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2024-09-25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共9篇)

1.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一

[推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

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江泽民主席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

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2000、1

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二

小学新课改的实施和新教材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非常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都清楚, 新课改下强调以生为本, 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不是光让学生的身体或嘴动起来, 还要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而如何做到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 就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步一步、有计划地推进思考, 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 转为主动探索知识, 变“学会”为“会学”。一般说来, 学生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总是持积极的态度。当学生喜欢学习, 热爱学习, 能从学习中得到一种“乐”趣时, 他们的学习态度是极为积极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 结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 给学生布置任务。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 学会依靠自己来进步和提高。这就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社会的不断发展势必对于我们的教育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教法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改变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及时了解新课改的新要求,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当然,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研究学生, 从学生实际出发, 坚信实践中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平日里我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好的方法会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得清楚明白, 教师也得到了一种满足感, 此时, 及时的记录总结反思, 慢慢会有自己独创的教法。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它具有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距离相对较远的特点, 要求教师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 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用英语教学, 少用汉语。如在讲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时, 尽可能地用英语去讲解,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也要要求和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解答问题, 这样不仅会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学生在实践中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英语教学, 每个单元几乎都要用一周课的时间来完成, 单词、短语、句型、语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 尤其作为基础的单词, 学生理解、掌握、运用都有个过程。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方法:例如, 在教学“How do you go to school?”这一单元时, 主要讲的是人们的出行方式, 教师在领读及简单讲解英文单词后, 从第一个人开始起有关这个单元的英文名字, 如bike, bus, subway, train, ship, plane, by bike, by bus, by subway...并让学生抄写在小卡片上贴在自己的课桌上, 在以后的这一周时间里, 不论是上课提问、回答问题叫人, 还是上交作业、互打招呼都用新名字, 学生忘记了, 还可以问:“What’s your new English name?”同学之间互相合作, 记忆也相当自然, 以此类推, 记忆短语、简单句型等等都很适用。

针对几乎每天的学生听写, 我们也可以运用以下“新招”。之前对于学生听写的理解是教师布置听写任务, 之后教师听学生写, 主要是单词、短语、句型。现如今, 教育改革突飞猛进, 每个班几乎都配备了多媒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影片、录音等,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听写这一环节, 我设定了以下环节。

1.每天每人就当天所学内容, 录一段音, 可以是对话, 可以是段落, 要求声音洪亮, 发音准确。

2.第二天, 任选两个人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在听写本上写出所听到的基本信息。

3.不是收上来教师评判, 而是让学生轮流口述内容, 大家共同矫正, 最后达到完整表述, 由录音的学生加以评判。

这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 录音这一环节, 由于班容量大, 有一些学生不认真, 抽到他的录音时, 由于他准备不充分, 发音有误, 大家感觉听的是一头雾水, 无法辨识。看得出发生此类状况时, 该学生会很惭愧。这时我们不要盲目批评, 而是要加以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 我们会发现学生学着跟读、对比发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生整体阅读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此外, 不用教师评判, 让学生轮流回答并合作矫正, 教师只是辅助提醒, 真是达到了讲练结合的最高境界。

对于英语的写作训练, 我们可以每两天给学生一篇作文, 让学生写评语, 包括:指出习作中的错误及出彩之处, 并作简要说明, 最后给出两句总体评语。起初, 学生找不好错误及精彩之处, 也写不好评语, 教师可以按组帮助其完成几次, 如习作中的错误, 可能包括单词书写错误, 语义表达错误, 语法运用错误等, 对其所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至于出彩之处, 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抒己见, 但指出之后要作简要说明, 这个环节就有点难度, 首先得有思路, 其次就是涉及很多没学过的单词及表达, 那么, 他们手中的快译通、字典、词典可就派上用场了, 无形之中学生就掌握了不少新单词。此外, 学生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还得一遍一遍地多阅读文章, 深入了解每一细节, 加上做笔记, 互相讨论等等才能抓住文章主旨,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总之, 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能力的提高, 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渐进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为了学生的发展, 不断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三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3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一、巧妙置疑,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潜在求知创新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引导,搭建平台,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习得方法。如例: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画图法、列表法、列式计算法后,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通过数据的改变,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解题方法,如果学生一时未能发现,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最后得出结论:数据较小时可用画图法或列表法,当数据较大时选择列式计算法简便。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

三、创新教材,拓展思维,在探究学习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沿襲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创造教材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如学习三角形分类后,提问:我们有更简便的方法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吗?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最大的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最大的角是锐角就是锐角三角形。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规律,因材施教,采取积极评价理念激励学生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丛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2]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四

开展创造教育,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基教育带入21世纪,尤其是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所以,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借鉴百年来教育改革中有益的经验,又要摒弃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汲取当代科技尤其是电脑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全面深入地改革传统教育。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成效,首先取决于思想觉悟的高低。所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青少年学生如果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懂得自己的学习是为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就会时刻鼓舞着自己奋发图强、锲而不舍。

明确学习目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充分重视解决学生对待分数的认识问题。分数这个东西,过去搞得太神秘。所谓“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习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得分。为了分,学生变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不能发挥创新的精神。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还是让学生当分数的奴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想。要想真正培养出有作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得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

激发学习动因,就是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求 知欲,就会积极主动,甚至不可遏制的进行顽强拼搏,乐此而不疲。

此外,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减少过分单调而带来的厌烦情绪;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第一切入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解决练习、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和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训练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受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四、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 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模型,再动手操作才能转化为“产品”。如低年级的教学,可让学生动口,用口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来认识。又如物理课中的实验教学,说明只有勇于实践,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次反馈、校正,才能形成认识和技能。

五、改进教学方法是训练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是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各门课程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发展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全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的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的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同时也是埋没创造性人才。

七、培养心理素质是锻练创新品质的关键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白、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创新。要帮助学生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锻练他们的创新品质。

八、“模仿”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模仿到创新是学习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没有这种本能,学习就无法开始。从婴儿呀呀学语到学写字、学唱歌、学打球 „„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連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年人,在学习新东西时,也都需要模仿。要想掌握基本技能是不可能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模仿──会──熟──创新的过程。因而,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没有生而会者,更没有天生的创新家。不凭一定的基础,不掌握一定的技能,就想凭空去创新,非碰壁不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开始学习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模仿,并尽可能缩短这种模仿的过程,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又要培养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九、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许多学生有他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上,最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在学校有些学生会很喜欢物理,凡是有关物理方面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为什么?因为他们这门功课有着强烈的兴趣。

人们一但对某门学科、某种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就越高。这是由于兴趣使人感到兴奋和愉快,从而使他们投入高度的注意。并在此同时,发挥自身能力去勇于创新,使知识学以至用。

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使其自觉产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培养起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自然地、毫不勉强热衷于学习;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自觉,并能同时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

学生在学校学习,从一生来说毕竟是短暂的;而不在学校,要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自学,则是终生需要从事的事情。学生不能跟教师一辈子,教师也不能教学生一辈子。路,终归是要由自己去走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就将终生受用无穷。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是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学习的计划性。

(一)培养自觉性

要使学生具有持久的主动性,必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所谓自觉性,就是对所从 事的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有很大的干劲,能够毫不勉强地、积极愉快地完成。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必须树立永不自满的思想。学习是一个永无休止、无限发展的过程。如果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差不多”了,马上就会倒退。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说的就是这样一条道理。总之,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进而起到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加强计划性

制定合理的计划,一切行动都按照计划行事,学生就容易做到主动与自觉。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这样经常以计划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从而增强了自觉性,成绩也是在直线的上升,效果极其显著。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空口白话。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列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也必须坚持结合学生实际的原则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只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的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论文 篇五

开放题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它一般具有:所给条件不完整,没有现存的解题模式等特点,其内容的挑战性与趣味性所诱发出的魅力可吸引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使学生的兴趣倍增,使课堂充满开放氛围.师生关系融洽,同学间友好合作,人人参与讨论,人人有所收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愿望大大增强,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健康发展.在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中,学生探求多种答案,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学生创设使结论成立的多种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联想、猜测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寻找多答案中的最优解、多条件中的最优条件中探索规律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解题创新能力.

1.教材问题设置创新,使题型开放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开放性内容较少,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精心设计方案,将封闭的内容开放化,把有些陈旧的求解、求证的形式换成疑问探索、证明的形式,并能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索,可将结论确定、条件完备的封闭性问题变为结论待定或不惟一,条件不充分,推理过程不严谨等开放型问题,营造一种开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性,调动积极性.

2.创设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的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或教书科中向学生展示的问题往往是对刚学过的原理、原则、公式及法则等机械套用或反复强化,最后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就可,它可以导致知识量的积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但却较少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创设不同层次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搜寻问题解决的最佳突破口,从而找出解决方法和规律.

3.注重课外练习开放化,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现行中考、高考数学命题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以利于选拔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说明原来的封闭式学习、机械的重复练习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注重练习的开放化在选择与布置练习时必须注意与相关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及各学科之间的包容性、复习题的前后串联与融合贯通.改造封闭性习题为探索型开放题,并加以适当引伸与深化.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布置单一的笔头作业,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适当地布置实验操作、写数学论文、学习总结、调查报告等,减轻学生枯燥乏味的作业心理负担,吸收新的信息,多见新的形式,提高运用能力,在不断探索训练中拓宽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 篇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具体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作文教学也是如此。目前,作文教学处于低迷状态,学生写作兴趣不高,作文水平低。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写作指导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人云变云,众口一词,不重视教法上的创新,更未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套教法传了几代人,数十年不变,才导致作文教学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如果再不在教法上寻求突破,再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就作文教学本身而言,更就新世纪教育工作的任务而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见解,希望借以引起语文界同仁的重视。

一、意上的创新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力挫“群雄”,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充满魅力。中学生作文往往喜欢模仿范文,观点陈旧,落入窠臼无新颖感而言,因而学生腔十足,考试时肯定难拿高分。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形式,创新思维的火花渐渐趋泯来灭。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给文章立意的方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上提出不同的观点,如对成语“班门弄斧”的理解本足贬义的,可引导学生得出“弄斧”还需到“班门”的结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可以用对同一事例从不同角立意的方式进行训练。比如对寓言“滥竽充数”的分析,可从齐宣王的角度写,可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写,也可以从吹竽者的角度写,还可从齐缗王的角度写,立意是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立意上的创新,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高考拿高分的决窍,切不可忽视,要加强之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二、选材上的创新

有了好的立意,只是作文成功的开始,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选择材料才是问题的关刍。学生作文往往在这方面缺乏创新意识,选择的材料都是一些“陈谷子、烂芝麻”。雷锋的事例用了几代人,讲崇高品质似乎除了雷锋再也举不出其他例子,同时代联系不紧。我们的学生也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古董、老学究,可是又缺乏老学究的文学功底,笔下写出的东西当然无人愿看,更谈何拿高分。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选材上的创新,让他们关心现实,深入生活,从现实中获得时代气息浓、活生生的材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既使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在高考拿部分,何乐而不为呢?

同时,还要善于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对一些老材料(包括教材中的材料),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创新价值,想人之所想,用人之所未用,使老材料能证明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同充满时代气息、切合社会现实的新颖材料相比,这也是一种新颖,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新颖,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篇章结构上的创新

7.学生美术创新能力培养 篇七

一、创新萌生于学习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能够有所作为。首先是课堂导入要精彩。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 要采用多种方式, 投放各种信息, 激发学生的感知点, 如讲故事、举例子、设置悬念、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图片等, 都是非常好的导入形式。其次是教学过程要体现新意, 要引入更多新鲜教学环节, 如多种合作学习方式、课内外写生、多媒体网络搜索展示等, 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各民族朋友》时, 我在上课之前, 就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 给学生传递学习信息。为让学生对各民族服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我制作了一组图片, 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并以《爱我中华》这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先让学生猜民族, 学生兴趣很高, 发言踊跃;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这些服饰的特点, 从颜色、款式、形状、构造等方面展开, 学生也是积极参与。在这个案例中, 学生之所以参与热情很高, 是因为多媒体展示效果造成的。不仅有图片展示, 还有歌曲衬托, 学习气氛被点燃, 学生创造力得以彰显。

二、创新生长于积极思维

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 为学生提供更多技术引导。教师要主动示范, 并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同步, 分解教学任务, 展示操作过程, 提出含金量更高的思考问题, 诱发学生启动发散思维。如想象, 这是美术教学最重要的元素, 如果没有想象, 美术艺术就无法进行创造, 教师的正面引导, 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助力。小学生思维呈现活力,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 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画感觉》时, 我先让学生找感觉。人都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经过讨论获知:人的感觉非常丰富, 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形式获得感觉体验。我拿出一个苹果:“谁能够说说这个苹果的形状、色彩、味道是怎样的呢?”学生纷纷举手。我又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类似于苹果的东西, 学生又是一番探讨。我说大家需要用图画回答这个问题, 每人将你想到的东西画出来。这个训练设计得很巧妙, 由苹果进行延伸,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没有样品的情况下作画, 考验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创新来源于教师的评价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适度评价, 能够极大触动学生的神经, 从而激发更多正面效应。小学生都喜欢被教师肯定褒奖, 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 要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这也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在鼓励性评价语言设计上, 教师也要有创新意识。“你真棒!”“你真聪明!”已经过于老套, 学生对此会感觉迟钝。如果用“你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你要是稍微纠正一下这个地方, 一定会更精彩。”学生对教师真诚指导性的评价会非常受用的, 主动探索精神也会被调动起来。有一次, 我让学生创作“青花盘”, 很多学生画得很不规整。在作品展示时, 我是这样评价的:“这个青花盘很独特, 好像出窑的时候受到挤压了, 有些不规整, 但却有一种缺陷美, 很有个性特征。”“这个同学更有创意, 多出的几个点好像是给盘子安装了几个脚, 显得很稳固。”“再看这个青花盘, 这盘中多了一堆色彩, 应该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很有创造力, 猛一看就是一盘杂烩菜, 我都有点垂涎了。”学生听我这样评价, 都显得非常兴奋, 因为教师给予的都是激励, 虽然指出了问题, 但学生感觉很好, 能够激发正能量。能够调动积极因素, 这样的教学评价就是成功的。

四、创新成熟于学生的竞争

8.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

一、小学陶艺课教学的现状

纵观现代的儿童画作品,在创作题材上,儿童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注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份。他们画自己,而画面上的自己经常出现在想象的特殊环境之中。尽管与生活相悖近乎荒唐离奇,然而充满了想象力,还带有探索未来的神秘气息。儿童画的表现方法也多种多样,并不受技法、材料的限制,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感受。正因如此,儿童的绘画语言、炽热的情感、特殊的魅力使它成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只奇葩。

再观现代儿童的陶艺作品,大都简单的表现生活中的物象,缺少了儿童作品特有的想象成份。教师更注重的是技法的传授。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制作出一些大体相同的作品便大功告成。儿童画注重了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力的发挥,而大部分儿童陶艺作品却更多的关注了技能技法。这是儿童陶艺作品的误区,使儿童陶艺作品失去了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现状形成的原因

受传统作品的影响,儿童欣赏到的陶艺作品大部分是古代的器皿,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那样的作品就是陶艺作品。另一个原因是受工具的误导,商场中陶吧、劳动基地的拉坯机使学生的陶艺作品大功告成。再有就是受展评的影响,由于陶艺作品不便保存,容易破损。全国少有学生的陶艺作品大赛,使教师的教学大多停留在运用技法完成作品的初级阶段。

三、问题解决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个性,为此,陶艺课教学应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以学生完成作品为最终目的的模式,而应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创作;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对书上的作业题材内容不熟悉感到很为难或不感兴趣,经常提出做别的内容行不行。你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大多只是简单重复以前做过的作品。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作品不是重复书上的作品就是重复自己以前的作品,很少出现有新意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考虑到高年级的同学有一定的基础,技法不是问题,问题应该是做什么他们感兴趣。再创作之前,我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简单的创作模式。打破书上作业要求的限制,提出用陶泥制作书上的作品或常见的一般作品太普通了,能不能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出一个新颖别致的作品?动物、人物、植物、景物都可以,但要求是不一般。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新颖有创意,谁的作品才能获优胜。这时我在黑板上大大的怪怪的写上“不一般”三个变了形的字。学生会心地笑了,问题不见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这种随意的玩和做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发挥,尽情地表现情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玩、做的过程中,简单提醒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几种基本技能技法。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启发他们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拓展思维空间,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探索用陶泥塑造新形象的浓厚兴趣。这样使学生在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9.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九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上一篇:端午的古诗词句下一篇:七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