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文阅读(精选10篇)
1.中考语文古文阅读 篇一
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互文见义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中考语文古文阅读 篇二
一、课标为纲
自从新课程标准正式施行, 它便代替了中考考试说明, 成为另一版本的大纲。因此出题人把它作为设题的依据, 教师把它作为教学及备考的纲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如下几个要求:
1. 整体把握:
(1)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 阅读科技作品, 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4) 阅读简单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作出判断; (5) 能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6)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 语言方面:
(1)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
3. 感悟评价:
(1)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2)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材引路
教材根据课标把以上三个大的内容加以细化, 安排到初中六册教材中。初中六册教材中各个单元对学生提出了很具体的阅读要求。
三、试题回顾
从我市历年语文中考现代文试题来看, 出题人是紧紧围绕课标及教材来设题的。教师只要能把二者吃透, 心里肯定是有底的。
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1) 课内说明文《莺》考点有:a.说明对象的特点。b.用文中语句理解其中一个特点“生性胆小”。c.运用拟人手法在文中的好处。 (2) 课外记叙文《睡莲》考点:a.标题的喻意。b.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c.声音描写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d.对人物详略的安排及作用。e.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1) 课外记叙文《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考点:a.梳理故事情节。b.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的理解。c.根据要求写一句环境描写的句子。d.谈对故事情节的印象及理由。e.谈故事的启示。 (2) 课外文段《学会感恩》考点:a.选词填空。b.结合文段谈感悟。c.整体感知。d.找段落的中心句。e.结合文段及材料谈感悟。
200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1) 课外记叙文考点:a.概括人物性格特点。b.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c.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d.拟标题。 (2) 课内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考点:a.指出说明对象, 标出说明顺序。b.指出说明方法。c.知识迁移。 (3) 课外议论文《镜子闲话》考点:a.文章观点。b.补充论据。c.指出所用论证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块丢分是最多的, 历年如此。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有:
1. 常用阅读术语、概念模糊混乱。
如修辞方法与说明方法混在一起, 说明方法“打比方”写成“比喻”;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写成修辞方法等等。
2. 审题不清, 抓不住关键词语。
中考阅读题的设置, 一般来说答题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 学生容易读懂。如2004年中考试题第16题:“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介绍莺科小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但有些题目, 对关键词的理解则需慎重。如2006年中考试题第13题:“文中的小铁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通读全文后会发现, 题中“性格”不单指单纯的性格, 还应包括品质等在内, 犹如问“小铁是个怎样的人?”一样。很多考生只答了性格方面, 结果因答题不完整而丢分。
3. 答题不完整或无条理。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的题目中, 学生往往会漏答题目或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答, 胡子眉毛一把抓。如2004年中考试题第20题:“文章描写了三个陪夜的小姑娘, 哪个详写?哪个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个问, 有学生就直接答最后一问。2006年中考试题第15题:“第 (8) 段最后一个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出题人为了引起考生注意, 特意在“结构和内容”下面加了着重号, 结果还是有不少考生漏答“结构”或者“内容”的作用, 有些是把结构和内容混在一起答, 结果两者的作用都没说明白。
4. 答题不切要点。
中考阅读题很讲究扣点答题。为了让考生尽量拿到分, 评卷时会把学生答题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想到, 然后按点给分。但总有考生答案虽然写得很多, 却都不中要点, 结果还是拿不到分。
五、备考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训练。
1. 熟悉常用阅读术语。
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人物描写方法、文章结构、照应、伏笔、呼应……学生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为让学生能区别这些术语, 反复使用和记忆是比较有效的。
2. 梳理答题思路。采用“5+3”阅读法加以指导。
“5”即阅读五要素: (1) 概括大意 (即写什么) ; (2) 提取中心 (即为什么写) ; (3) 划分层次; (4) 品析重点字词句; (5) 分析修辞、写法及表达作用 (即怎么写) 。“5”是基础, 文段阅读训练应以此为重点。
整体把握的答题思路:写什么, 为什么写, 怎么写。“3”即拓展、迁移、创新。
阅读任何文段, 概括文段内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对思维起总领作用。然后学会追问:文段写的是什么 (人或事或景) ?它有什么特征?用一个主谓句完成。再如分析层次, 此为解决从哪个角度写、怎样写的顺序问题。主要有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如《济南的冬天》第3段写山上雪、山尖雪、山坡雪、山腰雪) , 事情发展顺序 (如《范进中举》范进发疯、跌倒、摔塘里、疯走集上) , 逻辑顺序 (首先、其次、最后;因为、所以) , 或先叙后议表达顺序, 文段中总分总格局, 层层推进的提示语……这些平时学生阅读的难点, 在经过多次思路梳理训练后, 会逐渐变得清晰明朗。
3. 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为使学生答题条理化, 不致于漏掉一些关键词, 我们会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模式。如概括文段大意, 答题模式为“记叙了某人做某事, 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特点是什么”、“论证了什么观点”等等。又如分析修辞表达题, 模式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写出了什么情状特点, 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按这样的模式去答题, 类似于“照葫芦画瓢”, 大致差不到哪去。
4. 专项专题训练。
针对学生的阅读难点, 我们会设置专项训练, 让学生逐一过关。然后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进行专题训练。
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初探 篇三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培养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引导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启发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的“悦读”。
语文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就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言,要激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从文字中获得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就阅读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而言,教师要善于加强朗读教学,要求学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到“快速、静心”的默读,概括文本内容;再到精读品析作品;以及略读、浏览提取信息等,这全过程的阅读教学指导,将是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把它作为一项工程来完成。
笔者认为,要扎实地做好这项工程,特别是针对初三年级的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做如下的指导:
一.整体通读,把握文意。主要是指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清层次,着眼对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判断。一是从感性认识上做以下理解:首先,了解背景,明确用意,粗略地掌握作者行文是针对某种现象、某个事情、某种目的,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其次,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风貌,准确理解文章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哀或乐等。其三,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寻找窜起整体思路的纲,或以人物行踪的迁移、或以感情的变化、或以时间的转移、或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二是从理性认识上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1、分析题目,揣摩中心,从文题上仔细推敲所蕴涵的信息,因为好的题目就是“文眼”,能够很好地揭示中心意思。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题目明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思路,辨明结构,只有大体上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才能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就鲁迅先生的《故乡》而言,全文围绕“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述写了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3、抓住首尾,体味主旨,人们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文末点题”,这充分说明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占的地位。类似吴晗的《谈骨气》这样的议论文,开篇就鲜明地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首尾段落,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意。
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教师在此项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有效地抓关键性语句,也就是文段中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尽量把文章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象,从而分析归纳出段意、层意和文意。在指导学生进行要点概括时,要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所谓“阐释”,就是把文章中的“原话”提炼成自己的话,其要求是: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核心;2、抽象的内容加以解说,使之具体化,即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阅读时,不仅要能够理解明示的信息,而且要能够理解隐含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旅程》一文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爱的旅程”在文本中包含了哪些内容,从原文中筛选主要信息,并加以提炼,进行综合。所谓“综合”,就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其要求是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即词语要贴切,句式要妥当,角度要适当,情感要真实,褒贬要准确,严禁牵强附会的评判或断言。二是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概括内容全面而文字简约,句、段、篇的特定思想内容一定要把握准确,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即对文章文体特点的把握必须准确,不能凭主观臆断、混为一谈。如,记叙文的要素、议论文的论证、说明文的特征等,都必须在辨明文体的基础上抓住最主要的、最本质的内容加以归纳。文学作品中,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赏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鉴赏,都应该做到分析精当、归纳精准、概括精确。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贾平凹的《小巷》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关于“灯”的一段对话,分析、理解、归纳“灯”的深刻含义。
三.精读品析,理解词句。词句理解,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准确地把握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精读品析必须把握一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四联系”:联系文章中心思想理解词句;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联系作者感情理解词句;联系修辞特点理解词句。
在长期现代文阅读教学指导中,为了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规范答题习惯,我们总结出了“四步品析法”:第一步,从词句用词的准确性和使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上品析词句的优美;第二步,从词句本身蕴含的意义理解作者表达意思的恰当;第三步,从词句刻画的人物或作品蕴含情感上分析理解词句的妙处;第四步,联系实际理解词句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含义。例如《界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红得热烈,红得悲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品析,第一步,抓住“驮着夕阳”,“镶着红色”,“染红山岭”等词理解用词的优美得当。第二步,从语句要表达的意义上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第三步,从表达了作者和主人公的情感上分析归纳。第四步,从揭示小说主题和读者的震撼方面品析“红得热烈,红得悲壮”的深层含义。现代文阅读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词句理解一定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切忌望文生义的肤浅阅读,杜绝照抄原文的慵懒阅读,克服盲目猜测的蒙混阅读。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提炼,学会表达,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进而掌握精读品析,理解词句的技巧。
四.深入研读,探究内容。研读,是带着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探究式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深层对话,是读者融入文本内容中的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探究时,教师自己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必须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必须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必须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作出辩证的分析与评价,这就是平时说的“打铁本身要硬”的道理。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内容探究:一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的准确提炼,把握全文的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以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懂全文,把准内容。二是抓住文章中隐含的信息,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藏信息,不漏掉旁枝细节。三是掌握必要的探究方法:联系前后文探究、联系中心内容和主旨探究、联系作者写作目的和背景探究、联系作者观点态度探究。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时,可以结合实际例文,作如下五个方面指导:1、环境描写暗示社会背景;2、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心情、性格、品质);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5、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像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环境描写的探究,像施耐庵的《水浒传》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的探究,均可作为指导学生阅读内容探究的范本。
五.联系实际,感受作品。所谓联系实际就是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内容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于这方面的引导,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主旨出发,关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材料谈看法、感受;或对文章内容进行再理解;或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或发挥联想与想象据情补白。总之,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精读细品的习惯,训练学生默读快速捕捉重要信息的实力,拓宽他们大胆联想和想象的视野,培养他们精准简明的表述能力,形成他们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美好的品格在感受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得以绽放。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倚仗广读博览,广泛地阅读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现行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教师教会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索,指导学生提练,开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心灵大门,让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4.高中语文古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四
真实的高考试卷经过多位专家的层层把关,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其训练价值一般的练习卷是难以望其项背的。通过集中做历年试卷中的古文部分,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考试的变化走向(例如文言测试中何时出现信息筛选与整合题、何时要求能归纳内容和概括观点等等),同时你能逐渐看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实词还是句式等等)。
语言学习特别强调语感的深化、广化和美化。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古文水平的不二法门。有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打底,读通高考难度的古文当胸有成竹。同时,高考古文测试中的题干,基本选用经典课文中的句子。若熟悉经典课文,做题时自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不易慌张失措。
3 用精品句强化自身实力
所谓精品句,是指经典课文中文言知识点相对集中的句子。经常翻译文言精品句,可以提高自我的语言敏感度,有助于你在考场上迅速找到文言句子中的考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翻译。
4 用整合法提高复习效率
在时间有限,不能海量阅读的前提下,多角度地整合已经读过的文言篇目,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复习法。
5.中考作文素材:古文名言 篇五
1.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5.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8.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9.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10.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1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3.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14.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15.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16.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7.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8.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9.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20.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21.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2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3.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24.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5.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2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7.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8.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29.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30.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1.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2. 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3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3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35.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36. 三思而后行。——《论语》
37.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8.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9.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40.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41. 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42. 知耻近乎勇。——《中庸》
43. 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44.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45.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46.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47.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48.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49.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50.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51.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6.中考语文阅读练习 篇六
那年,我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狭路相逢。
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而逃.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
野牛们终于发怒了.它们结成战阵,逼近狮子,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狠狠摔在地上.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
如血的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
我看了摄像机上的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3秒.
8分23秒的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弱者的定义.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食草.
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老师笔记《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四)》。
22、在不使用“猝不及防”和“狭路相逢”两个词语,又不改变原段意思的情况下,请重写第三段。(2分)
示例: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事先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就已经和狮子迎面相遇了。
23、阅读第四段,说说小牛遇到了怎样的危险?(2分)
小牛被一只狮子扑进河里,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一条巨鳄牢牢咬住小牛的尾巴,被群狮与巨鳄争夺撕扯。
24、选文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请从第七段筛选出表现野牛勇猛与力量的词语。(2分)
如风而至 团团围住 狂追 吼声如雷
25、第八段“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一句中,“几个动作”指的是什么?(2分)
疾冲(冲) 一挑(挑) 飞 摔
26、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
这一词语强烈地表现了牛狮之战完全推翻了“我”最初认为自然界弱肉强食的一般规律。
27、第十段和第十一段都提到“8分23秒”,有什么作用?(3分)
照应题目;强调牛狮之战时间之短;突出牛狮之战带给“我”的震撼之大。
28、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明白了一些道理,请把你的感悟简要地写在下面。(2分)
7.谈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 篇七
首先, 我们必须了解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才能真正的做好古文教学。其内容可分为三点:
(一) 渗透古代汉语的基础和古文表达方法的教育, 培养了解古文的能力。并以此为借鉴, 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教学生了解古文的内容, 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分清精华与糟粕, 有效地吸取古代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和进步思想。
(三) 在教读古文的过程中, 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学, 有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必须认真研究找到一些适合古文教学的方法, 化难为易, 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学到古文知识, 提高古文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古文知识探究的几点看法:
一、诵读法
我们从影视和书籍都可以了解到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 诵读成为古人学习古文的最主要方法。虽然现代很多教育者不是很重视诵读法, 但我觉得其实它有很多值得提倡的好处。首先, 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学用声音表达出来, 出口时的声音负载思想感情, 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 可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 受到更直接强烈感染。其次, 诵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诵读法在古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让学生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 调动多个器官协助诵读, 让它成为一个眼、脑、口、耳协调活动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器官协调便于记忆, 便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学生诵读时, 应在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 大脑应该思考古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样可以激荡他们的胸怀, 陶冶他们的性情。诵读就变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学习也就是轻松自如的获得知识。
3.另外, 诵读的时候也可以不拘泥于一些死板的方法, 根据文章的特点, 可以大声、中声、小声、微细声的诵读, 可以哭调、笑调、谈调。总之不论什么方式, 适合自己的就行。
二、说文解字法
在古文教学中, 相当难的一处是对词的理解。假如能够弄清字词的意义, 句子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我们在这里谈一下说文解字法。古文中多数的词是单个字与现代文有不同。字的构造方法, 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法。假如利用这些方法去理解字词就容易得多了。如,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 开始说“君有疾”, 后面说“君有病”。“疾”与“病”怎样区别呢?用文字知识解释, “疾”和“病”都属会意字, “疾”的本义指人的右臂腋下中了一支箭, 伤不重。所以说是“小病”。“病”本义指人躺在病床上卧床不起, 所以说是“大病”。
三、联系比较法
前面第二点已讲过“词”的理解是古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中必须对“词”这个难点下苦功。要做好这点, 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通过联系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通过比较同词意义来丰富学生一词多义的知识, 便于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能辨清词义。
1.同词异义的比较。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 让它们联系起来比较。掌握词在不同的语境和句子中不同的意义, 这样既能巩固了旧知识, 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同是一个“亡”字, 它的意思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截然不同。“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 中“亡”是“丢失”之意, 而“马无故亡而入胡” (《塞翁失马》) 中“亡”是“逃跑”之意。
2.古今词义的比较, 古今词义的异同, 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 我们也可以用联系法解决一些古今义变化不大的词。如:《黔之驴》中的一句:“计之曰:‘技止此耳’”, 其中“计”, 现在是“计划、谋划、打算”的意思;用联系法可以推出句中“计”的意思是“盘算”和“本事”。对于古今义相差较大的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比较法, 通过对照来比较加以区别。
四、绘画法
将绘画法引进古文课堂教学中, 可以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我这里讲的绘画法包括:教师利用所描绘的图画进行辅助教学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图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种方法。
如, 教师在讲解《核舟记》一文时, 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 若是学生没有掌握一定技巧的情况下要求背诵全文, 恐怕有些难以胜任。我们可以借助教学图画来让学生了解大概内容, 再搞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样学生对文章理解了, 背诵就容易多了。
如, 讲解《天净沙·秋思》一文时, 让学生仔细阅读古文, 注意其中的景物描写以及文中思想感情, 并用铅笔画出与文中相符的一幅图画。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 深入去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感情, 就会明白这词中透射出来的游子飘零异乡, 思念故乡的深深离愁, 从而避免死板的讲解。
五、将古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作文联系起来
前面讲过, 古文的内容和要求其中一项是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古代人的思想文化, 批判地学习他们的思想文化, 吸取其中的精华, 所以为了做好这点, 我建议在古文教学中尽量把课文要点和学生作文相结合, 让他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通过作文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如, 讲解《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有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认识理解这句话, 并写下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参考文献
8.中考语文古文阅读 篇八
一、解题原则
阅读分析题最大的原则就是遵循原文。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目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应先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而对科技文阅读来说,这一个原则更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选项都应该在文中找到支撑,所有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这就提醒我们要准确把握所给的阅读材料。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材料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有些文章题目甚至交代了说明和论证的中心。抓住了题目,答题时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二、做阅读分析题的方法
1.审题。如何审题?主要抓住12个字——抓关键词、细探题意、兼顾分值。例如,2014年苏州卷阅读分析第17题:“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这里的关键词应为“特点”,再仔细研究还要注意“联系全文”(答案的范围)、“分点归纳”(不完全是材料中现成的语言)。根据全文,答案可以概括为①历史古老、沧桑,②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③神韵:孑然孤傲。(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定位。如何定位?也是抓住12个字——立足本段、瞻前顾后、圈画范围。如2014年淮安卷阅读分析第Il题:“文章第④、⑤两段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2分)”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先立足第④、⑤两段,一看④段首句“人们不禁会问,如果不仅仅是糅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有可能吗?”和⑤段首句“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完全‘舞蹈化’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而且是小说流派而存在的”,很自然的,我们就会知道还要兼顾第③段,因为第③段首句是“最先把舞蹈元素糅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从这三句话,我们就知道:第④段是顺着第③段的思路进行说明的,而第⑤段说明了完全“舞蹈化”的建筑物的前景。三段之间是按逻辑关系安排的,所以不能对调。
3.采点。如何采点?还是抓住12个字——摘录要点、组织答案、分条陈述。如2014年连云港卷阅读分析第13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笑是怎样提高记忆力的(3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综观全文,第②段说明了研究的结论,具体的科学说明在第③段,借博士的话阐释了幽默和笑的作用。从第③段中摘录出要点,组织成答案,可分为三条①减少皮质醇等有害的压力激素;②增加大脑中内啡肽和多巴胺的释放;③令大脑进入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回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
三、重视训练积累,培养阅读能力
1.培养读的能力。平时上新课文之前要预习、阅读课文,力求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做阅读练习时,更要对材料多读,特别是浏览、细读、品读三个步骤不能少。浏览,即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品读,就是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十二,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2.抓住文体特征,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阅读。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了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时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法等。这些都涉及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四、迎考复习策略
9.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篇九
1.交代事情的起因、地点、时间,引出下文;2.设置悬念,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3.统领全文,点明中心;4.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二、结尾的作用
1.总结全文,揭示事件意义,点明中心;2.照应开头;3.抒发感情;
4.首尾个别语句重复,起强调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三、景物描写
1.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做铺垫;2.反衬事物的某种特点;衬托心情,反衬中心,反衬作者的思想感情;3.对某种事物周边的事物进行描写,深化和拓展文章的中心
四、人物描写的作用:1.衬托人物的心情及品质;2.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化
五、埋下伏笔的作用
1.说明原因,使文章更加清晰;2.推动情节的发展;
3.与下文相呼应;4.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人称转换的作用
从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更加亲切,进一步拉近与某人、某事或某物的距离,使自己对他们的珍惜、敬佩、思念、崇敬等之情更加深切和真挚。
七、语序、记叙事例顺序的互换
1.是否存在上下文呼应关系;2.是否符合客观的规律;
3.是否层层递进或拓展,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4.是否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例:
八、写作顺序
1.顺叙: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
2.倒叙:开头先“文”夺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无尽遐思;
3.插叙:使情节紧凑;使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料互插叙式:更好地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特征,使他的特点被读者给予肯定,更具有说服力。
九、插说:1.拉近距离,让人倍感亲切;2.引导人们,引入特定情境。
十、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总结全文;2.引起下文;3.承上启下;4.前后照应;
5.推动情节发展或作铺垫;6.埋下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十一、开头结尾是否重复
规律:这类问题,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主要求是原因。原因就是这两句话(开头与结尾)这样写的特点,通常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等;再写上作者写的用意。可以这样回答:开头结尾不重复,因为这样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强调了什么事物的什么品质或作用等。
十二、一个词或一句话反复出现的作用:1.贯穿全文,强调„„2.加强语气表现作者感情
十三、夸张的作用:1.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某种感情;2.突出事物的特点
十四、对比的作用:1.反衬事物特点;2.突出中心
十五、贬词褒用:1.形象写出事物的特点;2.使文章富有情趣
一、文体限定
1.记叙文——包括写实记叙文、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等以叙述为主,并辅以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作品,以及有较强抒情意味并有一定形象性的作品。
2.议论文——包括典范的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
二、试题采点
(一)记叙类
1.六要素与中心2.内容概括与思路把握/线索结构、思路方法/构思
3.文章的社会意义与影响/寓意挖掘/主题理解、人物事件意义探究
4.重点词句的理解分析点评鉴赏/语言品味/形象、语言、技巧的鉴赏
5.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衬托修辞等方法与作用/意境把握6.异同点比较
(二)议论类
1.论点、论据、论证的概括分析2.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3.关键词与中心句的深层义、比喻义4.语言的准确严谨
三、常规命题要求与布局
1.重视知识能力与精神素养的结合2.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关键内容的理解
考查整体把握可从内容、主旨、结构等角度直接设问,也可从标题、关键语句等角度间接考查。
3.通过一定量的开放性试题考察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积累——创新)
开放性试题的基本形式有:联系实际举例;情景假设;启发感悟;措施方法;看法观点(如:比较、归纳不同材料的共同观点);链接比较(如:选择理由对一定的观点进行分析与综合表述);任选角度阐述鉴赏
4.试题布局的一般要求
整体设置要有点有面,难易结合,既要把握文本,又要超越文本,但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和语文学科;各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避免考点重复和互相提示答案;同一道题中的几个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不能胡乱拼凑。
抒情散文比较强调对诗化语言的品味;近年的阅读作品主题导向比较侧重道法自然的理念和亲情、友情的表达。
审美把握的一般规律:情景描述 — 人物性格— 主题揭示
人物—描写—心理—性格
四、题组设置的可能模式
1.按照阅读理解的规律设题: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想象发挥
如:内容概括——词句理解——人物描写与性格刻画——想象(开放)
这类设题的作答一般从筛选、概括开始,进而结合语境理解词句,最后通过品读揭示主题。
2.按照文本的表达顺序设题,各题指向的段落按顺序出现,如果考查的是信息筛选,则目标很明确,但考点梯度设置无规律,主旨揭示、开放性表达等题目可能出现在前面。课外现代文阅读命题举例(30分):
为母爱打开心窗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的衬衣袖口,也就是他握鼠标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要不然,就掉了。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骄傲的时候就想,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噼噼啪啪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儿子在对着电脑写作。他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肆飞扬,如醉如痴。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儿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吁了一口气。其实儿子从未说过她妨碍写作,不过,她很会换位思考。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远,再次„„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连续不断„„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突然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分明是他在母亲心中的形象已经模糊了啊。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思想,更别说照料她的衣食起居。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是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有时,母爱像个迷路的孩子,而使它找不到家门的,常常是我们这些儿女的粗心大意。
1.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40字。4分)
2.母亲“很会换位思考”,她“换位思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种思考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感情?下文哪句话能与之相照应?(6分)
3.母亲“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是缝合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是什么?为什么
说是在“缝合”?(7分)
4.仿写句子。(5分)
例句:有时,母爱像个迷路的孩子,而使它找不到家门的,常常是我们这些儿女的粗心大意。
5.从这篇文章写到母亲穿针引线给儿子钉纽扣的情节,我们可以联想到哪首唐诗?两个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通之处,请你简要说说自己的感受。(8分)
参考答案: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概括:母亲想为儿子钉纽扣却无法把线穿进针孔,儿子省悟,帮母亲穿针引线。(4分)
2.[文章结构·照应]母亲“换位思考”的具体内容是:如果我在工作,也不希望别人来打扰,所以现在儿子在工作,我不能打扰他。(3分)这种思考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子女着想的感情。(1分)下文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2分)
3.[重点词句理解]这个梦是:父母爱子,也获得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关心。(3分)因为这种互相关爱需要双方的付出,如果只有父母爱子,孩子不懂回报,这种感情就会受损。先前母亲想为儿子钉纽扣却穿不进针线,此时的爱是单向的;只有当儿子省悟过来,帮母亲穿针,才表明他没有忘记母亲对他的爱,并且知道回报,所以说是“缝合”。(4分)
4.[语言运用·仿写]仿写示例:有时,生活像个顽劣的孩子,而使它刁钻难堪的,常常是我们对物质追求的盲目无知。(5分,句式3分,内容2分。)
5.[积累、拓展,深入理解主题]唐诗:孟郊《游子吟》(2分)两个作品表达的相同情感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2分)围绕父母爱子女、子女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的主题展开陈述,最好能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4分)
附:小阅读信息考查题的作答注意点
(一)主要考点:
一、概念(说明对象)的理解
二、文章内容的理解(主概念以外的其他词句)
(二)信息干扰:
一、选择支的干扰
1.主次不分2.偷换概念3.答非所问4.无中生有5.遗漏散失6.把未然说成已然7.把偶然说成必然8.把个别说成普遍9.以偏概全
二、题干的干扰
1.说法(不)正确;与文义(不)相符
2.选项的提法全部属于文章的内容,而且正确,但题干给出限制,要求指出“(不)属于文章某一项特定内容”的选项。
做题的规律
做题时需要先弄懂这属于什么类型,接着进行做题,共有三大步骤:1.审题——要求,范围,附加条件;2.想题——根据上下文;3.答题——能摘抄的从原文摘抄,需概括时语言要简洁、完整,多角度。
做完题要对答案,对答案有三大步骤:1.划重点——不会的,与文章中心有关的,用不同的符号注记;2.背答案——答案比较好,语言比较好的背下来,收为己用;3.找规律——答案时时有很多是相似的,只要找出其规律,以后就容易了。
常见题型
(一)赏析题:1表达效果;2词句的作用;3说明方法;
(二)是非题:4是否删去;5可否删去;6是否颠倒;
10.语文中考散文阅读题 篇十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26.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27.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1分)
28.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2分)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29.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1分)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30.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2分)
31.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2分)
3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33.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并补充一个由此联想到的古仁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3分)
秋天的黄昏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6. 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3分)
16.答案: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评分: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17.说说文章第1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3分)
17. 答案:“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3分)
18.答案: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19.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3分)
19. 答案:修辞手法:比喻;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评分:共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0.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3分)
20. 答案: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葡 萄
四月,浇水。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 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 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五月中下旬,葡萄开花了。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8.本文以时间为序,将 和 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说明。
9.“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不知节制”与“瞎长”幽默地写出了葡萄的 。
10.“(卷须)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作者反复写“长出来就给它掐了”,既说明了卷须生长快的特点,也写出了果农的 。
11.口语的成功运用,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它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每小题2分)
(一)8.葡萄生长(过程)(1分); 葡萄生产(管理)或培育葡萄等(1分)
9.旺盛生命力(意思对即可)(2分)
10.辛勤(苦)或辛劳、勤劳等 (2分)
11.亲切(娓娓动听);生动(活泼)等。(合乎情理即可)(1点1分,答2点即可)
乡土的篱笆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 ,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 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19.阅读全文,概括“乡土的篱笆”的特点。(4分)
20.简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分)
2 1.本文语言生动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
①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②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22. 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中考语文古文阅读】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06-20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练习07-14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10-04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07-03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08-18
中考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07-03
版中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06-2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07-13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精选及答案解析07-20
中考语文说明文从源头锁定病菌阅读题训练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