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禁忌(通用8篇)
1.各民族的禁忌 篇一
民族礼仪:鄂温克族的禁忌
鄂温克族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带孝者尤忌;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忌谩骂牲畜;忌抛撒奶类食品,若不慎撒落,应将所撒的奶少许于前额;忌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换衣帽穿戴,否则以为狩猎将无所获;禁止女人摸男人的头,俗信男人头上有佛,摸男子头是对佛的亵渎。除此之外,该族还有诸多狩猎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门忌等
不许背后说别人坏话。
不许抛撒奶类,如一时不慎撒掉,应把所撒的奶涂在前额少许。认为奶类是宝贵的东西,不能随便抛撒。
不吃牲畜的淋马腺和膝下骨髓。
父母在世,儿子不得留须。下午禁止理发刮脸;带孝的人更不得理发刮脸和参加娱乐。
不得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
产妇未满月前,不许带枪或钥匙的人进屋,以防产妇断奶;任何人不许带马鞭子进屋。
不能谩骂牲畜。
不能用有刃的东西指人。
2.各朝代民族融合的简介 篇二
1.匈奴族
匈奴族原居住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一些政权,如304年刘渊建汉,十六国时建立了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战国至魏晋时期,匈奴族在北方活动频繁,势力较强,与内地进行了一系列战争:①战国时,占据河套,经常掠夺秦、赵、燕。②秦朝时,大将蒙恬率军夺取河套地区,秦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③西汉初,匈奴掳掠汉北部边郡。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困汉高祖七天七夜。武帝时,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④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至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杂居。北匈奴仍住蒙古高原,经常掠夺汉北部边郡,并控制西域各政权,阻断汉与西域的交通。公元73年,窦固率兵出击北匈奴;公元89年,窦宪带兵大败北匈奴。⑤西晋时,匈奴大量内迁。匈奴贵族刘渊,举兵反晋。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以后,势力大减。南匈奴长期与汉族杂居交往,逐渐与汉族融合。北匈奴在东汉和帝时被击败,一部分西迁到西亚一带,另一部分留居于鄂尔浑河流域,被鲜卑族所灭。
2.满族
满族在唐朝时称为黑水靺鞨,宋朝时称为女真,明末清初的时候称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
(1)唐时,黑水秣揭分布于黑龙江下游两岸,唐太宗时开始向朝廷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此设立黑水都督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
(2)宋朝时的女真族就是由黑水秣辑发展而来,居住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完颜部发展起来;12世纪初阿骨打抗辽,并于1115年在会宁称帝,国号金;1125年金联合北宋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时,金军控制了黄河流域并不断南下,宋金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并于1141年议和。
(3)明末时的满洲就是由女真发展而来的。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势力日益强大,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帝,国号“金”;1618年迁都沈阳;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并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人关,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直至1912年。
3.蒙古族
蒙古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唐朝时的蒙兀室韦发展而来,原居于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扩展到整个蒙古高原。10-12世纪时,蒙古处于辽和金的统治之下。
(1)宋元时期: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经过多年努力,统一了蒙古各部,于1206年建立蒙古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直至1368年元朝灭亡。
(2)明朝:元灭亡后,蒙古族于14世纪末分裂为鞑靼和瓦刺等部;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南下,与明军在土木堡展开大战,明英宗被俘;后来鞑靼部强大起来,俺答汗与明朝和好,修呼和浩特城,明政府在边境设互市贸易。
(3)清朝: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人关前,漠南蒙古已归附;清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康熙帝于1690年和1696年两次平叛;乾隆帝时漠西蒙古的上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4.藏族
藏族居住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各部,建立了以逻些为中心的奴隶制政权。
(1)唐朝:唐政府与吐蕃保持了良好的关系,641年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9世纪时唐蕃会盟。
(2)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统一全国后,在西藏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隶属宜政院。
(3)清朝: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赐与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于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和**共同管理西藏。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祖先称回纥(8世纪改名回鹘),原居于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时控制了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1)唐朝时回纥与唐交往密切,唐政府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兵曾帮助平定安史之乱,回纥人经常用马匹、皮毛换取汉族的丝和茶叶。
(2)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并西迁至甘肃、新疆。南宋后期称为畏兀儿,臣服于蒙古,元统一后,将维吾尔人划为色目人。
(3)清朝时,清政府把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聚居区称为回部。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叛乱,并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统治。
三、历代中央政府与边疆的联系及对边疆的管辖
1.西北地区
(1)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3)隋朝:隋朝中央政府派人去西域,西域也有不少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
(4)唐朝: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在其旧部建都督府;此后西突厥也接受唐政府的册封,唐政府在这里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唐玄宗曾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5)清朝:康熙、乾隆时分别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后来又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北。
2.西藏地区
(1)唐朝: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人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人藏;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
(2)元朝:西藏已成为中央正式行政区。
(3)清朝: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及少数民族事务;顺治帝赐予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后来清政府又规定历世**和**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又设置驻藏大臣。
3.东南及西南地区
(1)秦朝:派兵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并派官管理,迁50万中原人到那里与之杂居,中原铁器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那里。
(2)西汉: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
(3)三国时期:诸葛亮注意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帮助发展生产。
(4)唐朝:唐玄宗支持皮罗阁统一各部并封他为云南王,南诏受到内地先进文化的影响。
(5)元朝:在西南地区建立了云南行省。
4.台湾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当时称“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3.论中国各民族团结的现状 篇三
汤睿智
内容提要: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更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非常注重对民族关系的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
关键词: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表现。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历史发展表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长期密切联系,频繁交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其中,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携手并进的关系。”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从而促进民族互助,最终达到多民族共同繁荣的目的。
为了保障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中国宪法规定: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同时,国家还在全体公民中广泛开展各民族大团结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一次会议上也提出,要让全体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在文艺作品、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学术研究中都大力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特别是反对大民族主义。为了防止和杜绝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民族主义和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有关部门还专门就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等事项作出了规定。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对维护各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共同进步繁荣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以弘扬正气,激励先进,使民族团结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推动了团结事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多样化以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有五个自治区,它们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在这些自治区中,都存在着多民族杂居的现象。所以,为了促进这些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处理好自治区内的民族团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建国以后,中国千百年来的压迫制度,是内蒙古的蒙古族以及其他民族实现了真正的民族解放,开始了蒙、汉等民族平等、团结、友好合作的新时代。
“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彻底消除了历史上由于反动统治阶级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分割统治而造成的蒙汉各民族人们之间的矛盾、隔阂,为增强民族团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内蒙古境内的蒙汉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互相帮助,密切合作,结束了“旗县并存,蒙汉分治”,实行了土地改革,并且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此外,区内还定期召开全区的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现在,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已经形成了民族平等、亲密团结、友爱互助、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国五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以维汉团结为核心的民族团结不断发展和加强,特别是在1982年新疆召开第一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规定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宣传月,首创中华民族团结表彰的新模式,此后过年来,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民族团结作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常抓不懈。自1982年开始,于1987年,1995年,2000年召开了四次全区性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97年新疆还颁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活动的管理办法》,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评选标准、评选办法、表彰形式、管理办法及奖惩办法作了规定。”在民族互相的整合和认同之中,新疆的民族团结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体现了各民族间的情与爱。
广西,作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它以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作为自治民族。在广西,壮族与汉族以及瑶族、侗族、苗族、毛南族、京族、彝族、水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坚决贯彻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紧紧把握“团结和进步,稳定和发展”的民族工作大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全区在政治上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民族间的交往增多,范围扩大,通婚普遍而且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维逐渐趋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新面貌。总而言之,广西全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持续发展,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宁夏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民族自治地方,回汉关系是宁夏民族关系的重点。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回汉团结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光辉指引下,宁夏回汉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和睦相处,建立了水乳交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深厚感情,开创了民族团结和睦,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势喜人的新局面。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无论是干部之间、工人之间、农民之间还是党政、军民、干部与群众之间,都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大环境中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顾全大局,和合共事。”
历史上民族间的友好合作,频繁交流,为西藏的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藏汉、藏回等民族关系在互动中相互认同,民族团结有了更大的发展。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而且各族人民尤其事藏汉、藏回等民族通婚日趋频繁。
不仅在民族自治区,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民族问题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相当的重视。
关心少数民族,这是上海民族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处于民族工作第一线的同志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态度,使上海的民族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生气勃勃,使许多少数民族干部感到上海不仅使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城市,而且是一个非常适合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地方。
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的少数民族条例,以确保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建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此外,在上海,有些区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工作的服务分层化和管理网络化。
而在经济特区深圳,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政府对民族工作得重视,深圳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也开始深入开展。在这近几十年,深圳各民族之间相处比较融洽,各民族同胞精心维护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不同民族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百年风雨,万事沧桑,当今中华民族关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各种相关的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以后,我们更要重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的民族问题实际,争取使本国的民族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解决。
参考文献
4.各地各民族春节 篇四
习俗2009-04-26 16: 42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七.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八.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九.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一.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二.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三.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四.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五.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 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5.各民族风俗习惯 篇五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10个国家级风景区,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6740米终年积雪的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的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
绕三灵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彝族踏歌 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白族风俗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的更加高雅秀丽。摩梭风情 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
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 一地域的保护神。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还有些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例如,从事畜牧业、农业、林业或渔猎业的各民族,在饮食、居住、出行、服饰、婚姻、丧葬等诸多禁忌、好恶是不同的。还有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如有些宗教对于教徒的婚丧、嫁娶、饮食等方面的规定,有的慢慢地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意义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生活方式,不能因某个民族有某种风俗习惯而受到歧视或者侮辱;一个民族某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6.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胜利前进 篇六
——热烈祝贺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
喜报传人间,花香满乾坤。在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留给当代中国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各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辽阔的中国国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诞育、发展、交融,合力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建设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历史。
6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回首6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经验弥足珍贵。6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民族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大力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日益深厚牢固,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6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是成功的,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牢不可破的,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正确的。对这些实践证明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重大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继续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切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使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才能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为此,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奋力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主线,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民族问题实际,既坚持和发扬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突出群众性、实践性、时代性,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积极性,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培育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公民道德准则和社会文明风尚,形成促团结、保稳定、增和谐的强大合力。要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典型、弘扬典型,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作用,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建设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强大的组织人才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民族工作责任制,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总之,要通过全党全国不懈努力,努力使民族工作更加有效、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形成促进祖国繁荣昌盛、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伟力。
7.我国各民族风土人情 篇七
汉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礼有土葬,火葬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较为隆重 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 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喜酸,辣食品。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普遍爱好歌舞。民歌多由“赞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著名。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 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 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 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 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死后,要请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移置木匣内,实行土葬,由阿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扩塔节” 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剔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夫妇不和睦,可请人出证,饶断丝线,即可离异。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丢鸡蛋占卜选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节日“崩南尼”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后实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红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颈戴藤圈,有纹身习俗。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着围裙,小腿裹布,并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纳西族:主要节日“棒棒会”“螺马会” 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着右衽大襟宽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用彩色丝线纺织7个精美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之意。
瑶族:主要节日“盘王节” 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钗,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镯等饰物。男子亦畜发盘髻,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男子成年后举行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桃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藏历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种,信仰藏传佛教。每逢节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骑马比赛。
景颇族:“目脑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
布朗族:主要节日“关门节”“开门节” 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食物。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蓝色肥腿长裤。有纹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人死即速葬,按年龄辈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叠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节日“大过年” 兰坪,宁蒗等地普米族过年要为十三岁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成年礼仪式。
怒族:“新年节” 男女均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长衣短裤,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兽皮箭包。泸水,福贡的怒族妇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裙,喜在衣裙上加许多花边,在头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料珠等饰品,喜戴铜耳环。贡山怒族妇女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制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转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艺品,誉满怒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 民族传统节日“窝乐节” 男子喜蓝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已婚妇女一般穿长裤,盘辫于顶。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和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德昂族:节日有“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等 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上衣,缠黑色或白色包头,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少年喜戴大耳坠和银项圈。妇女穿开禁短衣,缠包头,戴银饰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下身穿绣有彩色线条的筒裙(不同颜色线条表示族内不同支系)。
基诺族:“特弁开” 男子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多绣衣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着宽大白裤。妇女上穿对襟无领圆褂,其上镶有七色纹样图形,短褂外罩一件贴身衣兜,均刺绣着精美的圆形银饰花样;下穿黑白相间的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白帽。很尊敬长老,老年妇女地位很高。每个村寨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内部事务。
蒙古族: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布依族:“六月六” 男女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头缠草蓝色或白色方格头巾。妇女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裤,外套蜡染百褶长裙。善歌舞,在社交场合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常常用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独龙族:“卡雀哇” 一般穿红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有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过去有纹面习俗。男子衣着均较简朴,不戴帽。妇女多披发,跣足。
水族:“客端节” 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黑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色圆领右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花青布鞋。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在节庆期间,喜跳铜鼓舞和芦笙舞,做五色饭宴客,男女喜饮白酒,甜酒。
8.维护各民族大团结教案 篇八
青铜峡市巴闸小学 陈立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新疆民族情深的历史和今天的民族平等的现状。
2.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识到民族团结才是强国之路。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新疆民族现状
2、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识到民族团结才是强国之路。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引学导读: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着我们的美好家园。
二、引导学生学习“民族花园”
说起民族团结,我们身边有着数不清的感人的故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民族花园”这栏的《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故事,感受民族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
1、学生齐读故事。
2、交流:A、说说你最感动的地方。
B、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师小结:在这里,“民族大团结”成为了一句最温馨的话语。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抛开个人利益,把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多么让人感动啊,他历经苦难,治病救人,他已经把藏族民众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心中已经把汉族、藏族融为了一个民族,那就是中华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一个民族,那就是——(学生补充)中华民族!
三、学习“阅读与思考”:
1、民族情深的历史:
A、请一位学生来读,其他学生听,这段讲了几个故事,按从古到今的顺序说一说。
B、这些故事当中,你最熟悉哪个,讲一讲。
师小结:从古到今,各民族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形成了团结感人的历史篇章,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共同叫一个名字,叫“中华民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民族政策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讲求民族平等,形成了今天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民族平等的今天。
第二课时
一、学习“民族平等的今天”
1、男女同学来读1、2自然段。
2、说说民族平等体现的哪些方面
(地位一律平等、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国家大事的管理)
3、请同学再来读第三自然段,了解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所做出的努力。
二、升华主题:民族团结才是强国之路
1、齐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各民族间应该怎样相处。
2、再读“三个离不开”当堂记会
3、谁记住了?来不看书说一说。(当堂记)
师小结: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7·5”事件只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来搞破坏,他们的阴谋是不能得逞的!谁也不能将我们紧紧相握的各民族的手松开,反而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看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各民族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不上敌人的当,我们应该用心巩固得来不易的团结局面,因为我们56个民族是一家,汇成的是一个名称——中华民族!我们要牢记这个名字!
1、我们放眼看世界,看看几组材料,同学来发表看法好吗?
A、伊拉克:石油原油产地,曾经富甲一方,风云一时,但因国内的什叶派和虚拟派信仰相异,族派纷争而整日争吵不断,美国一直打着伊拉克的石油的主意,看准了国家民族内部教派不团结,就由此挑拨离间,找借口攻打了伊拉克,美国阴谋得逞,掌握了伊拉克的石油输出和石油价格的实权,而伊拉克国内无辜百姓死伤无数,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在恐慌和不安之中,昔日富有的国家轮落成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师:请问同学们,战争来临时,认识你是哪个民族的吗?(不认!)对,战争来临,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应该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有这样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B、美国:因内不仅有民族,而且有白人黑人等种族,可是不论哪个民族都认同自己是美立坚合民族,只要看到国旗听到国歌声就立即立正脱帽致礼。
师:请问同学们,国旗国歌面前,你还分民族吗?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族?
C、日本:国土面积仅为30万平方公里,共有1亿人口,只有1个民族,但日本国民信仰不同,教派也较复杂,但他们都认同自己是“大和”民族,虽然国小人多,但国民都团结一心,所以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国内基本是一片废虚,然而各民族团结一心,狠抓教育、科技,仅仅十年时间迅速发展为一个科技强国,以相机为例,日本的索尼公司是率先创造数码相机的厂家,索尼相机打破了使用胶卷才能照相的历史,并且到目前为止都在不断更新,向更小更轻更实用的方向发展。
师:请问同学们,科学面前分民族吗?(不分)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
团结才是强国之路,我们当前和以后都应该做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要在我们的脑海中,要常常缩小自己民族的概念,而放大“中华民族”的概念,只有国家强了,自己的民族才有发展的根基。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让我们大声唱出我们的国歌,以表我们的爱国之情吧?(齐唱国歌)
三、小结
【各民族的禁忌】推荐阅读: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07-30
中国各民族服装观赏10-11
维护各民族大团结教案10-14
初入职场的八大禁忌07-22
留学学习生活的四大禁忌07-28
简析女性职场礼仪的禁忌09-03
告诉你写简历的禁忌06-17
下元节的禁忌与传统07-31
不可不知的七月半鬼节禁忌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