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2024-08-02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共10篇)

1.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一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在山的那边》写了诗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 ,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 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难 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

2.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 教案 篇二

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3.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注音并解释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三、作者简介:

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了解本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生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老师做纠正)

① 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 有感情的朗读

老师范读

找同学朗读

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2.“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3.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六、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八、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九、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2、解释词语: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一.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二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三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四、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3.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三

◎基础练习

1.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伏.在窗口(fú)痴.想(chī)B.隐秘.(bì)凝.成(nínɡ)C.诱.惑(xiù)漫.湿(màn)D.枯.干(ɡū)一瞬.间(shùn)

2、选择怡当的词语填空。(1)A.信心 B.信念

只有抱定坚定的________,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老师的鼓励使他的________大增,他又自信地站到起跑线上。(2)A.痴想 B.幻想

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________。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________不断成为现实。

3、下面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B.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C.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4.品析加点词语在诗句中意思。(1)——在山的那边,依然..

是山。依然:(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喧腾:(3)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深根。竟:(4)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诱惑: 5.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6.读了第二部分,你觉得“现在”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7.《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7日第一版一则新闻引起了你的注意:

新华社记者赵秀红报道 “我愿一生都把我的学生扛在肩上,倾尽我全部的生命将他们高高托起,让他们离各自的理想更近一些!”内蒙古医学院教师李红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年教师师德汇报演讲大会上,用诗一样的语言阐述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包括李红在内的31名参赛教师今天在京受到了表彰奖励。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各级组织从今年5月起首次在全国青年教师中展开师德演讲大赛,演讲者以自己或身边先进教师或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为题材,阐述对新时期师德内涵、评价标准等问题的理解和感悟。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地的演讲比赛中,听众达数百万人次。

可惜这则新闻的标题被遮住了,请你给他拟一个《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8-12题。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8、体会诗中运用量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很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这样写不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诱惑着我的山顶”,其诱惑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你心中的“山”“海”“爬山”各象征着什么。“山”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节选的这一部分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山的那边

1.A 2.(1)BA(2)AB 3.D

4、①依旧,表达了我的失望、沮丧之情。②喧闹、沸腾,写出了“我”对理想境界的渴求。③表示有点出乎意料之外。④吸引,表现理想对我的吸引力极大。

5、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6、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奋斗者。7.全国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8、诗中重复使用“一次次”表现“我”为理想奋斗的艰辛和坚强的意志。

9、“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时的“我”对这一人生哲理的含义还不很明白,似懂非懂,所以用“飘来的”;但是模糊的理解却随着自己的成长,对人生感悟的加深而越来越清晰,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样写不矛盾。

4.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四

这样,我才终于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思路,孩子们也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5.《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设计 篇五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 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布置作业:

6.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六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3.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解释词语:

二、朗读第二部分,回答一下的问题。

(1).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一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的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明确:小时候的“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迫切地想逃离狭小的天地,追求广阔的新天地。“幻想”是因为自己为想望去一次次探寻,结果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困惑)。

.“妈妈那个海呢?”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照应开头的发问,也是我寻海失败后,想再次从妈妈那儿得到答案的心理体现。结构上:承上启下)。

朗读第二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干枯的?那海潮漫湿干枯的心灵是什么意思?

(明确:“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冲出山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失望是因为我看到妈妈所说的海。心灵干枯是因为一次次的失望,“漫湿干枯的心灵”指虽然我经历了许多的困难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自己却没失去对理想的渴望,一直不懈地努力来充实自己的心灵。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小时候神往广山外面的世界,正到痴迷的程度......)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7.在山的那边 教案设计 篇七

秦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资料。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

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一、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总2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8.《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步骤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9.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九

姜文清

教学目标1

1, 理解、积累词语

2, 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 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联想想象法

3,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蕴涵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走出山沟,去探究一个新的世界,便成为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一个孩子心中的呼声。

二、作者作品介绍

1,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的悬崖》等。

2,诗歌文体介绍: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学生默读全诗,疏解字词

明确:1,凝成 (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凝,凝结或注意力集中,本词中作前者解。

2,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另一义为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3,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瞬,眼珠儿一动。例:瞬息万变,转瞬即逝等。

4,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另一义做名词解,秘密的事,例:刺探隐秘。

5,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象开了锅似的.。喧,声音大。

6, 痴想(chī):发呆地想。痴,极度迷恋某物。

四、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五、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六、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诗中的“山”与“海”各蕴涵着什么意思?

明确:“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这山不是一座,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境界。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经历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痴想”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甘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天地。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这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4,“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七、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八、课堂小结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取向于群山与大海,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山”与“海”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相对形象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诗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九、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并熟记掌握。

2,完成“导学”部分练习。

十,板书 比喻

在山的那边 海---------------理想境界

王家新 山-----------------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艰苦奋斗

10.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十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在孩提时代我们对山外到底有什么肯定有过很多奇特的想象,那么,你的想象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从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作家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 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见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生字生词。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读前强调:

a.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语速、节奏、重音。要求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边板书)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上一篇:军训的日子为主题的作文下一篇:广播站宣传35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