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教学设计

2024-07-28

秧歌舞教学设计(共8篇)

1.秧歌舞教学设计 篇一

教师招聘考试《秧歌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首歌曲,感受传统民间舞蹈的魅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合作的方式,逐步提高音乐表现能力。【知识与技能】

演唱本首歌曲,掌握秧歌舞的速度、节拍特点和基本步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够演唱本首歌曲,并初步掌握秧歌的技巧。【难点】

秧歌舞的节拍特点和基本步法。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拉丁舞和芭蕾舞视频,并引导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思考,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的国家有着各具代表性的舞蹈,从而引入属于中国的代表性舞蹈——秧歌,导入本节课《秧歌舞》。

(二)感知歌曲

教师播放利用多媒体播放《秧歌舞》,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歌曲播放完毕后,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热情的,速度是稍快的。

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是什么?歌曲播放完毕后,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出该歌曲的节奏特点有附点八分音符,前十六后八等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型。

接下来,教师弹奏钢琴伴奏,请学生跟琴进行简单的哼唱,并提示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去把握节奏的准确性。且教师对其进行讲解和示范,并要求学生跟琴进行练习,并且要求会演唱本首歌曲。

学生掌握节奏型且对旋律熟悉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节奏去朗读歌词,再次巩固对节奏的把握,并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去思考:秧歌舞的舞步是怎样的?随后,教师为学生进行分

组,讲解秧歌舞的基本步法——十字花舞步,并带领同学们进行简单的练习,最后,组内进行分别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提高

教师请各小组分别对歌曲《秧歌舞》进行舞蹈展示,过程中给予各小组以建议和指导。最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给予各小组总结性的评价。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课堂的尾声,教师以师生共同回顾的方式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今天主要学习了《秧歌舞》这首歌曲,学会了在歌曲中去把握演唱附点及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且能够完整的、带着秧歌舞蹈的演唱歌曲,提升了对歌曲的实践能力。

作业:最后,请同学们在课下把歌曲唱给更多的小伙伴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欢乐情绪,把快乐带给别人。

以上就是《秧歌舞》教学设计,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2.秧歌舞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民间舞,“三道弯”,东北秧歌,胶州秧歌

一、“三道弯”在一个运动中的形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 璀璨的文化。在众多原因影响下, 形成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和汉族民间舞女性动律, “三道弯”体态的共性。

在汉族民间舞中, 秧歌是人们最常见, 最喜爱, 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 常常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 它是一个运动中的形态, 是人体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流程。一般的说这种曲线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 是人体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力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 并有内收和下沉感, 给人以“圆”的呈现。汉族民间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 “三道弯”就存在于任何动作中。但是从动作自身的根源来分析, 我们发现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 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又会对“三道弯”的异同产生影响。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从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异同做一比较, 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态特征。

二、什么是胶州秧歌及其胶州秧歌的特点

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 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它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 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欣赏。我认为胶州秧歌的要领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上民间表演者踩着锣鼓点, 扭的袅袅娜娜、三弯九曲, 当地人称为“扭断腰”或“三道弯”。

胶州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 当地人称为“跑秧歌”。胶州秧歌以前表现时踩矮跷, 后弃之。舞蹈中女性的动作最有特色。既有山东女性大气爽朗的气质, 又热情泼辣而不失北方女性的妩媚。道具以扇子、手绢为主。注重碾、拧、伸、韧、扭。动作强调个性强, 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

三、什么是东北秧歌及其特点

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 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 蕴涵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目前, 我所说的东北秧歌, 包括东北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部分。早期秧歌是不踩跷的, 为了让更多观看者看到表演, 逐渐采用了跷的形式。

东北秧歌讲究“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整个舞蹈通过走相、稳相、鼓相以及道具的使用呈现出艺术特色。

四、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

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 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 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 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 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 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 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 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 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 波及到手腕的“花”, 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 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 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 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五、不同的动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变过程

胶州秧歌人称跑秧歌, 是徒步秧歌的一种, 由于它是徒步秧歌, 又着重“扭”, 要扭的“三道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 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夸张。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加之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 脚总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 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 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 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

胶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脚下的“拧”、“碾”而带动整个身体的扭, “扭”的当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

我认为拧动与力动是相互统一, 有机结合的。也因此才构成了胶州秧歌独特的曲线艺术风格。如果没有拧动形成不了胶州秧歌的曲线体态。反之, 如果只有拧动而忽略了力动的延伸, 那“扭断腰”和“三道弯”体态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 拧动是胶州秧歌的筋骨, 力动是血液, 曲线则是胶州秧歌的外部形态。三者的有机结合给胶州秧歌的动态美灌注了新的生命力, 使得肢体线条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刚中有柔, 透露风韵。

东北秧歌主要源于辽南的高跷秧歌, 现在教材中的东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 但踩跷对形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影响之大是非常明显的。在高跷上舞动最重要的是重心的掌握。因此, 东北秧歌的动律, 体态都围绕着这一形式产生发展的。

六、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三道弯”审美效应的差异和“三道弯”总体审美效应

“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秧歌中具有代表性, 它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这种动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很好地表现了女性的特有动态美。具有民族性, 是汉族人民审美情趣的产物。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泼辣中带着舒展, 舒展中透着婉转。婀娜多姿, 流畅优美。而东北秧歌那种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正是生长在东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现。它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之感。

七、“三道弯”动律体态在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

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 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一个微妙的不同点都来自其所在舞种一系列背景对它的影响。因此, 可以说在教学中掌握好各舞种的“三道弯”动律体态, 也就找到此舞种的精髓所在。“三道弯”既小又大, 有着广泛的内涵。因此, 我认为加深对“三道弯”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起以下作用:

1.正解运用“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可以加深对汉民族审美情趣的理解。

2.起到正确掌握各种民间舞女性动作的心理和韵律作用。

3.从“三道弯”体态入手, 追求形似, 神似的艺术表演境界。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3.秧歌舞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地秧歌;校本课程;体育教学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周庆恩中学是我市校本教育特色校,昌黎地秧歌是我校艺术特色,《充满魅力的昌黎地秧歌》体育校本课程以“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为总目标,强调学习锻炼方式的转变,以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个性特长的体育人才,使之找到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作为一种舞蹈艺术的“昌黎地秧歌”其动作优美大方,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而且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它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和气候的限制,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具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慢性病的效果,并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科学性,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进行“地秧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拥有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合我校实际和当地的区域文化我们将昌黎秧歌和体育健身有效地结合起来,确立“昌黎地秧歌”这一项目作为我校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为此,我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开发此项课程;有义务把昌黎经典的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我县的艺术精粹得以传承和弘扬,让我们的学生从亲身体验地秧歌的过程中,感受昌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我们将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利用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基本动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学,使昌黎地秧歌普及到全校每个班级每个人。

二、课程设计理念

周庆恩中学校本课程《充满魅力的昌黎地秧歌》是建立在学校体育课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兴趣,实现全民健身)基础之上的一门课程,同时结合地域特色以弘扬传承地方文化为目的的一门课程。

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校本课程以“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为总目标,强调学习锻炼方式的转变,以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个性特长的体育人才,使之找到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它首先是要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地秧歌的历史、起源、服饰、道具、乐器伴奏、舞蹈、协调性、团队合作精神。校本课程的内容还体现周庆恩中学自身的特点、教师自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它尊重每一位普通大众,包括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培养学生学习“昌黎地秧歌”的兴趣,让“昌黎地秧歌”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一种技能。同时形成学校的传统优势,使“昌黎地秧歌”这一艺术瑰宝,在学生中得到推广、普及、传承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课程总体目标

1.七年级开展“昌黎地秧歌”基础知识基本动作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秧歌的热爱之情;2.八年级开展“昌黎地秧歌”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学习,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3.从学习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逐步形成体系,实施“昌黎地秧歌”大课间计划、实现全员健身。

四、主要内容

1.学习“昌黎地秧歌”的知识和基本动作;2.培养体育与艺术人才,通过“昌黎地秧歌”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3.“昌黎地秧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4.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研究;5.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6.开展地秧歌艺术展演、班级比赛;7.体现班级特色,开发地秧歌新段子、新动作。

五、课程实施的主要思路和计划

第一阶段:校本课程前期准备阶段。学习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文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第二阶段: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召开课题实施研究小组会议,讨论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步骤;研究实施方案,拟定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小组成员分工,责任到人。

第三阶段:校本课程组织实施阶段。制定详细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指导、组织实验教师实施校本课程;聘请专家指导教学。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性论文;课题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全校动员实现“昌黎地秧歌”大课间计划;完成课题报告或撰写专著。

六、课程的指导思想

现代中小学生体育课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坚持“健康第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利用我县的地域特征,把“地秧歌”运动作为一种锻炼手段很好地融入到了教学之中,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与上课的教学模式有密切关系。初中阶段很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在锻炼这些运动技能的同时,开展艺术体育新课题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运动枯燥、乏味的情感,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教学思想,真正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考虑,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专心地学、认真地学,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以《体育教学改革纲要》、《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二期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此次校本课程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与艺术整合教学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奠定基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昌黎地秧歌的历史、知识、辉煌、及技术要领;通过教学,增强使学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表演昌黎地秧歌的基本动作,甚至能自己编排节目,培养锻炼学生舞蹈、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教学,很好地做到运动与艺术的结合。

4.秧歌教学设计 篇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电子琴 鼓 锣 镲 手绢 扇子 卡片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间大秧歌的特点形式。

2、初步了解秧歌的曲调、基本动作和配器等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解、继承、东北大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来了解秧歌,进而喜欢秧歌。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视频播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1、导入:同学们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后市不平凡的一年,2009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情呢?

2、播放视频影片

3、揭示课题《火火的大秧歌》

二、小组合作,学生交流信息、整理信息 分组交流整理信息

三、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秧歌的概念、秧歌的起源、秧歌的形式、秧歌的种类、秧歌受欢迎的原因、秧歌的形式、秧歌的配器等等。

四、组织活动

1、听秧歌曲调

2、教师弹奏秧歌的曲调、学生哼唱

3、学生模仿学习扭大秧歌(教师指导基本动作和方法)

4、海外华人扭打秧歌

5、小儿歌

五、谈谈收获写心得

1、收获写道收获卡片上贴到黑板上

2、让学生分别读一读写的收获

六、教师总结(知识拓展延伸)

满载着收获,满载着快乐,我们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东北大秧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已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听到这个消息你们高兴吗?作为东北人你们自豪吗?其实咱们东北除了大秧歌,还有许多能够展现东北鲜活的民间、民俗的艺术形式呢!课后,我们进行调查,下节课我们再来汇报,好吗?

秧歌

教学内容:

1、学习秧歌的舞步;

2、熟悉秧歌的典型旋律

3掌握秧歌的风格特点(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4将秧歌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

课型:

激情引趣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了解东北秧歌。

2、通过学生共同的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以真挚、热的情感以及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模仿打节奏,进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探究与创编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的去探究“秧歌”的相关知识内容.在大家真实的去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感受生活的同时,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让学生体验舞蹈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依据包括: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音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通过教师的一段舞蹈(秧歌)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艺术“秧歌”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采用音乐、舞蹈、艺术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互问互答”、“今天我是老师”“小组竞技赛”、“模仿室”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典型的秧歌音乐及舞蹈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课是学生进行共同探究音乐知识及尽展才华的地方。所以本节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觉的以“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在音乐及舞蹈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是起引领的作用。同时,教师把全体学生的普通参与与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及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在以“东北秧歌”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中尽显他们的才华。

3、“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只有实践才能找到真理,只有创造才能飞跃发展。为此,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东北秧歌”的节奏仿打和舞步练习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并通过学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设问:“能否把生活中的动作,融入到舞蹈当中去”?来激发学生的进行音乐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实践,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入的创作活动。同时教师经常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验证自己的不同想法。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合作、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意识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

4、“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完善评价机制”。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了解和热爱民族民间艺术,将民族艺术加以弘扬,为此选择了“秧歌”作为教材的教学内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音乐、舞蹈、影视、等相关的学科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达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课堂中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尤其是在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创造的作品,对他人的作品以及教师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的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欢天喜地—大秧歌》这一节课,对学生进行热爱民族音乐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使学生掌握秧歌的典型曲调以、基本动作和风格特点并能够积极参加当地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每个学生对音乐、对喜爱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在本节课中可能会在秧歌舞蹈动作的创编中以及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有一定难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是音乐课的最佳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课堂氛围、教师的一段舞蹈和几张彩色的图片等一些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并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对事物有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互问互答”的方式,自主的合作去共同学习去共同探究。

2、“观察比较、发现问题”。现代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的强,教师利用这点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图片、听赏音乐和联想事物并将其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把握时机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共同的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3、“艺术创作,来源生活”。“生活是万物之本”我们任何一门艺术都来自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对于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求答案并搜集生活中的素材结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用知识得以创作,在创作中得以发展。

教具:录音机、、扇子、等。手绢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1.师生问好!

2.师生(面带微笑)同唱:《快乐之歌》[

1、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快乐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快乐你就说o耶,如果感到快乐你就说o耶。

2、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肩,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握握手,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你的肩,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握握他的手。

3、走进音乐课我们一起来唱歌,走进音乐课我们一起来跳舞,走进音乐课我们一起来唱歌跳舞,走进音乐课我们一起来跳舞。]

[设计意图:意在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全体同学和教师都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情绪。]

师:大家想跳舞吗 ?

生:大声齐说:“想”(每一名学生都充满激情,)

师:大家想看老师跳舞吗?

生:“想”(全体学生情绪高涨)

3.教师表演一段民族舞蹈(秧歌)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民族舞的兴趣]

生:(面带笑容,投出羡慕的眼光,并热烈的鼓掌)

师:谁能告诉我刚才这段舞蹈是一段什么舞蹈?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

生:畅所欲言

生(1)生(2)生(3)生{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并对其进行正确而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意在由此问题引入本节课}

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出示板书}

师:针对东北秧歌你都想了解些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根据自己的所想“畅所欲言”

生{1}

生{2}

生{3}

生{4}

第二环节:“解决问题”

1、师:下面请大家出示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有关‘东北秧歌’的相关资料,让我们共同进行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团结互助精神}

生:出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式的学习。

生{1}

生{2}

生{3}

生{4}

师:出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与学生共同学习。{东北秧歌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唢呐)武场(鼓,锣,钹)}

2、师:出示幻灯片{1}[表演东北秧歌的场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观察,分析,幻灯片{表情异常兴奋}齐说:“大秧歌”

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头上带是什么?

生:观察,分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

生{1}

生{2}

生{3}

生{4}

师:他们扭的怎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及能力}

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生活经验对幻灯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生{1}

生{2}

生{3}

生{4}

师:大家有没有信心超过他们,有没有勇气向他们提出挑战呢?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尝试]

生:一口同声的说:“有”{有的同学甚至已经手拿道具走到舞台前。}

3、师播放

师:我们几位挑战者都以经走到舞台前了,现在老师有一个提议,我们在坐的其他同学当他们的“啦啦队”怎么样?一会音乐响起我们“啦啦队”的同学也可以手拿道具随音乐舞动以下。

生:随音乐扭起大秧歌(面带笑容)

挑战者 生{1}

生{2}

生{3}

生{4}

其它同学手拿道具随音乐舞动。

师 : 刚才我们扭秧歌的时候为我们伴奏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的什么音调?

生: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齐说:“东北大秧歌音调”

4、师:那么,在我们听赏着典型的东北秧歌音调,扭起东北秧歌时,你从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呢?好!下面请大家针对“东北大秧歌”提出你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问互答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纷纷举手将自己在音乐和舞蹈中发现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同学的帮助,寻找正确答案。

师:引导学生共同在音乐中、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阐述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共同的讨论、分析、研究问题、各别地方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师生之间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生A:走到舞台前带领大家一起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旋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

生:全体学生随之哼唱,并随旋律做出各种动作。

师:出示幻灯片(2){唢呐、锣、鼓、钹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

生B: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对这几件乐器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师:对于这几件乐器,大家想不想真正的演奏一下呢?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回答{齐说:“想”}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进入我们今天的“模仿室”,我们以组为单位各组自选一件乐器进行模仿式的演奏,能演奏旋律的演奏旋律,能模仿打节奏的打节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热爱}

生:纷纷自选乐器进行模拟演奏。

小组一,小组二,小组三,小组四,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

师:充分利用电子琴中的打击乐器音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听辩乐器音色,组织各组学生进行乐器的模拟演奏。

小组一,小组二,小组三,小组四

生C:领队有何作用?

师: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在生活中的所观、所感、进行分析讨论寻找正确答案(领队的作用:是秧歌队的核心人物,具有一定的号召性,能够带领全体队员进行动作及队形的变化,带动队员的情绪)。

生:积极回答、畅所寓言

生:生{1}

生{2}

生{3}

生{4}

生:现在我也想扭秧歌了谁能教教我?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谁扭过“大秧歌”。谁知道“东北秧歌”的基本舞步是什么?

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生{1}

生{2}

生{3}

生{4}

师:谁愿意当今天的小老师教大家扭一下呢?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进入“今天我是老师”的环节,学生之间进行“秧歌”的基本动作的教授与学习,基本舞步“十字步”及要点。}

生:东北秧歌的风格是怎样的?

师:出示幻灯片{4}(秧歌队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老太太,唐僧4人等)引领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寻找答案。

生:观察,讨论,分析,最终找到正确答案(风格特点: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生D:能否把生活中的动作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去?

生:进行积极争论(能与不能)

第三环节:“体验生活”

师;那么,到底能不能呢?让我们一同到生活中去探索,去研究,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寻找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将舞蹈回归与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究,大胆尝试,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生;以小组行式进行分析讨论研究。

小组一

小组二

小组三

小组四

第四环节:“创造空间”

{设计意图:利用积极的语言引导、鼓励、组织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以组单位进行以“秧歌”为主题的创编活动。}

生:走出坐位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研究,自制表演道具,自创动作,进行本节课的创编活动。

师:以小组竞技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他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赛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成果,激发学生的评价意识及能力,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和他人,发展自我,达到共同提高}

记分员:生{1}

评委:全体学生

打分方式:一个组到前边表演,其他三组以组为单位对其进行打分,打分时满分10分,并进行点评。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

小组一

小组二

小组三

小组四

师:播放“秧歌”的音乐组织全体学生随曲尽情的扭、尽情的跳,尽情的展示自我。

生:全体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扭起“东北大秧歌”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我们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艺术“东北秧歌”,一同欣赏了音乐,学跳了舞蹈。其实,“东北秧歌”的音乐和舞蹈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继续学习、探究。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进行东北秧歌的学习与探究}

教师结束本节课.秧歌

(一)、创设情境,巧妙引入

1、播放课件(内容为东北大秧歌表演的场面),师生在欣赏、模仿中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点击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通过学生观察本土秧歌队表演、网络查询及走访老艺人等运用谈话法、归纳法、示范法、模仿法展开这一环节。师生共同走近东北大秧歌,完成“教学内容1”,实现“教学目标1”。

学生最终了解掌握的内容:(1)、秧歌的起源与主要流行地区

秧歌源于汉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最早产生于我国中原一带。主要流行在东北、河北、山东、陕北等地区,各地区的秧歌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2)、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发展

东北秧歌广泛流传在东北城乡各地,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统的大秧歌表演,原是由农民、店铺伙计等为同庆同乐而举行的自娱性活动。经历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三个阶段。后来,民间艺人队伍的形成,东北大秧歌得以发展,表演形式分为地秧歌(包括耍龙灯,跑旱船)和高跷秧歌两种,秧歌队一般由数十人或上百人组成,成为能扮演各种不同人物(舞者扮成生活中或神话传说里的各种人物,如:孙悟空、白蛇、青蛇、公子、花旦等),手执扇子、手绢等,既有大场(开头和结尾为大场,是集体舞,由一到两名领舞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出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等),小场(为二、三个人的舞蹈,以逗趣嬉戏为主,通过稳静、俏皮、泼辣等动作的表演,把秧歌的表演推向高潮。),又有各种民间小戏表演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并注意从姐妹艺术中吸取营养,如吸收山西柳腔、评剧、戏曲中的身段、跳转翻转等,使得表演内容更加丰富。

(3)、东北秧歌的伴奏乐器和音乐曲牌

东北大秧歌的乐队由一至二唢呐、大鼓、大钹、小钹和锣组成。伴奏音乐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器锣、鼓、镲等配合唢呐统一步法。典型的音乐曲牌有:《句句双》、《满堂红》、《丰收乐》、《五匹马》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实际观察和网络查询的收获为主,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提示。注重观察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耐心细致,发现问题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自我探求知识的欲望强与否等,以有利于今后如何布置实践活动。

(二)、知识教学,夯实基础。

运用师生问答,复习总结,即兴表演等方法,完成“教学内容2”,实现“教学目标2”。

1、师生问答,畅所欲言,谈音乐与舞蹈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联系,重点是让学生谈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音乐的存在(学生从生活中找音乐)。音乐与文学、影视、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情绪、情感的表现是它们共同的特征。音乐通过其音调影响人的情绪,不同的音乐传递着不同感情,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贝多芬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而作《d小调奏鸣曲》、门德尔松常用一首钢琴曲代替书信,把它寄给家人,表达自己的心情……)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其他艺术门类,虽和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都可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舞蹈却不同,音乐与舞蹈是两门从远古起就共生相伴的艺术,在意境的创造上,诉诸听觉的符号与诉诸视觉的符号是一种共生、互补和水与乳的交融,它们是最抽象和最具象的“流动艺术”,可以自由地表现人类内心世界最复杂、最宽泛、最直接或最含蓄的情感,以及无以言表的情绪。舞蹈作为空间和时间兼备的艺术,离不开音乐,舞蹈是音乐外化的形象,音乐是舞蹈内在的魂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情感、不同节奏、不同速度等的音乐,会让学生的感觉中有不同的流动的形象。

2、通过复习学过的东北大秧歌的组合,学生的亲身体会,来总结东北大秧歌的音乐、动作特点,风格特点,扭法等。

(1)、东北秧歌的音乐、动作特点(通过《踢步组合》、《双花组合》的复习和教师示范讲解)

东北秧歌的音乐旋律性强,明快热烈、奔放。音乐中附点音符较多,使其步法有独具的特点:出脚快、落脚稳,屈伸有弹性。动作既哏又浪。稳中浪,浪中哏,哏中俏是跳东北秧歌的九字诀。

(2)、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具有火爆、泼辣又稳静、幽默的特点。是通过扭法、各种手巾花等动作来体现的。(师生共同探讨手巾花、步法及各种技巧动作,以学生发现、表演为主。)

a、手巾花动作:挽花,片花,双花等基本动作,顶花,立花等技巧动作。

b、步法:前踢步,吸腿跳步,跑场,花梆步等

c、给出表现细腻和优美的慢速的“句句双”,表现开朗与潇洒的中速的“满堂红”,表现欢快与火红的“五匹马”的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即兴表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拓宽学生思路,然后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总结,进一步理解音乐与舞蹈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将知识系统化,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即兴表演过程中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再通过教师的小结导入下一环节。

(三)、创编表演,激活创新思维。

采用合作交流,集体创编等方式完成“教学内容3”,实现“教学目标3”。

1、以观看《浪秧歌》片段,激起学生创编欲望。

2、给出本节创编曲目《丰收》,学生边听边唱,师生共同分析音乐结构、情绪及“丰收”的丰富含义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创编思路更宽,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更好发展。

3、教师提出创编舞蹈动作的一般规律,创编步骤,具体要求(讲解示范结合)。

(1)、创编舞蹈的一般规律:上段不变,下段变化;上段变化,下段不变;动、静、高、低交替变化,层次分明。

(2)、创编步骤:a分析乐曲,构思情节。b确定主题动作c选择道具、服装d节奏安排e练习排练f创编表演

(3)、具体要求:a遵循编舞规律,根据所给曲目,运用所学素材及自身生活积累进行舞蹈的创编b舞蹈语汇连贯,队形运用合理c节奏要快慢适当,有动有静,有起有伏,表达一定的情感d所编舞蹈完整,符合音乐氛围,有不同创意,富于表演性

设计意图: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辨证思想是我们创编出优秀作品的指导原则,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上升。

4、分组构思主题动作,教师了解掌握创编思路。

设计意图:小组活动开始,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自主创编而不是盲目放任。

5、集体创编与表演,教师深入各组,帮助解决问题,提出多种建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设计意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个人意义和集体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及交往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评价、收获、期望

1、学生自评、互评,各抒己见。目的在于完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2、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的目标

设计意图:收获有大有小,各自感受体验也不同,通过交谈,师生进一步沟通,及时给本节的教学提供反思信息。

3、教师的评价与期望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评价,发现每个组或某个人的突出特点,亮点。使学生创编信心更足,创新意识更强,鼓励她们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发扬光大我们东北大秧歌这一民俗歌舞艺术。

5.歌舞 《娃哈哈》 教学设计 篇五

1教材分析

《娃哈哈》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新疆儿歌,学生较为熟悉,它以小孩子的语言和富有新疆特色的节奏为我们描绘了祖国美丽的河山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歌曲词义简单,节奏明快,一段体的曲式结构使得歌曲旋律朗朗上口。设计理念: 本课采取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并通过舞蹈动作的形式,让学生体会这三者结合给歌曲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演能力。2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与表演,感受新疆音乐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能大胆参与音乐活动,从中获得合作的愉悦体验。2、过程与方法:运用声势为音乐伴奏,学习维族舞蹈基本动作,为音乐伴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知识与技能:歌曲学习过程中,通过视、听、唱、演等形式的锻炼,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表现音乐的能力。3重点难点

1、学生能用声势节奏为音乐伴奏。

2、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为歌曲表演。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随音乐《娃哈哈》进入教室

教师身穿维族服装,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随音乐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初听歌曲,让学生感受其轻松愉快的音乐色彩。】

2、教师随《娃哈哈》表演维族舞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欣赏教师的舞蹈表演,通过视听感受辨别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音乐。】

3、介绍新疆风土人情

新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其中维吾尔族人数最多,他们能歌善舞,是新疆的主体民族。同学们知道新疆有哪些特产吗?(哈密瓜、葡萄)

4、学习节奏型“X XX X X”

教师与学生一起玩“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声势游戏,练习本课中常见的带有新疆舞蹈风格特色的节奏型“X XX X X”。

用哈密瓜、葡萄代入节奏型拍读。2/4 哈 蜜瓜 葡 萄︱哈 蜜瓜 哟‖

【设计意图:有趣地把水果代入节奏型中,学习新疆音乐常见节奏型,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解决歌曲《哇哈哈》的节奏难点,为学习歌曲和学习新疆舞蹈动作、用声势为歌曲伴奏,打下良好基础。】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

1、学唱歌曲旋律。

教师分句用钢琴弹奏及范唱旋律。

学生一边拍打节奏型“X XX X X”,一边用“lu”模唱旋律。

2、学唱歌曲歌词。

把歌词请上旋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要求学生在演唱时,注意唱出歌曲活泼热情的节奏韵律,注意乐谱的强弱标记。演唱歌词“娃哈哈”时需面带笑容,突出唱出第一个字“娃”,“哈哈”两个字要唱出有弹性的跳跃感。演唱时先放慢速度,熟练后逐渐加快,表现出越来越快乐的情感。

3、利用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声势谱如下: 1=F 2/4 我 们的 祖 国︱是 花 园,︱花 园里 花 朵︱真 鲜 艳。︱ 拍手:0 X X 0 X ︱0 XX 0 X ︱0 X X 0 X ︱0 XX 0 X ︱ 跺脚:X X ︱X X ︱X X ︱X X ︱

和 暖的 阳 光︱照 耀着 我 们,︱每 个人 脸 上都︱笑 开 颜。‖ 拍手:0 X X 0 X ︱0 X X 0 X ︱0 X X 0 X ︱0 XX 0 X‖ 跺脚:X X ︱X X ︱X X ︱X X ‖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拍手,一组跺脚,边演唱歌曲边伴奏。过程中,提醒学生控制音量,聆听他人声音,拍手可用右手指尖击打左手手掌心,跺脚可以强调脚尖的踩踏动作,体现二拍子强弱交替的节拍特点。

【设计意图:运用二声部声势为音乐伴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活动3【活动】拓展

1、学习新疆舞蹈基本动作,为音乐创编舞蹈

学习新疆舞基本动作点步、拍手、扭脖子,玩手腕等。结合前面的二声部声势节奏,利用点步、拍手为歌曲伴奏。组合基本动作创编舞蹈。

2、分组配合表演(演唱,声势伴奏,舞蹈)活动4【练习】小结

1、简单小结

6.歌舞剧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歌舞剧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歌舞剧欣赏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学时:18

学分:

2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任选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任务:

课程地位:本课程为音乐表演专业选修课。

课程作用:通过对歌剧、舞剧等内容的赏析,从音乐的基本要素的感知入手,让学生们欣赏浏览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歌舞剧宝藏,了解歌舞剧的语言和古今中外歌舞剧的发展概貌。本课程旨在中外歌剧舞剧的介绍和赏析,使学生对中外歌舞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课程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什么是歌舞剧?如何感受歌舞剧?古今中外音乐的发展的情况、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外歌剧、中外舞剧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歌舞剧欣赏水平。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歌剧部分

(一)歌剧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歌剧的概念、西方歌剧的形成与发展、歌剧在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中国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2)教学要求:本章阐述的是中西方歌剧的形成发展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家,通过讲授突出重点。

2、能力培养要求

(1)了解歌剧概述;

(2)理解难点:歌剧的形成发展;

(3)重点掌握:歌剧概念,形成发展。

(二)中国歌剧欣赏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序曲间奏曲概念。欣赏部分中国歌剧的音乐形象、剧情大意、编剧及曲作者;

(2)教学要求:理解掌握部分中国歌剧的剧情。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咏叹调、宣叙调,了解歌剧剧情大意;

(2)理解难点: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序曲间奏曲概念,歌剧的音乐形象;

(3)重点掌握:部分歌剧的剧情欣赏。

(三)外国歌剧欣赏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欣赏部分外国歌剧的音乐形象、剧情大意、编剧及曲作者;(2)教学要求:掌握剧情大意及内涵。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欣赏要求学生掌握剧情背景、作者、代表人物形象;(2)理解难点:歌剧的剧情思想内涵;(3)重点掌握:表演技能欣赏。舞剧部分

(一)舞剧的概念,舞剧的形成与发展,舞剧音乐的分类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舞剧的概念,舞剧音乐的分类;(2)教学要求:主要掌握舞剧的发展史及音乐分类。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学习掌握概念、形成与发展;

(2)理解难点:舞剧的分类,芭蕾音乐的形成;(3)重点掌握:舞剧的概念分类。

(二)中国舞剧欣赏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欣赏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2)教学要求: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人物形象,表演技巧。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欣赏要求学生掌握剧情;(2)理解难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3)重点掌握:剧情内涵,表演技巧。

(三)外国舞剧欣赏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柴可夫斯基的舞剧音乐有哪些,舞剧《天鹅湖》的剧情、序幕音乐,天鹅的主题;

(2)教学要求:舞剧音乐掌握,剧情掌握。

2、能力培养要求

(1)《天鹅湖》的剧情、序幕音乐,天鹅的主题;(2)理解难点: 柴可夫斯基的舞剧音乐;

(3)重点掌握:掌握四小天鹅舞曲、王子和奥吉塔互诉衷情时的主题。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课程习题要求

课后习题以欣赏和相关资料查阅搜集为主,重点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歌舞剧本,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提高欣赏水平。

五、考试形式及要求

考试形式:考查。

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课考试,考试内容以分析作品内容及音乐特点,自己对该音乐的设想和观点。

六、课程的重要参考书

1、匡 惠.音乐欣赏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3、赵淑云.走近音乐——音乐知识与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

七、说明

7.秧歌舞教学设计 篇七

首先从历史中认识胶州秧歌的精髓。胶州秧歌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 是舞、戏结合的秧歌。在当地叫大秧歌、地秧歌或耍秧歌等。它是在演唱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的形式 (戏曲艺术等) , 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胶州秧歌从其风格和师承关系上, 胶州秧歌有南北两大派系, 南派偏武、北派偏文, 一般是从农闲开始、农忙解散, 表达了他们庆丰收、祈丰年的喜悦之情。在当地农村有这样一句谚语:“听听秧歌唱, 手中活茬放一放;看见秧歌扭, 拼着老命瞅一瞅。”可见人们对秧歌的挚爱之情。时至今日, 这种土生土长在农村的秧歌依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并逐渐有向城市扩冲的局势。

一、关于胶州秧歌的课堂教学走向

2006年, 胶州秧歌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汉族民间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还是舞蹈教学的角度, 胶州秧歌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体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舞蹈《扇妞》、《大平原》、《春满人间》等都采纳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 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突出, 有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1. 胶州秧歌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传承

舞蹈家们将传统的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简单的概括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平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将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民间艺人则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三弯九动十八态”来形容它的律动特点。古人说:“扇影衣香人如醉, 笙歌围住一团春”, 形容得很好。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怎能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如此珍宝丢弃呢?作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些特点, 让胶州秧歌的魅力得以发扬光大。

2. 课堂训练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的与现代结合

关于胶州秧歌的教材与教法, 目前舞蹈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分歧:一种认为民间舞教材应当传统化、保持原样;另一种则认为民间舞应当现代化、摒弃传统。笔者则认为中国民间舞的教材与教法应当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现代化, 将传统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我们不能一味地现代而丢失传统, 也不能只要传统而不求发展。只有这样, 民间舞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舞蹈既要保留原有的风格韵律、浓郁的地方特色, 又要结合大众审美情趣, 让传统的精华与现代的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延续历史的潮流、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因此, 胶州秧歌的教材必须不断地改进, 让“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放射出时代耀眼的光辉。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舞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它注重人物的个性发挥、身体各器官的解放和身心的开放与松弛, 它强调的是群体中的每个人的价值, 而胶州秧歌的课堂训练追求的是整齐划一、动力定势, 它忽略了舞者的主体意识和内心感受, 把舞者全都规定在一个“模子”里, 调动不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课堂训练效果停滞不前, 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审美心理。因此, 在胶州秧歌的课堂训练中应向现代舞借鉴。在教学中, 当学生掌握了民间舞风格特征后, 融入现代舞技能训练, 让学生“由内而外”, “以情节动”, 感受力与力之间的关系, 感受紧张、放松等心理体验, 体会多方位、小角度的空间变化, 这样才能全方位的训练学生、开发其潜能, 真正达到身体的解放。

二、关于胶州秧歌的创作走向

无论是民间舞, 还是其他舞种的创作。终将要从久远的传承中走入现代的帷幕, 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当然, 胶州秧歌也不例外, 它已经不单单是民间舞的一支, 它必然与其他舞种在现代感的召唤下相融而出新, 现代的视觉审美使得各舞种间的创作更趋向于舞种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洽、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1. 胶州秧歌创作要与其他舞蹈形式相融合

我们已经能从很多优秀的、经典的剧目中看出端倪。如舞蹈《六月清荷》, 是将中国古典舞与民间舞——胶州秧歌的完美融合。两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却共同塑造了同一形象。舞蹈保留了胶州秧歌的扇子、脚底的碾拧、借鉴了古典舞的神韵, 将六月清荷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再如, 胶州秧歌与现代舞融合的典型剧目《一片绿叶》, 许多舞蹈动作都是由胶州秧歌单一动作经过变形整合而来, 成为舞者表达情感的载体。还有芭蕾舞也在向民间舞中的秧歌提取素材, 群舞《茉莉花》就是在芭蕾舞的素材中大胆的运用了民间舞蹈秧歌的元素, 手中的道具扇子的运用、上肢的动作风格,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胶州秧歌与其他舞蹈种类的融合, 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更是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

2. 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胶州秧歌的表现能力

胶州秧歌的创作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博众家之长补我所短, 不断开拓创新, 让作品贴近观众的现代审美情趣, 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 具体的创作技法之一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 如舞台特效与舞蹈的结合, 道具的现代化改良。群舞《茉莉花》, 舞蹈扇骨运用了荧光效果, 在舞台灯光暗下的时候使茉莉花的形象从人群中一下突显出来, 不难看出编者对现代化的舞蹈道具的运用做了初浅的尝试, 作为当代的创作, 它必须着重考虑时代审美的认同, 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使创作也当代化。我们期待着更多敢于将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与舞蹈形象完美结合的胶州秧歌的作品。

正是这样使得胶州秧歌在新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中孕育出新的、有别于以往既定的胶州秧歌舞蹈作品形式的新形式, 它既保留了胶州秧歌原生态的东西, 又有再生态的东西, 这是一种升华, 是胶州秧歌这一舞种自身的反战与现代审美意识形态重新整合的结果, 符合人们的审美心态。因此, 胶州秧歌的创作要向不同舞种借鉴, 借鉴不同的动作发展、创编方法等, 打破民间的创作手法, 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意识、手段创作出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 以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

8.歌舞无国界 篇八

去年的圣诞节,我们全家还在曼谷团聚。我们所在的教区早早就组织小朋友们排练欢庆圣诞节的节目,其中之一就是这首童声合唱《普世欢腾》。海伦和一群年龄相仿饿孩子们扮作报喜天使,在演出一开始高唱这首歌。她学了以后,回到家里便由爸爸妈妈督促操练。因为这支歌节奏明快,符合儿童的性格,所以不用多久,只要我们为她放好CD,刚满两岁的海伦便乐得端端正正地把自己摆在镜子面前,自我操练,也许叫“自我陶醉”更加确切。

一旁各自忙碌的我们,都不禁被歌声里的这个小小生命全心全意、欢天喜地地向世界报告圣诞的气概所感染和鼓舞。演出那天,孩子们朝气蓬勃,让在座的家长们真切地为之感动。说来自己也会惊奇,当初一直给海伦喂奶到她两岁多的妈妈,此刻竟然怀中空空,只身一人在美国求学工作。那时真的很难想像离开女儿的日子该如何是好。但是,先生比我还清楚地意识到,让我就此放弃深造的机会是一件更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本以为,为了家庭和女儿,就全让它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望渐渐地从心里淡出吧。现在才悟出,原来先生一直在为我惦记着;而且,我们的女儿其实也成了我努力奋斗的动力。关键的时候,恰恰是家庭帮助我一步一步梦想成真。但是,入读美国的商学院,自己从口音纯正的北京人一下颠倒为说话带口音的外国人。

地理上的分离甚至促进了女儿和妈妈在心理上的贴近。来到新天新地里的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生活对于海伦的崭新意义,体会到了圣诞歌声中,女儿发自生命深处的昂扬斗志与喜悦。逆境中的生活于是变作一种塑造。提到女儿对我潜移默化的帮助,还有一首歌儿同样功不可没。那时我已经开始准备考试,忙得有时连海伦也会忘了接。但这样的妈妈竟然没忘了要海伦巩固国语。试来试去,我发现她最喜欢看国产动画片《西游记》。女儿没有辜负我千里迢迢从祖国取来的这本“正经”。

每次我把CD放上,只等影片的主题歌《猴哥》声起,她就能凝神敛气,聚精会神地看上好半天。很快,她就能够轻声跟唱这首歌,随后便是纵情高歌。尽管年龄实在太小,换气还不利索,仍然坚持不懈,称得上精神可嘉。我在一旁读书,心中不禁暗自为女儿喝彩。爸爸下班回家,既要留心厅堂里的这位动作明星,又要在厨房里炒菜做饭。而我的考试成绩也就是在这首雄壮的家庭交响曲中出炉的。

如此这般,还拿到了奖学金,妈妈总觉得这其中必定蕴含了女儿的美意。海伦对这首歌情有独钟,让我们有时候抱着女儿便不由得自己也哼唱起《猴哥》逗她。这倒好,一发欲罢不能。因为海伦顿时紧接着气势磅礴地唱下去。外加摩拳擦掌,让爸爸妈妈觉得怀中揣不下这只“猴子”。尤其是唱到“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时,我的双臂便急忙招架,仿佛她那浑身上下洋溢着的活力真要喷薄而出。

美中不足的是,每逢这个小人唱得渐入佳境之时,便抱怨没有金箍棒助兴。等我终于托人从祖国买来了充气的塑料金箍棒时海伦总算是形神兼备,并且从此更加专心修炼,不再打扰爸爸妈妈。虽说《猴哥》里的海伦俨然是一副气壮山河的样子。但在正式场合里,她还是蛮有“淑女”味的。海伦入学的第一天,校长便郑重地告诉我,这些日子学校正在筹备一年一度的“骄傲之日”演出。演出定于不久之后的一个星期六,地点是泰国国家艺术剧院。届时,每一个小朋友都会上台表演。当时,我心中暗想,海伦此刻半路插班入学,到那时语言交流是否流畅还未可知,不去也罢。所以便一直按兵不动。平时我陪女儿在公寓里的儿童乐园游戏时,经常能够遇见与她同校的小朋友的妈妈们。这些各个国家的母亲们在一起闲话家常时,总会有人兴致勃勃地展望这场演出,告诉我他们家已经早早地买好了票,预定了录像带,只等着一饱眼福。然而惟有我“执迷不悟”。

直到有一天,校长把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海伦跳得最好,所以她被排在第一位。并且解释说,她扮演一朵小茉莉花。一定是这美妙的话语,携着袅袅的茉莉花香,与一个母亲的心灵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立刻就被她说服了。心中诧异着:海伦在学校里年龄最小,而且还徘徊于语言关外,怎么可能?看来,真的应了“音乐和舞蹈无国界”这句话。可是平日里小喜鹊一般叽叽喳喳的女儿,这回怎么这么沉着,回到家来,只字不提呢?我们猜想,也许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这又算得什么希奇,生活对于她来说,不就意味着“唱唱跳跳”吗?演出在一个周末进行。我们早早地就张罗起来,举家出动去看海伦表演。本以为会得着头筹,其实停车场上已经停满了车。

成人们几乎全部着正装,他们是小朋友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孩子们也穿着节日的盛装,一个个光彩照人,欢蹦乱跳。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不久,化妆完毕的小演员们由老师带领着在前排就坐。司仪宣布校长致辞。我探头张望,但此刻灯光已经暗淡,并且服装是由学校置办的,所以我也找不到我家的“小茉莉”此刻正坐在哪里。演出进行着。有泰北民族舞蹈,有中国功夫……毕竟是小孩,老师一边安排着节目,一边还得哄着他们。这不,一位老师抱着一个睡意朦胧的小朋友,像是在动员他下地表演。他的爸爸妈妈一定在台下翘首以待呢!只见这个小朋友不住地摇头,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这台节目的“责任编导”就站在音乐指挥的位置,比划着带领小朋友操练。演着演着,两位小男生捉对过着之际,弄假成真,旁边立刻有老师跑过来把他们拉开;还有的小朋友似乎是求胜心切,结果未及出着,先把自己撂倒在地……这些别开生面的花絮,令人捧腹。我们心目中的高潮终于到了。先生不负摄像之职,先我认出海伦。那个迈着碎步被老师定点在第一位的果然是海伦。她洁白的纱裙上点缀着朵朵茉莉花,短短的头发被老师用口者哩胶水固定成若干“朝天髻”,顿显妙趣横生。我一会儿望望远处的女儿,一会儿瞧瞧先生手中的小屏幕,专心于她的一举一动。这是她第一次遇上这么大的阵势。刚刚站定,就被屋顶旋转的镁光灯牵了眼,不由自主地跟着转了一圈。我想起彩排的那天,正赶上海伦的医生为她打预防针,所以没有“走过场”。好在女儿很快就定下神来,进入状态。音乐响起,是一首好听的泰国童谣,她的双手和身体就随着节拍自然摇动,真的起到了“示范效应”,让身后各色“花朵”也翩翩起舞。男生则扮演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虽然情节简单,并且还有一些小朋友显得不知所措,但是这对两岁多的娃娃们实在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小朋友们和老师互相配合,献上这台节目,也属难能可贵。表演完毕,司仪请观众们向这群最小的演员致以特殊的谢意,然后让他们退场。热烈的掌声中,小演员们纷纷鞠躬、下台。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下一篇:10篇正能量小故事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