, in spite of, in contrast, certainly, obviously, in particular等。教学的最后阶段,笔者还不忘和学生一起总结衔接词的使用规律,如常用于第一段开头的词语和句型有:At present, Generally speaking,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 It is (quite) clear that ..., It is often said that ..., Recently等;常用于结尾段开头的词语和句型有:above all, accordingly, as a consequence/result, at last, consequently, in conclusion, in short, in summary, on the whole, therefore, to summarize等。

(三)写后教学

写后教学是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的交流活动,主要专题有典型错误纠改课和优秀习作交流课,目的是提升学生书面表达的质量和情感体验。

典型错误纠改课要纠改的是学生在书面表达中暴露出来的常见的有代表性错误。错误分两类:一类是因受母语影响,在词语的选用、句意的表达上完全按母语思维的习惯去选用,造成词不达意或出现中国式英语;另一类是因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语法掌握不好而在名词单复数、动词的时态语态、句子结构、从句的使用方面出现语法性错误。在教学前,笔者先批改所有学生的习作,然后按类摘录其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如:句子成分不全、用词不当、语法结构有误、句型混乱、中国式英语表达等,然后从中精选一部分错误,巧妙地把这些典型错误组合到一篇书面表达中。在教学时,笔者先呈现此篇“书面表达”,然后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批改,引导他们找出该篇表达在选词、组句上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纠改意见。笔者则根据各小组的纠改情况,既肯定学生已做的正确判断,又指出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这种以纠错为内容的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以后的书面表达中不重蹈他人的覆辙,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

优秀习作交流课是笔者组织各学习小组交流写作经验、丰富情感体验的阵地。笔者把平时批阅学生书面表达作业时发现的优秀习作收集起来,汇编成册,在专题课内作为交流材料发放给每个学生,组织各小组认真参读、学习和交流,从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同学的优秀作品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笔者在点评这些优秀作品时,要求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消化和吸收:一是内容方面,通过参阅作品中真实的丰富的典型事例,来唤醒自己记忆深处多彩的情感体验,为下次书面表达做好储备;二是语言方面,从贴切的用词、地道的句型、扎实的语法和合理的衔接四个角度来找自己作品与优秀作品间的差距,明确目标,努力提升表达能力。当然,优秀习作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书面表达,也可以是一段或数段相关的材料。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阅卷反馈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关注和研究。就阅卷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高三阶段开展目的明确的英语写作专题教学,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训练,最终达到提高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秋季开学小学校长讲话稿下一篇: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