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三个要素

2024-07-04

教师成长的三个要素(精选8篇)

1.教师成长的三个要素 篇一

辅导青年教师资料

第一课时 坚持读书

第一,读自己的专业书。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管你是教什么科目的,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过硬,在学生面前就没有说服力,更难以树立起你的学科魅力,何谈让学生爱上你的课?所以我呐喊:年轻教师,请不要将你的专业书束之高阁!这是不误人子弟的第一步。另外,还要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落伍,“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不能只读自己那几本发黄的大学书,还可以适当的订一些学科杂志或者多关注学科网站及论坛。

第二,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本身就是做教育工作的。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本质是受教育的人。所以,这些书籍实质上应是我们的“看家书籍”。对于这些书,我们必须要坚持阅读。你可能会觉得那里面的理论抽象而空洞。刚开始当我走马观花随意浏览的时候我也曾经觉得它们大而无用。但当我滤去浮躁,细心思考、拜读的时候才发现那些理论其实都是教育家们集体经验智慧结晶的高度总结,而且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第三,读班主任方面的书。

不管是不是担任了或担当过班主任,我们年轻教师都要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工作生涯是不完整的。而我认为,没有“班主任”底气的任课教师是脆弱的任课教师。现在的孩子会有观察哪些老师“好欺负”的行为,进而产生“他怎么不了我”的心理。如果被学生这样认定,你这个任课教师日子肯定不好过。不但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调皮的学生还会经常给你设置一些大大小小的 “突发事件”,让你忙不胜忙,却是瞎忙。当学生从心眼里轻视你的时候,就谈不上尊敬你,喜欢你了。

第四,读一些启迪、励志方面的书。

每个人在琐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日渐产生厌烦。美好的理想在现实的打磨下有时候会“隐身”。而且,年轻教师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容易产生自满自得和自以为是的心理。在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还容易迷失方向。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大部分年轻教师在从教三年以上后,都会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激情了,”“就这样了,”“马马虎虎好了,”甚至有一些年轻教师开始眼红别人做其它事业发了财,萌生了后悔走“教书匠”“孩子王”之路的念头,对工作 提不起来精神,搞不好就跨入“熬日子”“混口饭”的行列。所以,经常让自己的心灵沐浴春风,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坚持去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励志书籍就必不可少。

第二课时 向身边的同事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道理我不必多说。但我们年轻教师,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很多时候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具体做的时候,要么不好意思,要么觉得别人“也就那样”。从而丧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非常遗憾。怎样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呢?

第一,多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她还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年轻教师要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他们的课上看到闪光点,比如某些问题的巧妙处理,某些问题的巧妙过渡等。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第二,多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学校教育不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多的教育在课下。甚至有时候,课下的教育能够决定你的课堂效果。可能有些年轻教师接触些老教师的时候,觉得他们都很随意,似乎随时都能上课堂,谈起某个专题都能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课堂上不用怎么维持纪律,课下仿佛也不怎么大批量的改作业,可带出来的班级学生的成绩永远排在年级的最前列,就觉得可能是学生对老教师天然的尊敬效应所致。其实不然,他们付出的远比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起课来依然非常细致;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用心。有的老教师在找某个学生谈话前,还会列出一个谈话提纲,甚至点上某个经典小故事等。这些,都会给年轻带来教师越来越多的震撼和感动以及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年轻教师要时时处处留心,从老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批改作业的方式,以及备课的方式等方面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三课时 坚持经常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有人说,名师和普通教师成长过程的区别就在于,从教的前三年是否坚持写教学反思。反思可以让不成功的教师走向成功,让成功的教师更成功。《班主任兵法》的作者万玮老师,在初次担任班主任时,是以失败告终的,而且据说“一败涂地”。可他没有被打垮,而是“知耻而后勇”,在“一件件不成功的往事”面前,驻足反思,从而寻找解决的策略。终于,不仅“一雪前耻”,而且成了全国著名的班主任。在阅读《班主任兵法》的过程中,序言中的“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一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学期反思。我注意到,很多老教师都在很认真的进行“原创”。但很多年轻教师却将之视为一种形式,根本不去认真对待,大部分从网上复制粘贴一些大话套话了事。还有的年轻教师想要认真对待,却根本不知道该反思什么,如何反思。以下是我的认识:

1、经常反思令自己遗憾的事。

有这样一首诗:“记忆说我是盐别怕我把你的旧伤口扒开撒上去我要融入你的血我要化成你的泪我要让你在痛苦中更坚强更有力„„”说的就是直面自己遗憾的过去,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爱冲动,往往会做一些不完美的事,有时还会造成很恶劣的后果。此时,经过到位深刻的反思,也许已经不能挽回什么,但是,这反面的教训却有可能会转化为宝贵的经验财富。而若不去反思,很有可能会一错再错,最后自己的自尊心受挫,却又只会怨天尤人,感受不到从事

教育事业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一定要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情。那么如何对令自己遗憾的事情进行反思呢?

第一,反思令自己遗憾的原因。

毛主席说过:“调查问题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所以,找到自己感到遗憾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才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我曾经因为一个学生有一次没有完成作业,狠狠地批评了他,从他的平时表现到他的学习态度再到家人为他的付出到以及今后的出路等,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并责令他马上补完,还要罚抄数遍。事后,看到该生闷闷不乐,上其它课也在补我的作业,完全不见平时生龙活虎的样子。我感到很遗憾,觉得自己没有

做好。

因此,我对此进行反思,我首先想的是,学生要完成作业,天经地义,学生不完成作业,受批评很正常,我为什么要感到遗憾呢?

想来想去,最终我想到: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他没有及时完成,这个巩固的效果没有达到。我作为教师,批评他的目的,应是促使他去达到这个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我的批评力度虽大,最终造成的后果是他非但没有达到那个效果,反倒在别的课上补我的作业,又造就了另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而且,我的批评可能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使他闷闷不乐。也就是我的批评是无效的,甚至是具有消极效果的。所以,我觉得很遗憾。

第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的无效的批评呢?先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 矢,找到应对策略。这也属于调查的过程。

在以上事例中,我发现自己主要是因为该生成绩较差,作业没有完成,我已经在潜意识中认定为他偷懒,不愿意写。所以,在批评时,我做出了“狠狠批评”的错误方式,希望给他醍醐灌顶的感觉,能够激发他。如果该生成绩较好,而且平时表现也不错的话,我可能就会以为他可能做作业时出现了意外,就会用另外一

种教育方式了。

这就说明,我虽然也希望自己对学生一视同仁,但在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以学习和平时表现进行评判的误区。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然也知道要进行发展性评价,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问题。

已经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我赶紧再次调查,后来发现该生其实在一周前已经下定决心用功学习,而且已经努力一周了,只是我还没有观察到。这次作业没有完成则是因为家里出了一些事情,周末他随家人回了很远的老家。在我的批评过程中,他也想解释,但又怕老师不相信。被我批评后,他十分伤心,又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于是,我赶紧再次找到他,诚恳地就对他曾经的偏见和误解道歉,并对他的一些做法表示欣赏和鼓励。随即我欣喜的看到,他的状态越来越好,后来竟然从年级300名之后进到前100名之内,令我释然。

试想,如果没有我的及时反思,这个孩子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教师的一言一行可

能影响某个孩子的一辈子。

第三,对反思的类似事件或不同事件加以归类、总结,提升自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我们的反思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们遗憾的事会越来越少,感受到的成功和幸福会越来

越多。

后来,我专门为如何批评学生写了一篇日志,题目为《理性批评》。所以现在我在教育学生之前,首先会问清楚自己调查清楚了吗?事实是否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我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我的这些话会导致怎样的后果?等等。争取达到批

评有效、不偏颇。

2、经常反思自己感觉成功的案例。

可能很多年轻教师都会认为,成功还需要反思吗?我答:需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自己觉得欣慰的成功的案例。这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和前进的自信。但其实,它也有可能是我们走向更优秀的最大障碍。很多优秀教师,之所以无法更加优秀,就是因为沉浸在成功中,没有从成功中寻求更深层次的内容。有的人将之归纳为天然素质。实际上是自己走入了优秀的瓶

颈,却不自知。怎样反思成功的案例呢?

第一,反思自己感觉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有的年轻教师取得了一些成功,可让他说成功在哪里了,他却说不出个所以然。那就难以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成功在哪里了。比如,我觉得我带班主任期间,比较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提高了班里学生的整体成绩,树正了班级的班风。第二,为什么会成功?

这是更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往往把成功简单归功为爱心的感化,自己的坚持等等。这样的经验总结,很多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属于自己的具体的东西。

比如,我反思自己在以上两个方面比较成功的原因,我总结出来的是:首先,对 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所谓“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进行班级量化管理,管理条例做到细致、可操作性强,扣分有理,加分有据,尽量公平公正,定期总结评比。然后,采取定期分批谈话和召开主题班会及设擂台等几大班级习惯活动相结合等方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打造竞争与书香氛围。再然后,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及时通过周记、纸条、书信或谈话等方式和学

生沟通。

当然在反思成功原因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出现的问题。比如,前期沟通工作做的不到位,显的有些专制,造成学生对我有一定的误解,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使以后我要做的沟通工作量很大,几乎逐个学生进行。还有,有时候严格到苛刻的地步,因为担心学生放松自己而刻意掩藏我对他们的感情和体谅。再有,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有些自以为是和浮躁,阻碍了自己更快的成长。

另外,在反思成功原因的同时,我还发现即使某些做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刚接班的时候应和学生做朋友,多听学生的意见。在制定班规的时候,如果加入学生讨论的成分,那可能实施起来会更顺利。班级日志如果不仅记录每天的纪律卫生等情况,而将更多的内容充实进去,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大家分享,那班级气氛可能会更和谐,等等。

这么一分析,就有点头头是道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了。反思了成功的原因,也不能急于推广。我们还要反思的是:

第三,同样的方法,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说,对有的学生,我们用表扬激励法,他的积极性非常高。可是有的同学,面对我们的表扬,却会觉得我们虚伪?

所以,还是马哲里的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教育学里的:“因材

施教”。

三、坚持写作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准确。”而我觉得,在今天我摭议的三个坚持中,如果说坚持学习和坚持反思是我们在自己的教育田地上耕种的过程的话,坚持写作则是收获的过程了。现在的年轻教师,很多是文笔很不错的,有的还曾经是大学时期的“校园诗人”。但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丢弃了写作。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1、写什么? 第一,写读书笔记。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读后感,现在我们要求自己写读书笔记。实际上都是要求自己读书后要有收获。我的体会是:如果书是自己的,读书笔记可以见缝插针写在某一段文字的后面或字里行间,这样有一种和作者交流的感觉,感觉

很好,收获不小。第二,写反思笔记。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出错,而反思中又思路模糊的问题,在我们写反思笔记的过程中,却会慢慢变的清晰了。由此,认知能力也会得到更大提高。

如果你觉得写就事论事的反思笔记枯燥的话,可以将它和工作日志、私人日记、随感、个人空间、博客等融为一体。我个人觉得工作反思并不一定只就工作论工作,如果在工作反思中融入个人情感,成为有“人情味的反思”,才是能使你更加了解自己,同时更加了解你的工作的反思。我喜欢这样做:先在自己的私人日记本里以写随感的形式写反思,然后,每过一段时间,将其中一些总结归纳出来和大家分享。我觉得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样,我们的反思还有可能成为创作。

第三,写教育教学论文。

这个可以包括写教育学案例及案例分析、教育时评等。张先华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就说,“教育教学研究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关于这点,我的发言权不大。因为我是个新手。这是我写的第一篇论文。但我想说的是:它可能写的不好,是次品,可能远不到发表的水平,甚至还算不上是一篇论文。但同样是我的一份财富。因为从我起笔开始到现在我已经有了莫大收获。所以,我会继续写下去。我号召和我一样的年轻教师们:别害羞,动笔吧,让我们一起卖力地成长!

其实,我们处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研究,现在让我们把研究的东西写出来,让它成为教育教学论文吧!

2、通过哪些方式写作?

这个因人而异,看你喜欢。我的建议是:

第一,如果你喜欢和别人分享、讨论,那就通过空间、博客或者论坛写作。这样做的好处是“理越辩越明”,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同时,说不定会吸引一批“小粉丝”,激励我们再接再厉。

第二,如果你喜欢自己安静的写作,可以写在自备的日记本上。这样做的好处是,私密性强,适合喜欢独立思考和心灵沉静的人。

第三,随身携带小记事本。

有很多灵感,都是一闪而过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是最重要的。”所以,随身携带小的记事本扑捉一闪而逝的灵感必不可少。

参考: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一中 李武生 之《年轻教师成长需要的三个坚持》

年轻教师成长需要的三个坚持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一中 李武生 737100)

任何年轻教师,都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都有成为名师的想法。然而,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路又在何方呢?

根据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我觉得,要想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必须做好三个坚持:坚持学习、坚持反思、坚持写作。

一、坚持学习

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也就变成了一桶死水,迟早有一天会枯竭。当水枯竭的时候,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有些教师工作20年,其实也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一天后的工作就只是重复而已!

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学,向谁学。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学习:

1、通过阅读书籍学习

书籍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学习途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带着书籍,进行阅读。阅读书籍的过程,也是我们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向作者进行学习的过程。

可书海浩瀚,生命有限,我们应该读那些书籍呢?

第一,坚持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我们就是搞教育的,所以,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是一定要读的。而我们也是干人的事业的,要教育学生,没有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具体的书目,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等。

第二,坚持阅读班主任方面的书籍。

不管是不是已经担任了班主任,我们年轻教师都要读一些这方面的著作。一是为了以后当班主任作准备。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工作生涯是不完整的。暂不说这句话的科学性如何,我觉得不定什么时候,学校就安排你当班主任了。所以,提前为自己做好储备,是明智之举。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艺术。即使不是班主任,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艺术,我们就能变“突发事件”为教育情境,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具体来说,我觉得像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王晓春老师的著作,李镇西老师的著作,都是我们年轻教师的首选读物。其次,最近看到的【美】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是非常值得一读好书!

第三,要订阅一些教育方面和本学科方面报刊杂志

做教育的,也要“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因此,及时了解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消息,自己才能保持敏锐性。同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一些动态,也是我们进步和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最近,本人订阅了《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班主任》杂志、《中学物理教学》等报刊杂志。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眼界也开阔了,自己的格局也拓展了,自己的境界也提升了。

当然,这也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财力,我也是很心疼的。可有句话一直支持我,和大家分享:“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

第四,坚持阅读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

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是耗体力、耗精力的。而且,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也容易产生满足感。在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还容易迷失方向。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同时,在艰辛的工作之余,还要坚持学习,也容易产生倦怠。

因此,励志书籍这个时候就必不可少了。

对本人影响比较的大的励志书籍有:《了也成就伟业》、《从主动到卓越》、《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88种黄金心态》等。还有一本就是《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昔 仲尼,师项囊。古圣贤,尚勤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文字,在我疲惫的时候,在我懈怠的时候,在我迷茫的时候,像丝丝细雨,侵润我的心田,让我振作精神,继续前行!

第五,阅读一些开启心灵、启迪智慧的书籍

一名教师,只有心灵纯洁,拥有智慧,才能干好教育事业。所以,经常让自己的心灵沐浴春风,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坚持去做的事情。

我感觉自己读过的这方面书籍中,《读者》是一本值得坚持去读的书。当然,还有像余秋雨老师的书籍,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再有,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古籍经典,也是很好的启智修身的经典读物。其他的,在此就不在赘述!

当然,以上所述的读书,有点过于功利。我们还要经常进行“无功利”的阅读,当我们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也是我们真正享受阅读的时候!

2、向身边的各位同行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的经验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结果,是含金量很高的知识。通过向他人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量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向他人虚心学习。

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已经由学生突变为教师。“隔行如隔山”,从“学生行”进入到“教师行”,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管我们在上学期间多么优秀,也不管我们的学历多么的高,我们都得从零开始。

而这个时候,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同行们。那我们该学些什么?怎么去学呢?

第一,要虚心向身边的同行们请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道题左思右想,还是不会做;又如有个知识点,自己演练了很多遍,可就是感觉很别扭,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再如有调皮的学生,上课老有怪动作,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没有丝毫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轻教师,都是耻于向身边的同行请教。总觉得自己堂堂一名某某师大的高材生,而且现在也是老师,连这都搞不定,多丢人啊!

可是,你不请教,老教师一般是不会主动指导你的,一来是他怕你不高兴,觉得他小瞧你;二来教师都有所谓的“自尊”,“你向我请教,尊重我,我可以说说,你不请教,我为什么要说?”!

其实,老教师也是从年轻过来的,更何况老师有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之所以在学生面前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前通过请教等方式把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所以,要想在学生面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就要在课前勤学好问。!

同时,即便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也可以向老教师们请教。比如,本人在筹办婚礼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多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真的是受益匪浅!

第二,要坚持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去听老教师的课,感觉非常一般,根本没有我讲的好。后来听课听多了,才发现,“外行看热闹”,我根本就还没有入行。

听了一段时间别人的课之后,听课时,我常常带着自己在上课过程的问题。才发现,“姜还是老的辣”,“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巧妙处理呢?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样过度到下一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有点入门的意思了。

再后来,我听课时,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这样,我就省了很多去查资料,选例题的时间,又省时,又省力。!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无私让我们年轻教师听课的老教师和年轻的前辈们。所以,在平时,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第三,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我们通过请教,只能够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听课,也只能主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而且,有些教师即使你请教,他也不会悉心指导的。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也不愿让你去听课。所以,要真正从同行们那里学到东西,你就必须时时处处留心身边同行们的一言一行。

当身边的教师和学生谈话时,我仔细聆听,学习如何与学生谈话。当身边的教师教育违纪学生时,我仔细聆听,认真分析学生违纪事情始末,学习应对不同违纪事件的不同策略。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认真备课时,我不动声色,仔细观察,记住他所用的资料和备课的每一个环节。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我借机到跟前,观察他的批改方式,感受他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便都在我们的心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便会时时处处都有所收获!

比如,刚接触我们的有些老教师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很潇洒,不拘小节。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才发现,他们付出的远比我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认真、细心。这些,都是一本本活的教材,也是对我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

二、坚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适用。我觉得,用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上,更加适用!我们的每堂课,我们处理的每一件事情,我觉得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的教师,自出道之日起,就是那一套,一直用到自己走下讲台。我觉得,除了他不爱学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成功的教师需要反思,没有成功的教师更应该反思。

《班主任兵法》的作者万玮老师,在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时,就是以失败告终的。可他没有放弃,而是“知耻而后勇”,在“一件件不成功的往事”面前,反思自己的失败之处,寻找解决的策略。最后,不仅“一雪前耻”,而且成了全国著名的班主任。在阅读《班主任兵法》的过程中,序言中的“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那年轻教师该反思什么,该如何进行反思呢?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学校领导倡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反思,还给我们配发了反思记录本。可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该反思什么,该如何进行反思。

1、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爱冲动,往往会做一些令自己事后很后悔,很遗憾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如果不反思,不去寻找好的应对策略,就很难过自己的良心这一关。

长此以往,不仅不能使自己的业务有所进步,而且还很可能使自己患上心理疾病。您可能觉得我有点夸张了,但试想一下,令自己遗憾的事情常常浮现在脑海中,而我们却不能再次避免,难道我们还能心理很轻松吗?

当我们通过反思,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了应对策略,那我们肯定会释怀。

所以,一定要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情。

那如何对令自己遗憾的事情进行反思呢?

第一,反思令自己遗憾的原因

毛主席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所以,找到了自己感到遗憾的原因,也就是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存在的问题,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学生没有回答上我的提问时,我狠狠地批评了他。事后,看到该生垂头丧气,反而没精神听课的样子,我感到很遗憾,觉得自己没有做好。

因此,我对此进行反思,我首先想的是,回答不上问题,受批评很正常,我为什么要感到遗憾呢?

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以前学过内容的掌握情况。而批评应该是对他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他的发展,也就是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可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他垂头丧气,没有精神听课。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失败的,所以,我觉得很遗憾。

第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知道了令自己遗憾的原因,我们就先要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找到应对策略。这也属于调查的过程。

接着以上的事例,我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主要是因为该生平时表现较差,提问时他没有回答上,我已经在潜意识中认定为他上节课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出了“狠狠批评”的错误评价方式。如果该生平时表现比较好,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好的话,我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评价方式了。

这就说明,我对学生虽然也希望平等对待,但在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以学习和平时表现进行评判的误区。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然也知道要进行发展性评价,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问题。

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那寻求解决对策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第三,通过反思此类事件,寻求应对策略,提升自我

通过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思,使得我们较深层次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时,我们就可以取寻求应对策略,并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自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少,当我们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备而来”,就不会犯类似错误了。

比如,我刚担任班主任时,经常出现学生顶撞我的事件,让我很是头疼,也很遗憾。于是,我进行反思,寻找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并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求解决对策。最后,还写了一篇文章《高中生顶撞老师寻根及对策》,在《中国教师报》发表。而由于经过这样的反思,在后来的班主任工作中,从未出现学生顶撞我的事件。

同时,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反思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经常反思那些自己感觉成功的教育案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值得自己欣慰的成功的案例。这类案例常常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和前进的动力。可有时,它也是我们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大障碍!

很多优秀教师,之所以无法更加优秀,无法从优秀到卓越,就是因为沉浸在成功中,没有从成功中寻求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最终从优秀到卓越。

具体来说,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那些自己认为成功的案例:

第一,自己感觉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也会有成功的案例。自己感觉是成功的教育了学生,或成功地完成了某项教学任务。可如果让我们具体说说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我们又似乎说不出所以然。

所以,多思考到底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才有可能正确总结出成功的经验。

比如,我觉得我的某节课上的很成功。那我就要反思,结果可能会发现,我引入的时候很成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我在过渡时,让学生有了疑问,学生想要解决自己的疑问,继而展开讨论,进行新的内容的教学。或者,我的例题非常典型,学生通过例题,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等等。

第二,为什么会成功?

其实,当我们搞清楚了成功的地方,也就知道了成功的原因。只有知道了为什么成功,我们才能总结成功的经验,使自己有所提升。

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往往把成功简单归功为爱心的感化,自己的坚持等等。这样的经验总结,很多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科学性可言的。教师的工作,也是一种需要科学精神的工作。

比如,在最近的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对于我班的宋某的转化我感觉比较成功。反思成功的地方和原因,我发现,首先,我没有和他对立起来,而是站在他 的角度,切身体会他的处境;其次,我抓住了几个比较好的时机,表扬了他的闪光点;再次,我以合理的方式指出了他存在的问题,并和他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我在和他的家长的配合上,取得了成功,他的家长也改变了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这么一分析,就有点头头是道的感觉,也有点豁然开朗的意思。

反思了成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进行经验推广了。但要明确,在这里适用,在其他地方是否也适用。

第三,同样的方法,在其他地方会不会成功?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用的时候,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样,我们自己的经验,能不能在其他案例中使用,也是应该反思的。比如说,有的学生,我们抓住闪光点表扬之后,他的积极性非常高。可有的同学,面对我们的表扬,无动于衷。

第四,如何把成功的经验和理论联系起来?

3、对照榜样反思自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坚持写作

杰出的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写道:“阅读是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准确。”同时,我觉得写作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

所以,教师应该善于积累,让自己不断提高。而且,我觉得,只要愿意写,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高产作家。每一天的教育教学中的事,写一些,就是一篇文章。每一位学生的事情,写一写,也是一篇文章。

1、写什么

很多教师,都有写作的愿望,可当静下心来,准备写写什么的时候,却不知道该从哪下笔。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写读书笔记

我们要坚持读书,读完一部分内容之后,一般都有很多感想。这个时候,把它写下来,不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对我们阅读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写反思笔记

经常进行反思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我在前文已经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我要说的是,写反思笔记除了可以提高反思的效果之外,还可以积累。当我们坚持写反思笔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路变得清晰了,我们的思考和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同时,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已经写了几万字的反思笔记了。再翻阅时,有的反思笔记,可以提醒我们;有的反思笔记,可以鼓励我们;有些则可以简单修改后投稿,发表。

这样,我们的反思效果将得到了延伸。

第三,写教育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很多教师,觉得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主业,教学研究是不务正业,写论文、靠论文考评时加分更是不务正业中的不务正业。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认识,可读了张先华老师的一篇文章后才发现,“教育教学研究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所以,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四,写工作日志 其实,很多企业都在写工作日志。写工作日志的好处,我觉得,一是可以记录自己的工作业绩;二是可以起到备忘的作用;三是可以使自己的工作流程得到优化。

当我们把每天要做的,和已经做了的事情记录下来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很多自己平时忽略的东西。首先,可能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做了一下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其次,可能会发现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做。

第五,写自己的随想

每天,我们很学生之间,都有很多故事发生。每天,我们也都有不同的感想。当我们把这些都写下来的时候,可能就是宝贵的经验,还有可能上升为理论。

第六,写教育时评

针对国家或地区的某些教育事件,某些政策法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当我们再读到他人的见解时,对照自己的想法,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这些事件和法规。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可以看看自己的见解和别人有什么差距。

第七,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一定要进行教学研究。而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结论。当我们把这些写下来的时候,也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论文。

2、通过哪些方式写作

教师的工作很忙,很少有专门的时间用来写作。所以,我们要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写作,才能写出较多有质量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写作。

第一,通过博客写作

现在电脑和网络比较普及,学校教师基本上都能很方便地上网。每天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想法写下来,是很方便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写出很多东西。进行整理,就能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即便是整理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对于自己的写作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的调适,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通过论坛写作

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论坛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别人的意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

第三,设立专门的反思记录本

有时,我们不想将自己的一些反思写在网络。这时,设立专门的反思记录本,就很有必要。

第四,随身携带小记事本

有很多念头,都是一闪而过的。这些念头,往往是灵感所在,而又容易忘记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最好随身携带小的记事本,将一些“闪念”随手记录下来,防止忘记。

2.教师成长的三个要素 篇二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经验积累的过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对教师成长的研究着重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比较, 并在实际教师培养过程中, 用专家具有的特征去训练新手, 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1]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中间加入一个过渡阶段, 即熟手型教师, 从而使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快速成长。

二、三种类型教师的比较

教师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新手型教师指的是参加工作1至3年的教师;熟手型教师是教龄在4至15年之间, 处于新手和专家之间的教师;而专家型教师指的是职称为高级教师, 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2]

下面从教学策略方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比较。

(一) 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的比较

与新手型教师相比, 熟手型教师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在课前教学策略上, 新手型教师的水平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新手型教师刚参加工作, 对课堂教学和学生都不熟悉, 经验不足。所以为了上好一节课, 就必须在课前仔细备课, 考虑课堂中的每一个步骤, 甚至将自己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记载在备课本上, 以防出错。并且新教师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有效的教学, 奠定在学校里和社会上的地位, 因而他们在课前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而熟手型教师教学多年, 对课堂相关的内容及程序比较熟悉。许多教师多年担任相同的学科教学工作, 对课前的准备已经定型。如一位教龄11年的教师说:“备课嘛, 主要就是准备一些常规性的东西, 如上课用的教具、挂图等, 反正上的内容都很熟悉了, 都差不多。”[4]虽然这种定型使教师的课前准备熟练化, 但也使教师的课前策略僵化, 难以突破自身。

2. 在课中教学策略上, 熟手型教师的水平更高。

熟手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流畅、灵活, 这是与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实践分不开的。因为他们对基本教学工作很熟练, 所以保证了他们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学, 从而表现出比新教师更高的教学策略水平。

而新手型教师虽然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但由于经验的缺乏, 导致他们在课堂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 不会跟随课堂情境的变化灵活制定教案。

3. 在课后教学策略上, 二者差异不显著。

在课后教学策略上, 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熟手型教师在课后策略上没有积极反思, 自身能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 熟手型教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而不善于课后反思。而新手型教师忙于熟练教学, 还没有真正地开始课后反思。

(二) 专家型与熟手型教师的比较

熟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存在显著差异。

1. 在课前准备上, 专家型教师非常重视。

虽然专家型教师在课前准备上花费的时间不多, 但他们每次上课前都要备课。即使是上了很多遍的内容, 他们也会根据不同地点、不同对象和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教具准备。他们的课前准备是对教学和学生状况的全面把握。

2. 在课中策略上, 专家型教师更多地表现出灵活性、创造性。

专家型教师能明确地知道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方该做什么、怎么做, 其行为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这使他们能够把心理资源应用于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

有一位专家型教师在提到教学灵感时说:“我在备课时一直会想一些问题, 有时想都想不出来。只有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时候, 才突然有灵感。”[5]教学灵感是教师创造力水平的体现, 它有效地保证了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3. 在课后策略上, 熟手型教师的课后策略是以课堂教学

是否成功作为主要内容, 对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考虑得并不多。而专家型教师不仅注重课堂教学的成功, 更注重通过对课堂成功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专家型教师这种反思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坚持学习有很大的关系。他们都非常热衷教育理论的学习, 对当前本学科的教学改革动向和理论研究了如指掌, 并且能够用当前的理论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缺陷, 指导教学。因此, 专家型教师教学策略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反思的过程, 这也正是新手和熟手型教师所缺乏的。[6]

三、启示

教学策略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它的好坏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 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培养教师, 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 对教师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 促进新手型教师尽快熟练教学

从新手型教师到熟手型教师的发展主要是教学程序熟练化的过程。新手型教师虽然课前进行了详尽的准备, 但无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 这与缺乏教学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让熟手型教师带领新手型教师,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为新手型教师提供教学经验和技巧, 促使他们更快地熟练日常教学程序, 向熟手型教师转变。

(二) 促进熟手型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专家型教师相比, 熟手型教师的教学策略表现为缺乏创新性, 不善于教学反思。因此, 熟手型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突破固定模式, 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四、结语

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 至少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成长。[7]但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教师成长过程的特点, 对症下药, 使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从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学民, 申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述评.比较教育研究, 2001 (3) :1-5.

[2]袁克定, 张溉.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 2000 (4) :488-490.

[3]俞国良, 林崇德.论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与发展.心理科学, 1997 (5) :406-09.

[4]申继亮, 李琼.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专长:对教师职业知识特点的研究.教育研究, 2001 (7) :6-65.

[5]胡谊.专家教师的教学专长的知识观、技能观与成长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0 (6) :55-65.

[6]张立吕.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 2001 (12) :17-21.

3.新任教师成长的三要素 篇三

一、新任教师成长的三要素之新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理念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任教师必须要有新理念。

1.教育理念

在新时期,教师的教育观的主要精髓在于人本理念,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与教师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人”,以此来实践教育是人学这一时尚教育理念。师生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教育理念就是“人学”理念,也就是教育是为培养大大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服务于这个要义。新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人,是学习的本质目的。学生学会做人,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有成效的。

新教育倡导教师给予学生春风化雨般思想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尤其是“心”得到长足的发展。教育,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思想的启示、方法的启发,而最终归结于心育的发展。教育,是新教师与新学生心与心对话的过程,是新教师与新学生理与理相容的历程。新教育,就是心学。

2.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为学生永续发展奠基、为学生内涵发展服务。一切的教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

新任教师由于对教材知识点分析有时不够透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熟练。为此,要精心进行准备、进行悟课。对内容、教学环节与轮廓、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熟悉,上课“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以学定教,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秩序,更是一种教学规则。以学定教,就是指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特点规律、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积极地学、有效地学。以学定教这一新教学观,带给我们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使我们能深入思考“教什么,怎样教;学什么,怎样学”这一教学二元论。以学定教是新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教育课堂本真的回归。新教师在教学时要真正贯彻“以学定教”理念,要围绕学生组织教学,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能真正地为“学”服务。

3.学生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第一资源,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重视学生的思想行动。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一切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心灵的互动,而不是师生对话完成教育的过程。教师要站在人本立场,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举动、想法、言语。

学生与新教师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而教师,仅仅是教育中的首席,在教育教学中起组织、引导、协调、调控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做为学习参与者、合作者的地位和角色。学生任何不成熟的见解、不完善的观点,都是学习中可以允许出现的“美丽错误”,教师不能将自己视为裁判,而应将自己视为“服务员”,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新任教师成长的三要素之高要求

1.勇于面对问题

新任职的教师往往有许多梦想:想成为能手、骨干、名师……但理想与现实会有很大差距,新任教师由于对学校情况不甚了解,对学生、教材与教学完全陌生,在踏入校园、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呢?首先,要有迎接各种挑战的心理准备。其次,找一位导师,给予业务上的指导,经常一起备课,还要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要主动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安心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下一番苦功夫,做出成绩,让家长和领导认可,努力使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

2.认真务实

新任教师因刚参加工作,可能对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和充满热情。刚开始是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工作岗位上,但时间一长,热情之火慢慢地熄灭了,浮躁之风在其心中潜滋暗长。教师要善用宁静之心体验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快乐与成功。不断用新知补充新鲜血液,教师是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日益成长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的心田。新教师应多读哪些书呢?一是教学方面的专业性书刊。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教师不仅要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多层次,多领域涉猎知识,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那么,教师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吸收和扩充知识,更是人生体验,这种学习的精神一旦对学生形成影响,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3.知难而进,不断反思

在平时教学中,你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你可以有意识地去作一些探索;自觉地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为有效的策略。作为新教师,对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行为都要进行积极的反思。每一节课下来,新教师都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反思:教学环节与教材的处理、教学语言组织、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教学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灵感与机智以及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并及时做好反思记录,写出反思笔记,从而为下一次课或下一轮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新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爱冲动,往往会做一些令自己事后很后悔,很遗憾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经常反思那些令自己遗憾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反思成功的案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最终从优秀到卓越。

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是教师自我勤于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反思教学中的灵感、顿悟和自己对教学内容、教法等要素的理解,也可以总结反思同事间及他人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还可以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实践中的有关事件等,以积极探索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4.勇于学习

新任教师可以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教材、驾驭课堂。但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更不能“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而应当结合自己的教情与学情对他人的优秀教案或优质课要进行适当整合与修改,借鉴并吸收他人的营养成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模仿要从宏观去把握,学会模仿是新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环。不过,新教师千万不能“痴迷”于模仿,那样会导致思维“僵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己教学的风格。

要发挥老教师对新任教师传、帮、带作用。老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向新教师传授师德,培养他们“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老教师有丰富教学经验,可以在教学上给予其帮助,如在每学期初老教师帮新教师制定计划目标,指导新教师认真熟悉大纲、分析教材,以及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等,并带动新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参与教科研意识,并分担其中一些课题任务,培养他们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任教师成长的三要素之重规划

1.树立威信

新任教师来校时间不长,学校里的学生对其了解不是很多,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新任教师接触学生前应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情况,首次面对学生切不可马虎,听其自然,而应有目的,又要积极主动创造第一印象,适当表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注意与学生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做到亲而不密、疏而不远,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树立和保持自己的威信。把握适度的心理距离的技巧可概括为八个字:间歇、等距、含蓄、差别。

2.具有积极乐观的正能量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的,面对有思想且各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而可塑性又极强的学生时,就不能要求千人一面。在强调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的今天,特别要求每一位新任教师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工作者,我们新任教师应该学会善待每一位学生,理智地看待学生的缺点、不足或错误,不应动辄呵斥、责备,也不应随便全盘否定哪个学生。要正确看待别人的缺点、错误,对“差异生”而言,要学会宽容,关键时刻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培养豁达开朗的风度,扎实有效地把教学工作做好。

3.制订自身专业发展目标

新任教师工作后,虽然有向上发展的良好愿望,但多数人不知如何寻求发展,往往是等着学校向自己“提要求、压担子、给机会”,这样就成了一个被动等待的过程。另外,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往往以主管部门设定的某类评优标准、专家标准为目标,把专业发展视为某种物化的结果,也造成了专业发展的停滞。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主体应该是教师自己。新任教师本人要了解并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思考缩短这差距的途径和方法,并积极付诸实施。

4.培养语言的艺术性

由于刚刚入职,新任教师的语言表达会出现许多问题,诸如不准确、不科学,专业性低;语言表达的目的性弱,随意性强;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节奏性差;语言表达说做不一致,前后矛盾;语言表达滥用口头禅,效果尴尬等。新教师只有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在上课过程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表现力和说服力。

优秀的教师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因为每一节课都是他精雕细琢的作品。当教学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候,有那样一种状态:“有没有教案、课件甚至课本都无所谓,而教师的每一句话像是精心设计好的又好像是随意的,但每一句却似乎都恰如其分,每一个知识点的点拨都恰到好处,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教师要注重恰当规范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适度加强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孩子就像是来这溪流中饮水的小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语言在教学当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每一位教师都应践行这样一种意念:锤炼积淀教学语言,词能达意,不拘一格,提升自己在教学语言基本功层面的素养,借此优化自己的教学,生成真正涵义上的有效教堂。

新任教师一方面他们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充满朝气,是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经验,缺乏与学生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新任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培养,让其健康成长,形成自我教学风格。

4.谈高校青年教师人格魅力成长要素 篇四

当今时代,知识、信息的衰退速度明显加快,学习再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教育将从简单记忆的知识积累转向重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转向重视培养学习者获取知识,以及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任何人的发展如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都是很难成长好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勇于研究探索就是工作的态度,以研究的心态去工作,把自己做的事提高技术含量,成为一位研究型教师。师者,唯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才能保持住对学生业务的引领和示范,培育学生的进取精神。

5.马云成功的三个要素 篇五

改变世界的理想、转化实际的智慧,实现目标的执着是马云成功的三个总体原因。

我本来想讲一个题目,今天临时想加一个题目,本来想讲的题目叫解读马云,在这之前讲一讲我对新常态的认识,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新常态我觉得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新常态。我认为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速度,中国发展的速度有变化。原来我们过去改革开放35年发展速度是9.8,就算是10吧。我们提升的速度是10%,以后可能我们不会有这个速度了,所以要降下来,现在公认是7%的速度,高一点或者是低一点。我觉得关键是对这个7的认识,现在我们给他的定位叫中高速,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对7的理解是低速,怎么这么低,原来是10,怎么下来了。真正的心理感觉不是中高速,而是低速,这个感觉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不对?1978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是3600亿,2013年我们国民生产总值是57万亿,差140多倍。我们在140多倍的基础上,7是多大的力量。现在人们说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一年多生产出一个中等国家的GDP来,这个量是非常大的,仍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速度。

现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它的感觉要准确,第二对它的前瞻要看清楚。我个人认为我跟林毅夫的观点比较接近,他比较乐观一点,我基本属于他那一派的。我认为中国经济中高速阶段起码还有十年到二十年,不会是短时间就下来了。我们在金融危机之后说了一句话——中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然这句话可以说很多问题。我现在把这个用到我的看法上,什么基本面没有变?第一,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并没有真正的完全工业化,这个没有变。第二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中期,没有变。第三,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网络经济时代来看,中国处在初期。一个中后期,一个中期,一个初期,这三个加一块是什么意思?我们中国的发展潜力还大得很呢。

咱就说一个数,最近我和厉以宁教授一块写了一套书,我顺便整理一下城镇化方面的数据,我就说一个数字,中国GDP世界第二,好像很大了,但是人均GDP排名80多,中等甚至有一点偏下。为什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到每人头上这么小?什么原因?根源在哪里?因为实质是人均,不是总规模,你的文化、发展,实际上是人均。我解析一下这个数字,我们中国的城镇化按现在公布的两个数字,一个数字上户口就是城市户口有多少,35%。不算户口,常住城市里的人有53%到不了。咱们就按53%算,也就是说现在中国人53%住在城里,47%住在农村。这个数字记住之后,解什么问题?解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中国的一产占多大比重?农业占10%。二产现在有点降,三产在增加,还按老数字,现在说这个问题不重要。二产50%,三产40%,现在三产也增加了46%。也就是说一产是10%,二产三产是90%这个格局。把这个格局和人口一对照,也就是说那47%的人一年的劳动成果只占10%,那53%的人一年的劳动成果就占90%。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是1:10。我们中国还有47%的人口处于这样的低的生产率的条件下,把我们这些人背下来了,一半人。为什么慢不下来?不是进了城的农民工他要住房,现在房价太高,将来恐怕还要解决这个问题,给中央提建议。房子还要卖,房地产让他自行发展,还有我认为房地产还有20年黄金(1183.70, 10.50, 0.89%)期,因为人口在这摆着。农民要就业,他要到城市就业,最后中国大概有一亿多人差不多真正从事农业。农民要富起来,国家更多劳动力进入高生产力的环境。

我在90年代访问德国的时候,德国的总统顾问接见我,说艾先生你访问了欧洲有什么感想?我说欧洲经济50岁,中国经济15岁。我说你这个50岁很成熟,但活力不多了,因为按我的眼光,我来欧洲看看什么地方可以盖农场,什么地方可以盖楼,什么地方搞个什么大的基础设施,我找不到地了,都盖的差不多了。但是在中国可不是这样,包括最发达的北京,你要看一看那要干的事都太多了。我们还是一个15岁的毛头小伙子,很多事没有学,很多事没有干的。他说你说的很好,我对他搞了一点外交公关,你觉得我说的很好,我给你提一个建议,我说50岁的人要想保持活力,多跟15岁的人打交道。现在15岁干点蠢事,傻事,但是你不知道他将来能干多大的事,这就是中国。如果我再说15岁,长几年,也不能长80岁、50岁,顶多长到30岁,三十尔立,30岁还有很多事要干,要学呢。刚刚立上,我觉得中国人对新常态的认识要正确,在心里的感觉要正确,对他的预期要正确,我们才能够真正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充满信心,把我们中国的事继续干好。

所谓正能量并不是空洞的鼓劲,而是认识事物的客观实际,客观规律,把自己认识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然后才是劲头,这个正能量是持续。今天我讲这个话,大家可以作证。我相信7%的左右的速度一定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

下面我讲我原来准备的题目,解读马云。因为我讲话还是很认真的,准备了讲稿。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CEO乔布斯逝世之后,在世界上掀起乔布斯热。解读乔布斯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乔布斯是怎样的人物,我们怎么评价他。第二个问题,乔布斯成功的条件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中国会不会出现乔布斯。

第一第二个问题不说了,第三个问题,我说会好象有点唐突,说不会好象也不是我习惯的思路,所以没有回答。但是我回答比较狡猾,我说中国从企业家的素质来看,具有乔布斯素质的水平的企业家应该有一大批,我们企业家的素质并不是很差的。但是我们缺乏的是社会文化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不利于出现乔布斯。大家看看乔布斯传就知道了,他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突出,有很多毛病。这位企业家放在咱们国有企业两天就给他免职了,还让他当CEO,还让他去创造,你帽子都保不住了。中国的问题是不太容忍个性,不太容忍有主见和有创造性的个性。所以当时我说了这么两条,第一条就是我们很多企业家的素质具备了,但是文化条件不太具备,这是我当时看法。

今天现在是2014年12月18日,过了好几年,特别是马云带领的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的成功,我现在做这么一个评价,我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乔布斯,那个人就是马云。为什么?他的标志就是他不仅是中国企业家的代表,而且成了世界瞩目的企业家,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我们中国人终于有这一天了,成为世界尊敬,世界注目,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家那么容易吗?几千年没有过。不是马云个人的事情,是我们这个民族振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把这样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事件根本就没看清。

所以我今天是要解读一下马云,我觉得我解读马云心里更痛快,解读乔布斯还有点酸溜溜的。毕竟是我们中国自家人,对不对? 马云的成功主要三个条件,其他条件很多,我说他主观上条件,客观上是我们国家大的环境,那个不说了。从他个人来说三个条件,第一条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一点和乔布斯是一样的,乔布斯的宗旨就是要改变世界,做企业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改变世界。阿里上市一成功,中国就有一个报告,当然不是一个,是一批报告,其中最响的一个内容就是马云成了中国首富。我有点不以为然。不以为然在哪里?马云成为中国首富是事实,因为他纽交所上市圈的钱很多。他股东下面的钱也很多,他成为中国首富这是事实,但是我认为首先是看上你的钱了,马云当了首富,不是当成中国最出色的企业家来对待,我认为偏了,虽然是事实,但是观察点和侧重点偏了。钱很重要,但是钱不能代替理想。

无论从一个国家发展来好,从一个人的发展也好,钱很重要,但是你要支配钱,利用钱,这很重要。马云的回答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了两句话,他说我现在的压力更大了,一点都不像你想的那么高兴,我认为他这个回答很真实。

另外他说的一些东西我还没有向他求证,他怎么解释。我听了他的结论,他说我现在认为阿里巴巴是一个国家企业,中国企业,这个概念可能比较准,但是他没解释。但是我给他的第一个解释,他之所以认为他是国家企业,因为是给中国争光的企业,这个解释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天天宣传的品牌为中国赢得尊敬,他为中国赢得了这么大的尊敬。如何对待钱?马云回答很好,没钱是不行的,但是有钱没有理想是非常危险的。而后一个现象相当普遍,马云在这个方面并不是用首富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坚持理想,所以能够做到今天。

在他上市之前我去杭州到他那访问过,他让我参观,我一边参观一边听,马云讲话从来不用稿,我听了很多。他说了很多话,有一句话印象最深刻,他说阿里做的事情至少看五年,什么意思?不是说发展五年,他说见效的最早5年以后,我们做的事情都是这样事情,带有前瞻性、理想性的这样一个目标。马云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把大家鼓舞了。这一条我觉得也对我们当今有很强的尊敬性。我认为中国人目前的流行病是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就暴富,一夜就成首富。老踏实不下来扎扎实实做事情。我觉得马云有改变世界的理想,正确对待钱,正确对待成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他想的都是长远的事情,最后证明是大事,这是第一条,理想。

第二条脚踏实地的智慧,如果只有理想,天马行空的理想,没有脚踏实地的智慧,仍然不能成功。我最近接触几个年轻人,我告诉他们怎么做事,在清华大学BMBA商学院我做了一小时的讲演,有好几十人找我谈他们的理想,后来我就听,我说你的理想很好,有远大抱负很好,首先你这个事能不能想清楚,你要做的是什么事,你说的几个概念那不是事。说我要怎么样,那是概念,你要有事,你做的是什么事,这个本身不清楚,你往下怎么弄。事还没想清楚,想清楚之后还能不能落实这个事,这还有两层呢。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志大才疏。

马云的讲话我认为跟他的做事不太一样,马云讲话是天马行空,想哪讲哪,他没有稿子,也没有逻辑,反正就是这么讲。你听他讲半天不知道他讲什么问题,没搞清楚。但是马云做事脚踏实地,我认为最脚踏实地的一个人。

我想了互联网发展的三定律,这三定律都是从马云那得到的启发,大家听听对不对。第一条定律就是虚实结合定律。我们现在讨论的大部分都是讨论虚实消灭,互联网把实体经济给消灭了,网店把实体店消灭了。我认为这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本质。本质是虚实结合的定律。道理很简单,管你什么时代,总得吃食品,穿衣服。现在改变的是信息传播,因而改变了信息和实体的关系。我们要探讨不是谁消灭谁,而是虚的信息和实的实体怎么做结合的问题。马云最聪明,他搞网络为什么在中国发展的最快,他就抓住这一条,很多网站原来都是在信息方面多,但是马云第一抓了一个点,我要中小企业怎么在我这个网上能做买卖,做实体,做实体经济。第二个想老百姓怎么在我们网上买东西,还是实体。再想买东西的钱不方便,来个支付宝,让他们钱用起来方便、实用。他们发展很快,为什么?就是虚实结合了,而不是仅仅在虚圈里打转转。这就是马云的脚踏实地的智慧。

第二条定律叫规模和个性相结合定律。现在我们老讲网络经济,个性消费,多元化消费,规模经济不行了,这又是看到了表面现象。不是规模经济不行了,是规模经济改变了形态。由主要靠集中型规模向分散型规模转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淘宝网为什么厉害?光棍节一天搞571亿,这是规模吗?没规模你说什么,你的作用,你的影响,你的标志算规模,但是淘宝网的规模是分散规模,他不是一个商场卖的,不是一个说商家卖的,而是800万商家通过不同渠道在他那卖的,他是分散型的,但是他仍然是一个规模。如果我们对规模的认识走入误区,认为今后不需要规模,将来要吃大亏。实际上我们身上很多概念都是规模概念,什么叫大数据,这不是规模吗。什么叫云计算,这不是规模吗。大规模云计算并不是消灭个性,而是更好的为个性服务。如果看不上这一点,我们网络怎么发展,我们网络优势怎么发挥。第三个定义,单个生命体和复合生命体结合。光吹我们这个企业都是单个生命体,但是未来的企业可以像猫一样有九条命,有多条命。一个企业不只一条命,我在多少年前我就讲这个道理,没有找到实证,现在找到实证了。淘宝就是复合生命体,并不是一个淘宝网,淘宝网上有800万家企业,他们共同组成的淘宝网。每天死一两个小企业,死一两百个小企业,死一两千小企业无所谓,会有更多补充进来。通过市场竞争,大浪淘沙,不断推陈出新,新陈代谢,他可以保持他的生命力,这多好。

我建议大家很好的研究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企业生存模式,就是复合生命体模式。可以广泛的应用,比如国企改革现在叫混合所有制。我问过一个企业家,他很大,几百亿,我说混合所有制国家的提倡,你加入吗?他说我不去,我的几百亿好象看起来很大,到中石化那什么也不是了,我把资本给他,到他那入股,等于他把我给吃了,我为什么上他那去。怎么混合呢?其实很简单,就用复合生命体混合,不是在资本层面混合,而是企业层面作为生命体混合。

所以互联网的第三个定律单个生命体和复合生命体结合起来的定律,是非常有意义的义。我讲这三条大家觉得有点道理吗。让大家认识这个道理就会改变和解决很多问题,这个源头在马云那,他很脚踏实地,又有脚踏实地的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对那个事情的规律认识和把握和应用。

第三条实现目标的执着,我看世界上的事最怕认真,这是毛主席说的,但是实际认真就是执着。你认真一下子不算执着,但是我持续认真,我把认真坚持下去就执着。马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我的一个朋友出了一套书,这套书题目就是《企业家的坎》,第一篇就是马云的坎,序是我给写的,马云的坎。我写这个讲稿的时候我翻了一下马云的坎,这本书归纳马云遇到了大大小小57个坎,说的容易,都要一道一道过,哪一道不过,就没有今天的马云。所以这本书面上写了一句话,我觉得很重要,原来总是很惊羡于马云的成功之路,谁知道路上的沟沟坎坎。马云说我要写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总结经验,永远往前走。所以在这点上我非常佩服,马云经常发表讲演,我们没有见过忧心忡忡的马云,永远看到是精力旺盛,活力四射的马云。说容易,做很难,我们每个人遇到很麻烦的时候,你还能够活力四射吗,你还能够意气风发吗。我们执着的背后是什么东西呢?是性格?是意志?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理想,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的。一个人没有理想,让他成功,怎么成功。斯大林的一句话非常好,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所以没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你的执着也没有用。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改变世界的理想、转化实际的智慧,实现目标的执着是马云成功的三个总体原因。我对马云解读就解读这么三条,不一定全面,还是从实际出发吧。

6.外汇交易的三个要素(模版) 篇六

1、先谈一谈价格预测。

价格预测是指我们所预期的未来市场的趋势方向。在市场决策过程中,这是极关键的第一个步骤。通过预测,交易者决定到底是看涨,还是看跌,从而回答了我们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以多头一边入市,还是以空头一边入市。如果价格预测是错误的,那么后面的工作均不能奏效。

以近期欧元和英镑为例,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价格预测,而决定以空头一边入市者肯定亏损累累,如果能进行正确的价格预测,决定以多头一边入市者,总能有获利出场的机会。

在任何成功的外汇交易模式中,我们都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价格预测、时机抉择和资金管理。

2、再谈一谈时机抉择。

所谓时机抉择,就是确定具体的入市和出市点。在外汇交易中,时机抉择也是极为关键的。因为这个行业具有较低的保证金要求(高杠杆率)的特点,所以我们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来挽回错误。尽管我们已经正确地判断出了市场的方向,但是如果把入市时机选择错了,那么依然可能蒙受损失。就其本质来看,时机抉择问题几乎完全是技术性的。因此,即使交易者是基础分析型的,在确定具体的入市和出市点这一时刻,他仍然必须借助于技术工具。

一些朋友经常抱怨,作对方向却赚不到钱,这实际上就是时机抉择没有把握好,涨势中买了个高价,跌势中抛了个低价,的确很难赚到钱。

如何确定具体的入市和出市点呢?我想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1.从形态上考虑。一般一轮行情发动前都会有一个蓄势过程,具体表现就是会在一定价格区域内做出一种形态,例如头肩底三角形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形态的突破时机来选择自己的入市时机。

2.利用技术指标来考虑。当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技术指标五花八门,门类虽多,不外乎有以下三种用途:

A.当技术指标的值达到上边界或下边界时,最有意义。如过它接近上边界,市场就处于所谓超买状态;如过它接近下边界,市场就处于所谓超卖状态。这两种读数都是警讯,表示市场趋势走得太远,开始有些脆弱起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考虑平掉手中的头寸了。

7.教师成长的三个要素 篇七

一、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实践, 一般是指人有目的地改造、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然而, 教育视野下的实践, 抑或教育实践, 是“由在特定环境中如何实现教育的重要目的的信念指导的行动”。[1]

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矛盾从来都是教育哲学中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实践的角度看开去, 重视实践当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必然, 说“必须经由实践形成教师”也不为过。在国外, 著名教师教育专家萧恩的一个重要观点指出, 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专业实践来发展, 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成长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必须重申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一方面, 专深的教育理论切实指导着教师多元而丰富的专业成长过程。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理性, 尽管不乏抽象, 但却实实在在揭示了教育本质规律, 具有内容的深刻性和实践的普遍适用性, 能真正体现和发挥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强大解释和指导功能。如教育哲学家卡尔所说, “教育科学通过它本身业已形成的知识的实际运用增进教育合理性”。[2]另一方面, 教育教学实践最终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著名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评》中明确指出:人的理性可以分为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前者指的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而后者是人的行为决策过程。前者不能决定后者, 因为人类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了解不等于知道如何行动。人们如何行动不仅与现存的事实相关, 而且与应该怎样行动有关。学习这种知识的基本形式是通过习惯和习俗, “懂得如何做”, 而不一定要“懂得那是什么”[3]。鉴于此,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课题即:在教师教育中, 必须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 教育实践经反思升华为理论。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对国内教师教育不无裨益。布迪厄也注意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机械分离现象, 认为二者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人为因素造成, 其解决途径必须实现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融合, 并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在他看来, 任何个体在个人生涯中对世界都积累了各种实践知识, 并在自身实践中自觉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不过是个体认知、决策和行动的必然产物, 实践于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 布迪厄提出了两个新的术语——“惯习”和“场域”, 藉以支撑他的实践理论。惯习是是外在结构内化的结果, 由积淀于个体身上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构成, 表现为是认知、判断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 以某种大体上连贯一致的系统方式对场域作出回应。惯习具有无意识性, 活跃在我们的头脑里, 是实践逻辑的载体。场域是外界客观力量被强加、调整到个体身上并定型的体系, 能够影响所有进入该场域的客体和行动者。实践中, 惯习并不能产生行为, 而是它与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布迪厄甚至还提到了反思概念, 但他并不关注自我中心的反思, 而认为反思不是简单的自我检查, 个体反思的目的是将研究者客观地置于社会结构中, 实现研究者与研究客体的关系客观化。最重要的是,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一直以来我们视而不见的实践逻辑, 赋予我们新型的思维方式, 给予我们方法论上的指导。他认为, 人类实践活动很难用纯粹的理性抉择或结构主义理论来解释, 其行为发生的根源是“实践逻辑”在起作用。实践逻辑原本就存在, 我们忽视实践逻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脑子中普遍存在唯智主义偏见。实践逻辑对我们的工作提出要求:首先必须将实践主体与客体关系客观化, 然后通过实践去理解实践, 最终获得实践性知识或智慧。

既然如此,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实践观。传统的教师教育工作中, 往往有两种不合理认识:一是“职前学理论、职后去实践”的错误的教师成长阶段论;二是“知而后行”的教师教育假设。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罗赛尔就认为, 理论与实践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领域, 而是一个单一活动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萧恩直接指出:专业认知与专业实践成长不可能分离。所以, 教师教育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一方面, 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长点。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生存土壤, 教育理论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方能体现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 正如迪尔登在《教育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中所讲:“教育理论是一种独特努力的产物, 这种努力是要去获得教育实践的理智而深沉的理解”。[4]另一方面, 教师教育中, 必须引导教师将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根据萧恩的研究, 一个专业人员在工作中, 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应用过去所学的专业知识, 而是通过“在行动中反思”解决问题——面临问题时, 及时形成假设, 并决定新的行动。

二、研究

一般认为,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借助教育理论, 以教育客观存在为研究对象, 运用有效的科研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 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方向, 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 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改进教育教学目标、方法和内容,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中小学教师应否、能否参加教育科研?世界各国对此看法不一。欧洲一些国家, 至今都不主张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65年就批评过大学里对中学教师缺少教育学训练的现象。美国较为重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 认可那些在教育科研上显示实力并做出一定成绩的教师。原苏联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则一向持积极态度, 在前苏联杂志上经常发表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论文, 教育理论家与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搞科研的现象十分普遍。前苏联享有世界声誉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一直任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 一生边实践边从事教育科研, 著述颇丰, 影响甚广。合作教育学派的实验教师也因其锐意改革、敢于向传统教育学挑战而闻名全国, 并引起国际关注。[5]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是教育改革的动力, 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中小学一线教师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重要的教育研究者, 他们可以说是处于教育研究的最佳位置, 拥有教育研究的最佳机会。如果他们以教育研究者的姿态重新、主动地介入教育教学实践, 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力所能及、个性化、卓有成效的教育研究。

过去乃至现在的教育改革实践中, 有意无意之中, 经常存在一种“轻视教师”的倾向:认为教育改革是教育专家和学校管理者的专利, 中小学一线教师至多是“忠实的执行者”。在这种观念影响下, 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对话与合作, 这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行动理论持有者指出:一线教师以何种姿态、何种水平投入教育改革, 将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即研究者”观点的最早提出者布克汉姆认为:教育研究不是什么专属领域, 而是一种专业的态度, 与教育活动本身没有本质区别。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专家斯坦豪斯的观点认为, 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 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 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实践研究者。他们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行动研究”, 把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有机整合在一起。教育科研应该是教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时下最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说:“教师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只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 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人, 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6]。

三、反思

教师的反思, 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进行批判性地审视, 从而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更好地教书育人。

反思型教师教育运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几十年间, 最先在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界广泛实践, 后来被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界普遍运用, 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 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研究水平越来越高, 教育教学效益也颇为可观。如今, 反思型教师、反思性实践 (reflective practice) 、“教师即研究者“ (teacher as a researcher) 、”研究为本“ (based on researcher) 等口号已经深入人心, 是否成为反思型教师已成为当代衡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反思型教师教育运动强调培养“研究型教师”这一教师教育的新目标, 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和终身发展, 强调参与和反思为特征的教师训练活动方式, 因而成为当代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

近年来, 我国教师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其中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便是对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实践的有效研究与践行。20世纪90年代,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著有《反思性教学》一书, 以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切入点, 对反思性教学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反思性教学思想。浙江外国语学院卢真金教授对国外反思性教师培养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将该领域最新成果推介给国人, 使人受益匪浅。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在培养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 提出了包括“录像反思法”、“对话反思法”、“教学反思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的完整的反思训练方案。更为可喜的是, 在中小学一线教学中, 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反思型教师教育、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实践中来, 并在此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教研论文, 完成了一些高质量的教育科研课题。可以说, 在当下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中, 旨在切实培养一线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其理论探究和实践摸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令人欣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已不满足于在职教师的反思, 还把研究的视角延伸到职前师范教育, 提出要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 即反思型教师培养前移, 这是一个不错的构想。

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师教育潮流, 正在我国经历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化”的有益进程, 也已成为时下国内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和亮点。尤其是在我国第八次新课改的重要背景下, 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推动下的“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成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虽然它并不见得尽善尽美, 但却实实在在“点燃了中国教师教育的一把火”, 呼吁人们重视教师教育, 谋求教师的专业自主和精神的解放, 实现本真的的素质教育, 对中国教育来说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2]熊川武.论教育实践合理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7, (4) .

[3]方建锋.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2) .

[4]郑金洲.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2) .

[5]杨晓微.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 11.

8.优秀教师成长的五个核心要素 篇八

【关键词】教师 优秀 成长 要素

教师怎么才算是优秀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以笔者的理解,优秀教师应该是在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能够在引领学生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这种快乐和幸福不是在漫长的等待中等来的,不是学生考出好成绩后才得到的那种短暂的快乐和幸福,而是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常常体验到那种快乐和幸福。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不只是一本证书,不只是一种荣誉,优秀教师是一种职业幸福的体验。那么,如何才能成长为优秀教师,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做一个有情怀的教师

《左传》上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优秀教师,需要有善良博爱的情怀、有悲悯宽容的情怀。教育的艺术有时候不是教,是唤醒,一个优秀的老师特别善于用这种情怀去唤醒学生的良知和觉悟。

我任课的五(2)班有一段时间女生宿舍总是有同学丢新鞋,而且每次都只丢一只。大家都怀疑是曾玲玲干的,班主任黄老师做过她好几次工作,都不管用。我把曾玲玲叫到家里来,通过交谈,我发现她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在家里还常常受到奶奶的数落和体罚,很少得到零花钱。她说她真的没有一点幸福感,说话的时候,眼里充满忧伤和怨恨。我安慰她,并希望她好好学习,快快长大,自强自立。但对丢鞋事件我只字不提。她走之后,我又找来三个女生,一个是班长,另外两个是在班级中人缘最好的学生。我对她们说,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和曾铃铃同学做成最知心的朋友,并提出具体的要求:1.常和她聊家常,听听她的烦恼和苦闷,千方百计别让她感到孤单;2.课余时间有什么活动一定要带上她;3.生活上她遇到困难要能帮就帮,帮不了的要来找老师商量解决;4.带动全班女生团结她。做完这些事情,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个星期过去了,有人发现宿舍后面的草丛里躺着几只鞋子。一段时间来,女生宿舍里常常丢东西的现象没有了。再后来,从曾铃铃的眼睛里,再也读不到以前那种由忧伤、怨恨和愤怒交织的神情。

丢鞋事件成功“告破”。我想,如果老师没有一种善良悲悯、爱护宽容的情怀支撑,是很难收获这种教育效果的。在许多情况下,生气急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速教育的失败。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写道:“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这话说得好。

二、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智慧是指教师对课堂突发的“意外生成”,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随机应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发问题”的特殊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第一次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当有学生说邱少云是个傻瓜时,王老师生气地训斥这个学生,让这个学生整节课都灰溜溜的不敢再讲一句话。事后,王崧舟老师极为内疚和不安,绞尽脑汁寻求应对课堂中意外生成的灵丹妙药。

他第二次教学这一课时,又再次遇到学生提出邱少云是个傻瓜等类似问题。这次,王老师不生气了,他说:“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是吗?”男孩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想死啊?谁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着,是吧?这种生的希望,不光你有,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有强烈的求生意识。但是,作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响起。大家听,另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那种声音是——”全班学生小手如林,包括刚才说邱少云是傻瓜的学生,也再次高高举手:“我听到有声音这样对邱少云说,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你一动,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你要坚持住啊!”

从焦躁尴尬到从容得意,前后两节课,王崧舟老师从愤怒走向从容,靠的是深度反思后得到的智慧和机智。苏联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建立在教师扎实的功底、丰富的知识、博大的胸怀等基础之上的”。多阅读、多实践、多反思,有了教育智慧,才能得心应手的驾驭瞬息万变的课堂。

三、做一个有底蕴的教师

文化底蕴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学识修养的广度和深度。当一个教师的阅读量达到一定峰值,他的精神修养和学识修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后,他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就会更加深刻细致,他对课堂的驾驭会更加潇洒自如。

同样是教柳宗元的《江雪》,有一位老师遇到学生提问:“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这老人为什么要出来钓鱼呢?”教师无法回答,只好交给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因为这个老人心情不好,所以出来钓鱼。第二位教师遇到这样的提问时,反问学生:“你们说,这位老人真的是来钓鱼的吗?”然后,教师把作者生平资料交给学生阅读,然后讨论,通过阅读资料,孩子们醍醐灌頂,终于明白了:作者不是在钓鱼,是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沉思;作者是带着特别孤独的心情出来钓鱼的;作者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一个春天。因为,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老师说,是的,作者政治上受到迫害、受到排挤,那种孤独、那种郁闷可想而知。他一定是在思考、在静观、在守望,希望有一天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继续能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二个教师的课上得非常成功,靠的是厚实的文化底蕴支撑。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就有底蕴。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

四、做一个有情趣的教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对其有兴趣的人接受得快。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公开课《草》这首古诗时,最后设计这样一个课本剧:师生分别变换角色扮演妈妈、哥哥、奶奶,女儿、弟妹、孙女,一起背诵和复习古诗。在分角色背诵古诗的过程中,于永正老师诙谐风趣、妙语连珠,寓教于嬉,寓庄于谐,这个课堂教学的戏剧化奇妙设计,把教学推上了又一个高潮。于老师的整节课情趣盎然、回味无穷、出乎意料,全场不时掌声雷动。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全心身投入,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在师生欢愉的笑声中得到强有力的落实。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得愉悦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乐学爱学,教学的有效性才得到最好实现。

五、做一个心境健康的教师

心境是一种情绪状态。焦虑、烦恼、悲观,是一种消极的心境;平和、安详、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境。我们要学会为自己构建一个平和、健康、积极的心境。

(一)改变思维方式

对同样的事情,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其结果就不一样。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心态去应对一切。“你的一切烦恼均来自你消极的思维方式,你需要换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应对身边的人和事。”屠呦呦说:“快乐有三法,舍得、放下、忘记。”

(二)滋養宽容的心

面对犯错的学生,心态平和,学会宽容,学会期待,学会守望。一个老师带一个问题学生来找李镇西校长,说不想带这个任性调皮的差生了。李镇西说:“恭喜你,你有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于是,这位老师用了两年时间来研究和引导这个学生,后来这学生考上了清华。因为这个学生,这个老师积累了一些转化差生的宝贵经验。

(三)放下攀比之心

很多时候,幸福不是物质,幸福是一种心灵的状态。盲目攀比会让人沮丧。古人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就是劝告人们,知足常乐!是的,要是我们的思维也是这样平和的意态,心境就会平静许多。

一个教师,拥有一种平和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境,就会专注于专业的发展进步,能够正确引导和影响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

上一篇:给市人民政府的新春贺电下一篇:医院职工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