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问题 网瘾个案矫正

2024-07-06

中学生问题 网瘾个案矫正(精选10篇)

1.中学生问题 网瘾个案矫正 篇一

青少年网瘾问题个案研究案例

一、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家庭带来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对于网络成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各界社会人士关注的焦点,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互联网,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由于身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世界的新事物、新景象,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致容易沉迷其中。有些青少年甚至产生了“网瘾”、“网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和工作,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并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瘾个案的研究找出网瘾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的对策。

二、网瘾个案描述

案例一:某初三男生

一直以来学习成绩都不错,只是性格内向。从初一开始玩电脑。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十分在意孩子玩电脑这件事。等到有一天,孩子向父母宣布不去上学了,父母才感到问题的严重。孩子说自己对现行的教育制度忍无可忍,不想再浪费时间了。不管父母怎么劝说,从那一刻起,孩子表现出所有网瘾孩子的特点:第一,每天花大量时间上网,而且大部分是晚上。第二,不管父母采取什么措施都阻挡不了孩子上网的决心,断网后情绪烦躁或者大发脾气,乱扔东西那是常有的事情。第三,除了在网络上用QQ和一些朋友联络外,简直成了“宅男”,整天足不出户。为了让孩子重返学校,爸爸妈妈已经想尽了办法,请老师上门劝说,找他的同学来引导他,所有这些招数都不怎么奏效。与此同时,和父母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差,由于父亲比较强硬,忍不住总要骂他几句,所以,父子之间的对话几乎为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妈妈在其中周旋。

案例二:某大二男生

大学里读的是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像很多大学生一样,进了大学后就有一种彻底解脱的感觉,整天把时间消磨在网吧里。大学又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宽松的环境,没有父母和老师直接的监督,电脑一直玩下去,成绩也一路滑下去。一直到考试挂红灯才被父母发现。目前患抑郁症休学在家,感觉做什么都没有意思,日夜颠倒。父母监测时还发现孩子上黄色网站,而在自己的博客里更是把自己内心描写得非常灰暗。孩子与父母很对立,对学习也没有什么兴趣。性格内向缺少必要的交流。对咨询很排斥,认为心理医生和爸妈是一伙的。

案例三:小学生,10岁

孩子的家庭条件不错,不缺吃不缺穿,口口声声说对学习没有兴趣,迷恋玩电脑游戏。究其原因,他曾经被班主任老师批评过,从此不喜欢上学。唯一的伙伴就是电脑,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父母觉得孩子很难管教。有一次看到孩子在看《大话三国》,发现里面的某些情节黑白颠倒,父母感到非常担心。孩子还这么小,就接触的是一些负面的信息,如果不去看心理医生,以后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

案例四:4岁女孩出现网络依赖症状

3天前,家住武昌的张女士带着4岁的女儿晨晨(化名)来到中南医院儿童神经与心理疾病门诊。“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趴在电脑前玩游戏,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不让她玩电脑,她就哭闹不止,甚至赌气不吃饭不睡觉,像患上网瘾一样。”张女士苦恼地对医生说,以前丈夫下班回家后经常上网看电影,女儿小时候就时常站在一旁看。半年前,丈夫在电脑上专门下载了动画片给女儿看,从此晨晨就迷上了电脑。如今上网玩游戏、看动画片,晨晨操作起来都熟练得很,完全成了一个小“电脑控”。上周幼儿园放假了,晨晨几乎成天趴在电脑前,也不出去跟小朋友玩,游乐城、动物园对她也失去了吸引力。

三、个案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网络成瘾很多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时间照顾孩子,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很多青少年不愿意将心里想法和困惑告诉家长,从而青少年选择了上微博、博客等网络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在 MSN,QQ 等聊天环境下和更多的网络朋友谈自己的心情及想法,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因此,青少年更青睐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更愿意相信网络这个环境,因此家长应当及时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避免网络成瘾。

2.学校的评价体系单一

(1)学校环境单调压抑、竞争激烈。学校的应试教育,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学生成天学习紧张,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倾诉、和被理解。学生一旦一旦沉迷于网络,他们就放弃了对人生追求。案例三中10岁小孩对学习没有兴趣,迷恋玩电脑游戏。

(2)学校的课外活动不丰富。一些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让学生成天学习,生活极其枯燥乏味。为满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他们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那就是上网。在网上,他们喜欢找网友诉说,发泄情感,放松自己。

3.社会成长环境

网络信息量大,设计网络游戏的人针对玩家的心理,设置带有刺激性的、挑战性的游戏,很容易使青少年上瘾。同时,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但一些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网吧经营者在利益的诱惑下,对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等大开绿灯。此外盗版游戏、光盘、复制品众多且价格低廉,也为青少年的购买降低了门槛。

另外,完善的社会保护和救助机制的缺乏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会联合医院和学校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患有网瘾综合症的青少年进行免费药物治疗和心理矫正,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尚处于空白。

4.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极端表现

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情绪和行为带有叛逆性和冲动性,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快,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网络文化日新月异,这些都强烈的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一些微博,博客都流行不断的“吐槽”这种现象正符合了青少年叛逆的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相信来自网络的“吐槽”。网络的自由化和匿名化特征使得青少年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是一个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良好平台,这是一种强烈的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愿望,因此有的青少年能很好的在网络上吸收知识表达自我,而有的青少年由于习惯性等原因极端的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案例

一、案例三都体现了这一点。

5.网络文化本身的不规范性 我们从案例三可以看出,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控力和自制力,尤其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辨别能力,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花样繁多不能够准确的辨认和挑选。网络文化本身存在不规范性,使得网络环境不规范,青少年没有选择性的上网,网上的不良信息也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等都使得青少年不能自拔,由于网络无限制性,所以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这种现象,规范网络文化,整理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应对措施

1.完善家庭教养方式,给孩子以足够的关爱、理解与尊重

首先,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平等地沟通,给孩子以充足的理解、关爱和尊重。大多数青少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内心都渴望向父母倾诉、得到父母的帮助,这就要求父母要以理解和换位思考的方式与孩子理性、平等地交流,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总认为孩子还小,有些问题没有必要,也不值得与他们交流。其实不然,现在的孩子对于社会和人生思考的还是比较独到的。虽然有些事情思考的还不是很全面,这正是作为家长所应该了解和知道的,也是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重点。只有在沟通和交流中才能获得孩子最有价值的想法,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孩子对于社会和自己的前途的一些看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家长要积极地同孩子沟通,在孩子遇到问题后,共同采取对策,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困境。

2.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合理引导开发青少年的兴趣爱好

首先,改变单一的分数标准,建立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青少年求知欲高、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设计,力求使学生的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宣传等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促使其对正常的学习活动投入热情和精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我校五年前就开设子自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信箱,并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生可以从网站上进行学习和检测,也能通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信箱等渠道反映自己的情况,从而让专业老师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问题,与老师交流与沟通,防患于未然。几年来,我们的心理咨询室接待了学生二百多人次,其中网瘾问题占30%左右,很好地为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其次,大力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组织少年社团,成立符合青少年成长实际需要的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的娱乐不要只局限在玩网络游戏上。学校提供场地、师资支持,保证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潜力得到应有的开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功用。加强网络知识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认清网络的本质不仅仅是玩具,更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正确收集、分析、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吸引青少年对健康、科学、积极的文化活动的兴趣,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3.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首先,全社会都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给予关注,各级部门要加强健康上网的宣传和进行必要的监控。国家应投入资金加强生活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为青少年发展多样化兴趣爱好提供“硬件”上的保障。其次,国家文化部门、信息产业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具体执行措施,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规范引导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网吧、游戏厅等网络经营场所要加强监督管理,大惩治力度,对不同城区的网吧实行分片管理、专人负责;对制作传播网络色情暴力文化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坚决打击,依法惩治,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减少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另外,借鉴国外经验,国家联合学校、医院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建立专门的心理矫正服务机构,为患有网瘾的青少年提供免费医疗救助,使患有网瘾的青少年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服务。

评论:挽救那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关键不在于简单地让他们去戒网瘾,更不是关闭网游、制定一个网瘾标准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他们幼小时期就注重塑造其良好个性,并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和价值观,以防范网瘾等各种不良行为或危险行为的发生。

2.中学生问题 网瘾个案矫正 篇二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网络问题也不是能简单解决的。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想法,但不能单一的禁止,应该有疏有导,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帮助教育,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问题的发现

我的班级是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舞蹈方向班,刚接手班级的时候,我就发现班级里男生不少,这让我很奇怪和欣慰,奇怪是因为一般男生不喜欢舞蹈,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男孩选择舞蹈呢?欣慰的是班级里有男生可以帮助做很多的工作。所以我就特别地留意他们,不久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我到班级检查或者开班会的时候,陈佳好像都是没有睡醒的样子,而且特别疲倦,没有精神,其他老师也向我反映他经常上课时连睡几节。到了双休日,班级所有男生一天都不见了踪影,询问起来,他们的解释都是没有办法自圆其说的假话。这个时候我明白他们是去网吧了。联想陈佳的表现,更坚信他是主要的上网“领头羊”,于是我找他进行了一次谈话。我应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扬教授修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对他进行了简单的询问,这些问题被分为10个问题,被试者在其中5个及以上问题中回答“是”才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10个问题是:

1. 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以后还想着它)?回答:是。

2. 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回答:是。

3. 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回答:是。

4. 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回答:不。

5. 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和无助)的方法?回答:是。

6. 你是否对家人和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回答:不。

7. 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回答:是。

8. 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回答:不。

9. 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一上网就来劲?回答:是。

1 0. 你上网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回答:是。

我问陈佳:“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上网络的?”他说:“大概从来幼师就开始了,刚开始时只是觉得好玩,还没有到对网络入迷的程度。可过了一段住校生活以后,远离了家长的管理和监督,我上网吧的次数渐渐多了,我迷上了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越来越不能自拔了,少则每天去一两次,多则一天去四五次。到现在我已经离不开网络了。有时我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也想改,可是一回到书桌前,一拿起课本,看到有那么多的知识我不知道,那么多题我不会做,我的心情就很烦躁,一烦躁我就想到网吧去玩游戏,只有这样我才能忘记各种烦恼。而且在学校看到那么多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都优秀的学生,游戏都没有我玩得好,我很自豪和骄傲。”通过与他的交谈,我确定他“网络成瘾”。

二、问题的分析

很多上网成瘾的男生都有和陈佳类似的经历,他们在现实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受挫,体验不到成功,又缺乏自控能力,所以网络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他们在这里找回失落的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的快乐。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类男生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我还了解到他是家族里三代单传的独生子,家族里所有的人都顺着他,特别是爷爷和奶奶对他简直到了溺爱的程度,在校期间给他每月平均生活费7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他的上网提供了经济的支持。

从与陈佳同学的沟通中,我发现他还是很希望远离网吧、好好学习,以后凭自己的实力做出一番事业的,而且对舞蹈特别喜爱,也希望在男舞蹈老师当班主任的机遇下学好舞蹈的技能与技巧,能经常在舞台上表演。

三、问题的解决

1.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案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感到陈佳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寻找不到合适的发泄途径上可能出现了迷茫,自己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人际与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所以他希望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使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正确方向。

2. 方案的实施

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又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学生上网主要集中在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上攻击、网上暴力、网上色情等方面。中学生好奇、好强、自控能力差,是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灵活机动的方法。

(1)爱心至上。爱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最崇高、最伟大的情感。师爱不是母爱,它更博大、更理智,特别是班主任的师爱,要具有更高的境界,发挥着更大的感召力。师爱是产生“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效应的心理基础。有一次过节,陈佳的家长为了要孩子回家过节,打电话找借口给他请假,可是他却把实情告诉了我,我知道他已经在改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托他一把。我没有准他的假,并且把他和其他几个男生叫到家里过节。当他们看见平时严肃的老师做出了一桌美味佳肴的时候;当他们和老师一起对着月亮许愿的时候,陈佳的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时,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一方面,他们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教师,从感情上缩短与教师的距离。另一方面,师爱又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学生越是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越加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也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针对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艺术性要求,我在课余时间增加舞蹈课,这样就在周末的时候把他们牢牢地拴在学校的舞蹈房。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安排他们学习剧目进行演出。在排练和活动中,我还有意叫陈佳负责,这样既能让他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又能增强和锻炼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在这些活动的锻炼下,陈佳一天天在变化,在周记中他写道:假如以前我是迷途的羔羊,那么我浪费了太多美好的时间;假如我是游戏的巨人,那么我浪费了太多的生命在做无意义的事情。

在此同时,我还改变教育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变堵为疏;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式、教训手段的确定都符合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他们喜欢玩电脑,我也发现以后他们就业时电脑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组织他们成立了“电脑兴趣小组”。规定周末的时间一天只能够使用两个小时的电脑,几个男生互相监督,班主任不定期检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PowerPoint等,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里进行展示和同学们交流,让学生通过学习制作校园网页和班级网页来加强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各个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在网页制作中展现学生的创作才华和竞争意识,让学生从中寻找乐趣。

(2)“严”字当头:对学生悉心爱护、耐心帮助是爱,进行严格要求更是不可缺少的。中国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应该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要严而有格,严得合情合理。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应该及时指出,甚至进行处罚,才能使他们明辨是非、吸取教训。周末上午又是男班的舞蹈课,上课时我到了舞蹈房发现陈佳不在,当时我没有问什么原因,只是上课。课间我问其他男生陈佳的去向,他们都不说话,只有一位学生含糊地说他是身体不适在宿舍睡觉。直觉告诉我他表现好了一段时间,我又经常表扬他,可能他会出现反常的行为。我向宿舍的管理老师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他昨天晚上在网吧包夜玩电脑,今天清晨六点多才回来。我等他睡醒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请他家长到学校来一起处理这件事情。同时我还按照规定还对其他的几位男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进行了惩罚。然后叫他在全班大会上作出深刻的检讨。事情过去以后又经常有目的地找他谈话,对他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教育,通过有理有爱的教育,让他自己来选择是经常上网耽误一切美好的人生,还是坚定的有目的地下网来实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

四、问题反思与结论

1. 班主任应当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与经验。

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交流,才能带领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念。还要端正家长对上网的认识,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进行教育。

2. 不应只看到网络负面的影响而忽视它的积极作用,网

络能够引导学生走入一个空前丰富的信息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不再是固步自封,然而我们应该正确地利用,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端正学生的上网态度,科学地探索学生上网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里翱翔,涉猎丰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学知识。

3. 学生毕竟是孩子,是来校学习接受教育的,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

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赏识一个人,找出并放大一个人的闪光点,定会调动他强大的内驱力,也许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你的赏识中产生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育工作者更应看到这一点,并且要赏识每一位学生,因为只有赏识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才会依靠学生、服务学生,使一切的教育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学生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使师生的行动更具内驱力。

摘要:在网络发展的今天, 伪科学、反人类、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使得一些学生沉迷网络。面对网瘾的教育, 作者以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舞蹈方向班学生为个案, 提出网瘾问题, 进行分析, 有的放矢地进行解决, 取得了一定成效, 并以此为案例进行反思, 研究总结走出网瘾教育的方法。

3.中学生问题 网瘾个案矫正 篇三

关键词:智障孩子;青春期;不良行为;矫正

笔者担任培智班班主任多年,在工作实践中,最令笔者头痛的莫过于智障孩子青春期的不良行为问题——他们对性行为的无知和原始性的性冲动。如何对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笔者一时找不到适合的教育对策,只能简单地批评教育。直到2012年3月,笔者所带的培智三班(七年级)来了一个叫小化的孩子,彻底打破了以往沉寂许久的“宁静”。他近乎“另类”的行为问题,让笔者意识到智障孩子青春期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名青春期智障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持续研究调查,分析他在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心理和行为方面对他加以辅导,及时防范或消除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成长背景及家庭背景

姓名:小化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7年7月

智障程度:中度

就读年级:培智七年级

学习情况: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语文成绩在班上属中等水平,字写得工整、漂亮,组词、造句做得很好,但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数字感特别差,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未掌握。

二、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策略

(一)问题行为分析

1.个案自身的因素

个案已经15、16岁了,语言发展和身体发育都较好,由于早年生病治疗时所吃的药物含有大量激素,他的青春期来得特别早,12岁以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第二性特征,喜欢异性,尤其是喜欢成年的异性,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个案缺乏基本的青春期相关知识,对自身身体变化产生好奇和不理解,缺乏自控和约束能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怕失去唯一的亲人,所以会有恋母或恋父情结。个案从小在单亲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温暖,尤其是母爱的缺失,强烈的不安全感使得他对女性教师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造成了他对年长女性的过分依赖和渴望,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恋母情结”。个案从小到大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受女性角色影响较多,一直感受到的是奶奶女性细腻温柔的爱护,加上父亲平时生意忙,无暇顾及孩子,很少和他在一起待很长时间,更谈不上用自己的男性形象为孩子做榜样。对母爱的渴望和依赖使得小化更容易体现女性气息,这就是个案缺乏阳刚个性的原因之一。

3.教育环境因素

在我校,由于没有针对智障学生青春期教育的系统教材,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对智障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方式、尺度的把握等方面也还存在疑惑。在教学中,也很少涉及有关青春期的知识,特别是性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对于智障学生没必要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多了他们也不理解,有时还会起反作用。所以,对个案表现出来的一些异常行为,之前也只是以简单的批评教育为主或干脆避而远之。可以说,学校对智障学生青春期教育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教育策略

1.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积极开展适合的青春期教育。

2.鼓励个案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3.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强化其性别意识。

三、对问题行为纠正的效果和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疏导,虽然个案还没有完全度过青春期,但是不良行为已经逐渐减少。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也越来越喜欢他,而他也意识到了这些转变带来的快乐。对个案这些不良行为的矫正,及时地消除他因此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使他树立了正确的性道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当然,对个案这样的智障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矫正不良的行为问题,笔者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情感交流

对于个案这样一个从小就缺失家庭温暖的青春期智障孩子,他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就反映出对母爱的强烈渴望及对父爱榜样力量的需求。作为教师,只有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才能洞悉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行为表现;只有通过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关心、耐心、细心,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智障孩子的内心世界。

2.强化正面引导

由于智障孩子对问题的理解不灵活,不善于从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训,还容易跟坏样子学,所以对他们应作正面的启发,积极引导。对智障孩子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其问题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如“你为什么喜欢女老师?”“你为什么要抱她、想亲她?”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对智障学生给予正面引导,告诉他“你知道吗,这是很不好的行为,老师会很不高兴的。”“爱老师就应该好好学习,但不可乱抱老师,也不可乱亲老师,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或采用“防、堵、禁”的教育方法。

3.增强法制观念

智障孩子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转化为违法行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实中,智障学生思维能力的缺陷、辨别是非能力的不足以及现阶段智障教育中法律知识教育的不到位,很多智障孩子还没有意识到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严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当前聋哑和培智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德育内容。所以对智障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除了作正面的启发,积极引导,还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明辨是非,还可通过有奖问答和游戏互动等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从而知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姚佩宽.青春期常识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2]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出版,1993-06.

[3]吕荣侃.青春期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4]张巧明,杨广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3.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4.经济罪犯王某矫正个案 篇四

一、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基本情况

王某,男,1978年11月27日出生,现年29周岁,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本溪市北台钢铁厂做经济警察。户口在明山区体育路,现居住于石子社区(2#-4-8)。妻子无正式工作,在商店打零工。2005年2月10日晚,与同案犯尚某等利用职务之便,从厂内拉出六车矿石。王某没有阻止,而是将他们放行,并收取1000元钱的好处费,后案发,被公安机关传唤。因其犯罪情节不是很严重,又有悔改之心,故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于2006年8月30日在石子社区接受矫正教育,期限到2007年5月10日。

二、针对生活背景、建立有特色的矫正措施

王某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其父母十分重视对王某的培养和教育。可以说,从小就在正统教育熏陶下成长,直到当兵后参加工作,一直是一个正直的青年。是工作环境的不良风气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物质贪欲,诱导了他的思想滑坡,逐步走向了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的经济犯罪。社区矫正站在接到王某的矫正任务后,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坐了下来,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针对他的犯罪特点和家庭情况,整合社区资源,注入人性化因素,作出了正确的安排。成立了由社区主任、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警、矫正工作志愿者等人组成的矫正小组。并调动其家属的积极性,配合社区的矫正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张内有家属近距离规劝,外有矫正人员远距离劝说监控的教育矫正的人性化亲情网络。

三、矫正实施方案和步骤

社区矫正的起步试点,在投入前期工作后,于2006年8月30日正式接到第一批社区矫正人员。王某就在其中,因此,矫正期限只有8个月。那么,怎样的利用好这八个月的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其圆满解矫呢?矫正小组成员经分析研究,制定以下步骤:

第一阶段:加强思想疏导,教育为主。多讲解社区矫正的相关知识,使其逐步认识社区矫正的重要性,在心理上接纳社区矫正,渐渐消除其抵触情绪。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社区矫正工作,多联系,多汇报,多参加社区组织的一系列小区的公益劳动。

第二阶段:提高认识,强化质量。在矫正的过渡阶段结束后,从他的内心着手,研究他的心理动态,及时做出沟通。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能够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过去和将来。远离不良人员的影响,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家庭责任感,真正的从心理有个质的转变。

第三阶段:教育为辅,鼓励为主。进入矫正后期,要多作沟通,少一些说教;多谈未来,少说过往。将历史的一页翻过去,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把握现在,珍惜家庭,多学习知识技能和本领,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生活之中。

四、矫正措施

1、积极掌握矫正对象的心里动态和基本情况,为管理好矫正对象打牢基础。

2、王某的年龄不是很大,虽然结了婚,但是心理不是很成熟,对法律没有太多的认识,对来自外界的物质诱惑抵挡力差。矫正小组以此为工作切入点点,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方案。通过知识学习、思想汇报、情感交流、伦理道德教育等手段,提高对象的素质水平。、由于刚结婚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小王爱人的误解就成了其矫正的绊脚石。矫正小组主动同其家属联系,做好感情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以便于其消除心里杂念,确立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向。

4、将矫正工作渗透到王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便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行为矫正很状态矫正。

5、由于矫正对象本人还在本单位工作,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就相对不便。我们及时的同他沟通,放宽政策,让其不和工作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利用业余的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王某在在的工作单位经常保持联系,希望他们能给矫正对象一次重生的机会,暂不解除他的劳动合同关系。以保证他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从而稳定其思想,稳定其家庭生活。

五、解除矫正接续帮教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5月10日,王某的社区矫正期满,顺利解除矫正。经过8个月的社区矫正教育,他由一个充满抵触情绪的叛逆者,到积极配合工作,改过自新的配合者,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矫正工作者的苦心劝说,耐心教育,但更多的是王某本人的成长和转变。在社区组织的几次大型劳动中,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同单位沟通,积极主动地配合社区的时间。并且在工作中不怕苦不

怕脏,很好的完成了交给的各项任务。最大的改变是他更加的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不会不负责任的做那些伤害自家及他人的违法的事情。他的变化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同。

5.大学生网瘾问题问卷调查 篇五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首先请原谅打扰了您宝贵的学习时间!

目前,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希望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分析大学生中有多少人正常的使用网络以及有多少人网络成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如何引导大学生正常的使用网络。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

本调查不用填写系别与姓名,各种答案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同学们只需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答案上做标记或者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感谢您在百忙的学习之中抽熟一点时间来填写这份调查问卷。祝您学业有成!

青少系

青教一班

2012.03.29

2010111125郝妍

2010111128常宝

2010111129史宝雪

2010111130吴丽颖

2010111134白琳琳

性别:男女年龄:系别:

1你平常上网吗?

A经常B有时C不太D从不

2你接触网络有多长时间了?

A 半年至一年B 2-3年C 1-2年D三年以上

3、你一天上网大概多少小时(最常时间段)

A3小时以内 B 3~10小时 C 10~20小时以上 D 20小时以上

4、你有上课时间(非计算机课)上网的经历吗?

A 经常有B 有时有C 从不

5、你上网常去的地方是?

A 网吧B 机房C 宿舍D住宅 E其他

6、你平时用什么设备上网?

A 电脑B 手机

7、你通宵上网吗?

A 经常 B 有时C从不

8、当你利用其他时间上网时,一般会选择上网做什么?

A玩游戏B浏览信息C看影视或娱乐节目D聊天E听歌消遣F网上购物G网上学习H其他

9、亲密网友邀你见面你会去吗

A肯定去B考虑去C先不去以后再说D不去

10、当你想上网时(除工作或学习等必须上网的时候)发现上不了网,你会

A感觉难受,什么都做不了B想尽办法上网 C没什么特别感觉,找其他事做

11、你认为上网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吗?

A影响巨大(有利方面的影响)B影响巨大(不利方面的影响)C好坏影响皆有,但影响一般 D没影响

12、你上网的费用是怎样取得的?

A 省吃俭用 B 勤工俭学 C 向家中索取 D其他

13、你认为网络有利于人际交往吗?

A有利于B不利于C没影响

14、你上网的费用占全部生活费用的?

A全部B一半以上C一小部分D无

15、你打开过色情网站吗?

A经常打开B打开过C 没有但想D没有不想

16、你运用网络学习的时间占上网总时间的?

A90%B 60%-90%C 30%-60%D30%以下

17、你对现代网络文化的看法是?

A 先进且重要 B 有点用 C 无用D无用且有害

18、校园网能代替网吧带给你的快感吗?

A肯定能B 也许能C 不一定 D不能

19、你在网上查找、浏览、下载、转发那些资料?

A 文化娱乐B学习资料 C新闻 D其他

20、你怎样看待现实中的网友?

A 特棒B 一般C不如人意 D不好

21、你认为以下哪些原因造成网络沉迷? A学校/工作压力太大

B学校或家庭教育不当

C社会环境、同伴影响

D以上都是

E 其他

6.社区矫正对象刘XX个案分析 篇六

一、基本情况

姓名:XXX,性别:男,出生年月:1980年2月1日,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成员情况:妻X子XX,夫妻双方均为农民。XXX有一儿一女,XXX现与其妻一起居住生活,家庭关系比较融洽。

家庭地址:民权县XXX村

犯罪及处罚情况:XXX于2012年3月20日被山东省定陶县人民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三年(考验期自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

二、个案背景资料 接案信息个案说明

引发重要事件:

社区矫正对象XXX于2011年9月3日在山东省定陶县张湾镇蔡楼路口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导致三人死亡四人受伤,经定陶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判处XXX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现为野岗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

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XXX在矫正初期从事盖房工作,积极努力,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同时在工作之余,学习矫正法律法规,增强守法意识,法制观念有所提高,但对亲属关系和社区矫正任然比较迷茫和困惑,压力较大。

行为表现XXX自出事后表现得沉默寡言,与家人关系僵硬,一连几天说不了几句话。XXX在矫正前期较为抗拒,在司法所工作人员介入一段时间后态度慢慢开始转变,较为配合。

情绪状况XXX虽然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努力调适情绪,甚至通过各种方式逃避生活和心理压力,但是犯罪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对XXX影响较大。XXX觉得对不起妻儿但又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加之妻子的不理解,无助又迷茫。

健康状况XXX个人身体状况良好。XXX经济条件一般,妻子在家做家务,现阶段和XXX没有经济上的互助,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还要抚养儿女经济压力较大。XXX因为罪犯导致开车的工作也不能干,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较为拮据。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

社会环境:

XXX所处的社区环境不太好,村委没有好的企业导致XXX无业可就,所以社区无企业可支持,但在司法所工作人员和XXX接触之后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和支持,XXX因此也很受鼓舞。

司法所评估不宜将XXX定位为具有过多困难和问题的矫正对象而过多介入,而主要是在其犯罪前后产生较大心理落差、心理压力巨大时,适时跟进,及时鼓励、支持XXX;并充分利用XXX自身资源,挖掘和发挥自身潜能,令其主动发现和寻找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我改变和重塑自我的信心。

三、问题分析

问题界定及分析从与XXX的接触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司法所工作人员将XXX的矫正问题初步确定如下:

1就业问题

XXX因交通肇事机动车驾驶证被依法吊销,不能从事驾驶工作,因此需要重新就业,但因他好几次先就业后失业的尴尬局面,慢慢对寻找工作丧失了信心。分析:XXX有就业需求一是想挣钱弥补对妻子和女儿亏欠。二是不想吃用家里看妻子脸色。所以现在只有重新就业才有机会改变。

2面临乡内就业还是乡外就业的选择

XXX想在野岗乡内工作,但野岗乡面积小,公司企业少,工作不好找。想在其他乡镇就业又担心矫正报道不方便;比较矛盾。分析:一是XXX想尽快就业,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条件补偿妻,但经过几次挫折之后发现在野岗乡就业比较困难。

3心理压力大

XXX认为他和妻子的关系没有问题,只是回来后又没有工作和经济收入,喂养孩子所需的奶粉等所有必需品,导致和妻子对自己有怨气,所以只要自己有了工作、有了钱,就有机会改善与妻子的关系,对此并不担心。分析:XXX之前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也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犯罪事件彻底改变了这一切:驾驶证被吊销;现在没有工作,没有钱,无法补偿妻子女儿,内心愧疚;很多较好的朋友也不愿提供帮助;更得不到妻子的理解,现在他感觉很无助,加上进入社区矫正,不知道怎么度过这两年矫正时间。这一切突发改变让XXX无限迷茫,面临着身心双重压力,心理压力较大。

四、协议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总目的:

协助XXX顺利完成社区矫正,训练XXX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鼓励他重新站起来,树立勇气和信心,实现就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和家人的关系。

(二)分解目标:

1、引导XXX用优势视角看待自己,树立信心、走出家门。

2、应用启发式的问题帮助XXX找到问题的原因,并按照轻重缓急、前因后果制定确定解决步骤。

3、挖掘XXX潜能、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帮助XXX增强自信。实现就业,恢复亲情支持,丰富XXX生活

(三)服务计划

1、了解XXX基本情况,建立关系

利用前两次和XXX见面的机会了解XXX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性格特征等基本情况。通过解释司法所工作人员可以帮助他解决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就业援助、子女教育、自信心训练等困难建立初步的工作关系。

2、了解XXX真实想法和需求,建立信任关系。

从XXX容易接受的话题入手了解他对家庭、对妻女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并及时给予支持和理解。平时利用电话、信息等方式加强与XXX的沟通交流,了解困难和需求表达关心和问候并给予帮助。

3、引导他澄清问题,看清优势,着手解决就业问题。

从引起XXX困难的原因入手,引导他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技能,鼓励他主动联系、自信面对、努力尝试,尽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4、联系亲属,给予精神支持电话联系XXX妻子了解其想法和感受,倾听她内心的苦楚,将XXX目前情况告诉她,希望她能够站在XXX的角度想想,多给予关心和鼓励,给XXX以支持。

五、评估与反思

1、司法所在接触XXX的基本资料后,就从这个信息点入手找到了一些共同话题,由此进入XXX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背景,在这个过程当中司法所工作人员注意运用专业技巧表达对XXX的尊重和理解,使得XXX对司法所有了信任并建立了较好的工作关系。

2、在个案跟进的过程中司法所始终试着实践“助人自助”的专业精髓,通过引导、鼓励、挖掘优势、训练技巧等方法提升XXX自己发现问题、抓住源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XXX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使得XXX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3、司法所注意XXX运用非语言形式表达理解和支持,比如:通过手机或者其他信息发送平台发送鼓励短信、节日祝福短信等,让XXX感觉到重要时刻,还有人记得他、祝福他。

7.中学生问题 网瘾个案矫正 篇七

【关键词】行为矫正;代币制;强化物;小学生;作业习惯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小羽(化名),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浙江杭州人,独生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自从上了三年级后,成绩下滑,作业马虎,书写随便字迹潦草,做作业拖拉。考试常因字迹潦草、模糊不清、丢字漏字被扣分。除作业潦草外,小羽的生活习惯也十分随便,书包凌乱,刚发下才一个月的新书都已皱边、折角,文具也不放在文具盒内。在本实验未开始前的一个月里,小羽有六次数学家庭作业、十五次语文家庭作业(包括作文、周记)、两次单元测试因字迹潦草而扣分。小羽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家长对此也深感头痛。

二、代币制的制定

1.确定目标行为

近期目标:

(1)字迹端正清楚,书写工整。(大小均匀,疏密一致,分行)

(2)笔画规范。

(3)不丢字漏字。

(4)提高做作业的效率,每晚7点前完成作业。

(5)考试不因字迹潦草、模糊不清、丢字漏字被扣分。

(6)书包整洁。(文具放在文具盒内、书本不出现皱边、折角的情况)

远期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确定代币

代币必须是实物,且方便携带,以便当小羽一出现期待的目标行为就能够及时给予强化,同时必须方便被小羽积累。与小羽的家长商定代币采用直径为4cm的圆形硬纸片,正面标有1、2、5、10等数字,反面盖上笑脸,并且签上家长的签名,使代币只能从家长那里获得,并能保证代币只能在交换系统中使用,不具备其他功能。

3.确定强化物

小羽的父母和小羽本人填写《强化物测查问卷》,为强化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最终确定强化物有:消费性的强化物:如水果、饼干等;

活动性强化物:看电视动画片、去奶奶家吃晚饭、去公园或游乐园玩、学骑自行车等。

拥有性的强物:如买书、买衣服、买玩具汽车等。

4.确定代币交换规则

制定一个合理的代币交换系统,使代币成为目标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桥梁。强化物必须以期望的目标行为挣得的代币来交换。小羽由此得到不同点数的代币,然后用此来交换各种不同价值的强化物。

行为价值表

行为 代币点数

每天10分鐘的书写训练:每天对照字帖练50个字且笔画规范 5

作业字迹端正清楚,书写工整 10

作业不丢字漏字 5

语文家庭作业得分为“A” 5

语文家庭作业得分为“A—” 3

数学家庭作业无扣分 5

数学家庭作业扣1分 3

作业在8点前做完 2

作业在7点前做完 5

代币价值表

我喜爱的物品或活动 代币点数

吃我喜爱的水果、饼干等零食 5

玩玩具汽车15分钟 12

看电视动画片15分钟 15

星期天去奶奶家吃饭 10

买l本喜爱的书 20

和朋友一起在小区玩1个小时 20

周末学骑2小时自行车 20

买玩具汽车 25

买新衣服或鞋子 30

和爸爸一起去露营或长途旅行 50

5.确定兑换代币的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

时间:每天晚上6点或者在小羽有足够的代币想购买强化物时。

地点:小羽家中。

三、代币制的实施过程

整个实验9周,实际实施的为其中有家庭作业的47天。具体为第一阶段:前3周,18 天;第2阶段:第4至第7周,22 天;第三阶段:第8、9周,10天。

1.第一阶段

第1周,第一天,语文家庭作业得分为“A—”、数学家庭作业无扣分、认真完成书写练习,共得18点。第二天晚上发放代币,小羽选择吃水果花、看15分钟动画片,共花去17点代币。第二天,语文家庭作业得分为“A”、数学家庭作业扣1分、书写训练、家庭作业在8点前做完,共计20点。周末和朋友一起出去玩1个小时花去15点,看电视动画片30分钟花去20点,去奶奶家吃饭花去10点。第一周,小羽共计得代币95点,花去代币85点,剩余代币10点。

第2周,小羽的作业质量下降,特别是周三,由于有作文,小羽觉得思路不畅,结果家庭作业也做得很潦草,不良行为反复出现。但由于这一周小羽家庭作业量较多,他获得了89点代币,共花去85点,剩余4点。

第3周,随着小羽对代币交换系统的兴趣增大,小雨的书写质量明显提高,作业态度更加认真,写出来的字大小较均匀、疏密较一致,基本达到目标要求。这一周,小羽共计得到105点代币,无剩余代币。

2.第二阶段

第4、5周,增加了一些项目对小羽不良日常行为进行矫正,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小羽完成家庭作业的良好习惯,而且从更深层次上对被试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同时,与小羽商量对代币制的行为价值进行了调整,提高了交换强化物所需的代币点数。第4、5周分别获得101、109点。

第6、7周,小羽作业完成质量高,第六周共获109点代币;第7周,由于期中考试复习,家庭作业量少,共获90点代币。

3.第三阶段

第8、9周,与小羽约定强化物的兑换仅在周末,实行周末一次性兑换,同时也撤销物质性强化,如选择我喜爱的水果、选择我喜爱的食物等,小羽作业质量仍较高,且日常行为习惯良好。第8周获100点代币,第9周获104点代币。至此,我认为小羽的良好作业行为已经稳定,可撤销代币制。

四、矫正效果及评估

在撤消了代币系统之后,为观测实验后效,研究者对这之后半个月的小羽作业情况生活习惯等诸方面作了详细观察、记录和分析。

1.实验前与实验后小羽语文回家作业状况

矫正前的情况参照“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矫正后,老师反映小羽的字寫字迹端正清楚,书写工整,笔画规范,基本不存在丢字漏字情况, 而且会积极表现自己;同学反映小羽有时候还可以纠正别人的错别字;家长反映小羽现在写作业的速度明显提高,基本不需督促,回家后很自觉地做作业,每晚7点前能完成作业;书包整洁(文具放在文具盒内、书本不出现皱边、折角的情况)。

实验前与实验后的作业状况有显著差异,矫正目标的达成说明代币制执行期间小羽的作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而且这种改变并没有因为代币系统的撤消而消退,也就是说用代币制矫正小羽的作业习惯差具有稳定而持久的效果。

2.实验前、实验后完成作业平均每天所用时间

选用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为作业行为的指标。实验前小羽的作业态度与习惯均较差,随意马虎,作业做完就算。所以完成作业时间平均为每天1.5小时,花费时间较少。代币制执行期间,他的作业态度较端正,每天还有10分钟的练字,故花费时间相对较长,为每天平均2.5小时。撤消了代币制之后,取消了每天10分钟的练字但实验期形成的良好作业习惯保持了下来,每天平均完成作业时间2小时,与其作业量相适应,与班级大部分同学所花费的时间相当。因此,用代币制矫正小羽的作业态度随意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胡欢,孙锦明.代币制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5-67

[2]鲁媛.用“代币疗法”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14(6):67-69

8.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篇八

黄茹

(陕西省宁强天津高级中学,陕西宁强 724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的不断上升,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比较大量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明确了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并从个体、家庭和学校、社会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影响因素;干预

引言:

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 如缺乏学习热情、考试焦虑、神经质、违纪等等。它们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行为, 通过言语或行为矫治可以获得解决。问题行为有别于“问题儿童”、“ 差生”等概念, 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 而问题行为则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中。问题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使学生走向犯罪, 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因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学生的问题行为状况及辅导策略, 尤为重要[1]。周详等[2](2001)调查表明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4.39%;周路平[3](2001)的研究表明在PTPB 各分量表上存在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比例均在13.7%以上;翟静等[4](2003)调查的初一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4.7%;高瞻等[5](2004)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问题行为总检出率为 14.3%;任传波等[6](2005)调查发现12~16 岁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7.1%;张朝[7](2006)调查表明中国淄博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9.1%。因此,为了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进一步有效地应对和预防中学生的问题行。当学生问题行为出现时,不少人都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例如,家庭把责任推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学校则认为责任应该在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而社会则认为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疏忽管理所致。而笔者认为除家庭、学校、社会外,中学生自己也应承担责任,甚至是大部分责任。下面,我就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本身在问题中的责任。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身教胜于言教,如果父母本身的言行起不到很好的影响,再加之对子女的教育从小不严格要求,对子女的缺点和毛病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或认为是小事一桩。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就极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麦考贝和马丁(Maccoby&Martin,1983)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专制、宽容、忽视四种类型:专制型的父母往往通过命令式言语与孩子沟通,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独立自主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孩子容易出现退缩和恐惧,而且女孩到了青春期倾向于表现出被动、依赖,男孩则可能趋于反叛、攻击;而宽容型的父母对孩子极少或根本没有限制,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使孩子易趋于反叛和攻击,也易趋于自我放纵。大量的研究结果[8] [9][10][11]也发现父亲采用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惩罚或过度保护等教养

方式的中学生,和母亲采用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的中学生,在问题行为各因子的得分上往往比其他学生高,其中父亲对子女拒绝否认和母亲对子女过分干涉和保护是其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学校责任

除了家庭以外,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学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受到同伴、教师以及学校学业负担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游乐、倾诉和乐趣分享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选的位置[12]。因而,同伴可以说是中学生在校最直接的交往对象。Dobuis 等对自尊和社会支持所作的研究还发现,同伴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易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体来看,不良同伴关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导致中学生的问题行为:1)同伴欺骗,同伴欺骗容易导致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障碍,从而引起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其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产生自卑、自负、退缩等情绪性问题行为;2)同伴排斥,在学校中受到排斥的儿童更可能产生适应上的问题。有研究[20]指出,受排斥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且问题行为倾向于攻击性的、过失性的、过度活动及社交退缩性的。3)同伴结盟,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度阶段,在此阶段尤其向往成人的行为方式。但有部份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误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群体作为模仿的榜样,在中学生中拉帮结派,进而使加入此类群体的学生表现为攻击性、过失性强等问题行为。在学校里,中学生们另一个接触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甚至滥用惩罚。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另外,学校过于强调竞赛、等级记分和成绩名次等,可能给面临中考、高考挑战的中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业压力,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的问题行为。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社会责任

美国犯罪学家雷克里斯提出,用控制理论来说明中学生犯罪行为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外在社会环境的诱惑相当于外在的拉力,而内心的倾向或抵御相当于内在的推力,外在的拉力和内在的推力相互作用产生犯罪。如果环境中存在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而学生本身又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就极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四、学生问题行为的自身责任

人作为生物与社会的结合体,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既来源于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生活经历,这些都反映在人的气质和性格中。个体的气质和性格有可能存在某种缺陷,导致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障碍,如自尊不足,压抑、冲动、缺少社会技能等等,而这些障碍又将进一步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中学生正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作为问题行为发生的主体,形成中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特征必然会对其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应做好预判制定方案、科学施治。

首先,应做好家庭治疗,目的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1.矫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家长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跟从,通过施加压力来教育孩子,这样只能事与愿违,只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认识。

2.合理运用奖励方法。要求家长用赏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及时鼓励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这种行为及时得到强化。惩罚绝不能体罚,要与奖励共同使用,一般应以取消孩子的奖赏来实施惩罚。

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要求父亲、母亲放下 “尊严 ”,不 高高 在 上,使 孩 子 敬 而 远 之,要 多 同 孩 子 谈心,多鼓励孩子,为其建立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样,孩子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在家庭得到一定的保证。

其次,应做好认知治疗。

转变其道德认识。首先,使其逐步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以此作为道德判断的方式进行教育。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平等待人,取得学生的信任。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并相机进行教育,纠正其错误的道德认识。

最后,应及时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心志的努力方向。在课堂上,情绪直接制约着学习动机的趋向和动机水平。因此我们要尽力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孟四清, 陈志科, 李 强, 王彦力.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2011, 27(4)

[2] 周详,曾晖.海南中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3] 周路平.问题行为早期发现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应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1).[4] 翟静,李宪伟,刘金同.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

9.中学生问题 网瘾个案矫正 篇九

【关键词】中学生网瘾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6-01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通过调查发现网瘾群体中中学生网民的比例是最高的。“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并且网瘾青少年在年龄分布上呈现上升趋势。如何预防网瘾是一个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甚至整个民族素质、国家未来的大事。

一、什么是“网瘾”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我国对“网瘾”的定义如下:

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

在此前提下,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即判定他有“网瘾”。

二、中学生网瘾是如何产生的

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中学生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决定因素,他们身心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具体表现为:

(1)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差,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虚拟网络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家校管制,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4)青春期学生身体走向成熟,生理需求产生且愈加强烈。

当今中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是导致他们沉迷网络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事实证明,几乎所有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现在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他们因疏于管理容易涌进网吧,从而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2)教育环境。由于缺乏有效引导部分学生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

(3)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中学生网瘾的巨大危害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一旦上网成瘾,容易产生极大的危害。

首先,对学生本身造成巨大伤害

1.网络成瘾对学生生理健康产生危害

上网时间长会导致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会使肌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病、焦虑症、抑郁症等;也会导致视力下降。

2.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患者由于过分迷恋网络,导致与社会隔离,与同学、亲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减少,人际关系淡薄,导致抑郁、孤独水平升高,而这正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产生的前奏。

3.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负影响

4.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等为主要内容,学生长期玩飞车、爆破和枪战等游戏,不仅会模糊他们的道德认知,还会诱发其攻击性行为,甚至反社会行为。

第二,对家庭和谐带来巨大冲击

对于学生沉迷网络导致成绩下降,父母往往会表现出急躁情绪,甚至打骂,导致父子关系紧张;夫妻教育方式产生分歧,会影响到夫妻感情;现实中甚至出现了孩子为上网杀害父母的恶性刑事案件。

第三,对社会安定形成危害

学生上网费用来自于父母,当花销被限制时,很多学生为了继续上网便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网瘾”的预防

“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一旦发生,便很难戒除。对“网瘾”问题“防重于治”。预防“网瘾”应从产生原因找对策:个人、家庭、学校、社会。

第一,中学生应该努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中学生要多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中学生应该努力培养各方面兴趣,如音体美方向,转移对网络的关注;中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计算机的作用。

中学生是“网瘾”的主体,也是能否预防的关键。

第二,家长应与孩子多交流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父母们应该与孩子多沟通,不要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避风港”。

第三,学校监督与引导双管齐下。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上网规则》来约束、规范学生上网。开办相关讲座,培养安全防范意识与网络文明行为。教师多与学生交流,帮他们辩证地分析网上的一些现象,把网络中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带进课堂,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四,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政府要对网吧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公安部门要研发实用的身份鉴别系统,正确对待未成年人。

五、总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还使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就包括中学生。我们应该做的是发挥全社力量,将网络培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平台,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提高。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让孩子远离“网瘾”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美〕金伯利·S.扬(Kimberly S.Young).《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毛英明,毛巧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彭晓宽 武慧娟.《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1-0108-02

10.学生问题与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篇十

导生姓名: 陈祥

一、前期综合表现

1、行为表现描述

该生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平时不爱与同学交往,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讲义气,常常不分是非地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存在着反抗和逆反心理。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不能处理好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与同学交谈不健康的话题,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另外,就餐就寝的自觉性仍不够,说谎话、顶撞长辈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学习成绩描述

该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成绩不佳,每次考试级段排名在190—200名之间。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自觉、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抄袭作业的现象等。

3、非智力表现描述

该生思维较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一般,运动能力较好。对班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问题分析

1、家庭背景

父母经商,家庭条件较好。

2、教育背景

家长忙于经商,工作节奏加快,造成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平时对孩子关心管教不够细致,缺少正确细心的引导和良好的表率作用,更缺少沟通和交流;又因为过分溺爱,导致其许多行为习惯不大好。家庭教育也逐渐失去作用。半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在校时间过长,血缘亲情得不到及时呵护,这也导致该生有厌校、厌学之感。

3、突发事件的影响

4、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分析

问题学生所指的是客观上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至于“问题”,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作为一名学生除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人才,那么这些问题学生的出现在教育范畴内却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严峻的话题。我们有一些学生,在他们眼里,学校仅仅是学校,老师也只能是老师,初中教育还是义务教育阶段,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德育报》上曾有文章曰“老师怕学生”:学生屡教不改,教师甚至连一些严厉的话也不能说,否则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教师将处于一个尴尬而艰难的境地。现实中,某些时候也的确如此。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时显得是如此的困难重重和艰辛,在一次次的收效甚微中茫然、疲于奔命。这样的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

三、教育导向、措施

1、为该生确立的教育目标(含行为目标、学习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

⑴学会立志,树立奋发向上的志向;

⑵增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学习责任感;

⑶要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⑷培养爱心,学会关心他人。

2、已采取的教育方法、手段及采用依据

⑴发现闪光点,多给予表扬,帮助树立自信心。随时随地的表扬、鼓励是一种欣赏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训练,专治学生们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

⑵经常沟通,培养情感,及时发现问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打开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灵窗口,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以开发,找到自信,找回自我,找到成才的阶梯。

⑶与家长进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学生。

3、已有教育案例中相似情况及措施的引述

⑴多管齐下,以诚感化。对问题学生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任课教师与家长都应该参与,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他们的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耐心激励,换位认知。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对学生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忍耐、等待;对其转化过程中表现的闪光点或进步,则要及时挖掘,予以激励,使其有成就感,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谈话时多以朋友的身份、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的方法,引导他自我检讨,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么处理,同时也让他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

⑶量才而用,建立威信。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为,消除其一些不良的意念于萌芽状态,可以让他当班干部,负责班级的一些活动。同时协助他出色得完成工作,使他的才能得到了施展,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

4、专家、学者对类似情况的分析

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让问题学生在师爱中学会自我教育,用真诚的爱帮助问题学生转化;发现差异,利用差异,培养能力,转变他们的思想,改变行为习惯,调整学习状态,挖掘内在潜能,使这些问题学生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不再有“问题”,尽快转变成优秀学生。

四、教育成效(与第一部分对应的学生现状描述)

1、行为表现描述

能基本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就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与同学的关系有所改善,懂得辨别是非;近来没有发现看不健康的书籍。

2、学习成绩描述

学习比以前努力了,上课也能认真听讲,作业基本能独立思考,遇到不懂的题目也能

主动问老师了,成绩有些进步,但还不是很稳定。由以前的月考190—200名到现在的160—180名。这也是成功的一个表现。但由于意志薄弱,学习的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非智力表现描述

比以前热爱班级,关心集体,关心同学了。

五、结论与反思

1、由此案例归纳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

⑴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件易事;况且其转变也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⑶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严重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2、今后对该生及类似学生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总结

上一篇:公务员报考方式下一篇: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