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形势分析

2024-07-21

经济犯罪形势分析(共8篇)

1.经济犯罪形势分析 篇一

认清形势 遵循规律 扎扎实实地 做好部队预防犯罪工作

根据2014预防犯罪工作情况,结合《军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若干规定》,总结分析今年第一季度以来部队安全预防工作形势,交流经验,找准差距;明确下一步预防工作的主要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坚定信心,扎实有效地抓好2015安全预防工作。

一、全面分析形势,增强安全预防工作的忧患意识

如何看待当前安全预防工作的形势,真正统一好思想认识,对下一步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从客观方面看:一是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不能低估。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人与社会的交往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少数不法分子拉拢军人合伙作案、军人在地方作案、地方人员渗透到部队作案都比过去呈增加的趋势。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饭店、发廊、桑拿、宾馆等娱乐场所随处可见,吃、请、送不良风气流行,社会丑恶现象蔓延,致使部队少数意志薄弱者受到影响,追求享受,寻求刺激,逐步走上了犯罪道路。三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加剧。他们利用国家深化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部队的调整改革,大肆造谣生事,竭力策化“兵运”阴谋,煽动人们的不满情绪,伺机制造事端。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和反动宗教势力也千方百计进行破坏活动。四是部队调整改革对官兵的思想冲击比较强烈。一些调整分流过来的官兵对新单位、新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部分编余干部对个人的进退走留考虑较多,思想不够稳定,利益关系调整幅度大,一些矛盾容易激化。从历史上看,精减整编期间大多是发出案件和问题的高峰期。

其次,从主观因素看,一些基层单位和同志对安全预防工作存有三种模糊认识的问题。所谓三种模糊认识:一是把安全预防工作看“单”了。认为安全预防工作是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是分管领导的事,是职能部门的事。因而缺乏综合治理意识,时常出现“上急下不急”、“忙了少数闲了多数”的现象。二是把安全预防工作看“窄”了。认为预防工作是堵窟窿的工作,就案件防案件,消极被动抓预防,与基层全面建设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不够,没能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结果费劲不小,成效却不大。三是把安全预防工作看“低”了。有的同志片面认为,抓安全预防压力大,难度大,出了案件单位受影响,个人受牵连,因而在抓工作上着眼点低,标准低,制度难落实,隐患难消除。

由上述主客观因素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安全预防工作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要看到安全预防工作的成绩很大,问题也很突出,工作扎实但也存有漏洞。从存在的漏洞和隐患中看到不足,从各种不稳定因素中看到工作的艰巨性,努力做到“五个清楚”即:对官兵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清楚;对部队存在的倾向性思想问题底数清楚;对个别人员的思想状况清楚;对干部战士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清楚;对驻地社会环境影响部队稳定的消极因素清楚;从而克服麻痹思想,增强政治责任感,有效地做好工作。

2.经济犯罪形势分析 篇二

一、环境犯罪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一般而言,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规, 破坏环境生态系统, 情节严重, 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一般表现为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过度地开采资源或超标准排污, 导致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环境遭受污染的行为。

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发自然资源。由于我国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 不仅毁坏了环境, 同时浪费了地球赋予人类的有限资源。由于利益多元化割据的存在, 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局部的利益, 不惜牺牲自然资源而造成环境污染。少数公民在巨额金钱的诱惑下, 偷猎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在理性人假定之下, 环境法所提供的行为准则并非直接决定人们的行为, 也不可能强制性地改变环境破坏者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违法者的行为取决于它对其行为结果的收益与成本的理性计算。如果环境行为收益大于成本, 则理性的个体的选择必然是行动;若收益小于成本, 则个体必然选择放弃。根据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理性的假定, 个体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 符合“经济人”的全部特征。个体虽不乏对舒适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的追求, 但在其效用体系中, 经济利益仍居于首位。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上述个体会不惜损害其他人的环境权益。虽然无法脱离环境法的约束, 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他们并不只是被动地服从法律规定, 也会与执法者进行不合作博弈。表现为这些破坏者不仅不服从环境法, 而且会通过“钻空子”、逃避制裁等方式有意地实施违法行为。

二、刑罚介入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犯罪及惩罚的首创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 他首先系统地、规范地对犯罪和刑罚作了经济学上的行为分析。他把犯罪行为与其他经济行为如消费、生产等同起来, 认为其中也存在成本与收益、乃至最优状态等典型的经济学问题。

环境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发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它的发生具有某种必然性, 而且我们应当认识到, 环境问题和环境犯罪不可能指望通过刑罚予以消灭, 而只能尽可能地将其控制在不危及社会及人类根本生存条件这一社会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内。因此, 我们只能认为刑罚手段是扼制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辅助手段。同时, 针对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 人类社会已经积累了多种多样的应对措施。刑罚虽在其能提供较浓厚的威慑作用及满足社会正义感上占有优势, 但相对于其他措施而言, 刑罚手段的运用也具有高成本的特点。因此, 针对环境问题, 在所有的应对措施当中, 是否选择刑罚手段, 如何确定刑罚幅度以及刑罚手段的定位, 则必须考虑到环境问题、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特殊性以及刑罚的功能及成本。

所谓刑罚的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就是指因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部分成本的支出, 随之也带来效益的产出, 即立法目的的实现。这些刑罚成本就是国家可以凭借获得刑罚效益的成本资源, 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国家支付刑罚成本中的对罪犯权益的剥夺或限制以及司法成本。前者可表现为刑罚的严厉性, 因为刑罚的严厉性越高, 即意味着国家对犯罪人权益的剥夺或限制的程度越高;后者则意味着刑罚的实现性。因为, 刑罚的实现性与司法成本成正比, 刑罚的实现性越高, 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司法人员, 强化司法措施, 投入更多的司法力量来及时侦破案件、及时起诉案件、及时审判罪犯和及时执行刑罚, 因而司法成本必然增加。

就环境犯罪而言, 该成本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一是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刑罚的严厉程度, 二是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被侦知并受到制裁的可能性, 亦即刑罚的实现性。刑罚的严厉程度的提升意味着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惩罚数量的增加, 那么在相同的犯罪活动水平下, 社会就必须提供更多的刑罚手段, 且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从重处罚。这意味着社会支出的绝对增加;而因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刑罚的可能性提高则表明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被侦知并定罪的概率上升, 这意味着不仅需要社会增加警察、法庭、监狱的数量, 也意味着刑罚的平均水平的上升, 同样也意味着社会成本的增加。国家获取同样水平的刑罚效益, 既可以通过增加刑罚的严厉性来获得, 也可以通过保证刑罚的实现性来获得。然而, 刑罚的严厉程度与刑罚的实现性这两方面支出的增加, 给刑罚的社会总成本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同的。一般而言, 如果刑罚的严厉性的提升是表现在罚金的增加上, 由于罚金除了征收费用外, 所余其他部分归社会其他成员所得, 所费成本相对小于其他刑罚方式, 所以这种方式的提高并不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成本, 而刑罚实现性的增加却需社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才能做到。

三、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处罚的特点

把更多的人关押更长的时间也许并不是减少犯罪最有效的方法。一种主要的替代方法就是罚金。罚金刑强制犯罪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金钱, 对于犯罪人无疑是一种损失, 但对于国家, 却是一种收益。

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全部规定了对犯罪人课处罚金的刑罚种类, 这也就是我国刑法的特殊性所在:如我国新刑法新增了走私珍贵动物及其制品和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罪, 在第9章渎职罪中新增了第407条超发、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罪。又如新刑法第342条对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行为规定为“毁坏耕地罪”, 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对犯罪人处以罚金, 强制犯罪人所缴纳的全部金钱都被收归国有, 扣除侦缉、审判及执行刑罚所需费用外, 其余部分作为净收益, 可纳入国家财政, 构成政府用以治理和消除环境损害后果所需经费开支的一部分。并且罚金刑的执行具有成本低的特点, 它既不需国家为营建监狱、配备监管人员而耗费人、财、物力, 又不需要国家为犯罪人支付生活费用;由于对环境犯罪的处罚手段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而日趋严厉, 但在立法上又表现出一定的谨慎性, 因此, 该刑种与自由刑、生命刑相比较而言, 更有利于矫正环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从而也更加符合环境立法的目的。

但是, 对于我国的罚金刑, 在裁决的具体确定上, 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在美国, 典型的罚金体制是罪行固定罚金制, 它是按法定的最高绝对限额确定的, 与罪犯的财富不相关。相比之下, 许多欧洲国家兼用罪行固定罚金制和一种与罪犯的收入相联系的额外罚金。在这一体制下公诉人确定罪犯最近的日收入并建议法院盘出罪犯一笔按日收入与一定天数相乘计算出来的罚金。被判定有罪的人被允许不需要一次付清所有的罚金, 而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支付, 延长支付期限可以解决罚金相对大于收入或财富的问题。在我国, 对罚金刑的执行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 借鉴日德罚金刑的相关做法, 可以更好地解决罚金难缴的问题, 并且更符合对环境犯罪的预防和惩处。

参考文献

[1].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493

[2].程正康.环境法概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3.对惩治银行卡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篇三

关键词:金融;银行卡;犯罪;惩治

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卡市场取得快速发展,2009年银行卡消费额(剔除房地产、汽车及批发类交易)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2%,银行卡已经成为我国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银行卡犯罪也随之增多,破坏了经济金融秩序,成为影响我国银行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障碍。本文采用经济学方法对银行卡犯罪及惩治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惩治银行卡犯罪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国惩治银行卡犯罪的现状

从惩治银行卡犯罪情况看,我国对银行卡犯罪的惩治力度在不断增强。在立法层面,2009年12月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对银行卡犯罪的罪名和量刑标准作出规定,相关罪名既包含结果罪,也包含了行为罪,特别是将犯罪预备行为纳入处罚范围,将伪造银行卡之前的预备行为和介于伪造和诈骗活动之间的行为列入惩治范围,对银行卡犯罪的打击更加全面。在量刑标准方面,对银行卡犯罪情节较轻的可并处自由刑和罚金或单处罚金;对于数量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信用卡伪造、诈骗、偷窃罪,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剥夺财产。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卡犯罪量刑严厉程度已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司法层面,2009年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开展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20lO年公安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开展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对银行卡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总的来说,我国惩治银行卡犯罪的力度在不断增强。

但从我国银行卡犯罪情况看,我国的银行卡犯罪活动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首先,银行卡案件呈现高发态势,2008年、2009年银行卡犯罪案件立案数量分别同比增长了94.1%和88.2%。其次,犯罪手段更新换代迅速,方式多样,既有零星犯罪也有集团犯罪,并且犯罪活动日益智能化,隐蔽性增强。此外,跨地区、跨国犯罪增多,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从国际经验看,银行卡犯罪存在向风险管理和惩治薄弱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我国的银行卡市场尚未成熟,相关发展环境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惩治银行卡犯罪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现行《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为1999年人民银行制订,存在立法层次相对较低、缺少对新出现的市场参与主体权责义务的规定等问题,难以适应银行卡市场发展的需要;银行卡业务监管主体不明确,对新出现的非银行机构的监管缺失;经营银行卡业务的机构存在“重市场、轻管理”的行为,自身管理存在漏洞,造成银行卡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积聚;银行卡技术落后,目前我国仍然主要采用磁条银行卡,技术门槛低,易于被窃取银行卡信息和进行伪造,而在国际上采用智能技术的新一代银行卡已经开始推广;持卡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较弱,使犯罪分子窃取银行卡信息的难度降低等。

因此,我国银行卡犯罪惩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是惩治银行卡犯罪相关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银行卡犯罪及惩治的经济学分析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将经济学理论引人到对非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的分析中,也引入了犯罪问题的分析,为犯罪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银行卡犯罪是以非法占有财产为目的的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破坏犯罪等其他犯罪相比,更适合放在经济学框架下进行分析。

1.银行卡犯罪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假设每一个人都是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潜在的犯罪人在进行银行卡犯罪活动决策时,会对犯罪的收益和成本进行衡量和判断。对于犯罪人个体而言,银行卡犯罪的收益是指犯罪人从银行卡犯罪活動中所得到的利益。银行卡犯罪的成本是指犯罪人为实施犯罪而支付的成本代价,由犯罪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三部分构成。直接成本,即犯罪人在实施银行卡犯罪过程中直接投入的物力和人力,如为了伪造银行卡而准备工具和材料的费用等。机会成本是指犯罪人将人力和物力用于犯罪活动后,放弃将其用于其他经济活动所可能产生的纯收益。惩罚成本是指犯罪被司法机关侦破并进行处罚对犯罪人所造成的自由、财产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其中,其他方面的损失包括由于受到惩罚而造成个人声誉、信用记录等方面的损失,进而造成此后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受到限制所引发的损失。惩罚成本是一种或然性成本,只有犯罪被侦破并处罚时才会支出。犯罪人进行犯罪的条件是:预期犯罪收益大于预期犯罪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惩罚成本×被判罪概率),即只有在预期犯罪收益超过预期犯罪成本时,犯罪人才会实施银行卡犯罪行为。

2.银行卡犯罪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银行卡犯罪的收益包括财产性收益和精神性收益,主要是受到外部客观条件和犯罪人的主观愿望影响,较少受到刑罚和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认为其在短期内是常量。在银行卡犯罪的成本中,犯罪机会成本在短期内也是不变的,因此也将其作为常量。在此主要分析犯罪直接成本和预期惩罚成本的影响因素。

银行卡犯罪的直接成本主要受到犯罪人犯罪能力和犯罪难度的影响。银行卡犯罪不同于一般犯罪活动,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犯罪人犯罪能力越强,其犯罪活动的效率越高,则成本越低。另一方面,犯罪直接成本还受到犯罪难度的影响,银行卡业务管理越规范、银行卡和银行卡机具的技术越先进、持卡人的安全警惕性越强,则实施银行卡犯罪的直接成本越高。

银行卡犯罪的预期惩罚成本包括预期刑罚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预期刑罚成本主要受到刑罚的严厉性和确定性影响。刑罚的严厉性是指刑罚的种类、期限以及量刑的幅度,它直接决定刑罚是否对犯罪人具有威慑力。刑罚的确定性是指犯罪被侦破并处罚的概率(即被判罪概率),刑罚确定性高,则会消除犯罪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从而提高预期惩罚成本。刑罚的严厉性和确定性相辅相成,严厉性不够,则缺乏必要的威慑力;严厉性强,但判处刑罚的概率低,同样会使犯罪人心存侥幸,降低刑罚的威慑力。因此,刑罚的严厉性和确定性共同决定预期刑罚水平的高低。惩罚的其他成本包括心理成本和由于受到刑罚而导致将来的损失,包括由于信用记录受损而在经济活动中受限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受到征信系统完善水平的影响。

3.对银行卡犯罪决策的影响和控制

有效预防和惩治银行卡犯罪,需要从决定犯罪成本与收益的因素人手,通过控制犯罪成本的影响因素,使犯罪人预期的犯罪成本大于犯罪收益。通过以上分析,提高银行卡犯罪的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刑罚的严厉性,一方面,可以

通过完善刑法提高刑法对银行卡犯罪规制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量刑水平,增加刑罚对犯罪的威慑力,但刑罚水平不能一味提高,刑罚水平还受到刑罚公平和合理性的制约。二是提高执法水平,加大银行卡犯罪打击力度,提高案件侦破率,在刑罚既定的情况下增加犯罪的预期惩罚成本。三是通过规范银行卡业务、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持卡人安全警惕性等措施,提高实施犯罪的难度,加大银行卡犯罪的直接成本。四是通过完善征信系统建设,一方面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加大犯罪人受到惩罚后其他成本支出,从而增加犯罪惩罚成本。

4.惩治银行卡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对银行卡犯罪进行打击和预防同样需要支出成本,惩治银行卡犯罪也同样存在效益问题。惩治的收益是指由于实施惩治而使银行卡犯罪减少进而避免的社会损失,惩治收益短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常量。惩治的成本是实施犯罪惩治所需要支出的成本,包括实施刑罚的成本和其他管理成本。其中实施刑罚的成本包括剥夺犯罪人权益的成本和司法成本,提高刑罚的严厉程度(如增加自由刑期限),则国家支付的实施刑罚的成本也会随之上升;提高刑罚的确定性,则国家也需要为提高案件侦破率而支付更多的司法成本。因此,要获取最佳惩治效益,在获得惩治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对惩治成本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

结合对银行卡犯罪的经济分析,避免低效率地惩治银行卡犯罪活动,进而提升惩治效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合理配置刑罚严厉性和确定性,偏执地追求刑罚严厉性或确定性既不能达到较好的犯罪惩治效果,还会增加惩治成本,提高惩罚效率需要兼顾刑罚的严厉性和确定性。二是合理运用惩治银行卡犯罪的其他手段,通过刑罚手段控制犯罪需要投入较多的司法资源,从犯罪惩治成本和效益的角度考虑,不能一味依靠刑罚手段,通过规范业务管理、提升技术水平等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提升犯罪成本、预防犯罪的效果,提升犯罪惩治效率需要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各种惩治手段。

三、提高惩治银行卡犯罪有效性和效率的政策建议

我国银行卡市场仍然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惩治银行卡犯罪,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司法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非刑罚手段,打防结合,提高犯罪预期成本,降低犯罪惩治成本,着力提升惩治银行卡犯罪的有效性和效率。

1.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尽快出台《银行卡条例》,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权责义务,特别是收单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新的市场主体;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规范管理,避免銀行卡业务机构管理和业务不规范造成的风险;加强与刑法的协调配合,对不属于刑法规制范围但与银行卡犯罪相关的银行卡风险和违规行为进行规制。同时,加快推进征信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建设,规避信用风险,为消费者信息安全提供保障,防止窃取、收买、非法提供银行卡信息。

2.有效提高司法效率

鉴于我国对银行卡犯罪的刑罚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应进一步从提升司法效率入手,建立完善金融机构与公安部门的长效协作机制,提高银行卡犯罪的侦破和处罚率,提高犯罪行为受到处罚的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有效性。

3.加强银行卡业务监督与管理

我国银行卡市场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应充分发挥业务监管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银行卡业务的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二是将收单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特约商户等非银行市场参与主体纳入监管范围。三是加强规范性管理,监督银行卡业务机构合法合规经营,避免业务风险。

4.加快推进银行卡技术升级

从国际经验看,银行卡技术升级特别是采用IC智能卡技术的EMV迁移,能够有效降低银行卡犯罪数量,并且银行卡犯罪出现从实施EMV迁移的地区向未实施EMV迁移地区转移的趋势。我国应进一步加快促进银行卡技术升级,推进IC智能卡技术在银行卡领域的应用,有效提高银行卡犯罪的技术壁垒。

5.加强银行卡安全宣传教育

4.经济形势分析 篇四

课程背景:

为什么在经济寒冬有些企业经营艰难、业绩下滑,而有些企业却能继续发展、业绩上升,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为什么有些企业度过“冬天”后久久不能恢复“元气”,而有些企业却能迅速发展壮大,获得丰厚的利润?

要迎接经济的“春天”,须居安思危,苦练内功,夯实基础,使企业竞争力更具抗震性和持久性。否则即使春天来了,企业未必能够见到下一轮春天的太阳。

任正非:棉袄是什么?——就是现金流。我们准备的棉袄,就是现金

流。

王 石:万科做最坏打算“过冬”;

马 云:苦练内功,准备“过冬”;

联 想:静下心来做长跑的准备;

海 尔:先冬眠,寻求冬天后的爆发点;

腾 讯:拿网络游戏养未来业务;……

课程提纲: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应对

1、了解与分析新形势下企业的内外环境;

2、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及机遇分析;

3、中小企业过冬的16字方针及内功修炼。

二、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管理思路四大转变及操盘策略

1、实施专业主义的战略定位;

2、建立客户价值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3、构造向管理要利润的执行模式;

4、打破惯性思维,引领管理创新的变革。

三、企业领袖在逆境中需要四大管理工具

1、锁定责任:责任心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管理出来的。

2、狼性逻辑:痛苦让人强大----迫使员工进化;

3、修路原则:出现问题不要只归罪于人;

5.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篇五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将呈现什么样的走势?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提出,未来几个月我国仍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深入认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处理好速度、结构、价格之间的关系,2011但仍保持相对稳健的步伐;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投资增速虽回归常态;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

今年以来,不断加强和改善宏出口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这些表明中央关于今年加强经济工作有效的。展望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我国仍但也有不少来自国际国内的不利因素需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

0.4%,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日本受强震影响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经济增速放缓,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复苏进程。

(二)是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四)是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统计数据看,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二、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及建议

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9.5%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带动下,支撑工业经济继续平稳运行。

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投但在目前就业形势依然较好、居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对保持消费增长具有重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16.4%。

下半年,我国存在着不少有利价格回稳的因素。一是全二是今年我国有望实现粮食连续增产,这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三是我国已经和将要出台一系列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扶持性政策措施,其效应也将逐渐显现。四是国内货币信贷条件已出现明显变化,对价格上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是下半年物价翘尾因素明显减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要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二)要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年粮食生产丰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要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长潜力。

还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市场需求潜

6.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篇六

尊敬的刘省长:

根据您的指示,我及时召集和组织有关部门对酒泉市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现将基本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总体评价

今年是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最复杂多变,国内宏观调控压力最大、各种困难矛盾最多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酒泉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抑通胀、调结构、稳增长、开好局”的目标,以新能源产业为牵引,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今年1-9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60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2.2亿元,增长42.3%;财政收入47.05亿元,增长2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77亿元,增长2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846元,增长2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2%。总体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达到了省上确定的预期目标,呈现出“增速较快、效益向好、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的特点。

7.2012年经济景气形势分析 篇七

一、利用景气分析法对经济景气状况的监测和分析

1. 基于合成指数和预警信号系统对经济周期态势和经济景气状况的分析

我们采用的景气分析一致指标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币供应量M1和财政收入组成,根据这5个指标构成的一致合成指数显示(见图1,阴影部分为景气收缩阶段),始于2009年2月的本轮经济增长率短周期,从2010年2月开始转入景气下降阶段,一直持续到2012年6月,至此,景气下降期达到29个月。此后,景气止跌企稳,且出现稳中趋升迹象。根据此次景气回落的深度、持续时间和整个周期的形态,并结合先行合成指数的走势和目前政府“稳增长”政策取向,按谷—谷的测量方法,此轮月度景气循环已经于6月左右结束。

如图1所示,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本轮经济短周期显示出与前3次短周期不同的“短扩张”型非对称形态。其扩张时间远低于前3轮短周期近29个月的平均扩张期,而景气收缩期明显延长,其间经历了“急—缓—急”三个不同阶段。2011年8月以来,经济景气再次出现超预期的较快下滑,尤其是2012年4月以后,景气指数已经低于2000年的平均值和上次波谷(99.6),处于较低水平。截止到2012年6月,景气回落的持续时间远超过前3次短周期平均14个月的收缩长度。

图1显示*,由物价、工业企业库存、货运量等指标构成的滞后合成指数在2009年7月创造近10年的最深谷底后,经过25个月的大幅扩张后,于2011年8月形成峰顶转折点,较一致指数滞后19月,打破了以往比较稳定的6~9个月的滞后期。随着CPI、PPI和库存增速的明显回落,该指数从2011年9月开始出现较快下滑。

由10个预警指标(见图3)构成的预警综合指数(图2)显示,2010年7月~2011年12月,经济运行回到景气“正常”区间。但2011年8月以来景气状况再度出现连续下滑,预警指数进入2012年后连续8个月发出“偏冷”信号,并在5月出现低点(27.5),接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景气度谷底(25)。但6~8月预警指数回到30,出现止跌企稳态势。预警综合指数的走势同样显示经济景气出现二次探底形态,2012年经济景气已进入“偏冷”区,但已止跌企稳。

对预警指标的监测结果(部分见图3)显示**,2011年8月以来,多数指标的景气度呈下降态势。截止到8月,有2个指标先后发出“过冷”信号,4个指标发出“偏冷”信号,其余4个指标尚处于“正常”区间。

货币供应M1增速从2011年9月开始率先进入“过冷”区间并已持续1年时间,但该指标在2012年4月触底后出现回升势头;发电量增速从3月发出“过冷”信号,但6月份后已止跌企稳。

受国内外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财政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增速在2012年先后回落到“偏冷”区间,财政收入和进出口增速还曾发出“过冷”信号,但这两个指标4月以来均在“过冷”区间的临界值附近止跌后,出现稳中趋升迹象并脱离“蓝灯区”;而工业增加值也在“偏冷”区间的下界附近企稳。

在4个处于“绿灯区”的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的下降速度相对较慢,2012年4~8月增速均在20%附近,在正常区间内的下部企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2年在正常范围的下滑速度有所加快,但出现止跌迹象;CPI在2012年5月回到3%以内的正常水平,并继续保持下降态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在2012年1月达到15%的回落谷底,此后,该指标呈现稳中略升的趋势,有望在正常区间进入新一轮比较温和的扩张期。

通过对10个预警指标走势的分析并结合目前的政策取向,预计从2012年四季度开始经济景气在“偏冷”区稳中趋升是大概率事件,经济景气继续下滑到“过冷”区的可能性非常小。

2. 如何看待本轮经济周期的超预期下滑和周期形态

图4显示,季度GDP增速从2010年二季度以来转入本轮周期的下降阶段,到2012年三季度为止,很可能出现历史上少有的连续10个季度的收缩局面。因此,不论从季度GDP增长率还是从月度景气一致合成指数来看,本轮经济周期都出现超出预期的收缩时间和下滑幅度。此次经济周期的超预期收缩既反映了刺激政策退出和国内外需求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经济或正在经历由高速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是短期周期性因素和长期趋势性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

从短期外部因素来看,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外需疲软,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外贸出口造成较大困难,特别是欧盟需求下降严重,出口增速进入“过冷”区间,下滑超出预期。短期国内因素方面,首先,前期大规模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以在短期内消化,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工业企业的去库存化现象明显,这对工业生产和投资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由于国内尚没有形成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家电下乡等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加上企业利润下降、股市低迷等因素,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长均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同时,房地产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房地产投资,从而影响到整个投资和经济增长。

从深层次的长期因素来看,国内经济正在经历要素成本上升、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结构转换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以高投资、高消耗、低成本为特征的经济运行保持了30余年近10%的高增长,其主要拉动力是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随着国内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往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快速减弱,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不断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加重。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发展的新背景、新环境下,未来国内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下一个台阶,逐步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10年左右的中周期形态来考查,由于一致合成指数2012年的5月后的水平已经低于2009年1月,本轮经济中周期的结束时间似乎应推迟到2012年下半年。但从季度GDP增长周期、滞后合成指数(见图1)的走势、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规律性、以及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来看,我们目前仍倾向于认为上一轮经济中周期已经在2009年初结束。

3. 利用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对经济走势的预测

图1显示,先行(领先)合成指数经过大幅回落和小幅调整后,于2011年12月触底,到达1997年以来的次低点。进入2012年连续8个月小幅回升。由于先行扩散指数(见图5)在2012年1月超过50%,结合先行合成指数最近几次短周期的平均长度(42个月)和此次的触底水平,可以基本确定该指数在2011年12月形成周期谷底转折点。测算表明,该指数平均领先一致合成指数5个月。

从各先行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2012年,除逆转CPI和水泥产量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外,人民币贷款余额、股票成交量增速也出现小幅回升,粗钢产量增速仍在低位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和汽车产量增速先后在2011年触底反弹后再次出现回调。可见,各先行指标的走势不太一致,且总体回升力度不强。

图5显示,一致扩散指数在2011年12月触底后回升,今年8月已经回到50%线之上,且有可能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从而反映一致合成指数已经在2012年7月左右筑底。此外,截止到2012年6月或7月,此轮短周期的持续期为41或42个月,其持续时间非常接近前3轮短周期平均43个月的周期长度。结合先行指数的走势,经济景气很可能已经在6~7月筑底,从而结束始于2009年2月的此轮短周期。从8月开始,经济景气有望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但与以往不同,此次扩张会比较温和。

综合以上监测和分析结果,经济景气经过近两年的不断降温后今年出现超预期的“偏冷”状况,但月度景气或已经在2012年6~7月结束下降局面,此后经济景气进入比较平稳或稳中略升的运行轨道,景气继续下滑到“过冷”区的可能性很小,预计年内预警综合指数保持在30~33范围内是大概率事件。

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趋势分析和全年预测

利用多种经济计量模型并结合预警指标信号图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和分析结果如下:

1. 根据时间序列模型并结合以上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如果发达经济体不出现较严重的二次衰退,始于2009年二季度的此轮经济周期有望于2012年三季度结束,季度GDP增长率的收缩期长达10个季度,创1 9 9 2 年以来周期收缩时间的最长记录。此后经济增长有望保持缓步回升,预测四季度和全年GDP增长率为7.7%,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增速继续回落,并创造2000年以来的新低。四季度GDP增速低于7%从而再次形成深度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2. 长期监测结果显示,物价波动稳定滞后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在经济增速回调、通胀预期减弱和食品价格趋稳的背景下,结合物价周期的波动特征,预计物价的回落可能于2012年年底左右结束,2012年全年上涨2.6%左右,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回到“正常”区间,通胀压力明显减缓。根据预测,PPI的下降趋势将在2012年三季度结束,从四季度开始转入上升走势,全年上涨-1.8%左右。

3. 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工业生产增速将在2012年三季度触底,此后开始进入新一轮比较温和的工业增长周期。预测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比2011年下降3.9个百分点。

4. 在“稳增长”政策的影响下,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增速在止跌企稳基础上从四季度开始在绿灯区内小幅回升,全年增长21%左右,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但由于投资品价格出现较大回落,全年实际投资增长17.5%左右,比上年增加1.2%。

5. 在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耐用品市场缺乏更新换代产品的背景下,2012年消费品市场仍然难有起色,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下降趋势或持续到四季度,走势缓中趋稳。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1%左右,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处于绿灯区的中部。剔除物价因素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速从2011年10月开始扭转了此前两年左右的下滑走势,出现可喜的回升趋势,近期已回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平台12.5%附近,预测全年实际消费增长11.4%左右,略低于去年。

6.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增长的回落趋势可能持续到2012年三季度。如果欧美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从四季度开始出口增速将止跌回稳,预测2012年出口总值约20400亿美元左右,增长7.5%,较上年大幅下降12.8个百分点。在“稳外贸、稳增长”政策的影响下,进口增速的回落趋势可能于2012年三季度结束,此后逐步回升,转入新一轮扩张期。预计2012年进口总值18250亿美元左右,增长约4.7%,较上年大幅下降20.2个百分点,成为1999年以来的次低增速。按此预测,进出口总额增长将于三季度在“过冷”区间触底,年末可脱离“过冷”区。2012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8650亿美元左右,增长约6.1%,处于“偏冷”区间的下界附近,贸易顺差2150亿美元左右,比2011年增加600亿美元,增长38.6%。

7. M1增速在2012年4月(3.1%)创下20年来的最低水平后,在“过冷”区间开始稳步回升,显示货币流动性过紧状况有所减缓;同时,广义货币M2增长在2011年四季度触底后也开始缓步回升。我们认为货币供应已经转入新一轮上升周期。预测年末M1增长可能回升到10%左右,增速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过冷”区间。预测全年M2增长15.4%左右,较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处于适度范围。按此预测,货币供应增速将高于GDP增速与CPI上涨率之和。

根据预测,贷款总额增速将继续呈稳中略升趋势,2012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或接近63.8万亿元,增长16.4%左右,增速比较适中。全年新增贷款约9万亿元,较2011年增加1.53万亿元左右。

三、政策建议

鉴于经济景气正在走出谷底,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中的温和回升阶段,宏观调控应该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切实落实前期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措施,短期内不易采取大动作,面对国内外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复杂形势,宏观调控宜“以稳为主”,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进行预调微调。中长期政策取向应努力保持经济在8%左右的次高速增长区间内平稳运行,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1. 政策取向宜“以稳为主”,适度、灵活微调

为了缓解前两年为了“抑通胀”而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年内货币政策在以稳为主的同时可灵活、适度放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给予优惠利率,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应高度关注物价走势,谨防货币政策放松导致物价上涨,避免再次出现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双重压力并存的局面。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有效运用财政杠杆,包括政府投资、结构性减税、生产补贴等刺激国内的经济增长,降低生产成本,缓解企业运行压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 优化出口产品和地区结构以稳定外需,做好应对外需不振的长期准备

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应将稳定外需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面对欧债危机不断蔓延、欧盟经济体可能在相当时间内增长乏力的不利情况,政府和企业要做好应对外需不振的长期准备。为此,一方面,政府应促进改变出口结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实体经济,带动对国内的产品需求和劳务输出。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适当地引导进口替代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把我国对部分产品的进口需求转变为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

3. 建立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为了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要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顿市场秩序、推进和规范现代物流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把实际消费增长稳定在适度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深化改革,提高整个服务业的生产效率。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形下,应不断提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水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此外,我国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的重心也应逐步转移,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资源数量不断减少、我国环境的承受能力都会直接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方式,加快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磊,李颖,邵明振.经济周期态势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147~161.

[2]陈磊,邵明振.当前我国CPI运行特点及未来走势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0):36~39.

[3]董文泉,高铁梅,陈磊等.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预测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郎丽华,张连成.本轮经济周期的波长和政策冲击[J].经济学动态.2012(8):58~34.

[5]李安东.当前物价波动的原因、趋势分析与对策[J].财政研究.2012(4):36~39.

[6]王金明,高铁梅.基于先行指数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1(5):111~113.

[7]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超预期减速、企稳回升与政策取向[J].国际金融.2012(7):51~61.

8.7月份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篇八

一、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速小幅回落

2016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较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2%,比上月加快0.02个百分点。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纷纷回落。2016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16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1%,增速比1—6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20603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1—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2016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2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增速比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7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976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增速比6月份回落1.0个百分点。

(二)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继续向好

分三大门类看,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降幅比6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和7.4%,增速分别比6月份加快0.2个和3.4个百分点。

7月份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较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较6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高于整个工业6.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增速较6月份加快1.9个百分点,高于整个工业4.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长加快。

(三)中部地区工业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工业降幅最大

分地区看,7月份,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与上月持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6%和6.6%,增速较6月份分别回落0.1个和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7%,降幅较6月份收窄0.4个百分点。

(四)工业企业利润加快增长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235.9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1—6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钢铁、有色行业利润继续回升,1—7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23.2%。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一)全球工业经济形势总体判断

当前世界工业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工业增长分化。美国和日本工业生产持续下降,日本PMI连续五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欧元区工业生产小幅增长且失业率创2012年2月以来的新低。新兴经济体工业持续放缓;南非和印度工业小幅回升,巴西和俄罗斯工业增速均为负增长,巴西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下且PPI仍处于12%以上的高位。

(二)主要经济体分析

1、美国工业生产降幅收窄,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上

(1)工业生产降幅收窄。2016年6月份和7月份美国工业总体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分别增长-0.7%和-0.5%,但较2016年前几个月(同比增速在-1.3%左右),降幅明显收窄。7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5.9%,较6月份提高了0.5个百分点。(2)PMI仍位于荣枯线以上。7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为52.6,较6月份下降了0.6。(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7月份,美国失业率(季调)为4.9%,维持6月份水平不变。(4)通胀回升放缓。7月份PPI重新出现同比负增长态势,通胀压力回升放缓。(5)贸易逆差有所扩大。6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季调)为445.1亿美元,较上月提高35.5亿美元。

2、欧元区工业生产复苏缓慢,PPI持续负增长

(1)工业生产缓慢复苏。2016年7月份,欧元区19国工业生产指数(季调)为104.2,同比增长0.4%,较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5%,比第一季度下降了0.4个百分点。(2)PMI有所下降。7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下降了0.8。(3)失业率维持较低水平。6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季调)为10.1%,与5月份持平,为2012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回落。6月份,欧元区19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1%,比5月份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欧元区PPI自2013年8月以来已连续35个月负增长。(5)贸易顺差继续缩小。6月份,欧元区19国贸易顺差(季调)为234.2亿欧元,较5月份减少11.8亿欧元,其中出口总额(季调)为1787.8亿欧元,较上月提高111.5亿欧元,进口金额(季调)为1495.3亿欧元,较上月提高67.2亿欧元。

3、日本工业产出降幅收窄,PMI连续5个月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产出降幅收窄。2016年6月份,日本制造业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继续呈现负值状态,为-1.6%,降幅较5月份收窄0.6百分点。6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为95.6,较上月提高1.4个百分点。(2)PMI仍位于荣枯线以下。7月份,日本制造业PMI为49.3,比6月份提高0.8,自2016年3月份以来持续在荣枯线下。(3)失业率略微下降。6月份,日本失业率(季调)为3.1%,比5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4)PPI仍持续下降。7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9%,连续第16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出现顺差。6月份,日本贸易顺差为69.3百亿日元,改变5月份的贸易逆差状况。

4、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通胀压力依然不减

(1)工业生产降幅收窄。2016年6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8%,较上月收窄2.8个百分点,自2014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28个月同比负增长。(2)PMI仍在荣枯线以下。7月份PMI为46.0,比6月份提高2.8。(3)就业水平有些许下降。6月份,巴西就业水平指数(季调)为109.2,较上月下降了0.3。(4)通胀压力依然不减。5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12.5%,较4月份增速提高了0.8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提高。7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45.8亿美元,比上月提高6.0亿美元,其中进口比上月减少10.2亿美元,出口减少4.1亿美元。

5、南非工业生产回升,失业率处于高位

(1)制造业生产复苏状况有所好转。2016年6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季调)为109.9,同比增长4.3%,同比增速较上月提高了0.5个百分点。(2)PMI有所下降。7月份南非PMI为52.5,较6月份下降了1.2。(3)PPI增速持续上升。6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4)失业率处于高位。第二季度南非失业率为26.6%,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5)贸易水平有所提高。6月份南非贸易顺差为125.3亿兰特,其中出口金额和进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7.0%和9.7%。

6、印度工业生产小幅上升,PPI增速明显提高

(1)工业生产小幅上升。6月份印度工业同比增长2.1%,较5月份提高了1.0个百分点。(2)PMI略有回升。7月份,印度制造业PMI为51.8,比上月提高了0.1。(3)PPI增速明显提高。7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增长3.6%,较6月份又提高了1.9个百分点。(4)贸易逆差减少。7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77.6亿美元,较上月减少3.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16.9亿美元,比上月减少了8.8亿美元,进口额为294.5亿美元,比上月下降12.4亿美元。

7、俄罗斯工业增速再度转负,PMI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生产复苏动力不足。2016年7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0.3%,在经历了3个月的同比正增长后再度进入负增长状态。(2)PMI位于荣枯线下。7月份,俄罗斯制造业PMI为49.5,较上月下降0.6。(3)PPI增速继续减缓。7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收窄了0.6个百分点。(4)失业率有所下降。7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5.3%,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5)贸易顺差小幅提高。6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81.1亿美元,较上月提高5.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较上月提高21.3亿美元,进口额较上月提高15.5亿美元。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一)2016年7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持续小幅下行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6年7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出现下行趋势。多数指标维持在正常区间,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6.0%,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发电量、货运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旧维持在正常区间,部分指标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0.1个百分点,降至荣枯线之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持续下滑,而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双双落入偏冷区间;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依旧处在偏冷区间,但降幅缩小。货币政策积极稳健, M1-M0连续11个月落入偏暖区间,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

(二)2016年8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微弱上调可能性增加

上一篇:关于缅怀英烈的手抄报下一篇:变更价格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