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共9篇)
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 篇一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论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经注》内容和世界领先地位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如数学、农学、地理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领域居世界先进地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郦道元和《水经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大数学家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与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着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着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着作。之后出示《水经》与《水经注》的区别图表。并提出问题:从原书和注解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总结学生的答案: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长期观察考证,为《水经》一收作注。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着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最后列出下面的图表,让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进行填充。
类别
人物
时代
成就
数
学
南朝(宋齐)
1、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2、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祖冲之
地理学
郦道元
北朝(北魏)
着《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学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着。农
学 贾思勰
北魏(北魏东魏)
着《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着之一。
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 篇二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胡汉,饮食文化,交流,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是中国古代分裂多于统一的历史时期, 但社会仍然在动荡不安中不断发展, 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 其中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迅速融合, 各个少数民族把自己的饮食烹饪文化带到了中原地区, 关外的少数民族丰富的肉食烹饪方法与中原民族精细的烹饪方法相互融合, 中华的饮食文化在交融中呈现出新的面貌。譬如从西域地区来的人民, 传入了胡羹、胡饭、胡炮、烤肉等制法;从东南来的人民, 传入了叉烤、腊味等制法;从南方沿海地区来的人民, 传入了烤鹅、生鱼等制法;从西南滇蜀来的人民, 传入了红油鱼香等饮食珍品。这一时期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使烹饪原料如蔬菜、家畜、家禽、野味、海鲜、鱼类等更加丰富, 食品种类大幅度增加, 胡族和汉族在饮食习俗和烹饪技法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使得双方食品种类更加丰富, 并产生出许多新的饮食因素、烹饪技艺。
一、胡汉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继秦汉统一之后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因素, 导致了各民族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和流动, 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 而汉民族则不断从中原腹地往东北、西北和南方大规模辐射。
1. 胡人的内迁。
胡人的迁徙以鲜卑族最突出, 《后汉书·鲜卑传》记:“鲜卑, 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 故因号焉。”西晋永嘉之乱后, 北人纷纷南迁, 鲜卑族进一步南迁至黄河流域, 并建立了十几个政权。鲜卑迁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其次是匈奴的迁徙。匈奴内迁大约始于汉代, 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以后, 南匈奴内附于汉, 主要居于塞内北地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代郡、上谷等地, 在今甘肃东部、山西与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与汉族杂居。
2. 汉人的大流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边疆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频繁移居中原腹地以外, 北方汉族人民因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也开始了大流动和大迁徙。《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记载:“元康四年, 乃移居之 (大棘城) , 教以农桑, 法制同于上国。百姓失业流亡归附者日月相继。建武初, 元帝承制, 以廆为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 冀州人为冀阳郡, 豫州人为成周郡, 青州人为营丘郡, 并州人为唐国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 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 纷纷南下, 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汉族人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的东部人民主要迁到中国南方的东部, 北方的西部人民则主要迁到中国南方的西部。北来的侨民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移民运动带来了胡汉人民文化的冲突、趋同与整合。正是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使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成为可能, 使人们对民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二、胡汉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具体表现
1. 烹饪原料日益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 粮食类原料的生产区域与秦汉时期大致相同, 呈现的是南米北杂的基本主食格局, 即在中国江南地区以水稻为主, 但北方的旱田作物逐渐开始向南方推广, 而整个北方则以谷类、豆类、大麦和小麦为主。《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粮食作物有谷、黍、粱、大豆、小豆、绿豆、襟、大麦、小麦、水稻、旱稻等, 渐渐变成了人们日常食用的粮食作物。而且根据粮食的不同特性分化出许多不同的品种, 如粟在西晋时已经有12种, 至北魏时则发展到四大类别86个品种。
这个时期所食用的蔬菜品种也比较丰富,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使用栽培方法进行种植的蔬菜有30多种, 经常被人们食用的蔬菜有茄子、葵、韭菜、蔓著、芹菜、芦蔽、芋头、菜瓜、胡瓜、冬瓜、瓤、蘑菇、芸苔、胡姜、兰香、茬、桂茬、觅菜、寥、燕白、竹笋、藕、孤菜、药菜等等。蔬菜品种多样化, 加工制作出的菜品种类也多。
汉末以后人口急剧减少, 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迁徙, 畜牧业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也为华北地区带来了“食肉饮酪”的生活习惯。肉类品种极多, 主要有鸡、鸭、鹅等家禽和猪、羊、牛、犬、驴、马等家畜, 捕猎的野味有鹿、兔、獐、雁、野猪、雀、鹌鹑等飞禽走兽和鱼虾等。羊是当时北方饲养较多的家畜, 是游牧民族最喜欢食用的肉类。
水产在当时的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食用的水产品有鲤鱼、鱿鱼、乌贼鱼、妒鱼、鱼即鱼、鳝鱼、鳃鱼和虾、蟹、蝠等。
2. 胡汉烹饪技法的交融。
《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这是千百年来汉族饮食生活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的饮食结构依然是粮食为主, 蔬菜和肉食为辅。形成了中国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所谓的胡族是指与汉族生活方式相差极大的北方游牧民族, 饮食结构中重食畜肉, 饮乳酪, 有的如羌族、藏族则以大麦、青稞等杂粮为主, 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方性。
胡汉饮食文化交流得益于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多次出使西域, 从此开辟了丝绸之路, 使多种烹饪原料先后传到内地。胡族人喜欢吃胡炮肉、胡羹、羊盘肠, 加工方法主要是炙与炮, “羌煮貂炙”是胡人最引以为傲的美味。首先说“炙”, 胡人的“炙”, 给我们的感觉是绝对的原生态, 《太平御览》卷863引《释名》曰:“炙于火上也”, 而“貂炙”则“全体炙之, 各自方割, 出于胡貂之为也”, 可见这种方法最早是出于胡族, 是将整只动物置于火上进行烤炙, 众人围坐, 各自以刀割食。《后汉书》卷《窦顾传》记载:“羌胡见客, 炙肉未熟, 人人长跪前割之, 血流指间, 进之于 (窦) 固, 固辄啖之, 不秽贱之, 是以爱之如父母。”随着胡汉融合程度的逐渐加深, 汉族对胡人的“貂炙”的方法已经习以为常, 但食用方法上却带有汉族的文化色彩, 胡族“炙”以牛羊肉为主料, 汉族炙法中牛羊肉占1/3, 其他家畜、家禽、水产类要占2/3。现代生活中的一些烤肉店, 原料绝不仅仅是肉类, 鱼、海鲜、蔬菜都是“炙“的原料。还有汉族的炙法十分重视选料与配料, 有的配料多达十几种, 如炙鱼。同时, 对刀工、火候、手法也有很高的要求。
再说“炮”, “炮”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烹饪方法之一。据说是从商朝苏妲己的“炮烙”之刑演化而来。“《说文解字》言:“炮, 毛炙肉也。”《广韵》言:“炮, 裹物烧也。”古人很聪明, 如果直接把肉弄在火堆上烤, 很容易烤煳, 焦臭扑鼻, 就发明了“炮”。“炮”是胡族比较盛行的一种烹饪方法, 用泥巴包裹住肉后再丢进火堆烧烤, 这样不仅剥时会把兽毛脱掉, 而且肉质鲜嫩, 味道极美。魏晋北朝时期胡族这种“炮”肉法称为“胡炮肉”。《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炮羊肉”:将刚满一年的羔羊肉切成薄片, 加入豆豉、盐、葱白、姜、椒、胡椒等调味品后装进洗净的羊肚内, 缝好, 挖一个烧火坑, 将之烧热, 掏出火灰, 把准备好的羊肚放进坑内, 然后盖上火灰, 再继续烧火, 过一会儿就香味扑鼻了。
3. 饮食习惯趋于融合。
胡族的饮食习惯是“食肉饮酪”。“饮酪”一直是胡族典型的饮食习惯, 汉族人鲜有饮酪者, 至十六国北朝时期, 随着胡汉民族的杂居, 饮酪才慢慢在北方汉族社会普及开来。《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 (王) 肃初入国, 不食羊肉及酪浆, 常饭鲫鱼羹, 渴饮茗汁……经数年后, 肃与高祖殿会, 食羊肉酪粥甚多。”王丞相王导是山东人, 起初并不食酪, 但几年深受胡人的影响后慢慢适应了狐族的饮食习惯。
三、胡汉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意义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汉两族长期杂居, 使双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彼此的烹饪原料更趋于多样化, 烹饪加工方法更加细腻, 食品种类更加丰富。胡汉在饮食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并最终趋于融合。
胡族利用从汉族那儿学到的农耕技术种植五谷杂粮、瓜果蔬菜, 使之取代牛羊肉而成为饮食生活的主要部分, 这样胡人饮食结构中植物性食物的比重明显增大, 从而引起了人体生理上的巨大变化。
胡汉饮食文化的交流, 促成胡族把汉族先进的烹饪技法和饮食制作技术吸收并应用, 逐步使本民族的传统食品烹制得更为精美, 饮食结构更加合理, 更加科学。比如串烤牛羊、猪肝, 烤前均要将原料放置在豆豉汁中浸泡一段时间, 就是汉族的烹饪方式在少数民族食品制作中的具体应用。对汉人来讲, 尽管很早以来就开始注重饮食结构的合理性, 注重通过饮食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但在物资贫乏的时代, 一般百姓家庭很难做到这一点, 肉类食物在饮食结构中的比例很低, 但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相当大改变。十六国至北朝, 军需之备的战争要求与“食肉饮酪”生活传统使畜牧业在胡族统治的黄河流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达, 牛羊数量的增加, 使肉食食物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有所扩展, 这使得汉族人民的饮食结构向更加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2]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9.
[3]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3[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5]李克建.再论魏晋南北朝的迁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6) .
3.《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95-01
摘 要 本文试将其放置在古代文学背景中,旨在从其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梳理出其总体特征,于学理上探寻其自身的变异脉络及与它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呈显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发展历程;文人集团
魏晋南北朝是指东汉建安年代到隋朝统一约 400 年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局比较动荡,以致政治腐败,经济衰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政局的动荡又导致了集团间的权利之争,使许多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甚至遭受杀身之祸,是历史上少有的恐怖时代。诞生在这一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1 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1.1 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的重要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特殊的阶级地位,使其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社会力量,他们垄断政治,世袭贵族,这样就造成了寒门庶族没有仕进的机会,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这种社会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庶族强烈抗争士族控制政治权利、倾泻不满的现象。
1.2 就思想状况而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的本体论、思辩逻辑不断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玄学、佛教和道教都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历时约 400 年!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这一时候的代表作家包括曹氏父子即三曹,还有围绕在他们周围的“建安七子”
以及女作家蔡琰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为主,诗风大都慷慨激昂,悲壮但刚健有力,史称“建安风骨”。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人以“竹林七贤”(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处在魏晋换代之际的正始文学,被司马氏掌权后形成的政治恐怖所影响。这一时期的文人面对政治的黑暗,选择了老庄的“无为而治”做消极抵抗,这一时期的文学也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只是与慷慨悲壮的建安文学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多是忧生的嗟叹。
两晋文学又分为东晋文学和西晋文学。
东晋文学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在语言上有了新的探索,呈现出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这一时期对门阀制度的抗议、寒士不平之鸣的作品尤其突出,成为富有光彩的亮点。东晋文学最富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是南朝的谢灵运和齐代的谢眺。最有成就的田园诗人则是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擅于从日常的小事情中挖掘出诗意,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高境界。
在南北朝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北朝民歌,这个时期还出现出现了南北方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一点在南北朝民歌上有很好的体现,南朝民歌大都反映的是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风格清丽婉转,而北朝民歌则反映着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风格粗狂刚健,这些都与当时南北方的社会现实有关。
3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
南北朝文学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文人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驾驭文学创作的规律,也就是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相当的认识和把握,进入相对自由的创作状态,即鲁迅先生所说的“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3.1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地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所谓文学自觉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从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二是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了个人的行为,可以自由的抒发生活体验和情感,使文学固有的抒情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发挥,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例如,汉代的大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演化为抒情小赋,作家开始在小赋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
(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样式趋于精致化。在这一时期五言古诗得到长足发展,并趋于成熟,七言七言歌行体得以确立,并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梁时期,更是创作出了一种新诗体即“永明体”,这种诗体是律诗的前身,梁陈时期出现的宫体诗扩大了诗歌的领域,体现了新的美学追求。
3.2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文人集团活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普遍受到重视,文人的地位因此提高。因此进入到文人的社交活动,成为了一种可以提高身份的高雅的活动,文人集团因此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被后人称道是建安时代以曹氏父子“三曹”为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和魏末晋初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此外,还有西晋时候一权臣贾谧为首包括陆机、左思等人在内的“二十四友”、东晋时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齐代的“竟陵八友”
还有梁代的帝王太子们各自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文人集团,这些文学集团间的活动,对当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刺激了文学的兴盛和发展,而且文学集团在举办活动中的相互影响,使文人思想发生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文学思想,使文学风格多样化,刺激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4.《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 篇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
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
二、讲授新课:
1、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2、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5.《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 篇五
反思一: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自己结合教材给列出了一些要素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能力目标: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告诫学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学习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还是感觉自己这两节课教得不是很成功,甚至有失败的成分:三大块的内容都涉及,但重点还是不够瞧突出;在能力培养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教育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生方面还是有比较深的感受,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上还没有具体的表现出来,或者说应该通过一种特别的渠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精神才是重要的;难点还是没有分解。这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通史得到克服,将这一课教得更好。
反思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是传承人类的文明,它不仅告诉我们人类的过去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和秉承哪些的可贵的精神。传统的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这种文明的传承,但教育的方法往往只是老师无限动情地讲,而学生揣着手在听,想这样让学生听得动情、动容,决非易事。为此,我尝试把这节课设计成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线索整合教材,从总体上设计了探讨体验感悟拓展四个环节。的确,借助活动,让学生在时空结合,回到历史的情景中,体验历史,当学生有了亲身的“算筹”运算体验,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家在追求科学当中的辛劳与不懈,从而那些以往由我灌输给学生的观点,现在全都从学生的嘴里由衷地说出。就这样,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主动体验感悟......反思三: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
本课“承上启下”的内涵是魏晋南北朝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导入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的总趋势。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剩余时间较多,可以进行充分的当堂记忆,并且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记忆比赛。
通过这几个班的授课,这种“记忆比赛”效果很好。小组成员都很积极,甚至出现了激烈抢答“大战现象,七二班在比赛时竟然出现了两个小组成员同时站起来一起回答的现象。通过限时记忆个别小组能够轻松”完胜"比赛。但,每班都有个别小组不够积极,主要表现是:不热衷、不参与——傻呆着、说闲话。
6.《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 篇六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基础知识:
1.(科学家)祖冲之:
生活时期:
成就:圆周率;《缀术》
2.(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生活时期: 成就:《亲民要术》(内容、评价)3.(地理学家)郦道元和《水经注》
生活时期: 成就:《水经注》(内容)基础知识练习:
1.1964男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
A数学领域;B建筑领域;C医学领域;D文学领域。2.寿光市中国“蔬菜之乡”,也是著名学者贾思勰的故乡,他的一部著作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这部著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齐民要术》。3.下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最早提出圆周率正确计算方法的是我国南朝的刘徽; B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推算出圆周率数值的人; C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D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精确数值比欧洲早1700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开发;③佛教的盛行;④统治阶级的重视。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5.下列科技成就距离曹操生活的时代最近的是:
A祖冲之退散的圆周率;B《齐民要术》的问世;C《水经注》的学成;D“麻沸散”的使用。6.图示的是我国古代一步综合性的地理学专注。其作者是: A贾思勰;B顾恺之;C郦道元;D祖冲之。
7.当看到某同学回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的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
A韩非子的思想;B张仲景的理论;C祖冲之的贡献;D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8.在一次历史地理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向选手介绍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特征;让参赛的同学们根据这些特征渠判断:①他生活在南朝的宋、齐之际;②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那么这位历史人物是: A刘徽;B祖恒C杨辉;D祖冲之。
9.下列著作知道唐朝时还被用作教材,而且传到日本、朝鲜被用作教材的是: A《九章算术》;B《甘石星经》;C《缀术》;D《周髀算经》。
10.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亲民要术》中总结了22中制醋法。下列内容不是《齐民要术》内容的是:
A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B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C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D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1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这句诗出自于曾描写过三峡的地理学专著: A《天工开物》;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水经注》。
12.有一位北方的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种植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 A《缀术》;B《水经注》;C《齐民要术》;D《黄帝内经》。1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李春——赵州桥;C贾思勰——《齐民要术》;D祖冲之——造纸术。
14.下列属于《齐民要术》一书的内容的有: ①强调农业生产要准寻自然规律;②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③记录了棉花的种植方法和纺织方法;④介绍了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A①③④;B①②;C②③;D②④。
15.“白露早,寒露迟,秋分前后正合适”。这一农事谚语最可能出自()A《神农本草经》;B《水经注》;C《亲民要术》;D《伤寒杂病论》。16.下列科学家生活在北朝时期的是()①张衡;②祖冲之;③贾思勰;④郦道元。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7.请写出下列人物的生活的朝代:(1)祖冲之————(2)郦道元————(3)贾思勰————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回答:
(1)以上材料出自哪部著作?
7.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 篇七
其代表作品为发现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的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七贤活动于魏晋时期, 喜谈玄论道, 行为放达、或饮酒、抚琴, 或玄思、冥想, 颇受时人推崇, 七贤之外荣启期是春秋隐士, 人生态度观念的暗合, 亦是砖印壁画制像的需要, 八人分列于两壁, 相应对称, 线条富有变化, 似春蚕吐丝描又似铁线描, 树木有图案装饰效果, 素朴高古。
与汉代相比, 魏晋南北朝绘画带有更多的现世因素, 神性弱化, 人性的觉醒和自觉有所体现。出现了第一批以绘画为职业或者特长的著名画家, 如卫协, 曹仲达、曹不兴、顾恺之, 张僧繇等。文人贵族甚至皇帝受当时文化熏陶, 将书画装裱成卷、册、轴, 随时展玩, 传统的绘画史从卷轴画的出现开始, 这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卷轴画。
玄学外, 佛教的传入, 佛学思想渗透到诗文书画和思维中, 成为中国文艺思维的一部分, 儒、道、释三者汇流, 加之玄学昌盛, 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的思想基础。这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思想观念、审美,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绘画的风格取向。于是反映宗教故事的壁画大量出现, 保存比较完好的当属敦煌莫高窟壁画, 描绘的大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佛教故事。这时候的绘画技法已经相当娴熟, 人物线条流畅, 神情生动, 衣着飘逸, 色彩绚丽, 把人们带向充满希冀的佛的世界。
佛教艺术的普遍兴起, 敦煌、云岗、龙门三大石窟均开凿于这一时期, 留下了大量的敦煌壁画、石刻造像。印度以及西域绘画造像技法随佛教一并传入中土, 形成了后来的“北齐样式”、曼陀罗中土化形式。南北朝绘画“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采明显的渗入到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之中, 也影响到远方西北的莫高窟。莫高窟这一时期景物造型比例处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阶段。
从魏晋起绘画的内容从民间生活走向伦理的说教。从民间走向士大夫阶层。顾恺之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有作品留下的著名画家 (唐人摹本) 之一。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象人之美, 张 (僧繇) 得其肉, 陆 (探微) 得其骨, 顾 (恺之) 得其神, 神妙无方, 以顾为最。”可见顾恺之在唐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 尽在阿堵中”“迁想妙得”, 体验对象和艺术联想是艺术表现的前提。
顾恺之流传于今的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唐宋摹本。题材表现多为说教。“成教化, 助人伦”的现世意义, 《女史箴图》根据西晋张华所撰《女史箴》而画, 将儒家要求妇女遵循的清规戒律以故事的形式分段作图, 并写箴言。全图分九段, 采用一段箴言一副画的表现手法。画中人物如春蚕吐丝, 连绵不断, 细而匀称遒劲有张力, 这是顾恺之人物画技法特征。《列女仁智图》亦是同一思想体系作品, 主要表现封建社会的烈女、贞妇, 在人物描绘上, 线条比《女史箴图》粗壮, 衣裙的褶皱处用墨色烘染, 人物挺拔, 衣裙飘逸, 有古朴风范。《洛神赋图》中有着和敦煌壁画布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相似的特点。顾恺之作品虽原作遗失, 却被考证为尊重原作之摹本, 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绘画的代表作品。南北朝画卷, 有据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和南朝梁元帝的《职贡图》。南北朝时期, 北方卷轴较少, 以北齐的杨子华和曹仲达为代表。曹仲达在北齐声名显赫, 创造的佛家样式被唐人称为“曹家样”, 特点是“曹衣出水”, 即“其体稠叠, 而衣服紧窄”。杨子华流传至今有一件宋临摹本《北齐棱书图》。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 是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 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影响的成分, 他们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艺术遗产相提并论争辉千古。
参考文献
[1]《形式与意蕴》翁剑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 篇八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 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贡献
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著《缀术》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 农学家 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著《水经注》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 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预习】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 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 部书的内容是什 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 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 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指导学生阅读 “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导学生阅读 “佛教的盛行课文
5、辉煌的石窟艺术
指导阅读 “辉煌的石窟艺术”课文及其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都安装了字体库软件,想要什么字体由你选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练字学书法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在当今信息时代,书法艺术是该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让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表》:
项目 主要代表 历史地位
书法家 王羲之写《兰亭序》 “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画家 顾恺之画《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三绝”
9.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篇九
绪 论
[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鸟瞰:
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出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的古体、近体诗兴盛。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文学的自觉表现在: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独立出来;讨论“文”、笔”之分。
2.深细研究各种文体,尤其是《文心雕龙》、《文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细研究了各种文体。
3.重文学的审美特色,从多方面研究文学的形式美和创作技巧。《文心雕龙》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有了完整体系,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自序组成,深入讨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总结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收录先秦至梁130余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古诗十九首,共收诗文七百余篇。编排上先把文体归为37大类,大类下依题材再分小类。选编者对作品比较宽容,有文学眼光,后世形成“文选”学。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根本特征。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走马灯式地更换,且相互杀伐不息,混战连天。与之相连的是饥馑,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移,使无数生命就此终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典型的乱世,其文学也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属于前后两三个朝代,且多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敏感的作家们深感生命短促无常,祸福难料,危机四伏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的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
二、**朝代文人的风尚
魏晋南北期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有: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门阀制度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形成,魏文帝的九品中正制则是推波助澜,进入东晋、门阀势力则更加强盛,至南朝士族势力衰微,才又回到皇权政治。在该制度下,形成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前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而后者则几乎无仕进之路。因而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它反映在文学中其哀叹,呼号,愤激和不平都形成该阶段文学的特色。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另一现象是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阮氏父子、三张兄弟、谢氏家族等。这一现象与门阀制度相始终。门弟风气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等。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从西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的主要命题是: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
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及文学是确立了以“自然”和“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理论指出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得意忘言理论对鉴赏论则有所启发,认为作者的思想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要读者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自己的联想来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
魏晋新的社会思潮下,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所谓的魏晋风流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也可以说成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其对当时和后
魏晋玄学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是玄言诗。玄言诗对文学的意义是积淀了理趣,而它借助山水风景参悟玄理的形式则直接导致了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汉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佛经汉译对文化各领域、各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文士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丰富了想象世界,拓宽了思维的时间、空间。2.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趣味。
3.促成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自觉分析汉语言在声、韵、调上的美。4.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词汇的积累。5.使文学观呈多样化倾向。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跨汉末和魏初,以三曹为中心,聚集了建安七子,共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影响后世深远。
正始文学:魏晋易代,政治险恶,玄学开始形成。嵇康、阮籍以诗文揭露礼教的虚伪,抒写苦闷与抗争。
太康文学:潘陆诗风繁缛。左思《咏史》写寒士的不平,上承建安风骨。东晋玄言诗居诗坛达百年之久。
晋宋易代之时,伟大诗人陶渊明开田园诗天地,以“自然”为美的至境。宋初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宋代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有了突破,南北朝民歌带来了清新诗风。
齐梁文学:在声韵、辞藻、用事、对偶多方面探索,为唐近体诗奠基;萧氏三个文学集团的形成。梁陈文学以宫体诗为诗歌主流。
北朝文学质朴,模仿南朝诗明显。庾信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交流,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成就杰出。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文学史上看,新变色彩明显,表现在文学走向自觉,个性化鲜明;玄学、佛教为文学带来新的意趣;重语言的形式美。
从文体上看:五古鼎盛。诗化散文即骈文、骈赋臻于完美。七古确立。南北朝清新的民歌在唐代衍生出绝句小诗。志人志怪小说初具规模,奠定中国小说的基础。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目标]了解建安文学及正始文学的概貌;熟悉三曹、建安七子及阮籍等作家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掌握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内涵;理解曹植、阮籍诗风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以三曹为中心,建安七子各逞风采,共同确立“建安风骨”,文学个性鲜明。正始时期,阮籍《咏怀》组诗,以比兴手法隐晦曲折抒写复杂情怀。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存诗二十多首,全为乐府诗。写战乱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抒政治抱负;《观沧海》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诗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感慨深沉,语言古直,风格悲凉慷慨,富于创新精神和个性。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领袖,网罗文士,共同开创文学繁荣的局面。曹丕存诗约40首,主要有: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诗。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诗有大影响。
曹丕诗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文士气浓;追求语言的绮丽,音韵和谐,抒情纤细,形式上诸体齐备。曹丕与文士诗酒唱和,开文人雅集的先河。
第二节 曹植
曹植的生平,创作以建安25(公元220)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有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后期遭受曹丕父子的迫害,主要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1.写遭受迫害而产生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主题复杂浑成,情、事、景交触,是著名的抒情长诗。
2.借思妇弃妇来抒怀,如《美女篇》、《七哀诗》。3.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4.游仙诗,如《远游》,渴望在游仙中超脱现实。曹植诗“骨气奇变,辞采华茂”,气骨文采兼备。他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整合了前代诗的优秀传统,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他在当时和后代有着崇高的地位。
曹植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有三:一是其诗文采富艳,二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以及蔡琰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
王粲诗写战乱现实,抒写漂泊之感和壮志难酬,如《七哀诗》之一。王诗多“自伤”,感情深沉悲壮,诗为“七子之冠冕”。刘桢诗有赠答、游乐诗两类。
刘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凛霜,高风跨俗”,以气势取胜。如《赠从弟》之二 蔡琰五言《悲愤诗》,写汉末**中人民尤其是女子的苦难,叙事抒情完美组合,重细节和心理刻画,是著名的抒情味儿浓的叙事长诗,对后世叙事诗有影响。
第四节 建安诗的时代特征
一、建安文人政治理想的高扬:
时代的战乱,一方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一方面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因而,建安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反映在诗中则是“悲凉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精神特色。
二、生短暂的哀叹。
建安社会之乱离,使生灵涂炭,无数人死于非命,加之疾疫流行,人多短寿。这对文人刺激很大,他们或单纯哀叹生命短暂或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或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尤其是后两种态度,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色彩,也就成为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
正始时政治险恶,玄风弥漫,诗风走向词旨渊永、寄托遥深。阮籍82首《咏怀》组诗,开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影响深远。
组诗多苦闷孤独情怀,深广写出对时光、生命、世事等的复杂感受,情意忧愤深广;也有写游仙、隐居出世情怀的;在关注现实方面,指斥曹魏政权荒淫腐败,讽刺礼法之士的虚伪。
阮籍诗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多比兴、象征寄托,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嵇康诗以四言成就最为杰出,多表现诗人高蹈独立,鄙弃功名的形象。嵇康诗语言天成,风格清峻。[阅读书目]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59
[思考题] 1.解释名词
①建安风骨 ②正始之音
2.3.4.简析正始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 两晋诗坛
[教学目标]了解两晋诗坛概貌,熟悉并掌握太康名家的创作及艺术成就。[教学重难点]太康诗风的特征;左思与刘琨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西晋诗人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诗风繁缛。左思诗为寒士鸣不平,郭璞以游仙来抒怀。东晋以孙绰、许询玄言诗为代表,玄风大畅。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天地,达到“自然”的至高境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西晋太康诗创作主要致力于拟古和探索诗的形式技巧的完美,诗风繁缛。拟古方面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摹拟中,文辞风格趋于华美,文人气渐浓,如陆机的创作。
诗风繁缛,繁指繁复详尽,缛指华丽,表现为: 1.语言重华丽藻饰,如陆机、张华的诗。2.描写繁复,如潘岳《悼亡诗》。
3.句式骈偶,如陆机《赴洛道中作诗》。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左思8首《咏史》,借咏史来抒怀,富创新精神。《咏史》写寒士的不平、对士族的蔑视抗争。
钟嵘评左思《咏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典指征引史实,怨指借古讽今,精切指借古讽今又深刻恰当,讽谕之致指能发挥讽谕的社会功能,“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是一致的。
刘琨诗仅剩三首。其诗感情深厚,风格慷慨悲壮,寓于感染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风格雄峻,以《扶风歌》最为著名。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的源头:
1.源自《楚辞·远游》,多写因不得志于时而兴起的复杂感受。2.源自秦汉时,多写求仙访药,追求长生。
郭璞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他持论以儒家经典为本,《游仙诗》所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消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
在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年,诗道不振,玄理渐多,平淡寡味的诗风中,郭璞《游仙诗》则是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可谓高出侪辈,独领风骚。
第四节 兰亭唱和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文士,为人率直、洒脱,他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流,以山水吟咏为乐。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沿“修契”习俗,在兰亭聚会。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吟酒赋诗,结集为《兰亭诗》。王羲之为之序,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兰亭诗》虽艺术水平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特别是文人雅集唱和,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东晋玄学的新气象是玄佛合流,对文士思想趣味和生活方式上有显著影响。东晋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以写老庄玄理为主,亦有借山水来抒情的形象性强的作品。
玄言诗成就不高,但是对后代影响却深远,如影响谢灵运、白居易和宋诗。[阅读书目]
《陆士衡诗注》,陆机撰,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思考题] 1.2.3.4.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思想性格及其文学创作概貌。熟悉并掌握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陶渊明的思想与田园诗的思想内蕴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在东晋玄言诗把持诗坛达到百年之久的背景下,陶渊明其人其作出现的意义:把“自然”提升为美的极至;变玄言诗的老庄玄理为亲切而深邃的日常生活哲理;密切了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开创田园诗新天地。
陶渊明以其人格魅力和杰出作品为后代士人构筑起精神家园。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以公元405年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在仕与隐两难选择中徘徊;后期隐居躬耕,伴随他的既有隐居之乐,也有生活的艰辛。陶渊明思想组成比较复杂: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重道德操守;又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佛教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还是一个务实重实践的人。
陶渊明把生活诗化,又将诗生活化,是魏晋风流的真正代表,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找得“真我”。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一、田园诗: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农村风物、农村生活和农夫形象的诗人。
有写田园恬淡美好景象,质朴的农村生活和诗人悠然自得的诗,如《归园田居》其一。写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描画自己的贫困和农村的凋敝。
二、咏史、咏怀诗: 陶渊明也借咏史来咏怀,其咏怀诗多为组诗。诗中继承阮籍、左思诗的优秀传统,又真切道出自己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感受。
三、行役诗:
作于宦游期间,把行役之苦、对仕宦的厌倦与思念田园、渴望归隐对举着来写,富有感染力。
四、赠答诗:
写真情和日常生活。意蕴淡而厚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表现在诗中为: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等。陶诗的一大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陶诗的艺术特色具体地可概括为两点:
一、理、景、事、理浑融
陶诗把寻常习见的景,普普通通的事,诗人的真情深情,深邃独到的理趣完美结合在一起,言浅而意深。
二、平淡中见奇警,素朴中见绮丽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把似乎是对立的风格组合在一起,也实陶诗“自然”臻于极至的表现。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新的高峰。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在自传的叙事框架下,以简洁洒脱的文笔写自己的情趣,结构上以叙事为骨架,以抒怀来立心。传主洒脱自然而安贫乐道的形象成为后代士人心目中理想的隐士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抵家团聚,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无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于后人来说,一切回归,一切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安宁而真切自然的世外桃源,既有幻想中的美好奇异,又有浓厚的朴实真切色彩。
第五节
陶渊明初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萧统,尤其是苏轼、朱熹的褒扬,逐渐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是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阐释学个案。陶渊明其人成为后代士人的精神家园,他的平淡自然成为文艺中至高的境界。
陶渊明所代表的人格精神正是中国士大夫从道的精神。他所走的归隐之路,为追求心灵宁静的中国士大夫开辟了一条通住灵魂安顿之地的先路,也为士大夫筑造了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的风格也就成为士大夫心中高尚的艺术品格。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尤其是菊,不仅成了他的化身,也
[阅读书目]
《陶渊明集》,陶渊明撰,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陶渊明论集》,钟优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思考题] 1.2.3.4.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目标]了解现存南北朝民歌的情况及代表作品。[教学重难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艺术差异及其代表作品《木兰诗》、《西洲曲》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写爱情。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写**现实和北方风习。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
吴歌:三百多首,产生于建业一带,多创作于东晋、宋时,多写女性对爱 比较: 情的感受,清丽缠绵。
西曲:百余首,产生于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多作于南朝。能把爱情与劳作结合起来,开朗明快。
南朝民歌多为清丽缠绵的情歌的探因:采诗者为声色之乐,幽美的南方风物;南方生活充裕;多出自城市平民。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篇什小巧,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活泼含蓄的双关语。
抒情长诗《西洲曲》以江南女子四季相思为线,穿插四季景物变化,点染女子活动、妆饰,婉细传达了江南女儿的相思情。
《西洲曲》艺术:四句一换韵,为一小节;多顶真,有回环婉转的情味儿、韵味儿。清人沈德潜评为“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是南朝民歌最精美的作品。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多为军乐,流传至南方,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所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1.写北方风物和游牧、流浪生活,如《敕勒歌》《陇头歌辞》 2.展现北方人豪迈个性和尚武精神。3.写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4.写爱情婚姻,多快人快语,耿直坦荡。
《木兰诗》,原为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中可能经过文人润色。塑造了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集闺中儿女和巾帼英雄为一身,在她身上,凝集了华夏民族尤其是古代女子多方面美德,是中国人民深爱的理想人物。《木兰诗》艺术特色:
1.描写繁简得当,剪裁得当,结构严谨。
2.借行动、气氛渲染来写人物内心,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
3.语言形式上,多复沓、排比、对偶,设为问答;多用叠字;以活泼口语为主,兼精美的近体诗语。[阅读书目]
[思考题]
比较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教学目标]学习谢灵运、鲍照的诗歌,了解其对诗歌的创新,掌握其对后世诗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鲍照乐府诗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关键时期,“性情大隐,声色大开”,尚形式完美。谢灵运以山水入诗,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强诗的技巧和表现力。鲍照写乐府诗,多写寒士的不平,艺术上创新。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开启诗国新天地,创造新的诗歌风貌。
回顾:先秦诗,山水仅仅作为背景点染或比兴出现;后有曹操《观沧海》,可视为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左思、郭璞也写到山水。山水诗兴起的背景:魏晋隐逸风气大炽,山水为乐土;南渡江南,那里山水优美;士人在山水中阐发玄理、抒情;晋宋山水画、画论出现,对山水逐渐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五言诗成熟,南朝民歌写山水,都为山水诗提供了借鉴。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并产生巨大影响。
出身士族,才华杰出,却生逢乱世,被贬愤懑,在山水、佛理中获得安慰。他的山水诗多作于被贬永嘉太守后,基本特点是鲜丽清新,如芙蓉出水,雕琢而自然,求新求俊,变魏晋以来的古朴为追求声色,要人工锤炼雕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古典诗呈现重要变化: 1.从写意到描摹
陶诗把心物合一,将诗意与生活打成一片,重整体;谢诗极物写貌,重形似,细节描摹,多名句,较少情景交融,构思往往有模式化倾向:叙述出游,写见闻,结尾写感悟。
2.从重启示暗示到重写实
陶诗重言外之意,想象联想;谢诗重细致观察,语言准确,要精细描写,把山水作为独立客观的对象,注重描写方法、技巧和新词汇,缺点是生涩。
陶谢的不同,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性情大隐,声色大开”,极貌写物,穷力追新,成为南朝诗的主流,影响到唐代。谢惠连,诗作仿谢灵运,诗写得轻灵绮丽。
颜延之:尚巧似,多雕饰和典故,辞藻富丽繁缛,被称为“错彩镂金”。
第二节
鲍照才秀人微,个性却奇崛昻藏,为元嘉三大家之一。鲍诗内容有:
1.为寒士鸣不平,对门阀社会抗争,如《拟行路难》之四、六; 2.写边塞戍卒,如《代出蓟北门行》;
3.哀婉凄怆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尤为感人,如《代白头吟》; 4.写统治者暴敛与人民疾苦; 5.富于雕琢意味的山水诗。
鲍诗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有险俗、险急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表现在诗中多流露激越情、不平气;形式上多得力于汉魏乐府、南朝民歌,自由而淋漓尽致的抒情,洋溢着跳荡雄肆之气,个性张扬,从而赢得杜甫等的推崇。
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押韵灵活自由,为七言诗开拓了道路。
[阅读书目]
《谢灵运集校注》,谢灵运撰,顾绍伯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鲍参军集注》,鲍照撰,钟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思考题] 1.2.简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目标]学习本章,熟悉并把握永明体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掌握沈约、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了解宫体诗的特点和成就。[教学重难点]永明体、谢朓山水诗、宫体诗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此时诗人自觉追求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音乐美,为唐律诗奠基,先后形成几大诗人集团的群体风格。宫廷诗人把南朝民歌带入宫廷,写女子及其相关物象,以艳辞写声色,在技巧方面积累经验,为唐诗奠基。
第一节 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齐梁诗讲究声律对偶,是新体诗形成发展期。
汉字声有高下长短,把声调有规则的组合,可构成铿锵和谐的音乐美,对其进行探讨,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沈约等积极研究声、韵、调的组合,在消极意义上提出了诗歌创作要避免的八种毛病,在积极意义上明确了"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原则。早期苛细,影响了自然表达,但自觉运用声律,可增加诗的形象美,加强表达效果,为古典诗的完美作出了贡献,有积极的意义。
沈约诗清怨。或写山水,或抒离别愁,言浅情深。
谢朓诗:写山水的作品,继承谢灵运诗的细致清新,又情景交融,摆脱玄言诗的尾巴,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他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语言清新流畅,声韵铿锵婉转,耐人回味,"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谢朓的诗,警句对仗工整。短诗清新含蓄,富民歌意味,为五绝作出贡献。他对唐诗繁荣作出了贡献,从而赢得李白杜甫的推崇。王融的诗构思含蓄有韵致,写景细腻清丽,语言华美平易流畅,近于谢朓,所谓"词美英净"。
受永明体影响的诗人:
1.何逊:写对游宦的厌倦,羁旅相思;诗语平易晓畅,隽美清幽,又长于酬答伤别,状物鲜丽,语言省净,重审音练字,对偶精工,近于唐律精美的写景对句。2.阴铿:写离别、思乡。风格清丽,以写江景见长,画面优美,情意流贯,不少作品可视为唐五律的滥觞。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东晋有王、谢等家族中心式的文学集团。
刘宋时有以宫廷、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如临川王刘义庆。齐梁几个文人集团:
1.南齐萧子良:有竟陵八友,创作永明体诗,群体创造,富竞争氛围。
2.梁萧衍:以帝王之尊倡导文学。
3.萧统:重诗文创作和学术,与人编选《文选》。
4.萧纲:倡新变,为诗清靡,聚集文人,创作宫体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曼藻,思极闺闱之内",有徐庾父子相随,时称“徐庾体”。此一集团诗歌创作繁荣,影响深远。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庭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身,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入主皇宫后,仍留恋,学习市井之风习。而南朝以来流行的市井歌词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这又正合纵情声色的统治者的口味。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的民歌配乐演唱,从而使南朝市井民歌进行入宫庭。加之汉魏之世雅乐散亡,江南自东晋以后,流行被视为“郑卫淫俗”之乐的清商曲。南朝民歌与清商曲在宫庭中相结合,便产生了宫体诗。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至梁陈之世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主要以宫庭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其风格比较柔
尽管宫体诗内容贫乏,它在艺术上为唐诗格律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书目]
《谢宣城集校注》,谢脁撰,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沈约集校笺》,沈约撰,陈庆元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①永明体
2.3.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教学目标]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掌握南北文风融合的过程及庾信诗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庾信诗歌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 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都洛阳,厉行汉化,使中原文化得以沿续,北朝文坛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不久,东魏为北齐所替代,西魏为北周所替代,双方在文化
东魏、北齐以邺都为中心,占居当时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聚集了一批文人才士。北齐后主高纬设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当时名士有来自南朝的颜之推,萧悫等,有本土成长起来的邢邵、魏收等人。北齐文人自觉学习南
西魏建都长安,占据关陇地区。因政治需要,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托古改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去华存朴,师法上古。西魏
西魏攻陷江陵,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其中北迁文士中,庾信、王褒的影响力最大,王褒以撰写应用性骈文著名,也有颇具抒情性的诗文。如《渡河北》《赠周处士》等。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分裂,东西割据,政治上的对峙,地域习俗差异以及人才的多寡导致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概括而言,文学差异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但是,在南北之间,文化并未隔绝,通过使臣往来等途径,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的一生,以42 庾信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安静的阶段。他与父亲庾肩吾,徐陵父子同为文学侍臣,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徐庾体”。其前期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但在艺术上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
庾信后期作品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其“乡关之思”主要有以下内容: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他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汲取了齐梁文学的修辞技巧,又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
[阅读书目]
《庾子山集注》,庾信撰,(清)倪璠注,《四库备要本》。[思考题] 1.2.3.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新格局;熟悉其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名家名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魏晋散文名家名作;骈文的形成;《水经注》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文章重个性化、美文化。骈赋讲究对偶、声律、词藻。北朝散体文杰出。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魏晋文重个性,气爽才丽。曹操为文通脱大胆;曹丕婉丽抒情,曹植任气而华美。魏晋赋:抒情,小品化。王粲的《登楼赋》情景交融,曹植的《洛神赋》曲折写理想的破灭,向秀的《思旧赋》欲吐还忍,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尖锐锋芒毕露,其余有鲁褒《钱神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也各具特色;当时大赋多重大题材,且融入个人生活情意;思辨色彩浓,如嵇康的论辩文。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总体上日趋华美。
谢灵运的山水赋清新,重巧似。颜延之的骈文典故繁博,修辞巧丽。鲍照的《芜城赋》把昔盛与今衰构成强烈对比,抒情味儿浓。陈寿的《三国志》骈丽而自然,范晔的《后汉书》的论赞用骈体,刘勰的《文心雕龙》为骈体的文论巨著。齐梁新变的表现:四声协调,走向格律化;细分文体为有韵的叫文,无韵的叫笔。江淹的《别赋》写七种分别,自觉追求新变,既重空间布局,又以情为主线;《恨赋》写六类人的憾恨。任昉的应用文得体而高超,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充满俳谐嘲弄的趣味。
此时的赋诗化色彩浓,如丘迟、吴均、陶弘景的山水文字,清新优美。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优美而富情味儿,洋溢着对祖国山水的爱,文字清朗疏朴。
《洛阳伽蓝记》记洛阳寺塔,结构上采佛书合本子注,内容博洽而条理井然,笔底含情,极有感染力,文化意味浓。语言:四言兼参用四六骈句,又有自由灵活的散句,典丽清拔,吸取了京都大赋的气势与技巧,从而秾丽动人。[阅读书目]
《文选》,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 《水经注》,郦道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洛阳伽蓝记校释》,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
[思考题] 1.2.3.分析《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个性。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小说的起源;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中国小说的起源;《搜神记》;《世说新语》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一、关于“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小说见于史家著录始于班固的《汉书》;最早对小说所作权威解释和评价的是《七略·辑略》。他们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它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这一评价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小说观。
二、小说的起源:
小说起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史传。
三、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小说结集及后人辑本,共约五十种,重要的作品有邯郸淳《笑林》,张华《博物志》等十余种。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
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地理博物。2.鬼神怪异。3.佛法灵异。代表作分别为:张华的《博物志》、干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志人小说按内容可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代表作品有邯郸淳《笑林》、葛
在艺术上,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往往只是粗陈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它只是中国小说的雏形阶段,没有成熟作品。但它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小说艺术方面为后世小说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第三节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所刻三卷本,共36门。《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该书及注涉及人物一千五百多个,不仅数量多,而且面广,魏晋两朝主要人物几乎无所不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总之,该书成就显著,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书目]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推荐阅读:
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嵇康06-30
《美国南北战争》教案10-16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阅读及答案10-05
南北气温差异教学设计08-18
美国南北战争原因微课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