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2024-06-30

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精选8篇)

1.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一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农村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一种困境。许多初中生在4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要不是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要不是词不达意,偏离中心,更有甚者,语不成句,错字连篇。笔者作为语文老师,为此现象深感揪心与痛心。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与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态度、习惯有很大关系。

(一)重视不够

其一,重知轻文。具体表现为作文课时安排不足,一般是每两周一次大作文,而两周语文实际授课时间一般在12~14节,作文只占两节,即使这个不当的比例,大多数教师甚至不安排作文的课内时间,把作文一律放到课外去完成。

其二,计划落空。学校每学期都强调制订教学计划,而作文教学计划制订率极低,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无计划的工作带来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想到什么就叫学生写什么,缺乏序列,简单重复,高耗低效。

其三,要求不严。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某校教务处检查教师教案书写情况,语文组十几位教师,竟没有一人有作文教案!绝没有哪位校长说可以不写作文教案,但语文教师客观上不严格要求自己就意味着让作文教学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就是从根本上不重视作文教学的表现,认为作文多一篇少一篇没关系,不如用时间抓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实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教研组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大家都是彼此彼此。

(二)、素质不高

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不高,除了农村孩子本身先天不足的语言环境影响外,首先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本身写作素质的低下。一个语文教师,教了十年几十年的语文,讲台上不止千遍万遍慷慨陈词:作文的构思方法、文章的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的绝招,而自己却从来未见一篇像样的文章变成铅字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实践来验证,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其次是“师傅”功夫不过硬,因而作文教学华而不实。按通常要求,大作文是间周一次,每学期一般八篇左右。可某校从开学到期中已是两月有余,大多数班级的作文次数只有两次,一些班级教师甚至都没批改。大家都在猛赶教学进度,集中精力上新课,冷落了作文训练。连数量都不足,何谈提高质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等,似乎在全力地要求学生进入作文角色,但光打雷不下雨,只有布置没有督促检查和具体规范的指导,摆花架子。

(三)、指导不力

一是作文之前的指导不力,致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布置作文,全凭教师心血来潮“例行公事”,在黑板上写个题目,交代什么时候交,然后扬长而去。学生没有思想准备,材料不足,要么没写,要么胡写,能在规定时间内交卷者为数不多,勉强能写出来者,也是质量不高。这种毫无准备的作文训练方式,其结果是,让我们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胡言乱语、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夹生饭,读了十几年书,同一类文体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作文之前的具体辅导是指导学生写好文章很关键的一环,而有的教师以具体指导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为名,懒得具体指导或者说教师本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指导,布置文题之后,连自己心中对文题也把握不准,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放羊式”的作文教学法,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

二是作文之后的讲评也跟不上,评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中心明确,内容欠具体、语句不大通顺”之类的空洞评语随处可见,学生看后不得要领。先生惑之不解,学生从何解惑?

上述三种问题必然带来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三少”、“三多”:具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文情并茂的少,层次清晰、语意流畅、词句通达的少,标点正确、无错别字、书写端正的少;随意编造、无病呻吟、单薄平淡的多,层次不清、语意不顺、词句不当的多,标点混乱、错别

字连篇、书写潦草的多。

二、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

我认为,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在教师,笔者认为应选择以下三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1.强化目标管理,克服随意性。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大多处于劣控和失控的状态之中,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即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科任教师为载体,对全校的作文训练制订严格统一的规定,从思想认识、数量规定、指导措施、批改要求、讲评方法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宏观控制,微观处理。

作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常常导致作文教学处在一种混沌状态之中。因此教研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时,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能力训练的要求,作出作文教学在质和量上的具体统一的要求。具体操作可从教师的思想认识、数量规定、指导措施、教学详细批改要求、讲评方法等方面,用量化管理的方法,限定内容、时间、数量,全体语文教师讨论一致通过后,坚决实施,不能打折扣。期中监督检查,期末追踪查询。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作文指导计划,并另设作文教案本。长期如此控制,就会在本校乃至本地区形成序列化、规范化,使作文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2.强化环境管理,克服封闭性。与城市学校相比,由于历史的原因,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还比较落后,农村中学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家庭无报刊杂志可看,学校无图书室阅览室,或者有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再加上近乎空白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长期处在贫血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先天不足的语文环境,势必使学生严重地营养不良,两耳难闻窗外事,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作文教学环境强化管理。

强化环境管理,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学生一旦进入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就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情不自禁地投入作文学习,主动地“找米下锅”,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除写作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具体操作时,建议一、二年级作文开放,三年级作文收拢。所谓一、二年级开放,意思是一、二年级时,每次布置作文,先让学生搜集整理借鉴各种有关的写作材料,一周后再叫学生交作文本。克服长期以来那种把学生封闭在四堵墙的教室里,死限学生在短短的两节课时间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乱煮“夹生饭”的做法。所谓三年级收拢,有它特定的含义。因为我们的学生都要面临应试的检验,有了一、二年级的充分准备,到了三年级,应该说是厚积薄发的阶段。作文教学特别是课堂作文,特别需要制造一种竞争环境,时间就是分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快速成篇,组与组比、人与人比,甚至班与班比,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利用小黑板公布结果,不断激励竞争机制。此外,还可以和学生商量,规定毕业班(可以推广到非毕业班)学生每人每周抄写两篇作文,各种文体、各种结构方式兼顾,并推选两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轮流检查、登记、公布,始终营造作文氛围,让作文时时印在学生的心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强化作文环境管理,保证作文这半壁江山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积累素材,夯实基础

初上讲台的初中语文老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代写职称论文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就其原因我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初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尤其重要。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

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用教材作为写作范例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写作的范例,做到学以致用。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方法

(1)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要听别人讲许多故事等。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心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应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运用自如。

(2)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素材的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对素材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态、肖像、动作等可以归纳为写人类;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等归为写事类等。

(3)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

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会发现,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4)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素材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抄写到文章中来,这样写是无法与自己想要表的内容连接上的,更不会写出不出好文章。因此,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素材。其方法主要有:

1、将原本比较复杂的、比较长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加以压缩;

2、对原来比较简短的素材加以扩展,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3、结合所需要表述的观点对所选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让文章的材料和观点结合得更加紧密等。其原则就是根据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质来予以选择使用。

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才会有有选择的使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朱熹也说过:“问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2.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二

在我们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 普遍采用讲授法, 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座位上听, 最后死记硬背就可拿个好成绩, 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从教学领域看, 陈旧的教学观念、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 严重制约着初中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现代教育的观念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那种教与学的割裂状态、静止状态, 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助过程。那就是“快乐教学法”法。即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艺术, 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提高学习成绩。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我在教学中利用“快乐教学法”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觉得效果不错。

第一, 学生自主读书。读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础。现在, 学校都在减轻课业负担, 在校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回家时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包括看电视、读历史。第二天课堂上学生简述自己看懂多少、看不懂的有哪些, 并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有了这个意识, 实际上就培养了学生一种比较主动、自觉的自学习惯。若是把所得到知识和自我理解的内容在第二天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和赞同, 更可增加其成就感, 亦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这是课前环节。

第二, 自主提问。疑是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入, 在课前阅读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 也可以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交到课上小组讨论时提出, 还可以在老师讲解后提出, 以追求问题的真谛。

第三, 学生自主求索。求是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升华, 也是今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在课堂练习中或课下作业, 老师要精心安排两套作业, 第一部分是强化知识的认识和巩固, 第二部分让学生把课上不明白的地方写出来, 还有, 教师也可以课堂内容为学生提出尖锐、争议大的问题, 这样就注重了知识的延伸。例如, 我在讲“洋务运动”中清政府的民间开办的工厂, 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学生应当怎样理解?有的学生就回答到现在的乡镇企业。我认为这就是知识的升华, 也是理解上的“创新”。当我们鼓励这种创新思维的时候,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老师的教学教学精神落实不彻底, 因此,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提出了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实、活、准、精”。“实”, 就是一切从本班、本校、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区别的开展教学工作,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反对一个模式, 一刀切。因此, 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之后, 根据我校初三学生的历史实际情况, 分别为三种类型的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深化, 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 并加强综合练习;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要狠抓基础知识, 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 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则适当降低要求,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 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 加强基本训练, 力求学一点, 当堂复习, 当堂巩固。同时, 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的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上网查有关历史资料、讨论课、报告会, 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 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只是加以分析,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收到了实效。

“活”, 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 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 我们做到“三备” (备教材, 备教法, 备学生) ;在上课时, 我们让学生即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 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作用。

“准”, 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 我们应准确的把握课本在全书中的地位, 以及重点、难点, 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

“精”, 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较好的突出重点、难点, 详略得当, 有针对的讲解, 做到化难为易, 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惑”。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联系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 我们主要依据大纲和教材, 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和精选, 反对照抄照搬, 搞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 主要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进行讲评, 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以及如何纠正, 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巩固知识。

第二, 面向全体, 抓两头, 促中间, 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 认识到差生优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 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 差生学习的基础差, 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 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差生, 绝不歧视他们, 而是重视差生, 关爱他们。

其次要努力寻找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表扬, 少批评, 多肯定, 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

3.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三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广泛探讨各种问题时,格外注重并集中展开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些“热点”。这些“热点”,大都是关系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是否科学、正确,就是制定、设计合理的历史教学改革对策和途径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笔者谨就如下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

一、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谈论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另一个问题,即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发展。当前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往往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就教科书论教科书。但是,对问题的研究不能够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可能就会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诸如历史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历史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形式等等诸多问题,有全新的认识。而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美育》“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另外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在创新中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求异与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索求新的人。不到沸点,水怎么会沸腾?不经撞击。燧石怎么会迸发出火花?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们大多都受过各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已有了一定的造诣,这是我们成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但是对于其他如体育、文艺等非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因人而异。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不难发现,在一定领域中有特长的教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教师”感到自豪,在这种自豪的同时,对老师所产生的“崇敬”心理一旦带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对于我们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效。

4.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四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学员姓名 培训类型 学员单位 培训院校

培训学科 指导教师 结业时间

0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是作者平时诗词教学的一些心得,作者以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为目的,进行了鉴赏和积累两方面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赏是指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了解背景、重点字推敲、物象赏析、修辞审美、意境再现几个方面入手,教级学生理解诗词内涵的方法,达到感知的升华;积累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视野,从而汲取精髓,学以致用,应该说是在古诗词教学领域的一条新路。[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目的、探索、方法、鉴赏、积累。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美不胜收,其间大量诗词佳作,千百年来以其脍炙人口的音韵、饱含哲理的寓意、高运奋发的励志等等,乃至广为传诵,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作为中学生,掌握和诵读美词丽句,对于继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积累精美语言,都具有重要的含义。《剑南诗稿》中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操会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东坡词》中苏轼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语句更是发人深省。《樊川文集》里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慨叹带我们回到历史的时空。《杜工部集》中杜子美“安得广厦千百间,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让人读到了一位伟大诗人高尚的情怀„„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天下,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教师将自己的一些不够全面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的背诵、默写,让这些文苑奇葩于语文教学中黯然失色。任教二十年来,经过自己不断的摸索、研究、实践,1 结合当前新课标理念,笔者在诗词教学中走出了一条自认为足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道路,也算是上点不成熟的见解吧,说出来,待同仁商榷——

我认为,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力求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趣味、标准和方法来鉴赏作品,以期弘扬祖国文化遗产,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之目的。

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究和摸索:

一、鉴赏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结合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我在诗歌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古诗,从而耳濡目染,熟记于心。

1、穿越时空,了解背景

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中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所处的环境、经历和著作。”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孟郊有一首这样的《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初读,学生会感到诗人 太过份了,一朝及第,如此痴狂,与“范进”一样,其实,如果了解了背景,这种偏见就会变为对孟东野的理解了。孟郊四十六岁及第,高兴是自然的,最主要的是后两句的描写与唐代风俗制度有关,及第后骑马观花,实属正常描写。按唐制,进士正月应试,二月放榜,及第进士要举行游街赏花活动。因此,春风得意,指节令,也指心情,所以,并非孟郊狂妄。说什么“做了官了,要看遍长安的花”,所以,了解了背景,就会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如《漱玉词》中李清照的《声声慢》只有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才会知道这首词并非写闺中愁怨,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所以说研赏古诗词课前,必须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炼字推敲,抓住精髓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老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东坡乐府》中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使用了一些富有张力的动词——“大江东去”中的“去”字虽极为平常,用在这里,即为人们展现出长江奔流的力量。“淘”字即大浪淘沙的“淘”,在句中是表现一个过程。“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崩”、“拍”、“卷”三个动词都有力度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抓住这些词,对于学生理解全词的豪迈情怀有“一叶知秋”的效果。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送”等等。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推敲这些字的含义,从而从字入手,理解全诗意境。

3、分析修辞,加强审美

古典文学作品能够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作者匠心独运的修辞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如果想更好地欣赏这些情采兼备的文学作品,就要正确理解修辞的内涵。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找出修辞,从修辞角度把握诗词感情。《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比喻;《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借代;《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对偶都是我们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切入点,抓住这些,学生理解几千年前诗人的心境就容易拉近距离。

4、发挥想象,意境再现

鉴赏作品时,要充分调动想象和有关能力,通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深层情趣。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 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以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积累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古诗的积累,除了教材中学习的篇目外,我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诗文。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介绍作者——请生练读——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早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在诵读上先培养学生停顿和划分节拍的能力,以便学生朗读时能读出节奏、气势和感情。在学习一首古诗词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再找出作者的一首诗或作者同一时代的一位诗人的诗词,加以背诵,并且把学生分成五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每周向全班同学推荐一首课外的古诗词,全班共十个小组,十首课外的古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理解,去选其中的三至五首加以背诵。在古诗词背诵上,老师根据学生能力,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词。语文程度好的要多背,程度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适当背会或少背。在熟读多背的基础上,我还注意适时挑选一两首课外的古诗词让 学生进行朗读分析,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总的来说,古诗词教学方法很多。在这里,笔者只是从积累和鉴赏两方面进行了不成熟的尝试,更希望语文同行都能重视语文诗词教学,让先贤的作品能发挥其广泛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2)《唐诗宋词全集》

华艺出版社

1997年

彭利明、夏于全主编(3)《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陈伯海主编(4)《唐诗三百首评注》

三秦出版社

1993年

5.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之我见 篇五

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的脑力活动。每当看到学生面对作文题愁眉苦脸时,每当看着学生拿着作文题久久凝思却无从下手时,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呢?虽然中学语文界对作文教学一直没有一个固定而行之有效的模式,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必然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笔者就这十年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到的一些写作训练方法,写出来与语文界的同行们一起探讨和研究。

写作;教学方法

G623.24 A

一、语言的训练是提高写作的第一关

我们知道,无论是大家,或是热爱写作之人,但凡要写出一篇上乘之作,首先要过语言基础这一关,语言是写作的根本,就好像高楼大厦的建起,须起于垒土,没有一块块的砖,是难以筑起摩天大厦的。这样,我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为了让学生都能积累优美的词句,我规定他们每天都要抽出三十分钟,去抄诸如余光中、余秋雨、林清玄、张晓风、周国平等人的散文当中的精彩句段。这项工作是繁杂而枯燥的,大多数学生都很难持之以恒,为此,我采取时间上的定时“逼”和及时的激赏,“逼”就是把抄名家名篇作为一个固定的作业来检查,没有抄的同学,予以一定的惩罚,始终相信只有严格,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无穷。但一味的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任务的沉重和无趣,因而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就这样,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汲取优美词句的习惯。然而后来发现,仅仅是抄,效果并不大,一个学期后,有的学生就跑来问我,抄了这么久,“老师,我的文章的语言为什么还是这样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点色彩,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出那些优美的词句来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也曾感到迷惶而不知所措,难道抄美文是在浪费时间,难道我的方法是错误的?的确,一段时间后,我也感到抄并没带来最直接的效果。为了找到其中的缘由,为了能更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我自己试着写“下水”作文,试着去抄一些美文,发现正如学生感觉的一样,文章语言没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就开始琢磨,除了抄美文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得出,如果抄完之后,就原句也能模仿地写写,那样效果会很快凸显出来。因为当你抄完后,句中的华美语言还在脑中作短暂停留,这个时候,如果能趁热打铁通过自己的记忆把它写下来,就会记得非常牢,从而“占为己有”,也许这就是模仿的作用吧!于是,我要求学生抄和写同时完成,没过多久,果然奏效,学生的文章语言增色不少。

二、素材的搜集铸就的是文章的灵魂

当最关键的语言关过了之后,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文章素材的搜集,如果语言是基础,那素材就是血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血肉那就不丰满不鲜活。因而,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通过上网浏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感人事件,把其中的人物及他们所展示出的高尚的道德品性,都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以备后用。经过长时间的搜集,学生的肚里都有货了,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是愁眉苦脸了,再也无须搜肠刮肚了,而能洋洋洒洒。我们班有个同学以前的文章总是干枯无趣,没有一点新鲜丰满的感觉,自从加大了阅读量之后,素材在文章中是俯拾即是。我曾推荐给他《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复旦大学原教授蒋天枢如何拖着年迈的身体,为老师陈寅恪文集的出版而日夜奔波,最后当老师的家属要把文集的稿费给他一份时,他道出了一句朴实却又感人至深的话“这是学生应该做的”。后来学生在中考中用了此材料,取得了高分。

三、结构的明晰是敏锐思想的表现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评改学生的文章时,发现他们语言不错了,文章的素材也丰富了许多,但感觉到他们的文章的结构却显得没有条理,层次感不清晰明确。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每次写文章前都要在纸上列好写作步骤,对于步骤的批改我会把它与文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这样强化式地训练让学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写文章一定要有所酝酿,有所规划,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看得舒心,看得惬意。

四、兴趣让学生将写作进行到底

当学生在语言、素材、结构上都有显著提高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有了兴趣,就会事半功倍。作文的训练亦当如此,众所周知,写好文章,根本途径还在于多练,但又不能强迫学生去练,这样会适得其反。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我想到了在网上发表学生的文章的方法。学生定期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习作或我把学生好的文章上传到网上,然后全班同学来评,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度,也给予了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抒写自我的平台。通过网上发表习作的方式,学生学习语文,勤练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同学们平时学习非常紧张,但大家对每周的习作看得都非常重,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上网,让大家好好评一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来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磨炼,从初一到初三,这三年中,我与学生一路走来,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有挫折,也有成功,有喜悦,也有迷惑,我们共同收获了写作中的乐趣,写作水平有着真实地提高。课堂上,当我读着学生优美的词句时,当我看着学生的文章在各大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时,当我看到同学们面对写作时沉着从容的神态时,一切都让我感到欣慰。写作课,是一门难教的课,是一门没有具体可操作方法的课,如果流于形式,那么写作也就成了一个很枯燥的事,为了变枯燥为鲜活,我与学生一起努力了三年,三年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语文,写作,其实一样能富有魅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写作教学一样能精彩无限。

包燕,女,任教于南昌市心远中学。

6.中学语文课外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六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语言逐步从儿童走向成人,容易变成学生腔、大人腔或者文白夹杂,甚至说大话、空话、假话,语言晦涩,出现一写病句,这些都要引起重视。中学语文课外作文教学,一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践出发,激发其写作欲望;二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语文课外作文教学只有贯彻了这二点,才能教书育人,相得益彰。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八股式教学。为单纯应付考试,教师规定许多条条框框,只准这样写,不准那样写,理由是按照固定格式写,不会丢分,最少可以及格。学生作文一般都是三段式,记叙文开篇点题,叙述经过,结尾扣题;议论文提出论点,举例论证,归纳点题。有人称之“新三股”。另一个是放羊式教学。老师将题目往黑板上一写,学生就根据题目自由写作。而作文题多是节日见闻、难忘的人和事。教师只求数量,一学期完成六七篇,应付学校检查,放任自流,不管质量是否提高。

这里有一个写作观念问题,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写文章必须按照严格的固定模式进行,起承转合,非常讲究;二是认为写文章根本没有什么方法可言,随心所欲,自成体统。我赞成“文章有法,文无定法”这句话。写文章是

有规律可循,有法则可依的,完全“无法”之说,有害无利。写文章要符合文章的规律,作文教学要有符合其规律的科学方法。但是,又“无定法”,意思是必须摒除“八股文”。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文章内容的实际出发,拓宽思路,激活想象力,提倡个性,鼓励创新,真情实感,写出新意。

作文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中学作文教学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作文的方法,二是教师指导的方法。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中学生作文的主要任务是顺利地把作文写出来,而且尽可能地写好;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好学生写出和写好的问题。

我想,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水平,应该加强以下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室》《参观菊展》等有关的作文,都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就象达芬奇画蛋,多角度的仔细观察;就象摄影师拍照,选好取景的方位;就象缝纫师做衣服,遵循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内容,而且有条理。

(二)注重养成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文学来源于生活,对学生来说,主要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有意思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扑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思路,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作文首先要理顺思路,思路顺了,写起来才得心应手。但是,思路不是死板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比如,学生文章开头都直扣题目,味如嚼蜡。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议论文开头还有直入法、反入法、设疑法、引入法等等,并教会学生使用,这样学生的作文也就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了。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据说,一家长请了几个先生教孩子作文,都不见起色,最后一个先生辞别时,要孩子把院子外边的一棵老槐树搬进院子里面来。孩子围着老槐树转了几圈,回来跟先生说:“老槐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象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孩儿无能为力,搬不进来!”先生拍案大喜,说:“学生开窍了,以后写文章就是如此这般。”这孩子果成大器。这里,无非是提倡想象,善于联想。

(五)注重写作手法以及修饰手法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色彩。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等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强语句的色彩。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好多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故乡》中少年润土和中年润土的对比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运用这些手法和不用这些手法的表

7.中学数学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七

一、数学教学的特点及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数学教学的特点表现在:数学教学的目的必须以教育方针、数学学科的特点为依据确定.它具备九个现代特征,即: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准确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提高数学教学的概括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教学解法的多样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突出问题解决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这样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数学教学的全面理解.苏联教育家斯卡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前者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后者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

不论是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构筑的数学教学理论,还是着眼于未来,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造精神发挥的数学教学理论,都必须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式及方法的开拓,探讨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二、对数学教学策略的认识

1. 数学教学策略及其设计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指导下或在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媒体或技术应用等因素的概括性规定.教学策略指示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较明显,但不具有规定性、刻板性.根据教学策略的内涵和特点,教学策略的设计应做到科学合理、依据充分.应考虑:(1)从学习目标出发;(2)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3)符合学习内容;(4)适合教学对象特点;(5)考虑当地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2. 数学教学策略的类型及优缺点

根据学习中信息加工过程控制者的不同,一般把教学策略分为替代性教学策略和生成性教学策略.在替代性教学策略下,教师担当指明教学目标、组织内容、排序、重点、迁移、提供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注意、较多地为学生加工信息、构建教学环境的角色.在生成性教学策略下,学习者按自己的需要和风格形成教学目标,自己组织内容、顺序、重点、迁移,自行决定活动,自己控制信息加工,自己构建学习环境.

3. 不同教学策略的适用范围

替代性教学策略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生成性策略则有利于提高知识(信息)的加工效果.两种策略各有所长,适用范围不同.当教学时间宽裕、学生学习动机强、先前知识牢固、进一步学习要求主动的情况下,教师宜采用与生成性教学策略相应的教学方法;当教学时间紧张、学习任务紧迫、学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不足时,教师宜采用与替代性教学策略相应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总之,最好的教学策略应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教学目标责任制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三、选择教学策略并实施优化

1. 选择教学策略

从学习目标出发,适合教学对象特点的教学策略,就是适合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从以人为本的高度考虑,进行调整与创新也是必要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活动;变革教学方法,突出师生互动性;与前两者对应,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从班级授课调整为个体研修、小组讨论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分层合作、开放的组织形式也可视情况采用,重在有利于素质教育即可.

2. 选择数学教学策略的原则

(1)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2)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3)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有利于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3. 优化教学策略

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应当是使课堂生动有趣,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教学策略的优化问题.可从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情感的投入、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利用、教学节奏的控制、电教媒体的应用等方面着手,优化教学策略,达到预期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另外,推广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4. 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保障

8.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积累素材、语言。

活动是学生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活动中能够积累素材,积累语言,语言、素材的积累正如量的积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这就是说,语言、素材丰富了,习作时才有可能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

1、鼓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阅读活动是人们对书面材料的认识,理解和吸收的过程。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法都可用于自己的习作,这就是所谓的“记得旧句子变为新文章”。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积累规范的语言,领悟到运用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思想文化素养,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摘抄好词好句,熟记好篇好段,教师要按时检查。同时介绍一些名言紧句,好篇,好书,让学生阅读,积累;介绍一些专业书籍给学生阅读,积累专业知识,术语。

2、指导课外生活中积累,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外,还要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积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结合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口语和书面语,引导学生进行含蓄生动的语言描述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资询,外出旅游等活动丰富所见所闻,让学生获得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积累丰富的语言,习作时才会减少麻烦,才能马到成功。

二、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地丰富写作素材。

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丰富素材,能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爱好,个人特色。也能为学生进行个性表达打下基础,根据需求主动地丰富习作素材的过程是学生自身认识、感知、了解、理解的过程,是带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和事物,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积累的素材也会越来越丰富。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思维,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会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真正成了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2、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的观察是按照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有时存在粗疏或片面性。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交流会,通过交流汇报,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能够让学生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能够体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交流能够使学生乐于习作,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还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

1、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去写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感动最深刻的内容。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说出实话、真话、心里话。从而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现,能够加以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

2、要求学生去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要求学生把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结合起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力求学生的习作,有创新精神的存在,有独树旗帜的一面。

3、鼓励学生多写一些想象文章,学生想象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能力和习惯进行的,这些想象的结果都是个别的,有着明显的个性化特色。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表达。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同时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不仅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有内容可写,就能消除习作的畏惧感,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上一篇:关于幽默青春励志名言名句下一篇:会计自我介绍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