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共9篇)
1.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一
论
文
论文题目:论中专学校—幼师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姓 名: 韩
云
性 别: 女
专 业:
艺 术 幼 师
工作单位:
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舞蹈课是中等专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幼师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舞蹈艺术素质尤其是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其未来适应社会、胜任幼儿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舞蹈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学习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因此教师如何运用有限的学习时数,即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编排舞蹈小节目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与发展。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舞蹈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艺术实践几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进行了一个系列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主要做法下面展开论述。
一、根据培养目标,精选好相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要强,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会跳,还要会编,因此,我们在幼师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用舞蹈风格种类丰富多样,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形体基训,学习芭蕾手位和中国古典舞手位,中华民族民间舞,除此之外,还应学习幼儿舞蹈及编舞技巧,只有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舞蹈,并对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积累一定的舞蹈语汇的基础上,想象力才会丰富,创编起来才能融会贯通。
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第一学年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要把握好教学容量的增加与有限的教学课时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舞蹈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在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基本功把杆上部分选用,“蹲”“擦地”“小踢腿”的练习。这样安排在一个学年余下的二分之一课时中来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手位与脚位组合、中国古典舞蹈的手位与脚位组合、幼儿舞蹈组合及幼儿舞“动作变化等发展”编舞技法。同时,为适当锻炼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可要求同学们便排儿童舞蹈结尾的造型和简单的队形,定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用成功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舞蹈的信心。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生不仅进行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第一块基础。
在第二学年教授中华民族民间舞,选择最具民族风格代表性的,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以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组合,加入丰富的队形变化,改变成新的舞蹈。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能力准备。
二、达到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
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往我们对学生这种能力培养过多地流于口头形式,或将单一的技能传授等同于全方位的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造成一些学生自己会舞蹈,却不会教舞蹈,不会编排舞蹈小节目,因此我们在教授舞蹈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以及组织编排舞蹈组合和节目的能力。
(一)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习思考,反复实践,臻至成熟。教学课堂提问内容主要是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与艺术的讲解能力。教师把表述技术动作,规格动作要领的技巧语言传授给学生,懂得让学生在不照搬教科书上内容的情形下,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下来。如在提问“踏步翻身”这个动作的做法分几个步骤时,如果学生表达说出第一步骤为“双山膀看地”,第二步骤为“下旁腰双手指天指地”,第三步骤为“双山膀看天”,第四步骤为“下旁腰双手指天指地”这样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同时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纠正错误的动作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例分析比较,辨别异同。通过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掌握更准确。这样也就提高了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
(二)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编舞实际就是音乐旋律下的人体动作编排。结合课堂教学狠抓动作的创编是引导学生迈进编舞大门的根本,在此基础上通过乐感的培养,动作的训练和理论的提高,鼓励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尝试改进发展已掌握的技能,使自己的舞蹈基本能力向舞蹈编排能力方面发展。
如在教东北秧歌手巾花动作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这一主要绕花后,不要按一般规律那样接着就教“双绕花”“交替花”等动作。而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编舞发展技法去延伸想象去进行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的想象,结果产生出比教材中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花动作,如“上下绕、左右绕、前后绕,站、跑、跳、坐绕”等,然后再将即兴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教材中的手位动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能力。起初,学生们的创编结果并不理想,但无论怎样,以显示出了创造性的萌芽,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后,学生就能有显著的进步,不仅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组合上更加趋于合理,而且思维也更加灵活。
我们可以抓住幼师专业优势,以音乐特有的形式与内涵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音乐所展示的特定内容进行编舞。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编舞,学会确立主题动作,进而变化和发展主题变化动作,并注意音乐色彩结构及音程关系,知道如何开头,如何使动作体现高潮,动作与音乐吻合或体现不同,如何设置结局等。通过舞蹈短句和舞蹈小品的习作,再编成相对稳定的舞蹈组合,最后发展成为舞蹈小节目,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编舞方法。为进一步挖掘潜能可让学生在完成创编后进行互教互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顺自己的创编思路,充实和完善自己所编排的舞蹈动作,同时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舞蹈知识和编排策略方面的启发,有效开发自身的潜能。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设想,提倡个性差别与审美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全方位地提高舞蹈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切合实际地精选教材,是达到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舞蹈教学基本技能的具备是取得成效的桥梁;艺术实践是舞蹈教学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舞蹈教师在教学中,须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波的内容和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要我们有步骤地坚持这样做,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创作及各种活动中更好的感悟舞蹈,并最终成为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的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幼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幼儿师范学校舞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舞蹈实验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 键 字:舞蹈 教学能力 编排能力 创造能力 多样性 学习兴趣
摘 要:舞蹈课是中等专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幼师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舞蹈艺术素质尤其是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其未来适应社会、胜任幼儿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舞蹈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学习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切合实际地精选教材,是达到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根据培养目标,精选好相应教学内容是达到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舞蹈教学基本技能的具备是取得成效的桥梁;艺术实践是舞蹈教学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
作者简介:河北省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舞蹈教师韩云 出生年月1974年1月 199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 毕业后一直在学校从事舞蹈教学工作
2.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二
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而提高阅读能力则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它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课文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 英语教师应摒弃传统课文教学法的不足, 运用交际法设计阅读课的程序和模式, 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一、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只有对英语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把阅读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才会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 才会有阅读的自信心。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及时纠正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对每一词句进行分析, 或用手指指着文章阅读等不良习惯。学生们要彻底改掉这些习惯并非易事, 是要下一番苦功的。为此, 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读一段文章, 能力较差的学生可选择少读, 但要坚持天天读。这样不但能增加所学词汇的复现率, 而且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提出表扬,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 即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每一个阅读单位必须以意群为基础, 不能随便打乱意群。
同时, 贯穿训练速度技能。速度技能训练主要有略读和跳读。培养学生的速度技能要从课文教学抓起, 一方面, 让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另一方面, 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 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
三、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时, 要适时、适当地给学生以指导, 增强学生阅读自信心。在学生阅读之前, 介绍与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要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泛读、略读、跳读、细读) 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 着重提高阅读效率, 反复训练理解技巧大致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
1. 阅读过程的正确引导
(1) 浅层阅读, 整体了解课文大意和轮廓。这一步采用泛读或略读 (Extensive reading) 的方式, 引导学生快速通读全文, 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让学生“见其森林, 知其全貌”。泛读或略读就是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并通过标题或主题句, 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整体印象。之后, 教师可设计练习检测阅读效果, 帮助学生捕获信息, 练习可采用判断正误, 排序和选择填空等形式。
(2) 深层阅读, 局部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要点。这一步采用精读或细读 (Intensive reading) 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抓住情节掌握要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划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等,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以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要答疑解惑。对课文中影响阅读的语法和语言点, 教师要适当讲解, 但不能游离太远, 应使学生全程参与阅读过程。教师可尝试用时间排序法、通篇提要法、深层提问法、图示法等。
(3) 重复阅读, 整体把握篇章结构和文章宗旨、内涵。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复读 (Re-reading) 课文, 让学生再从中心思想出发, 高层建瓴, 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
2. 阅读技能的精心指导
(1) 快速浏览, 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技能的培养。教师让学生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 (Key words) 和段落里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s) , 以便更快地了解课文大意。
(2) 巧妙猜测词义技能的培养。 (1) 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生词。 (2) 根据语法结构猜测词义。 (3) 根据构词法判断, 猜测词义。英语中的构词法通常有三种:派生、转化和合成。只要教师介绍一些构词知识就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4) 根据定义, 解释猜测词义时, 其提示词一般有be called, that is, i.e., is referred to, mean, stand for,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 有时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或破折号、括弧等形式出现。 (5) 通过对比关系来推测词义。能够体现对比关系的词汇很多, 主要有表示转折关系的but, however, yet, otherwise, though, for one thing, foranother等一些反义词, 在句中其前后的词有明显的对比关系。
(3) 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项技能是阅读理解深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学生在获取文章一定量的信息后, 进行加工、制作,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作出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培养用“英语思考” (Thinking in English) 的能力。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 掌握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的信息方法。根据阅读方法不同, 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一般说来, 文章的第一段很重要, 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反过来通读段落或全文, 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 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 不应过分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 即使遇到较难理解的句子, 也不必着急, 要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 等读完全段或全文之后, 我们往往会发现前面遇到的许多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总之, 想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决非一朝一夕之事, 还得多读多练。在多读多练的同时, 认真总结合适的阅读技巧, 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李庭乡.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3.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外语教学 课堂教学 交际互动 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英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新课标》(2001)(实验一)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全球市场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中专英语教学在继承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应拓展自己的市场视野,重视交际能力的发展,着眼于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还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自我发展能力。
由于中专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他们将面临求职、应聘等各方面的挑战,甚至于在职之后由于工作环境的要求、职称晋升、劳务输出等方面也要求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要不断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避免过去那种以考试为中心,只重视学生学习语法知识,死记硬背课文内容的弊病,更新观念,强化英語学科的应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好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比如在教学生学习生词时,我不是让学生按照字母排列的顺序死记硬背,因为这样可能记的快,但忘掉的也快。我首先让学生读准每一个生词的发音,然后按读音规则去拼写,进而让学生按照词根、词缀及合成词的特点去判断生词的词性。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使其自学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在对英语文章的学习中我不会让学生为一下子看到突如其来的新知识感到困惑,而是结合阅读理论引导他们积极预习,熟悉所学内容的难点、重点部分,发现问题,使其易于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理解、接受、记忆。
二、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的训练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都很重要,这四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和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励学生多读:我注意了两个问题,一是形式多样,有默读、有口读、试读、分角色读和教师表情范读。二是阅读模式。左焕琪认为,“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目前较为流行的阅读模式有三种:“自上而下(top-down)”、“自下而上(bottom-up)”和“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自上而下”模式认为,阅读应从标题、图表等开始对材料内容的预测,进而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新的预测,并验证和修改预测,直到阅读结束。“自下而上”模式认为,阅读应从词、短语的理解汇集到句子、篇章的理解。而“相互作用模式”认为,阅读是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所读的文字材料同时相互作用,以建构出新的知识。
其实这三种模式所强调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诱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达到新旧知识的交融以致思维创新的境界,所以我在阅读课中这样运用阅读理论:
1.阅读前——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同伴等)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师应首先提供创设较真实的学习环境,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或帮助他们建构不完整、甚至欠缺的背景知识,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出阅读定位。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电脑课件、图片、课外读物,学生自己准备资料等多种形式完成这一步。
2.阅读中——设置适当的问题,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这一段的问题不像阅读前,以发散性为主,而主要集中在语篇、句法和词汇三个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以篇章结构知识为基础的推理,把握语言各层次之间体现的关系及其方式,探究语篇意义。教师根据需要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模式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而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
在此笔者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Where is the location of the Falls?
(2)What's the size of the Falls?
(3)How can control over the Falls?
(4)Is the amount of water that flows over the Falls huge ?
(5)Do you want to have a sight-seeing to the Falls?
我们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学生建构,最后对尼亚加拉瀑布得出一个清晰的印象。
3.阅读后——归纳总结,纵横扩展
读后提问将学生的理解引向高级阶段,即在学生摄取语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判断性、评价性问题,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批判性地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为学生将来真正的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由于中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所以教师就要尽量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场所,给学生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主体,使他们在提高学习自我意识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英语实践,能动的参加交际互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教室里的实在且频繁的交际操练对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在第一阶段我让学生每节课后十分钟根据当堂所听到的内容或读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场景对话、故事复述、小品表演等,这样促使学生去使用句型提高驾御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在第二阶段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出与他们经历密切相关、兴趣相符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的话题,并通过提问使交际得到扩展和深入。
总之,要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学生,就像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一样,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逐步在自然的交际氛围中去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真实的交际互动活动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曾晖.交际互动式课前导入探索.比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堂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武尊民.《英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宋仁福.《建构主义与英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4.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四
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 贾彩琴
【摘要】大部分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导致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社会适应性偏低。聋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培养聋生社会适应能力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要突出聋生学习语文与增强社会适应性的内在联系,把培养聋生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发展路径,促进聋生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聋校 语文教学 聋生 社会适应
近10年来,聋教育的发展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聋校在校生人数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高峰之后,开始逐步减少,大部分班级人数降到了10人以下。听力科技水平发展迅速,听觉辅具由原来的模拟助听器发展到高科技的数字助听器、人工耳蜗,极大地改善了聋生的听觉水平。聋儿在国家、地方各项0—6岁抢救性康复工程的干预下,学前康复教育率大幅提升,家长的期望值高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相对落后的特殊教育教学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些变化,为聋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聋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了条件。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应该在促进聋生社会化成长的进程中首当其冲,把语文学科教学与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聋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聋校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一、树立大语文观,充分认识聋校语文对培养聋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意义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聋校语文教学来说,这句话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聋生受到听觉障碍的影响,在语言、认知、思维、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落后普通同龄儿童,从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特别是社会沟通交往与心智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从聋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因此,聋校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的人生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学好语文,聋生才有可能从低能、弱势的群体中走出来。相对普通学校语文教学来说,聋校语文教学在聋生语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必须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效性,紧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中,丰富语文内容,多种形式培养语文技能,使学习语文与社会适应相辅相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
二、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与聋生社会适应的对应关系
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沟通与交往、综合性学习等。每项内容的目标要求实际上是与聋生的社会适应所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
1、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实际上包含三个部分,即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聋生学习正确发音、识字、阅读、打字等功能,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可以提高聋生的言语技能与语文能力,促进聋生使用口语与周围人群交流,走进常人语境,融入主流人群。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认识常用汉字2400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以此字数作为聋生识字、写字的基本要求,保证聋生能够阅读周围的信息,减少社会生活障碍,更好适应社会。
2、阅读
阅读是聋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基本途径。聋生所处的阅读环境与常人一样,有书籍、报刊、网络、社区宣传信息、交通提示语、景区指南等多种语境。在不同的学龄段,阅读量的要求也是与聋生年龄特点与社会适应性相一致的。在阅读中要加强词汇量的积累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3、写作
写作是聋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聋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聋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学龄段,聋校语文提出的写作要求也有所区别,如第一学段以写话为主,第二学段以习作为主,第三学段以写作为主。聋生写作的素材以生活为源泉,从话说生活、生活叙事、见闻感受等体验中,建立聋生思想与社会的沟通。
4、沟通与交往
《聋校语文课程标准》对沟通与交往提出的总目标为“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个定位更加关注了聋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训练的内容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聋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聋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习语文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拓宽聋生语文学习的形式与渠道,培养聋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手段,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
1、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以致用,用中促学
识字、写字、学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载体。聋生要扫除生活中的阅读、写作障碍,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与词汇。由于聋生言语实践机会少,容易遗忘、混淆所学的字词。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强化识字、学词的效率。在低年级应加强集中识字学词的训练,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聋生建立起字词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提高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随文识字学词成为主要方式。在识字学词的训练中,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在不断的应用中,反复呈现所学的字词,增强记忆。同时,还要培养聋生主动识字学词的意识与能力。如在生活中遇到新事物,在阅读中遇到新字词,就要通过查字典、词典、询问老师等方法,学习运用文字表达新事物,在扫除阅读障碍中认识新的字词。
2、让阅读走进聋生生活情境,增强聋生社会归属感
聋生由于听觉缺陷,所经历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都让他们深深感到与周围人群的不同,对社会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社会归属感。聋校语文教学应关注聋生这一特点,把语文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通过课堂中的情景再现,让聋生进行角色体验,在互动中交流,在换位中体验真情实感,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归属感,提升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利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引导聋生认识自我
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包含了人生观、人性观、历史观、社会观、人伦观、价值观等,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因素。聋生通过走进作品,了解风俗人情、天地人文,学会观察事物、表达情感,感悟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并把自己置身其中,正确认识自我,剖析自我,随时纠正生活的方向,以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更好分享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4、发展语言,掌握多种沟通技能,拓展多种沟通渠道
聋生社会适应性最为凸显的是聋生与周围人群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就需要聋生要掌握良好的语言与沟通技能。在聋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教学语言的手口之争。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聋生来讲,口语、手语、书面语几乎是并重的,都要尽力发展。其一,听力科技发展带来的福音使聋生能够更好地培建听力,发展口语,而良好的口语又会极大地促进聋生书面语能力的提升。其次,手语是聋人群体之间交往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聋生为了适应群体交流需要,就必须掌握良好的手语。笔者认为,不论聋生听力培建与口语发展效果如何,聋生都有学习手语的愿望与适应聋人群体生活的需要。其三,聋生与主流人群的交往沟通,除口语能力很强的之外,大部分聋生都必须借助书面语。同时,聋生学习各门学科,阅读生活中的各种媒体信息,各种文体的写作,也处处离不开书面语。因此,具备口语、手语、书面语各种语言全面发展,能在与主流人群之间、聋人群体之间、网络交流空间等多种沟通渠道畅通的聋生,社会适应性将会更强。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聋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内化,需要大量的阅读来促成。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在低学段,聋生要通过阅读儿歌、故事,背诵古诗等,培养阅读的兴趣。中年级以后,逐步增加阅读量,着重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的内容及能力向适应社会过度,期中内容包括书籍、报纸、网络、电视、平面广告等,更加全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置自身于社会之中。在培养聋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与社会产生互动,促进自身更好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作出能动反应,不断提升社会化水平。
5.培养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初探 篇五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总则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适应能力既属于心理范畴,又涉及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律范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第7条要求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德育大纲。中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将在未来走进生产一线,充实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他们素质的高低,适应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
一、中专生适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2010年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被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曾经轰动一时。大街小巷,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人们议论的声音,可见,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有多高。我们发现,跳楼者都为一线员工,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同的道路,让全社会为之震惊。富士康事件只是近些年来类似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只因为这是短时期内发生的相继性群体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轰动效应,才引起众人的关注。其实,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自残轻生得个体事件因为影响面小没有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媒体所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这些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上下各阶层的重视和深思,究其原因,固然有企业管理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现在的年轻人适应能力差这一主观因素也起着根本作用。中专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适应能力的现状究竟怎样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式不适应。从初中生转变为中专生,学生会产生一系列不习惯、不适应现象,甚至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休克。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式的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初中还是以中考作为主要指挥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考,导致德育退居其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仅成为一种口号。老师不遗余力研究试题,精选试题;学生被迫无奈地钻进书山题海,忙忙碌碌。而中专,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给与了学生更大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老师的强制。很多学生反倒无所适从,一时间,失落、空虚充斥思想,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
2、管理形式不适应。如果说义务阶段应试教育是主流,那么中专则搞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然而,学生似乎并不买帐,他们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形成共振。相反,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因不适应而抵触的行为和心理。中专很重视养成教育,在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礼仪素养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很多学生都无形我素,自以为是,常常与学校的管理发生冲突。
3、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一般的中专学校,生活条件较之初中有很大改善,学校希望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能够自理,学会与人共处。这只不过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集体生活很反感,觉得很不自由。尤其是时间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让他们常常呈现出烦躁、怪癖、乖张、暴戾。于是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半夜翻墙上网、晚寝吵闹等违纪行为屡屡发生,让很多教师无可奈何,常听到一些老师感慨;教育是无能的。不少学生干脆逃避集体生活,在校外租房。
4、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多,多数家庭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一味溺爱宠顺,造成孩子心里畸变。俗话说:温室里的花儿经不得风雨。错位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加上初中教师单纯追求升学率而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在复杂的现实中很容易迷失航向。很多中专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叛逆、怪癖、自私感到力不从心。中专生中,顶撞老师,逃学旷课、受批评后出走等现象层出不穷。
5、贪图安逸不肯吃苦。不少九零后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有优越,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电脑电视伴深宵日上三竿还觉早的生活,于家务绝缘与生产劳动相斥,严重丧失了劳动者的本色。在学校里表现为不思进取,百无聊赖,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睡觉不分早晚,小说随身携带,手机上网聊天,零食永吃不厌,学习漫不经心,做事懒懒散散。”只是部分中专生的说生动写照。
6、时间观念淡薄,纪律意识不强。中专学生难管理,这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言。重不得,轻不得。你管紧他就发跳,你管松他就发躁。要想在松与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真是不容易。因此,在中职校园,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课堂之上是各行其是,打架斗殴防不胜防。理论学习一窍不通,专业技能难登大雅之堂。很多学生的表现与学校的管理格格不入。结果是学有所得凤毛麟角,一无所成多如牛毛。“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成了空头口号,唯有少数学生是按着我们的培养目标获得了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差,对企业的管理不适应,对一线生产劳动的极度排斥。据统计,每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中专生,能够在企业干满一年的不到10%,一年内因不适应工作而跳槽两到三次的大有人在。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用工的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
造成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不外外乎以下几点:
1、家庭原因。首先,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有缺陷。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一般有足够的财力维持子女幸福的生活。很多家长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生活得更好”的思想,溺爱娇宠孩子,一味顺乎其意,少有严管,更谈不上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其次,有父母生没有父母教的。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很多家长离家弃子远赴他乡打工挣钱,将孩子或者寄托学校,或者托付亲戚,或者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父母的亲情的缺失,很可能在孩子心头留下浓厚的阴影;亲戚的教育管理往往顾虑重重;隔代教育存在先天性的缺陷。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
2、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开放性、自由性,有时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的普及,让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接触面更为宽广。拜金主义的盛行、追星的社会潮流、腐朽社会生活方式在现实中的渗透,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学校的正面教育面对社会现实的负面冲击,显得苍白无力。中专生大多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吸收社会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影响在他们头脑中更容易烙下印痕。
3、教育自身的原因。一是现在的中专学校招生体制的局限性。中专学校招生对象是落榜生,他们大多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知识层次偏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入校后长时间不能适应中专学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规律,便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与中专生学习生活极不协调的心理障碍。二是我国中专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很多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现实中很多矛盾的具体措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的关注较少。据了解,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三是很多学校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德育工作、理论文化学习、实践技能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顾此失彼。德育方面,或者措施不得力,或者制度落实不够,或者德育工作没有常态化,或者忽略了挫折教育和就业教育。理论文化学习方面,教学常常脱离学生能力实际,不注意深入简出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成绩把关不严。实践培训方面,有的因财力不济根本没有相应的设备,有的设备进做摆设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有的不安排专门的工厂实习或实习走过场脱离学生专业实际。
三、培养和提高中专生适应能力刻不容缓。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产业工人的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媒体报道,同样的汽车零部件,中国工人组装的质量就是不如德国工人组装的质量高;同样的手表零件,瑞士工人能组装成世界一流的手表,中国工人则逊色得多。我们目前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里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素质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工程。中专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任,必须树立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战略性眼光看待自己身上的责任。二十一世纪能否变成中国的世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人队伍。
其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部门对人才需求标准的逐年提高,中专生面临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因此,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 家庭 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加以正确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对和谐社会构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富士康事件虽然过去,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度应该提高警惕,要有压力感,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泰民生的重大课题。
再次,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需要。中专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隐患最多的一个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和平安是第一要务,离开了稳定和平安,经济发展便失去保障,和谐文明便失去了基础。中专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国家这几年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每一位在校中专生给予国家资助,今年又出台新政对部分家庭贫困生追加一年两千元的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出发的。增强每个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合作能力、做人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纠正他们偏向的一世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心理,稳定他们的就业行为,知道他们正确的进行人生角色定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明确中专学校适应性教育基本内容。
“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以使个体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让中专生能够适应学校的管理、学习生活、以及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专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自我认知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对自我准确定位。要教育中专生客观地自我评价,既要看到有点,找准专长,又要明白缺点。自尊而不自傲,自强而不逞能,自信而不自负。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注意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培植自己的闪光点,积累自信和发展的资本。要正视缺点,孔子说,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总之,要有自知之明,这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心理适应性教育。
心理往往影响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层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青年时期,人的心理素质尚不稳定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造学生的心理,就是要输入理性,增强个人定力,培养学生心理的稳重性。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就是心理素质的较高境界。
3、身体适应性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快节奏高负荷的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出去就业后发出感慨:身体吃不消。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求知学习技能培训需要也能够狼的身体,当工人跑推销搞管理需要强健的体魄。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合格人才。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每天安排充足的锻炼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情感适应性教育。
中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向善的思想倾向。但是在自我意识的注主使下,有不少学生情感不稳定,很脆弱,易冲动,好宣泄,意气用事,不顾及后果。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多与学生交流,走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更多的实质性东西,有的放矢,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培养健康的情感,就是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爱的元素融入思想,让博爱宽容的意识主导行为,以实现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5、行为适应性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行为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上。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这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在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且每个人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和认可度都不一样。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那么社会就是人类的摇篮。社会环境个人所接触的环境中是复杂的。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包含了许多社会要素,如纪律、制度、道德、法律、习俗等。这个系统的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单元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相关条件如何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培养行为的适应性,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入乡随俗‘的观念,要学会改变自我,调整自我生存状态。这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生存之道。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实施适应性教育的基本举措
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急于求成则会适得其反。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长期抗战,耐心细致工作的准备。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思想教育促转变。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思想通则行为通。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专生活的实质,对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转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老师还要适时地做好安抚和引导工作。对表现出明显不适症的学生重点跟踪疏导。充分发挥班级宣传栏和主题晚讲以及班会活动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适应能力的大讨论,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懂得学会适应就是学会生存之道的道理。
2、完善制度保落实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制定出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阶段性培养目标,配套完善考核考评制度,确保学生学有所成,习有所得。艺高走天下,艺短寸步难。过硬的知识技能本身就是最强的适应力。因此,学校要从教学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定内容定形式定方法。首先,管好老师的教,把好课堂教学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因中专生基础太差,学习能力欠缺,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简,同时要努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让多数学生听得懂,学的着。其次,要把好实训关。实训最讲究实用性。必须注意 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中专生普遍对动手操作有较高的兴趣,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安排充足的实训课,然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最后,规范考核制度。既考老师又考学生,对老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应以硬指标来考核,奖优罚劣;对学生也应引进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优化考核指标,突出激励机制,慎用惩罚措施,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保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3、开展活动促发展。
中专生活应该丰富多彩,用活动陶冶人,以活动培养人,用活动提高人,让中专生活成为中专生人生历程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两操阵容壮观、锻炼热火朝天、歌声嘹亮悠扬,广播陪伴课间,比赛好戏连台,表演精彩纷呈,篮球场上喝彩阵阵,图书管理人头攒动,应该成为中专生活得样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培养意志,而这些,正是学生构成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4、创新方式促提高。
首先,创新办学方式。目前,一般中专学校都是严格执行“两年在校工读,第三年顶岗实习”的学制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普遍的适合性。近年来有部分学校大胆改革,在执行中央总的方针原则不变的基础上,采用先顶岗实习后回校工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只要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灵活变通,结合本校实际走特色办校之路是完全可以的。如创办校办工厂,引进外包业务,让学生半工半读以工养读,提前适应企业管理,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其次,适度渗透挫折教育提高承受能力。科学研究证明,一味的赏识教育并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适度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抗敲打能力的最好方式。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愈挫弥坚的乐观精神,才能从失败中积蓄重整旗鼓的勇气和力量,进而步步走向成功。
6.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六
1、在形成物理概念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纳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1]。因为在这个认识过程中, 既需要经历一个由感觉、知觉和表象构成的感性认识阶段, 同时更需要经历一个由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构成的理性思维阶段。在物理教学中, 若能充分把握每个物理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推理形式, 并注意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组织教学, 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指出归纳的步骤。比如, 通过实验可知:正电荷与正电荷是相互排斥的, 负电荷与负电荷是相互排斥的, 正电荷与负电荷是相互吸引的, 自然界中只有正电荷与负电荷两类电荷, 所以, 所有的同种电荷间是相互排斥的, 所有的异种电荷间是相互吸引的。由于完金归纳法是在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后作出归纳的, 因此, 这一推理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只要完全归纳时的每个前提是真的, 结论就一定是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完全归纳法是一种有用的推理论证方法。
2、在建立物理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物理规律是从大量的实验事实归纳概括出来的, 这决定了归纳方法必然成为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和方程等。物理定律一般是在物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 经过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方法所获得的结论”。通过一些物理规律的学习,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 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求同归纳总结出来的。例如,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可用如下例子归纳:锯木时, 锯条和木头都变热, 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摩擦冰块, 可以使它溶解, 做功使冰块内能增如;在厚壁瓶里滴几滴水, 让它产生水汽, 塞上橡皮塞, 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会听到“砰”的一声, 瓶塞被瓶内气体冲开。在瓶塞被冲开的一瞬间, 会看到瓶内出现乳白色的“雾气”。这个现象表明:起先, 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 瓶内气体温度升高, 质量增多, 气体内能增加;后来, 气体对瓶塞做功, 瓶内气体消耗了内能, 温度降低, 瓶内水汽凝结成白色的小雾珠。由此可以归纳出:外力对物体做功, 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 内能减少。同理,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也用求同法归纳出来。
3、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物理解题是应用已知的物理规律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但是, 如果因此认为物理解题只有演绎思维, 没有归纳思维, 则是错误的。因为解题作为物理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 学习者总是先从数量不多的具体问题开始, 获得关于这些具体问题的知识, 然后通过归纳, 获得反映同类各种问题共性的知识。归纳使人扩大解题的知识面, 使人对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人不可能求解任一类型中的所有问题, 但运用归纳的方法, 便可以获得某一类型中各种问题所遵循的共同规律。
对解题类型进行完全归纳, 有些物理题的类型是有限的, 可以用完全归纳给予总结出来。例如, 力的分解的类型:已知合力及二分力的方向, 求二分力的大小;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 求另一个分力。
二、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1、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培养演绎推理能力[2]。
物理概念的运用是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 也是检验物理概念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 还是培养演绎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 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 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 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这种情况归结为理论导出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物理解题中很常见。
2、在物理规律学习中培养演绎能力。
物理规律中一些物理定理是从已知命题出发, 用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推导出来的结论, 物理规律应用的主要思维形式是演绎。物理规律的学习过程是培养演绎能力的重要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在讨论的基础上安排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地理解规律, 并且还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演绎推理能力。
结语
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通过显化归纳方法, 使学生掌握归纳方法, 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确实可行的, 对于促进中专物理学习具有很好作用。
摘要:归纳与演绎推理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 归纳与演绎能力必将直接影响到整体能力的高低水平,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专物理教学中的归纳与推理能力的培养工作, 指出使学生掌握归纳方法, 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确实可行的。
关键词:中专物理教学,归纳,推理
参考文献
[1]雷凤兰:《浅谈物理归纳能力的培养》, 《物理通报》, 2007年 (2) 。
7.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七
一、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
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差生搭配起来, 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 多关心他们的学习, 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 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 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以故事的情节为线索, 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 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 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 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 不会感到吃力, 避免死记硬背。也可以画简笔画, 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简明、易画、生动, 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 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 创造语言环境,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打好基础, 设计培养模仿性口语能力
(1) 教师的正确示范。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它直接影响学生口语能力养成的质量, 因此, 教师必须拥有一口流利的、地道的英语。 (2) 要求学生多听录音、多模仿。现行的英语课本, 配套有标准的英语朗读的录音带, 只要学生多听, 开口多说, 要掌握语音、语调是不难的。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诵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诵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 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 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
8.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八
一、将实践与理论统一起来
在中专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例如, 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注重学生的理化试验教学, 培养学生专业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针对化学专业的学生, 教师要注重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化学研究能力, 可以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化学实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在中专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 也可以边教边做实验。例如, 在“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这节课的教学中, 做有关钠元素化学性质的实验, 教师可以先做水与钠化学反应的实验, 要对这个化学反应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细化讲解, 之后要求学生自主实验, 首先, 将一块金属钠放置于水中, 并观察水与钠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 钠浮在水面上, 熔成一个小球, 在水面上来回游动, 并伴有嘶嘶声, 最后消失不见。其次,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 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最后, 学生通过总结实验现象:浮、熔、游、鸣、红, 就会知道钠的密度比水小, 所以浮在水面上;发出嘶嘶声是因为生成了氢气推动钠在水面游动;溶液遇酚酞变红是因为生成了碱性的氢氧化钠。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重视化学实验操作安全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有些化学药品可能含有一些有毒物质, 比如芳香烃、苯等物质, 都具有强烈的挥发性, 接触的时间久了, 会导致白血病;比如乙醇和乙醚等溶剂, 很容易燃烧, 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导致火灾。因此, 教师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要注重化学操作的安全性, 在实验的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一些值得注意的安全问题, 并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要及时进行指导。例如, 在苯物质的化学实验操作讲解中, 教师要选择空气流通比较快的环境进行实验, 不能在密闭空间进行实验, 要多次强调, 引起学生的注意, 可以有效防止各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化学课外实践活动,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化学课外实践活动, 既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是对学生化学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化学元素”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比如环境保护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学生在分析和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可以知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原因, 这些跟哪几种化学元素有关, 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可以查阅各种资料, 了解各个国家、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还能让学生在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 掌握应有的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推行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 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工作, 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 发现自己理论知识存在的缺陷, 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 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补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中专教育阶段, 中专化学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有效培养中专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又要发挥出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 注重对化学教材的解读, 不断挖掘化学教材中的有效信息,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开展不同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要注重学生对实际应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 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协调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培养实践应用性人才进行教学, 促进我国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9.浅议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篇九
1 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教师缺乏明确教学目标
据调查显示, 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 而没有按照相关的教学方案教学, 这样就使得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过程不够规范,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其次, 由于缺失明确的目标, 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学习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如果教师依旧不能明确教学目标, 那教师将无法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和培养也无法产生显著的效率。
1.2 教学方法需改善
尽管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对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 但目前, 部分中专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没有转变, 教师依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并在课堂教学时占据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体育知识和技巧, 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体育教学缺乏学习的兴趣, 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体育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1.3 学生的体能意识需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以主科知识为主, 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深刻的理论知识, 而忽视体育教学课程, 这样就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体能意识, 大部分学生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无法掌握正确的锻炼技巧, 另一部分的学生则对体能训练毫无兴趣, 久而久之, 由于学生缺乏锻炼, 致使自身的身体素质降低[1]。
1.4 教学氛围需创造
体育教师要想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 增强学生的体能意识, 教师就应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训练氛围, 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情感, 从而主动融入到训练过程中。然而, 部分体育教师只注重将基础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 而缺乏营养良好的学生氛围, 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学习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2 加强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重要性
根据对中专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 我国大部分中专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而且缺乏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 加强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重要。素质教育指出, 体育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教学目标,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指导, 从而挖掘学生运动潜能, 让学生形成正确运动观。此外, 随着时代发展, 体育教学方法也逐渐转为科学化, 学生按照的科学的体育方式进行训练, 必然能形成良好的身心, 这对学生而言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所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 为学生日后的体能训练做好基础准备[2]。
3 针对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出的教学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改善体育教学模式
中专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 同时, 也应转变教学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全面开展体育教学, 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熟练的体育运动技巧。其次, 体育教师应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形式,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融入到体能训练中,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才能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形式, 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体育生。
3.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能训练。因此,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目前的三个维度,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当教师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后, 学生就会被教学内容吸引, 从而主动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比如:在短跑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任务短跑比较枯燥乏味, 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短跑的意义和价值讲授给学生, 激发学生对短跑的探究欲望。然后, 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参与到游戏过程中, 使学生做游戏时增强自身的体能, 这不仅能让学生主动进行体能训练, 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3.3 创设情境教学,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锻炼环境
创设情境教学是一种普遍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 使用教学用具布置课堂教学环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体育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或者与学生一起分享国际国内的体育新闻, 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育项目, 并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只有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会激发自身的体能意识。
3.4 拓宽学生体能训练的途径
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 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而应在增强学生体能意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体能训练的途径, 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体能训练。比如: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自主训练意识灌输学生的思想中, 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能训练活动, 丰富学生的体育盛会, 从而使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这样一来, 教师既能减轻教学压力, 有能提升教学效率。
3.5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和掌握技术动作的不同阶段, 适时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 并把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学习体育运动技术上去,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等能力, 也加快了掌握动作的过程。
4 结语
总之, 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形式, 坚持以健康教育理念为主,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大力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宣传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要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训练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 我国逐渐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同时, 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身心的健全。因此。中专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体育能力。
关键词:中专生,体育能力,培养,训练
参考文献
[1]肖丽.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 2012 (10) :62-64.
[2]刘志远.中学生体育能力与素质培养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4 (4) :121-122.
[3]徐燕萍.学生个性化培养与终身体育[J].九江师专学报, 2001 (5) :48-49.
【探析中专体育教学中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培养小班幼儿动手能力探析09-23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探析论文11-01
探析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管理论文10-14
法家思想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探析论文09-08
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意象色彩的探析07-2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海燕》的写作探析09-05
探析地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论文10-26
学生语文能力城乡差异的原因探析09-14
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