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

2024-09-1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13篇)

1.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 篇一

【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之礼仪】

传统礼仪

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 汪因广 教学目标

1、懂得礼仪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

2、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文明礼仪的行为。

3、结合自己并能谈发生在身边的事所受到的启示。教学重点

如何按照礼仪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弟子规。

2.板书课题:出示:有关传统礼仪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读)1.出示要求:(1)读懂意思。(2)明白其中的道理。2.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3.同学交流。

三、教师讲解句意与故事:(讲)

1、待客之道

(1)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2)客人来 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3)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4)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5)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6)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7)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 自己主动坐客位.(8)遇节日 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2、故事:

1礼节要注意: ○2女孩的进步:

○每一个人从小都要注重自己的礼仪表现,举止要文雅,风度,大方。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说与写)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2.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 篇二

“后现代”一词的出现是为了区别于“现代”,最初在1917年被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潘维兹在《欧洲文化的危机》一书中使用,指20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的一种虚无主义精神内涵。而真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流行于20世纪50和60年代,指对现代主义的一种颠覆。它正式进入哲学领域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依然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态度,与此同时还夹杂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批判的是传统理性主义和乌托邦主义,其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后现代状况》一书的出版。

如果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有中心、有本原,并明确知道其内容或表现形式,现代文化的核心概念则是无从知晓的中心及本原,后现代文化则中心消解、本原丧失,在场成为缺席,意义无法被明确描述。

二、后现代音乐的发展情况

在古典文化时期,中西方音乐文化分别经历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当西方文化走向现代时,中国刚好处于列强入侵,战乱频繁之时,音乐成为革命的思想武器,有着鲜明的战斗意义。而经济相对发达、领土相对和平的西方国家则继续发展自身的古典音乐,顺应整体文化潮流,产生了现代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等新形式。

不同于中国古典传统音乐与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西方音乐从现代起才对其织体进行哲学思考,马勒概括人生哲理的宏大诗篇《大地之歌》是对人生哲学意义的充分展现,而同哲学联系密切的最典型音乐家则是理查·斯特劳斯,其交响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则取材于尼采的同名哲学著作,该作品主观色彩鲜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富于描绘性。

同一时期,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正经受着西方文化的大面积侵袭,全盘西化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学堂乐歌是西方音乐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一个典型,而纯粹的交响乐、歌剧、清唱剧等西方音乐体裁则更为直接地进入中国文化社会。中国现代音乐在大面积吸收西方古典音乐元素的基础上与民间音乐元素结合,进行再度创作。

三、后现代音乐文化类型及特征

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对中心及意义本原的消解。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的西方表现主义音乐,便具备了相当的后现代元素。勋伯格、贝尔格等人成立的新维也纳乐派,抛弃了古典音乐的大小调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无调性。其中勋伯格还提出了无调性作品的结构原则——十二音体系,而后,具备后现代文化特征的音乐艺术则表现得愈加极致,主要音乐类型有:

第一,具备后结构主义文化特制的微分音音乐,突破了钢琴一个八度所提供的十二个半音范围,采用四分之一音、六分之一音、八分之一音,甚至更小比例的音,而恰好具备了某些东方音乐的特征,如中国或印度音乐。

第二,具有游戏状态的具体音乐,将各种声音用录音机采集下来进行加工。

第三,具有不确定性质的偶然音乐,取消了记谱的准确性,增加了很多新符号、文字提示或图表,让演奏者随意处理。

中国传统音乐至今尚未发展成为具有后现代音乐特点的类型样式,却出现了回归传统的倾向。当代中国音乐作品,不论是新民乐还是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曲,都或多或少凸显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部分元素。

而与后现代文化相关的音乐理论主要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理论。在他看来,后现代文化是听觉的文化。的确,听觉文化与视觉文化相比,似乎更具有后现代性质,主要体现在:第一,后现代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无中心,无中心一是指意义上的缺席,二是指形式上的无中心,听觉文化与视觉文化相比,即是耳朵和眼睛的区别,眼睛只能关注一个点,耳朵却能聆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第二,后现代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而视觉关注的是持久的存在,听觉更容易同偶然、飞掠、转瞬即逝等不确定因素相提并论。第三,后现代文化具有反形式的特征,听觉本身就不大像视觉那样容易把握其形式表征。第四,后现代文化关注事物的过程或行为本身,而视觉艺术倾向于展现已经完成的作品或业已存在的艺术客体,不像听觉艺术时时处于进行状态。第五,反阐释也存在于后现代文化的内涵里,具象的视觉艺术永远比抽象的听觉艺术更容易为人类所阐释。

3.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三

关键词:传统礼仪;三从四德;变化

作者简介:余琼(1993-),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饮誉四海,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礼仪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仪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人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完善的种种礼仪,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古人讲,礼仪是尊敬人的一种方式,是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上的一种高尚的行为准则。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由历史,风俗,宗教等综合因素形成,形成被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处世艺术,目的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园,是人们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服饰、语言等内容。对于女性而言,无疑谈论最多的是三从四德,三从,简言之,就是从父,从夫,从子;而四德,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工。分别出自古代的《仪礼》和《周礼》。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影响人们最多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在过去,女性的角色是相夫教子,不需要工作。而在新时代,提倡女性工作,提倡女性独立。总的来说是时代转换女性的角色。

一、古代的“三从四德”

“三从”出自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说到妇人有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指,女孩子在出家以前要听从父母的教诲,由于长辈们的社会经验丰富,具有指导性意义,所以不要随便反驳父母的训导。出家后要听从夫君,正如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结婚后,妇女要同丈夫一起持家立业、孝顺公婆、教育孩子。但若丈夫不幸去世,妇女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本分,不仅要努力抚养自己的孩子,还要继续孝顺公婆。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三从”里面的“从”并不是“从”的表面含义顺从或跟从。“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品德,女性要品德高尚,在早些时,古人就著有《女儿经》,指的女性应当遵从的高尚品德。“妇言”指,女性应当有知识修养,说话要得体。“妇容”,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指,女性应当着装端庄,不可随便,显轻浮。最后一条值指的是“妇工”,指持家之道,生活方面要勤俭节约,在持家上要做到,相夫教子,孝顺公婆等。慢慢的“三从”与“四德”连起来,形成“三从四德”,成为了衡量女性行为规范的标准。

“三从”还得追溯到古代并仍还保留至今的“内外有别”,婚姻家庭制度习俗是男主,一般表现是男主外,女主内。在古代,男子要养家,有行军打仗、服兵役、经商或者打猎等。由于过去科技技术不发达,女性的任务就生儿育女,孝顺长辈。在古代社会,阶级性表现极为明显。从上层社会来说,“外”指男子参与朝政,军事,管理国家大事,女性不得干涉。回望中国历代帝王,也只有武则天一位女皇帝,足以证明中国历来就遵从“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且一直持续至今,这种观念都还有存在。从下层社会来说,大概指的就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正如《刘海砍樵》里面所唱的那样。这种男女分工的划分,逐步形成了在活动、交往、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内外分别,即“男主外,女主内”,影响着中国女性地位很多年。从男性的工作上看,他们的工作室开放的、无限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故有“男儿志在四方”的说法。从女性的工作分工看,与男性的工作空间相比,其表现的是有限的、封闭的且地位是低下的,故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不高。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从此得以延续,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婚姻家庭和谐,女性就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否则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受社会舆论。所以自“三从四德”出现以来,女性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逐步在思想上乃至行为上都遵从女性应当承担的角色。

二、新时代的“三从四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三从四德”正悄悄变化。以前的女人,软弱和顺从,没有社会地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为家庭、孩子付出一辈子,到最后地位也仍然是最底下的。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在任何岗位不得歧视女性,否则视为违法。女性的角色在慢慢发生变化,她们希望自己独立、自信,对自己要求更高,在工作上,要做到和男性一样出色,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女性的工作能力甚至超过男性。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义务助理黄冰芬给“三从四德”赋予新的含义。三从指:从世界、从爱、从己。从世界:做事情,要从长远的角度看,观察事物发展的整个局势;从爱:处理家庭、工作、交往中的冲突,要用真诚的爱来化解。从己:女性要注重自己终身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德”指,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文德武德: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励,女性虽说不像过去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至少要见多识广、学有所长。言娴淑德:指女性的言辞要得当,尽量表现女性应有的美。品学兼德:女性的品德要高尚,品位增添魅力;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自信。修身立德:发掘、善用女性细腻、温婉的特质,面对工作时表现自信、面对生活呈现优雅、面对家庭展现美德。从女性从事的工作上看,就可以知道,古代的女性的地位和现代的女性的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哪里,都透露出女性自立自强的信息。但当然,现代社会又有女性强势的表现,但总的来说,至少是女性地位的上升。现代女性应当遵从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更为搞笑的是,网友们这样写到男性应当遵从的“三从四德”, 三从指老婆出门要跟从,老婆命令要服从,老婆讲错要盲从;四德,指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生气要忍得,老婆生日要记得。新“三从四德”也成为衡量好男人的标准。虽然是玩笑之谈,但不难看出,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的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古今“三从四德”对比分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认可的女性行为道德规范,在明清时期尤其得到空前的强调。三从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夫死从子”即丈夫死后,女子需要“辅养”子女长大成人,是从夫的一种延续。其中“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主要是指妇女的个人修养。 妇容不是指容貌美丽,而是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三从,已不再是新时代女性应遵守的标准,对“三从”的理解,贬义更多的取代了褒义,如“百依百顺”、“逆来顺受”成为古时候“三从四德”的代名词。旧社会妇女在“三从四德”的束缚下,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她们的聪明才智被窒息了。新时期,女性彻底翻了身,政治、经济上都有了地位,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挥,真正顶起了社会的“半边天”。无论现代女性是追求经济或精神的独立,都应当做最好的自己,从古至今,无论男女,都应当有道德;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女性都要有一定的品行修养。旧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陋习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观念,使得女子完全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梁启超作为近代史的启蒙者也曾专门提到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胡适先生也曾提到现代女性要独立,不要依靠别人。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无处不在,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但无论是哪个礼仪规范,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经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这样一句话,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作为女性,面对新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更应当把握好机会,不仅要做到经济独立,还要精神独立。对于传统的“三从四德”,应该知道,那只是挂在旧社会妇女脖子上的枷锁,现代社会只要“四德”,不要“三从”。女性应当追求更加独立和自信。

参考文献:

[1]吴茂长.女儿经.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3.

[2]唐艳香.唐艳香:从女子教育、妇女参政到婚姻自由.社会科学, 2008,6.

4.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 篇四

复习目标:

[识记]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理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复习时数:一课时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1960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2)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3)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真正跨入核大国行列。(4)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1975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6)1984年第一颗通讯卫星被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7)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8)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9)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首次将两名宇航员同时送上太空。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火箭专家钱学森。

嫦娥一号(2009年3月1日)、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1)1958年,我国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

用心

爱心

专心

(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大规模集成电路过渡。

(3)1983年“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能力达每秒1亿次。(4)90年代相继研制出“银河Ⅱ型”和运算能力达每秒百亿次的“银河Ⅲ型”。(5)2002年联想推出每秒运算能力万亿次的超型计算机,接近世界先进水平。(6)“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为汉字印刷告别铅字开辟了通途。

4、“863”计划的制定:

(1)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出。(2)邓小平批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被命名为“863”计划。

(3)内容7+1。《纲要》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7个领域作为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科技列入其中。

二、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教育事业的发展:

(1)旧中国,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2)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国策。

(4)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9年希望工程出现。(5)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普级九年义务教育。

三、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1、文学艺术的繁荣:

(1)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国后)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成就:

①优秀小说:《青春之歌》、《红岩》、《芙蓉镇》、《平凡的世界》

②戏剧艺术:昆剧《十五贯》、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红灯记》、话剧《茶馆》。

③绘画音乐舞蹈:绘画作品《开国大典》、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④电影电视:电影《南征北战》、《红高梁》;电视《四世同堂》、《西游记》。

2、中国成为体育强国:

(1)解放前被讥为“东亚病夫”。

用心

爱心

专心

(2)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3)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提高迅速,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4)2008年,29届奥运会在我国举行,我国取得51枚金牌,世界第一。

四、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1、日常生活的变化:

(1)衣:①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式样。

②50年代中后期,人们生活改善,年轻姑娘穿起色彩艳丽的衣裙(买衣凭布票,色调、样式单调)。

③改革开放以来,服装面料、花色、款式多样,年轻人穿着追求个性,时装表演争奇斗艳(物质丰富,思想开放,衣着丰富多彩)。

(2)食:①解放后,大部分饮食结构仍然单一(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严重不足)。

②改革开放以后,食品日益丰足,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主食消费比例下降,肉食、副食和果品比例逐渐增加(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住:①解放初,居住条件差(城市面积狭小,农村有的还住草棚)。

②如今人均居住面积扩大,楼房增多,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行:①解放初出行条件差,主要靠步行,少量的自行车。

②现在自行车、摩托车常用,小汽车大量出现,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较快,旅游人数增多,私家车越来越多。

(5)用(日常消费):

①老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照相机)。②新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电脑)。20世纪以来,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就业制度的变化:

(1)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废除终身制。实行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2)取消大学毕业生统分制度。建立人才市场,采用上岗资格制度。

3、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2)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始改革。(3)1998年,全国城镇建立统财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用心

爱心

专心)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兴办社会福利院。用心

爱心

5.诚信与礼仪教案 篇五

——诚信待人礼为先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懂得诚信是文明之本,力量之源及礼仪的作用。

2、在生活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小组合作、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以礼待人,让文明礼仪深入学生的内心。

2、在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将礼貌落到实处,在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懂礼貌 【活动过程】

活动一 看录像,谈感受。

1、视听园——播放公益广告《诚信让心中充满阳光》

2、思考:

①师:一起看一段在迎奥运期间经常播放的公益广告,仔细看,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②师:这个广告与迎奥运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2008奥运会我们以诚信中国的面貌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让世界再次为中国发出由衷赞叹。奥运会给中国人上了诚信的一课。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倡导文明之风,在世界面前展现文明礼仪之国的风范,明礼为先,诚信为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诚信待人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诚信与礼仪的话题。

3、出示课题——诚信待人礼为先

活动二 谈礼仪,找共鸣。

1、过渡:解释礼仪的含义。①师:播放一组礼仪图片

②小组交流:你知道讲礼节有什么好处吗?(增进友谊、受人欢迎、受人尊敬)③巧嘴巴——有人说礼节是客套,我们只要好心好意待人就行了,不用讲什么礼节。你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正反两方面辩论] 小结:礼节并不是客套、虚假、麻烦的事,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一个鞠躬,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这就是礼仪,讲礼仪其实就是那么简单。所以真诚待人,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活动三 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1、师: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自古以来,讲文明,有礼貌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从小讲文明,有礼貌。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日益临近,身为东道主,世博小主人,你们知道上海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包括了哪几个方面吗?

2、师:它们是——守秩序、讲卫生、护环境、有礼貌、重信用、献爱心

3、在这六个迎世博行动计划中“有礼貌,守信用”就占了其中的两个,可见,要做一个做可爱的上海人。就要懂得礼貌待人,讲诚信,守信用。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学习以礼待人呢?

4、竞技场——今天的竞技场,让我们都做一名礼仪小使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请每组第一个同学拿出你们的台卡,读读要求。1)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有关礼仪的资料,①讲一讲 你知道哪些名人讲礼貌的故事?搜集一下,讲给大家听。

②写一写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关礼仪的名言、成语,请把你感兴趣的写下来。③演一演 中国古代礼仪小故事。

④夸一夸 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或夸夸身边讲礼貌的同学。⑤唱一唱 选一首礼貌歌表演唱。

⑥画一画 为文明礼仪设计一句宣传语。2)交流汇报并颁发小奖章

5、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汇报,我们感受到礼仪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礼仪传递文明,用微笑传递诚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上海争光,为世博添彩。

活动四、总结完善评价方案。

1、总结:同学们,诚信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文明礼仪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能使人们打开心灵的窗户,尽情交流,相互理解。让我们讲诚信、重礼仪,用实际行动来迎接2010年的世博会到来!

2、小组完成诚信评价单。

活动

五、拓展

1、课后完成成果单

2、走进万花筒——网络作业

6.与文明携手,与礼仪同行 教案 篇六

西昌市川兴中学 初二(3)班主题班会

一、开幕词:诗歌朗诵

(甲)文明是一朵花,一朵永久芳香的花。

我们用真诚去浇灌,用热情来哺育,让文明之花尽情绽放在你我的心中。(乙)礼仪是一首诗,一首清新淡雅的诗。

我们用理解去融化,用关爱来抚慰,让礼仪之诗永久珍藏在彼此的心里。(合)我们是新世纪的少年,我们要做新时代文明的代言。

雨露下,我们播撒文明的种子;

阳光里,我们装扮心中的春天。

(甲)带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快乐无限。(乙)送给别人一丝温暖,别人给你灿烂心情。(甲)带给别人一片真诚,别人给你深深思念。(乙)送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合)让我们把春雷藏进队鼓,敲响时代的鼓点。(男)告诉祖国,(女)告诉妈妈,(齐)文明礼仪伴我长大。(男)告诉太阳,(女)告诉月亮,(合)我们是新世纪即将展翅的雄鹰。

(男)做文明使者,让我们用微笑铺设文明路;(女)做礼仪少年,让我们用真心搭建礼仪桥。(合)文明礼仪伴我行,中华美德放光芒。

(合)初二3班《与文明携手,与礼仪同行》主题班会现在正式开始。

★教师: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还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礼仪,你是彻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光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知文明礼仪。

二、感知文明礼仪:

(一)七嘴八舌:文明礼仪知多少?(你心目中的文明礼仪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1、文明:(1)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是一种财富)

文明古国

(2)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文明是一种品质、修养)

2、礼仪:指人的礼貌、礼节和仪表,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礼仪之邦

(二)名言警句、典故话文明礼仪:

★教师:其实,文明就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滋养炎黄子孙的心田;礼仪就像一朵朵翻腾的浪花,展现我们人生的风采。我们披着金色的阳光,在春天里播下文明的种子。我们乘着凉爽的秋风,在阳光下把文明的种子护养。古今中外,有很多名言警句都在告诉我们:文明礼仪很重要。下面,我们请同学一起用名言警句、典故话文明礼仪。

●学生列举名言警句

陈雪: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尹兰: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苏志城: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松苏内吉 崔祥蝶: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张自洪: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马嘉欣: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歌德 向玲: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兰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典故:(周娴)程门立雪 孔融让梨 张良拜师 千里送鹅毛 曾子避席

三、探寻文明礼仪:探寻文明之花,释放文明正能量。

(一)文明礼仪很重要:文明是一盏灯(濮存昕公益广告)

★教师:文明在我们心中,文明礼仪就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请欣赏公益广告。文明是一种力量,但是,在我们身边却有很多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现象。

(二)自查不文明之举,深思不文明之疼。

★教师:同学们,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一个春天。你给别人一份温暖,别人给你快乐无限。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文明带给你温暖,无礼使你感慨万千。请欣赏小品《十五里》

1、小品表演:《十五里》 无礼=五里,3无礼=十五里

★教师:一声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无礼让小朋友多走了五里,三声无礼使小朋友多走了十五里。我们在唏嘘之余,希望同学们以此为教训,讲文明礼仪,少走弯路。

2、七嘴八舌:列举你身边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现象。

★教师:如今,不文明的行为正蚕食着我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污染着我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请大家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现象。谭宇程:在教室等学习场所喧哗吵闹,影响他人学习,考试作弊。朱颖:休息时间吵闹,影响他人休息。费阳:给别人起绰号,经常说脏话粗话。

邢立澜:随意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践踏花草。吴叶仪:课堂不文明,不尊重老师,和老师顶嘴。吴思颖:食堂打饭、充卡不按顺序等候,乱插队。

钱子凡:破坏校内公共设施设备,在桌椅、图书和教室、宿舍墙上乱涂乱画。(★教师:最后一位同学讲的是校园部文明,在社会中,在景区、红色教育基地的雕塑、石板、树木上依然有乱刻乱画的现象,希望大家做文明旅游者)

四、践行文明礼仪:

1、★教师:传播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有时候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文明礼仪可以相互感染,文明礼仪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它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发芽、开花、结果。请欣赏公益广告。

2、讲文明、树新风(央视主持人视频)

★教师: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请欣赏《校园文明》视频

3、校园文明:视频(★教师:有时候,文明就这样路过。有时候,文明就这样划走。有时候,文明就这样流逝。有时候,文明就这样淌失。但是,我们肯尽绵薄之力。文明就在举手之劳,文明始在奉行。)

4、全班诵读:文明礼仪之道

★教师: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明用语则是通往心灵的金钥匙,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只是举“口”之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的文明用语、礼仪之道。

初次见面要说“久仰”; 许久不见要说“久违”; 客人到来要说“光临”; 等待客人要说“恭候”; 探望别人要说“拜访”; 起身作别要说“告辞”; 中途先走要说“失陪”; 请人别送要说“留步”; 请人批评要说“请教”; 请人指点要说“赐教”; 请人帮助要说“劳驾”; 托人办事要说“拜托”; 麻烦别人要说“打扰”; 求人谅解要说“包涵”。

5、彝族礼仪:彝族敬酒歌欢迎四方宾朋

★教师: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凉山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他们用彝族敬酒歌的礼仪欢迎远方的朋友来凉山做客,来凉山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凉山人民欢迎您们。请欣赏同学们带来的彝族敬酒歌。

6、电话礼仪:模拟通话

★教师: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电话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打电话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打电话大有讲究,他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修养、礼仪素质。不信你听:

不文明男生表演:略

★教师:刚才同学的表演,不难看出:真的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啊!而真正的电话礼仪是什么?请欣赏两位同学的电话模拟表演。(1)朱颖女士在:

朱颖:您好!我是朱颖,请问您找谁? 吴思颖:我找朱颖女士

朱颖:我就是,请问您是哪位? 吴思颖:我是吴思颖

朱颖:请问您有什么事?(有什么能帮您吗?)请稍等,我记录一下。您放心,我会尽力办好这件事。

吴思颖:谢谢您,太感谢您了!

朱颖: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再见。(2)朱颖女士不在:

朱颖:您好!请问您找谁? 吴思颖:我找朱颖女士

朱颖:她不在,我可以替您转告吗?(请您稍后再来电话好吗?)。吴思颖:好的,打扰了。(3)如果打错电话:

朱颖:对不起,您打错号码了。

吴思颖:对不起,打扰您了,不好意思。朱颖:没关系

五、全班齐唱:文明礼仪版《小苹果》

★教师:同学们,我想问大家:2014年最热神曲是什么?(小苹果)下面,我们就一起动起来唱响文明礼仪版《小苹果》。

六、全班宣誓:

★教师学生宣誓:身为川中人,誓做栋梁才。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喊出我们的誓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文明则中国文明。我川中学子,集四海文智,汇南北武功,咸集川南。学法于邛海湖畔,论道于官坝之滨。自当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仪,倡社会公德,创文明校园,建和谐社会。与文明共成长,和礼仪共飞翔。自当闻鸡起舞,无夏无冬。持之以恒,常念学无止境,脚踏实地,以期学以致用。不作无益彷徨,不负青春理想,不负父母期望,共筑伟大川中梦。川中荣光,争做栋梁,誓创辉煌!

★教师:最后,我想问同学们:在川中读书你是否感到自豪?(是)我想问你们:

7.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与研究 篇七

首先, 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 “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 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 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 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 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 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 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 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 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 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 所谓“传统”, 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 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 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 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 必须是因其有价值, 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 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 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 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可流传下来的,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 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 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 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一个民族的标志, 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 还如何枝繁叶茂?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 比如专制主义, 官僚主义, 特权思想和家长制, 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 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 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

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 我们观赏名胜古迹, 朗诵诗词歌赋, 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 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 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 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 人际关系, 价值观等。说近一点的2003年非典时期, 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 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共度难关, 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 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 不论何时何地, 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

8.现代产品与我国传统文化 篇八

关键词:产品设计;情感;文化传统;现代产品

1 文化与产品

文化作为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渗透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文化的精神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作为观念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他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诚如江泽民在美国哈佛演讲时所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它是通过各种学科、各种学派的相互砥砺、相互渗透而发展的,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相互发展、相互学习而进步的。”传统文化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同样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

产品设计是一个设计师通过创造综合信息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元素和方式将产品展示在世人面前。他是一个从需求到满足的过程,通过产品这个载体来满足各种需求和想法。它是为了满足设计师本人和他们所属社会的人们某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而进行的人类活动。这种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经济文化和技术水平。产品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创造过程,更是一种展示和传递文化理念的方式。他作为一种活动,把当代的科技与文化综合在一起,实现新产品的拓展,这是一种综合文化的整合。现代设计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其独特的地域特性,通过其独特的工艺和风格展示其独特的文化。

2 融合的方式

汽车设计师乔治·亚罗曾说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正所谓古时匠师们“一物入魂”的理念,“给设计以灵魂”。设计的灵魂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文化,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的传承和超越。我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设计的过程中如将这些传统文化赋予到设计中必然会增强产品的审美和文化内涵,但绝不是原搬照抄,而应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下进行改进和创新,吸收多元素,做到既能相融合又不会失去本色,从而体现发展与进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与当代时代特色的产品。

2.1 形式元素的融合

造型元素的直接引用是最常见的方式,通过表象将造型赋予到产品设计中。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下,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环境下,这些具有明显的民族风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这些产品借鉴的元素多过于表象,内涵文化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或者根本没有体现。

2.2 符号元素的融合

符号是一种相对于造型图案来说较为抽象的元素,在产品设计中,不仅能明确产品的特性,也同样可以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内涵,将产品风格和产品使用相结合起来。但是设计者想要将其内涵传达出来也是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与研究的,想要将符号和谐完美地融合到设计中,体现文化特点也是如此。消费者在接触一个新产品时,通常会通过产品的外形来推测其功能和内涵,还会与现有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因此如何协调产品的功能风格和特征以及如何赋予其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2008年奥运火炬的设计元素就取用了传统的祥云符号,而其造型则选取了传统的卷轴样式,这样的设计不仅在造型上,在符号上也运用了中国的传统元素,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同样展现了火炬设计中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2.3 材质元素的融合

众所周知,产品的材质通过其独特的触感和纹理能给人不同的观感和心理感受,如钢铁之类的金属材料以及玻璃材料的使用能体现出现代独特的科技感,木材质、陶瓷材质等则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是传统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如在产品设计中使用现代的工艺手法对传统材质进行设计,往往会设计出不失典雅与历史的沧桑又兼具现代科技的美感与创想的产品。如近些年来在手机上使用的材质从以前的塑料、金属这类现代材质转变为陶瓷、木材、竹材等这类自然材质,通过现代工艺与传统材质的完美结合,不仅不失现代科技感,反而使产品更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美学。

2.4 传统颜色的融合

颜色,尤其是传统色,往往具有厚重的历史传承。从厚重、广博的传统色彩中去寻找现代产品设计的灵感,应该说这是很有启发作用的。中国传统颜色基本是依据“金、木、水、火、土”传统的哲学五行思想来运用的。五行,是指五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合理地运用和创新传统颜色,不仅可以体现产品的民族传统魅力,还能给产品增加文化底蕴,提升艺术品位,赋予现代设计产品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

3 传统文化的情感

中国人从古至今所注重的或者说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脱自然的写意的情感状态,所注重的不是人为的修改,而是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关系。在设计艺术中追求的是人文的关怀,而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就是要在设计中融入情感,使消费者在得到产品或使用产品时进行情感的交流。中国人的情感文化来源于悠久的历史,来源于深邃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文化已然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生活。因而设计者在产品设计中应融入我们自身对文化情感的理解,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从情感切入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平衡点,以呈现出隐藏在产品外表之下的精神内涵。

如2008年获得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的产品——上上签牙签盒,由洛可可ID设计师陈海亮设计。这款用于随身携带的牙签盒。采用中国传统的墨黑色和朱红色搭配,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上上签”时都会不由地感到某个深刻的意象在隐隐地传达给他们,而这种意向恰取材于中国古代建筑天坛祈年殿的殿顶轮廓。设计者希望通过这款小小的牙签盒,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正在复兴”的意向。墨黑色的盒身犹如中华民族悠久而沉重的历史,底部那好似即将被这历史所淹没的朱红色盒芯,正是极具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充满了中国传统的情感,拉近了产品和使用者的距离。

4 结语

身为设计师,能为传扬传统文化做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让所有设计师思考的问题。在极具同质化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想要设计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就需要设计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并结合现代产品设计,遵循设计的原则和规律,从人文精神、风土人情、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多方位地结合,使产品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相信这样的产品将更加能以独特的魅力走向全球化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茜,刘立妍.产品包装中的传统色彩设计与运用[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3.

9.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 篇九

现代性、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现代和传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人文资源.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但重视和利用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的超越和扬弃,而避免对之简单的继承或抛弃,这是塑造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

作 者:孙春鹏 Sun Chunpe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8(6)分类号:G04关键词:现代化 现代性 中国特色 传统文化

10.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十

钟杨

(12级人文学院英语系3班)

摘要: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深入到现代 礼仪教学中。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是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体现和文化 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礼仪的发展,同时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解读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礼仪 中国 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价值

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的人民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为美德,以至于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国文化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他们由于有如此鲜明的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由此亦可令我们相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礼仪规范出现得很早,商朝的时候就有礼仪了。当然,那时候的礼仪还比较粗疏,比较简单。但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萌芽,有几个特点是值得后人思考的:

一是商殷的礼仪不会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基于物质条件的丰富。《周易·序卦传》中说:“物畜然后有礼。”这里的“畜”,就是“储存”的意思。物质丰富,有了若干储存了,才有可能关注礼仪。后来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在思想上与此一脉相承。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先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的观点也是颇近似的。

二是最早的礼仪并非某个帝王或圣人所制定,而是老百姓集体地约定俗成,它往往与民间的习俗相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以民俗为根基的行为规范。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文史专家刘师培就说过:“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典礼变迁,可以考民风之异同。”(《古政原论》)学者李安宅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根据社会学的研究,一切民风都是起源于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某种应付方法显得有效,即被大伙所自然无意识地采用,变成群众现象,那就是民风。等到民风得到群众的自觉,以为那是有关全体福利的时候,就变成民仪了。直到民仪这东西再加上具体的结构和框架,它就变成制度。”(《〈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这就把俗与礼的关系以及俗如何入礼说清楚了。

三是最早的礼仪规范还不是在人际交往层面上进行规范,而是人神关系上的规范。也就是说这作为民风起源的“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中的“生活条件”,当时还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条件,而是人们精神领域中信仰生活之条件。因此,《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这对确证商殷时代就有了礼仪文化很有帮助。

三、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在上篇的句子中,“鬼”与“礼”是指当时殷人事神的两种不同方式:“鬼”是一种以神的威压使人为之震慑的方式,而“礼”则是一种较为文明的与神交流沟通的方式;“先鬼后礼”的结果就如同“先罚而后赏”一样,对神只心存敬畏却不觉得亲近。总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礼,是祭祀神灵的规范,与社会学范畴的伦理还未挂上钩。

到了周朝,“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礼记·表记》)原来周人比之他们的祖先商殷人来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把礼纳入实用的范围(“尚施”)。当然,他们还不至于先进到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在“事鬼神”的同时又与鬼神拉开距离(“远之”);于是这“礼”便成了人间社会之礼,这“仪”也就是人际交往实用之仪。在西周时,礼仪为社会划定等级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规定好人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场合所必须恪守的准则等等。礼仪作为治国的手段为西周确立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比起商殷的奴隶制社会来,历史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所以生逢东周礼教衰微乱世的孔子,才满怀向往之情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根据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在周礼的基础上使整套的礼仪进一步完善,并创造性地用“乐”(音乐,也指广义的艺术)与之相配合,使理性的规范与情感的内化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11.现代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篇十一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老师要引导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并使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头脑中扎根、发芽、成长。

一、汉字教学,开启传统文化大门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形式。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电话的普及,人们都使用键盘打字,致使很多人有了“提笔忘字”的尴尬,我们要重视汉字文化,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节目,虽然这个节目呈现出的状态非常简单,只是单纯的“听”与“写”,但是它却受到了很多的人的关注,人们在电视机前跟着一起写,一起学,这足以看出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小学,汉字作为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经过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沉淀得来的,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现在在一些广告牌或出版物中不乏一些不规范汉字,这对小学生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让他们学习规范字很有必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重要的责任与义务。

老师是学生的指路灯。所以首先老师要注意语言文字规范,掌握字的读音与写法,将正确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们。有很多汉字是象形文字,是根据临摹实物而形成的文字,例如:山、火等;还有一些文字是指事的,例如:本、刃等;使汉字走向丰富的便是会意的文字,例如:明、法等。除此之外,我们在教授汉字时,也应该让学生懂得汉字音义结合的特点,例如:跑、跳、蹦等词,都是用脚来完成的动作,所以它们都是“足”字旁。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每位老师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把好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关。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汉字教学部分中重要的一步,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方法,才能够写出好看的字。除了学习用铅笔、钢笔写字以外,还要教授学生使用毛笔的方法,让他们与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地接触。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网络语言”也会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对正在接受语文文字知识的小学生也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的辨别能力差,网络语言很容易产生误导,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过滤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其接受正确的文化知识。在教授学生学写汉字时,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下汉字的由来,以及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或者关于这个字的故事等,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加深印象。

二、古诗词诵读,抑扬顿挫声中品味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学的主要体现形式,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而且能够让我们学习正确的思想与道理。在学习古诗之初,诵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能多诵读几遍,便可以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在学习语文时,也经常会提到“熟读课文”这一基本要求,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诵读并不等同于平时的出声读,更重要的是要让读出的声音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除了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诵读以外,每天早晨,也是诵读的好时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应该将诵读作为第一步骤,让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后再进行细致的讲解。除了这些,诵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词通常短小精悍,词句优美,有韵律,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例如《望洞庭》《江雪》《峨眉山月歌》等。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到像音乐一样的听觉感受,更能够在朗朗读书声中收获满足与自豪,这也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景,能够植入人的心灵。

三、提取文章内涵,传授经典思想

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辞优美、蕴含丰富道理的文章,有的抒发了浓烈的情感,有的则会给人以启迪。文章中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文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剖析其内在真正要传授的东西,并运用一种恰当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给学生们。“教书育人”,对学生文化道德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教授《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文章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关于字词的知识点,还要带领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真正的内涵。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这位载入史册的中国医药家,记住他所创造的《本草纲目》,还应该让学生们学会这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现在很多学生从小都是娇生惯养,他们并不懂得“吃苦”,遇到一点挫折就会退缩,所以“挫折教育”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老师在平常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传授给学生。这也是传统文化传授的过程,它与现代教学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在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大量的经典古文同时,也能够学会怎样做人,使其成为将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让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发扬下去。所以,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教学方式,用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素养,长此下去,势必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12.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 篇十二

遵行礼仪就必须在思想上对交往对方有尊敬之意, 有乐贤之容;谈吐举止上懂得礼仪规矩;外表上注重仪容、仪态、风度和服饰;在一些正式的礼仪场合, 还须遵循一定的典礼程序等。孔子说:“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礼仪虽然对人有较强的约束力, 但它却是一封永恒的介绍信。孟德斯鸠曾说过:“没有绝对的自由, 规矩是束缚我们行为的, 同时也是给我们的自由以保证的。”在现代社会, 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还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 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敬程度, 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 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关系纽带。

中国历来讲究尊卑位次排序, 如果安排不妥, 会引来不少误解和麻烦。位次排序问题, 实质上是左右与尊卑问题, 有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过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和时间的行进有必要对左右尊卑, 特别是位次排序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古代的左右尊卑简述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 左与右的区别是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的重要标志, 表现在各种礼仪场合。左右与尊卑,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左尊右卑

《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 君必左, 无与王遇, 且攻其右, 右无良焉, 必败。’”楚国以左为尊, 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 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 冬用雉, 夏用鱼, 左头奉之。”“左头”是头在左, 又称“左首”, 以示尊重。《礼记·曲礼上》:“执禽者左首。”郑玄注云:“左首, 尊。”孔颖达疏:“禽, 鸟也。左, 阳也。首, 亦阳也。左首, 谓横捧之也。”

古代的宫殿、府第、牌坊等建筑亦可见崇尚文治时期以左为尊。孔庙始建于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 进了孔庙门, 有一条用精致石头铺成的道路, 那是皇帝步行的道路。石路的左边是文官走的路, 石路的右边是武官走的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又改以左为尊。《明史》:“甲辰正月, 初置左、右相国, 以李善长为右相国, 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 (1367) 命百官礼仪俱尚左, 改右相国为左相国, 左相国为右相国。”

清袭明制尚左。《红楼梦》第三回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席次安排:“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见王夫人来了, 方安设桌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 两边四张空椅,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 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 探春左第二, 惜春右第二。”虽为小说, 实为现实生活之再现, 左位为上, 先左后右。清朝官员, 一般以满人提任左职, 汉人出任为右职。

由此大致可见, 春秋、唐、宋、明、清等代尊左。

2、右尊左卑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 养庶老于左学。”右学是大学, 左学是小学, 国老尊于庶老, 右学尊于左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功, 而相如徒以口舌之劳, 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 不忍为之下。”

《汉书·田叔传》:“上尽召见, 与语, 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这就是成语“无出其右”的来源。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 仕诸侯为左官, 居高位为右职。”

《元史·仁宗纪三》载:“延祐 (1317 年) , 仁宗任命合散为右丞相, 合散言:‘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臣, 合散回回人, 不厌人望’, 遂恳辞。制以宣徽使伯答沙为中书右丞相, 合散为左丞相。”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左右》:“元左右丞相、左右丞、则以右为上。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 汉人南人称左榜, 亦右为上也。”

由此大致可见, 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

以上分析仅为依史料记载、文学作品等得出的初浅见解, 实际情况远为复杂。

若就主流文化论, 现代人一般认为“古人尚左”。我个人认为主流文化论尚左有以下原因:A、古人有“天道尚左”的宇宙观, 并将左尊右卑的概念延伸到一切具有左右分别的情况。当时是父权社会, 男尊女卑, 因而男左女右。稍后重文轻武因而文左武右, 清代故宫文华殿在西 (所说的尚左是以建筑物坐北朝南且朝大门方向看为准) 。B、依据史料记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春秋、唐、宋、明、清等代尊左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唐、宋、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朝代, 几个朝代的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在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其思想观念对后人的影响恐怕也是远大于其他朝代。中国上下几千年, 左右尊卑问题随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区别、习俗的不同、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差别。尊左与尊右, 应区别具体情况, 笼统地说古人尚左或尚右都是片面、简单的。

二、中国现代会议主席台的位次尊卑排序

借古鉴今, 通过以上分析弄清楚了中国古代对左右的尊卑情况。根据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建议下面对于现代会议主席台的位次排序作进一步分析, 更好地了解次序排列在中国现代的情况。礼仪中的左右尊卑排序没有明确的规范, 《机关文明礼仪手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年8 月第一版) 认为, 目前国内排定主席台位次有三个基本规则:一是前排高于后排 (这是应有之义, 勿须赘述) , 二是中央高于两侧, 三是左侧高于右侧。

1、领导为单数时的座次排序。这种情况排位较为简单

第一种:1 号领导居中, 2 号在1 号左手位置, 3 号在l号右手位置, 如此类推。由于会议主席台一般为单数, 而我国最高层级的会议大多如此排序, 所以这种排法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采用, 是使用得最多的位次排序。如下所示:

2、领导为偶数的座次排序

主席台领导为双数时的座次排序较为复杂, 可以以十一届三全会为界前后两个阶段论述。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以主席台中间线分开) 尊右有时也尊左, 左右无严格界限。

①尊右。如下所示。

(2) 有时也尊左。如下所示: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两种情况, 一是以左为尊, 二是以中为尊。

第一种:以主席台中间线划开, 以左为尊。这种情况最为多见。

第二种:以中为尊。1 号领导位居正中;两边领导左单右双亦可, 左双右单亦可。这种排法比较保险, 跟领导为单数时排法基本相同。具体排位时, 单数一边领导位距可适当疏一点, 双数一边密一点。领导多时, 左右两边看不出区别。

此外,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左右皆尊。如下所示:

我国虽然没有统一的礼仪规范, 但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做法, 为全国提供了范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排列, 让我们看到了左右次序的趋势。只要掌握以上的规则, 就能运用自如, 礼貌得体。左右, 乃是一个方位, 跟尊卑联系在一起, 不过是人为赋予的含义。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 古往今来, 由东到西, 左右的尊卑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只要正确看待, 这个变化不过是参差多态的一个符号和色彩。

摘要: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 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 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位置尊卑方面的传统、现代进行了初步描述。

关键词:礼仪,左右尊卑,座次排序

参考文献

[1][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7.

[2][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

[3]杨琳.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 1996年夏之卷总第12期.

[4]康清莲.左右尊卑的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 2009, 5.

13.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 篇十三

2010~2011

学第一学期

课 程 名 称

油画材料与技法研究

学 时 学 分

72学时

专 业 班 级

08美术教育

授 课 教 师

油画教研室

2010–2011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年级:2008级美术教育油画1画室 时间:1-6周 学时:72 课程内容:《油画材料与技法研究2》 教授计划:

一、课前备课内容:

1、理论讲授方面:(1)绘画综合材料媒介的美学特征和历史演变。

起始与变革—形式与空---观念与背景

(2)东、西方艺术的材料与媒介的应用 a东方传统绘画材料媒介 b西方现代绘画材料媒介

达达 超现实主义 非具象 波普(3)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与表现

纸媒介的使用与特性 基底的材质与制作

材料媒介的广泛性

(4)画面构想的能力训练(5)材质的肌理形态表现

2、写生实践方面:(1)综合材料作品制作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作品立意--材料选择--制作基底--材料处理-

-画面制作--整体调整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

创意、素描、构图 主题表达 形式表达

材料的选择与审美价值的转换作品的整体把握

3、优秀作品赏析:优秀综合材料作品欣赏讲解,从经典综合材料绘画作品

中体会其中的形式和规律。

4、教学示范作品: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有步骤有计划地制作教学范画,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二、教学内容的作业安排:

1、油画静物写生与创作

(二幅)

32课时 画面尺寸要求:50cm ×60 cm 画面材料要求:布面油彩、综合绘画材料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作品实验

(二幅)

34课时

纸媒材的作业实验 画面尺寸要求:50 cm×60 cm 画面材料要求:布面或板面,各种纸媒介材料

三、教学实践过程:

1、使学生认识到综合材料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尽可能的扩大本次课程的知识接触范围,增加信息量。

2、本课程教学是以基本知识的整体讲授和针对每个学生的辅导为主,讲授过程中要结合相应图片资料,必要时示范演示,并辅以教师课堂示范作品。辅导过程中要以个别辅导与集体讲解结合。加强个体辅导,因材施教。

3、在统一要求下,注意发现与爱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及艺术探索,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布置课外相关作业,以达到课内外互补。鼓励学生在课外大胆进行作品实验练习,尽可能快地丰富课程内容的实践经验。

5、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适当安排座谈和讨论。

6、课程结束举办作业展。

四、课程学时分配:

第一章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

36课时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论讲授)

(2课时)

第二节

现代油画材料与技法(理论讲授)

(2课时)第三节

静物绘画写生与创作实践(实践练习)

(32课时)

第二章

综合材料绘画

36课时

第一节

综合材料与媒介的应用(理论讲授)

(2课时)第二节

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实践练习)

(34课时)

2010 –2011 学第一学期教学教案

年级:2008级美术教育油画1画室 时间:1-6周

内容:《油画材料与技法研究2》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尊重传统油画的基础上,对新材料、新技法进行探索,来研究油画艺术在现代的表达与发展,寻找油画语言更适于时代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表现主观感受中的客观世界,从而拓展油画创作的领域,提供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形象和艺术观念。通过对各种材料、技法和理论的学习与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掌握更为全面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教学内容又涉及到综合绘画材料方面的内容。对材料的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课题,它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与时代同行,符合现代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要对视觉语言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对材料的敏感性,学会如何运用各种不同材料媒介形成新的艺术审美价值,培养从材料媒介出发把握艺术作品审美趣味和品位的能力。

课程涉及到综合绘画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本质、材料的美学、新材料、材料的并置和使用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材料的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课题,它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与时代同行,符合现代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

通过本次课程,要对视觉语言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对材料的敏感

性;学会如何运用各种不同材料媒介形成新的审美价值;培养从材料媒介出发把握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和品位的能力。

二、教授计划:

(一)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方面要注重实例,鲜活生动。准备相关课程内容方面的图片深入讲析,加强课程内容的可视化教学。

要求学生阅读本次课程内容县官的理论书籍、画册,用以丰富课程内容,扩大教学内容范围。

(二)课堂实践

每个学生对材料媒介的选择、理解、把握、运用、组合、想象完全是

自由的,有个人爱好和理解所决定。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作品实验,尽可能快地丰富实践经验。

综合材料在绘画上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架上、平面形式,但由于目前教学中某些硬件和软件的限制,还不能够进行大范围的试验,所以课堂实践的范围重点在于依托于平面基底的综合才料媒介绘画作品实践。

(三)作业辅导

指导学生按步骤要求对所选择的材料媒介进行思考和感受,在选择过 程中形成创作冲动与构思。随着创作的展开,必须理性思考材料所具有的社会信息、人文背景,恰当处理材料与主体的关系,深刻表达创作主题思想。

三、教学内容

(一)综合材料媒介(理论讲授)

1、起始与变革

古代,综合媒材在艺术创作中合理的运用,其重要原因是缘于古人与自然密切亲和的关系,人们的艺术创作与构思过程是以自然、朴素、本质、易得的媒材为主要轴心进行思考并创作的。

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艺术观念的变革必然导致材料媒介的变革。

2、形式与空间

艺术的创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二是形式上的创造。20世纪初,立体派首先开始了绘画观念的变革,并且首先使用了现成品与综合媒介。立体派沿用了塞尚的“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去处理和表现自然”的观念,但是它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艺术的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艺术家对空间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是艺术的最根本问题之一。立体派颠覆了古典焦点透视的原则,随心所欲的改变视点,打破再现和制造空间的透视术,不再模仿与再现什么,使艺术回到了它自身,完全改变了现代人对艺术地观看方式。

3、观念与背景

艺术观念和创作的背景是人们理解、欣赏艺术时必须具备的前提。艺术作品承载着人们关于世界和生活的“观念”,也同样反映了人们对 待艺术 的价值和态度,即艺术观念。一部艺术史可以是说是一个“观念”的演变历史。不同的艺术观念往往是造成艺术形式差异的主要原因。

4、东、西方艺术的材料与媒介(1)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与媒介

彩陶装饰绘画;岩画;漆画;壁画;卷、轴、绢、纸、与笔、墨。

(2)西方现代艺术对综合材料的运用

A 达达艺术对综合媒材的运用

从立体主义开始在作品中引入综合材料及现成品之后,从达达开始,综合材料和现成品的使用便日益广泛地加以运用。他们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美、规则、秩序、基础等,他们幻想、幽默,对现实生活深感荒诞、失望,于是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把现成品当作绘画工具和颜料等同看待,借用艺术来表达内心的疑虑和不满。例:杜尚的《泉》、《加上两撇小胡子的蒙娜丽莎》。B 超现实主义对综合媒材的运用

达达对综合媒材的运用主要是在二维、三维的层面上达到了艺术的完美与自由,而超现实艺术则以发展出了一种“整体艺术”(即装置)。例:达利的《一个女人的脸部》。

C 非具象——二十世纪中期艺术对综合媒材的运用

“非具象”一书探讨艺术本身的规则,使艺术本身更为纯粹。“不定形艺术”是重要代表。塔皮埃斯的艺术强调过程、行动、自发、偶然等,其本质是不待任何愿望也不受任何先入之见的控制而进行创作。例:丰塔那、杜不菲。

D 波普艺术对综合媒材的运用

波普艺术不仅使作品形式丰富多样,而且更重要的事,他们创造性的赋予这些媒材以文化和社会含义,它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想象,使普通的东西变得意味深长,艺术日益贴近并影响着大众生活。例:汉密尔顿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沃霍尔的《二十五个梦露》。

5、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与表现(1)纸媒介的使用与特性

A 纸的人文背景与社会信息

纸作为材料的一种,具有相当特殊的质地和性能。他给人感觉温暖、亲切,它轻柔、易碎。纸在文明中诞生,留下人类生存的印记。B 纸在平面与空间上的表现力(a)纸的平面构成

(b)纸的半立面、立面构成(2)基底的制作与材质

由于任何一种材料总是有其特殊的质感和肌理,所以,基地制作也要有相应的质感与肌理。

肌理制作的三个原则:

一、与主要媒材的协调原则;

二、与主要媒材的对比原则;

三、与主要媒材的衬托原则。

(a)丙烯材料与塑型膏(b)厚重基底的制作

制作材料通常有:立德粉、钛白粉、石膏粉、荒沙、水泥、细石子、大理石粉。

(c)常用基底的制作与材料

6、材料媒介的广泛性

(1)自然材料(2)现成品与特殊材料(3)材料的人文背景(4)材质错位与时空错位

(二)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

1、创意、素描、构图

2、主题表达

主体的确立,通常有三个方面因素:

(1)取决于个人爱好于兴趣和对艺术的看法和理解。(2)取决于个人的擅长。

(3)取决于个人对艺术种类、材料媒介、形式语言的熟悉、了解程度。

3、形式表达

在创作实验课程中,强调结合多种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形式思考探索。

4、材料的选择

(1)从个人爱好和感受出发(2)从艺术观念出发(3)从艺术的形式出发

5、画面构想的能力训练(1)平面意象(2)有机构成(3)纹理组织

(4)构成分析(5)意象构成(6)形体变异

6、材质的肌理形态表现

(1)绘涂表现(2)拓印表现(3)拼贴表现(4)压揉表现(5)喷洒表现(6)烧烤表现(7)渲染表现(8)流淌表现(9)刻印表现

7、材料的选择与审美价值的转换作品的整体把握

在综合绘画中,正是对材料媒介的感受,在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创作构思与冲动。随着创作步骤地展开,必须理性思考材料所具有的社会信息、人文背景,适当处理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的关系,层层展开,反复思考、比较,最后完成作品。

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

(1)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与表现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

四、教学实践过程:

(一)教学实践过程教学重点:

1、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与表现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

(二)教学实践过程计划安排:

认真备课,准备好教学相关资料。提供教学用范画,并在上课过程中做好示范作品。深入到学生中间,加强个体辅导,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集中讲评作业,解决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使整个课程有条理,有秩序,学习内容循序渐进。

做好课程的结课总结工作,明确成绩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办法,9

要求学生坚持课下的继续学习和自我提高。举办结课展览,检查教学效果,听取意见。留存优秀学生作业。

1、作业安排

2、作业考试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材料与艺术设计》

青岛出版社

2、《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 上海书画出版社 陈心懋 著

3、《塔皮埃斯》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何政广

撰文

4、《解读材料》 上海书画出版社 周长江 著

5、《艺术材料的遐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元 赵扬 著

六、作业安排

1、油画静物写生与创作

(二幅)

32课时 画面尺寸要求:50cm ×60 cm 画面材料要求:布面油彩、综合绘画材料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作品实验

(二幅)

34课时

纸媒材的作业实验 画面尺寸要求:50 cm×60 cm 画面材料要求:布面或板面,各种纸媒介材料

七、作业考试评定

本次课程采取随堂考试的方法,以学生的课堂写生作业为主,结合学生平时课内外的学习态度和课外作业情况、上课考勤纪律等,对本次课程所授知识的接受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1、材料媒介运用合理,有选择性,有目的性。(20分)

2、画面制作步骤明确,技法运用合理。(20分)

3、画面主题表达明确,突出了真实感受。(20分)

上一篇:交通安全演讲稿优秀篇下一篇:题目航空维修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