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二

2024-08-13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二(共8篇)

1.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二 篇一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经济学原理》课程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经济学是研究(B)

A、如何完全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B、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C、如何把我们的欲望减少到我们得到满足为止D、如何避免进行权衡取舍

2、以下哪一项描述了经济增长(A)

A、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资本品移动B、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C、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内移动D、从该曲线内向曲线移动

3、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A)

A、它可以以低于其贸易伙伴的机会成本生产该物品

B、它可以用少于其贸易伙伴的资源来生产该物品

C、它可以通过限制该物品的进口而获益

D、只有这个国家应该是有能力生产该物品的国家

4、如果一种物品价格高于其均衡价格(B)

A、存在过剩,而且价格将会上升B、存在过剩,而且价格将会下降

C、存在短缺,而且价格将会上升D、存在短缺,而且价格将会下降

5、如果一个鞋匠购买了100美元的皮革和60美元的线,并用它们生产并向消费者出售了价值600美元的鞋,对GDP的贡献是(C)

A、60美元B、100美元C、600美元D、160美元

6、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率理论表明,决定利率的是(C)

A、可贷资本的供求B、劳动的供求 C、总供给和总需求D、货币的供求

7、约束性价格上限(A)

A、过剩B、短缺C、均衡D、短缺或过剩取决于确定的价格上限在均衡价格之上还是之下

8、如果通货膨胀率是8%,实际利率是3%,那么名义利率是(B)

A、5%B、11%C、24%D、-5%

9、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结果高于人们预期,那么(B)

B、财富从债权人向债务人再分配

C、财富从债务人向债权人再分配

D、没有发生再分配

E、实际利率不受影响

10、以下哪一种表述最好的说明了货币供给增加如何移动总需求(B)

7、货币供给向右移动,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8、货币供给向右移动,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9、货币供给向右移动,价格上升,支出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货币供给向右移动,价格下降,支出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二、判断题(“Y”代表对,“N”代表错误)

1、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Y)

2、钢铁价格的上升使汽车的供给向右移动(N)

3、如果一种物品是需求缺乏价格弹性,那么其价格上升将增加市场的总收益(Y)

4、降低法定准备金提高了货币乘数并增加了货币供给(Y)

5、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无论储蓄来自公共还是私人,投资总等于储蓄(Y)

6、如果决策选择使经济走出衰退,就应该用减少总需求的政策工具(N)

7、M1货币供给包括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以及其他支票存款(Y)

8、通货膨胀侵蚀了人们工资的价值,并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Y)

9、在长期中,政府支出增加会增加产量,并使物价上升(N)

10、假设政府增加了100亿美元支出,如果挤出效应大于乘数效应,那么总需求曲线向右的移动大于100亿美元(Y)

三、名词解释

1、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之前的差额。

2、GDP

答: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3、自然失业率

答: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

4、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5、价格歧视

答: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

6、货币中性

答: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7、通货膨胀

答: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8、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四、计算题

1、市场研究显示以下有关巧克力棒市场的有关信息,需求表可以表示为方程式:Qd=1600-300P,这里Qd是需求量,P是价格,供给表可以表示为方程:Qs=1400+700P,Qs是供给量。

(1)计算此时巧克力棒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当巧克力棒的价格上升到0.3元时,计算此时巧克力棒的需求价格弹性(用

中点法)

答:当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达到均衡,即Qd=Qs

1600-300P=1400+700P

解此方程得:P=0.2,Qd=1600-300*0.2=1540

Qs=1400+700*0.2=1540

所以,巧克力棒市场的均衡价格为0.2元,均衡数量为1540

当巧克力棒的市场价格上升为0.3时,其需求数量为Qd=1600-300-0.3=1510,因此,用中点法计算的巧克力棒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巧克力棒的需求价格弹性=0.012、假设一个封闭的经济只包括牛奶和蜂蜜两种产品,以下是牛奶和蜂蜜之间的一些数据:

(1)把2008年最为基年,计算每一年的名义GDP,真实GDP和GDP平减指数

(2)在2009年或在2010年,经济福利增加了吗?解释之。

五、简答题

1、为什么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如何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数量?

答: 摩擦性失业是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通常是不同企业间劳动需求变动的结果。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是因为经济总是在变动,这种变动使得一些企业创造出了岗位,而另一些企业中的工作岗位被消除了,伴随着这一过程,衰落行业的工人发现他们失去了工作,并要寻找新工作。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有利于失业寻找工作从布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数量。一种方法是通过政府管理的就业机构,这种机构发布有关工作空位的信息。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公共培训计划,它的目的是使衰落行业的工人易于转移到增长行业中,并帮助处

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脱贫。

2、什么是竞争市场?简单描述竞争市场的市场特征。

答:竞争性市场指消费者和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也就是说,在竞争性市场里,对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在内的所有交易者来说,商品的交易价格是外界给定的,单个消费者或单个企业没有能力影响商品的交易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需要满足的条件:产品是同质的,即彼此可以完全替代: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个人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也就是说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资源在不同行业间的转移没有成本(无行业壁垒);买卖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

4、简述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答:

1、再贴现率政策:央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用这种方法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非常有限。

2、公开市场业务: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如果央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是央行调整货币供给的最简单的方法,但很少使用。

以上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配合使用。

4、假设经济处于长期均衡

(1)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最初的均衡(称为A点)。务必包括短期总供给与长期总供给

(2)中央银行增加了5%的货币供给。用你的图形说明随着经济从最初的均衡转向新的短期均衡(称为B点),产量和物价水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动。

2.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二 篇二

3 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管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安全事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和风险,并非企业所愿。但当安全生产相关要求超过企业收益或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目标相悖时,企业会更多地去选择追逐利润,从而与社会公众的安全需求相背离,与政府的安全管制相矛盾。因此,需要设计一个良好、有效的运行机制,使企业的自主管理与政府的监督监察实现有效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的安全监管成本与收益达到最优。

一般来说,机制设计需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效率(information efficiency)问题,是指所制定的机制实现既定社会目标所要求的信息量,即机制运行的信息成本;另一个是机制的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即在所制定的机制下,每个参与方即使各自制订自己目标,其客观效果也能正好达到设计者的初衷。通常情况下,当信息不完全并且直接控制不可能或不恰当时,人们需要采用分散化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在制度或规则的制订者不可能了解所有个体信息的情况下,他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所制定的机制能够给每个参与方一个激励,使参与方在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总体所制定的目标,即设计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

有时一些出发点很好的规章制度,实际上却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甚至参与者还利用既有政策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巨大效率损失。机制设计理论认为,出现这些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物质和技术等约束,最主要还是设计的制度没有满足激励相容,因而无法保证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同时实现。因此,在安全监管过程中要实现监管成本与收益的最优配置,就需要建立一种激励相容的安全监管机制。

3.1政府安全监管的角色之一是指导安全资源有

效配置

众多的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竞争机制是唯一的利用最少信息并且可以产生有效配置的机制,只有在竞争机制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才采用其他一些干预机制来补充竞争机制的失灵。因此,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创造各种条件,使安全生产水平成为一种资源,使企业通过竞争来实现这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政府不必下发过多的通知、规定和各类指导意见等文件,因为有些实践表明,希望通过这些文件来提高意识觉悟,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反而会形成新招频出、应接不暇的局面,导致企业对上一次旧的规定还没落实,新的通知又要学习贯彻,引起基层基础管理工作思路的混乱。在生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耐受”,当一个物体或条件不断刺激机体时,早期的反应十分敏感,但反复多次刺激后机体的反应可能会逐渐减弱,远远低于最初的应激水平,甚至可能基本不做出反应。我们应逐渐改变监管政略,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要求每一个政略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具体的针对性、新颖的工作思路和切实的效果,避免基层对机制的耐受、厌烦和抵触。

实际上,没有一个政策可能完全正确,只不过是实施后的利弊大小而已,利大于弊就应坚决贯彻,如弊大于利,则应谨慎行之。安全生产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有些政策虽然具有近期和可显现性的作用,但其长期和基础性的影响却需认真考量。例如,这些年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推行的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其最核心的指标是死亡人数,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安监系统向各地下达包括死亡人数在内的各类指标,有利也有弊。其利是,通过指标控制,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压力,促使其完成考核指标过程中落实责任制。但这项措施也有三弊可辨:一是把伤亡类指标作为主要考核依据,有可能引导基层过分重视数字,为了达到数字指标,不惜做技术处理,甚至瞒报,结果使统计参数失真;二是过分强调数字指标,容易导致基层组织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产生短期行为,不利于基础建设;三是过分宣传指标完成情况,容易使社会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方针与宗旨造成误解等等。如此看来,利大弊大,孰是孰非,的确值得研究。

政府安全监管的重点应该是通过政策导向,建立和规范一种利用最少信息并且可以使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配置的竞争机制,而只有在竞争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才通过其他监管机制进行干预,从而实现安全监管成本与效益的最优化,使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

3.2 建立激励相容的安全监管机制

在竞争机制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监管的干预,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要实现成本与收益最优的安全生产监管目标,必须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即建立一种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从而解决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目标冲突。在当前状况下,政府对企业可采取具有良好弹性的安全生产监管策略,不应该强调过多的高压态势,而应该多采取一些疏导策略。按照一般物理学观点,压力可以使具有弹性的物质受压回缩,但压力过高,会形成强大势能,其反弹的力同样大,其负面效应可能远远大于施压的正面作用。安全监管部门绝不应该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对立面,而应该成为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水平的伙伴和辅导员,通过安监部门与企业的合力来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做到疏堵结合,合力总会大于分力。

激励相容机制是旨在尊重个体自利行为,承认个体在主观上追求其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上,通过一定规则的约束和引导,使个体在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同时达到机制设计者既定目标的一种机制,在这样一种机制下,能够保证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同时实现。

建立激励相容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具体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企业激励的机制

①建立事先承诺机制,增强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主动性

“事先承诺机制”是指企业对自身的风险水平事先向安全监管部门和社会的承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的伤亡水平不超过一个最大限度,从而依据事先分析评估可能出现的最高伤亡水平指标,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这一指标限度内,安监机构不会介入,让企业自行管理和控制风险,如果在此期间,任何一个时点违反了这一承诺,如伤亡事故超过了预定限度,安监部门就会介入其具体活动,并可能对其进行处罚。承诺机制是PDCA现代化管理模型的首要条件。在事先承诺机制下,企业的最佳选择是如实告知监管者他对未来最大伤亡的真实估计,因为,如果他低估了损失,他就冒着违背事先承诺而经常被惩罚的风险,这样做的成本很大,而且会使监管部门经常干涉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高估伤亡水平,则意味着为达到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要求,而不得不加大安全投入,这对企业同样不利,这样企业便会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而监管部门必须能够对企业的风险水平有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了解。大型国有企业不但具有强大生产能力,而且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也很高,这些企业或企业集团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人员素质高,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也十分重视,在安全管理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很强,对这类企业政府不必过多干涉或干扰,其自主活动,充分利用其自身资源,通过承诺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绩效的持续改进。

②基于分离均衡机制进行分级管理

由于企业风险水平和管理水平差异很大,如果采用同样一刀切的标准,会导致前面所描述的“逆向选择”现象出现,因此,需要考虑采取分离机制,在分析整个社会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风险程度低的企业实行高标准、低管制,对风险程度高的企业实现低标准、高管制,使低风险企业能够从低管制中收益,而高风险企业能够通过积极的降低企业风险而获益,从而使所有企业能够守法、乐于守法。同时,这种分级监管可以将有限的行政执法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行业和企业,提高监管的效率,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安全水平的提高。分级监管方式的采用需要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可能需要建立一个健康有效合理运行的风险评估中介市场。

③通过经济政策引导增强企业提高安全水平的积极性

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也要理解其追求利润的本质。因此,可以将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与其工伤保险费率、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以及银行贷款信誉等经济支出或收益相联系,使企业能够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中有更多直接的获益,从而增强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积极性。

④基于“汉德法则”,进行理性预防

侵权法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规则叫“汉德法则”,即如果事件发生后,谁应对此负主要责任。从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如果预防事故发生所需采取措施的成本(B)小于或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损失(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P)与发生后损失的大小(L)的乘积),你就应该负责任;否则你就没有责任。这一法则给出了企业进行事故预防的理性边界。如图1所示。当B′处于GPM区和NPH区时,企业无需负责;当B′处于MPH区时,企业需负责。MPH曲线为理性预防边界。P点对应的Q1策略为最佳预防策略,效率最高,事故的社会预防成本最小。具体分析如下。

按照汉德法则的公式,对于企业而言,当B≤PL时,其预防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所采取措施的成本B′小于B,则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如果企业所采取的措施成本B′大于等于B,则企业不应该承担责任。当B>PL时,企业预防的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企业不再有激励采取最佳的预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成本B′小于PL,则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如果企业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成本B′不小于PL,则企业不应该承担责任。

只有当B=PL时,事故预防的成本等于预防的预期收益,预防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的收益,效率是最高的,事故的社会成本最小,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

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对企业在事故预防方面投入的要求,要建立在合理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预防边界,避免由于安全投入要求过于泛化或严格而提高行业的运行成本,抑制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企业发生事故后,不能简单的一律严格处罚,盲目的追究责任,而要根据企业在事故发生前是否采取预防措施以及采取的程度,与同类事故发生的概率与损失大小等进行比较,综合考虑确定是否给予处罚以及处罚的严厉程度,这样使企业的安全投入与事故问责相联系,不会出现预防与不预防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企业安全投入的积极性。

(2)对监管部门激励的机制

①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降低监管社会成本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在“问责风暴”所形成的高压力、严处理的情况下,干部的安全监管责任加大、成本加大,但其收益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形成了成本-收益的严重不对称。干部无论工作如何辛苦,如何努力,不出事故没有足够表扬和及时提拔(收益),但一出事故,有时也不论你已经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都要追究责任(成本)。人为造成了责任与风险对应,而责任与收益不对称的现象,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高风险岗位,对基层监管人员尤甚。这种情况下,干部为了其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或者为了降低其自身利益受损害的几率,难免就会按照政府中心主义的原则处理问题,不断采取高压政策,出现了一旦某个区域发生事故,全区域的相关企业都停产整顿的现象,这会导致整个社会成本的提高,进而影响经济的运行、产生新的矛盾,出现通常所说的“政府失灵”问题。另外,这种职业的高风险特征,也很难有安监系统吸纳和留住最优秀的干部人才。

为了避免不计社会成本而采取监管措施,应该制定合理的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安监干部的积极性,使干部在实施安全管理时,既要考虑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要考虑预防事故所投入的成本,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时,在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加大的同时,要提高其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收益,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虽然责任重、风险高,但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实现干部在安全监管工作中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提高监管工作的合理性和积极性。

②建立类似于“汉德法则”的处罚机制,使问责与事故预防相结合

一场体育比赛,无论输赢胜败,其主要责任都在运动员与教练,而不能在比赛结束后,都首先追究裁判员的责任。例如对于正常的足球比赛,如果从程序上做出规定,比赛结束后都要把输球或失败(事件)的责任都归咎于裁判员,那么比赛失去了真正的公平,同时也恰恰忽视了运动员的责任和义务,因为从体育比赛中,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是运动员而并非裁判,一旦出现这样结果,比赛也就失去意义,更无法进行。

当前存在一个现象,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一般较少有人把责任者应承担的责任与其对于事故的预防所作的投入联系起来,于是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基层安监人员从心理上不愿到事故风险较高现场检查,因为一旦发生事故,就可能追究事前曾到过现场的检查人员为什么没有发现隐患,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从而可能追究他们的失职;而他们如果没去这个现场,似乎可以理所当然会查问为什么没去,追究他们的渎职责任;这样去与不去或查与不查一个样,即使再努力工作,一旦出了重特大事故,还是首先要被审查和追究,这就会挫伤了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同样,政府官员在“问责风暴”所形成的高压态势之下,如履薄冰、如坐针毡,没有一个明确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界限来指导他们的行动,有些干部甚至只能寄希望于在任这几年运气好一点了,使事故预防工作难以得到“自愿遵循”和有效开展。

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安全形势下,针对监管人员和政府机关干部的问责也需要建立一种类似“汉德法则”的机制,在追究监管责任时,将监管人员的责任与其在事故预防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联系起来,以促进对生产安全事故理性预防的形成。

在两个责任主体的口号下,安监部门代表政府承担了很大责任,但安监机构的责任与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有很大区别。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律责任是守法、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条件和确保安全生产,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全产全面负责。政府及安监部门的职责范围是领导、支持、督促、协调和监督管理。从法律条文的意义上理解,企业尤其是企业负责人,是当然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而政府只是对“主体”的监督管理,而非主体属性。按照一般哲学概念和法理学的原则,实际上,“两个主体”从逻辑上解释不通。而且“两个主体”的说法混淆了“主体”的界限,使实质主体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模糊,甚至产生实质主体对虚拟主体的依赖或推卸。因此,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应十分明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唯一主体性,因为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必然是安全生产责无旁贷的主体。

摘要:安全生产监管行为必然发生成本支出,包括立法与执法成本、对企业监管行为带来的社会成本和政府干预行为产生的寻租成本等,其成本与代价之高实际难以估量。安全生产监察执法策略,既要遵循法治的严肃性,也必须考虑到企业和公众,尤其是约束对象的反映,还要考量执行难度和行政资源支出,并能使多数人从执法和守法中受益,否则会严重影响其执行力,甚至可能成为一纸空文。置信度较低的执法活动,不但效果有限,而且可能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失灵”。政府经常运用权力强化各类安全生产行政审批,这在加大了干预力度同时,为寻租活动创造了机会,为腐败提供了土壤,可能产生新的风险,行政许可对安全监管工作是双刃剑。安全生产工作中,政府与企业之间呈现博弈关系。无论政府和公众,还是企业都不愿见到发生伤亡事故,安全监管部门应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到企业利益与立场,运用灵活性的管理策略,首先要使大多数企业都能达到法规要求,其次让少数条件较差或不主动守法企业也能感到压力,甚至受到处罚,转而被迫加大投入,达到安全生产法规要求,逐渐实现“纳什均衡”,使安全生产监管成本与效益达到一种“帕累托最优”。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监管应设计为一种激励相容机制,使每个参与方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也能达到总体设定目标。政府安全监管主要角色之一是指导各类安全生产资源有效配置,这些激励机制包括:要求企业建立安全承诺机制;基于分离均衡机制对企业实施分级监管;在事故分析中,参照“汉德法则”,理性判定事故责任,激发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主动意识和守法自觉性等。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建立全过程的绩效评估机制,重视安全监管工作的过程表现,避免一旦发生事故,必定不放过追究监管者责任的倾向,理性分析监管者的贡献与责任,激励安监干部敢于认真负责,勇于承担风险。明确政府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与企业责任有原则区别,企业对自身安全生产承担全部责任,是实质性主体,而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只是对“主体”的依法监督检查,并非主体属性。

3.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二 篇三

在本文中,我争辩说,20世纪的电影,是从一个整体的社会与其主体的组织中出现的。从一种系统的角度来看,电影是从人对于自身价值的热情需求中出现的;在肉体局限之外的和日常劳动时间之外是一个对于普通的价值利润提取的发明。它把资本的发展趋向推展到日常工作中,同时发展到工厂的生产线上,市场的衍生(商业广告),同时建设媒体的感受通道(形成正常化的感受通道),以及重新确定主观世界等。电影还可以被理解为电视、电脑、电子通讯和网络等全新技术的前驱/先锋,从而电影可以被视为渐显的塞博世界/或虚拟复杂世界的一个部分,这样,从一个新兴的全球化的劳动力立场来看,起到了对于全球的劳动力革命的社会觉醒和潜力的再把握和重新定位的作用。

综合性视觉,以及后来出现的声音,色彩等使得工业资本发展到一种新型的把身体化的、视觉的、复杂的工业体制即电影业,也同时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革命(或反革命的)塞博现实/虚拟现实。这种以资本的合作利用而持续发展地进行大规模组织的能力,使得对于人的身体劳动的开发利用也不断持续进行。这样,作为一个依据新的、社会的生产劳动,即前面所讲的“观注”劳动的持续发展的工业,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逻辑复杂体,揭开了新的生产次序,以新字眼命名的社会组织与主导关系。电影就是一种新的社会逻辑。电影院是冰上的建筑,或头顶上的针刺。其中奥秘就是电影影像急需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研究。目前,生产已经进入了视觉领域和现实。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已经通过影像来实行与实现。

最近以来,“影像”一词,十分时髦,在过去十多年中,似乎人人都十分关注自己的影像/形象。这个词,现在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形容”,不如说是一个缩语。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影像”是一种特殊的无意识的母体,其意味着另外的什么事,即难以有明确的意义。那么,这个特殊的缩语,究竟是什么呢?它可以被视为有现实的神经意识的产物与综合形;现在,从心理学来说,此形则追求它的永久形态,以求作为对于梦、梦境、梦的事物等有关事物进行衡量和评价的尺度标准。我丝毫没有反对意识有其不同的形态,意识来源于外在影响等弗洛伊德的概念;只不过强调,它是在资本主义极权下,作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形态表现。我试图,在渐显的媒体环境中的强调语言作用和主观形式的变化;来追溯在他者的语言中,以图像/形象来替代语言的发展途径。吴尔德·高兹其(Wlad Godzich)在其《预言语言,图像/形象,和后现代主义苦境》(“language, Images and the Postmodern Predicament”)一书中指出当前形象取代语言的情境时说:“过去,我们以语言来论述世界的地方,人类面对客观世界并试图探其究竟时,摄影出现了就简单地描绘出事物的外形,于是就开始歪曲了世界……现在,更有甚者,影像/形象,在人类语言之前,就已经显示出世界的自身,从而形成了矛盾。”[1]高兹其的语言已被图像/影像所替代的说法:“我们对于目前的影像/图像搅混了语言作用,应该给予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人类想象(imaginary)在起作用的境地。”[2]持续不断出现的大量的影像/形象,可以说明人类意识发展的现状,影像/形象的独立性、分离性以及它们不断地替换语言的能力,已经削减了人类的自由的识别作用能力,而使得人类从整体来讲,以及已经被分裂之外了(cut away from all ground)。

影像技术的兴起,语言能力的降低,以及对于现实运动的减弱等联系在一起,就显示出当前语言的退化和主观意识的削弱;也可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划化的结构的急剧变化发展;它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主流。马克思所论述的,工薪劳动的四个基本原则(即从客体,自我,他者和特殊者等),现在成为话语权(the power of speech)的表述。这种影像—意识(image-consciousness),或更甚,就是影像即为意识(image/consciousness),就是指在其中观赏者/观者(spectacle)的一种事后感(afterthought),特别是在观者的观赏已被固定化、模式化之后,即理论上的“伪装”“伪影像”(simulacrum)所迷惑。这时从技术上讲,所有的真实存在都被以技术化的假象所遮盖。从整体估计来看,目前客观世界已经被某种符号化的价值观念所掩盖;同时也被某种符号标准的无际发展所压倒、征服。目前,语言“现实”已被激怒到歇斯底里的地步,于是,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成为其他的什么东西的表征和症状。这正如同鲍德里尔德所言:“传播的亢奋期”;简言之,作用于语言符号的价值降低,实际是人类意识的错位,是一种不安全感,不负责任感,或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堕落与多边不定性。这就使得人类的主观意识下降到无意识或非意识层次。对于观者来说,当意识不再为自己所把握之后,他就会把思想变得漫无边际,去屈服于,或符合于,乃至阿谀奉承伪影像。尽管,如今所谓的对于大世界的批评都已经规划在“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大旗之下。但我认为,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都不过是一种对于当前变化的、新的历史辩证法的提法。它只不过把真理效应具体价值化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解构主义持续发展,自我推敲的结果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问题是我们应该明确它究竟说出了什么?仅从电影理论来说,解构主义没有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研究来讨论所有的电影历史的发展过程,哪怕是某阶段的历史也好;若作为一种哲学——语言学批评,它也没有达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我所提出的电影的生产模式地的变迁,则会引起电影批评的新转变。这个理论把社会变革同电影生产焊接在一起,从而建立新的观察视野与角度;它是一种新型的视觉经济学(visual economy),它试图去解析目前的人类如何把劳动转化为某种流动的影像的过程和原因。解构主义的危机,在于它对于语言符号的重新整合、编码与调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分析符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方法来重新分析,调和、整合传统的符号与结构。这样,就会发现,历史进展的变化作为条件对于符号体系地的结构化的影响;就会看出其理论意义。解构主义的语言符号的解构作用,说明了语言并不能替代人类的理想,感情或欲念等的视觉化或视象化;解构主义目前所作的不过是蛇吞象的无功的努力;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你(you)”成为不了“人/活生生的人(to be)”的原因。[3]

二、 不仅是全新技术,而是视觉革命新媒体开辟了赚钱的新途径

当今,几乎所有的电影人都知晓,光靠电影院的票房收入是赚不了钱的。那么,为什么目前好莱坞的新型的大制片厂无法从电影院中赚钱呢,一言以蔽之,很简单,目前电影院缺乏吸引观众的魅力和策略等。比如,在2007年,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一共花费了3.59亿美元用于电影广告宣传(包括电影广告招贴的印刷费用)上,但总票房收入不过是2.9亿美元。有人说,即使是免费让观众观看每部电影,好莱坞大公司,每部电影的制作还是要赔到大约每部930万美元。那么,为什么经营一家多银幕的电影院的花销甚大呢?有人认为是目前电影院内放映的电影很混乱,除了传统的情节剧、儿童片、科幻片、动画片等,还混杂有成人片、血腥的恐怖片和警匪片等等,使得观众的传统的观赏习惯和心理受到了干扰打搅等。

但是,进入新世纪而来,每年都还有少数影片获得高额的票房收益的,比如《蝙蝠侠》《哈利 波特》《加勒比海盗》《指环王》等;这些影片所赚的钱是巨大的,达到足以维持一家公司运营的地步;有趣的是这些影片还持续不断地拍摄制作续集,而成为了系列影片,还持续不断地赚钱。比如索尼公司的影片《蜘蛛侠3》一片在全球出售版权的收入就达到了2.1亿美元;此外尚不算其他如出售玩具、DVD 等收入;而该片的广告费用是8800万美元,这样该公司大赚了一笔。2010年,卡梅隆的3D 巨片《阿凡达》一片,截至到目前预计可获得80多亿美元的收入,无怪卡梅隆得意洋洋地说,我可以休息5年来准备我的下一部巨片了。新的高新科技特别是数码技术给好莱坞的经济带来了根本的变化。

如果,您以为当代好莱坞不喜欢新的事物,特别是新媒体等,那就大错了特错了。其实,从历史来讲,沃尔特·迪斯尼是第一个利用新生事物开辟赚钱途径的。1937年,由他策划制作的《白雪公主》就是一个好例子。在一开始,老迪斯尼把该片列入专门为儿童观看的“民间故事片”。但是该片公映之后,到电影院观看的不仅仅是儿童还有他们的父母。此后,《白雪公主》每7年就在圣诞节日期间公映一次,持续不断达20多年。该片也是美国电影史上,最盈利的作品之一,直到如今,该片的公映收益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迪斯尼公司是美国好莱坞之中的最早进入数码时代的公司之一。同时。迪斯尼公司还积极地把高新技术引入到自己的电影创作之中,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1992年开始,每年迪斯尼公司都会有一部影片获得巨额的利润。迪斯尼公司的几位老板也首先认为,“新媒体技术”特别是数码技术,不仅是全新技术,而是一次“视觉革命”(Visual revolution)。新媒体技术为传统的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赚钱途径。

2010年秋和2011年初,迪斯尼公司召开了两次秘密决策会议,重新制定了迪斯尼公司在未来8年(2011-2018)的发展计划,其中第一个决策就是进一步开发数码高新技术,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等。此次,迪斯尼公司还提出同索尼娱乐集团和梦工厂等公司的合作;并提出了要使美国好莱坞电影继续保持全球电影业和电影市场的龙头地位——关键就是要不断地提供新型的视觉文化产品等。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多媒体的视觉文化产品,将广播、电影电视、新闻、游戏以及其他娱乐形式融合为一体,按照中国流行的语言,就是“一起打包”!并且以最新的传播渠道包括电脑网络等作为传播通道,再加以巧妙的、令人目眩口呆的视觉包装,这就是当前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的最新的文化—经济发展策略。

迪斯尼公司的最新决策还包括对于国际文化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拓,和合作开发。

美国国内的一些学者指出,从经济学理论来讲,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全球化之上的巨型的、高级化的垄断资本主义。为了实现在全球的范围内对于资本、市场、商品销售、利润分配等获得最大的控制,美国需要在“全球化”的口号下,以“公平竞争”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垄断。美国的领导阶层是“聪明而阴险”的。他们知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最为有利和最有成效的做法就是“以夷制夷”——因为光靠美国人是很难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美国自己的全球化策略的。他们必须在科学技术上面保持领先的地位,其次,就是要培养一批“迷信崇拜美国”的所谓精英阶层;这样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一批具有美国头脑”的精英阶层,从而就能较为顺利达到对于整个世界的控制和掌握。依靠在全球范围内的巨额投资以及高新科技的诱惑,精英层次的科学化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依靠美国国外的低廉劳力等,这种高级的全球化的技术性垄断资本主义就会保持住美国绝对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没有结尾的开始与再次开始

按照美国学者爱德华·杰·爱泼斯坦(Edward Jay Epstein)的观点: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来观察分析,好莱坞的全球化的终极目的就是从全世界范围内攫取最高的利润及最大化赚钱。目前来讲,美国好莱坞的所谓大片从全世界电影市场所赚取的利润远远地超过了其在国内的票房收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保障好莱坞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在美国联邦政府的直接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政策。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规。按照好莱坞的版权法规定,世界各国要上映好莱坞的电影,首先必须获得好莱坞的首肯,然后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够获得放映权。好莱坞影片在美国国外放映时,只有两条通道:第一,各国自己的国营或私营的电影院,第二,是美国好莱坞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放映院线。

但是无论何种通道,好莱坞的巨头们所关注的就是一句话:保证获得最大的、最高的盈利,这也许就是美国好莱坞经济学的总结罢!

参考文献:

[1]Wlad Godzich.Language,Images and the Postmodern Predicament[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67-369.

[2]Raul Ruiz.Poetics of Cinema[M].London:Verso,1998.

4.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 篇四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6、7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0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IS曲线和LM曲线?绘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图形。

画图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四种非均衡状态

课后计算8

论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挤出效应

简答:为什么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财政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货币政策效果与IS 和 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简要分析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

简要分析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在什么情况下“扩张的财政政策”应与“紧缩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为什么。论述: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一国失业率高居不下,请问该国所处宏观环境,阐述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IS-LM分析)

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及其必要性。

课后8、9、10

课后计算 3、4、7

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充分就业潜在产量奥肯定律财政政策 累进税 功能财政自动稳定器 预算赢余 周期平衡预算货币政策存款创造 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简答:简述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工具都有哪些?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以及自动稳定器起作用的途径? 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简述西方功能财政思想。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简述周期预算平衡和预算赢余

简述影响政府预算赢余的因素

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哪些,对一国经济有哪些影响

中央银行的职能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有那些?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那些变量有关?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哪些?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经济

论述: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述平衡预算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的区别。

使论述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

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如何运用?

假设一国宏观经济目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使用你掌握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可以采用的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函数总供给曲线

简答:以价格上升为例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如何导致总支出水平的变化

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

总供给曲线有哪几种类型,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形成原因

常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反映的内容

画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说明宏观经济中萧条、高涨和滞胀的状态

画图简述滞胀形成的原因。

计算:课后9题

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奥肯定律通货膨胀价格指数菲利普斯曲线

简答:概要说明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包括哪几种失业?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简述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画图简述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过程。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什么?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关系及其政策含义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假说”对菲利普斯曲线有什么影响。

简述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论述: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起因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

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资本深化资本广化 黄金分割率经济周期

简答: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内容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内容。

简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经济含义及稳态条件。

什么是经济周期及主要阶段

乘数和加速数原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论述: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应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有那些可供我们借鉴?

5.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A.分散决策的B.混合经济制度 C.基本经济活动受政府控制的制度 D.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的

19.假定某国2003年按1980年测算的物价指数为120,而2004年的物价指数为150,则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为()A.20%

B.25%

C.50%

D.125% 2.低档商品的特征是()A.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 B.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C需求的交叉弹性大于零D需求的交叉弹性小于零

3.下列说法中哪一种是错误的?()..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为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D.只要平均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就大于平均产量

4.在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者的目标 B.生产者的技术水平C.生产者的未来预期 D.商品的价格

5.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指()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可支配收入总和 6.对于任意商品,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这意味着()A.边际效用最大 B.平均效用为零 C.边际效用为零 D.平均效用最大 7.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随着对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A.商品价格越来越高

B.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越来越小

D.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支付的意愿减少 8.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A.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也不同D.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也相同

9.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A.与数量轴平行

B.与边际收益曲线重合 C.向右下方倾斜

D.位于边际收益曲线的下方 10.在经济学中,生产的机会成本等于()A.显性成本加隐性成本 B.销售收入减会计利润C.会计成本加显性成本 D.销售收入减会计成本

11.在短期内,生产者()A.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B.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C.不可调节可变要素的投入

D.可调节不变要素的投入

12.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达到最低点之后上升,其原因是()A.边际收益递增 B.边际收益递减 C.规模不经济 D.规模经济 1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则()A.供给量越大 B.供给量越小 C.供给越大 D.供给越小

14.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A.边际成本递减 B.边际产量递减 C.边际效用递减 D.规模报酬递减 15.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具有单位弹性

D.完全无弹性 16.一般就单个劳动者而言,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确定 17.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不变成本()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先减后增 18.判断市场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是()A.瓦尔拉斯均衡 B.帕累托最优 C.社会公平D.经济稳定增长

19.在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动,则预算线将()A.不会变动 B.平行移动

C.向右上方旋转 D.向左下方旋转 20.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A.产品转换率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B.经济中所生产的产品组合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C.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D.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外部 2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A.既定资源的配置

B.资源总量的决定

C.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D.国民收入的决定

22.边际产品价值的定义是()A.P·AP

B.MR·MP

C.P·MP

D.MP 23.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说明()A.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B.垄断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C.寡头垄断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D.政府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4.在只有一种用途时,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 C.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

D.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5.用出售最终商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的方法是()A.部门加总法 B.增值法 C.支出法 D.收入法 26.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

A.集中决策 B.分散决策

C.计划决策 D.多个决策单位一起选择最优方案 27.在两部门经济中,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是()A.I=S B.I+G=S+T C.I+G+X=S+T+M D.C+I+G+(X-M)=C+S+T 28.在“古典区域”,下面哪种情况会引起收入增加?()A.LM曲线不变,政府购买增加

B.LM曲线不变,政府购买减少 C.IS曲线不变,货币供应量增加

D.IS曲线不变,货币供应量减少 29.财政收入中能够起自动稳定器作用的是()A.人头税 B.失业救济 C.转移支付 D.累进制税 30.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A.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C.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D.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31.中央银行最严厉的货币政策是()A.公开市场业务 B.变更再贴现率 C.调整法定准备率 D.道义劝说 32.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因素是()A.消费支出增加 B.储蓄增加 C.政府税收增加 D.进口增加 33.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因素是()A.发生地震或战争 B.技术水平提高 C.工资上升 D.石油价格上升 34.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A.均衡的市场工资率和均衡的劳动就业量

B.均衡的市场利率 C.均衡的市场地租率

D.均衡的市场汇率 35.导致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

A.产品价格降低 B.产品价格提高 C.劳动价格降低 D.劳动价格提高

36.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的条件是()A.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零 B.人口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相等 C.意愿的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相等 D.人口增长率为零 37.下列属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基本假设条件的是()A.存在资本折旧

B.生产规模收益递增C.存在技术进步

D.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38.“搭便车”现象,源于公共物品的()A.非竞争性 B.非排他性 C.排他性 D.竞争性

39.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则()A.供给量越大 B.供给量越小 C.供给越大 D.供给越小 40.限制价格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

A.黑市交易 B.超额供给 C.政府收购过剩品 D.均衡交易量增加

41.在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动,则预算线将()A.不会变动 B.平行移动 C.向右上方旋转 D.向左下方旋转 42.在短期内,生产者()

A.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B.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C.不可调节可变要素的投入 D.可调节不变要素的投入 4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A.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线

B.呈现倒U型 C.由每一个产量对应的所有生产规模中最低的平均成本构成 D.先增加后递减 44.符合古诺模型的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

A.比垄断市场低 B.比竞争市场高 C.比垄断竞争市场高 D.介于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

45.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是因为它们具有()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排他性

D.有用性 46.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A.均衡的市场工资率和均衡的劳动就业量 B.均衡的市场利率 C.均衡的市场地租率

D.均衡的市场汇率

47.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必然导致()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总水平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总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总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总水平下降 48.下列属于一般均衡分析的是()

A.研究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

B.研究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

C.研究消费者对茶叶的偏好 D.分析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和所有市场的相互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49.厂商在保持投入比例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生产要素,如果产量的增加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函数表现为()A.规模收益递减

B.规模收益不变

C.边际收益递减

D.规模收益递增 50.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A.MC以上的AVC曲线

B.MC以上的AC曲线 C.AVC以上的MC曲线

D.AC以上的MC曲线

51.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A.任何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B.任何生产者生产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收益相等

C.任何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 D.任何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52.限制价格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

A.黑市交易 B.超额供给 C.政府收购过剩品 D.均衡交易量增加 53.失业率是指()A.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占城镇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D.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人数的百分比 54哈罗德—多马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条件的重要区别在于()A.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能否相互替代

B.是否存在技术进步 C.劳动增长率是否不变

D.规模收益是否递增 55.菲利普斯曲线说明()A.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替代关系

B.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替代关系 C.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D.当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经济中不存在失业 56.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A.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线

B.呈现倒U型 C.由每一个产量对应的所有生产规模中最低的平均成本构成 D.先增加后递减 57.符合古诺模型的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A.比垄断市场低

B.比竞争市场高

C.比垄断竞争市场高

D.介于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 58.导致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

A.产品价格降低 B.产品价格提高 C.劳动价格降低 D.劳动价格提高 59.下列属于一般均衡分析的是()A.研究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B.研究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 C.研究消费者对茶叶的偏好 D.分析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和所有市场的相互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市场机制为主要配置资源方式的经济中,政府的职能有()A.促进资源配置效率 B.增进社会平等

C.决定商品的价格 D.维持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 E.制定经济活动的规则

2.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A.流动偏好陷阱 B.挤出效应

C.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 D.时滞 E.商业银行的反应

3.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有()A.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B.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C.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D.无差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 E.无差异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 4.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有()A.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 B.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少数厂商 C.不同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别的

D.厂商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并且不同厂商产品之间存在替代性 E.长期来看,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自由的

5.下列有关消费函数C=a+bY的论述正确的有()A.a是自主性消费 B.b是自主性消费

C.bY是自主性消费 D.a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E. 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三、名词解释题 1. 替代效应 2.反垄断法 3国内生产总值 4..帕累托增进 5. 规模经济

6.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7. 供给

8法定准备金制度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边际效用?简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简述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所产生的效应。3.什么是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有哪些基本特点? 4.均衡国民收入受到哪七个因素的影响? 5.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五、论述题

6.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 篇六

 经济学主要研究

D A.如何在股票市场上赚钱;B.自由市场上的价格;C.政府对私人部门的影响;

D.面对稀缺性而做出的资源分配决定. 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C A.政府必须决定谁的要求不能被满足;

B.必须有一套市场系统起作用;C.必须做出选择;

D.消费者必须具有完全信息

 在经济社会中,商品主要是为谁而被生产?C A.想买但买不起的人;

B.买得起但又不想买的人;C.想买又买得起的人;

D.买得起,但既不需要也不想买的人

 市场___C_____

A.消除了稀缺性;B.不能解决任何一个经济学基本问题;

C.促成买者和卖者交换;

D.是解决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唯一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回答“如何生产”这个经济学问题的是 C A. 卖者;

B.买者;

C.生产者;

D.政府. 有关 均衡 问题

 供给曲线的位置由下列哪些因素决定(D)A.厂商预期;

B.生产成本; C.技术状况;

D.三者都是. 下列哪种情况不正确?(D)。

A.如果供给减少,需求不变,均衡价格将上升

B.如果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将下降 C.如果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将上升

D.如果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价格将上升

 X商品的价格上升导致Y商品的需求下降,说明两种商品为替代品

 汽车价格下降会使汽油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X)

 垂直的供给曲线说明生产者的产量为零?(X)

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互补品的需求也将上升?

(X)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Q(d)= 14- 3P,Q(s)= 2+ 6p

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均衡产销量

(互补)

?第三章

1、A公司和B公司是某一行业的两个竞争者,两种产品A和B的需求曲线分别为:

PA=1000-5QA

PB=1600-4QB

现在两家公司的销售量为100单位A和250单位B,  分别求两种商品的价格弹性;

 A产品降价后,B的销售量增加到300单位,同时导致A的销售量下降到75个单位,问A和B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

 假定B公司的目标是销售收入最大,你认为它降价是否合理?

2、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Qd= 14- 3P,Qs= 2+ 6p

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均衡产销量,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3、已知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a-bp。a,b为正常数。(1)当市场价格为P0时的需求价格弹性。

(2)当a=3,b=1.5,需求价格弹性为1.5时的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量。

 若某种商品的价格弹性为2,则要增加厂商的收益()A.必须降价;

B.必须提价;

C.保持价格不变 D.再提价的同时增加广告开支。

 若两种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3,则两种商品的关系为 A.没有任何关系;

B.互补品;

C.替代品; D.即可相互替代又可以互补。

 若政府规定最低限价,会使

A、过旺的需求得到抑制;

B、供给不足现象减轻; C、供过于求现象加剧;

D、供不应求现象加剧。

1、对劣质商品的需求弹性(Em)是()。

A.Em<1;

B.Em=0;

C.Em<0;

D.Em>0。

2、上述劣质品的收入弹性怎样?

3、需求的价格弹性的高低对生产者的总收益有什么影响?

4、某商品的供给弹性是2,价格由1元上升至1.02元时,供应量会变化多少?

(上升4%)

第四章

1、以下(A)项指的是边际效用

A.张某吃了第二个面包,满足程度从10个效用单位增加到了15个单位,增加了5个效用单位

B.张某吃了两个面包,共获得满足15个效用单位 C.张某吃了四个面包后再不想吃了 D.张某吃了两个面包,平均每个面包带给张某的满足程度为7.5个效用单位

2、若某消费者消费了两个单位某物品之后,得知边际效用为零,则此时(B)A.消费者获得了最大平均效用 B. 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大 C. 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小 D.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为负

3、若消费者张某只准备买两种商品X和Y,X的价格为10,Y的价格为2。若张某买了7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所获得的效用值分别为30个单位和20个单位,则(C)A.张某获得了最大效用

B.张某应当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张某应当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 D.张某想要获得最大效用,需要借钱

 5.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B)A.消费者的收入

B.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D.不确定

 6.预算线绕着它与横轴的交点向外移动的原因是(B)A.商品X的价格下降了

B.商品Y的价格下降了

C.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

D 不确定

 7.当只有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时,连结消费者各均衡点的轨迹称作 〈 D〉 A.需求曲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恩格尔曲线

D.收入-消费曲线

 8.若某消费者消费了两单位某物品之后,得之边际效用为零,则此时 〈B〉

A.消费者获得了最大平均效用 B.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大 C.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小 D.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为负 E.以上都不对

 10.一个消费者宣称,他早饭每吃一根油条要喝一杯豆浆,如果给他的油条数多于豆浆杯数,他将把多余的油条扔掉,如果给他的豆浆杯数多于油条数,他将同样处理.< C >

A.他关于这两种食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 B.他的偏好破坏了传递性的假定 C.他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的

D 他的无差异曲线破坏了传递性的假定,因为它们相交了

 11.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斜率的绝对值代表了

< D > A.消费者为了提高效用而获得另一些商品时愿意放弃的某一种商品的数量 B.消费者花在各种商品上的货币总值 C.两种商品的价格的价格比率 D.在确保消费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率 12.对于效用函数U(x,y)=(x+y)/5来说,无差异曲线 A.是一条直线

B.显示了边际替代率MRS(x,y)递减 C.有一正的斜率

D.破坏了不满足性假定 E.以上各项均不准确

13.对一位消费者来说古典音乐磁带对流行音乐磁带的边际替代率是1/3,如果 < C> A 古典音乐磁带的价格是流行音乐磁带价格的3倍,他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B 古典音乐磁带的价格与流行音乐磁带价格相等,他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C 古典音乐磁带的价格是流行音乐磁带价格的1/3,他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D 他用3盘流行音乐磁带交换一盘古典音乐磁带,他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 已知某人的生产函数U=xy, 他打算购买x和y两种商品,当其每月收入为120元,Px=2元,Py=3元时,试问:

(1)为获得最大效用,他应该如何选择x和y的组合?(2)货币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各是多少?

(3)假设x的价格提高44%,y的价格不变,他必须增加多少收入才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

第5章

生产者理论

1、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A)

A、平均产量增加; B、平均产量减少;

C、平均产量不变; 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2、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C)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后减

3、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B)

A.1元

B.19元

C.88元

D.20元

4、假定两个职工一个工作日可以生产200公斤大饼,六个职工一个工作日可以生产400公斤大饼.(B)

A.平均可变成本是下降的 B.平均可变成本是上升的 C.边际产量比平均产量高 D.劳动的边际产量是200公斤

 名词解释

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规模报酬(规模经济)

 计算题与分析:

1、已知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

Q=f(K,L)=15KL / 2K+L 求解:

1,劳动的边际产量MPL

劳动的平均产量

(APL)函数

2,劳动边际产量的增减性 第六章

 填空题

1、当边际成本曲线上升时,其对应的平均可变成本一定是________

2、当企业生产处于规模经济不变阶段,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切于短期平均成本的______

3、某日用品制造商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出产量增加前的平均可变成本,那么在产量增加后平均可变成本会_______ 

4、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_______

5、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是因为_______

6、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_______

7、厂商在的_MR=MC_时候得到最大利润或蒙受最小亏损。

8、_AVC=SMC_是厂商的停止营业点

9、在短期内,随着产量的变化,____成本保持不变,____成本不断变化。

 计算题

1、如果企业仅生产一种产品,且唯一可变要素是劳动,也有固定成本,其短期生产函数为

Q=-0.1L3 + 3L2 +8L

其中,Q 是每月的产量,单位为吨,L是雇佣工人数,问:

要使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多少工人? 

要使劳动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其应该雇佣多少工人?

2、已知生产函数是Q=L3/7K4/7,设 PL=6元,PK=8元

试求厂商要生产150单位产品,那么它该使用多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才能使其降到最低。

3、假设某产品的边际成本函数为

MC=3Q2+5Q+80

当生产3单位产品时,总成本为292。

试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 第六章

1、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点

(P171)

2、企业家管理才能的报酬=企业正常利润,属于长期成本的工资

3、价格歧视 定义、分类、举例(P179)

4、垄断竞争市场的实现条件

5、垄断竞争市场的非价格竞争:产品变异、推销活动

6、寡头垄断的形成原因、古诺模型中市场均衡总销量 n/(n+1)和单个厂商的均衡销量 1/(n+1)、卡特尔的实现条件(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该卡特尔几乎控制世界的全部供给)、7、什么是价格领导,有哪些类型(P196)

8、请分析说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型的原因

10、一个厂商在劳动市场上处于完全竞争,而在产出市场上处于垄断.已知他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P=200-Q 当厂商产量为60时获得最大利润.若市场工资率为1200时,最后一位工人的边际产量是多少?

11、作图分析:

当厂商的LAC曲线是“U”字型,其极小点在每周25000单位产量处.在短期该厂商的SAC曲线也是是“U”字型且与LAC曲线相切于每周30000单位产量的点处.A.在每周30000单位产量的点处,LAC与SAC曲 线是处于上升还是下降阶段?还是不升不降?

B.在每周29999单位产量的点处,SMC大于等于 还是小于LMC?请说明理由. 解11题:

(首先,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可能是LAC呈U型,因此这是一个关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问题)

A问:SAC与LAC 相切,并且一定位于SAC最低点右侧,因此,此时SAC与LAC 都是上升的

B问:

29999时,SAC>LAC(当然,超过30000时

也是SAC>LAC)SAC=STC/Q

LAC=LTC/Q,即:STC>LTC

所以,在产量为29999或所有小于30000时, STC比LTC平缓,其斜率相对较小,此时SMC<LMC

(图形请学生自己画)第八章

1、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限制条件(包括 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和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两个方面,各3个因素,P213-214)

2、迂回生产 定义、评价

(P215)

3、利息的经济作用

4、经济租

(P222)

5、超额利润及其构成(创新、承担风险和垄断)

(P224)

6、基尼系数的大小所表示的贫富差距程度(P228)

7、四种要素收入的获得者 第九章

1、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2、某人由于刚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3、某一经济在5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10%,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5年期间价格水平将()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上下波动。

4、如果货币工资率每小时12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为150,那么,实际工资率就是()

A、每小时18元

B、每小时12元

C、每小时8元

D、每小时6元

5、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数

6、M1、M2分别包含哪些货币

7、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温和通胀刺激经济增长;实现收入再分配;实现财产再分配。请具体理解)

8、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说明的问题?(论述)

(P301)

9、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治理滞涨的主要方法

10、通货膨胀的形成类型 第十~十一章

1、经济周期

定义及其阶段

2、已知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增长率为2%,产出或收入增长率为6%,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为30%,在以上假定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多少?(3.4%)

3、比较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

4、凯恩斯需求理论认为影响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理由?

5、经济周期的类型,时长

6、区分 投资品的构成:自用投资和非自用投资的却别,哪些属于自用或非自用投资

第12~14、比较 GNP 和 GDP 的异同

2、国内(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通过以下哪项我们避免了重复记帐()

A.剔除金融转移

B.计算GDP时使用增值法 C.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D.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

4、GDP帐户不反映以下哪一项交易()

A.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6%的佣金; B.在游戏中赢得的100美元; C.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D.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

5、当实际GDP为160亿美元,GDP价格缩减指数为160时,名义GDP为()A.110亿美元

B.157亿美元 C.280亿美元

D.175亿美元

6、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B.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7、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中,GDP是()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 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亿美元,它在本年生产了25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是20亿美元,则该国在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25亿美元和5亿美元;

B.125亿美元和105亿美元;

C.25亿美元和20亿美元;D.75亿美元和80亿美元。

 消费函数C=C0+cYd(C0>0,0<c<1)表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A)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先递减然后递增

 储蓄函数S=S0+sYd(S0<0,0<s<1)表明,平均储蓄倾向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B)

A.递减;B.递增;C.不变;D.先递减然后递增

8、GDP、NDP、NI、PI、PDI 的计算及其之间的数理关系 例:

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5000亿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亿美元,政府预算赤字为200亿美元,个人消费支出为3800亿美元,贸易赤字为100亿美元。试计算: (1)储蓄;(2)投资I;(3)政府支出G

9、边际消费(储蓄)倾向

(P254、255)

10、假定消费函数为

c=120+0.6y

求:

(1)当y=100时,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各为多少?(2)y=100时,MPC、MPS各为多少?(3)i =50时,均衡收入为多少?

11、投资乘数及与MPC 的关系:

假定社会增加100万元的投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选择题:500)

12、影响投资的因素

13、现值、净现值及其之间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

15、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哪些属于货币需求1,货币需求2

16、准货币包括那些?

18、IS,LM曲线的一般内涵,以及影响IS,LM 曲线的斜率、位置的因素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3、西方国家政府收入的主要构成

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取决于哪些因素

5、准备金

6、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现在银行原始存款为100万,求存款总额、派生存款

7、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哪些?及其结果

8、财政与货币政策4种配合的适用情况

9、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根据IS—LM模型,如果不让利息率上升,政府应该()

A。增加投资

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货币供给量

D。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

10、财政政策是指()

A、政府管理价格的手段 B、周期性变动的预算

C、为使政府收支相抵的手段

D、利用税收、支出和债务管理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11、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2、如果存在通货膨胀,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政府购买

D、增加转移支付

13、通常认为,紧缩货币政策是()

A、提高贴现率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

14、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15、法定准备金率越高()

A、银行越愿意贷款 B、货币供给量越大 C、越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7.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二 篇七

通过过去40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看来, 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 而我国在世纪初已进入老龄化国家,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约占14%, 即人口构成模型向“倒金字塔”转变。故2013年12月2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六次会议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决议》, 该决议表示, 父母之间只要有一方是独生子女, 该夫妇即可生育两个孩子。依据该政策, 至2014单独二孩政策在20多个省实施。旨在通过该政策的实施来调整我国的人口构成, 缓解因老龄化带来问题。

二、1960年代来我国人口政策的变迁

纵观我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的发展, 大致可分为70年代前和70年代后两个阶段。70年代前我国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并不明确, 处于初步探索阶段。7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和生育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逐渐更新和完善。

70年代前, 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 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该发展趋势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期。直到大跃进失败, 我国人口过多的严峻形式已经不容置否, 且迫于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缓慢, 控制人口和节制生育的计划逐渐被提上政府议程。随即颁布《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的公告, 在部分省县号召计划生育, 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得计划生育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我国的人口发展又处于了盲目发展的状态。

而70年代后, 先是70~80年代我国逐渐形成了限制人口增长的“晚、稀、少”政策。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我国的经济逐渐下降, 人口的数量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本来尖锐的社会问题更加显著。随后集中在整个70年代, 该政策被提到议程上, 进行了不断地丰富, 对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口惯性依然存在, 80年代后, 我国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都有一定的增长。因此, 独生子女”政策, 即紧缩的一胎化政策在全国开始推行。

进入90年代, 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逐渐多样化和人性化。1991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现实的生育状况和人口数量提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并对具体的人口数量做了预测。2001年12月29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使得原来的政策性规定更加法律化和规范化。2013年11月15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被公布, 该《决定》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和进一步完善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规定。[4]该《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在21世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我国今后的政策调整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人口政策变迁的因素

自上世纪60年代来我国人口政策的转变, 主要围绕70年代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心。故主要围绕计划生育政策为主的人口政策为对象, 分析前后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 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 标志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则逐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此可见, 人口政策调整是伴随社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初, 人口的增长带来的问题能够被及时提供的就业岗位所掩盖, 而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 我国人口又一次快速增长, 此时国家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 人口的增长不能适应社会的转型, 故在70年代后进行了生育政策的调整。

(二) 人口快速增长对社会经济的滞后影响

建国初, 因生产力的解放, 促使了大批失业人群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这使得当局的政府部门产生了偏差的认知, 认为只要发展生产力就能解决失业问题。对人口形成放任自由的态度, 再加上传统的“多子多福”的概念导致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而伴随人口的增加教育住房就业资源等问题频出, 人口快速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滞后的影响, 使得当局国家领导者认识到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限制人口过快的自然增长, 故在70年代初期, 成立计生领导小组、计生机构等, 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国启动。而在80年代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使得计划生育政策得以完善。

而新世纪来, 伴随我国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仅通过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人口发展模式实现了由“三高”向现代型的转变, 实现了世界人口发展的奇迹。但是相同的这样的人口政策带来的结果也具有两面性, 近年来就该政策的实施形成了功绩论和问题论两派。前者认为, 计划生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40年的人口红利。[5]而后者认为, 40多年计划生育特别是30多年独生子女政策制造了一系列重大人口安全隐患和经济社会风险问题。[6]于是有了2013年来新出台的“单独二孩”政策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修订。所以无论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 曾一度放开的人口政策, 或是在当今社会因面临老龄化社会而重新调整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 都体现出基于人口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而相应需要做出的人口政策调整改革。

(三) 社会变迁带来的生育观念的变化

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作为物质基础, 儒家传统文化为信念支持, 加之维护统治需要及传统继承制度上形成的“早, 多, 男”生育价值体系, 逐步转变为围绕“晚, 稀, 少”的生育政策, 形成的“晚生晚育, 优生优育”观。

“单独二孩”政策的推出, 正处于传统生育观念转型时期, 传统联合家庭中, 老一代祖辈与当前年轻夫妻生育观发生剧烈碰撞, 如何在这样生育观转变背景下适当调整人口政策是给政府做好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四、社会工作视角下新时期下人口政策改进的政策建议

(一) 基于改变生育观念的一般建议

当前国内研究成果中提到的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方面强调依然要坚持国情的推进计划生育的国策。同时, 政策的调整也应结合实际,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处理, 因为我们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 因此人口政策不搞“一刀切”。具体又包括完善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而针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通过建立完善的养老体制和社会福利制度与完善养老资金投资渠道等。在生育观念方面, 强调加大宣传作用, 从宏观层面营造“男女平等”的观念氛围。禁止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提高社会经济水平, 尤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 通过改善生活物质条件, 来影响原先根存于农村的生育观。

(二) 社会工作宏观方法对人口政策调整的介入

宏观社会工作亦称做社会工作宏观实践, 是指在机构和社区内引导积极的社会变迁的相关专业活动。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行政及社区工作三个方面, 前两者的服务对象是机构而非直接的案主, 又被称作间接工作方法, 而后者的工作项目也来源于社会政策, 同时需要借助社会工作行政的技巧进行实施。

1. 社区工作方法层面

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社区家庭教育模式在社区的婚育年龄成员间开展服务活动, 它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和提高生活的能力, 在社区中, 工作者完全承担倡导者, 组织者和各种教师的责任。对于新时期提出的人口政策, 同时针对这一婚育群体当前的需求, 包括结婚生子及接下来的教育抚养等, 为了更好的使这一群体的需求在政策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满足, 社区工作者通过具体的在社区内进行政策教育的倡导, 组织社区内成员进行“单独二孩”等最新人口政策的讲解分析并与社区成员进行分享讨论, 使得适龄婚育的群体能够全面把握政策动态, 并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生育, 树立正确生育观。

此外, 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 针对社区成员的“学习反馈”, 社区工作者及时的进行整合, 同时向上级组织反馈社区成员针对政策中的新要求, 以此向外倡导政策的修订与完善, 即实现人口政策与居民需求的充分结合。

2. 社会工作行政层面

是指将社会政策转换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具体到社会工作机构即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 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转, 输出有效社会服务的过程, 其直接服务对象不是案主个人而是社工机构。

(1) 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

是政府的社会福利主管部门按照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法律, 在他们的领域的各种技术和策略的使用工作中, 解决、预防和治疗社会问题。在人口政策方面, 各省、市、区政府的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中央政策的工作内容, 注重因地制宜, 促进各地区的人口政策科学、有效的落实。

(2) 机构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

承接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工作, 就机构所在区域, 明确辖区内符合政策要求的服务对象范畴, 并制定服务方案及服务标准, 进一步组织相关人员对有需求的服务对象群体开展具体微观的社会工作服务, 包括开展互助小组、个案访谈等。

同时, 在针对人口政策的实施方面, 机构本身要注重发展一套计划以建立和维持有效的社区关系, 以促进具体服务的开展。此外在服务开展中要进行预算与设施维护, 以及对服务成效进行总结评估, 以提升服务质量, 给相关部门及利益群体以交代。

3. 社会政策层面

(1)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方面

具体包括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两个方面, 针对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妻, 在政策方面进行倡导维护其权益, 特别是在生育二胎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相关医疗服务及生育后“第二孩”的医疗服务两个方面。促使建立新人口政策的配套服务政策。

(2) 公共教育政策方面

同样的, 政府有必要加大公共教育投资力度, 确保新生人口能够接受充分的基础教育, 同时设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培养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3) 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方面

当代国际上的社会政策体系多以普遍的社会大众作为服务对象, 其中涉及特殊的服务对象又主要是“老幼残妇”等这些群体。而伴随“单独二孩”政策的推出, 选择响应政策生育二胎的这一群体, 可以作为新的“特殊人群”进行社会政策的保护。

五、结语

当前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 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老龄人口的增加及社会成员生育观发生转变等多方因素的作用, 作为实施40多年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作为它的补充, 尝试解决旧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出生率严重下降、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等社会问题, 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之处。而作为新世纪社会治理领域的新秀, 社会工作在人口政策领域也同样能够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

摘要:在计划生育国策40年来影响造就我国人口发展奇迹的光环下, 伴随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等社会问题, “单独二孩”政策酝酿而出。文章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参考的形式, 对自建国至今的人口政策进行回顾, 并从社会结构变迁、人口对经济影响及生育观念转变三个主要角度分析了政策演变的原因, 并基于此, 引入社会工作的三大宏观方法对现行的人口政策如何更好的与社会成员需求结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口政策演变,社会工作宏观方法,生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翼.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8) .

[2]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文献汇编 (1981~1991) [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4]《人口与经济》编辑部.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为新机遇和新起点努力开创新时期——全面解读中央《决定》[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7 (02) .

[5]徐俊, 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责任与风险[J].人口与发展, 2012 (05) .

[6]朱秋莲.建国以来党的人口生育政策变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3.

8.英语复习二三语 篇八

英语学习确实是个积累的过程,但英语也是容易得分的科目,因为它不需要你有很高的智商,只要天天学,方法得当,正确率就高。可是该怎么做呢?

所有考生必须用“两条腿”走路,一条紧跟老师的脚步,另一条根据自己的具体问题查漏补缺。如果时间允许,考生每天应该用大约40~50分钟复习英语,复习内容可参考以下安排:

周一:3~5篇阅读,完形1篇;

周二:3~5篇阅读,单项15个;

周三:3~5篇阅读,听力1套;

周四:3~5篇阅读,作文1篇;

周五:3~5篇阅读,完形1篇;

周六:3~5篇阅读,单项15个;

周日:回顾所有的错题,收集一些典型的放到错题本里。

阅读是英语的“龙头”,所以必须一直紧抓不放,因为阅读还可以帮助提高单项、完形和书面表达,在阅读中拓展词汇有一举多得的效果。如何阅读和使用什么阅读材料,对不同层次的考生来说,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材料可以是历年各省市高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文章。具体建议如下:

英语是弱项学科的考生:每天阅读3~5篇。通常阅读理解部分的A篇、B篇大词少,难度不大。只是阅读,不必做题,目的是明白文章说的是什么,然后尝试用一两句英语做个summary, 若英语不行,中文也可。第二天再阅读同样的文章,但是这次要做文章后面的试题了。坚持下去,肯定有收获!

英语水平中等的考生:完成上面提到的内容之后,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做精读,用彩笔划出比较地道的英语表达,目的是将其用在写作中。

英语水平中等以上的考生:完成上面的两项内容之后,还要用彩笔划出文章中的动词以及搭配,特别是一词多义的动词及搭配,以备高考中动词题目的考查,因为这类内容往往针对高端考生。

英语基础知识部分可以按照“先专项后综合”的顺序复习,首先翻过“三座大山”——时态语态、非谓语、复合句,然后再复习情态动词(基本用法、推测、接完成时)、代词(不定代词)、句式(比较级、省略、倒装、虚拟)等,对于冠词、介词等要在阅读中观察它们的使用和搭配,动词和动词搭配更是要在阅读文章中注意观察和积累,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小学文明礼仪活动小结下一篇:对支部党员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