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

2024-08-11

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通用8篇)

1.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 篇一

在烟草行业完善机制体制、增强竞争实力的改革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包括营销中心本级人员、市场经理、客户经理、电话订货员等岗位在内的地市级烟草公司的营销人员,面临新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如何发挥市公司营销主体地位,打造市场导向的卷烟营销体系,提升烟草的整体竞争实力,是摆在每个地市级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现结合江西景德镇烟草的实际,从组织结构、工作职能、工作内容、考核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事项,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规范的建立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卷烟营销体系。

一、地市级烟草公司营销组织机构的设置

1、景德镇烟草营销管理的现状

景德镇市公司在07年底就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营销垂直管理,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大了直接管理的力度。每月制定全市统一的营销策略,调控整个经济运行的进度。每周五下午还召开营销周例会,通报经济运行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改进的问题,直接听取一线营销人员反馈的市场信息,及时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由营销中心、督考中心、县级局开展三级考核,并汇总到营销中心直接对全市各级营销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统一进行考核。通过这种营销管理方式,市公司对全市卷烟市场的掌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卷烟市场的信息也能及时反馈到市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营销工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说营销直接管理的有效开展是今年景德镇烟草在高位保持平稳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预计今年底景德镇能实现系统外销售超过57000箱,人均条数达到9条以上。

但现有的营销管理模式在运行中也同样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客户经理的工作被一些日常服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无法突出品牌培育、经营指导的重要职责,客户经理的作用有逐步弱化的趋势;营销中心的管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逐级衰减的现象;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分析的针对性不强;营销中心在品牌培育的管理职能上不突出;电话订货员与市场、零售户联系还不紧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来解决。

2、景德镇烟草营销组织机构设置的构想

针对景德镇现行营销管理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构想:

这里要说明的是,营销管理组织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根据景德镇的实际去拟定的,由于景德镇烟草面积小、分公司少、营销人员少,故相对扁平化的组织机构设置就能达到目的,而在一些大地市,还需要更多的管理层次。

二、地市级烟草公司营销组织各部门(岗位)职能

1、营销中心工作职责

营销中心承担了全市卷烟销售商流业务,是公司经济运行的核心部门,按照“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开展后的要求,为了进一步突出部门工作职责,理顺工作流程,有必要在原有的“采供部”、“订单部”基础上增加“市场部”和“品牌策划部”,整个营销中心的工作基本由需求预测、货源组织、货源供应、品牌培育、工商协同营销、规范经营、销售网建基础管理、队伍建设、营销内部管理、统计工作等十个方面组成,各项工作职责又基本包括以下内容:

◆需求预测:包括需求预测、半年需求预测和月度需求预测三个子流程。

◆货源组织:包括商业订单、半年协议、月度衔接、季度调整、月度调运计划、购销合同、存销比管理七个子流程。

◆货源供应:包括调研计划获取、零售客户分类、卷烟营销策略制定、订单采集、订单分析五个子流程。

◆品牌培育:包括品类管理、品牌生命周期管理、品牌引入管理、品牌退出管理、新品上市管理、品牌维护六个子流程。

◆工商协同营销:包括工业企业评价、工业企业服务、工商协同三个子流程。

◆规范经营:包括规范需求预测、规范货源组织、规范货源供应、规范客户关系四个子流程。

◆销售网建基础管理:包括客户入网、客户评价、客户资料维护、客户服务策略、客户拜访、岗位跟班作业、客户建议意见收集反馈处理、市场调研、电子结算九个子流程。

◆营销队伍建设:包括营销人员考评管理、网点建设、网建信息化建设、营销人员培训、营销人员晋升通道管理五个子流程。

◆营销内部管理:包括宣传促销品管理、全市营销人员绩效考评、营销内部收发文管理、营销内部管理制度的检查落实、文件报表的编制和报送、营销会议组织记录和整理、营销人会议培训工作的组织、网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印制八个子流程。

◆统计工作:包括统计报表的填写和报送、一号工程数据的填写和报送两个子流程。

根据以上拟出的营销中心十项工作职责,又可以将营销中心的工作职责归纳为三个主体: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为核心的卷烟营销工作、卷烟销售网建工作和内部管理工作(包括统计工作)。

按照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重要性,可以将职工岗分为二级岗位、三级岗位两个类别,这样能区分岗位的责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采供部工作职责

在新的营销模型里,采供部的工作职责应更加单纯,做好适销对路卷烟的调入,确保有效货源,科学合理拟定调运计划。他只承担了卷烟的调入和调出,基本上就是履行营销中心工作职责中的“货源组织”部分。采供部由采供部经理负责,下设调拨管理员、投放管理员两个三级岗位。

3、订单部工作职责

订单部主要有三个工作职能,一是负责零售客户订单的收集和确认,提示客户准备存款;二是负责解答客户电话咨询,记录、整理客户意见,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三是负责分析客户订单,填写工作日志。订单部由订单部经理负责,除正常设立若干电话订货员(三级岗位),还应增设订单审核员(二级岗位)。

应该说订单部的工作职责相对固定,基本履行营销中心工作职责中“货源供应”部分里面的订单采集、订单分析两个子流程,但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容易忽视的问题:

◆要进一步提高订单分析的成效。电话订货员要有提高客户订单质量的能力(要与拿订单区分开,只是电话订货员根据历史订单和市场情况,给予客户订货的合理化建议),要能及时发现异常订单并与辖区营销专卖人员适时开展沟通。

◆要确保电话订货员的订货时间。笔者认为,电话订货员每天的服务客户数应在100-120户为宜,这样才能基本保证对每名客户的服务时间较为充足,同时要在电话订货间隙强制性要求电话订货员休息,避免连续工作带来的视觉、思想、体力多方面的疲劳(以景德镇为例,在10点-10:30和 12:30-1点会强制性休息)。

◆要做好订单部的订货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并做好相关信息的传递工作。

◆要定期组织电话订货员共同开展录音评析工作。

◆要定期组织电话订货员去卷烟市场,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和品牌走势。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开展后,订单部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客户需求、录入系统,她将成为沟通客户、了解客户的一座桥梁,也是完成卷烟销售目标的重要途径。

4、市场部工作职责

根据新的营销模型,营销中心有很多工作需要专门的部门去负责和落实,市场部就是其中之一。市场部由市场部经理负责(可由客户服务助理兼),下设客户服务管理员(三级岗位)、若干名集团客户经理(三级岗位)。他的工作职能有三方面:一是“货源供应”职责里的调研计划获取、零售客户分类、卷烟营销策略制定三个子流程;二是销售网建基础管理;三是营销队伍建设。

市场部的工作内容广泛,涉及面大,既有关于卷烟营销方面的,又有销售网建方面的,还包括了营销队伍建设,是整个营销中心的核心部门之一。关于市场部的工作,无论是货源供应,还是网建工作、队伍建设,应该说还均为常规工作,但为何要单设若干名集团客户经理,这里要进行说明:

◆目前客户经理队伍的现状。景德镇在今年四月份开展“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以来,全面取消了对客户经理的销量任务考核,只对客户经理的工作过程质量进行考核,这样做虽然有效规避了客户经理“安排订单”的嫌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户经理的工作更多是在对客户的日常服务上,而在品牌培育、经营指导等能体现客户经理工作重要性的工作上有所削弱,混淆了主次,客户经理的作用有逐步弱化的趋势。

◆劳动用工上的隐患。目前我们的客户经理队伍更多的是聘用员工,他们的确为烟草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工作身份毕竟有所不同,行业不可能做到同工同酬,这也势必会造成这部分人员思想上的波动。所以,为逐步减少聘用员工的份额,降低劳动用工带来的风险,有必要逐步减少客户经理队伍中聘用员工的份额。

◆集团客户经理的人员组成和工作职责。基于上述两点,在仍统一客户经理队伍总数的基础上,从原有工作职能中分流一部分:县级分公司管理的客户服务部中的客户经理,仍可由聘用工担任,但他们的工作职能只在客户服务上,如:市场信息收集、柜台整理、明码标价、信息传递、客户关怀等,服务范围可根据具体实际,不再是不能超过150户,而应在300户-400户左右(以景德镇为例,可设客户经理20名-25名左右,这样减少了聘用工20名)。而集团客户经理应由烟草职工担任,他们的工作职能就是突出抓好品牌培育、经营指导,他们的绩效工资直接与工作业绩挂钩,体现奖优罚劣,拉开档次。他们的服务由于重点更突出,脱离了一些日常性工作的牵绊,服务范围也应扩大到300户-400户。

◆集团客户经理的其他特殊职能。应针对弱势群体、专需高档烟的零售客户、特殊消费群体、超市商场类客户、宾馆酒店类客户等特殊业态的客户,单设集团客户经理开展针对性服务。

5、品牌策划部工作职责

品牌策划部由品牌部经理负责,设品牌培育助理(二级岗位)、渠道终端管理员(三级岗位)、市场研究员(三级岗位)三个岗位。品牌策划部有四个主要工作职责,分别是:

◆突出地市级营销中心对品牌培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形成科学的品牌发展规划;开展品类分析为卷烟营销提供参考;建立和健全品牌引入退出机制。

◆组织开展全市的卷烟需求预测工作,提高卷烟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以预测指导采购,采购支持订单,订单满足消费。

◆组织开展市场信息采集、卷烟市场和消费者调查,更加准确、及时的了解卷烟市场的价格、库存、品牌发展趋势、消费者的需求。

◆开展工商协同营销工作。

◆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品牌培育目标,提出完成目标的解决方案,监控任务执行进度,指导营销人员完成品牌培育目标。

由于“品牌培育”在营销人员的工作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应成立专职部门、设立专门岗位,这也是体现地市级公司向现代流通转变的一个关键,我们对卷烟市场的调控能力、经济运行的质量、营销管理的科学性等都必须通过加强“品牌培育”来实现。

6、县级分公司工作职责

县级分公司的工作职责应体现服务营销的思想,其营销职能可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组织辖区营销人员对客户走访、沟通,为客户提供相关销售信息,开展客户服务工作;二是对区域市场的管理,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反馈、市场动态把握、市场分析等,为卷烟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受理和解决辖区客户的投诉、咨询。县级分公司的工作职责更多的是体现对辖区零售客户的直接服务,也是地市级烟草公司卷烟营销政策执行的具体落实环节。

7、营销中心其他岗位的工作职责

营销中心作为一个综合性部门,直接管理的人员较多,需要协调的事物也比较多,还要编制和传递相关公文报表,对营销人员开展绩效考评的统计,落实营销内部管理制度,故还需要设立综合信息管理员(二级岗位)、统计员(三级岗位)两个部门岗位。

三、地市级烟草公司营销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地市级烟草公司营销体系的建设应根据各地市的实际去设立,由于公司的规模不同、基础不同、经营环境不同,部门的设立、具体的岗位、岗位的职数、岗位的职责都会有所不同,但突出抓好品牌培育、经营指导、客户服务的营销职能,使工作职能更加突出、职责更加清晰是重新规划营销体系的核心。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要重点关注一些具体问题:

1、专销结合。无论采取何种营销体系,都必须建立在专销结合的基础上,专卖是开展营销工作的保障。营销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专卖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很多营销策略、营销方案、客户服务策略等的制定,都要事先征得专卖部门的许可,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避免在具体工作开展后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2、市场调研和分析。各级营销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做好卷烟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包括卷烟零售价格信息、客户库存信息、卷烟销售动态信息、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客户的建议和意见等。目前我们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市场调研和分析缺乏一个科学的体制,什么时候收集、怎么收集、收集哪些信息、信息如何分析等等都没有真正得到体现,我们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很大程度上只是当一种任务去完成,把一些表格填完,简单的做个分析就可以了,没有达到实际的意义。二是市场调研和分析的结果与营销管理的结合不紧密,好不容易获得了市场上的一些信息,却不能及时归纳整理出有效信息反馈到营销管理工作中,不能及时对营销提供有指导性的意见。这些都应在新的营销管理模型中要解决的。在“品牌策划部”中单设了“市场研究员”,专门对市场调研和分析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其他营销人员按照科学的体系去收集卷烟市场的信息,再归纳总结后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到营销管理部门,为营销策略和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3、加强考核。景德镇在营销直接管理后,由营销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每月对全市的营销人员进行考核,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标准统一,体现公平、公正;二是避免了各分公司为了局部利益而降低整体营销方案的执行力。但这样的考核相对而言更适应一些小地市,有他的局限性,也还要进一步加强,三级考核(县级局分公司、营销中心、督察考评中心)的配合开展,并由专门人员统计、定期开展(按月)。

4、规范经营。规范是一切营销工作开展的基础,结合目前营销工作内容,可从规范需求预测、规范货源组织、规范货源供应、规范客我关系四方面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在专卖的监督下,将规范融入到营销工作的全过程。

5、沟通协调。目前影响营销工作的重要一个问题就是部门(岗位之间)的协调,工商之间、专销直接、上下级之间、协同岗位之间都会出现沟通协调的问题,这也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工作的难度加大。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加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在营销工作中的运用,按照营销岗位和工作内容,逐一梳理,依据“六有原则”,建立整个营销标准化体系;其次加快营销管理工具的设计,用较为科学完备的管理工具对工作全过程进行监控;最后要建立考核细则,对沟通协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考核,纳入到部门(岗位)绩效考核和晋升。

地市级烟草公司营销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创新,都会有所不同;但只要抓住重点、引入科学的管理方式、提升营销团队的整体素质,以市场为根本、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就能不断提高。

2.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 篇二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 就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这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所决定的。那时候, 要想成为一名共产党人, 不但不能有半点贪图享受、谋取私利的邪念, 而且必须具有奉献牺牲精神, 否则, 你就不要当共产党人, 即算混进来了也会被淘汰或清退出来。真正的共产党人, 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 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 又怎会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人民大众的利益呢?再加上在那种艰苦卓绝的岁月里, 党内民主空气浓厚, 时刻处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之中, 一有苗头就会被及时发现和查处, 而且不管是什人, 不管地位有多高, 决不会姑息迁就。这种体制和机制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党内清廉成风, 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戴党, 支持党,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党执政后的反腐败问题具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刘少奇同志早在1948年就提出“胜利后, 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的问题。建国前夕, 毛泽东同志进一步从立党立国的高度来对待反腐败斗争, 他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 以及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全党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防止敌人糖衣炮弹袭击等重要论断, 都是他高度重视反腐败的体现。尤其是在关于刘青山、张子善事件的谈话中,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治国就是治吏”的思想。他还告诫全党, 执政的党如果对腐化堕落不处理, 无产阶级的政党也可能变质。重视思想教育, 注重群众监督是这一时期反腐倡廉的主要特征,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对反腐败斗争从来没有放松过。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以端正党风为重点, 探索依靠人民群众而不搞政治运动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新途经。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 不坚决刹住这股风, 那么, 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党的十二大决定用三年时间, 在党内进行一次普遍的思想教育整顿活动。采取以加强党性教育来预防腐败的方式, 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前后, 针对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滋生蔓延之势, 开展了以专项治理为重点, 从思想认识上开始侧重遏制到加大治本力度的转变。这一时期, 党中央集中力量进行了专项治理, 对群众强烈不满的一股又一股歪风进行了整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以拓展“源头防腐”的工作领域为重点, 探索形成防治腐败的制度体系。提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提出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 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温家宝总理在3月25日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呈易发多发之势, 一些案件触目惊心, 影响极为恶劣”。应当说, 一个时期以来, 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反腐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查处了一批腐败高官和腐败大案, 然而, 却未能收到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功效。党内和社会腐败现象呈蔓延之势, 因为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 因为腐败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一些认识偏见或别有用心的人, 把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归罪于共产党, 有说到共产党就摇头的, 有骂共产党的。每当笔者听到诋毁共产党的言论时, 总要情不自禁地加以反驳与批评:错了, 搞腐败的不是共产党, 而是少数混进党内的人, 共产党绝对是一个好党, 是一个真心为人民的党。但只要别人再辩驳几句, 或者举几个事例, 一下子要说服他们还真不容易。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少数政府机关的腐败, 表现为门难进, 脸难看, 没有意思办不成事, 虽不敢明目张胆索拿卡要, 但如果没有表示, 一件很简单的事也会变得复杂化;

二是某些行业、领域的暗箱操作, 表面上是公平竞争, 实际上早已心中有数, 只不过是让那些老实人做陪衬罢了, 花了血本被愚弄后还在那里埋怨自己运气不好;

三是一些地方官场上的腐败, 可以说这是最大的腐败。不是任人唯贤, 而是用人唯钱, 不是德才兼备, 而是色财兼备, 不是五湖四海, 而是一丘之貉。这种腐败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坏人庸人得势, 好人能人受压, 将一个地方的风气搞坏, 并形成恶性循环, 难以根治;

四是少数当权人严重的以权谋私、损公肥私, 不是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而是当官几年, 抓紧捞钱;

五是少数当权者贪图享乐, 铺张浪费, 讲名气, 讲排场, 什么都要高档的, 将老百姓的血汗钱挥金如土;

六是少数当权者只重政绩, 不重民生, 只唯上, 不顾下, 喜欢搞形式主义、花架子, 不管老百姓的利益;

七是少数当权者不深入实际, 不联系群众, 官僚主义, 高高在上, 听不得不同意见, 老虎屁股摸不得, 打击报复, 压制不同意见;

八是少数当权者独断专行, 闭门造车, 盲目决策, 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

以上种种腐败现象如得不到有效遏制, 必将会祸党祸国, 乃至亡党亡国, 这是党和人民绝对不能容忍的。

三、反腐倡廉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放松过反腐倡廉工作,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反腐倡廉这根弦一直绷得很紧, 然而, 腐败现象不仅没有销声匿迹, 甚至呈蔓延之势, 其影响和危害越来越大。虽然从客观上讲历朝历代, 也不论哪个国家, 腐败难以避免, 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腐败现象如此严重, 应当说极不正常, 令人深思。原因何在?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作了精辟的回答:“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根本在于制度不完善, 机制不健全, 已有的制度执行不力, 监督不到位和力度不够, 导致对权力缺乏有效约束”。因此, 要确保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效, 就必须认真做好创新反腐倡廉体制机制这篇文章。

一是要创新教育机制。反腐倡廉教育不是开几个会、发几个文件、做几次报告就能达到效果的。这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从学校抓起, 父母和教师要言传身教, 学校的政治教学要将反腐倡廉与爱党爱国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有的小学生就学会了搞腐败, 为了能坐个好位子, 当个班干部, 评个三好学生, 便竭力去讨好教师, 甚至给老师送礼, 而教师呢也不去批评引导, 而是笑而纳之。试想, 这样的学生长大走向社会后, 能不搞腐败吗?

二是要创新舆论机制。固然,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的载体, 是为政治服务的, 可反腐倡廉也是政治, 从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一高度来说, 它是最大的政治。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对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 不能只注重宣传能人、赚钱的典型, 对那些消极腐朽的东西, 不敢曝光。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舆论, 对腐败现象形成高压态势, 使之成为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早些年我们有些地方大树致富典型, 媒体不遗余力渲染, 赚了钱就是英雄, 这种舆论导向容易把人引入不择手段赚钱的歧途。不管白猫黑猫,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还是要了解一下这只猫是通过什么手段抓到老鼠的。有的政府官员便效仿猫抓老鼠的本事, 千方百计捞钱。所以作为党的喉舌, 要多宣传艰苦奋斗的典型, 多宣传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 多宣传搞腐败必遭惩处的典型。

三是要创新监督约束机制。搞腐败的人主要有两大类, 即行贿者和受贿者, 行贿者之所以行贿, 是为了要达到某一目的, 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升官。受贿者之所以受贿, 是为了获取利益, 获取享受, 受贿的资本就是权力。一些致富典型直言不讳地说, 没有别的诀窍, 就是钱权交易, 我们用钱去使当官的人当更大的官, 当官的人用手中的权力又使我们赚更多的钱, 互相利用, 各有所获。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易, 获利的是行贿者和受贿者, 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他们能这样做, 是因为他们钻了社会体制的空子, 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体制让这些人有空子可钻。说到底就是监督约束机制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显得苍白无力。不解决好这个问题, 反腐败斗争就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腐败之风就很难刹住。

第一, 要科学设置纪检监察机构, 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目前, 一些地方的纪检监察机构形同虚设。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纪检监察机构有职无权, 工作难以开展。其工作是被动式工作, 领导要你去查就查一下, 领导没有安排就不好去查, 查了也没有用。不听话, 随时可以调整你的岗位。自己的位子都保不住, 怎么去查处别人?更不用说去查领导了。因此, 纪检监察机构不能成为同级党委政府的内设机构, 而应成为上级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 直接受上级纪检监察组织的领导, 直接对上级党委政府负责, 与同级党委政府不存在隶属关系。在不干预日常工作的情况下, 包括领导班子成员在内的任何人, 都应接受其检查监督。

第二, 要高度重视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选准用好纪检监察干部, 是搞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这些年, 也有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倒在腐败上, 不仅败坏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形象, 而且助长了腐败之风的蔓延。纪检监察干部腐化堕落, 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因此在选配纪检监察干部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 不仅要工作能力强, 更要品行端正, 吃苦耐劳, 为人正派, 敢于碰硬, 还要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作为党和政府, 要关心纪检监察干部的切身利益, 让他们不吃亏,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三

郑州市政府研究室成立十多年来,克服任务重、人员少等诸多困难,在推进本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高质量完成市级立项重点研究课题近350项,高质量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1项。一大批研究成果进入本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多次参与或承担国务院有关部门、河南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大课题研究;常年承担省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情况反馈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参与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谋划建设郑州国际商都、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郑州国际陆港、郑州跨境E贸易试点建设、申建郑州跨境E贸易综合实验区、推进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新型城镇化建设、郑州市申建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决策的前期研究。近5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承担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所提议案(提案)和建议参考要点的研究拟定工作。

加强河南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党中央和河南省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切实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决策咨询和风险评估工作,迫切需要明确全省政府系统决策研究机构(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府研究室)规格、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工作人员编制,解决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严重匮乏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更好的服务配合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问题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建议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会同省政府研究室尽快组成课题组,开展“全省政府系统决策研究机构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重新研究确定“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决策研究机制、进一步整合决策研究资源、加强对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

4.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 篇四

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动员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人才工作构建了全新的框架和轨道,成为我国人才工作里程碑式的新起点。全新的人才工作形势和任务,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从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层面为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证。

一、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落实科学人才观,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强调“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突破了过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传统人才界定,确立了科学人才观。这样,人才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有学历、有职称、有身份的公职干部,而扩大到无学历、无职称、无单位的人才,不仅包括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包括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落实科学人才观,就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各门类、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从行动上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组织体系上建立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机构,从工作机制上形成各类人才都有部门抓、人才工作机构协调高效运转、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第二,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道写进党章和党代会报告,并提出“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等许多新要求。这些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央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拓展。这种新的人才工作格局,其实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人才工作格局,通过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

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解决人才资源开发现实矛盾、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的需要。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区域竞争的焦点,也决定了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单位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人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人才工作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并未消除,人才流动渠道不畅、人才资源开发缺乏合力、对体制外人才关注不够、人才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造成对整个人才资源是一种粗放式、低效率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既是人才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面临的现实困难与问题

人才工作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人才队伍本身的培养开发、评价选拔、流动引进、使用管理、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和各方面的政策,而且涉及党委政府的众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每个人才单位。当前,从地方人才工作现状,尤其是县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来看,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不顺畅。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与其职权不相适应。县以上各级党委都依照上级模式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主要领导或组织部长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组织、人事、劳动、经济、农业、民政、科技、教育、卫生、科协、共青团、妇联、工会等20个以上单位负责人,表面看组成规格很高,但和许多领导小组一样,实际职权不明确,目

前一般停留在沟通情况、讨论工作的层面上,对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缺乏最后审查决定权,一般要经过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且领导小组成员众多,有的成员单位无常规任务,开会议事效率不高,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和行政成本。二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责和工作方式缺乏规范。党管人才的新领导体制,要求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但牵头抓哪些事、怎么抓,没有明确规定,而组织部门不管具体的项目、资金和人才,仅靠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缺乏有效手段。三是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近年来,虽一直提倡对人才工作绩效进行考核,但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人才工作成员单位的人才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始终没有出台。有的地方探索将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由于所占分值比例较小,起不到考核激励作用。

(二)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不完善。近年来,人才资源培养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但机制不够完善,成效不够显著。一是人才培训覆盖不全面,组织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培训多,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少。二是人才培养开发动力不足。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人才培训开发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对参训人员的学习时间和经费不能给予保证,用人单位培养开发人才资源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人才培训开发效益不高。现在,包括官办的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很多,由组织人事部门的调训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存,但管理不规范,存在着培训机构师资水平不高、培训科目设置不科学、培训手段不新、重复培训、培训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二)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科学。近年来,“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同行认可、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评价方式,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大家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很不完善。不管是哪类人才,目前都存在一个看重学历、职称和身份,轻实际能力和业绩,工作业绩不好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活动组织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紧密相连,科学地评价人才本身也是一种激励手段,不能科学地评价人才就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和激励人才。由于人才激励机制不科学,导致人才分布不均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拥挤,而经济产业部门拥有人才总量不足,地方支柱产业人才短缺,农村基层和艰苦行业人才补充艰难。

(三)人才的流动和引进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国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招才引智,形成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在这种机制下,贫困山区显然处于劣势地位,不仅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而且本地培养多年的优秀人才,也在人才价值规律和资源配置规律的双重作用下,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和职数管理权上收,基层引进人才受到限制。同时,由于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人才,更多考虑的是编制、个人身份、经费等因素,难以充分尊重每个人才的专业特长,不能真正做到人岗相适,形成以人岗错位、人才闲置为主要特征的隐性浪费。有的地方和单位搞人才部门所有、实行封闭管理,人为地阻塞人才合理流动,导致人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人才使用效率低下。

(四)人才工作投入保障机制不得力。首先是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有限,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干部工资、保正常运转、保刚性支出项目,对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和发展人才事业缺乏财力保障。其次是现在人才工作部门较多,相关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缺乏项目资金整合,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其三是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自主开发人才资源的强烈意识,对人才队伍建设舍不得投入,难以满足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改革和完善领导体制是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要本着宏观管理、依法管理、高效运转的原则,在完善领导体制上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年召开一至二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赋予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人才政策措施、人才任务分解、工作进度通报、人才目标考核等职权,建立健全成员单位人才工作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和协调沟通制度,切实加大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力度。二是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组织部门是党管人才的综合职能部门,在人才工作中处于牵头抓总的关键位置。要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和中央组织部提出“抓战略

思想的研究、抓总体规划的制定、抓重要政策的统筹、抓创新工程的策划、抓重点人才的培养、抓典型案例的宣传”的要求,研究制定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牵头抓总的具体办法,完善人才工作机构设置和工作运行机制,促使整个人才工作系统协调、高效运转,努力建设“人才之家”。三是统筹协调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强调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一起抓。在制定人才规划、部署人才工作、安排人才项目、开展人才培训、评选优秀人才、引进人才、建设人才信息库等各个环节都要统筹兼顾各类人才。组织、人事、经济、劳动、农业、民政等作为人才主管部门,要各负其责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全面开发人才资源的合力。四是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把人才开发绩效列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作目标,每年进行严格考核,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决定干部升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各级党委、政府把抓好“第一要务”和“第一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做到在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在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在制订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

2、建立和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改善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一是构建面向全体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要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科学制定整个人才队伍中长期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党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普通高校和远程教育网络等教育资源,分层分类实施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为人才自学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加快完善人才培养开发的动力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用人育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强化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我培养开发的积极性。要对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体系。加大执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就业准入等各项制度的推行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开发力度。将人才培训、考核和人才的使用、报酬相挂钩,激发人才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三是拓宽教育培训途径,创新教育培训方法。要针对各类人才特点,把办班培训、挂职锻炼、参观考察、学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人才共建机制。探索市场化培训机制,建立人才培训市场准入制度和人才培训项目招标制度。跳出单纯依靠院校培训人才的圈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从各行各业人才队伍中选聘教师,提高人才培训效益。

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转变,从重学历资历向重能力业绩转变,从官方评价为主向群众评价为主转变。要按照“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公认,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基本方向,上下结合加强研究,分清属性类别,搞好标准定位,细化评价准则,分类制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广泛运用现代人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测评技术,着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内部,要统一人才选拔标准和资质认定标准。要积极推进区域性人才一体化,实现人才信息互通、人才资质互认、人才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开竞争、择优录用、人尽其才的人才选拔机制。要遵循各类人才成长和使用的不同规律,以人才评价结果为依据,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打破领导选人或组织委任的选人模式,引入公开竞争机制,扩大选人用人工作民主,最大限度地发现和使用优秀人才。积极适应改革、开放、民主的时代发展潮流,完善公开招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断扩大选拔范围和选拔规模,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4、建立和完善宽松的人才引进流动机制。一是完善公务员凡进必考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机构。严把公务员队伍“入口”,完善统一招考公务员制度,今后新招公务员要重点面向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完善组织部门选调生和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制度,为农村基层引进人才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完善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才机制。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和“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要求,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才引智,充分利用各方面人才资源,解决刚性引进人才难度大、成本高、制约因素多的矛盾。推进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

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项目合作开发,进行智力成果转化,逐步将职务引才、权益引才、项目引才、课题引才等引才方式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三是以市场调配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人才市场化运作机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的要求,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体制性障碍,消除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各种限制,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加速人才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建立标准统一的互联互通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加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完善人才流动、人事关系、就业促进、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各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规范人才流动和引进秩序。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保证。一是物质激励。要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为主要依据,按照人才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报酬的分配机制,鼓励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年薪、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报酬,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二是目标激励。要完善目标考核制度,综合考虑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观努力状况、经济社会效益等因素,科学评判人才的工作绩效,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奖惩。目标的设定要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尊重客观实际。要正确处理大目标和小目标、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理想与现实,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使目标真正成为人才工作的“牵引器”。三是荣誉激励。要坚持和完善定期评选表彰优秀人才制度,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命名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对当选的优秀人才授予荣誉称号、颁发一次性奖金等多项待遇,重奖贡献特别突出的专家人才,并且实行动态管理、凭业绩当选,不搞评选荣誉称号和经济待遇终身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增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四是环境激励。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创业,形成“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才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一个居住舒心、出行放心、工作顺心的人居环境。

5.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 篇五

根据区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通知要求,我镇就《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这一调研课题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看出,腐败已严重侵害党的肌体,促使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如若不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杜绝职务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构建干部监督机制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在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事关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监督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机制,如果没有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而绝对化的权力必将走向腐败。纵观近年来查处的犯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所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经济建设危害极大。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党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认真做好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

二、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关心、爱护干部的有效措施,是对干部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一些干部更容易被人利用,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发现干部有缺点毛病,及时提醒、帮助、批评,防止由小过铸成大错,从而保证干部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监督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更是一种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约束力强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是促使干部廉洁自律、克已奉公的重要保证。

三、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促使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干部队伍的好与坏与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必能管理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干部队伍,进而带领一方百姓富裕,促使一方经济发展。

当前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监督的制度不健全。虽然在干部监督方面已制定了不少制度,但仍存在着缺陷,有时难以进行有效监督。监督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健全,突出制定一些监督性强、效率高的制度。如干部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干部收支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有的时候监督虽有制度保证,但执行上不力,只局限于走走过场,如干部离任审计制等。

二是监督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主要依赖组织、纪检、信访和社会舆论来对干部实施监督,监督的责任主体既不明也不够宽,容易导致监督不力,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所以我们还要从教育入手,鼓励同级班子成员来相互监督,操作上班子成员可采取匿名反映情况的方式。同时,平时针对于多数人对某些干部的传言猜测,组织部门都要认真对待,坚持有疑点就要查,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切实将情况查清、查实。

三是监督的重点不清楚。主要表现在对“一把手”的监督软弱无力。“一把手”对其余干部的影响及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疏于对“一把手”的监督,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一把手”的自身素质,“一把手”好则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监督班子成员和下级的“一把手”,切实带出一个勤政廉政、团结有力的好班子,不好则表率作用发挥不力,势必影响其他成员对自身要求不严。所以说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各项措施实施到位。

新形势下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

体制机制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如何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减少职务犯罪,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不断出现的职务犯罪,我们必须着眼于抓机制,求实效,努力把监督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干部用权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坚持关口前移,狠抓教育防范。

加强组织监督管理,重在激活党员干部的“自制力”。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育先行,重视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全面教育,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推动干部经常“洗脑”反思,促使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解决谁让掌权、为谁掌权和怎样掌权的问题,增强自身免疫力,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并始终坚持事前监督、预防为主,寓干部监督于干部培养教育之中,常抓干部的预警教育,做到常敲警钟、常提醒。一是强化组织监督的主动意识;二是营造班子内部互相监督的健康意识;三是提高干部自我监督的自觉意识。

二、建立健全制度,突出重点监管。

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包括对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任用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因此,要把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的责任,使干部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在现有的民主集中制、班子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干部谈话诫免制、干部离任审计制等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干部离任审计追究制、干部收入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制度约束和教育干部。其次,要突出重点,抓好重要岗位、掌握人才物等经济大权的部门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患于未然。尤其要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在对干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督对象、重要教育对象、重点培养对象,研究制定强化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行为。防止和纠正干部滥用职权的现象,将监督、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使“一把手”等重要岗位上的干部能够在一个处处受到纪律的约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监督网络,实施全程监督。

把党内监督作为全程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全程式监督管理必须坚持逐级负责,形成多层次监督,督促引导干部管好自己,又管好下级,既抓工作指标落实,又抓思想作风建设。在抓好对下级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的监督作用,形成多角度监督。同时要组织人民群众对干部进行直接监督,让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权力行为进行面对面评议。并拓宽渠道,多途径开展间接监督:一是健全信访举报制度,设置举报专用信箱、电话、接待室,动员各方面监督力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举报、揭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警醒当事人,教育其他人。三是发动同级班子相互监督。

四、加强实绩考核,实行监督奖惩。

6.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 篇六

会议指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要认真总结我省农村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解决影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会议着重研究了七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机制。二是创新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着力创新统分结合经营机制,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培育集约型农业服务主体,大力推广农产品现代营销模式。四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健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探索财政性资金投入的股份化管理。五是建立健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六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创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与农村新型社会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建设,创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机制。七是加强对农村改革的组织领导。

7.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 篇七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和国资监管体制。通过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不断改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治理机构, 提升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集团公司—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 增强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通过立法保障外部国资的分类监管, 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国资的不同监管方式体系, 促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

国有企业治理机制, 主要包括管理模式、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模式是指涉及企业规模庞大时, 以资本为纽带对各层级企业之间的管理方式的选择。由于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政府, 政府在管理国有企业时, 存在利用其政治职能干预国有企业治理的可能性, 所以分开政府的政治职能和出资人职能是国有企业治理的必然。从这个方面而言, 国有企业在管理模式选择上有层级的要求。并且, 根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所处的层级的不同,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投资比重上有所不同。

经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的国有企业, 其治理结构采用股份制的比重大幅度增加, 但总量在整个国有企业的比重仍然偏低。以央企为例, 113家央企中也只有58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比重为50%左右。股份制被认为是大部分企业治理应采取的最优化方式, 其虽不是所有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采取的措施, 但仍应该是大部分国有企业治理可采取的方式。目前国有企业在治理机制上的主要问题就是, 不管国有企业是否进行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的治理受政府的控制都是很强的, 这导致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监事会职能的失效。

相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 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较为微观, 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 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期间, 通过产权交易进行产权置换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这其中就有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的原因。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行为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能否不再重蹈覆辙的关键。

(一) 管理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显然, 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效选择是国有企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条件之一。根据决定, 国有企业改革中国资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取向可能类似于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 将国有企业分层运行, 将国有资产有序的投资于不同领域的国有企业, 优化国有企业结构。“淡马锡”模式的层级结构包括政府部门、法定机构或政府控股公司 (淡马锡) 以及国连公司, 实现政府部门与法定机构、控股公司的分离, 法定机构与政府控股公司的分离, 行政管理机构和产权管理的分离。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国有企业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控制, 中国国有企业的层级应该包括四级:政府—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集团公司—国有企业。

新加坡“淡马锡”控制着大部分的国连公司, 并进行一定的类型划分。如根据所经营业务的性质和职能, 将国连企业划分为关系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公共政策目标的企业和参与市场活动的竞争性经营企业[1]。中国国有企业规模庞大, 妄图将全部国有企业合而为一并非易事。从现实来看, 由央企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可能性比较大, 由大带小, 逐渐构建国有企业层级管理体系。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数量并不一定唯一, 这取决于不同国家国有企业规模的状况。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职能就是纯资本运作, 这也成就了其不做类型划分的可能性。因此, 中国可以有多个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并由政府通过董事会控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下设多个集团公司, 根据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投资, 优化国有企业结构。

同时, 集团公司和下层级的国有企业也是存在类型划分的。国有资本不可能只进行纯公益性的投入, 为满足公益性职能的需求, 投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不应被否定。新加坡国连企业存在着法定机构和政联公司的划分。法定机构类似于中国公益类国有企业的性质, 其创立资本和必要的流动资金由政府拨付,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任务是通过其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以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政联公司是由政府控股的, 但完全按市场原则运作, 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2]。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及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集团公司进行投资, 不同类型集团公司以其性质进行市场化运营或是政府控制下运营。集团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参与下层级国有企业的管理。

(二) 治理结构

国有资产在企业中的比重形式主要包括独资、控股和参股三种。在分类改革过程中, 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其国有资产比重有所不同, 根据不同的国有资产比重选择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分类,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国有企业、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功能性国有企业[3]。很显然的做法就是, 在竞争性国有企业中国资采取参股的形式;而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功能性国有企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独资或是控股的形式。目前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试图通过上游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控股下级的国有企业, 实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功能;同时, 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央企, 在不同层级中其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同, 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政府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之间的治理结构, 这种治理模式可以参照新加坡“淡马锡”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治理方式。例如, “淡马锡”是新加坡财政部的全资控股公司, 财政部可依法人财产权开展资本经营并任命其董事会的主席和董事。为了防止国有股权控制力过大, 淡马锡的董事会由以下三部分人员构成: (1) 股东董事。主要来自财政部的出资人代表和政府的高级公务员; (2) 独立董事。大部分由商业经验丰富的民营企业或跨国公司优秀的企业家组成; (3) 执行董事。主要来自公司管理层。其中, 前两部分董事均为外部董事[4]。淡马锡的董事长几乎都是非执行董事。同时淡马锡实行董事会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下设7个专业委员会, 委员会的召集人或主任及组成人员大部分是独立董事, 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和专业。总经理的决策首先交由专业委员会论证, 最后交董事会把关, 更重大的决策则交给股东大会。董事会每年向财政部交成绩单, 业绩不好则将被换届[5]。二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模式可依据《公司法》等相关商事法律的规定进行, 同时结合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进行特殊调整。例如, 上海国资改革就指出, 竞争类企业, 应进行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 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 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 可分为国有多元投资企业和非多元投资企业。国有多元投资企业原则上董事长经法定程序可兼任总经理, 非多元投资企业可设1名执行董事兼任总经理。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的董事长或是执行董事均应与党委书记分设。同时,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委派或推荐监事会主席和外派监事, 与企业内部监事组成监事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 还可外派财务总监[6]。

(三) 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分为内部的选人用人、职工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外部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的约束机制。市场化是优化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国有企业改革中, 管理人才的选择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 有利于通过市场选择机制进行管理层人员的优胜劣汰。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领导人员应当保持必要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通过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市场化选聘等方式, 进行人才选择。同时应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更好地发挥企业家在国有企业的作用。国有企业薪资问题也是改革的要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收入、企业效益、发展目标相挂钩, 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应当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关系。有观点提出, 国有企业的薪资安排可以根据其是否为编制人员进行分配, 享受公务员编制的人员其薪资应当按照公务员待遇进行分配, 同时结合其业绩对其进行奖励;非公务员编制则可依市场化标准进行薪资安排。这种观点值得探讨。首先, 该观点是在肯定国有企业有些人员享受编制优惠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可以说是市场化和混合所有制, 一些体制内的制度其存在土壤正在不断衰减。而且, 国有企业有些高管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的现象也是久为人所诟病。其次, 即使该观点的前提成立, 但其并不具有可行性。按照目前市场薪资的分配来看, 排除公务员福利以外, 公务员的薪资普遍是低于私企职工工资。在这种情况下, 试图让享受公务员待遇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仅仅享受公务员的薪资, 似乎与其付出的劳动并不相称, 极有可能导致管理层激励不足的问题。因此, 无论是国有企业的选人用人机制还是国有企业职工的薪资都应采取市场化导向的方式进行选择和分配。

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等外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法制的构建。通过立法, 不断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的运行环境。例如, 产品市场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通过对产品质量的监督规范企业的生产。这里需要指出, 一般而言, 竞争类的国有企业其受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等外部约束机制的作用与私企无异。但若涉及其他类型的国有企业, 如公益类国有企业等, 那么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的约束就应该进行部分的特殊规定。

二、国资监管体制的完善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从外部改革国有企业的必要措施。以往国资监管体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过强, 国有企业的自主性弱。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后, 不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 同时, 不同层级的国有企业也要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总体而言, 不同类型中,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行业, 其监管力度较强;不同层级中, 处于资本运营公司和集团公司层级的国有企业, 其受到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也是较多的。

(一) 国资监管体制的选择

国资监管体制包括分层监管和分类监管。分层监管是指经过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后, 不同层级的国有企业需要有不同的监管方式。分类监管是指国资监管机构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应采取不同的监管方法。其中, 分层监管中应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进行监管。而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集团公司的监管, 分类推进不同层级中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监管。例如, 以公共政策目标实现的考核监管公共企业, 以资本、营业额等指标监管商事企业[7]。

(二) 国资监管体制的法制保障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设立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之一。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其运行中必然涉及了众多的监管法律问题。

首先, 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设立问题。根据市场化原则,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设立应当符合《公司法》等法律规定。但根据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特殊性质, 其设立者是国家, 其资本投入是国有资产, 由于国有出资人的实质性缺位, 使得在国有资本公司的设立过程中需附加予特殊规定。例如, 应有立法明确规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设立权限主体和设立程序等。

其次,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制问题。例如, 国有资本的股东代表;董事会、监事会组成;政府、国资监管机构享有决定权的审批事项等法律问题。这些规定不仅要从《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寻找依据, 还要根据分层分类国有企业改革后的不同特征, 进行补充性的规定。

最后, 不同层级国有企业的监管注重政府与市场关系、资本投资公司与集团公司关系、集团公司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处理, 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监管注重国资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处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 在构建政府与市场的法制关系中, 必然是要尊重市场规律, 政府除了依法履行必要的公共管理职能外, 其出资人职能的行使应当根据《公司法》等商事法律进行。资本投资公司与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 应当根据公司设立、股权分配等规则进行。资本投资公司对集团公司的控制以及集团公司对国有企业治理的参与都应当依照股东的权利进行。除此之外, 涉及国家政策性安排的国有企业, 其在市场营运中应当符合政策法的相关规定。

三、结论

国有企业通过其内部的治理机制和外部的国资监管体制的完善进行改革。类型化改革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设立, 要求国有企业在治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必须分层分类进行。不同层级中的国有企业, 在公司治理时政府和国资监管机构的参与度有所不同。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中, 政府依法人财产权行使出资人权利, 通过董事会的人事控制参与公司的治理。国资监管机构依据法律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进行监督。至于其他层级的国有企业, 政府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国资监管机构也只是在国有资产的运行方面进行监督管理。

竞争类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监管体制与私企并无差异。其他类型的国有企业, 如公益类国有企业, 其治理机制的选择并不能局限于股份制, 而应根据其性质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在监管体制的构建中, 不但要符合一般性法律的规定, 还要配套相关政策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张晖明, 张亮亮.对国资职能和定位的再认识——从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全称说起[J].东岳论丛, 2010, (4) .

[2]赵灵敏.“淡马锡模式”适合中国吗?[N].华夏时报, 2014-03-03.

[3]邵宁.国有企业将实施分类改革[N].中国证券报, 2014-03-03.

[4]王文, 崔胜朝.新加坡淡马锡董事治理模式的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4) .

[5]袁境, 白煜.“淡马锡”模式与中国国资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J].经济体制改革, 2006, (5) .

[6]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Z].2013-12-17.

8.完善体制机制情况表 篇八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要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体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政项目、实体产业部分资金循环不畅问题;要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要调动地方积极性,特别是运用市场化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以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取消下放核准事项、改革核准制度、规范中介服务、建立协同监管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各地区积极探索创新,积累了不少经验,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但是,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投资领域的简政放权不协同、不到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确立;二是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三是政府投资管理亟需创新,引导和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四是权力下放与配套制度建立不同步,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仍需加强;五是投资法制建设滞后,投资监管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二、《意见》出台的重要意义

《意见》是投资体制改革历史上第一份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意见》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融资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

投资是影响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重要引擎。投资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从短期看体现为需求来影响经济的发展,长期看更多地体现为供给效应,投资是适度扩大有效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结合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意见》是在新起点上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特别是2013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资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从事前审批核准转向过程服务和事后监管,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投资积极性。《意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高更新要求,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是在新起点上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三)《意见》是经济新常态下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的重要遵循

《意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自觉把投融资体制摆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大局中,充分利用其他改革营造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牵引带动其他相关改革。《意见》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着眼于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通过体制改革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方面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的活力与动力,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

三、《意见》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意见》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制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意见》分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二是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三是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五是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四、《意见》的重大创新举措

一是推行首问负责制。《意见》第十四条提出,探索建立并逐步推行投资项目审批首问负责制,投资主管部门或审批协调机构作为首家受理单位,提供“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这是在投资项目服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主要目的是在简政放权、实行并联审批后,加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统筹协调,为项目单位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二是探索“不再审批”管理模式。《意见》第一条提出,在一定领域、区域内先行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探索创新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企业投资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这一模式的实行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有清晰、完善、可操作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准入性政策条件为前提;第二,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对失信企业实行联合惩戒、对守信企业实行联合激励;第三,要有全面、高效、有约束的监管、处罚制度为保障。目前来看,这一新的管理模式需要通过试点探索逐步积累经验。

三是创新“多评合一”的中介服务新模式。《意见》第三条提出,探索建立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的新模式。针对当前投资领域存在的中介服务较多、技术审查重复、评审效率不高、中介费用较高等问题,在实行并联评审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对各类评估评审事项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多评合一。这一模式有利于减少事项、避免重复、提高效率、降低费用。

四是编制三年滚动政府投资计划。《意见》第七条提出,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编制三年滚动政府投资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政府投资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政府投资,建立覆盖各地区各部门的政府投资项目库,统筹安排、规范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这是改进和规范政府投资管理的重要创新举措。

五是试点金融机构依法持有企业股权。《意见》第十条提出,开展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依法持有企业股权的试点。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间接融资业务获得高收益的时代已基本结束,股权融资业务以其轻资本、高收益的特点,成为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转型的重要创新方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以适当方式依法持有企业股权,将有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顺应企业股权融资的巨大需求,有利于提高投融资效率。

六是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创新投资管理方式,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建设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将其作为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建立透明、规范、高效的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

五、以工匠精神扎实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投融资改革领域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高更新要求,投融资体制改革既要考虑简政放权协同性又要考虑放管结合,既要不断改革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又要不断提高投资管理法制化水平,既要充分运用好传统投资手段又要考虑投资手段与金融手段的充分融合。

投融资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为扎实有效推进改革任务的落实,要重点抓紧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分工协作。充分认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分工协作,制定具体方案,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定期督查、强化问责,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投资调控管理的综合协调、统筹推进职责。

二是加快立法工作。制订实施《政府投资条例》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加快推进社会信用、股权投资等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与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各方权益,维护竞争公平有序、要素合理流动的投融资市场环境。

上一篇:【精华】暑假学习计划集合下一篇:滑动变阻器使用(微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