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外部环境分析

2024-08-20

宝洁外部环境分析(精选2篇)

1.宝洁外部环境分析 篇一

一、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视野看, 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通过造就大批各种类型的人才, 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素质, 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 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中, 发挥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逐步加快的国际环境中, 世界各国竞相制定人才开发战略,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及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这无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强大动力, 也为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无论从国际视野、还是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 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据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演讲所言, 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2020年要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从2002年开始剧增, 到2008年达到20年内的最高点。2020年, 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为8200万人, 如果此时的毛入学率为40%, 则有3280万人要求入学。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 仅靠公立高校远远不够, 必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主要是靠大力发展新制独立学院。从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求看,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规范化发展, 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变化, 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途径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建立法律规范

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论引导, 政府应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做好民办高等教育定位问题的基础工作, 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完善各项政策和法律规范, 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并担负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独立学院大部分是在政府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和政策的情况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办学的主要依据是国家颁布的2003年9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和教育部2003年4月24日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以及各省 (市、自治区)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各省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只对民办教育办学做了具体的规定, 而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管理和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 这与独立学院已有的办学规模和建设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由于民办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尚未得到保证, 民办高校运作的完全市场化和享受政策上存在着与公立学校不公平的矛盾, 给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在现实生活中, 尚存在许多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如民办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同属教育机构, 民办独立学院作为社会团体, 要到民政部门登记并接受其管理, 而公办高校则不必;政府发文件讲级别, 公办高校是厅局级, 民办独立学院则没级别, 往往对学校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民办独立学院按公办高校标准为教职工交“三险一金”, 但教职工退休后却不能享受公办高校教职工的退休待遇, 以致使民办独立学院很难引进专职教师, 引进了也留不住等等。

因此, 要使独立学院稳步发展, 就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 确保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明确民办独立学院的“公益性企业法人”地位, 规定合理水平的投资回报, 使独立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民营化运作方面有法律保障。同时, 民办独立学院不仅是一个企业化的组织, 而且是一个营利的单位, 承认独立学院的盈利性和公益性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的动力所在, 即使将来独立学院完全独立以后, 这种定性仍然适合。总之, 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确立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为独立学院稳步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规范, 为政府的规范管理和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 界定明晰的产权关系

任何产权关系的规范, 最终都应以制度的方式出现。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 产权归属、财产比例、利益分配等问题必须做到协议完备、界定明晰。这也是保护投资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之必须, 是独立学院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必然。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多主体投资办学的新模式, 要明确其产权, 就必须尽快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以有效回避申请高校和合作者之间的产权纠纷和国有资产流失。

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与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一方面, 对于属于国家政策性行为如税收优惠、建校用地的优惠等形成的财产, 产权应归独立学院所有;另一方面, 如果是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经济性扶持, 如为独立学院的举办而出的启动资金、设备等, 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两者的产权关系。二是独立学院获得公办高校品牌的使用权。这一无形资产的产权应界定为公办高校, 独立学院应为使用这一品牌而支付给公办高校相应的资金;对申请高校投入的品牌、声誉等软资源, 必须进行估价, 高校的品牌、声誉等软资源所值的金额, 可以由合作方买断, 高校也可以以此入股, 获得收益权;公办高校对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投入的无形资源所有权应归属于公办高校, 收益权归属于从事教学管理的个人或组织。三是根据《若干意见》, 合作者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根据“谁投资, 谁拥有产权”的原则, 土地等办学设施的产权应归合作者所有, 合作者也因拥有产权而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合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 政府的服务与监督管理

独立学院进一步的健康稳定发展, 与政府提供服务性的指导信息和有力的监管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采取类似于西方国家财政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 如及时公布生源信息、专业紧缺与过剩情况、存在问题的预警, 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政府提供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机构, 在管理的同时提供信息咨询, 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 从人才需求状况、结构、预测等方面给予帮助和引导, 形成合理发展的秩序,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于独立学院, 包括对其他民办高等教育, 需要建立类似公办高等教育的评估评价体系。评估评价工作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 同公办高等教育一样, 每五年进行一次, 结果向社会公布, 同时实施独立学院的问责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独立学院按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确保独立学院办学各方责任的到位, 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也可尝试建立教育拨款中介组织, 为政府制订民办高校整体财政计划, 明确各民办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 分配经费与评估结果挂钩。这样, 既有利于政府拨款的公正性, 也有助于民办高校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建立国家对各类教育中介组织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以保证其活动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三、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举办独立学院不仅仅是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高校、投资方和独立学院管理者关心和重视的事情, 不仅仅是独立学院学生家长和学生要关注的事情, 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支持。近年来, 一些独立学院陆续有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毕业, 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遇到歧视与冷漠。2008年开始独立学院毕业生学历证书将完全使用独立学院的专用证书, 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录用独立学院毕业生。这不仅挫伤了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求职的信心与热情, 对独立学院在读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小, 甚至还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用人单位应转变选才观念, 要量才而用, 而不应唯文凭选才, 认可、接受独立学院的本专科毕业生, 支持独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这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独立学院也应加强与高校之间和与包括媒体、其他公共机构、研究咨询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 形成有利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 探索植根于民间的大学行业整合模式, 在完善内部自律机制上, 增强独立学院在社会环境中的话语权, 有效地维护私立高等教育整体的合法权益。

四、形成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效应

高等教育的集聚极大激发了民间、个人投资或捐资办学的激情, 使得不同层次的公、私 (民) 办学校在区域内共存, 共享教育资源和当地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 从而更加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 产生良性循环, 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而诞生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以湖北省为例,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 武汉市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为满足更多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前几年得到迅猛发展, 教育部所属和湖北省所属的院校都举办了独立学院, 依托母体院校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获得较快的发展, 一些独立学院已经逐渐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 显示出独立的办学特色。目前有全省已该类学院31家, 占全国独立学院总量的1/10。随着政策的逐渐明确和经验的积累, 高等教育的集聚效应会越来越发挥优势作用。独立学院作为地方的特色和资源, 应充分放大资源优势, 壮大教育资源, 为地方的高等教育集聚效应发挥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中平, 郑能波, 任淑华, 杨宁, 郑彩儿.独立学院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

2.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篇二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竞争力,竞争优势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其成长和获利能力。[1][2][3]这些外部环境条件给企业制造了威胁,也带来了挑战,反过来对企业的战略行动也有重大的影响。[4][5]同样,商业银行的成长也受其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商业银行为获取战略竞争力,形成持久竞争优势,必须要了解外部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必须要有效地分析外部环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环境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类:经济金融运行态势、行业环境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等。

一、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分析

经济金融运行态势是影响银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也是在诸多影响银行竞争优势的环境因素中起基础性影响的因素。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将会给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增强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同时金融体系的完善、运行机制的顺畅、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等基础条件也将会为银行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持续和高速增长。2001-2005年的5年期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5%。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整体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平稳、高效,势头良好。

在人均收入方面,2001-2005年的5年期间,我国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6%和5.3%。2005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493元,比上年增长9.6%,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 255元,比上年增长6.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我国的金融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我国银行业竞争优势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运行态势分析

改革开放的 20 多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 2006 年 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排出 2005 年度世界 1000 家大银行中,中国内地共有 25 家银行进入这一行列,而工农中建四大行全部进入前 100 强的行列。以一级资本总额为第一指标,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世界排名分别为第11、16、17和60位。在2004年世界 1000 家商业银行排名中,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排在25、32、11和37位。其中,除中国农业银行由于仍处在重组改制过程中排名有所下降、中国银行的排名基本稳定外,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排名都有较大提升。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财务重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发行股票等工作全面推开。2005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启动,汇金公司对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2005年10月28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于2005年9月22日顺利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聆讯后,以每股2.35港元发行305亿股新股,并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中国农业银行目前也正在结合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情况,研究制定股份制改革方案。

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29日开放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2005年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报告》提出,将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地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促使其综合贷款风险、成本等因素进行差别定价。200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对风险相对较小的住房贷款,商业银行可实行下限利率;对风险较大的住房贷款,商业银行可向上浮动利率。在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为商业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和业务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银行业近年来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多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中国建设银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投资额为29亿美元。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一直处于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中,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行业环境因素分析

与总体经济金融环境相比,行业环境对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影响更为直接。[6]商业银行在竞争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其行业的市场结构状况,并对影响行业竞争程度和行业利润潜力的各种力量进行深入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分析

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影响着行业的竞争行为和竞争效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经济效率。市场结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市场集中度和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7]

1.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分析

根据实证研究的需要,以及受银行财务数据透明程度较低的约束,笔者这里主要选用行业集中度指数(CR4)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两个指标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考虑到相关数据的获取问题,选择了我国12家商业银行作为分析对象,它们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1) CR4指数分析

如表1所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存款和贷款指标的CR4基本都在75%以上85%以下(除2001年略高),而且CR4的五年均值依次为82.29%、81.87%、81.79%。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依据主流的贝恩界定标准可以界定为寡占Ⅱ型;依据植草益的标准则可以界定为极高寡占型,这说明市场的垄断力量还是很强的。但从纵向看,2001-2004年资产、存款和贷款指标的CR4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进一步说明市场的垄断力量逐渐减弱,竞争程度逐渐增强。

(2) HHI指数分析

前文运用CR4指数测定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在数据获得和计算方而简单易行,但它没有说明几家大银行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在其内部是如何分布的,另外也没有表明其余的数额分布在多少家银行中,它们各自占的份额有多大。HHI指数则较好地克服了这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各类指标的HHI值如表2所示。

从表2显示的数据结果来看,在计算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和资产指标的HHI值(乘10000处理)大都处于1600和2200之间,HHI均值依次为1854、1848、1798,基本在1800的水平上。依据以HHI值为标准的市场结构界定方法,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在2001年介于1800与3000的中档位,属于高寡占Ⅱ型(1800-3000)的中档位类型;在2002年属于高寡占Ⅱ型的低档位;而在2003年和2004年则跌入低寡占Ⅰ型(1400-1800)的中高档位,显示出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类型向低寡占Ⅰ型过渡的趋势。这再次说明中国商业银行业整体的市场竞争程度正在逐步增强。

2.我国商业银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对于银行业而言,进入壁垒就是指己有银行对于欲将进入市场的新银行的优势,是新银行进入市场所存在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银行业进入壁垒高意味着银行业的保护程度高和市场竞争程度低,从而大银行的支配势力大,它所占的份额可能就高。

(1)政策性壁垒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对商业银行实施了非常严格的管制制度,避免竞争,维护垄断,力图将商业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最低资本金要求、营业执照的数量控制、禁止进入或异地任意开设分支行、禁止任意扩大营业范围、禁止将分支机构任意升级、禁止抬高或压低资金成本等。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注册全国性商业银行要10亿元人民币,注册城市商业银行要1亿元人民币。这一金额大约是美国的120倍和12倍,是日本的14倍和1.4倍。

(2)产品差异壁垒

1985年金融体制改革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后,商业银行的产品差异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一种状况是不同银行的相同产品种类趋于统一,商业银行业整体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另一种状况是不同银行的相同产品日益具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且银行在广告、促销、分支机构设置、新技术的运用的差异也日渐扩大,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绝对成本壁垒

现有银行可能具有更接近优良的经营资源,也可能具有在空间距离上的区位优势,甚至具有投入要素先占优势,从而有利于现在有银行降低长期经营成本。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常见的绝对成本壁垒主要有:第一,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得到的资金成本低;第二,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设备上优越于其他商业银行,成本低;第三,进入方面的法律限制和政府政策,也使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类似于专利的绝对优势成本。

(4)规模经济壁垒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在存款费用率、贷款费用率、资产费用率方面大中型银行较小银行有很大优势。[8]规模经济使大银行比小银行更有效率,这样就会微妙地阻止小银行的进入。

根据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数据和进入壁垒等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的类型是寡占型,也即寡头垄断类型,表现出产业集中度高,产品基本同质以及进入壁垒较高等特点;但从动态的市场结构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则显示出由高寡占型向低寡占型过渡的趋势,说明商业银行业市场的垄断力量逐渐减弱,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增强,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的实力逐年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这种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使得市场竞争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二)商业银行行业环境的波特模型分析

按照波特的理论,行业竞争程度和行业利润潜力可以由五个方面的竞争力量共同决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买方、替代品以及当前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波特模型用来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是行之有效的,对分析我国的商业银行,模型也同样具有适应性,如图1[9]。

1.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开始变为现实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已逐步开放了外汇零售业务和人民币批发业务。在外币业务方面,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日起,即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汇银行可在全国范围内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办理外行业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在华外资银行拓展本币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截至2005年年底,已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3个城市设立了254家营业性机构,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增加了64家,增幅为34%;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871.85亿美元,比加入WTO前增加了436.1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外资银行在法规规定的基本业务种类范围内经营的业务品种已超过100种。应该说,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这个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与竞争已经到来。

2.替代产品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它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机构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分流了银行的储蓄存款,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以保险业为例,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务的不断创新,国内许多保险公司纷纷推出各种兼具储蓄、投资功能的保险险种,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导致银行资金来源出现分流,给当前银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3.客户的讨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随着银行间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的买方市场格局已逐步形成。银行客户(特别是大机构客户)对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逐渐具备了和银行间的讨价还价能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供多种类型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4.行业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剧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在不仅表现为过去的营销和服务竞争,还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价格的竞争,竞争形势严峻。

三、政策法规因素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的监管

商业银行保持较低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是稳健经营的前提,所以对银行业的风险程度的控制和管理是维持银行正常经营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在分析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环境因素问题时,就不能不谈到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这也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公司治理的监管方面,2005年中国银监会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董事会存在严重缺陷影响到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的问题,制定了《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在市场准入方面,2005年银监会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情况,及时完成建设银行章程、引进战略投资人资格、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等机构和业务的核准,全年共审查和批准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38项新业务准入。同时,严格国有商业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市场准入关,对个别不合格的高管人员实施了准入禁止措施。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方面,银监会已连续多年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价,针对不同评级结果,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大大增强了监管有效性。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积极运用贷款偏离度检查、贷款迁徙分析和同质同类比较等科学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大额风险集中度和贷款违约信息系统,持续监测和考核不良资产变化,跟踪检查贷款分类偏离度,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及不良贷款拨备覆盖情况。

(二)金融法规

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的立法速度在不断加快,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尽管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较多,但法规建设仍较滞后,存在法律空白、短缺、模糊、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原有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对于存在的法律空白、短缺、模糊和相互矛盾的地方,需要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

2005年,我国相继完成《反洗钱法》、《物权法》、《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快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履行职务急需的规章和规范行文件,使我国金融法律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法制环境更加完善。

四、结论

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影响其成长和获利能力。通过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三类外部环境因素——经济金融运行态势、行业环境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既存在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处于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的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越发顺畅,金融政策法规逐渐健全,这为我国银行业竞争优势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遇到了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为获取战略竞争力,形成持久竞争优势,必须要了解外部环境的各方面因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增强自身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J.Song.Firm capabilities and technology ladders:Sequential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s of Japanese e-lectronics in East Asia.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2,(23):191-210.

[2]D.J.Ketchen,Jr.,T.B.Palmer.Strategic responsesto po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test of com-peting perspectives,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683-706.

[3]V.P.Rindova,C.J.Fombrun.Construc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role of firm constituent inter-ac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691-710.

[4]J.T.Eckhardt,S.A.Shane.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333-349.

[5]A.Ardichvili,R.Cardozo,S.Ray.A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05-123.

[6]G.Hawawini,V.Subramanian,P.Verdin.Is per-formance driven by industry or firm-specific fac-tors?A new look at the evide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16.

[7]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141-148.

[8]黄宪.中国银行业效率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8(7):32-35.

上一篇:山谷的秋天写景作文下一篇:描写樱花的500字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