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2024-08-12

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精选12篇)

1.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篇一

从本质上讲,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需要满足来自学生、同事、学生家长以及校方管理者很广泛的要求,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有许多工作需要占用他们的业余时间,他们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而自己学生的成败又会使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情绪波动。但教师的职业却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状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个性,要求教师把不健康的情绪、不良的个性和不当的行为消除在与学生交往之外,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下面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获取支持

教师这一职业注定了教师整天与未成年人、准成年人在一起,而与其他的成年人相对隔离。但是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才可以得到相互鼓盛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扶持,职业的压力才会消于无形,因此教师应当构建一个温暖的人际关系网,以期在关键的时候得到来自亲朋、同事的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渡过难关。当然谋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的帮助,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改善自我由于职业的关系,每一个教师恐怕不乏心理学知识,但重要的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出来。我们应该改善自己个性中不太完善的地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认知模式,学习一些放松技巧,以期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三)与学生一起成长

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课题,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我们的工作,并能从中领悟到教师工作的真谛和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欠缺些什么,我们就会超然得多。这样,当我们面对一群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时,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喜悦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才会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在年轻的生命成长的同时让自己的生命之树更加茁壮。

2.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篇二

笔者认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须注重如下几个细节:

1. 家长以身作则,学会放手教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此问题被多方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要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其实家长的日常行为就是影响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一大因素,因此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从小事开始给孩子做表率,以此为基础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习惯时,家长应该学会对孩子进行放手教育,要认识到孩子的生活自理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家长应该认识到凡是孩子能够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

2. 创造优质环境,潜移默化影响

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和所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卫生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受到熏陶,在其脑海中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教师在平时上课时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习惯的视频,比如正确的洗手方法,让幼儿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知识。在盥洗室内,教师可以将一些有创意的洗手步骤图片贴在墙上,让幼儿在洗手时按照图示步骤掌握正确的方式,并在幼儿园内张贴各种具有生活习惯教育意义的贴图,让孩子无时无刻都受到感染和教育。

3. 在实践中教会幼儿进行自理的方法

幼儿的生活规律具有反复、稳定、持久的特点。吃、喝、拉、撒、睡是幼儿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需要孩子们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取得生活经验。在引导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孩子吃饭,在家里很多孩子都是依靠大人喂食,而不是自己进餐,这就容易养成不好的进食习惯,这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餐前、餐时、餐后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

在餐前我们要对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孩子不会使用筷子时,可以通过“夹豆子”的游戏来培养他们掌握使用筷子的技能。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安排孩子坐在老师旁边,让老师督促指导。在用餐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用手直接触碰食物,细嚼慢咽。在餐后要用纸擦拭嘴巴,不要直接用手擦嘴巴后再随处乱蹭,并且要及时洗手。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周到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4. 坚持锻炼幼儿自理能力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耐心地对幼儿进行教导,持之以恒,不能出现今天孩子掌握了生活自理能力,第二天觉得孩子做得慢或者不够好就帮孩子做的情况。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要随时提醒幼儿,家长和老师都要多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保护幼儿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自己穿衣、刷牙、洗脸、整理物品等。通过教导使幼儿逐渐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并学会进行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 利用师表形象,发挥榜样作用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幼儿很喜欢模仿经常接触到的人的行为,因此教师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候要起到带头作用。让孩子来学习教师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不随手乱扔垃圾等。让孩子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受到感染,这样能够使孩子的生活自理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而生。

3.从规范细节入手,加强教育管理 篇三

一、确定目标

本着低起点、重实效的原则,确定我校养成教育总目标:重在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行为习惯又是重中之重,由表象习惯到深层习惯整体铺开,做到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行为训练。以期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其他习惯的形成。

二、细化目标

布鲁姆曾经指出:“只有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操作性定义,才能从目标着手,否则只能留下美丽的希望或只是一些陈词滥调。”

因此,在学校大目标的统领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学段将学习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解;各班级再根据学生实际将学段目标加以分解细化,直到成為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教育目标。

即学校大目标—学段中目标—班级小目标。

如行为习惯目标可以分解为坐、立、行、走四个方面,而行又可以分解为四个轻轻和四个随手,四个轻轻是轻轻说话、轻轻走路、轻轻开门、轻轻放板凳,四个随手是随手关门、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随手捡拾废纸。

通过逐级分解,目标逐渐细小到成为行为的标准,达到目标与行为的直接结合,目标的实现不再空泛、抽象,而是可见、可评、可点。

三、网格化管理

1.建章立制

陶行知说:“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结合学校现状,不断制订并完善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如:《广播操评比细则》《卫生管理细则》《走路细则》《班务管理细则》等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使班级管理、学校检查有单可依,有章可循,以起到规范、约束、督促学生行为的作用。

2.落实岗位目标职责

上至校长,下至学生,实行一岗多责制,明确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作岗位及其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杜绝管理上的盲区。

3.提高执行力

(1)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精明。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具有善于把握大局的能力,在种种现象中能够找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找出制约习惯形成的根本性问题;二是对一件事要有一抓到底的韧劲,每天只要抓好一件事,就等于抓好了一批事。应当具有“小题大做”的精神,只有将每一个“点”上的问题处理妥当,才能使“线”和“面”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实行多层面检查,形成校长室、教导处、团支部、班级检查网络,从早晨进校、到教室早读、课间活动、放学离校等实行全天检查。

(3)对检查结果进行重点书面记录,及时反馈,限时整改。

(4)实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班级层面一天一小结,教导处一周一小结,学校两周一小结,团支部一月一总结。填好两表,即日清表、反思表。

日清表:主要是将当天的目标细化到可操作层面,到工作结束前,检查当日工作的完成情况,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反思表:对日清表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反

思,查找问题的根源和高效的原因。存在问题并不可怕,怕就怕在除了问题还不明白问题所在;出现好的效果也不见得可喜,因为如果不清楚好在哪里,为什么好,那么,以后就很难有所突破。

无论是日清的检查评价,还是小结反思,都注意从小处着手,关注那些能够导致千里长堤溃决的小小的“蚁穴”,通过小问题的解决带动大问题的迎刃而解。

坚持发现问题三不放过原则:即从细微处入手,找不出责任不放过,找不出问题发生原因不放过,找不出问题的解决措施不放过。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反复抓,抓反复,一抓到底,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

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互动活动,提高家长的认识,避免5+2=0的结果出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效果。

4.构建激励体系

(1)重视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从规范自身做起,成为学生面前的一面镜子、一本书。如学校倡导“弯弯腰捡起一个美丽的校园”活动,从校长到中层到教师应该人人成为活动的表率,让学生弯下腰自己首先先弯下腰。

(2)奖优促差。学生层面,与星级班级、星级学生评比结合,各班各学科教师均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星级评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争星活动中来,星级评比的科学实施,带来了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3)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班级板报、楼道“我最棒”展牌,对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报道、展示,培树典型,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对细节重要性的精辟概括。教育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大事情做对、做好。

4.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篇四

无论成败,接纳现实都意味着重新审视自我。对于成功者,要知道自己虽然考上了大学,前面的路依然很长,别以为大学里只有风花雪月,浪漫无边,其实考上大学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你所面临的,将是一片新天地,既有机遇,更有挑战。要注意千万别成为“龟兔赛跑”中那只骄傲的兔子。正因为如此,高考成功者需要在对高中生活、高考成绩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

(一)智力因素

首先要明确,高考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一定就高。但是从高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高考试卷的得失中却可以发现知识结构和智力特点的优势和缺陷。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或者扬长避短或者取长补短,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你才能有备而来,从而掌握胜利的先机。

(二)非智力因素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情商”,它代表了智商之外的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了情感、性格、理想、意志等。有人说“IQ(智商)使你录用,EQ(情商)使你升迁”,这句话用在升学上,就是提醒我们,如果仅仅是智商高,虽然也有可能考上大学,但最终会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欠缺而难有大的作为。高考中你或许由于太紧张而将熟背的内容忘记,或许由于粗心大意而丢了不该丢的分——这些,都反映了你非智力因素中的不足。因此了解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有意识地去发展它,完善它,是极为重要的。

(三)体力因素

在经受了长达数月的紧张复习和高考考验之后,你有没有大病一场?你有没有几乎坚持不下来?面对大学的挑战,你的身体准备好了吗?

5.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篇五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萧山成千上万个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萧山115万总人口中,有25万未成年人。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对社 会有所贡献,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心愿。

当前,西方腐朽没落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家庭教育的误区,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萧山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受到的影响也大一些,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为重要,必须要作为一次战略任务来抓。

“独生子女难教育”。不少社会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把孩子中在问题,归结为独生子女的家庭,一是“宠”、二是“纵”、三是“松”、“宠”是感情上宠,娇生惯养,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父母对孩子百般依顺、物质上养尊处优、生活上饭来张口。由此造成孩子自私、任性、造就了一批“豆芽菜”和“小胖子”。“纵”是思想上缺乏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在道德行为教育方面放纵孩子。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少社会责任性、缺少坚强的意志品格、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玩起来没个节制、学习没有劲头、不参加家务劳动。“松”是管理上放松,只注意孩子的学成绩,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改变重知轻德的倾向,在关心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重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父母应注重身的品行修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善于和孩子沟通,为孩子营造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为此我们要正确处

理好两大关系。

正确处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人与才,人是基础,才是升华,只有先成人,再成才,方能立得起,站行稳,靠得住。一个人的品德不健康,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这样的才,要么是经不起风浪,承受不了挫折,要么是贻害社会,对个人对家庭都没有什么益处。在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上,还有一个道理需要弄清,未成年人成长起来后,正如他们的前辈一样,做普通人,干平凡工作的是大多数,出类拔萃的是少数,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牢牢把握成人与成才的辩证关系,摆平心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适应高水平小康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确处理未成年人教育与成年人教育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先是模仿父母、教师和朋友,再是模仿自己欣赏、敬佩之人的言行,未成年人的言谈举止,不仅有教会的、还有许多是模仿中自己学会的、或两者兼而有之。家长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引导和教育孩子工作中担负的职责,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接受再教育,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自身的文明行为,去引导孩子的成长。

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终生受益,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责任就是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它本身就会成为产生好行为,维持好行为的管理器,有了这个帮手,您将省去一遍遍的唠叨、指责、引诱、发火„„。如果你不注意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他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日积月累,很容易形成坏习惯,那时,您恐怕得费几倍的力气才能得到一个好行

为。

6.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关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问题。我想大家曾经听到过许多关于学生行为规范的报告,也许有些同学对此类报告不胜其烦。这能说明所有的同学都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吗?不是的。恰恰相反,在我们五中诸如迟到,在校园乱扔垃圾,上课时影响课堂纪律等不规范的行为不时可见。究其本因,我认为是同学们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层面过低。

现阶段“苹果”手机风靡欧美,在中国也是这样。很多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成为“苹果”手机的忠实粉丝。一些同学互相攀比,更重要的是为了玩游戏,甚至玩到了课堂上。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这种现象正常吗?美国人将我们的钱从我们的口袋中掏走,却将一种腐朽的思想灌输到我们头脑中,其危害不仅是对个人,更是对国家和民族。这种危害堪比当年英国人向我国输送的鸦片。我不禁想起了一位美国陆军少将讲过的一番话:“我们只需要在中国青年一代人上入手,将美国的思想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便可以达到不战而瓦解中国的目的,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听了上述一席话,我们还能够认为个人行为仅仅是个人的吗?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已经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当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迈进五中大门的时候,我们在心里说要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三年。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还满怀当年的激情,是否还能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我想很多人忘却了。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其本身真正值得这些荣誉。”一些同学认为穿着五中校服就是五中人,其实不然,五中人不仅仅穿着五中校服,他们更是言行举止的严格要求者,是“诚正明毅”的忠实践行者,是命运征程上的伟大开拓者。他们体现的是一种“五中精神”,拥有了这种“五中精神”,即使是我们脱下了五中校服,即使是我们身处天涯海角,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五中人!”

先进的科技没有让中国人变成西方人,佛教也没有让中国人变成印度人,其原因在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感召着每一位中国人,我们决不能让祖先留下的基业在我们手中断送。一个民族,如果为了人类的权利而起来奋斗,即使遭到失败,以至于不能立足于世界,这是它命运不佳的结果,而一个人若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命而奋斗,那么,公正的上天,早已注定了他的末日。

7.新课程改革要从无效教学行为入手 篇七

以上这些理念对语文课堂教学有诊断、导向、激励、反思、调节等作用,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出了具体要求。无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无效教学行为。要真正落实课程理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养,就得从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入手,通过深化认识,深刻反省,坚决洗脑,去伪存真,通过科学施教的途径进行改革,变无效教学为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笔者仅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表现突出的“文本使用”、“过程和方法”谈起,以期落实课程理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养。

一、关于语文文本的使用

文本是课堂教学之根,是知识之源,是掌握知识之例。只有对这一根、源、例有了认识、感知,体悟、把握,才可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乃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可以培养与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变成现实。语文学习脱离了文本,不知将如何学。脱离或者丢弃文本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只能是虚无缥缈,缺乏充实与厚重。有些文章、诗歌或语言所表达的意境,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如果图文成了主角,语言成了辅助,那语文课的本质就消失了。

但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却正好存在着对文本没有弄甚明白,只将文本当做一块砖,看作一个“引子”的现象。这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体现的尤为突出。有时一节语文课,教师把课文与插图都费尽心思地展示了出来,学生连书本碰都不碰,只是一味地看屏幕。这种教学行为使多媒体的直观感体现了出来,但文本的味道却淡远了。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再不是停留在儿童时代了,书上都有的东西,根本不用花功夫去做,让学生和文本紧密接触才是重点。学生走进了文本,就会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学生看书朗读、看书观察、默读、体味,肯定比大屏幕更清楚、更入情,更能让学生思考。

有时教师将文本当做“引子”,将文章的内容泛泛掠过,浅尝辄止,却避重就轻地做了大量的辐射———所谓的延伸拓展。从表象上看,知识面广、容量大,对文本把握深而透。但是,仔细品味,这一过程和方法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在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文化品质与审美情趣的的提升等环节来是实现的。虽然每一节课不一定将这些语文素养的训练与提高做得面面俱到,但还是有很多方面却要靠文本这一“例子”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只将文本作为“引子”、师生不深入研讨文本的作法,将课堂教学演绎成多媒体优势的展示,教师在黑板上不着一字的“洒脱”,学生不记写的“轻松”,在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未得到建构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的教法是不足取的,是欠效或无效的教与学行为。这无疑是喧宾夺主,实质是舍本逐末,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这是教学思路的失败,其根源在教师身上。只有合理地借助多媒体解读文本,当用则用,不当用则止,正确处理工具和内容之间的关系,重视文本,回归文本,课程改革才会步入轨道。

二、关于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与方法。文本的阅读也是教与学的方法,又是教与学的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而不可分割。学生在教师的正确阅读方法指导下,把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同生活的真实体验联系起来了,才可通过文字的桥梁,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进而走进作者心灵。同时,阅读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文句的语气、语意、语序的感知和理解而达到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的过程。语感增强了,学生才可能在听、说、写这些基本技能上体现出良好的素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蜻蜓点水般地对待这一过程和方法的现象。教的过程只是个时间流程,是走马观花的过程;学的过程或因一头雾水而痴呆,或是热热闹闹“随师逐流”。当学生独自面对文本解决问题时,只能束手无策而“望文兴叹”,解决的问题只是些皮毛,所得寥寥无几。这种教法轻过程、轻方法,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积累、发展、提高的轻视,是“重结果”的演绎,教师只是为完成任务而教,却忘记了教学目的。只有把阅读的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剔除走过场、重结果的无效教学行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高。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又一过程和方法。可是,有的老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安排,致使许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呈无序、无效状态。如有些合作设计的问题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就在学生兴致酣畅时,老师计划的时间到了,合作告一段落,学生思维的灵光随之熄灭。这种看似气氛活跃、人人参与、面向全体的合作,其实只是浮躁、盲从和形式化与少数学生“独舞”的课堂,是没有效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归结起来就是:其一,只开花不结果的“自主、自流”。肤浅,主体性虚假,缺乏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帮助。其二,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放任。学生是应付地、被动式地,缺乏平等沟通和交流,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其三,不知所为的探究。机械经历程序和步骤,缺乏质疑,内涵和精神“空虚”。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纵向三维结构框架中,只有把握住了文本,重视了过程和方法,才可培养与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才会变成现实。只有真正领会了课程理念中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内涵,真正树立课程目标中“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服务理念。只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那么,玩花样的表演、示范、哗众取宠等无效教学行为就会逐渐退出教坛,真正的有效教学行为就会走进课堂,课程改革制定的总目标就会得以实现。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以改革无效教学为契机!

摘要:要落实课程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得从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入手进行改革。

8.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篇八

早上好!很高兴能和大家相会在国旗下。

这个简单的话题今天又出现在我们的升旗仪式上,郑重重提。足以说明我们目前做的还不好,做的和我们的身份还有差距,谨希望能够通过讲话和近期的活动引起大家的重视。

针对卫生区清扫,我想和大家谈1点:

要想让想校园环境优美洁净,这需要全校各班级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但是,只要一两个班级不认真打扫,这种优美洁净就会被脏乱差取代。通过前阶段的检查,我们发现,许多班级对卫生非常重视,上个周我多次发现有些班主任早晨亲自再巡视一遍班级的卫生区。但是,还是少数几个班级对卫生清扫还不够重视。班级抓学习比较严,但是对卫生不关注,或者更准确地说,对学校公共卫生不关注,自己班级内部的事情做的还不错,但是对走廊、对室外卫生区不够关心。对自己的事很重视,对公共的事情热情不高。我还觉得有必要强调两个字“责任”,我们要培养的是那种有胸怀、有责任心的人才。培养责任意识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视的德育教育内容之一。我们的学生要有这样的胸怀:学校卫生我的责任、学校形象我的责任、关心集体我的责任、孝敬父母我的责任、家乡建设我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我们的胸怀不能只装着自己或者狭隘的范围。许多人羡慕我们的一些优秀校友为什么发展那么好?有的在世界名校深造、有的在重要岗位施展才华,我个人觉得,原因绝不仅仅是头脑聪明、学习刻苦,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有胸怀、有责任。我绝不相信那些每天只关心自己一日三餐能否吃好、只关注小利益的人能有长足的发展,能立志为国家、为民族而全力以赴。那些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人才,一定是有责任心、勇于承担国家民族重任的人。

最后,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严格自律、和我们每个人勤劳的双手,让一中的校园环境整洁、干净并成为常态。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

今天在这里再次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

一、注意交通安全:

现在的交通发展比较快,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非常多,我们更有必要提醒同学们在上放学途中要注意交通安全,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醒爸爸妈妈注意交通安全。我们提倡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不在马路上踢球;不在马路中间行走,要走马路两旁人行道;过马路不得翻越栏杆和隔离墩,要走人行横道线,还要注意来往车辆;在十字路口,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不足年岁不骑车上街、骑车不带人、不在公路上骑飞车、不扒车、不拦截撞打车辆;乘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车上拥挤时注意锐利物品、车停稳后再下车。

二、注意活动安全:

在月休假期间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父母不在的时候,活动要远离建筑工地、道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比如现在旧道路都在挖掘铺设管道,我们要小心;不到坑、池、塘、沟、河流、施工重地等不安全的地方玩耍;不玩火,不燃放烟花爆竹,防止意外伤害。不进入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禁止活动的场所。如果出门一定要告知父母长辈知道,告诉他们你和谁在什么地方玩,要注意时间,不要很晚到家,以免父母担心。

三、注意饮食安全:

同学们购买袋装食品要看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在校门外和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

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学们受到意外伤害,很多是没有想到潜在的危险、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造成的。我们只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就能有效地避免和预防意外伤害。假期间我们要注意不跟随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让陌生人随便出入家门。1999年1月,福建省某市接连发生了4起未成年人在放学途中遭人绑架的事件,其中的两起造成了小学生被歹徒杀害……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陌生人说出你父母的姓名,并说你的父母在某处,进而提出要带你到某处见你的父母,这时你千万不要随意跟这个陌生人走。

五、注意家庭安全

同学们还应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煤气灶、卫生浴具等,学习安全用电、用火知识,并养成“人走电断”等好习惯,切勿麻痹大意,各类电器及设备发生故障时切勿擅动。同学们还要注意防盗用水安全,如果出门要检查水电煤气的开关,并锁好家门。

总之,我希望同学们时时处处注意安全;也祝愿同学们年年岁岁平平安安。

为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文明意识,今天我着重跟大家讲一讲文明用餐的问题,学校决定从本周开始,对学生文明用餐情况进行重点管理和检查。现对文明就餐纪律重申如下:

1、去食堂就餐的路上不允许拥挤、跑步和践踏草坪。

2、在食堂就餐时,要自觉排队,不得插队和代买。

3、坚决禁止在窗口用现金买饭。

4、就餐时保持餐厅肃静,不允许大声喧哗

5、杜绝浪费粮食的现象。吃多少,买多少,不许将购买的米饭或面包等主食倒掉。

6、要注意就餐卫生。不得乱吐饭菜、乱扔纸屑、塑料袋等杂物,或把饭菜洒落在餐桌上以及餐桌周围的地上。

7、就餐结束后,不得把餐具放在餐桌上,要把餐具放到放餐具处。

8、放餐具时,要把吃剩下的菜倒入指定的容器内。然后将餐具整齐地摆放在存放餐具的容器内。

9、严禁在教学区内就餐(生病除外,要有医务室的证明)。不得将从餐厅购买的饭菜带入教学区(包括方便面)。

10、为使同学能够自律,同时自觉接受文明示范班的监督和检查,就餐时学生要求一律佩带胸卡。

总之,文明用餐方面,我们要求自觉排队买饭,不插队;要求做到“端”:用完餐后自觉将餐具放到规定的地方;“清”将桌面上的剩饭剩菜清理干净倒入规定地方;“叠”将餐具中筷子、盆子分类叠放整齐,不乱扔;“惜”要爱惜粮食,不随便浪费,吃多少,买多少。为使上述要求得到落实,希望各班级要通过宣传、思想教育、制度约束、纪律处罚的办法多管齐下,来保证此项工作的真正落实。本周班会课上各班级要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并制定落实办法。同时,学校将从本周内组织文明示范班加大对学生文明就餐纪律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对不文明的行为,特别是不服从文明示范班管理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

9.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篇九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指用小学教育的方式取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的做法。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和“重复型教育”,它极大的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严重性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反思。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精神,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采取比较有效的管理策略来解决和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首要前提

园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把握好办园方向,树立真正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不能只注重办园的功利性,更不能因迎合家长的错误需求而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的精神,把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满足幼儿的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工参加专题理论培训,学习相关文件和要求;开展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共同分析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以及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危害,同时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归纳出从幼儿园、教师、家长等不同方面在这项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另外,我们还组织本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话”,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专项研讨,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共同探讨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应该做些什么?对孩子应进行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幼儿顺利的适应小学生活等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和学习,促使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基本保障

要做好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这项重要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领导班子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与职责,制定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方案以及相关保障性制度,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孩子思维的开发、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创造孩子与人合作的机会、发展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在遵循上述基础性制度的前提下,我园还制定并实施了专项工作制度,如:培训制度(立足于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每月对教师、家长进行专题培训)、教师反思制度(每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小学化的现象,如语言、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成果展示制度(每学期末,教师以教育笔记、论文、活动案例等形式展示自己在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方面的收获与成果)、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教师每月自评、每学期教师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纵向发展跟踪评价指导,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到教师评优、评先中。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较好地保证了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的效果,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探索游戏化学习方式,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途径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前幼儿难以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写写算算,抑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孩子只有在游戏中才是最快乐的,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中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因此,我园通过探索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指导教师将游戏和知识很好的融合起来,既避免了“小学化”的学习方式,又让幼儿拓展了知识。如: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们前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结合新《纲要》精神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我园要求各班级结合本年龄段的早期阅读教学内容,创建本班的特色区域,并为各班级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材料。在各班的阅读区里,书架上摆放的大图书便于幼儿随时翻阅;可移动的图书车为孩子平添了读书的乐趣;自制图书、修补图书、排图讲述、拼图游戏、故事表演等活动使阅读内容丰富多彩……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扩大了知识面,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寻求家长密切配合,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支点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的责任。为此,我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家长工作。

开学初,我园通过召开关于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专题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懂得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家长介绍各阶段幼儿的培养目标和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并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带给孩子一生发展的危害性,帮助家长知道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及教育内容,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同时,我园定期向家长开放班级的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特点进行的;组织亲子游戏活动,教师随时将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优势与不足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在亲子互动游戏中感受到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分享孩子们的快乐。家长的关注力也从孩子“会算多少道题,能认识多少个字”的教育观念中逐渐转向从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一更重要的方面来看待和评价自己的孩子。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我们通过下发《致家长一封信》、《园报》等途径,积极做好相关宣传,以使他们能够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并赢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10.从理念到行为习惯读后感600字 篇十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是美国商界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解释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尝试,这种文化更多是企业的共同理念和集体行为,并且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生存形式。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西方国家的很多大型企业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他们很多人性的管理方法至今仍被沿用。而在这个概念之后,美国的很多企业迅速转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并且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超越了日本,继续领跑世界经济。所以说,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在公司产生之后也已经存在,只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机被突出出来,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公司作为国家利用、整合资源的方式,需要得到整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支持;中国是一个极具历史底蕴的国家,也就是说,她的国家文化或者民族文化足够用来滋养公司文化,但30多年来我们很多的公司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至今为止仍没有一个能在世界上称雄的公司,究其原因(在此不讨论政府管制对公司的影响,也不考虑国有企业)是很多公司没有自己成熟的企业文化。《从理念到行为习惯》就是从这个切入点开始,论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中国已经有诸如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开始逐步成长,他们有着很多先进的做法和做法,并在成长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文化,但这只是探索,未达到成熟阶段。而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企业,诸如IBM、星巴克、丰田等很多企业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愿景、管理团队、组织架构等一个很好的执行系统和企业文化,保证企业的常青基业。中国与大型企业的差距,就是企业文化有和无、多和少、长和短上的区别。

11.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篇十一

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校中一般来说都颇受青睐,而后进生(我们平常说的差生)则往往受到歧视与冷落。什么样的学生属于后进生呢?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人。对这些“病人”的管理一直是教师工作的一大难题。虽然后进生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是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在起作用。从他们的本身看:

一、道德分辨能力的增强落后于年龄的增长。部分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年龄的增长,形成了道德水平低和年龄高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冲突。因而他们对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行为准则不相适应,对社会现象的好坏分辨不清,不辨善恶的盲目吸收,以致于形成某些不良品德和行为。

二、强烈的好奇心理和盲目的模仿心理。学生好奇心强,什么都想试一试,越是神秘的东西、大人不让做的事,就越想去试探一下。比如穿奇装异服、留长发、早恋、赌博等。他们还喜欢模仿,比如观看录像《百变金钢》之后,有些学生就会模仿剧中的主人翁的那种调皮劲。有的学生看了周星驰演的电影之后,就连他的笑声也会去模仿一番。

三、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意志不坚韧性。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来至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有些学生,他们心里明白要学好,也下了一些决心,但因为受到家庭、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意向,从而表现出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的现象。

四、学校、社会、家庭也是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学生身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之中,受到这三种环境的共同影响,而这三种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又是不统一的,比如在学校中,学校要求学生这样去做,在家庭中,家长要求那样去做,到了社会上,看到社会上的现实时,又是另外一样了。这一点,属于是外因对学生的影响。

在一个班中,后进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若任其发展不仅会导致其自己违法犯罪,还会影响到全班甚至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学校又是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后进生身上有许多毛病,但并非无药可救,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是“带病的花朵”。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要对他们进行精心地“护理”和“治疗”,去除他们身上的“疾病”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他们就会长成一株美丽的“花朵”,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管理和教育。下面是我在教育工作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1、消除后进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后进生由于受到的训斥、冷遇、惩罚多于表扬、鼓励、热情,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也多于爱抚。因此,他们常感到“心虚”,对别人易存“戒心”和“敌意”,甚至错误认为家庭、学校“抛弃”了他们,因而产生报复和敌对心理。(班主任)要消除他们不良心态,老师应与之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心关怀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表扬和鼓励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人人都有自尊心,不论是大人还是青少年,我们不要认为,只有大人才有自尊,青少年的自尊心其实比我们大人的自尊心还要强得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有心中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努力的去学习。

3、提高后进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是非观念薄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后进生易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必须对他们加强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是一,二是二,不做不应该做的事。学习用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和别人。

4、锻炼学生抵制不良“诱因”的意志力,巩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转化后进生的初期,切断不良“诱因”对他们的影响显得非常重要。古人云“近朱者赤”。应该让后进生经常与好同学接触,好同学也应经常主动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这样久而久之,差生也就渐渐转化。但是避开“诱因”毕竟是消极的做法。现实中也不可能使生活环境完全“净化”,因此,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后进生增强与“诱因”斗争的自觉性,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主观的努力来克服缺点,形成并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5、信任学生、委托学生去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信任学生不失为改变后进生的灵丹妙药。慎重地委托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往往能使他们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实行值日生轮流当一天的班主任,做班主任一天需做的事,如早上早操、检查早自习情况、上课纪律、课间操、午休、下午新闻、眼保健操、放学前总结、小扫、再在值日本上写上一天的总结和心得等。通过这项制度,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让他们体会到当教师的苦衷。

12.推进素质教育从减负入手 篇十二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影响素质教育的顽症,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

多年来,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各地也探索了许多减负的做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体而言,中小学课业负担仍然过重,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在一次关于减负的座谈会上,学生提出:“既然有‘无烟日’,国家能不能设一天‘无作业日’呢?让我们学生有喘息的机会。”与会者无不动容。

减负难,折射出减负的复杂性。有认识问题,有教学水平问题,有考试评价制度问题,还有社会用人的体制机制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许多省提出对课程、学生作业量、补课等方面的严格管理,表明政府已经切实承担起自己在减负上的责任。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根据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留出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应当更多地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如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学校努力想办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家长却给孩子增添更多的任务,让孩子在各种补习班之间疲于奔命,学生的负担永远也减不下来。

上一篇:个人档案怎么调动下一篇:刮痧英语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