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爱(通用11篇)
1.被忽略的爱 篇一
从小,都不曾与爷爷亲密过,自然而然也忽视了他对我的爱……
听到爷爷摔伤了的消息,爸爸便带着我和妈妈去医院看他。我看着爸妈急切的样子,却不以为然,因为我认为这没什么。
但是那时的我竟全然不知,爷爷之所以会摔倒是因为想给我吃上最新鲜的香梨呀!
那天到了医院,见到了爷爷。爸爸妈妈一进病房,便问寒问暖的,而我则站在一旁,静静端详着这似乎与我无关的一切。
忽然,病床上的爷爷叫了我一声,妈妈示意我过去。走到病床前,被爷爷那苍老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住,而他另一只手里则拿出两个香梨,放到我的手里。
看到这种情况,我仍像多年前一样,只是冷冷地说一声“谢谢”,而爷爷似乎也不介意,憨憨地笑着。
事后,爸爸问爷爷从哪里拿来两个香梨,爷爷只是平静地说:想给孙女尝尝自家新鲜的香梨呀!
但是邻居却告诉我们,爷爷是为了给我摘香梨而摔伤的,从梯子上掉下来时,紧紧抱着这两个梨,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想让我第一个吃上梨呀!
往事涌进脑海,我总是不喜欢和爷爷在一起,当他想来抱我,我也总会躲他远远的,而不知道当时爷爷多伤心……
想到这,我再忍不住了,哭着跑到里屋,抱着爷爷,第一次才感到爷爷对我的爱。
第一次才知道我忽视了爷爷这么多年来对我的爱……
2.被忽略的爱 篇二
与朋友交流, 有我这种想法的还大有人在。这就显示了一种市场需求。对软件企业来说, 这是一种发展的机遇。如果我是正在寻找发展方向的软件企业家, 或者是确定了软件方向的投资人, 就会认真地研究这种方向的可行性。不过, 我目前的身份是一个普通的软件用户, 只能本份地想, 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保障自己的经济化、便利化的权益。
从理论上讲, 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供给。不过, 其中要等待多长时间, 就如买了彩票等待中奖一样, 是个人无法预期的。如果指望市场提供能够满足需要的软件产品, 将可遇而不可求。作为用户来讲, 还有没有更积极的行为选择呢?有,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我们的建议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如果保护软件用户基本权益的行为由国家机关主张来做, 不但能让有能力的人才和企业脱颖而出, 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计算机空间的安全。
提到向国家机关提建议, 有些人立即会敬而远之, 认为与自己无关, 是出力不讨好的事。这实际上是一种感性自利行为。从感性行为向理性行为过渡, 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通能力。我们只要换个支点去想——如果以国家为主体来满足软件用户的权益, 会怎样做?这对一些人来说, 将变成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假如中国把满足软件用户的需求作为一种国家大事来抓, 就像“神七”飞天那样, 一定能够实现许多软件人希望拥有中国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的梦想。对主管部门来讲, 可以向微软提出要求其允许对操作系统进行改装, 这是不难实现的。例如, 我现在用的是正版的微软软件, 如果市场上有一种服务, 能够让我的软件用起来更简捷、更方便, 只要价格合理, 我当然会购买。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要卖这样的软件, 还需要什么功能?这种功能应该是按用途划分, 而不应该无论什么用途, 都用一种复杂的操作系统。有些笔记本已经做到了听音乐、收邮件而不用进操作系统, 这就很好。
现在的计算机用户非常无奈, 一开机就要启动一些自己并不清楚有什么用 (可能根本就是无用的) 的功能, 占用自己的时间, 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现在几乎没有选择性, 难有体现用户利益的空间。一些人选择了无声的忍耐, 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不断地思考与表达。
一有机会, 我总想表达这样的观点: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构成的空间与现实有联系, 也有各自运行的规律。在现实空间, 有国家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空间, 我们也需要有一种软件宪法保障用户以数码形态存在的利益。我们现在不应该被动地等待, 而应该主动地创造。我一直在呼吁热心人, 考虑软件空间的构建问题, 如同初创国家一样, 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机制, 确定哪些公共资源, 建设哪些公共设施。
计算机创立的软件空间目前是一种崭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 只用我们在传统实体世界中建立的观念和方法, 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挥主动性, 去思考, 写建议, 促成国家主管部门重视用户的权益。我个人认为, 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发展到现在的程度, 应该作为公共资源向公民公开, 这样才能促进软件繁荣发展, 真正保证用户权益。
3.被忽略的爱 篇三
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山东男孩小安,是这样走到生命尽头的:他一连向爸爸妈妈说了三声:“谢谢”“谢谢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让我接受治疗。”然后自己拔掉氧气管,三分钟后平静地离开了……
他是北京儿童医院周翾医生舒缓治疗团队的服务对象。从 2013年10月起,医院血液病中心副主任周翾尝试着为患者家长提供电话随访、疼痛管理等,帮助孩子们度过人生中最后的还能获得的快乐时光。
在湖南长沙的“蝴蝶之家”,各种颜色的蝴蝶折纸被精心装饰在玻璃大门上。位于长沙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中国儿童临终关怀中心”(China Kids Children Hospice),由66岁的英国女护士金林创办,希望让这些患有脑瘫、胆道闭锁、肝腹水等重症而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们,最后一程走得不那么痛苦和孤独。
这里还有一面“蝴蝶墙”,一张张照片被嵌进纸蝴蝶的身体里。彩虹之上,是曾经来到世间又离开的孩子;蓝天白云中的孩子,是当下正在蝴蝶之家努力生长的小朋友。留在蘑菇上的,是那些从病危中收获奇迹、已经被收养的孩子们。
周翾团队、蝴蝶之家,是中国少有的为儿童提供舒缓治疗及临终关怀的组织。舒缓治疗(Palliative Care),是指从被诊断为可能不被治愈的疾病开始,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以帮助患者对抗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直至临终关怀。
在中国,临终关怀已有缓慢发展。北京有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如松堂关怀医院;有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卫生站;在天津、上海,一些综合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深圳上海等地还出现了老人临终关怀的社会公益组织……然而,针对儿童的临终关怀,仍是少之又少。
蝴蝶之家的价值观,贴在金林的办公桌前。或许,它可以解释儿童临终关怀的意义:“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不管生命是长是短或是否为社会做出贡献;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爱、被关怀,以及在爱和尊严中离开。”
最后的关注
“大梅阿姨,我不舒服了,怎么办啊?”电话里,一个孩子这样问王旭梅。
“没关系,让妈妈给你吃点药就好啦。”她微笑着回答。
更多的孩子不愿意与她对话,有的则根本没有力气说话了。还有一个孩子,心里明镜似的,听见妈妈和她打电话,就在一旁哭。
王旭梅,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护士,8年从业经验。从2013年起,她加入对重症离院病童的随访行动。避开早晚与吃饭时间,有时是下班后,或是上夜班时,她不时地给家长们打电话。
拨号前,她都会暗暗准备一下,预估孩子的问题,但“实际上总是和想象的不一样”。
有的孩子,突然血象降低,全身都是出血点;还有的心跳很快,或者干脆不能吃饭了。让她耿耿于怀的是一些突然离世的孩子。当天还好好的,下午一点多说有点不舒服,家人正准备带孩子去医院时,孩子没有了。
有的孩子,回家后第一周状态不错。这让她暗自侥幸:“有时候想,会不会有奇迹发生啊,回家后就好了。后来发现不是,或早或晚,他们都会离开。”这时间,短则一天,长则五六个月,没有例外。
王旭梅做的工作,便是为这些进入临终期的孩子提供最后的指导和帮助。她的手机文档里,记录着每位随访孩子的病情发展。比如,一位6岁男孩,安徽人,去年6月起嗓子哑、咳嗽,确诊为横纹肌肉瘤,先后在上海、北京治疗,9月7日出院。
“9·12 患儿疼痛加重,耳朵处流脓、流血,耳垂痒感明显,咨询周主任,建议碘伏消毒,口服希刻劳。9·16 患儿食欲很差,昨天一直睡觉,今天睡眠少一点,头痛较昨天好转,吗啡一天两次,碘伏消毒耳朵患处,痒感好转,告知家长患儿病情,做好心理准备。”
这个喜欢钓鱼的孩子,坚持到10月8日离世。
“挺过来啊,挺过来啊!我们好好过年啦!”长沙蝴蝶之家的护理阿姨冯桂兰,抱着2岁多的男孩龙忠忠,一遍遍叫着他的名字,希望弥留之际的孩子能听见她的呼唤,回到这个世界上。
龙忠忠患有严重的脑瘫,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天门没有合上。感冒时会抽搐。那几天一直咳嗽,痰特别多。冯阿姨为他拍背,再用吸痰器为他处理。渐渐地,龙忠忠已经没什么意识了。脸和嘴唇都白白的,呼吸有些困难。
晚上十点,就像睡着一样,孩子在她的怀抱中平静离开。
之后,龙忠忠由护士洗澡擦身,换一身新衣服,加一个日常放在他枕头边的娃娃,最后用一块满是小蝴蝶的布把他轻轻包好,后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送走。
有人曾问过创始人金林,孩子临走的时候需要什么?金林回答,是爱抚。蝴蝶之家的孩子们,如果情况不佳,会得到护士或阿姨一对一的照顾,会在怀抱甚至安抚的呢喃中去世。
在她们看来,这些逝去的孩子就像一只只蝴蝶。中国有“化蝶”的故事,而蝴蝶象征着重生。蝴蝶之家成立至今,已经接纳了140多个孩子,有一半以上已去世。这并不让人意外:他们本来都是因各种病痛被父母遗弃、被医生宣判生命周期不超过6个月的孩子。
“对福利院来说,我们是一个中间的护理部门,是一个中点;有时候就变成终点。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有奇迹发生。”蝴蝶之家中国区总监符晓莉说。有的孩子,刚来一两天就去世了;但现在时间住在这最长的,已住了5年。
2016年6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探访时,这里只剩下9个孩子,另有8个孩子被送往上海等地治病。当孩子生命体征基本稳定,蝴蝶之家会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医院。治愈后,他们可能被送回福利院或是直接被收养。到现在,已有十多个孩子被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家庭收养,还有近十个在等待被收养。
精细护理
“尽可能与孩子有眼神上的接触;所有的玩具每周用1:10的水和消毒液的比例清洗;所有药物在被注射器吸入之前必须被充分摇匀;最好是面对孩子,坐的高度与孩子的眼睛对齐,用勺子从孩子嘴的下方喂食……”这些说明,来自一份厚厚的、中英文对照的护理阿姨培训材料。
在蝴蝶之家,一位护理阿姨最多只能照顾3个孩子。从洗澡水温、每天换尿布的次数,到药瓶上的标签说明、一次性手套的使用,这里的护理要求十分精细。工作安排以半小时为界,吃饭、活动、喂药都有严格的时间表。
这天中午,阿姨们正在给孩子们喂中饭。中饭是橘红色糊糊状的半流食,以骨汤作底,拌以大米、胡萝卜和青菜,发散着香味。几位阿姨,每人暂时对付一个,剩下的孩子在地垫上、在躺椅上玩着、轮候着。
一位脑瘫男孩Brandon正在吃饭。他嘻嘻笑着,有时故意将米糊反吐出来,等对面的阿姨迅速用勺子捞起,像在玩一个游戏。一顿饭下来,两人都出了不少汗。吃完后洗澡擦干,阿姨给他手臂上被蚊子咬出的红肿大包搽了药,还为他涂上润唇膏。
“来,叫一声‘阿姨好!”护理阿姨鼓励着刚洗完澡的Brandon,向记者打个招呼。Brandon望向记者的方向,眼神似乎无法聚焦,嘴张了好几次,勉强发出了一个“a”音。“真乖!真好!”阿姨大声称赞着。
“6月6日,小便两次,无大便。白天没睡。吃好。”孩子每天的基本情况,记录在“输入输出表”上,供接班阿姨和护士参考。每天量两次体温,用药每四小时、八小时一次。
蝴蝶之家采用的是西方儿童护理方法,有些与中国传统并不一样。45岁的护理阿姨陶晋芝,在蝴蝶之家工作快6年了。她原来自己在家带孩子,感冒时要多穿衣服捂汗。但在这里,“发烧时会让孩子只穿一层衣服,再用冰枕、泡澡、冰敷等办法给孩子物理降温”。自家孩子洗澡,哪怕皮肤红了都以为热一点好,而在这里,“每个澡盆旁都有水温表,水温在25-37摄氏度之间才行。”
这里的设计,一切以精细为目的。为防止大一些的孩子调皮,大门的门锁特意安在高位;药房里的抽屉,设置了需要用手从内打开的儿童锁。粉色、蓝色房间里,窗帘、靠垫乃至床单、被罩都以这两个颜色为主色调。
儿童活动区的栅栏特意从木质换成了塑料材质,因为金林担心,木头的倒刺会刮伤孩子。所有人的棉质衣服每天清洗,以至于原来的家用洗衣机坏得过于频繁,最后不得不换成了工厂用的型号。
这里的孩子,中文名字都姓“龙”,是由福利院工作人员起的。他们的生日,有的依照被遗弃时父母留下的纸条,有的则是根据孩子生长情况估测的。进入蝴蝶之家后,每个孩子还会多一个英文名字。
这些孩子性情各不相同。有女孩是典型的“公主病”,什么都要先挑好的,别人先拿就不乐意。有女孩爱包包,还有的特别喜欢粉色。符晓莉笑着说,她上班的第一天是处理两个“妈妈”间的“纠纷”,一位“妈妈”投诉,“你家的把香蕉都吃了,害我儿都没的吃。”
有时候,刚来的小孩长得很“吓人”。有唇腭裂严重的孩子,一眼能看到鼻骨下。还有的,身体骨头凸出来、肉缩进去,瘦得像小萝卜一样。金林却抱起他,说“你看这眼睛,这么可爱、这么漂亮!”
起初,符晓莉心想,这不是明摆着撒谎吗?有一次,她忍不住问金林,“您真的觉得这孩子好看吗?”
“如果我们都不说她美,谁会说她美?如果我们都不爱她,阿姨们会爱她吗?”金林回答。
“这里会有悲剧发生,但是也有喜悦。这里的一切,都是爱的展现。”蝴蝶之家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我们不能忽视‘爱在临终关怀中的力量。我见过有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护理以及丰裕的食物,但如果没有人用心去爱他们,孩子很难从阴影中走出来。”金林说。
孩子们同样可以感受到疼痛,但对于死亡的理解比较浅显,惧怕所有的陌生、恐惧、孤独及被抛弃后的惊厥。他们的安全感,还来源于亲人的抚摸、喂食、嬉戏和微笑。但是,对这些被遗弃、身患重病的孩子们来说,生命常常成为一种负担。
一位名叫Olivia的女孩,任何人的触碰都会让她一惊,吓得缩紧四肢。如果有人靠近到可以亲吻她的距离,她会被吓得发抖。还有一位肝腹水的女孩,不吃东西不睡觉,一天20个小时都在哭,身心破碎。直到几天后去世,没有人见过她的微笑。
“我第一次看到他,心都快碎了,好像全世界的愤怒都在他身上。”符晓莉如此描述另一位4岁男孩John。他哭闹时不断用力撞自己的头,拳头砸在地面,哭累了就直接躺在地垫上睡着。走路踉踉跄跄的,不和人沟通,也不互动,好像身体各个机能都在退化一样。
后来,他被诊断为倾向于自闭症。
慢慢地,阿姨们发现,John需要有一个规律的日程,他喜欢清晰的指令和界限。当熟悉了环境、明白自己被珍视之后,John开始学会自己吃饭、学骑三轮车,愿意去上学前班,在外面玩耍,四处跑动。
开辟离开医院环境的舒缓区
距离北京儿童医院1.5公里的金都假日酒店里,一处商务套间内“隐藏”着一个小小的活动中心。一进门,是三排矮矮的儿童桌椅,旁边是各种拼插玩具、儿童图书等。这是儿童活动室及茶水间。左手边是一个大活动室,有跑步机等运动器材,还有电脑、音响、投影;右边则是小教室,可以举办小型讲座、会议。
这里是一个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及心理疏导中心,由新阳光·儿童舒缓治疗专项基金出资建设。在这儿,孩子们上过纸艺课、美术课、朗诵课,中秋节来做月饼,端午节包粽子。至于家长们,有的上瑜伽课,还有的接受免费心理辅导。
所有的电器,包括空气净化器、微波炉、烤箱,是由一位志愿者捐款2万元购买的。志愿者们也是管理员,每周轮班,保证中心常年免费开放。去年一年,这里只在大阅兵那天休息1天、春节假期休息了10天。
很早之前,周翾医生便感到,不论是孩子和家长,都需要一个离开医院环境、不考虑病情只供玩耍的地方。尤其是对众多外地家长们,他们在儿童医院旁租房居住,不化疗的日子里,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可去。
北京儿童医院旁,有月坛公园与南礼士路公园。非高峰时段,戴着口罩、没有头发的小病人们,常常去这两个公园玩。有一次,一个孩子摘掉了帽子,被公园里另一个正常孩子看见,后者大喊:“你有病!你有病!”接下来,这个孩子再也不愿意摘帽子了。
2014年8月6日,周翾与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建立了“新阳光儿童舒缓治疗专项基金”。机缘巧合下,风能行业的多家企业个人、清华附小的爱心校友们捐赠资金,2015年3月28日,这个活动中心及心理疏导中心正式建成。
如果追根溯源,周翾想做儿童舒缓治疗,起源于一位特殊的病人。一位七八岁的女孩,淋巴瘤多次复发,几乎没有治愈希望。一天深夜,女孩进入弥留,完全没有力气,只是疼痛。医生开了一些退烧药和止疼贴剂,别无他法。
女孩去世后,妈妈给所有当值的医生护士们鞠了个躬,很感谢他们没有让女儿离开医院。“因为她知道她们一走,就再也没有人收留她们了,没有人管了,所以她们只要有钱就要治。一旦一只腿迈出了医院,说再回来,医院是不会收的。”周翾说。
一个残酷现实是,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是评价国内医院临床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加上三甲医院床位都很紧张,因此,有些医院不愿意收治危急重症患者,还说服毫无希望的患者离院回家。
周翾所在的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床位约120张,远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赶来的病童们。由于医药费用低、效益不高,在热门医院里设置专门的临终关怀病床则更不现实。温家宝总理说过让人们有尊严地活着,那么,为什么不能让人们有尊严地离去呢?自那时起,周翾有了一个梦想,将来开一家儿童临终关怀医院。
2013年,周翾去美国进修。她发现,美国大医院或治疗中心,都有单独的舒缓治疗团队,有专门的医生、护士、社工、心理治疗师等成员,每周开会,共同分析病例。21岁以下患有肿瘤的病人,可以免费住到临终关怀医院。有一家医院环境很好,还特别设立5间房专门留给孩子。
当年10月,从美国进修回来的周翾,开始带领护士和研究生们,在儿童医院血液科试行舒缓治疗。
今年66岁的金林,则是因8岁时看的一部电影改变命运。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栈》,讲了一位来到中国山西阳城县传教的英国女佣,在20世纪初带领一百多名孤儿翻山越岭,徒步转往西安的安全地带——“儿童之家”。
从那时起,金林立下志向,要去中国做同样的事情。上世纪末,金林夫妇俩陆续来中国做义工,发现福利院里有这么一群孩子需要特别的护理。2006年,退休后的金林在英国注册成立“中国孩子”(China Kids)的慈善基金会。2010年4月,长沙“蝴蝶之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正式诞生。
6年来,得到越来越多支持的蝴蝶之家,缓慢而坚定地发展着。有人坚持收集马粪卖给园丁,来为蝴蝶之家筹措一些钱;一位外籍志愿者护士的姐姐,在家乡跑了一次马拉松,为长沙订购了一台保温箱。
这里还多了一个感官治疗室。有一个温暖的水床,可以让孩子感受水流的轻柔律动。泡泡水柱、五彩光纤和振动玩具为孩子提供了释放天性、舒缓心情的地方。这个感官活动室以一个男孩Daniel的名字命名——这是一个被父母虐待、4岁就离开人世的波兰孩子,以此纪念像他一样被遗忘的孩子们。
如何跟10岁以上的孩子谈死亡?
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感谢北京儿童医院护士王旭梅的付出,但她依然会坚持对重病离院病孩的随访。她曾给一位妈妈打电话,妈妈听上去很淡然,“我知道孩子不好了,可能没几天了”。
王旭梅以为这家长有了心理准备,稍稍放下心来。不料没过几天,她再打电话时,那位妈妈整整哭了二十多分钟,一句话也不说。当时她深刻感受到,这种舒缓随访还是挺重要的。没有接受专业的指导,有的家长好长时间里心态都缓解不过来。
出院之前,周翾都会和家长们长谈一次:“要让家长们知道病情确实不可治愈,那么,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尊严。如果终点一定是在这儿,你宁愿选择曲曲折折走到这里,还是哪怕短暂一些却没有痛苦?”
孩子是最脆弱而敏感的,而对痛苦的管理,目前大多只存在于成人治疗,对孩童的关注少之又少。即使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吗啡的口服药之前还没有引进。术后疼痛时,常说忍忍就过去了。
化疗引起的疼痛其实是很大的。周翾曾见过一个孩子,脊髓里长满了癌细胞,达到了最高级别的10级疼痛,甚至超越了分娩之痛。结果,这孩子只能无休止地、撕心裂肺地哭,让家长与医生几乎崩溃。
为此,周翾会为离院的孩子开一些延缓病情的激素类药物、减轻痛苦的止疼药物。做舒缓治疗之前,她不会这样做,觉得完全没意义,根本不会治好孩子。但是现在,她发现,这至少会给家长留多一些思想准备的时间,接受孩子的离去。
“让家长不后悔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走了,家长后悔了,可能一辈子生活在抑郁当中。”周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经历了这么多离去,有些家长的反应超出预想。有一次,一个3岁女孩在病房剧烈咳嗽,随后陷入昏迷。这时,妈妈说,除了留着氧气瓶让姥姥再来看孩子一眼,其他的都拔了吧。这位妈妈不想孩子这么受罪,一边为女儿化妆,一边告诉她,“不是妈妈不救你,是真的救不了你。希望你不要痛苦。”
谈话时,还有家长直接问周翾:“你们有没有安乐死?”
从2013年10月至今,周翾的舒缓治疗团队已经为80多位病人提供了临终关怀服务。去年底统计,90%以上的病人都是在家中平静离去。
至今,让周翾还困惑的是,该怎么跟10岁以上的孩子谈死亡这件事?有的家长希望回家,但大孩子不同意。一个孩子告诉她,“我不想回去,我最怕的就是哪个阿姨过来跟我说你病没法治。”真离开了,不就没希望了吗,人不就垮了吗?
中国文化忌讳谈论死亡,因此,有的孩子还不知道,“白血病是什么病啊?我这是血小板减少”;有的孩子则特别抗拒,哪怕家长想与他谈谈,“不听,我不听!”“或许,等到我们不认为死亡很恐惧、很可怕,等到我们自己有了正确的死亡观,才可以接受舒缓治疗。”周翾说。
在长沙蝴蝶之家,工作人员接到过一些特别的电话。她们接收的孩子只能来自福利院,因此,一位外地爸爸哭着问:“我把孩子变成孤儿,你们收不收?”言下之意,为了让孩子临终得到陪伴,他甚至愿意先舍弃自己。
让中国父母“零抛弃”孩子,才是兴办蝴蝶之家的初衷。她们希望蝴蝶之家的孩子越少越好;但蝴蝶之家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则应该复制。她们希望,将来能够和医院合作、和社区合作,最终将儿童临终关怀理念散播开来。
事实上它已经开始繁衍。2013年11月,全国第二个蝴蝶之家、南京蝴蝶之家重症儿童安护中心(现更名为彩虹之家)开始接收孩子。2015年底,长沙蝴蝶之家联合了国内其他从事儿童临终关怀的组织,举办了第一次培训会议。今年,金林还被选为国际儿童舒缓护理组织理事会(ICPCN)理事。这是这个机构第一次有中国席位,尽管是由一位英国老太太作为代表。
周翾团队也有进展。2015年8月23日,“新阳光·儿童舒缓治疗专项基金合作中心”在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挂牌成立。接下来,她希望在专业上更加发展,推进疼痛管理,随访系统化,并建设一个儿童临终关怀随访数据库,面向全国开放。
眼下,符晓莉正在与一些机构接洽,希望合作促成真正为家庭提供舒缓护理服务的项目。
周翾和符晓莉、金林,在去年的培训中正式相会。对于中国儿童临终关怀事业,她们走的是一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但殊途同归。
4.被忽略的爱作文 篇四
被忽略的爱
每天,伴着小鸟的婉转啼鸣;伴着太阳缓缓升起;伴着香甜的美梦,天色越来越亮。这时,我正舒适地躺在卧室的小床上,安静地睡觉。
“小琪,快起来啦!快去上学啦!不然就迟到了!”我隐隐约约听到妈妈在喊我,我很想起来,不过翻了个身又睡着了。我在睡梦中看见我起床了。一会儿,我又听见一句同样的话语:“小琪,快起来啦!……”我迷迷糊糊地把眼睛睁开一条缝,看见妈妈正站在我的窗前,迅速拉开窗帘。窗帘发出“哧拉哧拉”的响声,温暖、明亮又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我的脸颊上,刺得我睁不开眼。
妈妈见我不起床,就直接弯腰敏捷地把被子掀开,甩到一边,用手猛地拍我的脚,催我起床,“要迟到了,还不起床!”于是,我从床上一骨碌爬了起来。
我起床一看表,已经7点多了!我慌里慌张地穿衣吃饭,赶紧上学。
妈妈每天这样唠叨,以前我很厌烦,但是今天我突然感觉到唠叨的重要。妈妈的唠叨里面满是对我的.爱!
(西门里小学五(1)班 王思琪)
点评:
5.那些被忽略的爱作文 篇五
――题记
她看不惯我的时尚,我厌恶她的叮咛,争吵似乎永不停息,十四岁的生日,青春的花季,我与同学在外庆祝,橘黄色的路灯照映着回家的路。
走到大门前,将钥匙拿出,伸进锁眼,旋转,“咔嚓,吱呀”,门开后却是这样:
餐厅昏暗的灯光下摆放着我爱吃的菜,母亲在线帘后的沙发上,斜靠着,似乎有些疲乏,尽管心中仍有着怨气,还是不自觉的把手脚放轻了些,但合上门的那一刻,还是把她惊醒了。
“回来了”,我竟呆住了,不知是她那久违的温柔是我愣怔,还是那欣喜的表情令我发蒙,“吃饱了吗,过来在吃些吧”,还没等我答应,自己便走向餐厅,拉开我的椅子然后绕道对面坐下独自吃了起来,鬼使神差般的我竟也坐了下来。
入口,微凉,吃了几口便放下,可她像是没察觉似的,仍旧吃着,终于,我忍不住了“妈,都凉了,别吃了”,这她才放下,“不早了,快去睡吧,你爸早就睡了,可我总觉得少些什么,就等你回来了”,我的鼻头有些酸涩,我是不是真的不该……不该和她吵,不知何时,岁月在母亲光洁的额头上挽了几道细丝,眼角也多了些许细纹,给人以她快要老去的感觉。终究我忍不住了,一下子抱着她,“妈妈,对不起,是我不好”,可她却毫无责备的摸着我的头。
藏在我记忆深处的那份爱,难以忘怀,今晚又乍然出现,原来,是我不曾感受;藏在我记忆深处的那份爱,被我忽略了不知多久,妈妈含辛茹苦的付出,我却不曾感受到,一昧单纯的觉得那是对我的严;藏在我记忆深处的那份爱,无声无息滋润这我,我却以青春叛逆为回报。
原来,那些被我忽略的是爱。
6.被忽略的爱作文800字 篇六
目光下移,忽地就看到你,一位可怕的不速之客。看上去你才出生不多时日,牙齿还不锋利。小时候,我被你的同类——狗,气势恢宏的呐喊,以及一口锋利尖锐参差不齐的牙齿,吓到过。因此,便对你这位初来乍到的客人,产生了抵触。对于你的示好和撒娇,不管不顾,对于你的饮食和住居也不闻不问。
我多次建议妈妈,把你放在笼子里或者拴起来,这样我也不至于连大门口不敢出。而妈妈毕竟是“妈妈”,她舍不得限制你的自由。我有些疑惑:把你安置在特定的区域内,不是更能保证你的安全吗?我也提议过,把你送给邻居或垃圾桶旁,可妈妈的恻隐之心不停地煽动着。于是,无名氏的你成了我家的一份子。
爸爸白天需要工作,妈妈自己在家常常无聊得很。那日我请假回家,看到妈妈正在给你挠身子,她一边抚摸着你的头,一边一句接一句的跟你聊着天,有时你也会要摇摇尾巴表示认可,有时把你的头向妈妈脸上蹭。我原本以为这样的交流甚是无趣,可妈妈的嘴角,却不经意的常常抹起一副灿烂的笑容,嘴角的皱纹里填满不同于往日的阳光与快乐。
妈妈好像不再年轻了,数根的银丝嵌在她的墨发里,皱纹慢慢地攀爬到脸上,她付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来抚育我,可我为她做什么?一张随意涂鸦的卡片?一句漫不经心的祝福?一直顺手购买的玫瑰?……步入初中,休闲时间一度压缩,一个月能聊几次天?说几次知心话?恐怕也只是屈指可数罢了。
小狗以它的乖顺,都可以认真仔细地倾听妈妈的诉说,而人生中最好的礼物——陪伴,我都没有给予妈妈。每逢大休,一进门,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总是问妈妈做了啥好吃的,跟妈妈说一大堆学校里的事,吃完饭也总是钻进书房里不出来,从来不知道关心妈妈的事。妈妈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而自己竟忽略了对妈妈的爱,心里油然而生地弥漫了愧疚……
7.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结尾 篇七
人们对于这篇小说结尾的评析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它就是:小说的结尾有三处出人意料:一是“我”发现自己写在黑板上的铭文, 二是“我”被锯掉双臂和右腿, 三是“我”认出给过“我”水喝的消防队员是我所熟识的门房比尔格勒。比尔格勒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小说匠心独运的结尾深刻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使读者在震惊之余不禁要对主人公的遭遇进行深思并且作出自己的评判。 (谢芳《〈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评析》, 摘自《世界短篇小说名篇导读》,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我基本赞同这一评析, 但是还有补充。这是因为这一共识偏偏忽略了这篇小说真正的结尾, 也就是小说的最后一段, 使人颇有遗珠之憾。
小说的最后一段是:“‘牛奶, ’我喃喃地说……”
这一结尾, 三个标点, 七个字, 一句话, 单独成段。用笔非常简省, 文字十分寻常, 而意蕴非常丰厚。“牛奶”二字是“我”认出唯一一直关照“我”的消防队员是我所熟识的门房比尔格勒后说出的唯一的一句话。“我”为什么不说别的, 只说出“牛奶”这两个字?这是因为“牛奶”这两个字是运用了具体代抽象的借代手法, 用具体的“牛奶”, 借代“我”八年来在比尔格勒小屋中的生活, 乃至在这所学校八年中的生活。不是吗?小说在前文提到“牛奶”的只有一次, 那就是在“我”被送进美术室后, 想到“然后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去, 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 甚至可以冒险的抽支烟……”的在比尔格勒小屋中的生活, 乃至八年的校园生活。只说出“牛奶”两个字, 还因为“我”对校园这些生活的留恋, 比尔格勒的认出, 使我想起这些在校园中的难得的自由快乐的时光。只说出“牛奶”两个字, 更因为在“我”弄清楚“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后, 意识到自己再也不会有校园生活了, 校园生活对“我”来说已是奢望, 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正因为如此, 作者用“喃喃”来修饰“说”, 连续不断的小声说, 正形象而贴切表现了“我”此时的心绪:留恋、失落、悲凉, 揭示了“我”的内心世界。最后用省略号, 是言已尽, 而意无穷, 启发读者去玩味, 去思考。从而表现出这一结尾的凝炼含蓄, 意味深长。
这一结尾的凝炼含蓄, 意味深长, 还在于作者用这凝炼含蓄的一笔, 完美的完成了“我”的性格的发展, 成功塑造了“我”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海因里希·伯尔是以细腻的技巧塑 造人物著 称 , 作者正是 用了“‘牛奶, ’我喃喃地说……”这一笔, 细腻的表现出原本浑浑噩噩、玩世不恭、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我”, 在弄清楚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以后, 在意识到自己再也不会有校园生活时, 流露出留恋、失落、悲凉的心绪, 从而表现出“我”对自己过去所接受的军国主义和糊糊涂涂参加战争行为的朦朦胧胧的否定和悔悟。这一“炮灰的朦胧悔悟”表现出“我”人 性的复苏, 人性的回归, 使“我”完成了性格的发展, 因而成功的塑造出“我”这个人性复苏的“朦胧悔悟的炮灰”的典型人物形象。
这一结尾的凝炼含蓄, 意味深长, 更在于作者用这凝炼含蓄的一笔, 让“我”这个“朦胧悔悟的炮灰”现身说法, 使人们从中透视出小说含蓄而深刻的反对军国主义宣传, 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用现身说法的形式揭示主题, 使主题的揭示具有了批判的尖锐性和辛辣的讽刺意味。“我”这个炮灰的“朦胧悔悟”, 人性的复苏, 不正表现出军国主义宣传的欺骗性和这种欺骗的难以久长吗?不正是对军国主义、军国主义宣传的辛辣讽刺吗?
而且, 这一结尾同样是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小说在前几部分塑造的“我”是浑浑噩噩、玩世不恭、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 “我”甚至在受伤后还认为炮声是高雅的, 是令人宽慰, 令人惬意的, 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自己的名字会被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 而结尾却是朦胧悔悟, 人性复苏的, 这难道不是意料之外?另一方面, 作者让“我”在篇末认出给过“我”水喝的消防队员是我所熟识的门房比尔格勒有什么作用?是仅仅作为“我”在母校的佐证, 还是有其独具匠心的表现意图?我认为, 以细腻的技巧塑造人物的海因里希·伯尔用了大量的笔墨前后七次写比尔格勒, 并不是仅仅把他作为“我”在母校的佐证。况且人是活的, 比尔格勒出现的学校也可能不是他做门房的学校, 在战时他完全有可能被派往别的学校或其它任何地方做担架员。而是还把“我”认出他作为勾起“我”想起在他的小屋 里的快乐而自由的校园生活时光的引线, 是为实现“我”性格发展, 完成“我”的形象塑造服务的。见了他, 我才能想到在他小屋的生活, 也才能说出“牛奶”, 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我”对校园生活的留恋, 因重伤残废不能再有校园生活的失落、悲凉, 人性的复苏, 朦胧的悔悟。“我”认出比尔格勒是“我”性格的转折点, 形象的转变处。不仅如此, 作者安排“我”认出比尔格勒的情节的另一个意图, 也是主要目的, 是为“我”的人性复苏作伏笔, 为塑造“我”朦胧悔悟的炮灰形象作铺垫, 使“我”这个艺术形象的最终完成处在自然而然的情理之中。所以作者不惜笔墨的写比尔格勒这个次要人物是为“我”确 认“我”现在就在母校作伏笔, 更是为实现“我”性格发展, 完成“我”的形象塑造作铺垫, 作伏笔。
更深一步看,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寻常的三个标点, 七个字接到上段, 而偏偏要让这短短的一句话单独成段, 作为这篇约8000字的小说的结尾呢?这不是给人造成身体庞大, 腿脚极其短小的畸形之感吗?我想, 这也正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 精妙之处。作者这样安排, 就是要突出这三个标点, 七个字在整篇小说中的地位, 就是要强调这短短一句话在这篇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就是有意运用这种形式增强吸引力, 提醒阅读者注意。
8.有人被忽略了 篇八
那时候的我在休产假,“产假”这两个字,可以让女人有着绝对的理由不去理会社会,不用管这个世界在做什么,有什么变化,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无论是事业还是工作,都可以随着孩子的那一声啼哭而被隔离在尿片之外,孩子的屎和尿远比国家大事重要。
这时候的女人,对于老公或整个家族来说,是个的的确确的功臣,可以居功自傲。这时候的女人,可以抱着孩子一直傻看,可以一次次轻抚孩子嫩滑如牛奶的皮肤,可以仔细体味孩子拼命吸吮乳头的感觉,可以在孩子熟睡后等着看她天使般的笑容。初为人母的女人,正在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到來时,母性被彻底激活的愉悦。
当然也很忙,光贝贝的吃喝拉撒,一天就是几十件事。还要忙着晒太阳、补钙、听音乐,做baby操。
哄她睡觉,跟她说话,给她看益智图片。一天下来,排得满满当当的。
好在那时候我妈和三嫂来照顾我们,我只需要指手画脚地计划,很多事情都由她们承担了。所以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这六个月的产假,是我一生中绝对幸福的日子。
可有人并不那么幸福。初为人父的老公一开始当然也很开心,很骄傲,一下班回来就趴在婴儿床边盯着贝贝看,表情甜蜜得一塌糊涂。叫他吃晚饭,连喊几声都没反应。
但一段时间以后,老公感受更多的是生活的变化。原来只有我和他两个人在家过蜜月,现在生一个贝贝,结果生出一堆人,变成了五个人的生活,负担明显加重了。另外,男人一旦做了父亲,身上的责任,不知道重了多少倍。再加上,我的心里和眼里,不再只有他,老实说,他在我心中排第一的位置被贝贝轻而易举地夺走了。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哄贝贝睡觉,突然看到老公从外面回来,看了我一眼,却面无表情。
“咦,你去哪儿啦?”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去了。
“散步!”他的声音比平时大了一倍。
“啊?什么时候去的我都不知道呢。”我看他情绪不对劲,没话找话地说。
“我每天都一个人去散步,你不知道吧?”他满腔怨气地说。
我确实不知道。吃完晚饭后,就得给贝贝洗澡,洗完澡后要给她轻轻按摩一下身体,据说这样可以增加她的安全感,让她更充分地感受母爱。然后要给她放轻柔的音乐,安静地哄她睡觉,这一套下来,好歹得一个半小时。老公大概就是在这一段时间独自散步去了,他每天去散步而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很纳闷。
老公喜欢散步,喜欢牵着我的手边散步边聊天,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但自从生了贝贝,我没有再和他一起散过步。
我想缓解一下气氛,讨好地说:“老公,你怎么啦?”
“我怎么啦?你还关心我怎么了吗?”他恶狠狠地反问。
这一刻,我突然感觉到,有人被忽略了。
老公径直去了书房,我把贝贝哄睡以后,去找他。他在沙发上看书,见我进来,理也不理。我挨在他身边坐下,想讨好他,可半天找不到词。
我吃了一惊,曾经和老公无话不谈,曾经三言两语就能让他捧腹大笑,现在却找不出一句要说的话。我这才想起已经太久没有跟他好好说话了,他所喜欢的新闻时政,我们很久没讨论了;他的工作,我很久没过问了;他对未来的想法,好久没听他热情洋溢地憧憬了。
这一刻,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贝贝,我自顾自地说起贝贝一天的表现来,希望藉此打开僵局。一提到贝贝,我的状态马上来了,我绘声绘色地、细枝末节地说着贝贝,边说边笑,开心满怀地表演着单口相声。
原本以为可以感染老公的情绪,没想到他等我“谢幕”以后,来了句:“你这样很危险的。”
我很愕然:“危险?什么危险?”
“你现在眼睛只能看到贝贝,嘴里只能说贝贝,心里只能想到贝贝,你不觉得这样很危险吗?”
我笑了:“哦,我知道了,你吃醋了。”说着用手去刮他的鼻子,羞他。
他打掉我的手:“才不是呢,难道我不爱贝贝?贝贝并不想毁了我们的生活,是你变成了一个狭隘的二十四小时制母亲。”
我没想到自己这么辛苦,却被他说成这样,气得嘴歪,就势在他的大腿上拧了一把。
他立即叫了起来,看我脸色也不对劲了,笑了笑缓和一下气氛,然后很认真地说:“真的,最近我想了很多。我们不能‘一切为了孩子’,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孩子,不能把重点放在她一个人身上,不能因为她而忽略我们自己的感受。”
他看我脸上有所反应,继续说:“她也不需要我们那样,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完整的人生,我们只需要给她爱,和她一起成长。她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也不是唯一需要被宠爱的人,家里的每个人,都是重点,都不应该被忽视。”
老公娓娓道来的这一番话,可谓一语点破梦中人。
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几个月的生活,的确,我的心里小得只能装下贝贝了,我成了个百分百的新妈妈。我忽略了老公,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老妈和三嫂的感受。我忘记了思考,整天围着贝贝连轴转,看似有章有法,其实肤浅,单调。
老公是对的,贝贝不是家的全部。事实上,我和老公的幸福更重要,我们已经走上了成熟的人生轨道,需要彼此扶持,厮守一生,我们必须相爱,必须幸福。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然后才能确保贝贝成长在健康、幸福的土壤里。一对相爱的父母,一个欢乐的家庭,才是我们需要给她这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我对老公说:“看来我得好好反省反省了,这是个大问题。”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开始很严肃地思考,特别是那个很多人都想过,也都谈论过的问题,即女人的三个最重要的角色,“母亲”、“妻子”,“自己”的排序问题。这个问题太关键了,直接决定了我以后如何做女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把“自己”排在第一位,把“妻子”排在第二位,把“母亲”放在第三位。
我觉得,一个女人,永远不能忘了自己,无论是为人妻还是为人母时。
不能忘了自己的外在。
不能忘了自己的内心。我有什么?想要什么?开心吗?自在吗?压抑吗?烦恼吗?
不能忘了思考。女人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观点,独立的判断。要让思考成为灵魂的一部分。
不能忘了学习。女人只有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才能不和别人以及社会相隔离。
不能忘了独立。第一个层面的独立当然是经济独立,这个谁都知道;第二个层面的独立是思想的独立,有独立思考的女人,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女人。第三个层面的独立是情感的独立,这是最高境界。
有爱情的人很容易美好,一旦爱情离自己远去,有的女人不但外表枯萎,内心也空洞,女人,这时不再有力量。所以那些情感遭受波折,婚姻遭遇磨难却依然美好的女人,非常令人尊敬。
我觉得,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做一个好“妻子”。
做一个好妻子需要多方面的智慧,需要很深的理解力、需要深层次的温柔,要真正懂得爱。女人先要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妻子”。
只有做好了“自己”,做好了“妻子”,才能懂得“男人”和“女人”,才能教孩子如何做一个好女人或好男人。只有做好了“自己”,做好了“妻子”,才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家。
几天后,我向老公作了这番“思想汇报”,他听后很开心地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接下来,我开始健身,进行产后形体修复;开始关注新闻报道,研究西方报业的经营模式。我和老公又有了夜间下半场的二人世界——喝茶、看电影、听音乐、和朋友聚会等等,就像没生贝贝时一样。
有一天和朋友们玩得比较晚,突然一个朋友大叫:“天啦,你们是生了小孩的,我都忘了。”在玩的时候,我们也忘了,也不需要记得她,她正做着她应该做的事——美梦。
我们把休闲时间分成了两部分;和贝贝在一起的时间,我和老公两个人的时间。把晚上分成了两节课,第一节课和贝贝一起共度,第二节课贝贝睡觉了,我们安排自己想做的事,享受只有我们俩的自在。(选自《三个人的天堂》)
9.被忽略的爱作文700字 篇九
“嗯哼,”班主任快步走进教室,朗声说道:“明天,将举行我们小学一年一度的春游!”“太好了!”“终于盼到这一刻了!”欢呼声扫荡着二班教室的每个角落,我的心也已经驰向了窗外,与自由的小鸟一同飞翔起来了。
好容易挨到下课,正要心急火燎向外冲的我却被人拉住:“哎,你明天要带什么饭?”每次春游的.时候,都是我们的“淘金日”,大家纷纷伸出锃亮的勺子,吃起了来自各个同学饭盒里的“百家饭”。“这个……我还说不准。”我仍沉浸在春游带来的喜悦里,随口应道。“告诉你个秘密,”这位同学神秘地凑到我的耳边,却突然朗声道:“我要带一饭盒的烤鸡翅!”说完,便洋洋得意地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扬长而去,只留下我在原地独自发愣――要知道,在一群只能带得了肠和面包的人中间,能带烤鸡翅简直都是令人无限崇拜的事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好似已看到了金黄的烤鸡翅,只能望着这美味狠狠地咽口水。
到了家,我仍在心里感叹不已。爸爸加班不在家,我便滔滔不绝地对妈妈讲起了白日的事,末了,还充满了感慨的长啸一声:“要是我也能吃上这美味该有多好!”妈妈默默地刷着碗,一声没吭。
第二天的中午,打开饭盒的一霎,一股诱人的香气飘了出来,既像是烤串的香味,又混着一丝高汤似的浓香。这是……?紧接着,我看到了饭盒里那黄澄澄的东西――分明是一个个硕大的烤鸡翅!我怔住了。
捧着饭盒坐到一个僻静的角落处,我被无尽的自责和不安啃噬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却全然丧失了原本的盎然兴趣――只有我自己知道,妈妈从来没做过饭,就连再普通不过的煎鸡蛋都只是略懂皮毛。我不能想象,也无法想象,爸爸不在家,妈妈是如何学会了自己操作烤箱,如何学会了腌制。或许,她会一粒粒地撒盐腌制,生怕太咸;或许,因为不会操作的缘故,她会站在烤箱前,睁大眼睛看着时间一秒一秒地流过,生怕烤得太焦,我吃了不健康。而这,仅仅是为了不让我产生自卑的想法罢了。她无言地、想尽一切办法消除我心中“吃的不如同学”这个念想。
这天晚上,我又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既像烤串的香气,又如高汤般浓香。不知是谁家在做烤鸡翅吧。
10.被忽略的爱作文800字 篇十
爱如朝晖照亮黎明般炙热;如彩虹悬挂天空般轻盈;如风吹大地般清爽,一直缠绕着我们的生命,与其共舞。
看着别人的妈妈对自己的儿女呵护备至,那些孩子就像永远长不大、无忧无虑的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我的心里就有一股心酸拼命地涌上心头,只能像卖火柴的小姑娘一样独自守着角落里,黯然落泪,希望能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妈妈,帮我准备一些活动用的物件吧!”“不行,自己准备”。“妈妈,我考试满分了”!“恩,复习去吧。”每当我的希望如熊熊烈火时,她总是给我泼冷水,不是理所当然地拒绝就是用片言之语来敷衍我。最终我鼓起了勇气问了妈妈是否爱我,可心塞的是她的沉默,让我掉进了万丈深渊,如斗败的鸡般心灰意冷......“咳咳”怎么会那么冷,有些感冒的我躺在床上如小刺猬曲卷一团。但就不愿意起来拿柜子里的棉被盖上。忽然有层软绵绵的东西轻轻地盖在我的身上。当我睁开昏昏欲睡的眼睛一看,只见一个若隐若现的身影走了出去。是谁呢?如饥似渴的好奇心驱使我走了出去。我狠狠的打了个颤抖。忽然听到厨房发出碗碟碰撞的声音,难道是那些讨厌的老鼠在作怪。刚走到门口就听到喃喃自语的声音"大冷天的,怎么不会照顾自己,要是生病了怎么办呀!‘’原来是妈妈,只见她头上的发丝因为在昏黄的灯光下照射下变得如雪花般银白,断了线的泪珠从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一路淌下,本是细腻娇嫩的柔夷也起了密密麻麻的茧子,直揪我的心,她不是不爱我,只是她那深沉的爱就算用于千言万语也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她满脸的沧桑早已是爱我的见证。“你醒了!快把姜汤喝了,暖暖胃。”妈妈的一句话把我拉回现实中。我端郭汤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进肚子里。顿时有一股如岩浆般的热流姗姗淌进我的心房里,让我流连其中。是汤太热了,还是太辣了?都不是,是妈妈溢于言表的爱太过于汹涌澎湃了,如潮水淹没了我的灵魂,赐予我无穷的力量。原来妈妈的爱已经琐碎的让我一直忽略了那重如千斤的爱。妈妈的爱就像潺潺溪流淌过我的心田,如三月春风吹绿大地般了无痕迹;如细雨滋润万物般默默无闻;如阳光照亮大地般不求回报。
11.被忽略的亲情 篇十一
虽然结婚时我信誓旦旦,说要学会做饭,亲手为老公做上一顿顿美餐,把锅碗瓢盆准备得样样齐全,可婚后两边父母家一吃,就吃上“瘾”了,干脆就“白吃”。就这样,直到现在,我家的厨房和厨具都只是个摆设。朋友们都羡慕我们,说我们真有福气,吃着两个“食堂”,过着“甩手悠闲”的小日子。
以前,父母如果有一人生病,都会有另一人照看,几乎不用我们照顾。可这次我父母却同时病了,先是父亲的胃病发作,接着母亲得了重感冒,浑身发软,勉强给我们做了中午饭,就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给父亲抓药,给母亲打点滴,我不得不请假在家照顾他们。忙了整个下午,刚要坐下歇会儿,发现做晚饭的时间到了。
父亲说他想吃点白粥,母亲说想吃点面条。一阵忙活以后,我把煮熟的面条端给母亲,笑着对母亲说:“妈,我这是第一次下厨,有些手忙脚乱,不过这面条煮得还是不错的。”接着我又撒娇:“妈,您是天下第一位吃到女儿煮的面条的人,幸福吧?”
母亲接过我煮的面条,两眼盯着碗,半天不动。我忙补充:“妈,我尝过,咸淡合适,放心吃。”母亲点了点头,抬头看了我一眼,眼里除了满是慈爱,还有泪。我以为母亲哪里不舒服,慌忙问她:“媽,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不,不是。”母亲拭了拭眼睛,笑着说:“妈这是开心、高兴!能吃到女儿亲手做的面条,妈妈幸福着呢。”说完,母亲又低头拭泪。
我的脸一下红了,羞愧、内疚、自责、伤心一下子涌上心头,眼泪夺眶而出。30多年了,我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之下生活,一直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现在有了自己的家,也为人母了,可还是让自己的父母“侍候”着,连一碗白粥、面条都没给他们做过。
我突然想起楼下的王伯伯,他老伴早年去世,有3个儿女。王伯伯不和儿女们住,但吃饭在儿女家。一日三餐,他想去哪个儿女家吃就去哪家。每次我上班遇上他,总习惯性地问一句:“王伯伯,今天去哪家吃了?”王伯伯一脸幸福笑开了花,炫耀般地提高嗓门儿回答:“儿子家!”我也记得父母在吃饭时经常说,老王这老头子口福不浅啊!儿女家轮换着吃,天天换口味……现在想起,父母当时虽是无心一说,可还是能听出他们的羡慕之情。
【被忽略的爱】推荐阅读:
那些被忽略的亲人作文08-08
最易被忽略的性格缺点09-19
那些被忽略的幸福作文650字07-21
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时光初三作文09-27
那些被我忽略掉的时光初三作文10-27
不要忽略孩子的尊重需求10-16
写作后不能忽略的事:查找错误10-10
不要忽略爱的美丽作文1000字07-30
你不应当忽略的8个职场礼仪细节06-21
盘点网站建设中容易忽略的重要细节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