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改写作文

2024-11-20

《郑人买履》改写作文(共11篇)

1.《郑人买履》改写作文 篇一

话说有一个郑国人,将要出门远行,但就是缺一双好鞋。“听说今儿的集市上有许多卖鞋的,我得瞧瞧去。”这个人刚要出门,可转念一想,“不对,这鞋有大有小,谁知道哪一双合脚呢?我还是先把尺码量好再说吧!”他立即翻箱倒柜,找出早已积满了灰的皮尺。郑国人在凳子上坐定,拉着尺子先量了量左脚—六寸多。可他仍不放心,又量了量右脚—与左脚一般大。 “嘿,还是我聪明,要是空手去,到了集市上也挑不出一双合脚的鞋,但有了这尺码……嘿嘿……”他随手将量好的尺码放在椅子上,坐下来暗自高兴,还直夸自己聪明。

“哎呀,该出门了!”他一打精神,甩着大袖子出了门,可尺码却忘带了。

到了集市,他直奔卖鞋子的摊位。这儿挑挑,那儿拣拣,终于选出了一双美观而耐穿的鞋。他付了钱,把鞋揣在怀里,刚走出没多远,他大呼:“不好,尺码呢?”他急忙把买好的鞋退给了卖鞋的人。卖鞋的人觉得很奇怪,问:“这鞋不是挺好吗?为什么又不买了呢?”郑国人就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一遍,末了,还长叹一声:“唉,没了尺码,这鞋一定不合适。掌柜的,这鞋还给你,我回去取尺码,一会儿就回来,你等着……”郑国人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忙往回跑。

等他再回到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郑国人气呀,恨呀,但这有什么用呢?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一个过路人得知原委,便问他:“你为何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因为尺码才是最准的呀……”

2.《郑人买履》改写作文 篇二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泰戈尔诗歌翻译,改写,社会意识形态,诗学价值

1 泰戈尔与中国的情缘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诗人和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913年,他的代表作《吉檀迦利》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使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给出的评语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秦弓2002:65)。

泰戈尔与中国及中国作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在“五四”时期,众多知名作家、翻译家大量译介了泰戈尔的作品,其中包括陈独秀、刘半农、冰心、郑振铎等,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与此同时,介绍其人其作的文章也频现于报端,一股“泰戈尔热”就此掀起。这股热潮深深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中国作家,并且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立和成长。

经研究发现,不同的作家对泰戈尔诗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而他们不同的翻译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为他们积极响应着时代的呼唤,回应着革新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要求。由于篇幅有限,以下仅以陈独秀的翻译为例,应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进行分析。

2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

1992年,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翻译理念,即:翻译即改写,改写即操控。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改写”(rewriting),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他认为翻译都是对原作的改写,所有的改写都反映一定社会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Lefevere 2004)。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ics)。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诗学形态是改写者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使其符合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以达到使改写者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Lefevere 2004:preface)。

不少论文研究了泰戈尔及其作品的翻译、“泰戈尔热”的形成、泰戈尔对个别作家创作的影响等,这些研究多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着眼。本文基于勒菲弗尔的理论,将翻译视作对原文的一种改写。认为翻译文学是目的语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是受到目的语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价值的操控的对原文的创造性改写。本文选取陈独秀对泰戈尔诗歌的译介作为研究对象,探求他的翻译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

3 陈独秀对泰戈尔诗歌的译介和改写

陈独秀首先将泰戈尔诗歌介绍到中国。作为当时《青年杂志》的主编,他于“五四”运动前就将泰戈尔的诗歌引介到中国。他翻译了泰戈尔代表作《吉檀迦利》中的前2首和第25,第36首短诗,取名为《赞歌》,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发表于1915年10月15号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2期。译诗均为文言文表述。在译诗后,陈独秀附上注释,称“达噶尔”是“提倡东洋之精神文明者也。。。。。。驰名欧洲。印度青年尊为先觉。其诗文富于宗教哲学之理想”。他呼吁人们学习泰戈尔“语发真理源,奋臂赴完好”这种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王珂2003:129)。

由于篇幅有限,以下仅选用陈独秀翻译的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一首:

赞歌(达噶尔作)

其一

我生无终极,造化乐其功。微躯历代谢,生理资无穷。

越来千山谷,短笛鸣和雍。和雍挹汝美,日新以永终。

汝手不死触,乐我百障空。锡我以嘉言,乃绝言语踪。

弱手载群惠,万劫无尽工。

原诗:

Thou hast made me endless,such is thy pleasure.This frailvessel thou emptiest again and again,and fillest it ever with freshlife.

This little flute of a reed thou hast carried over hills and dales,and hast breathed through it melodies eternally new.At the immortal touch of thy hands my little heart loses its lim-

At the immortal touch of thy hands my little heart loses its lim-its in joy and gives birth to utterance ineffable.

Thy infinite gifts come to me only on these very small hands ofmine.Ages pass,and still thou pourest,and still there is room to fill.

陈独秀的文言体翻译版本表现了他在古文方面的造诣。然而,从另一个纬度考虑,他的这种翻译选择应该有其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3.1 社会意识形态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他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呼吁中国的政治思想变革,大力促进文学革命以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

陈独秀的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运动,他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创作和翻译也是同他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原本由孟加拉语创作,后由作者自己翻译成英语,受到叶芝等欧美诗人的热捧。之后他的作品又被介绍到日本,同样掀起了一股热潮。当时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到欧美和日本留洋,自然也受到了泰戈尔作品的深刻影响,陈独秀就是其中之一。陈独秀对泰戈尔诗歌的翻译发生在“五四”前,当时的文化界对于文学变革和中国新诗的创立还处于迷惘和探索的阶段,采取的方式就是大量从欧美和其他国家引介和翻译文学作品,提倡文学翻译的多元化。泰戈尔的诗歌虽然来自印度,由于其在西方引起的极大反响,以及在邻国日本引起的一股“热潮”,他的诗歌被陈独秀介绍到国内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另一方面,泰戈尔的介绍者和热情拥护者也大都不仅仅把他当作纯粹的诗人和文学家来接受,而是更多关注他的哲学、宗教和文化思想,同时“五四”运动也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这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两者找到了契合点。泰戈尔的诗歌中表现了对新生命的渴求和获得新生命的喜悦,在他的文学世界的象喻系统中,春光、秋色、清风、明月、白云、森林、月夜、星空、海浪、细雨、露珠等意向频繁出现,寄寓了诗人对民族解放和人类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乐天达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正暗合陈独秀发动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内在需求(秦弓2002:65)。

这就是陈独秀在1915年翻译了四首泰戈尔《吉檀迦利》的社会动因,这是在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大背景下做出的选择。

3.2 诗学形态

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以推行他民主和科学的进步主张,但是当时刊载的所有文章均使用古文言文写作。当时那个历史阶段,采用文言文创作和翻译外来诗仍然十分的普遍。从《陈独秀诗选》中收录的135首由他创作于1903年至1942年间的诗歌可以清楚的看出,1918年前,陈独秀的诗歌均为文言体(张君、房学朋1986)。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918年,文学家和翻译家们才开始尝试用自由体和散文体进行创作和翻译。陈独秀自己也在1918年以后开始尝试白话诗,他的第一首白话诗发表在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三号上。以下是他的这首《他与我》节选::

古往今来忽有我,岁岁年年都遇他,明年我已四十岁,他的年纪不知是几何?

我是谁?/人人是我都非我,

他是谁?/人人见他不识他,

他何为?/令人痛苦令人乐,我何为?

4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活动,它的产生响应着时代的呼唤。翻译即改写,改写即操控。泰戈尔的诗歌被介绍到中国,经过翻译和改写成为目标语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暗合了中国新文化改革运动的需求;同时也和中国作家自身的创作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国新文学运动不断向前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弓.泰戈尔热”——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之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4):63-71.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2004.

[3]王珂.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1):128-133.

3.改写《郑人买履》 篇三

他坐在椅子上,打算先量好自己脚上的尺寸。他把脚伸直,却量不着,把脚踩在地上,又量不到,最后他被折腾的筋疲力尽,只好费力地脚弯曲起来,才腰酸背痛地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

他好不容易量好的尺寸随手放在座位上,就去准备待会儿要上街买鞋的钱了。到了集市上的时候,他十分高兴,一想到自己将要有新鞋穿时,走起路来都飘飘然了,好像腾云驾雾一般。他十分高兴,却忘了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量出的尺寸,正静静地躺在他家的椅子上。

他在集市里找来找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卖鞋店,他用了将近半个时辰,才找到了卖鞋的地方。

鞋子琳琅满目,看得他眼花缭乱。他心想:“这里的鞋子怎么这么多呀!”他看得都快眼花了,才挑了一双鞋子,一摸身上,心想:“糟了!刚刚出门急,忘纪带尺寸了!怎么办呢?我还是快点回家去取吧!”

他把鞋子放了回原去,急急忙忙冲了回去,一路上,他健步如飞,恨不得马上回到家去。回到家时,可气的是,那尺寸正静静地在椅子上躺着呢!

他不敢停留,一拿起尺寸便向集市上飞奔而去,生怕去晚了集市散了,可是等他到了,集市早散了,到处空空如也。

他没有买到鞋,垂头丧气慢吞吞地往回走,而别的人收获满满的,兴高采烈。

有个人见他空手而归,便走过来问他:“你挑鞋时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试,而还要回家去取尺寸呢?”

4.扩写《郑人买履》作文 篇四

这一天,郑人没有买到鞋子。他回到家,看见愚蠢的妻子也学着丈夫的样子做了一个尺码。第二天,郑人和妻子到不同的集市上买鞋去了。郑人到了集市,真不巧,昨天他看中的鞋子被买走了。郑人只好用尺码买了一双另外的鞋子,闷闷不乐地回家了。妻子到了集市上,看中了一双绣花鞋,便兴高采烈地用尺码量了量,买下了。

回到家,夫妻俩都迫不及待穿上自己买的鞋子。不料刚穿上,郑人就觉得鞋子紧得难受,而妻子穿着比脚大几倍的鞋子,在屋里走着。原来,他们带错了尺码,郑人把妻子的尺码带走了,妻子把丈夫的尺码带走了。妻子的脚比郑人小得多。他们只好交换了鞋子。从此,郑人穿着绣花鞋,妻子穿着男人鞋,在大街上走,天天受冷嘲热讽。郑人不以足试鞋,是愚蠢的;妻子学傻,更愚蠢。

5.《郑人买履》续写作文 篇五

三年后,他坐在他家的井上,看这鞋发呆,他的鞋早已破烂不堪,鞋底都没了。然后气冲冲地说;“哼,都是你毁了我的家庭,你说怎么办吧?”这时鞋化成了一道光,光里有一个人说:“对不起,我伤害了你,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郑人先是一愣,然后说:“我想到未来去买鞋,你可以帮我实现吗?”光里的人说:“可以。”随后化成了一个按钮。郑人正想去未来买鞋时,想到他还没拿尺寸,就匆匆忙忙的拿了尺寸,然后按下了按钮。

之后亮光一闪,郑人来到了未来。郑人去了一个大型的商场,里面人山人海,鞋像泸州桥的狮子一样数不胜数。郑人都看花了眼,他拿起了一双鞋子,心想:怎么那么好看呀!又拿了一双鞋子,又想:这双也好看,

6.郑人买履扩写作文 篇六

一次,他在读完书准备睡觉时,不小心碰掉了烛台,烛台正好掉到了他的鞋子上,把鞋子烧着了。但他没有去拿水来灭火,而是想在书上寻找灭火的方法。在他找书的时候,火已经烧到了他腿上。他突然翻到一本《黄帝内经》,上面说橘子性凉,可以祛火。于是他翻出家里所有的橘子,吃了下去。橘子很酸,他吃着吃着便流下了很多口水,口水竟然把火灭了。他捋了几下胡子,得意地说:“原来书上的方法真的很妙啊!”

第二天,他想去集市上买双新鞋,在量完了脚的尺寸之后,顺手把量好的尺寸放在了椅子上。到了集市上,他走进了一家最好的鞋店。老板问他:“客官,您的脚要多大的鞋呢?”书生脱掉鞋子落出了黑乎乎的脚。他突然想起来自己把尺寸落家里了,于是他着一只脚便往家跑去……

7.郑人买履 篇七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我把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取来尺码再买吧。”说完,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但是,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不相信我的脚。”

8.《郑人买履》扩写 篇八

这些天,他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新衣裳,试了以后,更显得有书香之意,他高兴极了。但他看了看他的鞋,破旧不堪,大窟窿、小窟窿到处都是,觉得与这件衣服很不搭配。于是,他对他妈说:“妈,你看我这鞋,都破成啥样了,我想去集上买一双鞋,怎么样?”,“好好,你去吧。”望奇赶紧回到屋子里,拿把尺子一量,“嘿,正好一拃”说着,他便把量好的尺寸放在椅子上,高高兴兴的去赶集了。这不,他妈还在这收拾屋子呢!她看见椅子上的尺寸,高声喊到:“望奇!望奇!尺寸忘拿了!”谁知,望奇早已经走远了。

话说望奇他家离集市就有三里多路,好不容易来到了集市,却已正午了。他左挑挑右看看,终于找到了一双质优价廉的鞋。他一摸口袋:哎呀,糟糕!我忘拿尺寸了!他对老板说:“我忘拿尺寸了,你先等着,说着便急忙跑回家了。”

望奇回到家后,一口水也没喝,拿起尺寸就往集市上跑,但跑到那,月亮已经出来了,集市早散了,最后不仅没有买到鞋,还把新衣服弄脏了,垂头丧气的回家了。

9.郑人买履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掌握“度”的读音,理解一词多义。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灵活变通的道理。5.体味古文的精妙。教学重点:

1.古文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2.理解古文的精妙。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灵活变通 教学过程:

(一)、猜寓言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一个个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到今天依旧光芒四射。相信同学们课下也积累了很多的寓言故事,今天老师来考考大家,“看图猜寓言”。看谁积累的最多,反应最快。(要求:不仅要说出寓言故事名称,最好说出语言反映的道理)猜寓言故事,老师引导寓意。概括寓言的特点。(板书:寓言

道理)

(二)、初读文章

1、师范读《郑人买履》。要求:听清字音,听准停顿。

2、要求学生结合注音自由读。

3、指名读,指导朗读。

(三)、三个“度”字巧理解,了解故事大意

1、出示带“度”字的句子,指名读。

2、解释读音不同,意思不同。理解三个“度”字。

3、指名读三句话。

4、齐读全文。

5、概括故事大意。

(四)、大话“郑人”形象。

1、师:郑人辛辛苦苦量的尺码。到了集市发现没带来。他的心情如何? 生:着急、后悔、懊悔、失望。师:古文中哪句话体现了这种心情? 生:吾忘持度!师:开火车读。

2、创设情境:

假如是你,此时怎么办?郑人呢?

围观的路人听说了此事,怎么劝郑人?(何不试之以足?)感悟着急的心情。

郑人回答:“宁信度,无自信也” 分角色指名读,指导朗读。同桌互读。指名两组互读

此时此刻,听到郑人的话语,你想对他说?

3、揭示寓意:

办事不要死板,墨守成规,要学会灵活变通。

4、总结古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体味古文的精妙。齐读古文。

5、联系学生实际谈寓意。

(五)、拓展阅读

1、在古代还有一个像郑人一样不知灵活变通的人,想认识他吗?走进《截竿进城》。要求:自由读,读熟练,读通顺。

2、指名读,概括故事大意,演示进城。

3、概括寓意。

10.郑人买履教案 篇十

1、学习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句子,讲寓言故事;

4、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通课文,理解寓意,表演课本剧。

重难点的突破:

1、课前加强预习,以各种方法指导朗读;

2、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

教学方法: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道具:表演用的尺子和短绳子;

2、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问题: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不同体裁的文章,你能举例说明都有哪些文学体裁吗?

小说——《猴王出世》;古诗——《泊船瓜州》;寓言——《矛下盾》;剧本——《奴隶英雄》;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2、那么“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学习寓言不光要了解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其道理,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刚学了一则寓言《矛下盾》,能背吗?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板书课题),学生将课题齐读一遍。

3、指导书写,明确课题的意思。

“郑”字是左右结构,右耳旁,右耳旁的弯钩可以写大一点,如果是左耳旁,写弯钩时要写得小一点,以便让出位置给右边的部分,我们做个也要学会“礼让”;“履”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使“尸字头”要能包容里面的部分,我们做人也要学会“包容”。(教师示范书写,学生按要求书写)“履”解作什么呢?整个题目如何解呢?“履”解作“鞋”,题目的意思是“郑国人买鞋”。

【一、让学生举例说明文学体裁,帮助学生整理所学过的知识;

二、由“寓言”导入,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三、指导书写,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又教育学生做人,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读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听录音,听听“录音”是如何读的。(放录音,学生听录音)

2、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互相帮助,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能一组读得最好。(小组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点)

3、全班交流读书的情况

小组派代表朗读——评一评,读一读——小组比赛读——个别读——挑战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一、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同是也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二、读书是语文课堂上最好的学习方法,本环节采用各种不同的读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感受到成功和乐趣。】

三、说说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1、同学们,这则寓言是文言文,我们还要将它译成白化文,同样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相互交流,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举手,老师会帮助你们的;

2、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辅导;

3、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师生互相订正讲得不合理的地方,将课文的意思讲清楚。主要讲清楚“先自度其足”的“度”(度量)和“宁信度”的“度”(尺码),“反归取之”的“反”(回到家里)和“及反”的“反”(回到集市);

4、教师读一句文中的话,要求学生能讲出那句话的意思,不会的相互间可以提醒、帮助;

5、小组内再一次相互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6、改编成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故事,讲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可以引导学生补充以下内容:买鞋的原因,买鞋前的想法,来到集市上看到的热闹景象,没买成鞋的懊悔样,别人还有可能说的话,你对郑人的评价等。

要求:语句要生动,语言要得体,有礼貌。

小组交流——派代表讲故事——评一评,作进一步的补充,使故事进一步完整——再讲故事。

7、议一议寓意;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导学生以“寓言通过 的故事,说明了 ,讽刺 。”的句式来说完整的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看法,不求统一的答案,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1、从整个故事来看,说明做事不要太呆板,要灵活,善于变通;2、从那个郑国人忘了带尺码,说明做事不能马虎,要小心,多带点记性;等等。

【一、语文课上如果不从语言文字入手,不谈语言文字,那么语文就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和魅力,对文言文来讲,讲清一些易用混淆的词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小组交流合作,互评补充,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每一个学生的想象;

三、“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讲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同时将教材内容转化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进一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在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将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就水到渠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地谈看法,这也尊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演演剧本,内化课文语言

1、同学们,则才大家说得很好,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呀?如果由你选择,你想演什么角色?你觉得自己适合演哪个角色呢?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2、演前交流:

A、要演好这出课本剧,每一个角色要注意什么?集体讨论。

B、作为那些围观的人,又可以说些什么呢?

3、演员上台表演。

4、演后小结,第二次再演。

【一、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演”是把文字具体化的过程。看到文字不是目的,必须驱动想象,从文字看到一幅幅图画,“演”就是从文字看到图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文章的旨趣,是一种可贵的情感体验;

二、能上台表演的学生是少数,但演前的交流却使每一个学生都做了一回“导演”,这是一个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群体的合作互补,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这种选择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积极状态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课堂达到又一个高潮。】

五、故事总结,迁移延伸

1、故事:同学讲课前收集的故事;

11.郑人买履500字作文 篇十一

“儿哎,这次买鞋一定要量好尺码,一定要合脚!”

噢,对了,买鞋还要量尺码!量尺码,有何难度?郑无名自以为自己十分了不起,想到了这么绝妙的量尺码方法。只见他拿了一根细竹竿,把它伸进自己那双“洞洞鞋”里,为了测量精准,他反复测量了五次,最终确定了尺码,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掰断了竹竿。“哈哈,尺码在手,买鞋无忧!”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儿哎,时间不早了,赶快去集市吧,不然去晚了就关门了!”对,妈说得没错!郑无名一拍脑门儿,便穿着自己那双“洞洞鞋”出发了。他走啊走,走啊走,大半个时辰过去了,他终于到了集市。集市中人群熙熙攘攘。突然,他听到了吆喝声――

“瞧一瞧,看一看啦,南来的北往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我家的鞋质量好,经磨耐用,价格实惠,是真正的好鞋!”郑无名听了便挤进了鞋摊,这鞋可真好!郑无名赶紧在身上寻找竹竿,可是找遍浑身,却怎么也找不到。不好,一定是忘在家里了!

“老板,留我一双!”郑无名赶紧跑回家拿了尺码,又返身飞奔到集市,长途的奔波使郑无名累得气喘吁吁,他急不可耐地寻找着鞋摊老板,可老板已在收拾东西了。“老板,我回来了,我的鞋呢?”“鞋,早就卖光了。”老板冷漠地说。“什么,我不是让您给我留一双,我回家拿个尺码吗?”“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呢?”“我那尺码可是辛辛苦苦量出来的,我根本不相信我的脚!”郑无名一本正经地说。

上一篇:教师的教育工作自我评价下一篇:银行分行会计检查整改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