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风险管控制度

2024-10-01

制造企业风险管控制度(精选8篇)

1.制造企业风险管控制度 篇一

疾控中心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共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的意见》,为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实现零事故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成立疾控中心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管控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成立本单位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安全负责人,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管控本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管控实施

1、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要认真开展管控工作,按要求召开安全会议,将安全工作任务层层落实,有专人负责;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方案;定期开展安全演习;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责令整改。

2、要制定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并认真实施。

2.制造企业风险管控制度 篇二

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作机制

存款保险制度最早是在美国建立的, 经过80多年的发展,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趋于成熟, 我国在借鉴国外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存款保险制度, 在具体的运作机制上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我国存款保险基金从构成上来说, 没有原始资本金, 全部基金来源于投保银行的保费、存款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清算破产银行分配的财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具有以下权力:

一是根据投保机构的存款规模和结构计算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二是有权核查投保机构报送资料的真实性, 监测投保机构的风险, 适时调整费率。三是如果投保机构出现较严重的问题, 对投保机构提出风险警示并告知银行监督管理机构。四是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接近国际主流的“风险最小化”模式, 除了对破产银行的接管、清算的权力, 还有对所有存款机构的事前监管权, 并与人行、银监会实现信息互通, 能够及早对银行过度冒险行为进行纠正和风险处置, 避免银行风险积累。

存款保险基金主要运用于在投保机构出现信用危机时给付保险金, 可以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直接偿付存款人, 也可以是委托其他合格的投保机构代为偿付, 还可以对破产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给合格的投保机构提供资金担保促成机构重组。一方面, 各大小投保机构缴纳的保费注入存款保险基金, 另一方面, 存款保险机构行使赔偿职能资金流出存款保险基金, 稳定的余额作为闲置资金可以投资于政府债券、央行票据等债券类工具。

二、银行风险与差别费率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刚刚建立, 目前实行对于不同的存款机构实行的是单一费率, 但是很快将过渡到国际通行的差别费率制度。差别费率的厘定应该与银行的风险挂钩, 风险大的存款机构相应地承担较多的保费。衡量银行风险程度主流的指标是Z值, 它衡量的是银行“距离破产有多远”, 也可以理解为信用风险或者违约风险。Lepetit et al. (2008) 和黄隽 (2010) 将Z值定义为银行亏损小于净资产概率的估计量:

其中, μit和σit是第i家银行ROA的均值和方差, kit表示资本占总资产的份额, 显然, Z值是在股票收益波动率的基础上, 加入了财务指标, 因此, 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Z值小于σit, 破产的风险大幅增加;Z值等于零时, 银行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总的来说, Z值与银行的破产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

张健华 (2012) 借鉴BaselⅢ对银行全面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的测度, 将Z值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改写为:

其中, CAR表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越高, 银行的破产风险就越小, Z值也越大, 这与之前的评判标准一致。加之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对不同的风险资产赋予了不同权重, 是目前为止衡量风险资产很科学的方法。由于Z值的波动跟银行风险的大小不是线性关系, 根据Z值来确定差别费率还需要很多后续的研究工作。

考虑到影响银行风险的重要渠道———信贷渠道, 银行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总额之比也被认为是衡量银行风险的重要财务指标。用这种衡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简便性, 银行保费的差别费率可以根据银行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总额的大小来最终确定。目前, 我国宏观经济疲软, 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 直接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 其中, 农商行的不良贷款已经超越2%的警戒线, 是主要的风险点。为了防范个别银行的信用风险爆发, 差别费率的制定势在必行。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三、道德风险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密不可分。危机中总共有超过9000家银行破产倒闭, 占到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一, 涉及存款金额80多亿, 严重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为了维护存款人的信心和遏制银行挤兑风潮, 政府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储蓄贷款协会, 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然而, 80年代银行业的储贷危机证明了大方的存款保险制度是道德风险的根源之一。Matutes and Vives (1996) 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投保银行进行高风险投资项目时, 不需要给存款人支付额外的利率作为补偿, 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 就会承担过度的风险, 从而扩大了单个银行的不稳定性。因此, 存款保险制度实现削弱储户挤兑的同时, 产生了激励银行冒险行为的道德风险。

Asli Demir guc-Kunt and Edw ar d J.Kane (2002) 认为存款保险的作用是有限的, 强调道德风险激励与存款保险过度普遍的覆盖有关。此外, 他还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稳定性的关系, 把制度环境作为影响因素, 认为对银行系统的审慎监管能够限制道德风险的产生, 而在监管无效的情况下, 存款保险制度的负面效应较大, 要谨慎引入。

Gropp and Vesala (2004) 对欧洲银行的存款保险、银行牌照价值、对次级债券持有者的监控与银行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存款机构次级债券的比例可以作为市场约束限制道德风险和银行过度冒险行为。更进一步, 次级债券比例高的存款机构更倾向于控制风险, 而次级债券比例低的存款机构对于存款保险的反应是增加其杠杆比率。二是具有较高牌照价值的银行反对额外风险 (虽然不反对更高的杠杆) , 不管金融安全网的监管是否严格。三是系统重要性银行 (too big to fail) 的风险倾向与存款保险制度引入没有必然联系, 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网界限只对规模较小的银行是可靠的。

Anginer et al. (2013) 对2004~2009年间96个国家4019家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存款保险、银行风险和系统脆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大方的金融安全网络增加了银行风险和系统脆弱性, 在金融危机前的2004~2006年间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效应以致产生危机, 然而在危机期间, 有存款保险覆盖的国家的银行风险更低, 系统稳定性更好 (稳定效应) 。最后, 他们发现全部样本中存款保险的整体效果依然是负的, 这表明相比于存款保险在金融恐慌期间的稳定效应, 由于道德风险产生的失稳效应更大。更进一步, 根据银行监督质量指标进行分类———Barth et al. (2008) 将银行监管当局的权力赋值0~14, 实证结果发现, 对于监管质量高的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在整个样本区间内能够降低银行系统风险。

四、构建适当的激励框架

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始终存在的, 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减少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不断探索的问题。目前,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从强制性、限额偿付、差别费率和“风险最小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是, 市场监督、当局监管等外部治理因素也需要配套改革, 共同构建银行系统的激励约束框架, 管控道德风险。

存款人可以通过要求更高的利率、取出存款、卖出存款机构的股票等行为对存款机构的不良经营管理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这种市场约束的有效性取决于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以及对于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制度的健全程度。银行较之其他企业, 风险更具隐蔽性, 贷款质量不易观察造成贷款风险的积累, 如果一家银行接连出现贷款坏账, 结果可能一夜之间倒闭, 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也是如此。因此, 银行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投资者可以根据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盈利能力、流动性状况、资本构成情况以及贷款投向和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估做出决策,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盲目挤兑发生。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该发挥其独特的监管职能, 避免与央行、银监会重复监管。具体来说, 央行在问题银行申请破产后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银监会对存款机构进行日常合规性监管, 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具有提前处置权, 即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比如罚款、追加保险金甚至免除存款机构参与存款保险资格。央行负责收取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收取存款保险基金, 需要彼此相互协调确保不会给存款机构带来过重的负担。监管当局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联合检查制度和紧急磋商制度, 执行对银行的全面风险监控和职能管理, 比如更换管理团队, 来共同约束银行审慎经营、合规操作。

摘要:目前, 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刚刚建立, 本文首先对存款保险制度运作机制进行了解读, 根据银行风险度量的指标联系存款保险制度中的差别费率, 认为差别费率可以根据银行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总额的大小来最终确定。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普遍存在, 对此提出风险管控建议。

关键词:存款保险,道德风险,激励框架

参考文献

[1]Asli Demirguc-kunt&Edward J.Kane, 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Globe:Where does it work[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16, No.2 (Spring, 2002) , 175-195.

[2]Reint Gropp&Jukka Vesala, Deposit Insurance, Moral Hazard and Market Monitoring[J].Review of Finance, 2004, 8 (4) , 571-602.

[3]Matutes, Carmen and Xavier Vives, Competition for Deposits, Fragility, and Insur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996, 5 (2) , 184-216.

3.制造企业风险管控制度 篇三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一、前言

内部审计的风险是指内部的审计师没有发现财务报告实际中存在着漏报误报等状况,还有企业在管理上的纰漏,并且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有效的,经营制度是健全的,并且给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如今的内部审计制度正在渐渐的完善,已经向内部管理审计过渡,基本上企业的每个日常的过程都会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和企业的管理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控制在财务上各种违规的行为,企业内部的制度完善,管理良好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就会越高。所以说在如今相关法律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于一个企业有着一定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存在风险的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不完善,经营状况也不是十分的稳定就应该有必要的去实施审计监督。如果不能够严格的内部制度来控制审计,那么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会降低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的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审计的风险也会相应的提高。

2.业务不断地增加并且十分的复杂

一个企业在业务不断增加的同时,审计的任务量也会随之而增加,这样就会使内部审计变得十分困难。企业如果涉及不同的业务类型那么需要审计的业务也不尽相同。这会使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任务也会更多,企业的任务不断的增加,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员工的素质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尤其对审计员工作能力的考验更加艰巨。

3.审计的方法比较落后

虽然审计的方法从过去的手工工作到如今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工作,工作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审计工作还是存在着传统的手工作业,这种不是以检查风险为目标的审计,仅凭一项检查所得到的证据来发表整体意见的审计方法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表现,这种方法是十分的不可取的。

三、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完善

1.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不足

审计部门的设计不合理不独立,在一些企业,成立审计部门时,将其划分到财务部这种做法根部不符合管理规范,对审计的科学性有着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内部审计程序的欠缺,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客观的判断审计证据等等都会导致审计的风险存在。由于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素质有限,应当设立多个职位来综合的分析审计工作,请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

2.加强审计的管理控制

企业应该完善内部的审计管理制度,增强审计的独立唯一性。制定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审计人员,也为了控制审计的风险过大。其次加强对审计的工作控制,明确各个部门工作的要点关注对审计风险的评估。还有就是要注重对审计人员素质方面的培养,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态度,由于审计工作范围的加大,所以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在财务方面的知识的牢固程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经营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有效的防范经营活动中出現纰漏,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低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建设法律法规制度

审计的法律是执行审计标准的依据,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独立的是实现审计工作,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内部准则,明确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让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统一的执行审计标准来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打击制造的虚假信息的违法份子,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行为,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2.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条件。内部审计在企业的运营中需要有一定的地位,直接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负责,审计人员工作也要独立,不要被外界的压力所影响,工作中要实事求是的判断正确性,不被外界的因素干扰。

3.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

合格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业务能力,还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要把审计的工作当成一般性的工作,并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这使审计的工作迟迟没有得到正视,工作效率降低,加大了审计的风险。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工作要认真,诚实守信,不被各方面的利益所蛊惑,也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不仅要精通业务,如果没有足够的业务审计能力,审计工作也不会顺利进行,审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自身工作风险的认知,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和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工作态度不仅要严谨,还要准售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标准完成每一次的审计工作。

五、结语

最近这几年,审计的风险问题越来越得到广大企业的重视,由于审计的风险客观的存在性,想要彻底消除审计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去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降低经济的损失,就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从而达到审计工作对企业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不可忽视,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李银香,王子腾.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2014年6月

[2] 董凤丽.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现实选择.2013年

4.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篇四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提升安全风险管控水平,保障安全生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指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公司内部为保障安全生产自主组织开展的,对生产、建设、管理各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超前辨识、分析、分级评估、管理控制的活动。本制度不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由中介机构承担的各类安全评价活动。

第三条 本制定适用于公司所属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各厂矿)。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公司负责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控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安全监察部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制订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考核标准,定期协调组织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各业务职能部门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本专业范围内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

第五条各厂矿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理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全面负责,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评估责任,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办法或细则,明确组织程序、方式方法、监督管理及考核奖惩等内容。单位分管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各业务科室负责实施专业范围内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区队(车间)负责实施现场开工条件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班组负责实施重点工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第三章 安全风险辨识

第六条各厂矿要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第七条各厂矿在生产系统、装备的投运、移交、运行、停运或重启时,应由单位分管负责人(分管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职能部门组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一)停运或重启是指下列几种情况: 1.煤矿的工作面、巷道封闭或启封;

2.车间、生产线、重要生产设备、装置的停运或重启; 3.地面生产单位的事故停车、停产、停工和重新开车。(二)系统、装备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系统、新装备投运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质量、安全设施、安全防护、检测检验、规程措施、技术和人员条件、应急设施和预案等;

2.系统、装备移交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使用环境、运转情况、安全设施、安全措施、接收单位技术能力等;

3.系统、装备正常运行的评估内容应包括运行状况、安全保护和安全防护设施等;

4.系统、装备停运或重启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运行系统的影响、安全隔离措施,技术、措施以及人员准备,启(停)用后安全管理等。

第八条区队(车间)现场开工条件风险辨识。连续生产作业的现场每班开工前,由区队(车间)跟班或值班领导、安监员(安全员)、班组长对作业现场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和工程质量等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评估。

第九条班组重点工序评估。各作业班组在组织生产、施工、设备安装、检维修等作业过程中,由安全负责人组织对重点工序涉及的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工程质量、人员和安全措施等情况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条岗位评估。作业人员每班上岗前,对自身上岗条件和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评估。第十一条 检维修、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评估。检维修作业、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材料和工具准备,设备和工器具完好,作业环境,电源、高温、高压源等危险能量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隔离,重物失稳防控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作业完毕试运转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质量,材料、工器具回收和人员撤离,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以及采取的安保措施(如短路线、电气接地等)恢复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

第十二条特殊施工作业评估。特殊施工作业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对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等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程序步骤、施工工艺及安全措施。特殊施工作业主要指下列内容:

1.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易发生泄露、中毒、爆炸危险的作业;

2.特大重物起吊或井筒内等特殊地点重物起吊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危险区动火作业等特殊条件作业; 3.重要设备安装、撤除、改造、维修等特殊作业; 4.其他复杂、特殊施工作业。

第十三条异常状况评估。正常生产(运行)的系统(装置)在生产工序、工作流程、技术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设施、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事故(包括未遂事故)时,应由专业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安全可靠性重新评估。第十四条工程项目评估。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各厂矿应分别在项目立项、现场开工、建设施工、试车试产等各阶段组织安全风险评估。

1.项目立项时,应对项目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工艺成熟程度、工艺危险因素和控制难度、现有控制防范措施、管理主体的技术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2.项目开工前,应组织有关部门专业人员会同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安全和技术管理人员配备、作业人员资质、施工所需工器具和特种设备检测、检验等开工安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3.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会同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危险因素分析排查、安全隐患治理是否按规定执行等情况进行动态安全评估。4.项目试车试产前,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按照建设项目“三查四定”(查设计漏项、查施工质量、查未完工项目;定流程、定方案措施、定操作人员、定时间。)、“三查、三确认、一许可”(查设计漏项、工程质量、现场隐患,对安全设施装置、试生产人员资格、试生产方案检查确认,确认符合试生产条件后发放试生产安全许可证)要求,对系统、设备、设施施工质量,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试车试产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人员、物资、外部环境等情况是否具备试车试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试车试产过程中,涉及安全的工艺、参数、控制等需要变更时,必须重新评估。第十五条“四新”试验评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应对其安全性能、环境适应性、存在的危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员技术能力等是否具备安全试验或推广应用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第十六条其他评估。

1.设备、物资购置及出入库。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物资购置前,要对设备、物资是否适应本单位安全生产要求进行安全、技术选型论证,并按规定程序报批。设备、物资入库前,应对其完好情况、技术参数、安全性能等进行评估验收,符合要求方可入库。材料、配件、工器具、劳动防护用品等出库投入运行前,使用单位(人员)应对其完好情况、安全性能进行检查评估,符合安全要求方可投入运行。

2.作业人员。新招聘和长期(一年)中断作业的员工上岗前,应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禁忌情况、岗位所需技术业务知识和技能、规程措施和有关规章制度掌握情况等是否具备上岗资格进行综合考核评估。

各厂矿应利用班前会、入井检身等环节对作业人员上岗前的精神状态、是否饮酒、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器具配备等状况进行动态评估。

3.重大灾害。各厂矿应定期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及已采取安全管控措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评估。第四章 方法及要求

第十七条各厂矿要按照系统、场所、设备设施、作业类型等不同类别,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和评估内容复杂、重要程度,按照“科学、实用、简明、高效”的原则,合理选择安全风险评估的方式、方法(《常用评估方式方法》见附件2)。简单系统、车间、班组、工序、检维修和岗位作业可采用安全评估表法,非煤生产系统、工艺装置可选择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煤矿复杂生产系统、“四新”试验、工程项目等可选择集体检查分析或专家综合评估法,车间、班组应选择“三位一体”评估法,岗位应选择“五步”评估法。第十八条安全评估表制作要结合安全管理经验和生产实际,尽可能完整列举危险危害因素,按照危险因素对人员、系统、装备危害程度不同,分成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种类型,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重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较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一般风险: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低风险: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的。

第十九条采用评估表评估时,要逐项检查确认,评估人员签署评估结论和姓名,并牌板公示或告知作业人员评估情况。第二十条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集体检查分析或专家综合评估方式评估时,必须编写评估报告书,明确评估内容、范围、条件、环境、结论、建议等内容,参与评估人员签名。评估报告书必须报上一级业务管理机构审查,不得直接按照评估报告结论进行生产作业。

第二十一条岗位评估采用评估表方法时,可以采用评估卡片或评估活页表,必须将涉及到的班组、工序和本岗位的评估结论和要求记入记录中,被通知岗位整改作业的必须经班组长签名复查确认。

第二十二条各厂矿对现场评估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汇报、处置程序。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或停止运行,发出预警,撤出危险区域人员,并报告上一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值班人员,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评估;存在中等可控风险的,必须通知岗位人员,同时明确整改措施、落实复查验收责任;存在可控风险的,采取预防性措施直接“手指口述”进行作业。第二十三条对安全风险的控制应遵循消除、减弱、隔离、联锁、警示、个体防护的先后顺序原则,优先考虑和采取可靠的控制措施。第二十四条各级评估得出的结论及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能现场公示的应在明显位置予以公示,不能公示的应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第二十五条各类评估报告、评估表、检查记录等资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上级规定制度要求。第二十六条确定安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和编制规程措施时,应充分听取基层单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作业方法的可操作性、安全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防范控制措施的针对性。第二十七条各厂矿应定期对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管理程序、方式方法、监控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上级新要求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

第二十八条 各厂矿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专项档案,各类评估报告、安全评估表以及检查记录等文字资料,应做到谁评估、谁签字、谁负责,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存期限,存档备查。第二十九条各厂矿应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教育培训。第五章 检查考核

第三十条各厂矿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考核奖惩机制,对各级安全风险评估执行情况进行动态检查督导,定期检查考核。第三十一条公司每季度对各单位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考核标准见附件1)。平均得分低于90 分的定为不合格单位,对各单位按照公司《安全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兑现。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自年 月 日起实施。第三十三条本规定解释权属公司。附件 1:

安全风险评估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附件 2:

常用安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

一、定性评估法。也称经验评估法,是按生产系统或生产工艺过程,对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研究、评估,得出定性评估结论的评估方法。本方法通常采用安全评估表,根据经验将需要检查评估的内容以列表的方式逐项列出,现场逐条对应评估。安全评估表内容还可根据项目危险程度,将评估项目内容划分为安全否决项(不可控危险)和可控项(中等或可控危险)两部分,存在否决项时,停止评估,向上一级管理层报告;不存在否决项时,对可控项进行赋值,得分不低于规定的临界值,定性为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可控项得分低于临界值,停止作业,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重新评估。

本方法适用于简单系统、大型装备,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稳定的区队开工和岗位的评估。

二、专家评估法。是指集体检查分析、专家综合评估或两者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依据现场条件、检测结果、临界指标,运用类比分析等方法,对系统运行环境、设备设施、工艺和人员技术能力、安全措施、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复杂的系统、工艺、装置以及“四新”试验应用等方面的评估。

三、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是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和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及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产生的后果提出应对安全措施的评估方法。本方法主要分析步骤是:

1.建立研究组,确定任务、研究对象。一是建立一个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组,研究组的人员应包括设计、管理、使用和监察等各方面人员。二是明确研究组的任务,如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系统安全问题,还是产品问题、环境问题,或者是综合问题。三是充分了解分析对象,准备有关资料。2.划分单元,明确功能。将分析对象划分为若干单元,明确各单元的功能,说明其运行状态和过程。在连续过程中单元应以管道为主,在间歇过程中单元应以设备为主。3.定义关键词表,按关键词,逐一分析每个单元可能产生的偏差。

4.分析发生偏差的原因及后果。5.制定对策。

本方法适用于地面生产及工艺作业线、化工工艺装置等评估。

四、预先危险分析(PHA)法。是在危险物质和装置设计、施工和生产前,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本方法主要步骤: 1.危害辨识

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等方法,查找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确定可能事故类型

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

3.针对已确定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按危害等级排定次序,以便按计划处理。

5.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

本方法适用于固有系统中采取新的方法,接触新的物料、设备和设施的危险性评估。

五、故障假设分析法(WI)。是由熟悉工艺的人员对系统工艺过程或操作过程,通过提问(故障假设)的方式来发现可能的潜在的事故隐患(实际上是假想系统中一旦发生严重的事故,找出促成事故的潜在因素,在最坏的条件下,这些因素导致事故的可能性)的分析评估法。本方法适用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评估。

六、“五步”评估法。是作业人员按照“停、想、评、定、做”五个步骤,对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和自身上岗条件进行安全评估的方法。本方法中的“停”即停止作业,实施评估;“想”即辨识、排查危险危害因素;“评”即评估危险程度,及时汇报;“定”即制定安全措施,消除或管控危险;“做”即按照规程、措施和“手指口述”进行作业。

本方法适用于各岗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前的安全评估。

七、“三位一体”评估法。是区队(车间)的跟班人员(值班人员)、班组长、安监员(安全员)三人进行现场安全生产条件评估的方法。

5.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篇五

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榆安委办发[2018]9号文件(榆林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和米工贸字[2018]38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业务科室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长:矿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矿长

长:总工程师

生产副矿长

机电副矿长

成员:

生产部部长

安质部部长

动力部部长

调度室主任

通风科科长

培训科科长

环保科科长

办公室主任

综采队队长

巷修队队长

运输队队长

财务科科长

应急救援科科长

职业病危害防治科科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部。

(二)领导组成员职责

1.矿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安全副矿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各副矿长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专业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区队负责人负责本作业区域和工艺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6.班组长负责本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岗位人员负责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

(三)办公室职责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具体职责如下:

1.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2.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

3.指导、督促各科室、区(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5.承办上级部门和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辨识程序、评估方法

(一)综合辨识程序

1.辨识评估

每年由矿长亲自组织,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方案,抽调各系统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要素,结合我矿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2.月度辨识评估

每月由各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一次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各分管副矿长组织本系统骨干精英,召开本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3.周辨识评估

区队负责人每周组织本单位人员,对本单位作业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由本单位技术主管根据辨识情况编写作业区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报告,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4.日辨识评估

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全面掌控作业现场班组、岗位人员的风险辨识情况;岗位员工上岗前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发现安全风险后及时向当班上岗干部、班组长汇报,若发现存在不符合项应立即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汇报本班班组长及跟班干部,由上岗干部组织人员处理并汇报单位值班室。值班人员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本单位处理不了的报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

(二)专项辨识程序

1.全国其他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或矿发生涉险事故、出现重大非伤亡事故隐患,由矿长组织分管副矿长、副总工程师和业务科室、区队,从汲取事故教训和消除事故隐患的角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识别之前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2.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隐蔽致灾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3.在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隐蔽致灾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区队,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隐蔽致灾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4.启封火区、排放瓦斯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新应用前的风险辨识,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区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作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依据。

(三)风险辨识评估方法

1.安全风险等级标准

由矿长牵头组织,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辨识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规范以及集团公司煤矿专业委员会确定的重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标准,结合我矿实际,制定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其中: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一般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2.安全风险评估

(1)矿各专业系统每次风险辨识结束后,分别由矿长、各分管副矿长组织,针对各系统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按照矿制定的安全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汇总造册。要完善本系统安全风险档案,明确级别、管理状况、责任人、管控能力等基本情况,实行“一风险一档案”,并按照风险等级,用红、橙、黄、蓝等色彩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对现场辨识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区域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撤出危险区域人员,督促责任单位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重新进行评估并进行实时监控。

(2)矿各专业系统每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级结束后,要组织编写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根据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分为“矿、区队、班组、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身上,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

2.矿长亲自组织实施,针对重大、较大安全风险,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员、资金要有保障,并在划定的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区域设定作业人数上限。

3.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对评估出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检查分析,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季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4.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周各专业系统针对本系统存在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制度、管理、措施、装备、应急、责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实管控措施,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重点管控区域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不断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5.安全副矿长牵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严格对照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6.矿领导带班上岗过程中,严格按照“三走到、三必到”原则,跟踪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7.各业务部门要突出管控重点,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系统、生产区域、岗位实行重点管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管控工作。

8.实时动态调整,高度关注生产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实时分析风险的管控能力变化,准确掌握实际存在的风险状况等级,并随着风险变化而随时升降等级,防止出现评级“终身制”,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五、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及培训

1.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全矿要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安监站负责做好日常监督检查。

2.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科每半年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每年对全矿所有入井人员进行以、综合、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3.各业务部门要探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的记录、跟踪、统计、监测和预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由安监站及时将安全风险区域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受风险危害的相邻作业区域区队、班组、岗位。

六、考核办法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活动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风险辨识不认真,辨识内容不清晰的,罚主要责任人300元。

2.各系统针对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未按规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汇总造册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3.各系统未按规定编写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4.本单位作业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不认真或弄虚作假的,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罚主要责任人200元。

5.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未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或未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的,罚跟班干部、班组长各200元。

6.岗位员工上岗前未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的,罚责任人100元;凡发现安全风险未及时处理并汇报的,罚责任人100元。

7.岗位员工汇报的安全风险值班人员未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的罚当班值班干部100元。

8.各业务部门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结果未按要求进行跟踪落实闭合管理的,罚责任单位正职各500元。

9.各相关单位未按规定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的,罚责任单位负债人200元。

xxxxxxxxxxx矿井

二〇一八年六月一日

END

6.制造企业风险管控制度 篇六

1.目的

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增强事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部门的活动场所,包括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3.定义:

3.1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2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3.3安全风险(以下简称风险):按照“自主排查、科学评估、分类分级、分级管控”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管控。4.职责:

4.1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

公司成立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x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管控措施。

4.2确保本公司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公司工作范围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安全风险分布等级、防范及事故应急措施,绘制风险分级管控图,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5.安全风险等级评价程序 5.1 成立评价组

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以公司分管安全生产领导为组长、生产、安全、设备、电器、化验的管理人员参加,编制本公司的安全生产风险x级管控管表格。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审查、批准公司的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文件。5.2 评价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确定安全风险类别。采用相应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5.3风险评价等级

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主要设备损坏的。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伤。一般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伤。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 5.4安全风险评估

5.4.1每年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辨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5.4.2根据安全风险评价依据,由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对安全风险清单进行评价。

5.4.3建立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实行“一风险一档案”。5.5风险控制

企业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针对安全风险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操作指南、应急措施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6、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6.1、根据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公司、车间、班组、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身上,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

6.2、由分管安全副经理亲自组织实施,针对重大、较大安全风险,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员、资金要有保障。

6.3、由分管安全副经理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对评估出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检查x析,识别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要点。

6.4、安全生产科负责严格对照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7、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及培训

7.1、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公司在各车间门口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7.2、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每年对公司全员进行安全风险知识为主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8、安全生产科对评估后的安全风险归类建档并指导、监督相关车间、班组管理人员贯彻执行。

9、按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

10、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6.评价准则

6.1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 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 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3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6.2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

风险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1 1一级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二级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及时整改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限期整改 三级 采取措施及时整改、按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限期整改 4 四级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近期整改

五级以上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7.物业管理企业风险管控 篇七

一、物业管理企业风险识别

物业管理风险一般包括:物业风险(建筑物管理所引起的风险)和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两个方面,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可预见性。即风险通常是可以预测的。任何意外事件的发生都有先兆,只要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者们能及时采集这些先兆性信息,综合分析处理,总会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对意外事件的发生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这对于企业防止风险损失是有特殊意义的。但目前由于从事物业管理的管理人员能力所限和工作失误,尚不能及时预测预报全部意外事件。

2、可预防性。既然意外事件通常可以预见,当然也就可以预防对应的风险损失了。对于未知意外事件可能引起的损失,物业管理企业一方面可采取得力措施,防止有害意外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预先做好应变准备,不幸事件虽然发生也可化险为夷。当然,所谓可预防不是绝对的。

3、可分配性。即风险损失可以依据风险共担原则,在物业管理企业、供应商、保险公司、业主、租户之间合理分配。这也为防止物业管理企业风险损失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4、突发性。即风险损失往往瞬间出现,给人以突然袭击,猝不及防。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者们能临危不乱,沉着应变。

5、并存性。即指风险损失与风险收益是相互依存,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伴随风险的增大,风险收益同步增大。如果物业管理企业敢于承担风险,就可能获得风险收益。

6、竞争性。就是说物业管理企业最大的风险源之一来自于同行的竞争对手,物业管理企业风险损失大小通常与企业竞争成败有关,因而,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同行对手的竞争策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企业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7、多样性。即风险损失的存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者们应对此要有深刻认识,不能仅凭表象的风险去判断其产生的影响。

8、系统性。即风险损失是一种覆盖面很广的社会损失的综合,各类风险可能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必须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整个风险系统,统筹兼顾全方位、全过程,发挥系统优势,采取综合调控措施,既要抓住重点,又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充分认识到风险存在的特点与危害性,如何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这就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进行事前风险识别,找出可能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风险的风险源,通过风险识别,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纠正预防措施来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风险表现形式与识别

(一)管理责任风险

物业管理企业是从事物业受托服务的独立法人单位,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履行相应的管理权利与义务,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全面履行管理义务的同时,就会面临诸多的管理责任风险。

1、物业违规装饰装修带来的风险。违章建筑搭建行为监管不力,引起的物业公司要承担的监管责任。

2、物业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因物业使用人占用公共区域堵塞消防通道、高空抛物伤人等行为引发的伤害或经济损失事件,责任人的不确定性,致使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着由此造成的意外风险。物业公共区域路面不平、湿滑、配套设施丢失等状况导致行人摔伤,共用设备设施出现故障或损坏等状况,物管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服务瑕疵或服务人员疏忽而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服务对象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件,物管企业要承担一定法律责任风险。

3、物业公共安全风险。物业使用人对物业管理安全防范主体的责任认识不清,将安全防范责任强加给物业管理企业,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在安全管理方面纠纷增加,为此物业管理企业也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也承担了许多额外责任。

4、物业管理企业员工服务提供产生的风险。受物管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限制,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服务不到位或违规操作行为引发的风险,企业雇用员工,员工的行为代表企业的行为,物业管理企业也要承担员工不当行为而造成的相关责任。

(二)物业管理市场风险

1、盲目扩张业务带来的风险。物业管理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常常未对承接的物业项目做深入调查就盲目接管,结果接管后,大量欠费无法收回,物管企业入不敷出,陷入困境。

2、恶性低价竞争带来的风险。有些物业管理企业盲目扩张只为了获得物业项目的管理权,不惜一切代价低价进行竞争,结果导致物业项目管理服务品质低劣,经营状况出现严重亏损。

3、对物业管理市场发展趋势判断失误带来的风险。企业决策者对行业的发展时机判断失误,造成企业投入成本无法回收。

(三)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

1、业主委员会的行为不规范,法律对业主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缺乏明确的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又欠缺法律意识,对本身的责权利不了解,没有行使或超越权限,都将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风险。

2、合同执行不到位或签署不明确带来的风险。物业管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履行合同要求或合同签署的内容含糊,无法考核和检验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成果,造成服务双方互不满意引起经济纠纷。

(四)财产风险

1、物业管理企业缺乏严格的安全及消防管理制度和措施,火灾或盗窃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使企业财产受损。

2、物业管理企业缺乏应对恶劣天气的应急处置措施,导致物业用户的财产损失,物业管理企业缺乏财产保险意识,管理中为了节省成本,没有购买财产险,导致企业在管理中出现财产损失后,蒙受更大的损失。

(五)企业员工人身风险

1、主要来源于配电设备、电梯等维修保养中误操作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导致物管企业蒙受损失,承担意外风险。

2、物业管理过程中,停车场服务员工意外状况所带来的交通事故风险。

三、物业管理企业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一)项目管理引起的风险

1、缺乏风险意识:企业员工没有风险意识,就等于失去了警惕,本来可以发现和避免的风险也无法规避。

2、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管理经验,难以应付物业管理中复杂多变的情况,从而给企业带来了风险。

3、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物业管理的法规长期滞后于物业管理发展的实践,结果使许多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样就加大了物业管理企业的风险。

4、物业管理合同风险:物业管理企业在签订项目服务合同时,没有明确约定相关责任或忽视相关条款,甚至做出一些承诺,致使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

5、缺乏政府及时的支持:政府对物业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反应,也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6、缺乏保险意识:由于物业管理企业缺乏保险意识,同时也为了节约成本支出而未上保险,一旦发生意外,物业管理企业将承受巨大的损失。

(二)公司运营管理风险

1、物管企业很少设置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由于没有专业的风险管控部门进行风险制度建设、风险评估管控、风险追责,导致物业管理企业重复出现相同风险。

2、物管企业在物业接管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由于物管企业前期介入管理不到位,接管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维保(修缮)责任界定不清楚(处理不及时),造成物业接管后运行中事故频发纠纷不断,给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带来承重的负担。

3、物管企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培训。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物业管理经验,不能很好地应对物业管理中复杂多变的情况,从而给物管企业带来了风险。物管企业忽视员工风险培训管理,不能及时总结和分享风险管控成果。

4、物业管理法律环境不健全。行业的法规建设,长期滞后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结果使许多出现的管理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纠纷调解难,社会矛盾有时会很突出,这样就加大了物业管理企业的风险。

5、物业管理合同签署不规范引起的风险。物业管理企业在签订物业管理合同时没有明确约定相关责任(考评方式、指标等),忽视相关条款的履约前提,甚至为了取得物业管理权,做出一些不能兑现的服务承诺,致使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

6、物管企业的管理者缺乏保险意识。由于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缺乏保险意识,同时也为了节约成本支出而在物业管理中未购置必要的保险,一旦发生意外,物业管理企业将承受巨大的损失。

7、物管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物管企业各级管理者没有风险意识,管理中习以为常的处置方式,把风险看作偶发事件。

8、物业管理企业没有选择好合格的服务供应商。因供应商选择不恰当造成服务不到位,影响到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品牌,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风险。

四、物业管理企业如何管控风险

(一)物业管理企业管控风险遵循的原则

1、掌握法律法规,提高风险意识。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应学会运用法律、法规行使其赋予的管理权利,约束自己的服务行为,掌握丰富的服务技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谨慎承诺,避免合同风险。在与业主签署有关服务合同或协议时充分评估服务承诺的有效性及可能由此承担的法律责任;《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物业服务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完善风险管控机制,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积极防范各类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隐患风险,树立物业管理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由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风险管控工作重视起来,才能为各项服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各类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总是与管理制度、工作职责、管理流程、操作规程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如巡逻不到位、记录不完整、故障或安全隐患未及时排除、未按职责要求履行、未按操作规程作业等,一旦有事故发生,这些常常成为法律诉讼的焦点。

4、提高保险意识,适当进行风险转移。购买保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转移风险的手段,通过保险可以将自身面临的风险很大程度上转移给保险公司。特别是在设备管理、停车场管理、公共责任等方面的保险购置,一定要根据物业的特点进行正对性的申购,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加大购置保险的投入。

5、采取降低风险损失的保护措施。严谨地制定《物业管理合同》,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归从于合同约定,规范物业管理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发出的各类通知、管理规约、质量记录、标识等相关资料,建立完善的发布程序、交接手续,以规避由此产生的责任风险。

6、建立规范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物管企业应建立起一套科学而标准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风险控制程序和处理流程的完善,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及具体措施落实到每个操作者,由风险控制部门(合规部门)参与合约的审批,且定期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物业管理企业管控风险的方法

1、导入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是物业管理企业持续完善、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手册、作业指导书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体系文件,使复杂的管理变为有序的、可操作的、可追溯的连续性活动,以达到控制服务的不完善或管理疏忽导致的客户投诉、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等事件而引起的法律责任或索赔的目的。

2、系统评审和充分调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对物业管理项目的投标方案进行系统的评审及可行性研究,针对不同的物业管理项目,物业管理企业在参与招投标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客户的实际承受能力、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目的,以减少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决策错误带来的风险。

3、持续改进物管企业的风险评价机制。用定期的合规检查方式来检验物业管理企业的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充分性、有效性;不断识别、分析新出现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将风险控制流程和风险管理目标真正贯彻落实到物业管理企业每个员工、每个岗位及每一个具体的工作环节,以避免各类风险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的损失,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工作的不断持续改进,以确保物业管理企业的平稳运营。

(三)物业管理企业管控风险实施步骤

1、公司层面管控风险的实施。包括:成立公司合规管理部门;识别公司经营和管理存在的风险源;制定公司风险控制目标;建立公司风险控制的管理制度、流程、指导文件、工作方案、检查表格;合规管理部门组织风险管理知识、制度、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合规管理部门开展专项的合规检查,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风险;合规管理部门不断推动和促进企业管理者总结风险案例教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使公司经营和管理风险不断降低,处于可控状态。

2、项目管理层面管控风险的实施。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开展项目经营和管理的风险识别;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目标;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建立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的管理制度、流程、指导文件、工作方案、检查表格;合规管理部门组织风险管理知识、制度、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合规管理部门开展专项的合规检查,发现和纠正项目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项目负责人通过参与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提升了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使项目经营管理风险不断降低,处于可控状态。

8.管控企业声誉风险 篇八

良好的声誉使得企业行为容易得到社会认可,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源、机会和支持,进而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相反,不好的声誉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声誉本身无法用收益数量来准确衡量,这使得对企业声誉风险大小的评估与度量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好企业声誉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对企业声誉有充分的了解。

企业声誉具有关系属性,即企业声誉与特定的组织群体及特定的事情有着紧密联系。一个企业有许多利益相关群体,包括投资者、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等。这些群体分别与企业有特定的关系,对企业行为有着特定的期望。特定的群体会从特定的角度认知企业行为,从而具有不同的企业声誉认知。例如,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对于顾客群体它在产品价格上具有良好声誉。然而,产品价格过低会导致利润空间变小,这可能会影响供应商、投资者以及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认知,进而影响相对于这些群体的企业声誉。企业到底更关注哪些利益群体,依托于企业现阶段的战略和目标。

企业声誉的形成与企业自身表现出的差异性(即不同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特征)密切相关。利益相关群体会刻意寻找一个能有效区别目标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特征,并以此特征为基础构建他们对这家企业声誉的认知。例如,金融企业通常被看作是具有“风险厌恶并小心谨慎”特征的一类企业,这些特征使得利益相关群体对这些企业放心,愿意委托它们管理自身的资产。如果一家金融企业的行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那么不管是高于还是低于市场平均期望,这些差异性都将作为利益相关群体构建这家企业声誉的主要依据。

企业声誉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认知,它的形成不完全基于客观事实或现实,是利益相关群体对企业行为的体验、知识和看法的综合体现。尽管企业能够采取措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向人们传授更多的相关知识,但是却不一定能够有效地改变他们对企业行为的看法。为了更好的管理声誉,企业不仅需要做到真正的“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企业的“与众不同”。

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破坏自身的声誉,声誉遭到破坏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结果。企业也许没有做任何事情,但是它的声誉却有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如果一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这家企业在价格方面具有一定的良好声誉。但是,随着同行业其他企业也相应降低价格,甚至降低的幅度比这家企业还大,那么依据差异性原则,这家企业在价格方面的声誉将受到不利影响。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一个时期令企业声名鹊起的因素在另一个时期也许会使得企业被动落后。为了有效管理企业声誉风险,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行为(或来自外部市场上的行为)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应该尽可能深入地分析和预测那些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减少意想不到的惊奇。

基于战略和文化之上的企业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和方向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这是企业声誉构建的基础。为了维持和改善声誉,企业应该努力在利益群体中形成对自身行为的可预期性,同时保证“说到做到”。如果企业之前采取措施对外形成既定预期,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做到,那么会严重损坏企业的声誉。其他同行业竞争对手以及社会媒体会刻意批评企业的“不诚实行为”,放大行为结果的不利影响。也许危机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声誉毁坏的影响,但是代价肯定也是昂贵的。

上一篇:高二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小结