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语言

2024-08-21

李白诗歌语言(精选7篇)

1.李白诗歌语言 篇一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摘要]李白是唐代的诗仙,也是中国诗坛中旷古绝今的伟大诗人。文学是语言艺术,诗人们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情感的抒发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语言风格是其艺术魅力的所在。李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对李白的诗歌语言的风格进行研究,从而全面的分析李白诗作中的音韵魅力,进而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对李白诗歌中的韵味进行体会。

[关键词]语言风格李白诗歌修辞手法语法手段

引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因此,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诗人对语言的使用都十分的注重,从而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浑然天成的,他的诗歌的语言与他自身的性格是有着非常大关系的[1]。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他的诗歌也饱含着豪迈之情。尽管李白的诗作是多变的,但其中蕴含的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不变的。本文就李白的众多诗作中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旨在对李白的诗作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韵味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是一门文学艺术,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个人独创的奇异色彩。在诗歌创作上,李白达到了众多诗歌难以达到的艺术的高峰,同样的在语言的运用上,他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一)运用夸张的语言表达情感

李白诗歌的语言特色便是他善于在诗歌中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对其强烈的感情进行表达[2]。在他的诗歌中,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鞭策性,同时夸张的成分也是非常大的,最关键的是感情色彩非常的强烈和鲜明。李白个性不羁,他的感情非常的浓郁,在进行诗歌表达的过程中,主观的情绪非常强烈。因此,在李白诗歌中,其个性特征非常鲜明,从而使得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他强烈的个人气质和特点。

(二)追求自然美

对于中学生而言,李白的诗歌是非常常见的。在他诗歌中语言总呈现的总体的特色就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他的风格就是追求自然美。关于这一点,李白在他的诗作中就有所体现[3]。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要达到的目

标和境界,同时也是其在语言塑造方面的追求。事实上,李白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所努力。因而,他的诗歌中的语言大都是明丽自然的。

(三)自由洒脱,孕育散文美

李白诗歌中的语言风格的另一特点就是巧妙的运用散文的句式[4]。诗歌一般都以精炼为主,同时在诗歌中,通常的主流趋势都是整齐、有节奏感。这样才会赋予诗歌强大的力量,从而能够更加顺畅的来表现思想和情感。而相对的散文的语言都是较为自由的,没有特别的要求和规则,因而散文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多样的。而李白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巧妙的运用散文的句式。在汉乐府诗歌中,通常会将散文句式运用到诗歌中,实际上,巧妙地在诗歌中运用散文句式,不仅不会使诗歌散文化造成诗歌表达的阻碍,还会对内容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有所助益。李白就是在汉乐府民歌创作的其地下,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用了一些散文句式,从而使其诗歌的体裁更加的多样,也更充满艺术特性。例如在《灞陵行送别》中,李白写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这是非常典型的散文句式,同时这些诗句也有着极强的概括能力。在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在灞陵亭送别友人的时候,看到友人走过的道路,对其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所感触,并联想到自身在朝堂上的遭遇,更添离愁情绪[5]。在诗句中“无花之古树”映衬出了一种凄凉的情景。“伤心之春草”更表现出了诗人的离愁别恨。根据本诗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散文化的句式,更好的创造了意境,也更好的进行了情感的抒发,从而使得诗句不仅仅没有松散拖沓,还有着极强的节奏感。

二、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与他一生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一生满腹才华,却没有得到赏识。他生于盛唐时期,文章风采天下有名,可奈何朝中权贵小人当道,李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6]。他的理想生活与现实发生了非常尖锐的冲突,因而他时常陷入痛苦与愤懑当中。因而,在李白的众多诗作当中,表现自己壮志未酬、情怀难遣的著名诗篇也不在少数。

另外,在李白的一生中,有大半生都在过着流浪的生活,因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也是非常多的。李白具有迎风好奇,同时也有着单纯高洁的心境,并且他的文采卓著,善于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语言当中,从而赋予他的诗歌以理想化的色彩。李白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但是他的乐观精神使得他总能够以满腔的热情来面对整个世界,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因而李白的诗歌中大多是对景物的描写以及感情的抒发,因此他的大多数诗歌的语言风格都是清新明快的,明丽爽朗是其基本的色调。总体而言,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用他

自己的诗句来表达,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就是李白的诗歌是其真挚感情的抒发,不做作,在语言形式上朴实无华,不雕饰虚伪,从而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自然之美。事实上这也是李白这一生的终极理想。

三、李白诗歌的语法手段的运用

(一)炼句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炼句指的是炼动词,这一点在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体现。李白性格豪迈,因而,豪迈、清新、自然也是他的诗歌给人的感觉,除此之外,李白诗歌中的语言给人一种字字千钧的感觉,尤其是在李白的绝句中[7]。在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中,他写道“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字和“抱”字就是谓语动词的典型使用。鼓一般指的是在打仗的时候,用于指示战士们进军的信号,因而“随”字的使用是非常恰当的。而“抱玉鞍”也更好的显示了战争时期,时刻准备打仗的紧张的情况。而“伴玉鞍”则无法表现出这种感觉。在《北风行》中诗人写道“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在这首诗中,“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了思妇思念丈夫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些动词塑造了一个满肚愁肠、思念、牵挂丈夫的思妇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在炼句方面的风格独树一帜,并且其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提炼的,也是极为恰当的。这也展现出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天分,同时表现了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

(二)语序

在语法运用上语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般语序分为正序、倒装、插入等。在李白的诗歌中也存在着对语序的特别的运用[8]。李白一生创作了几百首诗歌,在其大多数诗歌中对语序的运用都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的,当然有部分诗歌是与现代汉语规范不相符的。在《把酒问月》中,诗人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关于该诗句,正常人们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都会写道,“青天明月几时来”而李白的倒装的语序更加强调了“把酒问月”的内涵,倒装句对明月来的时间表示了强调。另外,“我今停杯一问之”也运用了倒装的句式,并且从“把酒停杯”的动作可以表现诗人醉意情浓的感觉,并使得诗句更有韵味。除此之外,这种表达方式也使得诗句更富有气势感。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写出了一种把酒问月的气概,同时垫定了全诗的意境。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道“我欲因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显然是将月夜这个时间状语分开,将定语进行后置,进而增添了语言表达的趣味性。

四、李白诗歌的词语手段的运用

李白诗歌的体裁多样,通常有古诗、律诗、乐府诗、绝句等。李白好酒,并且也游历过各大明川、江海。因而在李白的笔下“山、水、月、酒”是非常常见的[9]。在李白笔下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山,还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等。当然,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笔下山和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李白寄情于山水,因而山与水都是李白所钟爱的事物,因而,在李白的诗歌中,山水也便是非常常见的词汇的。李白一生游历祖国各大山川,山和水是他一生得意与失意的见证,同时李白也崇尚于山的伟岸、坚毅和水的飘逸、潇洒,并且李白的人格也是与之相契合的,从而散发出无尽的魅力。对于山水,李白向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嗅觉,从而将这种艺术和思想流传至今。

五、李白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夸张

在李白使用的众多修辞手法中,夸张是使用频次最高的。李白是内心情感非常丰富的诗人,同时他拥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因而在运用修辞手法的过程中,夸张是其最拿手的武器。在李白的诗歌中,他通过使用极度夸张的艺术,来表现出其眼中大气磅礴的气势,同时还表现出其热情豪放的个性特征。在《李白诗选注》中就指出,在李白独特的诗歌语言风格中,夸张是最为突出的。

在李白的诗歌中,运用夸张创作了可谓是众多的世界之最。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世界上最高的河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出了非常凶险的道路。“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最为壮观的瀑布。“燕山雪花大如席”写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雪花。“白发三千丈”写出了世界上最长的头发。可以说李白的夸张艺术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想象力。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有着其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夸张的艺术在诗歌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使用力度也非常大。也就是在他的诗歌中,它可以在时间、空间、事物、动作等等方面运用到夸张的手法。形容时间流逝快,李白可以用“朝如青丝暮成雪”来表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夸张的表现了风的速度之快以及天山

和玉门关中的距离之远。关于行为的夸张可以用“举手可近月”来表示。表示极端思念可以用“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根据以上诗句描述可以发现,在李白的诗歌中,可以在任何情况、任何事物中运用到夸张。

(二)用典

在诗词创作中,用典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很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中,都运用到了用典。李白诗歌的用典呈现出了很多的特点和风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典艺术。

在运用典故的过程中,众多诗人会选择明用典故或者暗用典故的方式。而李白在使用典故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灵活,他能够根据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而采用明暗结合使用典故的方式。如在《田园言怀》中写道“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签白犊,饮水对清流?”在前两句明确的运用了贾谊和班超的典故,从而更好地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另外,在《在浔阳非所寄内》中诗人写道“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将具体的典故事件以及具体典故人物都明确的指出来,从而表达了诗人希望权贵能够开脱宗室夫人的罪过。暗用典故一般是将典故中涉及的人和具体事件用暗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赠从弟冽》中写道“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其中磻溪实际上是一个典故,但是在诗句中诗人并没有明确的指出磻溪所代表的具体的事件,从而表现出了一种话虽暗而其意明的感觉。

李白诗歌的创作与其生活的时代以及人生经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李白的作品将盛唐时期的社会现象展现的淋漓尽致。李白对诗歌创作怀揣着无限的激情,同时又富含想象力。在他的笔下气势浩瀚、明丽清新的意境数不胜数。在众多唐代诗人当中,李白在语言风格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参考文献

[1]张彬,燕丽红.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4,02:99-205.[2]梁吴芬.例说诗歌的语言风格[J].考试(高考语文版),2010,Z1:103-105.[3]赵朝芳.李白儒学思想与诗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4]王腾飞.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暨南大学,2010.[5]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6]王竞.试论李白诗歌的修辞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07.[7]常铖.李白漫游期间诗歌论略[D].华东交通大学,2012.[8]张华.安史之乱中李、杜诗歌创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0.[9]王腾飞.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李白诗歌语言 篇二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对于李杜优劣的评论浩如烟海, 既有抑李扬杜, 又有抑杜扬李的。我认为, 正是因为李杜之在中国, 是根深蒂固地植入生活里, 他们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才会有这么多的文人墨客来探讨这一问题。李白和杜甫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我觉得将两个伟大诗人进行比较, 分析他们的特点, 展现他们的诗歌成就, 才是有意义的探讨。

一提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他们的不同之处。诚然, 他们两个的创作方法、风格是根本不同的。但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稍微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我认为, 他们虽然在创作方法上有所不同, 但两者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诗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也是有密切关系的。浪漫主义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 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就成了空想主义, 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现实主义的夸张和放大也就是浪漫主义, 缺少了浪漫主义的现实生活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姿色。另外他们都推崇“风雅”, 对他们所赞赏的人, 都以此来称颂。还有, 他们对汉魏诗赋的看法也颇为相似。

但是,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伟大诗人了。两个诗人更多的是他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先说说李白。在盛唐诗人中, 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他崇尚浪漫主义, 其诗歌创作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其创作时, 激情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时用大胆夸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思想愿望时就借助于惊人的幻想, 神话、历史故事也就挥之而来, 感情瞬息万变, 思想的奔腾流动, 也带来句式和结构的跳脱变化等, 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浪漫主义手法。其表现手法异常丰富:一、夸张。这是李白重要表现方法,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他的想象变化莫测, 往往发想无端, 奇之又奇, 常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跳跃极大, 形成了李式的想象。二、比兴。李白喜用比兴,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起兴, 下接“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点题。类似这种写法, 李白用得随心所欲、变化莫测。三、用典。典型作品如《行路难》通篇用典, 使得诗歌内容更为深刻丰富。除此之外, 他的诗句中还有不少的警言佳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点与杜甫颇为相似。

总之, 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 除了大气磅礴、雄奇壮美风格之外, 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调、清新飘逸、明净秀美。作诗“纯以气胜”, 他在创作时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及创作时独有的冲动、激情、勇气等等, 使他的作品赋予了奇气、大气、朝气。这是他最为独到的特点, 后人难以模仿他的创作手法。

再看看杜甫。他善于写现实主义的诗歌,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他大量使用五、七言古体写时事, 即事名篇。他写时事融入自己强烈的抒情、议论。如《羌村三首》, 他记述的是时事, 反映的是历史真实场景, 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二、语言成就高。叙事诗善于写对话和人物独白, 做到个性化;善于使用动词、叠词等等。三、寓主观于客观。通过具体生动、细致入微的客观描写, 体现诗人主观思想, 达到雄浑壮丽的艺术境界。如《赠卫八处士》《北征》等, 这些作品对于细部描写, 或人或物或心情, 精心刻画, 从细微处见出真实, 展开画面, 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这种描写方法与李白风驰电掣、大刀阔斧颇为不同。四、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典型的艺术概括, 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往往从一个人, 一件事, 一个家庭写起, 以小见大, 为我们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

总体上看杜诗, 其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的, 其诗中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另外, 他的诗歌另一特色则是萧散自然。

雄奇壮美与沉郁顿挫、冲动激情与悲慨苍凉、大刀阔斧与细致入微……这几组词语意思显然大相径庭, 这也就是说, 倘若李白的诗歌汲取杜甫的特点或是杜甫的诗歌汲取李白的特点, 这样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的。因此, 两位大诗人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

3.借李白诗歌谈语言表达 篇三

关键词:源头活水;生动感人;艺术手法

语言表达,既包括书面表达,又包括口头语言表达。今天,主要与各位同仁谈一下书面表达。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笔者从教十几年来一直苦苦追求着科学的写作教学。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逐渐摸索出一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同仁、学生探究一番,作为日后指导教学或写作一鉴。

一、探求源头活水

如何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呢?

1.善于观察自然景观,深入社会生活,是直接获取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李白为什么创作的作品之多,成就之卓著,难道不值得借鉴深究吗?可以说他是古代乃至现代人学习的楷模。

观察自然,深入生活也是李白诗歌取得如此惊人成就的重要原因。李白的一生除了儿时,其余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漫游蜀中名山大川,这种经历对他终生都有影响。他先后到江陵、洞庭、庐山、扬州等地,先后写下了著名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名诗。而后西入长安,北到梁宋,或进谒诸侯,或隐居山林,先后几十年,官没当上,诗友颇多,诗名大作,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等。

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学生情操,为作文提供素材。经常指导学生深入丰富的社会活动。因是亲身经历的事,所以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感人。例,在写作文《秋》时,我特意带孩子们到城外的田野中观察浏览一番。回来后学生写作的速度快,内容真实有形、有声、有色。有位学生这样写道:这边是金黄的稻谷,秋风掠过,它们笑着向我们点头哈腰;绿叶衬着的大红枣,宛如发光的玛瑙;那边高粱头上燃起了烁烁的火焰;银白色的棉花笑开了花……绿叶秋实构成了五颜六色的秋天。谁说春天最美丽,我说秋天更璀璨!

这次实地观察,对写作收到了意料之中但有非常惊喜的效果。

2.博览群书是获得写作材料和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文化,掌握知识,获取信息,阅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意义如同布帛黍粟,不可须臾失之。在这方面,李白堪称典范。

少年李白天赋聪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广博的阅读为李白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思想发展拓宽了渠道。

写好文章,首先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要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要具有一定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达能力。这些写作知识和表达能力,主要靠阅读来获得。

二、写作妙笔生花

1.感情易入。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生活,尤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许多名山名水都有他的足迹。《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是最好的见证。“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投入生活,凭着主观情感真正探测到事物的底蕴。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六连万象之机,沉吟视听之区。”倾情生活,做生活的有情人,做出有情之文。

2.文章多采用恰当的艺术手法。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其想象的丰富上。李白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是超现实的,很少对现实生活作深入描绘,而是纵横驰骋于广阔的空间,通过梦境、幻想、仙界与尘世对照来曲折地反映现实。例如,他的《古风》主观意象非常浓重。

关于夸张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诗作中领略妙处。如,说北方大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歌颂友谊的,“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平时写作时,如果想极言某种情怀,最好可恰当采用。

善用比喻,美化文句。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优美典雅的效果,李白诗歌中美妙绝伦的比喻俯拾皆是。在《将进酒》中李白以“朝如青丝暮成雪”来比喻人生由少年到华发的巨大变化。巧妙的比喻,恰当的比兴,信手拈来,平易自然而又不失秀丽。

李白诗歌的绝妙之处还在于他善于在诗中把夸张、比喻、想象等浪漫的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非凡的意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他的《将进酒》中略见一斑。“与君歌一曲……径须沽取对君酌。”

上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手法都值得中小学生学习借鉴。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时大胆展开想象,借助类型多样的艺术手法无疑会使学生习作锦上添花,达到飞扬灵动的目的。

学生走出狭小的生活圈子,开始像李白那样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雨,心系天下兴亡之际,就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你的人生境界也飞升了。情动于衷,语言内容中加恰当的艺术特色,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杜豫,李献芳,郭的仿.中国古代文学(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01.

[2]庞雪梅.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宾州教育,2004(6):39.

[3]陈新友.怀情作文.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06).

4.李白诗歌教学 篇四

1、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已学诗歌回顾

从小到大,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 通:惟)《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3、新诗介绍

李白虽然胸怀壮志、却一直壮志难酬,想立志报国、却总是一路坎坷。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 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小结: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小结: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3)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小结:

全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4)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馋毁,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小结:

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5)《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小结:

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5.李白诗歌研究 篇五

摘要:本文以李白歌行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李白歌行体诗的概况、内容、艺术特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李白歌行体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反映盛唐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抒写自己理想与情怀的,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的诗歌以及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等,其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李白的歌行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李白歌行

艺术构思意象跳跃

目 录

一、引言………………………………………………………………………………………3 二、李白歌行体诗歌创作概况……………………………………………………………… 3 三、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内容„„„„„„„„„„„„„„„„„„„„„„„„„ 3

(一)反映盛唐时代和精神面貌的诗歌„„„„„„„„„„„„„„„„„„4

(二)抒写自己情怀与理想的诗歌„„„„„„„„„„„„„„„„„„„„4

(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及批判的诗歌„„„„„„„4

(四)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5 四、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一)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5

(二)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6

(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7 五、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8 致 谢……………………………………………………………………………………………10

引 言

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他留下的近一千首诗歌中,尤以其歌行体诗歌广受人们赞誉。李白是一流的诗人,一流的诗人往往有一流的表达方式,尽情、尽兴。李白最狂,也最具豪情,他是与其同时代的杜甫心目中的人气之星,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李白,因而李白研究也具有开放性。李白诗歌创作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对前人成果的汲取,这点在其歌行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李白,歌行则是必读作品。本论文以李白歌行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李白研究的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李白歌行体诗的创作概况

歌行体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在唐代以前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唐音癸笺》中也提到歌行体诗歌通常以歌、行或者歌行命名。胡应麟认为七言古诗都可以作为歌行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歌行的界定就不统一,尤其是在歌行与乐府之间,很难划清界限。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提到歌行,并简单总结了歌行发展的几个阶段:①魏文帝《燕歌行》对歌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南北朝时以鲍照《拟行路难》、江总《宛转歌》等为代表,已经初步具备歌行的体制;③初唐以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等为代表,歌行获得进一步发展;④盛唐以李白为代表,歌行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综合前人观点,本文对歌行的界定如下:歌行应属于古体诗一类,它源自于乐府,题目多沿乐府古题或自创新题;句式以七言为主,但也夹有杂言;内容多指事咏物,抒写情意,篇幅较长;气势起伏跌宕,开阖多变。

根据篇幅长短,本文将李白歌行分为以下两大类进行浅析:①李白歌行中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长篇歌行。如:《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烛照山水壁画歌》等;②李白歌行体诗中的短篇歌行。此类代表有《乌栖曲》、《古朗月行》、《秋浦歌》、《把酒问月》等。

二、李白歌行体诗的内容

李白歌行体诗歌内容十分丰富,有描写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有描写战争的,有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有歌颂友情的诗歌等。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内容。

㈠李白歌行体中反映盛唐时代和精神面貌的诗歌。过去人们总说李白诗多写一己之怀,没有像杜甫那样的关心国家,关怀人民的诗歌。其实不然,李白的“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他的作品也确是能够反映国家和历史的。这方面的诗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反映盛唐清平景象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如:《君子有所思行》中写出京城的壮观景象,紫阁与山接连,战马成群,军容整齐,整个京都充满生机。《将进酒》中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也是盛唐气象的展现,奔腾的黄河正是因盛唐这样的盛世而显得更为壮观。这其中也包含李白的盛唐自豪感与自信心。⑵反映社会由盛转衰前夕的矛盾和痛苦的作品。盛唐社会表面一片繁荣,实则隐含很多矛盾。李白正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向世人展示出了这些潜伏着的危机。如《蜀道难》中,诗人借写自然蜀道的艰险,引申到对社会政治形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忧虑之情。

㈡李白歌行体中抒写自己情怀与理想的诗歌。李白是唐代诗坛的巨星,是非常有个性,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他很早就意识到大丈夫要有四方之志。因此抒怀壮志的诗歌在其歌行体中占据很大分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抒发自己政治理想以及理想破灭后仍继续追求的诗歌。如《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是天宝二年的作品,当时诗人受到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的赏识,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情绪,并表示要建功立业,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胆雪胸臆。”《梁园吟》是李白政治失意,离开长安后所作。虽然诗歌突出表现了诗人醉酒放诞的思想和生活,但是诗人没有就此沉沦,虽被排挤,但仍不失信心。诗歌末尾作者坚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使社会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②借用古代人物讽喻现实,抒发情怀。《梁园吟》借用战国时期的信陵君,信陵君当年是何等豪贵,如今却连坟墓都保不住;梁孝王当年的宫殿是何等华丽,如今也已不见踪迹;枚乘、司马相如也早已成为古人。表达了诗人对富贵难以长久,人生无常的慨叹。③表明自己功成而不受禄的思想品格的诗,这点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诗歌结尾处写到一旦理想实现后,诗人就会和杨山人同去山林过隐居生活。

㈢李白歌行体中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及批判的诗歌。《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以天地宽广反衬自己的失意和悲愤;诗中反映出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上行下效,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学会斗鸡就有机会结交上层人物,进而打开仕途之门,这是当时许多人进入官场的捷径。“昭王白骨縈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反映了诗人对唐玄宗的失望,也是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无情嘲讽。

㈣李白歌行体中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李白一生漫游大江南北,与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在他的部分歌行体诗歌中,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与同情。①写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诗歌。如:《秋浦歌》其十四描写炼矿工人的辛勤劳动,旺盛的炉火把工人的脸照得通红,然而他们还是坚持在月夜中进行生产;其十六描写农民的渔猎劳动,描绘出农家老翁一家人和谐的水上劳作场景。②描写战乱中人民惨状的诗歌。如:《扶风豪士歌》是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避难东南时所作。诗中“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乱如麻。”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刻画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③描写妇女命运悲惨的诗歌。这类诗歌也多是描写因为战争,丈夫远去参战,妻子独守空房的悲剧。如《北风行》中描写幽州思妇悼念战死边地的丈夫,因而高呼“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真实地刻画出女子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此外,李白歌行体中还有很多描写他对故乡思念的作品,以及与酒有关的诗歌在李白歌行体中也有很大的份额。

三、李白歌行体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歌行的集大成者,歌行在李白手中,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形式也更为自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首先,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创作更为自由。他学习《诗经》“言志”传统和“比兴”手法,拓展了歌行的思想内容,他吸取楚辞奔放的激情和丰富的幻想,使每一首都闪烁着其思想的光芒,喷射着生命的烈焰。他吸收诸子百家自由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为歌行的发展开疆拓土。其次,李白除去六朝辞赋和诗歌颓废浮华的一面,在保持歌行刚健清新的基础上增加了动人的色泽和音乐性,使其更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使得歌行在句法上获得千姿百态的奇观。经过李白的改造,歌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海阔天空,包罗万象。可以叙事、抒情、写景、发议论,纵横捭阖,任意驰骋。所以,人们常说:李白歌行非诗、非赋、非文;亦诗、亦赋、亦文。看似矛盾,却符合事实。李白在歌行中找到了他浪漫主义的最好形式,创造了一系列“惊风雨,泣鬼神”的名篇,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㈠李白歌行体诗精巧独到的艺术构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⑴李白歌行体诗构思新颖、精巧、独特,使得后人在同一题目下所创的作品无一可以与之匹敌。如:《乌栖曲》前人如徐陵等人的作品多描写男欢女爱,李白则写吴王宫中的狂欢,主题基本相同,但是构思却不同,一是改变了原先作品七言四句、二韵的形式,加上一个单句结尾,意味更深长;二是以时间为线索,写出吴宫淫荡生活的过程,而且形成姑苏、夜、吴宫、西施、5

落日、滴漏、秋月、天明这样典型的环境,写出君王不可避免的乐极生悲的下场;三是与一般歌行不同,本诗采用纯客观叙写,不用一句贬词,却具有强烈的讽喻意义,冷峻深刻,这也是李白歌行体诗风格多样性的一个体现,此诗含蓄,深沉,形成与豪迈奔放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贺知章曾评价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再如《将进酒》,本意就是劝酒歌,前人创作此题多是五言小诗,主题就是单纯的强调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而李白则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及个性特征,将其改为大篇长句,并且运用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浪漫主义诗风,将此题写深,写透,写彻底,形成独具特色的、豪放的劝酒歌,而且主题更加深厚,在劝酒的同时,肯定自我价值,虽然道路坎坷,但是仍然相信自己。使人一读诗歌,就能被诗中那种自信的人生态度所感染,这也是这首诗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⑵李白歌行体诗的思维跳跃性比较大。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诗人在构思诗歌时,对意象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因为思维的跳跃及感情的起伏较大,所以其意象的排列也具有很大的时空跳跃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①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跳跃组合。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如:《行路难》其三“子胥自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子胥、屈原不是同时期的人物,吴江与湘水又非同一地点,而李白却将他们用来形成相互映衬的意象,揭示同一主题,即但凡正直之人总会受到排挤的不幸,给人留下凄凉与悲愤之感。②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意象跳跃。如《江上吟》中,“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通过所处空间不同的两个意象,在对比的同时,抒发出自己不合流俗的志向;《梁园吟》中,“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也是通过空间转换写出自己失意后的放诞生活。③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跳跃。李白运用此方式表达人世的沧桑。如:《梁园吟》中,“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慨叹富贵不常在的事实;《江上吟》中“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也是说明随着时光流逝,权势功名皆会不存在,唯有美文才能“光焰万丈长”。

㈡李白歌行体诗体现出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众所周知,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是主观色彩最浓的,而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李白,其歌行体诗的主观色彩尤为浓烈,他的长篇歌行总是体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是他独立不羁的个性及率直、狂放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李白歌行中多选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的情绪、观点、态度、人生观都直观地展现在作品中。通过他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是志存高远的人,通俗点讲,李白一生都渴望做宰相,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然而现实的黑暗却断送了他的理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其内心形成深刻的矛盾,对黑暗现实强烈的反抗和奔放的性格使其作品呈现出喷发式的恢弘气势。如《襄阳歌》中塑造了一个醉酒的诗人形象从“醉 6

如泥”及“倒着接蘺”中不难发现。诗人高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想学当年不惜小妾换骏马的曹彰,坐在雕鞍上,唱着梅花落的曲子,车旁挂上凤笙龙管。就连当年富贵到极点的秦朝丞相李斯都比不上自己的醉酒生活。下文以“君不见”领起,借用晋朝羊祜的例子抒发出人生短暂,功名无法长存的悲哀。全篇语言奔放,气势纵横跌宕,意境开旷神逸,表现了作者初入长安,功业受挫的心境。《江上吟》中“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抒发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权势威力及豪华奢侈是不能长久的,唯有光辉词赋可以永垂不朽。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及功名富贵的藐视。李白虽然积极入仕,但是他渴望的却是功成身退,这点在其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⑵李白歌行体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是他个人性格的具体化,是诗人自身的真实写照,因而也具有豪迈奔腾的气势。如同其人,他笔下的景物不仅雄奇瑰丽,而且在其中透露出的是一个豪放诗人的形象。他所选取的景物多是大景,动景,而非小景,静景,如《将进酒》中奔流不息的黄河形象。《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无边无际、气势磅礴的长江,使人在感受自然壮阔景象的同时,被诗人大胆的想象所感染。读到《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天姥山的巍峨形象即刻跃然纸上,真正让人领略到天姥峰“仰望如在天表”的气势。《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将黄河与华山写得有声有色,气势磅礴,黄河如丝从天边涌来,华山高峻的样子让人为之惊叹。在这些景物描写中,隐藏着的却是一个拥有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感情,开阔的胸襟,高远的眼光,磅礴的气势与飘逸的性格的诗人形象。

㈢李白歌行体诗中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李白常常借助于想象、幻想、夸张、神话或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议论以及灵活自由的散文笔法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构成了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借助丰富大胆的想象,诗人多次在诗歌中描写到大鹏,高飞的大鹏是诗人自由精神的写照,也是诗人理想的化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通过想象、夸张手法描绘西岳华山以及黄河,在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表达了他所追求的宏大的理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境的形式,借助于想象及幻想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对神仙世界向往和追求的诗人形象,实则更写出诗人在政治失意时渴望解脱的苦闷心情。诗人绝对不会卑躬屈膝,侍奉权贵,这点在诗歌结尾时表现得最为明显。《远别离》中借助娥皇、女英及尧、舜的神话传说,以扑朔迷离之笔,隐含了诗人对奸臣当道,正直之士倍受排挤的黑暗政治的深切忧虑之情。《战城南》结尾处指出兵者是凶器,人们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动用,以议论的笔触写出诗人对战 7

争的批判以及对统治者随意发动战争给人民造成灾难的痛恨之情。《行路难》其三“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也是借助议论笔调,叙写古人功成不退的悲惨结局,借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恐惧。散文笔法的运用是李白歌行体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在章法上更为自由;句式上自由灵动;语言上清新明朗,使得歌行体更别具特色,这也是李白恢复歌行自由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李白歌行体诗的影响

歌行体诗到李白手中,不管在内容、形式,或是艺术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李白通过对《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赋的广泛学习,扩大了歌行体诗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歌行体诗的表现手法,把歌行体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歌行体诗歌“仙气”较浓,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模仿来的,但是后人对李白歌行体诗的学习却一直在延续。唐代的韩愈、李贺、李商隐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李白歌行体诗的影响。韩愈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石鼓歌》酣畅淋漓,气象宏大,颇具李白歌行体诗歌特色。李贺也深受李白乐府歌行的影响,他的诗歌多借用乐府体裁进行创作,任意驰骋想象,表现其苦闷情怀。宋代苏轼也曾经模仿李白,苏轼诗歌中清雄的一面也是受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清代李梦阳《雪山歌送万子》和李白《蜀道难》也有不少相通之处。黄景仁的七言古诗以雄伟的笔触描写壮丽的祖国山河景色,抒发内心磊落之情,明显带有李白歌行体诗的特色。其中《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是其名篇,见者还以为是谪仙复出。龚自珍傲岸不羁、自信的个性也和李白非常相像。其长篇歌行《能令公少年行》以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与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的太湖隐居天地,借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批判,也明显受到李白歌行体诗抒情方式的影响。

总之,李白是歌行体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正如李白当年所设想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毋庸置疑,李白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而作为其诗歌艺术成就代表之一的歌行体诗歌也定将熠熠生辉,始终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9月第一版

〔2〕安旗,李白纵横探〔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 〔3〕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4〕李文初编著,汉魏六朝诗歌赏析〔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吕慧娟 刘波 卢达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隋唐五代)〔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6〕《李白歌行特征论_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马承五,华中师范大学; 〔7〕《大气恢宏》——李白与盛唐诗新探,张瑞君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8〕中国李白研究会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编,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M〕,太白文艺出版社,第816-837页;2000年

〔9〕金涛声 朱文彩编,李白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第一版; 〔10〕周汝昌 周振甫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杨丽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杨丽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杨丽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6.各放异彩的李白、杜甫诗歌 篇六

李白是以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达到的;而杜甫则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实现的。李白使人惊叹, 杜甫使人亲近。李白写安史之乱, 是从大处着笔, 既写实, 又想象夸张, 如《古风》第十九: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表达了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而杜甫写安史之乱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了战乱的各个方面, 如《三吏》《三别》等诗, 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忧愤, 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李、杜的一些以个人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也都有广阔的社会意义, 意境阔大, 情感深沉, 但是都不只是写自己的哀愁, 而是与政治社会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李白的《行路难》,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痛苦。但是, 他并不因为失败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的《茅层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 也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 而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

李诗雄奇豪放, 而杜诗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剧变化、思想感情的博大精深是形成李杜诗歌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同是鄙薄权贵, 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而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 岂可久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 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 好过瞿塘滟滪堆”。李诗豪放, 直抒胸中奔放无已之情; 杜诗沉郁, 情寓笔下人生无常之事。

李诗语言清新豪放, 而杜诗语言则苍劲、凝练。李诗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用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 而出现散文化的诗句, 如“其险也若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有的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 有深厚的民歌风味, 如“一回一叫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而杜诗则是经过千锤百炼, 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毫发无遗憾”。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用字准确有力, 每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

李白的两句诗到杜甫手中可能会成一句, 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的手中可能拆为两句。李诗语言单纯到一句一意, 甚至两句一意; 而杜诗的语言往往是一句两意, 甚至一句三意。李诗感情炽热, 个性强烈, 具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而杜诗则善于选取典型, 进行高度概括, 寓主观于客观。

李白很早就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 一直期望“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希望能像吕尚、范蠡、乐毅、诸葛亮等风云人物那样, 干一番大事业。在《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诗中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李白一生不断追求、不断失望, 在深沉的矛盾中, 他经常以激越的热情, 抒发他内心的苦痛。像“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达亦不足贵, 穷亦不足悲”“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他这种感情的真实写照。

杜诗则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 通过客观描写, 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一两句诗里, 从而揭示它的本质。如“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就高度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 写出了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和贫苦百姓的凄惨生活状况。

杜诗的寓主观于客观,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 很少明白说出。如《石壕吏》中除“吏一呼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 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之中, 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有吏夜捉人”一句, 无疑是客观叙述, 但同时又是诗人的讽刺、斥责。不必明言黑暗统治, 而高压逼迫之令人发指已自在其中。《丽人行》寓讽刺于叙事之中, 更觉得真挚哀痛, 沁人心脾。

7.散议李白诗歌的“逸气” 篇七

关键词:李白 诗歌 逸气

在历代对李白诗歌的评论中,“纵逸”“逸气”“逸态”“奇逸”“飘逸”“豪逸”的字眼俯拾皆是。如“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河岳英灵集》),“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西清诗话》),“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沧浪诗话》),“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唐诗品汇》)。再如,胡应麟《诗薮》云“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亦云“青莲雄姿逸气,变化无方”等等。

通过对历代论者评品的解读,我们发现“逸”与“气”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点。实际上李白诗歌确实以“气”贯穿其中,有仙气、豪气、酒气、骨气、奇气、怨气,更有逸气。诗人因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形成逸气,诗中的逸气不仅是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还是一种平和淡然心境的反映。

一、“气“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气,云气”(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象云起之貌”,“气”原指自然界大气之意。后来“气”渐与文学创作有关,被注入了人的生命意识,与创作主体紧密相连。孟子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亦云“文以气为主”,刘勰则谓“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等。“气”已成为“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太白以气为主”,甚至“以气夺人”,展示了其诗作无穷的魅力。

二、李白诗歌“逸气”的表现

“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许慎《说文解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常有“逃跑”“隐逸”“释放”“安逸”“放纵”之意。李白诗中“逸”与“气”的结合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首先,“逸气”是一种舒卷自如、淡然平和的心境。“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文中李白的诗歌若无特别说明,均出于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宁静的心态与敬亭山形成了相互默契的对话。“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悠然独步溪月的形象,仿佛生成了一机禅趣。“明朝挂帆席,枫叶纷纷落”(《夜泊牛渚怀古》),停泊牛渚的夜晚渗透着一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冲淡平和之美。诗人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舒卷自如地表达心中情怀,飘逸而灵动。

其次,“逸气”是一种对自由追求的精神体现。诗人常以“大鹏”自喻,不愿做“蓬莱之黄鹄”、“苍梧之玄风”、“殷勤于衔木”的“精卫”、“警晓于蟠桃”的“天鸡”,因为它们“不旷荡而纵适,何惊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大鹏赋》)。以“大鹏”自喻是对“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自由精神的向往与追求。诗人的自由精神,在其笔下高出天外的峰峦,一泻千里的江河,手弄白日的仙境中得到体现。诗人笔下的名山大川是飞动飘逸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理想中的仙境是飘逸灵动的,“美思欲望等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对自由的追求,诗人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灵动自如的舒卷之气;正是此种逸气贯注于诗歌,才使得诗歌“率皆纵逸”,呈“逸态凌云”之势。

最后,诗中“逸气”形成了飘逸自然之美。诗人以其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天真纯朴的心态,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自然天成的诗作中流露出飘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在生活与自然中所得的刹那感悟和情思,诗人兴到神会,一挥而就,形成了自然天成之作,富有无穷的韵味和情味。“忘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罗大经先生在《鹤林玉露》中肯定了诗人“胸襟阔大”,诗作“自然流出,不假安排”。诗中飘逸自然之美,正是诗人淡然平和、追求自由的“逸气”体现。

三、李白诗歌“逸气”形成的原因

“逸气”的产生一方面与盛唐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诗人自己独特的气质。

盛唐时期是一个朝气蓬勃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兼容并包,民族高度融合,尤其是南北文风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对“逸气”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此时的交流与融合是空前的,是无所顾忌的包容,是自由的创造和革新,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和限制。充满朝气的时代蕴含着解放气质,“在施行封建礼教的精神禁锢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松懈”。生活在精神领域较为解放时代中的李白,他脱略小节、自由使气、飘逸欢乐,吟唱出一首首富有自由精神的逸气之歌。

当然,诗人舒卷自如“逸气”的形成也离不开道、侠思想的熏染。李白信奉道教,以得道成仙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他“十五游仙山,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追求道教大师——司马子徽的超脱通达之境,道教对其影响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诗人甚至认真地炼丹服食,追求自由的神仙境界。诗人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他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其二)诗人通过饮酒排遣现实中政治失意的痛楚,在饮酒中找寻失落的自由,以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生命真趣,获得一种超越政治、超越生世的乐趣。

同时李白的思想也受任侠风气的浸染,“少以侠自任”,“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豪侠笑尽一杯酒”等,侠气的浸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李白自由逸气的形成。“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侠客独立不羁、豪迈仗义的气概正是诗人受侠气熏染而形成的自由逸气。道、侠思想给予了他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诗人在内心深藏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在诗歌中则显露为舒卷自如的逸气。诗人企慕神仙、任侠之气,其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独立不羁、飘逸洒脱的自由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诗人在盛唐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受道、侠思想的熏染,形成了独特的逸气。诗中的逸气是一种舒卷自如、平和淡然的心境,也是一种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诗人在“逸气”的贯注下进行诗歌创作,形成了飘逸自然之美。正可谓“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沧浪诗话》),“其为文章,率皆纵逸”(《河岳英灵集》),“太白诗豪迈清逸,飘然有凌云之志”(《读四家诗选》四首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5.

[3]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余恕诚.唐诗风貌[M].北京:中华书局,2010.

上一篇: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策略下一篇:名言英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