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解读

2024-08-07

百家姓解读(精选6篇)

1.百家姓解读 篇一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初一:徐佳熠

2.百家姓解读 篇二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政治也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同时, 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促使许多思想学家从不同立场、角度对时政发表看法,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 纷纷网罗人才, 也为思想流派的繁荣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下文结合史实与历史教材, 对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高中历史教材中指出, 百家争鸣的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 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具有较大的发展, 由夏商周的青铜时代逐渐向注重农业的铁器时代演变。而且由于牛耕技术的运用和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意识的加强, 农业产品出现了剩余, 基本满足了人类温饱, 所以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 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对思想文化的深入追求。这就促使他们的思想文化不断发展, 成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基础。第二, 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 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地进行争霸战争, 统治者广言纳谏, 招揽思想理念先进的文人谋士, 这在客观上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三, 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推行有教无类思想, 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士族阶级的崛起更是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力条件, 拓宽了其传播渠道。

除此之外, 在历史研究领域还存在几种关于形成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第一就是口语传播的促进作用。在春秋时期, 纸质媒介还未出现, 竹简和帛作为当时文明记录的主要工具, 但是二者都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所以口头传播就作为记录文明的主要形式。余志鸿教授在其著作中将春秋时期的口语传播方式总结为:各流派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盛行、论辩群体的兴起以及讲演之风的开辟。多伦多学派的鼻祖英尼斯也曾在其著作《传播与偏向》中指出, 社会对文明的认知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明传播媒介的性质, 口语的丰富传播性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伟大而灵活的文明。这种理论同样适合于探析我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春秋时代的口语传播媒介对春秋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第二, 具有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传播链。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条由“士”作为主要角色的传播链。士族阶级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 建立了我国古代社会平等合作、相互依赖的传播链。

二、简要分析各流派思想的差异性

高中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中的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学派。其中各个学派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同的特点,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产生地的地域范围不同,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各地区文化风俗传统的差异性造成春秋思想中学科思想论证的特色。

儒家学说是政治学的突出典范。孔孟也都是怀有极大政治抱负的思想家, 孟子也曾提出, 平治天下, 舍我其谁的入仕言辞。但是在现实社会中, 其思想与行动不具有一致性。儒家学派崇尚礼、义、仁等, 儒家思想中主要强调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统治者要取信于民、爱惜民力, 还提出要对政治制度等进行逐步改良等。因此, 孔子对管仲的思想评价不高, 认为“管仲之器小哉”。但是, 孔子又对其不对自己的君主从一而终的行为进行辩护, 这就又体现出了孔子从政的现实主义思想。

道家学派又与儒家学派不同。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 由著名教育家老子创立, 庄子等继承发展。道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水平, 其思想以“道”作为研究世间万物的基础, 用“道”来解释自然、社会关系。黑格尔曾经指出, 孔子的学说只是单纯的智慧累积, 不具有哲学中的辩证思想。而老子的学说中则拥有浓厚的哲学思辩氛围, 其中的认识论、宇宙论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中是独一无二的。道家学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某方面对人类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 在后期发展过程中, 道家思想成为政治家的处事为官之道, 有效缓解了儒家思想中的独尊皇权思想, 体现了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法家学派在早期思想不成熟, 没有系统的指导思想, 这就造成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多为政客。其中法家代表人物中唯一没有进入政坛重要地位的韩非子也充分表现出了政客的形象。他认为儒家、墨家称颂古代先王的目的是借古讽今, 鼓励人民进行造反。在法家的后期发展过程中, 韩非子充分结合道家思想, 丰富了法家的理论基础, 但在其思想中仍然保留了浓厚的政客气息, 体现出了现代管理学的某些特征。除此之外, 还有兵家、阴阳家、农家等思想流派, 虽然这些学派的思想内容不相同, 但是在探讨问题方面却具有一致性。

三、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历史现实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以及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 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 各流派不同的治国方针, 满足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在文化方面, 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增加了平民接受知识教育的机会, 有利于人类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文明进步。

其次, 百家争鸣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部分思想经过历史的过滤与验证成为中华文明的精华, 例如, 儒家的德治, 道家的朴素辩证法, 墨家的兼爱、尚贤, 以及法家的以法治国等思想理念, 都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中教材对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 并且以文化地域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差异性, 最后简要概括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百家争鸣局面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历史的转型及中华文明的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根基。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本文简要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的差异性, 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以及历史现实意义。

3.百家姓教案 篇三

百家姓

第一节课:何为百家姓?

1、《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据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读起来顺口,易学好记。

2、《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3、“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宋朝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的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及其正妃孙氏、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姓。

4、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能使孩子们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

5、姓氏的前五种分类:

(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例如:熊、马、牛、龙、凤等等。、(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3)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4)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5)以山名、河名为姓氏。例如: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课堂提问:

1、有读过或知道《三字经》、《千字文》的同学吗?如果知道,能说说你们对他是怎么理解的,教会了你们什么道理,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2、同学们有读过百家姓吗?你们都知道都有哪些姓氏呢?

3、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赵钱孙李为什么排在前面呢?今天我们已经讲了一些原因,希望同学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回家问一下爸爸妈妈。

4、让同学们回家也自己学习一下百家姓及其百家姓有 哪些,这样也方便于在第六节课的比赛。

第二节课:姓氏的起源及分类。

1、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如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以姓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到伏羲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行使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由此,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2、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

3、姓氏的另几种分类:(1)以居住地的方位为姓氏。(2)以谥号为姓氏。(3)帝王赐姓姓氏。(4)少数名族汉改姓氏。

(5)容易读错的姓氏。例如:区(ou)、黑(he)、盖(ge)课堂提问:

1、请同学们回答一下昨日所提的那个思考题。

2、请同学们谈谈你认为母系氏族制度是怎样的一种制度呢?

3、请同学们想一想阶级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4、请同学们回到一下除什么族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

5、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能够说出几个呢?

第三节课:学习姓氏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1、教会孩子们读法,并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朗读。

2、赵:赵姓的祖先是伯益,伯益的十三世孙叫造父,他是周穆公的驾车大夫,因功被封在赵城,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城为姓。

3、赵姓小故事:赵匡胤黄袍加身

后周恭帝年幼,不懂得治国安邦,由宰相范质、王薄辅政,但军事大权却掌握在大奖赵匡胤手中。

公元960年,赵匡胤奉命去平定边疆战乱。大军走到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时,士兵们在赵匡胤亲信的煽动下情绪高涨,要拥立赵匡胤为帝。他们冲进赵匡胤的住处,把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并高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顺顺利利地当上了皇帝。其实这一切都是赵匡胤和亲信们事先策划好的。被拥立为皇帝的赵匡胤率军回朝,轻而易举地夺取了皇位,并改国号为宋。课堂提问:

1、请同学们回答一下昨日所提的问题?

2、听了这一故事,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吗?比如:赵姓的故事就不是一个,即赵姓的美丽传说故事关于瑶族赵姓的美丽传说故事。

第四节课

1、复习昨日所学内容。

2、学习新的姓氏: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3、教会孩子们读法,并在课堂上朗读。

4、张:张姓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相传,黄帝的第五个儿子青阳生下儿子挥。挥因为发明了弓箭,被封为“弓长”,专门负者管理弓箭制作,并因此被赐“张”姓。从此,挥的后代就以张为姓。

4、小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年轻时,有一次在一座桥上散步,遇见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并吆喝张良给他捡上来。

张良看老人白发苍苍,就到桥下把鞋捡了回来。谁知老人接过鞋后又扔了下去,张良只好把鞋再捡回来。当张良第三次把鞋底给老人时,老人又让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友恭恭敬敬第给老人穿上了鞋。

后来,老人送给张良一本书,就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刻苦钻研兵法,终于成了有名的军事家。课堂提问:

1、秦姓的故事也是非常多的,秦朝时的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始称秦始皇,同学们能说说他的一些事迹吗?

2、说一说其他姓氏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3、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的姓氏又有何特别意义呢?

第五节课

1、复习昨日所学内容。

2、学习新内容: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4、学习姓氏的读法及其一些小故事。

5、曹:曹姓是姬姓的后代。周文王的第十三子振铎被在曹地,建立曹国,后来曹国被宋国所灭,振铎的后代就以故国名为姓。

6、小故事:曹植七步成诗

曹操的儿子曹植非常有才华,深得曹操喜爱,哥哥曹丕十分记恨他。曹操死后,曹丕当上了魏王,他很担心曹植强自己的王位,总想找机会杀掉曹植。

有一次,曹丕找了个借口把曹植抓起来,并对他说过:“都说你出口成章,我限你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我就杀了你!”曹植思考了一下,没等走完七步,一首诗就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说,本是一母同胞同胞的亲兄弟,何必要互相残杀呢?曹丕听后,深感羞愧,只好放了曹植。课堂提问:

1、请同学背诵一下已经学过的24个姓氏。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姓氏的了解。

3、在曹操时期,国土被分为三大块,那么是那三个呢?

4、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兄弟姐妹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第六节:比赛(背诵姓氏)

第七节课

1、复习昨日所学内容。

2、学习新内容: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3、小故事:苏秦苦读

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把自己积存的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经常读到深夜。有时候,因为读得太累,苏秦 就趴在书架上睡着了,可是每次醒来,他都会为浪费时间而后悔。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瞌睡,苏秦想了一个办法,每当觉得困倦时,他就用坠子刺自己的大腿,用疼痛赶走困倦,有时把大腿扎得鲜血淋漓。

经过一番苦读,苏秦终于学有所成。后来,他受到了六国君主的重用,佩挂六国相印,成为有名的“纵横家”。课堂提问:

1、请同学回答一下上堂课所提的问题。

2、在同学们的周围是否有苏姓,那么他们有什么意义呢?

3、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在读书方面,如果是你,那你会怎么做呢?

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应该用什么态度?

第八节课

1、复习昨日所学内容。

2、学习新内容: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3、学习姓氏的读法并背诵。

4、鲁:鲁姓来自姬姓,先祖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旦。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在了鲁国,后来鲁国被楚国所灭,鲁国人从此以国名为姓氏。

4、小故事:巧匠鲁班

鲁班是古代工匠,也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

相传,有一年,鲁班建造一座大宫殿。这座宫殿要很多木材,鲁班天天带着徒弟们上山砍树,可使用斧头砍树非常慢,这让鲁班很着急。

有一次,鲁班坐在山坡上想办法,无意中抓了一半山上的野草,竟被草也划破了手。他摘下一片草叶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锋利的小细齿。突然,鲁班眼前一亮,急忙请帖将制作了带有细菌的铁片。鲁班和徒弟们用带有细齿的铁片伐树,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这种带细齿的铁片就是我们今天用的锯。课堂提问:

1、请同学们回答一下昨日所提问题。

2、复习前几日所学的姓氏,并请同学背诵一遍。

3、鲁姓名人除他们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吗?

4、听了这一故事,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还有哪些的人物也有这样的创举?

第九节课

1、复习昨日所学内容。

2、学习新姓氏: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3、教会孩子们读法。

4、廉:大廉的子孙为了纪念先祖,用祖先的名字“廉”字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称为廉氏。

5、小故事:廉颇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的文臣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这件事立了大功,被赵慧文王封为上卿。老将廉颇为此很不服气,逢人便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只不过动动口舌,凭什么官位在我之上?等我见到他,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这些话以后,尽量躲着廉颇,别人都以为他怕廉颇,蔺相如却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赵国文臣有我,武将有廉颇将军,如果我们不能团结一致,不是给秦国可乘之机吗? 这话后来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令他非常惭愧,他袒露上身,身背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认错,从此两人同心协力为赵国效力。课堂提问:

1、请同学回答一下昨日所提问题。

2、回顾前几日所学的内容,并请同学们自己来说一说。

3、从这一故事当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课后作业。

第十节课

1、复习昨日所学内容。

2、学习新内容: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3、教会孩子们读法及背诵。

4、毕:毕姓来源于姬姓,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把姬高封在了毕国,史称毕公高。他的后代便以封国名做了姓氏,称为毕氏。

5、小故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 最初的印刷是雕版印刷,就是要把印的内容雕在一块板上,然后再涂墨印刷。这种方法很麻烦,有时刻错了一个字,整块板都得废掉,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原料。宋朝的印刷工毕昇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单个字刻在方形的小胶泥快上,制成可以自由排版的活字。排版时,奖需要的活字蜜蜜地排在涂了松脂或蜡的铁板上,四周用铁框固定,然后用火在铁板下加热,使松脂或蜡熔化,把活字牢牢地粘在铁板上,接着就可以涂墨印刷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不仅节约了原料,还节省了印刷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课堂提问:

1、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上节课所提问题。

2、请同学背诵一下所学的姓氏。

3、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除了所学姓氏中人物的故事,还有哪些故事呢?例如:司马光砸缸、晏子使楚等等。

第十一节课

1、复习昨日所学内容。

2、学习新内容: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3、教会孩子们读法。

4、康:周武王灭商后,把幼弟姬叔封在康,丗称康叔。周公平定殷商武庚叛乱后,把原来商都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他,改称他为卫君,建立卫国,又称卫康叔,姬叔死后谥号“康”,他的后代有的以他的谥号或封底为氏,称康氏。

5、小故事:康有为变法

清朝末年,政府昏庸,国力薄弱,常被外国欺负。当时,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的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康有为再一次联合进步人士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慷慨激昂地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光绪帝深受感动,正式宣布变法。可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和袁世凯的出卖,变法之维持了百余天就是败了,光绪帝也被慈禧太后软禁起来,慈禧太后还下令逮捕所有参与变法的人,康有为不得不连夜逃走,他领导的变法也“夭折”了。课堂提问:

1、请同学回答一下上节课的问题。

2、请同学起来背诵一下姓氏,看看他们能不能背诵得出。

第十二节课

1、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我们所学的32个姓氏,看看同学们是否都知道这些姓氏。

2、针对所学内容,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对姓氏的了解。

3、让孩子们谈谈他们认为那一姓氏最好,说一下原因。

4.百家姓教案 篇四

1、通过认读活动,使幼儿了解《百家姓》,知道自己的姓是百家姓之一,并学习关注周围的事物。

2、让幼儿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史,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3、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百家姓挂图多幅,调查表,幼儿名单,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找自己的姓

A、老师介绍百家姓师:你叫什么名字,姓什么?

师:在这里有许多挂图,他们组合在一起就是《百家姓》,你们的姓就藏在这么多的字宝宝里面。小朋友自己找一找,你的姓在哪里?

B、幼儿自由认找,老师观察指导。

C、小结: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姓,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姓?(集体认读)。

二、找家人的姓

a、师:我们的调查表中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姓,小朋友也去找一找,他们又在哪里?

b、幼儿再次认找,老师观察指导。

c、你们找到了吗?集体认读。

d、你们发现的什么?

e、小结:我们发现,有些人的姓是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姓都能在《百家姓》中找到。这个《百家姓》是古代一位学者根据不同的姓而编写成的。人们发现他收集、编写地非常完整,所以这个《百家姓》被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流传至今,这个《百家姓》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是中国的文化宝贝,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三、统计小朋友的姓

a、这是一张大五班小朋友的名字,请两个小朋友相互合作,统计一下,他们班姓“王”“李”、“俞”……各多少人?并统计出什么姓的人最多?

b、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c、检查统计结果,并得出结论:什么姓最多。

反思:

《百家姓》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是极其宝贵的文化宝藏,源远流长。此活动,并不是让孩子们去研究,也不是让他们去背所有的姓,而是通过引导孩子们去关注我们周围的事物,让幼儿感觉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让他们用美好的心灵去关注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感悟他们。

活动中,我让孩子们从自己的姓名入手,通过找找自己的姓氏,发现《百家姓》的趣味,让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轻松地与传统文化碰撞、对话、生发情感,让复杂的《百家姓》变得简单明了。当孩子们第一次找到自己姓时的欣喜,第一次发现有很多人的姓是相同时的快乐,第一次统计出班级有多少姓时的满足,从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我感到孩子们获得了很多。

5.《百家姓》诵读总结 篇五

道口小学 xxx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文化瑰宝,是人生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诵读经典中培养学生的德行,教育引导他们如何学会做人,通过一年来《百家姓》的诵读训练,让我感受到学生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不管生活学习习惯的改变还是阅读能力的加强都有所改观,经典文化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泫润我们的心田,培养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

二年级开始我们进行了《百家姓》诵读,学生在《三字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知识,丰富自身的素养。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是其最重要环节,我们的大部分语文课时都是围绕识字教学展开的。扎实的识字教学能够优化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我们努力做到让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构字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主动识字。经典诵读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诵读我发现:

一.学生识字越来越多,语文素养逐步提高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我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识

字量明显提高,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不同形式的诵读(齐读、个人读、男女生对读、你追我赶读、变化节奏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大大锻炼了语感和口感。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诵读的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是就知识面的扩大。课本上的生字毕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课外阅读和我们正常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认识的生字越来越多,为阅读理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二.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完善

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百家姓》阐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感受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相信,在诵读经典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会进一步提高,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也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

6.“百家讲坛”的大众媒体本质 篇六

关键词:“百家讲坛”,大众传媒,文化消遣,文化普及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一个品牌栏目。从它艰难辗转的转型, 到阎崇年、易中天、于丹时代的风光无限, 再到近期的收视下滑, 从主讲人动辄数万的图书影响, 再到主讲人在各地的各种遭遇, 这里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宣讲所, 还成为了新闻的制造地。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质疑“百家讲坛”的学术品质了。

那么, 站在电视节目的立场和角度, 应该如何认识“百家讲坛”的成功, 以及它所经受的诘难呢?

作为一档极具本土特色电视栏目, “百家讲坛”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向受众成功传递了知识, 密切贴合央视科教频道这个平台提高素质、传播文明的宗旨, 而且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和产业运作模式。

央视科教频道是一个讲究打文化牌的媒体平台, 这个频道为软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供了一条电视媒体渠道, 这在大陆诸多电视媒体中具有强烈的开创精神。“百家讲坛”在这个电视频道中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取原型于高校的学术讲座, 不以常规电视栏目惯用的视觉形象取胜, 而是侧重于营造亲历亲临、耳提面命的现场氛围, 强调学术的讲座本身的表演性、鼓动性和感染性。需要注意的是, 学术讲座本身不同于学术著述。相较而言, 学术讲座观点更加鲜明, 逻辑更加简洁, 推演更加直观, 表述更加口语, 换句话说, 它要利用最为经济的篇幅, 达到最佳的学术宣讲和推广的效果。因而, 普及性的学术讲座, 本身就包含了大众化、通俗化、表演化的内在要求, 在这一点上, 也就具备了与电视媒体结盟的可能。

电视媒体是视听的媒体, 视觉语言在其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只有努力丰富电视画面的镜头呈现才可以取得成功。实际上, 诸多脱口秀节目的成功, 恰恰说明了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之间比例的不同侧重, 都可以制造出优秀的电视节目。一方面, 我们有国外丰富的成功脱口秀节目的制作范例, 另一方面, 大陆电视媒体一般具有传统曲艺的录制经验, 如电视评书等, 所以策划与设计这类以听觉语言见长的电视栏目, 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

与今天侧重文史类选题的情况不同, “百家讲坛”在2001年开播之初, 坚持“百科百家”的思路, 聘请各个学科领域的重量级专家, 介绍本学科的相对前沿的问题, 其受众定位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在当时, 文史类选题只是全部栏目选题的一两个门类。栏目初期设置的较高规格的接受门槛, 限制了很多观众对栏目的收看, 尤其像那些理工类的高尖端话题, 更是其和弥寡, 严重影响了该栏目的收视率。其后, “百家讲坛”调整了思路, 将全部选题转移到文史门类上来, 推出系列专题, 像“名家解读《红楼梦》”之类, 读者定位也适时调整为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人群。这一调整, 显然为“百家讲坛”打开了思路, 赢得了观众和栏目进一步生存的空间。从这一时期开始, “百家讲坛”开始大面积与出版传媒联姻, 诸多讲座内容结集成书, 同时也开始在社会上掀起以某一选题为核心的文化热点。这一时期比较成功的个案是刘心武。

然而, 名著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这一时期的“百家讲坛”基本奠定了文史类选题的大的格局, 但是有限的名著资源面临着因被过度开采进而引发观众审美疲劳, 伤害收视率的尴尬局面。该栏目一度重陷入低谷。

2004年阎崇年的出现, 无疑标志着该栏目策划和经营思路的又一次调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完成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 (2008) 》 (1) 显示, 阎崇年的清史系列讲座, 曾经一度使“百家讲坛”在十大央视栏目中居于首位。“百家讲坛”此次的调整, 将接受群体锁定在中低文化程度的人群, 将内容定位在文史知识的通俗化解读。于是, 阎崇年讲清史、纪连海讲纪晓岚、易中天品《三国》、于丹心得《论语》等连续推出。“百家讲坛”不仅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品牌, 而且在相当的社会范围内, 掀起了国学热潮。

“百家讲坛”的成功, 使它接受着来自更广泛人群的注目, 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对该栏目的收视期待。然而, 矛盾在于, 一个成功的品牌, 既缺乏完全打造自己成功经验和品牌形象以求创新和改变, 进而刺激新的收视的勇气, 又不甘心在自己既有的类型、模式、思维定势上平行滑动, 制造着观众新的审美疲劳。因而, 随着那些适合电视演说和长于在镜头前煽情的主讲人的退出, 那些电视意识较差、镜头感不强、表演性不丰富、现场感染力较差的主讲人, 必然使观众形成强烈的审美落差, 势必会挫伤观众的收视期待, 影响收视率。

“百家讲坛”的不断转轨和修正, 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学术讲演或曰知识普及与大众传媒之间的沟通。与其认为这是一场学术的降临, 毋宁把它厘定成一次媒体的运作。它的身上, 成功垂范了大众传媒的诸多品质。

首先, “百家讲坛”的成功, 深谙大众传媒时代的娱乐精神。与选秀节目青春洋溢、激情四射的丑小鸭变天鹅的理想实现不同, “百家讲坛”并不以活力无限、敞开怀抱的形象示人, 它的气质持重而严肃, 深厚而睿智。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线就是要摒弃电视媒体的快餐属性。“百家讲坛”要做的, 是板起脸来严肃地娱乐大众。它所依据的受众心理基础, 不是无处释放的过剩的青春力比多, 而是我们这个物种强烈的猎奇心态, 具体落实在“百家讲坛”中, 就是观众普遍的历史窥视欲。它源源不断地提示给观众历史就是疑团丛生的信息, 并尝试解开这些所谓的谜团, 使观众仿佛在芜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一条明晰历史真相的捷径。比如易中天讲《三国》,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上做足文章, 不断地对三国历史进行陌生化, 挑逗大众的关注度。历史窥视欲的满足, 不仅仅带来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还带了受众内心因获得知识而产生的膨胀感和强大感, 带来了一种虚妄的精神茁壮, 受众的主体性得到了满足, 产生了精神的愉快感。这是另一种形态的心理巅峰体验和酒神精神。娱乐精神的本质, 就是全民的情绪癫狂。

其次, 尽管披着学术的外衣, 但是“百家讲坛”终究还是归于大众传媒的明星制造。大众传媒娱乐精神, 最主要的实现渠道是偶像树立, “百家讲坛”也不例外。偶像的树立, 是娱乐精神的具体人格化, 可以满足受众的心理投射, 引起很好的共鸣和精神寻找。与其他娱乐形式一样, “百家讲坛”也很注重文化偶像的制造。“百家讲坛”对于主讲人的筛选, 资历背景不是第一位的, 是否适合电视传媒的加工才是被看重的。那些在“百家讲坛”中走出来的文化明星们, 大多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阎崇年的多知、易中天的睿智、于丹的亲和、王立群的老成……文化明星形象的细分, 将“百家讲坛”这个文化快餐栏目所蕴含的内在性在不同的侧重上实现了人格化, 而且符合包装偶像的一般策略和原则。之所以是明星制造, 还体现在, 一经“百家讲坛”的制作, 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远远超越其参与节目之初, 迅速膨胀和增值, 为其他栏目乃至其他领域带来巨大的拉动。在眼球经济时代, 关注度的高低就是价值上行空间弹性的大小。一个很浅显的例子, 就是“百家讲坛”主讲人对图书产业的拉动。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 的不完全数据统计, 2007年《于丹〈论语〉心得》单册动销就在50万册左右, 在图书市场中, 这是一个带有天文数字色彩的销量。

最后, “百家讲坛”并不以学术的纯度作为卖点, 而是强调内容的通俗性、趣味性、故事性及实用性。过于艰深和晦涩的内容, 会伤害节目本身的亲和力。所以, “百家讲坛”的选题着眼点才会不断向文史门类倾斜和靠拢, 原因很简单, 文史类的选题容易出故事, 容易丰富趣味性。节目要对症, 要切合目标受众的文化品鉴。所以, 有人戏称它是“学者说评书”, 多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 本文引用这个论断, 并非贬义。电视本身就是快餐文化, 就是大众媒体。用面向大众的媒介载体、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 制作一档纯粹的服务小众的学术节目, 显然是对电视资源的挤占和浪费, 是一笔成本投入和利润产出不成比例的赔本生意。

有人指责“百家讲坛”不是真正的学术。其实, 这是对电视媒体的属性、电视节目的本质认识不清造成的。归根结底, 大众传媒推销的是信息的娱乐和娱乐的信息, 为绝大多数人群提供咨询、休闲和度过时间的方式。这里面的两个关键词, 一是“绝大多数人群”, 一是“度过时间的方式”。前者, 是电视媒体所要面对的受众对象, 不是某个团体, 也不是某些个人, 而是最普遍意义上的大众, 是绝大多数的人群;而后者, 则是在强调电视传媒的周期短、迫近性强、信息更新快, 如果希冀电视媒体积淀太多的真理性价值, 这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意义上, “百家讲坛”提供的是一种文化消遣。它要做的不是给学术研讨提供场地, 而是陈列自己的电视文化产品, 丰富电视产品消费。

尽管“百家讲坛”提供的是一种文化消遣的电视产品,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种文化产品在其针对的中低文化程度的受众群体中所起到的文化普及作用。也许, 在专业人士看来, “百家讲坛”的内容仅只是常识, 或者仅只是一家之言, 但这样的学科浅表或一家之言, 恰恰向最普遍的大众透露了一丝知识或者学术的面貌, 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面貌柔和的研究。比起冰冷严肃的尖端争论, 向大众展示这样面貌柔和的初级普及, 又有何不可呢?所以, 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作为大众娱乐传媒的“百家讲坛”, 在茶余饭后、枕畔睡前的消遣中所做出的文化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法, 肖鹰, 陶东风等.会诊百家讲坛.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年.

上一篇:幼儿师范专业自荐信下一篇:学习公安英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