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教学设计(共8篇)
1.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DD《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2.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篇二
1、搜集资料,了解背景,提高能力。
由于本篇文章涉及的古代用语较多,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绊脚石。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在课前布置引导学生查找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按照搜集——整理——筛选——交流——补充笔记等几个步骤进行,目的是为了在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检索能力。重点理解的内容集中在:
1、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有关情况,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
2、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
3、了解史官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等等,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自主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也提高了学生查阅、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也为课堂上的交流做好了充分准备。
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恪守本分的崇高品格,这是第二课时解决本课重点。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提高效率。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引导学生感悟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文本情感鲜明,语句简练、生动,适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尤其是崔杼与几位史官的对话,把握好朗读,更有利于感受史官刚正不阿、恪守本分的高尚品质,因此,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我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2《秉笔直书》一文的教学,感觉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轻松愉快。
之所以有如此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
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
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
3.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三
一、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二、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能力。在学习中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强。本课的学习应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重点理解课题,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秉笔直书 篇四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第十卷·正论解·第四十一·二
(峻岫)
提要:这一段有三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赵盾的。赵盾的从弟赵穿“弑君”,董狐却把这笔帐记在赵盾的身上,赵盾不服。孔子读这段历史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晋灵公不是赵盾杀的,但是他是当时的“正卿”,赵穿又是他的从第,他能脱得了干系吗?
第二个故事,是郑国人子产向晋国进献俘掳的。晋人指责郑国“以大欺小”,很不公道,子产一番说辞,弄得晋人哑口无言。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理由再正当,道理再充分,你不会说,说不好也会适得其反的。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楚灵王的,这个人穷奢极欲,四处用兵,杀人如数,而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右尹子革,用一首《祈昭》诗歌,说得楚灵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于这样的人,仅仅有史官的秉笔直书不起大的作用。而“讽谏”的作用更大些。孔子说:“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风也。称诗以谏,顺哉!”
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孔子看晋国的志书。看到晋国的赵穿杀害晋灵公,赵盾逃亡,还没有到达山就会来了。《晋志》就是“晋国的史记”。)史书:“赵盾弑君。”(因为赵穿是赵盾的“从弟”,所以史书记载:是赵盾杀害了晋灵公。)盾曰:“不然。”(赵盾坚决否认是自己“弑君”。)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出了这样大的事情,你逃亡不离开国境,回来之后又不讨伐反贼,还说杀害晋灵公的人不是你?那是谁?)盾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赵盾说:哎呀!难道我会自寻烦恼,自找麻烦吗?晋灵公是晋文公重耳的孙子,晋灵公幼年继位,喜好声色,荒淫无道,赋税很重,弄得民生涂炭,民不聊生,赵盾经常劝诫晋灵公,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盾起了杀心,赵盾不得不逃跑,半路上,听说晋灵公被赵穿杀了,他就回来了。此次事件《左传·宣公二年》有记载。)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记载历史,秉笔直书,意思是赵盾杀了晋灵公,赵盾自然不服。)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说:虽然赵盾是良臣,但是这件事情,赵盾不能说没有责任。第一身为正卿,有制止“弑君”的责任;第二,“弑君”的人赵穿,是赵盾的从弟,事情又是因赵盾而起的。如果当时赵盾逃到国外不再回来,董狐就不会这样写了。)
郑伐陈,入之,使子产献捷于晋。(郑国讨伐陈国,打了胜仗之后,郑国派子产向晋国进献俘虏。)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周之大德,豕恃楚众,冯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晋人问子产,陈国有什么罪过?你们讨伐他们。子产说:陈国是周朝的后代,现在他们背叛了周朝的恩德,像一群野猪一样地紧跟在楚国的后面,侵凌毁坏我们的邑镇,因此我国也向你们报告过了,但是没有得到你们的应允。又加上那一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左传·隐公四年、五年》]所以我们要攻打陈国。)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天诱其衷,启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献功。”(在陈军进攻的路上,水井被填,树木被砍。老百姓非常害怕陈军压境。是上天诱导我们的民心,启发我们攻打陈国的斗志,使他们知道自己的罪恶,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我们来进献俘虏。)晋人曰:“何故侵小?”(晋人说:你们为什么以大欺小!)对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子产回答说:“先王的命令,只要是有罪过,不管大小国家,就要受到惩罚。)且昔天子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而且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一千里,诸侯的土地方圆一百里,以此递减。)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你们看看现在大国的土地扩大了好几十倍,如果不侵占小国的土地,怎么能弄到这样的地步呢?)晋人曰:“其辞顺。”(晋人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啊。)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对子贡说:“古书上说:言语是用来表达自己意愿的,文采是用来完成言语的。不说话,谁会知道你意愿?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把你的意思很好的表达出来。)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攻陈国,不是善于辞令就能成功的。但是,还是要谨慎地使用辞令。)楚灵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楚灵王,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是一位穷奢极欲的暴君。有名的典故就是“灵王好细腰”,弄得宫女们几乎都饿死。楚灵王四处用兵,又大建宫室,长期呆在乾溪,寻欢作乐。右尹郑丹,字子革,陪伴楚灵王左右。)灵王有二子熊禄(世子)、熊罢敌,都被蔡公熊弃疾杀死。(楚灵王吃喝玩乐,无心国家大事。楚灵王的弟弟蔡公弃疾趁灵王不在京城,杀掉了太子禄和公子罢敌。)左史倚相趋而过,(正好左史倚相从这里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楚灵王说,如果你是好的史官,你就善于区别是非真假。还能读懂古代留下来的各种典籍。)对曰:“夫良史者,记君之过,扬君之善。而此子以润辞为官,不可为良史。(子革说:史官的责任就是记录下君王的过失,弘扬君王的善行德政。如果有人身为史官,在历史问题上弄虚作假,润色修饰,这样的人不能做史官。)臣又尝问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将过行天下,使皆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殁于文宫。(子革说:我还有话要说。当年周穆王,周游天下,到处留下车辙马迹,是周卿士谋父作《祈昭》诗,才制止了周穆王的打算,周穆王才得以寿终正寝。《史记》说:“穆王立五十五年,年一百五岁而崩,子恭王翳扈立。”)臣闻其诗焉而弗知。若问远焉,其焉能知?”(那首诗,臣是知道的,若问更远的事情,就很难说了。)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有醉饱之心。’”(《祈昭》诗歌的意思是,“《祈昭》乐之安和,其法足以昭其德音者也。”[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是说:“思王之法,度如金玉纯美。”[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统治人民,不能伤害人民,“民力用之不胜、不节,(就像)无有醉饱之心。”[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灵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楚灵王听了子革的话,作了一个揖,进去了,也不吃饭,睡不着觉。)数日,则固不能胜其情,以及其难。(过了几天,灵王还不能从这件事情中缓过气来。结果随从离散,自己在郊外吊死了。)
5.秉笔直书说课稿 篇五
周玉萍
一、说教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2.回顾课文内容。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其他学生划出描写崔杼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2.师提问: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5.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6.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
(三)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五、说板书设计:
一目了然的板书设计是一堂课的关键,所以我在上课中首先利用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炼课文的主要人物,然后让学生在品读崔杼与太史们的对话中,感受太史们宁死不屈、恪守本分的精神,教师随机板书,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太史们的品格。
六、说教学反思:
6.《秉笔直书》课堂实录-四年级 篇六
内容:北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秉笔直书》第二课时 指教:陪星小学 窦飞 整理:刘海明
段继红
苑巍 实录:
一、复习生词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请坐。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秉笔直书》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齐读课题。生:秉笔直书。
师:课文读过了,你们对字词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那我考考大家。来,谁愿意读?来,那组同学,一人一个。生1:崔杼 生2:企图 生3:蛮横
师:蛮横这个词应该怎样读呀? 齐:蛮横
师:对,要读出那种不讲理的态度来。生4:蛮横
师:没读出来吧!那谁来试试?
生5:蛮横 师:一起来来。齐:蛮横 生6:颠倒是非 生7:独揽大权 师:哎,独揽大权是什么意思啊?
生:独揽大权就是自己管所有的事情。
师:自己一个人掌管所有的权利,这个词应该怎样读?你再试试。生7:独揽大权
师:独揽—大权,全班同学一起来。齐:独揽大权
师:一个人掌管所有的权势,再来。齐:独揽大权 生8:太史 生9:本分 生10:忠实 生11:秉笔直书 师:大点声。生11:秉笔直书 生12:无权无势
师:哎,无权无势是什么意思啊?这几位太史的权利怎么样啊?你说说。生:无权无势是没有一点权利,也没有一点势力。
师:对呀,这几位太史的名字我们都不知道了,可见他们的权势小到什么程度。你应该怎么读呢? 生13:无权无势
师:哎呦,我听着还挺有气势的,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14:无权无势 师:好,你再来读一遍 生12:无权无势
二、研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词咱们就能读出这么多的感情色彩,相信大家课文一定能读的更好。那么,上节课,我们通过金钥匙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自己向自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并且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我们没有解决,记得吗? 生:记得。
师:一起说第一个,面对独揽大权的崔杼,几位无权无势的太史,为什么要坚持写下这样一行字——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再说第二个问题,崔杼为什么到最后只好作罢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看一下学习提示。那位同学愿意来读一下。
生: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几位史官临死前说过的话,想想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内容,把感受批注在书旁边。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默读、批画,开始。„„咱班同学的习惯真好,都用尺子。„„同学们,虽然太史季最后没有死,但是他也是抱着必死的那种想法去的,是吗?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归为临死前说的话。„„好,我看大多数同学已经画完了,也批注完了,我们来交流交流你画的句子。找几个同学来说说。后面那位女同学,你来读。
生: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让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找的真准确。我再请其他同学继续汇报。来,这位男生。
生:‘我只怕我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你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你找的特别准确,再正确的读一遍。开始——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生: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真好!同学们如果没有画下来请及时补充下来。继续。
生: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失去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即使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你只能阻止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师:恩,这几位同学都找的非常准确,咱们及时补充批画下来。同学们,那么仔细看这几段话,静静地读几位太史们的语言,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之处了吗?你说。
生:他们都不想颠倒是非。师:恩,他们要怎么样啊? 生:他们要写史实。是写事实。
师:也可以说是写史实呀!史实就是真实的历史。(板书:写史实)其他同学你还发现什么了?这位女生。生:我发现太史们都不怕死。师:恩,用一个词来说—— 生:宁死不屈。
师:咱们同学的积累真丰富。(板书:宁死不屈)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位太史面对独揽大权的崔杼还能做到这样坚持的写历史,宁死也不肯屈服呢?那位男同学你说。生:我想一开始是想让崔杼赶快改邪归正。师:恩,有补充的吗?你说。
生:因为他们都是太史,太史就应该尽到太史的职责。师: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尽到太史的—— 生:本分
师:真好,那太史的本分是什么?我们找到这句话,给大家念念。谁来?没举过手的同学,来,你给大家读。
生:我找的这句话在第二自然段——太师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岂能,再来。
生: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这不就是太史的本分所在吗?谁再来读一读。来,举手的同学一起来。生: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这就是太史们心中的信念啊!再来。
齐: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你认为这几位太史是怎样的人?来,后面的女同学您说。生:我觉得这几位太史都是非常守本分,非常尽职的人。(板书:坚守本分)
师:是啊,他们坚守住了自己的本分。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来听一听他心中的那种信念吧!
生: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隐瞒真相。读得特别好。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1、2—— 齐: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几位史官的语言描写,(板书:语言)就读出了他们坚守本分,宁死不屈的品格,那么,文章当中还有描写崔杼的语言的,他们之间针锋相对,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较量,就让我们再现这次较量。现在,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为一小组,其中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太史中一位太史的语言去读,另外一位同学就读崔杼,去掉提示语,两个人练练这两个人之间的那种针锋相对,多练几遍,一会儿全班展示。开始。(生生对读)
师:好,哪两个同学愿意展示太史伯与崔杼的较量?来,你们俩读吧!生:(纷纷举手)
师:来,你们俩读吧!太史伯与崔杼的较量。
生1:(读崔杼的话)你要在史书上这样记录,先君是害病死的。
生2:(读太史伯的话)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生1:(读崔杼的话)那你打算怎么写呢? 生2:(读太史伯的话)我写给你看吧。师(提示):看老师大屏幕。
生1:(读崔杼的话)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
生2:(读太史伯的话)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你们俩先别坐下。其他同学给她俩评评读得怎么样?先说别人的优点,再说你的建议。
生:我觉得她们俩读得挺好的,没有遗漏的地方。但就是有些字读得通畅一些就更好了。
生:我觉得她们俩读得也挺好的,只是语气还不够充足。师:什么样的语气? 生:就是对太史伯蛮横地说,应该很生气,很不讲理的样子。师:是呀!你试试怎么读?
生:(有语气地读崔杼的话)你要在史书上这样记录,先君是害病死的。师:太史伯有没有人评价一下?
生:她俩读得很好,就是语气再好一点。师:什么样的语气应该再好一点? 生:严肃地说。
师:好,那你严肃地给大家读读。
生:(读太史伯的话)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指大屏幕)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太史伯的话)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谁还愿意再读一读这句?
生:(读太史伯的话)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好,还有同学愿意读出那严肃与坚定吗?孩子!
生:(再读太史伯的话)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好,这位同学读出了太史伯的内心,在生与死面前他选择了舍生而取义。我们每个人都来读读这句。
生:(齐读)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师:太史伯心中坚定那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师生齐读)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再请两个同学读一读太史仲与崔杼的对峙。来,后面两个同学。
生1:(读崔杼的话)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你不怕我把你也杀了吗? 生2:(读太史仲的话)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真好!你们俩能不能给自己评评,为什么这么读? 生1:我觉得我应该读出崔杼很生气、气哼哼那种感觉,那样才感觉到崔杼说这句话很生气。师:而且非常粗暴、傻!生2:我应该读出讽刺的感觉。师:你从哪儿读到讽刺的? 生2:面不改色,冷笑地说。
师:实际上是他对崔杼的一种讽刺、嘲讽。她俩不仅读得好,还自我评价这么好。咱们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生鼓掌)刚才这两位同学不仅仅读得好,还读出了反问句的句式,我们每个人都来表现这种强烈的、宁死不屈的精神。生:(齐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就这句话,刚才那位同学非常细心,她不仅从语言当中体会到太史们坚守本分、宁死不屈这种态度,还从冷笑这种神情方面体会到了,真会学习!关于神情这方面,你还有没有补充?
生:就是面不改色。就是以前特别高兴,突然有一件事,不怎么样的事情,脸上还是那么高兴,并没有伤心的感觉。师: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是高兴吗? 生:不是。并不害怕。
师:脸上没有反应,他心中怎样? 生:心中非常镇定。
师:他的亲哥哥都被杀了,他怎么还能面不改色呢?
生:因为他和他哥哥还要坚持按照事实写历史,这是史官的本分,他还记得这句话。
师:那是他心中不变的信念。老师和你配合读读(师读)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生:(读太史仲的话)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谢谢你精彩的朗读。好,我再来请两位同学读太史季与崔杼的对话。在听这两名同学读的时候,咱们仔细听听,太史季表达了哪两个意思? 生1:(读崔杼的话)你不爱惜性命吗? 生2:(读太史季的话)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师:好!请坐!同学们,通过太史季的这段话,你觉得他要表达哪两个意思?想起一个就说一个。好,后面那个男同学。
生: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就再也不能改变了。就算你在史书上这样写,后人也会知道你干了一件不好的事。
师:是呀!纸是包不住火的,把你体会到的这种感情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生:(充满感情地读太史季的话)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师:真好!我听出了你对崔杼的告诫。其他同学,你又读出了哪个意思?来,这位男同学。
生:他就是把太史季也杀了,也会有别的人来写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师:是呀!谎言永远也不可能代替真理,正义必将会战胜邪恶。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生:(读太史季的话)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师:倘若。跟老师正一下音。
生:倘若。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师:好,请坐!接着,你来谈。
生:我觉得刚才那些同学说的一串话,都是太史季想跟崔杼说,劝说他写出事实,如果你不写出事实,可能天下还有好多人知道这件事,这件事会一直传下去,如果不在史书上写,人们会觉得崔杼是小人,如果在史书上写,人们会觉得崔杼有勇气澄清事实,这些同学读的这些话都是太史季劝说崔杼把这些事实写出来。师:好,除了这些告诫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好,这位同学。
生:我还读出了太史季很尽职。因为史官的本分就是按照事实写历史,不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他是有勇气写的,因此他很尽职。
师:真好!尽管他的生命也会其他史官一样只有一次,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本分写史实。真好!那么太史季的话表达了这么多种意思,此时此刻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他现在的心里有可能是特别激动,可能也会有点伤心,因为他的哥哥死了。师:那你就伤心地给我们读一下,带着他心中的那种。
生:(读太史季的话)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师:读得真好!分析得也精彩。其他同学,太史季还可能是什么心情? 生:我觉得他还可能是坦然自若的。他一点也不心虚,因为他前面的几位哥哥都是尽职死的,并没有什么遗憾。
师:他面临死亡,你听出了他视死如归的那种坦然。真好!但是,坦然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心情。不如我们给他换一个词。生:平静。
师:平静。真好!那么你给大家平静地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那样一种视死如归的。
生:(有语气地朗读太史季的话)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师:真好!(指旁一生)你还想说。
生:老师,我还想说他心里可能是有一块石头提着,他是想劝崔杼写上这个史实,但是他不是怕死。
师:老师给你总结一下,太史季内心是很不放心的,他不放心的不是自己将被杀,而是他不放心的是崔杼,还是要写这样的历史,他依然选择了坚守本分,写真正的历史。师:真好!那么,太史季说了这么多重意思,他的心情又是这么的复杂,可是作者林汉达先生却没有在这里给太史季加任何的提示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么多的想象。看来,有的时候,语言表达的内容丰富,感情复杂的时候,不加提示语,反而让我们充满想象,让我们感受到另外一番精彩。
师:好,我们这3段话读得这么精彩,我想请3位同学再为我们展示一下,这次一定比开始那次读得更好了。
师:(指一生)来,你来读太史伯,(指另一生)太史仲,(指第3生)你来读太史季。师:太史伯说:
生: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师: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生: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太史季说:
生: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师:掌声送给三位同学。
师:那么,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文章中还有一位史官,作者只用一句话就带过了—— 生:太史叔
师:噢,谁来给大家读读,没叫过谁?来,你读吧。生: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师:你觉得太史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太师叔也是一个特别坚定的人。
师:他坚守住了本分。真好!你看,作者林汉达先生,有的太史他写的详细,有的写得简略。这就是他教给我们: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得当。那么我们也能感受到太史叔他心中的那样一份信念。(投影太史伯的话)师:齐读。
生: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当他们面临什么的时候,太史们心中只有这样的信念?谁能说一说?来 生:我觉得是当太史们面临必死的情况时,太史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真棒!继续。来
生:当他们面临生与死的诀别时,太史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生与死的抉择。你看,这个孩子非常会用词。的确如此,当太史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当他们接二连三的失去自己亲人的时候,他们心中只有这样一个信念:
生:(齐读)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是呀,不变的是太史们心中这样的信念,然而崔杼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崔杼变化的关键词圈出来,开始。师:好,同学们交流一下,能不能把崔杼这一系列的变化给大家说说?来 师:孩子,你来说说,你画的关键词
生:第一个关键词是“崔杼一怒之下”,第二个关键词是“崔杼听了太史仲说的话,他不在说话”,之后呢?他一连杀了三位史官,他的关键词是“恐慌”,之后听了太史季劝说之后,我画的关键词是“作罢”
师:好,同学们,那崔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系列的变化呢?又是我们第二个问题,崔杼为什么又只好作罢呢?
生:我觉得都是因为一连四位史官都是坚守信念,按照事实写历史,所以他要是一连杀了四位史官,还不知道要杀多少人,但是每个史官都要按照事实写历史,这是史官的本分。每一位史官都要尽本分。所以这一连四位史官都是尽了本分。然后崔杼就只好作罢了。师:对么,同学们? 生:对!
师:永远也杀不完,永远也有人走在真理的道路上。那么,自始至终,这几位太史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崔杼却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这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呀!(板书:对比)
师:那么,故事讲到这儿,完全就可以戛然而止了,可是作者又写了第6自然段,自己读读,为什么要写第6自然段呢?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写第6自然段?
生:写第6自然段,是要告诉你:崔杼没有杀害太史季,师:为什么要写第6自然段?请你帮她。请你说说,这位男生。
生:我觉得,如果写了第6自然段,这四位太史还会写“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师:对不对?永远会有人写真正的历史。同学们,回过头来,我们今天通过作者的语言描写,详略,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到了太守们的坚守本分,宁死不屈。那么,你觉得“秉笔直书”还仅仅是那一支笔吗?它更象征着什么呢?来,你说
生:我觉得尽责,坚守本分和宁死不屈。
师:这样一种伟大人格。古往今来,我们国家都有着这样秉笔直书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信念,印证了文天祥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大家一起齐读。一,二。
生: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第2个作业,大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进行选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下课!生:起立
7.直书与曲笔杂文随笔 篇七
齐庄公与大臣崔杼发生了争夺美女之战。崔杼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被杀。太史的二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说“你难道不怕死吗?”太史的弟弟仍要据实直书,崔杼软下心肠,只得放了他。太史弟弟回去时,正遇到南史公执简而来,南史公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没有拦住史官之笔,崔杼叹息:为保全国家社稷担了这个名声,虽是直书,他认为后人能谅解自己的行为。
可见,礼崩乐坏的时期,不惧权势,坚持“书法”原则,往往会召来杀身之祸。唐代刘知几《史通》:“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没有史官的认真态度,后人无法了解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
历史不能直白地写,史官们只能以曲笔代替。“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醉心于权利争夺的人们,谁会在意一个学者呢?孔子怀着“礼乐仁和”的梦想,奔波多年,倦极归来,回到鲁国。相传《春秋》是孔子编撰,春秋笔法,也称春秋书法,是他的首创,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的表达倾向,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
8.1.3秉笔直书 篇八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画竹简,书写秉笔直书,学生书空后齐读课题。)
文章我们预习过了,你想提什么问题?
(是什么、怎样、为什么?)并点出学生提问的方向。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指名读。3出示生词、生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浏览文章,字母表示出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残暴)。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 „„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你认为崔杼希望太史伯干嘛?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概括--“颠倒是非”)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默读2――4自然段,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秉笔直书教案06-2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10-20
《阳光》教学设计教学07-22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7-26
英语教学法 教学设计07-07
《雨说》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11-06
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08-05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08-25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8-02
《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