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共12篇)
1.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 篇一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新课导入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兴趣
万事开头难,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篇课文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如何是关键。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始先叫座。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始几分钟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去,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对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求知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呢?现在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做如下归纳:
一、身体语言暗示法
身体语言暗示法,即以自身形象的外在变化反映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以此导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不断变化或突然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注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例如:讲授《孔乙己》时,笔者特意穿了一件平时很少穿的职业装,刚一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发现了这一变化,并投来异样的目光,就趁机设疑:我们每个人穿衣服时,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今天老师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过了两分钟,笔者要求他们停下,接着说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一位落魄的老书生,始终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为什么不肯脱下呢?你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板书课题:《孔乙己》)
这样自然引出话题,使学生在惊奇、悬念中很容易进入求知状态,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激励法
游戏激励法,即巧设既反映课文主旨又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游戏,巧妙地引出课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把枯燥的知识化为具有强烈刺激性与趣味性的语言文字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兴奋中不断探索学习的自觉性。
三、举例推广法
举例推广法即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例子,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并由此推开,进行教学。根据举例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种导入方式:
1.说明写作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经历、写作的社会背景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导入新课,便于理解文章。例如《白杨礼赞》的导入,就从矛盾写作的背景开始。
2.故事导入
讲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角色”。例如《黔之驴》的导入,先讲一个关于驴子的故事,然后进入新课。
3.趣味导入
趣味知识涉及面广泛,包括幽默、趣谈、生活小常识、神奇见闻等,以此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导入新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先列举出海洋中丰富的资源。
4.名言导入
教师收集名言并适当运用,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出新课《巴东三峡》。
5.诗词导入
运用诗词导入新课,为课堂教学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新课《春》的导入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朗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
四、直观模式导入法
直观模式导入法,即通过采用实物观察或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教具的差异,导入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1.直接感知导入
出示实物、模型、标本等实体数具,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吸引学生。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导入,先拿出几种不同的花,其中红花最显眼,让学生一下子就被红色吸引了,并在心中产生疑问:红花为什么这样红呢?
2.媒体传播导入
使用卡片、挂图、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录音等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苏州园林》,先在屏幕上显示苏州的各处园林,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新课的境界。
五、启发思维导入法
启发思维导入法,即通过设置能够与课文内容巧妙联系起来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分析、解疑的过程中进行敏捷思维、扩展思维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青年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设疑是启发思考的好方法,根据设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顺承式提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提问,顺势导入新课。具体可分为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和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1)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
它是针对前课内容提问,为新课作铺垫,使其成为旧课与新课之间的桥梁。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提问: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看到了柳宗元笔下的石底小潭很美,现在,大家想去看看苏轼眼中的亭下月色吗?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2)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
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观点与作者所持态度的相似或不同相比较,引出新课。例如:在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引入时,先问:现在竞争激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面对现实?是得过且过呢,还是居安思危?请看孟子告诉我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扩散思维导入法
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猜测性、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幽远的意境里利用想象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具体分为判断猜测性问题导入方式和畅想性问题导入方式。
启发性思维教学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迷宫的钥匙。教师要注意设疑置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探索思悟,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实现知识迁移。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实事求是,精心设计,灵活掌握,都有共同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
参考文献:
[1]丁霞.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微探[J].考试周刊,2009(42).[2]钱书新.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Abstract: In Chinese teaching,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urse via various approaches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ousing students’ initiative.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methods of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introduction;interest
2.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 篇二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 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它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 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结合初中化学教材, 简单介绍六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一、“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肥皂泡炸弹等等, 让学生观察思考,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 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 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 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名叫“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 然后轻挤, 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 在酒精灯上点燃, 火焰很大, 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 使火焰熄灭, 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同学感到很惊讶, 有的小声议论, 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时候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 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过这些内容之后, 教师又问同学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 使用的不是棉手帕, 而是化纤的, 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 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 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获得知识和技能,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温故知新”法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 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 又有了知识基础, 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由复习提问“二氧化碳”的性质内容开始, 再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它的制取上来。在《碱的通性》一节开始, 提问酸具有哪些通性?酸为什么具有通性?自然地过渡到碱的通性。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 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 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 顺利地导入新课。
三、“化学故事”导入法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 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如果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 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几种常见的盐》一节的开始, 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 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 非常气愤, 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 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 产品质量优异, 1925年在美国举办的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此后, 他精心实验, 刻苦钻研, 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然而“侯氏制碱法”制得的不是碱, 而是一种盐, 俗称纯碱, 从而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四、“创设情景”导入法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 提起“艺术”这两个字, 大家总是想到音乐、绘画、舞蹈、表演等, 而实际上艺术是无处不在的, 它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导入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产生共鸣, 则教师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而创设情景恰好可以解决此问题。创设情感情景、创设趣味情景导入新课, 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识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学目的。如果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和真情实感去感染人熏陶人, 让学生产生共鸣, 也能使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变得自然真挚。
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三
下面就小学英语教学谈谈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歌曲歌谣导入法。
经过课间的游戏玩耍,学生们的情绪往往还沉浸在下课的热情中。为此适当的英语歌曲、一定的律动热身导入不仅能让他们迅速安静下来,快速转移到上课的状态,还能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氛围。我在教学小学英语三上My family 这一单元单词“father”等及句型“Who’s that? That’s my father.”时,我就利用歌曲:“Who’s that?’”来导课让学生意识到上课的时间到了。通过师生唱歌曲,生生对唱自编歌曲创设英语气氛,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巧提问题导入法
問题导入法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适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便的一种导入法。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充分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温故求新的原则。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开启学生智慧大门。这种导入法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运用问题导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使用猜想的方法,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估计推测的一种导入方法。如在教授“水果类”单词时,可以把准备好的水果装进一个袋子里,让学生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老师用What’s in the bag?的句型提问,学生用It’s a banana/pear. It’s an apple/orange.的句型猜,直到猜对为止。
三.创设情景导入法。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对他们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变枯燥教学为真实、生动、有趣情境教学。因此,情景导入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我的英语课堂是少不了它的导入。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三上句型He’s Peter. He’s from America.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情景----带学生去坐飞机旅游,经过了几个国家,带回来一些外国小朋友给他们认识,从而引出了以上句型教学。这一导入使得这节课的教学更富有真实感,学生兴趣更浓,急于学习,急于表现。
四、直观形象导入法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因而,对一些形象直观的内容,就利用事物、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导入,避免绕弯。如牛津小学英语3A学习用品时,这些熟悉的物品,教室内随处可见。为了给学生视觉听觉上加以触动,一大一小两支铅笔就可以导入:This is a long pencil. Look, this is a short pencil. They are pencils. Please find your pencil. Show me your pencil.边说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反复的听觉触动,学生对pencil 一词的读音,有了一定的了解。当老师提问What’s this?时,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发音,尝试说新单词pencil,在这样想说愿说的心理驱动下,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五.简笔画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物和图画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特别是简笔画,它能创设情景,有直观、方便、节省时间、幽默等特点。一支粉笔在手,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就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句型What’s the time ?时,教师在黑板上先画上动物熊猫的头部,边画边问:What’s this ? 学生回答:It’s a panda .教师再加上几笔,形成一个钟时再问: Is it a panda ? What is it now ?学生回答:钟(中文),教师便可回答: Yes, it is a clock. It can tell us the time. What time is it ? It’s four c’clock.由此引出新知识,导入新课。
4.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 篇四
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生活化的导入,可以是学生课余生活中喜爱的活动或人物,比如电脑游戏、足球、动漫、滑板、明星等,利用学生生活本身就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生活化的导入,还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生活习惯或生活细节。
如外研初中起点版B6 Module 8 Unit 2“Acharityconcert”学习的是“people who need help”,老师可以直接谈论社会上一些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孩子作为切入点,进入到新授知识“What kind of people need help?And how can we help them?”
二、情境导入法。
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听觉灵敏等特点,在新课开始前设计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把看到的与听到的英语直接联系起来,既形象、具体、生动,真实感又强。
如在教外研初中起点版B4Module6Unit1时,我事先安排一个学生(Tom)用绑带把手臂吊住,并且离开教室,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假装去学校医务室。这时我问学生:“Do you know where Tom is?Where has he gone?When will he come back?”并把“Where has he gone?”写在黑板上。等我问完后他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时我又问学生:“Where has hebeen?”他回答:“I have been to the hospital.”到这里,学生都能明白“have gone to”和“have been to”的区别。于是我又问他:“What happened?When did it happen?”并顺势引入了新课。
三、自由交谈导入法。
即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Report/FreeTalk进行交谈。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此法多用于中、高年级,因为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听得懂,答得出。
如在教过去进行时这一新内容时,在值日生作了Report后,我随意地问道:“What are you doing now?”学生回答:“I’m giving a daily report.”我又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又重复了两次,学生很容易地答道:“I was having a math lesson at this time yesterday.”我把这句话板书并在was having a lesson下划上横线,接着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en yesterday morning at 12 yesterday morning?”学生很容易理解。随后,让全班的同桌学生组对,用过去进行时谈论昨天的活动,进行巩固性练习。这样引入,学生兴趣很浓。
四、利用发散思维导入法。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选择他们熟悉的环境设疑,能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使他们有话可说。如教学初三Unit5“The accident”Lesson 18时,我们学校门口刚修好了一条很平整的公路,但事故比以前多了。我就以这条公路设疑:“What’s outside our school gate?”学生回答:“A road.”我说:“It’s a new road,but it’s not wide enough.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deed?”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展开联想,各抒己见。在各位同学兴致盎然的时候,教师立刻导入新课:If drivers drive too fast,it’s very dangerous.There may be an accident.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内容。
五、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导入是指用课件、录像、投影等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
例如在学外研初中起点版B6 Module 4 Unit 2《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时,先播放一段杨振宁教授和爱因斯坦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像,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充分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利用当时的气氛,再简单地介绍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些情况,就很自然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5.浅谈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论文 篇五
新课程实施以来,就其总体而言,课程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导入新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用温故知新法有效导入新课
学生认识是新旧知识互动,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迁移。通过复习旧知识,设计新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连续思维“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例如:(1)讲“正方形”一节时,可先复习提问;矩形有何性质?菱形有何性质?有无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平面图形?若有请画出来,这样导人新课,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能力。(2)讲“经过三点的圆”时,先让学生画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再画过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学生接着想到过三点、四点的圆呢?数学是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的一门课程,这样开头很有必要。通过对旧知识的深入研究,横向联系,纵向发展,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二、运用真实的情景材料和教具演示实验有效导入新课
利用真实的情景材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体现出学习的必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鲜明的目的。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上)7.1几何图形的引入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师:老师今天有备而来,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苹果能从树上落到地面,为什么茶叶盒的盖子不会掉进茶叶盒里去呢(以圆柱形的茶叶盒做示范,将盖子盖住盒口)?”谁能做出解释?
生:盖子比口大!
师:看来,盖子能否掉得进去与盖子的大小有关。
师:我这还有一个茶叶盒(拿出底面呈正方形的长方体形状的茶叶盒),它的盖子也比口大,这样放(盖子沿盒口的方向放),盖子会掉得进去吗?
师:如果,我将盖子立起来,这样(将盖子的`一边对着盒口一边的方向)能掉进去吗?
师:转个方向(将盖子的一边对着盒口对角线的方向)呢?
生:掉进去了!
师:这说明盖子能否掉得进去和盖子相对于盒口的位置有关,对吗?
师:那我也将这个盒子(刚开始的圆柱形茶叶盒)的盖子立起来放(示范),为什么怎么放都掉不进去呢?
生:刚这个是方形的,它是圆的
师:噢,原来和形状也有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一所中学讲座的时候,向同学们提出的生活中的小问题。看来,生活中经常需要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间的位置。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数学中有一门学科,几何,就是专门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几何图形》。
三、利用数学故事有效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才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终极追求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先给学生讲“古印度国王奖象棋发明家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古印度国王特别爱下象棋,有一天,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看来胃口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赏我1粒麦子,在第二格内给我2粒麦子,第三格内给我4粒......照此下去,每一格都比前一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的麦粒都赏给你的仆人吧。于是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过了不久,一位大臣匆忙跑过来对国王说,这个数字太大了,全国仓库的麦粒都不够放。一讲完故事学生马上兴奋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故事中麦粒的计算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不失时机的指出必须使用“乘方”这种新的运算方法就可以算出每格棋盘上的麦粒,最后求和。通过引导,学生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期待与学习之情。讲故事往往很吸引人,在加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则引入新课的效果将更好。
四、运用多媒体有效导入新课
如果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我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我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内容,做成了电脑课件,把齿轮的转动、自行车在圆中运行、小汽车作斜线和直线运动、奥运会上的五环旗等画面依次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一个由静到动、由平面到立体极为直观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有声有色的画面前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敏捷,联想也变得极为丰富,一堂课40分钟时间不仅掌握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判定、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对数学的情感,同时也为下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6.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 篇六
宏育小学梁玉谊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我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法
这是新课改以来使用最多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教材内容和实际的学习目标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创设给两个班分卫生区,其中一卫生区是长方形,另一卫生区是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卫生区的面积是否相等的教学前境,从而引出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目标。这样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的活动状态,在愉快、热情的情绪中投入学习,收到较佳的效果。当然,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当堂学习内容有关,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知识迁移导入法
知识迁移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是从旧知识入手,教师根据知识间联系设计具有严格思维程序,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已知向未知过渡,主动顺利的领会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口算
乘法》时,教师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板书3个6是多少的习题,待学生口答后,再让学生回答3个10是多少,最后再让回答3个16是多少,学生根据以上回答很快就能口算出正确的结果。这时揭示课题,学生很快掌握了口算方法,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淡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效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三、故事激趣导入法
这是把新课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编成故事,通过新颖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到愉快而又充满探究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教学《数的整除》时,讲孙悟空在花果山摘33个桃子,给猪八戒偷去9个,沙僧知道了到悟空那里揭发,要求把桃子平均分,悟空同意了,八戒说还是猴哥好。再问学生,他们每人分几个桃子?学生兴趣盎然,竞相发言。再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讲一个富翁去世后,留下九千万美金,在留给律师的遗书上,关于财产的分配,孩子们的继母分得三分之一,两个儿子分得余下的三分之一,女儿分得余下的六分之一,那么,他们每人可得多少财产,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所谓的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导入法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采用“猜角”的游戏法,先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对照量角器,让学生报出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让老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一一猜对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兴奋,想知道究竟,而这种状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减两个角的度数等于第三个角的度数。教师顺时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于是板书新课题,于是新课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
五、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在进行新课时教师直接从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铺一铺》时,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动手摆一摆,铺一铺,探索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 篇七
一、不同的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传统的课程理念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成为知识的绝对权威。新课的导入也就是在教师主导下,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式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对新知识产生背景的了解, 教师只是简单地选取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识进行复习, 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提出新的课题。使用这种导入方式教师只是通过建立新旧知间的联系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 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很难产生对新内容的兴趣, 更谈不上主动发现新的课题。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只是一厢情愿地营造产生新问题的情境, 缺乏师生在新问题产生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情感的相通、相融、共生、共感, 再激昂的单向情感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因为学生缺乏对新知识产生的情境体验, 缺乏对新问题产生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要求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因此, 新课的导入也就要求教师设法营造新知识、新问题产生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新的问题, 在新问题产生过程中主动地去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在新问题产生的过程中成为了知识的建构者, 他们对新知识学习自然就兴趣倍增;而教师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成为了知识产生背景的营造者, 知识产生情境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新知识、新问题产生的对话者和交流者。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新课导入设计应在充分了解新课所涉及的知识、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验,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实现师生间的对话, 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新课导入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开头戏, 它使我们的教学一开始就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有助于学生迅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 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新课程理念下新课导入情境的创设应根据课程文本的不同内容, 结合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 使新课内容在情与景中生成、扩大并幻化成教学意境。
二、新课程理念下新课导入的三种途径
1. 生活情境导入
生活情境导入是通过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程内容的生活背景相结合, 来营造新课导入情境。联系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科学选择生活化的导入素材, 善于发现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 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 让教学贴近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的内驱力。例如数学必修模块1中“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一课我们可以这样来设置新课导入情境:
师:大家先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CCTV2幸运52片段) ;主持人李咏说道:猜一猜这件商品的价格。观众甲:2000!李咏:高了!观众甲:1000!李咏:低了!观众甲:1700!李咏:高了!观众甲:1400!李咏:低了!观众甲:1500!李咏:低了!观众甲:1550!李咏:低了!观众甲:1580!李咏:高了!观众甲:1570!李咏:低了!观众甲:1578!李咏:低了!观众甲:1579!李咏:这件商品归你了。下一件……
师: (手拿一款手机) 如果让你来猜这件商品的价格, 你如何猜?
生1: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 如果高了再每隔十元降低报价。
生2:这样太慢了, 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 如果高了每隔100元降低报价;如果低了, 每50元上涨;如果再高了, 每隔20元降低报价;如果低了, 每隔10元上升报价……
生3:先初步估算一个价格, 如果高了, 再报一个价格;如果低了, 就报两个价格和的一半;如果高了, 再把报的低价与一半价相加再求其半, 报出价格;如果低了, 就把刚刚报出的价格与前面的价格结合起来取其和的半价……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这种方法。譬如, 一天, 高塘岭镇旺旺广场与我校之间的线路 (相距大约1500米) 出了故障, 电工是怎样检测的呢?是按照生1那样每隔10米或者按照生2那样每隔100米来检测, 还是按照生3那样来检测呢?
生: (齐答) 按照生3那样来检测。
师:生3的方法正是我们这次要学习的内容。
又如在生物必修模块1中细胞的增殖一课的导入, 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胞水平上思考自身个子长大的原因, 再结合学生探究大象比老鼠大的原因来导入。这种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现象来创设新课导入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 缩短师生的距离。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创设情境之后, 学生必然有一个探究的心理, 从而成功地把学生引入到本次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2. 问题情境导入
问题情境导入是通过营造新问题产生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本次要解决的问题, 并由此产生对该问题的兴趣的一种新课导入法。学贵有疑, 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学习才有兴趣, 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 并鼓励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这样, 必定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导入恰恰是设疑的开始, 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时, 还可以用设置障碍的方式, 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 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 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是问题的推广, 也可以是问题的类比。如讲“余弦定理”时, 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 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 (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推广) 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 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又如学习“电势差”时, 让学生回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 从位置高处向位置低处移动, 重力要对物体做功, 高度差越大, 所做的功越多。类似于高度差, 在电场的两点间存在着电势差, 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移动时电场力也要对电荷做功, 做功的多少跟这两点的电势差有关, 电势差越大, 所做的功越多。流动的水可用水桶、水库等容器储存, 那么流动的电荷能用“容器”储存起来吗?引导学生联想猜测后引入新课“电容”。讲“磁场”概念时, 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 都是直接接触的, 而电荷对电荷的作用是通过电场而发生的, 并问:“磁体间没有相互接触而存在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学生类比电场容易联想到磁体间也存在着一种待殊的物质———磁场。这样的类比引入, 既加深了对电场概念的理解, 又易于学生对磁场的理解。
3. 生活、问题情境导入
生活、问题情境导入是前两种导入法的综合, 通过新课内容的生活、问题背景来营造新课导入情境, 它既不是单纯地为新课的引入而设置的生活情景, 也不是为新问题的发现而设置的问题铺垫, 而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为新问题做生活化的铺垫。如在教物理必修模块1中“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课时, 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情景:舒马赫驾驶F1赛车与战斗机进行600m距离的比赛, 结课舒马赫驾驶F1赛车取得了胜利, 此时学生不禁提问:为什么舒马赫的F1赛车的最大速度不如战斗机的最大速度, 却能取得胜利?通过这个例子, 让学生体会到, 不同物体的运动不相同, 特别是速度的快慢会有不同, 而且速度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 进而提出如何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呢。这样, 通过具体的生活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自然地提出问题, 为加速度的教学做铺垫。
三、结语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要精心组织, 巧妙构思, 要结合教材实际, 选择合适的导入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但不管哪种方法, 最终目的还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只要师生感情沟通了, 辅之以循循善诱, 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总之, 新课导入情境的设计要真正做到情因境生, 境为情设。同时还要注意情景相融, 既要防止有景无情, 无心空对月;又要防止有情无景, 孤芳自赏。只有在情景和谐统一的基础上, 达到某种教学境界或氛围,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情境, 也只有创设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导入情境, 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摘要:新旧课程理念对新课导入情境的设计有不同的解读。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下, 新课的导入也就是在教师主导下,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式来进行。在新课程理念下, 新课的导入则是通过教师设法营造新知识、新问题产生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新的问题。新课导入的方法有生活情境导入法、问题情境导入法和生活、问题情境导入法。
关键词:课程,新课导入,情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8.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 篇八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效率。作为英语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事半功倍地导入新课呢?
一 生活化导入法
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生活化的导入,可以是学生课余生活中喜爱的活动或人物,比如电脑游戏、足球、动漫、滑板、明星等,利用学生生活本身就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生活化的导入,还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生活习惯或生活细节。
二 情境导入法
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听觉灵敏等特点,在新课开始前设计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把看到的与听到的英语直接联系起来,既形象、具体、生动,真实感又强。
如在 B4 Module6 Unit1时,我事先安排一个学生(Tom)用绑带把手臂吊住,并且离开教室,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假装去学校医务室。这时我问学生:“Do you know where Tom is?Where has he gone?When will he come back?”并把“Where has he gone?”写在黑板上。等我问完后他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时我又问学生:“Where has he been?”他回答:“I have been to the hospital.”到这里,学生都能明白“have gone to”和“have been to”的区别。于是我又问他:“What happened?When did it happen?”并顺势引入了新课。
三 自由交谈导入法
即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Report/Free Talk进行交谈。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此法多用于中、高年级,因为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听得懂,答得出。如在教过去进行时这一新内容时,在值日生作了Report后,我随意地问道:“What are you doing now?”学生回答:“I'm giving a daily report.”我又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又重复了两次,学生很容易地答道:“I was having a math lesson at this time yesterday.”我把这句话板书并在was having a lesson下划上横线,接着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en yesterday morning/at 12 yesterday morning?”学生很容易理解。随后,让全班的同桌学生组对,用过去进行时谈论昨天的活动,进行巩固性练习。这样引入,学生兴趣很浓。
四 利用发散思维导入法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选择他们熟悉的环境设疑,能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使他们有话可说。如教学初三 Unit 5“The accident”Lesson 18时,我们学校门口刚修好了一条很平整的公路,但事故比以前多了。我就以这条公路设疑:“What's outside our school gate?”学生回答:“A road.”我说:“It's a new road, but it's not wide enough.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deed?”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展开联想,各抒己见。在各位同学兴致盎然的时候,教师立刻导入新课:If drivers drive too fast, it's very dangerous. There may be an accident.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内容。
五 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导入是指用课件、录像、投影等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
例如在 B6 Module4 Unit2 《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时,先播放一段杨振宁教授和爱因斯坦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像,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充分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利用当时的气氛,再简单地介绍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些情况,就很自然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9.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 篇九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香港回归祖国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如图: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例如:刚学完同分母分数加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利用投影片说:“这儿有两块同样大的饼,请第一个同学切下它的1/2,第二个同学切下剩下的1/2(即整块饼的1/4),然后问:他们一共切下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有些同学迅速地回答是1/2+1/4=2/6。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予否定,而是再请一个同学切下另一块饼的2/6,然后将两个2/6作比较,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2/6怎么不相同呢?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顺水推舟:好吧!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异分母的加法。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六、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
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七、启趣谈话导入。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10.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情境导入 篇十
王静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小学生学习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思想教育,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就入选的作品来看,诗篇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基本上做到流派兼顾,风格多姿。由于反应唐宋情境的诗歌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难以感知和体会,在理解上会有障碍,给古诗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境。
一、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为领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前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体方法因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异。
1、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或以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和与诗有关的相关材料。只有掌握大量的材料,我们才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灵魂。
2、将“诗情”和“画意”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境界。诗是有声的画,画师无声的诗。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与画向来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自然山水画,一幅真实民生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展开想像,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并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3、描述感人的场面,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有的古诗并不是单纯的记事写景,而是在记事写景的过程中描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者场面,这类古诗通常以情取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环境和故事画面等进行创造性描述,在再描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回忆、比较与诗歌有关的诗文。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或者互补的。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和启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学生通过回忆或比较等方式把握新诗的诗意和情境。如描绘儿童生活的: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居》、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意
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诗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字与词是古诗的组成元素,学懂字和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歌意境的前提。古诗以其形式上短小凝练而思想上丰富深刻而被广大文人学士们津津乐道,但凡诗人都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和含蓄凝练,因此古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且极其凝练和准确,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学古诗时,要抓住这些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刻道理和领悟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的“绿”字用的恰到好处,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绿”换成另外一个字,看是否更好,从而使学生领悟“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鲜明生动,“绿”字既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更写出了春风有色,染绿江南的动感之美。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与推敲。
11.高中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53-02
课堂导入的主要教学功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本文针对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联系实际导入
高中生物教材中问题探讨部分是新课导入良好的教学资料,用生物文本的问题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直接导入,简洁明了,直接零距离的亲近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生物的活动中去。。例如选修三《胚胎工程》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牛的繁殖率非常低,一头牛一年只能繁殖一头犊牛,现有一雄一雌两头良种奶牛以及数头本地奶牛,试问采用何种措施可在一年内繁殖数头良种奶牛?阅读材料并且结合已学过的现代生物技术思考。这一导入法不仅使学生感到实际、自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教学的的后续实施做好心智准备。
二、复习导入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充分发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设计“DNA的复制”这堂新课导入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在此基因上提问:“DNA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复制?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继而引入到DNA的半保留和按碱基互补原则复制的新课学习当中。
三、直观演示式导入
直观演示式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如进行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新鲜肝脏研磨液(内含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结果(气泡产生的速率),并进行比较,进而得出酶具有高效性,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认识抽象的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问题串导入
例如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设置如下问题
以教材P81图4-17 密集的羊群为背景设问: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草原上牧草和羊如何获取和利用能量?获得的能量能被其生命活动全部利用吗?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直接从外部环境获取什么形式的能量?生产者以什么方式获得能量?获得的能量以什么形式储存?照射到牧草上的太阳能被牧草全部固定吗?
五、生物学史导入
即通过介绍与所要讲授内容有关的生物学史来导入新课。生物科学史是人类探究生命奥秘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逐步形成的,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应用生物科学史开展教学能对生物学难点的突破起到独特的作用。如在讲授必修1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可以如下导入: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斯帕兰札尼设计这个实验想要证明什么问题呢?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再如在讲授必修2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时可以如下导入:在一个圣诞节前夕,道尔顿给他的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作为圣诞节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感到袜子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疑惑不解的道尔顿拿着袜子又去问了弟弟和周围其他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对这件小事没有轻易放过,他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那么,色盲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为什么道尔顿和弟弟是色盲而妈妈和妹妹都正常呢?色盲有什么遗传特点呢?
六、巧设悬念导入法
设疑置问可直接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因为学生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教师巧设悬念,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学生才会产生急切的“愿闻其详”的心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七、事例导入法
是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在必修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我才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自然界中有很多奇妙的生物他们有着自然赋予的神奇的功能,有种植物叫“见血封喉”它的毒液能够让动物在七步之内毙命,眼镜蛇和蝮蛇的毒液能杀人于瞬间,河豚虽然美味但是河豚毒素却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为什么这些毒液的作用如此巨大,它们的作用机理到底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事例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气氛,
八、广告、谚语、典故、诗词导入
例如:用广告语“万丈高楼平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用心的妈妈会用‘锌”等广告语导入必修一《无机物》的学习;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下接第354页)
(上接第353页)凤生凤”等谚语导入必修二《遗传变异》的学习,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诗词导入必修三《植物向光性》的学习。这种导入方法能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2.漫谈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十二
万事开头难, 教学过程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第二度创造”就从这里开始。如果开好这个头, 利用好这个环节, 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考, 勇于探索, 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这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极其重要的。正因为如此, 我就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 略做一些探讨。
一、设置“障碍”, 唤起“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 解决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 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 事情就成功一半”。新课开始,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障碍”让学生质疑问难, 产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在教学分式方程检验时, 教师先提出为什么要检验?接着可以通过实例解出方程的根, 发现它不是方程的根, 而是增根, 然后提出疑问:它为什么会是增根?解分式方程时如何去发现增根?这样层层设置“障碍”, 制造悬念, 便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研究、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值得注意的是, 课堂上不能用无聊的逗趣或用与教材无关的问题和内容去刺激学生一时的情趣。如果那样做, 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当然, 这种兴趣必须建立在对教师提出问题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理解是兴趣的先导, 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时, 一定要注意到问题的深浅度和科学性。作为一个教师, 只要时时注意, 持之以恒地把学生引导到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本身有极大兴趣上来,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这样就会变学生暂时的兴趣为稳定的兴趣,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设条件, 提供材料, 围绕一定的问题, 让学生参与“创造知识”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 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开拓、获取知识。这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不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的意义丰富, 印象深刻, 而且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使他们愿意提问, 善于思考, 勇于创新。因此, 新课开始, 教师就要创设条件, 提供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去“创造知识”。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练习, 让学生先做练习, 然后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等式的性质。这样,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材料, 创造了观察条件, 让学生参与“创造知识”。既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又能让学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举一反三地获取知识的兴趣。
三、温故知新, 新旧联系, 分析对比
数学是一门有严密科学系统的学科, 知识的连贯性很强, 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都产生于相应的知识基础上。因此, 导入新课, 要注意温故知新, 加强新旧联系, 重视分析对比, 使学生在疏理知识系统中掌握知识规律。如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后引导学生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样, 新知识的教学就建立在密切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 达到“温故知新”。但必须注意的是, 联系旧知识还应该重视对比, 教师要选择那些与新知识联系密切, 便于对比的知识进行比较, 然后导入新课。如导入二次函数时, 可以联系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样就能揭示新知识的本质。
四、联系实际, 由感性到理性, 从本质上掌握知识,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 从简单到复杂, 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而导入新课时, 特别是一些新概念的导入应该联系实际, 从感性出发, 让知识直观地映入学生的脑海。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新课一开始就可以进行相关的演示, 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 由从感性到理性, 明确几何图形、立体几何的初步概念。当然, 由实例引入更为直观自然, 但要注意, 教师在引入概念定理之后, 必须给以严格定义和推理论证。只有二者紧密结合,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新知识, 并且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五、介绍全局, 统观教材, 提纲挈领, 分枝理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不了解全局, 就把握不住知识的结构关键。脑子没有一幅知识系统的蓝图, 学生的学习往往会陷入盲目之中, 这样就会死记硬背机械接受, 或者只能掌握一鳞半爪的局部知识, 无法融会贯通。当然, 一种新知识的开始, 一个章节的开头, 就其新知识的背景, 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的观点、方法、关键、作用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介绍全局, 统观教材, 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提纲挈领, 达到分枝理系, 透彻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如在学习“数怎么不够用”时, 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讲一些负数小史及负数概念的建立和使用经历的曲折过程。这样的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 达到主动去获取知识的目的。
【浅谈低年级语文的新课导入的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入10-19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导入10-13
六年级人教新课标版的语文测试卷08-08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07-23
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0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称象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