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2024-06-21

《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精选15篇)

1.《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一

学习《孔乙己》教学设计心得与反思

学习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这门课程中的22个教学设计案例后,我结合《孔乙己》一课,认识到了一些不足,我觉得自己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对比:

首先,对于此课,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结果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学习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这门课程中的22个教学设计案例后,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其次,以前我总是领着学生分析文章深层主题,学了新理念后,觉得应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这二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排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亦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全是学生自发的。

改进: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

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备课时,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学生上,我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

2.《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二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分组活动和探究, 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共同讨论来完成.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 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设计

设计“有意义”“适度”“恰时恰点”的问题串, 用“问题串”引导学习。以下就《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应用》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获取数学思想方法:

1、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2、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问题1: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 并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任务分配:学生独立思考, 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展示成果, 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图像联想对数函数性质, 培养学生以形助数的思维品质。

问题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任务分配: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成果;教师督促指导, 追问引领, 提升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构造对数函数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渗透函数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问题3:解下列不等式:

任务分配:学生分组完成, 学生互评完善;教师揭示思想, 帮助形成方法。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化归意识、等价转化意识并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对数函数单调性解不等式

问题4:溶液的酸碱度是通过pH值来刻画的, pH值的计算公式为pH=-lg[H+], 其中[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单位是mol/L.

(1) 根据对数函数性质及上述pH值的计算公式, 说明溶液的酸碱度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2) 已知纯净水中氢离子的浓度为[H+]=10-7mol/L, 计算纯净水的pH值.

(3) 国家标准规定, 饮用纯净水的PH值应该在区间[5.0, 7.0) 内, 请你计算出饮用纯净水的氢离子浓度的范围是多少?

任务分配:学生阅读理解, 联想化归, 建模提升;教师点拨引导, 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问题5:这堂课我们探究了哪几个问题?收获了什么?

任务分配:学生小组讨论, 归纳整理;教师补充提高

设计意图:学生整理纳入认知系统——知识、方法、思想错误的原因, 辅导思维方法, 使思维形象化;拨正学生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创性的组合, 总结规律, 比较异同点, 设法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提高分析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要教书, 而且是要育人。通过教书为手段, 达到育人的目的。注重了课堂教师教师行为和课堂辅导应该是“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注重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3.《圆的认识》探究性的学习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知识来源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教学过程】

1 寻找活动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实例,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刺激圆的表象

2 操作发现活动

(1) 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好的学具画圆(圆柱 硬币 圆形纸片 图钉和线 圆规)

(2) 汇报展示:把你们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展示,并且说说你是如何画出来的。

(3) 在画圆的过程中那么发现什么?

生1、它们都是圆,都是曲线图形.

生2、用图钉和线画圆和圆规都有相同的地方,图钉相当于圆规的针尖,线上系的铅笔相当于圆规上的铅笔心。

生3、用图钉和线,圆规画出的圆有中间一点(圆心),而其他物体画出的圆没有这一点。

生4、用图钉和线画圆和圆规画圆都有相似的地方,图钉和线的长度相当于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在用各种工具画圆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出圆的大小、位置的决定因素,为后面探究圆心和半径的出现做好铺垫。

3 剪圆、滚动活动

(1) 剪圆: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一个圆和一个椭圆剪下来,在剪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2) 滚动:把你们刚才剪好的圆和椭圆在桌子上进行滚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1:圆比椭圆好滚动

生2:圆滚起来比椭圆滚起来更加平稳。

(3) 思考:为什么圆滚起来比椭圆滚起来更加平稳?

生:因为圆的边上到圆的中间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而椭圆的这个长度是不相等。

(4) 圆的中间在哪里?如何找出你们剪下来的这个圆的中心?

方法1、对折(引出圆心、半径、直径 直径=2半径)

方法2、先找出两条相交的直径,交点是圆心。

(5) 画圆:请全班同学一起用圆规画圆,为什么每个同学画出的圆不一样呢?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剪、滚圆和椭圆的活动中共同发现圆的优越性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半径、直径、圆心所起到的作用,水到渠成地掌握了这三个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4 应用 扩展

(1) 基本练习

① 投影出示 找出下列圆的半径 直径

② 半径 直径的相关计算

③ 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 应用练习

①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果课件演示。

②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总结: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体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全课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4.《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四

探究式学习及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在现实生活或学生生活中确立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开设探究式学习活动应把握住以下目标:1.培养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自参与探索性研究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善于确立问题,能够建立假设,能使用基本的研究工具,会搜集信息、数据、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等.3.在共同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学会科学的方法.

探究式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它强调学习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题能力的养成,然后获取知识.它强调学生之间交往和合作的重要意义.现代科学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均须借助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二、如何在教学中构建探究式学习活动

探究式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探究性活动.

1.确定探究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除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源泉,学生的探究源于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动画故事法、引入事例法、直观演示法、认知冲突法、对比比较法、设置悬念法……如采用直观演示法,找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事物--弹弓,引发其中的角度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明确了探究问题,就应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

3.开展实际探究

这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体,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对选取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和直观体验,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或结合亲身实践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直至获得初步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注意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教师应给探究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4.进行总结交流

经过实际的探究学习,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由探究而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如通过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探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能力;

(2)培养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

(3)培养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要有创造型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必须具备:

(1)超前的教育观念;

(2)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5.探究性学习 篇五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本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校的语言教研组对“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下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革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如小学语文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课时,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让学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这样有了弓,箭就能射鸟了。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够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名家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感知了课文大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古词《忆江南》时,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春天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春暖花开,万木吐绿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赞美过春天,描绘过春天,大家能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来吗?霎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名句勾起了同学们对《忆江南》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自读感悟,生发问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下一课要学〈桂林山水〉,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读,相互释疑。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学生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6.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篇六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看,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新课程教育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尝试让学生这样来做:

1.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

2.预习要求认真思考并提出问题;

3课堂上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结果是效果不怎么样,出现了以下问题:

1.学生每天各科的作业太多,很多学生都说没有时间去检阅参考资料,提不出什么有水平的问题;

2.太多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稍微检阅资料就能解决的,但结果把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提,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而真正该解决的问题却没有时间去解决;

3.课堂上的讨论过程,很多学生只想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根本没有去想自己认为是什么,所以自主探讨学习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学习了本课程后,我认为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1.想办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4.要有耐心,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

7.《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七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硫酸”, 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以知识的探索者身份去观察, 去掌握客观规律,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遵循这一目标, 我们强化了课堂中的探索性, 对原有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革。

二、教学的策略与选择

本节课在教学时, 要注意抓好初、高中的衔接, 通过展示浓硫酸, 并借助实验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此基础上层层设疑,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 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老师适时引导, 拓展深化认识。所以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为主, 以实验为主, 教师引导, 师生共同协作的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并体会科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 回顾知识,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展现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 (无标签、试剂瓶大小一样、酸的体积相同) , 组织讨论, 如何不用化学方法识别。学生活动: (1) 观察硫酸样品 (2)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1) 用手提, 重者为浓硫酸。 (2) 观察外观, 摇动试剂瓶, 呈油状者是浓硫酸。 (3) 打开瓶盖, 瓶口无酸雾者是浓硫酸学生与老师回顾: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溶于水可放出大量的热等。

2. 认真分析, 掌握区别。

教师安排分组实验 (1) 浓硫酸与胆矾的实验。 (2) 稀硫酸与胆矾的实验。 (3) 浓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的实验。 (4) 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的实验。 (5) 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

学生活动:各小组分别实验, 并能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为什么同是硫酸, 就会在实验中得到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对比: (1) 稀硫酸遇胆矾溶解, 浓硫酸则在其表面出现灰白色。 (2) 稀硫酸遇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浓硫酸则是中心黑色, 边缘显红色。 (3) 蔗糖遇浓硫酸生成黑色固体, 体积膨胀, 呈疏松多孔状,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黑色?胆矾的灰白色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自行总结: (1) 变黑是发生了脱水炭化, 按照水分子的组成从有机物中脱去, 原本物质中并没有水分子 (2) 灰白色是因为浓硫酸使胆矾失去了水分子, 原本物质中就有水分子。 (3) 浓硫酸与稀硫酸相比性质有差别。

3. 实验探究, 发现规律。

教师做铜与浓硫酸的演示实验, 并及时引导, 提出问题:

(1) 铜与稀硫酸能发生反应吗?

(2) 仔细观察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你们认为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3) 稀硫酸是否具有氧化性?浓、稀硫酸的氧化性有何不同?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学生代表回答: (1) 不能。 (2) 实验现象是不加热无明显实验现象, 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退色, 试管里的溶液倒入盛有少量水的小烧杯中, 溶液呈蓝色, 据此推断生成物是SO2和Cu2SO4 (3)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得到稀硫酸的氧化性是有它所电离的氢离子引起, 而浓硫酸的氧化性是由+6价硫引起的。

设疑, 浓硫酸是否也能氧化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呢?提倡学生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

(1) 猜想可以。 (2) 实验验证观察到无明显现象。 (3) 引发争论:不反应, 因为没有实验现象;不一定, 可能现象不明显;没有加热, 所以无法确定。教师引导, 揭露谜底, 解释“钝化”现象, 学生倾听。

师生共同总结: (1) 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时, 不放出氢气。 (2) 浓硫酸属于氧化性酸。

4. 实验拓展, 加深认识。

教师组织讨论:

(1) 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中既有二氧化硫又有二氧化碳。

(2) 能不能再次解释一下刚才蔗糖与浓硫酸反应时所出现的疏松多孔及刺激性气味的原因。

学生活动:

(1) 积极讨论, 再次出现答案不一的结果 (1) 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然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2) 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再通过溴水, 最后通过澄清石灰水等等方案。

(2) 自己找出设计的不足, 最后统一认识, 必须先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 然后用溴水吸收干净二氧化硫, 再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完全吸收, 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3) 通过分析马上领悟蔗糖与浓硫酸反应时所对应现象的实质。

5. 巩固总结, 强化记忆。

教师活动: (1) 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自行小结。

8.《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八

关键字:高中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出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将会成为每个高中生物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设计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案、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每个高中生物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线生物教学教师,本人根据探究性学习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设计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即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以交流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改变课堂教师主体地位,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使用那些条理化、照本宣科讲述知识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在教学上不断尝试、更新、探索。传统课堂上教师更多的考虑如何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容易听明白,容易接受,这样就忽视了给学生提供思考、表达、讨论的机会;传统的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新教材中添加了探究性实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更多的空白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讨论和总结,多让学生提出质疑,给学生提供实验、学习、探究、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思考, 以便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逐步获得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重组教与学的关系,创设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以学习为中心”既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内因,教师的教学是外因,因此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努力做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 使内因与外因紧密结合, 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科中的主要原理或概念,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在哪里应用新知识以及如何应用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发展组织良好的生物知识体系,使知识条理化以利于有计划、有策略地思考。如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利用科学史,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数学知识,揭示生命规律,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生命过程等形式。

三、注重调控学生探究过程,创设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探究性学习的评價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因此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要求能正确地评价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和选取那些开放性的即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或者为学生提供参考答案,便于学生自测或讨论。例如你认为家乡的河流受到了污染,你是如何发现的?要做哪些实验去证明?再如有个科学家认为真菌可能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他必须做什么实验去证明他的假设?教师确定问题,并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确定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评价,建立有利于师生创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感受学业生活的愉悦,发现生命的灿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合作学习为平台,创设以交流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学习,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别人的观点。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讨论作为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课堂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谈论科学观点时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有利于学生让教师和班上其他同学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学会建立自己是如何利用所学的东西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思考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问题、教学时间安排问题、教学资源问题,学生存在着功课太繁重,探究技能差问题,但这些问题随着探究性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会发生质的改变,未来的高中教师面临的外部障碍会逐渐消除,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改变教师传统观念,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福学.探究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9.《将进酒》探究性学习教案 篇九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成玉莲

教学设想:教师以“诵读、赏析、探究”的方法,引导解读《将进酒》,以此引发拓展研究,促进师生互动,增强语文课的活力与文化底蕴。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背诵李白的名诗名句,加强文化积淀。

2、引导学生品析解读《将进酒》,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感受李白的浪漫诗风和个性。

3、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在“走进李白”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重点: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

教学难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1、印发资料《李白诗作必诵》,辑录《南陵别儿童入京》、《襄阳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梁园吟》、《月下独酌》、《行路难》、《秋浦歌》、《送友人》等十几首诗作。

2、背诵《将进酒》。

3、查找李白的有关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配乐朗诵及图片,激发兴趣。(3分钟)

一代诗仙李白,不仅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铸就一座浪漫丰碑,也以其独特非凡的浪漫个性树起了一面精神大旗,其诗其人都是永远的财富。(点击课件)请欣赏图片及配乐朗诵。

(说明: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歌特点,给学 1 生直觉感受,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欣赏之后引出话题)

二、赏析(30分钟)

同学们在欣赏图片后,感受到了李白的潇洒、狂放,这正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通过解读他的一首代表诗作——《将进酒》,去感受他的浪漫诗风和人格魅力。

(一)解题及背景介绍

(1分钟)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本诗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宴饮,此时作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二)朗读课文

(8分钟)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教师点击课件欣赏配乐朗诵,能够使学生整体把握诗境,感悟主题,感悟审美)2、推荐朗读,指导读法。(指名朗读,学生自行探究后,原文打入大屏幕,教师结合大屏幕指导)

提示: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 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需要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3、学生自由朗读。4、学生齐读全诗。

(三)讨论与点拨

(16分钟)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请举出实例进行说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具体分析。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点击课件,面对大屏幕利用板书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 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3、课文小结

诗人借乐府旧题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自己政治不遇的悲愁与乐观自信的精神交织在一起,寄托了自己要借酒消愁,尽情欢乐的思想情怀。全诗语言如长江大河倾泻而出,充分体现了李白放纵不羁的性格。诗人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大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作气势强大,滔滔不绝。

(四)亮点赏析(5分钟)

1、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句?对你有什么启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尽管精神上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作为职业中专的学生同样大有作为。

2、你能否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利用课件出示实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三、探究

(8分钟)

(一)、布置分组探究活动。(课件出示竞赛规则)

1、把全班分为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开展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竞赛规则是:

2、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8句以上背几句。赏析要求是一句话点评。

3、计分办法:凡抢背一首且声音宏亮、情感饱满,10分;凡点评赏析言之有理,获得掌声多,10分。

④参赛形式可自己策划: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准备时间。

2、教师组织活动。

比赛开始前,先安排一位计分员,准备一块计分板。

3、活动小结:

四、评说(3分钟)

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你最喜欢哪句?在这名句的背后,站着怎样的一个李白?用一句妙语点击。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洒脱、淡泊名利。

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坚守高贵。

五、拓展训练及结束寄语(1分钟)

1、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李白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 形成不少于500字的文字材料。2、一代诗仙虽已作古,但一面精神大旗却永远辉映在人间。老师祝愿同学们在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李白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六、板书设计。

李 白

悲伤——欢乐——愤慨——狂放

同销万古愁

10.《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十

武丽娟

在假期里,我学习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以下内容。探究性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探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探究的结果等等。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不求结果完美,但求过程精彩

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所谓的“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个“笃行之”,就是勤于实践,学以致用。人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才是学到真正的知识。如果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像王寿那样为读书而读书,更甚者像赵括那样一味的夸夸其谈,最后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更严重的后果。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探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探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三)、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探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探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总之,探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必修课。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如《经济生活》中如何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会

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活动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在自己或周围同学中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很少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不过在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会,可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研究性学习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只有把创新精神的培养同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

6、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11.《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十一

關键词:小学数学;设置情境;探究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小学数学科目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的新变化,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科学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授课,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设置情境,明确探究课题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就是问题的引用和探究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大脑,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巧设探究课题,借助模拟、再现等问题情景的设置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圆形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自行车运动的案例,创设一个自行车运动的原理,然后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车轱辘是圆形的,进而讲解圆的知识。

二、组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开发要注重它的实践性,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关注其实践的运用。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必须善于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活动与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动手体验,通过观察、研究、分析、实践来达到探究目的,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做好探究性学习的开发与研究。

三、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科学的结论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交流,利用科学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探求出问题的真相,启发学生的大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探究,谈谈看法,总结答案,从而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找到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探究性教学作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思维的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营造科学探究的环境,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做好探究活动、探究实验和探究交流,从而发挥探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张厚保,高宇.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07(4).

12.《孔乙己》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十二

一、充分预见学情, 做好活动预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探究活动的预设过程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解读研究的过程。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教师可根据上课的需要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点特别多, 学生又知之甚少, 因此课前老师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十分有必要, 必要时可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另外, 在上课之前, 教师应对学生的准备情况作充分的了解。正如《大好河山任我游》, 学生虽然搜集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 但都不深入, 于是我作了一次示范, 给学生展示了有关敦煌莫高窟的由来、闻名于世的原因、今天它存在的重要意义等相关资料, 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继续深入了解查找到的资料。学生马上明确了如何搜集资料、搜集哪些资料。这样的预设以教材为基点, 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生活环境, 把握了学生最迫切的学习需要, 为接下来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可能。

二、优化合作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乐于探究,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是品德课堂要培养学生的目标。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携手完成合作任务,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 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为每个成员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 弥补教师个人无法照顾到的个别差别, 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因此, 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优化合作探究过程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 在探究“塑料的优点”时, 因为塑料的优点实在太多, 漫无目的地组织学生小组探究, 学生往往杂而乱,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小组活动时, 老师可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样塑料用品, 并明确分工、定好规则, 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出塑料的一个或两三个优点, 再全班交流。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主动参与, 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己去寻找答案, 在合作交流中达成共识, 得到的结果让他们感到欣慰、感到喜悦, 在学习中得到益处。

三、促进协作交流互动, 提升问题探究层次

在探究活动中, 协作交流既是学习的手段, 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交流, 学生可以取长补短, 取得高质量的探究成果, 从而实现共同探究学习, 共同提高探究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还不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探索, 适时点拨, 教会学生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使其树立协作交流的信心。同时, 师生互动时, 教师要从学生认知的困难、学生见解的错误再建构探究活动, 使活动紧紧围绕探究的问题展开。如在教学《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 组织学生做镜子游戏:你是我的镜子, 我是你的镜子, 让我们仔细照一照, 到底应该怎样坐 (立、走) 。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表演、互相监督, 进一步加深了“坐立走”的基本姿势。同时, 老师一旦发现问题, 马上可以组织学生当场评价, 当场纠正。这样的协作交流, 能使学生整理提升自己的经验与信息, 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 进而提升问题探究层次, 建构更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生成构建新的生活经验。

四、运用合理科学的评价, 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品德课上, 师生、生生的交际不仅是理性认知的过程, 更是情感互动的过程。课堂上要求教师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 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在品德课中,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 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动作, 都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 激发起探究问题的激情。在情感冲动的状态下, 学生思维会变得更活跃。有时, 评价还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如在教学《抄袭害了谁》一课时, 学生遇到“为了集体荣誉而抄袭”这一问题时出现了分歧, 我通过评价, 进行探究活动重构, 引导学生辩论、验证。由学生的出错生成探究活动, 使探究学习活动收到了更理想的成效。

13.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 篇十三

一、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富有一定时代性、生活性和变化性。也就是说探究的内容来源是广泛的、灵活的、开放的,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只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又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都是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许是受上述原因影响,我们有的教师片面的认为“探究的内容越多越好,凡事都喜欢让学生进行探究”正因为如此,导致探究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要探究到位,势必会造成探究时学生非常费时,以至于造成一些探究课上不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完成任务,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探究内容。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A教师: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有面积的含义,面积大小比较的一些方法,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等等)按照书本要求,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是由于这堂课的内容都比较多,又比较重要,再加上这些内容又都比较适合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老师把这么多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逐一进行探究。结果,探究的效果受时间的影响,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教师和学生都被累得心力交瘁,课后又不得不花时间去补。

B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大胆地对教材重新划分,把“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分开,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由于学生探究的时间比较充分,再加上教师的精心设计,让探究的内容变多为少,为实现人人能探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这么说,精选探究的内容是探究性学习得以成功的有效保证。

二、探究的情境宜实不宜俏

探究性学习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教师会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样做就导致了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造成非数学因素太多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案例:《9加几》

A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一边有9只鸭子在河里嬉戏,另一边有5只鸭子。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在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老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边唱边舞,学生也跟着摇头晃脑,一曲结束,学生仍然沉醉于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之中,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

B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画面:一条小河,左边有9只小鸭,右边有5只小鸭。老师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很快列出算式9+5。

上述教学,A教师是在带着学生“绕圈子”,令他们云里雾里去,虽然说兴趣浓厚,但是这样的探究情境除了有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外,对于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并没有多大效果。而B教师则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很快地提出了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效果非常好。

因此,我们创设探究情境时不能只看表面的花俏,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呈现。而是要用务实的眼光去审视教学情境,削枝留干、精兵简政,简化情境中非数学因素,让探究情境由俏变实,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突出主题,省时增效。

三、探究的空间宜大不宜小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有比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

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A教师:先在课始讲了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面积,接着又出现了另外两个图形(如下),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出它们的面积。一会儿,不少学生想出了办法。只要用剪刀将多的一部分剪下来,补到另一边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老师用课件示范,有了这么一个过程,学生似乎就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学生从信封中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时,几乎每个人都能很快拿起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来拼到另一边,成了一个长方形。非常顺利地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B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去计算它的面积。学生独立探究后进行交流,得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通过交流反馈,学生不但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计算。

上述教学过程,单单从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而言,A教师很显然是成功的。细细反思,这样无懈可击的教学。却隐隐另人担忧。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设的圈套。”我想,这是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诠释。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好心的帮助,为学生设置了封闭、狭小的思维通道,他们顺利的进入了老师预设的框架中,得到知识学习的省时和高效。成就了“完美课堂”。其实,恰恰是这样的完美课堂断送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探究的能力,长此以往,后果是严重的。而B教师的教学虽说没有这样的严谨和流畅,但由于探究的空间比较大,学习过程却充满挑战,让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之后,感受到了豁然开朗,最终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期待的精彩课堂。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探究的空间应该是大一点好(至少应该是适度),而不应该太小,只有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我们的学生才能象一棵茁壮成长的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间、阳光和雨露,也经历风吹雨打,最终成为硕果累累的禾苗。

四、探究的路径宜直不宜曲

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等同与科学家的原始探究活动。以为只有学生付出了与前人大致相同的探究过程,才能算得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课。这种认识导致了一些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无形之中增加了探究的难

度。使学生探究的路径变得弯曲,学生的探究的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五、探究的结论宜宽不宜严。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智力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探究的成果也往往不是书本上有的一种或两种,其实探究的成果,也就是得到的结论应该是多样的。从这一点说,探究的过程就好比是从一个端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而决不可能是从一个端点出发向指定端点的线段。因此,我们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结论要求应该宽松些,只要能达到说明探究的目的即可。而没有一个完整的模式去要求和规范。如果对结论要求过严,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整齐划一,思维完全预设在老师的框架内。那么,探究性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又能有什么作用。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探究,只要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得到的探究结论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同。

案例5:教学《长方形的周长》

A教师:设计围绕着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展开,以这个结论作为教学的归宿和目的,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课堂教学难免束手束脚,在当学生说出(长+宽)×2时,教师心中的一口气总算放了下去,也满足于此,不再去追寻方法的多样化。

B教师: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先让学猜生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进行探究,最终得出了以下几种情况。

①长+宽+长+宽②长+长+宽+宽③长×2+宽+宽

④长+长+宽×2⑤(长+宽)×2⑥长×2+宽×2

14.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篇十四

实施探究,灵动智慧――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文/杨 慧

摘 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亲身体会,就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应用;智慧

在本质上说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法,其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打破原本的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多途径、多渠道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

一、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由于历史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在历史发展中借鉴某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审视当代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

将探讨性学习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对待历史学习原有的态度,让其在探究性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调动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感情,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大家分享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某些做人方面的道理。

二、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任课教师是关键性因素。若任课教师可以较为合理地在教学中坚持运用探讨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准确而灵活的运用,以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学生是关键。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总结得来的知识,他们才会记忆牢固。因此,教师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学生观,(www.fwsir.Com)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单单是知识的汲取者。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沉闷、机械的现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的殿堂,探索历史的奥秘。比如,可以开展“探秘历史人物的身份”“揭露历史的真相”等趣味性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历史课本中寻求答案,在玩中学习知识,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独特见解,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自己。

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合适的课题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地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课题,这个课题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众多课题中进行自主地选择,也可以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课题,还可以是在别人提出课题的基础上加以深入或改进。题目的选定必须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探究性课题。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般而言,范围应该尽可能小,难度不要太高,最好贴近教材。可以选择历史课本中存在较大争议的、大家也普遍关心的事件作为探讨的课题。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完全可以提出:“为什么在政治制度上古代中国和希腊会存在这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两国人民来说有何利弊”的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利用书店、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分析、写作、表达的能力。

3.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若是学生都对历史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便会自主地去探索、去学习,明显提高其学习的效率,教师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具体营造的和谐教学氛围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间互相讨论分析;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使讨论内容不至于偏题太远,并且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己的付出结出果实的喜悦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巨大潜能。

4.及时地展示学生探讨的成果

研究课题确定后,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对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如演讲赛、报告会、辩论赛、宣传栏、调查报告等;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带领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总体而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广探究性学习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不仅要求教师们大胆地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去;而且还要求教师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全面而顺利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储开勇。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探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 (30):18-19.

[2]王寿廷。高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一例[J]。广西教育, (11B):36.

15.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融合 篇十五

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现实考察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并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并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习内容往往是不确定的, 学习的核心在于要有合适的探究问题。接受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或教材呈现的材料来掌握具有定论的、现成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确定的, 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讲解下, 或通过阅读教材将有关的新知识进行理解、整合并纳入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容易看出, 这两种学习方式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断言, 人类教学方法的初始状态是“模仿和记忆”。这就是说, 人类最初的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我国学者施良方也认为, “接受性学习的历史十分悠久, 可以说, 它的历史与教学的历史一样长。”长期以来, 由于受“三中心” (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影响, 接受性学习成了学校教育的主导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 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也被溯源为接受性学习惹的祸,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主要来自于把接受性学习混同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 一谈到接受性学习就想到“机械训练”“讲授”“满堂灌”, 认为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事实上, 虽然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多大好处, 但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这样的讲授未必是不好的方法, 也未必就是“灌输”。况且, 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演绎推断能力、系统思考能力以及受纳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接受性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亲身经历从零开始的学习活动, 而主要是对前人的认知成果加以继承, 这有助于加速个体认识发展的过程,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受纳性能力被看做是如今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 正如日本学者佐藤正夫所言, “尤其是今日科学知识迅猛发展, 知识不断增多, 没有受纳性地掌握知识的能力, 每一个人要掌握并积累众多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奥苏伯尔对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作过系统研究。他指出:认为接受性学习必然是机械的, 探究性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 这是毫无根据的。在他看来, 无论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 都有可能是机械的, 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他同时指出, 要使学习过程有意义, 必须满足两个先决条件: (1) 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 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 (2) 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 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满足这两个条件, 就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获得对新知的理解, 使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内化而得到改造或重构。因此, 奥苏伯尔认为, 学校主要应采用意义接受性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如今的课堂仍然大量使用接受性学习的合理性。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 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常常是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 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 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 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 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不仅因为它有接受性学习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且因为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 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学”;过多地依赖教材、教案, 而很少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知识生成;过多地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过, 理论上的应然与实际上的运用仍然存在着一定偏差。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方法论体系, 它包括: (1) 学生探究什么?即明确合适的探究目标、任务。 (2) 学生怎么探究?即在分析探究任务、探究条件、学生情况等基础上确立探究方案。 (3) 如何教学生探究什么以及如何教学生怎么探究?这需要教师在探究的内容、方法和监控调节上做好学生的探究向导。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情境, 由于过于详尽, 任务坡度太缓, 使学生思维产生惰性, 导致一些颇具探究价值的材料, 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探究任务设计的坡度太陡, 跨度太大, 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降低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致使学生的思维受阻或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造成事实上的“滑过现象”;探究进程太快, 未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活动空间, 造成学生的体验、感悟不充分, 思维不深入, 或以操作体验代替分析思考, 以造成理性思维上的“滑过现象”等等。

二、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融合的合理诉求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看到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优势互补的两种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实践, 是一种合理选择。

1. 从知识的分类来看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认为,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通常以事实、概念、命题、原理、原则来表征。它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能通过教材、大众媒体进行传播;能为不同的人所分享。比如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属于这类知识。隐性知识通常以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信念、精神来表征, 它难以用语言表达, 也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传递。比如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隐性知识具有个性化、主体性特点。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来学习显性知识, 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探索、顿悟, 以及同伴的切磋、交流和体验来获得。这时采用探究性学习更加有效。

2. 从培养目标的完整性来看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大纲修订, 基本上都把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作为教学目标, 但实际上还是强调知识本位。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被看做知识学习的“附属品”, 由于教学目标的孰轻孰重, 致使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 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受到冷落。近年来, 我国教育界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现状, 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并重的教学目标。这把隐性知识的教学目标提高到与显性知识目标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同样需要加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融合, 不能厚此薄彼, 以促进三维目标的完整实现。

3. 从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来看

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自主性, 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织或转换, 并归纳结论, 其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归纳;而接受性学习心理机制是同化, 其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演绎。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与不足非常明显, 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具有互补性。接受性学习是促进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 接受性学习也常常以探究性学习获得的具体经验和方法作为支撑。为此, 周玉仁教授曾指出:“接受性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接受性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 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 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也是有效的学习。”所以, 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 切不可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以探究性学习来排斥其他学习方式。

三、寻找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中间地带

既然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互相联系、重要的学习方式, 如何将其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1. 不同课题教学中两种方式的选择

我们应当根据两种学习方式的各自特点和适用范围, 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合理选择。比如,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术语、符号命名、规定等是数学家、科学家建立的科学体系中的合理的人为规定,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只能是浪费时间。这样的内容适宜于接受性学习。而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结构不够好、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就比较适宜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2. 同一课题教学中两种方式的结合

同一课题教学中, 不同的教学环节穿插运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 让这两种相对独立的学习方式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说它们相对独立, 并不是说它们非此即彼, 水火不容, 而是完全可以行走在“中间地带”, 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与融合。

上一篇: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心得体会_党员干部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总结下一篇: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奉贤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