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2024-06-22

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通用11篇)

1.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一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出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主动自觉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去探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效率。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方法和技巧是多样的。

1、新颖的导入。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种。语文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上《秋游》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迎着凉爽的秋风,我们一起来到大自然中。看,秋天的天空那么高,那么蓝。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就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了洁白的笑脸。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阵阵清香„„(配合音乐,相机出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融情入境,犹如身临其境。)

2、课堂角色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狐狸和乌鸦》时,学生们积极合作,小组搭配,商量谁来演狐狸,谁来扮乌鸦,同时还讨论看谁最适合什么角色„„当我班的孙浩然同学扮演的狐狸一登场,就引得全班大笑,他的表演非常投入,把狐狸的狡猾演绎的淋漓尽致,再当薛承灿表演的乌鸦被孙浩然表演的“狐狸”忽悠时,更把狐狸奉承的语气达到了极致,最终“乌鸦”注定被骗了,结局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肉被骗走以后》创作表演时,更是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们表现了4种思路:(1)、乌鸦不高兴的样子;(2)、乌鸦很后悔,并告诉别人不要上狐狸的当;(3)、乌鸦又找到了食物,可又上了狐狸的当;(4)、乌鸦又找到了食物,这次无论狐狸怎么说,她都没上当。

3、开展词语听写挑战赛。每周我都会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接力挑战赛,将班级同学分为四组,每组组长及成员共7人,教师将本周所学词语制成题签。挑战开始,每组派出自己的选手,两个选手“石头剪刀布”后,获胜者抽题签,然后开始词语听写挑战,获胜一方为小组赢得一面小红旗,如果双方在这一次挑战中打平,则启用“加试题签”,直至分出胜负,最终看哪一组获得小红旗多,这组就获得“冠军组”称号。这种挑战赛,场面很激烈,全员都参加,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4、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模拟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和体验,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教《答记者问》一课,便请校长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幽默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迂回曲折、起伏有致的提问,严谨有序、新颖不凡的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手段,都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教学效率。还应该防止走入趣味的误区,反对为盲目追求趣味性而“耍花枪”。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学

一相关概念

趣味教学法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 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 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 在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下, 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 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趣味教学法以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 特别强调寓教于乐, 寓教于情, 因材施教, 分类教育, 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

趣味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趣味性、自主性、实用性、创造性等。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 许多初中学生竟然连一篇合乎逻辑、意思完整的文章都写不出来, 上课不认真听讲, 更有甚者将语文课作为调整学习状态的休息时间。由于初中生处于基础知识与高等教育衔接的中间阶段, 英语、化学、物理、地理、历史、政治等科目都占用了学生的学习精力。由于学习难度和学校的偏重, 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其他科目。在初中学生眼中, 语文只剩下了重复、枯燥、乏味, 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事实。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 初中应试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虽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多年, 但大多学校依然是重应试、轻素养的教育模式。在家长方面, 更多的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校则更多的是用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难免更多地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考试的知识点的讲解上, 考试不考的内容不会要求学生去掌握。这种大环境下, 课堂趣味性被放到一个完全不重要的地位, 通过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完全不能激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因此教育体制是课堂缺乏趣味性的根本原因。

2. 相关课外活动的缺乏

对于充满活力、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讲, 学校除教学任务外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他们最渴望的。但是在应试的紧张氛围下, 所有学校都在加班加点地补课, 生怕学习时间比其他学校短。自然地, 与应试无关的课外活动, 如课外阅读、朗诵比赛、郊游等都被学校搁置, 学生的学习情趣被扼杀, 只能被禁锢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上望梅止渴。这就构成了教学双方的矛盾, 也就抑制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3.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其对语文重视不足

初中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喜新、求趣求乐和争强好胜等心理特点。在应试环境下, 语文课既不能和大学还要用到的英语相提并论, 又无法像政治历史那样靠突击快速提高成绩。在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 他们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 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关注度也就无从谈起。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性的途径

针对以上原因的分析, 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出几点建议:

1. 采用趣味教学法提升课堂效率

语文的趣味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入课文开启高效率的课堂, 教师应注意每堂课的引入语言的幽默感。一个与课程相关又通俗幽默的话题, 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原本佶屈聱牙的内容。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教师应主动改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活跃, 还要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主题, 认真进行思考, 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独立自主地深入学习中获得知识。提升课堂趣味性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 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课堂上可以采取的趣味教学主要是“激趣”“轻负”“博学”“自主”四大板块的内容。用激趣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堂主题, 用轻松的课业放松学生的心情, 用语文博大精深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俗话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 浓厚的兴趣能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组织课内外趣味活动

鉴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的青春期特点, 教育的趣味性和课外活动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应注意开展和教学相关的趣味性活动。例如, 初中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春》, 当将要学到这篇课文时, 老师可以利用上课或自习等空闲时间组织郊游, 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亲身体会春天的美丽, 这样一来, 相信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类似的课外活动若能经常举办, 能够大大提升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若能辅以课后的随笔写作等作业来巩固学生的课外体验, 则能收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除户外活动以外, 教师还应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以语文能力和素养培养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如话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会、模拟新闻发布会、书法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与语文课程相关的活动, 提升学生的语文兴趣, 从而提高语文学科对初中生的吸引力。

3. 改进考试评价体系, 引入语文素养考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实施评价,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可是,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的语文水平高低只能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衡量。这种考查方式是制约教学趣味和课堂效率的一大桎梏。

为达到提升课堂趣味性的目的, 改革考试方式应采取多元化考核项目, 综合测评与能力小项考核相结合, 师生共同参与, 配合趣味教学的要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查。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考查及培养, 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新型考查方式下, 教师才有动力去构建有趣味的课堂, 学生才有动力去投入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考试方式外, 在课堂提问、师生谈话等环节, 教师应注意实行“鼓励教育”, 照顾到初中学生自尊心的需要和心理特点, 针对每个学生的长处进行鼓励, 温和地提出学习建议, 同时关注学生的动态, 对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和小小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 用一切适宜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学生奠定坚实基础和接受高中阶段繁杂学习任务的铺垫。兴趣爱好的培养, 对于初中生未来的学习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趣味课堂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它需要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个性上的不同, 因材施教制订教学方案, 尽量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要求, 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达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获得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审美、自学能力, 并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运涛.运用趣味教学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J].成才之路, 2013 (20) :51

3.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三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营造学生乐于学习的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互动的载体是教学语言,有些教师教学语言平淡,无法有效营造跌宕的氛围,也无法让学生内心充满浓厚的兴趣,这就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吸引力首先要在语言上增强趣味性,教师要从教学语言的内容、语气、表达方式等方面综合着手,提高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程度,为学生营造乐于学习的氛围。例如在《国宝——大熊猫》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开始充满激情地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国的国宝是大熊猫,那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大熊猫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充满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理,学生纷纷表示想看。接下来,笔者向学生演示了一段大熊猫从一丁点大直到长大成年的全过程图片。学生的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顺利过渡到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之中。由此可见,生动风趣和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二.教学演示要具有趣味性,补充学生更感兴趣的信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依靠教材而不进行拓展延伸,教学课堂必然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演示中借助于信息手段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从而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提高思想教育效果发挥促进作用。例如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专门播放了一段97香港回归时紫荆花旗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景,这一刻是世界为之瞩目的一刻,也是全世界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时刻。同时,笔者还向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的英姿场景,这样的教学场景补充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具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要具有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初中生在课堂上具有更强的参与愿望,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启发为促进的自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参与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例如在《枣核》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海外华人思乡的心态和对民族、故乡的热爱之情,领悟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笔者专门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了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寻找同窗后花园中哪些景色富有家乡特色?同窗还想增加哪一个景色?小小的枣核寄托了怎样的浓厚情感?从哪里能够感悟出同窗的这一情感?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同窗如此思念祖国与家乡,又具备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回国寻根?几颗枣核所包含的情感非常浓厚,课文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感悟。在这样一组逐层深入环环紧扣的思考题引导下,学生对于小小枣核所蕴含的思念家乡、热爱民族的浓厚情感,以及教材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具有了更为深刻直观形象的认识,不仅掌握了教学内容,受到了思想教育,同时还学习到了写作的技巧技法。

四.教学拓展要具有趣味性,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拓展活动,使语文课堂实现有效延伸。在这些拓展活动中一定要讲究趣味性,既要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提高趣味性,让学生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进行相应的活动。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后,为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文章的续写,以“我的叔叔于勒又发财了”为题,发挥充分的想象来描写于勒重新发财之后回来面对的一群嘴脸,以这种对比的讽刺手法来让学生进一步深刻领会文章的主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再比如在《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读一读老舍的《骆驼祥子》这一部作品,站在整篇作品的角度更加全面生动地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感悟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的拓展活动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教学方面的研究,切实增强教学有效性,让教学成效得到提升。

4.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四

摘 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这门学科相对比较枯燥。教师要教好这门学科,就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游戏教学,会使小学数学的趣味性进一步提高。本文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课堂中如何开展游戏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游戏数学;趣味性;提高;策略

数学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上课比较枯燥,使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而如何才能提高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呢?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应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使课堂洋溢出无穷的魅力和趣味。

一、在小学数学中游戏教学法的作用

1.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充分立足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由于数学学习比较枯燥,因此对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对于这一因素,教师应充分考虑。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即与小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相结合,又能使小学生保持恒久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对知识进行轻松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在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对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意识进行培养

在小学数学中引入游戏法,能对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进行培养。游戏的完成需要几个人共同进行。同时,需要协调合作、密切配合。在教学中引入游戏,需要小学生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能对小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对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二、开展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策略

1.运用游戏,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喜欢各种游戏,而数学学习又相对枯燥,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所以,将游戏教学引入到数学学习中,可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对人民币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引入这样的游戏内容,给出一件物品,并将其价格范围给出,让学生猜其价格,看谁能对物品的价格又快又准的猜出。而教师在猜的过程中,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诸如此类的小游戏简单易行,不单单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帮助小学生对人民币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认识。

2.设计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

在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导入法,能使课堂充满趣味。但仅仅依靠别致巧妙的导入,还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师还应在探究新知识的基础上,让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妙趣横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整个一堂课中都能集中注意力。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课堂上“文具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对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设计,让学生对顾客和售货员等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而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会使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学生通过彼此间的配合,会使感知效果进一步提高,为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和上升夯实基础,进而使数学课堂由枯燥变动的妙趣横生。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前奏是导入,而巩固和发展课堂趣味性则是课堂练习。若要将这种趣味性推向高潮,就需要教师对一些具有新奇刺激性的练习活动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测量”一课时,为了加强巩固练习,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找一找,给每一名学生发一张小纸条,带有各种颜色,然学生动手量一量自己的身长,以及身体各个部位的长度。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帮助小学生认识厘米的概念。为今后的关于测量的学习夯实基础。

3.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团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游戏教学必须要众多的学生参与,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在对游戏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游戏的设计,不仅需要小组内部成员的彼此协作,还需要组和组之间的密切配合,还能才能很好的完成游戏的全部过程。通过组和组之间的竞争,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可分组开展游戏,将学生亲自动手拼剪的四边形,先转化为学习过的图形,再进行计算。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而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开展游戏教学,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教师可通过开展游戏,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训练,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例如,通过小组方式,让学生进行拼图,完成拼图后在进行数字的求和,这样不但能加强小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其计算机能力,进而培养了创新意识。

4.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首要任务。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正是凭借其趣味性的优势,动静结合、寓教于乐,从无声到有声,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将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一种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中。利用生动而真实的画面,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进而使学习效果得到大幅提升。例如,在《图形的认识》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在《20以内的减法》,学生除了用小棒数一数,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小猫钓鱼、小鸟安家、小狗分骨头等优美的动画卡通片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20以内的数的计算,使练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将游戏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上,对于提高数学的趣味性非常重要,但由此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设计出更多有益的数学游戏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磊.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14期

[2]谢在万.小学数学教育的问题和措施探究[J].教师2014年27期

[3]张新兰.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J].吉林教育2014年28期

[4]曲西巴姆.浅谈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策略[J].高考(综合版)2014年12期

5.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五

车燕琴

中教一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哲学理论较多,学生起来较乏味,很容易犯困。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引入丰富的案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对于案例材料的采集,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或经典题例中的只言片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在寻求更广泛、更多元的案例来源的基础上,选取有趣又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精髓。

一、关注日常生活,思辨标语口号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学生最熟悉的标语、口号来拓展教学是有效且必要的教学模式。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标语、口号学生都耳熟能详,所以,基于标语、口号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容易使教学双方形成认知上的共鸣。

放眼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标语口号随处可见,能够援引进课堂的资源非常丰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我们用以鼓励自我和他人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句口号。而这些口号都是我们哲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当我们引导学生思考:想到就一定能做到吗?态度真能决定一切吗?学生会很容易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我们感受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区别以及现实意义。

当然,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现成的标语口号并不等于即用的教学资源,对于纷繁复杂的标语口号我们应有准确的视角切入以及必要的剪裁加工。具体说来,就是在标语口号的选用上,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做到讲求时效、关注目标;用力思辨、适度引伸;启发思维、注重探索;增加趣味、生动表述;贯穿主轴、实现回归。当今天我们仍秉承着“大纲为纲,书本为本”的教学思想时,我们不妨关注生活中的标语口号,从中挖掘出我们生活中最熟知、最平凡、最朴实的生活细节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二、感受流行音乐,体味歌词魅力

流行歌曲在当代中学生中很受欢迎,学生往往一听就会,对歌词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课本知识。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材料,学生喜闻乐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主观唯心主义”时,阿杜的歌词“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就是最恰当的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问:闭上眼睛天就真的黑了吗?学生定然回答不是。如此一来,既能解释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又能揭示唯心主义哲学的不科学性。在讲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时,李宗盛的歌词“当你发现时光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就是最适合的材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时光匆匆,世界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而且能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讲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然,流行歌曲数量庞大,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歌词时要精挑细选,准确定位歌词中的哲理,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善用广告语言,灵活思辨哲理

“广告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太留意但同时又传播最广的一类语言。这类语言弥漫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广告语言,中学生不仅不陌生,甚至对此话题还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正因为如此,让广告来为书本知识“做广告”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着独特的效果。

在选取广告语言时,教师不必专注于对某类商品的评价和介绍,而应该是选他山之石,可以攻哲学之玉。“广告语言”对于教学内容的指示,这在《生活与哲学》一册的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2013年“双11”购物节,有一则广告:一位女士在鞋店试穿鞋子,她的同伴问她好看吗,她说过几天更好看。为什么?过几天淘宝网会打折。过几天,鞋子的价格会变。这正好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像这样的广告,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只要我们认真选取,定能为我们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乐趣。

四、巧取哲理故事,体悟哲学生活

《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之所以把“生活”二字放在“哲学”之前,就是因为哲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生活中有很多哲理故事,有趣味,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能从这些故事中选取适合《生活与哲学》教学的材料,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用“玫瑰与刺”的故事,讲授“矛盾”的问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跟随她们的妈妈走进玫瑰园去玩。不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回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母亲听了深思起来......我们可以讲授: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承认矛盾,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扑克问题。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告诉学生:同学之间相处也要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与不足。欣赏别人的优点,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诸如此类,有趣又形象的故事数不胜数,只要运用得当,就是我们《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宝贵财富。

总之,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和生活往往“一墙之隔”。只要用心,生活中可以用来讲授哲学的趣味案例俯拾皆是。同时,其它学科的知识,也可以用来为哲学教学服务。那么,趣味案例的采集也要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课本,变成“本本主义”。

6.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六

体育教学心得:提高体育游戏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最基本特性,也是体育游戏区别于专项体育练习的最主要特征。效果好的体育游戏,是融锻炼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主要表现为游戏的内容和方法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有吸引力和有兴趣。趣味的游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参与体育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体育课的游戏运用时,提高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增加游戏的竞争因素。

小学生在心理趋向上表现出好胜的特点,对于个人或集体,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通过竞争能使学生处于一个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其竞争是一种愉快的竞争,这也是体育游戏趣味性的重要之一。在增加竞争因素的同时,再运用一些新颖的、善意的、趣味性强的奖惩方法,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使体育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动作设计的趣味性。

根据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在相同强度的刺激频繁作用后,大脑皮层容易产生抑制,使人的注意力下降,并感到心理疲惫,特别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大脑皮层本身就容易产生泛化,注意力不持久又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因而一些常规的动作,会使学生感到无趣,降低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而新颖的

刺激则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激发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游戏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动作进行新的设计,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活动兴趣与积极性。在对游戏动作进行设计时,可以对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常规动作或习惯动作进行变异,如:限制学生做动作时的速度和幅度、把常规的动作夸张化、把专项技术动作进行分解或简化。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动作的难度,运用模拟或形象化的动作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三、模拟游戏情景,加强游戏过程的故事性。

7.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篇七

一、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验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操作的特点。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1.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实验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自由的实验课堂是指在规范实验过程,强调实验纪律,完善实验小组等前提下,教师尽可能少地参与实验过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由观察和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严谨、科学、纪律的前提下,将初中生物实验的自由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指导者,让学生参与,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2.为学生创造开放和贴近生活的实验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生物实验课堂不只是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教室外、家庭中完成。比如,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制作米酒或馒头或豆腐乳。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向父母解释其中的原理,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完成之后把作品带到学校进行展示,有条件的进行录像或拍照或制成幻灯片,展示的时候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交流心得。开放和贴近生活的生物实验课堂,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有趣得多,这样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既能理解知识,又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二、让游戏走进生物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1.角色扮演法引入生物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教师或学生根据相应内容扮演特定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思维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爱学、乐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2.利用各类游戏,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拼图游戏、连点游戏、男女生辩论赛等方式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如我们采用进化树拼图,人体骨骼拼图, 消化系统拼图;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将“光合作用”概念分布在一个图形周围,把所有的点连正确之后就是一幅美丽的图案。通过各种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

总之,只要生物教师用心去发现并认真挖掘,精心准备,就能够创设出学生喜爱的“游戏”教学活动,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让生物知识生活化,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1.提炼生活,发掘与教学相关的生活资源

生活资源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课堂知识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真实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习回归生活,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问题式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是把问题寓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之中,关注学生身边的“常识”,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过程。 教师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搭建沟通生活素材与教材理论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理解生活的同时活跃思维,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方式。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还能将生活与学习内容相联系并学以致用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生活成为最好的教科书。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真正体会到在生活中学,在玩中学,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生物教学更有效。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当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愿意学、主动学。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所以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验课堂、让游戏走进生物课堂、让生物知识生活化等方面来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进行了一些探索。

8.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篇八

一、别致新颖的导入。

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上《谈笑》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笑着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班上一节语文课在这次市教学大检查中被评为了优秀课。”学生热烈鼓掌,笑。我继续说:“为了庆祝我们的成功,老师决定将用作道具的板栗分给大家吃。”学生喜出望外,大笑。我接着说:“因为数量有限,所以每位同学只能分到一颗。”学生颇感讶异与有趣,再次大笑。最后我说:“正因为只有一颗,所以更显其珍贵。相信同学们会懂得珍惜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心领神会,会心微笑。于是各组组长领了板栗去,大家笑着分吃了。最后,我用不同的词语将不同性格学生的笑态进行了描述,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谈笑》。上《狼》、《从三到万》等可用故事导入。此外,还可用图表引入、引用导入、介绍背景导入,使导入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內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三、开展竞赛或游戏。

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辩论赛。如教《杨修之死》,可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诗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模拟教学。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和体验,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教《答记者问》一课,便请校长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幽默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迂回曲折、起伏有致的提问,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手段,都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9.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九

摘要 提高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就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几种方式进行了探讨,以此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8-0097-02

在传统的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机械的接受学习状态中,几乎无兴趣可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千方百计使理论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妙趣横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下面就此简单阐述。

1通过贴切、简单易懂的举例进行讲解

如在讲解封闭系统、敞开系统及孤立系统等基本概念时,可以用装水的茶杯、保温杯或开水瓶作为例子来讲述,这些活生生的实体使学生有较直观的感受,易于理解和接受。

2从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引入讲授的内容

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或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可以遵循“提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猜答案――讲授新内容――让学生总结出答案(说明理由)”这一主线讲解新的知识。恰当的将教学内容与一些学生遇到过的熟悉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建立起原有感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增加趣味性,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例如,在讲到金属的腐蚀这一章时,可以问学生插在深水中的铁管,上部和下部哪个部位生锈得最严重?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边思考边听讲,直到学完电化学腐蚀的相关知识后,他们就恍然大悟了。在讲授界面化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在春天光滑的墙壁和粗糙的墙壁哪个更容易回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然后可用弯曲表面上的蒸汽压――开尔文公式解释原因,这样答对的学生更具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更浓,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没有答对的同学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也会对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同时,还会使很多学生主动查找相关参考书或上网探询和考证,这样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活跃了学习气氛。

采用身边的实例引入要讲的物理化学原理,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解释,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物理化学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的东西,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索然无味和空洞。

3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讲授的内容

问题可以促进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引入新内容――解决问题的原理”这一思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让他们思维进行创新活动。在讲到稀溶液依数性的时候,可以提问2008年南方雪灾人们是如何让大雪融化的?它利用了物理化学中什么原理?然后利用物理化学中相平衡的知识解释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了新知识。比如,今年干旱,甘肃省进行人工降雨,利用了什么物理化学知识?农药中为什么要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为什么农民要锄地?仅只为除杂草吗……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用表面化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圆满的解释。像这样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每一章中都有,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对周围遇到或看到过或听说过的现象进行思索、寻求答案或解决的办法,既生动有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有效避免“空”对“空”的课堂说教,使学生体验“处处有物理化学”的真情实感,可将抽象理论变成有趣的经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4引入当代科技(前沿研究)简介学科新成就,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育对象年轻,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由于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做到讲授内容新颖,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

例如,在讲到润湿问题时例举荷叶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即具有自清洁功能,为什么它具有这种功能呢?从这个问题引出荷叶的超疏水性,根据科学研究者的分析,主要是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独特的凸起结构。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而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又如,鲸可以在海洋中自由畅游而不受海洋微生物的污染,也归根于其表面微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再让学生设想一下,当我们的衣物不怕被饮料、莱汁等弄脏,房屋的玻璃与外壁永远保持着光亮,厨房和卫生间不再像现在一样藏污纳垢,生活该是多么轻松和愉快。

最后指出,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目前,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备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的超疏水性材料。比如,当前研究得比较多的TiO2纳米材料就具有自清洁功能。把物理化学的原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既维持了学生的注意又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研的惊叹和向往。

5把化学史和化学家史料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这是人们都熟识的事实,但年轻的Clausius说出来就是一个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在Nernst作了大量实验基础上由Planck和Lewis稍推一步建立起来的。还有象Klevin、Langmiur、Gibbs、Arrhenius等等在科学上的建树,这些伟大的科学成就说明了3个问题,第一要善于观察生活;第二要善于总结、提炼、升华,正像牛顿所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第三要勤奋和具有百折而不饶的精神。还要注意的是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科学家的成就,如黄子卿教授上世纪30年代作的水的三相点,至今仍在世界通用等等。融入这些史料可增强青年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也让学生明白物理化学理论的来历,既可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学科的兴趣,还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教育。

6注意语言简练、幽默,善于总结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和原理,如果教师语言平淡、罗唆,是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可以通过换一种方式进行描述或表述,然后再归纳出规范的定义,往往效果比较好。再者,物理化学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前后内容联系密切。如果加强对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阐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基本脉络和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他们对整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例如,像化工热力学三大定律方面的学习,公式推导过程繁杂,公式应用条件各异,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头绪万千,有种茫然的感觉。教师若能用图表法加以总结和分类,使知识前后联系清晰,系统性强,重、难点较为突出,这样便于学生分析、理解、掌握和记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物理化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过程毫无趣味性可言。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简明、精当的板书及其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等等,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减轻疲劳感,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课堂中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兴趣,对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教师在实际中应积极挖掘课程资源,钻研教材;平时注意搜集素材,适当时候在课堂上引入,尽量丰富物理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上升到理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郑秋容,朴银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大学化学[J].2004,19(6):19-21.[2]方文军,雷群芳,王国平,等.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J].2005,2:33-35.[3]肖士民,谢家声,谢逢春.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突出科学方法的授讲.化工高等教育[J].2003,3:68-69.[4]李本林.寓创新精神培养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之中.高等理科教育[J].2005,4:130-132.[5]张翠玲,赵保卫.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探索.科教文汇[J].2007,10:127-128.中国科协举办第十八期新进人员初任培训班

11月10日~13日,中国科协第十八期新进人员初任培训班在中国科协科普示范绿化基地举办。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齐让专程到培训班看望学员并与学员进行了座谈。2009年新进中国科协机关和事业单位的56名同志参加了初任培训。

在座谈中,齐让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就学员们提出的有关人际交往、工作定位等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新到科协的同志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坦诚做人,踏实做事”,这对赢得良好人际关系,找准工作定位有重要意义。他要求大家牢记:一是要做人真诚,胸怀坦荡;二是要做事踏实,不计得失;三是要用心思考,虚心学习。他还勉励学员们要坚定理念,树立信仰,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为科协事业增砖添瓦。

培训班举办了以“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为主题的学员论坛。学员们紧紧围绕齐让书记要求,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意识、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等进行了交流探讨。论坛气氛活跃,学员踊跃发言,充分展示了学员们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的良好精神风貌。此外,培训班还邀请中国科协有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为学员们讲解了科学发展观、公务礼仪、中国科协概况、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公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开展了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目的的拓展训练等。

此次培训班由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主办,学会服务中心和机关服务局承办。

10.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十

进入高中阶段后,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数量大大地增多了,篇幅也大大加长了。如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和《史记选读》等,所有篇目都是文言文。语文考试中文言文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由于文言文识记内容较多,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文言文只是得分的重要工具。常言道,学生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面对这些课文,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忙于在课堂上串讲某些字词句的意思,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管阅读译文,背诵某个词语的意思或句子的正确解释。加上文言文教学笼罩着应试教育的沉重阴影,在考试时多是以解释加点的字词和翻译句子为主要内容。在这种状况下,文言文教学就变成了文言文翻译,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结果陷入“教师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厌学”的恶性循环中去。课堂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学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

因此,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就要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和灵活性上多下工夫,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此我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摸索。

一、贯穿诵读法,提高语言感悟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老师贾代儒先让他诵读,然后述其大意,然后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实质上,这与贾宝玉熟读诗词文赋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今天的文言文学习而言,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贯穿诵读法。

运用诵读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根据不同的阅读层次,应该给学生确定不同的诵读目标。如在初读时目标可以是“准确、流畅”或者“感知大意”;再读时目标可以是“把握情感”、“抓住线索”等,在理解课文层面的诵读,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既能集中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推进教学。

2、形式要具有灵活性。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情感丰富的文章可以范读、领读、再散读、齐读;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可以朗读、默读;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读句读,读感情,读意境。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诵读方法,就摆脱了单一枯燥的问题,而且通过诵读,学生心里就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孩子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如辅导学生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文,该文表达的是作者表达自己对十二郎死讯的将信将疑、恍惚迷离的悲痛之情时,诵读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邪”、“也”、“乎”等语气词表达的语气,再让学生自由散读,用沉痛的语调再现作者震惊悲痛,难以置信、如泣如诉的情怀,体味作者与十二郎的深情。再请学生示范朗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升了。

3、诵读要有指导性。教师要对学生文言诵读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趣味乐。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本人小学毕业已经十几年了,可是当年语文老师老师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那深情的神态每每还会浮现在眼前,那悲戚声音每每还会在耳边萦响。正是陆老师的范读影响了我对文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我喜欢上了诵读。所以说,学生对文言诵读和文言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从聆听教师的高水平范读和背诵开始的。其次,要注意从准确流畅、句读、语气、节奏等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查准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并进行标注,划出文中的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自己要多次大声朗读。教师可以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例如《项羽之死》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矣”一句的停顿和重音,可能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强调的是“地”和“方”之间的句中停顿(“江东地,方圆千里”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才能把握好句子的意思)。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能力,让文言的阅读节奏引起学生读句子意思的理解。再次,可以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文言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使学习兴趣持久高涨。这个层面的指导应主要采用自读方式。如一位教师教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朗读,20分钟后教师检查,让学生分段朗诵,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人物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阵阵掌声。在接下来的思路分析中,同学们分析概括得快而准确;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的个性化理解。这一切都是在20分钟的自主诵读中会意得来的。通过诵读,学生理解了文本,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陶冶了心灵。这样轻松的学习学生怎么可能厌倦、畏惧呢?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了,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重要步骤和过程,在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都把诵读作为吸引学生研读文本的开端,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插进材料拓展法,提高学习兴趣。

有些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像《先秦诸子散文》,很多都是先哲智慧的片言只语,如何让它生动而富有灵性呢?我认为只有添加事例,使它丰满,才可能让原文灵动。材料包括多种类别,有历史材料,现实材料;字词材料,故事材料,文化材料等。教《庄子》选读时,除简介《庄子》外,在教读课文时可以简单介绍庄周化蝶、庖丁解牛、与惠施论鱼等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辅导《西门豹治邺》,可以用西门豹挂软皮囊来克制自己暴躁性格的故事引入。《孟子》选读教到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时,不妨介绍邹忌的讽谏艺术,庄子以愿当泥涂之龟而辞退楚国使者的机智,以及《克雷洛夫寓言》中乌鸦与狐狸的故事等,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明白了孟子的讽谏艺术,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无穷变化。比如学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时,在讲到主题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时,可介绍“门阀制度”名称的来源;在理解《伶官传序》、《六国论》借古讽今,讲述前车之鉴时,可以插入我国桥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没有吸取前事教训的时事认识,让学生体会古文的现实意义。所以适当插入拓展材料,能达到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三、落实提问法,激发学生思维。

现在学生参考资料多了,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认为资料上写着,不用费力去学习,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而且,某些学生虽然记忆力强,容易记住文言基础知识,但一做起题目来却频频出错,这都是缺少思考、缺少训练的原因。通过提问法,让学生思考,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提问法有两个操作层面。一是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在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再到课堂上寻早答案。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教师设置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交流,避免“满堂灌”。这样就有良好的课堂互动,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内蕴的理解,训练下来,也能指导提问的第一层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杜甫《阁夜》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四个问题:“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自由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久而久之,也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开展竞赛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很多的文句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理解和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努力弄清每个字词,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但是,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久而久之,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吸引力,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用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这种课堂竞赛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为集体争光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竞争形式可以个人竞争、也可以小组集体竞争;竞争的内容可以使诵读、字词理解、问题抢答等。在本人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常常把重点的字词句分篇页投影在屏幕上,按座位将学生分为四大部分,让学生抢答正确的理解。得分最少的组要为全班同学做一件好事,或者是唱歌,或者是值日,或者是为同学打饭等。得分最高的同学得到印花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看书积极性就提高了许多,也认真了许多,懂得去关注重要的文言知识。有时也进行朗读速度竞赛、背诵竞赛等,读得较好的就拿到较多的分数。总之,竞争法既调动了学习热情。这种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知识的主动探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创新演绎法,活跃课堂气氛。

表演法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其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如果一味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就会造成学生情绪低下,听课乏味的状态,表演性教学方法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种状况。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弱而说理性强,相对来讲,一般艺术表演意义上的演绎性就减弱了,因此,就要创新演绎的方法,充分营造课堂的积极氛围。

1、文本演绎理解译文。《先秦诸子散文选读》里的《论语》是语录体,《孟子》多对话,因而先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再创设情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孔子、孟子的意思。表现欲强为了能登台表演,理解译文比平常认真了许多;而表现欲弱的学生担心老师会点名上台表演也认真地准备。而在古诗歌鉴赏的时候,文本的个性化演绎更加重要了。诗歌鉴赏注重情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文的内容,再通过有效的情感演绎,将对诗歌的形象、情感的体验有良好的促进和提高。在演绎的激发下,学生会怀着热情来学习。

2、对话演绎把握形象。《先秦诸子选读》里有人物对话的内容,特别是《史记选读》有着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演绎的脚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本人在教《当仁,不让于师》第9节时就选了几名学生分角色演绎。“孔子”站在讲台中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站立在旁边,模仿人物表演并加入了自己的动作和语气,通过师生的评点,圆满的解决了此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师演绎传情达意。

教师的演绎,主要是指利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自己的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或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表演性的朗读,或是对对关键情节和内容作出形象化的解说和模仿,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还原,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和具体生动与可感性,让学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和认识。

语文教师的演绎,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可以通过富有表情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丽。如教《祭十二郎文》时教师就可以带着悲痛的感情范读课文,奠定全文的请感基调。除语言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来的演绎。如在《无端崖之辞》第2节,可以伸出手臂做拉弓射箭状,让学生直观感知列御寇的神勇有力。教师课堂语言语气、语调应该丰富一点,适当时候也应该夸张一点,形象一点,特别是那些过于深奥的文言文内容更需要教师在解说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设计,充分利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的理解。

为了避免演绎追求热闹、忽略实效、参与人数有限、随意性大等弊端,教师在设计演绎法时首先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其次还应该注意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要他们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演绎,表演结束后再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演绎过程要扩大参与面,实行分组分工。只有注意要把握其本质要点,恰当运用,才能不流于形式,达到实际的效果。

教学不能忽视兴趣的培养与呵护,而教导文言文尤须注重教法,来提高课堂趣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与教法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好的教法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兴趣又可以促使我们创造更好的教法。本文从提高课堂兴趣这个方面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总之面相对晦涩的文言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老师,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趣味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提高课下学习的自觉性。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所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作为教师就需要想方设法找到点燃火把的火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2013-04-16 16:59 金台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学华

(已读:145)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实却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里几乎主导了一切,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应有的体现,造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被动甚至抵触。因此,教师如何正确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多么重要。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具有畏难心理,难以建立起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使学生明确一个事实——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所占分值很大,不能不重视它;其次,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学好文言文也就是爱国的体现;再次,学好文言文可以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借鉴古人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增添营养,使我们更加智慧,更加策略,避免走弯路;最后,学好文言文还可以增加人文修养,提升做人的品位,有利于人际关系与事业发展。学生只要领悟了这些道理,自然就不会排斥文言文,形成学习兴趣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二、转换角色,以“主体”衬“主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以前那种与学生相距甚远,甚至是有些对立的角色,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的观念,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走下讲台,走向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彻底摒弃“自我陶醉式”的授课方式,才能逐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是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体现。只有这样,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能力迁移目标才不是一句空话。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不同的文言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方式能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不要固守一种教法,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去教学。因为对较难的文章,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时间也占用太久,这样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章,我们可以放开束缚,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解决课文的难题。再比如,在每一课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制定文言文学习计划的习惯,做到有的放矢;在文言文诵读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各显其能,通过朗读、默读、抄写、比较等途径达到诵读要求。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四、选择恰当的检测法

如果说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那么恰当的检测法就是教学的保障了。教师在检测法上三思而后行,不但能够检验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提高其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意义非同小可。

(1)试卷检测法

这是经常使用也是最为有效的检测方法。每当一课或是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利用试卷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教学分析与评价,找出学生的知识盲点与能力缺陷,并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度。这是一种最为系统也是最为全面的检测法,适用于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

(2)口头检测法

这主要是指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检测。它适用于对学生进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文言背诵等内容的检测。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灵活、方便,便于操作,不大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戏剧表演检测法

这是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检测方法,但却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的检测法。这种检测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对于课文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和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然,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课文,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全剧演出,只是让学生演出自己最拿手的一段即可。在进行成绩评定时,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原则:鼓励学生进行表演的原则、以文言知识为主要监测点的原则和表扬的原则。

11.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趣味性 导入环节 现代多媒体技术 课堂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56-02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如今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变,以及增加其趣味性,也进行了不断的教学实践,从中获得了颇多有益心得和感悟,现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这一论题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描述。

一、重视课堂导入环节,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导入就是艺术中的艺术。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整节课的最初环节,它时间短暂,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是我们不容小觑的,如果这一环节我们设计的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迅速集中起来,将课下延续的心理杂念和干扰消除干净,进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和探索中去。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若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就必须重视对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比如,以《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为例,传统做法是教师上来直接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然后对课文中的知识点加以解释和讲解,学生具有很大的被动性,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老师先说几个谚语,你们注意听一下,‘朝有破紫云,午后雷云临‘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你们知道这些谚语,说的是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吗?”“云和天气”学生兴奋地回答道,“没错,云和天气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通过看云,就能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如何看云才能知道天气的气象?”“想!”“好,接下来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这篇说明文,看看它是如何把有关云和天气的知识告诉我们的。”这样,我通过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富有悬念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进而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本节课的新知。

二、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常都是用传统的教学工具粉笔+黑板+教科书,使得学生接收到的知识都是抽象、死板、冷冰冰的语言文字,感受不到这门学科所具有的魅力。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技术、语音技术、视听技术都集中在了一起,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和实时性。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声、像、文的氛围中,欢快、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

如在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一边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一边展现描写春天的四幅美丽图画的动画画面,于是 ,学生立即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进入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中。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既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三、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直以来,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教学之所以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原因与教学方法的陈旧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脱不了关系,若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各种语文语言理论知识点,还应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使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和乐趣,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学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之后,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将其编成了一个小型剧本,课堂上,选取合适的学生人选,让他们对剧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如皇帝、两个骗子、两位大臣、民众、小孩等等,然后,按照剧本中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演绎扮演。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这一实践活动,既改变了以往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现象,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也使学生深刻领会了这一童话故事的内涵,能帮助学生建立抵制社会丑恶行为的意识和勇气。

综上所诉,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呆板无趣,而是充满了乐趣,从而变得喜欢学语文、热爱学语文。

参考文献:

[1]郑玉宝《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2006-11-01

上一篇:法院首次执行案件下一篇:安环部部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