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2024-09-20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精选6篇)

1.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篇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和著述可以分为正史类、()、()、会典类、专门著作类和其他类。

2、中国古代国体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和封建制阶段。

3、中国古代政体可以统称为君主制,经历了()和()两个发展阶段。

4、中国专制君主阶段分成三个发展时期,即秦汉时期开始的()、隋唐时期开始的()和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制。

5、中国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主要是丞相、太尉、()三职构成。

6、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的特征是()制,隋唐时期的特征是三省六部制。

7、宋初相权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主军事,号称二府。另设()掌财政。三权总执于皇帝。

8、宋朝的三司使是指盐铁使、()和户部使。

9、明朝是中国宦官政治最严重的时期,在明代政治中权势最大的是()的秉笔太监。

10、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它和()、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11、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结构是()。

12、春秋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是()的出现。

13、秦在郡设()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14、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举是设立了()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秦汉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是()。

16、()是汉朝先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17、()是魏晋南北朝人才选体制的主要方式。()是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18、明朝废除御史台,建立(),行政中央监察机构职责。

19、宋代地方监察机构日趋完善,将巡察与常驻监察结合起来,开始了监司制与()。

20、明代执行监察职能的有不在行政系统之内,但超越行政系统并具有监察国家机关甚至是人民的监察系统,称为()。

21、总理衙门和()成为并存于晚清封建专制制度下两个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2、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23、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2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用(),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用(),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25、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地方是()。26、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27、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中央执行委员会、()。

28、南京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包括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五院。

29、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遵循“()”的原则。

30、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政策,1946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A.君主专制B.世袭制

C.共和制D.皇权制

2、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礼乐制度D.宗庙制度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上的郡县制出现在()时期。

A.春秋B.战国

C.秦始皇D.汉武帝

4、秦汉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和任用属吏的制度是(A.征召制B.察举制

C.辟除制D.科举制

5、隋代是以()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A.三省B.一省

C.三省六部D.六官制度

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三级,其中最高级别是()

A.乡试B.会试

C.殿试D.院试

7、明成祖时,用一些官员入直宫中(),参预机密,始有内阁。

A.东阁B.武英殿

C.文渊阁D.南书房

8、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参议会制度

C.总统制D.五院制

9、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A.无产阶级专政B.人民民主专政)

C.资产阶级专政D.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10、()自治区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A.新疆B.广西

C.西藏D.内蒙古

11、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的统治。

A.共和制度B.君主制度

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

12、清末的所谓地方民意机关(),要受各省总督、巡抚的监督。

A.资政院B.参议会

C.谘议局D.参事会

13、清初国家议事和决策中心是()

A.库里勒台大会B.斡鲁朵制

C.议政王大臣会议D.勃极烈会议

14、两晋南北朝时期为笼络南迁士族,在江南设立()

A、节度使B.刺使

C.侨州郡D.转运使

15、标志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是()的设立

A、五口通商大臣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D.内阁

三、名词解释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是国家的根本体制。它是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即国家形式,它是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政权的方式。

三公九卿: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制度。三公是最高的行政长官,主要是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三职构成。九卿主要是国家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奉常、太常等官员。

皇帝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政体,为规范君主在国家结构中的至高无上地

位,创立了皇帝制度。君主尊称为皇帝,以及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一整套维护

尊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军机处:清朝雍正为筹备西北用兵,在宫内设立军需房,后更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

机处,成为皇帝重要办事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人,多从内阁大学士、六

部尚书中挑选。军机处不仅处理军情,还统揽国家一切重要事务,取代内阁制而

成为清代权力中枢。

侨州郡县制:东晋政权为笼络南迁的世族,安抚流离失所的人民,在江南其所迁移的地

方,冠以旧地名称,称为侨置。侨州郡制造成了地方行政的混乱。

郡县制:源于春秋时期,秦朝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划,最初在全国设36郡,郡以下

设县,郡首和县令都由朝廷任命。郡县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征召制度:是秦汉时期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征召的对象一般是

宿儒、名士。皇帝通过征召制度的形式,主要在于其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确立的人才先拔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打破

了世族垄断政治与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维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晚清政府为适应各国公使驻京需要,设立的专办洋

务、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标志晚清国家组织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五院制:是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

五院。

四、问答题

1、贵族君主制有哪些特点?

答: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君主是世袭的,这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自夏朝以来形成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和越来越神秘的外衣。二是君权受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一方面受贵族长老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的。对君权的分割

2、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答:隋唐时期对魏晋以来的国家组织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形成了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国家组织形式。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九寺由秦汉的九卿经魏晋南北朝演化而来,属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五监由魏晋南北朝的诸监演化而来,包括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军器监。九寺五监在行政关系上受尚书六部的指挥。

3、简述明朝内阁制的发展?

答: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和中书省,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为解决皇帝专权又不专政的矛盾,仿宋制建立华盖、武英、文华三殿与文渊、东阁二阁,后明仁宗又设谨身殿,形成四殿二阁的明代内阁组织。殿阁设学士、大学士,因殿阁设在皇宫之内,又称为内阁。

朱元璋时内阁为皇帝处理政务而设的秘书班子,品秩为五品。明成祖时,阁臣参与政务,成为皇帝决策的重要参谋,但不置属官,品秩仍为五品。明仁宗、宣宗、英宗时,阁臣多加六部尚书衔,地位大为提高,由票拟大权直接掌握了处理政务的大权。英宗及以后时期,内阁形成了首辅制度,内阁成为国家中枢组织,首辅成为无冕之相。

4、宋朝统治者是怎样强化中央集权的?

答:(1)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

(2)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胤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

(3)宋将各级文臣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被分割限制。

5、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

答:要点:

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

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填空题与选择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政书类、会要类目

2、奴隶制阶段

3、贵族君主制、专制君主制

4、君主丞相制、君主宰辅制

5、御史大夫

6、三公九卿

7、枢密院、三司使

8、度支使

9、司礼监

10、大理寺、刑部

11、分封制

12、郡县制

13、郡首

14、行省

15、辟除制

16、察举制

17、九品官人法、科举制

18、都察院

19、通判制

20、厂卫系统

21、军机处

22、三省六部制

23、南京临时政府

24、民主共和制、总统制

25、资政院、谘议局

26、同文馆

27、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人民委员会

28、立法院、考试院

29、三三制

30、民族区域自治

二、选择题

1、A2、B3、A4、C5、C6、C7、C8、B9、C10、D11、B12、C13、C14、C15、B

2.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篇二

在原始社会时期, 人们自身缺少必需品, 例如维持生存的食物, 而其他人拥有这种食物, 却不予公平分配, 那么, 生存的欲望必然会驱使他们要么去相互交换生活资料, 要么去夺取, 甚至杀死吃掉同类。于是, 原始社会无纷争的状态被打破了。这标志着原始公有制的灭亡和私人占有制度的产生, 也标志着人类由“原始共产主义”进入到需要由种种责任和义务来承担及运行的阶级社会。

无论是相互之间的简单交换, 还是抢夺对方的生活资料, 均表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 除了勉强能够维持生存之外, 人们还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因此, 这时人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 是一种原始的“自由”、“平等”的关系。这时, 人类还在远没有进入文明的蒙昧时代。在这样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 人与人之间尚无法形成一种责任关系, 也就更加谈不上经济责任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对生产手段和产品分配出现了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 私有观念和生产资料据为已有的思想开始萌芽。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 特别是出现大量剩余产品, 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 专门从事财政管理和监督、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活动时, 必然会引起人们之间关系和观念的震荡和变化。于是, 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二大因素的刺激下, 人与人之间旧的生产关系, 开始为一种人与人的新生产关系 (经济责任关系) 所取代, 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也就是说, 在原始社会末期, 部落之间的频繁战争, 已经表明原始的公有制和旧的生产关系, 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环境。为了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以新的所有制和新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而那种具有经济责任联系的受托委托关系就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出现了。

二、奴隶社会时期审计制度的萌芽时期

在中国夏商西周时期, 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阶段.奴隶主与各级官吏之间开始有了所谓的经济责任关系, 从而使得审计制度开始萌芽和产生。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后, 国家出现。政府面临初步的财政财务的收支问题, 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思想也缘此产生。可以说夏禹“会稽”的传说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历史情形。之后在商代和西周的统治机构中出现了如师、公、司士、监等兼管监察的职务, 对各级官吏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监督审查, 而财经审计监督则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可以看出, 奴隶主为了检查官吏们是否诚实地履行了自己的经济责任, 国家的各项开支、各项赋税收入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就会委派一些兼职或专职的人员去进行监督检查工作。这种经济责任的监督行为就是最初的审计制度的体现。当时的国家审计工作是统治阶级加强奴隶主专制的必然结果。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从经济角度监督检查官吏们是否尽忠于国王, 是否代表并维护了以国王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集团的经济利益。审计人员的权力是依附于王权而来的。他们打着国家的旗号, 履行着奴隶主赋予的特殊职能, 其本质是奴隶主的专政工具。但是, 这种机构和工作的出现, 标志着奴隶主开始重视监察审核经济事务的管理, 以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以及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也表明, 作为

三、封建社会时期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中国封建统治开始了他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 而此时审计制度得以初步发展。有关审计制度比较可信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 战国时已经制度化, 严格按规定的期限审计如岁终、三岁之计等在古籍中的记载屡见不鲜。到了秦汉时期, 虽然审计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更加系统化。但这时的审计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官吏的定期稽察考核, 也兼顾进行经济政绩的审计, 还包含有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这说明审计制度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 职能还不够明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审计制度逐渐转变。随着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变, 我国的审计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 统治机构中出现了负责文官选拔专职考的吏部, 兼职进行官员的经济政绩审计。其次, 出现了比部, 虽然不是专职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 但开了专职的外部审计之先河,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审计史上所做的重大发展。

隋唐宋时期, 审计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在这期间出现了专职的外部审计机构, 刑部所属的比部独立于财经部门之外, 主要是定期对进行财政财务的年终审查。北宋还出现了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 主要是三司属下的三部勾院、都磨勘司等。在南宋建炎元年,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审计机构——审计司。可以说唐宋财政财务审计机构的设置趋于专门化、系统化, 审计工作的对象和内容远比秦汉时期广泛深入。隋唐宋时期的御史台已是独立完整的监察机构, 唐御史监临六部, 巡按州县, 弹劾贪官污吏;宋御史查核经济大案, 对各路监司进行管理, 并参与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这一时期御史监察与专职审计机构密切配合, 相互补充, 加强了对财经的监督。也使得国家机器更好的运转, 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

元明清时期, 审计制度逐渐被削弱, 这也预示着封建统治的没落, 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自元朝以来, 在隋唐宋时期建立的专职审计机构被逐步取消, 无疑是对审计工作的削弱。元朝时, 御史们是通过照刷文卷的工作来兼职进行财政财务的审计工作。时至明清, 国家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由都察院下的监察御史和六科中的户科、工科兼职执行, 这一时期的财经法纪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已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经济分析史[M].北京:商务印刷馆, 1996.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鉴 篇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世界监察制度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位置,它的发展与成熟有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吏治的高度重视,所谓“治国必先治官,治国之本在于治官”。法家人物尤其重视吏治,韩非子甚至提出:“明君治吏不治民。”这是因为:吏治不正、腐败盛行,首先破坏的是人民对政权的信任与尊敬,进而影响到政权的形象、权威与执行力,更严重的是毁损了社会风气。特别是对于“人治”文化传统浓厚、道德评价为先的古代中国来说,本应作为道德楷模、行为表率的官員如果嘴上一套、实际一套,将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愤激与无序,使政权与人民离心,使怀疑与不信任情绪蔓延,进而造成社会运行的混乱、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和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削弱。

古代监察制度诚然为澄清吏治、抑制专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未能挽救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在王朝末年,政治腐朽、吏治腐败的一大标志是监察机构不但陷于瘫痪,而且同流合污,加速了王朝的覆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王朝承平之时,监察机构往往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权臣,如桓温、蔡京、秦桧、严嵩等,在他们最炙手可热之时,也曾受到弹劾。至于皇亲国戚、宰辅重臣被弹劾者,更是不足为奇。

大致说来,古代监察制度至少有这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位尊、秩低、权重。“秩卑命尊、官小权重、小大相制、内外相维”(顾炎武语)是古代监察制度的一大特色。御史台、都察院历来是中央机构的重要组成,监察官地位尊崇,如秦汉时御史大夫兼副丞相,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东汉时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人称“三独坐”;唐朝宰相入宫廷商议大计,须有谏官随同与闻。与此同时,监察官大都品秩不高,不及行政机关。如唐朝御史大夫从三品,且时有缺置,实际长官为正五品的副长官御史中丞,其余人员只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初更曾将都察院降为七品衙门,负责稽察六部日常工作的六科给事中最高不过七品,最低只有九品;代皇帝出巡的巡按御史仅为

七品。

尽管官阶不高,但监察官的权限极大。自晋代以后,监察官“分督百僚,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查,天下利病无不言”。如汉朝刺史仅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却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官。唐朝监察御史仅为八品,低于一般县令,但“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对此,清代史学家赵翼解释:“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

二是严格选任。监察官作为“治官之官”,其选任比一般官员更加严格,标准更高,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除了一般要求如清谨介直、刚正不阿外,另有一些硬性规定,如明朝规定,除经由庶吉士(从进士中再考取优异者入翰林院观政学习)产生外,其他人员担任御史须试职一年,经考核合格后方得以实授。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要求监察官拥有地方从政经历。如唐朝规定,御史须有地方官经历。宋朝规定,监察御史须经两任县令。郡县治,则天下治。丰富的阅历与基层的历练,近距离地与人民接触,使地方官更知晓人民疾苦,更明白何为人民所想、所需,更谙熟行政业务、政教得失以及官场弊端。

4.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篇四

第一次

判断

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

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

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单选

1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C、太昊、少昊

2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什么性质B、假说

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王

4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后

5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陕西和甘肃

6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

7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河南山东

8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黄帝、炎帝

9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世袭制

多选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BD

4、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5、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是ABD6、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ABC7、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AB8、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AB9、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AC10、西周分封制的特点ABC1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在政治层面主要表现在ABCD12、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的义务有:ABD13、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B。

14、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BCD15、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BC16、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和大行。ABCD17、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BC18、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ABC

判断

1、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谥号”,死后要加“尊号”。X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

宰相为首。√

5、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6、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

机构。√

7、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三司”主军政,“枢密院”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X8、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单选题

1、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谁被认为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C嫡长子

2、皇帝制度的创立者是谁B、秦王嬴政

3、清代继承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雍正年间,设立了什么机构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承办

军国要务。C、军机处

4、清朝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是:D、敬事房

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出现于时期。D春秋

多选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BD2、汉代有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ABC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等朝代。ABC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朝为最。ACD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的权力。AB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BCD7、皇帝制度的特点ABCDE8、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ABC9、清朝如何避免宦官乱政ABD10、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BCDE11、为什么说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ABCD12、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13、三国时的“三公”是ABC14、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15、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他们并无实权。BCD16、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ABCD17、相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ABC18、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ABCDE19、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BCD

判断

1、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2、清代言谏制度的特点是:言谏机构逐渐失去了谏正、封驳的权力,转而以纠劾权为主,完成了由宋朝开始的“台、谏合一”;建立了多元的监察轨道,监察网络更加细密。√

3、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x4、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5、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6、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单选

1、中国古代对官员政绩的考核称为C考课

2、察举和征辟是那个朝代的职官选任制度?C汉朝

3、言谏发展为专门的机构是在什么时期?B秦汉时期

4、明代的御史制度中,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始设(),两年后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D都察院

5、九品中正制始于何时?B曹魏

多选

1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E

2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

3宋代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实行了那些制度?ABCDE

4以下关于恩荫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E

5秦汉时期中央监察机构的职掌主要有哪些?ABCDE

6以下对言谏的表述正确的是BD

7清代的中央监察机构有ABCDE

8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哪几院构成?ABC

9以下对监察的表述正确的是AC

10清代地方监察机构有ABCDE

11以下关于赀选制正确的说法是ABDE

1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哪些?ABC

13秦代言谏官职的设置有BE

14宋代科举考试分为哪三级形式ABC

15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ABC16、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是ABCE17、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哪三级形式ACD

判断

1、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2、清军制源于八旗制度。√

3、中国古代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框架,是由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如治水、赈灾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X4、专制政治存在和运转的目的,主要是皇帝及其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它必然要选择中央集权这一最适合垄断社会利益的体制形式。专制政治在本质上是排斥法治的。√

5、秦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X6、汉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

7、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了保甲制。√

单选

1、秦中央由谁主理全国军政。B、太尉

2、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多大年龄的男子都要服兵役。D17岁—60岁

3、秦朝的地方基本建制为C、郡县制

4、西汉的地方基本建制因分封形成了:A、郡国并行制

5、清朝的一省主官为: B、巡抚

6、清朝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 C总督

7、唐朝的地方建制沿袭了隋的做法,仍是两级建制,只是将郡改为州。州的主官称为: D刺史

8、明朝在省一级设()统掌军事.D提点刑狱司

多选

1、宋朝的军事权由分掌。ABC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构成。ABC3、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4、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ABC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制有两种BD6、明朝的司法审判有多种形式,包括()ABCDE7、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分为哪三级?ABC8、中央集权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转的:ABCDE9、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宣

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10、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CBD11、明朝中央部队有CDE12、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宣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

判断题1、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X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X3、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

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4、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

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5、洋务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

单选题

1、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C通商大臣2、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他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建立。A总税务司

3、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等学校的设立;A同文馆

4、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的组建。D新军

5、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A《鄂州约法》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C《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7、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的总统制。B政事堂

5.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篇五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2.原因:

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

形成:战国。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巩固:西汉。政治上: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内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在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

完善:隋唐。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

加强:北宋。①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置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行更戍法;精编禁军,且分住两地,形成“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局面。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在地方:文臣知州,设立通判。二者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③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赋税运输,以削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④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管地方司法,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发展: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强化:明清。明朝:①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② 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加强对人民的镇压。③设锦衣卫和厂、卫等特务机构,以保卫皇权。④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清朝:①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③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 顶峰。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

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⒋特点:主要特点,君主主宰国家而没有其它力量对他制约;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另一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 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6.评价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二、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 秦朝: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

唐 朝时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有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权的审批,六部直属于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互相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也只是局限于形式。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权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进一步被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

(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还专设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清朝:设军机处,1911年废军机处,设内阁。

三、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土司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⒈规定:①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省以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②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⒉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

⒊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改变了宋朝地方行政效能低下的缺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选官制度

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隋:建立;唐:完善;北宋:发展;明清:没落)

五、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制度

北宋: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朝:按察使司和厂卫特务机构

六、对百姓控制的制度

战、秦:实行连坐法。西汉:编户制度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

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国民党在国统区实行保甲制度

七、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辽:蕃汉分治

金:猛安谋克制度 后金:八旗制度

06年高考题之变形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重要方面,以秦朝、隋唐、北宋、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制度建树概括说明皇权强化的过程。

答:①秦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②隋唐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分散相权,集中皇权。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⑤清朝前期,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进一步加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高峰。

八、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组织制度——编户制度、保甲制度

1.编户制度

(1)形成:西汉时期,政府为了控制和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管理人民、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不许无故迁移。这种制度也称作编户齐民。

(2)特点:实行的目的是为控制和剥削农民,编户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租赋制度。

(3)影响:编户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承受着繁重的封建剥削和各种差役,加强了西汉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同时,农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2.保甲制度

(1)形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

(2)特点:保甲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3)影响:保甲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和治安力量。

九、古代军事制度 府兵制 募兵制

猛安谋克制 八旗制

十、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

(一)古代改革的分类

(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

管仲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国力强盛,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2)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废井田、废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3)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政治变革 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它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二)对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认识 1.从原因上看

①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 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 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⑤ 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2.从目的上看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主要目的是克服封建危机;实现富国强兵。3.从性质上看

① 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

② 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

③ 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社会改革。

4.从内容上看

① 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② 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③ 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 ④ 改革军制,严肃军纪;

⑤ 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 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等。5.从结果和作用上看

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6.从失败原因上看

一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二是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如王安石变法。

7.从成功原因上看

① 顺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② 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③ 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④ 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十一、盛世局面

我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一些天下大冶的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

1.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从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又实行了租庸调制,采用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官员的人选,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景做宰相,形成了唐朝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开元盛世”。

4、康乾盛世

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的认识

1.根 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 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 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2.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详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秦朝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据此回答1~3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威胁的事件或现象不包括

A.儒生攻击郡县制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儒家思想在中国享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此回答4~6题: 4.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

B.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C.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

5.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有关的社会政治背景是

A.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D.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据此回答7~9题: 7.唐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 举选拔官吏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8.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9.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C.防止独裁

D.机互牵制

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10~13题:

10.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1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弱地方势力

12.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1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历经各朝不断完善巩固,到明清时期空前强化。据此回答第14~17题:

14.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15.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16.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有关制度,曾经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回答4~6题。18.与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的性质基本相同的制度是 A.募兵制 B.府兵制 C.八旗制度 D.保甲制

19.契丹建国后,曾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辽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20.下列是关于“八旗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表述,其中正确的说法是①建立于清朝②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职能 ③对满族的壮大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C4B5B6C7D8D9C10A11D12D13A14A15B16D17B18.C19.B20.C

古代的重要改革

(一)、概述:奴隶社会的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促使社会性质变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二)填表

对比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商鞅变法 2王安石变法 背景

1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新兴地主要求政治改革

2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冗官冗兵冗费,辽、西夏的威胁 目的

1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富国强兵

2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性质

1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促进社会性质变化的公共

2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改革 内容

1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结果作用

1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消极影响 2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增强,一定程度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最终失败 成败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2改革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遭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1.西周时期,对其统治中心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东湖 C.犬戎 D.山戎 答案:C 2.春秋诸侯争霸促进民族融合主要体现于

A.汉族政权“尊王攘夷”抵制边地各族的进攻 B.犬戎攻破镐京,帮助推翻西周汉族政权 C.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 D.少数民族大量迁往内地与汉族杂居 答案:C 3.下列哪项不是管仲相齐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并施行“尊王攘夷”行动的 A.援助燕国打败山戎的进攻B.帮助卫国挫败狄人的侵犯

C.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楚国 D.打败攻破镐京的犬戎 答案:D 4.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的本来目的是

A.秦始皇好大喜功,显示其威风 B.巩固北方,保护北方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C.加强和匈奴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D.为统一中国作防御准备 答案:B 5.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所造成的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D.窦固带兵出击北匈奴

导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阅读理解材料和依据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贾谊的生卒年代:前200年-前168年,以及材料的出处《过秦论》,可判断BCD三项都发生在贾谊死后,不可能是材料所说的军事行动,故可排除。答案:A 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了东汉时期我国国际交往情况的是

A.佛教在开始传人中原地区 B.开始探索到达西亚、欧洲的商路

C.欧洲国家与东汉政府开始直接交往 D.与日本各小国的交往开始形成 答案: C 7.西汉文帝时,对边疆少数民族尽量避免出兵其主要意图是

A.预防内忧外患 B.促进民族间友好

C.为了休养生息D.推行儒家文化 答案:C 8.对下列这一民族称呼的先后顺序是①靺鞨②女真③黑水④满族⑤满洲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①③⑤②④ D.①③②⑤④

导析:本题为排序式选择题,重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知识和排序能力。靺鞨族原居住黑龙江凇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七世纪中叶以后,其中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女真族是唐朝时的黑水靺鞨,契丹称他们为女真,满洲是女真族发展起来的,辛亥革命以后称满族。由此可知正确选项应为D。答案:D 9.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杂居过程 B.社会封建化过程

C.民俗汉化过程 D.南下开发过程 答案:B 10.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B.封建制度的强化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答案:C 1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②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③蒙古分裂为漠北、漠南、漠西三部④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导析:本题为排序式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排序组合能力。①发生在东汉初年,②发生在隋朝,③发生在明末清初,④发生在14世纪末。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D。

12.自汉朝至明朝,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首推

A.铁器和纸张 B.丝绸和茶叶 C.瓷器和丝绸 D.纸张和火药 答案:C 13.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直接到达非洲的朝代有①唐朝②北宋③南宋④明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特别注意“直接”二字。答案:B 14.下列外国人来中国交往的先后顺序是①安敦王朝的使臣②崔致远来华留学③倭奴国的使者④马可波罗⑤利玛窦 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③②⑤C.③④②①⑤D.③①②④⑤(D)15.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是①既有战争,也有议和②由多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新的少数民族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6、戚继光率领明军抗击来自东方侵略的同时来自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 A.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B.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C.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D.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C)

17.郑和下西洋时进行的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D.明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答案:D 18.中国古代吸取外来经济、文化的诸项史实中,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学习天竺的熬糖法②佛教传人中国③从吕宋传入原产美洲的甘薯、烟草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①③ 答案:C 19.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A.游牧民族农业化B.少数民族封建化

C.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答案:D 20、下列战役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是①东京保卫战②台州九捷③郾城大战④北京保卫战⑤雅克萨之战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 D.②⑤答案:D

21.概括明朝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趋势?后果怎样?(1)特点: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②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2)趋势: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3)原因: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②外因是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东来。(4)后果:闭关政策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从而进一步受到西方的侵略。

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1.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⒈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⒉君主主宰国家,统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使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日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独断和随意,容易出现失误;使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四、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1.不同点:①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战国到元朝以前的封建 社会;行省制:元朝以后②和中央的关系: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有相对的独立性。郡县制,是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 免,直属于中央。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前期起到积极作用,如使西周疆域扩大,统治巩固。但是,因为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国家分裂战乱,破坏统一。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积极作用明显。

2.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实行目的都是为巩固统一;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五、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

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国的主要兵制。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 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 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 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六、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点

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2)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

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七、、科举制

(1)历史沿革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 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2)评价

实质:科举制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①积极作用:

A.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B.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C.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D.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E.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②消极作用:

A.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B.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C.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D.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6.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篇六

第一节 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第二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

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

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第一节 王权制度

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二、王权的体现形式

三、对王权的制约

第二节 霸主和集权制度

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第三节 皇帝制度

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二、皇帝的名位制度

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

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

第五节 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

第六节 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

一、谘议局和资政院

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三、责任内阁

第三章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贵族辅政制

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第二节 宰相开府辅政制

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第三节 宰相参议辅政制

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第四节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第五节 清末的责任内阁

第六节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第四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

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

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

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第二节 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

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第二节 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

第六章 法律制度

第一节 法规的制定和沿革

一、古代法规的概况

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

第二节 司法行政制度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

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

第三节 司法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

二、拘捕和证据制度

三、审判制度

四、监狱制度

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

第七章 监察制度

第一节 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

第二节 监察的职能

一、对上的谏诤

二、对下的监督弹劾

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第三节 监察的主要方法

一、检核簿册法

二、举劾案章法

三、连坐告密法

四、遣吏巡行法

五、牵制监督法

六、密查侦缉法

七、密奏传呈法

第四节 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第八章 军事制度

第一节 兵役制度

一、郡县兵役制

二、谪罪兵役制

三、招募兵役制

四、世袭兵役制

五、发奴为兵制

六、民壮兵役制

第二节 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

一、军事编制(附表)

二、兵种配置

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

第三节 军事管理制度

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

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

三、军事刑罚制度

第九章 财政经济制度

第一节 财政收支制度

一、赋税制度

二、徭役制度

三、土贡制度

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

第二节 财政行政体制

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

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

第三节 经济制度

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第十章 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

第一节 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

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

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

第二节 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

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

三、教育制度

第十一章 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第一节 文书制度

一、诏敕和奏章

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

三、文书工作制度

第二节 玺印符节制度

一、玺印制度

二、符节制度

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第一节 胥吏制度

第二节 幕僚制度

第三节 长随家人

第四节 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第十三章 职官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官吏选拔制度

一、荐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

三、征辟制度

四、荫袭制度

五、其他入仕途径

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任用制度

一、任用种类

二、任用方法

三、任用限制

第三节 考课和奖惩制度

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

三、奖惩制度

第四节 等级和俸禄制度

一、等级制度

二、章服乘舆制度

三、俸禄制度(附表)

第五节 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一、休假制度

二、退休制度

三、抚恤制度

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

第一节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章 政党制度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

第三节 国共两党合作制

第三章 议会制度

第一节 参议院(临时参议院)

第二节 变化无常的国会

第三节 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

一、国民参政会

二、政治协商会议

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

第四节 议会制度的评析

第四章 元首制度

第一节 元首的产生和任期

第二节 元首的名称和职权

一、临时大总统

二、大总统

三、临时总执政

四、大元帅

五、总裁会议

六、国民政府委员会

七、国民政府主席

八、总统

第三节 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

第五章 政府体制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

一、立法院

二、行政院

三、司法院

四、考试院

五、监察院

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第三节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第四节 地方行政制度

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

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六章 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法规

第二节 司法审判机构

第三节 诉讼审判制度

一、审级制度

二、检察制度

三、审判制度

四、监狱制度

第四节 辩护和公证制度

一、律师制度

二、公证制度

第七章 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

第一节 监察制度

一、监察机构

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

第二节 考试制度

第三节 任用制度

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

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

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

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

上一篇:“名师教育观”学习心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下一篇:春,无处不在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