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

2024-10-22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共8篇)

1.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 篇一

基于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分析论文

完善的师资管理体系是合理规划调整教师工作内容、工作方向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其需要心理契约管理作为支撑,在任何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组织与教师属于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是心理契约作为纽带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下文主要针对心理契约相应内容进行阐述分析。

一、心理契约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契约的含义

所谓心理契约又可以从非书面语上来讲被称为不成文的、主观心理约定,其主要介于企业、单位、组织机构(雇主)与员工个人(雇佣)之间,双方心理主观都明确需要自身承担的责任及义务同时还有报酬。近年来,心理契约被逐渐应用于高校师资管理中,对于高校发展具有一定促进性意义。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及作用

相比于劳动契约管理,心理契约存在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主观意识比较强烈。心理契约与纸质契约不同,其没有具体的条文规定,仅仅是雇主与雇佣之间的主观感知,并且不同人的心理契约范畴及认同感是不同的。其次,隐含性较强。员工效力于企事业单位,其对于工作内容、责任、工作方向及个人义务有隐含的理解,与之相对应的.对自身未来发展及所得报酬也有相应的理解,但是未将其列在书面文字当中。最后,动态性明显。随着员工工作环境、工作重心及工作能力等不同方面的改变,企业与员工的自身心理契约隐含条例会出现不同程度改变及调整。在高校师资管理中应用心理契约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从根本上增加教师的归属感及安全感,能够使其感受到是学校组织的一员,愿意承担自身义务及责任。另外还能够对教师起到激励的作用,不但使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能够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保证教师的忠诚度。能够有效调整教师心理状态,减少对工作及单位组织的失望,降低离职率,保证高效教学质量。

二、高校师资管理中应用心理契约对策

(一)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上述内容提到,心理契约以组织单位及个人自身意识为主,所以无论是在任何阶段高校都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在招聘过程中,高校应该向应聘教师详细准确表达自身的需求、期望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晋升空间等相应信息,能够保证教师内心深处有所感受,提高招聘成功率。在后续高校与教师合作期间,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高校教学方向的调整、教学制度的改变或者学科增加或减少等均会对教师造成一定影响,引起教师的猜测,高校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将高校相关信息与教师说明,减少猜测,调整教师的主观意识。例如,高校可以在制定相应政策之前选取不同学科代表,听取教师意见,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联谊活动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凸显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在制定政策当中也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有利于维系双方良好心理契约。

(二)完善培训制度。

21世纪是经济和知识并存的时代,高校要重视教师自我深造学习,要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绝大多数教师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任职期间迫于工作压力、经济压力或者其他个人原因,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有将近40%的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自我充实、提高能力,这容易导致教师心理契约出现浮动。高校可以定期选取不同学科教师参加培训,具体的培训费用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可以为教师承担一部分或者全额,尽最大努力为其营造自我完善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定期组织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到高校进行座谈讲解,鼓励教师多问、多学;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组织交流会,鼓励不同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或青年教师等发表自身观点,通过倾听及发言能够丰富自身知识框架。完善的培训机制不但能够提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在表达、学习、交流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成就感,能够从根本上满足高校与教师的不同心理期望,使心理契约保持最好状态。

(三)建立公平考核制度

公平、公正、公开是任何团队、企业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建立相应公平考核制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将知识传递于学生,但是具体教学成果如何主要由学生成绩来说明,这存在学生的不确定因素,就此,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个人工作量考核,要注重学科教师的团队教学成果,应用量化标准考核,对比分析不用学科团队教师教学成果,对其予以相应奖励及批评。这种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普遍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使其从内心感觉到自身劳动成果被尊重,能够感受到自身在学校的个人价值。

三、结语

心理契约应用于高校师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不同方面满足高校及教师的关系及自身责任和利益,能够使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2.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 篇二

(一)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情绪衰竭和强烈的身体不适感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受到“职业倦怠”侵袭后, 第一个主要表现是个人情绪上的衰竭以及强烈的身体不适感。目前一项针对西安交通大学286名教师的调查显示, 有75%的教师经常感到疲劳。许多高校教师经常会感到身体不适, 如疲劳、虚弱、耗竭感、失眠、颈背痛、咽喉痛、头痛、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对疾病抵抗力降低等各种小毛病, 尤其是工作紧张时更是如此。这些疾患大多是职业倦怠引起的身体反应。2002年9月, 广东省教育工会对全省19所高校8417名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健康人数仅占10.40%、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职业倦怠严重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情绪与身体状况, 导致部分教师无法承担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 不仅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 而且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与社会的发展。

(二)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个人情感疏离、对人对事冷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主要表现是教师个人情感疏离、对人对事冷漠。高校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绝望感, 拒绝交流、盲目自大、不思协作, 以“唯我独尊”的面目来掩饰心理上的无助与绝望;以消极、麻木、否定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 逃避社会交往, 对人缺乏同情心, 无心教育教学工作, 容易迁怒于学生或视学生为宣泄对象, 丧失了往日的爱心和耐心。这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危害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三)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满意度低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职业倦怠还表现为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满意度低。当高校教师人力资本职业环境与教师个人的需求愿望产生巨大落差, 而这种落差无法得到有效排解时, 就会产生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满意度低。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对自己所担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采取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消极方式, 降低自我评价, 缺乏自信心、不敢迎接挑战、工作不思进取、厌学、厌教、厌生。这种职业倦怠问题的存在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又妨碍教育质量的提高, 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基于职业倦怠的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心理养护———EAP的实施

(一)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展EA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承受着工作中教学、科研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和个人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普遍精神负担重, 缺乏体育锻炼, 心理状态不佳, 经常表现为情绪急躁, 过于敏感, 容易冲动, 不善控制。还有部分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遇到挫折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并诱发不良情绪, 甚至产生灰暗情结, 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忧郁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变化。神经官能症、神经症也是高校教师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等。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 学校非常有必要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提供相应的EAP服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 EAP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 美国有1/4的企业为员工提供EAP服务;日本的一些企业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 帮助员工克服身心疾病。截至1994年,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0%以上建立了EAP项目。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使各行业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但只有极少数企业有意识地实施对员工的心理帮助, 大多数社会组织仍然没有意识到员工职业倦怠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巨大隐患。高校中EAP项目的开展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多数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对这个新鲜概念处于毫无了解的状态。这就需要高校对教师进行EAP的大力宣传推广, 让教师了解EAP的运行效果。并且, 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和受关注程度比较高, 引入EAP模式更容易被决策层和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有良好的个人素质, 对心理问题能够充分客观的认识, 容易接受培训教育, 预期效果也较好。同时, EAP在企业中所能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校人群中同样存在并需要解决, 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高校。高校因为有相对优秀的专业心理教师, 有开展EAP的良好基础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专业心理教师或是兼职心理咨询教师的特长。因此, 相对其他行业来说, 高校开展EAP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EAP分析

1.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展EAP的具体内容。

根据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特点和职业特征,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EAP的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家庭关系问题、理财问题等各个方面, 全面帮助教师解决个人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心理状况调查。由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调查方法进行教师心理质量现状调查、心理素质评估, 建立规范的健康档案,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 心理健康培训模块。通过职业心理健康、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积极情绪、职业倦怠、工作与生活平衡、咨询式管理者等系列培训, 帮助教师掌握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心理咨询辅导。为受心理问题困扰的教师提供咨询热线, 如个人面询、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充分解决困扰教师的心理问题。

2. 针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职业倦怠实施EAP。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职业倦怠实施EAP: (1) 专业调研和评估。就学校而言, 组织专业人员采取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 评估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 这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 以期针对问题的来源进行处理, 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和管理因素。 (2) 宣传推广。搞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 利用海报、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 树立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 鼓励教师在产生职业倦怠后积极寻求帮助。 (3) 全员培训。开展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等系列培训, 帮助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对职业倦怠的抵抗力。同时, 管理者应掌握教师心理管理的技术, 能在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时很快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 进行情绪、行为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 (4) 改善环境。一方面改善教学环境、办公环境、住房条件等工作硬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团队建设、教师生涯规划等手段改善工作软环境, 建立学校内外的社会支持系统。 (5) 心理咨询。设置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人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心理咨询, 完善教师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尊重人性为核心的优秀校园文化,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高校管理, 把教师视为高校中最重要的资源, 一切管理活动围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尊重人、信任人, 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 在工作中享受快乐。

同时, 高校教师也应从自身的认知方式、行为反应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调整, 克服各种缺陷与不足, 预防和解决职业倦怠的发生。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应该做到:第一, 客观地认识自我。在制定工作目标时,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应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工作能力及所承担的角色, 努力做到从实际需要出发, 避免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第二, 积极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良好。教师应该积极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良好, 坦然面对和接受学校制定和推行的各项改革举措, 正确定位自己以适应环境。第三, 增进人际交往, 实现心理和谐。人际交往能够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同时, 当教师感觉到较大压力的威胁时也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来与压力进行对抗, 或者到心理咨询机构去寻求专业建议和辅导。第四, 加强体育锻炼。锻炼也是一种精神减压的方法, 它可以分散教师的注意力, 让教师从情感或身体的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 适当的身体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 教师在生活中应加强体育锻炼, 保持身心愉悦。

3.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 篇三

教师心理契约的失衡与重构-基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视角

探索教师心理契约变化问题对于寻求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成功的微观基础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教师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改革中将会出现教师心理契约失衡与重构的问题,讨论了通过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体两方面努力实现教师心理契约重构的`途径.

作 者:石若坤 SHI Ruo-kun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社科部,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2007“”(10)分类号:G451.6关键词:心理契约 重构 高校 教师职务聘任制

4.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心得体会 篇四

保基乡中心小学

胡德丽

2014-9-14 我于2014年9月13日听了谢玉明老师《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的讲座之后,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新的认识:倦怠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并应有效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教师职业的现实压力

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但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令教师疲惫不堪。我们深感当年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因此,在校园里,不少教师都做到了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

2.作为社会人肩负生活重压

教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还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并且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家长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因此,教师不得不面对种种社会压力的困扰。

二、如何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2、品味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3、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4、坚持体育锻炼,应对压力困扰。

另外,社会、学校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有必要将对教师的要求与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怀结合起来,为教师排扰解难,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应该把教师作为关怀的主体予以高度关注,而不仅仅将其看成是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客体。只有使教师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及社交技能,而这些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也是由教师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内容所决定的。

5.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 篇五

1、自身现状:

本人性格中性,好沉思、内心体验深刻、温和、克制、直爽热情、稳定性强,爱好看书、下棋,优点是踏踏实实、做事认真仔细、爱帮助人,缺点是固执、容易循规蹈矩,特长是进入内心或知觉的智力。在大学期间加入社会服务型的社团,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能力。

2、测评结果:气质类型为黏液质和抑郁质的混合质,兼有胆汁质,职业兴趣测试为擅长心理学、哲学、教育学行业。

二、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

1、社会一般环境:

心理咨询师就业前景广阔。因为各行各业都需要心理咨询师,所以在社会、学校、监狱、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中,都能找到岗位;如果拿到中、高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后的话,那就可以自己开一个心理咨询诊所了。

心理咨询师是未来很热门的行业。中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万人,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者;1990年中国2560万例抑郁症患者,仅有5%得到治疗,而15%的抑郁症患者抱有自杀倾向。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中国有1.9亿人一生中需要介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这正说明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是造成我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在政府政策的大力倡导下,三级甲等医院均要求成立心理科,中小学学校也都要求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

2、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我国现在心理咨询师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中国的心理咨询业,缺乏足够的人才基础,也缺乏足够的行业自律意识,但最主要的是缺乏真正有效的管理机制。不过,我有信心中国的心理咨询业会越来越好,尽管开始会无序,但社会的淘汰和大众的需要会造就一个健康的行业。中国的心理学就算是不行,以后它也会慢慢的好起来的,任何发展的事物都是向前发展而不会倒退的,只会越来越进步.那些不好的问题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看问题不能太片面,而要有着长远的目光.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不会错的。我的信心是在十年左右。即使我最终不从事这个行业,学习这些知识也获益匪浅。

三、确立发展目标

方向:心理咨询师

已进行情况:正自学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1、-:

成果目标;参加心理咨询师和办公软件的培训并取得证书。

能力目标:具备心理学理论基础,与人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具备一定的口才。

2、20-:

学历目标:拿到北京市高自考心理学专业本科学历

成果目标:学完心理咨询师二级所有教材,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能力,口才良好,计算机熟练掌握,有广泛的社交范围。

3、-:

学历目标:攻读并取得在职心理学研究生学位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公司决策层有直接流畅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策略

差距:1、作为心理咨询师必备的技能、创新能力欠缺。2、快速适应能力欠缺。3、社交范围窄。4、自信心不强。

缩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训方法

(1)充分利用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团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等。

(2)充分利用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争取更多的培训。

(3)攻读心理学自考本科和研究生学位。

2、讨论交流方法

(1)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2)在工作中积极与上司沟通、加深了解。

3、实践锻炼方法。

(1)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

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

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

五、反馈修正

目标太高,会影响到个人的其他人生重要事情。

对口工作难找,现在心理咨询师行业收入待遇低。

跳槽要把握好。

6.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 篇六

《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是心理咨询师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时所应遵守的规范,心理咨询师应遵纪守法、遵守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以下是详细内容。

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

(一)总则

1、心理咨询师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应遵纪守法、遵守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在其工作中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道德标准;

2、心理咨询师应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咨询师应不断学习本专业以及咨询服务所需的有关知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4、心理咨询师应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专业职能的界限,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

(二)对来访者的责任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目的是使来访者从其提供的专业服务中获益。心理咨询师应保障来访者的权利,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

1、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来为访者的性别、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性取向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

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应使来访者明确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工作特点、收费标准、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3、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时,应与来访者对咨询目标、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使用冲击疗法、催眠疗法、长期精神分析等技术)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咨询师应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依赖。

(三)与来访者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应尊重来访者,按照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1、心理咨询师应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咨访关系中的职业角色对来访者构成的潜在影响,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

2、不允许心理咨询师以收受实物、获得劳务服务或其他方式作为其专业服务的回报,因为它们有引起冲突、剥削、破坏专业关系的潜在危险;

3、心理咨询师要清楚的了解双重(或多重)关系(例如与来访者发展家庭的、社交的、经济的、商业的或者亲密的个人关系)对专业判断力的不利影响及其伤害寻求专业服务的潜在危险性,避免与来访者发生双重(或多重)关系。在双重(或多重)关系不可避免时,应采取一些专业上的预防措施,例如签署正式的知情同意书、寻求专业督导、做好相关文件的记录等,以确保双重关系(或多重关系)不会损害自己的判断并不会对来访者造成危害;

4、心理咨询师不得与当前来访者发生任何形式的性和亲密关系,也不得给有过性和亲密关系的人做心理咨询。一旦业已建立的专业关系超越了专业界限(如发展了性关系或恋爱关系),应立即终止专业关系并采取适当措施(例如寻求督导、转介等);

5、心理咨询师在与某个来访者结束心理咨询关系之后,至少三年内不得与来访者发生任何亲密或性关系。在三年后如果发生此类关系,要仔细考察关系的性质,确保此关系不存在任何给来访者造成伤害的可能,同时要有合法的书面记录备案;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对来访者明确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专业人员;

7、心理咨询师应尊重其他专业人员,与相关专业人员建立一种积极合作的工作关系,以提高对来访者的咨询服务水平。

(四)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师应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无论是在个体治疗或是在集体治疗中都有责任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来访者保守秘密。

1、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在应用时的限制。在团体咨询时应首先在团体中确立保密原则;

2、心理咨询师应清楚地了解保密原则的应用有其限制。下列情况为保密原则的例外:(1)心理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有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2)来访者有致命的传染性疾病且可能危及他人时(3)未成年人在受到性侵犯或虐待时(4)法律规定需要披露时;

3、在遇到上述中的(1)、(2)和(3)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有向对方合法监护人预警的责任;在遇到(4)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有遵循法律规定的义务,但须要求法庭及相关人员出示合法的书面要求,并要求法庭及相关人员确保此披露不会对临床专业关系带来直接损害或潜在危害;

4、心理咨询师只有在得到来访者书面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心理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或演示;

5、心理咨询师咨询工作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仅经过授权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接触这类资料;

6、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启动危机干预方案,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如与其他心理咨询师进行磋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五)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告知、自愿以及能力。告知是指在来访者做出知情同意之前,心理咨询师有义务和责任告知来访者以下情况:咨询的特点、性质、预期疗程、费用、保密范围等,如果来访者在没有被充分告知的情况下做出知情同意,法律上被视为无效同意;自愿是指来访者做出知情同意的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利诱或胁迫,其决定是自愿自主的;能力是指来访者作为知情同意的法律主体,应当具有法律所要求的行为能力。

1、心理咨询师需要在建立咨询关系的初期,向来访者告知咨询的特点、性质、预期疗程、费用、保密的范围等,并为来访者提供充分的机会询问并且对其问题给予回复;

2、应与来访者对咨询目标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在使用尚未广泛认可的治疗技术时,心理咨询师需要告知对方有关该咨询技术的发展状况、可能的潜在风险等;

3、当为来访者提供服务的咨询师正在处于接受培训的阶段,而且由其督导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时,那么作为知情同意程序的其中一个部分,需要向来访者告知该咨询师正在处于培训阶段,并且在其督导监督下进行操作的事实;

4、任何时候来访者都有权终止咨询或更换咨询师;

5、如果来访者的确没有法律责任能力做决定,但又必须进行心理咨询时,可以请监护人采用“替代同意”的形式。

(六)关于咨询的中断

咨询的中断是指在咨询期间因咨询师个人原因暂时停止咨询。

1、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得随意中断工作。在心理咨询师出差、休假或临时离开工作地点外出时,要对已经开始的心理咨询工作进行适当的安排;

2、除非来访者或者第三方付酬人员提出不需要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中断咨询之前,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向来访者提供有关其他选择性咨询方式的建议。

(七)关于咨询的终止

咨询的中止是指经过商定,心理咨询师停止向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和来访者结束咨询关系。

1、在有迹象表明来访者不再继续需要咨询服务或者后续服务对其没有益处时,心理咨询师可以结束咨询;

2、如果心理咨询师受到来访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员的威胁,或者继续治疗可能会危及到心理咨询师的安全时,那么心理咨询师可以终止咨询。

(八)关于心理咨询案例资料的保存和处理

心理咨询师须确保案例资料的安全,避免对来访者造成伤害。

1、来访者的案例资料应存放于安全的地方,案例文件夹应关闭,来访者的名字不应显露在外面; 2、心理咨询师不应该把咨询记录及草稿随便丢弃在垃圾堆里,而应撕碎或销毁;

3、如果把处于保密状态的咨询记录输入电脑,应该加用密码或其他保密技术,避免被他人辨认或窃取;

4、心理咨询师因专业工作需要对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案例进行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得到来访者书面许可的情况例外)。

(九)关于心理测评

心理咨询师应正确理解心理测量与评估手段在临床服务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恰当使用;心理咨询师在使心理测量与评估过程中应考虑被测量者或被评估者的个人和文化背景;心理咨询师应通过发展和使用恰当的教育、心理和职业测量工具来帮助来访者。

1、心理测量与评估的目的在于使来访者受益,心理咨询师不得滥用测量或评估手段以牟利;

2、心理咨询师应在接受过心理测量的相关培训,对某特定测量和评估方法有适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方可实施该测量或评估工作;

3、心理咨询师应尊重来访者对测量与评估结果进行了解和获得解释的权利,在实施测量或评估之后,应对测量或评估结果给予准确、客观、可以被对方理解的解释,努力避免来访者对测量或评估结果的误解;

4、心理咨询师在利用某测验或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记分、解释时,或使用评估技术、访谈或其他测量工具时,须采用已经建立并证实了信度、效度的测量工具。如果没有可靠的信、效度数据,心理咨询师需要对测验结果及解释的说服力和局限性做出说明,不能仅仅依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做出心理诊断;

5、心理咨询师有责任维护心理测验材料(指测验手册、测量工具、协议和测验项目)和其他测量工具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不得向非专业人员泄漏相关测验的内容。

(十)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责任

心理咨询师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专业伦理规范;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发现,在专业界限和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工作;心理咨询师应不断更新并发展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自我保健的活动,促进个人在生理上、社会适应上和心理上的健康以更好地满足专业责任的需要。

1、心理咨询师应在自己专业能力范围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培训和督导的经历和工作经验,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宜而有效的专业服务;

2、心理咨询师应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意义,在专业工作领域内保持对当前学科和专业信息的了解,保持对所用技能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开放态度;

3、心理咨询师应保持对于自身职业能力的关注,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步骤寻求专业督导的帮助。在缺乏专业督导时,应尽量寻求同行的专业帮助;

4、心理咨询师应关注自我保健,当意识到个人的生理或心理问题可能会对来访者造成伤害时,应寻求督导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必要时应限制、中断或终止临床专业服务;

5、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需要介绍自己情况时,应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专业资历、学位、专业资格证书等情况,在需要进行广告宣传或描述其服务内容时,应以确切的方式表述其专业资格。心理咨询师不得贬低其他专业人员,不得以虚假、误导、欺瞒的方式对自己或自己的工作部门进行宣传,更不能进行诈骗;

6、当心理咨询师通过公众媒体(如讲座、演示,电台、电视、报纸、印刷物品、网络等)从事专业活动,或以专业身份提供劝导和评论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论要基于恰当的专业文献和实践,尊重事实,注意自己的言行应遵循专业伦理规范。

7、当心理咨询师需要向第三方(例如法庭、保险公司等)报告自己的专业工作时,应采取诚实、客观的态度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工作;

8、心理咨询师不得利用专业地位获取私利,如个人或所属家庭成员的利益、性利益、不平等交易财物和服务等。也不得利用心理咨询、教学、培训、督导的关系为自己获取合理报酬之外的私利。

(十一)关于伦理问题的处理

心理咨询师在专业工作中应遵守有关法律和伦理,努力解决伦理困境,和相关人员进行直接而开放的沟通,在必要时向同行及督导寻求建议或帮助;心理咨询师应将伦理规范整合到日常专业工作之中。

1、心理咨询师一旦觉察到自己在工作中有失职行为或对职责存在着误解,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正(如转介、寻求督导等);

7.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进展研究论文 篇七

初期阶段。此阶段是教师和高校之间发生平衡型心理契约的阶段。高校因组织发展招聘教师,教师因职业发展与学校签订书面契约,双方形成最初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对高校工作环境中责任和义务的感知,观察、思考来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形成角色内转化。同时也发生交易型心理契约,教师工作付出,得到高校相应的经济报酬,并对高校有所期望。

发展阶段。此阶段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已基本熟悉,适应了教师的角色,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也基本形成,教师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有初步认定,开始感受角色外的认知,如工作付出能否得到相应经济回报,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看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高校是否履行合同中的承诺,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领导的关怀等期望。

变化阶段。此阶段教师对工作岗位已很熟悉,对心理契约中的满意程度有自己的评判,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生活和工作压力会随之而来,教师会做出新的思考和要求,心理契约也会不断变化。如果意愿得以实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就会提升,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反之亦然。田宝军对教师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教龄和工龄的增加,教师对学校责任的履行程度呈“U”型变化,思想波动最为明显是在3年以后。[10]

4 不足与讨论

教师对于自己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有着主观的心理体验与理解,是内隐的、“心照不宣”的、不公开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高校组织,对相互的责任和义务都有不同期望与看法,即便是教师在同一高校组织环境中,不同时期下,教师的心理契约也会随之变化,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处于一种不断修订和变更的状态,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另外,书面契约一般是固定的,而心理契约在高校组织中任何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变化,都会引起教师心理契约的波动。人们在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覆盖的范围就越广。[11]除此以外,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不是单方面发生的,教师和高校之间是通过双方的接触、交流、沟通等活动满足对方的期望或意愿的一致共识。不是教师对高校组织单方面的感情投入,具有双向性。

由于心理契约理论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特点,加之高校教师为特殊的知识型群体,追求学术自由,不断突破自己,来实现人生价值。本文定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教师和高校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承担和主观期望,并随组织活动的变化而做出的心理动态反应。只有当高校教师的个人愿景和高校组织愿景相一致时,双方之间才会达成心理契约的平衡,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肖玺.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 刘耀中.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6):22- 24.

[3] 石若坤,李丽红.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维度及其影响研究[J].新课程研究,(8):231.

[4] 栾婉娜.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6(1):191- 215.

[5] 韩明,董学安,范丹,何先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3):315-321.

[6] 梅红.领导行为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7] 许小东,孟晓斌.基于心理契约的组织成员忠诚度培养[J].经济管理-新管理,(14):49- 53.

[8] 肖玺.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9] 徐木兴.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 校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1- 65.

[10]田宝军.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四川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2):23- 28.

8.心理咨询师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要点 篇八

(一)职业道德复习指导思想: 一.针对个人表现部分-----以法律为标准,以道德为界线;遇事——以大局为重;企业——以发展为重;个人——以事业为重;看人——以人品为重;为人——以他人为重.二.针对理论知识部分的选择-----1.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道德和法律的区别:①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不同;②依靠的力量不同;③作用的范围不同。

3.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机关执行。道德没有强制性,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典型示范等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来进行调控。

4.道德和法律的联系:①在作用上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在内容上道德和法律相互重叠;③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主要区别:①从社会性质上看,基本制度不同;②从所有制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③从分配制度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按资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为主体;④从生产目的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最终目的。7.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资源需要的无限性,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却是有限的。8.职业道德的特征:①范围上的有限性,任何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都是特定的、有限的;②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分工相对的稳定性决定了与其适应的职业道德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形式上的多样性。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激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③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利益导向的经济,要求人们义利并重,从而增强了人们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④市场经济是重视科技的经济,它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增强了人们学习创新的道德观念。

10.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①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容易诱发利己主义;②市场经济强调金钱价值容易诱发拜金主义;③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诱使人们淡薄精神价值。

11.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①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②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③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④职业道德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①企业环境;②企业规章制度;③企业价值观;④企业经营之道;⑤企业目标;⑥企业作风;⑦企业礼俗;⑧企业形象;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⑩职工职业道德。

13.企业文化的功能:自律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

1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①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③可以促进技术进步;④有利于企业摆脱困难,实现阶段性的发展目标;⑤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企业品牌。

15.职业道德与人的自身发展:①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②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③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16.现阶段从事职业劳动是:人们求生存的客观要求;人们获得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的根本途径;是人们基本的谋生手段。

17.在社会生活中职业活动是:人们相互联系最重要的桥梁;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8.职业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经营的职业活动,也是一种能力、纪律和品格的训练。职业劳动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人们的好品格。19.遵循文明礼貌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

20.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市场。

21.人才交流市场形成后:①企业闲臵人才和人才奇缺的矛盾得到缓解②人才资源的配臵使用趋向合理;③人才的作用得到发挥;④提高了人们学习文化、钻研技术的积极性⑤实行持证就业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⑥企业用人增加了选择余地和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招收、长期培养的损失。

22.“跳槽热”现象的出现有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23.“跳槽热”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有:解决了人才积压、学非所用、工作安排不合理、职工收入不如意等弊端。消极作用有:给一些企业带来损失;使一些职工不安心工作,最终失去工作。24.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

25.职业理想的三个层次:①初级层次,为了维持生存是人对职业的最初动机,这是职业理想的基本层次.②中级层次,主要目的是通过特定的职业施展个人的才智.③高级层次,工作的目的是承担社会义务,把自己的职业与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

26.职业理想形成的内在因素:人的年龄、环境的影响、受教育程度。

27.职业技能形成的条件:人的先天生理条件、人的职业活动实践、人接受的职业教育。

28.职业技能是发展自己、服务人民的基本条件;职业技能如何:关系到职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国家贡献的大小;决定着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29.自利追求与道德操守缺一不可:①若无自利追求经济活动将无法正常、有序、高效的开展;②仅有自利追求而无道德操守,将会搞乱社会经济秩序。③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对方的利益,自利追求难以实现。④自利追求与道德操守协调默契的基本点是交易双方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

30.诚实守信不但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则,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根本要求。心理咨询师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要点

(二)1.诚实守信要求从业人员:忠诚所属企业、维护企业信誉、保守企业秘密。2.不诚实劳动现象:①出工不出力;②以次充好,缺斤少两;③制造假冒伪劣产品。3.劳动合同是:①就业者的护身符,遵守合同可以维护从业人员的各项合法权益;②现代企业的护身符,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③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具有强制力,无论是企业还是从业人员,无故违约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和处罚。优质服务就是: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再提供针对性服务;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讲究提供优质服务的技巧;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正确对待顾客的投诉。遵循办事公道的道德规范必须:坚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光明磊落。4.办事公道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事双方公平合理、不偏不倚,按照一个标准办事。

5.每一个职业劳动者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善于协作,乐于合作。任何排斥集体、排斥他人,以期依靠个人的力量取胜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6.如何做到公私分明:①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增强集体意识;②富有奉献精神,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③从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④在劳动创造中满足和发展个人的需要。

7.公与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个人利益的获得要以集体的发展为条件;②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贡献;③集体利益体现着集体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也体现着每个集体成员真正的、根本的利益;④集体发展了,个人才能得到发展;⑤顾全大局是处理公与私关系的基本要求。

8.如何培养公平公正的品行:①坚决按原则办事;②不徇私情;③不怕各种权势;④不计较个人得失。

9.勤劳节俭有利于:增产增收,可持续发展。事业成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腐败。

10.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实行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质量和经济效益。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消费问题,因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环节之一,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12.消费与浪费的区别:合理消费能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从而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反对浪费是反对那些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浪费。

13.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然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14.自由和法纪是对立统一的:①正确的法纪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它既限制人们的盲目行为又保护人们的行为自由;②只有法纪没有自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③只有自由没有法纪,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个人的自由也得不到保证。

15.法律法规是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反映,是社会最低道德准则的表达,是对极不道德行为的预防和打击,是道德的坚强后盾。

16.法制意识包括:法制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权力与义务观念。1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①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②规定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是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④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国家一切立法活动的基础;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8.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它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力和自由,并用强制力来保证这些权力和自由的有效行使。

19.职业纪律是把一些直接关系到职业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的行为规范,上升到行政纪律的高度加以明确规定,并以行政惩罚的形式强制执行,以保证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符合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

20.职业纪律包括:劳动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21.遵循团结互助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做到:平等待人、尊重同事、顾全大局、互相学习、加强协作。

22.竞争的目的和原则: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竞争的基本原则是既竞争又协作,通过在各方面的竞争,形成相互促进、积极求胜、共同提高的机制,促进生产发展。23.开拓创新要有:创造意识、科学思维、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24.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轨,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活动。

25.所谓“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过程。修养是人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必不可少的手段。

26.所谓“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坚持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事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

27.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注意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8.弘扬爱国注意精神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29.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0.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1.坚持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利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3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

33.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34.职业道德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案例问答题答题思路

1.如何进行初诊接待:①做好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②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使用礼貌语言,态度平和诚恳,据实际运用。③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④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提供帮助。⑤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⑥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⑦说明求助者责任、权利与义务:三责任、四权利以及四义务。⑧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避免使用方言,使用专业术语时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2.摄入性谈话时,怎样选择切入点--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①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②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③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④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⑤会谈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3.摄入性会谈避免提问失误:①避免“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有强烈暗示性。②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因这类问题具封闭性,咨询师获取信息受限制。③避免多重问题。这类问题表现出咨询师缺乏训练,使求助者不知所措。④避免修饰性反问。这种反问后果对求助者毫无好处,使会谈陷入僵局。⑤避免责备性问题。此类问题对求助者产生很大威胁感,立即引起防卫。⑥避免解释性问题。咨询师表达自己看法,不利于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

4.与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的原则有: ①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②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③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④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⑤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⑥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⑦谈话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5.在使用摄入性谈话法与求助者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①态度必须保持中性,不可暗示诱导以免丢失客观信息。②提问中避免失误。③除提问和引导语之外,不能讲题外话。④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组织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⑤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⑥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以免引起误解。

6.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1)精神状态:①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敏感);②情绪、情感表现(经常委屈,哭泣,情绪较低,脾气暴躁,烦闷,心烦,感觉活着没意思);③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工作劲头不足等);④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

(2)身体状态:①有无躯体异常感觉(觉得很累,浑身不舒服,头晕,头痛,睡眠差)②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③ 既往病史

(3)社会功能状态:①工作动机与考勤状态;②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回避,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夫妻关系紧张)7.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①认知方面:如感觉过敏、思维迟缓等。②意志方面:如意向缺乏、强迫意向等。③情绪情感方面:如焦虑、抑郁、恐惧、情感低落、暴躁、绝望等。④躯体方面:头痛、睡眠差。⑤行为方面:如回避、强迫、退缩等。⑥社会功能方面:如(与不敢和人说话,与同事关系较差工作效率下降、学习、人际、家庭、夫妻关系、娱乐等)。

8.问题的原因:

(1)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①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②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③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④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2)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①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②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③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3)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学习寻找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认知因素):①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人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②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③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④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⑤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⑥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⑦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⑧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斌的认知——领悟)。9 如何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没有错误的认知

①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人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②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③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④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⑤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⑥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⑦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⑧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10.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⑴生物原因:

⑵社会原因: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②家教严格;③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缺陷。⑶心理原因:①错误的认知观念;明显的感知觉障碍。②存在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如…。③存在负性情绪,如低落、焦虑等。④追求完美。如性格内向。⑤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

11.对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是:①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②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助的愿望;③在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方面是否受到影响;④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⑤对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做区别。

以一般心理问题为例说明诊断过程:①根据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主客观统一、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②根据许又新神经症诊断标准:求助者的冲突是常性的,病程短 1分,本人痛苦程度未达严重1分,社会功能妨碍不严重1分,不能诊断为神经症。③对照症状学标准:虽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但从严重程度看反应不强烈,冲突为现实的,不良情绪控制在相当理智下,反应仅限于XXX范围,无泛化,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看时间短,处于最近一段时间,所以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④心理测验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对求助者需要做的鉴别诊断:①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三原则排除精神病性障碍.②与XXXX神经症相鉴别:XXXXX神经症在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痛苦不能解决,社会功能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明显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不相称,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而该求助者为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未泛化、回避,时间短,可排除神经症.③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泛化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刺激为现实的持续时间短,反应不严重,未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12.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①心理测验的结果。②既往病史、家族史、教养史等:性欲发展情况,躯体、精神检查是否正常,有无重大疾病和遗传疾病史。③案例有关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等方面缺乏的资料。④婚姻家庭状况及重大事件。⑤个人成长史、早年的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重大的变化及评价。⑥个性特征,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⑦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交往情况。⑧对未来的希望。

13.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1)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①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②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③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

(2)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15.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1)下诊断:①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强迫症(恐怖症……;②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

①首先使用三原则做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②诊断神经症:a.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b.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c.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4—5分为可疑病例,不小于6分为确诊神经症。

③症状符合**症诊断标准:a.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b.主导症状…… ④(如果已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做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系统分类诊断。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16.通常从哪些方面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

通常根据以下几点根据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①临床症状表现;②求助者的自知力;③社会功能受损程度;④求助者本人的痛苦;⑤问题持续时间;⑥问题是否泛化;⑦心理测量量表的评定。

17.如何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存在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即对心理不健康问题进行分类。(1)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2)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3)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18。依据本案例,您认为需要选择何种量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

(1)量表选择的原则: ①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量化问题严重程度。如判断求助者焦虑情绪的程度,可选用SAS等。②用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问卷和量表,探求引发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如探索求助者焦虑的人格因素,选择EPQ等。③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探究远期影响因素。如选用“生活事件量表”了解两年以内的重大事件等等。④为排除其他疾病而使用量表(2)测验的种类: ①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②可选择……量表 MMPI——病理性人格特征和严重程度;病前人格,用在人格障碍精神分裂、偏执、神经症以上;③EPQ、——了解人格特征及认知;神经症及以下用;④SCL—90——了解其在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严重程度;评定咨询效果;⑤社会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因素;⑥SAS—— 神经症 焦虑情绪及程度;评定效果;⑦SDS——神经症 抑郁情绪及程度。

19.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①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②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③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④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⑤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⑥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⑦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什么原则?

①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目标,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②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 ③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④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20.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询目标是:

①近期目标:(缓解情绪,减少不良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SAS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②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21.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①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②积极的: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是积极的。③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符合自身能力,咨询师也能提供条件,因此是可行的。

④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消除上。

⑤可接受:咨询目标是双方协商的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也可以解决,协商不成以求助者为主,所以是可接受的。

⑥可评估:可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如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化评定指标。

⑦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其有效结合。

22.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①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②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③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④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23.心理咨询师应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①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②根据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③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④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24.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

(1)对方案实施的简单说明: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方案)(2)说明咨询总体目标:

(3)方法选择与理由: ①针对求助者,采用的咨询方法是:。。②选用以上方法的理由是:。。

(4)矫治的操作原则: ①各阶段功能及目标: ②咨询的中断和转介:。。(5)具体操作步骤:

①心理帮助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内的各个具体阶段描述: a.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b.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②巩固提高阶段: c.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d.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6)咨询效果的评估:完成阶段性评估后,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测验法等方法和外部语言、行为、情绪等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26.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充分尊重求助者;②关切理解求助者;③采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④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

27.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咨询前的准备工作:如服装、表情;②礼貌接待、礼貌用语:③间接询问求助者需要那些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④结束后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⑤避免紧张情绪⑥语速适中吐字清晰、避免使用方言;⑦反复说明保密制度;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⑧不吸烟、不做多余、下意识动作。

28.什么是“引发求助者心理和行为临床表现的关键点”,其内涵是什么? ①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②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29.验证资料可靠性的方法有:①可以使用补充提问。②可以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的办法来验证。③可以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31.心理咨询方案的主要内容:①咨询目标(7个因素);② 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③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④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⑤ 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⑥ 咨询的费用;⑦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33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1)面质的定义: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言行不

一、理想与现实不

一、前后言语不

一、咨访意见不一),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2)在本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在于:①促进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②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③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④促进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⑤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3)使用面质技术应该注意的地方:要有事实根据、避免个人发泄、避免无情攻击、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可用尝试性面质。

34.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对象一般应具备的特征为: ①智力正常;②年龄适宜;③咨询内容合适;④人格基本健全;⑤动机合理;⑥行动自觉;⑦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⑧匹配性好。

35.在本案例中,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在咨询结束前评估;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①对照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②根据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③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④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⑤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36.请撰写本案例的咨询方案?

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内容:①咨询目标:应该符合(具体,可行,可接受,积极,属于心理学。可评估,多层次统一)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②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③咨询阶段:诊断阶段、咨询阶段、巩固阶段。④咨询的时间:一般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左右。⑤咨询的费用:每次50元。⑥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⑦效果评估及评价手段:……

37.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①心理活动强度;②心理活动耐受力;③周期节律性;④意识水平;⑤暗示性;⑥心理康复能力;⑦心理自控能力;⑧自信心;⑨社会交往;⑩环境适应能力。

39.如何提出心理评估报告:①临床资料的核实;②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③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④综合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原因分析。

40.如何了解求助者: ①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②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③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④深入探讨问题的深层原因。

41.结合本案例,你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并说明原理

(1)咨询方法:①引导求助者宣泄情绪。②引导求助者做自我探索,改变不合理认知。③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④环境的协调对辅导成功同样重要。(2)咨询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42各种流派咨询观点:

①精神分析: 指导求助者通过自由联想寻找问题根源,帮助求助者将潜意识意识化。

②行为主义:指导求助者进行各种行为训练,帮助求助者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③理性情绪:鼓励求助者检查狭隘非理性信念培养理性信念,指导其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消除求助者人生自我失败观,过有理性生活。

④完形学派:辨别言语与非言语表达之间的差异,习惯于指导求助者作角色扮演,帮助激励求助者承担责任。

⑤现实治疗:鼓励求助者决定其行为是否真实与负责,引导求助者学习负责任行为发展成功统整感。

⑥交互分析:鼓励求助者重估仍影响其生活的早年重要决定,希望帮助求助者成为自主性的人。

⑦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

44.(1)参与性技术: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与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及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2)影响性技术: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①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急于下结论;轻视求助者的问题;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比如询问过多、概述过多及不适当的情感反应(如你感到很伤心、你觉得很委曲等语句过多会煽起或扩大求助者的情绪,会觉得似乎真的是这样)等。

②面质中常见的矛盾有:求助者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及前后言语不一致和咨访意见不一致。使用面质技术应该注意的地方:要有事实根据、避免个人发泄、避免无情攻击、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可用尝试性面质。

③解释与释义:前者在咨询师的参考框架上,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助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后者则是从求助者的参考框架来说明求助者表达的实质性内容。

④解释与内容表达:前者侧重于对某一问题作理论上的分析,而后者则是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等。⑤情感表达与情感反应:前者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后者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叙述中的情感内容。

⑥内容表达与内容反应:前者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后者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的叙述。

⑦释义与情感反应举例:“你说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这是释义。而“你似乎对他非常气愤,是这样吗?”,是情感反应。若是“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你为此感到非常气愤,是这样吗?”则是综合了释义和情感反应两种技巧。⑧求助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咨询师可采取相应的“具体性”对策:问题模糊(比如我烦死了,我感到绝望等)、过分概括(求助者往往容易以偏概全)、概念不清。

45、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如何鉴定?(10分)

①发病时间不同(2分):急性应激障碍在创伤数分钟或数小时就可出现。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可延时数月至半年发生。

②症状表现程度不同(2分):急性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感知迟钝等。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感到痛苦,对创伤性尽力的选择性遗忘,一般不出现意识障碍。③预后不同(1分):急性应激障碍一般恢复良好,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时长时间不能恢复(1分)。

46.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2分)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1分)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1分)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2分)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2分)。47.咨询时怎样制定咨询目标?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根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通过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共同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并加以整合。

①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全部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听取求助者自述和他人介绍情况后,应进一步询问和观察,尽量全面地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尤其是要掌握求助者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内向还是外向等及其表现程度。应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求助者通常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因为这些因素有可能成为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根据需要,还应了解求助者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要了解事情发生的细节。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要确定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心理问题原因时,要避免先入之见。

②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比如,外表和行为;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思维内容;认知过程及功能;情绪;求助者对自己就诊的目的是否判断准确;对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他是否能观察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情感已经有了问题;等等,从而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③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要找出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从哪个问题人手。

④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有以下要素:具体的、可行的、积极的、双方可接受的、属于心理学性质的、可以评估的、多层次统一的。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⑤近期和远期目标的整合:心理咨询的大目标即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明确咨询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求助者的特殊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目标.在实施具体目标时,始终是以终极目标为指导思想的。

48.心理咨询师的效果主要通过以下机制起作用:①宣泄疏导感情而缓解情绪压力(生理心理机制):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从而,可以产生一个安全、可信任的咨询氛围,使求助者宣泄疏导感情而缓解情绪压力.②鼓励倾诉内心痛苦并针对性的指导(生理心理机制):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心理咨询师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具体的指导.③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④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并学会合理思维(认知主义):心理咨询时通过合理情绪等认知行为疗法,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凋节、行为改善.⑤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行为主义):心理咨询师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等行为疗法,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与焦虑.⑥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健康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师以来访者中心疗法,采用无条件关注、共感等理念,让求助者认识的内、外向世界,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信念,学习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心理咨询的疗效可视为咨询师、求助者与咨询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疗效。

49.转介:不适合的求助者:欠缺型,忌讳型,冲突型。

①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②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但说明理由时须尊重求助者,不可过于直率;③向该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④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原咨询师的信任而提供的隐秘;⑤原咨询师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不宜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50.归类解释与验证临床资料应考虑因素:①整理归纳首先考虑与处臵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②个体情况: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情况。③环境条件:求助者人际、工作、生活环境条件。④他人评价:对求助者一般印象、治疗情况评价。51.临床资料整理归纳模式

(1)一般资料:①该求助者婚姻家庭、生活居住状况(Now);②生活事件与原因;现状与过去比较;③该求助者对未来的愿望及相应依据(将来)。

(2)个人成长史:①该求助者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②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相关情况③该求助者以往解决相应问题的行为模式。

(3)目前状态:①该求助者个性特征相关特点。②该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作用。(4)心理测量:①求助者是否做过心理测量。②心理测量目的及测量结果。52.正确理解初步印象步骤

初步印象即初步诊断涉及三方面内容:①心理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②行为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③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形成大致判断。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按三步进行:①对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②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③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53.用案例说明心理评估过程及其结果

1.一般资料:①求助者的情况简介②咨访双方对话摘录③社会调查有关资料.④体验自述行为观察.⑤心理测量结果资料。2.对该案例的心理评估(八个方面)

①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恋爱婚姻家庭、心理成长发育、情绪情感反应、社交适应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因对母亲有一种想报复心理而感到痛苦。②自述与观察

③问题严重程度:联系具体症状表现给出哪个层级——轻中重。④相关资料

⑤验证资料可靠性。(经验证,上述资料可靠。分析如下:A.就事论事: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态度诚实。B.寻找相关: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与其母亲提供的相一致。C.迹象分析:会谈及收集到的资料得出没有迹象表明有其他引起心理冲突的原因从而否定资料可靠性。)⑥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幼时自尊心曾受到伤害,并形成了情结。⑦判断求助者心理障碍性质——按诊断流程形成大类小类诊断。

⑧心理障碍原因分析.A.问题一般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B.问题具体原因:躯体情况、人格因素、压力特点。

54.神经症诊断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神经症共同特征:☆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总称。神经症共同特点:①神经症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②神经症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③神经症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光有精神症状,没有躯体症状叫精神痛苦)④神经症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⑤神经症各亚型有其特征性临床相。⑥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⑦神经症患者社会功能相对良好。(相对于精神障碍而言)⑧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充分。☆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54.咨询阶段的划分:

①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②咨询阶段: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③巩固阶段:A.一次咨询的结束:做好此次咨询的小结和下次咨询的准备,包括布臵家庭作业,商定下次咨询的主题和时间等。B.整个咨询的结束: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做好追踪研究 55.如进行远期疗效评估,请说出其步骤和主要内容 ①社会接纳程度评估(求助者的社会适应程度)评估内容:行为表现和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包括跟人的来往,学习或工作方面的表现,跟家人的相处,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与能力。评估方法:家属或四周人的观察,咨询师本身的审查

②自我接纳程度评估:评估内容: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情况;性格方面的成熟情况.评估方法:求助者口头报告,量表评估

③随访调查(2分)评估内容:评价原来的诊断分析是否正确,帮助指导是否有效。评估方式:追踪卡,通讯,电话,面谈。1.行为疗法

治疗原理:①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来矫正求助者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②通过行为评价及行为学习程式,指导调动心理和行为能力,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新健康行为。

基本假设:既然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那么同样地可以通过学习方式消除不良行为和习得良好行为。

治疗原则:①对过剩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矫正以消退。②对不足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强化以增加。③对不适应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矫正以适应。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自我管理技术,模仿学习,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强化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沃皮)将其定义为: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

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

行为治疗的步骤:靶行为的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靶行为量化与标定;矫正目标的制定;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结束以及复发的处理。

2.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适应症:认知偏差、负性情绪、情感障碍。

操作步骤:明确治疗的靶目标(靶目标越具体越好,可以客观测量与分析)、监控靶行为(评定靶行为的基础水平。详细观察和记录该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特别注意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设计新的行为结果、(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实施强化(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设计一个渐进强化时间表,促使行为朝期望方向发展)。行为疗法基础理论: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和霍尔。这种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就称为行为治疗,最初是通过华生等人对儿童的动物恐怖脱敏发展进来的。根据这一原则而建立的第一个系统的行为治疗模式是50年代由沃尔甫提出的,称为交互抑制的系统脱敏法。第二种成分是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在治疗中的应用称为行为矫正,应用于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第三种成分称为认知行为治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思想的融合。

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被称为“赏罚法”的行为矫正方法,完全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求助者。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广泛应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矫治。

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①以奖励为手段建立某种行为,以惩罚为手段消除某行为②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

3.简述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和原理: 起源:沃尔普 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 原理是:交互抑制。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用放松取代焦虑。

系统脱敏法的过程是:①学习放松技巧(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②构建焦虑等级(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做到各等级之前差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效果取决于求助者本人)③实施系统脱敏(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继续放松)

注意事项:①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进行逐级脱敏训练。②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③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④有的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4.简述满灌疗法

⑴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0.5分),是暴露疗法之一(0.5分),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2分)。指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恐惧的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降低。

⑵满灌疗法的原理是:迅速地将求助者臵身于最恐惧的对象或情境中(2分),必然引起求助者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反应(2分),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咨询师不给予任何强化,任其自然(2分),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直到消除(2分),即所谓消退性抑制(4分)。冲击疗法总是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放在第一位。

(3)程序:(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体检):排除:①严重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癫痫。③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疾病⑤老人,儿童,孕妇及身体虚弱者⑥各种精神病性障碍(2)签定治疗协议。(3)治疗准备工作:刺激物、场地,应急药品。(4)实施冲击治疗:30分-60分钟 1日1次或隔日一次,2-4次

注意:通气过度综合症,晕厥或休克,求助者反复要求退出治疗,或家属提出取消治疗,经咨询师劝说无效时,治疗应立即停止。

5.厌恶疗法:指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使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来不适行为。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 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 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程序:①确定靶症状 单一。②选用厌恶刺激(强烈): 电, 药物,想象,其他(憋气,羞辱,光线,噪音,针刺)③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同步)注意:① 厌恶刺激应该足够的强度,但必须无害,安全,在严格控制条件下使用;②签订知情同意书;③靶症状要具体单一

6.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模仿法具体方式包括:生活示范;象征性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等。程序:①选择适合的治疗对象;②设计示范行为(示范情景尽可能真实,示范事件的顺序由易到难);③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注意:①学龄期市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段,更适合年轻的求助者。②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示范者与模仿者的共同之处越多,成绩越好。③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应该适时和恰当。

7.生物反馈法(主动参与过程)巴普洛夫 动物内脏条件反射,最早临床应用:夏皮诺

生物反馈疗法,就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身心疾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的生物反馈仪的分类: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反馈仪;皮温反馈仪;脑电生物反馈仪;其他如心率、血压等反馈仪。程序:①治疗前准备:a.设立专门治疗室b.咨询师熟悉掌握反馈仪的使用方法c.向求助者讲解原理,方法,特点和功效。求助者主动参与治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②诊室训练:进餐后30分钟开始训练;仰卧;安放电极(前额,前臂);测肌电水平的基线值;反馈训练。③家庭训练

注意:适应症:睡眠障碍;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经前期综合症,紧张性头痛,书写痉挛;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

禁忌症: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出现头晕,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症状的。

8.求助者中心疗法 实质: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程序:①确定咨询目标: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协调;更加信任自己;更适应;愿意使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②掌握主要咨询技术: 设身处地的理解(关注,言语与非言语交流,沉默);坦诚交流(并不固定角色,自发性,无防御性反应,一致性,自我的交流), 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③把握咨询过程7个阶段(佩特森):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对自己的经验是刻板固定的,采取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态度)(2分)。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流畅的谈论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能承担问题的责任。(2分)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3分)但还是没有情感的投入。能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很少承认自己当前的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不能接纳。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2分)在表达过去的情感时很具体,很生动,对现在情感的表达还有些障碍。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2分)开始接受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且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内部的不协调与矛盾。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2分)第七阶段:求助者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2分)七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下一阶段的发展变化。整个心理咨询过程是求助者人格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灵活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并非相互割裂的,也并非区分十分严格的。

基本理论:①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人是可以信任的。②自我理论:A经验:指现象场,人的主观世界。B“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真实的个体,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C价值的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受内化的他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③心理失调的实质和治疗: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注意: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咨询治疗首要责任在于求助者;局限:初学者倾向于接受没有挑战性的求助者,只把精力放在反应和倾听上。

9.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M等。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双方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所有认知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其核心ABC理论是什么?基本步骤有哪些? 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是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适应症: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

治疗原理:(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2)核心是ABC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①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②B代表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③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强调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治疗的重点在于改变这些观念。

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必须,应该);2)“过分概括化”,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3)“糟糕至极”,即对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害怕,糟糕,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凡此种种,都易使人对挫折与精神困扰做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治疗目标: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①不完美目标: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具体目标)②完美目标: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的人生哲学。(终极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求助者达到以下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

治疗程序: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关系。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2)领悟阶段: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进一步的领悟对自己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a.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b.求助者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c.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源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产婆术的辩论技术)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常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c.停止想象,讲述变化过程。对求助者的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

③家庭作业:包括:RET自助表(ABCDE过程)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以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为主)。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自信训练,放松训练提高应付焦虑性情绪反应的能力,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提高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法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注意事项:假定人有一种生物的倾向性,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对有严重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不能达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着重认知取向,对年轻,智力高,文化高的人更有效,对拒绝作出努力,过分偏执,有领悟困难的人,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难以奏效;咨询师本身的信念与治疗效果有关。⑵贝克—雷米的认知疗法: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识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因此,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程序:①建立咨询关系(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双重角色)。②确定咨询目标:对错误认知过程和观念进行分析。③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使求助者注意被他忽略的经验,并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④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 演示 模仿。⑤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灾变驱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让求助者能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来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⑥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为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会如何获得这些体验的方法)。⑦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布臵家庭作业或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基本原理:贝克的认知疗法 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

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办事,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利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和缩小,个性化,贴标签,极端思维)5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识别自动化思维(提问,自我演示,模仿),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强调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渐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⑶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①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技术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景。②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③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景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④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⑤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具体应用,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改变环境情境。概念阶段;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4种行为干预: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自我指导训练);应用和完成阶段 怎样划分咨询阶段,并说出其主要内容(10分)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

上一篇:中学生暑假安排调查报告下一篇:信息系统集成资质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