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024-08-17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精选8篇)

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篇一

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1、我乡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乡的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

元和

元,比2000年增加

。农业结构也根据市场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产值比调整为

,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4432元,比2000年增长

。现在我乡农业已进入了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与此同时,我乡农业也明显存在着一些诸如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品质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小、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链不长、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等共性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是制约我乡农业现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大力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农业,走科技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为此,当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乡农业创新服务体系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局面,加快农业创新服务体系和机制制。

2、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经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9人组成的、年龄均在35岁以下的年轻化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其中中级职称2人,助级职称7人。服务中心下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技术推广、水利、畜牧服务四个专业站。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示范、推广、生产存在脱节现象。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服务中心在示范、推广和生产上同农民协作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农技服务规模优势,导致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推广的技术得不到农民的认同,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又得不到所需的技术信息。(2)是农业服务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大部份时间和精力从事行政性中心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十分突出,造成政府、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均不满意的局面。

(3)是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类型与农民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我乡的技术人员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没有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导致学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知识都已经成为历史,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面对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技术信息需求,变化乏力,这样的农业技术知识类型已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和千家万户的技术信息需求。

(4)示范、推广运作机制缺乏活力,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有相当差距。主要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关联不够紧密,没有真正从市场需求、成果转化的角度找准示范切入点,示范成果应用性较差,造成智力和财力浪费。科技人员大多还停留在“等待提问”的被动服务状态,没有直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5)是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目前的技术推广仍习惯于上级下计划、项目、经费,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用人竞争和创新机制。乡政府人事变动随意性大,服务中心缺乏独立法人地位,人、财、物无权支配。在每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服务中心往往又首当其冲,技术人员不能稳安稳工作,影响了技术人员积极性。

(6)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服务层面上,多局限于产中型的传统种养殖技术服务,在服务方式上,以搞点示范为主。对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新型种养技术服务、产后销售、加工、贮藏等服务,无论在开展的数量,还是深度上,均明显不足。

3、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有利于农业科技整体效率提高的原则,改革农业服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组织体系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效益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快捷的技术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解决技术人员参与行政中心工作的问题,尽量量减少技术人员包村和参与政府的中心工作,让专业技术人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农民服务上来。

(3)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要采取对口委培、承担推广项目等方式,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推广类中青年人才。农口部门要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地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4)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在改革推广服务体系的同时,要改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在行政驱动中要引入竞争协作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对于长期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且对发展效益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有重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与推广工作所取得的实际绩效挂钩;同时实行“评聘分开”,可以依据其实际绩效实行低资高聘或高资低聘。

(5)建立建全信息化网络,和农业服务平台,把网络优势发挥到农业服务中来,利用农业服务平台,达到信息量最大化,资源共享,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实用的技术带给农民。

乡镇的服务中心是乡镇政府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依托力量,也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直接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基层组织。如何创新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将直接影响地方农业的发展,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是区域特色农业规模发展和为农服务的有力保证。

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篇二

另外,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不足;缺乏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农业信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等种种情况使得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太慢, 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针对目前的现状, 笔者对该类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初步建议。

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是公共产品, 理应列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政府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市、区县、乡镇等各级部门都应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农业信息网络硬件建设、软件设计开发、人员培训、人才引进、网络运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发布等方面。与此同时, 改革现有农业信息运行机制, 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适应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 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 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1.2 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力度

(1) 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各级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要退出微观走向宏观, 并在宏观领域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目标、方针, 组织落实信息服务任务, 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 由农业部门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平台基于农业基础数据库的综合应用管理系统, 提高实时反映主要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动态信息能力, 更加科学、及时、全面反映农业生产经营情况, 加强政府监管和宏观调控, 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 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涉农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 建立信息交换制度, 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通道, 消除“信息孤岛”, 逐步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 提升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内容面广, 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 因而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参与和支持, 这就要求政府发挥其协调职能, 整合各类资源, 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

2 综合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

2.1 建立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制度

建立严格的信息采集标准和制度, 明确信息采集内容、范围、时间、方法和责任, 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建立信息分析与预测制度, 强化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 增强信息引导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建立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 明确发布内容、时间、渠道和责任, 同时要规范运作,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严禁传播虚假信息。

确定一个发布农业信息的专业媒体, 由农口各部门协作, 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农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重大技术措施推广, “种植、养殖、加工”形势分析预测、生产动态, 主要农产品供求及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等信息, 为农民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 针对行业、区域、品种的预测报告。在现有的互联网站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 增加农业综合服务信息采集网站系统。

2.2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农业数据库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的积聚与资源形成、信息渠道的建设与用户培育、组织与市场信息环境的改善等3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农业专家系统也称农业智能系统, 是将人工智能的知识工程原理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 属于计算机农业软件系统, 运用知识表示、推理、知识获取等来总结农业专家的宝贵经验、实验数据。它具有独立的知识库、智能化的分析推理, 对用户所提出的问题能给予专家水平的解答。

专家咨询团组建。组建由高级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 作为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专业技术支撑队伍。专家团负责提供实用、新兴、成熟的农业技术信息。分行业组建农业技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致富桥梁等方面的专家团, 让以农业专家为主导的农技服务体系更好地为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

3 培养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

目前, 信息服务以政府涉农部门为主, 服务主体单一, 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很低, 不利于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生产者、经营者需求的信息将会多种多样, 这就需要有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 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方方面面信息服务。各主体在服务内容上有所侧重, 功能也各不相同。因此, 现阶段在加强政府部门信息服务机构主渠道建设的同时, 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各级政府、企业, 以及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多元化信息市场主体的发展, 积极探索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化路子, 为农业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1 政府部门承担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信息服务目标、方针, 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 引导农业信息服务向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资源, 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 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同时, 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 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 在市、县、乡各个层次, 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农技110电话、农业电视等紧密结合, 实现“媒体联动”, 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 迅速提高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认识。

3.2 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提供有偿信息服务

政府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逐步引入市场化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延伸格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休系, 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由于信息企业运作的是私人信息产品, 通过交换与服务来获得利润成为其必然趋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政府部门提供权威的信息资源, 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农业信息咨询、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等经营项目。农业信息服务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农业信息的传播, 同时受经济条件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 农业信息要传播到广人普通农户手中更是难上加难。而通信运营商凭借其庞人的信息网络和强人的资金优势, 在信息传播方而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通信运营商网络覆盖的优势, 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农业信息在基层农村的传播。

3.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自主服务

专业协会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农民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某种专业产品或某项专业技术服务为纽带, 在自愿互利和平等协商的前提下, 自己组织起来的一种自主性民间经济技术合作组织。运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规模优势, 开展信息提供、咨询服务、技术引进、专家培训等信息服务工作, 从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化的组织程度。

4 力求信息服务手段多样化

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同样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因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要求信息服务的手段力求多样化。

4.1 利用电视节目, 指导农业生产

农民要想上网, 不仅购买电脑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而且上网费用也不便宜, 且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目前不少农民买不起、用不起、不会用电脑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家家有电脑, 人人能上网”的目标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就目前该类地区农民的收入而言, 买台电视机是可以承受的, 通过电视获得农业信息是最普遍的手段。

4.2 语音电话

农业信息电话语音服务系统的构建基础主要是依托现代语音合成技术, 将文本信息转换为自然语音输出, 使普通农户通过电话就能获得信息。农民还可以通过录音系统咨询问题或与专家直接通话, 及时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农户使用语音电话所支付的信息成本低, 一般都可以接受,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4.3 手机短信

手机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通信终端产品, 手机用户数已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载体, 正在实现从通讯终端到信息终端的转变, 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同时具有价格低、个性强、可定制、可保存、可重放、关机不丢失信息等优点, 稍有文化的农民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4.4 资料发放

利用编辑出版图书、期刊、报纸, 拍摄电视科教片、制作光盘等方式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在服务“三农”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远程教育课件、专家讲课视频资料制作成光盘, 将网上的信息印成材料, 免费 (或收成本费) 向农民发放。这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手段仍然深受农民的喜爱。

4.5 互联网

互联网具有知识面宽、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 没有时间、地域和信息量限制的特点, 可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的快节奏信息服务, 是未来信息报务的重要形式。在农村欠发布地区, 目前互联网针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

5 培养专门人才

建立完善的基层信息服务队伍。开展各级农业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组织指导农村信息员开展信息服务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信息队伍建设, 重点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 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队伍, 使农村信息化队伍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 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

6 加强农民教育

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农民对信息产品的使用能力。互联网对文化素质要求最高, 其次是手机短信、语音电话, 再次是电视、广播, 最后是通过亲友传播 (这部分人中有些是文盲)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可以提高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服务的效果, 所以,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也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6.1 建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

要下大力气把农民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讲座等工作抓好, 作好“绿色证书”工作。要提供全方位服务, 积极引导与组织农民上网。构建一个面向“三农”延伸到基层的农民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平台。采用“三电合一”的方式将文字、语音、多媒体等合为一体的信息产品向农村基层延伸, 实现了“一人讲、万人听”。系统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本等形式将教育培训内容直观地传递给农民, 与农民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以直播、点播、广播等多种培训形式, 不受时空限制, 方便农民自主学习, 共享科技培训资源, 节约培训成本, 使农民享受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6.2 结合本地实际, 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会

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缩小“农民文化”与“信息文化”的差距,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采用每逢生产季节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会诊, 进行现场指导, 解决农民在生产上遇到的疑难问题;派推广人员或农业技术顾问巡回指导;举办讲习班、报告会, 组织参观农业信息化示范田、示范户、农业信息技术展览会等形式, 向农民灌输科技兴农思想和有关农业信息技术。编写一套简单、实用、易学, 结合实际的教材, 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来提高认识和培养能力。通过传统技术与高科技的结合, 采用更经济、更简单的“傻瓜化”方式获取信息。

6.3 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为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本形成覆盖农村的出版物公共借阅网络, 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并逐步建立起为农民“出书、供书、读书、用书”的长效机制, 让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一批农家书屋买得起、农民看得懂的实用书籍, 将陆续配置。以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与运行。建设标准:每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000册, 期刊不少于30种, 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摘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 在政府的作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信息传输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篇三

[关键词] 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商品流通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信息网络覆盖面窄,缺乏深入性。信息网络建设目前还停留在国家、省、市层面,县、乡、村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一种情况是,有的地区连基本的硬件设施和网络都没有;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有基本的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但只是为了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设备陈旧、网络不畅,很少使用其获取最新的農业信息,形式大于内容,县、乡、村的信息网络没有深入拓展。

2.片面强调宽带入户,缺乏实际操作性。将各级农村机构拥有的计算机数量和上网情况作为衡量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标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首要的问题是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绝大多数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电脑和网络还一窍不通,即使会上网,也缺乏对网络资源的充分了解,无法有效加以利用;其次是成本问题,以2006年上半年为例,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97元,4000元左右的电脑配置费用和每年600元左右的宽带费用,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阶段大面积普及农民上网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需要立足农村特点开发有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3.单一的官方信息服务平台,缺乏服务的灵活性。目前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各省级农业部门、地级和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主要是以发布信息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模式为主,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一身,官方资源的有限性无法真正为农民提供灵活的信息及其他增值服务。需要引入大量的优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深入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在信息流的基础上,强化业务流、资金流、物流的功能,切实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率。

二、面向现代农业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设计

鉴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针对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以各级行政机构为节点的分段式的多平台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功能进行分离,更好地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如图所示:

面向农业和农村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架构图

1.以国家门户为主导,充分发挥一级电子政务的功能。现阶段,面向农业和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应该以国家层面为一个节点,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成立国家级网络门户,提供政府公告、政策法规、行政通知、计划公告、招标公告、价格指数、统计数据等宏观信息。精简现有中国农业信息网的职能,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和资源整合,主要是各种具有指导作用的统计数据和价格指数,形成国家级数据库,调整信息结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指导性和权威性。

2.以专业门户为支撑,大力发展二级电子政务的作用。各省级单位可以按照自身农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不同的专业门户,比如种植业、畜牧业、农药等,在国家宏观统计数据的指导下,提供实质性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政务导航,比如各种网上行政审批和项目咨询,专业动态和科技信息,热线咨询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建立以市级为单位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深入挖掘电子商务的潜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从交易的角度出发,能够从实质上解决农业市场化问题。以市级单位为主导,采取官办民营的方式,引入资质比较好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农企和农户提供大量的供求信息、产品展示、质量认证、网络营销、在线交易服务。官办民营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资源的集中使用,可以按照标准的业务模式面向经济全球化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执行平台,有利于当地资源的集中推广使用;另一方面是它能够有效地解决与政务系统对接的问题,比如中国电子口岸,真正做到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的全程信息化,让用户扩大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

4.倡导移动商务为主体的终端信息平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国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一直存在,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农民收入较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从同一地区的不同乡镇来看,因为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的不同,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应该立足实际情况,尤其是县、乡、村一级的“最后一公里”,有步骤、有选择地实施信息化:对于经济发达的基层,大力推广宽带入户,普及上网知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鉴于手机的拥有量远高于电脑,结合农民自身水平的限制,应该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通过移动终端,将用户定制的信息以短消息的形式发布,便于广大农户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移动商务的服务器端可以提供增值的业务交易代理服务; 对于经济落后的乡镇,可以继续发挥广播、报纸、信息服务站等传统形式的服务,逐步向信息化方向迈进。

综上所述,面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其有效的实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立足现实条件,建立以各级行政机构为节点的分段式的多平台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篇四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

2004年,农业部制定了2004年—2010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同时,政府在社会服务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高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篇五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 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 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2.3 加强农业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

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气象条件,但是近些年由于气候的变化,一些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气象、生物、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影响到农业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业气候条件异常。所以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测报,为综合减灾提供服务。应积极开展干旱、霜冻、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对于重大农业灾害进行预警与评估,及时传递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加强气象监测点建设,及时获取有效的气象信息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6.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篇六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传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

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提高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从桃江农业发展实践看,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大。去年全县通过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杂交水稻、“双底”油菜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免耕农作制度,推广畜禽、鱼配套饲养技术等科技措施,增加经济效益约5200万元。据18个科技推广较好的村调查,每工日的纯收入由过去的15元提高到现在的30元,务农的纯收入能高于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稳定农户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逐步完善在“户为基础”的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改革传统农业提供示范。如何在家庭联产承包形式不变的条件下,把科技网络向村、组、户延伸,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要求。倘若我们以科技服务为桥梁,把以“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同社会化生产联系起来,大面积推广科研试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既可以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可以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农业科技服务在粮食高产区处于滞后状态

一、虽有体系,但机构配置本末倒置。主要是“两个不顺”:一是体制设置没有理顺。县一级成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目前无法协调四站(粮油站、经作站、土肥站、植保站)、一所(农科所)、一校(农校)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推广、生产体系之间各网一面,缺乏配套性协作。二是人员配置没有理顺。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254人,其中县一级农技人员占70.3%,乡镇一级占29.7%。村没有配备农技员,技术推广工作则由村级班子负责传递。这种倒宝塔型人员配置结构,既与农技推广相脱节,又与网络延伸相抵触。这“两个不顺”使科技传递出现“断层”,网络分布出现“断面”,专业指导出现“断线”等服务滞后现象。

二、虽然运转,但措施配套脱节错位。一是少数地方搞农技推广,各自为阵,单项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室内研究,不愿从事大田试验。科研成果被闲置的情况也很突出。二是技术与投入脱节。近几年农技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比较突出,有的正常农技活动也被压缩。

三、虽有服务,但层次很低囿于表面。一是服务项目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二是服务质最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三是服务方式缺乏技农贸一体化的多样化服务;四是服务体系缺乏技术、资金、物资三配套的标准化服务。这种低层次的服务,往往形成星与点之间的辐射盲区,放弃了内围死角;少数农技推广单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术推广,而是搞经营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广项目,也是高价收费,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给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消极作用。建设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实途径

一、针对多成份、多门类的农业经济格局,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的主攻点放在村一级。根据桃江县实际,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建成头轻(县一级)、腰硬(乡一级)、腿粗(村一级)、脚大(科技示范户)的宝塔型结构。这是近期内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笔者的思路是:第一,调整县级,重点是“减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站、所、校之间的关系,使挂帅的有实权,充分发挥其指挥协同职能;对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重叠机构,可以作适当调整和合并,把富余的科技人员下派到乡镇去;采取“三不变”轮换制的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搞示范、搞承包,对出类拔萃的农技人员可直接分配到乡镇担任农技推广的领导工作。第二,充实乡一级,重点是补齐。乡镇农技服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技术人员的配备原则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调配上要注意向边远地区倾斜;农技服务内容可由生产过程中的服务逐步向产前、产后全过程方面发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阶段按规划实施。经济实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不宜向农民摊派抽薪。第三,强化村一级,重点是完善。组织上要健全村农技综合服务队,配齐农技员,也可根据本村特点,配置畜技员、鱼技员等。为减轻群众负担,有技术的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职。在技术指导上以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为主,也可用示范户的办法,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

二、针对多层次、多内容的农业技术工作机构,分解职能,从实处起步,把服务的立足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县一级农业职能机构有数十个,若加上乡(镇)一级,机构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门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计划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无效劳动,很有必要。笔者设想科研机构的主战场,就在引进科研成果、试验科研成果、比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课题可分解到人,完成时间也可一并落实。农技工作部门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抓住能启动全县农业生产大踏步发展的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点突破、推广;也可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并与现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结合的项目进行推广,促进科技推广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针对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结构,改进农业科技指导方法,把科技培训的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低文化、低素质的问题,难以适应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如何提高科技在农村的接受程度,现阶段除了加强农村劳力的培训、教育外,比较现实的途径是要把科技培训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队伍,使之遍及全县所有村组。二是农技人员要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用田头讲座、田头诊断、田头示范等形式,把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县农业技术学校,应把培训重点优先放在村农技员和“两户”队伍上,并逐年轮换,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7.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篇七

科技的革命, 带来了数据和知识的爆发式的增长, 数据的大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1]。气候信息、农药用量、病虫害、温度、湿度、环境监测、科普宣传等数据, 构成当下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数据。这些新型的农业信息数据, 包含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而且具有:数据体量庞大、数据类型复杂多样、数据有分析价值、数据实效性等特性, 属于典型的大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应用的深化, 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功能, 也日益显现。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区位条件独特, 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数据资源。在西部民族地区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下,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逐步建立信息化组织体系、基础网络体系、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等, 一系列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 随着大数据与城镇化的深入影响, 传统农业信息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技术、数据信息等, 出现巨大的变化。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契机, 努力加快和创新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 是当下新型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2]。

2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服务需要“大数据”助力

十八大提出, 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将大数据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产业, 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综合国力提升、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农业信息生态发展的重要体现。大数据, 正成为现代城镇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助力[3]。

2.1 “大数据”是实现战略的重要途径

大数据首先带给人们的是思维方式的革命, 人们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 更容易获得事件产生的结果, 而不是去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产生的原因。研究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思路, 也从“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转变为从“数据直接到价值”的方式。大数据, 是实现传统农业现代化向新型农业智慧化的战略转变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电视网络和电话等全媒体平台支撑, 以及各媒体之间的融合服务, 实现大数据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缩小农业生产与销售渠道的距离;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真正的为广大用户提供,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的各环节提供高效、及时、价值的信息服务。

2.2 “大数据”是拓展服务创新的支撑

“大数据”是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创新的有力支撑, 当今的时代, 数据成为影响各行各业的重要因素, 大数据正引发整个社会重要的变革, 它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传统的城镇化建设重要是简单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是以简单的基础设施固定投资和建设, 而大数据追求事件的因果, 注重城镇化工程中的产业功能、保障、措施等数据的关联, 通过数据的挖掘, 了解过去、当下以及未来不同的状态。面向未来, 大数据将激发巨大的内需增量, 建设智慧城乡, 密切政府和民众的联系, 促进民主与社会进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智慧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大数据助推城镇化,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为新型农业信息化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大数据”是推进资源配置的新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本意是打破城乡的对立, 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而不是非得农村向城市靠才叫现代化, 也可以说“大数据”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资源配置, 通过信息平等的方式为破除二元对立铺平道路。互联网+, 具有让世界实现平面化的本领, 在信息数据流通的网络中, 世界是平的。这为打破二元对立清除了信息不对称的障碍。智慧城乡强调以数据流来配置资金流、物流, 要从片面强调城市集中, 向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创新。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应用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 必将提升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促进农业信息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满足社会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需求。

3 大数据对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服务的影响

3.1 完善数据集成

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深入, 我国目前大数据已应用到医疗、民生、银行、农业等众多的领域。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双动力驱动, 农业大数据已涉及到播种、培育、管理、收获、农产品运营等各个不同的农业环节, 农业大数据已悄然成为未来农业信息服务又一重要的研究领域。农业数据的来源, 也呈现如RFID射频、传感器、社交网路、移动网络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农业数据的类型, 也出现RFID数据、传感器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移动数据等不同的数据类型, 其中, 伴随着农业物联网的飞速发展, 大量的农业RFID射频数据资料和传感器反馈数据成为这些数据的主要组成。农业数据来源方式的多样化导致数据类型的复杂化, 数据的存储结构由单纯的结构化数据, 转变为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集成。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的数据集成, 最大程度的获取数据的价值, 是农业大数据应用的灵魂[4]。

3.2 创新服务模式

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农业信息服务的服务模式, 为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业信息服务, 农民能及时掌握气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供给需求、农作物生产等重要的农业数据资源, 科技人员和农户足不出户, 就可了解田地情况、准确判断灌溉、土壤状况等环境数据。这些都为创新农业信息服务的服务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主要的新服务模式有: (1)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服务。通过种植设施、养殖设施、农业精准定位等, 实现提升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监测、智能化决策、科学化管理和调控。 (2)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通过气候大数据整合、农产品价格走势数据、进城道路交通信息、终端消费需求等, 辅之以菜场超市摊位监测评估数据体系等, 通过对这些专业数据的分析, 提供农产品需求、价格变动的依据。 (3) 农业科研信息服务, 如遥感数据大数据服务, 包括空间与地面信息;生物实验信息大数据, 如农业基因图谱、大规模测序、农业基因组数据、大分子与药物设计等。

3.3 提升保障能力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大幅的提升农业信息服务的保障能力, 它能够为政府指导现代化农业生产决策充当智囊, 为企业服务农业管理充当支撑, 为农业信息管理升级提供手段。实践证明, 通过农业大数据的产业技术创新, 建立可行的、协同的、联盟的机制, 实现产、学、研有效的结合, 对于农业信息服务的保障能力提升作用巨大。首先, 通过农业信息大数据服务, 可以将大量的零散农业科普资源进行收集和分类, 并建立协调促进关系, 保障农业信息科普活动的推广与应用;其次, 利用大数据技术, 可以实现多领域、多部门间的农业信息资源共享与资源利用, 为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管理部门等及时了解、掌握农业信息动态数据提供重要依据支撑。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结合农业发展未来的需求, 让现有的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与管理。

3.4 促成跨界协作

面临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和数据庞大的农业信息服务数据资源,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有效的促成农业信息服务的跨界协作[5]。在资源体质和部门利益方面, 实现统一的调度与管理;在服务功能方面, 形成关联互补、相互交流、合作共建的关系。基于大数据的农业信息服务的跨界协作, 能够吸收众多不同的学科背景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研团队、农业管理者等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同时在数据共享的过程中, 节省重复的劳动, 更多精力投入创造性的工作, 检验和校正数据, 发现和挖掘数据的价值,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及时性。这种跨界协作的格局, 具有极大程度的包容力与凝聚力, 促进各部门间的交流和参与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农业信息服务的功能。

3.5 加速技术革新

大数据是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创新的集中展示, 是海量数据和复杂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分析和利用技术的集中反映, 它涉及物联网、移动互联、传感器、云计算、3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在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园艺、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要完成农业大数据信息服务和农业决策服务,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和可视化, 需要通过农业信息系统中各类社会、经济和生产中的模型组合, 利用大数据的聚类、演化、检索和统计分析的数据技术和工具, 揭示农业信息服务子系统的内在规律, 实现农业信息现代化的技术革新[6]。这种大数据加速的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革新, 表现在: (1) 加速农业大数据的数据预处理、云融合存储和智慧农业规范化处理; (2) 加速农业信息服务中, 众多模型组合在一起的形成的大数据农业决策本体技术; (3) 加速农业信息服务中, 交互引擎、交互控制的人机交互服务技术。

4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4.1 利用数据资源, 充分整合与利用信息资源

积极推进和利用大数据技术, 充分的整合与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对不同的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系统和数据进行整合, 建立以农业云计算中心平台和农业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的西部地区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 实现跨平台、跨网络、跨媒体的存储共享和数据融合[7]。加强农业信息需求调研, 突出信息的地域性、实用性, 使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具有针对性, 突出地方特色。利用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契机, 充分调动各级农业部门力量, 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 提高信息洞察和捕捉能力, 提升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能力, 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综合信息。

4.2 健全标准体系, 重构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

建立适应当前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的标准体系, 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 重构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具体表现为: (1) 围绕西部地区的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制修订结构合理, 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 适用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 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 确保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均有标准可依。 (2) 联合众多农业相关部门, 按照“无标制标, 缺标补标”的原则, 制修订有关的西部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 健全其标准体系。 (3) 加大对农产品分级标准和流通运输标准的制修订力度, 为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志制度提供依据, 也为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市场机制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4) 加大力度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等产前标准的制修订, 切实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的保护, 为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和基地的认证及实施产前农业标准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3 强化大数据观念, 培育与创新人才结构

强化大数据观念, 培育与创新人才结构, 缩小与发达地区 (省、区) 、发达国家差距跟上产业发展的要求, 提升承担战略性重大项目的能力[8]。首先, 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 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 为企业培养科技、管理人才。组织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 支持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其次, 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人才队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 (工作) 站、人才小高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加大“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的工作力度, 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人才队伍。最后, 健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 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 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 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4.4 活用大数据技术, 建设综合数据服务平台

活用大数据技术,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建立一站式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以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各部门农业信息的共建共享问题。首先, 要求对各提供服务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集中, 形成资源服务的综合体, 让人们轻松获取所需要的完整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 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集成创新;其次要协同处理快速、及时的异构类型数据, 尽量降低平台数据仓库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重视基础数据库的统一建设与技术标准体系的规范制定。建设综合数据服务平台, 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充足的资金预算、完备人员的储备, 清晰的社会需求;同时, 还要加强对信息贫困地区的支持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摘要:首先, 分析西部民族地农业信息服务在大数据和城镇化背景下的需求;其次, 从数据集成、服务模式、保障能力、跨界合作和技术革新等五个方面, 阐述大数据对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服务的影响;最后, 从资源整合、健全标准体系、培养人才结构和建设服务平台等四个方面, 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晔.利用“大数据”推进新型城镇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5, (9) :139.

[2]张书成.基于“大数据”战略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 2013, (23) :49-51.

[3]王建华.大数据思想文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J].上海经济, 2014, (7) :44-45.

[4]黎明.城镇化: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村经济, 2004, (9) :80-82.

[5]何腾.基于协同学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3, (1) :122-126.

[6]严学勤, 吴晶.试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软环境建设[J].新疆社会科学, 2012, (1) :40-44.

[7]蓝红星.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经济导刊, 2010, (11) :74-75.

8.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篇八

关键词: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基层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35-1

0 前言

农业机械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设备,在加速实現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生能力中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并促成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有效农业机械量持续增加,且农业机械构成不断得到优化,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随着农业机械量的增加,农业机械重推广轻服务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繁忙季节农业机械管理、维修、保养和科学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缺乏而造成农业机械不能正常运转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业机械售后使用技术指导和维修问题,应引起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视。

1 目前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农户、农业机械销售部门和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近几年来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在加强基层农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对基层农机体现建设的重视还是不够充分,集中表现在基层农机维修管理部门设备、办公条件及办公经费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多数地方甚至连基本的办公设备都没有,如电脑、交通工具和储藏设备等。因此,在基层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1.2 服务网点数量及服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人员少,力量单薄,农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且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没有更好地掌握较先进设备的维修、服务和管理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农机服务网点的快速发展,使农机维修网点数量比与现有农机数量比差日益增大,网点数量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尤其在农忙季节极大程度地影响农机效能的充分发挥,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应着力增加农机服务网点,提高网点服务人员素质。

1.3 服务网点建设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我国农机维修主管部门对农机维修企业的行政许可在《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给予了明确规定,并且规定农机维修企业不允许收取管理费、证照费等费用。在网点建设过程中,行政许可时,一个维修网点从申报到批准开业的行政许可,在完成了维修人员培训、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且具备开业条件后,还需要得到维修企业认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2 加强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重要的依托,在大力销售技术参数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给农户的同时,应持续保持农业机械的良好的运行,使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解决农业机械售后维修、管理问题是重点,为此,笔者对加强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加快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在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既定区域为中心,优先建设一批功能较为齐全,设备较为先进,且有相当维修能力的农机维修中心,其后建设一批县级维修服务网点,并逐步向乡镇级辐射,最后建设成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相对完备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2 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

随着现代农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农机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将面临挑战。要保障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掌握现代农机设备维修技术的人员。因此,在推进基层农机服务网点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于钻研、吃苦耐劳的农机技术服务人员。为了实现此目标,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定期开展农机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工作,并在技术人员培训费用、工作待遇及生活方面予以政策性补贴,不断激发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基层农机服务队伍不断充实,使农机服务人员能真正成为农机售后维修的卫士。

2.3 完善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

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是一项爱农、惠农、支农的好政策,该政策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我国现行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是完善,但在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机维修设备购置多样化而造成农机维修设备补贴种类不足。为了更好、更快地落实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和激发农机服务单位及技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政府及农机管理部门应在综合考虑农机维修设备种类,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等级及针对农机维修服务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不断完善农机维修设备补贴政策,从而催化基层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大水.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厦门科技,2009,(4):41-42.

上一篇:机械工程学院XX下一篇:管理人员辞职报告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