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农村建设变化

2024-09-28

开化新农村建设变化(共9篇)

1.开化新农村建设变化 篇一

阎占定、胡祥依据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保障、身份认同及政治生活方式等对失地农民生活方式进行分析;阎占定、向夏莹以武汉市为例, 从职业、生产、工作、个人消费、角色心理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探讨;潘明以上海远郊金山区为例, 从集中居住前后经济状况、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支出的变化和生活幸福感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郭松江以武汉市为例, 指出了失地农民在生活方式的阶层融合化、形式多样化、创新开放化等呈现了新发展;王启凤以泸州市为例从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等方面进行研究;张秀芳创建了以政府为核心、以农民为主体、以社会为辅助的三方联动机制以促进农民健康生活方式。

一、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1. 构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指标体系。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 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本文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调查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构建的指标体系, 对安阳市18个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 25个市级示范村 (安阳市委新农村工作办公室) 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中选取滑县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和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镇小营社区为主, 其他为辅。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70份, 回收率85%。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了个案访谈以进行深入了解。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现状分析

1. 劳动生活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 从事农业的占32.3%, 建筑类占17.6%, 服务业 (保安、保姆、饭馆、理发店、超市服务员等) 占13.5%, 企业职工大都是体力劳动, 有的从事副食品小卖部、路边小吃等。主要原因是农民主动求职意识弱, 不能积极学习一技之长;大多受调查的农民年龄偏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 失地农民或者剩余劳动力使农民拓宽了就业渠道。

2. 居住流通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后, 独门独院发展成为标准独院或单元房, 住房私密性好, 活动场所变少, 邻居沟通往来减少。垃圾采用集中处理, 公共卫生得到改善。

交通形式多样化。公交系统的发展为农民出行带来了便利, 选择公交车出行的占47%, 几乎一半选择了公交, 电动车和摩托车占了41%, 小轿车的数量也有增加, 不过有的仅是摆设, 很少使用。大力发展公交系统不仅缓解交通压力, 还能实现节能减排, 环境优化。

3. 消费生活方式。

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 还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底层需求。不少农民为了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供其在市里上学, 甚至是私立学校, 增加了子女教育费用。同时, 他们也出现了娱乐、电话费、交通费、社交应酬费等。农民拥有电动车、洗衣机、冰箱、空调甚至电脑等家电, 同时开始追求品牌。青年人开始有超前消费观念。调查显示, 由于零售业态的多样化以及营销活动的深入开展, 农民的消费方式从单一的集市活动向固定小卖部购买、大型超市购买甚至一部分人尝试网上购物的消费方式。

4. 文化娱乐生活方式。

在调查和访谈中, 农民除了做家务, 或者是帮着带孩子以外, 主要就是在看电视、聊天、打牌、下棋等。由于居住小区缺少文化体育设施, 也没有多余的钱花在诸如唱歌、喝茶、逛街等, 所以日常生活比较单调。不过, 有一部分人已经选择看书读报、上网、旅游等较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 有的开始拾起传统庙会活动 (如花灯、扭秧歌) 或像城里人那样跳广场舞。不过目的性不是太强, 主要是“没事干, 闲着也是闲着”。

5. 社会交往生活方式。

农民平时交往比较多的是街坊邻居, 占56.47%;亲戚朋友排在第二位, 占22.35%。不过, 交往频率和交往时间都有所下降。访谈中, 许多农民表示, 住在楼房里大家很少串门, 大都在家看电视、看孩子, 趁着买菜、看孩子时在小区周围逛逛。另外, 交往中出现了简单的业缘关系。

三、对策建议

为推进农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构建了以农民为主体, 在政府、社会和社区共同推动下构建农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图1所示。

1. 政府积极引导, 为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保障。

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 为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有力保障。在政策方面不仅关心农村经济建设, 同时也要注重农民文化、生活建设, 将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让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双富”。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另一方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渠道, 加大对新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同时, 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构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体制。

2. 社会要为建设农村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氛围。

社会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大众新闻媒体宣传科学文明的生活态度和休闲方式, 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定期举办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的体育活动和健康的庙会活动。发掘农民身边的典型事例, 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健康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益处, 激发他们选择健康生活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同时向社会积极宣传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让社会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倡导社会关怀, 共同实现农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 培育乡镇企业、开发农村旅游项目、建设生态农业以及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等, 为农民就业提供便利。

3. 社区构建幸福、祥和的人居环境。

新农村社区是在原有农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大家相对都比较熟悉, 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为推进积极的生活方式, 社区应该构建幸福祥和的人居环境。1)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社区读书活动、健身活动、影视活动等, 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2) 加强社区教育, 引导农民提高自身素质, 分批次分年龄举办一些技能培训活动;3) 完善社区组织建设, 群策群力组织老年协会、舞蹈协会、腰鼓队等;4) 完善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如农家书屋、休闲广场、健身器材、体育运动设施等;5)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开阔农民视野, 宣传本社区优秀文化和名人事迹, 实现社区工作透明公开。

4. 农民要强化素质, 积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农村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归根到底还需依靠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农民要积极学习相关政策, 利用各种机会 (国家培训、网络、电视、书报等) 接受教育, 努力学习工作技能, 积极主动的寻找工作。同时利用现有条件自主创业, 比如, 建设养鸡场、养猪场等, 种植蔬菜和花卉、水果等, 开设门窗焊接厂、服装厂等, 当然, 必须培养一定的风险意识。广大农民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闲暇时学习日常卫生保健知识, 参加各种活动 (如广场舞、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运动会) 加强体育锻炼, 改变不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同时,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低碳生活、低碳出行节能减排, 构建绿色家园。

四、结语

本文以安阳市为例, 构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 采用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四方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可能会丰富生活方式研究的相关内容。同时, 全面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的现状, 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依据, 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

由于时间、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回收以及实地访谈中农民的配合程度等原因, 对具体的调查对象的选取上还不够完善。在指标的选择上、定量分析方法上还有待完善。为更加深入的探讨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以及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方案, 另外邀请社会学、心理学和民俗学专家等进行座谈, 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 对本文的研究应该会有较大的帮助。同时, 研究中不可忽视家庭结构和孝行孝道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阎占定, 胡祥.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 2009 (10) :170.

[2]阎占定, 向夏莹.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特点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6) :81-84.

[3]潘明.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状况的调查[J].学理论, 2009 (19) :125-127.

[4]郭松江.论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及新发展[J].学术论坛, 2009 (8) :132-135.

2.农村新变化作文 篇二

改革开放前,人们走的是坑坑洼洼、弯曲狭窄的泥巴路。住的是用土砖泥瓦做的房子。坐得是慢慢吞吞的马车和牛车。吃的穿的是一年都发愁。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隨着改革开放,家乡的道路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前坑坑洼洼的乡村小路,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给取而代之了,就象蜘蛛网一样把一个个村子都连在一起了。农民买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和大卡车,把家乡的特产都运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也引來了外地商人在我们的家乡开工厂。使家乡越來越富裕了。

随着改革开放,房子也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原来破烂低矮的小平房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一栋栋楼房像春雨后的竹笋一样拔地而起。房子结构是別具一格,墙壁雪白雪白的,楼顶都盖上了鲜艳的彩瓦,看起来金璧辉煌。模糊不清的黑白电视也换上了超薄的液晶彩色电视,破旧的蒲扇成了古董,各家各户都装上了空调和电扇。电脑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房前屋后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鸡鸭成群。成了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

家乡不仅更加富裕了,而且景色也越来越漂亮了,特别是春天到了,满山遍野成了花的海洋。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一望无际的桃花张开了害羞的脸蛋,洁白的梨花,像一朵朵雪花飘落在梨树上……五颜六色的花儿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粉的似晚霞,绿的如翡翠,白的玉……农民也改变了以前的劳作方式,他们利用这些花的美景举办了一届届桃花节、梨花节,既让人们欣赏到了美景,又让人们的钱包满满的。几场春雨过后,农民开始耕田插秧,全都是用耕田机、插秧机代替了牛和人的辛勤劳作。

3.新农村生活的变化作文 篇三

乡行

 

杜晓菲

又是一个双休日,爸爸一大早就把我从暖暖的被窝里拉出来:“小懒虫,快起来,咱们去奶奶家。”我极不情愿,心想:奶奶家有什么好去的?到处都是灰灰黑黑、破破烂烂的。在爸爸一再要求下,我也只好从命了。

洗漱完毕,出门登车。

十几分钟后,汽车出城了,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高大的楼房座落在公路两旁,一棵棵梧桐树,在晚秋季节挂着一把把金黄色的扇子,秋风吹过,小树叶不停摇摆,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致意。在宽阔笔直的柏油路旁,是无际的田野,稻子已成熟,秋风吹过,一起一伏,稻田掀起金色的波浪。

好一派丰收景象!

进了村庄,不时有摩托车、小汽车从身边疾驰而过,各家各户门前都有一块整齐的菜园,里面的蔬菜长得可好啦:绿绿的是莴苣、红红的是辣椒、紫色的是茄子,黄黄的.是南瓜。咦!蜘蛛也在菜园上方结了密密的“网”?爸爸告诉我,那是有线电视网,有的家里还装上了电脑呢!不一会,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每家门前都有一个水泥池,爸爸告诉我,那是沼气池,枯枝败叶、废渣废料在里面发酵后,就产生新型能源――沼气,又实用又环保。哦,我明白了,怪不得农村到处都这么干净呢!

奶奶家到了,爸爸提出买好的鱼肉,早已等候在家门口的奶奶告诉他:你昨天打电话说要回来,我什么都准备好了,今后你多回来看看就行了,我这里什么都不缺。

农村真美!我还要和爸爸一起回来。

【教师点评】

4.开化新农村建设变化 篇四

1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

1.1 留守儿童问题缓解而留守老人问题凸显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浪潮兴起以来的20多年间,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一个农村社会问题。近年来,农民外出形式出现了结构性转变,已婚的外出农民工逐渐由以往的男性单身外出“独闯”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家庭化”转移为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此得到缓解。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1]。但与此密切相关,因儿孙们长年在外,留守老人问题却愈趋凸显。一是农村人口呈现畸形老龄化趋势。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而乡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9.6%,高于城镇1.1个百分点,超过了老龄化界限2.6个百分点[2]。值得说明的是,这个收入水平只是我国城市当年人均收入水平的1/4,不到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1/10。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畸形的未富先老现象,其原因,一是几乎所有的农村老人都成了晚辈们转移到城市后永远的留守者。二是留守老人田间劳作负担繁重。为了支持晚辈进城,留守老人们不仅失去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天伦之乐,还要无奈地担当耕种承包地的辛苦劳作。三是留守老人生活困难。据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课题组研究,目前,我国80.9%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普遍只能维持在贫困层次[3],其中许多独身老人的生活尤为艰难。

1.2 农民工户籍“瓶颈”缓解而土地“瓶颈”凸显

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瓶颈”向来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通过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除了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外,中小城市已经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农民工进城定居的限制,目前很多省在户籍改革方面都有大动作,预示着户籍藩篱将被彻底拆除。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眼下渐行渐宽的户籍制度并没有促进他们实现市民化,没有改变他们只能作为城市边缘人的现实。其主要原因是作为我国维护城乡二元社会制度之一的土地制度在改革的进程中相对滞后,以致成了时下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制度障碍。(1)承包地使用权难以流转,这使农民工的土地财富仍处于“沉睡”状态。尽管中央政策明确农民承包地可以流转,但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至今仍是一潭死水,并没有出现中央政策设计的“顺畅流转”。据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土地平均流转面积只有8.7%[4]。(2)农民住宅难以出售,使农民工经过多年营造起来的住宅成了带不走、卖不出的“死宝”。农村由此出现了大量空载住宅。(3)农地的城市化易而农民的城市化难。调查显示,从1996年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至今,我国的城镇人口从2.99亿人增加到6.22亿人,增长了108%,但同期城镇建设用地却从1.3万km2扩大到5.7万km2,增长了338%[5]。这一“要地不要人”的城市行为,表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着农地城市化易而农民城市化难的弊端。(4)土地非农增加值分配严重不公平。以苏州市为例,农民占3%~8%;村集体占15%~25%;镇政府占5%~10%;县及县以上政府占20%~50%;各类房地产公司、开发区、外商投资公司占30%~50%[6]。

1.3 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缓解而待遇低问题凸显

由于国家就业制度逐步完善和高速工业化带来的企业用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之农民工对于城市了解的日益加深,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找工作容易。但是,农民工的实际待遇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一方面大量企业为招工犯难,“民工荒”呼声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农民工工资却一路走低。据全国总工会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低20个百分点。近两年,私营企业工人工资低廉的问题,虽然引起中央的关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情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观。

1.4 农民工“候鸟”问题缓解而“蜗居”问题凸显

就第一代农民工而言,进城务工仅仅是为了挣钱养家,富足的农村生活始终是他们渴求的目标,这就是他们之所以不辞艰辛、年复一年地奔波于城乡两地的缘由,由此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已经持续20多年的“候鸟”现象。近些年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卸甲归田”和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崛起,“候鸟”问题大大缓解,而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蜗居”问题愈益严重。新生代农民工亲眼目睹了父辈们在城乡两地疲于奔命的艰辛,羡慕、渴求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因而农村情结淡漠,城市情结浓郁。他们走进城市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挣钱养家,而是成为永久做体面的城里人。但是,他们的美好愿景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所以,长期“蜗居”于城市,成了他们既厌弃农村而又不能融入城市的无奈选择。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目前农民工居住环境质量差,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农民工有12.3%的住在工棚里,7.1%的住在操作间,33.7%的住在工作单位的集体宿舍,15.7%的与别人合伙租房,17.1%是独自租房,11.3%的寄住在亲友家,只有0.8%的高收入农民工在城里圆了住房梦[7]。据上海市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人均建筑面积不足7m2的占47%[8]。

1.5 农民工近期生活问题基本解决而未来发展问题凸显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现在都过着“温饱无忧,略有节余”的生活。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用工标准的不断提升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理想追求的日益强烈,农民工本身的发展问题浮出水面。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各类技术培训的占16.4%,无技术的占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占5.2%[9]。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长期存在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然突出。据西北师范大学“三农”问题课题组2008年对西部地区的调查显示,农村外出打工户高中适学子女的就学率为83.78%,非外出打工户为86.67%,相差2.8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适学子女的就学率,外出打工户为42.16%,非外出打工户为83.33%,相差41.17个百分点[10]。这个问题既反映第一代农民工“留守儿童”问题的后效应,也反映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若不再加大力度予以扭转,将来在城市就可能聚集起大量的来自农村的穷三代甚至穷四代。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性问题。

2 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残缺的土地产权制度

我们认为,时至今日,影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绩效的核心原因是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缺失[11]。这就是为什么在实行最严格土地保护制度的我国反而土地被屡屡大量侵占、土地腐败现象久治不愈的根源所在。虽然说土地改革30多年功不可没,但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固有的土地产权制度缺失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显露得愈益突出。即便是2007年出台的“永久不变”的土地新政,只对于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具有“定心丸”的特殊效力,而对于一心向往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没有实际意义。比如前面提到的农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问题,原因就是在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下,只要不放弃土地使用权(无论实际种植还是闲置),不仅不会再增加任何成本,甚至还能得到直接补贴。因为直接补贴资金来自上级财政,所以,一些不种耕地又冒领直接补贴的人,却常常得到理解和同情,包括基层干部。如果一旦放弃土地,不但得不到退出收益,可能还要承担退出成本。大量农村住宅空载问题,原因就是在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下,农民的农村住宅用地都是:占有则零成本、无限期,退出则零收益、不复还。由此影响到住宅地上资产带不动、难变现。所以,大量成功转移到城镇定居的农民,大都选择了保留农村住宅的方式。

2.2 排斥性的城镇住房制度

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只重视城市户籍居民的住房问题,而忽视了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在此住房保障体系下,农民工既无在市场上购房的经济条件,又无购买城市人专利的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的身份条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要说在大城市,就是在中小城市,收入低廉的农民工很难通过市场购买拥有自己的住房。据我们2009年对甘肃中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城镇住房价格的追踪调查,当地重、脏、累、险行业的农民工月工资在1200元~2000元,一般行业的农民工月工资在600元~900元。如果除去冬季闲月和其它各类误工,上述两类工种的年收入分别在8400元~14000元和4200元~6300元之间;而当地县城住房(毛坯房)价格在2800元/m2~3400元/m2之间。按此计算,假设一对农民工夫妻每年全部家庭收入12000元~20000元。若要购买一套90m2的住房,则需要积攒12~23年的全部收入。对于急需住房的低收入农民阶层,对购买新楼房不敢问津。

2.3 不公平的城市就业政策

虽然农民工用自己的数量优势和吃苦耐劳精神赢得了“产业工人主体”的社会认同,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城市对他们的歧视性就业政策。(1)唯GDP是图理念下的地方劳资政策偏向。多年来,在唯GDP是图理念下的地方劳资政策,常常使业主对农民工超低价格、超长时间使用的非人性化管理有恃无恐。例如,各个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一原本应该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政策,由于标准过低、过于笼统,反被很多业主作为超低薪用工的依据,政府的“最低标准”实际成了企业的“平均标准”甚至“最高标准”。2010年各地政府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绝大多数不足1000元,最高的上海市也只有1120元。这个标准远远低于40%~60%国际标准。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1417元,这个水平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1431.25元还少14.25元;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12]。这明显违背了我国劳动法“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规定。(2)就业机会歧视。直至今天,各个城市几乎清一色地将农民工断然排除在国有企业招工、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招聘用人等所谓“体制内”就业渠道之外,农民工只能去竞争那些工资低、稳定性差、危险性大、劳动强度大的为城里人嫌弃的包工队、个体经营户以及民营企业等所有制形式的低端就业岗位[13]。2009年全国城镇私企年平均工资18199元,比2008年名义增长6.6%,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比2008年名义增长12%[14]。如果再加上非私营单位享有的保险、住房等各种福利待遇,私企与“体制内”非私企工资待遇的实际相差更加悬殊。

2.4 明显滞后的城镇化建设

农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城镇化水平越高,所形成的公共需求积聚效应就越大,其吸纳的劳动力就越多,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也就越快。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新近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主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46.6%的城市化率的统计口径包括了1.45亿左右在城市生活6个月以上但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待遇的农民工,也包括约1.4亿在镇区生活但从事务农的农业户籍人口[15]。如果以上两个人口数据没有重复统计,则目前我国6.2亿的城市统计人口中,有2.85亿是没有真正转变身份的农民。换言之,除去这两类实际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有同等社会权益的“城市农民”,我国的城市化率仅有25%,相比1978年的17.9%,仅仅增长7个百分点。即便是以上两个人口数据中有重复统计,也能反映出我国城市化率严重偏低的事实。

3 对策与思考

3.1 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城镇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条件千差万别的国家来说,推进城镇化也要讲因地制宜。(1)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周边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应积极发展卫星城,形成城市群,以释放目前大城市只要“人手”不要“人口”带来的社会压力,这应始终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体。一是大城市资源配置效率高。据中国2007年地级市统计数据,按市辖区面积衡量,小城市人均占地是大城市的近5倍。二是大城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城市达到相当的规模,才会带来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中,市场规模的扩大,运输成本的降低,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以及技术、知识、信息传递、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2)在山区丘陵地带,因受交通条件的限制,需要相对多布局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除了县城外,还应发展基础比较好建制镇。应该承认,受我国国情国力的制约,要仿照经济布局的思路,凭借发展两三个城市带来完成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城镇化的构想值得商榷。因为对于一个特定的自然区域来说,自然资源的承载力是有极限的。当然,必须避免“乡乡点火,镇镇冒烟”的做法,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负面影响长远发展布局。(3)在除了以上两类特殊地区以外的其余广大地区,应重点发展县城。因为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吸纳农村人口方面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县城的文化氛围与农民接近,进城农民能够很快融入进去;二是县城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三是在县城的农民工,即使不能将家属带到一起生活,经常回乡与家人团聚也是极为方便的,从而避免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

3.2 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学界一直处于仁、智各见的争论状态。我们的主张是:

(1)探索多样化的安排方式。(1)设立“农地改革实验区”。可考虑指定一些区域设立“农地改革实验区”。具体思路是:以国家所有制替代集体所有制,赋予承包农户除终端所有权以外的其余全部土地产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抵押等权益),使用期限可延长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以下优点:一是改革成本小。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意识形态争论,以保持我党土地制度革命—改革的连续性,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二是改革绩效高。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对全国土地进行宏观管理的绝对权威,可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在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诸侯”现象,对杜绝在农地出让过程中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所导致的“强势分利集团”攫取土地出让收益现象,具有釜底抽薪的特殊功效;有效激励农民保护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充分体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进一步规范和加快土地流转。(2)赋予土地承包者更多的权能,特别是要允许承包地的财产抵押权能。现在,实行土地使用权货币化自由流转已经水到渠成,其收益可解决他们进城定居的一部分经费困难。多年来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农民工保留承包地使用权可以使他们来回方便,进退自如。实际上,随着农民工的换代,这一观点已经过时。绝大多数农民工保留承包地使用权,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制约农村进一步发展。

(2)建立农村土地银行。建立农村土地银行是学界的共识,只要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对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乃至农村发展意义重大。

(3)放开搞活农村住宅市场。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中关于农民住宅转让的“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并没有激活向来低迷的农村住宅市场。《物权法》中虽然明确债务人有权处分的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可以抵押,但同时又明确,农村宅基地不得抵押,这使得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农村住宅无法进行物权登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步伐。因为农民工在家乡都有住房和大片宅基地,如果顺畅流转,就可以解决部分落户城镇或创业者的资金困难。所以,放开搞活农村住宅市场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当务之急。

(4)谨防再次出现“圈地运动”。目前炒得比较热的“土地换社保”、“用农村宅基地复耕置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等思路过于理想化,有悖于我国国情。道理并不深奥,农民在农村的财产(包括土地使用物权)只能以货币形式向城市转移,没必要把城市的用地指标扯进去。不然新一轮“圈地运动”在所难免。

3.3 加快建立广覆盖的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体系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1)提供公共养老服务。面对农村出现的远远严重于城市的未富先老问题,政府有必要从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巨大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提供农村的公共养老服务。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尽快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各级老龄组织、民政、卫生、劳动等部门参与的“留守老人”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有关政策。二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要建立政府救助、社会捐助、社区互助为一体的慈善服务网络。三是建设商业养老院。让部分留守老人由过去单家独户分散式居住变为相对集中居住,使老人们能互帮互助,让其老有所乐。(2)多渠道筹集养老资金。一是社区要设立特困“留守老人”救助专项资金,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问题;二是加大政府投入;三是带动社会投入的机制;四是从土地流转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养老基金。

3.4 进一步改革城镇住房制度

从理论上讲,住房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相关政策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特别想办法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1)将农民工纳入到城市住房的保障体系之中。农民工只要符合基本条件(比如有稳定职业或在当地城市务工达到规定时间),就可以与市民同等享受一切保障性住房政策优惠。(2)发放农民工城市住房特殊补贴。作为一项过渡性的激励政策措施,可考虑在目前财税制度下,对已经拥有住房的农民工给予特殊住房补贴。可以按户头一次性补贴,也可以规定期限(比如5年)逐年补贴。(3)制定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建造分配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切实遏制经济适用住房建造分配中存在的准入、退出管理机制不完善、日常监管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避免农民工住房领域又成为一些官员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重灾区。(4)实行城市房产亦征亦补的财税政策。为了防止出现房市“泡沫”和解决农民工“住无所居”问题,需要在现在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实行亦征亦补的财税政策。基本思路是:各个城市的地方财政按每户一套住房予以补贴,从第二套开始,依据套数和面积两个因素,征收累进的房产税。这一措施除了固有的公平意义外,还具有防止“房市泡沫”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双重作用。

3.5 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发展难题

(1)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由于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许多城市都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可见,获得实用技能是农民工能够实现城市梦的可靠资本。这就要求通过技能培训的途径,提升农民工素质,让他们成为新时期产业要求的新型工人,借以实现市民化愿望。一是坚持市场化的培训方向。当今农民工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着的劳动力市场,这就要求农民技能培训必须坚持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适时培训市场实用技能。二是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建立由政府买单、面向市场、各类培训机构平等竞争、培训机构与农民双向选择的多元教育培训机制。三是加强监督检查。主管部门应研究不同层次农民实际培训需求,确定培训标准并监督实施,防止基层培训部门为完任务、套经费而走过场。

(2)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难题。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城市已经出台了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初步改善。但是,现阶段的城市教育,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均衡,导致了从入学到升学,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无不充满竞争。由于农民工当前所处的特殊境况,无法像城里人一样提供子女入学升学所需要的家庭条件,因此导致子女常常输在上学这条人生的起跑线上。鉴于此,城市应该借鉴对少数民族子女教育的优惠办法,出台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优惠政策。比如,重点中小学的入学比例、大学录取率等,都与农民工占城市人口的比例持平。再比如,各级各类学校对农民工子女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对特困农民工的子女实行免费教育。

摘要:我国正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急剧转移的关键阶段,及时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和原因及应对策略,具有战略性意义。文章阐述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缓解而留守老人问题凸显;户籍“瓶颈”缓解而土地“瓶颈”凸显;“侯鸟”问题缓解而“蜗居”问题凸显等重大变化。分析了残缺的土地产权制度;排斥性的城镇住房制度;歧视性城市就业政策等产生新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等应对策略。

5.学生演讲稿——喜看农村新变化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

我叫阿依先,是土生土长的三分场人,现在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之后的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们村的领导把我们返乡的大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个小会,随后又带着我们到村里随便参观了一下,看到家长焕然一新的面貌,我很是欣慰。

我的家乡在鸟语花香的清水河农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然而记忆中家乡的灰色曾是那样令人压抑。记得以前的道路都是泥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弄得人一身烂泥。以前的房子都是土房子,屋里阴森森的,刮风下雨时,重则倒屋,轻则水会进屋。房前房后的道路尘土飞扬,弄得人满脸尘埃,更没有路灯。以前人们种地干农活,都要自己动手干,然而那天参观,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家乡。看那四通八达的电路,跨国乡村和田野,为工业送去动力,为农家送去光明。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乡镇农家的新房里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再看那迅猛发展的通讯之路,电话,手机,网络已悄然进入农家,年轻人联系着天南地北的业务,老年人联络着大大小小的子孙。还有这一条宽阔平坦,一望无际的柏油马路,让人见了油然升起无限的自豪之情。一辆辆电瓶车,摩托车,小轿车喜气洋洋,在马路上一路奔驰,架起了城市和乡村的桥梁。村子里笔直的水泥路更是让人赏心悦目,雨天不怕打湿裤脚,晴天更是干净整洁,连头顶的天空也是一片甚蓝。这些水泥路也安装了路灯,农民们夜间出行也方便了许多。整齐的砖房代替了土坯房,场党委给农民们砌了围墙,装了大门,让村子有了崭新的面貌。农民们种地也开始机器化,都用滴灌浇水,提高了干农活的效率。家家都有了医保,家家都有了自来水,家家的孩子都能安心上学了。地理浇水也很辛苦,全身都得湿透。以前不是每户人家都有彩电,电脑就更不用说了。

6.开化新农村建设变化 篇六

春节将至,我们再次回到了农村的老家,和家人共度这新春佳节。

我们先来到了村口,首先引入我眼帘的是写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横幅。接着我们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向前走,路面上一尘不染,马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一个个挺直了身子,像忠诚的卫兵守护着村庄。再往前走,每隔200米左右就放置了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旁边贴着“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标语。没过多久,还看到一位老奶奶,拿着垃圾袋,熟练地分类投放到垃圾桶里。爸爸说:“看来垃圾分类的概念不仅在城市得到了普及,在我们的农村也深入人心了啊!”

我们继续沿着柏油马路走,路两旁是一幢幢小洋楼,小别墅,墙面洁白如雪,屋顶碧瓦朱檐,门口是红漆的柱子,金色的栏杆,金碧辉煌。房子前还有一个大院子,院内停着各式各样的小轿车。但更吸引我的是许多人家的腊梅一枝独秀,仿佛在迎接新年的到来;还有菊花临霜盛开,就像是冬天的仙子翩翩起舞……还有一把藤椅静静躺在院角,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充满生机。

爸爸告诉我,在他小时候,村里可没有这么富裕。当时,他住的只是一幢约30平方米大的泥墙小平房,点的是很暗的白炽灯,上学的路是泥土路,一下雨就变得坑坑洼洼,天黑了连路灯都没有,一不小心就会摔得鼻青脸肿。

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村中心,这里有一块健身场地,里面有人在打太极,有人在下象棋,有人在散步,健身方式多种多样。没想到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农村的变化竟这么大,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连精神水平也提高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突然,一声鸟叫把我的目光引向了不远处熟悉的山林:那山还是那么郁郁葱葱、绵连起伏;小溪里的水依旧是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庆幸的是,乡村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在我看来,这里的山水显得格外珍贵。

7.开化新农村建设变化 篇七

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建设, 一个基本要求应是彰显农村居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 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战略性。当前, 一些地方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这都与“人的新农村”建设滞后有关。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依归的建设, 农民不是身处于这个进程之外, 而是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内生力量。政府的积极推动只有和农民的认同参与高度契合、良性互动, 新农村建设才能不会失落其自身目的, 其成果才能得以巩固和提升。

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城镇化是指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活在农村的农民, 其身份由农民逐步过渡到城镇中市民身份的过程。我国城镇化进程需要通过两种途径的经历来实现:一是由农民过渡到农民工再过渡到产业工人化实现城镇“新市民”身份的转变;二是由农民直接过渡成城镇“新市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不但要加快农民户籍的转变, 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尤其需要通过系统培训就业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包括思想道德提升、加强科学文化和法制教育, 人口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村民才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通过统计, 目前我国农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在全国约5亿农村劳动力中, 不识字 (文盲) 或识字很少的占7%, 小学文化的占28%, 初中文化的占51%, 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0.7%。如此的文化素质显然不适应我国现代城镇化对农民的要求。现代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要求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 农民还必须在心理认同、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理解城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 进而融入城市改革的浪潮中去, 我国城镇化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二、农村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 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才能经营管理好现代农业。所以, 未来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和信息化正逐渐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农业信息化, 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也需要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还需要农业信息化。农民素质的提高得益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增强农民接受分析信息的能力需要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方便自如的运用。同时, 现代化的信息农民掌握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游刃有余。所以, 信息产业在农村繁荣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使农村现代化建设得以不断的推进和提高。

三、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提高需要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属于重要范畴。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建设好农村精神文明, 农民素质的提高受益, 而提高农民素质, 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很好发展。农村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等都属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 提高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农民素质不得到提高, 即使有好的居住环境, 也得不到维护, 短时间内也会遭到破坏, 好的乡风也难以形成。比如有不少地方农民在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单一低俗, 多为喝酒、打麻将、玩扑克, 良好的社会风气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难以建立, 陋习不容易革除, 封建思想也不容易扫除;淡薄的民主法制观念, 常有发生违法乱纪的事情, 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在城市中农民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位, 城市市民也开始获得尊重和赞许。报纸转载, 在某外企公司上班的一位农民自学成才, 老板非常器重。一次老板叫他设计一份广告图样, 但他觉得这份广告图样有损与人格和国家荣誉, 他立即提出辞职。那些城市的人们对他这种行为连连称赞, 认为他是现代农民的楷模。

四、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事业

随着日益改善的农民物质生活条件, 在农村地区, 国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如每年边区、老区等落后的农村地区都有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 精彩的节目呈现给当地的老百姓, 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在欣赏节目的同时, 农民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观, 他们自己也开始组织活动, 良好的效果得以展现。这些年来, 广大农民收到了各级政府和许多福利性机构捐赠的各种各样的科技书籍, 农民在培训班也学到现代农业知识和各种科学技能, 大大帮助了农民的农业生产。随着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亟待需要改善, 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得到极大促进和发展。

综上所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需要通过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来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农民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 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培育、农村健康文明新生活的大力倡导, 新型农民需要用先进文化来影响、陶冶、培养, 进而培养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实现建设“人的新农村”。

摘要: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建设, 基本要求是彰显农村居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 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战略性。

8.开化新农村建设变化 篇八

窗外,雷声轰隆,狂风夹着暴雨铺天盖地般而至,伫立窗前,我沉思良久,忆起旧事,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昨天,这里是孤坟、荒丘、沟壑、杂草丛生。今天,这里一马平川,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现代商业区的风姿初露端倪,城镇化步伐正在向前迈进。明天,将从这里诞生××南大区商贾云集的农贸中心,全国最大的鞭炮配货市场,××城镇化的宏伟蓝图已绘就!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谁又能想到这里曾发生过一个个动人的、令人惊羡的故事……因为贫穷和闭塞,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至于农村城镇化,在纯朴的农民心里,那是个模糊的概念。当乡政府一班人马来到他们中间作动员,谈理想,要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建集镇,办市场的时候,思维几近麻木的他们却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冲着乡干部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把我们的土地都搞建设了,我们往后吃什么啊!因此,阻力、压力、艰难困苦也接踵而来。这时有人泄气了,也有人打退堂鼓了,还有更多的人怕担风险,信心不足,徘徊不前。为难之处显身手。××,这位年轻的党委书记,怀着满腔的热情,凭着在平凡岗位锻就意志和气魄,带领一班人马,毅然来到××,以豪迈之气概接下了前往描绘蓝图的笔,扛起了××集镇开发的光荣使命。临危受命,千钧在肩,×书记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上任伊始,她便马不停蹄地带领党委政府的一班人马,白天走村串户,进行调研,晚上学习江泽民主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寻找理论与实际的对接点。在做群众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的同时,她还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是为群众的利益而来的,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不理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做扎实,只要我们善于从群众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智慧,改进方法,增长才干,同时,注意引导他们,教育他们认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体现的根本利益,与他们血肉相连,打成一片,他们是会拥护我们并且主动参与并为之奋斗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书记真诚的心打动纯朴的农民,他们激动地握住××的手道:“×大姐,干吧,我们会尽全力支持你的!”群众信任了,工作自然增添了劲头。×书记吃住在群众中间,奋斗在一线上,一篇篇扛鼎之作,一幅幅崭新的蓝图,从此徐徐展开……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揭下××建设史上土地开发最精彩的一页。为了争取省市立项和外援资金,她几上长沙,频往××,常为办成一件事而从天亮出发到深夜才拖着疲惫之躯回家,饿了买份盒饭,渴了喝口清水,不惜玩命,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务求成功!不到一个月,征地、测绘、规划、立项全部拿到批文,上百万之资金也逐步到位,工程实质性建设迅速启动。为了建设高质量的精品工程,追求建设效益的最大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不惜重金聘请专家,确保集镇规划科学。她从省城、县城请来专家指导解决施工技术难题,并且把本地的工作人员带出去参观学习。——进行强大的宣传攻势。她号召企业主捐资精作精良的广告牌和横幅标语,请乡土人才书写墙标,利用宣传车宣传发动,招商引资,吸引外援。——严格质量管理。一方面改革施工管理办法,从项目到工段层层签订合同,把安全和质量责任与效益分配直接挂钩。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三级监控体系实行逐工日逐工段逐项目检查验收,绝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积极协调矛盾。施工环境差,矛盾问题多,她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苦口婆心,耐心开导,把矛盾逐步消化,保证了工程的胜利进行。在××的日日夜夜,她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睡过一夜安稳觉,家里造房,她没请过一天假,孩子生病,她匆匆赶到医院交代一下家人,又匆匆赶到乡上。有时候,她自己也不知道哪来的力量支撑着她,但是从实践中,她慢慢地体会到:有时候即使是最孱弱的生命,往往也会蕴藏着铁一般的意志,蕴含着不可侵犯的力量和决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科学的管理,宽松的环境,赢得了超常的进度和惊人的效益:××小集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十分顺利,仅用5个月,投资近1000万元的第一期学文街开发工程已经全部结束,投资六佰万元的第二期开发工程迎宾路建设也已启动。沐浴着改革的阳光和雨露,×ד城镇化”航母已经鸣笛起锚,××的农民企盼都市生活已不再是梦想。“国有疑难可问谁?敢弄潮头竞风流”!××,这位打造“航母”的功臣深深懂得,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虽然不是战场,但这里的事业同样壮丽辉煌。这里虽然没有炮火硝烟,但却要付出太多的牺牲。而今,她正经受着一场风雨的洗礼,大步迈向明天的辉煌

9.开化新农村建设变化 篇九

每当收音机的声音响起时,我们这些个孩童便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那里,你挤我,我挤你,非要靠近这座小房子不可。听大人说,那小房子里的人很小很聪明,会说话会唱歌会跳舞。我们总想看个究竟,可大人只是说里面有人却

总不肯把房子打开给我们看看,且大人的那种神态显得很神秘,好象一把房子打开,里面的人就会跑掉似的。他们越是这样我们便越想看个究竟。终有一天,一个较调皮的同伴把收音机后合盖的纸板给抽出来了,大家霎时就像饥渴许久的群鸭看到主人撒食时个个把脖子都争相伸了过去,可里面空荡荡的,除了几根短电线和集成板之外,什么也没有。盼了多久大家都想一睹为快的急切心情骤然失落,那种失望的神态,让我们个个都象霜打的茄子,把大人们笑得不亦乐乎。虽然这次在小房子里没有看到人,但我们的希望并没有消失。因为里面有人说话唱歌跳舞,总有一天,我们还是能看到的。甚至有时候在朦胧的意识中偶然也会产生一个幻想:要是那一天我家也能拥有这样一座小房子该有多好啊!

带着这种希望和幻想我们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校。就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某一天,我们村子又装了一个喇叭(那时需要村村通喇叭)。记得那天放学,我们听到喇叭响,大家飞也似地奔向那棵装有喇叭的大树下,个个都仰着头象看天外来客,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几乎要把喇叭声覆盖。当时我们越听越感奇怪,这里面发出的声音不是和那座小房子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难道喇叭里面也有小人不成?我们把这些问题带到了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说,里面没有人。但至于为何没有人还会发出声音来,那时的老师恐怕也难说出个所以然,当然我们这些孩子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里面确实没有人。在好奇之余,偶然也会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在里面讲讲话该有多好啊!为此奇想,在我身上还曾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那时候的生产队要求户户通广播,因此各家各户都装有一个微型喇叭,早晨六点唱响《东方红》开始一天的节目,晚上九点高唱《国际歌》结束一天的广播。因为天天听,所以这二首歌也成了我一生中永远都磨灭不了的记忆。当然这些都是人民公社广播站转播的节目。在我们生产队也可以直播声音,那就是通过那台神奇的留声机的传输而发生的作用。

有一天,在生产队的广播室,生产队长对着话筒在对村民喊话。我当时并不知道那就是话筒,所以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平时,生产队开会都是村民们坐在台下听,队长在台上讲,可今天一个村民也没有,他怎么就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呢?而且还是大声地在喊叫。当我纳闷地走出广播室时,奇了怪了,怎么喇叭里传出了队长的声音啦?此时,我感到队长的形象很伟大,他竟然还能在广播里讲话。我兴高彩烈地跑到父亲身边告诉说:“爸,喇叭里怎么有队长爷爷讲话的声音呢?”老爸告诉我,那是通过麦克风传输出队长的声音的。什么是麦克风?我云里雾里,当然更不想去追究它。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什么时候也能对着麦克风在喇叭里讲一次话。

终于等到一个机会来了。一天,广播室里的人都临时出去办事了,而门却没有锁,我偷偷地钻了进去,对着麦克风吼道:“喂,我是××,听到我的声音了吗?”接连大喊了三声,完后即跑出广播室,那高兴劲真没法说,心情万分激动。心想,这下大家都能在喇叭里听到我的讲话声音了。实际上事后才知道,当时吼的三声根本就没有输出来,因为既没有给留声机插上电源,也没有把麦克风插入留声机中,声音如何能输得出来呢?不过此遗憾在高中阶段作为三好学生发言时终于得到弥补,那时站在讲台上,对着麦克风真正潇洒了一回,那也是我第一次在喇叭中真正地传出了自己的声音。

参加工作后,社会仍在飞速地发展,留声机也逐渐地被收藏起来了,代之而起的是录音机(三用机)。

八十年代初,能拥有一台录音机,那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因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而要购置一台录音机需要几百元,可谓是奢侈品。但当时的结婚男女若无一台录音机那就不叫结婚,至少是没有结婚的喜庆气氛。你想,在婚宴中把录音机一开,“嘣嚓嘣嚓嘣嘣嚓”,那才叫爽,才叫喜庆。所以,尤其是作为当时的年轻人能拥有一台此玩艺,那是他们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省吃俭用也非得拥有它不可。此玩艺也还真可人,既能放磁带听音乐,又能把自己的声音录下后立即又可放出来听自己的声音,真是很神奇。

正当家家户户普及录音机的时候,大量涌入到我们面前的又是vcd了。当然刚开始时一套vcd音响设备需要几千元,高档的要上万元,所以能把它居为己有的及及可数。一般情况下,一个单位才有能力购置一套。而现在那个家庭没有一套此设备?至于后来又出现了dv、dvd那就更不用赘述了,它是我们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总结复习资料下一篇:签约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