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现状(精选8篇)
1.中国残疾人现状 篇一
我国残疾人就业困难现状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我国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
(一)残疾人就业的意义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
1.城镇残疾人就业现状
2.农村残疾人就业现状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困难的成因
1.家庭及个人方面
1.1身体方面(身体缺陷)
1.2心理方面(残疾人的心理观、人生欢、就业意识等)
1.3受教育水平(个人素质、掌握职业技能水平、维权意识等)
2.国家方面
2.1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残疾人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2.2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就业权益保障法治手段不够完善等)
2.3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就业渠道的变化、制度的不适应等)
2.4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3.社会方面
3.1就业环境(整个就业前景,整体的就业情况)
3.2社会歧视、社会排斥
3.3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渠道不完善
3.4社会氛围(缺乏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公共文化氛围)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对策
针对上面分析的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因素找出对策(在个人、国家、社会这三个方面进行细化)
(一)在家庭及个人层面上的对策
(二)在国家层面上的对策
(三)在社会层面上的对策
四、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五、参考文献
2.中国残疾人现状 篇二
关键词:残疾共文化,残疾人,跨文化交际
引言
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和现今社会依旧存在的歧视现象,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巨大的困难。如何帮助残疾人在生活中更好地克服这些困难,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残疾人问题的研究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其成果相对其他学科非常有限,对于残疾人问题的研究仅限于从社会学、教育学、精神生活等角度进行,所涉及的内容仅仅是关于残疾的某一类型、某一区域或某一方面的研究。在分析中国残疾人问题研究现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跨文化交际学为残疾人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研究残疾人共文化群体与主流非残疾人文化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1国内残疾人问题研究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残疾人绝对数相当多的国家。众所周之,残疾人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背景下日益凸显的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如何认识残疾人问题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地享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下面简要概述残疾人问题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
1.1 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代价。《残疾人宣言》中“残疾人”一词的意义是指“任何由于先天性或非先天性的身心缺陷而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取得正常的个人生活和(或)社会生活上一切或部分必需品的人”(管亮,2009:60)。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残疾人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残疾人的就业、非残疾人对残疾人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残疾人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生存问题,生存就要就业。残疾人自身的身体或精神缺陷决定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首先,身体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残疾人择业的范围,对于中国6 000多万残疾人来说,适合的、可供残疾人选择的工作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残疾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从事的大多是可替代性强的职业,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残疾人在就业上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再次,除上述两点客观因素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于残疾人的排斥与歧视心理是造成残疾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潘光莉(2007)和周林刚、胡杨玲(2007)分别从社会排斥视角和歧视理论分析了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我们将社会排斥定义为,社会脆弱群体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化的机制和过程。导致残疾人长期处于就业市场的边缘,主要是社会排斥造成的,正是在制度排斥、观念排斥、教育排斥等多重社会排斥的叠加作用下,构建了残疾人恶劣的就业环境。”(潘光莉,2007:39-40)
为切实地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环境,科学地指导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邓大松、刘昌平(2002)认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应从抽象的人本身出发,即从人性、人道、人权、人能四个方面来考虑相关政策的制定,人性方面要强调残疾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不可避免性;人道方面要尊重残疾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人权方面要维护残疾人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人能即尊重残疾人的能力,认为人的能力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等自然属性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除就业难外,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还遭遇着其他的困难,而所有这些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流非残疾人群体对残疾人的态度。“联合国《世界残疾人行动纲领》指出,健全人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往往是残疾人回复正常的最大障碍”(周文林,1993:76)。社会对于残疾人的态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于残疾人的歧视心理归根到底在于观念上的排斥。“在非残疾人的观念中残疾人就是一部分零余的人,如果按照自然的竞争规律,这部分人无法生存,现在出于怜悯和同情把他们养起来已经很不错了,这是我们的主流文化对残疾人的观念”(方瑛,2006:49)。林胜(2001:49)认为,“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是一种社会态度,而这种社会态度是建立在对残疾人的漠然与无知上的”。正是由于主流群体的这种态度,使得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各种歧视与不公。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残疾人自身和社会共同加以关注,并扩大社会与残疾人的交际,让整个社会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由于认知的距离而产生的隔阂和偏见,使残疾人真正回归社会。
1.2 从教育学角度的研究
教育对于个人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增强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对于残疾人来说,教育是提升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成本。
我国一直重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人不仅能够享有平等的普通教育,还能接受高等教育。杨云娟(2009)通过调查天津市聋人大学生的校园教育状况,认为应加强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并为其参与校园活动创造积极的条件。秦发盈(2005)认为,对于成人弱势群体的教育,通过国家教育政策倾斜与社区教育、扫盲教育、再就业培训等使成年残疾人掌握一定的就业能力。对于残疾人的教育问题,只要能够充分认识残疾人的发展潜力,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技术,就能增加残疾人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也为实现残疾人自身价值增添了砝码。
1.3 从精神生活角度的研究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残疾人问题的解决除了涉及物质生活方面外,还应考虑残疾人的精神生活。相对物质生活,多彩的精神生活对于残疾人的生理康复、心理调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走出封闭世界,融入社会是残疾人一直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些残疾人由于身体缺陷而变得性格内向、自卑,感觉自己被排斥在主流文化群体之外,2008年北京残奥会恰恰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走出封闭世界,面向社会,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残奥会这个平台,残疾人向主流非残疾人群体展示了其具有的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其他的残疾人可以透过这个舞台感受到残疾人这个群体的力量,从而增强自己对生活的信心。
与竞技体育相比,文艺表演通过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能体现残疾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千手观音”和2006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创作的大型音乐歌舞“我的梦”,都向主流非残疾人群体展示了残疾人群体对艺术创作的激情。颜海平认为,“我的梦”的演出者们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凸显其自身的“特殊”存在,并同时展示了有关生命本体的普适内涵,包容和超越了“特殊”与“普世”的两分逻辑本身(颜海平,2009:42)。残疾人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向主流非残疾人群体揭示了其存在的“特殊性”与主流非残疾人群体的“普世性”并无差别。
残疾人和非残疾人一样,他们极度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
2残疾人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及解决办法
通过上述对残疾人问题研究的总结,我们发现,尽管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残疾人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是目前研究者要解决的问题。
2.1 残疾人问题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纵观残疾人问题的研究成果,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是从一个角度对残疾人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忽略了残疾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问题,没有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这也使得他们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单一性,研究成果并不能解决广泛的问题。
其次,所有研究都是从非残疾人的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研究者没有过多地考虑这些研究角度对于残疾人的影响。对于残疾人问题的研究应从残疾人自身的角度出发,而不应该是非残疾人理所当然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为残疾人着想,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最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谈到了对残疾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这些办法无非都是从制度法规的制定、政策的倾斜的角度出发,几乎没有涉及到如何切实地帮助残疾人提高在社会中生活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残疾人当成平等、独立的个体看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会他们在社会中生存的技巧,使他们能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2 跨文化交际学——残疾人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跨文化交际学是上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新兴领域,“它是在博采众长、吸收众多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成果、在普通交际学的交际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贾玉新,1997:50)。在跨文化交际学专家W.B.Gudykunst编辑的建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一书《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共文化理论,它恰恰弥补了上文提到的残疾人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残疾人问题,即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研究残疾人共文化、研究残疾人共文化群体和主流非残疾人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残疾人文化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必然使其具有有别于主流文化群体的特殊文化,残疾人的交际模式会不同于非残疾人的交际模式,而他们的这种交际模式则反映了其自身所代表的文化,交际策略等”(转引自Braithwaite, D. O. & Braithwaite, C. A. 2007:173)。根据Orbe & Spellers(2005)的理论,残疾人的这种有别于主流文化的特殊文化为“共文化”,即共同存在同一文化中的不同文化群体,共文化理论将“未充分代表的群体成员”,如残疾人纳入了自己的研究体系。我们认为,残疾人被社会定义为弱势群体就意味着与主流文化意识之间容易产生心理排斥、隔绝等现象,在主流社会中经常性处于边缘境地。社会对残疾人的这种定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残疾人是具有特定共文化意识的群体,这种共文化使残疾人群体具有有别于非残疾人群体的交际行为和交际策略。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研究残疾人群体的共文化特点有助于残疾人与主流非残疾人的交际。
2.3 残疾人接受跨文化训练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的一员,残疾人不可能完全地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生活、就业、社交、受教育这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意味着要与他人进行交际。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交际的困难之处在于双方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尽管他们使用同一语言媒介,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着不同的价值观,遵循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因此,Braithwaite, Dawn O. 和Braithwaite, Charles A.(2007)认为,“要找出残疾人和非残疾人之间的隔阂原因,就应该把残疾人和非残疾人之间的联系与交际看做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残疾人不是残废人,但是他们在生活和交际中沟通不畅就会成为生理或心理残废人,并强调要从文化角度来看待残疾人,对残疾人进行文化训练是一件积极有益的事”。
正如社会学者研究的那样,人是社会动物,具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对残疾人进行相应的文化训练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残疾人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模式,才能促进其更加从容地投入与非残疾人的互动关系之中,帮助他们有效地与主流文化对接,减少“残疾人”这个名词带给他们的不安,提高他们的意识表达能力和意识表达自主性。当然,对残疾人进行跨文化训练的前提是学者们应该首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残疾人共文化群体的特点、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在进行交际时所惯用的交际行为、残疾人在与非残疾人进行交际时应该采用的交际策略等。
结语
3.关于残疾人就业现状的分析 篇三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上既困难又特殊的一个群体。近年来,他们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立足于沈阳市这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心,针对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做好沈阳市残疾入的就业工作,对构建和谐沈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残疾人,残疾人就业;沈阳市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残疾人就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在社会转型、社会机制强烈变迁的情况下,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这使得在竞争中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残疾人在就业中面临更多的问题。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心,研究沈阳市的残疾人就业状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在国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引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探讨性意见。
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视的,专家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第一、从残疾人就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关于残疾人就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对于调整就业保障问题的建议;第二、从残疾人的心理状态出发,讨论关于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观念排斥、就业排斥、社会排斥及教育排斥等各种社会排斥以及解决这种社会排斥的可行性政策第三,从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出发,在对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及个人就业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痹证,多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对策。本文将着重分析沈阳市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原因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难是在残疾人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多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当前社会就业形式紧张加之很多残疾人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使得残疾人的就业率远远低于健全人。
2.残疾人在就业中存在的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就业层次低。在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中,大部分从事简单、笨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人员寥寥无几,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可见一斑了。
3.就业不稳定也是残疾人在就业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许多残疾人虽能找到工作,但是面临着就业不久就要失业的问题。
二、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1.残疾人在与健全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高,残疾人的工作能力并不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直接影响了残疾人就业。
2.社会对残疾人存在就业歧视。一些企业和单位对残疾人有歧视,因而,宁可缴纳保障金也不肯录用残疾人职工。
3.就业服务不到位。由于现有的就业信息不畅通,导致了企业不能通过劳动市场尽快找到适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而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也不能通过劳动市场找到用人单位,因此,需要完善残疾人的就業服务体系。
4.残疾人自身文化技术素质不高。大多数残疾人自身综合素质状况较弱,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有的残疾人缺乏自强、自立精神,不愿走自食其力的就业道路。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一些建议
1.拓宽就业渠道,稳定残疾人就业。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了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的1.5%,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的25%。这条强制性措施,是利用国家权力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向工作岗位。同时也能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把献爱心与送工作岗位联系起来。它能够让残疾人融入到健康人中去,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援助残疾人就业。积极开展扶持残疾人就业带头人、就业基地和残疾人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活动,政府增加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资金,同时扩大扶持层面,简化扶持程序,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扶持。
3.开展技能培训,鼓励残疾人就业。政府应开展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以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例如,增强岗前培训,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等。
4.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就业歧视。加强国家关于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消除企业对残疾人的工作能力的错误认识,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关于残疾人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四
对于一个木桶来说,盛水的多少仅取决于最短的一根木头,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同理,一个社会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存权是否有保障!须知: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都是在老百姓饥寒交迫的背景下发生的!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呀!
目前,金融危机正在广泛蔓延,其对我国的影响也在加剧,比如说,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发展速度变缓,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可以说是国难当头。
正象辛志纯副市长最近在一次市政协常委会上说的一样: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啊!
应当说党和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法律和政策,对弱势群体一向是很重视的。但在执行上却被一些歪嘴和尚念歪了。
调查案例一:滦南县宋道口镇任东村有一位耳聋兼智残的残疾人叫王元稹,曾在该县的一个耐火材料厂,从事粉碎耐火砖的工作,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从远处看,其工作环境尘土飞扬,该项工作是典型的危险型重体力劳动,据说无论给多少钱,正常人也没人干!我看过其家人的记载,一个月下来,最多时拿到的工钱不足700元,据说,还不按时兑现!
2008年初,他的父亲得了冠心病,住院后医生检查说很严重,若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无奈,元稹为照顾父亲,只好辞掉了工 1
作。
看到元稹家的悲惨遭遇,村子里的好心人提醒说,咱们村许多比你们家经济条件好、劳动能力比元稹强的人都拿到了低保,你们为什么不去申请低保呢?其父子如梦初醒,去找村里书记申请办理低保手续,书记说:得有元稹的残疾证!于是其父去该厂要元稹的残疾证,该厂说元稹的工作是滦南县残联为照顾残疾人给找的,其残疾证被扣到了县残联!
其实元稹的残疾证是经村子里办的,村干部们都知道!其父找到村支书理论,村支书说没有残疾证就是办不了,还推诿说还没有到办残疾证的时候!
2009年除夕之夜,其父气愤过度,导致冠心病剧烈发作,又住进了滦南县京东医院,花了三千多元,总算保住了一命。经过多次交涉,其父子刚刚从县残联要回了元稹的残疾证。但至笔者发稿时,有关部门仍然没有给元稹办理低保手续,其父子至今过着凄惨的生活!述评: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对残疾人的态度反映了该社会的文明程度!元稹的遭遇令人怵目惊心!党和政府对以残疾人为主的工厂给予了免税等优惠政策,本来是帮助和照顾残疾人的!但象上述工厂那样,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成了其赚钱的工具!残疾人成了某些人榨取高额利润的廉价劳动力!这种做法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该事中的一些人多次推诿的做法,是明显的玩忽职守、行政不作为,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
请问这些人:党纪国法何在?!个人良心何在呀?!
今年是“干部作风建设年”,不知道元稹的低保证什么时候能办下来?!
调查案例二:地点:唐山市51号小区丙区居委会。据居委会的干部反映,辖区内共有残疾人50人:期中精神残10人、智力残5人、听力残6人、视力残2人、肢体残27人。但仅有9人享受低保。去年一年国家共支付这些残疾人房补1236.4元,就是逢年过节,居委会也只能给极少数残疾人送些柴米油盐等生活品。
我问居委会主管干部:“您看从社会角度,最需要给残疾人的帮助是什么?”没想到一屋里居委会干部异口同声地说:“钱!”。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虽然有些心里准备,但当我看到他们那种迫不及待的沉痛神情时,我还是从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吃了一惊!
述评: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政府和社会首先应该给予残疾人以金钱和物质上的照顾;其次,结合每个残疾人和其生存环境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荐残疾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眼下,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正常人工作都不好找,何况是残疾人!我认为,党和政府还是应着重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于残疾人更多的照顾,最好建立个人账户,把救济金不折不扣地及时发放到个人手中(笔者发现对这笔钱有的部门有雁过拔毛现象),以保障他们能过最基本的生活!
5.中国残疾人现状 篇五
论文提要: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残疾人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但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如何解决和应对是摆在广大残疾人康复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XX县地处鲁中山区,XX市最南端,是省级山区贫困县,县域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13个乡镇,633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余人。全县共有各类残疾人3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6.35%。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9279人,占26.576%;听力类残疾人有11630人,占33.33%;智力类残疾人有1687人,占
4.83%;视力类残疾人有6241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1519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168人,占0.48%;多重残疾人4386,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人、假肢装配的306人,需配助听器的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2002年,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 1
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县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十条措施,使全县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县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近年来,成功为198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依托土门医院,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每年完成精神病人入院康复250多人次;依托城区卫生室,新设立了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XX县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一年多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 150余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县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例,为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15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名,对15名脑瘫儿童和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县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社会上对康复工作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县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县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康复工作的认识与领导,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
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做好康复工作,必须加强康复机构建设,逐步健全康复网络。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县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县、乡、村、户四级联动机制,依托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县”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要在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卫生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由于康复工作处于初创阶段,尤其在农村,知识少,技术缺,直接
影响康复质量和效果。因此,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农村要结合乡村医疗改革,选定经过培训的,考试合格的,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目前,全县极度贫困残疾人1957人(不包括城区),这部分人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康复工作就更排不上位。因此,我们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农村卫生制度改革中,探索如何帮助他们加入农村医疗保险的路子,让他们能和健全人一样享受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不让一个残疾人因经济困难而失去康复的机会。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6.中国残疾人现状 篇六
姓名:张妙妙班级:人管1032班学号:46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沙机构残疾人的访谈调查,了解机构残疾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征,以及家长和机构老师对政府的期许和建议,反映出机构残疾人所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以便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政府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发现机构残疾人多为智障人,年龄偏小,且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只需要每餐温饱,提高一点技能就可以,但机构资金短缺、设施设备不全等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应多多关心、支持机构残疾人,为机构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 机构残疾人生活现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其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为:视力残疾1233万人(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24.1%),言语残疾127万人(1.5%),肢体残疾2412万人(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6.68%),精神残疾614万人(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16.30%)。而长沙市共有31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91%,分布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关联近百万人。目前残疾人的数量如此之多,因此,关注残疾人的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机构残疾人的生活现状,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目前的生活状况,以引起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并希望通过社会及政府努力帮助机构残疾人,改善他们的生活。
二、调查思路和方法
1、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长沙怡智家园的智障残疾人,共调查了20人,其中一名机构负责人,一位家长,其余便是机构的学员。
2、调查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文献法包括网络文献法和文档文献法,访谈的对象有机构学员、学员家长以及机构老师。
在怡智家园负责人的配合下,我们对机构学员、学员家长进行访谈。访谈前讲明了此次调查的目的,然后进行现场调查。
7.中国残疾人现状 篇七
一、我镇残疾人基本状况
我镇现有各类残疾人1897人, 占全镇总人口的2.1%。一、二级重度残疾的为914人, 三、四级残疾的为983人, 其中视力残疾232人, 肢体残疾1039人, 听力障碍132人, 言语障碍20人, 智力障碍229人, 精神病人233人, 多重残疾12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 生活状况差。
由于丧失劳动能力, 无力耕作, 农村残疾人年人均收入水平要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和同类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我镇残疾人共涉及1600多户家庭, 其中122个福利企业就业安置263人, 从事三产服务117人, 从事种养业84人, 在种植基地安置5人, 其余的自谋职业解决就业问题。据统计, 2011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000元左右, 而我镇残疾人年均纯收入为9000元左右, 仅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25%, 残疾人经济收入水平总体上仍远远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2. 就业状况差。
因为残疾人就业难, 家庭经济收入较少而开支较多, 所以相比于一般健全人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困难。就业门路窄、体力不支、技术贫乏和资金不足是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三大障碍。输出劳务外出打工的几率极低, 六成以上的残疾人靠种地维持生计, 缺乏稳固的经济收入。由于缺乏资金、经营能力和技术, 从事个体经营的也为数不多。
3. 身体状况差。
残疾人家庭在成员患病时, 大都面临着比健全人家庭更大的困难。不仅残疾人求医有特殊困难, 而且作为配偶或父母的残疾人, 当其他家庭成员因病求医或住院治疗时, 自己缺乏帮助的能力。尽管这几年我镇开展了一系列残疾人康复项目, 如“白内障无障碍镇”、“精神病防治镇”、“社区康复帮扶活动”等, 但项目的实施只能惠及少部分人, 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仍然很低, 大部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没有条件接受有效的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4. 居住状况差。
残疾人存在着各种行动方面的障碍, 他们中又有许多人长期与父母、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 残疾人的居室空间常常比较狭小。尽管这几年我镇大力实施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 但由于指标有限, 且受残疾人自身经济条件所限, 绝大部分贫困残疾人无力翻盖房屋, 居住状况逐渐恶化。一些贫困残疾人居室家徒四壁, 家具破烂不堪, 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家具都没有, 极为简陋。
5. 医疗状况差。
由于收入微薄, 许多贫困残疾人无钱看病、治病, 小病忍、大病熬, 小病拖成大病, 轻病熬成重病, 残病交加, 雪上加霜, 病情越拖越重, 最终无法医治, 生活也越拖越苦, 造成交叉性恶性循环, 有的甚至被病魔拖得倾家荡产。
6. 受教育状况差。
由于身体残疾、行走不便、家庭经济困难等多重原因, 农村残疾人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大多数农村残疾人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 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盲、聋、哑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状况更为堪忧。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与义务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镇内无特殊教育学校, 现有的随班就读模式无论在办学条件、经费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需求。而多数贫困农民家庭又没有将适龄残疾子女送到县、市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的经济能力, 以致农村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总体偏低。
7. 精神状态差。
不仅残疾人本身在婚姻、恋爱方面困难重重, 而且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丧偶父母再婚和残疾人的兄弟姐妹择偶。由于世俗的偏见、物理性障碍和心理负担, 残疾人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很少, 有时不得不放弃。尤其是精神病人的家庭成员, 社会的舆论使他们不愿与社区内的人们交往, 因此也增加了生活方面的困难。以上原因及残疾人求学难、交通困难等原因, 使残疾人家庭大都感到精神压抑。作为残疾人的直系亲属, 心理负担随着残疾人的情感变化而动荡起伏, 这是健全人家庭很难体会到的。
二、造成农村残疾人贫困状况的原因
残疾人贫困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一是自身素质低;二是劳动能力较差;三是身体状况普遍较差;四是一户多残的现象普遍;五是残疾人工作还得不到各级、各部门的普遍重视, 社会扶残助残氛围尚不浓厚, 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还有三大突出的困难:一是交通不便严重影响残疾人求学、就医、就业和社会交往, 甚至很难离开居室;二是农村缺医少药, 给残疾人家庭求医、治病造成了比城市更多的困难;三是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普惠标准, 形成了新的差距。在全国普惠加特惠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地方经济水平的差距, 使农村残疾人享受特惠政策效果不明显, 扶贫助残的政策性导向少。
三、为残疾人服务工作现状
2001年至今, 学校与镇残联联合选择残疾人易掌握、就业门路宽的实用技能开展培训工作。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心理健康辅导”、“企业员工安全知识”讲座, 举办“电脑操作培训班”、“种植业技术培训班”及其他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全镇共投入15万元资金, 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870人次。在种植基地开展10期种植知识培训, 培训了155人次学员, 在种植基地安置残疾人5人, 辐射带动残疾人黄花梨树种植户13户, 辐射户共拥有黄花梨树种植面积63亩, 产值达到315000元, 种植利润176400元。十年来虽然有了一点成绩, 但对残疾人的培训项目开发和培训过程方面, 仍缺少系统化和示范性。
四、新一轮为残疾人服务的培训策略
通过2011年相关课题研究和走访座谈, 在镇残联的大力支持下, 确立了“以提高残疾人整体素质为核心, 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为重点”的培训策略。
1. 以思想教育为先导, 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
农村残疾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素质低、经济困难等问题。他们的思想观念滞后于普通人, 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 面临被社会淘汰、遗弃的危险, 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和压抑, 给家庭带来一些潜在危机。所以, 培训从启迪残疾人的心灵开始, 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宣传《残疾人保障法》, 了解残疾人自己的权利义务和现代文明社会、国家对残疾人的各种优惠政策;发放法律小册子, 引导他们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一些“身残志坚”讲座, 宣传名人张海迪、霍金等自强不息、敢于创业的精神。观看残疾人创业的录像片, 表彰一批本镇残疾企业家和残疾种养殖户, 使残疾人体会到:残疾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心态, 积极进取, 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2. 从实际出发, 开展订单式培训, 增强残疾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
在残疾人有了积极心态的基础上, 宣传致富的典型事例, 教育残疾人消除“等”、“靠”、“要”思想, 树立现代就业观念, 树立劳动光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思想, 鼓励他们学一技之长, 以增强社会竞争力。与此同时, 深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职业, 市场需要什么职业, 残疾人又适合做什么职业。要进一步通过逐个对话、问卷等形式开展深入调研, 获悉一部分残疾人所迫切需要学习的种养殖业生产技术、务工劳动、技能等实用性新知识、新技能, 从而开展订单式培训,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注重实践, 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组织残疾人学习健康知识, 促进残疾人积极参加康复锻炼活动。一些肢体残疾人都有残疾人专用车, 学校开设了“残疾人专用车、家用电器的使用、装配及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 使残疾人通过培训, 对于平时碰到的家电小问题、残疾人专用车小故障都能亲自动手解决, 对一些基础好、操作熟练的残疾人, 鼓励其搞维修经营。开展师徒结对、上门辅导等服务, 使残疾人一边实践摸索, 一边理论充实, 能真正学到一种本领。
4. 参观、考察、技术交流, 增强培训的开放性。
残疾人平时很少出远门, 视野和见识较窄。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考察活动, 如慈溪市农业科技示范区、杭州湾新区和跨海大桥建设基地参观学习, 使他们亲眼看到科技园区的新品种、新技术, 亲耳聆听园区专家的介绍, 深切了解到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奋斗的愿望。
5. 重点跟踪, 落实项目, 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当残疾人有了一定的技能后, 联合有关部门帮助残疾人开拓就业渠道, 对能上岗的残疾人积极逐个推荐;对能从事个体经营和种养殖的残疾人, 千方百计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找准项目落实;对肢体轻微残疾者, 鼓励他们边学习边进行种植业、养殖业的实践。通过电脑培训, 有的残疾人能在网上了解信息、洽谈业务。对有经济困难的残疾人, 联合有关部门给予优惠政策和必要的启动资金, 使残疾人真正谋生有路、就业有门。
参考文献
[1]李金红.残疾人服务:问题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 2011 (5) .
8.中国残疾人现状 篇八
一、调查样本
中残联2007年下发的《全国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各镇、社区、村级残疾人协会中应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或协商推举方式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主要从事残疾人工作。文件中明确了专职委员设立层次分为3个:1、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3、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本文调查样本涉及残疾人专职委员包含有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1名,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22名,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518名,共计561人。镇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条件、待遇及工作要求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工作地域有所差别,镇级专委是负责全镇残疾人工作,社区专委负责本社区残疾人工作,村级残疾人专委属于农村松散型管理方式,选聘条件和要求相对较宽泛,待遇只是有少许工作补贴。以下调查将镇及社区专委按第一层次对待,将农村专委作为第二层次予以描述和分析。
二、专委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选聘标准低,合适人选难
2007年至2011年两个层次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均执行年龄要求女18-50岁、男18-55岁;文化程度要求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残疾状况以能胜任工作的残疾人为主,智力残疾人亲属、精神残疾人亲属可占20%的比例。56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年龄不满足条件的有86人,文化程度不满足条件的有127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3人,属于残疾人的有523名,占93.2%,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有38名,占6.8%。年龄和文化程度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基本都分布在村一级。残疾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在郊县,郊县农村更为突出,完全按照选聘条件选聘,比较困难,这种现象不止在本县,其它区县情况基本类似。根据这些现实情况市残联相继对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条件做了部分修改,2012年文化程度由原来的高中及以上修改为“高中及以上,优秀的残疾人可放宽至初中文化程度”;年龄要求女18-52岁、男18-57岁。2013年在文化程度方面再次修改为“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特殊情况下,确能胜任此项工作的残疾人可放宽至初中以下,但不能超过选聘总人数的5%。2014年年龄方面男女均调整至60岁,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友不超过选聘总数的10%(此比例和中残联保持一致)。2015年乡镇(社区)及村及共选聘的残疾人专职委员554名,其中第一层级36名,第二层级518名。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共22名,占3.97%,55-60岁的有89人,占16%,50岁以下337人,占60.8%,年龄最小的20岁,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有392人,占70.8%,最高学历大专,有2人,小学文化程度有11人,占1.99%,从2006年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开始至今,人员中的残疾人以三、四级肢体残疾人为主体,2015年肢体残疾的专职委员有435人,占78.5%。
2、工作待遇差,身份尴尬
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设立是借鉴了各地政府解决下岗职工中“40、50”人员而设立公益岗位的意见,初衷是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在近几年的运转中充分显示出专职委员地位的尴尬。主要表现在身份尴尬和待遇尴尬。就社区和镇残疾人专职委员来说,他们工作地点在镇政府或者社区,但是属于没有编制的额外人员,不属于公益岗位,更不是有编制的吃财政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由镇残联聘任,与镇残联签订工作合同,由镇或社区进行考核,但是工资却是由县残联发放。村级残疾人专委属于村级管理残疾人工作的专职人员,是聯系残疾人的纽带,但是不属于村委会人员,没有任何公职身份,地位尴尬。关于待遇方面,镇及社区残疾人专委的工资由市残联和县残联按照一定比例从保障金中列支,标准由市残联和市财政统一制定,尽管从2006年的680元增加为2015年的1260元,但是仍属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其他岗位比较明显偏低,目前由人社部门审批设立的公益工资为1500元/月,缴纳社保;工会设立的工会专职委员工资为1900元/月,缴纳社保;人社局设立的社保协理员工资为1700元/月,缴纳社保;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待遇最低。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每月工作补贴在设立初期为50元/月,2014年调整130元/月,其中80元由市残联和县残联承担。50元属于省残联下发的补贴。除工资待遇偏低外,工资发放不及时。镇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半年发一次工资,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补贴年终一次性发放。2015年已进入7月,但是专委工资市残联下拨部分还没有到位,无法发放,对残疾人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待遇低还表现在社会保障没着落,残疾人有后顾之忧。从2007年设立专委以来,专委一直没有纳入社保。在各地不断的呼吁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保障明显偏低。从2013年开始,每个残疾人专职委员得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参保标准,2015年养老保险为每人每年农村100元、城镇200元,医疗保险农村为85元、城镇为180元。以上补贴仅适用于自己缴纳居民、农合农保人员。
对于专委中的下岗职工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的每年需缴纳7000-10000元的社保费用人员无任何补贴。根据调查,即使享受以上微薄补贴的人员也只占到残疾人专职委员总数的一半,13年享受养老补助的有223人、享受医疗补助156人,14年享受养老补助的有280人、享受医疗补助214人。因为多数残疾人专职委员不是低保户就是重度或中度残疾人,国家已经给他们减免了费用,有的是村子集体缴纳,他们自己不需要缴纳就可以享受。
由于待遇低,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稳定性受到了严重挑战。在工作中途不断流失。调查初期有561人,现在在岗的为554人。尤其是镇及社区专委由于工作强度大,文化程度要求高,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2009年在岗人数为43人,现在实际在岗36人,根据选聘标准,镇及社区专委每3年选聘一次,只要考核合格可以连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残疾程度轻、有较高文化基础或一技之长的人员将这一岗位作为工作过度,没有长期扎根的思想,致使镇及社区专委形成了年年流失、年年招聘、年年培训的怪圈。而对于部分残疾程度较重、年龄偏大、考核评定不高的专委,由于没有新生力量补充,也无法更换。明显的影响了工作。
3、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以残服残、助残”,但是由于残疾人自身在身体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社会地位方面、生活状况方面等与健全人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以致于在帮助、服务其他残疾人时有种种欠缺和不足。鎮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及身边同事的影响,在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残疾人政策法规掌握的较好,特别是与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了解的较透彻,能很好为残疾人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也相当熟练,可以娴熟的将基层的一些状况反映到残联组织。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长期身处农村,自我了解有关政策的渠道狭窄,即便是参加残联组织的专门培训,接受较慢,应用不太灵活,虽然也参加有关办公自动化的培训,但培训之后没有设备,所学技能也逐渐生疏,很难为残疾人服好务,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传声筒”都做不好。比如残疾青少年、儿童的康复,凡是有康复潜力的残疾孩子在救助年龄内全覆盖,均可参加免费的康复训练或进行手术矫治,尽管每一个基层单位都有残疾人专职委员,但是还有失去救助机会的孩子。
三、一点建议
1、改善待遇,录用较高文化素质的残疾人进入专职委员队伍
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优秀的残疾人进入专门的特殊教育高校学习,有些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学习,这些残疾人学成毕业后进入社会,同健全人平等的竞争工作岗位,难度较大。如果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资待遇,并且缴纳社保,那么不仅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而且这支队伍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将会增强。
2、引入激励机制,解决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将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础性工资,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根据个人工作业绩予以发放,改变了原来吃大锅饭的现象,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二是引入了淘汰机制,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评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对于群众评议较差的人员进行约谈,对于连续2次考核等级为基本合格人员予以解聘,这项措施提高了残疾人工作者的责任心。
3、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