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

2024-09-18

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通用8篇)

1.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 篇一

石化企业与城市环境若干问题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多家石化企业周围城市环境进行分析,针对我国石化企业环境的现状,利用化工工艺、分析化学和化工环保的知识,找出石化企业环境污染的.弊端,借鉴国内外石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探讨改进石化企业发展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方法.

作 者:董礼娟 郝慧秋 DONG Li-juan HAO Hui-qiu 作者单位:大庆石化公司,培训中心,黑龙江,大庆,163351刊 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30(4)分类号:X22关键词:石化企业 城市环境 三废 大气污粢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urban environment three waste air pollution

2.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 篇二

一、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 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取得的, 企业的发展, 往往是以粗放的增长方式实现的, 环境“负债”较多。近年来, 基于生存和长远发展所需, 企业开始考虑对环境影响的管理, 环境成本的控制要求要求日趋迫切。由于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我国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较多问题。诸如:环境成本控制责任意识还比较淡薄;环境成本控制还比较被动;环境成本控制还缺乏系统性;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是我国环境成本的控制举步维艰, 也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与持续、健康、循环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为此, 企业必须树立环境成本控制的意识。

二、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是大势所趋, 主要表现为。

(一) 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约束越来越严格

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并且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 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 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

(二) 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来看, 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

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 有些国家已禁止无环境 (绿色) 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 这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 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三) 环境成本的重要性增强

当今环境支出的重要性足以改变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 环境成本与其它生产成本同样重要, 污染必须由企业或早或晚付出代价, 因此环境成本必须纳入生产成本以反映产品的真实劳动耗费。同时, 企业如果忽视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则有可能陷入巨额的环境支出困境中。环境成本的恰当处理有利于正确计算企业收益, 合理评价企业绩效。

三、强化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企业是一个以赢利为目标的组织, 只有不断获取利润,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 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同样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不但有利于合理核算企业成本, 增强企业的危机感与警觉性, 而且还有利于抑制企业的短期行为, 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利于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 从而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降低社会总成本, 增强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针对前述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应进一步加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积极主动地履行环境责任, 强化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预防为主, 遵守环境法规, 适应市场要求, 着力风险控制, 应用系统方法, 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控制工具。

(一) 科学把握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从环境成本控制过程的角度来看, 目前主要事后处理法、事中控制法、事前规划法三种。上述三种控制方法中, 事前规划法在管理理念、管理过程、管理效果上具有突出的优点, 西方国家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正在由事后处理法转向事前规划法。而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环境成本采用事后处理法, 对环境污染缺乏预防的意识, 忽视环境控制成本的作用而导致环境恶化成本等的失控, 与“预防为主”的方针背道而驰。因此, 西方这种新兴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在我国企业界值得推广。我国企业在进行环境控制时候应慎重决策, 坚持“预防为主, 系统规划”, 科学把握应用好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二) 健全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1. 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控制目标。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目标, 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 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尽量回避、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尽量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成本。

2. 加强环境质量监控。

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 特别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 尽量做到达标排放, 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例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按照一定程序, 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 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 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 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 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

3. 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 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 如果处理得当, 可降低企业成本, 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

4. 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企业可在按照产品和部门构建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上, 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 包括主动性支出 (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 、被动性支出 (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 、已发生的支出和将来发生的支出, 将它们作为产品成本和部门运行成本 (管理费用等) 的组成部分, 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 并在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能源的使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质量, 为使企业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 采用一定方式建立能源成本控制系统很有必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 还意味着企业将会再产生一定的清理成本, 但废弃物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再利用的价值, 因此对废弃物处理可以构建一个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包装物是否可以回收利用, 是否可分解处理, 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也可建立一个成本控制系统;污染治理涉及较多支出, 应该建立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

5. 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责任会计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的组织运作, 同样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系统也要求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实施责任制。当今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运作方式是由各部门对己方发生的环境成本负责, 即分散责任制, 当企业需要降低环境成本, 压力就会传递到各部门, 然后由各部门分别采取管理措施。然而事前规划法从全局的观念给我们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责任中心的启示, 因为环境成本责任中心的统一性可以对传统的责任成本系统起到积极改进、完善的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 目前发展的环境代价非常大, 所消耗的自然环境资源也是国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数倍以上, 因此积极地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探索, 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对实现企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 并关注环境成本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 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顾企业发展, 必须坚持“双赢”, 协调自身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强化环境成本的控制, 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罗伯·格瑞, 简·贝宾顿.环境会计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肖序, 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 2000 (6) .

[3]姜明星.环境成本资本化会计处理的探讨[J].上海会计, 2001 (4) .

[4]王跃堂, 赵子夜.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 2002 (1) .

3.资本成本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资本成本会计;股权资本成本;现实意义

一、资本成本与资本成本会计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取得和占用经营资本所承担的费用,它不仅包括企业借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也包括投入(股本)资本所需发放的股利。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资本成本为对象,将企业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资本成本信息的一个新的会计领域。所以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与会计的共生互动性构成了资本成本会计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会计主体和成本成为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它是由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安东尼教授于1973年提出的。

资本成本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明显不同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计量和报告债务资本成本而忽略股权资本成本;而资本成本会计则认为,企业使用的各种资本成本都应象生产成本一样计算,从企业收入中扣除,以确定企业的利润。也就是说,利息费用既有属于债务资本成本的部分,也有属于资本成本的部分。股权资本成本属于隐含成本,而债务资本成本则和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一样属于显现成本。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从实质上说,就是将会计信息领域加以扩展,财务报告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也应包括隐含成本。

二、资本成本会计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一)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冲破了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以资本为中心的局限,突出地强调公司主体权益,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沟通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学就是产权经济学。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资本成本会计是针对现行财务会计实务在资本成本信息方面的偏差,旨在矫正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扭曲而提出的理论构想。资本成本会计构想改变和丰富了会计的信息内涵,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管理决策导向功能。

(三)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根据主体观念,资本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把会计恒等式变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使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在会计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观念。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及股权股利,应明确的是资本公积中只包含资本的溢价、资本外汇折算差额。因为接受捐赠的资产,从捐赠者来看,是为公司或经营者而捐赠,非投资者;资产重估增值,是经营者对资产投资、保管和使用得当而带来的,非投资者带来的,所以这两项应作为主体权益,单独设置一个“主体公积”科目来反映股权股利是留存于公司尚未分配的股权资本成本。另外从保护股东权益出发,还应设置“经营风险准备”科目,计提了经营风险准备,就不再计提法定与任意盈余公积,但仍应计提公益金,这时的公益金不再是职工集体福利基金,而是员工离退职及遣散安置等费用的准备金。这样主体权益包括:经营风险准备、主体公积、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建立将使公司成本发生三大变化:首先,利息费用将广义化为企业的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利息费用不再是一项期间费用,而应将其视为一项成本核算处理;其次,企业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中将包含占用的或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资本成本;最后,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将包含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

三、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从某个侧面展示了当代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

因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体特征,总是表现为分化与融合的辩证统一,会计学科也不例外。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一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辩证统一,会计学科也不例外。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一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却仅仅确认和计量显现成本,对隐含成本却视而不见。两者之间缺乏统一性,既对会计学科的理论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为它们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之处。其中最主要的是: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关“成本”的口径不同。以存货管理为例,所谓存货决策实际上就是存货的储存成本与订货成本之间的权衡。在这里,财务会计的“储存成本”必定小于管理会计的“储存成本”,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权益资本成本。

2.在投资项目立项时,管理会计对投资项目应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等动态经济评价时,折现率时一个重要的参数,而折现率的确定基础时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在内的资本成本,当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却由财务会计来评价和考核,由于两者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使得人们无法据以了解投资项目立项时,所要求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实现。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解决了这个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统一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成本”口径,而且协调了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

(二)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使企业的净利润更具有经济意义

首先,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实现了对会计利润的经济学改造,使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也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下,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的净收益两部分。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虚增了企业的净收益,从而高估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还其本来面目,使企业的净收益真实地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会计学的净收益实际上就是目前经济学界流行的经济增加值。其次,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计算出的净利润包含股权资本成本,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经济意义。引入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后,在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就是扣除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将更具有经济意义。

(三)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企业主体利益,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会计主体观念

在资本成本会计下计算出来的净收益指标,有助于会计的焦点转向企业主体,而不是基于股东进行信息披露。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会计则突出人力资本要素的地位,它们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

(四)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通过会计学科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提供资本成本信息,将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收益与风险联系起来,反映企业实际已承担的风险与报酬,实质上体现了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

从而将企业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会计信息上得到反映。通过在会计学科中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并提高管理效能,使公司的价值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得到合理的反映。有利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矛盾,降低代理成本,从而约束代理人(经营者)短期行为、保守行为、“消费”行为和偷懒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促进职业经理人(即经营者)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梅芳、刘萍等.论资本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及其信息披露[J].事业财会,2006,(5).

[3]胡玉明.论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意义[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8,(1).

4.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篇四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使得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课题,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已引起社会上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然后重点来分析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环境会计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

在我国,改革30多年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则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条件下,企业在进行日常经济活动时,必须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环境资源进行核算,环境会计便应运而生了。

一、我国建立环境会计在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污染当然要治理,环境也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使得它们之间有了相互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就像一个双面镜,一面显现出现代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另一面却可能反映出了人类文明的丑态。这时就要必须要合理运用环境会计这一个有力工具,进行企业、国家和社会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监督,以保证国家、人民、企业之间的各自利益。

1.全方面衡量国民生产总值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资源、能源日趋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的挑战。目前,世界各国和企业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是十分的惊人,据统计,西方国家每年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至8%,而我国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至4%,这部分花费应该记入相应的成本费用中的,它将直接影响国家、企业的收入和税后利润。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和职能机构渐渐意识到使用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方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已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全面。绿色GDP已成为衡量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衡量指标。

2.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会计核算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自身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效益,环境会计正好可以反映社会效益,它不仅能反映与企业有关的直接会计信息,而且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进行全面的反映和控制。它所提供的信息不仅仅具有经济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自身利益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

3.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在逐步增强,对企业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绿色环保产品。追求环境、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是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基础。建立环保化、现代化、可持续化、技术化相统一的新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环境会计可以清楚明了地表现出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治理所付出的费用,从而引导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企业长远发展看,只有加大环保投入,重视环境会计,降低能源消耗,细化环保投入和产出的计量,计量取得的环境资源,才能始终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而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环境问题,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生态循环纳入会计核算之中,以经济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影响,防止透支未来,滥用社会各类有限的资源。环境会计目标在于要求企业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时,一定要考虑到与这些经济业务活动有关的环境因素,以便从会计角度来监督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便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5.正确核算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耗费构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现行的成本计算一般包含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人工费用和一些必要的费用,而忽略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各类资源的耗用及对环境的破坏,结果导致资源的`不断枯竭及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而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成本是企业没有注意到的,其花费是惊人的巨大,一些行业的环境成本比其生产总值还要大。使得现在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的企业成本体系。

二、我国环境会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环境会计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环境会计的研究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而且环境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在研究环境会计方面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我国在环境会计研究领域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实务模式。

1.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我国现行的各类会计和实务的法规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部和证监会制定的,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财务制度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等。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会计与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

在环境会计理论方面,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环境会计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特别是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从会计实务方面看,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尤其在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上,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

从我国现有的环境会计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而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成果较少。大多数学者在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时,只是表面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不能对某一方面深入研究或系统分析,因此,很难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在研究上,片面性的研究文章较多,实践操作性的文章和理论不多。

2.未形成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环境会计操作不规范,指标不统一,在企业会计制度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问题。有的企业根本不知道环境会计是什么,更谈不上有关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了。

在会计实务中,还没有系统的形成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企业各方利益关系者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还不是很强烈,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上很不规范,可有可无的现状。多数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核算等方面很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态度不积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缺乏可比性。

在环境会计中,环境成本的确认和核算是难点,合理利用环境成本计算的方式是环境会计研究与推广应用环境会计的关键点。我国目前尚无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也尚未建立与环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大部分企业只是将排污费、各种收取社会规定的费用作为管理费用,用一般会计的核算方法来计算,这是不符合现代会计核算制度的,就目前也只能如此而已。

例如: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信息披露等内容和技术方法应当如何运用于环境会计实践操作性则缺乏具体的研究和统一标准。尽管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渐渐意识到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但感到遗憾的是,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会计系统的表面,还未真正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客观要求。

3.环境会计在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核算的主体。就现阶段会计核算的情况而言,我国企业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较多问题。

(1)企业设立相关环境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和成本的估值不准

企业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信息反映明显不足。就以突发性环保支出为例,其实际发生率约为62%,但企业实际账率仅为13%。企业对构成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或有事项存在侥幸心理,对环境成本核算确认和计量不明确,或多或少。因此对环境负债和成本的估值不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意外风险,同时成本的或高或低将影响企业的利润和国家的税收,不能分清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承担相应地费用。

(2)环境会计核算披露上不够规范

造成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规范性,这点与相关环境会计法规的不明确有很大联系。环境会计应披露的信息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资产等相关的会计政策。而目前我国在环境因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会计法规还没有完全合理的定论,尚处于探索阶段。

4.环境会计缺乏整体意识

就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观层面,将环境会计只局限于企业环境会计,而忽略了宏观层面的环境会计,将宏观环境会计看作是经济学家和国家会计管理机构的事情,对宏观环境会计研究略显不足。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没有认识到环境是一项公用东西,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控制是需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来制定一个整体的核算体系。目前的我国的环境会计核算管理只是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缺乏从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与微观环境会计核算的有效衔接,实质上缺少统一地整体标准核算。

5.全体社会重视程序不够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是有很大差距,如我们邻国日本就有很多节能方法:公共厕所分部分冲和全部冲,水箱是用节水节能的,居民日常生活垃圾采取分类回收利用,塑料用品都可回收利用,人人都有环保观念,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人人自觉执行。差距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人民的环境意识没有真正的形成,思想上没有重视,尤其是企业在环境致力上更是缺乏责任感和整体发展观。

6.环境会计专业人员储备缺少

人是任何社会活动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执行者,人的因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环境会计的出现和实施不是很长时间,环境会计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专业经济学者在进行探讨,由于缺乏相应的环境会计理论指导和社会没有开设环境会计有关方面的培训,直接导致环境会计的专业人才匮乏,将来这可能会影响我国环境会计实施的一道障碍。

我们可以从环境会计的性质来看,可知环境会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学科,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会计的执行者不但要具有广博的本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多学科知识技能。而从我国目前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明显达不到要求。

三、加强我国环境会计建设的对策

要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的目前现状,不断完善环境会计体系,需要从理论方面和实务方面予以推动,同时还要有一套措施来予以保证。

1.加强、加快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从现如今中国企业对环境会计的处理上可以看出,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上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出来的是环境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的不完整和不合理。大家都知道,环境会计实务的推广应以完善理论为前提条件。由于环境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多元化和难确定性,尤其是在环境成本计量这一个环节上没有实质性突破,一直用着现代会计通用的核算方法来进行,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因此,尽快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需借助于适当的理论指导,才有可能突破实务操作方面的各类障碍。在这方面政府或相关部门如果能时时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成立环境会计理论专题组来提高我国现有的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更好结合。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一定要促进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同步进行。我们决不能等到环境会计理论完全的成熟起来再来开始利用环境会计,应该一边工作、一边探索研究、一边不断的总结成果来完善现有的会计体系,成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只有彼此同步,才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需要对原有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组织结构、账户设置、信息披露方式等都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充实完善增设与环境会计有关地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等企业环境信息。具体核算可以由现有的会计人员和财务机构共同承担,在实施环境会计时不必要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在信息披露中必要时可以用一些文字来说明企业对环境所做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基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状况,应当将环境会计信息尽可能与现行的会计体系相匹配,不改变现行的会计报告体系,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单独一项,即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同时,要考虑到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原则,这一项可以以独立形式披露。

2.健全现有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首先要以法律、法规来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实行起来有法可依、有理可查,统一标准,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避免各行其是,各自为事,其具体做法是:先要修改现有的《会计法》。《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最高层次的规范,再将环境会计列入《会计法》中,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会计体系,以法律形式来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作用,作为环境会计理论实践最有力的手段和保障;再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将所有涉及环境的内容一一列入,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和核算对象,有效地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经营行为和投机行为时时发生,要用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法来规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使其更加的规范和准确;最后建立环境会计制度,环境会计制度是对有关环境原则和相关规定来进行设计和执行的标准,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广大会计人员掌握和运用。

3.加强环境会计监督和奖惩

首先必须强化环境审计制度,原因在于环境审计是对环境会计的监督的重要保证,加强环境审计有助于环境会计的不断完善。环境审计是环境监督的有效工具,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等进行系统的、客观的估价,并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还有助于对企业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必要手段,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在我国通常把环境审计看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一种专项审计工作来抓,环境审计的有效有序地开展,可以在实践操作上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杜绝企业短期投资行为的出现。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一方面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执法机构必须做到奖惩分明,对于一些重污染的企业要时时宣传教育和时时跟踪调查,无视环境大势生产的企业要从严从重的惩罚和法律责任,狠抓污染源头。要重重奖励和全国通报表扬研究环境会计、治理污染有功的人员。现实中企业往往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必须合理建立综合配套措施,社会上的各行政管理部门要与环境会计、审计工作密切配合,在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方面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的环境会计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环境会计实践中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环境会计存在的空间会越来越大,环境会计一定会有很多的发展前途,环境成本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许家林:《环境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张 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4]张以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会计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许磊财会月刊,204期.

5.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 篇五

国发[1996]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环境保护目标,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目标,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

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抓紧建立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和定期公布的制度。

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使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淮河、太湖要实现水体变清;海河、辽河、滇池、巢湖的地面水水质应有明显改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根据上述目标,制订本辖区切实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要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坚决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将辖区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并形成制度。

二、突出重点,认真解决区域环境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安全。要重点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并严格管理。要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应依 1

法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和核定制度。要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要加强其他河流、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控制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加重的趋势。国家环保局要尽快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提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划定意见和目标要求,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防治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污染。“九五”期间,设市城市,特别是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要多方筹措和集中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认真解决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采暖地区城市要推行集中供热等清洁供热方式,不得再建分散的供热锅炉房。进一步提高城市燃气化率,替代直接燃用原煤。到2000年,大、中城市要实现市区内民用炉灶燃用固硫型煤或其他清洁燃料。要优先发展各种形式的城市公共交通。鼓励采用机动车清洁燃料等措施,减轻车辆尾气污染。大、中城市要逐步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袋装,实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置。要采取积极措施控制环境噪声污染,减少噪声扰民。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管理。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污染和无污染的产业,并与村镇建设相结合,相对集中建设乡镇企业,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处理污染能力,根本扭转乡镇企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状况。责成国家环保局会同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部门抓紧制订有关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规定。

三、严格把关,坚决控制新污染

所有大、中、小型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严禁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在建设项目总投资中,必须确保有关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投资。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把环境容量,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应实行“以新带老”,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

在建设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过程中,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其他各有关审批机关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或投产使用;有关银行不予贷款。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和日常监督监测工作,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的审查和验收负全部责任。各级计划、经贸、建设、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干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擅自批准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凡违反规定的,必须追究有关审批机关和审批人员的责任。

行政监察部门要依照本部门职责和有关规定,加强对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工作情况进行执法监察,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监察建议和处理意见。

自本决定发布之日起,对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擅自建设或投产使用的新建项目,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停止建设或停止投产使用;对验收时达标,但投入生产或使用后不能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新项目,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超标排放污染物,同时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停产整顿。

四、限期达标,加快治理老污染

自本决定发布之日起,现有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的期限可视不同情况定为1至3年;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其关闭、停业或转产。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要对重点限期治理项目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排污单位必须保证环境保护设施的正常运行。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随意停止或闲置环境保护设施造成污染物排放超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恢复正常运行,并依法予以处罚。

在1996年9月30日以前,对现有年产5000吨以下的造纸厂、年产折牛皮3万张以下的制革厂、年产500吨以下的染料厂,以及采用“坑式”和“萍乡式”、“天地罐”和“敞开式”等落后方式炼焦、炼硫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取缔;对土法炼砷、炼汞、炼铅锌、炼油、选金和农药、漂染、电镀以及生产石棉制品、放射性制品等

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其关闭或停产。对逾期未按规定取缔、关闭或停产的,要追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及有关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五、采取有效措施,禁止转嫁废物污染

依据《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的规定,我国禁止境外危险废物向境内转移。各级环境保护、外经贸、海关等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严格把住进口关,坚决禁止境外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向我国转移;确需进口作为原料的其他废物,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经审查许可,方可进口。对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批准、验放和未经批准擅自进口废物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从严惩处。国内废物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贮存和处置的,须经移出地和接收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放射性固体废物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贮存和处置的,由国家环保局批准。

六、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淡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海洋、动植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和国土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开发利用。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加强矿区等废弃土地的复垦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恢复发展草原植被,防止过量放牧,禁止在草原和沙化地区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积极采用防沙、固沙技术,防治土地荒漠化。

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及城市园林绿地并加强保护、建设和管理。坚决取缔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内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

要加强污染事故和灾害的预警和应急工作,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七、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及引进外资等方面,抓紧制订、完善促进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在制订区域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遵循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限制氯氟化碳、哈龙、含铅汽油生产、进口和使用的有关政策,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要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促使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要加强排污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足额征收排污费。对征收的排污费、罚没收入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按规定使用,不得挪用、截留。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城市,可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

八、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加强环境监理执法队伍建设,严格环保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独立行使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征求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实施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

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检查活动,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罚代刑等违法违纪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九、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国家、地方和有关部门的各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应优先安排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及开发工作。要重点研究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科研课题,努力采用高新技术及实用技术。加强基础环境科学和环境标准及监测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要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0〕64号),制订鼓励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要提高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工程的质量和技

术水平,对生产性能先进可靠、经济高效的环境保护产品的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优先予以扶持,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形成规模。

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作为干部和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大、中、小学要开展环境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应当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各地区、各部门在参加有关国际活动时,应认真贯彻和积极宣传我国政府关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6.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 篇六

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

生态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前景远大,但生态旅游不“生态”的现象和行为已严重影响并制约着生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生态旅游存在的某些环境问题与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绿色生态旅游对策与措施.

作 者:庞少静 作者单位:广西自治区环保科研所,南宁,530022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生态旅游 环境问题 对策

7.成本会计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七

一、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正视教材编辑的不足

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单位由于某些方面的考虑, 往往对编写例题的数字进行相应的处理,计算起来相当简单,但是实际工作中费用都是实际发生的数额, 采用具体分配方法分配完后得到的分配率往往并非一个整数, 此时教师应该适当补充。

1.要素费用分配存在问题及对策。

例1:某企业设供电、机修两辅助生产车间,本月两车间发生如下消耗:

供电车间:材料耗用3 000元,职工薪酬4 000元,修理机时100小时。机修车间:材料耗用5 000元,职工薪酬2 000元,使用供电车间电500度。提供劳务情况(单位:小时):基本生产车间500小时,行政管理部门125小时,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100小时,一共725小时。供电车间对外提供电量(单位:度):基本生产车间12 500度,行政管理部门3 000度,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500度,一共16 000度,要求用直接分配法分配企业的辅助生产费用。

计算过程:

机修车间的单价因为是整除的数据直接乘以劳务供应量就能迅速得出答案,现在分析供电车间,由于供电车间的单价不能整除, 四舍五入后得0.45, 那么如果直接用0.45这个单价乘以劳务供应量的话就会出现制造费用 :0.45×12 500=5 625(元 ),管理费用 :0.45×3 000=1 350 (元 ),借方合计5 625+1 350=6 975(元),但是待分配的费用为7 000元,此时就会出现借贷不平的现象,正确的处理应该是留出其中一项来减也就是倒挤,虽然这种处理在实务中很常见,但是对在校学习学生而言却是相对陌生的, 因此教材应该重点提示。同时要继续启发学生为什么选择管理费用倒挤而不是制造费用,然后再告诉学生在倒挤对象的选择上,要优先考虑“管理费用”这样的当期损益。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代 数分配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例2:某企业设供电和供水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根据本月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汇总得知, 供水车间本月共发生费用4 200元,供电车间本月共发生9 500元。劳务供应量见下表。

解:设每立方米水的单价是x元,每度电的单价y元,列方程组得:

理论上等号的左边等于等号的右边, 但由于x和y都是四舍五入后的数字, 所以代入计算后将导致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将会是两个不同的数字, 从数学的角度看辅助生产车间待分配的费用将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如供水车间待分配的费用既可以是4 000+5 000×0.22=5 100(元),也可以是74 000×0.07=5 180(元),同理供电车间待分配费用等号右边:9 000+10 600×0.07=9 742 (元), 等号左边:46 000×0.22=10 120(元 ),那么做分录时到底以等号左边为准还是以右边为准呢?这个问题细想下也不难理解,等号左边是各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发生的费用, 如供水车间本月发生费用为4 000元和5 000度的电, 每度电0.22元, 总共5 100元, 而等号右边则是供水生产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乘以单位电价的结果, 而分配费用的前提就是把本月归集来的此车间发生的所有费用全部对外分配, 所有供水车间的待分配费用是5 570元而不是5 782元, 同理供电车间就应该是11 080元,会计处理如下:

供水车间:

可见,由于教材的数据往往经过处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能发现此类问题,所以上课教师要及时补充例题,当然在做题时往往就会出现两种答案。以供水车间为例,还有可能出现另一答案:

出现不同答案后教师应该马上画出该账户的T型账,让学生明白T型账的左边是归集的费用, 此费用才是待分配的费用。

3.约当产量比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例: 某车间生产乙产品需经两道工序, 本月共耗材料30 000元。第一工序定额消耗量为30千克,第二工序定额消耗量为50千克。材料分工序陆续投入。月末产成品140件,第一道工序在产品160件,第二道工序在产品100件。

各工序在产品完工进度:

第一工序完工进度=(30×50%)÷80×100%=18.75%

第二工序完工进度=(30+50×50%)÷80×100%=68.75%

各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

第一工序约当产量=160×18.75%=30(件)

第二工序约当产量=100×68.75%=68.75(件)

此处对第二车间的约当产量的结果较大,有学生认为四舍五入,也就是约当产量应该为34件,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应该向上取整,也就是按35件算,虽然争议的金额不大,但是笔者认为第二车间的约当产量就应该是34.375而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因为约当产量比例法的本质就是将在产品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以和完工产品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分配。如产成品的成本假设为1 000元,期末在产品一件,各项费用陆续发生,完工进度为40%,那么这一件在产品的产品就相当于0.4件的完工产品的成本,也就是400元,既不是向上取整的1 000元,也不是四舍五入的0元,如下计算:

分配额=30 000/(140+30+68.75)=125.65(元),在产品的材料费用=125.65×(30+68.75)=12 409.94(元),完工产品的材料=30 000-12 409.94=17 590.06(元)。

二、成本会计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成本会计教育滞后于客观现实

1.国内各大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可选的范围很小。目前主要都采用的是课堂面授, 任课教师往往也只能够围绕教材传授理论知识部分, 这种机械式的灌输方式使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宽眼界,更何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经济环境。

2.实践教学部分内容过少。目前来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非常少,仅仅局限在成本核算上,主要课程包括《成本会计综合实训》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缺少了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了解这一关键教学环节, 这将不利于在校生理解和掌握以工业企业为核算背景的成本会计各项方法。随着不断更新的经济环境, 传统模式下的成本会计核算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必将面临全新的变革。

(二)创新教学内容,加入作业成本法讲授

随着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使制造业的生产变得越来越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另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买方市场日趋显现,这就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只有拥有了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工操作都被机器智能化操作所取代,成本项目中直接人工费的比例将大幅下降,固定制造费用中诸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将大幅上升。成本项目比重的变化使得原先按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为计算基础要素费用分配的方法将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产品成本的真实信息,甚至扭曲成本信息而导致企业选择错了经营方向,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作业成本法恰恰能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并不是以产品为中心,而以作业为基础,将产品生产划分为多个作业中心,然后按照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这样就避免了扭曲产品和劳务成本的现象的发生。正是作业成本法对制造费用采用的多元化分配标准,可以避免按传统方法计算而导致的不同产品间成本的严重扭曲,按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能给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客观的成本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三)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教学方式。学校可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制造业的相关部门调研,搜集典型成本会计案例。教学案例素材的选择应该同时具备以下特征:(1)数据的真实性———必须选取工业企业实际发生的基本业务, 只有在学生面前展示逼真的经济事项, 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会计事项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中去。 (2)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案例实施中合理设置思考题,问题越能引起激烈的讨论就越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取得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3)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选择案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对应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就能掌握相应的重点和难点。 (4)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案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参与过程中教师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会计情景, 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案例分析, 整个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主要参与操作的互动过程。

2.完善实践教学方式。成本会计教学是以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为基础进行的,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典型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其次,开设实验课程, 在实验课中向学生讲解各种凭证的来龙去脉和核算目的,能很好地解决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而且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之间加强了合作, 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摘要: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是财务管理及会计学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受教材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有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未引起任课教师和学生足够重视,本文就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8.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 篇八

[关键词]环境会计;问题;对策建议

所谓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一、贵州省环境会计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1、发展环境会计是贵州省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需求

贵州省能源资源富集,水火互济优势明显,矿产资源门类齐全,但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发展方式仍然粗放。贵州省推行环境会计,以生态效益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如期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对于贵州省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2、建立环境会计是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小企业是贵州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为全省城镇就业提供了70%以上的岗位,为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会计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像贵州这样一个资源型济省份,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模式,使得企业效益低下,对生态环境的补偿能力严重不足,这些必然会阻碍企业自身发展的进程。

3、实施环境会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贵州省的自然禀赋现状决定了其资源型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流砥柱的作用,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利用制度,对转变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尤为重要,通过环境会计进行管理和监督,实现污染的治理、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利用等多个目标,使资源型经济达到最优效应。

二、贵州省实施环境会计面临的挑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贵州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有关资源环境的法规方面作了很多作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是要推行环境会计这一新的会计核算制度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作为支撑。

2、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不深入,实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会计实务做指导。另外,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相对复杂,使得贵州省环境会计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在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方面的基本会计理论上尚未有所突破,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不利于环境会计在贵州省的实施和推行。

3、目标不明确,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环境会计提供会计信息的目标是优化资源,改善整个社会环境问题等,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但是环境问题涉及面广,需要社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予以优化,如推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市场功能等,单凭会计这一手段是很难奏效的。因此,若对环境会计的目标定位过高,其可操作性就会受到较大影响,进而阻碍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实务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以考虑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原因,极少会为了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应的环保支出,大多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不会主动向社会披露这方面的信息。

三、贵州省推行环境会计的相关对策建议

1、成立专门机构加大对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力度

环境会计涉及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门学科交叉,因此,由需要成立相应的专家机构,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一是可以增进与先进国家的学术沟通,并由政府组织引导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注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争取环境会计能够尽早地解决企业实际的问题;三是在省内局部地区开展环境会计十点,小范围的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平稳的过度到全部企业,形成统一的环境会计计量标准,开创企业会计的新局面。

2、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披露信息的方式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形式之外,还需要单独环境要素进行考核。可将环境会计分为环境收入、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收益四个账户,例如:在“收入”中增设“环境收入”科目,用来反映会计主体因积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而获得的奖励、补贴或税收减免,企业因回收废水、废渣而得的收入,环保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收益等;在“费用”中增设“环境成本”科目,这是与“环境收入”相对应的一个科目,反映会计主体为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因破坏环境而支付的罚款等项目;在“利润”中增设“环境利润”科目,它是“环境收入”与“环境负债”的差额。

3、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

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四个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关应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规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监督。

目前,贵州省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环境会计是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贵州省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改善社会环境状况,使得贵州省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朱玉光.论环境会计[J].管理科学文摘,2004(5).

[2]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刘仙丽,曹立峰.对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0(9).

[4]周法莲.环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2).

[5]王宛秋,毛春华.企业环保行为中的环境会计[J].中国财经报,2000(2).

上一篇:孙悟空来到我身边作文550字下一篇:心曲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