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选11篇)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王忠美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成形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作”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出现以下一系列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游离于学生之外。比如在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教师只是时而在学生间走走,充其量就是问问你们有没有讨论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上,过程性教学并没有很好得到体现;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当学生才讨论一两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教师就拍手叫“停”,这时学生根本就没有来得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久而久之 “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同时,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其原因主要一是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教师忽略了弱势学生,评价只关注了小组学习的结果,不注意合作学习的过程及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调控;
3、着眼问题,淡化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解决,并不关注这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是由谁解决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怎么样,参与度如何,哪些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训练。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了合作学习的内涵,才能够熟练掌握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技巧,精心设计出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学会交流、形成正确价值观。
其次,合作学习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什么时候都能合作。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首先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大家友好合作的力量。其次要考虑到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首先,可以是课内合作学习,也可以是课外合作学习,因此,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的和合作的要求。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具体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例: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
(3)调整小组空间结构。我们要注意定期调整小组的座位,及时更换各成员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宜能力,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进行角色转换,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4)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体。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好得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
总之,作为一种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学习形式---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它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健康地成长。合理地运用这种合作方式,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一一、教学目标的主体不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主体的前提是理解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的目标是学生, 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预期, 具体就是学生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受到了什么教育, 情感是否受到熏陶等, 所以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非教师。但是, 透过一些教学目标不难发现, 教师备课时依然是以“教”为首要任务, 无视学生主体的存在。
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的结果, 而不是教的任务。也就是说, 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学到的学法、掌握的知识、情感的变化等, 而不是陈述教师的行为。由此, 上述的“引导学生体会‘我’与闰土的真诚友谊,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应改为“体会‘我’与闰土的真诚友谊, 初识鲁迅, 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热爱劳动人民。”
二二、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不可操作
既然教学目标是我们评价课堂的重要依据, 那么, 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可操作的行为, 具体、明确、不笼统、不模糊。用以描述主体行为的动词就要体现这个特点, 否则无法评价。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文字, 体会课文内容”“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 明辨事理, 提高认识。”“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积累, 在读中欣赏, 在读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类似这样的教学目标似乎可以放在任何一课, 每节课我们都需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都要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读中悟法, 在讨论交流中逐渐提高认识, 这应该是小学阅读活动中的一般目标, 涵盖了学生几乎所有的阅读阶段, 比较笼统, 缺乏针对性。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我们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明确而具体的特殊教学目标。使用的谓语动词最好是可测的行为化动词。如:感受、体会、学会、体验、参与、交流、讨论、探讨、参观、观察、确立、形成、养成、提升、保持、增强、概述、收集、归纳、判断等。
三三、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能有机融合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告诉我们, 三维目标是整体, 不能分开, 它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的三个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要体现渗透。有的教师为了清楚表达, 习惯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如《威尼斯的小艇》分开列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威尼斯绮丽、独特的风景;通过品读文字, 了解小艇的特点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经历自读自悟、默读勾划重点词句、作批注、小组交流、师生议答、感情朗读等过程,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中抓住景物特点、动静结合描写的语段对表现威尼斯绮丽、独特风景的作用。
情感态度目标:了解威尼斯绮丽、独特的风情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陶冶爱美的情趣。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可以看出, 教师设计的三个方面的目标出现了重复、啰嗦的现象, 这种硬性分割的结果让老师绞尽脑汁、身心俱疲, 还让教学迷失了方向。由于抓不到明确的、方向性很强的目标, 导致了教学时的机械、枯燥、刻板, 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它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近年来,提倡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语文教育应以“人文性”作统帅,于是打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旗号,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把语文课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课撕成两张皮顾此失彼,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谈人文性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该是在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的掌握,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来完成。否则,脱离了这些,所谓的“人文性”只能视作是“硬贴”标签。
二、重结果轻过程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有些教师把此观点当作“尚方宝剑”,于是将课上成了“满堂问”,将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机械地、一步步地被教师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否则,教师就不肯“善罢甘休”。教师认为答案知道了,目标就完成了。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轻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即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也就难以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形成。
三、教学方法,“热闹”与“不当”共生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篇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等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中“务虚”
许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课堂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下令:“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为什么提倡将讨论引进课堂?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自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学生讨论了,“参与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没有架空。只要学生“有效讨论”了,这节课的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什么叫“有效讨论”?首先它得有一个适当的主题,其次,讨论得有一个大致完善的过程。任何一个过程的完结都是需要时间的,对于一次讨论,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指标。但是,一节课的讨论时间不够肯定是行不通的。
五、教学手段无效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动思动笔的时间。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多媒体迷住了学生读书的眼。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借用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德宏州陇川县民族小学
潘正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小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试着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探索。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固地的存在。归纳起来,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一)阅读兴趣不高
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学生课余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
(二)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训练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发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主导作用。可是在教学中,有种种现象不符合训练要求。如有的是以问代练、满堂灌;有的在阅读训练时只是进行全班大合唱,不顾及学生的自主阅读;也有点偏爱少数优生,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训练;有的教师只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而与语言文字脱节。课外阅读更是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没有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赶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就开始讲解,对于默读很少涉及。因为他们认为那样会耽误时间,另外有些学生钻空子滥竽充数,他们不读书思考只是做样子,那样教师对于学生不好把握,教师就统一安排时间和阅读方式。
(二)农村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深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为了应付考试,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写字、作文等就可以了,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自主发现少,引导求同多;教学过程、方法僵硬化等。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形式变化活泼多样了就是新思维、新方法,有些语文课上过多的加入了非语文的内容。
(三)为了考试成绩,不顾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有些教师只考虑自己学生的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差异。在课堂上为了完成自己不切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总是满堂灌,把所有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训练,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四)害怕课堂失控,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使教师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因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教师的设计不够丰富,教师素养必须提高。
三、解决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阅读观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其实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二)创造阅读条件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农村阅读条件主要缺乏在阅读时间、阅读方法和阅读书籍等。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以课内阅读为中心,向课外阅读延伸。做好课外阅读书刊的推荐指导,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内化为阅读学习能力。因为没有阅读时间的保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必要的阅读材料,那阅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其次,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再次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投入,帮助学校建设图书室(馆),添置图书等,为学生阅读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学生内发性学习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和好奇心。只要好好地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然会带动它们的独立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中,唤起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并使之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兴趣促使人探究”。一个对某一问题一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了解这一事物,去探究它的特点和与其它事物间的关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而“授人以渔”却能解决终身温饱。在阅读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一些好的阅读方法,自己去进行一些探究性阅读,以解除自己的一些疑惑,丰富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学须有疑,有疑则有思,有思才有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疑难的喜悦中,获得新的认知,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保持和激发积极主动的阅读探究心理。
(四)确定阅读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分年级段给学生确定阅读主题,并按不同主题给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材料。小学二至三年级为一个段,这个段的主题是:“快乐阅读”。这个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四至六年级为一个段,这个段的主题是:“广泛阅读”。这个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能力。
(五)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在开展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的效益,还应积极开展各种语文阅读活动和阅读竞赛等,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如讲故事、自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比赛活动。出此以外,班级语文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活动。
(六)课内外阅读结合
阅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搞好课内的阅读教学,指导好学生对课内经典课文的阅读学习,又要搞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如书籍和学习方法的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课外阅读,从方法来讲,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经常性地对所读内容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得以巩固,认识得以提高,方法得以改进。从内容来讲,课外阅读,可指导学生读一些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生活类、科普类和文学类的书籍。
为了更好地搞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搞好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职责,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年级: 2009 级 本 科
专业: 教 育 学 专 业
学习形式: 函 授 姓名: 杨 有 英
工作单位:陇川护国九年一贯制学校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五
(原创发表日期:2013年5月10日,原创作品,谢绝转载抄袭)作文教学是一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了提高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方法,以期更好地适应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并为广大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
教师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指导上存在严重问题,指导不到位,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指导过于具体,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思维,从而学生的写作趋向雷同,干瘪、乏味、缺乏创新;不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感情频频出现。
学生方面:
学生写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往往会出现乱编的情况;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对周围事物缺少留心的观察;缺乏想象力;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激发兴趣,鼓励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鼓励实践,调动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1)要把老师的架子放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讨论并适当引导学生该写什么,怎么样写。(2)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仅限定范围而不限定题目,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3)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采取拿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来宣读,鼓励学生向期刊投稿,将学生的习作打印成册,举行作文比赛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让他们又被认同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写作的兴趣。
(二)立足生活,学会发现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比较。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应经常带领学生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赞美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作文素材。如春忙时带领学生观察农民伯伯下田种地银锄翻飞的神态、动作;秋收时带领学生体察农民伯伯金镰舞动,麦浪声中唱丰收的喜悦,让学生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使他们懂得生活中无处不美的道理,进而激发他们表现美的强烈欲望。
(三)提倡个性,鼓励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这是一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会泯灭学生的个性需求,而把他们都改造成相同的人,以至作文中全部是相同的一个“我”。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提倡个性,鼓励想象,恰好可以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但能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涵更加丰富,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得以升华,思想得以提高,性情得以陶冶。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适当的想象发挥比一般的记叙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且,富有想象力的文章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富有个性化。
(四)注重阅读,以读促写。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闭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应该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阅读时事新闻、报刊杂志,同时诵读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等。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五)注重评价,自我修改。
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学生作文的评价、鉴赏工作。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持久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它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修改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六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期待教师的“主问题”与学生“提问题”的合作、对撞、创新、生成。如今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也引入了对话教学,使得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了新的方式和新鲜血液的注入。但是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的实际课堂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如下的难题和困境。
一、小学语文对话教学面临的难题
1、老师主宰的对话。
在正确的对话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减少课堂的霸权性,并站在平等的角度展开教学,才可以真真正正地使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促进语言本领的发展。但如老师在课堂中主宰对话,将会发生不良的影响
例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钓鱼的启示》的教学整个过程中,课本中出现这样一则对话内容:“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此刻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妒鱼看了一会儿,而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学生的答复表现如下:
老师:请问大家在读完这段内容中父亲对孩子所说的话,大家有怎么样的体会啊??(见一位学生主动举起手来,老师表示其作答)
学生:教师我想知道,那位父亲明白离可以钓鱼还有两个小时,为怎么样的让我开始钓鱼呢?
老师:(脸上出现失望之情):你听明白教师的难题了吗?请坐!(那位学生红着脸坐下,课堂再不可能有发言的,老师指名叫起一位学生答复。)
学生:我认为父亲非常严厉。
老师:(较真问到)就为有严厉吗?(学生不可以答复,再缺乏人举手答复)
老师:文中主人翁在无人知晓的状况下钓到了大鱼,其父亲让其放掉,表现了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的崇高品德„„
在下下课之后,老师相比学生在任教课堂上的表现很不是很满意,并表现,我明明给学生说的机会了,可是学生总是跑题,词不达意,真是没措施,为有我本身说出正确答案了。
上述老师的表现表现了过去教学整个过程中,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强占班级课程授教话语权、进行课堂控制的特征,使得学生缺乏颁发和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本身意见的机会和权力,甚至不敢发言,不敢进行相互学习,从而使得抑制了学生的对话本领的发展和培养。
2、脱离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理解型对话就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文本即所学语文课本的重要性,它是学生接触最多、认识最多和进行相互学习最多的好朋友,是对话的核心。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不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读,就随意地进行提问,让学生颁发本身的看法,说出本身的体会;有的老师甚至不带领学生完整充实地阅读课本,就直接让学生积极地发言,进行表态。
如进行《北京亮起来》的教学中,一名老师就显得非常暴躁,在领着学生朗读完后,就开始马上进入了提问环节,让学生答复“北京为怎么样的亮起来?”,“在课文中那些地方写了北京亮起来了呢”。因为学生还缺乏默读书本的内容,所以相比详细的答复还不是很了解,使得课堂气氛的冷场。
当老师对难题进行举例时,假设老师举出:请看其次自然段,不是写了“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断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不是阐明长安街亮起来了吗?大家再找找看,在老师举例的带领下,个别学习成绩较为优秀且预习过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内容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找出如“环形路、商业街、故宫”等,此时老师将这样一些词语写到黑板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到此结束了。
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策略
面对如上语文教学中的困境,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找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现实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对话交流本领,以推动对话教学相比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使对话教学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十分主要方式和本领。
在实行对话教学时应坚持如下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人的全面发展,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需要充分尊重关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其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充分认识学生阅读的前理解水平,体现人本意识。
2、实践性原则
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模式下的阅读教学重的是实践.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切身体验的过程,是主体客体联接的桥梁纽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为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思考,动口的机会.首先要重视朗读:重视读的作用,读是老师和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读的形式有十分多种,如老师的领读,默读,背诵课文,学生之间分角色的朗读,在对文章进行含义研究的解读,和文章的引读,或添加一定词语的品味阅读等等。
其次要抓中心:学生经过读课文的文章,其实并且是一个可行变更本身生活经历对文章进行重新理解和表明的整个过程,给文章内容以新的意义和表明,从而让文章的意义得到更新和发展。
另外,还要练习写作:老师要应用好写作的机会,带领学生与相应的读者进行对话,老师要带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潜在的读者如家长、同学等,并且激发勉励学生将写作的内容向家长、同学朗读,经过找听者,读者,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熬炼对话的本领。3.过程性原则
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结果轻过程,李维鼎先生的《语文言意论》一书就传统阅读教学轻过程重结果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如下描述: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归结起来就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学会阅读,目的体现于过程.4.师生平等互助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对话活动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的活动就构不成教学活动.师生间的对话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基础之上的教育性对话,以谋求教与学最大程度的共同参与.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意义和价值的分享.5.情感性原则
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一、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就是, 最后的考试成绩与其他学校相比, 相对较高, 但是小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水平, 相对低下;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 但是在生活中, 不能够灵活运用起来, 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和对生活实践的认知。这是小学的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显然没有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方向, 没能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导致现代社会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所下降,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基础较差。
(二) 以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存在的弊端
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大多数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 学生在下边听讲, 通常以课本为主, 教材为辅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还依然有很多的小学在应用这样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得教学太过于单调乏味, 教育教学的手段单一, 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使得小学语文教育变得无趣, 暗淡无色。这种状况之所以出现, 是因为很多语文教师不懂得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就导致了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对小学的语文学科失去兴趣, 致使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不理想。
(三)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模式具有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够统一地用同一种态度和方式去对待。“见招拆招”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古代就流传下来的, 意思就是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就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总体不高的原因, 一部分就是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和缺陷。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 接受事物的速度就会相对较慢, 并且每一个学生接受事物速度的快慢都不相同, 都是有快有慢, 参差不齐的, 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差距。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这样很容易导致速度较快的学生学不够, 速度较慢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这样子下去,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变得相对被动。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让教师牵着走, 会大大降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大幅降低。
二、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积极解决小学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 改变教育方式, 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真正的教育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圈在教室、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人们之间交流应用到最多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工具。因此, 语文的教育教学, 要走出教室, 走进生活, 进行实践。好的开始才是成功的关键, 所以语文教育教学想要成功, 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好的开始, 就要激发出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力量。因此, 在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时, 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 是根据这一门学科所散发出来的特殊趣味而决定的。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兴趣, 肯定是因为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不一样的地方。因此,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堂课, 就要注意发掘一些有意思、有趣味性的东西给学生。比如, 在讲解到某一篇应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课程, 在课堂上再生动、灵活的讲解和展示, 也比不上学生在户外亲身体验的感官享受。让学生亲自去户外体验, 就是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特殊趣味, 使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是有意思的, 学习语文知识是享受的,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令学生爱上语文, 从而增强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 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机。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精心准备课件,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 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有趣的教学环节与枯燥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 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的津津有味,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在比赛中学习, 兴趣盎然。在进行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小游戏、小比赛。比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词语接龙, 最后获胜的小组成员都可以获得一枚小红花。适当的奖励,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养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品质;或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 由教师和学生评委小组, 评出最佳优秀朗诵者, 对优胜学生进行奖励和鼓励,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
(三) 改进教学模式,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不能够有差别待遇。对待优秀学生, 教师应多加夸奖和鼓励;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应该多花心思, 想尽办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心血,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到重视的, 加强引导学生, 使学生克服困难, 让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豪。那么, 学生自然就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了。
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电教媒体;自主阅读
长期以来,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疏忽了教学的发展,归纳一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封闭的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一节课时,教师为了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指定学生学习的方向,课堂上,总是学生被老师牵着走,这样由教师指定的一厢情愿的目标,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学生怎么会乐学、愿学?又怎么能学得好呢?
2.教学中,重课文分析,轻阅读感悟
叶圣陶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读之”。事实上,现在有些语文课简直似“庖丁解牛”,一节课从头到尾分析得丝丝缕缕,一块一块的。看起来,讲得细,学生容易理解,其实,学生根本没有读的机会。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这种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学从很大程度上讲,束缚了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3.滥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发挥其声、形、色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滥用不如不用,并不是所有的阅读课都适合运用媒体进行教学。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前也准备了先进的电教设备,但课前电脑却出现了故障,他说:“我们要能不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上出现代化的课。”而那堂课也上得很精彩,给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采用的对策
现在,整个语文教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以上一些误区仍然存在。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加以体现,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1.扎实课题研究,推动语文教学
俗话说:“教无定法”,如何搞好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一个难题。为此,我校在执行大纲精神基础之上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坚持走“实践——理论——实践”之路,让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摒弃那些陈旧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组织教师展开讨论,进行研究,寻求最佳方式,再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在参与县级课题《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中,我们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线五环式”,即“以读为主线,按看、析、练、议、结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通过初步实践,效果很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2.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在于创设情境,设计梯度,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充分放开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课内外的迁移结合。
记得在教学《第一次汇款》一课时,我板书完课题后,学生也认真地读了课文,而当我按照写好的教学设计准备讲解如何填写汇款单时,一个学生在下面低声嘀咕:“这样讲多烦,还不如带我们去邮局去学习填写汇款单,那多有趣,多省事!”我一想也是,于是我当即决定把课搬到邮局去上,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对于一些表演性很强的课文,在学生有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演,以“课本剧”的形式去表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这样就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设了一道金桥,学生有了表现的欲望,学习起来也就兴趣盎然。
3.重情趣,重感悟
语文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只有老师去分析、解释是不够的,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在朗读中自主地去感悟,体会其中的情感。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文章表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那种深情,并且,文章还把这种情感进行了迁移、深化,赋予了高尚的思想品德,使文章更含蓄、深刻,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充分地朗读是不可能体会领悟到的。
4.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同样具有研究和创造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占了主要地位,那么教学时就要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当然做法也是多样的,具体归纳一下,有如下几种:
(1)抓住不同时机去读。可分为学前初读、学中精读、学后熟读三个部分;
(2)采用多种方式去读。当然,方式选用要依据实际,在各个年级中要求也是不同的,主要方式有默读、轻声读、浏览读、诵读等;
(3)不断变换形式去读。教学中,采用分角色读、小组读、轮读、情绪读等,学生才会读有兴趣,读有所得;
(4)在读的目的性上注意区别。主要有感知读、理解读、品位读、表达读等;
(5)抓重点读。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重点的内容就要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体会文章的情感,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多给学生机会,多给他们表达意见的权利,多给学生一些热情的鼓励,真正赏识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七雄中心小学)
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九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该学科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诸多优越条件。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之一。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所在。但是农村语文教育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和要求,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进,从哪些方面改进等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以便能为我们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种方法被大多数的教师运用在实践中。但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较好,但实效性比较差。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有些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有些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正确,学生不明白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时候合作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几个学生刚刚凑到一起还没怎么讨论,时间就结束了;有的小组里,只是将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几个同学对照一下,就完事了,根本没有合作啊讨论啊之类的;在小组里,发言的依然还是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只有倾听的份;还有的小组因为缺乏良好的组织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时居然成了聊天玩耍的机会,更使合作流于形式;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很多的问题表现了出来。
小组内的合作学习需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学生能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就不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确实意见不统一,确实遇到疑难问题时才去合作,这样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的方向、问题、内容、范围,小组内同学们能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还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内容而定,教师应该协调好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果遵循了这些原则,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出现两种倾向:首先是目标替代了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教师把目标当成过程,学习过了、分析过了就以为学生学好了、分析好了,殊不知两者之间差距是比较大的,学生学了,不代表他学好了,掌握了,理解了、吸收了,同样,分析过了也不能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了,这种教学过程就忽视了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肯定不能实现,更说不上教学任务的完成了。其次就是很多教师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主要看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在语文指导朗读过程中,朗读一般也讲究两个方面,一是质量,二是数量,读的多了,过程就体现了,质量上相应也应该体现出训练过程,一遍遍的朗读,争取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进步,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体会文中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同时也提高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但是我认为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还应该更加合理、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学手段比以前更加优化了,体现在教学中的就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难否认,多媒体的运用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所带来的便利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在多媒体运用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对课件的期望太高,依赖太强。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好的课件就上不出好的课堂,所以就把课件当成提升自己课堂水平的筹码,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追求课件的新、奇,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课件,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展示课件的平台,在课堂上看到的只是课件的声音和图画,而看不到教师的教,看不到学生的学,课堂的活动被课件完全替代了。其次,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主次不分。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是主要手段,在课堂中,有些教师的课很明显是跟着课件走,教学过程被设计得有条不紊,教学进程由课件来控制,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这样就导致课件 2
占据了教学的主导,教师却变成了多媒体的播放者,完全不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是老师而是多媒体课件了。当然这样说不是要严厉禁止多媒体的运用,对多媒体的使用还应提倡和推广,但是同时也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使多媒体的运用更加合理、科学。多媒体运用的好,确实可以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也可以为课堂增色添彩,只是希望多媒体不要取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甚至有些纵容,这就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在一篇文章中,阅读应该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但是有些教师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些忽视,刚读一遍课文,就让学生说书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说的只是琐碎的东西,说的也是课文的某一个方面,提的问题也相对比较肤浅,不够深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的也不全面。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这确实是注意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是没有利处的。学习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也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劳和刻苦努力,如果有些学生的读书心得只是来源于自己喜欢读的内容,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学不读,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完整,不全面,这样也会导致学生阅读上的缺陷。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选取某一重点段落进行品读赏析,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的,但是如果割裂的文章的整体性,只看重某一段则是有害的。还有些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出示某些重点语句或是段落,引导学生品读,试想,脱离了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境,描写的再美的词句或段落能有多大的魅力呢?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对整体文章的把握,对于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品位也要放在大的背景和氛围中进行,千万不能割裂开。
五、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了思维的发散,而忽视了整合优化,导致学生们的思维有点过分。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总结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学生有的说乌鸦很聪明,自己想到了喝水的办法;有的说乌鸦爱动脑筋,有的说乌鸦很勤快,到处找水,还 3
有的说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不干净,也有的说乌鸦不太聪明,怎么不找吸管喝水呢,到处找石子多累啊,更有学生说乌鸦叫声很烦人,不讨人喜欢„„而这位教师对每个答案都微笑点头,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好像已经走进了误区,这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与文章的结合,前几种意见说明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比较到位,而后几种意见显然脱离了文章主旨,而教师却没有及时评价,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再让学生说说“乌鸦还有别的方法能喝到水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的多。
六、针对一篇文章,提问的问题不宜过多,也不能琐碎甚至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喜欢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提问与回答,这样会使课堂显得过于繁琐、饱满,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明确。课堂中应围绕一个大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性和内涵的题目,在问题中,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要统一,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回答,说明我们备课不充分,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摸得不透彻,或者也可以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够深厚。在课堂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很多突发性问题,有时也会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无关,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避开,但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需要解决但又不是重点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分寸,掌握时间分配,不能占据大量的时间。
10.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语文基础,但是他们为了适应今后更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就要通过阅读的方式增加语文知识的输入量,所以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面会扩张,视野会变得开阔,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自身的素质,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可是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课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语文教师在讲授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致课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能就会在这里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讲解,或者是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过长,失去了控制,以至于后面的问题都没有时间说了,可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草草结尾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一提。有时可能是课堂中的重点教师都没有机会去重点讲解了。
2.学生的合作学习形式化,实际效果不显著
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上随便拿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来讨论,认为这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了,学生就参与到教学中了,学生主动学习了。可是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时学生相互讨论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而浪费了时间,学生只是在闲谈,或者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如隔靴挠痒,使小组合组学习形式化,阅读中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3.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有待于改善
阅读是学生有效输入的一个很好的环节,可是很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导致阅读速度很慢,理解的不好,往往是读了后面的,前面的内容都忘了;或者是一句话要反复读很多遍才会读懂;或者是用笔、手指头指着每一个字。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独自反复阅读,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就会让学生自己反复地阅读,通过一遍遍地阅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磨灭了,根本没有了学习兴趣,更不用说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找出适合学生学习阅读的学法,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首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熟悉教材内容,能够把教材中的内容灵活掌握,知道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状况,教师都能够运筹帷幄。该详细说明的就详细讲解,该一笔带过的就简单地提一下,让学生也能够掌握阅读的诀窍。例如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文章的主题就是肖邦弥留之际的一个请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也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一份强烈的情感,这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教师在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朝这个思想主题上思考,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提高对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
2.变化阅读方式,使学生乐此不疲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法,例如:精读、泛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在变化的阅读形式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产生,为了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相应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学生会对读过的文章进行加工、应用、提炼,学生有的放矢效果自然很好。例如在学习《船长》的时候,我就先让学生去浏览一下,使他们知道文章讲的是一个在生死面前能够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船长的故事,让人产生崇敬之情。之后通过问题:“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精读。还有指名阅读和齐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量,感受文章美
11.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 对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善和解决。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很随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教学内容不够重视,没有深入解读文本,无法使自己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二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目标时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盲目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制定的目标不合理,不仅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更时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上,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注定是不全面的、失败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此时期的教学必须灵活多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长期按照“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在他们看来,教学时只要完成了这三步,教学任务便顺利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更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学形式流于表面
合作学习是众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暴露出很多缺点,如优等生在合作时常常会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学困生则成了听众,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只能从优等生那里获得信息,有时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远不及在日常听课中的获益多。久而久之,这些学困生中便会出现一些无所谓的情绪,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于放任,缺乏必要的指导。如过于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和形式主义,严重脱离文本、忽视双基;应试教育痕迹严重,十分侧重于应试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巧,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却明显下降,如果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必将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善措施
(一)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一般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其中,课时目标更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并将课文放到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认真思考,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切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展开深入学习。
(二)丰富教学方法
实践表明,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变换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结合不同的课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尽可能地创造听、说、读、写的综合学习氛围,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再次,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一定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三)将教学形式落到实处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时候仍然需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根据课文实际和教学要求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尽量为所有学生提供合作机会,使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达到高效。如在讲解《詹天佑》一课时,“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形路上运行,通过想、做、说的多项启发,不仅轻松解决了知识难点,更让学生在合作中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是关键。这就要求各学校必须合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让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具体来讲,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首先,学校要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培训与学历进修,通过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提高自身的业务功底和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尽可能给所有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减少二级培训,增大教师的直接收益。相信做到了以上两点,广大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必将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退缩,而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正视教学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深入探求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继续走在正确、健康的大道上,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崔殿东.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2]高贵忠,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
[3]冯文清.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0(30).
[4]张泓平,刘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3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试卷中存在的问题07-12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0-02
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1-04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08-10
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09-28
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08-10
我省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08-15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