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型

2024-09-15

创新模型(共8篇)

1.创新模型 篇一

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结构模型创新竞赛·热身赛

——常州工学院土建学院大学生建筑结构模型方案设计竞赛

一、作品要求

1、作品形式:

所设计方案的模型结构形式、结构所用材料不限。

每件结构模型的尺度限定为:最大单向尺寸不得大于800毫米(800*800*800)。具体细节:

最好有模型底盘,如有必要应制作建筑地形环境。

建筑结构模型应该简洁大方,既能直观表达结构体系,又能形象展示建筑造型。

2、分组要求

限定每组2人,自由组队(如进入竞赛下一轮,必须变成3人组且必须跨专业搭配)。

二、竞赛形式

1、成果要求:

本次竞赛以作品展示为主,通过PPT和文本来进行汇报介绍。

PPT:包括(设计说明、结构选型、方案平立剖、模型制作工艺、效果图或动画); 文本:A3,包括(基础研究、案例分析、设计构思、方案设计和PPT要求内容)。

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模型制作,并参加下一轮的模型作品竞赛。

再择优参加“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作品展示和评比。

2、时间安排:

竞赛时间安排在本学期15、16周,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设计原则

竞赛主题为建筑结构模型创新,应反映必要的建筑结构概念。

设计方案以展示学生的力学概念、结构概念、创新思维为主。

鼓励生态低碳、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灵活适变的创新思路。

竞赛动员

1、本次竞赛与11建班《建筑结构选型》课程考核挂钩,作为总评成绩之一;

2、竞赛优胜者同时会有竞赛奖励,且有下一轮竞赛选拔的优先权;

3、择优进入模型制作环节的小组可以申请立项选修创新学分。

参赛范围:建筑,二~四年级;土木,二~三年级。

希望同学们认真准备、积极参赛。

2014年04月30日

2.创新模型 篇二

区域间科技和金融创新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金融能为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支持。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补贴的方式体现, 银行能通过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方式鼓励企业科技创新。②区域科技金融可以通过审查机制选择优秀的创新投资, 对投资行业进行战略预判和筛选。 ③科技金融可以提供科技创新的监管工作。利用对于风险投资的企业管理和运营, 辅助企业制订营销计划, 完善科技创新。二者的协同发展能体现出 “1 + 1 > 2”的效应, 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

如何优化系统结构是区域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的核心, 通过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是重中之重, 如何增加金融创新对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最大提升, 如何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如何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实现系统的优化是最核心的发展内容。

2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反馈效果评价模型

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利用历史数据模拟系统的运行, 但是对于准确判断二者的真反馈效果不够准确。本文通过格兰杰 (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来验证二者是否存在正反馈作用关系。

2. 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变量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 这被称之为因果关系。变量可分为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其中结果变量由原因变量所决定, 即原因变量的变化导致了结果变量的变化。通过该模型可以验证变量Y是否是引起变量X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对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效果进行检验。

在一个二元p阶的VAR模型中:

按照Granger检验的定义, 当原假设H0Ls: 系数矩阵中的系数a12 (q) ( q = 1, 2, …, p) 全部为0时, 认为变量x不能Granger引起y。反之, 则Granger因果关系成立。全部为0时, 认为变量x不能Granger引起y。反之, 则Granger因果关系成立。记RSS1为式 ( 1) 中yt中方程的残差平方和, T为样本容量: y方程的残差平方和, T为样本容量。

RSS是不含x的滞后变量 ( 即a1 (2q) ( q = 1, 2, …, p) ) 如下方程残差平方和:

在大样本情形下, 检验统计量渐近于自由度等于p的 λ2分布。

2. 2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反馈效果检验

本文的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由于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及二者协同发展状态处于较低水平, 时间为2000—2012年的黑龙江相关数据, 由于数据样本较少, 采用基于小样本的Bootstrap仿真方法确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临界值。数据来源为各年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 《黑龙江科技统计手册》。下表为黑龙江省公共科技金融投入与科技创新的Granger因果关系校验结果。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产出的具体指标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 ( PN) 、高新技术总产值 ( HTP) , 黑龙江省市场科技金融规模则选择银行科技信贷 ( SL) 、风险投资管理资本 ( VCC) 。本文对上述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一方面时间序列取对数后不会改变序列的性质, 且容易得到平稳性序列; 另一方面在因果关系检验中, 弹性度量相比绝对值的变化更有意义。

3系统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通过对目前黑龙江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协同度, 以及对二者协同的反馈效果和发展绩效的评定, 确定了黑龙江省科技和金融发展的具体状态, 奠定了黑龙江省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模式和详细的设计基础。黑龙江省科技金融发展速度比较滞后, 在地方财政支出方面的比重非常低。本文对2000—2012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计算结果分析发现: 黑龙江省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协同度有过波动, 但是总体还是呈现上升趋势。从而明确了黑龙江省未来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省份。

4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黑龙江省为实证分析的对象, 全面地分析了科技和金融创新在黑龙江省的运行情况, 并且分析了二者在黑龙江省的发展现状, 以及对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 同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协同发展的系统模型, 并且进行了系统模型的协同度反馈效果验证和分析。 最后, 基于本文阐述的系统框架和模型, 结合黑龙江省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协同发展的政府主导模式进行了详细化的设计, 得出了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在对黑龙江省现状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为黑龙江省选择了政府主导型协同发展模式, 并设计了其核心内容。本文将协同学理论运用于分析区域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的关系中, 提出的协同发展模式及有关评价模型的设计为黑龙江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与调整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决策依据, 但基于高风险与高收益的科技创新投融资过程使得主体间相互关系十分复杂, 因此, 从微观视角切入的主体要素间博弈与最优行为选择是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明喜.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 2010 (2) :72-74.

[2]陶裕春, 申昱.基于生产函数的国有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测算[J].2014 (3) .

[3]董丽丽, 毕娟.北京文化产业的科技与文化创新策略[J].2013 (11) .

[4]刘姝.浅谈本溪区域金融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J].2011 (15) .

[5]蒋冠, 黄合建, 叶子青.基于区域金融总量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实证研究[J].2011 (50) .

3.创新模型 篇三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机遇对于企业创新的重大作用,本文在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其理论的基础上,从创新机遇的发现与识别、决策方法选取、对策决策的角度构建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决策模型,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持续创新机遇发现与识别模型,运用属性测度法构建持续创新机遇评价模型,分析创新企业持续创新机遇决策的重要性,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提高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决策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

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型企业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持续不断创新来获得效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持续创新机遇是除创新动力、能力以外促使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家发现并捕捉机遇的能力是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创新型企业如何识别、发现、评价和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进而使企业保持创新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之所在。本文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背景,以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以云南省创新型企业发展、建设现状为样本,并结合我国创新型企业实践,运用创新管理理论、机遇管理理论、决策理论以及系统工程理论,深入分析并构建基于创新机遇的发现与识别、决策方法的选取、对策决策三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决策模型,以提升企业机遇决策能力和水平,旨在为创新型企业进行机遇决策提供参考。

一、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概述

(一)创新型企业概念界定

在总结创新成功企业特点的基础上,德鲁克将创新型企业界定为由创新精神制度化所形成地创新习惯,Pak Tee Ng(2004)[1]从市场机会、竞争对手等角度对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及特性进行了研究。向刚(2006)[2]认为创新型企业拥有一种无形的、能够持久驱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创新动力,William Lazonick(2010)[3]和Suresh de Mel(2009)[4]将拥有不断创造创新机会并持有乐观积极心态的企业家的企业称为创新型企业。基于此,本文认为创新型企业指依托创新发展战略,以知识创新、全面创新及持续等创新理论为基础,以提高核心技术为宗旨,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实现企业绩效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促进自身快速稳健发展进而带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二)创新机遇概念的界定

熊彼特认为衡量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标准是企业家面对“眼前的机会”,能否准确发现并把握,并提出捕捉机遇对于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德鲁克认为机会并不是被动地等来的,作为一个企业家应主动地去发现,寻找企业有可能面临的机会并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创新优势。基于机遇的重要性,汪应洛(2004)[5]认为企业家对创新机遇的执著追求与发现正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真实体现,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则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寻找、甄别、捕捉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利用机遇以实现企业不断创新。基于此,汪应洛把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界定为企业在不断追求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有利于企业创新目标实现的形势,是企业目标与资源等要素的良好耦合状态,进而有可能给创新企业带来超常收益的时空区间。

(三)创新机遇类型的划分

机遇可按其性质进行分类:(1)按出现时间划分,如一次性机遇、周期性机遇和随机性机遇;(2)按是否共享性划分,如独享性机遇、竞争性机遇和共享性机遇;(3)按与社会主体目标相对应特性划分,如战略性机遇和非战略性机遇;(4)按社会属性划分,如制度(政策)机遇、市场机遇、经济机遇、科技机遇和生态环境机遇等[6]。基于机遇的类型,并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特性,本文将企业持续创新机遇划分为重大环境机遇、经营者人因机遇、技术机遇和风险性机遇。重大环境机遇指由于外界环境发生巨变,从而有可能给企业创新发展带来可观收益的机遇,属于企业外部机遇。经营者人因机遇指在企业长期实践创新中,由于经营者良好的个人因素及经营方式等促使企业实现预期目标,并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机遇。技术机遇指在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由于拥有技术优势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有利形势,是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较好耦合,进而给企业带来超常收益的机遇。风险性机遇是基于风险与机遇并存而出现的机遇,它指创新型企业在减小和规避风险的过程中可能带来企业收益的机遇,其主要指外部机遇。

(四)创新机遇的特性

1.客观性和外部性。企业持续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本企业与同行业竞争对手共同面对的机遇环境,本企业比起竞争对手更早发现并把握有利环境将为本企业带来难得的竞争机遇。

2.层次性。创新机遇具有层次之分,即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高层次战略性机遇,及对企业某时间段产生影响,使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发生渐进性、连续性变化的低层次战术性机遇。

3.稀缺性。由创新实践可知,企业持续创新机遇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的良好耦合产生的,只有在各因素相互匹配、较好耦合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且机遇出现次数不多(尤其是战略机遇)、稍纵即逝。

4.风险伴随性。机遇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准确把握有利形势,取决于自己掌握的信息、知识和能力,人们的判断与客观情况完全可能存在差异、行动也有可能落后于形势的变化,所以机遇往往也伴随着风险。

5.时空分布的持续性。企业持续创新具有时间持续性,创新机遇在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持续分布。总之,创新机遇的客观性、外部性、层次性、持续性和全面性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耦合的情况下,从而产生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有利局面,即产生机遇[6]。

二、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决策模型构建

(一)机遇决策模型分析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者从决策开始到结束期间的整体把控。管理者决策往往受到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及受自身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决策过程往往伴随较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构建合理的机遇决策模型,从而更好地把握机遇。通过对机遇决策过程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拟从机遇的发现与识别、决策方法选取、对策决策三个阶段对机遇决策过程进行分析,并构建基于此的机遇决策模型。发现与识别是机遇决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利用较为合理的方法与技术甄别出企业潜在的机遇因素,只有明晰可能存在的潜在机遇才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分析与度量是对机遇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和后果进行量化的过程,是科学合理地进行机遇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对策决策是针对创新型企业存在的机遇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尽可能抓住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遇、规避存在较大风险的机遇,以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持续创新机遇发现识别模型分析

1.持续创新机遇的划分

根据现有研究与我国创新型企业实践,本文把持续创新机遇划分为重大环境机遇、经营者人因机遇、技术机遇和风险性机遇,并以此对潜在创新机遇因素进行甄别。重大环境机遇是由于企业重大环境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政策法律、技术、原材料和自然环境等带来的机遇;技术机遇是指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创新目标实现的技术形势,包含模仿创新、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合作创新和集成创新等带来的机遇[6]。经营者人因机遇指企业经营者具有良好的品质、较强的能力和把握机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带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持续创新,主要包括经营者的创新意识、道德素养、能力、知识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带来的机遇;风险性机遇指由于机遇与风险共存,风险的背后必然蕴藏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遇,其包含有:政策风险机遇、市场风险机遇、技术风险机遇和国际风险机遇。

2.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创新机遇发现与识别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摒弃了其他方法对评价数据要求较高的缺陷,是一种目前常用的以较少数据信息来研究系统整体发展变化的方法,它对样本质量要求不高,不管评价数据是否具有规律、数据量是否足够大,它都可以很好的适用,使用门槛低,其计算量小、十分方便。

(三)持续创新机遇决策方法选取

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机遇决策方法的选取是能够准确度量机遇大小、把握机遇成败之关键,只有选择合适度量方法准确度量企业面临机遇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建议,才能有效把握机遇,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创新。本文采用属性测度法进行持续创新机遇度量,因为该方法不仅可以度量整体机遇情况,还可以给出每一等级机遇大小情况,同时可以对各个等级起到一个先期粗略评估的效果。此外,该方法适用于多家企业机遇评比分析,可进一步有效地把握创新机遇。

1.属性测度法度量步骤

(1)原始数据的获取:先划分被评价对象(即企业持续创新机遇)X的属性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诚邀各相关领域专家及企业高管对表3中筛选出的创新机遇指标逐项打分,本文采用普遍的10分制打分原则,再将得到的各项分值经科学处理后作为原始数据。

(2)建立属性测度子系统:本文以X表示创新机遇综合属性值,并将以Xi中各级评判指标的某类评判属性空间记作F,将评判级别C=(C1,C2,C3,C4,C5)称为F的分割,Ck(1k5)为属性集,其中X中各元素Xi(1i5)所属Ck的紧密性,用aik=a(i∈Ck)表示;同理,Xi中第j个指标xij所属Ck的紧密性,记作μijk=μ(tij∈Ck),其中C=(C1,C2,C3,C4,C5)=(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很强)。再以表1为依据构建本文的属性测度函数,记作μijk(t),将各指标值t作为输入量带入函数中得到各级指标Ij的属性测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机遇因素都是定性的且属性统一,可共用同一个属性测度函数。将加权平均所得的各二级指标值作为输入值带入以上建立的函数中,可分别得到相应指标的测度向量,再将这些向量以矩阵Ui(1i4)的形式表示,如:(E,R,M,G)=(U1,U2,U3,U4)。

(3)构建评价对象综合属性测度子系统:本文采用常用加权求和方法,将4个测度矩阵分别乘以相应的指标权重,即可得一级指标评判矩阵A,也就是本文创新型企业创新机遇的综合属性值。

(四)对策决策

基于评价结果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出评价分析:一是机遇因素权重角度,由各相关领域专家打分,运用AHP法得到每个机遇因素的权重大小,从而指导企业高度重视权重较大的机遇因素;二是从企业最终评价结果角度,该结果包括总评价及各一级指标评价情况,总评价结果是对企业目前面临机遇的整体把握,以便给出决策方案及建议。各一级指标评价是对企业某一方面的评价,可以清晰掌握企业的优劣势,同时起到机遇识别的风险预警效果。另外,如果总评价的结果不大或一般,但某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较大,也可以对该机遇加以利用,使其转化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综合而言,基于评价结果,可以使决策者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面临的机遇状况,从而做出机遇决策。

三、云南铜业集团持续创新机遇的决策分析

(一)案例简介

云南铜业集团(简称云铜)是云南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是以铜金属的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技研发、净出口贸易为主的一家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公司前身为云南冶炼厂,1998年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正式更名为“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云铜目前不仅能生产多种主打产品,而且能综合回收多种有色金属,这主要得益于云铜集团对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的高度重视。公司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其主产品均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公司在积极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不断克服技术难题、突破技术瓶颈,在核心工艺上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创新。在公司的战略选择上,云南铜业集团以主营业务为主、多元化为支撑的发展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愿景为打造“百年云南铜业集团”。现今,由于铜资源的大量开采及铜精炼技术的不断提高,造成市场上铜资源匮乏、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国际铜原料价格的上涨和国家加大对环保的监督力度,致使大量以铜为原料的企业面临大面积亏损的状态,艰难维持生存。目前云南铜业集团通过走绿色化发展道路来解决该问题,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开展废料回收项目、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新技术、升级改造落后的生产线,实现铜原料的循环利用,以此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虽然该项目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云南铜业集团来说原料来源问题依然是制约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所以企业不仅要加强废料回收项目的建设,而且还需积极寻求其他可行的办法,以确保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云铜集团持续创新机遇发现与识别分析

1.选取参照列并计算各指标关联度

邀请该领域的三位专家(A1,A2,A3)对目前该领域存在的潜在机遇大小进行打分,并以重大环境因素下的6个初始指标为例进行关联度分析,从而得出目前环境下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机遇因素。设初始指标为X={X1,X2,…,X6},各指标的原始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

(三)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评价

1.针对云南铜业集团目前运营状况及面临的机遇,邀请高校、云南省科技厅、云铜高管及科研院所的5位专家对其进行评价。基于指标相对重要性原则对云铜集团目前运营状况及面临的创新机遇因素大小做出评判,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原始数据不予公布。

2.根据创新机遇因素的判断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可得各指标权重如下:

(四)对策决策

1.评价结果分析

首先,从指标权重的分配角度来看,创新型企业技术机遇所占比重较大,企业持续创新往往依赖于其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技术创新尤为重要;同时,企业的持续创新有赖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可以引领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经营者人因机遇不容忽视。在环境机遇与风险性机遇中,金融机遇、政策、法律机遇和市场风险性机遇同样重要,应给予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稳定的金融市场、相关政策、法律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从评价结果来看,云南铜业集团的重大环境机遇较强,主要源于该企业长期对市场行情的准确把握,抓住有利机遇并成功实施创新项目。云南铜业集团抓住了国家大力推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政策的机遇,积极开发实施废料综合回收项目,取得较好成效。但是,该企业也面临较大风险,虽然企业废料回收项目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有一定差距,致使废料利用率低,回收成本相对较高。另外,云南铜业集团还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导致融资风险加大。因此,云南铜业集团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补齐短板,化风险为机遇。

总体来看,云南铜业集团的创新机遇综合评价等级为较强,主要归功于企业对重大环境机遇的准确把握,能够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实施废料回收项目。因此,云南铜业集团要发挥优势,重视对企业环境的监控,加强企业环境机遇扫描,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掌控环境变化并把握潜在机遇。另外,云南铜业集团风险性机遇评价结果一般,因此要建立企业创新风险管控机制,积极发现、识别、评估并规避风险,确保企业创新的不断实现。此外,云南铜业集团还需成功把握废料综合回收机遇、进行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自身生产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增强废料回收机遇的预期收益。

2.对策建议

首先,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规避风险并把握机遇。持续创新是创新型企业保持创新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的强有力保障,然而风险无处不在且与机遇并存,如何识别并规避风险,发现潜在机遇并准确把握是关键,有必要建立健全创新型企业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机制,通过甄别、评价风险因素,为企业起到先期预警的效果;同时,发现并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机遇,实现企业不断创新。

其次,加强科技研发,提升技术水平。云南铜业集团对于技术的依赖性较强,拥有先进技术是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法宝。虽然目前云南铜业的废料回收项目取得不错效益,但其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有一定差距,从而致使废料利用率低、回收成本较高。因此,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研发新技术、突破与产业相关的关键技术,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管理层级。作为国有企业,云南铜业集团难免存在管理固化、机构臃肿的情况,企业管理层级较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企业能否保持创新优势、取得不断创新,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是关键。因此,云南铜业集团要大胆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要优化管理层级,打破固化的管理结构,注入企业新活力,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持续创新是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追寻的目标,捕捉并利用机遇是创新型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进行界定,构建了创新机遇的发现与识别、决策方法选取、对策决策三阶段的创新机遇决策模型,并将该决策模型应用于云南铜业集团持续创新机遇决策上。该模型以灰色关联法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进行发现与识别,利用属性测度法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总体而言,本研究为我国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决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使创新型企业能够更好地发现与识别出机遇因素,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同时,为当地政府管理部门支持创新型企业建设提供了实践范例,以便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建议,从而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Ng P T.The learning organisation and the innovative organisation[J].Human Systems Management,2004,23(2):93-100.

[2]向刚.企业持续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0-31,13-15,91-99.

[3]Lazonick W.The Chandlerian corpo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5.

[4]De Mel S, McKenzie D, Woodruff C M.Innovative firms or innovative owners?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micro,small,and medium enterprises[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9.

[5]汪应洛,向刚.企业持续创新机遇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12):127-129.

[6]段云龙.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机遇及价值评价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6):82-84.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major role of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establishes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cision-making model from four stages,that is, the discovery and identificat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decision-making methods, strateg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cision. The model uses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identify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uses attribute measurement method to evaluate the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 opportunity decision of innovation enterprise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Key words:innovativ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decision-making

4.创新模型 篇四

论文摘要:以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框架,从价值观(sharedvision)、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术(skill)七个维度,剖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进展和取向。

论文关键词:麦肯锡7S模型;教学管理创新;精益教学战略;网络教学空间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现状与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改革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价值观、战略、结构、制度、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有必要运用体现系统思维的麦肯锡7S模型,全面审视、综合评价和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

一、麦肯锡7S模型

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所构建的7S模型是体现系统思维方法的一个著名模型。该模型指出组织在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价值观(sharedvision)、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术(skill)。由于这七个要素都是以字母S开头,所以简称7S模型。

麦肯锡7S模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组织是既包括战略、结构、制度等“硬件”,也包括风格、人员、技术、共同价值观等“软件”的复杂系统。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和灵魂,以组织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是组织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战略”是根本,是组织为了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的较长时间的总体谋划,它是组织价值观的体现;“结构”和“制度”是手段,服务于组织战略;风格、人员、技术是支撑,为“硬件要素”的有效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麦肯锡7S模型已经成为了人们分析组织变革和创新的有效工具之一,鉴于此,笔者以麦肯锡7S模型为基本框架,探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变革和创新问题。

二、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

(一)教学管理的价值观创新:以人为本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在这里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它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以人的实践为依据,尊重人的实践,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价值观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教学管理方面确立和践行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教学管理系统的灵魂,是确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核心。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应该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

1.以教师为本应该做到: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注重人文关怀,增加教师话语权;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听取教师意见,重视全员参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视教学权威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2.以学生为本应该做到: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体现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和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体现全体学生发展和学生主动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教学管理的战略创新:精益教学战略

“战略就是规划,是手段,是行动模式,是对整体的把握和未来的看法”。从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创新非常重要。鉴于国内高职院校的现实,笔者认为国内高职院校可以推行精益教学战略。所谓精益教学战略,是以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为基本手段,以快速反应为基本特点,对教学管理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执行手段,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体把握和未来教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精益教学战略是一个整体,包括拉动式准时化教学、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并行工程等。拉动式准时化教学以用人单位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对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进行解构,然后按工作模块或工作流程重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课程或课程模块学习不再是学期制或学年制,而是依据课程内容或课程模块内容而定;教学过程中的计划与调整实质上是由教研室或教师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协调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强调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全过程、全员的管理。全面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涉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和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比如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评估与检查;全过程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即教学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完整循环,通过这个循环不断提高。全员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把学校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上自校长、下至普通教师人人关心教学质量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并行工程就是在课程、课程模块或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相关人员协调配合、团队协作,将工作能力解构、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设计、企业需求、课程的前后衔接等紧密结合起来,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机构设置柔性化、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服务性管理扁平化

对于一所高职院校套用任何一种固定的组织结构模式都是不合适的,创新才是永恒的主题。一个好的组织结构模式的标准是:“效率—组织成员可靠地完成任务的能力,以最小出错率和付出努力与资源的经济性来表示;及时性—完成工作的速度和及时性;响应性—满足组织外部环境需求的能力;适应性—组织进行革新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能力;责任性—使成员对那些对组织有贡献的活动负有责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表现为机构设置柔性化、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服务性管理扁平化。

在实际运行中,机构设置柔性化表现为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开展和运行教学项目,实现人员组成、管理、工作时间的柔性;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是指使从事于教学科研等学术性活动的组织会由紧密性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松散性的联合关系;服务性的管理工作(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等)从各学院(系部)重复设置的机构中解脱出来,按业务性质和效率最优设置机构专门化管理,借助于网络自动替代信息收集整理、上传下达的中间行政管理人员,直接为用户服务,形成大管理幅度、少管理层次、高管理效能的扁平式组织结构。

(四)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学分制具有课程开放性、资源丰富化、选课自由性、学制弹性化、学习导师制、能力培养个性化等特点。高职院校通过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允许学生采用灵活的入学方式,在学业导师指导下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甚至允许中途中断学业,在条件允许时再继续完成学业。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管理的风格创新:教学服务

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长期以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盛行“行政管制”风格,教学管理组织和工作人员在角色定位上仅注重其作为权力者的身份,而忽视其权力的根本来源和权力行使的根本宗旨,从而背离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基本价值。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运行机制已经显现为“以学择教”的趋势,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校就应设法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学生身份发生完全的变化;再加上教师群体是一个自命清高、自尊心极强、从事独立脑力劳动的群体,他们一般都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流动十分容易。学生身份的变化和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特点,决定了“行政管制”风格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只有“教学服务”风格才有生存的空间。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教学管理从实质上已经演变为一种“教学服务”,尊重并尽力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六)教学管理的人员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系统中,人员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教学管理价值观、教学管理战略、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还是教学管理风格、教学管理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素质优良的教学管理人员。

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流程和方法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第一,通过岗位分析,按照人岗匹配的原理,能力至上的原则,科学合理选聘教学管理人员;第二,“以人中心”设计相关激励制度。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般“以事为中心”设计激励制度,对教学管理人员也不例外,这是一种落后的工作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代之以更加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的“以人中心”的激励制度;第三,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开发。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科学设计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开发活动,使教学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教学管理专业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七)教学管理的技术创新;网络教学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下,教学管理所得来的信息并不是直接原始生成的,而是通过调查或网络评价生成的,存在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通过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建设好网络教学空间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伟大技术创新。

建设网络教学空间,不再是简单地上传、下载PPT,而是利用网络教学空间空间做活动的课程,包括电子教案、PPT、资源库、照片库、影像库、案例库、方法库,等等。教师上课只要展示授课提纲,然后利用各种空间上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讲到案例即打开案例库,讲到实例可打开照片集、影像集,讲到概念也可以打开概念库,讲到方法可以打开方法库,讲到技能可以打开技能库,讲到前沿的东西还可以链接到国外大学的课程,这些都可以在空间上实现,而且可以形成模块的任意组合,课程不再是过去的一本书,也不是最近十多年来的PPT,而是一个空间的某一个子空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做出很多不同的课程来。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空间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问题讨论、学生提问等。

网络教学空间建设起来后,教学管理效率更高,信息更真实。教师上课时的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好不好,通过点击网络同步直播就可以看得仔仔细细;教师是不是每次都用几年前的老教案,通过点击教案库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教师是不是对学生进行过辅导,通过点击教师评语和回答问题留下的“脚印”看得明明白白;老师的课程学生是否有兴趣、教师是否学生欢迎,通过点击学生访问量、访问记录和学生留言可以看得真真切切。

三、结语

(一)以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具有整体性。这就是说,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战略、结构、制度、风格、人员、技术、价值观这七个要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和灵魂,战略是根本、“结构”和“体制”是手段、风格、人员、技术是支撑,它们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表明,为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取得成功,必须着眼整体,统筹谋划。

(二)以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具有开放性。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之一就是“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要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必须不断与行业、企业、家长、学生互动,不断为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价值观、战略、结构、制度、风格、人员、技术补充新的内容。这表明,为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取得成功,各个要素要不断吸收社会最先进、最新的东西,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

5.创新模型 篇五

——中国儿童绿色驰骋之旅系列活动

2012江浙沪三地青少年“新概念”汽车模型创新制作比赛

(暨三地车模爱好者夏令营活动)

一、指导思想:

汽车,越来越渗透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2010世博会上以“直达2030”为主题的通用汽车馆的展示为我们呈现了以电气化、车联网及自动驾驶等三大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为技术支撑,以绿色驰骋为前景,让每一个人感受到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趣味而时尚的城市交通新体验。

绿色驰骋是一个健康出行的理念,提倡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对汽车模型的创新和实践,我们将畅想未来的城市交通、展望未来的交通工具,青少年共同憧憬和铸就一个“城市、汽车、人”和谐统一的城市交通生命体。

本次活动旨在江浙沪三地青少年中通过绿色驰骋知识传播、新型车模科技制作、汽车发展历史及科学技术的互动学习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能源意识,培养青少年关注环保、提倡低碳的新观念,为青少年将知识学习与科普实践活动相结合提供舞台,为培养发展现代汽车事业的后备军而努力。

二、活动主题:

成长和畅想 绿色驰骋

三、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福利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华东工作组

(二)承办单位: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江苏省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四、参赛对象:

江浙沪三地青少年车模爱好者(以校外教育机构为组织单位)

五、活动内容:(竞赛规则另发)

(一)橡筋动力车负重赛

(二)电动圆周车制作竞速赛

(三)太阳能小车直线竞速赛

(四)太阳能拔河比赛

(五)风帆小车挑战赛

六、时间安排:

1、组委会召开会议设计竞赛计划:2012年4月中下旬。

2、正式通知,落实竞赛内容:2012年5月上旬。

3、各地比赛规则解读、技术培训,2012年5月中旬。

4、各地区组织基层学校选拔活动:2012年6月上旬。

5、举行2012江浙沪三地青少年汽车模型创新制作比赛:2012年7月中旬,时间三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七、比赛地点:

上海市(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比赛议程

(具体议程另发)

6.分子模型、晶体模型的制作 篇六

刘光利

二○○四年五月

制作目的:

1.充分利用分子模型等直观的教学用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各种模型可以提高教学速度和教学质量,解决书上难以表明的立体结构,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2.理解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培养用物质结构特点来认识物质的特性

制作材料:厚硬纸板、胶水或透明胶、铁丝、直尺、三角板、剪刀 制作方法:

1、正四面体的制作

在厚硬纸板上划好四个等边三角形如图1a所示,然后沿实线剪下,再沿虚线划痕迹以便折叠,折叠后用粘合剂粘牢即成图1b所示。

图1a

2、三角双锥分子模型的制作

图1b

在厚硬纸板上划好六个等腰三角形如图2a所示,然后沿实线剪下,再沿虚线划痕迹以便折叠,折叠后用粘合剂粘牢即成图2b所示。

图2a

图2b

3、正八面体分子模型的制作

在厚硬纸板上划好八个等边三角形如图3a所示,然后沿实线剪下,再沿虚线划痕迹以便折叠,折叠后用粘合剂粘牢即成图3b。

图3a

图3b

4、正二十面体分子模型的制作(B12)在厚硬纸板上划好二十个等边三角形如图5a所示,然后沿实线剪下,再沿虚线划痕迹以便折叠,折叠后用粘合剂粘牢即成图5b所示。

图5a

图5b

使 用 说 明

1.正四面体模型直接应用于白磷分子、甲烷分子、四氯化碳分子等正四面体分子结构的教学,也可应用于数学中立体几何的有关异面直线等方面的教学。利用正四面体还可以组合成其他形状的立体图形。例如,由一个正四面体可以切割成较小的正八面体,其方法是将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从它的三条棱的中点切下,便可得到一个较小的正八面体。如果以一个正四面体为中心,另用四个与之全等的正四面体分别与它的四个面相連接,就可以得到一个十二个面全等的凹十二面体。

2.三角双锥模型直接应用于五氯化磷(PCl5)等具有三角双锥结构的分子结构的教学。也可用于数学教学。

3.正八面体应用于分子或离子组成为RX6、RX6n-型结构的教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八机体之间还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重叠就可以得到多种空间图形,对讲解超八面体等空间结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4.正二十面体是专门用于B12分子结构的教学。在正二十面体中,每个顶点上有一个硼原子,每一条棱表示一根B—B键。有了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算出在B12分子中所含有的B—B键数以及每一个硼原子跟周围的五个硼原子以五个B—B单键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有关C60的结构的教学难点,如果我们从硼12的结构开始讲起,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因为B12是由12个硼原子构成的正二十面体,将正二十面体的每条棱三等分,然后将十二个硼原子等同地割下,因每个硼原子原有五条棱,所以割下后留下了一个正五边形的面,一个顶点就变成了五个顶点,原来的正三角形的面成变成了一个以原三角形边长的三分之一为

边长的正六边形,这样新的图形就有5×12=60个顶点,有12个正五边形和20个正六边形。这种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60的结构。

以上的使用说明只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其实它们应该还有很多的应用,这就得看看每个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发挥它们的用途。

赤壁一中化学组

刘光利

7.创新模型 篇七

大学数学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 培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 这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然而, 众多院校在数学教学中过多强调理论的严密性, 淡化了课程的实践性, 缺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数学课程后不知怎么去应用。因此,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而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高校数学教学中, 加强数学模型教学非常必要, 势在必行。

1 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大学数学课程中, 加强数学建模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它把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周围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通过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下列能力。

1.1 抓住实际问题的数学本质的洞察能力

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数学化的,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问题的数学本质, 通过数学模型的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从实际问题的原型中抓住其数学本质的能力。

1.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 往往将实际问题进行一定的抽象和简化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同时, 利用数学方法得到计算结果, 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方案。

1.3 综合分析能力

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并能学习一些新的知识。

1.4 联想能力

对于许多实际问题, 看起来似乎完全不同, 但在一定的简化层次下, 它们的数学模型是相同可相似的, 这正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应用广泛性的体现, 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联想能力。

1.5 各种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使用能力

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和接受许多最新的概念和方法, 要使用许多最新科技成果, 例如最新的软件包, 数学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等, 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会使学生了解这些最新方法, 并形成自觉应用新科技成果的良好习惯。

2 在数学课程中加强数学模型教学的一些措施

2.1 充实高校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增加相关数学模型案例教学

在讲授基本数学方法和概念的基础上, 应注意充实教材中的应用素材, 将数学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其原则是既要体现以往教学中理论性强的特点, 又要体现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的将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科学技术热点有关的数学摸型案例引入教学中, 对学生来说更具启发性, 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弥补了应用与理论间的鸿沟。

例如在讲授一阶常微分方程初等解法时可以引入“人口增长的马尔萨斯模型”;在讲授数列极限求法时, 可以引入“蛛网销售数学模型”;在讲授概率论中的几何概型时, 可以引入“弹道导弹拦截模型”等。在选取数学模型案例时, 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案例的典型的。 (2) 案例与基本教学内案的相关性。 (3) 案例难度要适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

2.2 采用启发型讨论型教学方法

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应当加强数学模型的教学, 但是不要教师一味去讲授, 这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应当采用启发型、讨论型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模型的教学应注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求解※结果分析※修改模型※实际应用”

采用启发型、讨论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 同时教师应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指定一些问题, 让学生阅读相应的参考文献, 相互讨论,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并写出完整的报告。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 使他们养成与别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与以往主要考察知识技巧的数学竞赛不同, 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开拓知识面,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没有固定的范围和模式题目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发挥其创造性, 参赛者从所给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可以翻阅一切可利用的资料, 可以使用计算机及各种软件, 参赛者可以在此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 学生可以在竞赛过程中接受和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方法, 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加强数学模型教学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数学课程中融合数学建模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踏踏实实的钻研和工作, 将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有机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素质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摘要:分析数学建模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 探索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模型的教学。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学模型,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姜起源, 谢金星.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寿纪麟.数学建模方法与范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3.

[3]张雄, 理得虎.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心灿.高等数学应用205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梁艳春, 罗辉.教学改革应注意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3, 12 (3) :20-21.

[6]周义仓, 赫孝良.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数学建模[J].工科数学, 2000, 16 (1) :78-81.

[7]韦程东, 高扬, 陈志强.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 38 (20) :228-233.

8.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模型研究 篇八

关键词:环城游憩带 动力系统 创新系统 运行机理

一、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概述

发展动力是指改变或推动原有状态的力量。彭华(1999)认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是一个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所构成的,并由消费引导和发展条件所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1]。环城游憩带作为低碳经济背景下大休闲产业发展中的一种新型产物,其动力系统也是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的统一。因此本文所提出的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包括供给系统:中介系统、创新吸引系统、支持系统,也包括需求方系统:消费需求系统。

(一)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的模型结构

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是一个由城市周边休闲消费牵动和休闲产品吸引所构成的,并由消费引导和发展条件所辅助的互动型动力系统。由于假日制度的短频化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人们出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就从客观上决定着人们的休闲需求不断升级;然而部分地区的休闲产业还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而解决瓶颈的关键是引导和促进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忽视的创新(资源和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系统及其重要价值。

因此,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结构既包括休闲消费所牵动的需求系统,也包括休闲产品、休闲引导和基础条件所构成的供给系统,如图1所示。

(二)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的要素分析

首先,休闲的核心是为了体验,而体验的最大功效在于解除城市居民和消费者遁世和寻求安宁或者追求新鲜刺激的需要,这是休闲消费者参与环城游憩带体验活动的最大诉求。

中介系统是联系环城游憩带内部供求体系不可或缺的纽带。有形中介系统是联络城市周边散落的游憩景观或休闲产品区域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等。而无形中介系统包括传媒及其为宣传服务的各种宣传品,是休闲游憩产品顺利销售出去的良好渠道。

支持系统即支持环城游憩带发展壮大的客观大环境,是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也是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大环境对环城游憩带休闲吸引的营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环城游憩带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即支持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城市及城市外围的硬件设施。无形环境是指支持环城游憩带发展的软环境。

创新系统是环城游憩带发展的灵魂,是其长期保持生命力、长久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创新系统从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物质创新和非物质创新。

二、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模型及分析

环城游憩带的创新系统是由主、客体相互作用,创新能动方与被动方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系统,由四大要素构成的。

(一)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四要素

环城游憩带的创新系统由四大要素构成,分别是创新主体、创新客体、禀赋资源和区域创新条件。

1、创新主体

环城游憩带的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和旅游企业。政府在现阶段仍然是很重要的创新主体之一,尤其是针对环城游憩带这样的区域型旅游规划产品,但是其职能也在逐渐转变,更多地表现在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政策支持、规划引导、行业管理等。

2、创新客体

创新客体就是环城游憩带所服务的对象,即休闲游憩者。根据价值共创理论,休闲游憩者的角色和地位在参与休闲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转变,比如更注重追求自身的个性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一方面游憩者对游憩需求的内容、方式和层次都在不断更新,促使环城游憩带产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变;另一方面,游憩者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来自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果,而是更深入地融入到创新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去。

3、禀赋资源

禀赋资源是环城游憩带内对游憩者具有吸引力和游憩价值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和人工创造物等的综合。禀赋资源并不是环城游憩带产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但却是创新活动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之一。禀赋资源是影响区域旅游产品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4、创新条件

环城游憩带创新条件是指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支持产业和机构发展的现实状况。创新条件是环城游憩带产品创新活动的支撑体系,包括区域经济实力、大型购物休闲餐饮业的发展状况等。创新条件是衡量区域旅游产品创新系统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模型及要素分析

结合上文所述的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本文构建了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分析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结构的关键是把握运行创新系统内部因素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根据产品创新的特征和环城游憩带的创新系统模型,笔者对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结构归纳如下:

1、禀赋资源是环城游憩带创新的基础

任何的创新最终都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虽然环城游憩带产品的创新既包括物态创新,也包括精神创意,但禀赋资源在环城游憩带产品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环境条件在环城游憩带创新中起支持作用

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创新过程中具有资金优势、吸引人才的优势和灵活政策的优势。相关产业和机构的发展状况对创新能力也能起到保障作用,它们为创新活动在供应链、便捷性和竞争环境上提供支持。

3、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互动沟通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网络的扩张、信息获取的方便、眼界的扩大、对个性体验的追求,使游憩者日益成为环城游憩带产品创新中的主导力量。他们从“旁观”到“参与”,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和“自己安排”。因此,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的互动沟通成为顺利实现环城游憩带价值的关键。

三、基于体验特征的创新系统的运行

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的运行首先是基于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包括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之间的心理互动,创新主、客体与禀赋资源之间的沟通,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创新动力并依靠企业或行政的力量突破供给壁垒,从而逐渐形成环城游憩带物理场。

环城游憩带经过物理场的提升之后,还需突破一层体验壁垒,因为同样的体验型产品,由于体验引导手段和方法的差异,或者是面向不同心理状态的服务群体,甚至是因为服务时机的不同,游憩者都会因此产生不同的体验效果(谢彦君,2005) [2]。

四、结语

环城游憩带动力系统对研究环城游憩带可持续发展、保持环城游憩带良性发展周期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促进环城游憩带的健康成长(吴承照,1999) [3]。而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子系统,是体现体验经济时代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环城游憩带理论研究的深度。

参考文献:

[1]彭华.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3):40—44

[2]谢彦君. 旅游体验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吴承照.旅游区游憩活动地域组合研究[J]. 地理科学,1999(4):437—441

上一篇:2011特岗教师考试中学历史命题预测试卷及答案下一篇:6月份制冷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