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2024-07-18

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精选8篇)

1.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篇一

高二化学知识点集锦

【导语】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有效的读书方式根据规律掌握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东星资源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化学知识点集锦》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高二化学知识点集锦

1、亲电取代反应

芳香烃图册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卤代:与卤素及铁粉或相应的三卤化铁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苯环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卤素的反应活性为:F>;Cl>;Br>;I不同的苯的衍生物发生的活性是:烷基苯>;苯>;苯环上有吸电子基的衍生物。

烷基苯发生卤代的时候,如果是上述催化剂,可发生苯环上H取代的反应;如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侧链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

应用:鉴别。(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如:鉴别:苯、己烷、苯乙烯。(答案:step1:溴水;step2:溴水、Fe粉)。

硝化:与浓硫酸及浓硝酸(混酸)存在的条件下,在水浴温度为55摄氏度至60摄氏度范围内,可向苯环上引入硝基,生成硝基苯。不同化合物发生硝化的速度同上。

磺化:与浓硫酸发生的反应,可向苯环引入磺酸基。该反应是个可逆的反应。在酸性水溶液中,磺酸基可脱离,故可用于基团的保护。烷基苯的磺化产物随温度变化:高温时主要得到对位的产物,低温时主要得到邻位的产物。

F-C烷基化:条件是无水AlX3等Lewis酸存在的情况下,苯及衍生物可与RX、烯烃、醇发生烷基化反应,向苯环中引入烷基。这是个可逆反应,常生成多元取代物,并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C正离子的重排,常常得不到需要的产物。该反应当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不能进行。如:由苯合成甲苯、乙苯、异丙苯。

F-C酰基化:条件同上。苯及衍生物可与RCOX、酸酐等发生反应,将RCO-基团引入苯环上。此反应不会重排,但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也不能发生。如:苯合成正丙苯、苯乙酮。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小结:连接给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大于苯,且连接的给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大;相反,连接吸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小于苯,且连接的吸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小。

2、加成反应

与H2:在催化剂Pt、Pd、Ni等存在条件下,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最终生成环己烷。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自由基加成反应,最终生成六六六。

3、氧化反应

苯本身难于氧化。但是和苯环相邻碳上有氢原子的烃的同系物,无论R-的碳链长短,则可在高锰酸钾酸性条件下氧化,一般都生成苯甲酸。而没有α-H的苯衍生物则难以氧化。该反应用于合成羧酸,或者鉴别。现象: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4、定位效应

两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一类定位基,包含:所有的给电子基和卤素。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邻位和对位。给电子基使苯环活化,而X2则使苯环钝化。

间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二类定位基,包含:除了卤素以外的所有吸电子基。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间位。它们都使苯环钝化。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一致,进入共同定位的位置。如间氯甲苯等。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两取代基属于同类,则由定位效应强的决定;若两取代基属于不同类时,则由第一类定位基决定。

【篇二】高二化学知识点集锦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篇三】高二化学知识点集锦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篇四】高二化学知识点集锦

1、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无水CuSO4,变蓝

2、能使溴水褪色的烯、炔(苯、烷不能)

3、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烯、炔(苯、烷不能)

4、能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如烯)

5、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

6、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7、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8、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9、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篇二

关键词:药用有机化学,药学,精品课程,实践

《药用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的内容贯穿于药学专业必修课程的各个环节。如何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学生《药用有机化学》的学习、切实提高他们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我校2005年将《药用有机化学》课程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11月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借助于该精品课程的建设平台,笔者经过多年《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取得了一些收获和体会,在此与大家一起交流。

1课程内容、授课体系的选取和改革思路

由于我国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而各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压缩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以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药用有机化学》,我校也从过去的138学时缩减到现在72学时。但是,我们对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却在提高,同时新的学科生长点如药物构效关系、药用高分子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识别等知识的发展,对《药用有机化学》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解决学时减少和教学要求提高的冲突,同时也为了解决传统有机化学教学的弊端,如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学科化明显、学时要求较多等不利因素,我们首先改革了《药用有机化学》传统的授课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从药品实例方面以结构、命名及反应类型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加强有机化学与药学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克服了传统授课体系的弊端。

在教学内容选取时,精品课程建设组的成员认真学习药学的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离与提纯技术》、《药物分析》、《生物化学》等教学内容,学习最新药学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使我们明确药学专业课程对前期《药用有机化学》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我们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及对课程衔接知识的把握,确定教学大纲、选取教学内容、制定授课体系,用新授课体系替换传统的以官能团为主线的授课体系,同时对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使实验技能的培养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内容选取上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适当引进新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新体系将全部药用有机化学知识分为四大部分:一、有机化合物基本结构;二、有机化合物的反应与合成;三、药用高分子化学; 四、实践教学。各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列表如表1。

新的教学内容以药学专业课程所需知识和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教学内容,增加了吻合后期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工作岗位之间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联系,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融合的特色,有机化学课程突出了药用。授课体系结构安排合理、紧凑,系统完整。

2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探索

本课程既有抽象的理论教学,又有与药物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遵循固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笔者根据本课程与药学专业课程结合紧密的特点,精选相关药物合成案例,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并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启发式原则,将讲解、板书、研讨式、提问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有:

2.1讲解-接受模式

对于主要理论部分的教学,如课程的第一部分有机化合物基本结构、第三部分药用高分子化学,一般采用此模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配以适当的习题讨论,达到学生能清晰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并能运用于分析药物基本结构问题的教学目的,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第二部分是有机化学的核心部分——反应与合成,我们采用下面三种教学模式:

2.2精讲—自学-讨论-操作模式

教师精讲教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学习有关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讨论有“生-生互动”式,亦有“师-生互动”式。操作模式与目前职业教育中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大体相同,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独立地从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操作进行验证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学内容中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部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此种模式。

2.3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既有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学习含义,以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也有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现“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学校课堂与企业岗位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相结合、主讲教师与企业技师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工作岗位对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目前国内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学校和企业合作教学的不多,而我们率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2.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药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分离,各自独立教学。课程组于2009年开始进行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了一体化教学室。主要配制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药物合成、分离纯化、结构分析与理化性能检测等设备。在借助动画、图形、实物模型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药物合成、分离提纯、理化性能鉴定和结构分析等操作技能的训练。对于药物合成部分的教学,采用此模式。

上述三种模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在实验室验证后小结、到制药企业实践等教学方式,再配以适当的习题练习,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药物合成的化学反应以及运用有关反应实现有机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目的,同时培养同学们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

3有特色的精品教材开发与建设

要使《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取得建设成就和优异的教学效果,必须有高水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此课题组的成员根据与专业紧密结合、突出药用、注重实用与够用、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1]的理念,主编了高职高专特色教材4本。其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创新教材《有机化学》1本[2],主编科学出版社医药类新型实用教材《有机化学》1本[3]。两本教材的编写体系均采用前文所述的新体系,放弃以官能团为主线的编写体系;教材均采用案例版格式,每一节的内容均以可读性很强的药物案例引出,再以案例中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教材还采取了学习导航、你问我答、小贴士、知识拓展等内容丰富的栏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与合肥安科药业有限公司、合肥立方制药有限公司合作,自编了2本实验实训教材,该教材编写内容均以药物生产和检测一线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为重点,体现了实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由于教材的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易于为学生接受,从而为提高《药用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4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树立的思想是:培养自我学习、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主要方法有:组织课后答疑,包括集体答疑和个别辅导,在答疑时重在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树立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对布置的作业认真批改,鼓励学生撰写学习体会;利用《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平台,进行答疑、网络作业、在线测试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教书育人贯穿在教学全过程。

5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在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及改革中,我们非常重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我们要求课程组成员要不断学习有机化学和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引入, 使教学与生产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制订专任教师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岗位定期轮换、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制度,从而建立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促使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尽快建设成“双师”结构的团队,已形成了年龄、学历和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6结语

在课题组老师的多年努力下,《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在革新授课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题组共发表高质量教学论文8篇,6人被评为我校药学系“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3等奖1项,2010年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职业技能竞赛个人一、二等奖各1人、团体获得二等奖;2012年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区别,精品课程建设几年为一个周期,虽然内容很多,但可以用教学论文、教学成果、教材、网站建设、学生考试成绩等体现。但是教书育人却是“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它的成效不是书面材料,不是各类奖项。因此,我们要以启迪学生思维、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本着忠实于教育、忠实于育人的态度,踏实、认真地上好每节课。

参考文献

[1]宋海南,王润霞,周建庆,等.药学专业“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65-66.

[2]宋海南,罗婉妹,李国喜,等.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创新教材: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22.

3.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篇三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从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探索;实践

化学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而“有机化学实验”则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还可逐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启动本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素质与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以“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为依据,对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2005年我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教育部公布的化学类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作为厦门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员,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组每年承担全校不同专业近千名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本文结合我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建设“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所以我课程组建设“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目标是创建课程新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创建高水平的教学条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一、创建课程新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我们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基本操作训练一合成实验一系列实验一专题实验。在实验一开始先安排三个基本操作训练:蒸馏、重结晶及熔点测定。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有了一定熟悉和了解,这时便转入合成实验,将其他基本操作结合到合成实验中进行训练,如将分馏结合在乙酰苯胺的制备中训练,水蒸气蒸馏结合在肉桂酸的制各中训练。在加强基本操作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多步骤合成实验的分量,将原来分散的、单独的实验组合成相互联系、前后呼应的系列实验,并且注意与理论课讲授的内容相配合,同时兼顾有机反应类型及实验的基本操作。这就要求学生从一个基本的原料出发,进行多步骤的合成,每一步合成既是独立的一个实验,所得产品又是下一步合成的原料,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系列实验的开设,促使学生重视基本操作,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步骤,认识到操作中的一步不慎都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实验,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便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系列实验的优越性还在于将上一步的产物作为下一实验的原料,这样既可缓解试剂供应紧张的矛盾,节约经费开支,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的思想。此外,我们还开设了一些专题实验,不断补充新实验,使之与教师的科研方向相联系。2008年在化学系2006级开设了研究型实验,由教师提供实验项目,学生根据所选的课题进行文献调研、拟定实验方案。从设计实验方案,到动手做实验,每一步都要动脑筋,都充满挑战。实验中遇到的挫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更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最终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由于实验时间相对自由,实验内涵丰富,学生实验技能、设计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

在新的教学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重组和优化,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删除了像硝基苯等毒性较大、污染较严重、危害师生健康的实验,增加了一些实验难度较大的反应系列及反应类型。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机合成方法的进展,促使学生总结、灵活运用前阶段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将两个较短的实验安排在一天内进行,如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和甲基橙的制备一天完成;或在一个需要较长反应时间的实验中交叉进行另一个实验,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利用反应时间长的特点,穿插进行柱色谱的实验。这样既可避免单独的基本操作训练占用大量实验学时,又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合成实验训练,并且缓解了实验时数逐年减少的矛盾。近几年,有机化学课程组教师还积极参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一些实验结果较差的实验进行条件优化,例如:安息香及阿司匹林合成实验的改进,较大幅度地提高产率,既保证实验的教学效果,又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开发出近20个新实验,开设多个研究型课题供学生进行研究型实验,发表了20余篇教学论文,并将其应用于基础教学中。在基础实验教学中引入现代合成技术(微波辐射合成技术和超声波技术)和现代分析手段(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既可节约实验课时,又可丰富实验内容,促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研究型实验教学创造了一种满足学生渴望独立学习、独立实践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

我们采用“小量,半微量,微量”的教学模式,能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系统地训练,节约实验试剂,缩短实验时间,增加训练内容,同时能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991年在国内率先将常量实验改为小量实验,试剂用量为原教材中用量的1/2~1/3。1999年在化学系基地班开设半微量、微量实验,试剂用量为常规用量的十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小量、半微量、微量及多步骤合成实验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与好评,学生反映说:“半微量、微量操作虽然难度比常量操作大,但对提高自己的实验技术水平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大有益处的;半微量、微量操作实验仪器小,试剂用量少,实验的精度增加了,一点都马虎不得,但只要你多动脑筋,严格按操作规程做,得到的收获更大。”

二、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创建高水平的教学条件

1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1991年,我们出版了《实用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经11年全校各专业学生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有机化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分析手段在有机化学领域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且由于人们绿色化学意识的提高,该书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在学校教材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于2003年在原实验书的基础上,参考近年

来国内外出版的同类教材,在编排体系和实验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删除了部分毒性大、污染严重的实验,增加了小量、半微量、微量及多步骤实验内容,新编写了《小量、半微量、微量有机化学实验》教材,这本教材于2006年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一本教材的建设,还需要着眼于整体,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近几年来,不断有年轻的新教师和大量的研究生参与有机实验的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加上本人所受的有机实验技能训练也参差不齐,因此对有机化学实验任务与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特别对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上不完全统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实验课的教学水平。也制约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了统一要求、统一标准、规范基本操作,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以及方便教师备课,我们编写了《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指导》讲义。配套的教师用的指导书有利于教学内容系统化和实验操作规范化,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不仅致力于纸质教材的建设,还开发了相应的实验课程网站。课程网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同时,架设课程网站是十分必要的。为配合多媒体授课,我们在学院网络上架设了“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网站”,完成了相关的CAI课件及幻灯片,并将课程介绍、课程信息、教学大纲、任课教师信息、补充习题、电子教案、学习指导、CAI课件等全部上网。本课程所建立的网络立体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实现了课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

2实验室建设

近几年来,为了改善学生的实验条件和环境,学校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学生各配备了一套半微量和微量合成仪,并新购置了一批较先进的实验仪器,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掌握和使用现代分析、测量仪器的训练。

2004年,学校又投入四百多万经费,对漳州校区新实验室进行全面装修,所用仪器设备均重新购置,学生实验室面积已达2000多平方米,可同时供300多名学生使用。2007年,还在每间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为全面实施实验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核心,只有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高水平。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学历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组共有16位教师,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留学回国人员6人。教师队伍学缘分布宽泛,其中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至少有一项在外校获得的有13人,占81%;10位教师曾到美国、法国、香港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持和参与教学和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论文过百篇,主编和参编的教材2部。新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均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辅导,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试讲合格才能上岗,在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下逐步走上主讲岗位。本课程组还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做示范教学、介绍经验、交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心得。在近几年学校及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本课程组的青年教师所讲授的实验课取得很好的成绩。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教室,大屏幕投影和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代替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从2006年开始在2004级试点采用多媒体授课,2007年起所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班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实验课前要求学生配合网络课程先做好预习,写好预习报告。经过指导教师的检查合格才能进实验室。实验课中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演示实验操作内容及注意事项。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和当面答疑。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将系统讲授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重点讲解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入新实验和新技术。例如用微波辐射法合成苯氧乙酸,该方法比常规法节省了1.5小时;2008年又把超声波技术应用于2一甲基,2,己醇的制各实验中,解决了本实验引发较难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多样化、形象化,达到了生动、形象及规范化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实践效果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所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是成功的,这为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994年我们所承担的有机化学实验课与理论课一起被评为校优秀主干课程,并在“211”预审中获国家教委好评。2005年有机化学实验课被评为厦门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在参加的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我系“基地班”的同学共获得四届有机实验个人一等奖,一届有机实验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功举办2004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共有32所重点高校参加),本课程组承担了有机化学实验部分的命题及实验工作,受到其他兄弟院校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林敏,江秀清,周金梅,阿司匹林实验的改进[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266~268

[2]林敏,周金梅,微波辐射合成乙酰苯胺及其衍生物[J],宁夏大学大学学报,2007(28):268~270

[3]周金梅,林敏,徐炳渠等,推荐一个基础有机化学新实验——微波辐射合成肉桂酸[J],大学化学,2005(20):43~46

[4]江秀清,林海昕,林敏,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法合成苯甲酸[J],厦门大学学报,2008(47):198~200

[5]石川,陈钰,林敏等,超声波法合成二苯甲醇,厦门大学学报,2008(47):196~197

[6]林敏,陈毅辉,周金梅,小量-半微量-微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范大学学报,2000(6):95~97

[7]周金梅,林敏,基础有机实验改革与微型化学实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1(8):228~230

[8]陈俊杰,实用有机化学实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9]郭广生,精品课程建设专家谈(续),中国大学教学,2003(7):10~12

4.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篇四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Zn+H2SO4==ZnSO4+H2↑ 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生成Mg+H2SO4==MgSO4+H2↑现象:同上Fe+H2SO4 ==FeSO4+H2↑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2Al+3H2SO4 ==Al2(SO4)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Zn+2HCl==ZnCl2+H2↑ 现象:同上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Fe+2HCl==FeCl2+H2↑ 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2Al+6HCl==2AlCl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H2+CuO====Cu+H2O 现象:由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的,同时有水珠生成高温2Fe2O3+3H2 =====2Fe+3H2O 现象:有水珠生成,固体颜色由红色变成银白色

5.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篇五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感性认识,以一定的有实感的形象储备为基础。没有形象储备,就没有合乎逻辑的思维,想象也无从深化。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就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空间想象和思维的这种密切结合的关系是本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特点。

在生物化学静态部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酶等均具有立体构想,即空间几何构型,借助于次级键的结合、缔合成一定的空间立体构象的生物大分子,才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行使各自的功能。通过对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结构的学习,对其初级结构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对其各自独特的三维结构,如蛋白质分子长长的多肽链是怎样盘绕、折叠卷取形成一定构象的?主链走向如何?侧链及所连肽段是借助什么键和怎样靠近、怎样排斥的?寡聚蛋白的各个亚基之间的空间是怎样排布的?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酸链组成,二链之间借助于氢键形成双螺旋的二级结构,并在细胞内形成超螺旋和核小体的三级结构。对此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不能很透彻的理解,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显得有为重要,并在教学中加以奠定、巩固、发展和深化。创造必要的直观环境,给学生创造形象储备的条件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须有直观的支柱,才能容易被大脑接受。刚开始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时,学生对在黑板上用平面图形表示空间结构很不适应,也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静态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配合多媒体等手段,并适当地应用直观教具和模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深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学生从长期所处的“二维平面”思维领域引入到“三维世界”,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印象。同时又注意及时地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避免其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思维由问题而引起,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使之积极思考,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活跃求异思维。如有生物膜的选择透性引出生物膜的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由膜的性质推测到其具有怎样的结构,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生物氧化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形式,是有别于体外氧化但化学本质又相同的过程。为什么体外氢氧结合会骤然释放大量光和热,而生物体却能保持恒温而不被其损伤?设置问题后再引出呼吸链的概念,循序渐进的理解代谢物脱氢是如何到达氧、如何生成水的,在传氢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分步产生、释放和利用的。脂肪酸的β一氧化机制的结论是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的逐轮代谢,此时在结论获得前首先提出问题,以几碳为单位进行氧化才能获得偶数碳原子的苯乙酸和奇数碳原子的苯甲酸的分解代谢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深化了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β一氧化机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能力受到了锻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 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有目的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要善于摆脱理论和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意外”现象看本质,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尔文认为:“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察觉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之放宽视野,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细观多思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不仅仅在生物化学领域而是在整个生命科学这样t大视野中思考和探索。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实验,学生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固定的程式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中缺少自己的思维,缺少主动参与性,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增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加强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既获得了学科内容的知识,又使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讲解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讲解及表达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中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尤其是当回答错误时,气氛往往变得尴尬、紧张。鉴于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每堂课走上课堂都面带微笑,以一种轻松舒缓的状态来创造温馨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专注地倾听,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于不完善的回答,掌握“无批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其给予鼓励。在这样一种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并非是想教训学生的轻松学习氛围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轮流讲解,共同评议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原理、步骤、计算方法等),每个问题由学生到实验室讲台前讲解,这样不仅检验了大家对实验课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可以为从事教育的学生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各项能力的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启发式教学,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将生化知识与生命现象之间紧密联系,将饮食、健康、营养、生理、病理等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以相关的生命现象作为切入点,导出知识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由糖尿病人血糖高引出血糖的分子形式、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糖在我们体内的分解代谢路径、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糖、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探究、思考、进而找寻问题答案这样一种状态。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够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讨论的题目有一定的启发性、探索性,并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采用诱导、点拨、等方式,督促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这样可使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促进。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为加大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在讲授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看书钻研的良好习惯。如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对酶的固定、大分子的制备等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的问题,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针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采用哪种方法、依据什么原理、注意哪些问题、控制什么条件、关键点在哪里,自学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有思考的路径,也加深了对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的掌握。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需求的同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由于部分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物理化学,这样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及脂类的化学结构尤其是空间立体结构、对生物能学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教授新知时,温习旧知,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建认知桥梁,利用课下时间详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习题、小测等形式反馈学习情况。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有少数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如课程不及时看书,或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采取留出一定的时间,然后多提问,让他们积极思考,使之感到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有压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敢松懈。对于有精力想考研的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学科动态的书籍和杂志,鼓励其多读书,加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6.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篇六

浅析推进党校精品课建设的重大意义

作者:徐安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09期

[摘 要] 新形势下党中央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校教育必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切实加强党校教学工作,根据干部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增强干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推进党校精品课建设,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增强干部培训实际的效果是加强党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推进党校精品课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党校;精品课;意义

[作者简介] 徐安勇,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350014

7.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篇七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除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还一直致力于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以教学目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体制、教学思路、教育前瞻性、教学定位等的转变与改善为出发点,从固定呆板的 “应试教育”向多元化 “素质教育”转变、从培养 “单一型人才”到培养 “复合型人才”转变,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不断地探索,寻求合理的、高效的、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举措。

高校多种人才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是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的,任何专业课程都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既荟萃聚集了不同时代科技、经济、政事、 军事、文明,又是现代高水平和高端科技的集中反应,专业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基础性和必要性。因此各类高校要从自己学校实际出发,根据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职业技术院校等不同类学校的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来确定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据此构建切合本校实际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同时,高校根据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分层次、有梯队、目标明确的逐年打造一批在社会上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此举能够广泛、有效地推进各门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营造出高校教师重视教学质量、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的优越环境,使高校上下呈现出重视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优良气氛。因此,高校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是高校对专业课程实行高质高量管理、稳步有效推进专业课程整个框架的构建和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革新高校管理理念和追求、创新高校教学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1]。

精品课程是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超前的教学理念、符合专业发展和定位明确的出色教材、精选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不但要能全面反映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符合现代高科技人才发展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要全面适应社会和科技不断进步的需要,要以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全方位、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作用,全面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2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工作以来,各类高校都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许多高校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依据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制定了本校精品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并配套投入相应的建设经费,全校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如何有效的发挥示范模范效应,如何更好地展示其优秀精粹所在,要依赖于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建设与分享。精品课程网站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学、师生教学互动和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2.1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资源共享中存在问题

教育部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提出,国家精品课程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目前存在的现状是教师和学生在使用精品课程资源时出现有点击网页时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显示网页、网络无法连接、无权查看网页、无法连接数据库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网络不通、网页跳转速度太慢、无法找到文件、IP受限、非本校用户不能下载等问题。精品课程网站出现这些情况表明,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之后很少对精品课程进行后期有效的完善和维护,没有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定期维护和更新,这种现象和结果背离了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真正实现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和免费共用,不利于高校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

2.2精品课程建设中只求“量”不求“质”

精品课程是涵盖教学目的、教学定位、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体制、教育前瞻性、教学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材等多种要素改革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有些精品课程的建设出现的问题表现在: 有的精品课程还停留在 “知识”的表观表面教育上,专业教师平时不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经验、教材改革、教学资源、 教学效果等的积累,一到申报精品课程时,临时上阵,仓促准备资料、胡乱堆砌资源,而没有全方位考虑专业课程的特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当一些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之后,可以明显观察到,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就停止运行,没有专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和更新,特别突出的是,课程网站的学习交流、疑问解答和师生互动基本上都发生在该精品课程评选的当年,而在评选之后长时间内没有师生交流学习互动的体现,学生在论坛和留言板中的留言、 提问和迷惑等都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解答和有效的解决。

2.3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评价方式单一

我们在学习浏览精品课程网站时可以看到大多数精品课程使用了教学评价体系,而这些评价体系许多只是使用了专家和部分听课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只是单方面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注重了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这一角度,没有从接受者学生的这一侧面来考虑,忽略了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对学生学的结果进行评价。

2.4精品课程建设中网站的设计制作欠缺

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得很花哨,使用的颜色复杂多变, 看着即不美观也不大方,视觉效果欠佳,这种网站不适合长时间浏览,而且有的网站没有一个清晰的布局,各部分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分配不均匀,设计杂乱,没有给浏览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3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开放精品课程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共享

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不仅有利于学生方便的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源或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也有利于各个专家、教师进行商榷探讨学术问题,取长补短,及时修改教材、 教法等存在的问题。

3.2充分运用交互平台,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中,设计者和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发展前沿,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功能全面的学习交流平台。如在网站中可以建立BBS,留言板,blog、QQ群、微信、微博等这样的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在这些交流互动平台上组织教学及研讨活动,与学习者交流探讨专业及前沿知识,为学习者提供教学、科研指导和启发,为学习者解决专业、思想难题,为学习者排忧解难,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交流与探讨,教师要经常去查看交互平台,如有学生留言,应及时地给与反馈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范围。这种积极有效的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网上教研的行列,形成高效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使精品课程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真正起到模范示范作用,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的精品课程。

3.3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监控系统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创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而精品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对精品课程教学可以进行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因此,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专业特点,从不同着重点出发, 尽可能全面制定评价体系并兼顾个体差异,既要能够反映出高校教学的改革动态和前沿发展方向,又要能够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激发学生有创造性的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采用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尤其在教学评价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全方位、 立体式、多种形式并存的教与学的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根据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部级、院校级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分类,对其具体的评价标准也要有相应的差别,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规划、 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课程特色。

3.4健全丰富网站内容,建设功能全面的精品课程网站

专业课程内容、网页的设计和制作,必须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和专业授课教师的共同参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可以解决课程网页设计制作技术上的问题,经过一定时期的试讲、 学生的反映进行反复修改,能较好地实现专业课程设计的思想和特色。

4《无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按照高校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目标,不懈努力强化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龙头地位,以产学研三位一体相结合,以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交叉渗透和谐发展为依托,有效推动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 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中心,将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任务逐一进行分解确认, 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以期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材、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试体系、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一流的成果[2,3]。

( 1)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高职称、高学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实验教师、助理实验师。

( 2) 充分发挥博士的科研优势和化学结合的特点,建立一套产学研融合,能适应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编写出内容先进、特色鲜明并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系列新教材。

(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两手一起抓,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并重性。高度重视实验、实习、见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通过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实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考核,实验考试体系的改革,多开设综合设计性、 创新性和研究探讨型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实践活动。

( 4) 探索和建立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成培养化学及有关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高水平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形成基础实验、课外开放实验和实训基地实验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 5) 积极改革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大胆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相关课程可以适时适当采用网络、QQ群、 微信群、学院主页等多种新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师的教案、问答与思考、实验注意事项、基本操作及安全指导、参考文献等要免费上网开放, 同时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规范操作步骤等一并上网开放。

5目前我院《无机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技能的几点做法

5.1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紧密结合

理论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 “结构 - 性能 - 原理 - 应用”为主线,理论部分与元素化学部分相结合,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和无机化学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进行合理取舍,将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安全、基本操作技能等融入理论课教学中,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4]。

5.2基础实验训练

实验课程按照 “查阅文献 - 实验预习—实验课—结合理论课书写实验报告—思考与分析”的原则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方法、科学态度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实验过程中随时对学生进行节约药品的理念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并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改进研究,跟踪观测学生的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5.3课外开放实验训练和实训实验训练相结合

二年级学生开 始走进实 验室进行 课外开放 实验训练: ( 1) 通过学生选导师,业余时间由老师指导完成; ( 2) 通过导师选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业余时间由老师指导完成; ( 3) 通过导师选学生申报我校大学生基金项目,业余时间由老师指导完成; ( 4) 四年级下期考研笔试后准备进行面试前,由优秀的指导老师进行开放实验室统一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完成; ( 5) 还有我院每年下学期针对新生举行的一次无机实验技能大赛,每年针对高年级学生举行的实验技能大赛, 使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都发证书) ,学生成果以论文及各种奖励得到认可,因此使学生更加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6)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课程已建成实训基地, 学生可以充分进行和完成相关技能训练。

5.4存在问题

目前我院欠缺的有: 教学内容如何优化和组合? 针对性强的优秀教材如何选择和编写? 目前,我们的 《无机化学实验》 和 《分析化学实验》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对于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应化专业的实验内容该如何进行整合? 这两个专业实验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另外,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和化学学院一年级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结构及实验技能特点,编写适合本系学生使用的 《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合适的重组,尽可能使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方法、科学态度、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验问题和初步具备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所以,针对性强的优秀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很关键。

6结论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在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方式、网站的设计制作等存在问题。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优秀教材的编写、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基础实验、课外开放实验和实训基地实验三位一体的技能训练等是 《无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创建的关键。

摘要:阐述高校精品课程的重要性,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编写优秀教材、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基础实验、课外开放实验和实训基地实验三位一体的技能训练等是“无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创建的关键。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张忠琼,程孟琪.化学及实验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3):127-129.

[2]宋力.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1,39(1):151-153.

[3]李玉敏.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4(2):247-248.

8.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 篇八

摘 要:本文介绍了“普通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及体会,指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教材的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普通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历时近10年,已先后建成39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是各高校长期积累的优质教学资源。但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精品课程重申报,而忽视了其应有的传播、示范作用,再加上部分的课程网站标准不统一、内容不规范,互动不灵活,导致网站在教学中使用率不高。根据这一现实,从2011年起,教育部对已经有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1-2]。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首次提出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其主要内容是:组织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并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3-4]。桂林理工大学“普通化学”课程在2008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普通化学”课程于2013年入选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本文介绍了“普通化学”课程在升级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希望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普通化学”课程建设回顾

桂林理工大学“普通化学”课程的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本科教学层次的建立和教学特色的形成(1978-1996年)。桂林理工大学的前身桂林地质学校在1956年创建以来,一直开设普通化学课程。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普通化学”课程由原来的专科层次的教学转变为本科层次的教学。在这期间,课程组全体教师从实验室建设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根据化学学科教学规律和授课对象为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努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努力使教学内容体现现代化,努力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使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要求。1996年10月,“普通化学”课程与其他高校31门课程一起被批准为广西高校第一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1997-2000年)。“普通化学”课程是为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1997年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课程的名称和课时进行调整,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仍然称“普通化学”,学时为70学时,为必修课程;工程类、机电类、文经管类专业称为“生活与化学”,学时为30学时,为选修课程。在此期间,课程组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使“普通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声誉。“‘普通化学课程建设”2001年5月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

3.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精品课程(2001-2008年)。进入新世纪以来,考虑到“普通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其建设长期游离于专业建设之外,这阻碍了“普通化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院将化学工艺硕士点、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下的化学工程方向建设任务由化学化工教研室承担,这就为将“普通化学”课程建设与专业、学位点建设融合在一起提供了契机。这种以专业、学位点建设带动课程建设的建设模式,使“普通化学”课程建设更上一层楼。近几年来获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2004年10月,“普通化学”课程被评为广西区级精品课程,2008年“普通化学”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

二、“普通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普通化学”课程是为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工科院校均要开设“普通化学”,选修学生多,覆盖面大。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为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开设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大专业基础课不同。“普通化学”是一门现代化学导论课程,对非化学化工专业,通过“普通化学”课程教学,把化学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的观点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本专业工程技术中的化学问题。自“普通化学”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结合形势的变化,对课程进行持续建设,特别是课程的升级改造过程中,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主线,正确处理课程“特色”与“共享”的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普通化学”课程于2013年入选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并在2014年成功上线。

1.重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课程建设的精髓,有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才有基础。“普通化学”课程体系的重组,是基于课程组对以下问题的充分认识:(1)紧紧抓住“前沿

与基础相关联”、“素质与能力共同促进”这两条主线,对“普通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前瞻性的改革。既跳出原来“无机化学”课程的影子,又能很好地按照化学学科的整体性规律在一级学科的层面上开设“普通化学”,使课程体系更完善,更能体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2)以“化学基本反应原理及反应”、“物质结构理论及物质性质”为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并努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能力。(3)将化学原理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引入具有学生专业背景和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如能源、环境、材料及生命科学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科交叉的意义。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建立了“普通化学”课程基本资源内容和结构,即将课程内容分为“热化学与能源”、“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控制”、“水溶液化学”、“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物质结构基础”和“无机化合物”六大部分。课程的结构、内容、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具体组织安排如下图所示。其中普通化学课程中“生活与化学”知识模块开设10学时;但作为选修课为工程类、机电类、文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独立设课时,开设30学时。

2.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保障。几年来,我们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普通化学”课程组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0%,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吸引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老教师在编写教材、制作教学网站和多媒体课件、拍摄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吸纳青年教师参加。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自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较强的特长;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在与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共同参加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熟悉了教学规范和教学规律,夯实了教学基础,同时也促进了自主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能力的提高。目前“普通化学”课程组青年教师均参加了广西区级以上的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广西区级和校级教改奖项10项。教学资源的建设,锻炼了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研水平。

“普通化学”课程的结构与主要内容示意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近几年来,我们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在课程预习、课后复习、课程答疑、学生测验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构建了网络化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普通化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放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考核办法、教学录像,习题解答等教学资源,供同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之用。 教师通过网上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将网上学习的参与度,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课程组积极鼓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及时更新丰富多媒体课件,使课件的制作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课程组研发的“普通化学”多媒体课件、“大学化学”多媒体课件分别在2009年、2013年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这些成果丰富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

4.课程配套教材的建设。我校“普通化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写的《普通化学》,同时为了便于学生自学习,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实际,课程组还积极开展了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公开出版了《大学化学实验教程》、《大学化学》。前者作为我校普通化学实验教材使用,后者为普通化学理论课重要的辅助教材。《大学化学》教材是针对工科本科专业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需求,对原有的工科相关专业的基础化学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而编写的,以物质聚集态、化学热力学、物质结构、表面化学、胶体化学、配位化学、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为基础构建新的工科专业基础化学新体系,力求让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对化学知识体系和化学学科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该教材对化学知识要求较多的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非化学化工专业是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同时课程组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程》基础上,制作仿真实验,丰富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拓展资源。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改造体会

在“普通化学”课程升级改造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体会,供同行借鉴。

1.基本资源分为课程概要和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下面是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下面链接的是各类教学资源(如演示文稿、教学录像、习题作业、例题、常见问题、名词术语等)。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建议课程模块是教材中的章,而教学单元是教材中的节(如果每节的内容太多,可将节按1节课的内容划分成若干节),课程模块、教学单元的设计不宜与教材相差太远。根据课程组教师特长,将课程模块(章)的教学资源由专人负责进行建设和管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课程概要中的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课程大纲、课程简介、学习指南要简明扼要,要与实际教学相吻合,真正能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总之,基本资源在建设中形成了以下特色:(1)立体化。多种媒体、多种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多种功能教学软件以及纸质文字教材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网络化。上传至共享平台的所有资源,都可以在网上运行或供学习者下载。(3)精品化。基本资源如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例题、实验指导等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对重点难点的剖析过程和教学方法。

2.拍摄的教学录像最好是课堂教学的实况。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状态”中,比较真实自然。拍摄之前要给学生进行动员,讲清拍摄注意事项。主讲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写好拍摄脚本交拍摄人员。拍摄的多媒体教室光线要明亮,采用双机位进行拍摄,恰当运用镜头,选择高质量话筒,确保主讲教师授课声音的清晰度。拍摄完成,主讲教师要积极参加后期的编辑制作工作,确保录像质量。教师上课用的PPT文字和背景对比要明显,以保证能清晰拍摄。

3.拓展资源的建设要注意为实际教学服务。拓展资源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普通化学课程组向学生开辟的拓展资源栏目主要有在线考试系统、虚拟实验、师生交流系统、素材资源库等,这些教学资源丰富了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给师生提供了检查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良好平台,虚拟实验是学生预习实验的好帮手,师生交流系统为教师答疑解惑提供了方便,素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永红. 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6-18,41.

[2] 董洪日. 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17-22.

[3] 袁志坚,何文涓.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J]. 中国技术装备,2013(36):62-63.

[4] 刘俊吉,田宜灵,周亚平等. 物理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J]. 中国大学教学,2013(9):21-23,10.

上一篇:三年级课外辅导计划下一篇:医院等级评审院科两级需培训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