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共11篇)
1.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篇一
新学员必读:网上注册与学习问题汇总
如果你是第一次学习慕课课程,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习慕课,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Q1:为什么选课只能在电脑上进行,不能在手机APP上进行? A1:主要是因为认证方式所需要数据只能在电脑网页端输入。
Q2:能不能用一个邮箱认证两个学号?
A2:不能。一个邮箱只能认证一个学号。两人共用一个邮箱会导致其中一个同学没有成绩。两人用一台电脑注册时,第一位同学完成注册退出账号以后,第二位同学再注册,避免两人的认证绑定在一个账号上。
Q3:在电脑上选课成功后,在手机APP上能学习课程吗?一定要选择“SPOC”标签课程吗? A3:在手机APP上可以学习课程内容。是的,一定要选择有“SPOC”标签的课程内容学习,讨论区也要到SPOC讨论区参加讨论,否则没有学习和讨论记录。Q4: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都有账号,该用哪个帐号学习?
A4:由于软件系统将两个平台的账号(即使同名,如同一邮箱注册)视为两个用户,分别有成绩单,且不会合并。在此提醒各位学员:请只用爱课程网账户学习本课程,以免影响你获得结业证书。登录时请注意端口的选择。
如果你之前是使用爱课程网账户学习的,就不要通过点击邮箱收到的课程链接来进入课程,否则会被视为两个用户。尤其是网易邮箱的用户,每次登陆都要确认是从哪个入口进入的。Q5:怎样进行课程学习?
A5:每次进入课程后,首先看到的是课程公告,这里有最重要的信息。一定要注意有没有更新。课程公告也会自动发到学员注册的邮箱,请一定在注册的时候使用你常用的邮箱,以免误事。最新更新的教学内容也会在公告的右侧显示。
点击屏幕左边的“课件”,按照教学活动序列(点击“下一步”,或屏幕上方的图标)学习即可。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以点击课件标题旁边的“向老师提问”,这些提问会显示在讨论区“老师答疑区”中。
Q6:视频很卡,看不了,怎么办?
A5:平台的视频有标清、高清、超清三种格式,可以根据网络情况和个人需要调节;在网速允许的情况下,请尽量采取“高清”观看,画质较为理想。
Q6:为什么我学完了活动,小绿点颜色还是半绿?我还需要重新学吗?
A6:小绿点只是软件系统提供的一种服务,因为课程小视频太多,有学员跳着看,就可能会错过一些视频,所以给予提示。
Q7:怎样下载课件中的PDF文档?
A7:课程中有些文献资料是PDF文档,如果不能正常显示,可能是因为没有系统字库或者没有安装PDF插件,需要下载阅读。做法是:在屏幕上方或PDF显示区域下部(不同浏览器位置不一样)有一个下载按钮,点击即可下载。
Q8:怎样找到自己的帖子?
A8:向下拉动讨论区页面的滚动条,在讨论区首页的子版块下方有一个“我关注的主题”列表,但那并不是全部;看右边有个绿色“我的论坛主页”链接,点开就是你所有参与过的主题列表了。目前中国大学MOOC平台只能跟踪到你发帖的主题,无法定位到你发的帖子。经
验:学员中有这么做的:他将自己的每次发帖都记录下来,同时会记录发帖的日期,发帖时论坛中已经有几页了。事后就能找到自己的帖子了,也能看到别人的回复。
2.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篇二
一、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对MOOCs的了解和参与程度相比学生要高, 但师生的整体参与程度较低
教师和学生“对慕课不太了解, 没有参与过”的比例分别是62%和82%, “有一定了解, 准备学习”分别是34%和9%, 只有4%的教师和9%的学生“正在学习相关课程”或“完成课程”。同时, 教师群体中了解“ed X、Coursera、Udacity”, “可汗学院”, “清华学堂在线、上海交大好大学在线”等三类MOOCs平台的总人数占93%, 三类分别占25%、23%、45%。然而, 学生群体中不了解或未听说过以上平台的人数比例高达61%, 了解的仅有39%。经分析, 教师了解和参与MOOCs的程度之所以高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第一线, 对前沿教学模式或理念较为关注,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 教师对国外相关研究关注比较少。另外, 师生整体的参与度较低, 教师有意愿参与MOOCs课程建设的较少, 主要原因“教学压力较大, 没有过多时间” (44.2%) , 还有部分教龄较高的教师“不习惯网络学习” (43.1%) 。学生之所以参与较少是因为学习多以传统课堂为主, 同时受学习习惯和方式、语言水平限制以及课业压力较大等因素制约了MOOCs平台的参与程度。
二、地方高校教师自我教学能力提升的诉求较高, 对MOOCs的认同程度和进一步参与的意愿较高
教师参加MOOCs或其它形式网络课程的主要动机依次是“丰富专业领域知识, 促进职业发展” (48%) , “观摩网络教学, 提升教学能力” (42%) , “满足兴趣爱好” (23%) , “填补空白, 随便学学” (12%) 等。这是因为教师的角色特点决定了自我教学能力提高的需要, 其中MOOC资源以及课题结构特点都可满足教师教学提升的借鉴意义。另外, 教师也可参与MOOCs学习, 促进专业领域知识更新, 及时了解前沿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用于教学工作。
问卷被测者中对“知识模块化”、“短授课”、“交互练习”、“教师指导”、“自定步调”等MOOCs课程特点和课堂模式的认同程度较高。例如, 问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是否会借鉴MOOCs的‘短授课+交互练习’的课堂模式”时, 结果显示“完全借鉴”占15.8%, “会借鉴”占77.9%。问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获得教师指导、师生讨论的重要性”时, 赞同“非常重要”的教师占30.5%, “重要”占61.1%。对于“是否愿意引入MOOCs中免费的、可扩展的视频资源对传统课堂进行补充教学或者充实学习”, 分别有84.2%和42.4%的教师和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由此可见, 教师既作为终身学习者对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诉求较高, 又对MOOCs的优势特色有较高的认同度, 为借鉴MOOCs特色提出适应性对策打下基础。
三、MOOCs的优势特色更能吸引新时代的大学生, 有效借鉴和监管可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形成
MOOCs之所以引起大众如此关注, 与传统教学比较, 哪些特色和优势更受广大师生喜欢?课题组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后, 如表1所示, “能够获得证书或学分” (57%) , “资源免费, 不受时空限制, 可重复观” (52%) 两者获得半数以上学生的支持。另外, 学生兴趣的引导、知识点的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名师名校授课等也受到学习者的喜爱。
问卷数据显示, 影响参与MOOCs的学习动因主要包括:“用于专业学习, 拓展和提高专业能力”的比例占32%, “出于好奇, 感受下名校名师的讲课”的占33%, “开阔眼界, 随便学学”占34%。如果引导得当, 学生的目标很容易集中到与专业学习或者个人发展有益补充上来。另外, 在参加MOOCs或其它形式的网络学习的87名学生中, 对自主学习效果感到“非常满意”的占19.5%, “比较满意”的36.8%, “效果一般”的31.1%, “不满意”的12.6%。也就是说, 自学效果较好的占56.3%, 效果不好的占43.7%。课题组在访谈和问卷中发现, 制约学生自学效果不好的原因有, 部分课程实用性不高、受语言水平限制、学生自制力较差、课余时间紧张、缺乏实时交互或操作等。综上所述, 如果借鉴MOOCs的吸引学生的优势特色, 优化自主学习课程, 强化传统实践教学, 并加以正确引导、监督和评价, 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是具有可行性的。
四、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对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意愿, 而学生相应的意愿立场则不明显
每种教学模式都具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 MOOCs也是同样如此。绝大数教师都乐于借鉴MOOCs的优势特色, 辅助于传统课堂教学, 探索两者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 对于“引入MOOCs平台中免费的、可扩展的视频资源对传统课堂进行补充, 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 85%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同样问题, 学生中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占45%, 表示“感觉一般”占30%, “不愿意”占“11%”, 还有“1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
对教学改革的探索, 教师们主要乐于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中引入名师的“短视频”资源, 辅助传统教学” (93%) , “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 丰富教学形式” (86%) , “加入MOOCs平台, 制作自己的MOOCs课程” (61%) , “将课程按照知识结构划分为小模块组织教学, 加强互动讨论、课后答疑等” (39%) 。另外, 60%以上的教师认为传统课堂与MOOCs的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MOOCs辅助教学”。由此可见, 借鉴MOOCs优势资源辅助传统教学, 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姜蔺, 韩锡斌, 程建钢.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2]Karl K.Szpunar, et al., Interpolated Memory Tests Reduce Mind Wandering and Improve Learning of Online Le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 16 (2013) :6313-6317.
3.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篇三
其核心的研究发现包括:①相比其他地方MOOC用户中高收入人群占多数的情况,发展中国家MOOC用户80%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②4/5的MOOC用户只有基本或中等水平的信息技术技能;③49%的MOOC用户获得了至少1门MOOC证书,另外还有30%至少完成过1门MOOC,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地方个位数比率的报告(研究预测美国和欧洲至少完成1门课程的比率为5%到10%);④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完成MOOC或获得证书;⑤MOOC用户的主要动机包括获得特定工作技能(61%)、为深造做准备(39%)以及获得专业证书(37%);⑥非MOOC用户主要是没有时间(50%),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计算机(4%)或缺乏相应技能(2%)。
http://www.educationdive.com
4.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篇四
摘 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自2008年出现以来,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极大兴趣,由于它强调提供免费开放的、前沿性的课程,极大降低了社会的教育成本,使得更多的人们能够接受到更高质量的教学。其高质量的免费课程、方便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特别是针对地广人稀、教育水平相对低的西部地区,更加体现出其优势。本文通过对MOOCs学习模式的解读,就其在西藏进行推广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MOOCs;西藏推广;可行性
一、MOOCs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慕课)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以及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模式。MOOCs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或者辅导专线的远程教学,也不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例如公开课),和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者在线应用更是存在根本区别。从MOOCs教学实践来看,其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有两个:
1.教学对象的“多元化”。理论上,MOOCs课堂每个班的学生可以是无限多,学生数量的巨型化也就意味着学生身份的“多元化”、来源“复杂化”。一门MOOCs课程的学生可能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虽然他们说着不同的母语,有着巨大的年龄差异,而且专业知识背景也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他们却都参加了同一堂MOOCs课程的讨论社区。
2.MOOCs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新颖、独特、更加的人性化。由于针对的学生背景差异是如此的明显,优秀的MOOCs课程要获得学生们的青睐,往往在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上有着独特之处。
二、MOOCs教学模式在西藏推广的必要性
教育是实施“科教兴藏”的战略基础,更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要求和强大推动力。基于教育在西藏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对西藏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都非常巨大,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西藏教育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例如由于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内地优秀教师往往不愿意到西藏任教,西藏的教学水平和内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西藏人口分布的特殊性,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重点在广大农牧区,西藏高等教育水平比较低。MOOCs教学模式在时空上的无差异化以及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正是解决西藏教育特别是西藏高等教育所面临问题的现实方法。另外,西藏本身所特有的文化也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传承下去、传播开来,MOOCs教学模式为西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的空间。
三、MOOCs教学模式在西藏推广的可行性
1.国家对西藏教育的信息化的巨大投入使得MOOCS教学推广具有了较好的硬件基础。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西藏的教育发展,国家教育部门近几年加大了对西藏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7年西藏教育网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中九所西藏高等教育学校(机构)中,计算机数量超过10000台,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将近2000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数超过27000个,2010-2011信息化经费投入超过了700万元,并在逐年递增,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都已经建成校园网并成立了网络信息服务中心,西藏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使得西藏具备了推广MOOCs教学模式的较好的硬件基础。
2.国内兄弟院校对西藏教育特别是西藏高等教育的无私援助是MOOCS教学模式在西藏推广的重要保障。例如早在1997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就在西藏大学网络技术部设置了西南地区主干网西藏主节点,200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投资50万的西藏医学院双向智能闭路控制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兄弟院校对西藏高校的无私援助不仅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和人才培养上的帮助。例如,前不久在“中国式MOOCs长三角论坛”中,就有学者提到要将包括中部、西部等在内的千所高校整合成若干网络大高校的建议。目前国内大学中,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在MOOCs课程教学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前两者加入了由哈佛和麻省理工联合创办的EdX,后者则加入了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相信随着COOCs在国内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他们在MOOCS课程中的经验和技术也必将惠及到西藏高等院校,西藏也必须要未雨绸缪,做好推广MOOCs教学模式的准备。
MOOCs教学模式是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典范,随着MOOCs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广,高中阶段甚至义务教育阶段都将有可能实现MOOCs教学。在西藏推广MOOCs教学有其必要性,也有推广的基础和保障,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我们逐步去解决。
参考文献
5.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篇五
摘 要 根据MOOCs与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提出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并探讨MOOCs与混合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MOOCs;混合式教学;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119-02
Study on MOOCs and Blended Teaching in Reform in Education
of Network Database Management Course//LI Guixiang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reform in education of the network database management course and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OOCs and blended teaching.Key words MOOCs; blended teaching; network database manage-ment course; reform in education
前言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开放教育资源的形式发展而来[1]。目前有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在互联网上提供免费的在线学习课程,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机会,短时间内就有超过百万人次的学习者加入MOOCs进行远程学习。MOOCs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优质资源共享、传播等方面给整个高等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
把MOOCs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学习的平台,构建大量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2],课堂上则主要采取面对面的讨论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将有助于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将MOOCs与混合式教学引入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的特点
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数据库,并能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序。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课时数较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大量的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和SQL Server软件操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差,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模式。MOOCs与混合式教学在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对MOOCs教学理念、授课形式、内容组织等方面的要求,首先要优化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把课程的知识结??分解成代表性的小知识点。知识点划分时,每个小知识点尽量相对独立,这样既便于学生学习,也便于教师考核。有些内容、环节和步骤很多,相互之间依赖性很强,联系紧密,要将这部分内容划分成短小的知识点,需要对内容把握非常精准、到位。一个好的划分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不恰当的划分可能导致难以学习。知识点划分好之后,要按照知识点重构课程内容,并以案例教学为驱动,重新构建起知识体系较为完整的课程。
按照知识点组织的视频内容,视频一般比较短,一方面是考虑学习者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另一方面短片也方便使用手机、平板等设备观看,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碎片时间。因此,视频的长度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之间。
建立课程团队,建设MOOCs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 MOOCs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线上内容和线下交流。线上内容主要包括视频(微课)、小测试、考试题、讨论区等,线下交流主要有3种形式,即线下答疑、学习社区和翻转课堂等。这需要主讲人员、在线教学人员等组成一个强大的MOOCs课程团队去完成,来保证课程的学术性和技术性,并为每个视频都做好教学设计。同时,网站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学习者不断提供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源,以及及时与学生在线上互动。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形式为翻转课堂。翻转指的是对原有教学流程的重构,原本要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放在课前完成。在课前,教师创建视频,连同相关教学资料放在MOOCs网站上,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前观看视频学习;在课堂上,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是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放到课下,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这种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MOOCs网站提供的教学视频,完成相应的测试,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教师讲解重点,并对难点进行答疑,与学生共同讨论课程内容,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调整教学方法 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以课内外结合为主,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以形成性多元评价为主。
6.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篇六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般若学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道关系全面展开、也是佛教在三教关系中进一步的时期。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出了出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这个时期,而这两次灭佛事件都与佛道之争有密切的关系
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南北佛教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学风,佛教与王权以及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在南方和北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南方帝王崇佛,一般对儒、道仍加以利用,儒佛道三教皆有助于王化的思想在南朝基本上占主导地位。即使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帝王对过分发展的佛教采取某些限制措施,其手段一般也比较温和,儒、道对佛教的批评攻击有时虽然很激烈,但也仅停留在理论的论争上。
从总体上看,儒佛道三教之间始终有这样一种基本格局:儒家在吸取佛教思想的同时常以佛教不合传统礼教等为由,激烈地排斥佛教,而佛教对儒家却总是以妥协调和为主;佛道之间虽然互相吸收利用,特别是道教模仿佛教的地方甚多,从宗教理论到修持方式,乃至宗教仪礼规范等,都从佛教那里吸收了不少东西,但佛道之间的斗争却一直很激烈。
佛教在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发展及其与儒、道的关系,都与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
入宋以后,佛教虽然趋于衰微,但仍然有所,特别是它传播的范围和在民众中的影响,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它对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渗透,也日益加深,儒佛道三教关系表现出了不同于过去的一些新特点,在三教合一逐渐成为整个思想文化基调的背景下,对内禅净教趋于合一,对外佛道儒进一步融合,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最重要的特点。
7.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篇七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 本文数据采集时间为2016年9月2日至2016年10月19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共有9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门, 武汉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门, 武汉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2门, 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门, 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 和《形势与政策》 (1门, 北京科技大学) , 其中厦门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尚未开课, 故不再讨论范围, 本文讨论余下的8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调查内容包括:授课教师、课程信息和学习人数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授课教师
主讲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也是保证MOOC平台上课程报名率、到课率的关键。本研究的8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共有31位教师, 每门课程平均大约4位主讲教师, 其中正高职称19人约占比61.29%, 副高职称8人约占比25.81%, 中级职称4人约占比12.90%。总体来看, 形成高职称、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 学缘结构、梯级结构合理, 具有跨学科的教师队伍。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主讲教师只有一人林贤明, 相比其他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比之下,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其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职称、年龄结构等较为合理。
(二) 课程信息
课程信息主要包括课程时长、课程负载、内容类型、课程分类、证书要求、奖学金、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 其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规定的要求开设, 本文不加以分析。课程时长、课程负载、内容类型等内容则反映出本门课程实际开设的形式, 而证书要求和奖学金则是激励在线学习者学习动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1) 就总课时数来看, 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课时最多达到大约40个学时, 而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课时最少只有10个学时, 但是同时也需要考虑学分不同的因素。 (2) 就内容类型而言, 除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无讨论环节之外, 其他所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讨论环节。MOOC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重视学习共同体与合作学习 (MOOC中的交流论坛、同伴评价) (李曼丽, 2013) 。MOOC的这一教学设计原理, 说明了课程参与度在MOOC学习中的重要性。课程讨论环节是增强课程参与度的重要方法, 也是课程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者越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互动中 (即在讨论区中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或在wiki词条中做贡献) , 表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越强烈。 (3) 就课程激励角度而言, 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的《形势与政策》和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待提升。具体来讲, 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无奖学金制度, 学习证书只有合格, 无优秀的证书;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虽然有奖学金制度, 但是对学习证书的要求没有注明。
(三) 学习人数
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自主的学习模式, 学习动机更多的是来自我驱动型, 即学习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选修课程的推动力。学习人数作为反映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选修某门课程究其根源于其学习动机驱动。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修读人数最少, 只有301人, 其他课程修读人数在7000至15000人之间。其中尤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选课人数都较好。另据“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报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中心联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制推出的首批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课程同时在开课, 开课当天 (9月26日) 即有2万人学习。这反映出学习者选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课程的内在学习动机较强。
三、基于MOOC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建设路径选择
MOOC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基于此, 注重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推广, 逐步完善服务方式是MOOC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
(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先进化
从课程特点角度来讲,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具有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与理论的起着宣传的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意识形态,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所在。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先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充分意识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主体性。当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 故应采取措施改变现有的角色定位和教育理念, 分享和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今后教学的方向,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性和课程参与性。另一方面, 进一步分析学生群体的需求和学习动机。只有经过充分调查, 才能把握住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进一步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在人才培养环节中, 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立足点, 在合适的时间地点, 采用有效的方法, 以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时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时代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第一, 保持独特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即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独特性, 又要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 在这过程中, 要坚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 要坚持达到学生认同的目的。第二, 将实践性和学术性相统一。一方面, 教师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敏感的政治理论问题进行批判和妄加议论。另一方面, 应当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下的发展现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学术知识的应用。第三, 互动性和权威性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准确的阐述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保证教育体系结构的完整性, 还要避免主观性的权威, 要以感情来打动人, 以实际的理论来说服人。
(三) 整合高校资源, 开发精品课程
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 支持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的高校, 建设适合网络传播的在线开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通识教育, 具有普适性的特点, 比较适合利用MOOC平台推广其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四) 培育教师队伍, 提高网络教育素养
网络教育素养不仅是学习网络化的工具, 更为重要的是养成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能使教师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网络环境。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应注重学习新技术、新理念, 努力提高自身网络教育素养。学校要将网络教育素养纳入教师的培训体系当中, 使教师的素质符合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结束语
基于MOOC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MOOC平台开发精品课程, 完善教育体系, 加强宣传推广, 注重教师培训,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摘要:随着MOOC的出现和发展, 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被分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MOOC平台推广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笔者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8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调查对象, 通比较分析8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情况, 提出基于MOOC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MOOC,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05:29-33.
[2]刘震, 曹泽熙.“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11:57-61.
[3]艾四林.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4, 10:6-9.
8.浅析外包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篇八
09040627
国贸1班
徐莉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得生产流程在不同的环节上细分,于是外包这一新兴的形式出现了,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并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外包的含义,并主要分析了外包中服务外包,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阐述外包。
关键词:外包
外包优势
服务外包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一、外包的含义
外包是指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公司完成。外包是一个战略管理模型,企业为维持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且因组织中人力不足的困境,可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派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
外包业是新近兴起的一个行业,它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外包将组织解放出来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外包合作伙伴为组织带来知识,增加后备管理时间。在执行者专注于其特长业务时,为其改善产品的整体质量。外包解放了公司的财务资本使之用于可取得最大利润回报的活动。外包使一些新的经营业务得以实现。一些小公司和刚起步的公司可因外包大量运营职能而获得全球性的飞速增长。
二、我国发展外包的优势
1、中国知识型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外包业务需要数以百万计的低成本劳动力,而中国正好拥有这样的劳动力,因此目前很有竞争力。
2、除了劳动力这项大笔运营成本低之外,中国基础设施优越、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跨国公司需要分散风险的意愿,都促使许多大公司向中国拓展外包业务。
3、国际大公司大力拓展中国的外包业务市场是受海外迅速增长的客户需求推动的。这些客户要求降低成本,更合理地分散风险以及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以便扩展其在中国的业务。中国国内公司也开始通过外包业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此同时,中国国有公司也都急需信息技术的基本架构和“后店”支持,这样的涓涓溪流将汇集成一股洪流。
外包的范围可以按工作性质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蓝领外包”它指的是产品制造过程外包,而“白领外包”又可以叫做“服务外包”。以下主要介绍“白领外包”,即“服务外包”。
三、服务外包的定义
服务外包指企业将系统开发、应用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等自身业务需求通过外包由第三方(即服务外包提供商)来完成,以专注企业核心业务,更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经济活动。它可以划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前者是指同一本土的不同法人实体之间发生的业务流程合作关系;后者是指不同国家的不同法人实体之间发生的业务流程合作关系。
四、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全年合同执行金额达198.0亿美元,其中离岸合同执行金额为144.5亿美元。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了从面向企业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服务外包向垂直行业的综合服务外包转变的趋势,拥有垂直行业专业知识的企业将获得成功,接包商通过强化行业知识,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升其竞争力。目前,中国在软件业、金融业、通信业、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服务外包领域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市场发展初具规模。
(一)软件服务外包快速发展
1、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软件服务外包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收入不断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
2、产业呈集聚发展态势。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以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形成了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五大集群——环渤海集群、长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中西部集群和东北集群。
3、业务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随着一线城市人力成本及商务成本的上升,软件接包企业将低附加值业务转移至二三线城市。国内不少中小型企业组成企业联盟,作为大型外包企业的下游企业,获取软件服务外包的转包和分包业务。
4、新技术为软件服务外包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根据ID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2亿美元,未来将以接近4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看到了新的技术方向,众多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纷纷在新技术转型上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二)电信服务外包处于优势
近几年来,随着电信运营商的重组与转型、3G网络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新型服务项目拓展等,推动了电信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促使电信服务外包市场和规模扩张迅速,并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9年中国的电信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了451.4亿元,比2008年的351.0亿元增长28.6%,比2003年的198.1亿元增长127.9%。2003~2009年,中国电信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达到14.7%。电信服务外包在众多服务外包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1、电信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电信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推出,业务外包需求持续增长。
2、电信服务外包市场日益专业化与规范化。政府管理的日益加强,外包业务的进一步细分,使得电信外包市场日趋专业化和规范化。
3、服务接包企业与发包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更加成熟。接包企业不仅成功为运营商提供服务,同时借助自身研发能力,把握前沿技术,引导电信运营商的最优发展。
(三)金融服务外包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和保险业外包两个领域。银行业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外包、灾难备份外包、银行卡外包和客户服务四个方面;保险业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外包、理赔勘查外包、营销业务外包等几个方面。随着金融业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标准流程业务和非标准流程业务分离的趋势日益加快,未来金融后台的建设和以各类后台为载体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将持续推进,建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将不断增多。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外包市场趋于成熟,证券业的外包服务正在兴起。银行业和保险业仍将持续释放大量的外包需求,从以ITO为主导,逐步向BPO、KPO领域延伸;证券业的IT投资日益增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证券业的外包服务正在兴起。
2、金融后台中心建设取得长足进展。金融机构前台业务与后台业务的分离日益加速,大型金融机构利用其自建的全权持有的分支企业运营后台业务成为发展的主流模式。
3、发包商倾向于将ITO、BPO捆绑,寻找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金融领域外包的商业模式逐渐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运营过程与高技术外包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外包服务供应链。
4、外包服务逐渐向更细分的专业市场发展。中小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逐步定位于做特定领域的细分市场外包服务供应商,通过提供特殊的专业能力以帮助客户处理特殊需求的商业功能,比如图像处理、数据管理、ATM服务、E-banking服务等,获得竞争优势。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规范行业发展,政府在加强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如2010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引导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规范稳步发展。
五、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服务外包发展很迅速,规模不断变大,水平和方向上各有特点,但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我国虽然拥有多所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人才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以软件产业为例,目前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软件人才结构则呈“橄榄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非常稀少,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
2、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但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3、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服务外包的发展涉及到宽领域、多部门,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进行产业支持。从外包企业的工商登记政策、人才政策到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需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进行扶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配套的扶持政策,虽说目前我国都有政策支持服务外包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仅涉及某一领域,加之有些政策(如税收)又无法落到实处,政策效应很难体现。
4、市场不够规范。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
目前中国在接受跨国公司外包业务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但潜力很大,正日益成为国际信息与咨询公司的外包目的地。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9.MOOC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篇九
一、MOOC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成为成熟专业人员的过程[1],主要包含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坚定的专业信念、深厚的专业情感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等。
自2011年以来,作为网络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可直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不仅提供网络课程资源、文本材料和在线讨论,还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用户交互性社区,建立交互参与机制。从产生之初就日益影响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以其自身特点,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一)MOOC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1.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交流空间
MOOC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课程资源送到世界各地,为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内容丰富、理念新颖的优秀课程资源。随着MOOC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丰富的MOOC学习资源。例如:中国大学MOOC网、MOOCs4U、MOOC学院等。这些资源分别按学科进行归类,教师自主加入、专家讲解、交流谈论等方式,向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课程。MOOC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不同区域教师可以一起点评课程、分享笔记、讨论交流,使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高效快捷。教师在家可以通过网络走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课堂,可以通过讨论区与教育专家零距离交流。在这种交流、碰撞与反思的不断循环中,教师收获许多新观点,学习许多新知识。
2.打破了时空和人数的限制
MOOC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不受人数和时空的限制,教师学习不是在固定时间段进行,而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地点不用局限于教室之内。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可以使用电脑终端、手机客户终端设备进行网上学习,可以随意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某门课程的人数不受限制,同一时段一起学习的人数成千上万,改变了传统课堂只能在固定时间和地点给固定人上课的弊端,教师学习时间更自由。
(二)MOOC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助机制
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有两种机制:他助和自助。自助机制建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自助机制”,指教师通过自我专业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反思等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2]。长期以来,过于注重政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与经济帮助,忽视教师自助机制构建。而MOOC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了获取新知识的渠道和学习模式。MOOC以其自身优势和鲜明特点为许多想要学习却找不到优质学习资源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自主学习平台。MOOC的产生与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助机制起到不断完善的作用。
(三)MOOC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现代化
MOOC为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实现教师全员培训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率先推进MOOC发展进程,实现教师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下,充分运用MOOC平台,打破时空障碍,有效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教师。教育部制定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宗旨,就是以网络平台为突破口,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动员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和尖端人才广泛参与,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3]。
二、MOOC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MOOC的发展既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具备信息素养及知识管理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关乎着教育的信息化,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师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形成。21世纪,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而教师要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更不例外。同时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满足新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另外,良好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保证其实现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需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才能利用MOOC进行自主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总之,具备良好信息素养有助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提高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管理能力是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提升自身教与学的能力,从而有效辨别、获取信息,到吸收内化,再到知识应用与创新,形成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
(二)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首先,21世纪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合作交流能力”。从其专业角度看,教师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以合作交流为中介,在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中,实现自我专业成长。其次,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来看,教师知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显性的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但是,教师更需要的是一些隐性的实践性知识。而采用一种能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共同活动在个体之间激活、共享与交换观点、知识,是教师获得隐性知识最有效的方式。
MOOC的发展为这种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MOOC以其自身开放性、交互性社区体验使这种交流越来越便捷,学会在信息环境下交流、合作成为其快速发展的新手段。
(三)具备反思评价能力
反思评价是教师成长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教师通过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更新,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经验,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反思,可以找到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心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方向发展[4]。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更优秀、更有思想的专业人员。
MOOC本身蕴含着对资源与过程的反思与评价,通过对MOOC资源的利用效果的评价与反思,促进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化教与学。
(四)提升锐意进取、积极创新能力
教师职业是以培养面向未来和创造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从教师职业角色角度看,研究型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批判性地筛选、评价、运用教育科研成果,概括升华教育实践经验,有选择性地搜集、整理、利用各种资料,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MOOC不仅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平台,而且带来了开放的教育理念,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更新自身观念,而且应该积极提高自身创造能力。
三、MOOC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MOOC不仅给广大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而且提供了一个向名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习其灵活的教学手段,领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名师的课堂讲授方式对初入职场的教师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学技能提高。但是,如何利用MOOC促进教师专业更好地发展,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在MOOC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下,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能力,还需要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需要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教学咨询与指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首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服务,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更多地了解、学习、借鉴国内外较先进、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开阔其国际视野。其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向教师提供教学技能培训服务,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学习交流平台,为解决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咨询与帮助,满足部分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MOOC时代,面对教学方式转型带来的挑战,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这样一种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5]。
(二)鼓励教师利用MOOC进行自主学习
MOOC平台容易操作,课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课程内容丰富,开设了大量的人文、社科、教育类课程,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参与其中,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学到新的技术,实现了学习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建立个人知识与技术体系。学校应该充分支持与鼓励教师利用MOOC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仅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师生交流,还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带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从而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当然,实现这些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学校的支持与鼓励是MOOC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教师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教师以这种内在专业发展意识为动力,自觉发掘生活中的有利因素,使自己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保持对自我专业发展结构的认知,反思教学活动,不断升华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行为。
(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MOOC时代的老师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适应时代对创新型人才、智能型人才、终身学习型人才、问题解决型人才、较高信息素养人才的需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学会在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所学技术,更好地实施展开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和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共享各种优质教育资源。
MOOC时代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从不断发展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学习,将先进教学理念融入自身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并在实际活动中不断反思,努力适应MOOC带来的新一轮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良刚.论熟练型教师的专业提升与自我超越———以广西大学附中熟练型教师为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赵丹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7).
[3]崔惠萍.基于网络的教师教育学习资源的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张学侠.利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学反思[A].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暨首届研讨会,2008.12.
10.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篇十
【关键字】
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探索;建立;资本主义
【论文摘要】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那一天起,人们追求社会主义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俄国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有了一个系统的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在当时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人的带领下,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习俄国,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指导中国工农革命的高潮。最后终于在社会主义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衍生出了毛泽东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帜下,中国又先后有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提纲】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空想社会主义的建立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二、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发展:1、2、3、4、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 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立和完善公有制,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五、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1、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正文】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以最好的社会制度取代之。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爱脏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因此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的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二、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疑问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年之后,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写道:“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实际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终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斯大林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是当时的苏联迅速由农业国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这也为以后的霸权主义奠定了基础,并在1936年12月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问,指出有少数资本家所把持的共和政治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仍不可逃的命运”,公开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
作为湖南学生运动领导人的毛泽东说:“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导”。
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的批准俄共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并说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在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先驱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21年7月21日于上海成立。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路线。这也是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该路线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出版正式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在江西瑞金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胜利会师后,在这里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并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在反围剿失败后中共政府果断采取转移方针,并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中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指导地位,既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思想和革命指导。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并在1937年夏,在抗大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路线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终于完成了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知道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且完成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形式。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现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的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由此揭开。
改革开放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带领导人开创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带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知道全国各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4、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来,确立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核心。他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这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的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进而衍生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理论。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建立和完善公有制,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形势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纯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比如中国根据自己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3、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列宁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训条,“这个简单的、十分简单和明显不过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泉源,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此外还要博采众长,坚持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五、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体制,是按劳分配的方式,所以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1.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篇十一
摘要: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语言形态和创作模式,同时促进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传播方式的产生,形成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即新媒体艺术。它是在科技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依傍高科技而发展产生深刻变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已从经济和文化上深深地融入到国际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艺术交流往来日益频繁直接催生了中国的新媒体艺术,而中国新媒体发展前景又如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发展 现状 前景 收藏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新媒体一词可以从产业区分、人机接口、艺术运动、及其多媒体形式来诠释,不同的诠释是由于不同领域的观点(产业、科技、艺术、及传媒)的出发点之不同。
新媒体艺术是以重要观念为前提,结合计算机科学,高科技材料,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学,视觉,表演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
二、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史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始于八十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由吴美纯策划,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张培力,王功新、陈绍雄等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由《文艺报》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展览期间印发的由邱志杰主编的两本展刊,对国内外录像艺术的状况进行了深入介绍,翻译大批重要文献,在艺术界造成了重大影响。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九十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了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这正在成为中国艺术中新的重要的潮流。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高质量的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等等。这标志着中国录像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更成熟的个体的方式改变着当代的文化地图。
更多的人受到影响投入录像艺术的创作,这方面的成果在吴美纯策划的《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展现。全国各地的三十几位艺术家在北京展示了最新的创作。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编写中的《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
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三、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跟踪到范畴的讨论再到理论的建构的过程,正在从自发分散的研究阶段向自觉整合的研究阶段发展。当前应将中国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研究的总体性特征作为研究重点,主要课题应集中于“对象方法”、“发展规律”、“艺术形态”、“民族特色”和“学科建设”等理论范畴,并强调学科整合、多向度比较和“创作-欣赏-批评-研究”互动的研究方法。以Video和网络艺术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自 1990年代后期以来,已逐步走出技术探索和观念实验的单一阶段,转而成为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艺术反应方式。但针对新媒体“技术含量低”、“圈子化”、“先天发育不全――模仿电视电影(尤指单屏Video),缺乏独有语言模式”等问题的批评仍不绝于缕。新媒体在为身处数码时代的人类提供了另一种从内部观察自身的手段之同时,也加剧了人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迷失感。而且,新媒体艺术所赖以成立的技术依然面临再度形成统治意识形态的危险。
新媒体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类型基本上差别不是很大,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当代的艺术家可以用任何工具、任何方式去做艺术,不应该用太多的概念去区分艺术家。现在的艺术家在传统的创作方式中都在寻找新的方式、新的突破,现在是科技发展非常快的时代,艺术家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到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道路从艺术方法上的模仿到创新在艺术方法上,从模仿到原创完全符合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历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原创的过程。这种模仿包括两个层面:对传统艺术的模仿和对国外优秀新媒体艺术的模仿。中国新媒体艺术以模仿作为自身的起点。虽然它是新兴的艺术,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艺术的遗弃。中国新媒体艺术善于从电影、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传统艺术样式中汲取营养来建构自身的艺术语言。
汪建伟早期新媒体艺术家,1994年即已从事Video,擅于将区域经验和历史典故转化为当代问题的切入点,在2000年就率先尝试了多媒体戏剧,推进新媒体朝着多种技术综合的“总体艺术”方向发展。
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多媒体艺术只是在表达一种声音,它所针对的是垄断话语,垄断话语顽强地坚持二元对立,比如我们从五四开始,就是一个运动接着另一个运动,前后运动之间往往是一种绝对的对抗关系。其实这种前人活动决定后人命运的荒谬游戏,早就应该停止了:它制约了我们对问题的深度探讨。在我的观念当中,多媒体艺术所强调的是一种关系与关联,这也是它跟其他艺术不一样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方法论。
汪建伟还指出新媒体艺术同我们的社会仍然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严格地讲,新媒体概念来自于一种外部经验。但西方新媒体艺术家与赞助制度之间的关系比较良性,而在中国,政府或企业不可能同多媒体艺术家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也许有一两个展览或艺术节,但也多是一次性的。前一段,房地产企业好像是要跟当代艺术建立某种关系,但最后还是成为它的一种暖昧的宣传手段。新媒体创作目前的内部问题是:艺术家应当思考,你为什么要选择“多媒体”这种方式?你有没有个人强烈的意识形态?你的观念跟“多媒体”之间究竟有没有直接关系?毕竟每一种媒介的知识含量都有它自己的范围和限度。
但无论如何,仿佛以最新技术从事创作的艺术群体,才更有能力把握和触摸我们这个时代。
四、新媒体艺术潜在的收藏价值
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除了传统的艺术门类如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这几大门类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类艺术作品的诞生与发展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尤其是除了摄影之外的动态影像作品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得比较迅速。一批年轻的艺术家拿用手边的DV,运用这种新的方式来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虽然采用的媒介并非传统的笔墨纸砚,但同样制作出了不少优秀的数字作品。这些作品目前一般都是在画廊中进行销售,由于很少有藏家关注这部分新媒体作品,所以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极其有限,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也基本没有拍卖过动态数字影像艺术品,所以新媒体艺术作品未来的市场行情目前的的确确是处于一个“原始股”的状态。但是更能显示它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李安姿,当代空间负责人曾说当下是新媒体艺术投资收藏的好时机。中国艺术家在近年已经比从前渐趋成熟,不论风格、技巧或是艺术语言都开始稳定下来。我相信亦同时亲睹他们现在都创作出有素质的作品。当下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所以也是一个开始投资收藏的好时机,特别是对比中国传统媒体的艺术甚至国外的新媒体艺术,绝对是要趁低吸纳的时候。
新媒体艺术在近20年已走在国外艺术界的最前线。就像从前,收藏焦点都是由西方慢慢才转移到其他地区,我想新媒体艺术的情况也会一样,只是时间性的问题,或迟或早都会发生。
当代主流艺术往往都有比较多的追随者。但是艺术就是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日的限制,除去固有的既定框框。新媒体艺术的锐意革新就做到了这一点,是主流艺术这些年来比较欠缺的。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收藏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德国、美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都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媒体艺术博物馆。事实上,新媒体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建筑、表演、商业、公共空间、科技等都有非常多的交集和联系,而且目前市场化的程度也非常高。参考文献:
1、新媒体艺术设计[G]百度文库;
2、新媒体艺术前景依然“扑朔迷离”[R]雅昌艺术网,2007.5.14;
3、新媒体艺术:数字时代的新趋势[J]李琼波,《画廊》 2010.09期;
4、浅析中国新媒体发展及趋势,张艳萍[J]《安徽文学》 2009年11期;
【mooc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mooc在中国的发展历程07-11
erp在中国的发展现状09-26
中国公路的发展现状08-18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07-17
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08-31
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11-08
中国网络营销的发展06-19
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06-22
毛概论文中国的发展07-19
中国戏曲角色的演变发展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