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2024-07-24

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共13篇)

1.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篇一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人应长到老学到老,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相对单纯;例题与习题条件无多余;问题基本不开放;呈现方式多为纯文字叙述式;题材没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问题现成且多为“人造”,缺乏“提出问题的过程”;仅在解题模式上下功夫,将解应用题套路等。而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多样话,情境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解决问题重视策略思考,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势:突出对数量关系的教学(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等);掌握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一些具体方法: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

握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必须学会借助画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大约不等于估算,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要表述完整,知晓数学语音一定要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小学数学教师》中所讲的一些案例,如《认识11-20的反思之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思路更清晰。

常读《小学数学教师》,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

我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今后,我将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将与《小学数学教师》共同成长!

2.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篇二

常规课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绝大部分的课型。所以看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主要是看常规课, 学生成绩的取得也是靠常规课, 因而上好每一堂常规课是老师的基本职业道德。那到底怎样上好常规课呢?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常规课要四有:有趣、有法、有道和有劲。

一、有趣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先在模式要激趣、环节要引趣、细节要诱趣。

1.模式要激趣:材料导读式历史, 通过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关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 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 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 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 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而难以独掌王权时, 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 襄助女王处理国务。……

从材料中我们可知内阁最初为何设立。

(2)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 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从材料中可知威廉设立内阁的目的。

(3) 1694年, 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 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 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这就不难看出, 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 而是结果。这种先组织内阁, 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 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而且, 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 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内阁制的发展。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2.环节要引趣:由当今的一些时事新闻引入我们要学习的相关内容, 增加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2013年9月30日美国政府非核心部门关门事件, 为何会关门? 从而导出美国1787宪法。

3.细节诱趣。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由细节构成的, 对细节的捕捉, 并恰当的运用, 就可以重建现场、活跃课堂, 使课堂别样的精彩。历史的细节, 有助于丰满和深化认识, 使已有的结论更加深刻。例如讲授“甲午战争”可以补充细节,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是战败的根源。

君臣三人对话:甲午海战前, 日本无必胜的把握, 明治天皇召见首相伊藤博文和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

天皇:能打败北洋舰队吗?

伊藤、东乡:能打败。

天皇:理由?

伊藤:战斗力胜过清朝海军。

天皇:如何得知?

伊藤:北洋舰队纪律松弛, 应战准备缺乏。

天皇:何以见得?

伊藤:士兵将衣服随意晾在船舷和大炮身上。

东乡:我曾上“镇远”、“定远”号参观过, 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随处摸几下, 白手套变黑手套了。而我军斗志高昂, 纪律严明, 官兵齐心。

最终, 天皇认可了伊藤、东乡的判断, 决心与清朝开战。

二、有法就是有方法。要整体感知、材料导读、问题探究。

1.整体感知, 从宏观上掌握线索。如: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整合:“笼子的编织”

英国: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 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美国:国家设计了美妙的制度笼子, 从而将权力彻底驯服

法国:国家制度笼子的设计藏着阴谋, 有种力量随时想跳出来

德国:国家的权力却利用制度笼子驯服了人民

通过这样整体感知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本单元一目了然, 便于更好的理解运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材料导读, 就是解读材料的信息, 让学生有阅读、有理解的时间, 尽可能多角度选材。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多途径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但要避免几个误区:在材料上标好重点;在多媒体放映时一闪而过, 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点概面, 孤证论证。

3.问题探究:通过材料或通过问题的设计来一步一步的理解某一问题, 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如美国: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制度笼子?如何实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1) 1984年, 一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示威者约翰逊焚烧了一面国旗。随后, 约翰逊因焚烧国旗而违反了得州的有关法律, 被得州法院判处监禁。1989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约翰逊应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从而宣布约翰逊无罪, 而且它使美国各州有关国旗保护的地方法律失效。

为何它会使美国各州有关国旗保护的地方法律失效?

(2) 这个结果一宣布, 乔治布什总统立即针锋相对地表态, “烧国旗是错的, 大错特错”。

乔治布什总统能不能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

(3) 美国国会1989年立即通过了《国旗保护法》, 随后, 最高法院否定了《国旗保护法》, 重申其焚旗合法的立场。

最高法院会以怎的理由否定国会通过的《国旗保护法》?

(4) 2005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旨在禁止焚烧美国国旗的宪法修正案。2006年此修正案在参议院被否决。

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三、有道, 就是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一部分, 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体验历史, 就是让学生经历过程。从而感悟历史、创造历史。

新华网伦敦2010年5月11日电 (记者黄堃) 英国首相布朗11日晚在伦敦首相官邸发表讲话, 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当地时间19时许, 布朗在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外对媒体说, 由于大选产生了“无多数议会”, 现在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单独组阁, 而三大主要政党之间的谈判迟迟没有进展, 为了能尽快产生新一届政府, 他愿意辞去首相职务, 以便让在大选中得票领先的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组阁。

英国首相卡梅伦上任之后, 随即公布了新内阁名单。同日, 英国新内阁成员在首相府参加了首次内阁会议。

由上述新闻请学生感知布朗首相辞职, 内阁去留?卡梅伦当选的条件?内阁成员的来源?通过材料让学生体验历史, 感知历史。

四、有劲。要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常规课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点亮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能力。

养成学生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课前做什么, 课中学教同步, 课后整理归纳。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感悟习惯, 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如:在讲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 课前让学生搜索美国历届历任总统及重大贡献。课堂通过共同探究完成本课的学习。课后让学生对本课进行宏观概括, 并总结出西方代议制的一般的共性:

通过这样的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方法的掌握, 长远的发展。

摘要:常规课要四有:有趣、有法、有道和有劲。围绕四有结合案例来浅析常规课的一些做法, 希望对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常规课,四有,感悟

参考文献

[1]阎照祥的《英国政治制度史》

3.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当代小学生》成了我的习惯,每当空闲时,每天的入睡前,总习惯拿起她,读一两篇好文章,就像学习忙里偷闲时享受一杯咖啡,既舒服又放松。因为每次读她,那优美的文字、诗篇,总让我体会到深刻、回味无穷的淡淡书香。

以散文、随笔为主的美文小天地是我的最爱,听林清玄、冰心娓娓道来,似聆听哲人的教诲,启迪心智,震撼心灵。而阅读里的“美文小天地”则是这些故事和情感的载体,品读美文,犹如品尝淡淡的香茗,清澈华美的文字似一拘清泉,缓缓流入心间。其中《非走不可的弯路》是最打动我的文章。在青春的路口,母亲极力阻止作者走那条弯路,但作者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尽管碰壁,摔跟头,甚至头破血流,依然咬紧牙关走了过来。由此作者体会到: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弯路非走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练出钢筋铁骨,才能长大。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深深领悟了逆境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往往我们认为只要不走弯路,就会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但却忘记了,不经过风雨的洗礼,在一次次失败中顽强拼搏,又怎能克服困难,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呢?这让我想到了蛾的蜕变过程,必须用尽全身的力气靠自己的努力突破旧壳,使翅膀中血液畅通,才能真正地翱翔于天空。有人却非要帮助它剪破旧壳,或是帮它拿出来,但是被“解救”出来的蛾再也飞不起来,因为它没有经受本应经受的挑战。

《当代小学生》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只有与她交往久了,才能深刻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力量,她像一朵清丽脱俗的花儿,悄悄地绽放在我的心底。

4.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篇四

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阐述了与小学数学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结合案例谈思想方法的教学。下篇介绍人教版各册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上篇中,通过王老师提供的一些案例,更加有利于读者(老师)了解和掌握思想方法;在下篇中的教材案例解读分册编写更有利于教师使用。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不是等同的概念。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理性认识。数学方法一般是指用数学解决问题时的方式和手段。而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提炼概括。

数学思想较高层次的基本思想有三个: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与抽象有关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抽象思想、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与推理有关的数学思想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几何变换思想、极限思想、代换思想;与模型有关的数学思想有:模型思想、方程、函数思想、优化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另外还介绍了其他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学美思想、分析法和综合法、反证法、假设法、穷举法、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等。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它的抽象概括程度要高一些,而数学方法的操作性更强一些。人们实现数学思想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而人们选择数学方法又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可以说虽然它们有区别但是又有密切联系。

以下以《三角形内角和》为案例,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收获: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理性思维形式。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模式,一般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结果,其实质是“发现-猜想”。而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本质是证明和计算。如:多边形内角和就是通过“先归纳后演绎“的推理过程。教学中先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这是合情推理,接着通过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过程进行演绎推理,并进一步要求学生推算十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内角和是1080度的图形是几边形,引导学生将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一般方法运用到特殊情境。所以在小学生学习新知时,大多先借助合情推理在不完全归纳中理解一般原理,然后在练习和实践中演绎。在教学中要针对例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经历“先归纳后演绎”的过程,从而培养推理能力。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五

做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也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时也有精彩,有时也有遗憾!

有幸读到蕾铃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八位小学数学大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等。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爱不释手,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范例。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如:刘可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

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 1

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

6.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篇六

书中侧重介绍了“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等16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对于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知识、研究教学规律、反思自身教学、改进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价值。

读过此书之后,我收获还是很多的。吴正宪老师的“大胆”让我很敬佩。她有胆量改革教材,不按照教材原有的编排体系进行教学,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新组织教材;

她有胆量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五六年级两年的教学任务,并提前一年参加全区的小学毕业考试。我没有这种水平,每年每学期的学生考试就让我只能照本宣科。但是我可以做的是对每节课的深研究,设计出好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的快乐,而且能够有深度的去思考教学环节。另外,书中的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尤其对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语言,让我深深感动。例如:“嗯,这才是真实的你们!”“我这话问得不好啊!”“我可以暂时把它擦掉吗?”“有问题才好呢!”“你挺会对话的嘛!”等等。语言是那么的亲切,都能照顾到每一位孩子的内心。我觉得吴正宪老师的语言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还有她那一直微笑的面容,我猜想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喜欢。其实作为新课,我还是有些想法的,但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还是有些困惑的。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之后在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先把习题自己做一遍,分类讲解,把一些易错的题目进行讲解或是找出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进行全班共同解决,然后在单独做题。并且在讲解题目时特别注意方法的渗透,一题多种方法解答等等。如何备好一节好课,是我首先需要做到的,只有备好一节课,才能上好一节课,才能将知识联系起来,新旧知识迁移学习,才能让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也能学到知识以外的各种能力。作为一个不是很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更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将所有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大脑,才能备好一节课。

7.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有感 篇七

一、创设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的引入时,就采用了用动画播放《西游记》中的画面:唐僧师徒四人走得又累又渴,孙悟空摘来四个苹果,准备一人分一个,可贪吃的八戒一下子吃了三个,把剩下的一个递给大师兄,孙悟空拿着这个苹果直发愣,三个人吃一个苹果,怎么办呢?……看到这里,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也活跃起来,都急着要帮悟空出主意、想办法。

二、创设趣味情境

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 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如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上“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创设了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模拟人民币亲自到“超市”购物。学生开心得不得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主动参与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呈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四、创设竞争情境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五、创设激励情境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32×34+68×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32×34+24×34+44×34”、⑵“99×45+45”、⑶“101×45-45”、⑷“15×46+90×46-5×46”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32+24+44)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自信心。

8.读《小学数学趣题探幽》有感 篇八

年前还在上班时,一日下课休息间,忽发现数学老师的桌子上都多了一本《小学数学趣题探幽》,问同事此书从何而来,大家均说是领导所发,再看书的封面处写着“王树仁著”,下面还有“临西县教育局”字样,当时我想这肯定是教育局联合王树仁老师出的一本教学专著,心中随有敬佩之意。近几日,有友人送我一份《冀南文学报》,在读了王树强老师的《小学数学趣题探幽・序》之后,方知此书是王树仁前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而自费出的一本教学专著,倍感钦佩有加,故写此文以赞之。

一、自费出书,高风亮节

王树仁前辈,已是步入退休颐养天年的老者,正需大量的储蓄来养老,以备不时之需。可是钟情于教育的他,却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养老钱中挤出钱来出书,这种不计个人得失、高风亮节的品格让人敬佩,让人不得不竖指称赞!

二、业精于勤,心存高远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一个人如果想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必须从小事着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甘平凡的人,他高瞻远瞩,心怀大志,注意平日点滴的积累。1983年,王老师在育才小学(一完小的前身)任教,当时他所执教的小学毕业班有53名学生,其中43名学生考入我县名校一中,81%的升学率轰动全县,王老师也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园丁”。后来王老师又任临西镇校区教导主任,曾有校区工作蝉联十连冠的荣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度。任职期间,王老师仍旧不忘钻研剖析数学难题,他细心记录下了平时的.解题思路,写下了心得体会发表在国家期刊《小学数学》杂志上。如此精于事业的人,实在是让我等后辈望其项背而自顾不及。

三、钟爱教育,杏坛留名

王树仁前辈热爱教育事业,喜欢钻研数学,尤其对小学奥数兴趣浓厚,成果显著。在临西镇每年的备战百优竞赛中,他组织学生集训,精心安排部署,并亲力亲为,带头登上讲台为学生辅导奥数。他乐意享受“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解题过程,并把这些解题过程都写进了他自编的书籍――《小学数学趣题探幽》,还免费送给了所需之人。这种对教育的钟情之恋让人难忘,他是临西教育留美名的老前辈,他的光辉将会照耀我们后来人一路前行,乐圆临西教育发展梦。

四、无私奉献,恩泽后人

古语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活一世,总要为后世子孙留下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王树仁前辈就为我临西子孙留下了凝聚着他全部心血与汗水的智慧结晶――《小学数学趣题探幽》。这是一本开发智力、激发潜能、拓展学生思路的高年级数学成绩快速提升的法器。这是我临西教育的幸事,也是我临西学子的福事。王树仁前辈这种心有家乡、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实在是令我感动,这种恩泽后代的做法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

9.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篇九

陈如意

一、作者与内容简介

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二、精彩分享

1.常态下的课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2.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3.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

4.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样答才合老师的胃口。

5.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唤醒和导向。

6.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7.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学生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包容,体验到平等、包容、和谐的数学课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

8.教育机智具有突发性,是不能预先设计的。正是教育机智的这种特性,折射出一名教师教育艺术的高低,甚至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教育机智,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9.教会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要比教会他一个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多一份责任,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学生正确的作业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的作业却绝对是一种创新。

11.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2.静静的聆听、扬眉、包含鼓励的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凝望我们的学生,每一个动作可能都是出于教育学的意义而做的。

13.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

14.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15.要善于把学习还原成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平等交流中获得知识,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现知识的奥秘,在千辛万苦,“费尽心机”后豁然开朗,体会一种“顿悟”的快乐。

16.新授课好比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掏河蚌里的珍珠;练习课好比是将掏出来的珍珠擦亮。使它发光;复习课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来。使之成为一条条项链:实践活动课,好比是将一条条项链卖出去,挂到人的脖子上。如果这个比喻还有点妥帖的话,那么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卖珍珠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有所不同。

17.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

18.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更有价值。因为,一样物品是否有价值,很难从它本身的属性来说,关键是看人如何根据它的属性而恰当地运用它。如何运用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微积分有价值吗?你一定要逼着小学生去掌握。它就可能成为负价值。“3+2=5”有价值吗?你让学生去把它默写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它也就变成负价值了。

三、读后体会

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让我领略了名师别样的风采,走进了名师们的课堂,领略名师们的课堂艺术。

这本书根据现今的教育现状,介绍了每一位老师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孩子敢于站起来说,竭力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让学生表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抬起头,往下看”这句话出自潘小明老师,可见在潘老师的课堂上,他时刻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当然,这需要教师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又如徐斌老师:课堂的朴素之美;华应龙老师: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钱守旺老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林良富老师: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夏青峰老师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老师:为学生所需而教。不管是哪位老师,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呀!

在7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见识过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一度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教学的流畅,甚至曾把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尝试。但实践过后,静下心来思考,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一节课上得特别有感觉,可是作业的质量却不高。这就引发我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本书中刘可钦老师相关经历让我有所顿悟。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和敢于尝试,进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开课上。

10.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导读,指导策略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阅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进度, 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 一走到课堂就开始讲, 不管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有没有阅读, 有没有了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很多学生没有基础去听课。由于学生无法整堂课都精神集中地听教师讲解,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势必会脱节, 从而影响后续学习, 造成数学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如果我们在教学前能够引导学生对教材开展阅读, 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当听到自己理解比较到位的内容时就可以稍微放松思想。这样, 有张有弛的听课势必会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点着手的。

一、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

课前导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 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些了解, 不仅可以减少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时间,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有一些期待, 上课时更容易集中精力。当然预习并不是让学生随便来, 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多学生并不会课前预习, 都把课前预习看成是简单的看书或者是对内容的死记硬背。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大纲要求, 把握好重难点, 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已知内容, 并能够对教学重难点和自己有疑惑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以便于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有侧重点, 提高听课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他们容易依恋教师。很多教师会发现如果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并有一个完成的课前导读案, 那么学生就会很好地完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的布置, 很多学生都不会完成或者完成不好。因此, 基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我们在低年级阶段, 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为学生做好课前导读的指导工作, 让学生能够坚持完成好这项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三、内容精炼, 富有内涵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之后,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也随之提高, 此时教师导读提纲设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改变。单纯的一问一答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通常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 (2) 理解、解释层次的问题; (3) 激趣、创造层次的问题。导读提纲重点培养学生读懂课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 富有内涵。

例如, 在教学第十册“分数混合运算 (二) ”时, 大胆放手, 让学生围绕如何“分”或“合”来解决问题。结果证明绝大部分都能顺利掌握, 从而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四、有的放矢, 培养能力

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能力提高了, 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导读设计要更有针对性。

例如, 在教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 通过让学生课前实际测量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观察并获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小的表象, 并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推算出教室的体积,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学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较难自觉地联系实际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现象。因此, 有针对性的导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推理、猜想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力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或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例如“正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采用让学生课前自学, 课堂上组织讨论就自行解决了问题,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差兼顾, 重在启发

在学生能有效地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后,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导读中的“扶”的作用就要相应减少。但是要兼顾学困生, 课前导读提纲中的问题题还是必要的, 要“兼顾两头, 满足中间”。此时对新授课的重、难点的分解上宜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广, 更富有挑战性, 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的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必然更能发表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 在教学“估计费用”的导读提纲中设计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的问题, 好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自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后面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不用教, 学生也会解答。

六、适度超前, 因材施教

对于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多少、难易, 适当增设, 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题目, 实行超前的课前导读。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可以设计“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 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如果是一个书乘两个数的差也能适用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练习, 不做统一要求, 以体现“指导——自主学习”的“保底但不分顶”的教学思想, 让优等生也感到学习的乐趣, 满足他们好胜心强的心理。对优等生而言, 没有难度的问题往往很难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奋点。

总之, 课前阅读是我们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学生习惯的重要方式。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阅读的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后, 在课堂上必定会变动活跃起来, 必定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做好课前阅读工作, 也是为学生长期的、高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 .

11.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篇十一

刘晓媛

今年参加了研讨课观摩,听完田立莉老师的课感触颇深。观摩课后有幸获得《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书,居然爱不释手,我深深的被田老师那炽热的教学热情所感动,深深的被田老师那对教学研究的执著所打动,同时,自己对差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在我的视野里没有教育的盲区;在我的数学课上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在我的心里没有不关注的孩子这份对待教学的自信和从容,足可以证明田老师的能力,这也是田老师最内在的魅力。

读《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书感悟一:学会与学生用“心”沟通。

田老师的书里写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85%是靠他的沟通技能。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首先是通过与老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我们在教学中,班级管理中更多的是给予,却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得到。田老师让我懂得了用“心”的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心与学生沟通,多用心观察学生,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读《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书感悟二:教学前测很重要。上学期,我们学校领导提出课前充分备课的重要性,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才能把课堂质量落扎实。但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只知道照猫画虎,而并不了解这样做的必要性,在田老师所写的这本书中,我清楚的了解了教学前测的意义,课前为学生把脉,帮助我们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知识的理解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于是教学前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方案,只有通过前测,才能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差异、以及对新受知识的了解情况,以便教师制定切实可能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环节。书中,田老师以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案例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不同的课型所采用的前测方法,如:答卷法、调查法、个别谈话法、活动观察法等。对我很有学习和借鉴作用。也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本班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态度,对今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有了更深远的看法。

读《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书感悟二: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书的封面就是田立莉本人的的照片,一身蓝格子的职业装,短头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师形象,而正是这位普通教师却是无数的青年教师崇拜的偶像,在书的第四章,是部分教师对她的评价,也让我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这位数学名师,她对工作的执著和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加快了年轻教师进步的步伐。记得一位教师这样评价她:在我看来,她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狂人,一个永远精力十足的人,一个为了工作而忘我的人。我想也许这就是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数学名师的主要原因——执著。读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冯秀敏老师,她是一名上课和有自己特点的老师。作为老师听她的课都是一种享受,不但拥有语言特点更具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她,同样对他所教的的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要从自身找出自己的亮点,展现出人格魅力和正能量,做教育上的成功者。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田老师执教或指导的十篇教学案例,每篇案例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让我明白要想让学生爱学、乐学,教师要智慧设计启发式提问。《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让我认识到创设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情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看完这些案例,也让我感受到了田老师的人格魅丽,以及她那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艺术。

12.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篇十二

作者:可艳

寒假里,我读了《名师课堂DNA解码(小学数学卷)》,书中集中展示了柏继明、刘松、赵云峰、沈百军等12位青年小学数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以教学片段、经典课例形式呈现,并分享了名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这本书足足有两厘米厚,刚拿到这本书时,很犹豫。自参加工作以来,好好静下心来读过那么几本书,但是这么厚的一本,什么时候能读完从没想过。但是从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这不就是我一直希望阅读的那种类型的书嘛,我真是受益匪浅。

书上没有长篇难懂的理论,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就是一个个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经典课例,名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的精彩回答都在字里行间显露无疑。一直以来,都觉得名师是遥不可及的,能在网络上找到一段名师执教的视频,搜索到一篇名师的教学实录都是极幸运的事。可是今天,我却捧了满满一手的教学片断,经典课例,我选对了。

书中鲜活的课例深深吸引了我,但课例之后名师的教学反思,同行的深刻评论,让我对课例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惊叹,通过评论的解读,我更明白了为什么精彩,知道课例中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有太多的地方值得自己学习。“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哪种方法更有说服力”,自己一次次在课堂上觉得词穷的地方用上这些语句就能顺利连接,名师的课堂没有哗众取宠的游戏,看似平平淡淡,但学生却总能听的津津有味,这是教师的魅力,更是数学思考的魅力,是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数学的世界。书中,名师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课堂,而且有自己执教生涯中积淀形成的深刻观点。柏继明老师“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永远弥补不了品德的空白”的话让我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了新的理解,沈百军老师说:“让儿童喜欢数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把枯燥的数学变成好玩的数学,把冰冷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火热的数学思考,学生才能喜欢数学,爱好数学。”这让我重新定义了自己“引领者”的身份。“只有自己深入思考(包括对学生的思考、对教材的思考、对课堂的思考),才能生成自己的观点。一个有想法、有观点的人,即使是错误的,也能得到多人的注意,如果观点正确,那就有更多人的认同了”。这让我对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思考,学会思考!

13.读小学数学常规有感 篇十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一点也不假。平时我们总是说工作忙没时间,总是有种种的理由与各种的借口不去看书不去读书,其实是懒惰、无进取心在作怪。好不容易假期来临了,可是又极易放纵自己贪玩游乐,看看假期即将结束了,想想还有活路没有完成,才不得已不情愿的拿起书。可是就是从拿起书的那一瞬间起,我就一头的扎进了书里,一口气读完了它。读书,使人神清气爽心静如水;读书,使人不骄不躁甘于寂寞,这是我读完《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后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后,我默默地思考着:以前,总觉得自己在小学数学评课方面有所积累,有一定的积淀。可现在才发现自己简直是一无所知、井底之蛙了,不知道的不了解的的还很多。所以我特别感谢学校领导在暑假里要求大家完成的这件有意义的事: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读后感!要是没有这一项暑期学习计划,我也许就不会专门去买《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更不用说读了!我就会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夜郎自大、沾沾自喜。所以,能读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为什么我会选择读《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呢?因为去年我们数学组承担了省课题《小学数学评课案例研究》,作为课题主持人和主研人员,我时时感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有许多的疑惑和迷茫,在实际研究中缺乏指导和引领,虽然和大家一起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但还是感觉没有头绪,所以利用假期时间,我选择了来阅读学习这本书。

《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作者是陈亚明老师,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的孔企平博士为其书作序。全书主要内容有四大部分,分别是为什么要评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评价一堂课、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实践,该书对新课程理念下出现的新特点、新思维加以详细介绍和论述,理论先进,实例丰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全书结构清晰,文笔流畅,既是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新探索,也是对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的总结与创新,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评课方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读了陈亚明老师的《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有很多的启示和太多的收获。

首先,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评课的意义和作用。评课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分。评课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改新思想;有利于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探究课堂教学策略,建立优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促进教学改革。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如果教师缺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如果我们缺少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析,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容易沦为一种重复性的劳动,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持续和提高,我们的教育也不会有创新和发展。评课一般具有这几个方面的作用:指导作用、管理作用、导向作用、交流作用、诊断作用、评定作用、激励作用。

其次,使我明白了影响好课标准的因素以及好课的标准,明确了评课须与时俱进,须建立符合现代数学教学改革要求与方向的评课理念,而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评课是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思想和要求的集中体现,不同时期的评课标准是不同的。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着好课的标准,如:有的认为教学活动本质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有的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有的认为教学本质是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目的与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我一生都在想怎么上出一节我最满意的好课!好课的标准体现了一定的理念和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实践性、学习的理解性和学习的反思性。如果实现了这些特性的课堂教学,那么这节课就可称得上是一节好课。新课程理念下好的数学课堂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运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等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所说: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看过程,可以从教师的角度看,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其次,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第三点很重要,就是要看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第四,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

第三,也是对自己启发意义最大、收获最多的一点,那就是我们怎么样评价一节课。我校数学组承担的省课题《小学数学评课案例研究》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如何评课?评课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因此,关于怎样评价一节课我之前也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在数学组内开展了怎样评课的专题讲座,制定了小学数学评课细则和操作细目。学习了《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使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体系了解的更加的全面、更加系统、更加科学规范。其一,我明白了在评课时应把握好评课者的主观意识,同时还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因人施评性原则、目标与手段相一致原则、观念与行为相协调原则、量的分析与质的描述相结合原则。其

二、使我明白了在评课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化和庸俗化;要抓住重点,切忌吹毛求疵以偏概全;评课要注意理性提炼;要因课(人)而异;切忌带个人色彩;要有宽容的态度,尊重科学,诚实评价,观点鲜明,谨慎措辞。其三,使我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课堂的交往与生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教师的教学特色。其四,进一步完善了评课评什么,围绕那些方面进行:课题设计的目标评价、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评价、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思维评价。其五,掌握了科学系统的评课方法。评课效果如何,方法很重要,方法得当,效果就好,否则就失去了评课的意义,起不了应有的作用。根据研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经验性的教学评价、量化的教学评价、质性评价、生命态教学评价;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初试课的评价、研究课的评价、评优课的评价;根据表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整体评述法、片段分析法、解读评点法、问题探讨法、特色鉴赏法、塑造评议法、集体研讨法等,像我们常常开展的就属于集体研讨法。其六,具体细化了评课的过程,掌握了评课的原则、方法和注意点,并不表明就掌握了评课。要学会评课,关键是要多实践。评课的一般过程:

课前准备:掌握教学常规、了解学科现状

明确听课性质与课型

熟悉教材

了解授课教师和学生

选择听课记录的方式方法

观察与记录:

课前的观察

课中的观察与记录(包括两个方面:学生方面观察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教师方面观察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等)

课后评议:

评课活动不是说教活动,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交流。应该倡导、建立新型的评课环境和文化,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应该是明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用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来哺育滋养我们的教师。

第四,搞好教师课后自我评价是关键。目前大多数一线老师,工作上缺乏反思,只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笼罩在了职业倦怠的阴影下,而教学反思就是促进教师教研水平、提高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我们数学组在课题研究的中期,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要求授课教师在评课活动结束后,做好课后反思,实施二次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布鲁巴赫提出的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等反思方法和途径值得我们借鉴。教学反思可以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我们常常做的是教学后。反思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评点注入式、实例分析式、心得体会式、集体会诊式、写教学日记、博客教学日志等。

最后,从书中我还学习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不同范畴的多重评课案例,这对我们的研究课题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感到收获颇丰,非常值得。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也有新的疑惑、新的思考。虽然书中的许多理论、许多观点、许多方法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但这本书毕竟是写于2005年的,时间距今已经过去了8年,在这八年期间里,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尤其是前年我们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因此,在学习这本理论专著的时候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统而笼之。另外,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评价一节课?我想,这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来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八股般的去套用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究。

上一篇:档案室设备管理制度下一篇: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