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2024-08-20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共8篇)

1.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篇一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史料的正确运用对改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来了解和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什么是史料呢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正确使用史料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原始史料;第二,撰写史料,主要出自个各种历史著作;第三,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指的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

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

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的史料。据统计,四册教材引用的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2。史料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说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学中运用史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史由证来,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

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比如:在介绍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数据,为学生放映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们看到历史事实,明白历史证据不可抹杀这一真理。

(三)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史料,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比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书中的史料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教师可以把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在运用好现有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其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可以适当的选用。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教材中很多史料后附有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此外,有一些史料后面没有思考题,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设置思考题,而设置问题也必须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即设置的问题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适中,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其次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设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画卷,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史料多为文学史料,图片史料都屈指可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3教师在这方面理应循循善诱,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这种能力,也会为将来一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学生打开了未来之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4.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5.刘锦鹏:《浅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文理导航》,2011年第7期。

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

2.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篇二

浅反映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检测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近几深度, 年历又可

谈史考学试题的导向作用, 也使史料教学日益为历史老师所关注。高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是。历史人类中/表文上的、笔记史料、碑文汗牛充、栋民谣, 等有。人们对历各种典籍、史图历刘锦的了鹏得的。因此解和认,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史前提和基础料, 教学只能。是一纸空谈如果离开了。为了使历基本的史史历史, 了解历史史恢复本来的面, 深貌, 化历史使学生, 缩短学生能够想像料和利用史料资源与历史的时空距。历离, 史教学要做到言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料是进之有据, 行推断和解释的证据就必须从史料实际出, 发史料, 运史学位。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比较重视史料的编辑, 采用竖排或加杠的形式, 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资料, 给历

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在史料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和要求等作一初步探讨。

一、史料的作用

史料在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美国学者把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1、激发兴趣;2、“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气息;3、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4、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等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史料有助于发展学习历史思维能力。笔者认为, 史料在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1. 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 读来感人, 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2. 增强历史感。

历史教学应具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讲述史料, 看似增加了难度, 实质上是简化了教材内容。如讲述林则徐禁烟, 引用他的话, “若鸦片一日未决, 本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 把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表达出来了。历史教学中引用一句原话、一段原文, 能把历史感渲染的浓浓的, 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可如陈年佳酿, 回味绵长。

3. 培养领悟能力。

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 中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很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较差, 一知半解的死记教材现有结论, 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例如, 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 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 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 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 直到现在, 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 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4. 养成探究精神。

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而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解释。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 接触各种历史文献, 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选择, 进行直接的探究, 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病, 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促进学生对历史思维的发展。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 思考 (1)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 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 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 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 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史料分类

根据历史专家对史料的分类, 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 笔者把教学中的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

1. 文字史料。

就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它又分为三种:第一, 原始史料。第二, 撰写史料。主要出自各种历史著作。例如讲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引用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疼独爱之如一。”该句出自《资治通鉴》, 表明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 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第三, 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

2. 图片史料。

就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三、史料教学的方法

不论哪一类史料, 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 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 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方法。一般来说, 史料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主句过关, 讲清细节。

教材中的重要史料,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 而不应该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地浏览。

2. 适当充分, 加深理解。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中, 围绕教学目的, 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

3. 精心设问, 培养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 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培养。教材中的史料, 少部分备有思考问题, 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 根据年龄设计, 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史料 史料教学 存在问题 搜集 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1-02

在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史料教学可以看作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鉴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史料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索如何搜集和选择史料,有效的运用史料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史料教学中涉及到的与史料相关的常识认识不清。比如: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类型?选择史料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很多教师往往单纯的认为史料就是文字史料,只有从专著中节选的文字史料才是合格的史料,因此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使用大段文字史料,其他史料很少涉及。

第二、教师仅仅把史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没有考虑到史料要为新课改和新高考服务。不容否认,历史教学中涉及的名胜古迹照片、历史人物图片、漫画、影像资料等资源因具有良好的观赏性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史料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之后能否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果单纯的只是要通过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史料教学的真正目的则被忽视了。

第三、教师在史料教学中对于史料的取舍有不当之处。由于在授课前没有对史料进行仔细的选择和取舍,由此在授课过程中出现大段堆积史料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不合理。不仅如此,由此导致教师对于史料的运用经常是有时间则讲,没有时间则略过不讲,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混乱、不系统。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完成,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师往往单纯地将史料作为教材中所述内容的证明材料。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史料不是为了证实教材中所写内容真实与否,而是要通过史料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如此,运用史料教学有助于使学生正确的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意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这才是史料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第五、在史料的选择上,部分教师基本局限于使用教材中的文字或图片史料,很少涉及其他课外史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史料教学的形式则是对课本内文字史料简单的解读,而很少涉及对课外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这种状况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第六、史料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辅助作用。许多教师往往在学案教学时使用史料教学,将大量资料印在学案中,这样不仅浪费资源,也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此外,由于各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有些地方学校由于教育资源落后,还没有实现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套多媒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二、史料的搜集

史料教学的基础是史料,教学中需要的史料从何而来,如何搜集到更多更有效的史料?

第一、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

第二、精心选择课外材料,作为教材史料的补充。

第三、注意利用教师教学用书及课外习题总结收集史料。

总之,史料搜集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将相关的史料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搜集、整理、归类,以便更好地服务教学。长此以往,就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料库。

三、史料的选择

史料教学中所需史料的搜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搜集史料和使用史料时教师要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应该说,史料的选择是史料运用的一个前提,只有选择好史料,才能很好的运用史料,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史料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所选择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大多都使用教参或是网上资源,由于教参或网上资源一般没有资料出处,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很难保证。特别是一些史料往往被“断章取义”地加以利用,如果选择这些史料就会造成对历史事实错误的认识。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学会取舍,对于不能确定真实性的史料坚决不用,以免误导学生。

第二、史料的选择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首先,使用史料的频次要适度,史料的运用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一方面,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史料运用过多而没有时间进行解析,也会给学生造成很重的阅读负担。另一方面,一堂课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史料。因此,面对大量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和课程标准,选用典型性、启发性和深刻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选择史料的长度要适度。图片、表格等史料问题不大,但文字史料的选择绝对不能过长,过长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分析,一般以100字左右的材料为宜。当然,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字数较多的史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情适当的将材料中需重点关注的词句进行标示,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材料的主旨。再次,一节课选择史料的数量要适度。一堂课中史料运用绝对不能过多,针对某一个问题用史料时,最好是使用一两则史料就能概括得出相关所有的结论,而不是用一段材料得一条结论。

第三、选择的史料要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时也要注意选择的史料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史料教学不仅能利用史料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更能通过史料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传达给学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品质。

第四、对史料分析要有科学性。运用史料教学选取的史料就要做认真的分析,而且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要用词准确力求科学。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已成为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一种趋势,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仍将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实践进行研究的课题。总之,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史料,能够积少成多最好形成自己的资料库。在史料选择上考虑学情做到适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和理解分析史料。

参考文献:

[1]沈茜苓.谈史料教学在中学课堂上的运用[J].教学研究,2009.4.

[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J].备课进修,1999.2.

4.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篇四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第二中学 冯涛)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高考以材料解析来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历史探究能力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多媒体技术与史料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激发其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多媒体技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自颁布以来,已在中学施行了好几年。这几年来,各地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吃透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和当地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历史教学经验,极大提高了当地高中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和重视,而且其在高考等教学考核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史料教学的水平,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实施史料教学的必然性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它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信息,能较为生动具体地展现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考等考试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其次,查阅这几年的文综高考卷可以发现,历史部分的试题中,不仅是问答题以几段史料出题,就是选择题中也有一半的试题是靠史料出题。由此可见,高考的出题思路体现和贯彻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即通过阅读史料来获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自主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来提炼出其中所隐含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内在规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行史料教学,不仅是贯彻新课改的要求,而且通过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还可以增进其历史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并进而锻炼其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

二.实施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与城市中学相比,县级中学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从小学到初中,农村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

帮助家人下地干活,再加上电脑等通讯媒介的不发达,使得其在社会视野和知识积累上与城市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进入高中后,高中历史的教材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体系,每一个专题涉及的是历史的一个具体领域,而且采用古今中外合编的方式将之以时间的顺序依次贯穿下来,从而打破了以前单纯地将中外的历史事件按时间轴编排的做法。这样一来,它有助于单个历史事件之间的梳理和把握,但同时它又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大环境。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按照专题的形式学习时,常常会因历史背景知识的缺乏而理不清历史发展的脉络,面对众多的知识点不知其内在的相互关联。从而造成其学得越多越迷茫,最终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极大地打消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作为一名县级中学老师,只有在课前充分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并将之吃透,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之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的发展面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寻找出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因此,通过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是县级中学教师面对现实的生源所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另外,作为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上也要慎重。“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不能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不加选择地采用影视剧中“戏说”的成分,或戏曲、小说中虚构的部分作为史料讲给学生听。而且,由于近期电视银屏上穿越剧、宫斗戏的流行,使得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盲目地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从而使之对历史知识产生了错误的理解。面对这一情况,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不能武断地打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毕竟因为对过去历史的不了解才会使之对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影视剧中的人物、情节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事件以对比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区别,从而以另一种方式认识了真实的历史。而这需要老师在课下做充足的资料准备,不仅要有文字的说明,还要有图片的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史料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加深其对内在发展脉络的认识,而且还可以纠正“戏说”影视剧等通俗文化对学生的误导,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三.历史教学与多媒体运用的结合

历史史料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片史料等。浩繁的史料为我们讲解历史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何筛选它们,并将之展现于学生面前则是历史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生动、立体地展现史料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之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的新技术。多媒体教学则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历史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被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很多电视机构也纷纷制作了大量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和科教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探索·发现》,北京卫视的《档案》等。他们依据真实的历史史料,通过采访这一领域的专家和走访历史遗迹,将过去大部分以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以

较为艺术化的影像方式尽可能真实地展现给当代观众,使得过去尘封的历史鲜活起来,拉近了当代人与过去的距离,加深了当代人对历史的感性认知。因此,对史料教学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图片,还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将目光投向历史纪录片等这些制作严谨的视频资料。而且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讲,虽然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形象思维在其思考问题时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播放一些优秀的历史纪录片,将枯燥的文字史料转化为形象的影像资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其历史的情感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教材只是以“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个标题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影响作了概括性的陈述,其中有很多历史细节并没有交待。这对于脑海中对工业化大生产没有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因此只有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才能使学生对什么是工业化大生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再去进一步思考其与原来农业文明的关系以及工业化大生产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放映一段本届伦敦奥运会上介绍英国经历工业革命的那段演出。通过艺术的表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不自觉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中,对那段历史产生自己的切身感受。从那段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宁静的农牧生活被机器轰鸣的工厂所取代。在资本家的驱赶下,农牧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转变为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高大的烟囱竖起,滚烫的钢水浇铸出新的工业产品。这虽然是一场艺术化的广场演出,但是它却真实地浓缩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历程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如“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工业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城市化的兴起等。

在看完这一段表演后,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已经形成了感性的认识。接下来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刚才的表演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如如何认识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进程,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刚才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识,提出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并提炼出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如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但同时也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由于工厂的兴起和交通的发展,城市也因人口的聚集而逐渐繁荣起来,由此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再者,工厂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除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还要出口到国外,这就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由此可见,相较于单纯地带领学生逐字逐句钻研文字资料和通过零碎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史料教学,凭借考究严谨、制作精良的视频节目间接地进行史料教学更能宏观地展现历史面貌。

四.结语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史料教学之中,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对历史的情感,并进一步提高其感知历史,自我探究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5.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篇五

江苏省阜宁中学

杨延海

摘要:本文试从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三个方面的要求来阐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意义,并对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的提醒。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为学生记忆理解历史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中学历史问题的探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史料教学的目标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是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中学历史教学中探讨史料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教学要求

史料运用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观点。现行历史教科书也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对各类历史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上世纪70年代,史料教学首先在西方历史教学中逐渐发展起来,正被诸多教者与学者所倡导。例如美国学者把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①激发兴趣;②“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信息;③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④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⑤使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等等

在我国,随着中学教材文本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目比重不断攀升,中学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史料教学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课程目标”设置中的运用

1、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史料,即白寿彝先生所说的,“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或如曹大伟、赵世瑜所说的,“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学者所 1

言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历史资料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和挖掘历史信息的重要资源载体。这也是《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为深层探究历史作准备。同时中学历史知识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就是关于“历史这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辩别史料、诠释史料并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认识过去。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就是指培养学生从史料、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强调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否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只能是一句空话,探究学习也只能成为“无米之炊”而流于形式。朱汉国教授曾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增加史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这种转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依据历史资料自主的探究隐藏其中的价值意义,寻求积极的思维解题方式。

3、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中学生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概括和阐述历史事件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学生自己搜寻资料,来印证或评价书本上的观点,不仅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中的运用

1、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块的课程内容标准设计中,提出了明确的史料教学目标。在必修I中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在必修Ⅱ中提出:“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必修Ⅲ中提出:“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在选修

(二)中提出:“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在选修

(六)中提出:“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历史选修

(五)的学习内容中,直接将“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料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基本的学习要点。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史料来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的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史料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2、在各模块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提出了大量的、与史料教学相关的具体建议。在历史必修I中,共提出了八条教学活动建议,其中与史料教学活动相关的有四条,它们分别是:第三条:“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第四条:“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第五条:“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第六条:“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在历史必修Ⅲ中,共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有四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它们是,第一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第四条:“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五条:“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第六条:“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在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有相应的史料教学方面的要求。如选修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第一条:“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 ”。在选修

(五)《探索历史奥秘》中建议:“收集和交流你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这些“教学活动建议”告诉我们《课标》制定者希望借助史料的搜集、分类、解析、运用等各种形式的史料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探究与拓展延伸是学活历史的真正初衷。历史中的史料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 个触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注意对文中史料的关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学习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挖掘隐藏其中的资源价值,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三、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建议”中的运用

1、在“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大量接触原始史料,如档案文件、历史原著等,从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答案。”④我们不仅如此,更应该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科学严谨思维,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设议:(1)“历史习作”。《课标》认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教学中要撰写观点新颖的历史习作,单凭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行,学生必须借助于课外各种存储有历史信息的史料。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整理史料,然后在史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逻辑严谨地表达出来。(2)“历史制作”。《课标》指出,“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在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中,学生必须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进行重组加工,从而达到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目标。(3)“历史调查”。同“历史制作”一样,“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历史调查,可以搜集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一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作者曾在文章中颇有感慨地写到:“(学生)在真切的感悟历史的同时,不仅锻炼了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而且学会了搜集与处理历史资料,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④由此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学生激活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潜能有着同样的积极意义。

3、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课标首先强调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可跳出历史教学的课堂,从身边去寻找学习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互联网、家庭、社区等,以提醒广大师生从中搜寻教学所需的史料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史料资源运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四、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1、史料运用要科学。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史料选择要慎重。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无限制地滥用史料,这样会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史料运用要分层。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当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设计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综上所述,《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

进行探究。从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领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史学能力,同时形成高尚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注释: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② 曹大伟、赵世瑜:《探索历史的奥秘》 岳麓书社,2004年8月版

③华丹:《试比较美英历史科国家标准目标体系的异同》 转引自《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P70页

④ 赵崇:《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运用与作用》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P50页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朱汉国 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6.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篇六

这个观点极为片面,我认为史料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史料的选择中,选择真实的史料是一基本原则。通过真实的史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能更贴近历史地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有在真实的感受下的分析,才是可靠的。

(2)史料的客观性和多面性

在史料的选择中,除了前面提到的真实性、可靠性外,客观性和多面性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对于史料的多面性,主要是指尽量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向学生提供史料,使学生对结论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如对于科技革命的认识,我们在向学生提供科技革命带来的进步性影响的史料时,也应出示一些带来副作用影响的史料,以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史料的多面性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史料就一种。

(3)史料的可读性和通俗性

历史是生动的,充满魅力的。通过阅读激起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思想的碰撞才是关键,通俗的而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史料应是首选,套用庄周式的一句话来说,那叫“大雅若俗”。例如,上遵义会议一节时,出示长征前夕由于电台丢失而无法与共产国际进行无线电联络一段材料,再由学生来分析由此引起的结果,很自然就能与中共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干预,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结论联系起来。就材料而言,俗则俗矣,然而效果却是非常的好。笔者的一位现已为人师的学生至今还记得这一细节和结论,可见其印象之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细节”震撼的力量。诸如此类的材料其实很多,乡土史就是很好的史料,许多教师嫌其“俗”而不愿用,事实却证明学生对此是极感兴趣的,用得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用好“大雅若俗”的材料,教师的眼光和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4)史料的鲜活性和前沿性

随着史学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史料也在不断地涌现,而其中的许多史料与现有一般结论是有矛盾的。这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师尽量地站在史学阵地的前沿,去获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信息,并把其中相关的,可信的已成定论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5)史料的适量性和适度性

在一节课中,对史料的选择除了以上所说几点外,还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史料的长度、容量,即要注意适量和适度,并不是史料越多、越长越能显出对史料的重视,关键是史料的出示要能说明问题。从技术环节上来说,史料过长,对学生的阅读往往很不方便;史料过多,切换过频,又常常使学生顾此失彼,抓不住要领,冲淡了主题。因此,在选择史料的时候,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7.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篇七

一、了解史料教学的原则

1. 确保史料的科学性。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写到:无论做什么研究, 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 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 那比缺乏材料更危险。因为材料缺乏, 顶多是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 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 比没有更有害。

所以, 在进行史料教学之前, 我们必须先对史料本身有个初步的了解, 历史学上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所谓实物史料, 是指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的场所和前人创造文明的有形物品。主要有:人类化石、遗址遗物、古人墓葬等。文献史料是用文字语言记载的历史资料, 包括: (1) 各类史书; (2) 甲骨文、石刻碑文类; (3) 口头类等。两种史料相比, 实物史料含有更高的真实性, 所以在研究学习中, 要尽量依靠实物史料。而像小说、戏剧、民谣等反映的历史材料是不便作为史料采用的, 在课堂上如需要使用这些资料, 可以采用这种做法:教师出示这些资料使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后,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作为一个史学家, 认为这些资料当中有哪些错误的地方?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做出判断, 从而准确地将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区分开来。

2. 甄别史料包含的主观意识。

当代著名史学家杜维运在其《史学方法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史料, 都不是完全可信的, 里面可能有错误, 可能有虚伪, 可能有私人的爱憎, 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 不经精密的考证, 即笃信不疑, 后患实无穷无尽。”因此, 教师在开展史料教学时, 要教会学生在辨析史料或是任何证据时, 必须考虑史料的主观意图。

例如: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件。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纪律问题有如下一些不同的历史记载:

史料1: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在《民教相仇都门见闻录》中称:团民均自备口粮, 毫无滋扰。

史料2: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劳乃宣在《奉案杂存》中说:其党焚杀劫掠, 无所不至。

史料3:怀着政治目的的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清大臣刚毅说: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 入京以来, 秋毫无犯。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 我们看到对义和团的纪律问题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 经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认识到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 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公正, 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观点, 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的左右。究竟谁的说法可信, 因为叙述人的立场不同, 还需要其他材料证明。

3. 重视史料的现实意义。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过去, 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 把握未来。很多历史问题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同时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被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在史料教学中, 应该把这些历史题材与相关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这样更能体现历史教学以史为鉴的价值。

例如, 材料一: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 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三年中, 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 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 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 发放建筑房屋的抵押贷款, 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二:次贷危机于2007年席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部分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的方式之一, 在借款人无力还贷而又不得不将财产抵押的情况下, 贷款机构为了规避风险, 又把抵押品上市转成基金, 鉴于住房市场降温, 银行利率上调, 很多借款人无力履约的局面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 造成贷款机构遭受重创, 引发金融形势恶化, 殃及国际市场。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房贷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带来的截然不同后果。通过这些材料的对比,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掌握史料教学的方法

1. 辨别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掌握史料教学的基本概念。

如前所述, 史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史料解释则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的描述、记录;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在史料教学中, 只有弄懂这些基本概念, 才能正确分析材料, 做出有效筛选。如这样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1) 李贽, 原籍河南, 原姓林, 名载贽, 元朝后迁来福建。 (2) 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3) 他认为, 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耳”。 (4) 这就是说, 人们对是非的评价, 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 是非如同岁月一样, 不停地发展变化, 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

回答: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观点, 请写出序号。

当学生碰到这类问题时, 如果没有掌握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也就无从下手了。

2. 增加学生对史料的摄取, 提高其阅读能力。

俗话说, 见多识广, 学生要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即传统式的由教师提供大量史料, 然后指导学生读史料, 粗通史料大意, 最后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被学生当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 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即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和积累史料。具体做法是, 教师事先提供一个主题或观点, 然后要求学生搜集史料来证明该观点。例如, 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 (1) 蒋介石是一个专制主义者; (2) 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观点搜集史料论证之。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采取各种途径获取史料, 这样一来, 接触的史料自然就多了, 视野开阔了, 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3. 精心设问, 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能力。

增加史料阅读量实现了史料教学三个阶段中的认知史料阶段;除此以外, 史料教学还有更高的要求, 即理解和分析史料阶段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阶段。正因为史料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向纵深推进的过程, 所以, 史料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不能随心所欲, 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规律性、层次性。下面是赵恒烈在传授“绳·结·网”这一知识点时采用的史料教学法, 他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 以佃为渔。

———摘自《系辞下传》

材料二:山顶洞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一些用具。

山顶洞人:骨针。

半坡:大量渔猎工具、纺轮。

河姆渡:苇系席残片。

根据材料, 教师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 据史料, 伏羲氏所处的时代有哪些发明?

(2) 绳子与绳子怎样才能做成网?

(3) 绳的发明为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创新的东西?绳对日常生活有什么用?

(4) 绳的基础发明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价值?对现实有什么启示?

8.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充,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第三是当学生对相同历史问题产生不同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入史料使学生的观点进一步碰撞和补充;第四是当教材中没有提供史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而使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

3.2正确地选择史料

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中,可供选择的课外史料是非常多的,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史料,怎样选择史料就成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得当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史料选择不当,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减弱。笔者认为,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史料有难易,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异,因而对高一生,教师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史料,对于高二生,教师可提供经转述及翻译的略有难度的史料,对高三生,教师则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原始状态的史料。

3.3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

史料教学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过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史料的兴趣与分析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技巧。亦即教师在摒弃传统一言堂教授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失去章法,失去自己在历史课堂中把握方向的掌舵作用,同时还要尽量提升个人的表现力。比如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对一段史料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和干巴巴地照着材料去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效果,语言表达、词汇水平,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提升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史料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

结语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其精髓在于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历史知识,而是要结合对史料的理解和研究去分析和认识历史,从而借由阅读、分析、评价以及理解史料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的探究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丰富并提升史料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做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172-173.

[2]张保祝.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基本内容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2,(2):7-8.

上一篇:国际市场营销知识下一篇:学车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