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实录散文(精选5篇)
1.运动会实录散文 篇一
关于散文冬天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整理后记: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附:
冬 天
朱 自 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2.运动会实录散文 篇二
1.本节教材所处启蒙的地位和作用
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 它是旧革命的总结, 新革命的曙光, 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反思, 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
从近代思想变迁的角度看, 它是新与旧的交锋,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侧重于对人的解放。
本节课的灵魂: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2.教学构思
本节课围绕新文化运动侧重于对人的思想改造这一主线展开,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人的美好愿望, 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落差,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引出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领域的探索, 用民主、科学来整个代替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民主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后来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 让学生领悟到, 没有新文化运动, 就没有五四运动的石破天惊。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领袖人物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把新文化运动放到历史大背景和当时小环境中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通过具体史实的展示, 培养学生“以史导论”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实质的引申,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将们敢于猛烈抨击旧礼教的体会,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分析,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内容。通过对背景分析突出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内容则抓住一个“新”字, 去体现它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评价。
二、说教法
为适应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注入式教学转向对话式教学已成共识, 所以这节课我采用对话式教学。因为通过对话教学, 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1.平等:让学生感到在真理面前, 自己跟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
2.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与同学、老师的情感交流,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引发:不断地把学生的认知感受“引发”、“激发”、“调动”起来, 我认为, 这对于课堂教学的认知活动来说, 是最重要的。
4.合作:师生、生生在课堂上形成了多元、多维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学生不仅在愉快的对话中获得活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解放了个性, 而我则在实践中提高驾驭对话这门艺术的能力。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用对话式教学来上这节课的原因。
三、说学法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 学——思——议相结合。阅读、思考、质疑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对话教学可以营造一种思辨的环境, 让学生于有疑处质疑, 还可以激其在无疑处质疑,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合作学习, 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所以这节课我只是策划者而非主讲者, 策划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讨论, 自主探究, 因此这节课我打算以讨论对话为主, 老师设问和学生自主提问相结合, 以竞赛的形式来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形成教师、教材、课件、学生互动的教学机制和氛围。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包括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的图片资料, 文献资料, 竞赛过程中所需的各组任务、评分细则、注意事项、教学流程等等) ,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1.事先让同学们选出一名口齿比较伶俐的同学做记者。
2.选出两名计时员、十名评委, 组成评委团, 每人发一份评分细则和评分表。
3.把全班分为实力均衡的三组,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4.站在学生立场去想象学生会提什么问题, 做好充分的应答准备。
(二) 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
采用趣味性知识切入:提问大家认得照片上的人吗?注意他们3人的生辰, 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出北大这三位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这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 再配以文字说明, 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可激发学生兴趣, 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状态。
2.课程设计
(1) 讲清活动安排
先在大屏幕打出竞赛程序:
强调这节课以讨论对话为主, 采用竞赛的形式来学, 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互相讨论对话阶段;第三阶段:记者报道, 第四阶段:老师点评和公布各组得分情况。将“活动与探究”引入课堂教学, 既能活跃气氛,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
然后打出各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看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方向, 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同时凸现本课重点难点内容, 激活学生的思维。
打出并强调注意事项 (评分细则、加分、扣分细则、提问原则) 评分细则:
加分、扣分细则:备注: (以每人次记)
提问原则:
A.提问须跟本节内容有关.
B.一问只能涉及一个问题, 问题力求简洁明了 (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算两个问题) 。
C.互相提问和自由提问时可点名要求作答, 可提问同学, 也可提问老师, 但要注意把握好时间。
此环节关键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竞赛的细节, 提高竞争意识, 更重要是学会合作学习 (生生对话) , 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并且培养时间观念, 提高对效率的认识。
(2) 竞赛过程
第一阶段:各组做好准备, 时间十分钟。在学生思考时, 教师应以学伴的方式与之交流并提供相关史料, 由学生研究史料、课本, 自己得出结论, 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文本对话。
第二阶段:
A.先是各组代表回答。
B.各组互相提问。
C.自由提问。
由于先前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 所以能够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 解放了思想, 张扬了个性, 体现了创新, 在思辨中进步。
第三阶段:记者对此次竞赛作现场简短报道, 从学生的角度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与评价,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第四阶段:先由老师点评。对各组的表现给予肯定, 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 特别是对对答题有创见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对回答欠佳的同学指出他们的不足在哪, 鼓励他们下次有更好的表现, 然后由评委主席公布各组分数, 竞赛结束。
六、结语
3.运动会实录散文 篇三
【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观看电影《我的1919》的片段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体验五四运动中爱国人士和五四青年表现出的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中共“一大”成立的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共“一大”创建的艰辛,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难点: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解决方法:利用影像资料(《我的1919》片段)、图片资料(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传单)等,让学生注意观察资料中爱国人士和五四青年的言行表现,通过概括他们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
②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解决方法:将历史意义创设成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的表现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 “焕然一新”的理性认识。
二、教法探究
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充分运用鼓励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来调动和激活学生主体,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最后通过检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获取新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探究
通过再造历史场景、创设新情境等途径,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教师讲授:就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她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在反帝反封建这个目标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但是领导革命的阶级从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变成了无产阶级;参加者也从少数“精英分子”扩大为人民大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阶段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还经历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等重大历史事件。那么,青年节(学生节)和“七一”建党纪念日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
自主学习:
安排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阅读课本46——49页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标记。
精讲合作: 一、五四爱国运动
1、观看电影《我的1919》片段,结合“导言”和46页小字部分的内容,想想它们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联系?
(它们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2、46页“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弱;北洋军阀政府仍然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3、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其中,最能够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哪个?(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4、46页《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5、47页《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顶端题字中的“中华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你从这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1919年)
(它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6、47页资料:“五四”传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这些又被称作“五四精神”。)
7、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48页《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三位人物头像、《“一大”嘉兴南湖游船会址》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示意图”反映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南湖游船”是一大召开的地点之一。它们都是中共正式成立的历史证据。)2、48页“动脑筋”:陈独秀没有参加“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贡献巨大,声望很高;他还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所以,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活动与探究·议一议”: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
(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革命的阶级是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他们都由于自身的弱点,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4、教师指出:由于“一大”是当年7月召开的,以后就把每年的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由于五四运动是爱国的青年学生首先发起的,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
训练提高:
()
1、下列口号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五四运动斗争性质的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
2、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A、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
3、下列关于五四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
4、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这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了五四运动
()
5、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更广泛的原因是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先进知识分子推动 D、无产阶级登上舞台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充分发挥视频、图片资料的作用,活化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如:“巴黎和会”历史资料片,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示“弱国无外交”的事实,也使学生懂得绘画作品、会议实录也是反映历史的方式之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五四示威爆发的原因。
其次,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价值主义观教育的很好的素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参与到历史事件当中去,使遥远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用丰富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自己深入那段历史,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在活动中夯实基础知识,解决重难点,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构建了自己的历史学习的体系。
4.运动会有感抒情散文 篇四
又是一年春季运动会,不知有多少同学正在拭目以待。特别是跃跃欲试的运动员们,他们为此可是整整准备了一年,希望可以拿到自己理想的名次。
天气预报上说今天下雨,可千万不要,如果下雨了运动会可怎么开呀!
虽然早上的天气不是特别的晴朗,但总还是万里无云,阳光也正合适。与去年今日相比,这次的开幕少了级,多了级的.那些00后的新鲜血液,看着他们舞动手中的彩带,活力无限的蹦着跳着。心中却涌起复杂的感觉,不知是为他们精彩的演出而高兴,还是为我们不再参与而神伤,我也不得而知。
上午大多是长跑以及接力的预赛,也不是说不精彩,而是没有那种劲头。所以我整个人都蔫儿了,无聊的发呆,不时往赛场上瞥一眼。再看看其他人,不是将假期的作业拿来写,就是玩着手机,似乎没有一个人在关注赛场。坐了那么长时间,屁股都坐酸了,座位还那么挤,看看手表,还有一个多小时呢,顿时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啊!有种泄气的感觉,熬过了期中考试,却没有意料中的有趣。
中午和同学去银座随便吃了点饭,逛了逛,下午又回学校继续开运动会。
下午的比赛有意思多了,几乎全是决赛,我们班的运动员频传喜报,大家都很高兴,收起作业、手机,专注地看比赛,一起为运动员加油。
5.运动改变人生散文 篇五
20多岁的时候,抽烟、烧烤和烈酒充斥着史蒂夫·韦伊的日常生活,那个时候,一天中连抽20支烟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更是让他流连忘返。肆意地挥霍健康,让哮喘等疾病也找上了门,剧烈的咳更是常常使他难以入眠。但如果你认为韦伊的余生将就此伴随着这些病痛度过,那这个结论显然下得有些过早了,马拉松成了拯救韦伊的解药。尽管7年前才第一次穿上跑鞋,但在今年7月27日,于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男子马拉松比赛后,成绩单上第十名出现的正是英格兰选手史蒂夫·韦伊的名字。
这个转变始于,当时33岁的韦伊不仅还沉迷于烟酒之中,体重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04公斤。“看着镜子里那个臃肿肥胖而令人讨厌的自己,我觉得是时候振作起来了,”韦伊说,“要想戒掉烟瘾酒瘾必须找到一个相等的替代品,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在进行了多次尝试之后,韦伊认定了跑步。
很难说究竟是韦伊选择了马拉松,还是马拉松选择了韦伊,号称自己“数学和物理很好但体育很不在行”的韦伊在开始跑步仅7个月后便以2小时35分26秒的成绩获得了当年伦敦马拉松的第100名。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他辞掉了之前那份收入很不错的IT行业的工作,即便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每周也都要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外奔跑130英里。
如果故事到这里收尾,便是又一个通过跑步来找回健康的成功案例,但韦伊的经历并不止于此。在今年的伦敦马拉松比赛中,40岁的韦伊以2小时16分27秒的成绩第十五个冲过了终点线,也是所有英国选手中的第三名。排在他前面的那两个人是谁?正是伦敦奥运会男子5000米及10000米双料冠军莫·法拉以及英国10000米选手克里斯·汤普森。而在刚刚结束的英联邦运动会上,韦伊更是获得了第十名。对于一位以减肥和戒烟戒酒为目的而跑步的人来说,对于一位7年前还总是窝在沙发上吃着垃圾食品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成绩。
【运动会实录散文】推荐阅读:
五年级运动会作文:难忘的运动会08-20
篮球运动会运动员誓词10-22
运动会加油稿跑步运动员08-06
秋季运动会开幕词-秋季运动会开幕词 18年秋季运动会校长开幕词09-29
运动会广播稿:致运动员10-22
春季运动会运动员发言稿10-25
运动会广播稿:致全体运动员08-29
幼儿园运动会主持稿-幼儿园运动会主持稿 幼儿园亲子运动会开幕式主持稿10-01
致铅球运动员运动会加油稿100字07-23
运动会 作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