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10-24

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8篇)

1.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副厅长在全省劳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省劳教工作会议和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座谈会套开,听取了全国司法厅(局)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精神的传达,铁焕厅长代表厅党组也做了很好的工作报告,这个报告既贯彻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的精神,也回顾总结了司法行政工作的情况,同时结合实际,对今年下半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要做的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发表了很好的讲话,提出今年下半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要实现“六个突破”,重点做好“八项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请大家结合劳教工作的实际,认真的领会,理清思路,做好工作。昨天,大家听取了郭耐同志代表局党委作的工作报告,这个报告客观、实在,安排工作既有长远的考虑,又有当前的重点,总体思路清楚,重点突出,措施得当,请大家认真贯彻。下面,我就全省劳教工作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半年工作的基本估价。

今年以来,在厅党组的领导下,劳教局党委带领全系统干警职工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积极工作,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健康、协调有序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有些工作也实现了突破。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情况,应该说运行状况良好,场所秩序稳定,劳教经济攀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这是正面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安全隐患不少,工作落实不平衡。这是对上半年工作的基本看法,也是基本的框架。所谓运行状况良好,就是劳教各项工作在年初提出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各个单位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做好管教、劳教经济以及队伍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运行总体是好的,这是本质,这是主流,否定了这一点,就等于否定了全系统干警职工上半年的辛勤努力。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看法。场所秩序安全问题,从今年运行状况来看,总体坚持了党的劳教工作方针,各项工作,特别是管教工作,坚持了安全措施到位,检查督促落实,安全状况基本稳定。所谓劳教经济攀升,就是说我们在劳教工作当中,在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结合各所的实际,狠抓项目,引资金,揽活路,劳务创收,整体还是不错的。安全隐患比较多,这就反映在已经发生的个别所发生的事故上,这是表现出的问题,那么没有暴露出的问题,还是不少的。再就是有些工作不平衡,所与所之间的不平衡,所内部的顾此失彼,大队与大队之间的工作也不平衡,当然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的绝对性,在某些单位表现的非常突出,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冷静的分析我们上半年工作运行的状况,以便把下一步的工作做好。总结上半年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系统基本实现了“四无”。除汉中劳教所以外,其余几个所没有发生场所安全事故、非正常死亡、生产安全事故等事故。场所的安全秩序还比较良好,这主要得益于各项规章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落实,各项目标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以及工作当中不断的查漏补缺,使工作有了一定的可靠基础。因此,总体还是安全稳定的。

二是劳教经济持续发展。据劳教局提供的数字,社会总产值完成3570万,工业总产值,劳务收入280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总体来讲劳教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劳动在教育、挽救人过程中的基本作用,因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益,基本实现了过去由不重视劳教经济、不关心劳教经济的发展,到逐步重视、逐步把劳教经济的发展作为教育挽救劳教人员,发挥职能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尺来衡量,大家的思想上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要实现全额来保证劳教工作需要的财政保障体制,就要靠我们大家充分发挥劳教场所的潜力,包括劳教人员劳动力资源。抓经济工作观念是不能变的。

三是“三种管理模式”的改革稳步推行。由传统意义的劳教、“二监狱”这个观念,逐步向总结推广、实行“三种管理模式”推进。“三种管理模式”对我们的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干警执法理念,包括管理的经验、“三种管理模式”最需要硬件的调整,以至于有些制度的补充完善,这都对我们劳教工作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三种管理模式”。这种方式的改革,我们在稳步的推进,积极的尝试,不断的完善,逐步的提高,大家要从思想上,深深地体会“三种管理模式”不仅仅是收容方式的改变,不光是其它方面的调整,更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种改革,大家由过去的试点尝试,到现在的全面推开,这都是稳步推进,正在规范运行。

四是教育挽救的质量逐步提高。教育挽救劳教人员,使失足者能够洗心革面,能够汲取教训,能够重新做人。我觉得,我们在做好以教育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当中,应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法轮功”劳教人员转化率达到80%,这都说明我们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效果上基本达到了统一。很多同志在提高教育挽救质量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这些都确保了劳教人员回归社会以后,重新违法犯罪的现象逐年降低,应该说这就是对社会稳定的贡献。

五是干警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今年以来,我们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巩固教育成果、永葆先进性这一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岗位练兵活动起步是良好的,进展是顺利的,法治理念的教育活动正在兴起,稳步的推进,我们开展的其他活动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抓好干警队伍的教育、管理、培养及提高,这都为我们担负起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奠定了基础,打造了一个支撑起陕西劳教事业的铁脊梁,队伍建设整体还是好的。

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或者说是成效,凝聚了我们全系统广大干警职工的心血,也凝聚了劳教局历届党委对发展劳教工作所负出的辛劳,更凝聚着我们在座的各位坚持不懈的、持之以恒的做好劳教工作所流出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劳。所以,借此机会,我代表厅党组对全省劳教系统的广大干警职工在上半年来对全省劳教工作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

冷静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还必须看到我们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场所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建立的还不牢固。在场所安全稳定方面,还是靠广大干警的血肉之躯来维系劳教场所的安全,有些劳教所干警严重不足,干警一年到头很少有休息日,往往以牺牲干警的节假日为代价来构造、来维系场所的安全稳定,有的干警是“连轴转”,晚上值班白天继续带工,再加上警力布局的不平衡,警力结构的不协调。所以,要看到场所安全长效机制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这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单靠我们干警的血肉之躯来维系,能维持多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必须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重视,深思这个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劳教人员在所人数减少的势头没有遏制。据我所知,全省劳教人员在所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不大,大所变成小所,大所的架子变成了小所劳教人员的数字,小所变成了微型所,有的所仅收押了百人左右,劳教人员锐减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当然这对我们劳教系统来讲,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构成劳教人员人数减少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受政策因素制约,公安机关对劳教人员的审批,他们在某些方面可教、可不教的,他们力争不教;其次他们还有以罚代教的;还有我们工作的主动沟通协调不够。特别是结合全国的“禁毒人民战争”的开展,把劳教戒毒作为一个必备的手段,凡是重复吸毒的,一律劳教戒毒,做好公安机关与劳教机关的衔接,做好劳教人员的接收。劳教人员人数的下降,与我们的工作不无关系。同时还有对一部分不符合减期的“所外就医”提前解教,本身劳教人员比较少,教期比较短,还提前解教或所外执行,这更影响了我们在所劳教人数,这些原因构成了劳教人员减少。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

三是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体讲,队伍是好的,各级班子是团结的,和谐的。但是,也有些领导班子,团结协调不够,驾驭本单位的能力不够,同时对本单位队伍建设花的气力不够。因此,这三点原因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逐步加以解决。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下半年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主线,以场所安全为基础,以教育挽救为质量为中心,以“三种管理模式”推行为重点,以发展劳教经济为支撑点,以队伍建设为保证,力争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促进劳教事业协调发展。

1、大力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场所稳定。首要的问题是认识问题。一是认识构建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性,解决认识问题。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共识才能共动。做任何事情,各级领导首先要提高大家的认识问题,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在认识问题上再强调四点:一是构建长效机制是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的政治需要。要站在建设“平安陕西”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这既是我们的政治需要,也是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构建长效安全机制是适应国际形势,参与国际司法人权斗争的需要。劳教是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不要照抄照搬西方的东西,我们要尽可能站在国际人权斗争的高度来确保场所安全稳定,不要出任何事情,特别是不能出现恶性事件;三是构建安全长效机制是适应“三种管理模式”变化的客观需要。“三种管理模式”推行以后,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需要我们解决。如果说“三种管理模式”的推行而影响了我们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或者说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是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事与愿违的一件事情。“三种管理模式”推行以后,我们在保证场所安全稳定,不发生任何事故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确实有待于我们实践。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好办法没有的,怎么办?需要我们尽快的构建好我们场所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四是构建安全长效机制是民主法制化进程的需要,推进民主法制化进程,劳教工作是很重要的力量,因此在推进民主法制化进程当中,要在提高执法质量上要做文章、下功夫,确保场所稳定。

2、长效机制是一个综合系统,要从人防、物防、技防、管防、社防这几个方面去思考。①人防机制。人的作用是关键,安全长效机制,关键在管理上,对我们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要下功夫,敬业精神的增强,责任心的增强,以至于岗位责任的落实,这都是很关键的,要真正把我们干部工作的注意力能够用在工作上,这是很要紧的。实践证明,人防的力量是关键性的因素,但不是全部的因素,现在的安全稳定还是依靠我们干警的血肉之躯来维系,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这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大力度,来培养、来促使其增强工作事业心;②物防机制。装备作用是条件,场所的安全稳定必须要设施齐全,科学规划,功能齐备,这是最基本的。目前我们劳教场所的基础设施有些欠账,这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对安全的技防水平要有一个提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研究;③技防机制。技术防范机制,这是重点,今后的方向就是配合科技侦察手段,构建安全防范网络,还有空中防范、所内防范,这些我们还不是非常到位的,我们防范的技防手段还是跟不上,特别是电视监控这一方面,我们应该说跟监狱系统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说,技术装备一定要现代化,而我们现在要尽可能的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来构建安全防范机制,这是从长远方面必须思考的问题;④管防机制。管理也是一种生产,说明管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措施,奖、罚激励机制,安全监督制度等等,真正使管理及各种手段辐射到我们场所的各个方位,各个角落。现在是我们的制度贴在墙上,厅领导怎么讲的,局领导怎么讲的,所领导怎么讲的,大队领导怎么讲的,讲的都是一样的,上行下效,最后还是老一套,所以说管理制度落不实。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制度,一纸文件。我们抓管理,绝不能走过程,措施要落实,兑现要到位,奖罚要到位,各项工作不能有空档。⑤社防机制。要动员社会各方面来做好我们的安全防范工作,这既是一个社会工作,也是劳教工作延伸的工作,比如说社会安全防范机制,首先要对劳教家属的说服引导,使他能够教育自己的亲人安心在劳教所劳教;其次是和周边环境、周围地区的协调,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三是我们要做好社会帮教,通过社会力量来做好安全防范机制,在当前情况下,大家还是要确保场所的安全稳定,落实各项制度,真正发挥人防作用、技防作用和社防作用,来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3、多种形式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一是继续加大力度探索“三种管理模式”,使其逐步规范;二是要以课堂教育为主,采取社会帮教,找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三是切实加强戒毒人员的管理和教育。目前,戒毒劳教人员占全省在册劳教人员的48%。所以,对这一部分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挽救,责任很重大,随着全面开展的“禁毒人民战争”活动的深入开展,劳教戒毒各项工作,任务比较重,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探索规律,总结经验,真正提高教育挽救的质量;四是切实注重劳教人员的生卫工作。要加大劳教人员的生活保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落实有关政策,同时要切实注重劳教人员的身心健康,查病查体,要注重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还要注重艾滋病和各类传染病劳教人员的管理,不要造成重大的事故。

4、努力抓好劳教经济的发展。一是对已有的项目要提高效益,毫不手软地抓好劳教经济的健康发展,遇到任何风浪都不能放松;二是劳务加工项目要广揽活路;三是要注意劳动过程中的“三超问题”和生产安全。

下半年省劳教局要解决主要的问题。一是要解决省财政对劳教经费的保障问题,落实干警经费和劳教人员人头费与监狱看齐的问题,力争明年列入省财政预算;二是解决劳教人员人数急剧下降的问题,要积极与公安机关做好协调工作;三是解决全省劳教系统工人社会养老统筹问题。这要作为一项硬仗,集中精力和人力,力争攻克这几个难事。

三、以法治理念教育为主线,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第一,切实抓好学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戒浮。浮就是指工作不深入,不扎实;二戒虚。虚就是指学习培训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三戒空。空就是内容空洞;四戒走过场。第二,抓好三个层次的学习培训工作。一是各级领导培训是重点,特别是处以上领导干部,要坚持每期培训不少于3-5天,培训中要采取听辅导、搞交流、写心得等方式,注重培训效果。二是抓好科级干部的培训。三是组织全员培训学习。第三,联系实际,抓好查摆,疏理问题。一是现在在一些民警中,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和错误的观念,亟待解决。例如,认为劳教工作不合法,心浮气燥,动摇了坚持党的信念;民主生活坚持不够,组织纪律观念不牢,大局观念不强;部分民警不善于用法律开展执法活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贪赃枉法,收受财物的问题;办理提前解教,利用劳教承揽生产活路等问题,把不具备所外条件的劳教人员非法办理出所,工作简单粗暴,理想信念不牢等等问题。二是干警在工作中还存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弄虚作假,作风上不能很好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观念上不讲程序,在岗不办事,在位不负责的问题。三是各级领导要做好对上述问题的督促检查工作。四是要搞好学习培训、查摆问题及整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问题,以促进工作。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与岗位练兵活动相结合,与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相结合,与班子建设相结合,与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以达到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效果。

2.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了财政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明确指出:要总结经验做法, 把握工作重点, 继续探索创新。要进一步发挥好财政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 加大财政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要把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实施增收减支相关政策时都应让群众在就业、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方面受益。要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 规范完善预算制度。

一、去年财政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受到冲击最严重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形势, 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 坚决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 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 克服困难, 抢抓机遇, 开拓进取, 狠抓落实, 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 各级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大力推动自身改革与发展, 切实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积极组织收入, 努力争取中央支持, 不断优化支出结构, 全力保障重点支出, 全面实现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 财政收支任务圆满完成

2009年, 各级财税部门协调配合, 强化执行分析, 落实征管责任, 实行重点税源动态监控, 推进依法治税, 加大稽查力度, 优化纳税服务, 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 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 保证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86.7亿元, 完成汇总预算的111%, 同比增长20.9%。其中省级收入109.3亿元, 完成预算的105.7%, 同比增长23.3%;市县收入177.4亿元, 完成预算的114.4%, 增长21.3%。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04亿元, 完成计划的108.2%, 增长36.6%。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强化支出管理, 优化支出结构,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加快预算下达, 加强资金调度, 及时拨付资金,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全省财政支出实现1245.6亿元, 比上年增支280亿元, 增长29%, 其中省级支出269.9亿元, 增长27.7%;市县支出975.7亿元, 增长29.4%。农林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等支出增幅分别达到47.3%、24.2%、49.2%、30%、75.2%。累计下达资金236.5亿元, 有力地支持了灾后重建工作。12件27项实事顺利推进, 省级共下达资金61.5亿元, 比年初预算增加13.3亿元。

(二) 争取中央支持成效明显

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国家投资取向, 积极汇报, 主动对接, 努力争取支持。当年, 中央下达我省各类补助达到885亿元, 增长24%。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司法经费保障、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政策起步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乡村公益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列入国家试点范围。白银、玉门两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加大了补助力度。继宕昌、夏河、岷县等23个县之后, 又有一批县有望进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扶持范围。《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正式批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将出台。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 省上当年下达市县补助799亿元, 增长25%, 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 保证了工资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重点支出需要, 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支持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 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落实

着力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及时拨付中央扩大内需投资116亿元, 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5亿元, 募集中期票据资金100亿元、地震灾区农户重建住房贷款32亿元, 积极落实配套资金, 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 支持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 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争取国外贷款项目11个, 资金6.7亿美元, 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安排资金2.1亿元,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实验室、创新服务计划等项目。下达奖补资金4.6亿元, 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支持城镇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落实资金12.4亿元,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检测和防治。筹措资金6.5亿元, 支持兰州通用机器厂、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等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拨付资金2.5亿元, 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办理退税7亿元, 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补助资金1亿元, 支持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落实扩大消费政策。落实增值税转型、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取消或停征收费项目等税费减免政策, 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28亿元。下达资金3.3亿元, 完善操作办法, 保证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府补贴的及时兑付。下拨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1.2亿元, 有效降低了石油价格变动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四) “三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道路建设等方面支出212.9亿元, 比上年增加40.5亿元, 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位资金25.7亿元, 提高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补助标准, 扩大了补贴品种和范围。下达资金24.6亿元, 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扶持政策。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 筹集资金5亿多元, 支持旱作农业、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到5.5亿元, 加大对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投入资金8.3亿元, 解决了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筹集资金10.9亿元, 新建农村沼气用户40.2万户。到位资金28.6亿元, 支持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资金19.6亿元, 加强整村推进、劳动力输转培训等扶贫项目建设, 努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拨付资金10.1亿元, 支持自然灾害救助、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动物防疫和防汛抗旱工作。拨付资金1.1亿元, 实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下达资金2.1亿元, 着力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试点, 在7个县试点基础上, 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拨付资金17.8亿元, 建设农村公路5500多公里。

(五) 民生支出保障有力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9.7亿元, 比上年增加46亿元。拨付资金38亿元, 提高城市、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 保障人数达到353万人, 实现了应保尽保。拨付资金27.3亿元, 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拨付城乡医疗救助资金4亿元, 帮助解决特困人员的看病就医问题。补助资金10.5亿元, 有效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岗位补贴等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安排资金2亿元, 解决3838名纯农牧户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问题, 招录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充实农村中小学和乡镇卫生院力量。落实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措施,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稳定就业形势。城市保障性住房支出达到22.8亿元, 11.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政府廉租房租赁补贴, 1.2万困难户直接入住了新建廉租住房。省级安排资金41亿元, 支持推进灾后农民住房重建、农村危旧房以及国有林区棚户区、贫困残疾人危旧房改造工程。拨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6亿元, 帮助20万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下达资金1.1亿元, 提高街道办事处、社区经费补助标准, 实施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 在1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积极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省医疗卫生支出87亿元, 比上年增加28.7亿元。落实新农合补助资金14.8亿元, 提高报销比例, 参合农民达到1907万人。拨付资金6.1亿元,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达到3.3亿元, 扩大了覆盖面, 提高了报销比例。筹集资金0.5亿元, 切实保障甲型H1N1流感防控所需资金, 积极支持疫情应急处置。安排资金0.5亿元, 基本完成了5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实施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提高省直机关离休人员住院定额结算标准, 规范离休人员医疗费管理。将未参保的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展顺利。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省教育支出205.2亿元, 增加37.2亿元。拨付资金9.8亿元, 实施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增加寄宿生14.1万人。下达资金5.3亿元, 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顺利推进。安排资金26.6亿元, 继续巩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累计下达资金19.6亿元, 其中当年4.4亿元, 基本完成了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工作。下达资金1.8亿元,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部分减免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学费,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实行公用经费以奖代补政策。安排资金1.8亿元, 支持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博士点以及学科实验室等项目建设。

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文体传媒支出24.2亿元, 比上年增加4.8亿元。安排资金3.1亿元, 推进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农村重点文化工程, 继续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拨付资金11亿元, 支持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同时, 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平稳实施, 分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公共安全支出57.4亿元, 比上年增加12.1亿元。

(六)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税收制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顺利推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了以税收筹集公路发展资金、调控能源消费的新机制。调整完善了省对市州及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稳步推进, 直管县数达到41个。探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改革,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补贴发放方式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向县级推进, 综合预算编制不断强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市州及省管县深入实施, 在省级垂管系统全面推进。公务卡应用范围继续扩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稳步展开。政府采购规模达到50亿元, 增长45.3%。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及资产处置办法出台, 管理机制得到加强。财政投资评审职能有效发挥, 省级完成评审核查项目667项, 评审投资额达到15.8亿元。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查出“小金库”584个, 涉及金额9431万元, 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理, 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组织开展了扩大内需政策落实、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化解“普九”债务等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履行会计监管职能, 对1470户企事业单位、6家事务所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财政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政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党建工作、人事管理、干部培训、机关作风和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会计资格评价、注册会计师管理、老干部、工青妇、财政科研、新闻宣传、后勤服务等工作, 也取得了新进展。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 是各市州、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也是广大财税、财务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厅党组, 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市州、各部门领导和同志们, 表示衷心感谢!向奋斗在全省财政、财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 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投入需求不断增加, 各级财政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压力加大。二是受经济形势和经济结构影响, 税收收入增长的基础很不稳固, 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 政策性、一次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三是财政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管理不够科学精细, 支出的时效性、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历史欠账多, 政府性债务不断积累, 总额已达到1300多亿元, 潜在的财政风险加大。五是部分市县和部门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 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财政监督的深度、广度、力度不够。六是干部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财政工作的要求, 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 我们要高度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更加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一年。我们一定要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 准确把握形势, 科学谋划, 统筹安排, 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一) 今年的经济财政形势

科学判断形势, 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充分认清今年的经济财政形势, 对于积极稳妥安排好预算, 扎实有效做好各项财政财务工作意义重大。从国内看, 2010年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 以内需增长弥补外需不足还有一定空间。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 自主创新积极推进, 经济发展的活力继续增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较好基础。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 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疲弱, 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滞后;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推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从省内看, 全球经济初步回暖和国内经济整体向好, 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基本稳定, 为我省扩大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为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 为我省加快改善民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稳固。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省情决定了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工业“两高一资”重型化结构对能源、原材料依赖性强, 产业链条短、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制约短期内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中央投资预期过大, 地方配套能力弱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

从财政看, 预计2010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收入方面, 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拉动内需, 扩大投入, 将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长。我省目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也为今年经济财政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 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仍将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去年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政策新增大口径财政收入93亿元, 加大了收入基数, 增加了今年财政收入增长的难度。同时, 由于今年中央收入预算增幅只安排了6%, 预计对地方的财力性补助增幅不会太大。支出方面, 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基数大、刚性强, 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决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三农”投入, 落实为民办实事措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支持灾后恢复重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司法经费保障等改革, 都需要财政增加大量投入。

总体看, 我省经济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 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 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进一步增强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挑战, 绝不可盲目乐观, 不能把经济的“回升向好”看作是“根本好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保增长的同时, 更加注重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努力保证收支预算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 今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2010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继续推进财税制度改革,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大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 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积极推进绩效考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 今年财政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继续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同时, 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作用, 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要抓手, 多渠道筹措资金, 大力支持推进结构调整, 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认真落实省委第十一届七次全委会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 依托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 支持形成以兰州白银为中心、陇东和河西为两翼的三大区域增长极, 进一步扩展经济发展空间, 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继续支持扩大出口的同时, 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完善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统筹财力配置, 集中财力办大事, 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同时, 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 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 重在加强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四是着力深化财税改革, 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财税宏观调控政策,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同时, 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注重运用财政资金和政策引导民间投资, 调动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五是着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切实提高理财水平。把深化财税改革与强化财政管理结合起来, 树立公共财政理念, 认真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 注重深化改革, 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 推动财政管理上台阶上水平, 保障财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促进财政持续健康发展。

(三) 今年的预算安排

全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思路是:收入预算安排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和非税收入因素,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 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相适应;支出预算安排处理好保障运转、改善民生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根据上述思路, 今年收入按增长12%安排, 全省地方收入代编预算为321亿元, 大口径财政收入任务暂定为6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加上预计中央财力性补助等收入, 全省财力可达到796亿元, 再加上预计中央专项补助和上年结转, 财政支出预算将达到1400亿元。

今年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确定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10%, 财政收入增幅为12%, 这是在认真分析经济形势, 充分考虑国家财税政策和物价变化基础上做出的安排。今年我省经济发展的势头良好, 特别是围绕6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陇东煤电化工、嘉峪关钢铁生产、金昌镍铜钴生产等大型工业基地加快建设, 以铁路、公路、机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紧实施, 今年固定资产增幅将达到30%, 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培育壮大, 这些将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从近年执行情况来看, 财政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7年地方收入、大口径收入增幅分别达到35.2%和32.9%, 2008年达到38.8%和20.2%, 去年也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因此, 12%的增长目标是符合实际的, 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2010年预算收入增幅安排虽然较高, 但是支出压力依然很大, 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从省级预算安排情况看, 基本做到了人员经费足额安排, 公用经费根据中央和省上要求分项目、按比例做了压减, 为民办实事资金全面落实, 改革政策等重点支出尽力保障, 农林水、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增幅分别达到18.8%、23.3%、16.6%、27.4%和60.7%;企业改革、循环经济、中小企业、六大产业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等专项安排9亿多元, 增长80%以上;基本建设资金及重点项目前期费安排7.6亿元, 增长36%。这样安排后, 财力缺口达20多亿元, 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 还要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安排。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16件29项为民办实事事项, 省级共安排资金42亿元, 其中当年新增21亿元。市县在确定办实事事项时, 也要量力而行, 与省上政策相衔接, 优先安排省上确定办实事项目的配套资金, 要确保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和重点支出的需要, 不能把基本支出甩在预算盘子之外。

三、2010年的重点工作

今年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已经明确, 关键是要抓落实,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 发挥职能, 增加投入, 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努力改善我省基础设施条件, 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全面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支持实施工业强省和6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促进石油化工、钢铁有色、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电子信息和轻纺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财税政策效应, 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投入、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加快推进重点财源项目建设。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 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 支持重点企业、税源大户、骨干企业加快发展。落实结构性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 巩固增值税转型以及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成果, 认真清理收费项目, 坚决取缔乱收费, 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扩大补贴范围, 增加补贴品种, 提高补贴标准, 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支持“农超对接”, 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繁荣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同时, 继续落实企业分离办社会各项政策, 争取完成省属及省属下划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生产, 扩大出口。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 筹措资金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投入。

(二) 强化征管, 厉行节约, 确保完成收支目标任务

切实加强收入征管。坚持依法治税, 做到应收尽收、不征过头税, 坚决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支持税务部门加强对重点税源和重点行业的跟踪调研, 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情况, 密切关注税源变化, 提高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加大税务稽查和税收专项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认真执行《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 深入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努力做好非税收入监缴工作。加大对国有股权出让收入、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两权”价款收入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让收入监缴力度, 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 要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应实行专户管理的, 也要纳入部门预算, 确保应收尽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 切实将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依法收缴入库,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 理顺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关系。

进一步强化支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落实部门支出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 确保各类专项及时下达, 财政支出及时实现, 提高支出时效性、均衡性。这次会后, 省上将按照支出时效性考核办法, 对支出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部门进行通报奖励。对市县的考核奖励将在年度决算时兑现。各地也要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要优化支出结构, 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 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 提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科学性。强化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 探索建立部门消化结余资金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按照中央和省上要求, 行政单位公用经费分项目按比例压减, 出国 (境) 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支出, 不得超过2009年压缩三项经费后的规模。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 推进机关节能减排, 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牢记“两个务必”,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严肃财经纪律, 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

(三) 把握机遇, 协作配合, 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

今年国家扩大内需的总体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特别是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这些方面正是我省的薄弱环节, 也是争取支持、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要增强全局意识, 加强配合协作, 支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在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灾后重建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加强与中央政策对接, 支持做好黄河水源补给区、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环境治理、引洮供水一期、黑河二期治理、敦煌生态保护等重大规划的启动实施工作。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争取中央增加补助因素、提高补助系数, 进一步加大对我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努力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和银行优惠贷款支持, 弥补重点建设资金缺口。

(四) 完善政策, 狠抓落实, 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

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加大投入力度,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公共投资、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等要向农业农村倾斜,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支持加快土地整治工程实施, 新修134万亩梯田, 扩大全膜双垄沟播、高效节水和脱毒种薯面积, 促进粮食增产。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方式,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支持林业重点工程和草原生态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完善以奖代补方式, 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计划, 推进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制种、苹果、酿酒原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健全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 改进管理办法, 规范补贴程序, 突出补贴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完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措施, 促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整合资金, 支持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 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支持做好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 新增1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 建成12个县通县二级及以上公路和2000公里通乡油路。加快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文化设施条件, 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制度试点, 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 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五) 优化结构, 突出重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健全投入机制, 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认真落实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 提高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 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积极筹措资金,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助学体系, 支持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 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支持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减免学费政策。探索建立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水平, 实施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 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扶持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做好农民工、被征地农民以及困难群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研究解决好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进一步提高参保率, 将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支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公立医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继续做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支持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抗震安居房工程, 支持农村危旧房、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以及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矿山塌陷区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建设。落实廉租住房保障制度, 建设廉租房100万㎡, 对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0㎡的10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租赁补贴, 着力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今年是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最后一年, 我们要多方筹措资金, 突出重点, 靠实责任, 加大重建工作力度, 加快城镇居民住房、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水利、交通、医院、学校等项目建设进度, 力争圆满完成重建任务。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文化项目。巩固和完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成果, 争取扩大免费开放的范围。落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增加公共安全投入。落实司法经费保障制度改革政策, 完善资金分配和管理制度, 加强基层政法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确保及时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切实维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加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六) 深化改革, 完善机制,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认真总结完善, 切实落实政策措施, 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建设, 充实乡镇财政职能, 充分发挥县乡基层财政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完善“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办法, 确保涉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完善转移支付办法, 探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 为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提供财力保障。

强化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 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革, 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规范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从今年起向人大报告政府性基金预算。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 促进预算编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覆盖面, 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推进公务卡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提高政府采购的规模和效率。继续做好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评审工作, 探索投资评审为部门预算编制服务的有效途径。积极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表制度,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 提升信息化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全力推广实施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信息安全, 加快建立运行维护体系。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明确偿债责任主体, 合理控制新增债务, 建立债务预警机制, 保证按期还本付息, 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 对不同举债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 凡是政府举借债务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并明确偿还办法。

同时, 进一步加强财政科研和新闻宣传, 提高《财会研究》编辑出版质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着手做好“十一五”财政规划执行情况总结和编制“十二五”财政规划的各项工作。

(七) 夯实基础, 强化监督, 切实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认真贯彻《监督法》, 严格执行《甘肃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 及时向人大及其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草案、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等情况,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高度重视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 认真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巩固治理“小金库”成果, 积极推进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 研究建立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推进财政“大监督”建设, 加强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扩大内需、灾后重建、保障民生等重点资金的监督检查, 建立跟踪问效和信息反馈机制。积极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不断扩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 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格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管理, 加强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

(八) 转变作风, 提升素质, 不断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3.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4.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和财政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创新监督机制,加强工作力度,为保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等重点工作顺利推进,为维护财经秩序、规范财政管理、保障资金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认真组织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得到了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

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工作在财政监督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这次全省财政监督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省财政监督工作,推动财政监督工作的科学发展。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增强做好财政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财政监督工作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财政内部治理结构、确保财政政策落实和财政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财政肩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能作用日益强化,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客观上对财政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刻分析形势,进一步提高对财政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财政收支规模扩大给财政监督工作提出新要求。近年来,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保障任务的不断加重,我省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财政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74亿元,一般预算支出完成近3600亿元,支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加上基金支出和其他政府性支出,财政管理的支出规模十分庞大。在机构人员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管理好这些资金,确保资金运行使用安全、高效,已经成为各级财政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对此,我认为一要靠加强管理,二要靠制度创新,三要靠加强监督。各级财政部门一方面要增强经济越发展、改革越深入,财政监督越重要的意识,将财政监督纳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行统一谋划、整体设计、共同推进。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财政监督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机构配置等进行优化调整,探索创新更加科学、系统、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不断适应财政收支规模扩大和服务领域、服务对象变化的实际需要。

二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给财政监督工作赋予新内涵。去年,财政部作出了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统一部署。财政监督既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只有把财政监督的功能发挥起来,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财政监督本身也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监督的科学化,要求回答财政监督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解决监督工作的方向性问题,找准财政监督的职能定位,正确发挥财政监督的功能,达到促进财政管理目的。财政监督的精细化,要求回答财政监督怎样通过工作机制创新、方法手段创新,来规范、有序、合理和更加有效地开展财政监督工作。因此,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赋予了财政监督新的理念、新的内涵,确立了更高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必须转变财政监督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三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给财政监督工作提供新舞台。全面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是践行为民理财宗旨、推进财政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惩防体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任务分工中,财政部门承担了大量牵头和协办任务,涉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等许多方面,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在3月召开的省政府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巨峰省长部署了今年政府反腐倡廉的六项重点工作,其中关于加强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深化源头治理腐败工作等都与财政监督密切相关。因此,认真做好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牵头”和“协办”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制约推进财政部门自身反腐倡廉建设,既是财政部门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为财政监督施展作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财政工作的期望和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涉及民生保障和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方面,人民群众对财政部门规范管理、公开信息和加强监督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给财政监督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

二、突出重点,明确当前财政监督工作重点和任务

5.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在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朱 正 举(2011年3月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开局之年,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部署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一会儿,李如生副司长代表住建部作指示,恩华副省长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一并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各级政府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放在城市建设重要位置,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建设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城市园林绿化各项指标大幅增长。过去的三年是我省园林绿化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三年。累计完成投资298.23亿元,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共完成植树3600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2万公顷,新增水面3908.79公顷,整治河道529.66公里;创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408个、小区263个、街道159条,新建成公园399个,新建街头游园绿地480多个,群众的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拥有了更多的健身、休闲、娱乐场所,群众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

-1- 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1.3平方米、35%和40%,较2007年分别提高2.9平方米、4.74个和4.5个百分点,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大幅提前。

(二)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各级政府把创建园林城市作为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重要抓手,强化领导、创新思路、加大力度,掀起了创建工作高潮。全省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县城、城镇)总数达到40个,其中国家级11个,新增3个(承德、武安、乐亭);省级29个,新增22个,均按照我省新标准重新进行了评选和命名。与此同时,张家口、保定、涉县、迁西、栾城启动了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创建工作。实践表明,创建园林城市是迅速改变城镇面貌的有效举措,也是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重要手段。去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10个先进县和8个进步县(市)中,15个为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县城),占83.3%。

(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质量逐步提升。三年来,各地通过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督制等多种措施,推动园林绿化水平的稳步提升。2010年廊坊市绿色生态走廊建设项目、迁安市三里河两岸环境整治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唐山市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建设项目、乐亭县生态保护及绿化工程项目、三河市泃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石家庄市西北部水系环境治理项目等5个园林绿化工程荣获“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占获奖项目总数的50%。去年,我们评选了河北省首批“十佳公园”。-2- 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省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水平,成为新时期河北城市的崭新名片和标杆工程。

(四)城区水环境整治和滨水景观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各地下大力气对城区河道进行全面整治,通过清淤清污、水体治理、堤岸建设、河岸绿化等措施,彻底改变城区河道黑臭、水草丛生、杂物漂浮于水面的现状,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环境清新,景色优美的亲水空间。石家庄市总投资51亿元的环城水系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今年“五一”可望实现“水通、船通、路通、景通、林带通”目标;唐山市打通陡河、青龙河、南湖,建成全长57公里的环城水系;秦皇岛市实施了河道治理、污水治理、河堤道路景观绿化等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整治长度9940米;邯郸市在主城区南北部分别实施了南湖中心景区和北湖一期工程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46.67万平方米。

(五)城市园林绿地管养日趋精细。各市大力推行园林绿地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精细化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石家庄市将大部分市级管理的公园广场、街道绿化管理权下放至区级,建立了数字管理联动机制、绿化考核运行机制、以奖代拨激励机制、社会化管理末位淘汰机制。唐山市出台《园林精细化养护管理督导检查办法》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定岗、定员、定责,包片到人。秦皇岛市以北戴河区为试点,成立市、区两级考核办,将绿地养护与经费挂钩,按达标情况实施奖惩。这些实践中摸索出的好经验、好办法,不仅提升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而且有效的巩固了园林绿化建设成果。

-3-

(六)园林绿化专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针对全省园林系统干部业务素质低、专业人员少、观念滞后等问题,省厅先后在石家庄、廊坊、上海等地举办多期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000余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住建部园林绿化方面的领导授课,既让大家对国内外园林绿化行业的高端思想和发展趋势有了全面的了解,又学习到园林城市的创建经验,为城市园林绿化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同时,各市也定期组织系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例如秦皇岛市每年都组织一线管理人员参加病虫害防治、植物整形修剪、地被及草坪养护管理培训班,提高技术能力,提升了园艺水平。

总结三年来的园林绿化工作,主要有四点体会:第一,科学规划是前提。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规划是龙头,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又要把生态功能、防灾避灾功能、景观功能融入到绿地系统规划中,才能正确把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取向。第二,领导重视是根本。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的高低,最根本的取决于政府主要领导是不是真正把园林绿化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第三,加大投入是基础。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离不开必要的资金和物力支持。第四,高效的运行机制是保障。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这些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二、目标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及全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开局之年,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对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 -4- 作用,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的上水平,都与园林绿化工作直接相关,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为各市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绿地建设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绿量少,功能不完善,分布不均匀,乔木少;二是园林精品工程数量不多,特色不明显,建设精品工程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三是县城、城镇绿地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大部分编制水平不高,缺乏可操作性;四是部分单位、老小区园林绿化档次低,树种单调,有的甚至连“冬有青、夏有荫”的效果都达不到;五是“重建轻管”还普遍存在,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制约着园林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六是基础性管理工作薄弱,园林绿化各项指标底数不清,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建设目标的制定。面对这些问题,各地要以积极有作为的态度,在今后工作中下大力气解决。

今后三年全省园林绿化工作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质、创建、增绿”为主线,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专项提升行动,创新理念、完善措施,着力构建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园林绿地新格局,加大园林城市创建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与管理水平,为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发挥引领作用。

三年主要目标:

-5- ——城市园林绿地体系更加完善。各市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市域范围内自然植被、河道、湖泊、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生态防护林、生态休闲公园、郊野公园建设步伐,形成布局科学、功能综合、经济合理、生态效益明显的园林绿地新格局,为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发挥引领作用。

——中心城区绿量大幅度增加。新增绿地15000公顷,其中设区城市新增绿地8100公顷,完成植树3000万株,新建公园、游园绿地1000个以上,三年内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服务标准。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现新突破。唐山、秦皇岛、廊坊市力争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其他设区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县级市全部建成省级园林城市,60%以上的县城建成省级园林县城;唐山市在省内率先建成园林城市群,环首都区域建成园林城市带。

——现代精品园林工程取得新进展。各市要按照河北省“十佳公园”、国家及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标准,推进城镇公园和重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建成更多的精品园林工程;每个设区市建成3个以上省级精品公园。

——绿道绿廊体系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各市要把城市绿道绿廊建设作为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期间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市都要基本建成绿道绿廊系统,并达到道路交通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植物配置合理的标准。

-6- 2011年具体目标:

以“提质、创建、增绿”为主线的城市园林绿化专项提升工作全面展开,完成植树1000万株,新增绿地5000公顷,其中设区市新增2700公顷,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各100个,新建街头游园绿地300个,建设精品公园20个;全面启动绿道绿廊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保定、张家口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栾城、涉县、迁西建成国家园林县城,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县城)20个以上,全省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有明显提升。

三、重点工作安排

今后三年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扎实开展城市园林绿化专项提升行动,推动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调动各地的积极性,推动园林绿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建设以绿量为基础,以精品为支撑,以历史为文脉,以自然为依托,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城市。各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担负起创建主体责任。一是锁定目标。根据各地申报,未来三年内,全省有90个县城以上城市将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县城),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35个、33个、24个。各市要制定创建方案,确定时间节点、任务节点,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个人,各市创建方案3月底报省三年上水平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对照目标查找差距,一要对照园林城市标准,对各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查

-7- 找缺项和存在问题,二要对标先进市县,查找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在提质增绿上下苦功,弥补存在问题和不足。三是加强专业指导和培训。要聘请专家对创建工作进行把脉、会诊、咨询、指导,对参与创建工作的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迅速提升人员业务素质,为创建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今年省厅将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的推进力度,3月份组织专家赴各地技术指导,5月份召开现场观摩会,6月份将举办专题培训班;四是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创建园林城市,共有70多项考核指标,衡量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各地要统筹抓好城市道路、环境卫生、防灾避灾、城市管理、容貌整治等多方面的工作,推进城市全面发展。省里已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了《河北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年底进行责任目标考核。

(二)编制完善绿地系统规划。一是加快编制进度。目前,全省已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市、县不足50个,70%的县城还没有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凡今年有园林城市创建任务的,上半年要编制完成,其他县(市)都要在年底前编制完成;二是完善绿地规划编制内容。各地要围绕园林绿化上水平、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及实施增绿、扩绿工程,将市域范围内的自然植被、河道、湖泊、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和恢复,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城市中心区的绿化提升改造,城市绿道绿廊建设等方面内容都要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范畴,加快绿地系统规划修编进度;三是提高规划编制水平。要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对重 -8- 点区域规划方案实行公开招标,引进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编制成果要在规划展馆面向公众展示,吸纳公众意见;健全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阳光决策;四是要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刚性,今年将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执法检查,对新建项目绿化建设不达标,擅自改变绿地用途,侵占绿地等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责成进行绿化补偿,确保绿地面积不减少。

(三)千方百计增加城市中心区绿量。中心区绿化一直是薄弱环节,要做好城市中心区绿化现状调查,有针对性地制定增绿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展开中心区增绿攻坚战,确保三年绿量增速在10%以上。一是增加城市中心区公园数量。按照500米服务半径的要求,采取拆违建绿、拆临补绿、建篱增绿、见缝插绿、“退二进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怕大,不嫌小”,合理布局公园绿地,大中小梯次发展,尽最大努力增加公园绿地。二是全面提升改造街头游园绿地、街道、小区。重点对老城区内现有绿地进行增植、补植大乔木、花灌木,设置更多的绿荫和活动场所,完善健身、休闲等各类服务设施,使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达到60%,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地率。三是开展立体绿化。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各单位因地制宜地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墙体绿化、护坡绿化、立交桥绿化,采取乔灌花草复层种植,增加单位面积绿量;四是实施破硬还绿,推进生态林荫停车场建设。对居住小区、单位、商场、宾馆等硬质铺装过多、绿化过少的停车场,进行破硬植绿,合理配置、补植高大庇荫乔木,改善停车场的生态环境和

-9- 景观效果。三年内各市生态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要达到60%。

(四)打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园林绿化精品工程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园林绿化建设三年上水平的重要体现。一是规划设计出精品。要根据城市自然资源状况和地带气候特征,合理运用植物材料,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方案。二是施工要出精品。要引进高水平的施工队伍进行建设,强化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管理,确保施工高质量;三是有计划地选择精品项目重点打造。要根据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选择有特色的地段、易出彩的项目,重点打造精品工程,张扬城市个性,塑造风貌与特色。四是通过提升雕塑、小品建设水平提高精品内涵。要传承、融合城市文化,在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内规划建设一些能够展示地域人文历史,蕴涵时代精神,传承城市文明的雕塑、小品,要精心选题、精密制作、精巧布局,使之成为展现公园、广场特色的点睛之笔。五是要完善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培育机制。尽快研究出台精品工程项目运作管理机制,实施工程项目责任制,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通过类比等多种手段,促进精品工程建设。今年省里修改完善了《河北省“十佳公园”评选办法和评选标准》,各市已申报了45个项目,我们要组织专家大会诊,各市要制定创建方案,提高各类公园的创建水平,通过“十佳公园”评比,建设精品工程。各地还要在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单位绿化等方面搞示范、搞样板,出精品。

(五)倾力推进城市绿道绿廊系统建设。绿道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底,串联成网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 -10- 统;绿廊是以绿化为生态基底,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提供廊道和生境的绿色空间,以及发挥安全防护作用、美化景观的绿化隔离区域。绿道首先起源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去年,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启动了绿道网建设,用1年时间,在珠三角建成总长约230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绿道建设不但符合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而且在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带动旅游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地要充分认识绿道绿廊建设的重要性,加快绿道绿廊建设工作,作为三年上水平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亮点。一是省里要组织编制《河北省绿道绿廊总体规划纲要》,明确全省绿道绿廊规划建设的原则和要求,构建全省绿道绿廊网主干框架。二是加快编制《河北省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河北省绿道绿廊建设导则》,为各地有序推进绿道绿廊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各市要按照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城市水系、道路、公园等规划建设,先示范试点,再全面推广,推进城市绿道绿廊建设,合理设置以驿站为核心的服务设施,设置绿道统一标志。四是不断丰富绿道绿廊的内涵和功能。结合宜居新城和休闲产业带、旅游景点等,广泛开展绿道绿廊旅游观光、乡村体验、文化展示、体育健身等活动,让绿道绿廊更加贴近群众生活。2013年底以前,每市都要建成绿道、绿廊系统,并做到设施完善,标识统一规范。

(六)加强城区水系整治和滨水景观建设。城市水系、河流、湖泊、湿地等是营造滨水景观的重要区位,也是居民最适宜的休

-11- 息活动场所,要把城区水系建设应当作为城市绿化建设上水平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对现有城市水系要进行提升和完善。要借鉴天津海河治理的做法,本着亲近自然、以人为本、彰显特色的理念,对水系护坡、护栏、桥梁、亭廊、亲水平台、游船、文化游憩设施进行完善,为市民提供一个可以游览、娱乐、餐饮、垂钓等休闲活动的娱乐场所;二是对新整治的河道水系,精心设计水系形态,精心打造景区景点,加强水系周边土地收贮,研究开发运营模式。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的状况,确定水体宽度及用水量,景观用水尽可能使用中水。水系建设应尽量保持河道、湖泊的天然形态,对驳岸进行艺术处理,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生硬、单调,使人们能够到自然状态的水系中去休闲。三是加强水系管理。要定期对水体进行疏浚、清淤、保洁,保持水域清洁,定期对水体中的水面漂浮物、水草等进行清理,保证水质清洁卫生。栽植适合生长的水生植物,构建水系生物多样性群落,增强水系自我修复能力。

(七)做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园林绿化工作。做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14县(市)园林绿化工作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是抓好绿化规划。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绿地系统规划要注重与绿色产业布局相结合,与休闲产业相结合,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宜居生活基地相结合,与绿道绿廊建设相结合。二是抓好园林绿化项目建设。一要抓支撑性项目,要利用城市周边自然条件,谋划大绿量、大生态项目建设,建设生态绿色屏障,奠定生态城市的基础,每个县都要建成1个3000亩以上的森林公园;二要抓精品项目,-12- 要以城市的公园、广场、文化、休闲项目为主体,建设精品园林,提升城市品位;三要抓直观项目,要高标准搞好城市交通干线、主干道、出入口、迎宾线等绿化建设,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四是抓宜居项目,要做好城市居住区和小街小巷绿化建设,打造绿色街道、绿色节点、绿色小区,加强室内绿化配置,形成宜居绿色生活环境。为做好环首都园林绿化工作,省厅将在3月中旬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出台加强环首都园林绿化建设指导意见和技术标准,定期对园林绿化建设、园林城市创建进行督导、调度。

(八)合力办好河北省第一届园林博览会

河北省第一届园林博览会今年9月开园,仅剩半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希望各市按照“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的要求,迅速展开工作。一是各市成立专门的指挥调度机构,确定方案设计、施工和布展的时间节点,各市3月底前要确定方案,4月份进场施工,8月底完成室外展园建设,9月1日正式开园;二是在设计方案上下功夫,把本地的历史文脉、文化底蕴、民俗特色、造园艺术充分展现出来,力争把园博园建成展示河北形象,弘扬燕赵文化的窗口;三是严把质量关,各参展城市要站在推动全省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角度考虑,精心施工,精心布展,齐心合力,力争把园博会打造成为特色鲜明、魅力彰显的标志性园林精品;四是石家庄市要做好东道主,精心准备,无缝对接,全力为各参展城市服好务,为今后举办工作开好头。五是省厅要加强协调调度,制定有关评奖办法,确保如期开园。同时,-13- 其它有条件城市要积极第二届省园博会,要尽早着手谋划,尽早作准备。

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法规文件,上半年要出台《河北省园林绿化管理实施办法》,各市也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文件。今年5月份省厅将组织全省设区城市遥感技术测定,摸清底数,发现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各地回去后,要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按省长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举措,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实现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目标,园林绿化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为建设更加富饶、更加秀美、更加幸福的新河北贡献应有的力量!

6.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0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会议是在全省交通重点项目三年集中建设攻坚活动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集中攻坚活动开展以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安全工作,分析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加强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三年集中建设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刚才,晓燕同志对三年集中建设攻坚活动以来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阶段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部署,乐生同志通报了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安全综合评价情况及个别高速公路项目质量安全事故情况,希望大家认真传达学习,抓好贯彻落实。另外,攀枝花市交通运输局、巴南公司、遂资公司、四川公路工程咨询监理公司、四川路桥集团华东公司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请大家互相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工作的认识

交通重点项目三年集中建设攻坚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科学实施,建立健全“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监理控制、施工负责”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总体受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一)集中建设攻坚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今年1—9月,全省交通建设投资累计完成820.65亿元,占年计划的84.6%,同比增长39%。其中,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573.49亿元,占年计划的86.9%,同比增长77.8%;国省干线公路及其它专项建设完成投资99.07亿元,占年计划的86.1%,同比减少8.6%;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18.50亿元,占年计划的75.0%,同比减少12.7%;站点建设完成投资8.51亿元,占年计划的70.9%,同比减少1.9%。水运建设完成投资21.08亿元,占年计划的84.3%,同比增长40.3%。5月23日,广元至陕西界高速公路提前建成通车,打通了北向进出川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通道。广甘、广南、成自泸赤等31个项目3212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建设进展总体顺利。高速公路为全省交通建设投资继续保持高位快速增长发挥了主力拉动作用。二是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省政府交通建设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市州政府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工作主体作用,各项目投资人及项目法人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充分落实工程建设实施主体责任,交通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保障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作用。通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体联动、协同作战、集中攻坚的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构建覆盖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监管网络,有力地推进项目加快实施。三是质量安全专项工作活动深入推进。通过开展混凝土质量通病专项治理、试验检测专项治理、“平安工地”建设、监理行业新风建设和施工标准化等专项活动,各地各单位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照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要求,重点解决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施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质量整体受控,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充分认识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在建项目规模大、工程集中,工程建设面临异常复杂的地质、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需要解决瓦斯隧道施工、桥梁高空作业等一系列重大的质量和安全技术难题,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质量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项目业主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监管不力,简单地以合同代替管理,未能充分发挥项目业主对质量管理 的主导作用;部分监理、施工、检测等单位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对进场原材料控制不严,施工中违规施工现象较多,质量检测未能起到把关和指导施工的作用。三是施工现场反映出较多的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各地的质量监督检查发现,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偏低、路基填筑施工不规范,隧道二衬厚度不够、局部地方存在空洞等质量通病仍时有发生。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今年1—9月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6起,死亡人数21人,其中第三季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人数8人,安全事故有所抬头,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质量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始终把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交通发展的永恒主题,始终把对质量安全事故的“零容忍”作为核心理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

(三)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工作的认识。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交通建设来说,离开质量安全这个前提,各项工作都将失去意义。自三年集中建设攻坚活动开始,省交通运输厅就把质量、安全管理列为集中建设攻坚活动“五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将质量安全问题摆在工程建设的首位,正确处理好进度和质量安全的关系,按合理工期安排进度目标,在确保项目质量安全前提下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我们的质量安全问题,社会关注,领导层面关注,不仅是行业内部问题,也是社会热点问题。近期,省外个别项目出现的质量事 故要引起我们行业内部上下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强化对质量安全无小事的认识。对个别项目推进中暴露出的质量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正确面对,积极研究解决。要把对质量安全的管理进一步落实到有效管理和严格管理上来。有效管理就是有关的规范、规程和技术要求要在工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落实到位、执行到位。严格管理就是要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追究责任,就是要逗硬解决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绝不放过存在的每一个质量安全问题,逗硬解决和处理,严肃追究责任。要深化和提高对质量、安全工作规律的认识,充分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措施,完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制度体系以及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质量安全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

二、落实责任,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工程质量安全不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责任问题。交通行业有责任、有义务向社会、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运输服务。这是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赋予交通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健全的责任体系,切实保障和促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切实把为人民群众修路架桥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进一步强化落实项目投资人和项目法人管理责任。项目投资人和项目法人承担着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责,处于项目管理的核心位置,其管理能力、眼界视野和质量安全工作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水平。项目投资人和项目法人要根据 工作需要和特点,分解质量安全与管理任务,健全岗位责任,落实本单位工程质量安全责任登记制度。同时,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履约检查,督促相关从业单位落实质量责任登记制,并做好审核把关工作,规范、引导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履约行为,确保质量安全的全过程受控。

(二)进一步强化落实从业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项目参建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从业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公路工程强制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规程,全面履行工程合同义务,履行对工程质量安全的法律负责。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安全负责,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安全负责,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负监理责任,检测单位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三)进一步强化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要进一步落实市州政府的工作主体责任,强化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要加强市州交通质监监管能力建设,加大监督资源投入,整合运用社会和市场力量,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各市州交通质监机构作为辖区内高速公路建设的工程质量监督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实施项目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应及时确定项目的监督负责人,组建监督工作组,制定监督工作计划,规范有序地开展项目监督工作,确保监督责任的全面落实。厅直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强化对全省交通重点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

(四)进一步严格责任追究。要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相关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对从业单位违规施工和质量安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项目投资人和项目法人应依据合同和质量安全工作的要求严肃处理。对出现较大、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项目,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项目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的管理责任,相关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依法对质量安全全面负责。对市州有关单位监督管理履职不到位的情况也要进行责任追究。质量安全隐患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屡犯不改的,也要严肃处理。本次会议对近期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6个项目、17家相关的建设、施工、监理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各单位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三、突破重点,优质高效安全地深入开展集中建设攻坚大会战

组织大规模会战,既要控制好全局,更要突破重点、把握细节。要强化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安全第一,按照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深入推进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优质高效安全地深入开展集中建设攻坚大会战,努力建设优质工程、安全工程。

(一)科学组织,确保实现集中建设攻坚目标任务。今年全省高速公路集中建设攻坚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年内计划完工项目按期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力争达 到3379公里;确保2012年完工项目年内达到70%以上工程形象进度,为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台阶奠定基础;确保2013年完工项目达到相应形象进度,为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台阶夯实基础。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年度计划目标安排,坚定目标不动摇,认真梳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进度、质量和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指导参建单位充分利用有效工期科学组织施工,精心管理,精确控制,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二)把住重点,全面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要密切结合工程建设活动实际,把握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按照全过程、全方位、全因素的管理思路,通过构建体系、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加强领导,落实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全面管理的终身责任制,形成长效机制。要全面总结分析在建项目工程质量,全面检查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要通过发现问题,查找薄弱环节,并举一反三,梳理质量管理责任体系中有无不完善、不明确的地方,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行为。继续以质量通病防治作为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全面加强沥青路面、桥涵结构施工质量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原材料控制、混凝土施工、隧道衬砌施工等现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抓典型示范,将好的管理办法、成熟的施工工艺、有效的治理措施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中交流推广,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三)警钟长鸣,进一步强化施工安全管理。要以“平安工地”建设活动为抓手,强化安全监管,积极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通过民工夜校、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施工作业一线人员质量安全意识的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工地现场安全及文明施工。积极组织开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强化对瓦斯隧道、桥隧防坍塌、桥梁高空作业、高边坡等重大风险源的安全管理。省厅已将瓦斯隧道等重大危险源通报各地政府,实行挂牌督办,重点检查。各地应加强安全生产的属地监管,整合监督力量,创新监管手段,对重大危险源等风险等级高的施工作业实行有效监管。今年9月,成自泸赤泸州段龙贯山隧道瓦斯异常,项目业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有效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进一步做好隧道瓦斯监控量测和通风管理工作,重视和加强瓦斯超前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关瓦斯异常涌突、超限等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确保瓦斯隧道施工安全。

(四)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在建项目质量安全大检查大整治活动。为进一步推进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切实保障我省交通重点项目集中建设攻坚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省厅决定在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项目中分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组织开展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与施工安全大检查大整治活动,通过“企业自查、业主检查、市州督查、省厅抽查”四个层面的大检查大整治工作,切实有效加强质量和安全的源头管理、9 动态管理,完善责任体系和工作体系,确保高速公路工程质量优良,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一般安全事故。

四、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新局面 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把保障质量安全作为加快交通建设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始终把握工程质量安全工作规律,始终保持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处于可控状态,始终保持工作强势,切实把质量安全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努力开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继续把开展高速公路集中建设攻坚活动作为重要任务,有关单位主要领导要负全责、负总责,亲自抓、真正抓、逗硬抓,切实把质量和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三年集中建设攻坚活动确定的目标,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实现目标任务,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要创新质量安全管理思路,增强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增强管理的有效性,确保各项工作管理到位、有效可控。要加强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建设,保障监督工作人员、设备和经费,有效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水平。

(二)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各地各单位要主动作为,加强沟通协商,密切协作,形成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合力,打好集中建设攻坚总体战。要建立和完善工作协商、情况通报、联合检查等工作机制,形成省市之间、政企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10 齐抓共管的质量安全工作新格局,建立沟通顺畅、运转协调、执行有力、规范有序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新机制。

(三)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各地各单位要把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作为目标考核和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落实工作职责,严格工作要求,狠抓工作落实。要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要关注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媒体反映的问题,快速反应,妥善处置,把社会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引导各种监督力量依法、依规、有序的参加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对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要跟踪落实,督促整改到位,并严格追究责任。

同志们,在当前我省高速公路大建设、大发展的集中攻坚期,做好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科学发展,强化精细管理,创新开拓,扎实工作,奋力推进高速公路集中建设攻坚大会战,努力推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集中建设攻坚目标圆满实现。

7.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 全省“三农”工作连续七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粮食总产达到323.5亿kg, 实现建国以来首次“七连增”, 由2005年全国第5位上升到第4位;农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全国第6位上升到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 980元, 比2009年增长12%, 增幅自1997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三农”工作的好形势, 农机化工作功不可没。近年来, 全省农机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积极开拓创新, 提高服务水平, 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到69%、78%。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8%, 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插秧水平达到41%,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 全省共有19个县 (市、区) 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迅速增长, 2010年超过113.33万hm2, 占稻麦种植面积的26.5%。二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步伐加快。一大批新机具、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蔬菜园艺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 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35%。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拓展, 农机应用范围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益明显提升。创新农机化服务组织形式,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增工商登记的农机合作社600个, 累计超过1 800个。积极发展农机综合服务, 全省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到185亿元, 跨区作业收入38亿元, 农机跨区作业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四是农机化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时期全省农机化投入大幅度增长, 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超过45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5.5倍。2010年全省农机购置补贴中央和省级投入达到8亿元, 补贴范围扩大到6大类38个品种, 有力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颁布实施, 农机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 有效提高了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和农机质量。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 也是全省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艰苦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

“十二五”时期, 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 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展望“十二五”, 我省农机化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发展环境看, 实现“两个率先”,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机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0年, 国务院、省政府分别出台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文件, 提出了今后5至10年的目标任务、重点措施和扶持政策, 这为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营造了良好氛围。从内在要求看, 目前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人工成本开始高于农机作业成本, 农机作业水平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时, 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从工业支撑看, 我省已建立了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农机制造工业体系, 基本能够满足自身需求。随着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实施, 将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机制造能力, 为我省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装备基础。全省农机系统要充分认识农机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努力推动农机化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 努力实现“十二五”农机化工作良好开局

“十二五”时期, 全省农机化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大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加强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 增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努力实现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提供有力支撑。目标任务是:2015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基本实现粮油生产机械化, 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0%, 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2011年全省农机系统要围绕“十二五”目标任务, 加快改革创新和工作推进力度, 突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农机服务、发展农机合作社“五个重点”, 确保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 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0%以上, 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40%, 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作出新的贡献。着重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 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确保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2011年我省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将超过10亿元, 补贴类别拟增加到12大类54个品种。各级农机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办法, 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执行和监督检查力度, 严肃查处倒卖补贴产品, 套取补贴资金, 借补贴之机乱涨价、乱收费等违规行为, 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按照“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原则, 加强系统自身、企业和经销商、补贴对象“三项检查”, 严把补贴目录产品审核、享受补贴对象审核、验收审查、产品质量检查、购机农户公示“五项关口”, 真正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为农民、企业、政府“三满意”工程。

(二) 突出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 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提高粮食单产, 我省最大的潜力在水稻, 水稻增产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是发展机插秧。根据调查, 实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每亩可以增产粮食50 kg左右。各地要按照“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要求, 以水稻主产县 (市) 为重点, 加快水稻机插秧整体推进步伐, 确保分区域、按时序率先在全国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要组织开展油菜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科技攻关, 示范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 争取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在玉米种植地区要引进、试验、示范玉米精量播种机械, 推广玉米收获机械, 确保2011年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

(三) 积极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要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需求, 加强农机产学研推资源整合, 加快建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 促进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强化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 大力发展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 不断提高现代高效农业装备水平。积极引进和试验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变量播种施肥等新机具, 研究探索物联网在农机化技术上的集成应用, 组织开展精准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调控作用, 加快发展高性能农业机械, 推动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四) 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 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各地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创新组织形式, 提高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 培育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 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要积极组织开展规范化、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 发展有特色、上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机户入社比例, 力争2011年新增经过工商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300个, 累计超过2 100个。鼓励和支持农机合作组织从事“保姆式、订单式、一条龙式”农机服务, 开展农机跨区作业, 拓展跨区作业范围和服务项目, 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组织服务水平。

(五) 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力度, 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 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措施。2011年省财政将进一步增加秸秆机械化还田投入, 扩大示范县实施范围, 力争全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达到133.33万hm2, 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超过30%。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要求, 分解落实任务, 加快推进步伐, 加强督促检查, 加快建立秸秆机械化还田长效机制, 确保秸秆机械还田工作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工作机制, 完善适用于不同地区水田、旱田等类型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体系, 加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指导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认知程度, 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步伐。

三、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机化工作顺利推进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农机化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将农机化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组织协调, 分解落实任务, 强化督促检查, 统筹协调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农机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 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 确保完成农机化各项工作任务。

(二) 加强政策扶持。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机化工作的投入力度, 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秸秆机械化还田等扶持资金规模, 对农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执法性职能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范围,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财政支撑。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吸收、试范推广和安全监管创造条件。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切实减轻农机从业人员负担。扩大金融服务领域, 积极发展农机小额贷款, 为农民购置财政补贴农机提供消费信贷。大力推进农机具政策性保险, 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 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积极性。

(三) 加强队伍建设。

8.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一、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

破解“三农”问题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关键是要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从吉林实际出发,协调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走具有吉林特色的“三化”统筹之路。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以做大做强县城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以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为主要工作抓手,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工作落实。

二、要突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

做好2010年全省“三农”工作,既要统筹兼顾,更要突出重点,要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财力增强、农村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加,确保农村好形势巩固住发展好。

三、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在国家投入方面,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提高,确保“三个优先”,即财政收入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补贴方面,强调增加资金、完善办法,明确“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在金融支持方面,强调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出台“三个措施”,即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求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强调抓住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突出“三个重点”,即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把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调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凸显“三个亮点”,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在推动城镇化方面,强调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受当地居民同等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和财税等政策。另外,还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开拓农村市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四、要扎扎实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必须从当前工作抓起。一要认真抓好粮食收储工作。要正确判断粮食市场走势,适时提供粮食市场价格信息,引导农民把手中的余粮卖上好价钱。同时,各类粮食收储企业和农民群众要做好安全储粮工作,坚决消灭安全隐患,防止火灾发生,防止霉变。有关县(市)一定要解决好“地趴粮”问题,减少损失浪费。二要抓好备耕工作。今年是春节前立春,春脖子短,节后各类农活催手,备耕任务相当繁重。从现在起,各地各部门要立足高标准高质量搞备耕,立足抢前抓早搞备耕,立足抗灾减灾搞备耕,早动手,早准备,早筹集各类物资。尤其要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生产资金准备,为搞好春耕生产,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基础。三要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四要组织好冬春农业生产。五要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各级干部要深入到受灾地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中去,加大救灾救济工作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好吃、穿、住以及过冬保暖等实际问题,努力丰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确保他们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六要认真做好农村稳定工作。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美术《生活与艺术中的花》说课稿下一篇:2024中考思想品德模拟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